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没有关于歌剧院魅影的论文
虽然音乐剧欣赏的课程已经结束,但是当昨天晚上看完歌剧院魅影之后,决定还是再来写一篇,毕竟这是四大音乐剧之首,也确确实实让我体会到了不曾体会的震撼感——夜色降临,大幕拉开,狂风吹散尘土,那曾经荒芜的所在,一瞬间变得金碧辉煌。巴黎歌剧院,一种宏大而惊艳的开场,铺陈出无比绚烂的爱情。
一个风华绝代的少女,一位风流倜傥的少年,彼此的邂逅,延续着童年未尽的缘分,那在偌大舞台上肆意蔓延的天籁,伴随着彼此之间与生俱来的默契,一瞬间便见证了永恒。当满场的掌声淹没了彼此的视线,心与心的彼此交流,让这个无比喧闹的空间中腾放出一处安静的所在,留给曾经的回忆和当下的幸福——一片歆享的乐土。
这是一种梦幻般的开场……
就像那在歌剧院的上空缭绕多年的鬼魅身影,昭示着那些不为人知的快乐和悲伤。
丑陋的面孔,让他的童年经受着非人的待遇;悲惨的命运,让他的生活永远躲在暗无天日的地下,几十年没有阳光的日子,让他成为一个音乐和建筑,也让一颗曾经烂漫的心变得焦灼和畸形。他终日以魅影的形式向人们传递着恐慌的讯息,为的只是证明自己的存在,阴暗的灵魂,伴随着那些在一次又一次意外中仓皇奔逃的人群,得到病态的满足,这是一种对现实最无力的反抗,同时也是对自己最无奈的摧残。其实有一种爱叫做放弃……
2. 求一份论《歌剧魅影》的悲剧之美的开题报告.
论《歌剧魅影》的悲剧之美 《歌剧魅影》是音乐剧大师安德鲁-韦伯的一部杰作。自
《歌剧魅影》1986年在伦敦首演16年来,一共在20个国家110个
城市演出了超过65000场,观众达到58000000人,获得包括劳伦
斯-奥莉维亚、托尼奖等50多项音乐剧大奖,可见这部音乐剧的
魅力之大。2004年12月,《歌剧魅影》在中国上海拉开帷幕。
这是个典型而感人的爱情故事,关于一个出没歌剧院里,
用一副面具遮掩自己丑陋面孔的神秘幽灵,爱上一个女高音歌唱
演员的故事。这里面有错综复杂的人物感情,充满张力的戏剧化
冲突,以及19世纪社交界特有的那份自严谨中爆发出来的神秘恐
惧和性格压抑。舞台上展现出气势恢宏的大剧院,阴森恐怖的地
下世界,敏感多情的贵族青年,楚楚可怜的红伶少女。还有那张
脸,那隐藏在木然恐怖的假面背后的自卑嫉恨,狂暴而又脆弱的
心灵,几乎所有可以调动观众情绪的要素都浓缩在卡斯顿-勒胡
德原著中,并在韦伯的手中为它拂去浮尘,再绽芳华。
音乐是音乐剧的灵魂。出色的音乐是一部音乐剧成功的关
键之一。《歌剧魅影》的音乐较之其他三部经典音乐剧(包括
《猫》《悲惨世界》《西贡小姐》)不同的地方是剧中剧是整部
音乐剧的重要特点,并为世界音乐剧艺术开创了一个接近大歌剧
的新风格和新样式。剧中采用了大量古典音乐的背景,(例如歌
剧院在排练歌剧《汉尼拨》《耳背公爵》《唐璜的胜利》中出现
的古典歌剧中用传统的美声唱法演唱的咏叹调),在音乐剧中套
上歌剧,使两者完美结合,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半音进行的
主导动机贯穿剧情进程,造成扣人心弦的戏剧紧张度,在全剧一
开始,这个充满神秘感、恐怖感的旋律,一下子就把观众引入到
这个悬疑的爱情故事中去。全剧最精彩的唱段莫过于第一幕中幽
灵和女主角克里斯汀在古老的巴黎歌剧院下面,深不可测的地底
两人的深情二重唱“歌声魅影”,演唱多有美声成分,音乐动机
在不同的调上一次次再现,把当时那种亦真亦幻般睡半醒的戏剧
情境表现得淋漓尽致以及将充满爱与幻想的情感交融表现得及其
凄婉、完美而动人;旋律节奏中多采用的附点音型,有一种强烈
的推动感和紧张感,制造出全剧中第一个情感高潮,克里斯汀与
幽灵声情并茂的歌唱,使观众完全沉浸在这个美妙、真诚而又略
带感伤的浪漫爱情故事当中,同时也期待着幽灵、克里斯汀、拉
乌尔这两个男人与一个女人的的感情接下来将会如何发展下去。全首都是很有节奏感的咚咚声,搭配向下进行的音乐,弥漫
着诡异的 气氛,在魅影带着Christine来到地下室配上的音乐与
环境很好的贴合,紧张,压抑的。每次魅影出现都是这首。间接
体现魅影的阴暗,这是个黑暗压抑的角色。当拉乌尔对克里斯丁的感情给予肯定时会响起一首The
point of no return 这是一首是所有音乐中最打动我的一段那
一刻,我看到了克里斯汀对魅影的迷恋和依赖,很难说那是不是
爱,但的确是依恋,每次他们独处的时候,克里斯廷看着魅影的
眼神都很空洞,好像被蛊惑了一样。他们的那段合唱,实在是默
契到了极点,乌尔眼中的泪光,有震惊的成分,他不敢相信克里
斯汀居然真的对那个他眼中的“疯子”有那么深的感情,也有恐
惧的成分,尽管他还是一如既往地希望保护他的爱人,努力给她
他所认为的自由。“Say you'll share with me one love, one
lifetime. Lead me, save me from my solitude……”太感人
了,热切渴望中又带有抹不去的绝望,心碎啊……
其中还有一段《All I Ask of You》,是全剧中反复出现的
一段旋律,在不同的场次因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唱词。可以说,
这是全剧的主题旋律,不同角色、不同唱词的不同演绎,表达
了两位 男主人公对克里斯蒂娜不同的爱情。我听过很多版本的
这首歌,但当我在电影版《歌剧魅影》里听到杰拉德
3. 音乐剧歌剧魅影的观后感 1000字左右
剧院魅影》,讲述了一个发生在1881年的巴黎的故事。一个卡西莫多似的苦命人游荡在巴黎歌剧院迷宫般的地下室中。年少的不幸让人们同情他的身世,但丑陋的面容更使人们对他恐惧与排斥,不知道他来了歌剧院多少年,但他安于成为人们心中的魔鬼,成为歌剧院的幽灵。
这幕歌剧,便是讲述这个剧院魅影的传奇故事。
一出悲喜剧
在这场歌剧中,有人只出现短短的一瞬,便消逝了。有的人却经历物是人非的变迁,依然健在。有的人咆哮命运的不公、向社会报复,有的人享受贵族的荣耀与幸福,安享生活。沉陷于爱情的泥沼,或者为爱疯狂。所有的一切,都发生在巴黎歌剧院的剧场内。这是一幕爱恨交织的悲喜剧。结局出人意料,却也是皆大欢喜。
一个关于爱的故事
什么是爱?谁能说得清道得白呢?两情相悦的幸福,背后总有自我牺牲的悲壮。包容是爱,宠溺是爱,暗恋是爱、依恋是爱、虐恋也是爱……我们每个人都深深的陷入爱的漩涡。期待着、享受着、回味着、追忆着爱。
剧院魅影,一个出生于贵族家庭的“象人”,面具是他来到这个世界以后穿的第一件衣裳。仅仅是因为他的容貌。他被光鲜的世界排斥了,没有尊宠、没有关爱。漂泊四方,在任何地方都成为别人猎奇的目标,甚至成为马戏团铁笼中的小丑。……
