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1812序曲的大炮版是怎么样的版本它和其他版本有什么区别
我推荐大来炮版的
唱片自为水星唱片编号为(MERCURY 434 460-2)
搭配曲目为老柴的《意大利随想曲》&贝多芬的《威灵顿的胜利》安塔尔.多拉第指挥明尼苏达、伦敦交响乐团。
《1812》录制于1958年采用当时的模拟录音母带制作,录音动用真格的,真枪真炮。大炮是从西点军校博物馆找到的拿破仑时代的法国大炮,于1775年在法国杜埃铸造,重3180磅,火药由军校专家专门调制。为了再现莫斯科的钟声选用了劳拉.斯皮尔曼. 洛克菲勒纪念编钟,由大小74座钟组成,当中有世界最重的低音钟40926磅。有16声炮声和两组钟声。1958年录制采用MERCUYR公司的三轨录音技术,只用三个话筒,使欣赏者能够充分领略到音乐、炮声、钟声一起鸣响所产生的空间感。贝多芬的《威灵顿的胜利》录制于1960年,其中有194声炮声和25处枪的连发。CD中有近20分钟的英文讲解。当年《1812》黑胶碟发行超过200万张所以极具收藏价值,是美国60年代第一张金唱片。本人正是听着CD给你回答文题的。震撼!!!本人建议买一张。
② 古典音乐方面的问题
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的发展在器乐方面成绩比较显著,它完善了一套纯器乐的大型曲式, 如独奏奏鸣曲、二重奏、三重奏、四重奏、室内乐、协奏曲、交响曲。主要特点是:作品具有生活的真实性和鲜明的时代感;曲式结构规范,主题乐思发展严谨,功能和声完善,配器细腻,音色力度变化丰富;作曲技法上创造了动机展开的发展手法,用旋律模进、变速度、变节奏、变调性、变和声织体等,造成乐曲发展趋势。并规范了奏鸣曲式和奏鸣交响套曲。 此外,在古典主义时期还确定了交响乐队的组织形式,形成了完整的双管编制乐队。而在此之前的乐队里,只有弦乐组是完整的。木管乐器、铜管乐器及打击乐有组织的充实到乐队后,加强了乐曲的和声效果,乐队演奏时能产生浑厚、均衡、色彩丰富的音响。这种乐队组织形式一直影响着以后的音乐发展。 【奏鸣曲式】(Sonata form): 奏鸣曲式包括三个部分,即呈示部、发展部、再现部。结构图如下: 呈示部(A) 展开部(B)再现部(A) 引子+┏──────────┒+┎─────┓+┎───┓+尾声 主部+连接部+副部+结束 主题变化发展 同呈示部奏鸣曲式的概念不同于奏鸣曲(Sonata),奏鸣曲是一种多乐章的大型器乐套曲,而奏鸣曲式则是指乐曲的曲式结构。奏鸣曲式是欧洲古典主义音乐家在创作器乐曲作品中最常用的曲式结构之一,通常也是大型器乐套曲(奏鸣曲、重奏曲、协奏曲、交响曲)第一乐章的特征,单乐章式的歌剧序曲和其他独立的器乐作品也采用这种曲式结构。奏鸣曲式是一种以对立统一为基础的结构形式,继承了巴罗克音乐以调性为基础的成就,并使其更富于逻辑性和哲理性,表现的内容更深更广。 (1)呈示部──呈示部是这一结构形式的基础,它呈示两个主题,第一主题在主调上,第二主题通常在属调上,两个主题不仅有情感上的对比,还有调性上的对比。呈示部前可加引子; (2)发展部──发展部通过各种手法,充分发挥呈示部第一、二主题中具有特征的因素,主要通过调性、调式的对置,复调音乐与主调音乐的处理等,将主题变化成为各种形式,从各个方面进一步体现主题的内涵; (3)再现部──再现呈示部,但第二主题必须回到主调,使第一、第二主题在调性上获得一致,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统一的整体,使主题形象更加完美、突出,曲终可加尾声。只包含呈示部和再现部而没有展开部的奏鸣曲式是它的变体。现代作品往往不墨守上述各种原则。 【奏鸣曲】(Sonata) 一种多乐章器乐套曲,亦称奏鸣曲套曲,由三、四个各具特色的乐章组成。16~17世纪时泛指各种器乐曲,18世纪起指器乐的独奏曲(如钢琴奏鸣曲)或独奏乐器与钢琴合奏的器乐曲(如小提琴奏鸣曲等)。各乐章的基本特点与曲式为:第一乐章快板,奏鸣曲式;第二乐章慢板,变奏曲式、三部曲式或回旋曲式;第三乐章小步舞曲、诙谐曲,或复三部曲式(有时略去);第四乐章快板或急板,用奏鸣曲式、回旋曲式或变奏曲式。奏鸣曲与交响曲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变奏曲式】(Variation form) 是音乐最古老的曲式之一。用同一主题素材,根据乐曲的发展要求而加以变化重复,形成主题──变奏1──变奏2──变奏3……的曲式结构。第一部分主题,是全曲音乐形象的基础,其他各部分都是这一音乐形象的进一步发展。变奏的次数少则四、五次,多则数十次不限,采用旋律、和声、织体和结构多种变奏手法。常用于各种独立的器乐曲或奏鸣曲和交响曲等大型乐曲。 【回旋曲式】(Rondo form) 音乐曲式之一,由同一主部与不同的插部多次循环交替而构成。重复的主题称为“主部”,古称“回旋部”或“叠句”,中间插入的对比乐段称“插部”,古称“对句”。主部反复三次以上,图式为:A(基本乐段)+B(第一插段)+A+C(第二插段)+A……,即两个以上的三部曲式结合。曲式的主部与各个插部之间对比鲜明、段落清楚,插部乐段结构有时并不完整。在奏鸣曲、协奏曲、交响曲等大型套曲中较常见,常用于需要以热烈的气氛结束全曲的最后乐章,也可用于独立的乐曲。 【音乐会序曲】(Concert Overture) 音乐会序曲是指作曲家采用序曲体裁写成的单乐章乐队作品,多数采用奏鸣曲式,并有标题,在音乐会上独立演奏。