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音乐教育是怎样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
音乐教育能够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情操是指高尚的情感体验。音乐以美的音色、节奏、和声、旋律构成美的形象,所以能振奋 人的精神,陶冶人的情操。音乐正是通过美的音响、美的形象、美的情感引起共鸣、美化心灵,使人身心愉悦,它以曲动人,以情感人,其感染 力是巨大的。
音乐教育道德情操智力发展身心健康
1 音乐教育对学生道德情操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音乐教育能够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情操是指高尚的情 感体验。音乐以美的音色、节奏、和声、旋律构成美的形象,所 以能振奋人的精神,陶冶人的情操。音乐正是通过美的音响、 美的形象、美的情感引起共鸣、美化心灵,使人身心愉悦,它 以曲动人,以情感人,其感染力是巨大的。
音乐是最具情感的艺术,在培养学生高尚情操方面起着 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不知何时起,有许多的学者、作曲 家把一些标准的行为规范,理想的道德行为编成了童谣、谱 成了歌曲让孩子和学生们传唱,使学生的情感世界自然而然 的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对亲人、对他人、对 人类、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 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
通过对音乐作品情绪、格调、思想倾向、人文内涵的感受 和理解,培养自身态度和价值观,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 使学生在真善美的音乐艺术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音 乐艺术所具有的强烈感染力,能深深地打动欣赏者的心灵, 陶冶着人们的情操,塑造人的理想和健康人格。
2 音乐教育对学生的智能发展有促进作用
音乐能开发人的智力,这是符合大脑机能活动科学规律 的。我们都知道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半球,左半球具有语言、 计算等功能,是比较繁忙的半球;右半球具有音乐、绘画、空 间知觉等功能,是比较清闲的半球。人们一直把大脑的左半 球视为优势半球。《学习的革命》一书中形象地称左右半球为 逗学术性左脑地和逗创造性右脑地。左右脑均衡发展,功能互补, 才是人脑发挥其最大潜能的要点。然而长期以来我国传统教 育模式造成学生左脑超负荷,右脑则呈睡眠状态。音乐活动 的开展能够使大脑建立更多、更复杂的神经联系,因为熟悉 旋律,感知节奏等音乐活动都需要右脑的参与,而对音乐性 质及乐曲之间关系的理解中左脑则起着决定作用,尤其是音 乐技能训练的工具大部分都是双手协调活动促使左右半脑 的兴奋和思维,从而促进全脑的开发。
音乐教育对儿童的智力发展具有及其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般的智能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力和 分析判断能力等。学习音乐需要记住各种音符、节奏等,这自 然会锻练人的注意力、记忆力,而将无声无色的乐符演变成 生动的旋律,不仅需要学生手脑等的配合,更需要对音乐作 品的理解和领悟,直至对人生、精神和宇宙世界的认识和理 解,通过音乐教育,有利于培养人脑的抽像思维能力,能促进 人的想像力,有助于启迪、开发儿童的创造力。
