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音乐学院 > 幼儿音乐活动爱的喜悦

幼儿音乐活动爱的喜悦

发布时间:2021-02-04 04:34:17

A. 幼儿园中班有趣的音乐活动有哪些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及分辨节奏的能力。
2、感受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背景图一幅、动物四个、大节奏图谱四张、节奏卡每人一套。
活动过程:
(一)引起兴趣师:今天我们教室里来了四个小动物,他们是谁呢?请小朋友们猜一猜。(师用叫声分别引出小青蛙、小猫、小鸭、小狗,并出示动物图片)(二)活动部分1、观察小动物的房子,发现特别之处。
师:这些小动物想请小朋友去家里作客,你们想去吗?我也很想去。
(出示背景图)师:你们再看看小动物的家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幼:有节奏符号2、提出规则。
师:这些小动物家的门铃也很特别,是一种节奏门铃。只要小朋友做对了门上的节奏,小动物就会出来迎接我们。
3、感知四种节奏型(播放幻灯片配合)(1) 老师依次“按门铃”。(如:我先去小青蛙的家,我要按门铃了x x I x x I….)师:现在,我第一个想去小青蛙的家,青蛙家的门铃是这样的(呱 呱 /呱 呱)。让我来试一试,门开了,哦,原来“呱 呱/ 呱 呱”就是小青蛙家的门铃。 然后再去小猫家,小猫家的门铃和小青蛙家的不一样,是这样的:喵—,哇,小猫家的门也开了。 接下来我想去小鸭家,小鸭家的门铃有点难,听清楚,如果你拍得对就会开门,是这样的:嘎嘎 嘎。 最后一个就是小狗家,小狗家的门铃和小鸭家的有点差不多,但其实是不一样的,小狗家的门铃是:汪 汪汪。
(2) 请小朋友和老师一起敲小猴、小猫、小牛、小兔家的门。
师:刚才华老师去了一趟小动物们的家,你们想不想去,那我们一起去一次吧!先是小青蛙家….
4、分辨四种节奏型(播放幻灯片配合)(1) 现在我要去一个小动物家,你们猜猜我去的谁的家?
师:这样吧,我们来玩个游戏,现在我去一个小动物家,你们来猜猜我去的是谁的家?
(2) 请几个小朋友来选择一个小动物的家来“按门铃”。
师:请一个小朋友选择你最想去的小动物的家来按门铃,我们一起来猜猜他去的是谁家。
(三)游戏部分1、游戏“举小屋”(播放幻灯片配合)师:这个游戏真好玩,钢琴也想去小动物家玩你们能不能帮帮它,看它能进哪个屋?现在小朋友的椅子下面都有几种节奏卡,等会你听到哪种就把那个举起来。
(幼儿每人一套小屋模型,分辨后举出相应的节奏卡片。)2、游戏:“找小屋”
玩法:分别由四个小朋友举着小屋模型站在场地四周。老师用钢琴弹一个小屋的节奏型,幼儿分辨后,迅速走到相应的小屋后面。
师:老师这还有几间房子,是谁的家呢?(一一出示)现在我请四个小朋友每人一个把小屋举起来,其他小朋友听到老师弹的是哪个小屋的节奏就马上走到小屋的后面。
(四)结束活动小朋友,外面来了许多小动物也想请小朋友去家里作客,你们想去吗?我们赶快去吧!