如:韦伯的《魔弹射手序曲》、罗西尼的《威廉·退尔序曲》、门德尔松的《仲夏夜之梦》序曲、柴可夫斯基的《1812序曲》等。 【波洛奈兹舞曲】(polonaise,法;polacca,意) 又称波兰舞曲,是一种单三拍子的波兰民间舞曲。16世纪后半叶流入宫廷,成为波兰宫廷典礼行列的伴随音乐。巴赫、亨德乐、莫扎特等都曾将其用于创作。19世纪初,随着波兰民族运动的掀起,出现了许多用波洛奈兹曲调编写的爱国歌曲和带标题的钢琴曲。 【谣唱曲】(Cavatina意) 正常形式的歌剧独唱咏叹调。旋律性很强,表现力丰富,富于戏剧性,&127;能集中体现剧中人物的心理状态和形象,以一段体代替古典咏叹调的三段体,歌剧字句不带反复。 【交响曲】(Symphony) 交响曲又称“交响乐”,是音乐中最大型的管弦乐套曲。原词源于古希腊,意为“一齐响”。至中世纪,指两音和谐地结合。公元15~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泛指一切声乐、器乐合演的多声部音乐。到17世纪,这个词开始专门用来称呼纯器乐合奏的音乐,如清唱剧的序曲和间奏。 18世纪上半叶,歌剧序曲开始成为音乐会上单独演奏的曲目,那不勒斯乐派斯卡拉蒂的序曲快--慢--快板为交响乐乐章格式奠下了根基。18世纪中、下叶,曼海姆乐派为三段式序曲增加了快板的终曲,形成了四乐章器乐套曲的雏形。到18~19世纪之交,在维也纳古典乐派奠基人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的开拓下,交响曲进入了黄金时代。现代关于交响曲的概念,就是在这个时期形成和确立的。 交响曲一般分为四个乐章,各乐章的结构与特点如下: 第一乐章:快板、奏鸣曲式,富有戏剧性,常表现人们的斗争或创造性的活动,音乐往往建立在两个性格不同的主题对比和发展上。 第二乐章:慢板,二、三段式。变奏或奏鸣曲式,常用抒情的民间素材,具歌唱性,是交响曲的抒情段落。内容往往与深刻的内心感受及哲学思想相联系。 第三乐章:中板、快板或稍快,结构大多是复三部曲式,常用舞曲、小步舞曲或谐谑曲,在古典交响乐中,这一章常给人以闲暇、憩息、游戏等日常生活的景象。 第四乐章:快板或急板,回旋曲式或变奏曲式,有时也用较自由的奏鸣曲式。常表现光辉、乐观、愉快的情绪,有时也表达生活、风俗或人民胜利的节日画面。 交响曲各乐章的内容、形式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根据作曲家创作的要求而定,如贝多芬的《第六交响曲》有五个乐章,舒伯特的《未完成交响曲》只有两个乐章,而近现代的交响曲也有单乐章或六七个乐章组成的。 【协奏曲】(Concerto) 协奏曲是一种独奏乐器和乐队协同演出的技巧高深的大型乐曲;也有以人声与乐队演出的声乐协奏曲。协奏曲通常分三个乐章:第一乐章快板,奏鸣曲式,富有戏剧性;第二乐章慢板,三部曲式,抒情,富于歌唱性;第三乐章急板,回旋曲式,有欢乐、歌舞性。 由一个乐章构成的协奏曲叫“小协奏曲”。巴赫时代由几件独奏乐器与管弦乐队竞奏的叫“大协奏曲”。 【回旋奏鸣曲式】(Rondo Sonata form) 音乐的曲式之一,属于奏鸣曲式的一种变体。原则是以奏鸣曲式和回旋曲式的结构特性相结合为基础,但在呈示部和再现部中,主部须在副部之后再出现一次,展开部通常改用插部代替。主要用于大型器乐套曲(奏鸣曲、重奏曲、交响曲、协奏曲)的最后乐章,有时也用于独立的器乐作品。 【标题音乐】(Program Music) 标题音乐是指创作时按标题进行构思,并要求听众按标题提示欣赏的器乐作品。常取材于历史、文学、戏剧、童话、民间传说或现实生活。欧洲的标题音乐从16世纪就开始逐渐在音乐创作中取得重要地位,19世纪以来又有较大的发展,如:李斯特的《塔索》、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莫索尔斯基的组曲《图画展览会》、德彪西的前奏曲《牧神午后》等。而贝多芬的《第六交响曲》(田园)更是较早的典型例子。我国标题音乐有悠久的历史,在古典和民间乐曲中,绝大部分是标题音乐,如:琴曲《高山流水》、琵琶曲《十面埋伏》、吹打乐《百鸟朝凤》等。现代作品也大都是标题音乐,如:交响诗《嘎达梅林》、交响曲《长征》、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等。标题音乐是“无标题音乐”(亦称绝对音乐)的对称。无标题音乐即指用曲式、体裁、调名、速度等来命名的一种器乐曲。如《g小调小赋格曲》、《C大调交响曲》、《e小调协奏曲》、《快板》、《慢板》等。 追问: 大哥```麻烦看看我的问题行不?》 你好象只回答了第3个``前两个哪? 麻烦给个好点的 ,有追加分
③ 1993柏林森林音乐会-俄罗斯之夜的曲目
01. (Nikolai Rimsky-Korsakow : Russian Easter Overture) Peter Tchaikovsky The Nutcracker Suite (柴可夫斯基《胡桃夹子》组曲)
02. 小序曲(Miniature Overture)
03. 进行曲(March)
04. 糖梅仙子之舞(Dance of the Sugar Plum Fairy)
05. 俄罗斯舞曲(又称特雷巴克舞曲)(Russian Dance(Trepak))
06. 阿拉伯舞曲(Arab Dance)