3 音乐教育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科学实践证实,音乐有益于身心健康。当悦耳的音乐通 过人的听觉传人大脑皮层以后,美丽的旋律能刺激并兴奋神 经系统,焕发人的精神,而随着感情的变化,能使人产生高尚 的情操和完美的品质,产生坚强的意志和对生活的热爱,促 使人身心和谐、情绪振奋、心情愉悦,同时起到加强血液循 环,增加内分泌,促进消化,解除疲惫的作用。马克思曾说过: 逗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 楚。地小学实施素质教育重视音乐教育,要通过多种形式,多 种途径,多种音乐氛围,开展多样的音乐课外活动。如我校组 织的舞蹈、合唱兴趣小组,通过舞蹈训练,可以增强他们的体 质,促进学生的骨骼、肌肉、呼吸、神经系统和循环的生理机 能发育,加快身体新陈代谢,使他们的肌体不断地生长发育, 随着起伏的旋律,欢快的节奏,学生身心都得到愉悦和锻炼。 另外,练习歌唱时,做平缓的胸腹深呼吸运动,能锻炼肺活 量,对心、肺都有保健和按摩作用。尤其是大合唱,美丽的歌 声,使学生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不仅能培养学生一种团结协 作的集体主义精神,更能锻炼学生有一个身心健康的体魄。
4 音乐教育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
审美情趣是人的全部情趣的核心,音乐美能使人的多种 心理需要得到满足,它能培养人丰富的情感、积极勇敢的创 造力、把握事物本质的思维能力及大胆的联想和想象力,它 使人们获得趋向美好事物、排斥丑恶事物的心理定势,培养 人们良好的性格品质,使人们逐步达到自觉地、自由地运用 美的规律去创造客观事物,改造人自身,在真善美中达到高 度统一。
音乐教育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它通过美的 音色、美的节奏、美的和声、美的旋律构成美的艺术形象和对 音乐作品(健康向上的)的演唱、演奏、欣赏等教学活动,把学 生带进一个真善美的艺术天地,使人们接受审美教育的熏 陶,激发其情感,培养高尚的情操和审美情趣,完善人格的构 建和提高整体素质,是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机组 成部分,它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造就一代新人具有 重要作用
② 幼儿音乐教育活动具有综合性,应用性,生成性和创新性的特点,对吗
您好,对的。书上能找到这个知识点。
③ 幼儿音乐和幼儿音乐活动的关系怎样
一、选择适当的音乐活动教材
由于幼儿的生理发育以及认知水平都还比较低,因此,音乐活动的教材应当选取歌词易上口、音域较窄、节奏简单的内容进行。
理解歌词方面:一般来说,幼儿比较容易理解与他们的生活和兴趣比较相关的歌词。例如歌曲《我爱我的幼儿园》、《袋鼠妈妈》等,孩子们在学习这样的歌曲时,能够与自身的认知条件相符合,容易记忆,也能够朗朗上口。
音域方面:儿童的发声器官在整个学前期是处于生长发育状态,声带短小而且柔嫩,因此,在幼儿园的集体音乐教育活动中,应遵循此规律进行选材。
在节奏方面,最好的节奏是能够与儿童自身的生理活动,如心跳、呼吸、脉搏的节奏等相适应,或与儿童的身体动作,如走路、跑步等的节奏相协调,儿童掌握起来也比较轻松。例如歌曲《小星星》、《小鸭子》等。
二、注重音乐活动的游戏性
幼儿心理发展水平比较低,注意力不易集中,还容易情绪化,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于自身的想像,因此,幼儿的音乐教育应当是生动活泼的,在开展音乐活动的时候,应当以采用接近幼儿本性,能以自然而然的、自由自在的手段和方式将幼儿带入音乐的天地,和音乐成为朋友和方式进行。而具有游戏性的音乐活动,则是最接近幼儿的本性,最容易引发和维持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将幼儿顺利带入游戏的情境中进行的。在教学实践中,游戏化的教育以其活泼多变的形式给刚跨入幼儿园的宝宝们带来了许多的快乐体验。要实现游戏化的音乐活动必须做到以下两点:
1、要创设良好的音乐游戏情境,培养幼儿的愉悦情绪,激发幼儿学音乐的兴趣。
幼儿心理学表明,情绪在学前儿童心理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前儿童的行为充满情绪色彩。幼儿的情绪具有情境性的特点,常常被外界所支配,某种情绪往往随着某种情境的出现而产生,又随着情境的变化而消失。因此,有人甚至认为学前儿童是逗情绪的俘虏地。愉快的情绪往往使幼儿愿意学习,不愉快则导致各种消极行为。因此在小班进行音乐活动时,首先要注重创设适合的心理氛围。创设良好心理氛围的离不开与音乐活动相适应的环境以及语言这两个方面的创设。
2、以音乐知识为基础,强化音乐活动中的游戏规则。