B. 如何让幼儿在音乐活动中体验快乐

一、多培养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幼儿音乐教育是对幼儿进行的音乐启蒙教育,采取生动活泼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培养和发展幼儿对音乐的兴趣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幼儿有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等特点,如果采取简单呆板的教学模式,幼儿难以接受,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采取富有浓厚的趣味性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要充分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幼儿的学习欲望,方法力求生动、新颖。例如:教《春天》一歌时,事先在黑板上画好一棵大树,然后随着口唱"春天天气真正好",画出"太阳",地上长出小青草,画出一些"小草",树上小鸟吱吱叫,画出在树上唱歌的"小鸟","花儿都开了",在地上画出正在开放的花朵。这些简单生动的画面不仅揭示了歌词的内容,也能引起幼儿对自己所感受的春天景象的联想。 对一些童话故事般的歌曲,如:"小兔乖乖"、"数鸭子"等歌词形象、口语化强的,可让幼儿边唱边表演,边唱边游戏,从而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幼儿只有在兴趣性较强的音乐活动中,才能真正喜欢参与音乐活动,感受音乐的情趣。 二、多培养动手动脑的能力,拓宽知识面,提高唱歌的兴趣 幼儿歌曲来自幼儿生活,反映幼儿生活。引导幼儿了解与歌曲内容相关的知识,不仅可以拓宽幼儿的知识面,结合歌曲内容培养动手动脑的能力,还有助于对歌曲内容情绪的理解与感受,提高歌唱的兴趣性和表现力。如在教《泡泡不见了》这首歌曲之前,教师为幼儿制作多种不同形状的三角形、梯形、圆形等小模型,系上小绳,让幼儿放在装有肥皂水的盆里进行实验,取出后,一个个小模型像镜子一样透明,立体感强。然后启发幼儿动脑想想,什么东西加上水能吹出泡泡来,并做实验,得出的结论是肥皂、洗衣粉、洗发水、洗涤灵加上水,都能吹出泡泡来。然后让幼儿拿着自己制作的玩具,玩吹泡泡,在此基础上学习《泡泡不见了》,既拓宽了知识,感受到自己动手做玩具的成就感,又感受到唱《泡泡不见了》,这首歌的欢乐情绪。这样,应用多种手段有机的结合,互相渗透,提高了幼儿对音乐的兴趣,使幼儿多方受益。 三、多给幼儿自由的空间,让幼儿创造快乐。 幼儿艺术感知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是长期的, 是在充满艺术氛围的环境中和参加无数次的艺术活动中得到发展的。因此,幼儿艺术教育不能仅局限于教师组织的艺术活动,应贯穿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在一次观察活动中,幼儿穿上雨靴、雨衣, 打上雨伞, 在大自然中感受雨。幼儿们兴奋地在操场中玩耍,有的漫步,有的飞跑,有的在积水处踏得“啪啪啪”响,我感到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教育契机, 于是引导幼儿发现雨落在不同的地方会发出什么声音。幼儿带着问题在玩耍中仔细寻找, 发现了雨点落在雨伞上会发出“滴滴答答”的声音,落在小草上没有声音,落在大型玩具上有“ 笃笃” 的声音等。然后我参与到孩子们感兴趣的踏雨水的活动中, 发现会发出“叭叭”的声音。于是,我提议幼儿们用小雨靴来唱歌, 幼儿们尽情地在积水中玩耍, 踏出了许多好听的节奏, 在玩耍中不知不觉渗透了音乐教育。 幼儿们在玩耍中进行了创造性活动, 但幼儿们并未感到这是一种音乐活动,反而觉得“原来下雨在外面是这么好玩呀”。大自然广阔的空间为幼儿提供了宽松的自由的环境, 也为幼儿的创造提供了丰富的元素。幼儿在大自然中,自由地、无拘无束地、快乐地创造,同时也享受了创造的快乐。 四、多给幼儿自主的空间,让幼儿寻找快乐。 能让幼儿快乐的音乐,首先是幼儿喜闻乐见,贴近幼儿生活的音乐。过去往往教师自己费许多时间选出音乐,但幼儿却不喜欢,为什么呢?因为教师忽略了幼儿才是活动的主体。于是我想到,在选择教材时为什么不能让孩子与教师共同收集喜爱的音乐,从孩子生活中寻找素材,寻找他们快乐的源泉呢?幼儿喜爱动画片,观看动画片成了每日必须完成的事,也是幼儿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与幼儿的交流,我发现近期孩子对《喜洋洋与灰太狼》动画片非常感兴趣,片头曲更是人人会唱,甚至有一人唱众人合的效应。于是当我把孩子带来的《喜洋洋与灰太狼》主题曲放给幼儿听时,立即引起了自发地合唱和欢呼。 如何挖掘《喜洋洋与灰太狼》歌曲的教育性就放在了我的面前。《纲要》指出,艺术教育激发兴趣的目的是将一般兴趣引申提高到有一定深度的动机水平上。音乐的选择来源于幼儿,这是让幼儿享受音乐快乐的前提!怎样让幼儿享受音乐的快乐呢? 在认真反复思考后我感到, 以前的音乐活动往往是教师设计活动形式,幼儿被动参与。为什么不能让孩子参与到活动设计的过程中来呢?于是我大胆尝试着让幼儿自己选择活动方式。交流中有幼儿提出:"老师我想唱《《喜洋洋与灰太狼》的歌!""我想用《《喜洋洋与灰太狼》的歌来跳舞! ""我想画喜洋洋与灰太狼!……"幼儿有许多的想法,这时我感到一种单一的形式已不能满足众多孩子的愿望,于是我采纳了他们的建议。 活动过程中我发现幼儿喜欢音乐,喜欢这些表现形式,但表现还停留在对活动形式本身感兴趣上,教师该采取怎样的指导策略,去引导幼儿表现能力在原水平上的提高呢?该怎样启发幼儿创造性的表现自己的感受呢?儿童的创造表现往往是由环境和材料引发的,通过环境、材料的投放引发幼儿的内心冲突,进而引发幼儿认知结构的同化与顺应,促使幼儿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因此,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图谱、操作卡、舞蹈道具,让幼儿在生动有趣,材料丰富、自由探究、自主表现的活动中获得有益的经验,尝试创造表现带来的快乐。这样,教师不再是设计者和指导者,而是观察者和支持者,幼儿真正成为了活动的主体,在快乐的活动中享受音乐带来的快乐! 五、多给幼儿合作、交流的空间,让幼儿分享快乐 当今社会的高度发展及核心家庭的增加, 大大地改变了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环境, 使得许多幼儿性格孤僻,自我封闭,不会合作。幼儿在活动中更多注重于自我创造、自我赏识和自我满足,对于怎样与朋友合作, 怎样跟别人表达自己的思想, 怎样欣赏和分享同伴的成功、快乐的体验较少。 苏联着名教育学家维果斯基认为: 合作学习是幼儿学习的重要手段, 能促进幼儿在最近发展区的长足进步。《纲要》中指出:“要为幼儿创造表现自己能力的机会和条件,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相互欣赏,共同提高。在活动中给幼儿自由组合相互参观的空间, 幼儿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成功, 也分享了同伴的快乐。教师重视了幼儿的情感体验, 重视了活动过程中孩子的愉悦, 给幼儿留一点欣赏成功的空间, 让更多幼儿一起分享快乐。 总之,快乐是孩子学习、探究、尝试的原动力,孩子因为快乐所以学习,因为学习所以快乐。因此,我们有责任成为幼儿音乐活动的伙伴,支持者,引导幼儿喜爱音乐。我们共同努力让音乐带给幼儿快乐,让幼儿真正享受音乐的快乐吧!