07. 中国舞曲(Chinese Dance)
08. 芦笛舞曲(Dance of the Mirlitons)
09. 花之圆舞曲(Flower Waltz)
10. Alexander Borodin : Polovtsian Dances from Opera Prince Igor 亚历山大·博洛金:歌剧《伊果王子》之波洛维兹舞曲
11. Igor Stravinsky: Firebird - Infernal dance / Lullaby / Final hymn 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火鸟组曲\摇篮曲\终曲
12. Peter Tschaikowsky : 1812 Overture, op.49 彼得·柴可夫斯基:1812序曲op.49
13. Aram Khatschaturian : Sabre Dance from Ballet Gayne 哈恰图良:马刀舞曲 选自《加亚涅》
14. Peter Tschaikowsky : Waltz from The Serenade for Strings 彼得·柴可夫斯基:圆舞曲 选自《弦乐小夜曲》
15. Johann Strau : Radetzky-March, op.228 小约翰·施特劳斯:拉德斯基进行曲 op.228
16. Paul Lincke : Berliner Luft 保尔·林克: 柏林的空气
指挥:小泽征尔
④ 都有哪些著名的交响乐音乐会上常演奏的,家喻户晓的,请告诉我中英文的名字,详细详细列出,谢谢
第九十四交响曲《惊愕》第一百零一交响曲《时钟》第一百零三交响曲《定音鼓滚奏》第一百零四交响曲《伦敦》第三十九交响曲第四十交响曲第四十一交响曲《朱庇特》第三交响曲《英雄》第五交响曲《命运》第六交响曲《田园》第九交响曲《合唱》第八交响曲《未完成》第九交响曲《幻想》交响曲《哈罗尔德在意大利》交响曲
柴柯夫斯基
1.1812序曲
2.第6号交响曲
3.第一钢琴协奏曲
4.胡桃夹子
5.花之圆舞曲
6.天鹅湖
7.唯有一颗孤独的心
8.小夜曲圆舞曲
9.叶甫根尼奥捏金
贝多芬
1.命运交响曲
2.绮想轮旋曲
3.小步舞曲
4.月光
5.献给爱丽丝
6.菲达里欧序曲
7.田园
8.f大调浪漫曲
9.f大调行板
10.英雄
11.第五钢琴协奏
莫扎特
1.长笛协奏曲
2.交响曲
3.费加罗的婚礼序曲
4.圣诗
5.土尔其进行曲
6.弦乐小夜曲
7.小步舞曲及三重奏 奏.mp3
8.摇篮曲
约翰施特劳斯
1.春之声
2.嘉洛舞曲
3.蓝色的多瑙河
4.南方玫瑰
5.维也纳森林的故事
6.维也纳生命
肖邦
1.1812序曲
2.悲伤练习曲
3.钢琴协奏曲
4.革命练习曲
5.幻想即兴曲
6.将e大调夜曲
7.军队波罗乃兹
8.练习曲
9.马祖卡舞曲
10.升c小调练习曲
11.别离曲
12.升f大调船歌
13.小夜曲
14.英雄
15.圆舞曲
李斯特
1.钟
2.爱恋的梦
3.第一钢琴协奏曲曲.mp3
4.树声沙沙
5.奏鸣曲
6.匈牙利狂想曲
拉赫玛尼诺夫
1.c#小调序曲
2.钢琴协奏曲
3.帕格尼主题狂想曲
4.前奏曲之一
5.意大利波尔卡
蓝色的多瑙河
维也纳森林的故事
《拉德斯基进行曲》
⑤ 序曲是什么意思
序曲是指歌剧、舞剧等开幕前演奏的短曲,亦称“开场音乐”,由管弦乐队演奏,其使命在于综合地叙述全剧发展的重要关键场面,奏出剧中代表主角的旋律,它仿佛是剧情的缩影。
序曲是歌剧、舞剧等大型作品的前曲,最早只是为等待观众入场而演奏的简短音乐段落。从18世纪中后期德国音乐家格鲁克的歌剧改革开始,将剧情因素引入序曲,使之逐步与歌剧的戏剧性融为一体,从而能更有效地引导观众进入歌剧发展的过程。
19世纪以后的序曲越来越向音乐会序曲发展,并演变成单乐章的交响诗形式。
(5)1812序曲音乐会扩展阅读:
早期的序曲,即十七世纪末叶和十八世纪前半叶的序曲有两种主要类型:
一种是法国作曲家吕里创始的法国式序曲,由慢板-快板-慢板三个段落组成;
一开始是慢板的引子,音乐采用一长一短的节奏,显得庄严肃穆。然后是快板乐段,它是序曲的主要部分,用“赋格段’写成。赋格的主题短小精悍,雄健有力。最后,音乐又回到慢板。构成一个短短的结尾。
另一种是意大利那不勒斯歌剧乐派代表人物斯卡拉蒂确立的意大利式序曲,由快板-慢板-快板三个段落组成,它的快慢顺序恰恰和法国式序曲相反。
第一段是进行曲性质的快板,富于英雄气概。第二段是抒情的中板,同第一段形成了刚柔的对比。第三段是欢快活跃的回旋曲,分成a-b-a-c-a五个小段,是回旋曲的主题。这首序曲三个段落的主题各不相同,但第三段和第一段的旋律有密切的联系。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序曲
⑥ 1993年柏林森林音乐会-俄罗斯之夜的曲目单
《俄罗斯之夜》
指挥:小泽征尔
节目单:
1.里姆斯基——科萨科夫:《专复活属节序曲》
2.柴科夫斯基:《胡桃夹子》组曲
3.斯特拉文斯基:《火鸟》
4.柴科夫斯基《1812序曲》
5.哈恰图良:《马刀舞曲》
6.柴科夫斯基:《弦乐小夜曲——圆舞曲》
7.老约翰施特拉斯:《拉德斯基进行曲》
8.林克:《柏林的空气》
http://you.video.sina.com.cn/b/23715467-1632302595.html我的博客地址,有1992、1993、1996、2003年的柏林森林音乐会的视频及节目单,其他的因为太大传不上去!
