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音乐学院 > 音乐剧节目思路

音乐剧节目思路

发布时间:2021-01-31 13:48:25

『壹』 如何写音乐剧剧本原创

西方戏剧剧本中心的传统而言,剧场中心论具有革命与颠覆意义。东方戏剧史上几部主要的论著,诸如印度的《舞论》、日本的《风姿花传》,都是以表演为主展开论述的。作为剧场艺术,音乐剧的综合性,其中已暗含着否定剧本至上的潜在可能性。它假设戏剧中诸艺术因素不能独立,而不具有超然独立性就意味着诸戏剧要素只能相互依存,作为整体的一部分而存在。就好像演员身体的每一部分都不是自己的,必须为戏剧服务一样,音乐剧各戏剧元素,也不属于自己,只有体现到“剧”上,与“剧”水乳交融,才具有完美的意义。
剧本中心的观点则不然,它认为:文学因素是唯一永存的因素;戏剧文学足以构成完整的艺术作品;戏剧中剧本以外的其他因素只是附属性的。音乐剧理论研究虽然也强调剧本研究,但要求不能把剧本凌驾于其他戏剧元素之上,置其他元素于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当然,作为整体戏剧,音乐剧中诸艺术元素在音乐剧创造过程中是按时间顺序出现的,剧本作为“一剧之本”,率先成立,从而构成音乐剧中其他艺术元素依据的先在结构,因此,剧本不仅是音乐剧诸要素之一,而且相对而言,是具有特殊意义的戏剧要素。音乐剧理论中强调剧本的研究,绝对是不可回避的)
1,剧本在音乐剧中的“基石”地位
第一,音乐剧剧本中所蕴含的冲突是该作品吸引观众的灵魂所在。只有搭建起完美的框架,提供扣人心弦的戏剧线索,编织完整的故事情节,制造激烈的戏剧冲突,一部作品才能够真正的引起观者的共鸣,得到观众的喜爱。
第二,剧本是一部音乐剧最为重要的载体,剧作的其他元素都以它为依托展开。一部音乐剧作品的音乐、舞蹈和歌曲都是在剧情发展的基础上依次展现出来的。这就对剧本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如果没有一个好故事,不能从一开始就扣住观众的心,那么,即使音乐再优美,舞蹈再动人,歌唱再出色,舞美再绚丽,它们也无法在舞台上得到很好的呈现。
第三,一部音乐剧的剧本是整个作品中花费心血最多的部分。从最初的构思创意到最后的定稿,剧本始终处于不断调整和修改之中。不仅剧作家要始终根据预演甚至公演的情况对剧情不断调整,导演和作曲家也非常关注剧本的改动。只有等到音乐剧的其他几个元素,如音乐、舞蹈最终确定以后,剧本才能够由剧作家进行整体的编排,同时还要照顾唱词的次序和实际演出的需要。
第四,剧本是塑造人物形象、交待剧情的重要手段,这一作用是音乐、舞蹈所无法替代的。在时间长度有限的剧作中,剧本担当着尽可能全面地交待剧情和剧中人物关系及戏剧发展的“重任”,要向观众提供清晰的故事线索。同时,剧本的优劣直接关系着能否塑造丰满的、个性鲜明的能为观众所牢记的艺术形象。
2,剧本的创作
中国原创音乐剧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有人说是市场问题,但我们认为更大程度上还是作品问题。作品质量不高的首要原因就是中国创作者对音乐剧美学、音乐剧创作方法、音乐剧格律、音乐剧风格,还不甚了解,他们接触的,大部分是韦伯的音乐剧,现在还有法国音乐剧,以为那就是音乐剧的全部。其实,古典音乐剧(book musical)是十分东方主义的,很多人认为看不下去,甚至看着看着会睡着,但从音乐剧独特的创作方法和美学情趣角度看,正是这里,珍藏着我们最需要的专业智慧。没有Book,何来内心深处流露出来的眼泪、欢悦、痛苦和纯情?没有Book,何来岁月反复后依然隽永、厚重的永恒、经典、不朽和奇迹? 在早期,剧本创作一直是整个创作过程中最大的挑战。如果音乐和舞蹈不适合的话,可以从头再来,但作为“一剧之本”的剧本,必须在其他工作尚未进行之前就要基本到位,以后即使改动也是针对细节的修补。这就要求剧作家必须具备极强的创作技巧,否则,很难使自己的剧目从广泛而通俗的题材中脱颖而出,最终被导演看中,成为音乐剧编排的蓝本。