当幼儿初步认识了音乐知识以后,就可以以音乐知识点为游戏规则,让幼儿进一步掌握音乐知识。如在音乐游戏《捉迷藏》中,当宝宝们了解了猫妈妈的声音大,小猫声音小的规则以后,就可以分角色扮演猫妈妈和小猫,当听见弱的声音时,就表演小猫,当听见强的声音时,就表演猫妈妈。在音乐游戏《小青蛙》中,当听见活泼的音乐声时,孩子们可以心情地表现小青蛙的各种动作,当听见轰隆隆的雷声时则要赶紧躲起来。就这样,孩子们在有规则的音乐游戏中,尽情享受着音乐所带来的快乐情感。
音乐是幼儿的表达形式,游戏是幼儿学习的方式,无论是寄音乐于游戏当中,还是寓游戏于音乐当中,都要将这两个因素有效地结合,使音乐活动更具有趣味性,让幼儿在音乐的审美过程中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与探索乐趣,也从中学习到严谨科学的音乐知识。音乐活动中的游戏性可以让音乐活动的形式和方法都更自由、灵活、丰富多彩,让小朋友们能够经常体会到逗和玩一样地的感受,从而自觉自愿地、快乐而不知疲倦地投身于其中。
总之,音乐是启迪逗美地的教育,能够带给人以愉悦的心情,逗美地的享受。在幼儿的音乐教育过程中,我们要坚持以感受逗美地为导向,根据幼儿年龄特征,充分发挥音乐活动的游戏性,培养幼儿良好的音乐素质,使幼儿的情感世界得以丰富,增强自信心、成功感以及合作能力,为幼儿人格的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使之成为热爱生活,乐于创造的人。
④ 如何在音乐活动中提高幼儿的主动性
在音乐活动中如何提高幼儿的主动性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我们的教育也随之发生了变化。通过学习我们认识到,儿童的学习应该是主动的发现性的学习,而不是被动的接受性的学习。教育的基本原则是使儿童获得自由、全面、和谐的发展,因此,学习活动应以幼儿为主体,发挥儿童的主体性,幼儿音乐教育也是如此。它是人一生中最早的音乐教育,在学前教育阶段,我们可以通过音乐教育发掘幼儿的潜能,塑造幼儿健康活泼的个性,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
本学期,作为《纲要》试点园,我园开展了以音乐为切入点的教研活动,在进行了一些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还进行了实践操作。通过学习——实践——反思——再实践的过程,使我们对音乐活动有了新的认识与了解。本学期的教研内容就是如何将音乐活动渗透到一日生活之中,在学习与实践中,我们有一些收获和体会。
一.将音乐活动渗透于一日生活之中。
1.音乐与日常生活相结合。
在开学初,我们就为一日生活的过渡环节选择适合与本年龄班的、风格特点不同的音乐。如幼儿来园时,我们为孩子们播放他们熟悉和喜欢的,活泼欢快的儿童歌曲,集体活动前播放节奏鲜明的“织地毯”、“十字舞”等乐曲,引导幼儿在有节奏的乐曲声中,有序的收放好游戏材料,做好活动前的准备。午睡起床时,我们会分阶段为幼儿播放音乐欣赏的乐曲。开始是幼儿较熟悉的“致爱丽丝”、“月光”;在学习打击乐“水仙花圆舞曲”时,我们会有意识的选择“蓝色多瑙河”等一系列的圆舞曲让幼儿欣赏,引导幼儿进一步感知圆舞曲的特点。这些,都对幼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让他们在生活中,体验感知不同性质的乐曲,发现他们的区别。
2.音乐与环境相结合。
在环境上,我们也注意了对音乐的渗透。如在“音乐小课堂”的墙饰中,我们将每次音乐活动中学习的音乐知识进行展示,既巩固了对知识的掌握,又激发了 幼儿继续学习的兴趣。在学习打击乐前,我们布置了各种打击乐器的图片以及名称的内容,让孩子从认识乐器入手,积极的参与到演奏活动中。大一班的“音乐中的故事”,是在每次学习完歌曲后,让幼儿用绘画的形式,将自己对歌曲的理解与感受画下来;小一班的“夏天的歌儿”,通过小动物的叫声,引导幼儿感受全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等不同的音乐时值等等。
3.音乐与区域活动相结合。
在区域活动中,我们有意识的加强了对表演区的指导。从环境上,我们和幼儿一起布置和装饰;在材料的投放上,根据教育目标与幼儿兴趣,和幼儿一起制作乐器、服装、各种头饰;音乐的投放上,我们也与近期的教育活动相结合。如开学初,在学习新的健身操时,为幼儿投放健身操的音乐;学习秧歌十字步时,投放汉族的舞曲磁带;我们还将孩子学过和将要学习的歌曲录制在一起,让幼儿在游戏中选用。因为环境热烈,材料丰富,乐曲又大都是幼儿熟悉,并且很感兴趣的,因此大大的激发了他们游戏的兴趣。在活动中经常能看到,几个孩子一起唱着熟悉的歌曲,拿者乐器进行伴奏,或是舞动着他们自己制作的彩棍,随着音乐舞蹈,在游戏中,培养了幼儿即兴表演的兴趣和能力。在活动中,我们教师也加强了有目的的指导。如在学习新的舞步时,我们会在表演区,先教给参加游戏的孩子,这样在集体学习时,他们就是老师得力的小助手、小老师。孩子们也很乐于向同伴学习,有时同伴间相互学习模仿的效果,要超过老师所教给的。
