导航:首页 > 音乐学院 > 嘉兴草木音乐节

嘉兴草木音乐节

发布时间:2021-01-28 20:29:31

1. 我想知道对中国节日

阳历节日
1月1日元旦(New Year's Day)
2月2日世界湿地日(World Wetlands Day)
2月14日情人节(Valentine's Day)
3月3日全国爱耳日
3月5日青年志愿者服务日
3月8日国际妇女节(International Women' Day)
3月9日保护母亲河日
3月12日中国植树节(China Arbor Day)
3月14日白色情人节(White Day)
3月14日国际警察日(International Policemen' Day)
3月15日世界消费者权益日(World Consumer Right Day)
3月21日世界森林日(World Forest Day)
3月21日世界睡眠日(World Sleep Day)
3月22日世界水日(World Water Day)
3月23日世界气象日(World Meteorological Day)
3月24日世界防治结核病日(World Tuberculosis Day)
4月1日愚人节(April Fools' Day)
4月5日清明节(Tomb-sweeping Day)
4月7日世界卫生日(World Health Day)
4月22日世界地球日(World Earth Day)
4月26日世界知识产权日(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Day)
5月1日国际劳动节(International Labour Day)
5月3日世界哮喘日(World Asthma Day)
5月4日中国青年节(Chinese Youth Day)
5月8日世界红十字日(World Red-Cross Day)
5月12日国际护士节(International Nurse Day)
5月15日国际家庭日(International Family Day)
5月17日世界电信日(World Telecommunications Day)
5月20日全国学生营养日
5月23日国际牛奶日(International Milk Day)
5月31日 世界无烟日(World No-Smoking Day)
6月1日 国际儿童节(International Children's Day)
6月5日世界环境日(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Day)
6月6日全国爱眼日
6月17日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World Day to combat desertification)
6月23日国际奥林匹克日(International Olympic Day)
6月25日全国土地日
6月26日国际禁毒日(International Day Against Drug Abuse and Illicit Trafficking)
7月1日中国共产党诞生日(Anniversary of the Founding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7月1日国际建筑日(International Architecture Day)
7月7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日
7月11日世界人口日(World Population Day)
8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Army Day)
8月12日国际青年节(International Youth Day)
9月8日国际扫盲日(International Anti-illiteracy Day)
9月10日中国教师节(Teacher's Day)
9月16日中国脑健康日
9月16日国际臭氧层保护日(International Day for the Preservation of the Ozone Layer)
9月20日全国爱牙日
9月21日世界停火日(World Cease-fire Day)
9月27日世界旅游日(World Tourism Day)
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National Day)
10月1日国际音乐日(International Music Day)
10月1日国际老年人日(International Day of Older Persons)
10月4日世界动物日(World Animal Day)
10月5日世界教师日(World Teachers' Day)(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立)
10月8日全国高血压日
10月9日世界邮政日(World Post Day)
10月10日世界精神卫生日(World Mental Health Day)
10月14日世界标准日(World Standards Day)
10月15日国际盲人节(International Day of the Blind)
10月15日世界农村妇女日(World Rural Women's Day)
10月16日世界粮食日(World Food Day)
10月17日国际消除贫困日(International Day for the Eradication of Poverty)
10月24日联合国日(United Nations Day)
10月24日世界发展新闻日(World Development Information Day)
10月28日中国男性健康日
10月29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International Biodiversity Day)
10月31日万圣节(Halloween)
11月8日中国记者节
11月9日消防宣传日
11月14日世界糖尿病日(World Diabetes Day)
11月17日国际大学生节
11月25日国际消除对妇女的暴力日(International Day For the elimination of Violence against Women)
12月1日世界爱滋病日(World AIDS Day)
12月3日世界残疾人日(World Disabled Day)
12月4日全国法制宣传日
12月9日世界足球日(World Football Day)
12月25日圣诞节(Christmas Day)
12月29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International Biological Diversity Day)
1月最后一个星期日国际麻风节
3月最后一个完整周的星期一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
春分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日复活节(Easter Monday)(有可能是3月22-4月25日间的任一天)

2. 各地端午节庆祝活动

1、赛龙舟

2、端午食抄粽

3、佩香囊

4、悬艾袭叶菖蒲

5、悬钟馗像

6、挂荷包和拴五色丝线

3. 从一月到十二月的传统节日有哪些,他们的来历和习俗分别是什么

1、春节

春节是中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在历史发展专中,杂糅属了多地多种民俗为一体,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2、龙抬头

元时期把“二月初二”称为“龙抬头”的日子。农历二月已进入仲春季节,“二月二”处在二十四节气的“雨水”、“惊蛰”、“春分”之间。自古以来,人们在仲春“龙抬头”这天敬龙庆贺,以祈龙消灾赐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3、端午节