综合考察音乐剧剧本创作的成功之作,可以看到,好的剧本应该具备以下几个主要特征:HZGK$
第一,优秀的音乐剧剧本与一般话剧剧本不同,它要求剧作家对歌舞叙事的方式方法和整合技术技巧必须非常熟悉,否则,很可能流于歌舞剧剧本。8(R
音乐剧剧本的创作不仅应基于歌舞化的方法与结构,而且,成于剧作家胸中的审美意象也必须是充分歌舞化的,故事的展开、场次的安排必须必然地适合音乐剧歌舞表演的内在韵律与规律。正如北京舞蹈学院音乐剧系张旭主任所言:“传统戏剧基本是以人与事件发生的情感 纠葛、矛盾 冲突的思考与解决,实现戏剧任务,达到戏剧目的。而音乐剧是在遵循上述戏剧原则的基础上,几乎完全放弃了“台词朗诵”这一传统戏剧中核心的表现方式,以音乐为戏剧表现母体,依据戏剧主题表达要求而产生的舞台演艺技法和审美观念。可以说,音乐剧是理性的、自由的、全方位的整合出能有效体现作品精神的所有舞台表现手段与形式,它能立体地表现出戏剧的丰满与张力,多维的承载着戏剧的目的与意义。传统戏剧是将一个简单的剧情故事尽可能地复杂化、冲突化,尽可能的使主题变异,从而实现思辨的戏剧任务。而音乐剧是将复杂的情节故事尽可能地简约化、概念化,腾出更多的空间和时间将复杂的剧情、角色的情感以及戏剧的冲突都交给了以音乐为主体,以舞蹈和其他艺术表现形式为辅体的充满和追求形式表现的艺术。加上科技的发展,音乐剧更加成为一种完全开放的、自由的、民主的简约故事、繁复各种表现形式的另类戏剧”。(“文硕创意音乐剧”《爱我就给我跳支舞》歌曲专辑说明书,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2005年)
第二,音乐剧的潜力---音乐、唱词、舞蹈、美术、灯光是用来说故事的,故事在哪里?各个方面是不是都发挥到了极致?
音乐剧是“戏剧”,不是以故事串连的“音乐”,音乐和歌曲是这出“戏剧”里的台词,舞蹈是这出“戏剧”里的动作,我们不能把自己定位成“音乐”剧,而不是音乐“剧”。通俗地讲,歌舞必需和故事“有机地”结合,这是第一优先顺位。任何一部音乐剧作品的歌舞呈现,必须有戏剧理由,必须非常自然地揉进剧情,非常有机地整合在故事中:需要用舞蹈来推动剧情的地方,才能让演员把大腿踢起来,需要有歌曲来刻画人物性格的地方,才能让演员张嘴唱起来,否则,就是矫情、做作。
《你好,多莉》是导演大卫·麦瑞克(David Marrick)将维尔德(Thornton Wilder)于1954年创作的《媒人》(The Matchmaker)搬上音乐剧舞台的一部经典音乐剧。《媒人》是一部比较传统的模拟作品。故事发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纽约,世纪之交的时间和纽约这个地点正好都同音乐剧有着不可割断的联系。故事中的喜剧色彩和浪漫气氛让人忍俊不禁,同时它又在现实中得到了提升,而它深刻的内涵和适应舞蹈和音乐设计的情节为它进军音乐剧舞台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它几乎具备了音乐剧所需的各种要素,而这些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你好,多莉》在创作手法上由许多过人之处。与众不同的开场就深深吸引了观众。以往的音乐剧开场总是先有一段对白或者旁白,然后才进入演出。而《你好,多莉》却采用了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它没有对白,直接由音乐和舞蹈引出的演出让人耳目一新。随着舞台大幕的拉起,一群舞蹈演员摆着一个贺年片的造型出现在舞台中央。随着她们演唱起“邀请多莉”(Call on Dolly),整个如同电影定格一般的舞台随之活跃起来。这一开场也表明了本剧的风格:世纪之交的优雅和氛围。
第三,故事的呈现---剧本;情节如何?角色如何?时代如何?地点如何?第一点里的那些基本元素是怎么被安排来推展情节、讲述故事、介绍角色、交代时空背景? 音乐剧的叙事元素(剧本、唱词、音乐、舞蹈和舞美)一定要贴近我们的故事、我们的角色、我们所设计的历史情境,作品才会委婉流畅、隽永清新、含蓄深沉、浪漫惬意,若想模仿、参考、效法其它的成功作品,应站在更高的角度,认真地学习其他名剧的方法和技巧,而不是简单地摹仿人家的作品。
“整合性”作为音乐剧舞台创作的核心理念,区别于其他的舞台剧思潮,有其独特的艺术意义和审美价值。 “立体戏剧性”,就是要把戏剧性作为音乐剧各种元素展开的根本前提。我们一旦在创作思维中带有过分媚俗成分,带有强加于人的非自然歌舞,就会出现不协调。这样一来,不仅实现不了本来的音乐剧美学价值,而且这种差异巨大的戏剧情境与叙事元素之间的突然切换,反而阻断了音乐剧的审美流程,从而影响观众对于规定情境的投入,甚至导致观众对于音乐剧这种独特艺术审美情趣的误解。
《国王与我》是小哈姆斯坦和罗杰斯于1951年创作的。据说该剧的创作缘起于他们的夫人,在她们于1944年阅读了格特鲁德·劳伦斯的小说《安娜与暹罗国王》后,把这部神奇的作品推荐给了她们的丈夫。这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音乐剧讲的是暹罗国(古泰国)国王与他来自西方的家庭女教师之间的故事。通过两个不同国家的人之间的复杂的文化、心理冲突,反映了东西方文化差异、妇女地位等深刻的主题。
在这个剧本中,小哈姆斯坦和罗杰斯有很多的主题来发挥:文明对野蛮,专制对民主,国王和平民的传奇爱情,东方和西方等等。这部充满着异域风情的音乐剧一上演便引起了轰动,首演后的连演次数达到了1246场。首演时出色地扮演了国王的尤伯连纳因为表现出色,扮演国王的次数达到了4625场。《国王与我》还一举夺得了1952年的包括最佳音乐剧在内的4项托尼奖。《纽约每日镜报》于1951年评论道:“它为音乐剧舞台设置了新的更高的标准。”1998年的《休斯顿编年史》则认为“《国王与我》体现了音乐剧的本质,它完美地将戏剧、音乐、舞蹈和舞台装饰有机结合起来,引导着观众进行了一次难忘的旅行。”
第四,好的剧本尽管题材多样化,古典或现代,国内或国外,但必须有一个明确的主题“CONCEPT”贯穿全剧,这样,所有的歌舞才会有主题依托,形成一股势,带动歌舞往前滚动,否则,歌舞就会像掉线的珍珠,散落满地,没法完成歌舞叙事任务。当“CONCEPT”和题材匹配成对了之后, 几乎所有的问题都能找到很妙的解决方法。
《Cats》是“关于”猫群,猫群的展览,除猫秀以外,没有其他更深的意义。
《屋顶上的提琴手》是“关于”生命的延续、文化的延续。生死循环、日落日出,都紧扣这个主题。KK`FBb
《芝加哥》是“关于”颠覆,在礼崩乐坏的年代,一切社会标准与价值观都“anything goes”了,于是翻天覆地大玩特玩一场。
第五,有哪些对比?对比在哪里?是否拉出了张力?是缤纷细致的精品,还是眼花缭乱的大锅炒?
对比才有创造的张力。每部音乐剧的诞生,应该设计一些有戏剧张力的对比技巧。韦伯在创作音乐剧《耶稣巨星》时,巧妙地将当时英国人对摇滚巨星的顶礼摩拜引向对耶稣的狂热;相对于张学友《雪狼湖》个人演唱会式的所谓音乐剧和三宝《金沙》群星演唱会式的音乐剧,《MAMMA MIA》的处理就要好得多,该剧使用ABBA的歌曲演唱贯穿全剧,但在最后也没有忘记告诉观众:大家看到的,就是一场演唱会。
我们在《爱我就给我跳支舞》剧本中设置了不少非常诗意的对比技巧,相信观众欣赏完电影以后,会有余味无穷之感、感人至深之叹。比如,我们之所以把“梁祝”戏中戏的段落加强是因为:
1)这部电影是关于四个年轻人投身音乐剧艺术的后台故事,所以这群人在后台的努力必需转化到“前台”让观众看到, 让我们被感动! 所以,所有的热情和心血才不会有白废了的感觉。"
2)这部电影的主线是绝症美少女得了先天性软骨病,最后健康受损死掉的故事。对应的戏中戏故事是梁山伯祝英台, 关键点是“化蝶”。
把“肉体的死亡”和“精神的不朽”两个关键再从中拉出,以戏中戏的祝英台--肉体死亡然后化蝶不朽,和戏外的青青--肉体死亡但是艺术作品永远流传这两个故事线对照。通过这样的对比,我们强调的是“化蝶”、“成全”、“祝福”、“自在”和“超脱”这些意象, 而不着重肉体的死亡和对命运的搏斗。后面两个母题太敷浅,那是洋人才会关心的议题。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之所以会出现像“梁祝”这类的神话故事,就是因为我们晓得从“肉体的死亡”出发去达成“精神的不朽”。在我们的剧本里, 故意不让青青的尸身在葬礼中露面, 就是这个缘故,因为要强调的是“精神超脱”,所以让蝴蝶从戏院(青青的第二故乡)飞出天外,飞回牟尼寨(青青的第一故乡)。正因如此, 结尾画面--前景是戏院内部,背景是蓝天白云--这样的设计才有道理, 而不仅仅只是一个视觉上的花招而已。总之,我们想强调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戏台和人生舞台是不可分的整体。
第六、我们还必须分析细节、层次、结构、诚意?对细节是否注意?是否有清楚的层次?是否有严谨而完整的结构?是否有制作诚意,还是财大气粗?
音乐剧是一个针线活,不仅需要工笔技巧,更需要团队的紧密协作---不只是"分工",还有"合作"。剧作者和唱词创作者联合从剧本里找出可以安插歌曲的地方,并且协调好哪些戏剧元素由台词讲述、哪些戏剧元素由歌曲表达,用什么样的风格、透过哪一个角色,该讲多少,是明着讲还是隐晦着讲;然后跟作曲家合作,设立好某个角色、某个情境,或整体大格局的情绪氛围和节奏、情调,分头工作,再回头整合、协调,彼此脑力激荡。每一个歌舞风格的出现,都要给出一个有力的戏剧理由。
我们《爱我就给我跳支舞》创作团队在设计青青在剧院试演的段落时,把时间点设定在“青青即将毕业的前夕”,所以青青、兰兰、小莉,以及其它舞蹈学校的学生,开始面临找工作的问题。同时,我们还运用视觉效果做出了一个“想象中”的“中国百老汇”,也就是在电影里的这个城市(没有点明是北京或上海,只暗指是一个大的商业城市),这里是聚集商业剧场的特定区域,有好多家大型、小型戏院和夜总会等,每天晚上都上演各式各样的不同表演,有中国杂技、戏曲、现代话剧、革命样板戏、芭蕾舞、流行歌剧,以及现代音乐剧,一如纽约百老汇剧院特区一样!所有这些,我们没有在剧本里特别强调,只是创作团队晓得,然后请导演在似有若无之间透过摄影机把这个幻想衬在剧情背后,这招在文学里叫作“不写之写”。我们一个字都没有描述,但是观众可以在隐约之间“感觉”到剧场的那份魔力所在。如果欠缺了这个宏大的“背景”,青青等人寻死寻活就毫无意义了。
