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世界有哪些大型的古典音乐会
其实大型古典音乐会有抄很多,简单介绍一下
钢琴巨匠——毛里奇奥·波利尼独奏音乐会
奥地利"钢琴·小号"重奏音乐会200
莫斯科国立剧院-经典芭蕾《天鹅湖》
星期广播音乐会——最爱老柴4
奇妙的和谐-奥地利萨尔茨堡四重奏音乐会
永远的西贝柳斯——芬兰拉蒂交响乐团音乐会
来自维也纳爱乐的弓弦之舞-维也纳爱乐六把大提琴音乐会
爱尔兰踢踏舞《凯尔特传奇》
“音乐神童”莫扎特 专场
意大利普契尼歌剧《托斯卡》
世界著名钢琴家波利尼独奏音乐会
德奥巅峰——柏林爱乐与维也纳爱乐独奏家八重奏
英雄史诗——德国德累斯顿国家交响乐团音乐会
北欧传说——芬兰拉蒂交响乐团音乐会
中国国家交响乐团音乐会歌剧德国瓦格纳歌剧《漂泊的荷兰人》
意大利普契尼歌剧《蝴蝶夫人》
意大利威尔第歌剧《弄臣》
末室内乐音乐会
大型东方古典音乐会《国色天香》
希望你能满意
B. 都有哪些著名的交响乐音乐会上常演奏的,家喻户晓的,请告诉我中英文的名字,详细详细列出,谢谢
第九十四交响曲《惊愕》第一百零一交响曲《时钟》第一百零三交响曲《定音鼓滚奏》第一百零四交响曲《伦敦》第三十九交响曲第四十交响曲第四十一交响曲《朱庇特》第三交响曲《英雄》第五交响曲《命运》第六交响曲《田园》第九交响曲《合唱》第八交响曲《未完成》第九交响曲《幻想》交响曲《哈罗尔德在意大利》交响曲
柴柯夫斯基
1.1812序曲
2.第6号交响曲
3.第一钢琴协奏曲
4.胡桃夹子
5.花之圆舞曲
6.天鹅湖
7.唯有一颗孤独的心
8.小夜曲圆舞曲
9.叶甫根尼奥捏金
贝多芬
1.命运交响曲
2.绮想轮旋曲
3.小步舞曲
4.月光
5.献给爱丽丝
6.菲达里欧序曲
7.田园
8.f大调浪漫曲
9.f大调行板
10.英雄
11.第五钢琴协奏
莫扎特
1.长笛协奏曲
2.交响曲
3.费加罗的婚礼序曲
4.圣诗
5.土尔其进行曲
6.弦乐小夜曲
7.小步舞曲及三重奏 奏.mp3
8.摇篮曲
约翰施特劳斯
1.春之声
2.嘉洛舞曲
3.蓝色的多瑙河
4.南方玫瑰
5.维也纳森林的故事
6.维也纳生命
肖邦
1.1812序曲
2.悲伤练习曲
3.钢琴协奏曲
4.革命练习曲
5.幻想即兴曲
6.将e大调夜曲
7.军队波罗乃兹
8.练习曲
9.马祖卡舞曲
10.升c小调练习曲
11.别离曲
12.升f大调船歌
13.小夜曲
14.英雄
15.圆舞曲
李斯特
1.钟
2.爱恋的梦
3.第一钢琴协奏曲曲.mp3
4.树声沙沙
5.奏鸣曲
6.匈牙利狂想曲
拉赫玛尼诺夫
1.c#小调序曲
2.钢琴协奏曲
3.帕格尼主题狂想曲
4.前奏曲之一
5.意大利波尔卡
蓝色的多瑙河
维也纳森林的故事
《拉德斯基进行曲》
C. 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经典曲目
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十三支经典曲目
2008-08-25 20:10
1.1997年《轻骑兵》序曲 指挥:里卡尔多·穆蒂 [意大利]
这首乐曲并不是施特劳斯所作 而是弗兰茨·冯·苏佩的乐曲 这首乐曲可以说是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历史上最经典的曲目之一 《轻骑兵》序曲为1997年新年音乐会下半场第一首曲目 记得穆蒂走上台来 马上潇洒的拿起指挥棒 乐曲开始了!
乐曲开头有用了小号 吹的非常有气势 三连音处理的也非常到位 紧接着 就是接近复杂的铜管配合 一波接一波 仿佛要吞没一切经过几声管弦合奏后 小提琴组不断反复的演奏一个旋律 实际上是为铜管作一个复旋律 乐曲到达高潮 之后铜管接连停止演奏 小提琴音调降了声音小了 经过一段急促的管弦演奏后 到了 大提琴 低音提琴的主题... 乐曲此时显的凄凉 悲惨 孤独...
这首弗兰茨·冯·苏佩的乐曲 风格上不是特别的接近施特劳斯 但也可以勉强算作选曲没有偏离主题 实为经典曲目一支..
2.1997年《动力》圆舞曲 指挥:里卡尔多·穆蒂 [意大利]
之前不是太重视这首作品 后来2007年 梅塔的新年音乐会上演奏了《动力》圆舞曲 我才开始接触1997年的版本 嗯~感觉真不错 其实这首乐曲我更喜欢这个名字 《神秘的引力》圆舞曲 的确 这首乐曲是带有几分神秘 尤其是乐曲的引子和第一主题 长笛 悠扬的大提琴还有含情脉脉的曲调 曲之神秘让人琢磨不透......
里卡尔多·穆蒂的1997年新年音乐会实为经典音乐会之一 其曲目无论从音乐欣赏角度还是艺术欣赏角度上聆听 都有很大的乐趣... 《动力》圆舞曲尤其是在艺术欣赏上来说 可以无愧的成为施特劳斯家族的代表作之一
3.1998年《为火车开路》快速波尔卡 指挥:祖宾·梅塔 [印度]
这首乐曲为爱德华·施特劳斯所作 爱德华·施特劳斯的乐曲在新年音乐会上演奏不多 这首《为火车开路》快速波尔卡可谓是爱德华最经典的乐曲了乐曲开门见山 提琴的拨弦 坚定有力 像是火车压向轨道的响声 紧接着 长笛一鸣惊人 又让人想起了火车的汽笛 乐曲尤其是B部分显示出了爱德华快速波尔卡独特的处理方法:潇洒 激烈 曲调有快速的急转弯..
爱德华·施特劳斯是施特劳斯家族里的最小的成员 他的乐曲多半是快速波尔卡 加洛普之类节奏较快的作品
《为火车开路》快速波尔卡 可谓是爱德华的代表作 经典 ....