C. 如何让幼儿喜欢音乐活动

幼儿在唱一唱,跳一跳、玩一玩的音乐活动中,去体验音乐,去感知音乐,获得相应的音乐知识和技能,接受美的熏陶,萌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对幼儿身心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么,的呢?我记得早期教育家冯德全说过:“任何学习内容都可以游戏化,因为儿童本身就处在心理发展的游戏世界。”可见让幼儿置身在游戏中接受美育的重要性。游戏完全符合儿童的本性,幼儿虽然喜欢音乐,但对音乐的兴趣却是不持久和易转移的。因此,我就以让每次音乐活动中能保持长久和浓厚的兴趣为抓手来进行我的音乐活动。 一、非常重视音乐活动的选材。因为只有选曲有趣味性,艺术性的教材,才能使孩子喜欢,学起来有积极性。如:在歌唱教学时,我选的歌曲《我是人》,歌词诙谐幽默“你是皮球?我不是!你是盒子? 我不是!你是地板还是墙?我不是!我不是!我是人你知道吗?”幼儿初次接触这首歌时,就被它形象生动、富有韵味的歌词所吸引,产生学习欲望,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让幼儿在放松的氛围下进行音乐活动。教师努力创设条件让幼儿在动作和游戏中自然学会歌唱。例如歌曲《猪小弟》,这是一首表演歌曲,在幼儿初步了解歌词内容的基础上,利用头饰开展情境表演,让孩子体会到小动物们不喜欢小猪的原因是小猪不讲卫生,不洗澡,后来小猪知错能改,把自己洗干净,小动物们又接受了它。虽然这则情境表演语言不多,但幼儿能充分展开想象,用各种各样的动作表现歌词或故事情节,充分体会其情感变化,使后面的完整学唱变得轻松自如,由此令幼儿喜欢音乐活动。 三、创造幼儿表演的机会,增强学习的目的性。我在平时注重鼓励幼儿在集体面前表演。有时利用多媒体,把摄相枪连结在电视上,拍摄下幼儿表演时的情况。幼儿看到自己的表演,变得异常兴奋和惊奇。这样既激发了学习音乐活动的兴趣,还促进了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水平。 四、精心设计每一个活动过程,循序渐进,让孩子更愉快的学习。在中班进行的打击乐活动《虹彩妹妹》时,有一次,我在教学过程中急躁了,未做到循序渐进,逐层地深入,因此未能让孩子更愉快的学习。我虽然运用了直观教具法、引导创造法,整体感知法进行教学,但是在最后一个步骤,指导幼儿分声部进行打击乐演奏时急躁了,未能做到循序渐进,逐层地深入,让孩子更愉快的学习。我原先设计是:拿起乐器由教师先模仿乐器动作指挥一次,然后提升到用演奏的手势来指挥,发现那里不行就练。再过渡到听录音演奏。进行教学时,我觉得孩子们领悟得很好,就把“拿起乐器由教师先模仿乐器动作指挥一次,然后提升到用演奏的手势来指挥,发现那里不行马上练”这个步骤省略了,结果孩子们就在这个环节乱了,有些孩子拿起乐器,还未能听音乐进行演奏,幸好我们班平日得音乐课常规建立得好,孩子们已经学会了看指挥进行演奏,所以很快就能跟着音乐节奏打击乐器。由此看来,只有循序渐进,才能让孩子更愉快的学习。 五、组织教学中,教师注意语气儿童化、趣味性,表情丰富多采,动作夸张、有童趣。如果教师的语气是儿童化、趣味性的,教师的表情是丰富的、多采的,教师的动作是有童趣的、夸张的,那么幼儿兴趣会很高涨,幼儿会积极参与。记得我在小班进行音乐游戏《开碰碰车》教学时,因为音乐处理出现了问题,我特别紧张,语言表达较平日干涩,自我感觉象嚼菜干,缺少灵气。孩子们玩起来完全没有平日的欢乐气氛。未能体现我设计中的“让幼儿惊喜浪接浪”的效果。 以上的观点是我在工作中积累的一些看法,不成熟之处请多指教。