我们还玩了一次双关,让皮蓬的办公室是一个很奇怪的形状(如三角形、椭圆形等),俯视着“中国百老汇”的华灯点点,然后,整间办公室的所有东西统统都是紫色的!我们甚至在这里用了一个实例,这就是百老汇名制作人David Merrick的例子,他的办公室是椭圆形的,然后全部是红色的,大红色的!红桌子、红椅子、红沙发、红窗帘,全是红的,窗外就是他的百老汇大街。我们让皮蓬的办公室全部是紫色如何。当然,墙上要挂满皮蓬制作的戏的海报。
3,经典案例分析}
在打破传统的陋规方面,小哈姆斯坦可以堪称典范。他力主破旧立新的创作理念,其将近40年的创作实践为众多的剧作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例如在《俄克拉荷马》的首演时,当剧幕一拉开,观众们看到的并不是那种传统的近乎千篇一律的出场方式:一些漂亮的女子群舞,以衬托主角的出现和主角的演唱。它的开场是一个农女在干活,与此同时,舞台之外一位男高音直接将《啊!多么美丽的清晨》这首优美的歌曲送给观众。这个简洁而又真实自然的开场不仅为剧情的滚动节约了时间,而且给人以新颖的感觉。尽管这种做法现在看起来不是很难,但当时却是从持续了几十年的公式化、概念化的窠臼中跳了出来。
《天上人间》在百老汇的经典地位是由诸多方面决定的,其中著名的“板凳戏”对于该剧地位的奠定功不可没,这段戏分也成为音乐剧剧本创作方面的不可多得之作,有必要对之进行单独的鉴赏和品评。 “板凳戏”指的是剧中男主角——比利与女工茱莉的爱情场面(两人围坐在花树下的板凳,史称“板凳戏”-“bench scene”)。小哈姆斯坦以背景音乐、台词、歌曲三位一体的方式,融铸成这个近二十分钟的段子。整场“板凳戏”交织着歌咏式的台词(不是别扭的歌剧“宣叙调”,而是与词句、语气搭配得天衣无缝的“旋律”)、诗化但不矫情的对白,以及小哈姆斯坦最著名的“不说‘我爱你’的情歌二重唱”——“假如我爱你”(If I Loved You)。这对心境明澈却刻意迂回曲折的小情侣相对唱道:“假如我爱你,我会如何如何……”“……但那是‘假如’-假如我爱你”。音乐剧自始发展至“板凳戏”,对白与歌曲的发展达到水乳交融的最高境界,即便以现代眼光审视,整段“板凳戏”的艺术成就仍是无与伦比的。
这段“板凳戏”在整个戏中勾兑出两种不同人生态度的人的一次爱的对话,探讨了爱的含义。比利在初次见到勤劳朴实的工场女工朱利时就不禁感叹道:“你这个奇怪的女人,朱利·乔丹”,而这一道白也反映出比利生性浪荡不羁的个性。在整个“板凳戏”的发展线条中,比利的这一个性表露无遗,而与这段“戏”发生之前比利的生活态度(与木马娱乐场的主人穆玲夫人之间的暧昧关系)形成了呼应与形象的吻合,事实上也造就了他对于朱利的爱更加直接、大胆而坚定,甚至带了几分调侃;而朱利这样一个纯朴的工场女表露的却是对爱情的几分期待与羞涩,在面对与自己人生观截然不同的爱慕者时,她的爱似乎变得如此的梦幻、朦胧与不确定(如她唱道:“不久哪天,你会去的很匆忙”)。两种不同思绪的人,在面对同一个问题“爱”时,产生了一种看似美好、甜蜜,实则矛盾的微妙冲突。一问一答式的交流得出了一个其实不确定之因素“If I loved you……?”。
但是,这段戏在全剧中看来并非简单地停留在假如有一天他或者她在离开另一半时爱会变得如何不确定,而更加关注于关于爱的深层关系----爱的精神的延续。不管什么身份、什么背景的人,在面对真爱时,都会将这一份珍贵延续下去,只要心中有爱,你就“不会孤独”(这是全剧歌曲的尾声部分,影射了该剧后半部的结果,同时做到了主题的延伸)。
由此看来,这段“板凳戏”在整出戏剧发展中起到了对“起”的印证---“承”,对“合”(剧的结尾)之前的“转”折这一发展的过程与地位。
“板凳戏”可以说是小哈姆斯坦和罗杰斯出色配合的写照。与这段男女主角长达20分钟的对手戏对应的是一大叠长约数十页的乐谱。为了达到对话可以实时入歌的境地,罗杰斯费了很大的精力来调整这些“对话歌”的旋律,以求符合自然声调和台词之抑扬顿挫,小哈姆斯坦同样花了很大的工夫先让两人对白渐趋诗意而优美,不自觉地带入诗歌般的韵律,然后到达戏剧临界点,让罗杰斯的旋律转承戏剧张力,主角开始唱歌。这样的努力可以说消弭了音乐剧场让许多不懂欣赏的观众最诟病的一点——觉得歌曲是硬放在此处,与剧情毫无联系。很可惜,这段美学历程在电影版本中没有看到,只存在于一些黑白电视现场综艺节目的录像数据中。〔出处:Rodgers and Hammerstein研究专著〕
《天》剧最令人回忆的,除了那段经典的“板凳戏”之外,第一幕结尾前的高潮戏“独白”(Soliloquy)也值得分析和回味。这段长达七分钟的独唱不仅展现了罗杰斯天才的创作才能,对于编剧和编排的小哈姆斯坦来说,也是一个创举。以前从来没有一部剧作会采用如此长的、由一个人站在舞台中央独唱的表达方式。在比利面对自己女儿时,这段“独白”将他既满怀期待、又害怕被拒绝的忐忑不安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主题的深刻和符合舞台表演的手法弥补了唱词的不足和前所未有的长度给观众带来的厌倦。
七分钟的“独白”不仅要表现比利那初为人父的喜悦,还要将他联想到的对家庭的责任、对自己过去所犯罪行的反省都充分表达出来。可以说,这又是剧本发展过程中,关于音乐剧编排和叙事手法的一个里程碑。西方戏剧剧本中心的传统而言,剧场中心论具有革命与颠覆意义。东方戏剧史上几部主要的论著,诸如印度的《舞论》、日本的《风姿花传》,都是以表演为主展开论述的。作为剧场艺术,音乐剧的综合性,其中已暗含着否定剧本至上的潜在可能性。它假设戏剧中诸艺术因素不能独立,而不具有超然独立性就意味着诸戏剧要素只能相互依存,作为整体的一部分而存在。就好像演员身体的每一部分都不是自己的,必须为戏剧服务一样,音乐剧各戏剧元素,也不属于自己,只有体现到“剧”上,与“剧”水乳交融,才具有完美的意义。
剧本中心的观点则不然,它认为:文学因素是唯一永存的因素;戏剧文学足以构成完整的艺术作品;戏剧中剧本以外的其他因素只是附属性的。音乐剧理论研究虽然也强调剧本研究,但要求不能把剧本凌驾于其他戏剧元素之上,置其他元素于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当然,作为整体戏剧,音乐剧中诸艺术元素在音乐剧创造过程中是按时间顺序出现的,剧本作为“一剧之本”,率先成立,从而构成音乐剧中其他艺术元素依据的先在结构,因此,剧本不仅是音乐剧诸要素之一,而且相对而言,是具有特殊意义的戏剧要素。音乐剧理论中强调剧本的研究,绝对是不可回避的。
1,剧本在音乐剧中的“基石”地位
第一,音乐剧剧本中所蕴含的冲突是该作品吸引观众的灵魂所在。只有搭建起完美的框架,提供扣人心弦的戏剧线索,编织完整的故事情节,制造激烈的戏剧冲突,一部作品才能够真正的引起观者的共鸣,得到观众的喜爱。
第二,剧本是一部音乐剧最为重要的载体,剧作的其他元素都以它为依托展开。一部音乐剧作品的音乐、舞蹈和歌曲都是在剧情发展的基础上依次展现出来的。这就对剧本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如果没有一个好故事,不能从一开始就扣住观众的心,那么,即使音乐再优美,舞蹈再动人,歌唱再出色,舞美再绚丽,它们也无法在舞台上得到很好的呈现。
第三,一部音乐剧的剧本是整个作品中花费心血最多的部分。从最初的构思创意到最后的定稿,剧本始终处于不断调整和修改之中。不仅剧作家要始终根据预演甚至公演的情况对剧情不断调整,导演和作曲家也非常关注剧本的改动。只有等到音乐剧的其他几个元素,如音乐、舞蹈最终确定以后,剧本才能够由剧作家进行整体的编排,同时还要照顾唱词的次序和实际演出的需要。
第四,剧本是塑造人物形象、交待剧情的重要手段,这一作用是音乐、舞蹈所无法替代的。在时间长度有限的剧作中,剧本担当着尽可能全面地交待剧情和剧中人物关系及戏剧发展的“重任”,要向观众提供清晰的故事线索。同时,剧本的优劣直接关系着能否塑造丰满的、个性鲜明的能为观众所牢记的艺术形象。
2,剧本的创作
中国原创音乐剧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有人说是市场问题,但我们认为更大程度上还是作品问题。作品质量不高的首要原因就是中国创作者对音乐剧美学、音乐剧创作方法、音乐剧格律、音乐剧风格,还不甚了解,他们接触的,大部分是韦伯的音乐剧,现在还有法国音乐剧,以为那就是音乐剧的全部。其实,古典音乐剧(book musical)是十分东方主义的,很多人认为看不下去,甚至看着看着会睡着,但从音乐剧独特的创作方法和美学情趣角度看,正是这里,珍藏着我们最需要的专业智慧。没有Book,何来内心深处流露出来的眼泪、欢悦、痛苦和纯情?没有Book,何来岁月反复后依然隽永、厚重的永恒、经典、不朽和奇迹? 在早期,剧本创作一直是整个创作过程中最大的挑战。如果音乐和舞蹈不适合的话,可以从头再来,但作为“一剧之本”的剧本,必须在其他工作尚未进行之前就要基本到位,以后即使改动也是针对细节的修补。这就要求剧作家必须具备极强的创作技巧,否则,很难使自己的剧目从广泛而通俗的题材中脱颖而出,最终被导演看中,成为音乐剧编排的蓝本。
'!
综合考察音乐剧剧本创作的成功之作,可以看到,好的剧本应该具备以下几个主要特征:HZGK$
第一,优秀的音乐剧剧本与一般话剧剧本不同,它要求剧作家对歌舞叙事的方式方法和整合技术技巧必须非常熟悉,否则,很可能流于歌舞剧剧本。8(
音乐剧剧本的创作不仅应基于歌舞化的方法与结构,而且,成于剧作家胸中的审美意象也必须是充分歌舞化的,故事的展开、场次的安排必须必然地适合音乐剧歌舞表演的内在韵律与规律。正如北京舞蹈学院音乐剧系张旭主任所言:“传统戏剧基本是以人与事件发生的情感 纠葛、矛盾 冲突的思考与解决,实现戏剧任务,达到戏剧目的。而音乐剧是在遵循上述戏剧原则的基础上,几乎完全放弃了“台词朗诵”这一传统戏剧中核心的表现方式,以音乐为戏剧表现母体,依据戏剧主题表达要求而产生的舞台演艺技法和审美观念。可以说,音乐剧是理性的、自由的、全方位的整合出能有效体现作品精神的所有舞台表现手段与形式,它能立体地表现出戏剧的丰满与张力,多维的承载着戏剧的目的与意义。传统戏剧是将一个简单的剧情故事尽可能地复杂化、冲突化,尽可能的使主题变异,从而实现思辨的戏剧任务。而音乐剧是将复杂的情节故事尽可能地简约化、概念化,腾出更多的空间和时间将复杂的剧情、角色的情感以及戏剧的冲突都交给了以音乐为主体,以舞蹈和其他艺术表现形式为辅体的充满和追求形式表现的艺术。加上科技的发展,音乐剧更加成为一种完全开放的、自由的、民主的简约故事、繁复各种表现形式的另类戏剧”。(“文硕创意音乐剧”《爱我就给我跳支舞》歌曲专辑说明书,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2005年)j