喜爱“魅影”这个角色,因为他虽然容貌丑陋,但这掩盖不住他那与生俱来的贵族气质,遮蔽不了他出众的才华,也无法抑止他对爱的追求。他爱克里斯汀,一个巴黎歌剧院里看上去默默无闻的舞者。“魅影”为她创作优美的音乐、华丽的歌剧、教导她歌唱、训练她的舞姿。帮助她成为一个令整个巴黎倾倒的女神。
“魅影”以为克里斯汀就是他的,或者说是因为他向她倾注了所有的热情。她代表了他所有的理性(对音乐的热爱)与非理性(对爱的痴狂)的追求。当克里斯汀与拉乌尔在巴黎歌剧院的楼顶海誓山盟的时候,魅影的心碎了。再次感到无依无靠、被抛弃。凄厉的呼喊响彻巴黎的夜空,却仍然无法改变命运的安排。
他并不想复仇,或者说,他也知道自己无力改变现实世界中的一切,所以他才会使用偷梁换柱的手法,杀死皮昂吉,把自己扮演成唐璜,成为他为克里斯汀创作的歌剧中的角色,在厚厚的披风下掩饰自己的面容,在警察遍布的巴黎歌剧院中,在舞台上与他心中的爱人上演这幕绝唱。希望在他自己创造的世界中,成为爱的主宰。
也许,他知道,在现实上演的悲喜剧中,他必须死。他带走了克里斯汀,然而,他真的是为了占有她、霸占她吗?未必。因为当克里斯汀不在乎他的容貌,给他深情的一吻时,他颤抖了。我甚至能感觉到那副“怪兽”似的脸上在流泪。这是一种幸福的感觉,一种常人难以体味的幸福。他并不残忍,也不缺同情心,他需要的是他人的尊重,所爱的人对他的尊重。
他可以放弃克里斯汀,让她与拉乌尔远走高飞。但希望看到克里斯汀的坦诚,看到拉乌尔的执着。当拉乌尔宁肯被吊死,也不愿放弃克里斯汀的时候,魅影明白了,这个看似柔弱的男人,拥有更大的勇气。对爱的追求,能给人和脆弱的人带来巨大的勇气。爱的力量能促使我们忘记一切恐惧、去争取。
也许我们可以说,魅影的残忍来自于他童年的不幸经历、来自于他自卑的人格。但我们又怎能评价一个人人格的优劣呢?每个人都是在一次次的伤害中成长。受到别人伤害的时候,往往也会伤害别人。
但我觉得,拉乌尔对克里斯汀的爱,更多的是一种对年少伙伴的梦幻般想象。或者说,歌剧在对他们两人爱情的刻画上多少显得有些单薄。让人感到只是一个灰姑娘遇见王子的梦幻。甚至让人以为,克里斯汀因为拉乌尔贵族的身份和财富才跟他在一起的。
而拉乌尔和克里斯汀后来怎样呢?无从得知。歌剧开始的拍卖会上,为什么只有拉乌尔一个人呢?克里斯汀呢?30年的时间已是沧海变桑田,但这个倾城的美丽女孩,是否已长眠地下了呢?更不知道她是否还记得那个拥有丑陋却极富才华的 魅影 。
一种令人心醉的美丽
华丽的服饰、精致的布景、变幻莫测的舞台,再加上专业的演员。使得这幕百老汇的歌剧显得如此美丽。从演出开始,巴黎歌剧院的拍卖会上展示第663件拍品的时候,就感觉自己仿佛来到了1911年的巴黎。昏暗的拍卖会现场、垂垂老矣的拉乌尔,落满灰尘的海报,有些机械失灵的铙钹,倾覆的吊灯,让人情不自禁的投入其中。
倏的一下时空倒转,30年前的巴黎歌剧院一片金碧辉煌。《汉尼拔》的排演,有些耍大牌的皮昂吉腆着肚子在演唱。灯光照得他将军的盔甲闪闪发亮。只有惊叹的份。……
当场景转移到歌剧院的地下湖时,干冰营造出梦幻般的效果。小舟在湖面穿行。魅影此时仿佛变成驾驶贡多拉的船工,引领着克里斯汀来到他的宫殿。
当拉乌尔与克里斯汀为了避开魅影,来到歌剧院楼顶的时候,背景墙上显现的是19世纪巴黎的迷人夜景。街巷里闪烁的烛光与满天繁星呼应。仿佛在星河中徘徊。
克里斯汀来到她父亲的墓前倾诉心声与困扰。魅影出现在十字架旁。深情的演唱,矛盾的心理,灰暗的服饰、苍白的面具,加上幽暗的十字架。让人也为他感到无限悲哀。
而当歌剧的最后,一个女孩来到曲折的地下室,发现魅影那件披风下的面具,拿起端详、定格的时候,忽然间感到时光流转。这感觉不亚于电影中的蒙太奇镜头。看到这个场面,我是第一次彻底折服于剧场演出的魅力。令人无法言表的感动,那是一种令人心醉的美丽。
第一次进上海大剧院看演出,深深的折服于歌剧的魅力。只能说,《剧院魅影》带给我的感觉,就是一段传奇,一出悲喜剧,一个关于爱的故事,一种令人心醉的美丽。
4. 音乐剧论文(800字左右)
嘻嘻,华育的预初学生吧!我也是噢,你几班的?
我也正在做这个作业,刚好一查就发现了你这个帖子,你不怕老师发现吗?
头痛这个作业啊!周五就要交了,偏偏复习阶段作业特别多!
给你我的资料吧!大部分都可以抄上去。偷偷告诉你噢,这里面我抄了700字,自己就写了开头和结尾。
http://ke..com/view/9921.htm
音乐剧简介
音乐剧(Musical theater)是由喜歌剧及轻歌剧(或称“小歌剧”)演变而成的,早期称作“音乐喜剧”,后来简称为“音乐剧”,是19世纪末起源于英国的一种歌剧体裁,是由对白和歌唱相结合而演出的戏剧形式。音乐剧熔戏剧、音乐、歌舞等于一炉,富于幽默情趣和喜剧色彩。它的音乐通俗易懂,因此很受大众的欢迎。音乐剧在全世界各地都有上演,但演出最频密的地方是美国纽约市的百老汇和英国的伦敦西区。因此百老汇音乐剧这个称谓可以指在百老汇地区上演的音乐剧,又往往可是泛指所有近似百老汇风格的音乐剧。
音乐剧(英语:Musical theater,简称 Musicals),又称为歌舞剧,是音乐、歌曲、舞蹈和对白结合的一种戏剧表演,剧中的幽默、讽刺、感伤、爱情、愤怒作为动人的组成部分,与剧情本身通过演员的语言,音乐和动作以及固定的演绎传达给观众。一些著名的音乐剧包括:奥克拉荷马、音乐之声、西区故事、悲惨世界、猫以及歌剧魅影等。
音乐剧特点
和歌剧的分别是,音乐剧经常运用一些不同类型的流行音乐以及流行音乐的乐器编制;在音乐剧里面可以容许出现没有音乐伴奏的对白;而音乐剧里面亦没有运用歌剧的一些传统,例如没有了宣叙调和咏叹调的区分,歌唱的方法也不一定是美声唱法。但音乐剧和歌剧的区分界线仍然有不少学者争议,例如格什温作曲的波吉与佩斯(台湾翻译「乞丐与荡妇」)就曾同时被人称作歌剧、民谣歌剧(Folk Opera)和音乐剧。一些音乐剧如悲惨世界是从头到尾都有音乐伴奏,而一些轻歌剧如卡门却有对白。
音乐剧普遍比歌剧有更多舞蹈的成份,早期的音乐剧甚至是没有剧本的歌舞表演。虽然著名的歌剧作曲家华格纳在十九世纪中期已经提出总体艺术,认为音乐和戏剧应融合为一。但在华格纳的乐剧里面音乐依然是主导,相比之下,音乐剧里戏剧、舞蹈的成份更重要。
音乐剧与歌舞片
很多音乐剧后来又被移植为歌舞片,而剧场版本和电影版本并不一定完全相同,因为剧场擅长于场面调度和较为抽象的表达形式,利用观众的想像去幻想故事发生的环境,而电影则择长于实景的拍摄和镜头剪接的运用。西城故事是其中一个将舞台版本成功移植为电影版本的音乐剧,在横街小巷取景,开创了后来很多音乐电影的先河。亦有歌舞片移植为音乐剧的例子,例如万花嬉春是先有歌舞片,后来才被移植成音乐剧。
很多音乐剧后来又被移植为歌舞片,而剧场版本和电影版本并不一定完全相同,因为剧场擅长于场面调度和较为抽象的表达形式,利用观众的想象去幻想故事发生的环境,而电影则择长于实景的拍摄和镜头剪接的运用。西城故事是其中一个将舞台版本成功移植为电影版本的音乐剧,在横街小巷取景,开创了后来很多音乐电影的先河。亦有歌舞片移植为音乐剧的例子,例如雨中曲是先有歌舞片,后来才被移植成音乐剧。