D. 开心往前飞幼儿音乐教案

开心超人主题曲,自己去看

E. 《浅谈如何让幼儿在音乐实践中快乐成长》

摘要:快乐的音乐活动能够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求知欲。我们在儿童参加音乐活动的时候,要尊重幼儿的个性与差异,充分调动幼儿主动性、积极性,让幼儿感受及体验音乐的魅力,自信地参与活动,让音乐真正走入每个孩子的心田,让音乐贯穿于孩子们的一日生活并成为孩子们的快乐朋友。 关键词:音乐教育;主动性;快乐。 幼儿是快乐的个体,幼儿天性喜欢快乐的事物。快乐的音乐活动能够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求知欲,也能够调动幼儿内在的创造潜力。《纲要》指出:艺术领域的目标、内容与要求、指导要点三部分中蕴涵的基本理念是以幼儿为本,强调主动性。音乐有其独特的益智功能、调节情绪功能和审美功能。美的音乐能集中注意、激活思维、发展语言,并能够使幼儿情绪高昂地全身心投入到活动。因此我们应重新审视音乐活动,重新审视音乐活动中的幼儿,让音乐渗透于幼儿的一日生活,让幼儿在充满艺术氛围的环境中和参加无数次的艺术活动中得到发展。 一、尊重幼儿的个性与差异,营造温馨和谐的氛围 我们在教儿童学习音乐的时候,往往会遇到这样的现象,有的孩子很快就能学会,有的孩子却很难教会,其实这是很正常的,因为差异是儿童音乐接受心理的明显特征。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每个儿童的认知、心理、能力都是不同的,因此,要求学生的音乐接受能力都一样也是不现实的。教师要在学会倾听、解读中理解欣赏孩子。瑞吉欧有句名言:接过孩子抛来的球!幼儿的世界是一个充满可能性的世界,作为孩子大朋友、大伙伴的老师们,就必须在幼儿的活动过程中,学会倾听孩子的声音,解读孩子的所思所想所为,也就是走进孩子的心灵,知道孩子的一百种语言,然后才能欣赏孩子,成为他们成长的有力支持者。 黑格尔说过: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平等民主的师幼关系是幼儿快乐成长的动力。教师做幼儿的朋友,以平等的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幼儿的活动,通过亲切的目光、关切的问候、轻柔的抚摸、百变不厌的启发引导,与幼儿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教师关注个别差异,尊重幼儿的自尊、接纳幼儿的个性,允许幼儿因情绪低落而拒绝参加集体活动;理解幼儿的发泄行为;让幼儿敢于说不在活动中,教师敏感地捕捉幼儿自身进步的闪光点,及时肯定、鼓励,让幼儿认为我是很棒的!我可以做得更好!我能成功。幼儿在这样的生活氛围中感到奋发向上,有自豪感,精神上获得愉悦,促进了心理的健康发展,有效的促进了每位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从而培养幼儿的音乐能力,提高幼儿的音乐素质。 二、丰富知识,培养能力,激励幼儿主动、自信、快乐地参与活动 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必须与培养幼儿的多种能力结合起来,使幼儿的自信心建立在实实在在的基础上。在活动中,教师应运用各种形式来丰富幼儿的知识,引导幼儿动手动脑,手、眼、脑、口协调并用,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在学中玩、玩中学,在丰富幼儿知识的过程中有序列地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注意力、想像力、动手操作能力及交往合作能力等。 在以往的音乐活动中,总有一部分幼儿老当演员,一部分幼儿老当观众。那些天赋好的幼儿经常有机会表现,而那些条件较差的幼儿却因自卑而不敢表现。如果我们任其自然,这部分幼儿不仅失却了学习音乐知识技能的机会,还可能导致一定的心理缺损。我们应将音乐活动作为手段,让每个幼儿都能积极、主动、自信地参与到活动之中,满足幼儿自我表现的需要。譬如:一位老师教幼儿舞蹈,要求幼儿做出优美挺拔的舞姿,她提醒幼儿把重心放在右脚上,右脚在前,由于她熟悉幼儿思维具体形象和善于模仿的特点,所以她边说边做,语言生动形象,示范具体直观,幼儿很快就学会了这个动作,而且姿势优美挺拔。解决了具体困难,调动了孩子学习跳舞的积极性,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 三、在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中快乐聆听音乐 音乐是视听艺术,美妙的音乐能引发幼儿无尽的想象。音乐审美感受是使儿童在学习音乐过程中,通过感知音乐作品的艺术美,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获得美的感受,从而识别作品中所反映事物的美与丑、悲与喜、崇高与卑下而领悟到事物中的是非、正误、美丑。音乐艺术不是靠直接的说理,而是以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激励人的感情,给人以启示,发挥其感染教育作用,使人领悟其教育内涵。譬如:教儿童学唱《好娃娃》,歌曲的教育意义是尊老敬老的品德教育,但是歌曲中没有直接说出孝敬老人的词句,而是以富有天真纯朴的儿童语气、音调的旋律、愉快的情绪,唱出了小朋友为爷爷奶奶端茶送凳的具体情节,塑造了这样一个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给儿童以启示,使他们领悟到尊老敬老是一件令人愉快的好事。这样的激励情感的教育作用,往往比直接说教更能深入人心。在音乐教育中,无论是进行思想意识、情绪体验、品德行为等方面的教育,还是进行知识技能、认识理解方面的教育,都需要通过审美感受的途径来进行。 幼儿在玩中学,在乐中学,把音乐教育寓于愉快的音乐感受和音乐表现之中,学得愉快,学有所得。引导幼儿在愉快活泼的、富有艺术特点的教育活动中受教育,把教育寓于欢乐的音乐活动之中,以乐作为对幼儿进行教育的有效手段,以促进幼儿性格活泼开朗,身心健康,精神满足,体、智、德、美等方面同时受到教育。 四、创设情境,让音乐点拨幼儿的创作灵感 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表明:爱动是儿童的天性。在学习和生活中,儿童总是喜欢亲眼看一看,亲耳听一听,亲手试一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为幼儿设置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是非常重要的。在孩子们进行集体音乐活动时,老师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自由王国。因为幼儿活泼好动,在教学教育活动中,应灵活地运用多种多样的手段,为孩子们提供动起来的机会,课堂中营造喜悦气氛,让学生在无拘无束中展示自己的才能。顺其自然,依据学生的认识天性,为学生留出课堂空间,有了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课堂教学会张弛有度,教学效果也会事半功倍。 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当一个孩子在欣赏钢琴曲《火车》时,家长随着音乐拉动一列玩具火车,由慢到快,再由快到慢,孩子由于清楚地看到了火车进行的全过程,便很快理解了,记住了。而让孩子欣赏划船曲时,家长则折了一条小船,在蓝色皱纸做的小波中随音乐起伏,让幼儿看见船的摇动,很快获得了乐曲是表现船儿晃动的感受。以此类推,在给孩子欣赏其他动物或其他场景的模拟音乐时也可以通过音乐的联想发展儿童的音乐思维。 音乐教育是在儿童愉快的音乐活动中进行的,它的教育影响往往不像语言说教表述得那样直截了当,而是像春雨点点滴滴渗透到儿童的内心情感、心灵深处,起着熏陶、感染的教育作用。因此,音乐教育中无论是能力培养、思想认识提高,还是心灵陶冶都需要经过一个循序渐进的、连续不断的、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而音乐艺术教育作用于幼儿的内心情感心灵深处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比说教更有说服力,更深刻,更持久。