⑦ 柴可夫斯基的作品风格
柴可夫斯基的旋律纯属俄罗斯风格,凄绝美艳,虽然难免与人以窠臼的感觉,但是却带著一抹悲伤的感情,就好像寡妇夜半的哀哀啼泣。 柴科夫斯基生活的年代正处于沙皇专制制度腐朽没落的时期,他热爱祖国,关心俄国人民的命运,但他又看不到俄国社会的出路。他从生活中深深感受到俄国政治的黑暗与腐败,但他的政治态度却又是保守的王朝拥护者。这种无法克服的矛盾不断促使柴科夫斯基对祖国的前途、社会的出路、人生的意义进行深刻的思考,并把这种生活感受融化到他的创作中去。这可以说是柴可夫斯基创作上的基本思想倾向。柴可夫斯基虽不直接选取现实的政治生活、社会冲突等作为自己创作的题材,但却通过自己对于时代悲剧性的感受,深刻揭示了对光明理想的追求、对生活意义的理解。
柴科夫斯基是在60年代中期俄国革命民主主义思想高涨时期走上创作道路的,60年代的进步社会思潮给柴可夫斯基以积极的影响。尽管他在政治观点上是比较保守的,但他一生在思想上和美学观点上保持了60年代的进步传统。从创作基本面貌上看,柴科夫斯基的前期创作比较倾向于表现对光明欢乐的追求和信心,而后期则更倾向于表现深到的悲剧性。他在70年代末所写的《第四交响曲》和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则属于他在前后两个时期交界时的作品。
就体裁而论,柴科夫斯基是一位涉及范围广泛的作曲大师。他在交响曲、歌剧、舞剧、协奏曲、音乐会序曲、室内乐以及声乐浪漫曲等方面都留下了大量名作。
交响曲在柴科夫斯基作品中占突出地位。柴科夫斯基一生共写过6部交响曲和1部标题交响曲。他的第1、第2、第3、交响曲写于70年代中期以前,均属于前期创作。这3部交响曲体现了柴可夫斯基与М.И.格林卡以来俄罗斯交响音乐传统的联系。这3部交响曲都属于生活风俗性和抒情性作品,在主题上往往采用民歌素材。柴可夫斯基的后3部交响曲以及《曼弗雷德》交响曲。属于后期创作,风格上转向深刻的心理刻划,它们的主题思想都属于表现主人公对幸福的渴望和阻挠幸福的“厄运”之间的矛盾冲突。f小调《第四交响曲》写于1877~1878年,作者把此曲献给梅克夫人,但在总谱手稿上只写“献给我的挚友”。柴科夫斯基赋予这部交响曲的序奏主题以极重要的意义,让它贯穿整个交响曲的4个乐章,称它为整个作品的核心,是“厄运”的象征。虽然在第1乐章中个人和厄运间发生了悲剧性的激烈冲突,但在末乐章中则体现了力图摆脱苦闷,走向人民,从人民的欢乐中获得对生活的信心的乐观结局。e小调《第五交响曲》写于1888年。在这部交响曲中也有一个代表“厄运”形象的序奏主题贯穿全曲,并且全曲的最后也是在凯旋式的尾声中结束。b小调《第六交响曲》写于1893年,此曲完成后,柴科夫斯基接受其弟莫杰斯特的建议,题名为《悲怆》。此曲是柴科夫斯基悲剧性交响曲创作的高峰。全曲在经过激烈的戏剧性冲突和对生活的美好憧憬之后,达到的是悲剧结局。末乐章一反交响曲的传统布局,用非常近似追思曲气氛的慢板代替了热烈的终曲。标题交响曲《曼弗雷德》写于1885年,这是根据G.G.拜伦的同名诗剧而写的交响曲,抑郁寡欢的主人公的最后命运是充满悲剧性的。柴科夫斯基交响曲中所蕴含的感情十分丰富,复杂,深刻,感人。正是因为他在创作过程中内心不断涌动的情感使他经常打破传统交响曲的模式,将自己的感情完全表达出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柴科夫斯基的交响曲是最感人至深的。
歌剧是柴科夫斯基创作中另一重要领域。柴可夫斯基一生共写过11部歌剧,其中最卓越的作品是他的《叶甫盖尼·奥涅金》和《黑桃皇后》。这两部歌剧的脚本都是根据A.C.普希金的同名作品改编的。《叶甫盖尼·奥涅金》写于1877~1878年。歌剧表现了塔吉雅娜、奥涅金、连斯基等几个贵族青年由于厌倦了本阶级的生活方式,在朦胧地追求理想的生活道路上所经历的悲剧,表现了历史的趋向。音乐以悠长、抒情的旋律,细致表现人物心理为特征。《黑桃皇后》写于1890年,所表现的主题思想也是幸福的理想被残酷的现实所粉碎的悲剧。音乐在刻划人物性格、表达戏剧冲突上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柴科夫斯基在舞剧音乐创作上也取得了具有世界意义的成就。他一生写了3部舞剧音乐:《天鹅湖》(1875~1876)、《睡美人》(1888~1889)和《胡桃夹子》(1891~1892),都已成为世界舞剧艺术中影响巨大的作品,广泛流传在各国的芭蕾舞台上。柴可夫斯基对舞剧音乐进行了许多革新,他克服了过去舞剧音乐的公式化弊病,赋予舞剧音乐以交响性的发展,使之更富于戏剧性,大大提高了舞剧音乐的表现力。
在器乐协奏曲方面柴科夫斯基比较突出的作品是他的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1874~1875)和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1878)。前者是一部明朗乐观的作品,第1乐章热情洋溢,第2乐章优美抒情,末乐章粗犷豪迈,并在壮丽的凯歌般的音乐中结束了全曲。后者也是一部充满欢乐情绪的作品,主题音调和俄罗斯民间音乐有着内在的联系,整个作品在质朴的风格中富于青春的朝气和亲切的抒情,并以热烈的具有民间歌舞特点的终乐章结束全曲。