音乐剧擅于以音乐和舞蹈表达人物的情感、故事的发展和戏剧的冲突,有时语言无法表达的强烈情感,可以利用音乐和舞蹈表达。在戏剧表达的形式上,音乐剧是属于表现主义的。在一首曲之中,时空可以被压缩或放大,例如男女主角可以在一首歌曲的过程之中由相识变成堕入爱河,这是一般写实主义的戏剧中不容许的。
音乐剧结构
音乐剧的文本由以下几个部份组成:音乐的部份称为乐谱、歌唱的字句称为句诗、对白的字句称为剧本。有时音乐剧也会沿用歌剧里面的称谓,将歌词和剧本统称为曲本。
音乐剧的长度并没有固定标准,但大多数音乐剧的长度都介乎两小时至三小时之间。通常分为两幕,间以中场休息。如果将歌曲的重复和背景音乐计算在内,一出完整的音乐剧通常包含二十至三十首曲。
音乐剧历史
在17世纪~18世纪的欧洲,音乐成了人们用来表达思想和感情的有力工具。在欧洲,各种各样的音乐都得以茂盛发展,出现了清唱剧和歌剧。但华丽或庄严的歌剧或清唱剧并不能完全满足观众,于是出现了被称之为“居于杂耍和歌剧中间”的艺术形式。
历史上第一部“音乐剧”是约翰·凯的《乞丐的歌剧》,首演于1728年伦敦,当时被称为“民间歌剧”,它采用了当时流传甚广的歌曲作为穿插故事情节的主线。1750年,一个巡回演出团在美国北部首次上演了《乞丐的歌剧》,这便是美国人亲身体验音乐剧的开端。1866年,《黑魔鬼》成为美国第一部的音乐剧。德国的喜剧,穿紧身衣跳舞的女孩,滑稽的歌曲,以及侏儒和妖精的扮相等等,奇异的场面令人惊异。美国人对音乐剧的兴奋和拥护“就像当年米兰人等待普契尼的新歌剧,或维也纳人等待勃拉姆斯的新作交响曲一般”。
种类繁多的美国娱乐
19世纪,城市在美国纷纷建立,音乐剧随之茂盛起来,它们以城市观众为对象,出现了轻歌舞剧及其更为粗俗的姐妹剧种———滑稽表演。轻歌舞剧适合每个人的口味,每周的节目单上有杂技,魔术,舞蹈、动物表演。单口相声唱歌和滑稽戏等等。轻歌舞剧的来源很多:合法剧院的幕间特别节目、黑人歌曲表演、英国音乐厅的表演。这种雏形的美国音乐剧还只停留在模仿和沿袭欧洲轻歌舞手法的阶段,其中歌、舞、哑剧,滑稽戏甚至杂耍,魔术筹各种艺术手段都可采用,不过,直到1890年,喜剧《唐人街之旅》成为一个里程碑,这部戏证明了音乐剧可以有美国的故事,也可以有美国的歌曲,如《巴华利街歌》。这首歌本来是一首很动听的民歌,一首地地道道的美国歌;更为重要的是,该剧不仅有美国歌曲,美国故事,而且还有美国人说话的方式,就是说所有的角色们都用俗语说话。
小歌剧时代
进入20世纪,欧洲的作曲家给美国带来的一种小歌剧形式。由于多年来受到欧洲歌剧如吉尔伯特和苏利温的英国喜歌剧,加上其他的天才如约翰。斯特劳斯的维也纳小歌剧,奥芬·巴赫的法国轻歌剧等的影响,使观众自动地有了一套评判音乐好坏的标准,而且也影响了观众的欣赏口味:有意味的情节,优美的音乐和文雅的歌词成为编创者追求的目标。1927,年由吉罗姆,科恩和奥斯卡·双姆斯特恩所作的《画舵漩宫》(该剧是至今仍在上演的优秀的音乐剧中最早的一部作品)在某种意义上说来它也是一部真正的小歌剧。它以密西西比河上一艘表演船为背景,描述船长、船长夫人、女儿木兰小姐、赌徒女婿、剧团台柱黑白混血的朱莉小姐、船底黑奴、黑厨娘的故事,还有密西西比河沿岸的人情事故、悲欢离合,全剧长达四小时。首演之夜,百老汇的观众被吓呆了,他们不晓得原来“Musi-cal”不是只有歌舞喜闹剧,竟然可以这样的“戏剧”!从此,百老汇音乐剧开始了现代剧目的尝试,音乐剧的编导开始更注意故事情节及歌曲的创作,从而更丰富了音乐剧的形式。
与小歌剧并存于同一时代的还有Rcvue(时事讽刺剧),在音乐舞台上它以没有完整故事的形式和通俗的方式兴盛着,这种歌舞虽没有情节,却开着冷玩笑,利用这种讽刺的手法把戏剧或歌剧滑稽化,它模拟流行的东西,或对流行的丑闻放冷箭——这些到今天仍然是我们的歌舞的主要材料。
爵士乐进入音乐剧
爵士音乐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源于美国南部新奥尔良的一种流行音乐。从它的身上可以找到美国民歌小调,黑人灵乐怨曲以及各种村音俗韵的身影,风格多样,动感强。第一部伟大的令人不能忘怀的歌舞名为《当心你的脚步》,1914年在新阿姆斯特丹剧院上演。对于此事最有贡献的是艾尔文·伯林。他作出了那种精细的切分音拍子的歌曲,使得美国的音乐剧舞台与爵士音乐永远结了不解之缘。“爵士”成为音乐剧的“音乐俗语”。不少作曲家也将爵士的因素引入创作中。乔治·葛什温开创的就是一种“交响味”的爵士风。1924年,由葛什温兄弟创作的《女士,好样的》就开创了上世纪20年代百老汇音乐剧的爵士舞风格,该剧也使弗瑞德·阿斯泰尔和妹妹阿德勒成为百老汇首屈一指的歌舞明星。至此美国音乐剧掀开了它的新纪元,作品逐步趋于成熟
20世纪40~60年代,受欧洲轻歌舞剧和爵士音乐的影响,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百老汇音乐剧经典剧目。在这期间的作品已经成为年轻的古典了:如以美国西南部俄克拉荷马拓荒地区为背景的《俄克拉荷马》(1943年),该剧1955年被拍成电影获奥斯卡金像奖,1964年艾尔文;怕林的《安妮,拿起你的枪》;考勒·波特的根据萧伯纳剧本改编的音乐剧《窕窈淑女》。1956年在纽约首演,1964年被拍成电影并获奥斯卡金像奖;以及1957年在纽约首演的《西区故事》,1961年被拍成电影也获奥斯卡金像奖;1964年在纽约首演,反映沙俄时代犹太人命运的《屋顶上的提琴手》,1964年在纽约首演,1971年被拍成电影获奥斯卡奖。
百花齐放的现代
在1960年代中期至1970年代,前卫剧场的观念渗入主流作品;摇滚乐、社会变迁丰富创作的素材,欧陆作品进口美国,百花齐放。
20世纪60年代,甲壳虫和摇滚乐由英国冲向世界,各国音乐剧作曲家对这股不可抗拒的力量由抵制逐渐转向吸收,英国的韦伯率先在《万世魔星》这部以古老的圣经故事改编的内容沉痛、主题严肃的音乐剧中采用了轻音乐及摇滚乐,使之具有了现代感,歌曲变得活泼,通俗、易于演唱。在配器上也打破了管弦乐的严格限制,将电声乐器引入音乐剧,从而加强了它的时代感和表现力。加之由于现代音响广播设备的更新和普及,许多音乐剧中脍炙人口的歌曲。通过现代传播媒介手段,很快就风靡世界,成为全球流行歌曲,如《艾维塔》中的《阿根廷,不要为我哭泣!》及《猫》中的《回忆》在音乐会及平时街头广播中都常可听见,致使许多没有看过此剧的人也产生了一睹为快的期待。
20世纪70~80年代,“音乐剧”的创作热潮转向伦敦,英国创造了与美国风格大不相同的“音乐剧”,出现了一批英国“音乐剧”经典剧目,引起全世界的瞩目。尤其是作曲家安德鲁·劳埃德·韦伯的《万世巨星耶苏基督》(1971年)、《艾维塔》(1976年)〈猫〉(1981年)《歌剧院的幽灵》(1986年)和《日落大道》(1993年)以及根据雨果名著《悲惨世界》创作音乐剧《悲惨世界》(1980年)、都成了世界各竞相上演的保留剧目,它们在音乐和戏剧上都有了突破和飞跃。