F. 如何让幼儿在音乐活动中体验快乐铁

一、多培养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幼儿音乐教育是对幼儿进行的音乐启蒙教育,采取生动活泼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培养和发展幼儿对音乐的兴趣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幼儿有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等特点,如果采取简单呆板的教学模式,幼儿难以接受,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采取富有浓厚的趣味性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要充分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幼儿的学习欲望,方法力求生动、新颖。例如:教《春天》一歌时,事先在黑板上画好一棵大树,然后随着口唱"春天天气真正好",画出"太阳",地上长出小青草,画出一些"小草",树上小鸟吱吱叫,画出在树上唱歌的"小鸟","花儿都开了",在地上画出正在开放的花朵。这些简单生动的画面不仅揭示了歌词的内容,也能引起幼儿对自己所感受的春天景象的联想。
对一些童话故事般的歌曲,如:"小兔乖乖"、"数鸭子"等歌词形象、口语化强的,可让幼儿边唱边表演,边唱边游戏,从而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幼儿只有在兴趣性较强的音乐活动中,才能真正喜欢参与音乐活动,感受音乐的情趣。

二、多培养动手动脑的能力,拓宽知识面,提高唱歌的兴趣
幼儿歌曲来自幼儿生活,反映幼儿生活。引导幼儿了解与歌曲内容相关的知识,不仅可以拓宽幼儿的知识面,结合歌曲内容培养动手动脑的能力,还有助于对歌曲内容情绪的理解与感受,提高歌唱的兴趣性和表现力。如在教《泡泡不见了》这首歌曲之前,教师为幼儿制作多种不同形状的三角形、梯形、圆形等小模型,系上小绳,让幼儿放在装有肥皂水的盆里进行实验,取出后,一个个小模型像镜子一样透明,立体感强。然后启发幼儿动脑想想,什么东西加上水能吹出泡泡来,并做实验,得出的结论是肥皂、洗衣粉、洗发水、洗涤灵加上水,都能吹出泡泡来。然后让幼儿拿着自己制作的玩具,玩吹泡泡,在此基础上学习《泡泡不见了》,既拓宽了知识,感受到自己动手做玩具的成就感,又感受到唱《泡泡不见了》,这首歌的欢乐情绪。这样,应用多种手段有机的结合,互相渗透,提高了幼儿对音乐的兴趣,使幼儿多方受益。

三、多给幼儿自由的空间,让幼儿创造快乐。
幼儿艺术感知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是长期的, 是在充满艺术氛围的环境中和参加无数次的艺术活动中得到发展的。因此,幼儿艺术教育不能仅局限于教师组织的艺术活动,应贯穿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在一次观察活动中,幼儿穿上雨靴、雨衣, 打上雨伞, 在大自然中感受雨。幼儿们兴奋地在操场中玩耍,有的漫步,有的飞跑,有的在积水处踏得“啪啪啪”响,我感到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教育契机, 于是引导幼儿发现雨落在不同的地方会发出什么声音。幼儿带着问题在玩耍中仔细寻找, 发现了雨点落在雨伞上会发出“滴滴答答”的声音,落在小草上没有声音,落在大型玩具上有“ 笃笃” 的声音等。然后我参与到孩子们感兴趣的踏雨水的活动中, 发现会发出“叭叭”的声音。于是,我提议幼儿们用小雨靴来唱歌, 幼儿们尽情地在积水中玩耍, 踏出了许多好听的节奏, 在玩耍中不知不觉渗透了音乐教育。
幼儿们在玩耍中进行了创造性活动, 但幼儿们并未感到这是一种音乐活动,反而觉得“原来下雨在外面是这么好玩呀”。大自然广阔的空间为幼儿提供了宽松的自由的环境, 也为幼儿的创造提供了丰富的元素。幼儿在大自然中,自由地、无拘无束地、快乐地创造,同时也享受了创造的快乐。