4.音乐与节日活动相结合。
在这次“六一”的活动中,我们老师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就是排练节目不象以往那么费劲了,这就是将音乐活动渗透于一日生活的结果。很多节目的选择和编排,都来源于日常的音乐内容。如大二班班的节奏乐“水仙花圆舞曲”,就是音乐 活动中学习过的内容,舞蹈“花仙子”,选用了每次音乐活动中听音乐进教室的乐曲,音乐的旋律和节奏是幼儿熟悉的,一些动作又是平时经常做的,因此,幼儿很快就能跟着音乐,合拍的做动作了。大一班的舞蹈“快乐十分钟”选用了平时过渡环节的音乐,以及孩子已掌握的一些舞蹈动作。中一班的“筷子舞”和“健身操”,选用了平时表演区中孩子都很喜欢的,即兴表演的音乐,而且在平时游戏时,老师就注意了对舞蹈动作的渗透,因此在排练过程中,既节省了精力,又使演出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5.音乐与各领域活动相结合。
同时,我们还注意了音乐与其他活动的相互渗透。如在音乐欣赏活动中,我们让幼儿用语言和绘画的形式,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体育活动中,选用欢快活泼,节奏鲜明的乐曲带幼儿做准备活动等等。在这次艺术周的活动中,我们引导幼儿用歌唱、舞蹈、演奏乐器等形式,将自己的才艺进行展示,让幼儿在活动中充分获得愉悦和满足,增强了幼儿的自信。
二.音乐教学方面的收获和体会。
1.教学形式上的变化。
在音乐活动的教学上,我们也进行了各种尝试。如在教唱歌曲方面,我们会加强日常的渗透,在过渡环节时,播放将要学习的新内容,让幼儿有初步的感知。在学唱过程中,以往我们大都采用的方法是先教两遍歌词,然后一句句学唱,最后是集体演唱。但这种方式,往往不能引发孩子学习的兴趣,在教唱的过程中,幼儿只是被动的接受和模仿,孩子的主体性没有体现出来,因此,大大影响了学习效果。到第二次复习活动时,能将歌曲演唱下来的只是少数幼儿。现在在学唱歌曲时,我们采用递进式的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首先是提取出歌曲中的某一个元素,如节奏。在学唱前,通过游戏等方式,帮助幼儿 掌握歌曲的主要节奏,然后将歌词这一元素以儿歌的形式教给幼儿。在第二次的活动中,再加入歌曲的另一个元素——旋律。由于节奏、歌词是幼儿熟悉的,因此新的内容很快就被幼儿掌握了。经常是不用老师再去教唱,当孩子听到歌曲的旋律后,很自然地就跟唱了起来,大大提高了幼儿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对于年龄小的幼儿,我们会采用图示的方法,如学习有关春天的歌曲时,先让幼儿欣赏春天的图画,帮助幼儿理解歌词的内容,从而很好的掌握歌曲。在节奏的学习中,我们也经常采用这种方法,如一个四分音符是一个大苹果,和它对应的两个八分音符就是两个小苹果等等,这种直观的方法,能帮助幼儿很好的掌握歌曲的节奏,同时增强了学习的兴趣。
2.孩子的变化。
教学形式的改变,也引发了幼儿的变化。孩子们一改以往只听老师唱,自己却不出声或是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现在的歌唱活动是愉悦的,孩子们积极参与的。在活动中,经常是老师一放伴奏带,孩子们就能很自然地将歌曲跟唱下来。当老师问到:“你学会了哪一句,谁来给大家唱一唱”时,很多幼儿都会主动举手,哪怕是只唱上一个字,他们都会觉得很自豪,因为这是他们自己学会的,而不是被老师灌输或模仿出来的。《纲要》中指出,要鼓励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与音乐有关的活动,在活动中充分获得愉悦和美感。孩子的兴趣与态度发生的变化,正是体现出艺术活动所应带给幼儿的情感和态度的体验与感受。
3.教师的变化。
在这些变化当中,老师也在转变。首先是在活动前,教师会有目的进行渗透,更加注重对每一首歌曲的分析,研究如何帮助幼儿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充分挖掘每一个音 乐的元素,考虑由哪一个元素入手,然后层层递进,深入展开,让幼儿自然而然地在感受的基础上,很好地进行表现。其次是在活动的过程中,更注重幼儿的体验与表现。在整个过程中,不再是老师去教,而是孩子自己的相互学习与体验。注重的是教师与孩子之间、孩子与孩子之间的交流与分享,分享他们的成功与快乐。因此,在组织每一次音乐活动时,教师的态度更加积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体验到了快乐。