柴科夫斯基在器乐作品中还写了一些著名的单章性的作品,如幻想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1869)、〈1812序曲》(1880)、《意大利随想曲》(1880)等。《罗密欧与朱丽叶》是接受М.А.巴拉基列夫的建议而作,取材于莎士比亚原著,概括地表现了原著的主题思想。《1812序曲》是应鲁宾斯坦之约,为莫斯科救主大教堂重建落成而作。救主大教堂于1812年毁于拿破仑入侵,故题名为《1812序曲》。这是一部以音乐描绘战争的通俗性乐队作品。其中的主题多采用了人们较熟悉的曲调,如圣咏《上帝,拯救你的众民》、民歌《在大门旁》以及《马赛曲》、沙俄国歌《上帝保佑沙皇》的片断等,分别表现战争双方的形象。《意大利随想曲》反映了柴可夫斯基多次旅居意大利所得到的生活感受,特别是意大利民歌所唤起的鲜明印象。
在柴科夫斯基为数不多的室内乐作品方面,以他的D大调《第一弦乐四重奏》(1871)和《a小调钢琴三重奏》(1881~1882)最为著名。这两部作品都显示了柴科夫斯基在室内乐方面所具有的鲜明民族风格的独创性。特别是《第一弦乐四重奏》的第2乐章“如歌的行板”,以乌克兰民歌《瓦尼亚坐在沙发上》为主题,更是脍炙人口。大文豪Л.托尔斯泰曾被此曲感动得流泪,他说,从这个作品中可以“接融到忍受苦难的人民的灵魂深处”。《a小调钢琴三重奏》是为悼念Н.Г.鲁宾斯坦而作,全曲只有两个乐章,但第2乐章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但全曲仍具有3个乐章的结构特点。柴科夫斯基以深沉的悼念和对往事的亲切回忆来寄托对亡友的哀思。
柴科夫斯基在声乐浪漫曲方面也写出许多为人喜爱的珍品。他的浪漫曲风格多样,内容广泛,情感真挚。最突出的是那些戏剧性抒情浪漫曲,在这类浪漫曲中,也同柴可夫斯基的其他作品一样,深刻体现了主人公对光明幸福的渴望同黑暗现实间的激烈矛盾。如《遗忘得真快》(1870)、《在热闹的舞会上》(1878)、《我们曾坐在一起》(1893)、《夜》(1893)等等。
⑧ 序曲的名家作品
门德尔松的《赫布里底群岛》序曲,又名《芬格尔山洞》序曲,是一首标题性序曲。芬格尔山洞是苏格兰西海岸外赫布里底群岛中斯塔法岛上最大的岩洞。这首序曲抒写了作者游历赫布里底群岛和芬格尔山洞的印象,采用奏鸣曲式的结构。第一主题用一个动机作为主题核心。这个动机不断反复、模进和引伸,并从低音区扩展到高音区,描写岩洞的静僻和幽深。第二主题由大提琴、大管和单簧管奏出优美的歌唱性旋律,伴随着弦乐器上碧波荡漾一般的音型,描写浩瀚的大海。展开部淋漓尽致地发挥了这两个主题,描写海鸟飞鸣,海风凄厉和海浪的起伏逐渐变为汹涌澎湃的气象。当音乐平静下来时,开始进入再现部,又回到了幽静的岩洞景色。最后,热情洋溢的尾声把壮丽的自然景色和心醉神迷的精神境界结合起来,作了生动的描述。
勃拉姆斯的《学院节日序曲》,是一首纪念性的音乐会序曲。1879年3月,布勒斯劳大学授予勃拉姆斯以荣誉哲学博士的学位。勃拉姆斯在1880年8月写成这首序曲,作为答谢。这首用奏鸣曲式写成的序曲,采取四首德国大学生歌曲作为主题。第一主题是在十九世纪德国民主革命运动中起过积极作用的《一八一九年十一月二十六日之歌》。创立于1815年的耶拿德国大学生协会,因为传布自由思想而于1815年11月26日被解散。这首歌是抗议协会被解散的大学生团奖歌曲,曾在德国大学生中广泛流传,有很大的影响。过去中国的学校歌曲,也曾采用过它的曲调,配上李白的《春思》(“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流传于二、三十年代的中学里,为当时的中学生所熟知。在序曲中,这个主题是由小号吹出的。连接部采用大学生歌曲《国父》的曲调,这是德国大学生举行庆宴时所唱的歌曲;第二主题是《大学一年级生之歌》,是一首富于风趣的大学生歌曲,由大管吹出。尾声采用了十八、十九世纪广泛流传于欧洲各国的拉丁文大学生歌曲《短暂的生命》,歌词宣扬青春及时行乐和对师友的祝福,但最后一段歌词唱出了“摆脱忧患,送走困苦,驱除恶魔。扫清暴虐”的意愿,表现了争取民主的进步思想。这首庄丽雄健的大学生歌曲由全部乐器强劲地奏出,序曲在欢欣鼓舞的热烈气氛中结束。
柴科夫斯基《1812序曲》此曲大约可分为叁个部分。刚开始由中提琴和大提琴演奏第一主题,,那是基督教的圣歌“上帝佑吾黎民”。随着乐器的加入,音量的增加,你可以体会到拿破仑大军的入侵。第二主题是,当速度转为行板,军鼓的击声中,俄军的援军到了。不久就变为快板你可以发觉战争越发迫在眉睫...法国军队出场。法国号开始吹奏“马赛曲”。你会听到“马赛曲”的音乐充满了四周,代表法军占近优势。接下来的主题是俄罗斯的民谣....第五主题由钢琴先来演奏,这意味的是莫斯科市民“揭竿起义”,一起对抗法军。调子又转回c大调..法军蜂拥进入莫斯科,引起大战俄罗斯的音乐和马赛曲混合在一起,最後法军终於在饥寒交迫溃散。最後速度又回到largo,第一主题又再现木管和铜管音乐一加入演奏,宣告胜利的铃声嘹亮想起,曲子更为雄伟,再转为快板,俄罗斯的国歌高升唱出,并加入战胜的炮声而结束全曲。
音响迷通常在选音响也会挑张录音好的1812去选购,看看炮声是否雄厚,铃声是否响亮。
⑨ 交响乐家