『贰』 节目策划的问题

一台晚会不外乎几种形式,朗诵,小品,话剧,演唱,(合唱或独唱)
写一写开场,结尾。中间的主持串词。就可以了。

例:《 感恩的心》朗诵表演节目策划

女:花儿感激泥土的栽培;

男:小草感谢大自然的恩惠;

女:落叶感谢它的滋养;

男:白云感谢蓝天的拥抱;

情景音乐剧片段《吉祥三宝》

女:感谢您,我亲爱的父母,您给了我们生命与呵护!

一齐:是您把我带到人间,

是您给了我骨肉相连的温暖,

是您教我第一句话,

是您把我引向明天。

我长大了,你老了。

母爱似水,父爱如山。

情景音乐剧片段《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男:感谢您,我敬爱的老师,您给了我们知识和本领。

二齐:是您拉着我的手走进教室,

是您教会我第一个字母,

是您鼓励我克服困难,

是您启发我知书达理。

我聪明了,您的头发白了。

桃李天下,师恩难忘。

情景音乐剧《找朋友》

男:感谢你,我可爱的同学,你给了我无私的关爱与芬芳的友谊。

三齐:我们在学校门口相见,

我们快乐学习每一天,

困难时你伸出热情的手,

孤单时你把我来陪伴。

友谊万岁,地久天长。

情景朗诵《新三字经》

为人子 方少时 尊长辈 习礼仪
能温席 小黄香 爱父母 意深长
亲养儿 多苦辛 报春晖 寸草心
家务事 乐担承 洗碗筷 扫门庭

家爱我 我爱家 推此心 爱中华

男女齐:我们沐浴着爱的阳光长大,

我们滋润着人间的真情成长,

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

全体合:感谢父母,

感谢学校,

感谢老师,

感谢同学,

感谢这个充满爱的世界。

手语舞蹈《感恩的心》

『叁』 元旦联欢会演什么音乐剧好呢拜托大家提供思路!

英语剧<white snow>

『肆』 高分求元旦迎新晚会节目策划思路

一、
1、节目类型:编辑一个开心搞笑的小品类的节目
2、素材来源于与我们生版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网络笑权话、段子,融幽默、搞笑、滑稽、风趣、时尚等元素。
3、情景是办公室休息时的闲聊,七嘴八舌、你一言我一语。
4、内容涉及:诸如“房子”、车子、婚姻、工资、物价、忽悠、脑筋急转、明星、歌曲、舞蹈、电影........总之:要贴近我们的工作、贴近我们的生活、贴近我们的环境、贴近这个的时代,为我们所熟悉,能引起我们共鸣的东西!
二、
要简单还可以模仿城管跳一个踢踏舞!热烈、欢快、搞笑!(最好借一身城管制服,男女一起跳,表演节目之前再脱去外套,来个集体亮相,衣惊四座!在强烈欢快的节奏中即使“群魔乱舞”也非常搞笑,既运动热身了,气氛也出来了,排练也简单)

『伍』 求一部红色经典短剧剧本的概要,也就是想一个红色舞台剧的一个大致思路,要有创新,不落俗套。

可以看看《于无声处》,不知道是不是你要的类型。

『陆』 谁有好的音乐剧策划方案。

找影响力传媒,卖火柴的小姑娘音乐剧就是他们策划、运作的。

『柒』 音乐剧含义,特点,流派,的音乐剧,原因,未来发展

音乐剧(Musical theater)是由喜歌剧及轻歌剧(或称“小歌剧”)演变而成的,早期称作“音乐喜剧”,后来简称为“音乐剧”,是19世纪末起源于英国的一种歌剧体裁,是由对白和歌唱相结合而演出的戏剧形式。
音乐剧简介