四、多给幼儿自主的空间,让幼儿寻找快乐。
能让幼儿快乐的音乐,首先是幼儿喜闻乐见,贴近幼儿生活的音乐。过去往往教师自己费许多时间选出音乐,但幼儿却不喜欢,为什么呢?因为教师忽略了幼儿才是活动的主体。于是我想到,在选择教材时为什么不能让孩子与教师共同收集喜爱的音乐,从孩子生活中寻找素材,寻找他们快乐的源泉呢?幼儿喜爱动画片,观看动画片成了每日必须完成的事,也是幼儿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与幼儿的交流,我发现近期孩子对《喜洋洋与灰太狼》动画片非常感兴趣,片头曲更是人人会唱,甚至有一人唱众人合的效应。于是当我把孩子带来的《喜洋洋与灰太狼》主题曲放给幼儿听时,立即引起了自发地合唱和欢呼。
如何挖掘《喜洋洋与灰太狼》歌曲的教育性就放在了我的面前。《纲要》指出,艺术教育激发兴趣的目的是将一般兴趣引申提高到有一定深度的动机水平上。音乐的选择来源于幼儿,这是让幼儿享受音乐快乐的前提!怎样让幼儿享受音乐的快乐呢? 在认真反复思考后我感到, 以前的音乐活动往往是教师设计活动形式,幼儿被动参与。为什么不能让孩子参与到活动设计的过程中来呢?于是我大胆尝试着让幼儿自己选择活动方式。交流中有幼儿提出:"老师我想唱《《喜洋洋与灰太狼》的歌!""我想用《《喜洋洋与灰太狼》的歌来跳舞! ""我想画喜洋洋与灰太狼!……"幼儿有许多的想法,这时我感到一种单一的形式已不能满足众多孩子的愿望,于是我了他们的建议。 活动过程中我发现幼儿喜欢音乐,喜欢这些表现形式,但表现还停留在对活动形式本身感兴趣上,教师该采取怎样的指导策略,去引导幼儿表现能力在原水平上的提高呢?该怎样启发幼儿创造性的表现自己的感受呢?儿童的创造表现往往是由环境和材料引发的,通过环境、材料的投放引发幼儿的内心冲突,进而引发幼儿认知结构的同化与顺应,促使幼儿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因此,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图谱、操作卡、舞蹈道具,让幼儿在生动有趣,材料丰富、自由探究、自主表现的活动中获得有益的经验,尝试创造表现带来的快乐。这样,教师不再是设计者和指导者,而是观察者和支持者,幼儿真正成为了活动的主体,在快乐的活动中享受音乐带来的快乐!

五、多给幼儿合作、交流的空间,让幼儿分享快乐
当今社会的高度发展及核心家庭的增加, 大大地改变了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环境, 使得许多幼儿性格孤僻,自我封闭,不会合作。幼儿在活动中更多注重于自我创造、自我赏识和自我满足,对于怎样与朋友合作, 怎样跟别人表达自己的思想, 怎样欣赏和分享同伴的成功、快乐的体验较少。
苏联着名教育学家维果斯基认为: 合作学习是幼儿学习的重要手段, 能促进幼儿在最近发展区的长足进步。《纲要》中指出:“要为幼儿创造表现自己能力的机会和条件,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相互欣赏,共同提高。在活动中给幼儿自由组合相互参观的空间, 幼儿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成功, 也分享了同伴的快乐。教师重视了幼儿的情感体验, 重视了活动过程中孩子的愉悦, 给幼儿留一点欣赏成功的空间, 让更多幼儿一起分享快乐。

总之,快乐是孩子学习、探究、尝试的原动力,孩子因为快乐所以学习,因为学习所以快乐。因此,我们有责任成为幼儿音乐活动的伙伴,支持者,引导幼儿喜爱音乐。我们共同努力让音乐带给幼儿快乐,让幼儿真正享受音乐的快乐吧!

G. 幼儿园大班音乐活动多幸福教案怎么写

1.教师要写自己认为有重要意义的教学经历或教学故事,即要有选择性,典型性版,不要事无权巨细都罗列进去,要围绕中心问题进行选择。并不是说所有的事件都可以成为案例,要善于捕捉教学过程中的“亮点”。
2.应根据以往的经历撰写案例,尽量保持案例中资料的真实性,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可以到案例的主体即学生那是去询问、调查他们的真实感受。
3.教学案例与其它的教学作品有区别性。
与教学论文相比,教学案例在文体和表达方式上以记录为目的,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和说明;在思维方式上,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通过对生动的教学“故事”的描述,通过对具体的学生、老师心理感受的描述,反思、总结教学的利弊得失。