历届新年音乐会爱德华·施特劳斯曲目(1979 1987-2008)
1979 《畅通无阻》快速波尔卡
1991《卡门》四对舞
1994《标致》快速波尔卡
1995《雷电》波尔卡
1996 《愉悦》快速波尔卡
1998《为火车开路》快速波尔卡
2000《特快邮车》快速波尔卡
2004《愉悦》快速波尔卡
2005.《雷电》波尔卡
2006《电话机》法兰西波尔卡
2007《畅通无阻》快速波尔卡
4.1998年《旗帜飘扬》进行曲 指挥:祖宾·梅塔 [印度]
说实在的 施特劳斯的进行曲不是非常的著名 因为 大多施特劳斯的乐曲都以乐观风格为主 进行曲也不例外 像《拉德斯基》进行曲 《波斯》进行曲 等等 虽然是代表作 但也是施氏风格造就
1998年新年音乐会的开场曲 《旗帜飘扬》进行曲 它的主题风格并不是那么乐观 而是充满斗志 铿锵有力 乐曲开始就用了管弦合奏在乐曲的B部分 更能体现乐曲的主题-旗帜飘扬 2个旋律一起进行 分弦乐和管乐 弦乐斗志昂扬 管乐威风凛凛..B部分是整个乐曲中最经典的一段~
5.2000年《阿尔比昂》波尔卡 指挥:里卡尔多·穆蒂 [意大利]
这首作品 我认为是施特劳斯最有气质的波尔卡 诙谐里带着严肃 而且音程排列没有太多的切分音 非常工整 规矩 幽静深远可以说是穆蒂《希腊人》波尔卡 和《只有帝国之都,只有维也纳》波尔卡的综合发挥 这首作品的名字 阿尔比昂 源自英国的古称这首作品也是献给英国女王的
2000年《阿尔比昂》波尔卡 除了乐曲结束处理比较仓促外 几乎接近完美...
6.2001年《奥地利村燕》圆舞曲 指挥:尼可劳斯·哈农库特 [奥地利]
2001年是哈农库特第一次指挥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这次音乐会非常的成功 尤其是圆舞曲 《晨报》圆舞曲 和《奥地利村燕》圆舞曲 尤为突出 两首作品都为约瑟夫·施特劳斯的作品、代表作 《奥地利村燕》圆舞曲写于一段浪漫的爱情故事
看点之一 乐曲常用大提琴的转音 而且大提琴也有其他的重要的任务 让人感到 村庄的祥和 另外 定音鼓的发挥堪称完美 它与大提琴 长笛 天衣无缝的构造了奥地利村庄的美景 再有 小提琴含蓄之后的奔放 也刻画出 村燕飞翔的画面........
7.1979年《别客气!》法兰西波尔卡 指挥:威利·波斯科夫斯基 [奥地利]
1979年为威利·波斯科夫斯基最后一届新年音乐会 此场音乐会 经典曲目比较多 像《莱茵河之声》圆舞曲之类的乐曲
《别客气!》法兰西波尔卡 最大的亮点 这首乐曲好像会说话 虽然没用人声配乐 但乐曲诙谐 含蓄 带有戏剧性 它可以向人们诉说甚么 告诉人些甚么.. 不时不害羞 不时会生气 ..
这首乐曲 恐怕是施特劳斯感情最丰富的乐曲 有意思...
8.1989年《艺术家的生涯》圆舞曲 指挥:卡洛斯·克莱伯 [奥地利]
1989年新年音乐会是卡洛斯·克莱伯第一次指挥新年音乐会 这位略有点抑郁症的指挥大师 将自己的生涯 在这场音乐会上诠释的淋漓尽致--《艺术家的生涯》圆舞曲
这首圆舞曲本来就是施特劳斯的代表作之一 而这次演出又是奥地利本土著名指挥克莱伯 演出乐团又是奥地利家喻户晓的维也纳爱乐乐团 呵呵这完美的组合 在1989年的元旦出现了 卡洛斯·克莱伯处理这首乐曲 没用他习惯的草率的处理方法 而显的非常的镇定 非常的从容 这首圆舞曲这次演出 可以记入史册...
9.1993年《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序曲 指挥:里卡尔多·穆蒂 [意大利]
阿里巴巴又译作靛蓝(Indigo) 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的故事 儿时就听了 呵呵~
乐曲一样和故事一样的童话. 乐曲前面圆号与长笛演奏的神秘 难以琢磨 圆号的婉转 就像有一大堆的珍奇异宝突然出现在眼前 而后来欢快的调子又给人一种愉快的心情 乐曲颇有沙漠的气息 驼铃也有...大提琴低音域的活泼跳动..让人眼前一亮 这首乐曲集中体现了施特劳斯能根据自己的风格灵活编写乐曲的能力 不是只靠几种乐器去表现.
10.1987年《皇帝》圆舞曲 指挥:赫伯特·冯·卡拉扬 [奥地利]
1987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是由奥地利指挥皇帝-卡拉扬 担任指挥 这届音乐会也被外界一致评为“最经典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音乐会演奏的乐曲几乎都能算是经典乐曲 但可惜的是 卡拉扬只指挥了这一届音乐会就与世长辞 而且 音乐会的官方发布的CD录音 也少收录了两首乐曲其中 就有这首《皇帝》圆舞曲
《皇帝》圆舞曲为施特劳斯代表作之一 乐曲时常激烈 雄壮 铜管演奏丰富 乐曲时而感人至深 尤其是乐曲结束前的大提琴独奏 略带一丝惋惜
11.1987年《无忧无虑》快速波尔卡 指挥:赫伯特·冯·卡拉扬 [奥地利]
约瑟夫·施特劳斯 在他的俄罗斯之旅中 创作很多著名作品 其中和哥哥约翰·施特劳斯合作的《拨弦》波尔卡最为著名 但约瑟夫在俄罗斯 不幸患上抑郁症 为了激励自己 特意创作《无忧无虑》快速波尔卡 又译《别再忧郁》快速波尔卡
其实这首作品虽是快速波尔卡 但1987年演奏的版本 速度一般 不算快 不如2001年哈农库特版本速度快 哈农库特的版本 以激烈为主似乎想用速度 提高乐曲的激烈程度 达到“无忧无虑”的效果 而1987年版本 放弃了速度上的追求 不仅是这首乐曲的特点也是卡拉扬1987新年音乐会的特点之一 乐曲的速度都很慢 很稳 《无忧无虑》快速波尔卡运用了坚定的打击乐 以定音鼓为代表 在A部分发挥稳定有镇定人心的效果 这也是作曲家巧妙运用乐器表现感情的一种方式 乐曲其中还运用的人声“哈!哈!哈!哈!” 这也是比较少见的 总之这首乐曲之所以称为经典之作 关键在乐器的配置和曲调的编制上
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有人声演奏曲目(1979 1987-2008)
1987《无忧无虑》快速波尔卡《春之声》圆舞曲
1988《度假旅行》波尔卡《闲聊》波尔卡《轻如鸿毛》快速波尔卡
1989《农民》法兰西波尔卡
1993《埃及》进行曲
1994《无忧无虑》快速波尔卡
1995《度假旅行》快速波尔卡
1998《闲聊》波尔卡《安娜》波尔卡
2000《匈牙利万岁!》快速波尔卡
2001《无忧无虑》快速波尔卡
2002《踢踏》波尔卡
2003《农民》法兰西波尔卡
2005《农民》法兰西波尔卡
2006《无忧无虑》快速波尔卡《匈牙利万岁!》快速波尔卡
12.1993年《柠檬树开花的地方》圆舞曲 指挥:里卡尔多·穆蒂 [意大利]
这首圆舞曲与施特劳斯其他圆舞曲不同点之一是 这首圆舞曲 没有很激烈的调子 乐曲几乎一直在平淡幽静中度过 1993年的版本演奏尤为经典 让人有种身临其境的美妙感觉...