上古百越先民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4、七夕节

七夕节既是拜七姐的节日,也是爱情的节日,是一个以“牛郎织女”民间传说为载体,以祈福、乞巧、爱情为主题,以女性为主体的综合性节日。

5、重阳节

指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

4. 节日风俗

中国节日的风俗实在是太多了,写不过来,请LZ参见以下《中国节内日网》了解一容下:http://www.jieri.org.cn/article/11/

5. 每个月各有哪些节日,并且有哪些风俗习惯

找到一些,但不怎么全:辛亥革命以前,中国一直采用阴历(亦称夏历、农历、旧历)。民国以来虽然采用了阳历(亦称公历),但按千百年传统下来的风俗,人们仍然习惯按阴历过时令节年,随着时代变迁,有些节年风俗淡化了,消失了,有的则相传至今。这些节年主要有:
春节、上元、填仓、龙抬头、清明、端午、六月六 、七夕、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寒衣节、历书、冬至。
春节
按传统,我国每年阴历正月初元旦为"年禧",通称"春节"。这是全民性的盛大传统节日。春节期间,按习俗,一般有祭神,求祥祈福;互相祝拜,走访亲友;游览先坛庙迹,进行娱乐,改善生活等活动。具体内容有腊八、扫房、祭灶、年前的市肆、除夕、元旦、祭财神、开市、"人日"、顺星等。
腊八
腊八,即旧历十二月初八日,是汉族传统节日。唐·张守节《史记正义》中说:"十二月腊日也……猎禽兽以岁终祭先祖,因立此日也。"汉代以冬至后第三个戊日为"腊日",南北朝时始改为十二月初八日为"腊八节",古时的春节实际上从这一天就开始了。民谣说:"老太太别心烦,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在佛教徒中称腊八为"成道节"。民间有熬粥供佛、馈送亲友邻居、自食,以及有来泡"腊八蒜"的风俗习惯。
古代把春节大扫除称为"扫年",起源于古代人民驱除病疫的一种宗教仪式。后来逐渐演变为年终的卫生大扫除了。据宋·吴自牧《梦梁录》记载:"十二月尽……不论大小家,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以祈新岁之安。"老北京的童谣说:"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
扫房以后,全家就要开始筹办年货,请香蜡纸码、供品,写对联、剪窗花、买挂钱、年画、鞭炮……准备过年了。
灶神,俗称"灶王爷"。据《准南子》说,黄帝、炎帝"死作灶神",职司人间善恶。清末明初以来,北京市面传有所谓善书,其中有"灶王爷"说:"灶王留下一卷经,念与善男信女听。我神姓张名自国,玉皇封我掌厨中。来到人间查善恶,未从做事我先清。"民间盛传:"灶王爷本姓张,一碗凉水三炷香。"认为灶王爷是玉帝派往人间监督善恶之神,每年腊月二十四日都要去朝奏玉帝,报告所住之户的善恶言行,所以当二十三晚上给他送行时,就用江米或麦芽做成的糖来粘住他的嘴,"意为塞满口,使上天不得多言也"(《中华全国风俗志》),或贴上一副对联,要求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以便"下界保平安"。
祭灶是旧历到来的信号,老北京人称"过小年"。童谣传:"糖瓜祭灶,新年祭灶,新年来到,丫头要花,小子要炮……"
年前的市肆
从头年的腊月十五日起街上便普遍进入春节的节日状态。《京都风俗志》记载:"市中卖年货者,棋布星罗。如案几笔墨,人从作书,则卖春联者,五色新鲜,千张弦目,则卖画副则以及芦棚鳞次,摊架相依,则佛花供品,杯盆杵臼。凡祭神日用之物,堆积满道,各处皆然"。点缀渲染节日气氛的行当五花八门,丰富多彩。各画棚子售年画;对子摊写卖联对、横批、门心、抱柱、斗方、春条、佛对;买挂钱的,卖元宝的,卖供花的,卖绒花、绢花的,卖松木枝、芝麻秸的,卖灯笼的,卖关东糖的,卖杂拌儿的,卖花炮的,……一应俱全。
除夕
旧历腊月三十日为除夕,俗称大年三十,人们送旧迎新的主要活动都集中在这一天进行,春节达到高潮,最为隆重、热闹。
为了点缀点景,烘托"纳福迎新"的气氛,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门心、请条,用红纸写上"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抬头见喜"、"全院生辉"、"槽头兴旺"、"宜入新年,福在眼前,合家欢乐,人口平安"、"招财进宝"、"黄金万两"等喜庆、吉利话。还要贴门神,贴挂钱等。 )
过去老北京90%的人家常年供有佛龛或神像,到年禧,要在佛龛神像前上供,供品有蜜供、套饼、面鲜、水果、百果、花糕、年糕年饭、素饺子或馒头等蒸食、素炒菜等。家宅六神,如灶王、财神、土地等都要上供、烧香。因灶王爷腊月二十三日焚化升天去了,这一天要请一张新的灶王爷像贴上,以便常年奉祀"保平安"。
年禧是还有祭祖的风俗习惯,以体现"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
除夕晚上举行家宴。老北京小年禧饭菜吃喝,主食、菜肴都有传统的固定套子。主食以水饺为主。除夕晚饭家人要齐,所谓"团圆饭"。菜饭尽可能丰富些,预示来年丰衣足食,席间要多说彼此祝愿的话,充满欢乐气氛,这顿饭可以慢慢吃,有的一直吃到深夜,接下来"守岁"。
按传统习惯,饭后至夜间接神、拜年之前不能就寝,要"守岁"至次日凌晨,表示年老的人在辞旧岁之际有珍惜光阴的意思,年轻的有为祝老辈正年益寿的意思。凡是父母健在的人,都必须守岁。
接下来就是举行接神和团拜活动。
进入子时(夜十二点后)即可接神,由家中最老辈主持,按《宪书》上说明的元旦之日的喜神、财神、福神,以及阳贵、阴贵诸神的方位,主持人举香率众到院里向各方位依次叩首,表示接神,完成接神一套礼节程序后,全家进行团拜,首先给老祖宗磕头拜年,然后长辈们坐在堂上(或炕上)接受小子辈们的拜年,行头叩首礼,说些祝愿的吉祥话,长辈们照例要给未成龄的小辈们一些"压岁钱"。
元旦
正月初一日为元旦,亲友、同事中的"官客"(男人)互相拜年。"堂客"(妇女)要等到正月初六才能外出拜年。
清代,官员们元旦互相拜年,是一种不成文的礼节,又是逢迎上司、联络同事的机会。为减少往来途劳,兴行"团拜"。清·艺兰生《侧帽馀谭》说:"京师于岁首,例行团拜,以联年谊,以孰乡情,诚善举也,每岁由值年书红订客,饮食宴会,作竟日欢。"民国以后,机关、团体的"团拜"更为盛行。
民间的互相拜年范围很广,形式多样,如走亲戚,初一必须到岳父、母家拜年,其他近亲则不限前后;对同事、朋友礼节性的拜访,对人家欠情的作感谢性的拜访,对左邻右舍平时常有交往的作串门式的抱拳说"恭喜发财"等。
祭财神
财神是多阶层普遍信奉的神灵。正月处二早晨,老北京住户和商号都要祭财神。
开市
从初一到初五,街上的铺户都上起护窗板和一些绘有《水泊梁山》、《桃园三结义》、《精忠报国》等连环画的窗帘,表示过年休息。过了"破五"(正月初五日),年禧就基本上过去了,一些店铺就举"送神"礼,放鞭炮,在热烈的祝愿气氛中打开护窗门,露出事先贴好的"开市大吉,万事亨通"的红对联,开始正式营业了。