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Peter Ilitch Tchai-kovsky,1840-1893), 俄罗斯历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俄罗斯民族音乐与西欧古典音乐的集大成者。十岁开始学习钢琴和作曲。1862年入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作曲,毕业后赴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他的音乐基调建立在民歌和民间舞蹈的基础上,所以乐曲中呈现出浓烈的生活气息和民间特色,他惯于采用起伏的相对主题,利用音乐形象来表现生活中各种心理和感情状态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主精神贯穿着他全部的创作活动,他主张音乐的美,是建立在真实的生活和深刻的思想基础上的,因此他的作品一向以旋律优美,通俗易懂而著称,又不乏深刻性,他的音乐是社会的真实写照。透过他的艺术珍品,人们不难发现他不仅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的典范,而且是一位擅长以音乐描绘心理活动的大师,探索着人生的奥秘。
他的作品中,很多都是极其优秀的世界名曲,如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黑桃皇后》等,芭蕾舞剧《天鹅湖》、《胡桃夹子》、《睡美人》,和交响曲《第四交响曲》、《第五交响曲》、《悲怆(第六)交响曲》、《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以及交响诗《罗密欧与朱丽叶》,音乐会序曲《1812序曲》等等。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是维也纳乐派最后一位,也是最伟大的代表人物。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于莱茵河畔离法国国境不远的小城市--波恩。父亲是个宫廷乐团的男高间歌手,母亲是个厨娘。他的祖父是波恩宫廷乐团的乐长。贝多芬自幼便已显露出他的音乐天才,父亲很早已洞察儿子的音乐天份,为了急于把他培养成为一个象莫扎特那样的神童,四岁即开始逼着他学习钢琴和小提琴,八岁时他已开始在音乐会上表演并尝试作曲,但是,他在这段时期中所受的音乐教育一直是非常零乱和没有系统的。贝多芬十一岁便辍学,专心在家学习音乐。十二岁时,他已经能够自如地演奏,而且担任了管风琴师聂费(1748-1798)的助手。十三岁贝多芬已受雇于波恩剧场担任大键琴演奏者,正式成为一名职业音乐家。就在这时他开始正式跟聂费学习音乐。聂费是一位具有多方面天才的音乐家,他扩大了贝多芬的艺术视野,使贝多芬熟悉了德国古典艺术的一些优秀范例,并巩固了贝多芬对崇高的目的的理解。贝多芬的正规的学习和有系统的教养,实际上是从聂费的细心教导和培养开始的:聂费还引导他在1787年到维也纳就教于莫扎特。莫扎特听过他的演奏之后,就预言有朝一日贝多芬将震动全世界。贝多芬到维也纳不久便接到母亲的死讯,他不得不立即赶回波恩。由于家庭的拖累,一直到1792年秋他父亲死后,他才常二次来到维也纳,但这时莫扎特却已不在人世了。贝多芬第二次来到维也纳后,交快地便赢得了维也纳最卓越的演奏家(特别是即兴演奏)的地位。以后,他先跟海顿学习,后来跟申克、阿勃列希贝尔格和萨利耶里等人学习。贝多芬一直在莫扎特与海顿的音乐中成长,以致开始创作时风格也酷似两位前辈。作为维也纳的自由职业音乐家,他比莫扎特的处境顺利,但因个性关系备受痛苦。他在波恩通过同知识分子勃莱宁的交往,接触到当时许多著名教授、作家和音乐家,并从他们那儿,受到"狂飙运动"的思潮影响。他的民主思想在法国大革命前几年已臻成熟,但在革命年代中成长尤为迅速。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进步的思想意识给他了很多启发,从而奠定了他的人文主义世界观的基础--深信人类平等,追求正义和个性自由,出憎恨封建专制的压迫。他曾说:“一年的自由比一百年的专制主义对人类有用得多。”法国大革命的口号“自由、平等、博爱”深深地打动了他,使他初步确定了当时最先进的资产阶级人生观。他曾在自已的札记中写道:“自由!!!能有什么东西比它更是人们所需要的呢?”“我爱自由甚于一切——即使在王座面前也不会背弃真理!”“在艺术界里,如同在一切伟大的创造里一样自由前进就是目标。”这就是贝多芬创作的誓言,他的创作实现了这些誓言,创作出了许多不朽的篇章,实现了他的“通过苦难——走向欢乐;通过斗争——走向胜利”革命英雄主义理想。这集中地表现在他的《小提琴协奏曲》、《第四钢琴协奏曲》、《第五钢琴协奏曲》等作品里,特别是《第九交响曲》宣告了贝多芬理想的目的——全人类的团结友爱。