音乐剧(英语:Musical theater,简称 Musicals),又称为歌舞剧,是音乐、歌曲、舞蹈和对白结合的一种戏剧表演,剧中的幽默、讽刺、感伤、爱情、愤怒作为动人的组成部分,与剧情本身通过演员的语言,音乐和动作以及固定的演绎传达给观众。音乐剧熔戏剧、音乐、歌舞等于一炉,富于幽默情趣和喜剧色彩。它的音乐通俗易懂,因此很受大众的欢迎。 音乐剧是20世纪出现的一门新兴的综合舞台艺术,集歌、舞、剧为一体,广泛地采用了高科技的舞美技术,不断追求视觉效果和听觉效果的完美结合。同时,西方的音乐剧在百年多的商业表演经验中总结出了一套成功的市场运作手段,并且创作出一系列老少皆宜的优秀剧目,使这一艺术形式突破年龄、阶层等客观因素的局限,广受观众的喜爱。一些著名的音乐剧包括:奥克拉荷马、音乐之声、西区故事、悲惨世界、猫以及歌剧魅影等。 音乐剧在全世界各地都有上演,但演出最频密的地方是美国纽约市的百老汇和英国的伦敦西区。因此百老汇音乐剧这个称谓可以指在百老汇地区上演的音乐剧,又往往可是泛指所有近似百老汇风格的音乐剧。 随着我国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文化娱乐的需求也出现了多元变化,音乐剧这种新的艺术样式很快以其视听兼备、雅俗共赏的特质吸引了一批固定的并且正在不断扩大的受众人群。
编辑本段音乐剧特点
和歌剧的区别是,音乐剧经常运用一些不同类型的流行音乐以及流行音乐的乐器编制;在音乐剧里面可以容许出现没有音乐伴奏的对白;而音乐剧里面亦没有运用歌剧的一些传统,例如没有了宣叙调和咏叹调的区分,歌唱的方法也不一定是美声唱法。但音乐剧和歌剧的区分界线仍然有不少学者争议,例如格什温(Gershwin)作曲的《波吉与贝丝》(台湾翻译「乞丐与荡妇」)(Porgy and Bess)就曾同时被人称作歌剧、民谣歌剧(Folk Opera)和音乐剧。一些音乐剧如悲惨世界是从头到尾都有音乐伴奏,而一些轻歌剧如卡门却有对白。 音乐剧
音乐剧普遍比歌剧有更多舞蹈的成份,早期的音乐剧甚至是没有剧本的歌舞表演。虽然著名的歌剧作曲家华格纳(Richard Wagner)在十九世纪中期已经提出总体艺术(Gesamtkunstwerk),认为音乐和戏剧应融合为一。但在华格纳的乐剧(music drama)里面音乐依然是主导,相比之下,音乐剧里戏剧、舞蹈的成份更重要。
编辑本段音乐剧与歌舞片
很多音乐剧后来又被移植为歌舞片,而剧场版本和电影版本并不一定完全相同,因为剧场擅长于场面调度和较为抽象的表达形式,利用观众的想像去幻想故事发生的环境,而电影则择长于实景的拍摄和镜头剪接的运用。《西城故事》(West Side Story)是其中一个将舞台版本成功移植为电影版本的音乐剧,在横街小巷取景,开创了后来很多音乐电影的先河。亦有歌舞片移植为音乐剧的例子,例如《雨中曲》(Singing in the Rain)是先有歌舞片,后来才被移植成音乐剧。 音乐剧擅于以音乐和舞蹈表达人物的情感、故事的发展和戏剧的冲突,有时语言无法表达的强烈情感,可以利用音乐和舞蹈表达。在戏剧表达的形式上,音乐剧是属于表现主义的。在一首曲之中,时空可以被压缩或放大,例如男女主角可以在一首歌曲的过程之中由相识变成堕入爱河,这是一般写实主义的戏剧中不容许的。
编辑本段音乐剧结构
音乐剧的文本由以下几个部份组成:音乐的部份称为乐谱(score)、歌唱的字句称为句诗(lyrics)、对白的字句称为剧本(book/script)。有时音乐剧也会沿用歌剧里面的称谓,将歌词和剧本统称为曲本(libretto)。 音乐剧
音乐剧的长度并没有固定标准,但大多数音乐剧的长度都介乎两小时至三小时之间。通常分为两幕,间以中场休息。如果将歌曲的重复和背景音乐计算在内,一出完整的音乐剧通常包含二十至三十首曲。
编辑本段音乐剧历史
在17世纪~18世纪的欧洲,音乐成了人们用来表达思想和感情的有力工具。在欧洲,各种各样的音乐都得以茂盛发展,出现了清唱剧和歌剧。但华丽或庄严的歌剧或清唱剧并不能完全满足观众,于是出现了被称之为“居于杂耍和歌剧中间”的艺术形式。 历史上第一部“音乐剧”是约翰·凯的《乞丐的歌剧》,首演于1728年伦敦,当时被称为“民间歌剧”,它采用了当时流传甚广的歌曲作为穿插故事情节的主线。1750年,一个巡回演出团在美国北部首次上演了《乞丐的歌剧》,这便是美国人亲身体验音乐剧的开端。1866年,《黑魔鬼》成为美国第一部的音乐剧。德国的喜剧,《穿紧身衣跳舞的女孩》,滑稽的歌曲,以及侏儒和妖精的扮相等等,奇异的场面令人惊异。美国人对音乐剧的兴奋和拥护“就像当年米兰人等待普契尼的新歌剧,或维也纳人等待勃拉姆斯的新作交响曲一般”。
编辑本段种类繁多的美国娱乐
19世纪,城市在美国纷纷建立,音乐剧随之茂盛起来,它们以城市观众为对象,出现了轻歌舞剧(Vandevi11c)及其更为粗俗的姐妹剧种———滑稽表演(Burlesque)。轻歌舞剧适合每个人的口味,每周的节目单上有杂技,魔术,舞蹈、动物表演。单口相声(monologist)唱歌和滑稽戏等等。轻歌舞剧的来源很多:合法剧院的幕间特别节目、黑人歌曲表演、英国音乐厅的表演。这种雏形的美国音乐剧还只停留在模仿和沿袭欧洲轻歌舞手法的阶段,其中歌、舞、哑剧,滑稽戏甚至杂耍,魔术筹各种艺术手段都可采用,不过,直到1890年,喜剧《唐人街之旅》成为一个里程碑,这部戏证明了音乐剧可以有美国的故事,也可以有美国的歌曲,如《巴华利街歌》。这首歌本来是一首很动听的民歌,一首地地道道的美国歌;更为重要的是,该剧不仅有美国歌曲,美国故事,而且还有美国人说话的方式,就是说所有的角色们都用俗语说话。
编辑本段小歌剧时代
进入20世纪,欧洲的作曲家给美国带来的一种小歌剧形式。由于多年来受到欧洲歌剧如吉尔伯特和苏利温的英国喜歌剧,加上其他的天才如约翰。斯特劳斯的维也纳小歌剧,奥芬·巴赫的法国轻歌剧等的影响,使观众自动地有了一套评判音乐好坏的标准,而且也影响了观众的欣赏口味:有意味的情节,优美的音乐和文雅的歌词成为编创者追求的目标。1927,年由吉罗姆,科恩和奥斯卡·双姆斯特恩所作的《画舵漩宫》(演艺船)(该剧是至今仍在上演的优秀的音乐剧中最早的一部作品)在某种意义上说来它也是一部真正的小歌剧。它以密西西比河上一艘表演船为背景,描述船长、船长夫人、女儿木兰小姐、赌徒女婿、剧团台柱黑白混血的朱莉小姐、船底黑奴、黑厨娘的故事,还有密西西比河沿岸的人情世故、悲欢离合,全剧长达四小时。首演之夜,百老汇的观众被吓呆了,他们不晓得原来“Musical”不是只有歌舞喜闹剧,竟然可以这样的“戏剧”!从此,百老汇音乐剧开始了现代剧目的尝试,音乐剧的编导开始更注意故事情节及歌曲的创作,从而更丰富了音乐剧的形式。 与小歌剧并存于同一时代的还有Revue(时事讽刺剧),在音乐舞台上它以没有完整故事的形式和通俗的方式兴盛着,这种歌舞虽没有情节,却开着冷玩笑,利用这种讽刺的手法把戏剧或歌剧滑稽化,它模拟流行的东西,或对流行的丑闻放冷箭——这些到今天仍然是我们的歌舞的主要材料。
编辑本段爵士乐进入音乐剧