人日
旧历正月初七日称"人日"、"人胜节",或曰"七元"。这个古老的节日少少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
道教认为,"天地先生鸡、次狗、次猪、次羊、次马,始生人。"汉人东方朔的《占书》中说:"岁正月一日占鸡,二日占狗,三日占猪,四日占羊,五日占牛,六日占马,七日占人,八日占谷"。认为正月初七如果天气晴朗,则谓吉祥,主一年出入顺利,人口平安,若阴晦则兆灾患。清代,北京人正月初七日有测阴晴的活动,"人日"这一天要吃春饼(一种双层的荷叶饼)卷"盒子菜"(酱肘子、小肚等熟肉菜),并且剪饼于庚院,叫"熏天"。但此俗流传范围越来越小,清末明初已不多见了。
顺星
顺星也叫祭星。正月初八晚上,人们无论是否去庙里进香祀星君(即顺星),等天上星斗出齐后,各家都要举行一个顺星的祭祀仪式。祭星时,要在案头、灶台、门坎、锅台等处各放一盏"金灯"(黄灯花)并点燃,叫"散灯花儿",有避除不祥之意。祭星结束后,全家聚在一起吃一顿元宵。
上元
"正月十五闹元宵","正月十五闹花灯",旧历正月十五日应是民间传统的"上元节",也叫:"元宵节"、"灯节"。早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汉朝时就开始以正月十五应为"元宵节"。《史记》乐书云:"汉家常以正月上元祭祀太一甘泉,以昏时夜祀,致明而终。"到了唐朝,崇尚老.庄,奉道教为国教,为祝贺道教的"上元赐福天官紫微大帝"在正月十五的诞辰而举行祝节活动,元宵节又添上了道教色彩,成为佛、道两教特色的节日,活动有张灯、放焰火、吃元宵等固定形式。
张灯、观灯是元宵节日活动的一项主要内容。正月十三日为"上灯";十四日为"试灯";十五日为"正灯";十七日"罢灯"。明代有所谓"灯市",那时东城灯市口是灯与市合一的,清代将灯与市分开,但仍习惯叫灯市,实际上是灯会,属娱乐性质。那时,元宵夜市肆很讲究张灯,各家铺户争奇斗胜挂出大小、高矮、方圆形式不一的花灯,有纱绢、玻璃、羊角的种种差别,上面有绘人物的如《列国》、《三国》、《水浒》、《西游》、《封神》、《聊斋》等;有绘花卉,兰、菊、梅、桂、萱、竹、牡丹、芍药的;有绘禽兽,胫鸾凤龙虎,以及马、牛、猫、犬、虫、蟹鱼虾的,颜色鲜艳多异,形态逼真,品种繁多。从正月十三"上灯"开始,市面上就开始售多种不同形式的走马灯。《燕京岁时记》载:"走马灯者,剪纸为轮,以烛嘘之;则车驰马骤,团团不休,灯灭则顿止矣。"从这天起,小孩们成群结队提着灯笼四处游耍,无不欢天喜地。
上元之夜,万家空巷,纷纷上街观灯,"肘足相挨都不觉,布衣尘污贵人貂。"(《都门竹枝词》)形容当时观灯之盛。
放焰火也是上元夜活动的一项主要内容。清·谢文翘《都门新年词》中说:"通宵爆竹一声声,烟火由来盛帝京,宝炬银花喧夜半,六街歌管乐升平。"
上元节的灯市历来有猜谜的活动,俗称打灯虎。这项活动很吸引人,猜灯谜可以使人增加知识,锻炼思维敏捷,活跃节日气氛。清人赵骏烈的《燕京灯市竹枝词》中说:"灯谜巧幻胜天工,不惜奇珍与酒红。多数才人争夺彩,夸长竞短走胡同。"说明当时灯市打灯虎的引人入胜热烈气氛。
上元节应节的食品是元宵,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元宵。《燕京岁时记》云:"市卖食品,干鲜俱备,而以元宵为大宗。亦所以点缀节景耳。"至今,北京人仍然保留着正月十五吃元宵的风俗习惯。
填仓
老北京俗传正月二十三日为"小填仓",二十五日为"大填仓"。清代,京师多大粮商米贩这时都要祭祀仓神,市民要买些米面、煤炭来充实自家的生活储备。清·《帝京岁时纪胜》栽:"当此新正节过,仓廪为虚,应复置而实之,故名其日曰填仓。"
其实,真正的"填仓"活动是在农村。郊区农民流传谚语说"填仓,填仓,小米干饭杂面汤",平时农民生活很苦,填仓节时吃顿小米干饭杂面汤就算不错了。正月二十五黎明,农村家家户户在院里或打谷场上用筛过的炊灰撒出一个个大小不等的圆圈,象征粮囤的意思。
龙抬头
旧历二月初二龙抬头。名人刘侗的《帝京景物略》中说:"二月二日曰,龙抬头、煎元旦祭余饼,熏床炕,曰,熏虫儿;谓引龙,虫不出也。"俗话说"龙不抬头天不下雨",龙是祥瑞之物,和风化雨的主宰。" 春雨贵如油",人们祈望龙抬头兴云作雨,滋润万物。同时,二月二正是惊蛰前后,百虫蠢动,疫病易生,人们祈望龙抬头出来镇住毒虫。
当年老北京人有"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没处藏"的说法。人们出于对龙抬头出来兴云化雨并威镇百虫的祈望,二月二这天就尽量用龙来称呼食物和各种活动。如吃饼叫吃"龙皮",吃小饺叫吃"龙耳",吃面条叫吃"龙须",吃米饭叫吃"龙子"。儿童这天剃头叫"剃龙头",妇女这天不做针线活计,说为避免伤了"龙眼"。
清明
清明是旧历的一个重要节气。清明扫墓祭祖的风俗由来已久。秦以前已经有扫墓的风俗,但不一定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从唐朝开始盛行起来。《清通礼》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楹,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清明扫墓这个风俗习惯相传至今。旧时,北京人清明扫墓祭扫仪式并不在清明当天,而是在临近清明的"单"日举行。因家庭经济等条件不同,祭扫方式也多有区别。去郊区扫墓,有的祭毕就地围坐聚餐引酒,有的放起风筝,有的用柳条编成罗圈状戴在头上,说"清明不戴柳,来生变黄狗",既是扫墓又是春游,既寄对先人的哀思,又尽自己春之游兴。
端午
旧历五月五日为端午节,老北京人习惯俗称为五月节。端午节又称端阳节,"端"、"初"同义,"五"、"午"相通,按地支顺推算,五月为"午"月,故初五日作"端午",又因午时为"阳辰",亦称"端阳"。
端阳节始于春秋战国时代,起源于江南,由来有多种说法,民间流传最广,最有影响的说法是纪念伟大爱国诗人楚大夫屈原。宋代为表彰屈原的"精忠",追封他为"忠烈公",正式将五月五日端午节赋予纪念屈原的意义。抗日战争时又定五月五日为"诗人节"。
端午节时,在南方讲究举行"龙舟竞渡",在北京明清两代则讲究"熙游避灾"。初五日上午,群入天坛"避毒",天坛是祈年圣地、各胜,既仰仗天之神力避毒,又可游乐;过午,有的到鱼池或高粱桥、满井、草桥、积水潭等处"饮醵熙游"。
端午应节食品是粽子,一般是小枣粽子,蘸白糖吃。时令鲜品是樱桃、桑椹。糕点铺卖一种用模子刻出蛇、蜈蚣、蝎子、蜘蛛和蟾蜍图案的桃酥式的圆糕点,叫"五毒饼"。人们以这些时鲜和应节糕点用来上供或互相送礼。
北京人俗谓"善正月,恶五月"。因五月气候温热,易生病毒瘟疫,故用天师符和钟馗像来镇宅、驱避"邪祟"。清人柴桑《燕京记》云:"(端午)前数日,肆间用黄纸盖朱印,或绘天师、钟馗像,或五毒之形,人购而粘门上,以逐祟恶。"从五月初一起,各家还将菖蒲、艾草插在门的两旁,一曰"蒲剑",一曰"艾虎",也为辟邪驱瘟。为辟邪,京城端午时,人们还纷纷买蒲鞋穿上过节。