音乐剧的流派
音乐剧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音乐剧流派的开成和壮大总是与杰出的作曲家和剧作家,尤其是他们的不朽的作品联系在一起的。
科恩、罗杰斯和小哈姆斯坦的古典音乐剧流派、勒纳和洛维的小歌剧流派、桑德海姆和普林斯的“概念音乐剧”流派、韦伯和莱斯的现代流派音乐剧、勋伯格和鲍伯利的史诗流派、吕克·普拉蒙登和理查德·科钱特的浪漫主义流派和方兴未艾的后现代流派音乐剧向世人打造了一个五彩缤纷的音乐剧舞台。
音乐剧名家
英国戏剧家安德鲁·洛依德·韦伯
安德鲁·洛依德·韦伯(AndrewLloydWebber)1948年出生于英国伦敦。他的第一部音乐剧已表现出了对流行音乐的着迷,结合了迷幻、乡村与法国小调三种元素。
70年代早期,韦伯与莱斯合写的作品是大胆的《万世魔星》,获得了格莱美奖。该剧于1971年在纽约上演时,获得了七项托尼奖,包括最佳原作曲和最佳音乐剧奖,1973年,该剧被拍成电影。韦伯根据T·S·艾略特的《擅长装扮的老猫经》改编的《猫》正开始成为迄今为止韦伯在商业上最成功的作品。
在美国和英国以及全世界,任何一个时候,都至少有他的十几个巡回演出团在大城市演韦伯的音乐剧。1995年,《猫》以史无前例的演出纪录庆祝它在百老汇上演十周年,《猫》、《星光快车》及《万世魔星》三部韦伯的作品是伦敦戏剧史上演出时间最长的三部音乐剧。韦伯是改写音乐剧历史的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
美国歌剧大师乔治·格什温
乔治·格什温(GeorgeGershwin)从小就表现出对音乐的极大热情。1919年与欧文·凯撒(IrvingCaesar)的合作曲子“斯瓦尼”使他第一次出名。同年他被委任为《乔治·怀特1919年的丑闻》一剧作曲,其中一些歌曲成为美国流行音乐中的里程碑,如“我要建一条通往天堂的梯子”、“有人爱我”等。
1935年他的民歌歌剧《波吉与贝丝》在波士顿上演,成为格什温上演最多的剧目之一。1936年格什温兄弟转到好莱坞去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创作时期。他们为《我们跳舞吗》(1937)、《困苦中的年轻女人》(1937)谱为另一部影片《古德温闹剧》(1938)写曲时,乔治病倒了,不久于1937年6月去世。[1]
[编辑本段]音乐剧的主要类型
1.百老汇音乐剧
像“好莱坞”与美国电影的关系一样,一提起“百老汇”人们便会很自然地想到美国戏剧。“百老汇”是纽约市曼哈顿区的一条大街的名称。在这条大街的中段一直是美国商业性戏剧娱乐的中心,因此“百老汇”就成为美国戏剧活动的代名词了。百老汇曾经有非常辉煌的历史,这是与美国商业音乐剧的历史密切相联系的。百老汇音乐剧(Broadway Musicals)的前身是黑人游艺表演、滑稽剧、歌舞杂剧等,比较多地受爵士乐、摇摆乐的影响,其舞蹈有独创的百老汇风格。1904年,比特尔·琼斯明确了音乐剧的概念,真正有代表性的剧目是1927年的《演出船》,它综合地把歌曲、舞蹈和故事情节、话剧表演结合起来。可以说,是音乐剧把美国风格的爵士乐和与爵士乐配合得摇摆性很强的舞蹈成功地结合在一起。《俄克拉荷马》、《西区故事》、《平步青云》都是在百老汇相继走红的重要音乐剧目。此外在百老汇经年不衰的音乐剧有:《歌剧院幽灵》、《悲惨世界》、《西贡小姐》、《美女与野兽》等。
2.黑人音乐剧
音乐剧表现手段从以欧洲为主移向以美国为主,就是因为黑人的褴褛时代爵士乐、灵魂音乐、游吟和忧伤蓝调的流行。再后来的摇摆乐也有强烈的黑人音乐背景。著名的黑人音乐剧包括《演出船》、《波吉和贝丝》、《天空小屋》、《圣路易斯的女人》、《花之房》(1954年)、《牙买加》等等。
3.伦敦西区音乐剧
伦敦西区音乐剧更多地受歌剧和轻歌剧的影响。英国音乐剧的发展很少在舞蹈方面做特别突出的改进,这里的艺术形式的结合是把歌剧、轻歌剧的传统以及音乐喜剧的传统与爵士乐、踢踏舞和芭蕾进行一定程度的结合。20世纪70年代,英国出现了两位音乐剧创作巨匠:安德鲁·洛依德·韦伯和蒂姆·莱斯,随即英国音乐剧就出现艺术上的转折。在风格上,韦伯创作的音乐剧偏重音乐,舞蹈相对较少;在制作上,英国音乐剧著名制作人卡麦隆·麦金托什非常注重把舞台上的各种技术——布景、服装、灯光等与其他手段结合起来。很快百老汇感到了来自伦敦西区的巨大压力和挑战。伦敦西区的著名音乐剧包括《悲惨世界》、《西贡小姐》(1991年才移师纽约的百老汇)、《猫》、《歌剧院的幽灵》(后来移师纽约百老汇)等等。此外,似乎所有的音乐剧从伦敦搬到百老汇都能获得成功,比如《象棋》、《男朋友》、《奥利弗》、《可爱的战争》、《查里姑娘》等等,无不如此。[2]
[编辑本段]西方音乐剧
音乐剧起源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的轻歌剧喜剧和黑人剧。
初期的音乐剧并没有固定剧本,甚至包含了杂技、马戏等等元素。自从1927年演艺船(画舫璇宫)开始着重文本之后,音乐剧开始踏入它的黄金岁月。这时期的音乐剧多宣扬乐观思想,并经常以大团圆的喜剧结局。直至1960年代摇滚乐和电视普及之前,音乐剧一直是最受美国人欢迎的娱乐和演艺形式。1980年代以后,英国 伦敦西区(West End)的音乐剧演出蓬勃,已经追上百老汇的盛况。后来甚至出现法文的音乐剧,如悲惨世界(后改编为英文版,曾在百老汇演出)、星梦Starmania、钟楼怪人、罗密欧与茱丽叶、小王子等等。
My Fair Lady Playbill with Julie Andrews and Rex Harrison而随着英国和美国的音乐剧经常在世界各地巡回演出,音乐剧也开始在日本、韩国、中国内地、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新加坡等亚洲地区流行。参见亚洲的音乐剧。
发展和著名剧目
百老汇音乐剧之父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音乐剧后来传播到美国,并在美国得到高度冶炼和发展。美国纽约的百老汇,视其为音乐剧中心,甚至将音乐剧统称为百老汇音乐剧。美国音乐剧的内容,偏重于谈情说爱及幽默风趣,音乐轻松愉快,演出方式往往比较富丽堂皇,但仍不失其主要风格。其典型代表人物科恩人称“百老汇音乐剧之父”。
科恩1885年1月诞生于纽约,年轻时曾在纽约音乐学院学习钢琴,1903年赴英国伦敦学习作曲,同时潜心研究轻歌剧、音乐喜剧的创作表演经验,并参加创作实践。自1904年起先后创作音乐剧50部,其中《演艺船》(1927)最为出众。