1988年阿巴多的新年音乐会同样演奏了这首乐曲 但遗憾的是 cd未收录这首乐曲 2007梅塔重新演绎 但缺乏1993年穆蒂版本的抑郁和幽静...
13.1999年《快步圆舞》波尔卡 指挥:洛林·马泽尔 [美国]
1999年是马泽尔第10次指挥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这次音乐会全部选择老约·翰施特劳斯和小约翰·施特劳斯的作品
《快步圆舞》波尔卡是小约翰·施特劳斯的早期作品 这首作品的引子部分只出现了一次 而且 乐曲一开始速度比较慢 之后 速度越来越快 最后达到跳跃感的效果
施特劳斯对生活的诠释 在这首作品中完美的表现出来..
但遗憾的是 这首作品只有1999年演奏过 期待2009年能够再次上演...
D. 塔兰台拉的代表作
(1)作品名称:《塔兰台拉舞曲》
作者:[匈]李斯特
这是李斯特创作的钢琴曲集《旅行年月》第二集补遗“威尼斯与那坡里”中的第三首乐曲。“塔兰台拉”为一种那坡里地方民间舞蹈,据说当地如有人被名叫“塔兰台拉”的毒蜘蛛咬伤,必需剧烈地狂跳始能
是一种几乎带疯狂性的连续不停舞步的舞曲。该曲分为两大段落,开始段落即是一首典型的塔兰台拉舞曲。
接着以豪放明亮的对比主题作为呼应:
柯特兰(1797—1847年),李斯特引用了这一旋律并加以发挥,包括他特有的长串华彩装饰音型、整段辉煌的华彩乐段、同音反复夹杂八度跳音的快速弹奏以及左右手八度、和弦的交叉进行等多样的钢琴技巧手段,既有瑰丽璀璨、奇妙莫测的色彩变化,又有丰富、激越的热烈感情表现,因而,这首乐曲成为技艺高超的钢琴家们喜爱演奏的音乐会曲目。
(2)作品名称:意大利随想曲(Capriccio Italien Op.45)
作者:柴科夫
1880年间,柴科夫斯基旅居意大利。意大利明媚绮丽的风光、引人入胜的历史遗迹、绚烂多采的民间艺术以及意大利人民的乐观精神,引起了他的创作冲动!这首富丽堂皇的 《意大利随想曲》 ,就是这样产生的《意大利随想曲》包括五个音乐主题。乐曲从小号吹奏一个乐句(E大调)开始,作为乐曲的前引。
这是十九世纪欧洲音乐中最优秀的塔兰台拉舞曲之一,柴科夫斯
基在这段舞曲中最充分地反映出他从罗马和佛罗伦萨的狂欢节所得来的深刻印象的。飞快的速度、精确的节奏、鲜明的和声,意大利人民所特有的悲壮音调意大利民间音乐常用的即兴发挥。所有这些都促使这一主题得以席卷整个乐队,并形成全曲的最高潮。随后第三主题又在一个新的调性中(降B大调)重现,朴实无华的曲调和意大利民间歌调中典型的三度衬腔, 转化为一支强有力的颂歌,由乐队辉煌地奏出。然后音乐重回到塔兰台拉舞曲主题(A大调)上来, 不过它的旋律片段只是不连贯地分散在一些声部中,实际上却是协同定音鼓的不停顿的滚奏作为进入尾声之前的一个过渡。最后在尾声中,速度极快,旋律的进行象不断在打转,就这样,音乐在真正大喜若狂的场面中宣告结束。
(3)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的《C大调无词歌》就是一首钢琴独奏的塔兰台拉舞曲。无词歌是一种具有歌唱性旋律的钢琴小曲,无词歌的名称是门德尔松所创用的。在这首钢琴小曲中,平均的八分音符的飞跃一般的运动,形成了一股充满活力的音流。全曲分三个段落,第二段是第一段的继续发展,第三段是第一段的重复,后面有一个逐渐减弱的尾声。全曲贯串着连续不断的快速运动,但最后不是愈来愈狂热,而是舞曲的音乐愈来愈远,以至于逐渐消失。
(4)意大利作曲家罗西尼有一个作品叫 《音乐晚会》 ,包含一系列歌曲。其中第八首小咏叹调,是一首塔兰台拉体裁的独唱曲。这首舞蹈歌曲分为三段,前面有个长大的引子,飞动的节奏,象一阵旋风。第一段出现在小调上,生气蓬勃的音乐。描绘出一幅鲜明生动的风俗画。第二段转入关系大调,音乐时而强劲,时而轻柔,歌中唱道:
我们急速地旋转,姑娘们带着漂亮的舞伴,
来到这里快乐地跳舞,在这星月交辉的夜晚。
第三段转入同主音大调,歌词唱着“啦啦啦啦”的衬词,音乐欢快热烈。最后,短短的尾声用引子的曲调,在原来的小调上结束。
E. 世界四大音乐厅及其介绍
维也纳金色大厅
维也纳美丽的金色大厅
文字厅的演奏会。1939年开始,每年1月1日在此举行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后因战争一度中断,1959年又重新恢复。
金色大厅是维也纳最古老、最现代化的音乐厅。是每年举行“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法定场所。
金色大厅始建于1867年,1869年竣工。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式建筑。外墙黄红两色相间,屋顶上竖立着许多音乐女神雕像,古雅别致。维也纳交响乐团每季度至少在此举办12场音乐会。1870年1月6日,音乐厅的金色大演奏厅举行首场演。1872年到1875年间著名音乐家勃拉姆斯曾负责组织音乐
维也纳新年音乐会蜚声世界,1993年新年音乐会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过电视卫星收看实况广播,收看人数达10记以上。厅内有收藏馆,馆分两室。一间是展览,定期举行收藏品展览,供人参观。一间是档案室,一边的书架上放满大量历代手写的、木刻的、铅印的音乐书籍和乐谱;另一边是一排铁箱,藏有音乐大师的乐稿、书信和其他手迹,其中有莫扎特的乐稿:《最后一个交响曲》、舒伯特的手稿:《未完成交响曲》等。屋子中间是一长排桌子,供研究者查阅资料之用。档案室原为勃拉姆斯的办公室,他临终前一再嘱咐,要把他珍藏的几千册音乐书籍和乐谱全部捐献给档案室。
音乐厅属于奥地利音乐之友协会,该协会拥有会员 7000多人,据说是世界上历史最久、人数最多的音乐组织。1187年的首场演出,就是由协会同仁担任演奏的。
金碧辉煌的建筑风格和华丽璀璨的音响效果使其无愧于金色的美称。在每年的新年音乐会的电视转播中,全世界的爱乐者都可以在聆听音乐的同时一睹“金色大厅”的风采。自大厅落成那天起,维也纳爱乐乐团就在这里“安营扎寨”。“金色大厅”与维也纳爱乐之声相得益彰,“世界第一乐团”与“世界首席音乐厅”交相辉映。
与阿姆斯特丹的音乐大会堂和纽约卡内基音乐厅相比,这个“长方形鞋盒”的确是狭长了些。然而它的声音流动性特别好。在这里,弦乐器与木管乐器、木管乐器与铜管乐器的平衡达到了巧妙无比的境界。也正因如此,每年一度的新年音乐会才带给全世界音乐爱好者难以忘怀的视听享受
卡内基大厅(Carnegie Hall)也称作卡内基音乐厅,位于纽约市第七大道881号,第56大街和第57大街中间,占据第七大道东侧。由慈善家安德鲁.卡内基(Andrew Carnegie)出资建于1890年,是美国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界的标志性建筑。卡内基大厅以历史悠久,外形美观以及声音效果出色而著称。设有自己的艺术策划、开发和市场部门,每季度演出100余场;此外也出租给表演团体。目前无常驻乐团,纽约爱乐乐团在1962年之前驻扎于此。