端午节还有"扔灾"一说。节前,手巧的妇女以五彩绫罗制成小虎、葫芦、樱桃、桑椹、瓜豆、葱、蒜形状,用彩线串起来,五月初一那天系于小儿的钗头或背上、胸前;小姑娘还用硬纸条叠成菱形"粽子",缠上五彩丝线,戴在身上,通称"葫芦"、"续命缕"。到了五月初五午时之后摘下来,连同贴在门楣上的剪纸葫芦揭下来,一起仍到门外,叫"扔灾"。
节日期间,人们还要饮黄酒,在小孩头上用雄黄画一"王"字,有的还用雄黄涂小孩的耳鼻孔,说是夏日能避蜈蚣等毒虫钻到耳鼻孔中去。
六月六
旧历六月初六本不为节,因时值盛暑物医霉烂损坏,因此,老北京上至皇室,下至黎民都有晾晒、洗浴活动的习惯。
六月六这一天如天气晴朗,皇宫晾辇舆、仪仗、典籍,庙宇举"晾经会",老百姓晾衣物、洗澡、洗发。民间相传,这一天晾衣衣不蛀,晒书书不蠹,家畜洗澡不生虱子,猫狗等家畜都要赶到河里洗个澡。前清光绪十年(1884年)以前,銮仪卫驯象所,历年都在这天设仪仗,以鼓乐前导,将象群赶到宣武门外西牐水滨去洗澡,观者如潮,颇为壮观。
郊区农民在六月六前后大都注意观察庄稼长势,说"六月六,看谷秀"。有的还把这一天称作"虫王节",在田间、庭院焚者致祭,祈望防止虫灾,保丰收。
七夕
旧历七月初七的夜晚,俗称"七夕"。相传是天上牛郎织女星一年一度过银河相会的时刻。旧时,民间有"乞巧"的习俗,称"乞巧节"。织女心灵手巧,曾在凡间把织布、绣花的技巧传授给妇女们,妇女们在七月七日晚上凡人相约,在庭院或花园里焚香拜银河、拜双星,默默祈祷自己的心愿,希望自己幸运,也心灵手巧起来,少女希望自己长的更美丽或嫁个如意郎君;少妇们则希望早生贵子或得到丈夫、公婆的宠爱。
早年,梨园(戏剧界)每值七夕,要演《鹊桥会》或昆曲《长生殿》,《天河配》等"应景戏"。
中元节
旧历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与正月十五日的上元节和十月十五日的下元节同为古老传统节日。
中元节是道教节日。道教认为,"三元"是"三官"的别称。上元节又称"上元天官节",是上元赐福天官紫微大帝诞辰;中元节又称"中元地官节",是中元赦罪地官清虚大地诞辰;下元节又称"下元水官节",是下员解厄水官洞阴大地诞辰。道教《太上三官经》云:"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一切众生皆是天、地、水官统摄"。中元节时,道教宫观如地安门火神庙、西便门外白云观为了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照例举办"祈福吉祥道场"。
佛教徒在这一天要举行盛大的盂兰盆会,也叫盂兰盆斋、盂兰盆供。盂兰盆会唐代即已盛行,晚清年间,北京有八百四十多座寺庙,有条件的,如广济寺、法源寺、拈花寺、广化寺、嘉兴寺、长椿寺等都举办规模不同的盂兰盆会和中元法会。民国以来,北海公园、中山公园音乐堂等处历年此时都有"追悼阵亡将士法会"。用番(喇嘛)、道(道士)、禅(和尚)三台经,供着一个"海陆空军阵亡将士"的牌位,进行公祭。
中元节期间,老北京还有举行制法船、放荷灯、莲花灯、祭祖、唱"应景戏"等活动。
中秋节
旧历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又称中秋节,团圆节,俗称八月节。旧历八月十五日正值三秋之中,故名"中秋"。《周礼》曰:"中春昼,鼓击士鼓吹豳雅以迎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云。"据说中秋节在两汉时已具雏形,至唐代已兴登台观月、泛舟赏月、饮酒对月等活动。北宋太宗年间正式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节日里有祭月、拜月、赏月、吃月饼的风俗,明清以来的京师,此风一直沿袭不衰。
中秋多种果子成熟上市,有的老北京人直接称它是"果子节"。中秋节有家家户户吃月饼的传统习惯。节前,京城各大糕点铺都应时出售中秋月饼,以"自来红"和"自来白"为主,品种繁多。中秋节吃月饼,作为节日礼品互增亲友的习俗相传至今。
重阳节
旧历九月初九日,俗称"重九"。古人认为九是阳数,所以这天又叫重阳节。远在三国时期,重阳的名称已经出现,魏晋以来,重阳节已成为中国人很重视的一个节日。
古时,重阳节活动很丰富,有登高、赏菊、饮菊花酒、插茱萸等。明代皇宫自九月初一起吃花糕,九月九日重阳,皇帝亲自到万寿山登高。民间百姓也争相效仿,每逢重阳,人们便带上酒具、茶具到香山或灵显宫,报国寺的高阁上饮宴坐乐。
清代,北城居民多到真觉寺五塔金刚宝座台上登高。南城居民多到左安门内法藏寺弥陀塔去登高。此外,游人较多的是阜成门外钓鱼台。由于重阳节之后,天气渐冷,树木花草凋零在即,所以人们称此举为"辞青"。
登高,"辞青"时,照例都要野餐,主要是以松枝,松塔烧起火来,围坐一起吃烤肉,饮白酒、菊花酒助兴。文人墨客有即兴吟诗作词者。
民国以后,这种风俗逐渐淡薄,至三、四十年代,只留下老人们的传说,民间并无实际活动。重阳前后,民间仅留下了吃烤羊肉,涮羊肉和吃花糕的风俗。
寒衣节
旧历十月初一日为寒衣节,亦称冥阴节,是一年中的三大鬼节之一。老北京人照例要给亡故的祖先"送寒衣"。
清末明初,北京人大多沿袭旧俗,在十月初一以前就要到南纸点买寒衣纸。它是一种彩色蜡花纸,粉红色的印上白色图案,白色的印上青莲色的图案,黄色的印上红色图案,也有素色的,总之,只是象征性的东西。一般都裁成布匹形状的长条,也有剪成衣裤状的,也有不剪,直接装在包有纸钱、冥钞的包裹里焚火。
历书
旧时,十月初一日钦天监颁历。《燕京岁时记》载:"十月颁历以后,大小书肆出售宪书,衢巷之间也有负箱唱卖者。"
皇历即"宪书",亦称"通书"。清末明初,市面上贩卖所谓"大本新年历",上面印着《大清光绪全序通书》、《中华民国全序通书》。
通书日历以外的部分谓之"序",有的序多于正文。
甚至将《三字经》、《百家姓》、《千子文》、《朱子治家格言》统统附上。民国以后,有当代伟人像,文明结婚仪式图等。
日历部分的表头上有火车表(仅站名顺序)和诸神、佛圣诞日期表。日历以阴历为单位。
人们买来这本通书后,首先用朱笔在封面上写上:"灯下无忌,夜观大吉"。
这种"通书"一直发行到1949年。
冬至
冬至(阳历十二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为进九之始,古人认为到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上升,是个吉日。因此值得庆贺。明、清两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谓之"冬至郊天"。宫内有百观向皇帝呈递贺表的仪式,而且还要互相投刺祝贺,旧像元旦一样。但民间并不以冬至为节,不过有些应时应景的活动。
冬至之日,京师个大道观有盛大法会。道士唪经、上表,庆贺元始天尊诞辰。道教认为,元始天尊象征混沌未分,道气未显得第一大世纪。古民间有吃馄饨的习俗。实际上,"馄饨"与"混沌"谐音。古民间将吃馄饨引伸为,打破混沌,开辟天地。
冬至民间有贴绘"九九消寒图"的习俗。消寒图是记载进九以后天气阴晴的,以卜来年丰欠