对于音乐活动的研究与实践,我们还只是刚刚开始,还要不断的深入学习与反思,不管我们用何种方法,只要以《纲要》为标准,采取科学的方法与态度,就能在音乐活动中,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⑤ 音乐教育在成长中起什么作用
一、音乐教育有助于幼儿情感的发展 情感是人的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方面,音乐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美感教育,无论是从教育方式、教育手段,还是从幼儿的接受心理来看,音乐教育在培养幼儿良好的情感方面均具有独特的效果。 二、音乐教育有助于培养幼儿协作的意识与技能 幼儿的社会化是指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化过程。开始,孩子的社会化表现为明显的自我中心倾向,正如教育家皮亚杰所说:"儿童早期的社会行为处于自我中心和真正的社会化之间的中间地位,只有当他们从自我中心状态中解脱出来,具备了与同伴进行有效的协作的能力,社会便进入一个新阶段。"在这一社会化过程中,音乐教育可以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音乐教育有助于幼儿语言的发展 语言的发展是儿童的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有了语言,人们的内心活动才能彼此进行交流。而音乐教育具备促进幼儿语言发展的诸多因素。作为音乐教育之主要形式的歌曲都包含两个部分:歌词与旋律。歌词再配上动听的旋律,便特别为幼儿所接受、吸收。让幼儿多听优美的歌曲,能使幼儿积累许多精练、优美、富有感情色彩的语汇。 四、早期音乐教育有助于幼儿身心全面发展 音乐教育不仅对幼儿的一般意义的语言发展有促进作用,还有助于他们特定意义上的语言--交际发展。这种语言必须在交往中才能学会运用。尤其在音乐游戏和舞中,幼儿学习使用交际语言进行交往,如"我想和你跳舞","请你和我一起玩"等。而这些语言正是交际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这些交际语言能够促进幼儿社会交往技能的发展。同时,优美旋律音响的刺激,有助于幼儿左右大脑的发育,提高形象思维能力,特别是学习乐器,能促进幼儿手、脑、眼、耳协调发展、开发智力,已经是众所周知的。 一般说来音乐、体育、美术的学习,幼儿期开始为好,外语的学习也是越早越好,为避免与本国语言混淆,可在3-8岁开始。阅读能力的培养在5-6岁以前可以开始,因为4岁是形象知觉的敏感期,5岁以前,可以开始进行数的概念教育。如果遵循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心理年龄特征,进行早期音乐教育是有利于儿童生理和心理的发展的。 首先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第一,在综合了解儿童的音乐天赋、能力和生理条件的基础上,为他们选定适当的专业乐器。 为儿童选择适当的专业乐器,是音乐早期教育取得成果的一个重要条件。只有具备符合相应乐器演奏的生理条件,乐器的演奏技能才能得到高度的发挥。例如,有的儿童具备适合演奏钢琴等键盘乐器手的条件,而有的儿童的手尽管不适合演奏钢琴,但具备适合演奏小号等管乐的嘴唇和牙齿条件。还有的儿童拥有适合演奏小提琴等弦乐器的手条件和运动神经。因此,一定要在综合了解儿童的音乐天赋、能力和生理条件的基础上,为他们选定适当的专业乐器,才能有效地进行音乐早期教育。 第二,打好坚实的音乐基础,是进行音乐早期教育的中心任务。 首先,必须培养儿童正确的音感和节奏感。音感、节奏感教育在早期教育阶段能最有效地进行,到了高等教育阶段,再进行音感、节奏感教育就明显困难了。听音视唱教学经验表明,幼年时期音感、节奏感的形成特别快,年龄越大,音感、节奏感就越来越差。 其次,必须扎扎实实对儿童进行专业技术教育。在音乐演奏教育中,所谓专业技术教育,就是要教会他们正确熟练的演奏姿势、把握乐器的方法、各种演奏法等。因此,在教育中必须遵守技术发展的顺序性和体系性,把儿童在早期教育阶段应该掌握的所有内容都教会。同时,还必须保证技术的正确性。哪怕是只教一种技术,也要正确地教,并使其熟练掌握。 