一、演出厅
卡内基大厅由三个结构截然不同的小厅组成,内部结构颇为特殊。三个厅分别是:主厅、独奏厅和室内乐厅。
1、主厅
伊萨克.斯特恩礼堂(Isaac Stern Auditorium)共有5层2804个座位,1997年以小提琴家伊萨克.斯特恩(Isaac Stern)的名字命名。
主厅的特点是声音效果温暖,真实。伊萨克.斯特恩曾说:“有人说这个音乐厅本身就是一件乐器”“它能感受到你的一举一动,并将其升华”。主厅顶棚极高,观众到顶层观众席台需经过105级台阶。当然也可乘座电梯。自主厅建立以来,几乎所有最伟大的古典音乐家都曾在这里表演过,主厅的休息室装饰有签名画像和纪念画。
2、小厅
赞克尔厅(Zankel Hall)设有559个座位,以慈善家朱迪和阿瑟.赞克尔(Judy and Arthur Zankel)夫妇的名字命名,原名独奏厅。1891年4月首次对公众开放。1896年修缮后改名为卡内基会堂。1898年出租给美国戏剧艺术学院,1959年左右改为电影院,1997年改造回礼堂。重建后的新厅于2003年9月开放。
威尔独奏厅(Weill Recital Hall)设有268个座位,以卡内基大厅董事桑福德.I.威尔(Sanford I. Weill)和他妻子琼的名字命名。自1891年大厅建成后投入使用,原称“室内乐厅”(后改为卡内基室内乐厅);40年代后期改名卡内基独奏厅,1986年最终定名为威尔独奏厅。
3、其他设施
卡内基大厅档案馆(Carnegie Hall Archives),建于1986年。
玫瑰博物馆(Rose Museum),1991年投入使用。
二、建筑
卡内基大厅是由纽约宗教剧社团的业余大提琴手,并不出名的威廉.波奈特.杜斯尔(William Burnet Tuthill)设计的,设计成意大利文艺复兴式样,用砖和棕色砂石建成的。
卡内基大厅是纽约仅存不多的,完全没有金属构架的全砖石结构的大型建筑之一,在20世纪初,由于要在演出厅添加一些楼梯,才增加了一些金属构件。外部全是由“罗马”式的窄砖构成,形成一种深棕色色调,细部是陶土和棕色砂石的雕塑。大厅避免了当时流行的巴洛克装饰风格,采用了佛罗伦萨文艺复兴时期著名建筑师和雕塑家菲利坡.布鲁奈尔斯基(Filippo Brunelleschi)的作品,帕奇礼拜堂高尚的风格:圆拱顶是由白色石膏和灰色石头组成的和谐色彩,四外是科林斯式柱头的壁柱支撑着连续的檐口,檐口上面,拱顶下面是一序列的半圆窗,组成著名的金色和白色的内部色调。
三、历史
卡内基大厅以安德鲁.卡内基(Andrew Carnegie)的名字命名,卡内基当年出资建造大厅是为了将其作为他董事会下的纽约宗教剧协会的会馆。工程由伊萨克.A.霍伯(Isaac A. Hopper)及其公司承包,1890年破土动工。1891年投入使用,同年5月5日举办正式开幕音乐会,著名指挥家瓦尔特.达姆罗施(Walter Damrosch)和作曲家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Peter Ilyich Tchaikovsky)出任指挥。一开始大厅的名字仅是简单的“音乐厅”(建筑正面华盖上方有"音乐厅由安德鲁.卡内基出资建造"的字样),后来在纽约音乐厅公司(大厅最初的管理机构)董事会成员们的劝说下,卡内基同意用他的名字命名,大厅于1893年正式更名为卡内基大厅。大厅在1893—1896年间多次改建,增加了两座艺术家工作室塔,并改造了建筑下层的礼堂。
大厅的所有权在1925年之前属于卡内基家族,卡内基去世后,他的遗孀将其卖给房地产开发商罗伯特.E.西蒙(Robert E. Simon)。西蒙于1935年过世,他的儿子接管了大厅。40年代中期,音乐界的风云变幻促使西蒙将大厅出售给当时占据着大厅每年大部分演出档期的纽约爱乐乐团,但因乐团正准备搬往林肯中心,交易未能成行。而那时候大家都认为纽约城无法担负同时两个大音乐场馆。面对失去大厅最大客户的危险,西蒙不得不计划将其变卖。但随着与一家广告开发商谈判的破裂,纽约爱乐乐团又迁往林肯中心,大厅面临着为商业摩天大厦让路将被拆除的命运。后来,在小提琴家伊萨克.斯特恩领导的团体的压力下,政府通过特别法案,允许纽约市以5百万美元将大厅从西蒙手中买下,并于1960年成立非盈利性质的卡内基大厅协会来管理大厅的运作。1964年,卡内基大厅被指定为国家历史地标。
1983年到1995年间,大厅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修缮工程由詹姆斯.波尔夏克(James Polshek)负责,波尔夏克的成名作是为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设计的的后现代派风格天文馆。在此期间出现了争议。在1986年对主厅的改造完成后,有批评说大厅著名的音场效果受到了影响。但官方拒绝重新改建,批评持续了九年。直到1995年发现罪魁祸首是舞台下厚厚的混凝土板。板子随后被移掉。1987—1989年间,一座60层高的办公塔在大厅旁边拔地而起,名为卡内基塔。塔楼与卡内基大厅相连,具有后台及宴会厅等功能。2003年6月,纽约爱乐乐团计划在2006年初重返卡内基大厅并与大厅进行商业合并;2003年晚些时候宣布计划流产。
四、管理
现任大厅执行与艺术总监是克里夫.基林森爵士(Clive Gillinson)(2005年7月上任),他同时也是伦敦交响乐团的团长。
五、档案馆
1986年,出现了一件让广大爱乐者意想不到的事情,原来卡内基大厅一直没有系统地保存过档案。因为没有地方保存,大厅的许多重要历史文献都已失散。1991年,为庆祝卡内基大厅落成100周年,卡内基大厅档案馆被建立了起来。广告商和记者们在媒体上报到了卡内基大厅如何翻箱倒柜地寻找历史记录。结果报道在保留着大厅节目单的人群中形成了极大反响:历史文物从世界各地接踵而来。大量的材料被找回,其中包括12000分节目单,让档案馆得以记录下较完整的大厅历史。
维也纳美丽的金色大厅
文字厅的演奏会。1939年开始,每年1月1日在此举行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后因战争一度中断,1959年又重新恢复。
金色大厅是维也纳最古老、最现代化的音乐厅。是每年举行“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法定场所。
金色大厅始建于1867年,1869年竣工。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式建筑。外墙黄红两色相间,屋顶上竖立着许多音乐女神雕像,古雅别致。维也纳交响乐团每季度至少在此举办12场音乐会。1870年1月6日,音乐厅的金色大演奏厅举行首场演。1872年到1875年间著名音乐家勃拉姆斯曾负责组织音乐