故事叙述了20世纪20年代密西西比河上一个在船上演出的流动剧院演员们在时代变迁和种族歧视的社会环境中悲欢离合的生活景象。船主安迪的女儿马格诺莉雅与游手好闲的青年拉威涅相爱,婚后生了一个女儿取名吉姆。一天,船主发现女婿拉威涅竟是赌棍,将其驱逐,吉姆随同离去。马格诺莉雅无奈在夜总会登台献艺,艰苦奋斗了21年,终于成为著名音乐喜剧明星,最后回到船上,挽救了日益衰败的演艺船,拉威涅和女儿吉姆也回到船上一家人终于团聚。剧情中加入了民间歌舞、爵士乐、查尔斯顿等清新歌舞,歌曲旋律深沉感人,以《老人河》最为著名。在演出中,美国黑人男低音歌唱家保尔·罗伯逊(1898—1976)饰船工乔一角,成功演唱苍劲、悲切的《老人河》使其扬名世界。
发展中百老汇音乐剧
20世纪同样引人注目的还有格什温的《开始奏乐》(1927年)、《疯狂的女郎》(1930年)、《我为你歌唱》(1931年)以及1935年创作的黑人民间音乐剧《波吉与贝丝》,其中的《我为你歌唱》因为剧中讽刺了美国总统选举中的弊病,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并成为第一部获得“普利策奖”的音乐剧。
自20世纪20年代起,百老汇名家辈出,经典佳作频频登台,商业操作生意兴隆,持续铸造数十年的辉煌。百老汇音乐剧发展史上,除科恩、格什温兄弟等风云人物外,在40、50年代有过密切合作的作曲家罗杰斯和剧作家哈默斯坦也为音乐剧事业做出过巨大贡献。他俩合作的《俄克拉荷马》于1943年3月在纽约圣詹姆斯剧院首演,获得空前成功。这是一部反映农村青年爱情生活的故事。其中女主人公劳芮做梦的场景,描写梦幻中与恋人克莱的绵绵情语——雇工加德与克莱斗殴,劳芮相阻——劳芮在加德追逐下奔跑、挣扎……最后从梦中惊醒。德蜜尔在这里巧妙运用双人舞、三人舞,与剧情和谐巧妙的结合,舞姿舞步做了民俗化、美国化的改革,以区别古典概念的芭蕾舞。《俄克拉荷马》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成功实践了多种要素的完美综合。此后,罗杰斯和哈默斯坦又合作完成了《旋转木马》、《南太平洋》、《国王与我》。还有一部中国观众十分熟悉的音乐剧。这就是《音乐之声》。这部音乐剧后来被搬上了银幕,作品中的许多歌曲,可谓脍炙人口,流传甚广。
50、60年代是百老汇音乐剧的全盛时期,在强化歌唱、舞蹈、表演、剧情的有机综合功能方面又作了一系列大胆革新。精湛的专业化创作技巧和美国作风的音乐舞蹈汇成浑然一体,将音乐剧的艺术品位和演员的多能性表演艺术提升到新的境界。1957年9月16日,由普林斯制作、伯恩斯坦作曲、劳伦茨编剧、桑岱姆作词、罗宾斯导演的《西城故事》在百老汇首演,标志着音乐剧艺术最佳发展阶段的开始。此剧1961年拍成电影,荣获十项奥斯卡奖。作品从莎士比亚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获得灵感,地点从维罗那古城变为现代曼哈顿西区,人物关系由原剧两个世代宿怨的贵族家族移植为落后、贫穷的移民集聚地的两个青年团伙争夺地盘的恶斗,男女主人公托尼和玛丽亚分属一个群体,最后以悲剧告终。该剧融会复杂的爵士节奏和富于冲击力的音响律动,歌曲音调着重深入揭示人物内心情感,将音乐完全置于剧情之中。虽为爵士流行风,却不追求听觉的效果,给了观众以细细咀嚼回味的余地。剧中歌曲《玛丽亚》、《今晚》、《阿美利加》等韵味十足,百听不厌。
继《西城故事》之后,百老汇陆续推出一些风格迥异的音乐剧,《吉卜赛》(1959)、《音乐之声》(1959)、《卡米洛特》(1960)、《您好,多莉》(1963)、《屋顶上的小提琴》(1964)、《滑稽女郎》(1964)、《油脂仔》(1972)、《平步青云》(1975)、《芝加哥》(1976)、《安妮》(1977)、《第42街》(1980)以及红极90年代的《美女与野兽》、《狮子王》、《化身博士》《为你疯狂》以及心理剧《化身博士》等等,令人目不暇接。其中不少作品从纽约到世界,从舞台到屏幕,展示了音乐剧这一独特艺术品种的千姿百态。
伦敦西区的《奥立弗》“挑战”百老汇
自60年代起,伦敦西区的音乐剧创作表演正急起直追,不时发起向百老汇的冲锋进军,“音乐剧中心”百老汇受到严峻的和强烈的震撼。
1960年6月由巴特根据狄更斯的小说《孤星泪》(即《雾都孤儿》)编剧作词作曲的《奥立弗》首演于伦敦。1963年进入百老汇舞台,荣获两项托尼奖。该剧没有舞蹈场面,将创作重点放在戏剧表演、各种形式的演唱和舞台布景的创新上,采用并行转台展现维多利亚时代伦敦社会图景,让观众直观感受到故事发生的特定环境,对奥立弗的悲惨命运给予深深的同情。也正是在60年代,伦敦剧坛升起了一颗作曲新星,那就是安德鲁·洛依德·韦伯。他具有扎实的古典音乐根基,擅长于钢琴、小提琴等乐器演奏,对新潮流行音乐和音乐剧情有独钟。1967年他与词作家蒂姆·莱斯(1944)合作《约瑟夫和神奇彩衣》,此剧1981年在百老汇连演800多场,1982年获包括音乐在内的托尼奖多项提名。1971年10月他们合作的摇滚音乐剧《耶稣基督巨星》在百老汇首演,此剧取材于圣经故事灵感来自于霍尔本的油画《墓中死基督》,通过对以基督与犹大为中心的复杂人物关系折射当代社会普遍的人性命题,寓以深刻的哲理意味。1978年6月他们的又一部摇滚音乐剧《艾维塔》在伦敦隆重上演,故事取材于阿根廷前总统庇隆第二任夫人艾维塔的生活事迹翌年9月在百老汇连演1560多场,荣获7项托尼奖和纽约戏剧评论界最佳音乐奖。以上两部摇滚音乐剧为了使观众深入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调动了旁白演唱的形式,《艾维塔》中演唱的摇滚歌曲《如此一个竞技场》、《金钱滚滚来》有力地推动着情节发展,而且又十分动听。这部音乐剧中还有一首并非摇滚的主题歌《阿根廷别为我哭泣》以其楚楚动人的旋律而风靡全世界。他的惊世巨作《猫》1981年5月在伦敦首演轰动了百老汇。此后又创作了以舞蹈精彩绝伦而著称的《星光快车》、《剧院幽灵》(1986)和90年代荣获8项托尼奖的《日落大道》等传世名剧。
20世纪80、90年代称雄世界音乐剧坛的伦敦西区,除了韦伯,还有作曲家勋伯格(1944~)和著名制作人卡麦隆·麦金托什(1946— )。他们的配合往往能取得良好效果。麦金托什是一位聪明的艺术经营者,用高质量艺术作品赢得千千万万的观众。他与韦伯合作的《猫》、《歌剧院的幽灵》,与勋伯格合作的《悲惨世界》、《西贡小姐》,以及重新制作的许多经典剧目都为世人所瞩目。
世界经典音乐剧——《悲惨世界》
