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哪位愿意分享一些好的音乐剧给我呢
音乐剧其实就是外国的戏剧。。是将声(声乐)、台(台词)、形(形体、舞蹈)、表(表演)结合为一体的一种舞台表演形式。。
美国的“百老汇”应该听说过吧? “ 百老汇”就上演过很多比较高雅、经典的音乐剧。
比如:《猫》、《音乐之声》、《歌剧魅影》、《狮子王》、《悲惨世界》等。。
这些都是很有名的。。
㈡ 中外歌剧·舞剧·音乐剧鉴赏的图书目录
第一章 歌剧艺术概述
第一节 歌剧的形式与内容
第二节 歌剧中的音乐(声乐和器乐)
第三节 如何欣赏歌剧
第二章 歌剧的发展历史
第一节 西方歌剧历史及发展
第二节 中国新歌剧的产生与发展
第三章 西方歌剧鉴赏
第一节 “近代歌剧之父”——蒙特威尔第与《奥菲欧》
第二节 18世纪古典主义歌剧重要作曲家和作品
一、格鲁克与《奥菲欧与尤丽狄茜》(Orfeo ed Euridice)
二、莫扎特和《费加罗的婚礼》(Le nozze di Figaro)
三、罗西尼与《塞维利亚的理发师》(Il Barbiere di Siviglia)
第三节 19世纪意大利浪漫主义歌剧重要
一、唐尼采蒂和喜歌剧《爱的甘目
二、贝里尼与代表作《诺尔玛》
第四节 威尔第与他的歌剧创作
一、歌剧《茶花女》(La Traviata)
二、四幕超大景观歌剧《阿伊达》(Aida)
第五节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真实主义歌剧及普契尼的歌剧创作
一、真实主义歌剧
二、四幕歌剧《艺术家的生涯》(La Boheme)
三、三幕歌剧《托斯卡》(Tosca
四、三幕歌剧《蝴蝶夫人》(Madama Butterfly)
五、歌剧《图兰多特》(Turandot)
第六节 马斯卡尼的歌剧《乡村骑士》和莱翁卡瓦洛的歌剧《丑角》
一、马斯卡尼的歌剧《乡村骑士》(Cavalleria Rusticana)
二、莱昂卡瓦洛的歌剧《丑角》(Pagliacci)
第七节 瓦格纳和他的乐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
第八节 柴可夫斯基和他的歌剧创作
一、三幕抒情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Jewgeni Onegin)
二、三幕七场歌剧《黑桃皇后》(Queen of Spades)
第九节 比才与歌剧《卡门》
第十节 德彪西与歌剧《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
第十一节 理查·施特劳斯和他的歌剧作品
一、独幕(四场)歌剧《莎乐美》(Salomé)
二、独幕歌剧《艾莱克特拉》(Elektra)
三、三幕喜歌剧《玫瑰骑士》(Der Rosenkavalier)
第十二节 肖斯塔科维奇与歌剧《姆钕斯克县的麦克百夫人》
第十三节 普罗科菲耶夫的歌剧巨作《战争与和平》
第十四节 巴托克与歌剧《蓝胡子公爵的城堡》
第十五节 贝尔格与歌剧《沃采克》
第四章 中国歌剧鉴赏
第一节 中国民族歌剧
一、中国民族新歌剧《洪湖赤卫队》
二、民族经典歌剧《江姐》
第二节 施光南与歌剧《伤逝》
第三节 金湘与歌剧《原野》
第四节 石夫与歌剧《阿美姑娘》
第五节 郭文器与歌剧创作
一、现代室内(古代连环画)式歌剧《认宴》
二、四场现代室内歌剧《狂人日记》
第六节 谭盾与三幕现代歌剧《茶经》