H. 如何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

音乐是一门情感的艺术,音乐作品中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在幼儿音乐教学中,如何激发小朋友的学习兴趣,让小朋友在课堂中愉快地学习音乐,提高音乐素质,这是我们每个幼儿老师所要研究的问题。下面就我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首先必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为营造宽松,融洽活跃的气氛提供保障。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幼儿,师生共同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不管幼儿表现的好与不好,我们教师都要给予鼓励的目光,首先让学生有一种爱的情感的教育体验,从而激发学生对音乐活动的兴趣,带领幼儿走进音乐。
1、把歌曲学习融于故事中
幼儿都非常爱听故事,教师就利用这个特点把歌曲的内容编成故事,边讲故事,边让学生学习歌曲,那么会使小朋友在不知不觉中愉快地较好地掌握所学的音乐知识。如我结合歌曲《小花猫》编了一段故事讲给小朋友听:一只漂亮的小花猫从远处慢慢地走来,它嘴里唱着“喵喵喵,喵喵喵”,这时,它忽然发现了一只老鼠在偷吃东西,于是小猫轻手轻脚地走近老鼠,“喵喵喵喵”突然一跃,小猫抓住了老鼠,“喵——”,小猫高兴地又唱了起来。这里通过边讲故事边唱歌曲,巧妙地使幼儿联想到小猫活泼可爱的形象。,前两小节唱得轻松自然,第三小节唱得短促,跳跃,声音要富有弹性。而第四小节唱得饱满激动,表现出小猫抓到老鼠的喜悦心情。这样的安排使小朋友觉得很有趣好玩,因此他们很快地掌握了歌曲的演唱。又如:在教学《小猴子》一歌时,我根据歌词内容精心制作了教学挂图,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热情,在学生掌握歌曲之后,我又拿出一副小猴子的头饰随歌曲忘情地表演,以自己的感受理解融入音乐表现小猴子活泼的可爱形象。形成良好的融洽民主的课堂气氛,把幼儿带进了优美的意境中,仿佛那可爱又淘气的小猴就在他们面前,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情感和创作欲望,从而达到幼儿们受音乐形象的感染并产生喜欢的情感。
2、从生活语言中学习节奏
我们平时生活语言中处处都存在着节奏。我们要从小朋友的实际出发,从他们的生活语言中来寻找节奏。如学习切分节奏“|×××|”与我们平时说的“|大大的|红红的|”,还有带附点音符的节奏“|×·×|”与平时所说的“|来·吧|去·吧|”等等,幼儿一看到这节奏型后,生活语言马上就会想起来,并会高兴地说出来。幼儿从自己生活中寻找出来的节奏,不仅可以很快地掌握,而且印象也特别深刻,不易忘记。这样,由生活语言节奏过渡到音乐节奏,既降低了小朋友学习节奏的难度,又提高了小朋友学习节奏的效度。小朋友学得轻松愉快,又记得牢固,一举两得真是太好了。
二、利用律动来学唱歌
由于幼儿还没开始识字,在学唱歌时,就给掌握歌词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果教师能根据歌词内容在教唱时配上优美而又能准确地表达歌曲内容的动作,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幼儿理解和掌握歌词,而且为有感情地演唱打下基础。
1、利用律动,感知音的高低
教学中我结合幼儿爱动,爱表演的心理特点,让幼儿利用律动来感受音的高低。我弹奏一段高低分明的旋律,请幼儿用动作来表示旋律的高低,请幼儿高举双手轻轻拍打来表示高音,下蹲重重地跺脚来表示旋律的低音,先让幼儿用律动练习一些简单的旋律,然后由浅入深,直至到较难得旋律。这样是他们对音的音高有一个比较形象的对比感知。
2、 利用律动,感受音的长短
幼儿计算能力有限,利用律动来感受音的长短,幼儿就容易理理解和掌握了。例如:在认识四分音符时,让幼儿做小青蛙的蹦跳动作,一拍跳一次,并且每跳一次,叫一声“呱”。通过律动后,再讲解四分音符,这样幼儿就容易理解四分音符的长短了。
3、利用律动,感受音的强弱
在讲解音的强弱知识时,要求幼儿以动作来表示音的强弱,让幼儿随音的强弱做出相应的动作,音强时,做的动作幅度比较大的动作。音弱时,做幅度较大的。以此来加强幼儿对音的强弱的感受,如:在《狮王进行曲》,请幼儿模仿狮王由远到近地走来,脚步声由弱到强。请幼儿动作随音乐的强弱由小变大。又如:幼儿按照敲鼓声强弱进行律动时,鼓声强时,要求幼儿拍手,双脚做小跑步动作,鼓声弱时,双手放后背,双脚不动,头随音乐左右摆动。再如:唱《国旗,国旗,真美丽》,让幼儿自己作相应的动作。强音时同座位的小朋友互相拍手,弱音时自己点手心,这样幼儿既感兴趣,而且感知了音的强弱。
4、利用律动,熟悉歌曲内涵
例如在教唱《学做解放军》这首歌时,教师就根据歌词的内容编好动作来教,教师边唱歌词边做敲锣、打鼓、吹喇叭等一系列动作。因为动作较形象地展示了歌词的内容,所以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幼儿的兴趣很高。小朋友边唱边表演,唱了一遍又一遍,都不觉得累,幼儿不但很快地掌握了歌词而且都会有感情地边表演边背唱这首歌了。
三、结合多种手段让幼儿愉快的学习
1、在游戏中进行听音练习
听音教学是音乐教学中不可忽视的环节,它是发展小朋友音乐听觉的重要手段。由有于听音比较抽象枯燥,小朋友们往往不太感兴趣。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利用幼儿爱做游戏的心理特点,组织小朋友一起做听音游戏。如听五声音阶时,教师把全班小朋友分成五组。小狗代表“1”音,小猫代表“2”音,小猪代表“3”音,小羊代表“5”音,小鸡代表“6”音,老师在琴上弹哪一组的音,哪一组小朋友就站在起来,按其音高来模仿小动物的叫声。
2、在自然环境中体验歌曲意境
教师要注重幼儿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激发学习的兴趣,加深对音乐作品内容以及表现的理解。所以要让幼儿理解歌曲的内容,教师在设问和启发时,要善于利用幼儿的生活,从幼儿的生活实际出发,与幼儿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在教唱《云》这首歌时,如果让幼儿坐在教室里来学唱,他们看到的只是老师的脸和四周的白墙壁,那还有什么激情去演唱呢?于是,我带他们走进大自然,带领幼儿去观察蓝天上的白云,真实的景物激发了他们产生想唱的情,使他们有想唱的欲望,然后在绿色的草坪上,老师先发自内心唱起《云》这首歌,幼儿也随之唱起来了,歌唱会后,我问了个问题?除了白云你们还知道什么云吗?(乌云、火烧云等),而后启发幼儿用自然的科学知识分别说出对各种云的形成和现象,并说出对各种云的情感等等。在这种师生共同创造的氛围里,幼儿对各种云、对生活也有了进一步的情感认识。
3、在表演中享受歌曲情绪
幼儿的个性都具有活跃、好动等特点,他们在唱歌或听音乐时会无意识地做动作。如坐不正、摇头晃脑、甚至手舞足蹈,这是幼儿本能的自然流露,所以在音乐教学中利用律动歌表演,不但可以激发幼儿的兴趣,调动幼儿积极性,增强音乐的节奏感和动作的协调,而且还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也是幼儿抒发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与感受的一种重要途径。例如:在教歌曲《雪花飘》时,我就为幼儿创设了歌表演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创编动作,分小组创编。然后把好的动作组合成一个律动组合。分小组上台表演。这样一来,不但满足了他们人人参与表演的欲望,,从中也抒发了他们自己对音乐作品情感的体验,而且还有成功的喜悦,因为动作都是他们自己编出来的。所以说,利用律动,可以使幼儿充分享受到旋律的美感和集体活动的快乐。
4、在视听中感受歌曲内容
“音乐是最有感情的艺术”,在音乐教学中要努力使音乐的情感性和形式性获得有机地统一。运用电教媒体使幼儿既能受到感情的陶冶,又获得了形式技巧的训练,音乐的审美素质也得到了全面地提高。例如:在教唱《粉刷匠》这首歌时,我就运用多媒体技术,设置了“音乐娃娃”的家,每天都能传出奇妙动听的音乐,让幼儿认真地倾听声音,在节奏方面作出反应(读或拍),激发了幼儿的审美情趣。歌曲中描绘了粉刷匠劳动时的愉快情景,我就用多媒体将这一情境再现出来,给幼儿身临其近地实感,引导幼儿模仿“粉刷匠”,从粉刷匠的动作中提取不同的节奏,使幼儿在模仿角色的活动中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为理解歌曲,掌握技能奠定了基础。这样不但创设了最佳的课堂气氛,而且能使又如的心灵在美的情景中得到陶冶,在情感的陶冶中,体会节奏,使儿童的音乐素质也得到了全面地提高。
兴趣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他需要我们教师长期的灌溉点滴的渗透才能形成。“生活就象一面镜子,你对他笑,他就对你笑”,学生也一样,作为教师,在新课程实施的今天,我们就更应该把最美的笑容留给学生,把最深的关怀留给学生,运用各种手段和教育形式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学习兴趣。