6. 世界神话传说中,用音乐征服花草树木万物的是谁

世界神话传说中,用音乐征服花草树木万物的俄耳甫斯。

俄耳甫斯凭着他的音乐回天才,答在英雄的队伍里建立了卓越的功绩,伊阿宋取金羊毛时,正是靠了俄耳甫斯的琴声,才制服了守护羊毛的巨龙。可在归途中,他们遇到了更加惊心动魄的事情。

其中最危险的一次,就是经过海妖西壬的领地。海妖西壬是三位人头鸟身的女妖。她们住在荒僻的小岛上,整日唱着“迷人”的歌曲,过往行人无不心醉神驰,甘心抛妻别子,上岛欢歌。结果都被女妖杀死,岛上白骨遍野。



(6)嘉兴草木音乐节扩展阅读:

英雄事迹

俄耳甫斯听到噩耗痛不欲生,他拿出金琴震颤地弹出一曲歌,那琴声就连冥顽的石头都为之流泪。为了再见见妻子,他不惜自己的生命,舍身进入地府。地府是一个凄惨可怖的境界,那里黑暗冷酷、悲凉愁惨。

俄耳甫斯顾不了许多,他一心要把妻子找回来!他的琴声打动了冥河上的艄公,驯服了守卫冥土大门的三头恶狗,连复仇女神们都被感动了。

最后他来到冥王与冥后的面前,请求冥王把妻子还给他,并表示如若不然他宁可死在这里,决不一个人回去!冥王冥后见此,怜悯之情油然而生,便答应了他的请求,但提出一个条件:在他领着妻子走出地府之前决不能回头看她,否则他的妻子将永远不能回到人间。

7. 请问:中国传统的节日有哪些它们的时间又分别在什么时候它们的习俗、特征又是怎样的(越详细越好)