乐圣贝多芬是最富于独创精神的作曲家之一,他的主要作品也是最重要的作品是交响音乐,其中又以九部交响曲占首要地位。贝多芬的创作构思宽广、形象宏伟、感情深邃、对比鲜明,这使他偏重于采用并扩充奏鸣曲式;同时由于创作的形象丰富多样,运用在各作品中的奏鸣曲式又各有特点。贝多芬的其它管弦乐作品有《小提琴协奏曲》、五部钢琴协奏曲,两首序曲、钢琴乐队、合唱幻想曲、两首小提琴与乐队浪谩曲等。尽管维也纳古典乐派中的三位著名作曲家所处的生活年代相当接近,但是贝多芬的思想同海顿和莫扎特显然并不属于同一"个时代。海顿一生备受凌辱,他虽也偶而激怒过,但却总是逆来顺受,当时进步的文学思潮和革命情绪都很少能使他激动,他的音乐同斗争也是永远绝缘的。莫扎特精神上遭受的苦难并不比海顿少,他勇敢于反抗,宁愿贫困而不能忍受大主教的侮辱,但在他的音乐中,从那充满阳光和青春活力的欢乐的背后,往往还是可以感觉得到一种痛苦、忧郁和伤感的情绪。只有贝多芬,他不但愤怒地反对封建制度的专制,而且用他的音乐号召人们为自由和幸福而斗争。贝多芬在波恩时期(1782-1792)的创作,大都是一些小型的钢琴曲、重奏曲和歌曲等,这一时期可以说他还只是处于创作的准备阶段。他在维也纳最初十年(1792一1802)的创作,比较著名的作品也只有《悲伤》、《月光》和《克罗采》奏鸣曲及《第三钢琴协奏曲》等。但在这期间,他对社会与政治诸问题又有进一步的理解,也能意识到他努力探寻的目标。1802-1812年,他的创作进入了成熟时期,成为他的"英雄年代"。
合唱曲有两部弥撒(C大调和D大调)、清唱剧《基督在橄榄山》、《第九交响曲》等。
戏剧作品有歌剧《菲德里奥》、戏剧配乐《爱格蒙特》、《斯泰芬王》、《雅典的废墟》、芭蕾舞剧《普罗米修斯的生民》等。
室内乐有七重奏、钢琴和管乐五重奏、弦乐五重奏、弦乐四重奏十六首及《大赋格曲》、弦乐三重奏四首,长笛、小提琴、中得琴小夜曲,钢琴三重奏六首,单簧管、大提琴、钢琴三重奏、小提琴奏鸣曲十首,大提琴奏鸣曲五首和圆号奏鸣曲以及很重要的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等。
歌曲有声乐套曲《致远方爱人》,女高声和乐队场景《啊!不忠的人》以及其它声乐与钢琴曲等。
从乐派归属来说,贝多芬基本上是古典的,但其后期明显具有浪漫因素,因此似该归为浪漫派。其代表作:第三、五、六、七、九交响曲(Op.55、67、68、92、125),序曲《爱格蒙特》(Op.84)、序曲《林利奥兰》(Op.62)、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Op.73)、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Op.61)、C大调第九弦乐四重奏第三号(Op.59-3)、c小调第八钢琴奏鸣曲《悲怆》(Op.13)、#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月光》(Op.27-2)、F大调第五钢琴奏鸣曲《春天》(Op.24)、F大调第二浪漫曲(Op.50)。
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 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伟大的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杰出代表。出身于萨尔兹堡宫廷乐师家庭,很小就显露出极高的音乐天赋,即兴演奏和作曲都十分出色,六岁即创作了一首小步舞曲,并在欧洲旅行演出获得了成功,被誉为“神童”。1773年任萨尔斯堡大主教宫廷乐师,1781年不满主教对他的严厉管束而愤然辞职,来到了维也纳,走上了艰难的自由音乐家道路。
莫扎特的全部作品中洋溢着他追求民主自由的思想,并迸发出在巨大社会压力下的明快、乐观情绪。他广泛采用各种乐曲形式,成功的把德、奥、意等国的民族音乐和欧洲的传统音乐有机的联系在一起,赋予它们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完美的形式,为西方音乐的发展开辟了崭新的道路。其创作手法新颖,旋律纯朴优美,织体干净细致,配器注重音色效果,发挥了复调音乐的积极作用,对后世音乐创作产生极大的影响。他在短促的一生中共创作了七十五部作品,留下了《费加罗的婚礼》、《唐璜》、《后宫诱逃》、《魔笛》等著名歌剧,使歌剧成为具有市民特点的新体裁。并作有大量交响曲、协奏曲、钢琴曲和室内乐重奏。
翰·施特劳斯(1825-1899)奥地利作曲家。其父与其同名,被称为老约翰·施 特劳斯(1804-1849),而他则被称为小约翰·施特劳斯。老约翰·斯特劳斯也是位作曲 家,曾写过150余首圆舞曲,被誉为“圆舞曲之父”。他跟写过100多首的约瑟夫·兰纳 (1801-1843)一起奠定了维也纳圆舞曲的基础。直至二十世纪的今天,圆舞曲仍方兴 未艾,保持着一定的影响。
小约翰·施特劳斯继承了先父和兰纳等前辈的传统。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小约 翰。施特劳斯的成就比他父亲大,他是一个多产作家。作品编号达到479号,其中圆舞曲 168首,波尔卡舞曲117首,卡得累舞曲73首,进行曲43首,马祖卡舞曲和加洛普舞曲31 首和轻歌剧16部。1844年他十九岁时,正式登台首演他创作的作品《寓意短诗圆舞曲》 (作品1号)及其他三首舞曲(2-4号),而《寓意短诗圆舞曲》在“再来一个”的 喝采声中,竟连续重奏了十九遍,获得巨大成功,打响了第一炮。由于小约翰·施特劳 斯一生中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圆舞曲,因而被誉为“圆舞曲之王”。l899年6月3日, 他因患肺炎在维也纳逝世,维也纳入民为他举行了据说有十万人参加的盛大葬礼。他的 遗体被安放在维也纳公墓里,在勃拉姆斯墓的旁边,舒伯特墓的对面。