爵士音乐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源于美国南部新奥尔良的一种流行音乐。从它的身上可以找到美国民歌小调,黑人灵乐怨曲以及各种村音俗韵的身影,风格多样,动感强。第一部伟大的令人不能忘怀的歌舞名为《当心你的脚步》(Watch out your steps),1914年在新阿姆斯特丹剧院上演。对于此事最有贡献的是艾尔文·伯林。他作出了那种精细的切分音拍子的歌曲,使得美国的音乐剧舞台与爵士音乐永远结了不解之缘。“爵士”成为音乐剧的“音乐俗语”。不少作曲家也将爵士的因素引入创作中。乔治·葛什温开创的就是一种“交响味”的爵士风。1924年,由葛什温兄弟创作的《女士,好样的》就开创了上世纪20年代百老汇音乐剧的爵士舞风格,该剧也使弗瑞德·阿斯泰尔和妹妹阿德勒成为百老汇首屈一指的歌舞明星。至此美国音乐剧掀开了它的新纪元,作品逐步趋于成熟 音乐剧
20世纪40~60年代,受欧洲轻歌舞剧和爵士音乐的影响,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百老汇音乐剧经典剧目。在这期间的作品已经成为年轻的古典了:如以美国西南部俄克拉荷马拓荒地区为背景的《俄克拉荷马》(Oklahoma,1943),该剧1955年被拍成电影获奥斯卡金像奖,1964年艾尔文;怕林的《安妮,拿起你的枪》(Annie get your gun);考勒·波特的根据萧伯纳剧本改编的音乐剧《窕窈淑女》(My fair lady)。1956年在纽约首演,1964年被拍成电影并获奥斯卡金像奖;以及1957年在纽约首演的《西区故事》(West side story),1961年被拍成电影也获奥斯卡金像奖;1964年在纽约首演,反映沙俄时代犹太人命运的《屋顶上的提琴手》(Fiddler on the roof),1964年在纽约首演,1971年被拍成电影获奥斯卡奖。
编辑本段百花齐放的现代
在1960年代中期至1970年代,前卫剧场的观念渗入主流作品;摇滚乐、社会变迁丰富创作的素材,欧陆作品进口美国,百花齐放。 20世纪60年代,甲壳虫和摇滚乐由英国冲向世界,各国音乐剧作曲家对这股不可抗拒的力量由抵制逐渐转向吸收,英国的韦伯率先在《耶稣基督万世巨星》(Jesus Christ Superstar)这部以古老的圣经故事改编的内容沉痛、主题严肃的音乐剧中采用了轻音乐及摇滚乐,使之具有了现代感,歌曲变得活泼,通俗、易于演唱。在配器上也打破了管弦乐的严格限制,将电声乐器引入音乐剧,从而加强了它的时代感和表现力。加之由于现代音响广播设备的更新和普及,许多音乐剧中脍炙人口的歌曲。通过现代传播媒介手段,很快就风靡世界,成为全球流行歌曲,如《艾维塔》(Evita)中的《阿根廷,不要为我哭泣!》(Don't cry for me ,Argentina)及《猫》(Cats)中的《回忆》(Memory)在音乐会及平时街头广播中都常可听见,致使许多没有看过此剧的人也产生了一睹为快的期待。 音乐剧
20世纪70~80年代,“音乐剧”的创作热潮转向伦敦,英国创造了与美国风格大不相同的“音乐剧”,出现了一批英国“音乐剧”经典剧目,引起全世界的瞩目。尤其是作曲家安德鲁·劳埃德·韦伯的《耶稣基督万世巨星》(1971年)、《艾维塔》(1976年)〈猫〉(1981年)《剧院魅影》(The Phantom of the opera,1986年)和《日落大道》(Sunset Boulevard,1993年)以及根据雨果名著《悲惨世界》创作音乐剧《悲惨世界》(1980年)、都成了世界各竞相上演的保留剧目,它们在音乐和戏剧上都有了突破和飞跃。
编辑本段音乐剧的流派
音乐剧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音乐剧流派的开成和壮大总是与杰出的作曲家和剧作家,尤其是他们的不朽的作品联系在一起的。 科恩、罗杰斯和小哈姆斯坦的古典音乐剧流派、勒纳和洛维的小歌剧流派、桑德海姆和普林斯的“概念音乐剧”流派、韦伯和莱斯的现代流派音乐剧、勋伯格和鲍伯利的史诗流派、吕克·普拉蒙登和理查德·科钱特的浪漫主义流派和方兴未艾的后现代流派音乐剧向世人打造了一个五彩缤纷的音乐剧舞台。
编辑本段英国戏剧家安德鲁·洛依德·韦伯
安德鲁·洛依德·韦伯(AndrewLloydWebber)1948年出生于英国伦敦。他的第一部音乐剧已表现出了对流行音乐的着迷,结合了迷幻、乡村与法国小调三种元素。 音乐剧
70年代早期,韦伯与莱斯合写的作品是大胆的《耶稣基督万世巨星》,获得了格莱美奖。该剧于1971年在纽约上演时,获得了七项托尼奖,包括最佳原作曲和最佳音乐剧奖,1973年,该剧被拍成电影。韦伯根据T·S·艾略特的《擅长装扮的老猫经》改编的《猫》正开始成为迄今为止韦伯在商业上最成功的作品。 在美国和英国以及全世界,任何一个时候,都至少有他的十几个巡回演出团在大城市演韦伯的音乐剧。1995年,《猫》以史无前例的演出纪录庆祝它在百老汇上演十周年,《猫》、《星光快车》及《耶稣基督万世巨星》三部韦伯的作品是伦敦戏剧史上演出时间最长的三部音乐剧。韦伯是改写音乐剧历史的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
编辑本段美国歌剧大师乔治·格什温
乔治·格什温(GeorgeGershwin)(1898~1937)从小就表现出对音乐的极大热情。1919年与欧文·凯撒(IrvingCaesar)的合作曲子“斯瓦尼”使他第一次出名。同年他被委任为《乔治·怀特1919年的丑闻》一剧作曲,其中一些歌曲成为美国流行音乐中的里程碑,如“我要建一条通往天堂的梯子”、“有人爱我”等。 1935年他的民歌歌剧《波吉与贝丝》在波士顿上演,成为格什温上演最多的剧目之一。1936年格什温兄弟转到好莱坞去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创作时期。他们为《我们跳舞吗》(Shall we dance 1937)、《困苦中的年轻女人》(1937)谱为另一部影片《古德温闹剧》(The Goldwyn Follies1938)写曲时,乔治病倒了,不久于1937年6月去世。[1]
编辑本段百老汇音乐剧
像“好莱坞”与美国电影的关系一样,一提起“百老汇”人们便会很自然地想到美国戏剧。“百老汇”是纽约市曼哈顿区的一条大街的名称。在这条大街的中段一直是美国商业性戏剧娱乐的中心,因此“百老汇”就成为美国戏剧活动的代名词了。百老汇曾经有非常辉煌的历史,这是与美国商业音乐剧的历史密切相联系的。百老汇音乐剧(Broadway Musicals)的前身是黑人游艺表演、滑稽剧、歌舞杂剧等,比较多地受爵士乐、摇摆乐的影响,其舞蹈有独创的百老汇风格。1904年,比特尔·琼斯明确了音乐剧的概念,真正有代表性的剧目是1927年的《演出船》,它综合地把歌曲、舞蹈和故事情节、话剧表演结合起来。可以说,是音乐剧把美国风格的爵士乐和与爵士乐配合得摇摆性很强的舞蹈成功地结合在一起。《俄克拉荷马》、《西区故事》、《平步青云》(A chorus line)都是在百老汇相继走红的重要音乐剧目。此外在百老汇经年不衰的音乐剧有:《歌剧魅影》、《悲惨世界》、《西贡小姐》(Miss Saigon)、《猫》等。 音乐剧