辛亥革命以前,中国一直采用阴历(亦称夏历、农历、旧历)。民国以来虽然采用了阳历(亦称公历),但按千百年传统下来的风俗,人们仍然习惯按阴历过时令节年,随着时代变迁,有些节年风俗淡化了,消失了,有的则相传至今。这些节年主要有:
春节、上元、填仓、龙抬头、清明、端午、六月六 、七夕、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寒衣节、历书、冬至。
春节
按传统,我国每年阴历正月初元旦为"年禧",通称"春节"。这是全民性的盛大传统节日。春节期间,按习俗,一般有祭神,求祥祈福;互相祝拜,走访亲友;游览先坛庙迹,进行娱乐,改善生活等活动。具体内容有腊八、扫房、祭灶、年前的市肆、除夕、元旦、祭财神、开市、"人日"、顺星等。
腊八
腊八,即旧历十二月初八日,是汉族传统节日。唐·张守节《史记正义》中说:"十二月腊日也……猎禽兽以岁终祭先祖,因立此日也。"汉代以冬至后第三个戊日为"腊日",南北朝时始改为十二月初八日为"腊八节",古时的春节实际上从这一天就开始了。民谣说:"老太太别心烦,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在佛教徒中称腊八为"成道节"。民间有熬粥供佛、馈送亲友邻居、自食,以及有来泡"腊八蒜"的风俗习惯。
古代把春节大扫除称为"扫年",起源于古代人民驱除病疫的一种宗教仪式。后来逐渐演变为年终的卫生大扫除了。据宋·吴自牧《梦梁录》记载:"十二月尽……不论大小家,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以祈新岁之安。"老北京的童谣说:"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
扫房以后,全家就要开始筹办年货,请香蜡纸码、供品,写对联、剪窗花、买挂钱、年画、鞭炮……准备过年了。
灶神,俗称"灶王爷"。据《准南子》说,黄帝、炎帝"死作灶神",职司人间善恶。清末明初以来,北京市面传有所谓善书,其中有"灶王爷"说:"灶王留下一卷经,念与善男信女听。我神姓张名自国,玉皇封我掌厨中。来到人间查善恶,未从做事我先清。"民间盛传:"灶王爷本姓张,一碗凉水三炷香。"认为灶王爷是玉帝派往人间监督善恶之神,每年腊月二十四日都要去朝奏玉帝,报告所住之户的善恶言行,所以当二十三晚上给他送行时,就用江米或麦芽做成的糖来粘住他的嘴,"意为塞满口,使上天不得多言也"(《中华全国风俗志》),或贴上一副对联,要求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以便"下界保平安"。
祭灶是旧历到来的信号,老北京人称"过小年"。童谣传:"糖瓜祭灶,新年祭灶,新年来到,丫头要花,小子要炮……"
年前的市肆
从头年的腊月十五日起街上便普遍进入春节的节日状态。《京都风俗志》记载:"市中卖年货者,棋布星罗。如案几笔墨,人从作书,则卖春联者,五色新鲜,千张弦目,则卖画副则以及芦棚鳞次,摊架相依,则佛花供品,杯盆杵臼。凡祭神日用之物,堆积满道,各处皆然"。点缀渲染节日气氛的行当五花八门,丰富多彩。各画棚子售年画;对子摊写卖联对、横批、门心、抱柱、斗方、春条、佛对;买挂钱的,卖元宝的,卖供花的,卖绒花、绢花的,卖松木枝、芝麻秸的,卖灯笼的,卖关东糖的,卖杂拌儿的,卖花炮的,……一应俱全。
除夕
旧历腊月三十日为除夕,俗称大年三十,人们送旧迎新的主要活动都集中在这一天进行,春节达到高潮,最为隆重、热闹。
为了点缀点景,烘托"纳福迎新"的气氛,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门心、请条,用红纸写上"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抬头见喜"、"全院生辉"、"槽头兴旺"、"宜入新年,福在眼前,合家欢乐,人口平安"、"招财进宝"、"黄金万两"等喜庆、吉利话。还要贴门神,贴挂钱等。 )
过去老北京90%的人家常年供有佛龛或神像,到年禧,要在佛龛神像前上供,供品有蜜供、套饼、面鲜、水果、百果、花糕、年糕年饭、素饺子或馒头等蒸食、素炒菜等。家宅六神,如灶王、财神、土地等都要上供、烧香。因灶王爷腊月二十三日焚化升天去了,这一天要请一张新的灶王爷像贴上,以便常年奉祀"保平安"。
年禧是还有祭祖的风俗习惯,以体现"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
除夕晚上举行家宴。老北京小年禧饭菜吃喝,主食、菜肴都有传统的固定套子。主食以水饺为主。除夕晚饭家人要齐,所谓"团圆饭"。菜饭尽可能丰富些,预示来年丰衣足食,席间要多说彼此祝愿的话,充满欢乐气氛,这顿饭可以慢慢吃,有的一直吃到深夜,接下来"守岁"。
按传统习惯,饭后至夜间接神、拜年之前不能就寝,要"守岁"至次日凌晨,表示年老的人在辞旧岁之际有珍惜光阴的意思,年轻的有为祝老辈正年益寿的意思。凡是父母健在的人,都必须守岁。
接下来就是举行接神和团拜活动。
进入子时(夜十二点后)即可接神,由家中最老辈主持,按《宪书》上说明的元旦之日的喜神、财神、福神,以及阳贵、阴贵诸神的方位,主持人举香率众到院里向各方位依次叩首,表示接神,完成接神一套礼节程序后,全家进行团拜,首先给老祖宗磕头拜年,然后长辈们坐在堂上(或炕上)接受小子辈们的拜年,行头叩首礼,说些祝愿的吉祥话,长辈们照例要给未成龄的小辈们一些"压岁钱"。
元旦
正月初一日为元旦,亲友、同事中的"官客"(男人)互相拜年。"堂客"(妇女)要等到正月初六才能外出拜年。
清代,官员们元旦互相拜年,是一种不成文的礼节,又是逢迎上司、联络同事的机会。为减少往来途劳,兴行"团拜"。清·艺兰生《侧帽馀谭》说:"京师于岁首,例行团拜,以联年谊,以孰乡情,诚善举也,每岁由值年书红订客,饮食宴会,作竟日欢。"民国以后,机关、团体的"团拜"更为盛行。
民间的互相拜年范围很广,形式多样,如走亲戚,初一必须到岳父、母家拜年,其他近亲则不限前后;对同事、朋友礼节性的拜访,对人家欠情的作感谢性的拜访,对左邻右舍平时常有交往的作串门式的抱拳说"恭喜发财"等。
祭财神
财神是多阶层普遍信奉的神灵。正月处二早晨,老北京住户和商号都要祭财神。
开市
从初一到初五,街上的铺户都上起护窗板和一些绘有《水泊梁山》、《桃园三结义》、《精忠报国》等连环画的窗帘,表示过年休息。过了"破五"(正月初五日),年禧就基本上过去了,一些店铺就举"送神"礼,放鞭炮,在热烈的祝愿气氛中打开护窗门,露出事先贴好的"开市大吉,万事亨通"的红对联,开始正式营业了。
人日
旧历正月初七日称"人日"、"人胜节",或曰"七元"。这个古老的节日少少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
道教认为,"天地先生鸡、次狗、次猪、次羊、次马,始生人。"汉人东方朔的《占书》中说:"岁正月一日占鸡,二日占狗,三日占猪,四日占羊,五日占牛,六日占马,七日占人,八日占谷"。认为正月初七如果天气晴朗,则谓吉祥,主一年出入顺利,人口平安,若阴晦则兆灾患。清代,北京人正月初七日有测阴晴的活动,"人日"这一天要吃春饼(一种双层的荷叶饼)卷"盒子菜"(酱肘子、小肚等熟肉菜),并且剪饼于庚院,叫"熏天"。但此俗流传范围越来越小,清末明初已不多见了。
顺星