维也纳新年音乐会蜚声世界,1993年新年音乐会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过电视卫星收看实况广播,收看人数达10记以上。厅内有收藏馆,馆分两室。一间是展览,定期举行收藏品展览,供人参观。一间是档案室,一边的书架上放满大量历代手写的、木刻的、铅印的音乐书籍和乐谱;另一边是一排铁箱,藏有音乐大师的乐稿、书信和其他手迹,其中有莫扎特的乐稿:《最后一个交响曲》、舒伯特的手稿:《未完成交响曲》等。屋子中间是一长排桌子,供研究者查阅资料之用。档案室原为勃拉姆斯的办公室,他临终前一再嘱咐,要把他珍藏的几千册音乐书籍和乐谱全部捐献给档案室。
音乐厅属于奥地利音乐之友协会,该协会拥有会员 7000多人,据说是世界上历史最久、人数最多的音乐组织。1187年的首场演出,就是由协会同仁担任演奏的。
金碧辉煌的建筑风格和华丽璀璨的音响效果使其无愧于金色的美称。在每年的新年音乐会的电视转播中,全世界的爱乐者都可以在聆听音乐的同时一睹“金色大厅”的风采。自大厅落成那天起,维也纳爱乐乐团就在这里“安营扎寨”。“金色大厅”与维也纳爱乐之声相得益彰,“世界第一乐团”与“世界首席音乐厅”交相辉映。
与阿姆斯特丹的音乐大会堂和纽约卡内基音乐厅相比,这个“长方形鞋盒”的确是狭长了些。然而它的声音流动性特别好。在这里,弦乐器与木管乐器、木管乐器与铜管乐器的平衡达到了巧妙无比的境界。也正因如此,每年一度的新年音乐会才带给全世界音乐爱好者难以忘怀的视听享受。
北京时间2008年1月1号,一年一度的柏林新年音乐会又准时传递到北京听众的耳畔。享誉世界的柏林爱乐乐团在音乐总监西蒙•拉特的指挥下,在柏林爱乐音乐大厅再次奏响优美的旋律。这也是北京音乐广播第六次现场直播这一重大的音乐盛事。
每年一度的柏林新年音乐会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由当时柏林爱乐乐团艺术总监卡拉扬亲自创立的,它的主角就是世界著名的柏林爱乐乐团,音乐会当地时间12月31号下午5点开始举行,正好是北京时间新年的零点。
迎接新年,欧洲有两大音乐盛事,一个是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再一个就是柏林新年音乐会。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年年都是以施特劳斯家族的作品为主,而柏林新年音乐会与之不同的是以某一位音乐家、某种音乐体裁或一部著名音乐作品为主题,每年风格迥异。比如1993年的《瓦格纳之夜》、1999年是《伟大的终曲乐章之夜》、2000年是《威尔第之夜》、2003年是《经典美国音乐剧》,每年一个中心主题的演奏形式,形成了柏林新年音乐会独具魅力的风格特点。
而今年柏林爱乐新年音乐会的主题是《俄罗斯之夜》。上半场演奏医学博士出身的鲍罗丁的四幕歌剧《伊戈尔王》中的“波洛维兹舞曲”和他的《B小调第二“勇士”交响曲》。下半场演奏穆索尔斯基的《霍万欣那》前奏曲和由拉威尔配器的《图画展览会》。
5点15分,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柏林爱乐音乐总监,本场音乐会指挥西蒙•拉特精神饱满地登上指挥台,《波洛维兹舞曲》的优美旋律在他的指挥棒下悠然奏响,弦乐和圆号奏出持续音组成的序奏,表现了波洛维兹民族音乐宽广辽阔的特征,接着,在持续音衬托下,长笛在小行板速度上奏出轻柔圆润的音调,让人陶醉,让人痴迷。
西蒙•拉特指挥技艺精湛,他善于准确把握作品的时代风格,能深入挖掘乐曲中的思想内涵,并以果断、生动、流畅而富于激情的指挥语言见长。他擅长指挥现代作品,但同时他的指挥曲目中又包含着不少古典乐派和早期浪漫派的作品。他担任柏林爱乐乐团指挥后,曾获得评论界的高度评价:我们幸运地进入了西蒙•拉特时代,他具有出色的智力、奉献、探索、投入的精神,具有所有伟大指挥家具有的领导这只乐团创造最好音乐的能力。
演出结束后,西蒙•拉特在观众的掌声中献上了新年祝词,在持续不断的掌声邀请下,西蒙•拉特再次举棒,加演肖斯塔科维奇的歌剧《黄金年代》中的波尔卡舞曲,本次新年音乐会也在这首舞曲的音乐声中达到高潮,在热烈的掌声和观众“BRAVO”(意大利语:好哇)声中,2007柏林除夕音乐会圆满画上了句号。音乐依然缭绕在耳边,思绪却已翱翔在天际。让我们共同期待,明年的柏林新年音乐会带给我们更美的音乐,以飨听众。
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
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对众多音乐爱好者来说是个熟悉的名字,这个音乐厅是世界最顶尖的音乐厅之一,当然能在这里演出的音乐家也是世界一流的。这里也是大名鼎鼎的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的大本营。音乐会中,400多人的小独奏厅全场满座。坐在二楼最后一排,哪怕是与钢琴、大提琴重奏的时候。音乐厅的音响效果实在是太好了,名不虚传!
柏林音乐厅
连接所说的重建的柏林音乐厅,并不是柏林爱乐乐团现在这个“新”的音乐厅,而是毁于二战的 “老戏院”,也叫柏林音乐厅。重建后也叫做老柏林音乐厅,是个传统的矩形大厅,内部结构和装修风格等,均与维也纳金色大厅相似,有1600座,现成为当今可以媲美柏林爱乐的另一支著名乐团柏林交响乐团的驻地。柏林音乐厅的音质得到普遍好评,被认为演奏古典和浪漫时期作品时候,音质与世界上最佳名厅齐名。柏林爱乐大厅这种结构的出现,源于缩短音乐家与听众之间距离的思路。设想是让听众围坐在音乐家四周,音乐像喷泉一样从中而来,理论上说这是最理想的结构。但实际有很多问题无法解决,以星海音乐厅为例,其中一个不足就是每排位置听感差异性较大。柏林爱乐大厅建成之后一度深得好评,由此也带来巨大影响,各地出现不少仿效这种结构的音乐厅,如广州的星海音乐厅,上海东方艺术中心音乐厅,香港文化中心音乐厅等,其中音质最出众的,当属前东德莱比锡格万特豪斯新音乐厅和日本东京三得利音乐厅。换个角度说,这二个厅的声音,大大好于柏林爱乐大厅。柏林爱乐大厅,是柏林爱乐乐团在卡拉扬手上策划新建的,1956年着手规划设计, 1962年建成,1963年使用。据说建成之后因为音质不佳不得不改建。现在说的柏林爱乐大厅,有2个厅都很出名,一个是有2200多座的交响乐大厅,另一个是 1100多座的室内乐厅。他们都是以演奏现代派音乐而出色,都是乐池在中央的六角型结构。交响乐大厅因音质问题,顶部部分重新装修过。有人提到因为资金问题,当初的设计和装修有所妥协。刘仁阳介绍说,Decca把柏林爱乐大厅列为“差声”场所,DG的工程师说主要问题出在中频。北大教授严宝瑜在《爱乐》上先后多次回忆自己到柏林爱乐大厅的听感,他的结论是“冷冰冰”。当然也有人说柏林爱乐新大厅声音很好。关于这个分歧,有条件的可以自己去听听,或者听听阿巴多与柏林爱乐最后合作录制的贝交。前8首是在意大利录制的,最后一首第9,是回到柏林爱乐大厅录制的,感兴趣的可以对比听一听。
F. 世界顶尖的音乐会叫什么了
你是说 格莱美 这样的还是说?..