根据法国19世纪雨果的经典小说《悲惨世界》改编的同名音乐剧是麦金托什制作的四大名剧之一。由阿兰·鲍伯利作词,勋伯格作曲,特里沃·南与约翰·凯德合作编剧、导演。此剧最早是1980年巴黎演出的法语版本,麦金托什为其音乐所激动,决定重新制作,由芬顿将法语歌词译成英语,并请诗人赫伯特·克莱茨梅对歌词重新修改加工,成为通行的英语版本。继1985年10月在伦敦首演、1987年3月在百老汇隆重推出以来,至今已在33国家、200多个城市用21种不同语言演出过 54种制作版本, 该剧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50多个重要国际奖项。
2002年6月22日美国国家巡演团在中国上海持续演出22场。上海大剧院的演出广告用大字写道:“《悲惨世界》,创造历史,首部中国上演的百老汇音乐剧。百老汇巨星康姆·威尔金森专程加盟,再度诠释冉·阿让。美国国家巡演团倾情演绎,上海大剧院震撼巨献。”国内外观众纷至沓来,大剧院门票告罄,剧场内掌声雷动,此次演出成为上海文化生活的一大盛事。《悲惨世界》以逃亡的冉·阿让与警探沙威周旋,终其一生逃避追捕迫害的故事为主线,多侧面表现冉·阿让舍己救人,给予苦难中的人们以同情和关爱的人道主义精神,史诗般地反映了19世纪法国三十年动荡历程中人间的悲欢离合和人民大众英勇抗争的业绩。
《悲惨世界》这部音乐剧贵在写实,实在难得。其流动的舞台、巨大的转盘、丰富的场景给观众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5. 音乐剧、歌剧、歌舞剧的联系与区别论文(2000字)
歌剧和音乐剧有很大的区别!你可以到:
音乐剧:http://ke..com/view/9921.html
歌剧:http://ke..com/view/21308.htm
中了解到
音乐剧(Musical theater)是由喜歌剧及轻歌剧(或称“小歌剧”)演变而成的,早期称作“音乐喜剧”,后来简称为“音乐剧”,是19世纪末起源于英国的一种歌剧体裁,是由对白和歌唱相结合而演出的戏剧形式。音乐剧熔戏剧、音乐、歌舞等于一炉,富于幽默情趣和喜剧色彩。它的音乐通俗易懂,因此很受大众的欢迎。音乐剧在全世界各地都有上演,但演出最频密的地方是美国纽约市的百老汇和英国的伦敦西区。因此百老汇音乐剧这个称谓可以指在百老汇地区上演的音乐剧,又往往可是泛指所有近似百老汇风格的音乐剧。
特点
和歌剧的分别是,音乐剧经常运用一些不同类型的流行音乐以及流行音乐的乐器编制;在音乐剧里面可以容许出现没有音乐伴奏的对白;而音乐剧里面亦没有运用歌剧的一些传统,例如没有了宣叙调和咏叹调的区分,歌唱的方法也不一定是美声唱法。但音乐剧和歌剧的区分界线仍然有不少学者争议,例如格什温(Gershwin)作曲的波吉与佩斯(台湾翻译「乞丐与荡妇」)(Porgy and Bess)就曾同时被人称作歌剧、民谣歌剧(Folk Opera)和音乐剧。一些音乐剧如悲惨世界是从头到尾都有音乐伴奏,而一些轻歌剧如卡门却有对白。
音乐剧普遍比歌剧有更多舞蹈的成份,早期的音乐剧甚至是没有剧本的歌舞表演。虽然著名的歌剧作曲家华格纳(Richard Wagner)在十九世纪中期已经提出总体艺术(Gesamtkunstwerk),认为音乐和戏剧应融合为一。但在华格纳的乐剧(music drama)里面音乐依然是主导,相比之下,音乐剧里戏剧、舞蹈的成份更重要。
另外,音乐剧(英语:Musical theater,简称 Musicals),也称为歌舞剧。起源于19世纪的英国,是由喜歌剧演变过来的,比较早的作品有英国作曲家琼斯写的《快乐的少女》等,因此,伦敦西区的剧院被人们尊为音乐剧的故乡。
故可看出两者是一致的。
音乐剧中:
世界四大音乐剧:《歌剧魅影》《猫》《悲惨世界》《西贡小姐》
歌剧中:
世界十大歌剧包括:《浮士德》,《乡村骑士》,《卡门》,《图兰多》,《阿依达》,《茶花女》,《弄臣》,《托斯卡》《奥赛罗》,《蝴蝶夫人》和《艺术家的生涯》。但另外有些排名也将罗西尼的《塞尔维亚的理发师》和莫扎特的《魔笛》、《费加罗的婚礼》排在十大歌剧当中。
上述可能没有2000字,但你可以再我给你提供的网站上在再取截取点,主要的意思我上述都写了!
6. 音乐剧《歌剧魅影》观后感一千五百字左右
《剧院魅影》,讲述了一个发生在1870年的巴黎的故事。一个卡西莫多似的苦命人游荡在巴黎歌剧院迷宫般的地下室中。年少的不幸让人们同情他的身世,但丑陋的面容更使人们对他恐惧与排斥,不知道他来了歌剧院多少年,但他安于成为人们心中的魔鬼,成为歌剧院的幽灵。 这幕音乐剧,便是讲述这个剧院魅影的传奇故事。 一出悲喜剧 在这场音乐剧中,有人只出现短短的一瞬,便消逝了。有的人却经历物是人非的变迁,依然健在。有的人咆哮命运的不公、向社会报复,有的人享受贵族的荣耀与幸福,安享生活。沉陷于爱情的泥沼,或者为爱疯狂。所有的一切,都发生在巴黎歌剧院的剧场内。这是一幕爱恨交织的悲喜剧。结局出人意料,却也是皆大欢喜。 一个关于爱的故事 什么是爱?谁能说得清道得白呢?两情相悦的幸福,背后总有自我牺牲的悲壮。包容是爱,宠溺是爱,暗恋是爱、依恋是爱、虐恋也是爱……我们每个人都深深的陷入爱的漩涡。期待着、享受着、回味着、追忆着爱。 剧院魅影,一个出生于贵族家庭的“象人”,面具是他来到这个世界以后穿的第一件衣裳。仅仅是因为他的容貌。他被光鲜的世界排斥了,没有尊宠、没有关爱。漂泊四方,在任何地方都成为别人猎奇的目标,甚至成为马戏团铁笼中的小丑。…… 喜爱“魅影”这个角色,因为他虽然容貌丑陋,但这掩盖不住他那与生俱来的贵族气质,遮蔽不了他出众的才华,也无法抑止他对爱的追求。他爱克里斯汀,一个巴黎歌剧院里看上去默默无闻的舞者。“魅影”为她创作优美的音乐、华丽的歌剧、教导她歌唱、训练她的舞姿。帮助她成为一个令整个巴黎倾倒的女神。 “魅影”以为克里斯汀就是他的,或者说是因为他向她倾注了所有的热情。她代表了他所有的理性(对音乐的热爱)与非理性(对爱的痴狂)的追求。当克里斯汀与拉乌尔在巴黎歌剧院的楼顶海誓山盟的时候,魅影的心碎了。再次感到无依无靠、被抛弃。凄厉的呼喊响彻巴黎的夜空,却仍然无法改变命运的安排。 他并不想复仇,或者说,他也知道自己无力改变现实世界中的一切,所以他才会使用偷梁换柱的手法,杀死皮昂吉,把自己扮演成唐璜,成为他为克里斯汀创作的歌剧中的角色,在厚厚的披风下掩饰自己的面容,在警察遍布的巴黎歌剧院中,在舞台上与他心中的爱人上演这幕绝唱。希望在他自己创造的世界中,成为爱的主宰。 也许,他知道,在现实上演的悲喜剧中,他必须死。他带走了克里斯汀,然而,他真的是为了占有她、霸占她吗?未必。因为当克里斯汀不在乎他的容貌,给他深情的一吻时,他颤抖了。我甚至能感觉到那副“怪兽”似的脸上在流泪。这是一种幸福的感觉,一种常人难以体味的幸福。他并不残忍,也不缺同情心,他需要的是他人的尊重,所爱的人对他的尊重。 他可以放弃克里斯汀,让她与拉乌尔远走高飞。但希望看到克里斯汀的坦诚,看到拉乌尔的执着。当拉乌尔宁肯被吊死,也不愿放弃克里斯汀的时候,魅影明白了,这个看似柔弱的男人,拥有更大的勇气。