第三,在音乐早期教育中,要使儿童们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并培养出他们细腻的感情和音乐情趣。 音乐艺术家只有具备多方面的知识,才能把表现在复杂多样的现实中人的思想感情,正确地、形象地反映到音乐艺术作品之中,并为大众的思想情趣教育做出积极贡献。因此,在音乐早期教育中,必须加强一般知识教育,使儿童们对自然和社会拥有多方面的认识。要在家庭、幼儿园、小学和中学里,扎扎实实地教给学生一般性的知识教育内容,并彻底消灭偏重音乐专业教育,忽视一般知识教育的倾向。 同时,在音乐早期教育中,还必须对培养儿童们细腻的感情和音乐情趣给予深入关心。音乐是感情和情趣的艺术,只有具备细腻的感情和丰富的音乐情趣的艺术家,才能成为受到人民大众热爱的音乐艺术家。这种感情和情趣不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只有通过系统地教育培养和实践活动过程才能形成和发展。 第四,在技能训练上要使儿童们养成不倦而有耐心的习惯,并且使训练一天也不间断,形成生活化、习性化。 音乐技能只有通过高度的创造热情和不断而紧张的反复训练,才能得到积累和熟练。已经具有很高水平的艺术技能的独奏家、歌唱家,也只有正常地进行基础训练,才能保持和巩固自己的水平,并达到更高的阶段。 为了把儿童们培养成为有才能的音乐艺术家,就必须使其养成一天也不间断进行技能训练的习惯。要根据儿童们的心理特点,确定训练时间,并使训练和休息很好地结合,随着儿童的成长,逐步增加训练时间。
⑥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概念是什么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是指立足幼儿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和幼儿师范学校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教学实际,以幼儿教师从事幼儿园音乐教育工作所需要的教育观念与教育知识技能为核心,面向学前教育实践,建构了多侧面、多角度的教学内容。
具体包括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概述、组织与评价、活动设计与指导(歌唱活动、韵律活动、音乐欣赏活动、打击乐器演奏活动、音乐游戏活动)。
学前音乐教育是学前教育课程体系的核心内容,是幼儿园各项教育活动中最具特色的内容,是学前儿童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6)综合性的音乐教育活动是帮助儿童自然而然扩展阅读: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实施策略:
1.融入生活策略。
音乐来自生活,是对生活在各种生活的现象和事件进行艺术的提炼和反映。应挖掘学前早期儿童生活中的音乐教育因素,将音乐教育与他们的生活紧密结合。使音乐教育具体体现在他们生活的过程中和行为中。
音乐融入学前早期儿童生活是件令人高兴的事。生活处处有音乐是形成学前早期儿童热爱音乐的基础。
2.重复策略。
只要稍进行观察就能发现学前早期儿童喜欢重复作一件事,心理学上叫“常同行为”,这是儿童特有的行为类型之一。心理学解释为:学前早期儿童在生活中心情动荡不定,所以要通过“常同行为”来确保安稳感,并从中感受到心情上的愉快。
音乐教育可利用学前早期儿童喜欢重复这一心理特点。让他们常听优美动听的音乐,经过多次重复的音乐体验。不仅能促进听觉的发展,还能促进音乐审美能力的提高。当一首歌(乐)曲听到耳熟能详后,可增唱(听)新一首歌(乐)曲,以此类推,音乐视野不断扩长,对音乐能力的培养是很有好处的。
3.综合策略。
综合是指音乐之间综合和音乐与非音乐之间的综合。
音乐与非音乐之间的综合,有利于帮助学前早期儿童更好的理解音乐。如音乐与美术融合即听觉与视觉的结合。使音乐更形象更具体。如音乐与文学的结合,音乐结合儿歌或朗诵可提高学前早期儿童文学的修养和语言发展及加深对音乐的感受。
人的生理运动方式与音乐节奏相关,音乐与身体动作结合,可促进学前早期儿童的律动学习,表达音乐情感。学前早期儿童处于人类身心发育的第一个飞跃期,他们的成长需要教育的刺激,音乐教育无疑是学前早期儿童理想的教育组成部分。
树立科学的学前早期儿童音乐教育观。研究适合于学前早期儿童发展的音乐教育实施策略。对音乐教育在开发学前早期儿童音乐潜能和发展他们的音乐智力及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