弗伦兹·李斯特 (1811一1886)天才的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和音乐活动家。他生于匈牙利雷定,六岁起学钢琴,曾先后作为萨里埃里、车尔尼、雷哈、巴埃尔的弟子。他十六岁时定居巴黎,受雨果、拉马丁、夏多布里昂等浪漫主义文艺家思想的影响,向往资产阶级革命。在音乐上他主张标题音乐,首创了交响诗体裁,作有《塔索》、《前奏曲》、《匈牙利》等交响诗共十三部。李斯特还受帕格尼尼的影响,创作了十九首《匈牙利狂想曲》和十首钢琴练习曲。他树立了与学院风气、市民习气相对立的新的浪漫主义原则,并支持阿尔贝尼斯、斯美塔那、柏辽兹、瓦格纳等作曲家的创作。相传贝多芬听了他的演奏后,非常赞赏他的天才,曾上台拥抱亲吻李斯特,这成为李斯特音乐成长的佳话。1848年起他常住维马,并定期回匈牙利。他创建了布达佩斯国立音乐院并任院长。李斯特创作活动的进步的民主主义的倾向在很大程度上是与匈牙利的民族解放运动相联系的。
钢琴曲《匈牙利狂想曲》是和李斯特的名字分不开的,正如圆舞曲和施特劳斯、交响曲与贝多芬的名字分不开一样。它的钢琴曲已列入世界古典钢琴曲的文献宝库。
李斯特所创作的十九首钢琴曲《匈牙利4狂想曲》,在他的钢琴作品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这些作品不但充分发挥了钢琴的音乐表现力,而且,为狂想曲这个音乐体裁创作树立了杰出的音乐典范。这些作品部是以匈牙利和匈牙利吉普赛人的民歌和民间舞曲为基础,进行艺术加工和发展而成的,因而都具有鲜明的民族色
彩。这些乐曲结构精炼、乐思丰富活跃,音乐语言与音乐表现方法同匈牙利乡村舞蹈音乐和城市说唱音乐有密切联系,乐曲的形式虽然不时的变化,可是音乐形象始终鲜明而质朴,体现了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完美统一。
波兰作曲家,有一半的法国血统。他的父亲从法国移居华沙,教贵族子弟学法语。肖邦在孩童时代就显示了音乐天才,并就学于新成立的华沙音乐学院。在校期间,他恋上了年轻的歌手康斯坦西娅.格拉特科芙斯卡。十九岁时他写下了《f小调钢琴协奏曲》,据说就是这位少女激发了肖邦的创作灵感。1831年9月,肖邦来到巴黎,他的余生便和这座城市的艺术生活联系在一起。肖邦在沙龙中与许多杰出的艺术家来往,如音乐家李斯特、柏辽兹,文学家雨果、巴尔扎克、乔治?桑、海涅,画家德拉克洛瓦。通过李斯特,肖邦结识了“有一双忧郁的眼睛”的奥罗尔?杜德旺夫人,也就是闻名于世的小说家乔治.桑。肖邦对她的第一印象并不好,但不久就被她的魅力征服。在一种他从未经历过的激情支配下,他的音乐想象力达到高度兴奋的程度。其后的八年中,每年的夏天肖邦都是在诺昂乔治.桑的别墅里度过的。这些年也是肖邦创作最旺盛的时期。
但他的健康逐渐变坏,他和乔治.桑的关系也走向破裂。在他最后的信件充满了孤独的绝望。1848年他在英国演出,返回巴黎后几个月便逝世了,时年三十九岁。他的葬礼在莫扎特的《安魂曲》和他自己的《葬礼进行曲》中举行。他被安葬在拉雪兹公墓,一位朋友在他的墓上撒下了波兰的泥土。
肖邦是浪漫主义时代最有独创性的艺术家之一,他的风格完全是他自己的,绝不会把他的风格与其他人的相混淆
在第一流的艺术家中,肖邦是唯一把他的创作生活集中于钢琴上的大师。从一开始,他的想象就献给了键盘,他在这狭窄的结构中创造出了一个世界。他的天才甚至把钢琴的局限性也转变成美的源泉。不能演奏任何时间长度的持续音当然是钢琴的主要局限,肖邦却巧妙地克服了这些局限。对于现代钢琴风格的形成,他的功绩是不下于任何其他音乐家的。
肖邦用踏板把低音部相隔很宽的和弦持续下去,形成萦绕着迷人旋律的音群。他告诉学生:“必须让每个音符都歌唱起来。”在他的音乐中,精致的装饰——颤音、装饰音、轻盈的过渡句——魔术般地把那些单音延长了。所有这些总是安排得很顺手的,音乐几乎像是自己演奏出来的。
在肖邦的身上,母亲的血统占着优势,他是在自己的音乐中强烈地突出斯拉夫民族因素的第一位伟大的作曲家,从此以后,斯拉夫民族因素归入了欧洲音乐的主流。在肖邦的战争气氛的波罗涅兹中,波兰民族的血液沸腾得格外有力,它们那矫健勇猛而拱起的旋律犹如折弯的钢条。那骑士般的玛祖卡闪烁着火热而辉煌的姿态;甜蜜的柔情和风趣的卖俏贯穿在圆舞曲之中。除了这些精神化了的舞曲形式之外,肖邦还写了幻想曲、谐谑曲、叙事曲、即兴曲、前奏曲、奏鸣曲。他抒发感情有时象魔鬼般地神秘莫测,有时又象水妖般地令人销魂,但却永远是心血温暖而慈祥的。通过他的抒情而成为一种普遍语言的灵性在他那些光辉灿烂的练习曲中庆祝着最大的胜利,而那些夜曲则是他在孤独中的梦幻,他向静夜倾诉着一个人的最恳切的渴望。他虽然在表面上是幸运的宠儿,但实际上,却和他那浪漫主义的许多同代人一样,也是一个饱经生活苦难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