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每年的当地时间月1日上午(北京时间1月1日18:00),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的“维也纳音乐之友协会”大厅——富丽堂皇的维也纳金色大厅被鲜花装点得分外秀丽,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在全球的瞩目下举行,演出的曲目是被称为“圆舞曲之王”的小约翰·施特劳斯及其家族的音乐作品,由世界历史最悠久、素质最高超的乐团——维也纳爱乐乐团演奏。新年音乐会展示的是人类最文明、最欢快、最明亮的侧面,高雅、轻松、豪华、热烈是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最大特点。
轻松优雅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1987年的新年音乐会,当最后的《拉德茨基进行曲》欢快乐的旋律响起时,听众情不自禁地应和着节拍鼓掌。这时指挥赫伯特·冯·卡拉扬很有想象力地转过身来,示意观众随着音乐的强弱和节奏来鼓掌,从此以后,每当音乐会最后的《拉德茨基进行曲》响起时,这个音乐家与听众水乳交融的鼓掌场面就成为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保留节目。
1989年的新年音乐会,当《蓝色多瑙河》乐曲开头的弦乐震音响起时,听众以热烈的掌声表示欢迎。这时,指挥家卡洛斯·克莱伯中断指挥转过身来,向现场听众(同时也通过电视向全球收看直播的观众)说:“让我们迎来一个美好、欢乐与和平的新的一年”。于是以后的新年音乐会又多了一项内容:当《蓝色多瑙河》乐曲开头的弦乐震音被听众掌声打断时,指挥都会转过身向广大听众致辞,倒数第二句是他略显生硬的汉语“新年好!”随后是英文 “Happy New Year!”一个半世纪以来,维也纳爱乐乐团用音乐来纪念施特劳斯家族这些伟大的成员:老约翰·施特劳斯——施特劳斯家族的创始人,将圆舞曲从民间的舞场带入高雅音乐厅的“圆舞曲之父”;小约翰·施特劳斯——第一个将轻喜剧带入歌剧院的人,创作出传世圆舞曲的“圆舞曲之王”;约瑟夫·施特劳斯——第一个将贝多芬的音乐手法融入圆舞曲的创作人;爱德华·施特劳斯——带领“施特劳斯乐团”周游世界,将家族音乐介绍给全世界的人。
一个半世纪以来,维也纳爱乐乐团用音乐来欢迎新年的到来,无论时代沧桑,人事变迁,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核心并没有改变。
施特劳斯家族
提到“圆舞曲王朝”还是要从1804年至1916年以老约翰·施特劳斯及三个儿子的施特劳斯家族说起。欧洲的十九世纪被称为“跳舞的世纪”,当时,老、少施特劳斯被誉为“圆舞曲之父”和“圆舞曲之王”。
柏林森林音乐会
【柏林森林音乐会起源】
“柏林森林音乐会”由柏林爱乐乐团从1984年开始创办,至今已经有20年多的历史,其间许多世界著名指挥大师都曾在此登台献艺。柏林森林音乐会演出场地的全称是“瓦尔德尼森林剧场”,这座森林剧场是大自然的造化,也是大自然送给音乐爱好者的一件礼物。露天剧场的所在地原来是一片森林,但由于自然生态的推移变化,逐渐形成了一块约30米深的盆地。1935年,有人发现了这块地方,经过大胆的创意和艺术性的修整,就成了一个可以容纳几万人的露天剧场。最初,它只是供大型宗教仪式和演出之用。1982年,这一露天舞台被装上了一个巨大的双塔型白色顶棚,设有88排环型坐席,可同时容纳22000名观众就座。与其周围的自然森林景观有机地融合,成为一个可以举行大型户外音乐会的理想场地。此后,这里随着柏林爱乐一年一度的“森林音乐会”名扬世界。在这里举办音乐会,听众不用像到音乐厅那样西装革履、正襟危坐,而是非常的随意。人们带着毛毯、野餐盒来到这里,或躺或坐在剧场中,在夕阳西下时,一边听着世界上最著名乐团的精彩演奏,一边点燃自己带来的小蜡烛,与家人在烛光下共同品尝红酒的香醇,情调格外地别致。不仅如此,瓦尔德尼森林中的鸟鸣虫叫和湿润清新的空气则更是让听众感到轻松和快乐。由于该剧场与一些私人别墅相毗邻,所以,除了偶尔放映一些电影外,每年在这里所举行的音乐会最多不会超过18场。因此每场演出的门票非常紧俏,常常是在每年的新年伊始就已销售一空。
“柏林森林音乐会”虽然是在露天剧场演出,但是听音效果却极其出众。别看这么大的场地需要用音箱来加以辅佐扩声,由于先进的音响扩声技术的保障,通过音箱所发出的声音不仅能够很好地还原舞台的真实声音效果,而且还音后的声压感与层次感也非常出色。即便坐在远离舞台的最后一排,也不会因距离而产生声压不足的感觉。而相反,即便坐在距离音箱很近也不会感到震耳欲聋。这可以解释为什么会出现22000人的音乐会,不论你坐在什么位置上观看,票价都是统一价位的原因。这些感受却只有到了瓦尔德尼森林剧场,才能真正亲身体会到这其中的无尽奥妙!