第七节 其他中国歌剧
一、《苍原》
二、《张骞》
三、大型历史歌剧《司马迁》
四、新民族歌剧《悲怆的黎明》
五、《我心飞翔》 第一章 舞剧艺术概述
第一节 从舞蹈、舞蹈组合与舞蹈语言说起
第二节 古典芭蕾
第三节 舞剧(芭蕾舞剧)
第四节 戏剧芭蕾与交响芭蕾的特征与区别
第五节 舞蹈与音乐
第六节 如何欣赏舞剧
第二章 舞剧的形成与发展历史
第一节 欧洲芭蕾舞剧
第二节 中国芭蕾舞剧
第三章 西方芭蕾舞剧鉴赏
第一节 柴可夫斯基的三大芭蕾舞剧
一、芭蕾艺术的网络全书——《睡美人》(Sleeping Beauty)
二、古典芭蕾的代表作《天鹅湖》(Swan Lake)
三、永久的圣诞礼物《胡桃夹子》(The Nutcracker)
第二节 足尖芭蕾代表作《仙凡之恋》
第三节 法国四大芭蕾舞剧
一、浪漫主义“芭蕾之冠”《吉赛尔》(Giselle)
二、《海盗》(Le Corsaire)
三、古典童话芭蕾《葛蓓莉娅》(Coppelia)
四、古典芭蕾《希尔薇娅》(Sylvia)
第四节 喜剧芭蕾力作《仲夏夜之梦》
第五节 普罗科菲耶夫与他的舞眉
一、经典爱情《罗密欧》
二、《宝石花》(The Stone Flower)
第六节 斯特拉文斯基与他的舞剧创作
一、标新立异的现代芭蕾《火鸟》(The Firebird)
二、滑稽芭蕾《彼得鲁什卡》(Petrushka)
三、版本多样的《春之祭》(The Rite of Spring)
四、新古典主义风格《普钦奈拉》(Pulcinella)
第七节 哈恰图良与他的舞剧创作
一、交响史诗《斯巴达克斯》(Spartacus)
二、《加雅涅》(Gayane)
第八节 明库斯的芭蕾舞剧创作
一、舞剧《唐·吉诃德》(Don Quixote)
二、技巧难度之最《舞姬》(La Bayadere)
第九节 其他舞剧
一、《柯拉维果》(Clavigo)
二、《细刨花》(Excelsior)
三、《曼侬》(Manon)
四、《莱梦达》(Raymonda)
第四章 中国芭蕾舞剧鉴赏
第一节 革命历程之舞《红色娘子军》
第二节 洋为中用《白毛女》
第三节 精致动人《鱼美人》
第四节 四幕芭蕾舞剧《祝福》
第五节 《红楼梦》与舞剧创作
一、芭蕾舞剧《林黛玉》
二、中国民族舞剧《林黛玉》
第六节 芭蕾舞剧《大红灯舅
第七节 上海芭蕾舞团的三商
一、《魂》
二、《伤逝》
三、《阿Q》
四、三部舞剧的舞台美术
第八节 大型民族舞剧《丝路花雨》 第一章 音乐剧概述
第一节 音乐剧的形式与内容
第二节 如何欣赏音乐剧
第二章 音乐剧的形成与发展历史
第一节 西方音乐剧
一、 音乐剧的形成与发展
二、 美国纽约百老汇
三、 西方音乐剧奖项
第二节 音乐剧在中国
第三章 西方音乐剧鉴赏
第一节 第一座里程碑《演艺船》
第二节 理查德·罗杰斯和奥斯卡·哈姆斯特恩的音乐剧
一、变革典范《奥克拉荷玛》(Oklahoma)
二、美妙之极《音乐之声》(The Sound of Music)
三、 《国王与我》(The King and I)
第三节 韦伯与他的音乐剧
一、四大名剧之《猫》(Cats)
二、传奇人生《艾薇塔》(EVITA)
三、“20世纪最成功剧目”《剧院魅影》(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第四节 经典之作《巴黎圣母院》
第五节 伯恩斯坦与音乐剧《西区故事》
第六节 四大名剧之《悲惨世界》
第七节 四大名剧之《西贡小姐》
第八节 概念音乐剧《我爱你》
第四章 当代中国音乐剧鉴赏