I. 父母爱的音乐幼儿园心理教案

活动目标:
1、欣赏故事,感受故事中所表达的爱并尝试用语言、行为等方法大胆表现。
2、体验爱和被爱的快乐情感。
3、懂得怎样用实际行动来关心父母、尊敬长辈。
活动准备:1、故事《快乐地家》,爸爸妈妈写给孩子的信,制作的相册,说给孩子的话(录音),感恩的心(歌曲)课件。2、爱心卡。
活动过程:
一、出示课件,导入活动。
(一)欣赏故事《快乐的家》。
提问:
1、小兔乐乐有一个快乐而温馨的家,听乐乐在说什么?怎么说的?他们的心情会怎样?
2、乐乐说出了自己对爸爸妈妈的爱,那你们爱爸爸、妈妈吗?
(二)小结:
爱一个人的时候,一定要大声说出来,是怎样爱的?
二、倾听书信,爸爸妈妈对小朋友的爱。
(一)读爸爸妈妈的来信《宝贝,你长大了》
1、你们听后有什么感受?
2、用信可以传递我们的爱。
(二)欣赏"爱的相册"1、请每位幼儿说一句最想向爸爸、妈妈说的话。
2、相册可以留下我们的爱。
(三)听录音《亲爱的孩子,我爱你》
总结:每个人都有爸爸妈妈,他们天天为我们忙碌着,的确很辛苦,我们也要好好的回报父母。
三、你对爸爸妈妈的爱(一)欣赏课件并提问:
1、你看到的小朋友是怎样爱爸爸妈妈的?
2、在日常生活中,你是怎样爱爸爸妈妈的?
(二)"悄悄话"爱心卡。
我们爱爸爸妈妈的方式很多很多,为了表达对他们的爱,把我们的心愿说在爱心卡上,送给爸爸妈妈。
(三)表演歌曲《感恩的心》,活动结束。
活动延伸:
1、把自己的爱心卡献给爸爸妈妈。
2、在日常生活中,用各种方式表达对家人的爱。
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今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都是在父母亲百般呵护,悉心照料下,无忧无虑的成长。今天的父母已经倾尽所有来爱孩子、照顾孩子。但孩子们由于接受了太多的爱,渐渐的,连他们自己也把这一切视为理所当然,养成了对父母只知索取,不懂感恩的不健康心理。为了培养幼儿从小感恩父母的情感,我设计了本活动《爸爸妈妈,我爱你》。

阅读全文

与幼儿音乐活动爱的喜悦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爱情围墙歌词 浏览:230
道奇酷威广告背景音乐 浏览:106
比喻轻音乐之美的文字 浏览:542
小号音乐下载 浏览:578
歌曲专辑图下载地址 浏览:867
财神驾到歌曲mp3下载 浏览:734
琴歌指弹海阔天空吉他谱 浏览:355
下载mp4格式的音乐 浏览:352
电脑听音乐用什么 浏览:512
最好酷狗音乐播放器 浏览:502
信乐团队的假如简谱 浏览:243
平安酷狗音乐 浏览:760
佳人轻抚桃花mp3下载 浏览:453
infinite网易云音乐 浏览:844
岁月赵忠祥背景音乐 浏览:980
如何将电脑的歌体添加到苹果音乐 浏览:672
fade钢琴mp3 浏览:86
奔跑吧兄弟宋仲基背景音乐 浏览:806
成都彩虹小学音乐老师 浏览:496
凤凰传奇星光歌曲点评 浏览: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