尽管每年一届的柏林森林音乐会观众人数众多,但现场的气氛却丝毫也不亚于在室内音乐厅聆听音乐。音乐会演奏时,这里只能听到悠扬的音乐在瓦尔德尼森林上空回荡,只有当每首乐曲结束时,观众们热情而慷慨的掌声才让人意识到这里竟然还有着那么庞大的爱乐队伍。热情的观众在情感激荡的音乐作用下,或愉快地鼓掌、晃动,或掀起阵阵人浪,使剧场出现更加热烈、欢快的场面。当夜幕降临,在观众席中点燃起的一束束小烟花,就好像夜空中的繁星,晶莹闪烁,这靓丽的景致,构成森林音乐会的特殊魅力。
【历届柏林森林音乐会主题】
1992年《法兰西之夜》
1993年《舞曲与狂想曲之夜》
1994年《美国之夜》
1998年《意大利之夜》
2000年《舞韵与节奏之夜》
2001年《西班牙之夜》
2002年《世界返场曲之夜》
2003年《蓝色狂想曲之夜》
2004年《俄罗斯音乐之夜》
2005年《浪漫法兰西音乐之夜》
2006年《阿拉伯音乐之夜》
2007年《狂想曲之夜》
2008年《拉丁美洲音乐之夜》
柏林森林音乐会特点】
与传统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一样,每届柏林森林音乐会的最后一首返场曲也是要演奏一首固定的音乐作品作为结束。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演奏的是具有浓厚奥地利维也纳风格的老约翰·施特劳斯《拉德斯基进行曲》,而柏林森林音乐会演奏的是让全体柏林人最引以为自豪的《柏林的空气》(“Berliner Luft”)。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柏林城有个特殊的地理环境——整座城市环抱在广袤的自然森林之中,空气中的含氧量很高,正是柏林这得天独厚的森林大氧吧的清新空气,使得柏林人的生活感到无比惬意和舒适。于是,作曲家保尔·林克以“柏林的空气”为名创作出这首乐曲。这部曲调轻松、节奏热烈、情绪欢快的作品,表现了柏林人乐观向上的天性,也体现了他们对美好生活和大自然的真情赞美,深受人们的喜爱。从此,这首《柏林的空气》就如同柏林市歌一样在一些重大的场合和节日喜庆的音乐会中演奏。每当柏林森林音乐会在最后演奏到这首乐曲时,全场观众的情绪也被带到热烈的顶点。全场观众起立,随着激荡的音符和跳跃的节奏,或吹口哨、或击掌节拍、或欢呼雀跃、或摇摆舞蹈,指挥和乐队也总是以不同的形式表演一些令人忍俊不禁的噱头,惹得全场哗然大笑。此时音乐会的现场不论是柏林爱乐乐团还是22000名观众,全都融入进音乐所给人带来的无限欢乐之中。而这种景象是在任何音乐厅中所根本不可能想象的,它给人们留下的是难以忘怀的印象和无尽的美好回忆。
G. 谁能介绍几个世界著名的音乐会
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每年的当地时间1月1日上午(北京时间1月1日18:00),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的“维也纳音乐之友协会”大厅——富丽堂皇的维也纳金色大厅被鲜花装点得分外秀丽,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在全球的瞩目下举行,演出的曲目是被称为“圆舞曲之王”的小约翰·施特劳斯及其家族的音乐作品,由世界历史最悠久、素质最高超的乐团——维也纳爱乐乐团演奏。新年音乐会展示的是人类最文明、最欢快、最明亮的侧面,高雅、轻松、豪华、热烈是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最大特点。
轻松优雅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1987年的新年音乐会,当最后的《拉德茨基进行曲》欢快乐的旋律响起时,听众情不自禁地应和着节拍鼓掌。这时指挥赫伯特·冯·卡拉扬很有想象力地转过身来,示意观众随着音乐的强弱和节奏来鼓掌,从此以后,每当音乐会最后的《拉德茨基进行曲》响起时,这个音乐家与听众水乳交融的鼓掌场面就成为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保留节目。
1989年的新年音乐会,当《蓝色多瑙河》乐曲开头的弦乐震音响起时,听众以热烈的掌声表示欢迎。这时,指挥家卡洛斯·克莱伯中断指挥转过身来,向现场听众(同时也通过电视向全球收看直播的观众)说:“让我们迎来一个美好、欢乐与和平的新的一年”。于是以后的新年音乐会又多了一项内容:当《蓝色多瑙河》乐曲开头的弦乐震音被听众掌声打断时,指挥都会转过身向广大听众致辞,倒数第二句是他略显生硬的汉语“新年好!”随后是英文 “Happy New Year!”一个半世纪以来,维也纳爱乐乐团用音乐来纪念施特劳斯家族这些伟大的成员:老约翰·施特劳斯——施特劳斯家族的创始人,将圆舞曲从民间的舞场带入高雅音乐厅的“圆舞曲之父”;小约翰·施特劳斯——第一个将轻喜剧带入歌剧院的人,创作出传世圆舞曲的“圆舞曲之王”;约瑟夫·施特劳斯——第一个将贝多芬的音乐手法融入圆舞曲的创作人;爱德华·施特劳斯——带领“施特劳斯乐团”周游世界,将家族音乐介绍给全世界的人。
一个半世纪以来,维也纳爱乐乐团用音乐来欢迎新年的到来,无论时代沧桑,人事变迁,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核心并没有改变。
施特劳斯家族
提到“圆舞曲王朝”还是要从1804年至1916年以老约翰·施特劳斯及三个儿子的施特劳斯家族说起。欧洲的十九世纪被称为“跳舞的世纪”,当时,老、少施特劳斯被誉为“圆舞曲之父”和“圆舞曲之王”。
柏林森林音乐会
【柏林森林音乐会起源】
“柏林森林音乐会”由柏林爱乐乐团从1984年开始创办,至今已经有20年多的历史,其间许多世界著名指挥大师都曾在此登台献艺。柏林森林音乐会演出场地的全称是“瓦尔德尼森林剧场”,这座森林剧场是大自然的造化,也是大自然送给音乐爱好者的一件礼物。露天剧场的所在地原来是一片森林,但由于自然生态的推移变化,逐渐形成了一块约30米深的盆地。1935年,有人发现了这块地方,经过大胆的创意和艺术性的修整,就成了一个可以容纳几万人的露天剧场。最初,它只是供大型宗教仪式和演出之用。1982年,这一露天舞台被装上了一个巨大的双塔型白色顶棚,设有88排环型坐席,可同时容纳22000名观众就座。与其周围的自然森林景观有机地融合,成为一个可以举行大型户外音乐会的理想场地。此后,这里随着柏林爱乐一年一度的“森林音乐会”名扬世界。在这里举办音乐会,听众不用像到音乐厅那样西装革履、正襟危坐,而是非常的随意。人们带着毛毯、野餐盒来到这里,或躺或坐在剧场中,在夕阳西下时,一边听着世界上最著名乐团的精彩演奏,一边点燃自己带来的小蜡烛,与家人在烛光下共同品尝红酒的香醇,情调格外地别致。不仅如此,瓦尔德尼森林中的鸟鸣虫叫和湿润清新的空气则更是让听众感到轻松和快乐。由于该剧场与一些私人别墅相毗邻,所以,除了偶尔放映一些电影外,每年在这里所举行的音乐会最多不会超过18场。因此每场演出的门票非常紧俏,常常是在每年的新年伊始就已销售一空。
“柏林森林音乐会”虽然是在露天剧场演出,但是听音效果却极其出众。别看这么大的场地需要用音箱来加以辅佐扩声,由于先进的音响扩声技术的保障,通过音箱所发出的声音不仅能够很好地还原舞台的真实声音效果,而且还音后的声压感与层次感也非常出色。即便坐在远离舞台的最后一排,也不会因距离而产生声压不足的感觉。而相反,即便坐在距离音箱很近也不会感到震耳欲聋。这可以解释为什么会出现22000人的音乐会,不论你坐在什么位置上观看,票价都是统一价位的原因。这些感受却只有到了瓦尔德尼森林剧场,才能真正亲身体会到这其中的无尽奥妙!