对爱的追求,能给人和脆弱的人带来巨大的勇气。爱的力量能促使我们忘记一切恐惧、去争取。 也许我们可以说,魅影的残忍来自于他童年的不幸经历、来自于他自卑的人格。但我们又怎能评价一个人人格的优劣呢?每个人都是在一次次的伤害中成长。受到别人伤害的时候,往往也会伤害别人。 但我觉得,拉乌尔对克里斯汀的爱,更多的是一种对年少伙伴的梦幻般想象。或者说,歌剧在对他们两人爱情的刻画上多少显得有些单薄。让人感到只是一个灰姑娘遇见王子的梦幻。甚至让人以为,克里斯汀因为拉乌尔贵族的身份和财富才跟他在一起的。 而拉乌尔和克里斯汀后来怎样呢?无从得知。歌剧开始的拍卖会上,为什么只有拉乌尔一个人呢?克里斯汀呢?40年的时间已是沧海变桑田,但这个倾城的美丽女孩,是否已长眠地下了呢?更不知道她是否还记得那个拥有丑陋却极富才华的 魅影 。 一种令人心醉的美丽 华丽的服饰、精致的布景、变幻莫测的舞台,再加上专业的演员。使得这幕来自伦敦西区,后又在百老汇等地上演的音乐剧显得如此美丽。从演出开始,巴黎歌剧院的拍卖会上展示第663件拍品的时候,就感觉自己仿佛来到了1919年的巴黎。昏暗的拍卖会现场、垂垂老矣的拉乌尔,落满灰尘的海报,有些机械失灵的铙钹,倾覆的吊灯,让人情不自禁的投入其中。 倏的一下时空倒转,40年前的巴黎歌剧院一片金碧辉煌。《汉尼拔》的排演,有些耍大牌的皮昂吉腆着肚子在演唱。灯光照得他将军的盔甲闪闪发亮。只有惊叹的份。…… 当场景转移到歌剧院的地下湖时,干冰营造出梦幻般的效果。小舟在湖面穿行。魅影此时仿佛变成驾驶贡多拉的船工,引领着克里斯汀来到他的宫殿。 当拉乌尔与克里斯汀为了避开魅影,来到歌剧院楼顶的时候,背景墙上显现的是19世纪巴黎的迷人夜景。街巷里闪烁的烛光与满天繁星呼应。仿佛在星河中徘徊。 克里斯汀来到她父亲的墓前倾诉心声与困扰。魅影出现在十字架旁。深情的演唱,矛盾的心理,灰暗的服饰、苍白的面具,加上幽暗的十字架。让人也为他感到无限悲哀。 而当音乐剧的最后,一个女孩来到曲折的地下室,发现魅影那件披风下的面具,拿起端详、定格的时候,忽然间感到时光流转。这感觉不亚于电影中的蒙太奇镜头。看到这个场面,我是第一次彻底折服于剧场演出的魅力。令人无法言表的感动,那是一种令人心醉的美丽。 第一次进上海大剧院看演出,深深的折服于音乐剧的魅力。只能说,《剧院魅影》带给我的感觉,就是一段传奇,一出悲喜剧,一个关于爱的故事,一种令人心醉的美丽。
7. 歌剧魅影观后感2000字左右要有故事和音乐
《剧院魅影》,讲述了一个发生在1870年的巴黎的故事。一个卡西莫多似的苦命人游荡在巴黎歌剧院迷宫般的地下室中。年少的不幸让人们同情他的身世,但丑陋的面容更使人们对他恐惧与排斥,不知道他来了歌剧院多少年,但他安于成为人们心中的魔鬼,成为歌剧院的幽灵。
这幕音乐剧,便是讲述这个剧院魅影的传奇故事。
一出悲喜剧
在这场音乐剧中,有人只出现短短的一瞬,便消逝了。有的人却经历物是人非的变迁,依然健在。有的人咆哮命运的不公、向社会报复,有的人享受贵族的荣耀与幸福,安享生活。沉陷于爱情的泥沼,或者为爱疯狂。所有的一切,都发生在巴黎歌剧院的剧场内。这是一幕爱恨交织的悲喜剧。结局出人意料,却也是皆大欢喜。
一个关于爱的故事
喜爱“魅影”这个角色,因为他虽然容貌丑陋,但这掩盖不住他那与生俱来的贵族气质,遮蔽不了他出众的才华,也无法抑止他对爱的追求。他爱克里斯汀,一个巴黎歌剧院里看上去默默无闻的舞者。“魅影”为她创作优美的音乐、华丽的歌剧、教导她歌唱、训练她的舞姿。帮助她成为一个令整个巴黎倾倒的女神。
“魅影”以为克里斯汀就是他的,或者说是因为他向她倾注了所有的热情。她代表他所有的理性(对音乐的热爱)与非理性(对爱的痴狂)的追求。当克里斯汀与拉乌尔在巴黎歌剧院的楼顶海誓山盟的时候,魅影的心碎了。再次感到无依无靠、被抛弃。凄厉的呼喊响彻巴黎的夜空,却仍然无法改变命运的安排。
他并不想复仇,或者说,他也知道自己无力改变现实世界中的一切,所以他才会使用偷梁换柱的手法,杀死皮昂吉,把自己扮演成唐璜,成为他为克里斯汀创作的歌剧中的角色,在厚厚的披风下掩饰自己的面容,在警察遍布的巴黎歌剧院中,在舞台上与他心中的爱人上演这幕绝唱。希望在他自己创造的世界中,成为爱的主宰。
也许他知道,在现实上演的悲喜剧中,他必须死。他带走了克里斯汀,然而,他真的是为了占有她、霸占她吗?未必。因为当克里斯汀不在乎他的容貌,给他深情的一吻时,他颤抖了。我甚至能感觉到那副“怪兽”似的脸上在流泪。这是一种幸福的感觉,一种常人难以体味的幸福。他并不残忍,也不缺同情心,他需要的是他人的尊重,所爱的人对他的尊重。
他可以放弃克里斯汀,让她与拉乌尔远走高飞。但希望看到克里斯汀的坦诚,看到拉乌尔的执着。当拉乌尔宁肯被吊死,也不愿放弃克里斯汀的时候,魅影明白了,这个看似柔弱的男人,拥有更大的勇气。对爱的追求,能给人和脆弱的人带来巨大的勇气。爱的力量能促使我们忘记一切恐惧、去争取。
也许我们可以说,魅影的残忍来自于他童年的不幸经历、来自于他自卑的人格。但我们又怎能评价一个人人格的优劣呢?每个人都是在一次次的伤害中成长。受到别人伤害的时候,往往也会伤害别人。
但我觉得,拉乌尔对克里斯汀的爱,更多的是一种对年少伙伴的梦幻般想象。或者说,歌剧在对他们两人爱情的刻画上多少显得有些单薄。让人感到只是一个灰姑娘遇见王子的梦幻。甚至让人以为,克里斯汀因为拉乌尔贵族的身份和财富才跟他在一起的。
而拉乌尔和克里斯汀后来怎样呢?无从得知。歌剧开始的拍卖会上,为什么只有拉乌尔一个人呢?克里斯汀呢?40年的时间已是沧海变桑田,但这个倾城的美丽女孩,是否已长眠地下了呢?更不知道她是否还记得那个拥有丑陋却极富才华的 魅影。
一种令人心醉的美丽
华丽的服饰、精致的布景、变幻莫测的舞台,再加上专业的演员。使得这幕来自伦敦西区,后又在百老汇等地上演的音乐剧显得如此美丽。从演出开始,巴黎歌剧院的拍卖会上展示第663件拍品的时候,就感觉自己仿佛来到了1919年的巴黎。昏暗的拍卖会现场、垂垂老矣的拉乌尔,落满灰尘的海报,有些机械失灵的铙钹,倾覆的吊灯,让人情不自禁的投入其中。
倏的一下时空倒转,40年前的巴黎歌剧院一片金碧辉煌。《汉尼拔》的排演,有些耍大牌的皮昂吉腆着肚子在演唱。灯光照得他将军的盔甲闪闪发亮。只有惊叹的份。……
当场景转移到歌剧院的地下湖时,干冰营造出梦幻般的效果。小舟在湖面穿行。魅影此时仿佛变成驾驶贡多拉的船工,引领着克里斯汀来到他的宫殿。
当拉乌尔与克里斯汀为了避开魅影,来到歌剧院楼顶的时候,背景墙上显现的是19世纪巴黎的迷人夜景。街巷里闪烁的烛光与满天繁星呼应。仿佛在星河中徘徊。
克里斯汀来到她父亲的墓前倾诉心声与困扰。魅影出现在十字架旁。深情的演唱,矛盾的心理,灰暗的服饰、苍白的面具,加上幽暗的十字架。让人也为他感到无限悲哀。