顺星也叫祭星。正月初八晚上,人们无论是否去庙里进香祀星君(即顺星),等天上星斗出齐后,各家都要举行一个顺星的祭祀仪式。祭星时,要在案头、灶台、门坎、锅台等处各放一盏"金灯"(黄灯花)并点燃,叫"散灯花儿",有避除不祥之意。祭星结束后,全家聚在一起吃一顿元宵。
上元
"正月十五闹元宵","正月十五闹花灯",旧历正月十五日应是民间传统的"上元节",也叫:"元宵节"、"灯节"。早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汉朝时就开始以正月十五应为"元宵节"。《史记》乐书云:"汉家常以正月上元祭祀太一甘泉,以昏时夜祀,致明而终。"到了唐朝,崇尚老.庄,奉道教为国教,为祝贺道教的"上元赐福天官紫微大帝"在正月十五的诞辰而举行祝节活动,元宵节又添上了道教色彩,成为佛、道两教特色的节日,活动有张灯、放焰火、吃元宵等固定形式。
张灯、观灯是元宵节日活动的一项主要内容。正月十三日为"上灯";十四日为"试灯";十五日为"正灯";十七日"罢灯"。明代有所谓"灯市",那时东城灯市口是灯与市合一的,清代将灯与市分开,但仍习惯叫灯市,实际上是灯会,属娱乐性质。那时,元宵夜市肆很讲究张灯,各家铺户争奇斗胜挂出大小、高矮、方圆形式不一的花灯,有纱绢、玻璃、羊角的种种差别,上面有绘人物的如《列国》、《三国》、《水浒》、《西游》、《封神》、《聊斋》等;有绘花卉,兰、菊、梅、桂、萱、竹、牡丹、芍药的;有绘禽兽,胫鸾凤龙虎,以及马、牛、猫、犬、虫、蟹鱼虾的,颜色鲜艳多异,形态逼真,品种繁多。从正月十三"上灯"开始,市面上就开始售多种不同形式的走马灯。《燕京岁时记》载:"走马灯者,剪纸为轮,以烛嘘之;则车驰马骤,团团不休,灯灭则顿止矣。"从这天起,小孩们成群结队提着灯笼四处游耍,无不欢天喜地。
上元之夜,万家空巷,纷纷上街观灯,"肘足相挨都不觉,布衣尘污贵人貂。"(《都门竹枝词》)形容当时观灯之盛。
放焰火也是上元夜活动的一项主要内容。清·谢文翘《都门新年词》中说:"通宵爆竹一声声,烟火由来盛帝京,宝炬银花喧夜半,六街歌管乐升平。"
上元节的灯市历来有猜谜的活动,俗称打灯虎。这项活动很吸引人,猜灯谜可以使人增加知识,锻炼思维敏捷,活跃节日气氛。清人赵骏烈的《燕京灯市竹枝词》中说:"灯谜巧幻胜天工,不惜奇珍与酒红。多数才人争夺彩,夸长竞短走胡同。"说明当时灯市打灯虎的引人入胜热烈气氛。
上元节应节的食品是元宵,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元宵。《燕京岁时记》云:"市卖食品,干鲜俱备,而以元宵为大宗。亦所以点缀节景耳。"至今,北京人仍然保留着正月十五吃元宵的风俗习惯。
填仓
老北京俗传正月二十三日为"小填仓",二十五日为"大填仓"。清代,京师多大粮商米贩这时都要祭祀仓神,市民要买些米面、煤炭来充实自家的生活储备。清·《帝京岁时纪胜》栽:"当此新正节过,仓廪为虚,应复置而实之,故名其日曰填仓。"
其实,真正的"填仓"活动是在农村。郊区农民流传谚语说"填仓,填仓,小米干饭杂面汤",平时农民生活很苦,填仓节时吃顿小米干饭杂面汤就算不错了。正月二十五黎明,农村家家户户在院里或打谷场上用筛过的炊灰撒出一个个大小不等的圆圈,象征粮囤的意思。
龙抬头
旧历二月初二龙抬头。名人刘侗的《帝京景物略》中说:"二月二日曰,龙抬头、煎元旦祭余饼,熏床炕,曰,熏虫儿;谓引龙,虫不出也。"俗话说"龙不抬头天不下雨",龙是祥瑞之物,和风化雨的主宰。" 春雨贵如油",人们祈望龙抬头兴云作雨,滋润万物。同时,二月二正是惊蛰前后,百虫蠢动,疫病易生,人们祈望龙抬头出来镇住毒虫。
当年老北京人有"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没处藏"的说法。人们出于对龙抬头出来兴云化雨并威镇百虫的祈望,二月二这天就尽量用龙来称呼食物和各种活动。如吃饼叫吃"龙皮",吃小饺叫吃"龙耳",吃面条叫吃"龙须",吃米饭叫吃"龙子"。儿童这天剃头叫"剃龙头",妇女这天不做针线活计,说为避免伤了"龙眼"。
清明
清明是旧历的一个重要节气。清明扫墓祭祖的风俗由来已久。秦以前已经有扫墓的风俗,但不一定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从唐朝开始盛行起来。《清通礼》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楹,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清明扫墓这个风俗习惯相传至今。旧时,北京人清明扫墓祭扫仪式并不在清明当天,而是在临近清明的"单"日举行。因家庭经济等条件不同,祭扫方式也多有区别。去郊区扫墓,有的祭毕就地围坐聚餐引酒,有的放起风筝,有的用柳条编成罗圈状戴在头上,说"清明不戴柳,来生变黄狗",既是扫墓又是春游,既寄对先人的哀思,又尽自己春之游兴。
端午
旧历五月五日为端午节,老北京人习惯俗称为五月节。端午节又称端阳节,"端"、"初"同义,"五"、"午"相通,按地支顺推算,五月为"午"月,故初五日作"端午",又因午时为"阳辰",亦称"端阳"。
端阳节始于春秋战国时代,起源于江南,由来有多种说法,民间流传最广,最有影响的说法是纪念伟大爱国诗人楚大夫屈原。宋代为表彰屈原的"精忠",追封他为"忠烈公",正式将五月五日端午节赋予纪念屈原的意义。抗日战争时又定五月五日为"诗人节"。
端午节时,在南方讲究举行"龙舟竞渡",在北京明清两代则讲究"熙游避灾"。初五日上午,群入天坛"避毒",天坛是祈年圣地、各胜,既仰仗天之神力避毒,又可游乐;过午,有的到鱼池或高粱桥、满井、草桥、积水潭等处"饮醵熙游"。
端午应节食品是粽子,一般是小枣粽子,蘸白糖吃。时令鲜品是樱桃、桑椹。糕点铺卖一种用模子刻出蛇、蜈蚣、蝎子、蜘蛛和蟾蜍图案的桃酥式的圆糕点,叫"五毒饼"。人们以这些时鲜和应节糕点用来上供或互相送礼。
北京人俗谓"善正月,恶五月"。因五月气候温热,易生病毒瘟疫,故用天师符和钟馗像来镇宅、驱避"邪祟"。清人柴桑《燕京记》云:"(端午)前数日,肆间用黄纸盖朱印,或绘天师、钟馗像,或五毒之形,人购而粘门上,以逐祟恶。"从五月初一起,各家还将菖蒲、艾草插在门的两旁,一曰"蒲剑",一曰"艾虎",也为辟邪驱瘟。为辟邪,京城端午时,人们还纷纷买蒲鞋穿上过节。
端午节还有"扔灾"一说。节前,手巧的妇女以五彩绫罗制成小虎、葫芦、樱桃、桑椹、瓜豆、葱、蒜形状,用彩线串起来,五月初一那天系于小儿的钗头或背上、胸前;小姑娘还用硬纸条叠成菱形"粽子",缠上五彩丝线,戴在身上,通称"葫芦"、"续命缕"。到了五月初五午时之后摘下来,连同贴在门楣上的剪纸葫芦揭下来,一起仍到门外,叫"扔灾"。
节日期间,人们还要饮黄酒,在小孩头上用雄黄画一"王"字,有的还用雄黄涂小孩的耳鼻孔,说是夏日能避蜈蚣等毒虫钻到耳鼻孔中去。
六月六
旧历六月初六本不为节,因时值盛暑物医霉烂损坏,因此,老北京上至皇室,下至黎民都有晾晒、洗浴活动的习惯。
六月六这一天如天气晴朗,皇宫晾辇舆、仪仗、典籍,庙宇举"晾经会",老百姓晾衣物、洗澡、洗发。民间相传,这一天晾衣衣不蛀,晒书书不蠹,家畜洗澡不生虱子,猫狗等家畜都要赶到河里洗个澡。前清光绪十年(1884年)以前,銮仪卫驯象所,历年都在这天设仪仗,以鼓乐前导,将象群赶到宣武门外西牐水滨去洗澡,观者如潮,颇为壮观。