尽管每年一届的柏林森林音乐会观众人数众多,但现场的气氛却丝毫也不亚于在室内音乐厅聆听音乐。音乐会演奏时,这里只能听到悠扬的音乐在瓦尔德尼森林上空回荡,只有当每首乐曲结束时,观众们热情而慷慨的掌声才让人意识到这里竟然还有着那么庞大的爱乐队伍。热情的观众在情感激荡的音乐作用下,或愉快地鼓掌、晃动,或掀起阵阵人浪,使剧场出现更加热烈、欢快的场面。当夜幕降临,在观众席中点燃起的一束束小烟花,就好像夜空中的繁星,晶莹闪烁,这靓丽的景致,构成森林音乐会的特殊魅力。
【历届柏林森林音乐会主题】
1992年《法兰西之夜》
1993年《舞曲与狂想曲之夜》
1994年《美国之夜》
1998年《意大利之夜》
2000年《舞韵与节奏之夜》
2001年《西班牙之夜》
2002年《世界返场曲之夜》
2003年《蓝色狂想曲之夜》
2004年《俄罗斯音乐之夜》
2005年《浪漫法兰西音乐之夜》
2006年《阿拉伯音乐之夜》
2007年《狂想曲之夜》
2008年《拉丁美洲音乐之夜》
柏林森林音乐会特点】
与传统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一样,每届柏林森林音乐会的最后一首返场曲也是要演奏一首固定的音乐作品作为结束。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演奏的是具有浓厚奥地利维也纳风格的老约翰·施特劳斯《拉德斯基进行曲》,而柏林森林音乐会演奏的是让全体柏林人最引以为自豪的《柏林的空气》(“Berliner Luft”)。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柏林城有个特殊的地理环境——整座城市环抱在广袤的自然森林之中,空气中的含氧量很高,正是柏林这得天独厚的森林大氧吧的清新空气,使得柏林人的生活感到无比惬意和舒适。于是,作曲家保尔·林克以“柏林的空气”为名创作出这首乐曲。这部曲调轻松、节奏热烈、情绪欢快的作品,表现了柏林人乐观向上的天性,也体现了他们对美好生活和大自然的真情赞美,深受人们的喜爱。从此,这首《柏林的空气》就如同柏林市歌一样在一些重大的场合和节日喜庆的音乐会中演奏。每当柏林森林音乐会在最后演奏到这首乐曲时,全场观众的情绪也被带到热烈的顶点。全场观众起立,随着激荡的音符和跳跃的节奏,或吹口哨、或击掌节拍、或欢呼雀跃、或摇摆舞蹈,指挥和乐队也总是以不同的形式表演一些令人忍俊不禁的噱头,惹得全场哗然大笑。此时音乐会的现场不论是柏林爱乐乐团还是22000名观众,全都融入进音乐所给人带来的无限欢乐之中。而这种景象是在任何音乐厅中所根本不可能想象的,它给人们留下的是难以忘怀的印象和无尽的美好回忆。
H. 意大利音乐家合奏团的简介
There are Cigars and there are Cuban Cohibas,
there are red wines and there are Chateau Laffite Rotschilds,
there are performances of The Four Seasons and there is I MUSICI'S FOUR SEASON
—— THE PALM BEACH POST
“选雪茄,就选古巴雪茄王;
选红酒,就选拿费狄·鲁斯切尔兹城堡酒;
听维瓦尔第的《四季》,就听意大利音乐家合奏团的演奏”
——《棕榈海岸邮报》
I Musici 意大利音乐家合奏团
1952年,12个年轻而又前途光明的意大利音乐家聚在一起,他们主要来自罗马而且大多数取得了意大利国立圣塞西利亚学院的硕士学位,萌发了创立一个独特的室内乐团的想法。这个乐团将包括6名小提琴手,2名中提琴手,2名大提琴手,1名低音提琴手和1名大键琴手,创立的初衷是复兴弦乐曲库,特别是意大利艺术史上18世纪作曲家的作品。
他们精心挑选了一个简单而又好听的名字“IMUSICI”(意大利语,意为“音乐家”)。深思熟虑之后他们还决定这个乐团将没有指挥,以便在排练和音乐会上这12名成员和朋友可以建立一种完全平等的关系,在乐谱的技术处理和诠释方法上达成一致,最终建立一种超越传统却出人意料和谐的程序。极具纪念意义的是,1952年4月当他们在意大利广播电台排练时,指挥家阿图罗·托斯卡尼尼听了他们的演奏之后对记者和音乐界的名人进行了一次热情的赞美,并且在他自己的画像上签上了“全世界最好的室内乐团”,送给了这个新乐团。
1953年3月30日那天,他们在国立圣塞西利亚学院的首场公开演奏即获得了巨大成功;而这次首演也是一场令人惊异的事业的开始,并且在极短的时间内使他们跻身于国际著名演奏团体的行列。
在某些欧洲国家,音乐家合奏团以另一个名字闻名:I MUSICI DIROMA。这个耐人寻味的不平常的名字是一位慕尼黑舞台经理的主意,他们曾经邀请他担任他们在德国和奥地利的经纪人。这位经纪人建议他们在这些国家出现时,应在I MUSICI的名字后面加上DIROMA的后缀,因为中欧的观众一直热衷于地中海古典风格,所以他们可以从这个名字立即判断出乐团的来历,可以说这个名字本身就是对于这个当时还不知名的意大利乐团的很好的宣传。经过最初的一些困惑之后,乐团成员还是接受了这个名字,结果显而易见,为了要求极为苛刻的中欧观众,他们的新名字IMUSICI DI ROMA将在中欧永远被采用。
现在,在任何常去各地听音乐会的人不仅可以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莫扎特音乐厅或巴塞罗纳音乐宫听到I MUSICI的演奏,也可以在维也纳的爱乐厅听到,并且知道这个乐团不会是别的,只可能是同一个著名的意大利合奏团。
音乐家合奏团自始至终保持着优秀的品质,是因为汲取了乐团中所有独奏家的精髓——每一个个人和不同乐器风格的结合——因此他们的演出总能达到形式和音色上的完美平衡。其室内乐演奏和恒久不变的乐声是半个世纪以来乐团成员全身心奉献后的专利,是对每一位作曲家风格和品位的充分尊重,与此同时,不同于学院派教条主义的是对于乐曲的一种自由的诠释。他们发展和演绎了众多传统和教条时代下的作曲家的热情和情感,并且将他们高尚卓越的艺术传播成一种全球性的不灭的信息。
I. 求历届柏林森林音乐会主题!
1992年《法兰西之夜》
1993年《俄罗斯之夜》
1994年《美国之夜》
1998年《意大利回之夜》
2000年《舞答韵与节奏之夜》
2001年《西班牙之夜》
2002年《世界返场曲之夜》
2003年《蓝色狂想曲之夜》
2004年《柴可夫斯基之夜》
2005年《浪漫法兰西音乐之夜》
2006年《阿拉伯音乐之夜》
2007年《狂想曲之夜》
2008年《拉丁美洲音乐之夜》
2009年《俄罗斯音乐之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