而当音乐剧的最后,一个女孩来到曲折的地下室,发现魅影那件披风下的面具,拿起端详、定格的时候,忽然间感到时光流转。这感觉不亚于电影中的蒙太奇镜头。看到这个场面,我是第一次彻底折服于剧场演出的魅力。令人无法言表的感动,那是一种令人心醉的美丽。
第一次进上海大剧院看演出,深深的折服于音乐剧的魅力。只能说,《剧院魅影》带给我的感觉,就是一段传奇,一出悲喜剧,一个关于爱的故事,一种令人心醉的美丽。
《歌剧魅影》大量采用古典音乐背景,又加上音乐剧,在音乐剧中套上歌剧,就创作出一部音乐剧力作。
舞台争拍卖一个八音盒,音乐响起时,一只机械的小猴便随之而动,一位老者叫价(拉乌尔),回到从前(年轻的时代)这是起到一个牵线的作用,展开故事。
《歌剧魅影》虽有恐怖惊险的气氛,但导演所追求是在调动一切音乐和舞台的表现手段,充分发挥了音乐剧的综合舞台优势(声乐和舞美)方面殚精竭虑。整部音乐剧采用近似严肃大歌剧的音乐语言,引进了“音乐戏剧展开”的概念和方法,将幽灵,克利斯丁,拉乌尔这两个男人于一个女人之间的美妙,真诚而又略带伤感的浪漫以及充满爱与幻想的情感交融表现的极其凄婉,完美而动人。
原来的音乐剧就有大量经典音乐,这绝对保证了电影中感情色彩表达的震撼力,也是电影的主要灵魂所在。在这部电影中,舒缓、紧迫、狂躁、激情的音乐不断交替,而且几首旋律如the phantom of the opera,all I ask of you贯穿始终,同样的旋律巧妙表达了不同的感情,也奠定了作品的情感基调。
克利斯丁(女主人公)第一次真正的踏上自己的舞台,女主角崭露头角美丽朦胧,《think of me》的音乐则轻柔悦耳;歌声开始,也展开的故事的发展。导演利用这样一个大的环境塑造了这一角色(克利斯丁),让影片伴随欧洲巴黎歌剧院所演出的歌剧而进行故事的展开。
克利斯丁的第一部歌剧成功后,回到自己的房间,点上蜡烛听到了音乐天使(幽灵)的鼓励。
克利斯丁的好朋友来找拉乌尔,两人以歌唱的形式开始了一段对话。
但克利斯丁和拉乌尔的相爱让藏在镜子后的剧院幽灵十分气愤,便从镜子后现身,女主人公和幽灵第一次接触,在幽灵的充满诱惑的歌声的指引下,在黑暗的密道里,克利斯丁步步紧随,两人乘着小船,来到位于歌剧院地下暗湖中心的密室里。在这充满梦幻色彩的地下室 ,幽灵用温柔而温柔又有力的歌声《the music of the night》让克利斯丁抛开世俗的羁绊,加入到黑暗王国,吟唱他谱写的黑暗,歌声旋律悠扬婉转。歌声和音乐也是优美圆润。当女主角前往地下王国时,the phantom of opera的音乐高亢,激昂,神秘又略带紧迫;众人争论不休时,音乐轻快滑稽;女主角身处墓地时,音乐哀婉凄迷; 电影除了使用乐剧表演外,画面人物和音乐的使用也是别具风味,拉克被杀时,音乐的急促和拉克逃命的心跳,逃跑汇成一体,充分的将惶恐表现的淋漓尽致。
演出魅影的歌剧《唐璜的胜利》时,幽灵故伎重演,不知不觉绞死了扮演唐璜的皮儿吉,亲自披挂上阵,与格里斯丁一起演唱了一段优美的咏叹调《覆水难收》(thepointof noreturn)音乐低沉狂野,符合魅影的性格;整部电影也随着《唐璜》的胜利,将克利斯丁要挟到地下室,让克利斯丁做出选择,背景音乐危急激烈,这个地下王国则显得黑暗恐怖,克利斯丁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她平静的一吻唤起幽灵内心深处的美好情感,八音盒清脆的声音伴随着主人哀婉的歌声,为这段传奇添上了一个余韵悠长的结尾。
希望以上信息可以帮到您,欢迎您登陆我们的网站,查询全国各大城市最新、热门演出信息
具体请点击:http://www.chinaticket.com ^_^
8. 如何评价音乐剧《歌剧魅影》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魅影”,这是欣赏完《剧院魅影》后给我最大的感想。“魅影”我认为就是每个人性格上自卑和懦弱的一面,是我们最为隐蔽的黑暗面,不容外人发现和触碰,一但暴露在人前就会“凶相毕露”,但归根到底都是想保护自己的尊严。
“魅影”是一个才华横溢的音乐天才,但由于面容上的残缺,导致他极度的自卑和心理的扭曲,他高傲孤寂漠视一切,同时只有在音乐上才能找到自己的存在感,“魅影”把自己当作剧院的最高主宰,所有人和事都要服从他的命令。在面具的保护下,他是一位优雅的绅士,运筹帷幄把整个剧院的人和事都玩弄在鼓掌之中,但隐藏在面具上丑陋的面容被揭露后他是显得那样的苍白和无力,粗野的像一头野兽,这里也赞赞面包的演技,把被揭面具的“魅影”那种兽性和笨拙的丑态表演的微妙微翘。可是他还抱有一丝的侥幸心理,期盼Chiristine会因为自己的才华和对她的恩惠而接受自己的爱,不过Chiristine并没有接受“魅影”的爱,只是感到恐惧和压逼,努力逃离魅影。
“魅影”知道Chiristine和Raoul相爱后,他认为Chiristine背叛了自己,彻底的伤害了自己的自尊心,他要报复要Chiristine自己心甘情愿的回到自己的身边,于是他策划了一系列的计划和圈套,最终让Chiristine选择自由还是爱人。在得到Chiristine那同情怜悯的吻后,“魅影”高兴的有点不知所措,同时他也在反问自己,这是真的是自己想要的结果吗?他内心封存已久的善意和对Chiristine的真爱,他放走了这对情侣,最后他自能自己在黑暗中继续自卑的生活着,没有人爱他,他也不想再与外界接触了,唯有一个猴子音乐盒与他作伴,度过一滴滴孤寂的时光,而使他最为伤心的是Chiristine的去而复返只是为了把戒子还他。
这个剧的舞台效果很好,每个道具的设计和制造都很有心思,而且立体感十足,基本上把整个舞台空间都运用的十分好,从上到下,远到近,都有演员的表演区,没一个地方都经过精心的设计,另人意想不到,特别在“魅影”的每次出场,都是在你想象之外的地方出现,在地底撑船的场面令人印象深刻,船的运行轨迹好顺滑,好像真的在湖上滑行一样,特别是两边的树有一种从远而近的视觉效果,加上干冰机和蜡烛的运用,使人感到神秘和诡异。在化装舞会的大楼梯和演员的服装都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而且场景与场景之间的转换很流畅,使你感觉不会到一点的突兀和停滞。至于在灯光上可能会有人感到比较暗,但我认为这恰到好处,因此这个剧都是弥漫着一种惊悚暗黑的氛围,对于“魅影”每次出场的灯光都能很好很自然的营造气氛,让人没有一种 “为做而做”的感觉,而且舞台效果十分干净,没有一丝多余的杂光影响你的观看,在化妆舞会上用简单的灯光、物美道具和服装把整个氛围很好的带了出来,让观众把注意力都聚焦在演员的表演上。最后一幕“魅影”的消失也足见导演对于道具设计的所花的心思,对于“魅影”的声音比较尖,我觉得也是很符合他那种扭曲的性格,而且也为剧目带来了神秘和惊悚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