郊区农民在六月六前后大都注意观察庄稼长势,说"六月六,看谷秀"。有的还把这一天称作"虫王节",在田间、庭院焚者致祭,祈望防止虫灾,保丰收。
七夕
旧历七月初七的夜晚,俗称"七夕"。相传是天上牛郎织女星一年一度过银河相会的时刻。旧时,民间有"乞巧"的习俗,称"乞巧节"。织女心灵手巧,曾在凡间把织布、绣花的技巧传授给妇女们,妇女们在七月七日晚上凡人相约,在庭院或花园里焚香拜银河、拜双星,默默祈祷自己的心愿,希望自己幸运,也心灵手巧起来,少女希望自己长的更美丽或嫁个如意郎君;少妇们则希望早生贵子或得到丈夫、公婆的宠爱。
早年,梨园(戏剧界)每值七夕,要演《鹊桥会》或昆曲《长生殿》,《天河配》等"应景戏"。
中元节
旧历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与正月十五日的上元节和十月十五日的下元节同为古老传统节日。
中元节是道教节日。道教认为,"三元"是"三官"的别称。上元节又称"上元天官节",是上元赐福天官紫微大帝诞辰;中元节又称"中元地官节",是中元赦罪地官清虚大地诞辰;下元节又称"下元水官节",是下员解厄水官洞阴大地诞辰。道教《太上三官经》云:"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一切众生皆是天、地、水官统摄"。中元节时,道教宫观如地安门火神庙、西便门外白云观为了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照例举办"祈福吉祥道场"。
佛教徒在这一天要举行盛大的盂兰盆会,也叫盂兰盆斋、盂兰盆供。盂兰盆会唐代即已盛行,晚清年间,北京有八百四十多座寺庙,有条件的,如广济寺、法源寺、拈花寺、广化寺、嘉兴寺、长椿寺等都举办规模不同的盂兰盆会和中元法会。民国以来,北海公园、中山公园音乐堂等处历年此时都有"追悼阵亡将士法会"。用番(喇嘛)、道(道士)、禅(和尚)三台经,供着一个"海陆空军阵亡将士"的牌位,进行公祭。
中元节期间,老北京还有举行制法船、放荷灯、莲花灯、祭祖、唱"应景戏"等活动。
中秋节
旧历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又称中秋节,团圆节,俗称八月节。旧历八月十五日正值三秋之中,故名"中秋"。《周礼》曰:"中春昼,鼓击士鼓吹豳雅以迎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云。"据说中秋节在两汉时已具雏形,至唐代已兴登台观月、泛舟赏月、饮酒对月等活动。北宋太宗年间正式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节日里有祭月、拜月、赏月、吃月饼的风俗,明清以来的京师,此风一直沿袭不衰。
中秋多种果子成熟上市,有的老北京人直接称它是"果子节"。中秋节有家家户户吃月饼的传统习惯。节前,京城各大糕点铺都应时出售中秋月饼,以"自来红"和"自来白"为主,品种繁多。中秋节吃月饼,作为节日礼品互增亲友的习俗相传至今。
重阳节
旧历九月初九日,俗称"重九"。古人认为九是阳数,所以这天又叫重阳节。远在三国时期,重阳的名称已经出现,魏晋以来,重阳节已成为中国人很重视的一个节日。
古时,重阳节活动很丰富,有登高、赏菊、饮菊花酒、插茱萸等。明代皇宫自九月初一起吃花糕,九月九日重阳,皇帝亲自到万寿山登高。民间百姓也争相效仿,每逢重阳,人们便带上酒具、茶具到香山或灵显宫,报国寺的高阁上饮宴坐乐。
清代,北城居民多到真觉寺五塔金刚宝座台上登高。南城居民多到左安门内法藏寺弥陀塔去登高。此外,游人较多的是阜成门外钓鱼台。由于重阳节之后,天气渐冷,树木花草凋零在即,所以人们称此举为"辞青"。
登高,"辞青"时,照例都要野餐,主要是以松枝,松塔烧起火来,围坐一起吃烤肉,饮白酒、菊花酒助兴。文人墨客有即兴吟诗作词者。
民国以后,这种风俗逐渐淡薄,至三、四十年代,只留下老人们的传说,民间并无实际活动。重阳前后,民间仅留下了吃烤羊肉,涮羊肉和吃花糕的风俗。
寒衣节
旧历十月初一日为寒衣节,亦称冥阴节,是一年中的三大鬼节之一。老北京人照例要给亡故的祖先"送寒衣"。
清末明初,北京人大多沿袭旧俗,在十月初一以前就要到南纸点买寒衣纸。它是一种彩色蜡花纸,粉红色的印上白色图案,白色的印上青莲色的图案,黄色的印上红色图案,也有素色的,总之,只是象征性的东西。一般都裁成布匹形状的长条,也有剪成衣裤状的,也有不剪,直接装在包有纸钱、冥钞的包裹里焚火。
历书
旧时,十月初一日钦天监颁历。《燕京岁时记》载:"十月颁历以后,大小书肆出售宪书,衢巷之间也有负箱唱卖者。"
皇历即"宪书",亦称"通书"。清末明初,市面上贩卖所谓"大本新年历",上面印着《大清光绪全序通书》、《中华民国全序通书》。
通书日历以外的部分谓之"序",有的序多于正文。
甚至将《三字经》、《百家姓》、《千子文》、《朱子治家格言》统统附上。民国以后,有当代伟人像,文明结婚仪式图等。
日历部分的表头上有火车表(仅站名顺序)和诸神、佛圣诞日期表。日历以阴历为单位。
人们买来这本通书后,首先用朱笔在封面上写上:"灯下无忌,夜观大吉"。
这种"通书"一直发行到1949年。
冬至
冬至(阳历十二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为进九之始,古人认为到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上升,是个吉日。因此值得庆贺。明、清两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谓之"冬至郊天"。宫内有百观向皇帝呈递贺表的仪式,而且还要互相投刺祝贺,旧像元旦一样。但民间并不以冬至为节,不过有些应时应景的活动。
冬至之日,京师个大道观有盛大法会。道士唪经、上表,庆贺元始天尊诞辰。道教认为,元始天尊象征混沌未分,道气未显得第一大世纪。古民间有吃馄饨的习俗。实际上,"馄饨"与"混沌"谐音。古民间将吃馄饨引伸为,打破混沌,开辟天地。
冬至民间有贴绘"九九消寒图"的习俗。消寒图是记载进九以后天气阴晴的,以卜来年丰欠。

8. 求问草木 若以芷白 哪里可以听啊

用vivo y71的朋友注意啦,vivo y71手机的原配音乐里面就有草木这首歌,我已经下载啦!

阅读全文

与嘉兴草木音乐节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爱情围墙歌词 浏览:230
道奇酷威广告背景音乐 浏览:106
比喻轻音乐之美的文字 浏览:542
小号音乐下载 浏览:578
歌曲专辑图下载地址 浏览:867
财神驾到歌曲mp3下载 浏览:734
琴歌指弹海阔天空吉他谱 浏览:355
下载mp4格式的音乐 浏览:352
电脑听音乐用什么 浏览:512
最好酷狗音乐播放器 浏览:502
信乐团队的假如简谱 浏览:243
平安酷狗音乐 浏览:760
佳人轻抚桃花mp3下载 浏览:453
infinite网易云音乐 浏览:844
岁月赵忠祥背景音乐 浏览:980
如何将电脑的歌体添加到苹果音乐 浏览:672
fade钢琴mp3 浏览:86
奔跑吧兄弟宋仲基背景音乐 浏览:806
成都彩虹小学音乐老师 浏览:496
凤凰传奇星光歌曲点评 浏览: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