编辑本段黑人音乐剧
音乐剧表现手段从以欧洲为主移向以美国为主,就是因为黑人的褴褛时代爵士乐、灵魂音乐、游吟和忧伤蓝调的流行。再后来的摇摆乐也有强烈的黑人音乐背景。著名的黑人音乐剧包括《演出船》、《波吉和贝丝》、《天空小屋》、《圣路易斯的女人》、《花之房》(1954年)、《牙买加》等等。
编辑本段伦敦西区音乐剧
伦敦西区音乐剧更多地受歌剧和轻歌剧的影响。英国音乐剧的发展很少在舞蹈方面做特别突出的改进,这里的艺术形式的结合是把歌剧、轻歌剧的传统以及音乐喜剧的传统与爵士乐、踢踏舞和芭蕾进行一定程度的结合。20世纪70年代,英国出现了两位音乐剧创作巨匠:安德鲁·洛依德·韦伯和蒂姆·莱斯,随即英国音乐剧就出现艺术上的转折。在风格上,韦伯创作的音乐剧偏重音乐,舞蹈相对较少;在制作上,英国音乐剧著名制作人卡麦隆·麦金托什非常注重把舞台上的各种技术——布景、服装、灯光等与其他手段结合起来。很快百老汇感到了来自伦敦西区的巨大压力和挑战。伦敦西区的著名音乐剧包括《悲惨世界》、《西贡小姐》(1991年才移师纽约的百老汇)、《猫》、《剧院魅影》(后来移师纽约百老汇)等等。此外,似乎所有的音乐剧从伦敦搬到百老汇都能获得成功,比如《象棋》、《男朋友》、《奥利弗》、《可爱的战争》、《查里姑娘》等等,无不如此。[2]
编辑本段西方音乐剧
音乐剧起源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的轻歌剧(Operetta)、喜剧(Comedy)和黑人剧(Minstrel Shows)。 初期的音乐剧并没有固定剧本,甚至包含了杂技、马戏等等元素。自从1927年演艺船(画舫璇宫)开始着重文本之后,音乐剧开始踏入它的黄金岁月。这时期的音乐剧多宣扬乐观思想,并经常以大团圆的喜剧结局。直至1960年代摇滚乐和电视普及之前,音乐剧一直是最受美国人欢迎的娱乐和演艺形式。1980年代以后,英国 伦敦西区(West End)的音乐剧演出蓬勃,已经追上百老汇的盛况。后来甚至出现法文的音乐剧,如悲惨世界(后改编为英文版,曾在百老汇演出)、星梦Starmania、钟楼怪人、罗密欧与茱丽叶、小王子等等。以及德语音乐剧,如伊丽莎白Elisabeth、吸血鬼之舞Tanz der Vampire、丽贝卡Rebecca,鲁道夫Rudolf等。 而随着英国和美国的音乐剧经常在世界各地巡回演出,音乐剧也开始在日本、韩国、中国内陆、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新加坡等亚洲地区流行。参见亚洲的音乐剧。
编辑本段载入史册的音乐剧——《快乐的少女》
1893年曾经活跃一时的英国人琼斯完成了一部后来载入史册的音乐剧《快乐的少女》,在伦敦王子剧院首演时激起观众狂热反响。剧情故事生动连贯,舞蹈演员即是剧中人物,采用相关的舞蹈动作和话剧式的丑角说白,清晰叙述了这些演员如何千方百计跻身于贵族社会的故事。剧情、音乐、舞蹈、喜剧表演等诸多因素自然组合,令人耳目为之一新。这种初显形态的音乐戏剧,吸取了18世纪民谣歌剧和19世纪喜歌剧、轻歌剧的表现成分,融人古典舞、民间舞、话剧表演等多种因素,成为独具风采的新型舞台艺术门类。
编辑本段百老汇音乐剧之父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音乐剧后来传播到美国,并在美国得到高度冶炼和发展。美国纽约的百老汇,视其为音乐剧中心,甚至将音乐剧统称为百老汇音乐剧。美国音乐剧的内容,偏重于谈情说爱及幽默风趣,音乐轻松愉快,演出方式往往比较富丽堂皇,但仍不失其主要风格。其典型代表人物科恩人称“百老汇音乐剧之父”。 科恩1885年1月诞生于纽约,年轻时曾在纽约音乐学院学习钢琴,1903年赴英国伦敦学习作曲,同时潜心研究轻歌剧、音乐喜剧的创作表演经验,并参加创作实践。自1904年起先后创作音乐剧50部,其中《演艺船》(1927)最为出众。 故事叙述了20世纪20年代密西西比河上一个在船上演出的流动剧院演员们在时代变迁和种族歧视的社会环境中悲欢离合的生活景象。船主安迪的女儿马格诺莉雅与游手好闲的青年拉威涅相爱,婚后生了一个女儿取名吉姆。一天,船主发现女婿拉威涅竟是赌棍,将其驱逐,吉姆随同离去。马格诺莉雅无奈在夜总会登台献艺,艰苦奋斗了21年,终于成为著名音乐喜剧明星,最后回到船上,挽救了日益衰败的演艺船,拉威涅和女儿吉姆也回到船上一家人终于团聚。剧情中加入了民间歌舞、爵士乐、查尔斯顿等清新歌舞,歌曲旋律深沉感人,以《老人河》最为著名。在演出中,美国黑人男低音歌唱家保尔·罗伯逊(1898—1976)饰船工乔一角,成功演唱苍劲、悲切的《老人河》使其扬名世界。
编辑本段发展中百老汇音乐剧
20世纪同样引人注目的还有格什温的《开始奏乐》(1927年)、《疯狂的女郎》(1930年)、《我为你歌唱》(1931年)以及1935年创作的黑人民间音乐剧《波吉与贝丝》,其中的《我为你歌唱》因为剧中讽刺了美国总统选举中的弊病,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并成为第一部获得“普利策奖”的音乐剧。 自20世纪20年代起,百老汇名家辈出,经典佳作频频登台,商业操作生意兴隆,持续铸造数十年的辉煌。百老汇音乐剧发展史上,除科恩、格什温兄弟等风云人物外,在40、50年代有过密切合作的作曲家罗杰斯和剧作家哈默斯坦也为音乐剧事业做出过巨大贡献。他俩合作的《俄克拉荷马》于1943年3月在纽约圣詹姆斯剧院首演,获得空前成功。这是一部反映农村青年爱情生活的故事。其中女主人公劳芮做梦的场景,描写梦幻中与恋人克莱的绵绵情语——雇工加德与克莱斗殴,劳芮相阻——劳芮在加德追逐下奔跑、挣扎……最后从梦中惊醒。德蜜尔在这里巧妙运用双人舞、三人舞,与剧情和谐巧妙的结合,舞姿舞步做了民俗化、美国化的改革,以区别古典概念的芭蕾舞。《俄克拉荷马》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成功实践了多种要素的完美综合。此后,罗杰斯和哈默斯坦又合作完成了《旋转木马》、《南太平洋》、《国王与我》。还有一部中国观众十分熟悉的音乐剧。这就是《音乐之声》。这部音乐剧后来被搬上了银幕,作品中的许多歌曲,可谓脍炙人口,流传甚广。 50、60年代是百老汇音乐剧的全盛时期,在强化歌唱、舞蹈、表演、剧情的有机综合功能方面又作了一系列大胆革新。精湛的专业化创作技巧和美国作风的音乐舞蹈汇成浑然一体,将音乐剧的艺术品位和演员的多能性表演艺术提升到新的境界。1957年9月16日,由普林斯制作、伯恩斯坦作曲、劳伦茨编剧、桑岱姆作词、罗宾斯导演的《西城故事》在百老汇首演,标志着音乐剧艺术最佳发展阶段的开始。此剧1961年拍成电影,荣获十项奥斯卡奖。作品从莎士比亚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获得灵感,地点从维罗那古城变为现代曼哈顿西区,人物关系由原剧两个世代宿怨的贵族家族移植为落后、贫穷的移民集聚地的两个青年团伙争夺地盘的恶斗,男女主人公托尼和玛丽亚分属一个群体,最后以悲剧告终。该剧融会复杂的爵士节奏和富于冲击力的音响律动,歌曲音调着重深入揭示人物内心情感,将音乐完全置于剧情之中。虽为爵士流行风,却不追求听觉的效果,给了观众以细细咀嚼回味的余地。剧中歌曲《玛丽亚》、《今晚》、《阿美利加》等韵味十足,百听不厌。 继《西城故事》之后,百老汇陆续推出一些风格迥异的音乐剧,《吉卜赛》(1959)、《音乐之声》(1959)、《卡米洛特》(1960)、《您好,多莉》(1963)、《屋顶上的小提琴》(1964)、《滑稽女郎》(1964)、《油脂仔》(1972)、《平步青云》(1975)、《芝加哥》(1976)、《安妮》(1977)、《第42街》(1980)以及红极90年代的《美女与野兽》、《狮子王》、《化身博士》《为你疯狂》以及心理剧《化身博士》等等,令人目不暇接。其中不少作品从纽约到世界,从舞台到屏幕,展示了音乐剧这一独特艺术品种的千姿百态。
编辑本段伦敦西区的《奥立弗》“挑战”百老汇
自60年代起,伦敦西区的音乐剧创作表演正急起直追,不时发起向百老汇的冲锋进军,“音乐剧中心”百老汇受到严峻的和强烈的震撼。 1960年6月由巴特根据狄更斯的小说《孤星泪》(即《雾都孤儿》)编剧作词作曲的《奥立弗》首演于伦敦。1963年进入百老汇舞台,荣获两项托尼奖。该剧没有舞蹈场面,将创作重点放在戏剧表演、各种形式的演唱和舞台布景的创新上,采用并行转台展现维多利亚时代伦敦社会图景,让观众直观感受到故事发生的特定环境,对奥立弗的悲惨命运给予深深的同情。也正是在60年代,伦敦剧坛升起了一颗作曲新星,那就是安德鲁·洛依德·韦伯。他具有扎实的古典音乐根基,擅长于钢琴、小提琴等乐器演奏,对新潮流行音乐和音乐剧情有独钟。1967年他与词作家蒂姆·莱斯(1944)合作《约瑟夫和神奇彩衣》,此剧1981年在百老汇连演800多场,1982年获包括音乐在内的托尼奖多项提名。1971年10月他们合作的摇滚音乐剧《耶稣基督巨星》在百老汇首演,此剧取材于圣经故事灵感来自于霍尔本的油画《墓中死基督》,通过对以基督与犹大为中心的复杂人物关系折射当代社会普遍的人性命题,寓以深刻的哲理意味。1978年6月他们的又一部摇滚音乐剧《艾维塔》在伦敦隆重上演,故事取材于阿根廷前总统庇隆第二任夫人艾维塔的生活事迹翌年9月在百老汇连演1560多场,荣获7项托尼奖和纽约戏剧评论界最佳音乐奖。以上两部摇滚音乐剧为了使观众深入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调动了旁白演唱的形式,《艾维塔》中演唱的摇滚歌曲《如此一个竞技场》、《金钱滚滚来》有力地推动着情节发展,而且又十分动听。这部音乐剧中还有一首并非摇滚的主题歌《阿根廷别为我哭泣》以其楚楚动人的旋律而风靡全世界。他的惊世巨作《猫》1981年5月在伦敦首演轰动了百老汇。此后又创作了以舞蹈精彩绝伦而著称的《星光快车》、《剧院幽灵》(1986)和90年代荣获8项托尼奖的《日落大道》等传世名剧。 20世纪80、90年代称雄世界音乐剧坛的伦敦西区,除了韦伯,还有作曲家勋伯格(1944~)和著名制作人卡麦隆·麦金托什(1946— )。他们的配合往往能取得良好效果。麦金托什是一位聪明的艺术经营者,用高质量艺术作品赢得千千万万的观众。他与韦伯合作的《猫》、《歌剧院的幽灵》,与勋伯格合作的《悲惨世界》、《西贡小姐》,以及重新制作的许多经典剧目都为世人所瞩目。

『捌』 音乐剧的发展历程

音乐剧起源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的轻歌剧()、喜剧(Comedy)和黑人剧(Minstrel Shows)。

早期发展史

在17世纪~18世纪的欧洲,音乐成了人们用来表达思想和感情的有力工具。在欧洲,各种各样的音乐都得以茂盛发展,出现了清唱剧和歌剧。但华丽或庄严的歌剧或清唱剧并不能完全满足观众,于是出现了被称之为“居于杂耍和歌剧中间”的艺术形式。

历史上第一部“音乐剧”是约翰·凯的《乞丐的歌剧》(The Beggar's Opera),首演于1728年伦敦,当时被称为“民间歌剧”,它采用了当时流传甚广的歌曲作为穿插故事情节的主线。

美国娱乐

19世纪,城市在美国纷纷建立,音乐剧随之繁盛起来,它们以城市观众为对象,出现了轻歌舞剧(vaudeville)及其更为粗俗的姐妹剧种———滑稽表演(Burlesque)。

快乐的少女

1893年曾经活跃一时的英国人琼斯完成了一部后来载入史册的音乐剧《快乐的少女》,在伦敦王子剧院首演时激起观众狂热反响。剧情故事生动连贯,舞蹈演员即是剧中人物,采用相关的舞蹈动作和话剧式的丑角说白,清晰叙述了这些演员如何千方百计跻身于贵族社会的故事。

20世纪初

进入20世纪,欧洲的作曲家给美国带来的一种小歌剧形式。由于多年来受到欧洲歌剧如吉尔伯特和苏利温的英国喜歌剧,加上其他的天才如约翰·斯特劳斯的维也纳小歌剧,

奥芬巴赫的法国轻歌剧等的影响,使观众自动地有了一套评判音乐好坏的标准,而且也影响了观众的欣赏口味。有意味的情节,优美的音乐和文雅的歌词成为编创者追求的目标。

现代

在1960年代中期至1970年代,前卫剧场的观念渗入主流作品;摇滚乐、社会变迁丰富创作的素材,欧陆作品进口美国,百花齐放。

20世纪60年代,甲壳虫和摇滚乐由英国冲向世界,各国音乐剧作曲家对这股不可抗拒的力量由抵制逐渐转向吸收,英国的韦伯率先在《耶稣基督万世巨星》(Jesus Christ Superstar)这部以古老的圣经故事改编的内容沉痛、主题严肃的音乐剧中采用了轻音乐及摇滚乐,

使之具有了现代感,歌曲变得活泼,通俗、易于演唱。在配器上也打破了管弦乐的严格限制,将电声乐器引入音乐剧,从而加强了它的时代感和表现力。

(8)音乐剧节目思路扩展阅读

流派代表

1、安德鲁·洛依德·韦伯

安德鲁·劳埃德·韦伯(Andrew Lloyd Webber),1948年3月22日生于英国伦敦,音乐剧作曲家。

1968年韦伯的音乐剧《约瑟与神奇彩衣》首次登上舞台。截至2013年,他一共创作了13部音乐剧,一部声乐套曲,一组变奏曲,两部电影配乐和一首安魂曲,获得7次托尼奖,

7次奥利弗奖,3次格莱美奖,并且凭借《艾薇塔》中的歌曲《You Must Love Me》赢得奥斯卡和金球奖的最佳原创歌曲奖。

2、乔治·格什温

乔治·格什温(George Gershwin,1898-1937),原名雅各布·格肖维茨(Jacob Gershowitz),出生于纽约布鲁克林的一个俄国犹太移民家庭,美国著名作曲家,写过大量的流行歌曲和数十部歌舞表演、音乐剧,是百老汇舞台和好莱坞的名作曲家。

1924年为保尔·怀特曼的爵士音乐会写了《蓝色狂想曲》获得巨大成功。格什温的卓越贡献是把德彪西和拉赫马尼诺夫的风格与美国的爵士乐风格结合了起来,虽缺乏熟练的写作技巧,却是个了不起的旋律天才。格什温1937年夏因患脑癌去世,去世时三十九岁。

『玖』 公司春晚两男一女表演什么节目好想弄个舞台剧或情景剧融入唱歌的元素,大家是否有好的剧本或思路

曾经看过一个节目,女性假装要表演魔术,让两位男性当“托儿”下台要求嘉宾版上台配合表演,然后台上弄上一权群人,女表演者说要表演“大变活人”,在每位嘉宾手上发一张纸,要求他们写上新年愿望然后把纸拿在手里并蹲下,女表演者拿一块大一些的布在嘉宾面前来回晃,并振振有词说能把某位嘉宾变没了并满足他的新年愿望。
当大家满心期待时,女表演者指着所有拿着纸蹲着的嘉宾说:“大变活人我做不到,不过,活人大便就是这个样子的。”
哈哈哈...

阅读全文

与音乐剧节目思路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爱情围墙歌词 浏览:230
道奇酷威广告背景音乐 浏览:106
比喻轻音乐之美的文字 浏览:542
小号音乐下载 浏览:578
歌曲专辑图下载地址 浏览:867
财神驾到歌曲mp3下载 浏览:734
琴歌指弹海阔天空吉他谱 浏览:355
下载mp4格式的音乐 浏览:352
电脑听音乐用什么 浏览:512
最好酷狗音乐播放器 浏览:502
信乐团队的假如简谱 浏览:243
平安酷狗音乐 浏览:760
佳人轻抚桃花mp3下载 浏览:453
infinite网易云音乐 浏览:844
岁月赵忠祥背景音乐 浏览:980
如何将电脑的歌体添加到苹果音乐 浏览:672
fade钢琴mp3 浏览:86
奔跑吧兄弟宋仲基背景音乐 浏览:806
成都彩虹小学音乐老师 浏览:496
凤凰传奇星光歌曲点评 浏览: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