第一节 中国现代音乐剧《花木兰》
第二节 大型动作音乐剧《兵马俑》
第三节 香港本土音乐剧《雪狼湖》
第四节 江南水乡音乐剧《五姑娘》
附录一 世界著名歌剧院
附录二 中国著名歌剧院
附录三 世界著名芭蕾舞团
附录四 20世纪新中国著名芭蕾舞团
附录五 本教材教学计划学时安排参考
主要参考书目及影像资料
后记
㈢ 如何写音乐剧剧本原创
西方戏剧剧本中心的传统而言,剧场中心论具有革命与颠覆意义。东方戏剧史上几部主要的论著,诸如印度的《舞论》、日本的《风姿花传》,都是以表演为主展开论述的。作为剧场艺术,音乐剧的综合性,其中已暗含着否定剧本至上的潜在可能性。它假设戏剧中诸艺术因素不能独立,而不具有超然独立性就意味着诸戏剧要素只能相互依存,作为整体的一部分而存在。就好像演员身体的每一部分都不是自己的,必须为戏剧服务一样,音乐剧各戏剧元素,也不属于自己,只有体现到“剧”上,与“剧”水乳交融,才具有完美的意义。
剧本中心的观点则不然,它认为:文学因素是唯一永存的因素;戏剧文学足以构成完整的艺术作品;戏剧中剧本以外的其他因素只是附属性的。音乐剧理论研究虽然也强调剧本研究,但要求不能把剧本凌驾于其他戏剧元素之上,置其他元素于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当然,作为整体戏剧,音乐剧中诸艺术元素在音乐剧创造过程中是按时间顺序出现的,剧本作为“一剧之本”,率先成立,从而构成音乐剧中其他艺术元素依据的先在结构,因此,剧本不仅是音乐剧诸要素之一,而且相对而言,是具有特殊意义的戏剧要素。音乐剧理论中强调剧本的研究,绝对是不可回避的)
1,剧本在音乐剧中的“基石”地位
第一,音乐剧剧本中所蕴含的冲突是该作品吸引观众的灵魂所在。只有搭建起完美的框架,提供扣人心弦的戏剧线索,编织完整的故事情节,制造激烈的戏剧冲突,一部作品才能够真正的引起观者的共鸣,得到观众的喜爱。
第二,剧本是一部音乐剧最为重要的载体,剧作的其他元素都以它为依托展开。一部音乐剧作品的音乐、舞蹈和歌曲都是在剧情发展的基础上依次展现出来的。这就对剧本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如果没有一个好故事,不能从一开始就扣住观众的心,那么,即使音乐再优美,舞蹈再动人,歌唱再出色,舞美再绚丽,它们也无法在舞台上得到很好的呈现。
第三,一部音乐剧的剧本是整个作品中花费心血最多的部分。从最初的构思创意到最后的定稿,剧本始终处于不断调整和修改之中。不仅剧作家要始终根据预演甚至公演的情况对剧情不断调整,导演和作曲家也非常关注剧本的改动。只有等到音乐剧的其他几个元素,如音乐、舞蹈最终确定以后,剧本才能够由剧作家进行整体的编排,同时还要照顾唱词的次序和实际演出的需要。
第四,剧本是塑造人物形象、交待剧情的重要手段,这一作用是音乐、舞蹈所无法替代的。在时间长度有限的剧作中,剧本担当着尽可能全面地交待剧情和剧中人物关系及戏剧发展的“重任”,要向观众提供清晰的故事线索。同时,剧本的优劣直接关系着能否塑造丰满的、个性鲜明的能为观众所牢记的艺术形象。
2,剧本的创作
中国原创音乐剧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有人说是市场问题,但我们认为更大程度上还是作品问题。作品质量不高的首要原因就是中国创作者对音乐剧美学、音乐剧创作方法、音乐剧格律、音乐剧风格,还不甚了解,他们接触的,大部分是韦伯的音乐剧,现在还有法国音乐剧,以为那就是音乐剧的全部。其实,古典音乐剧(book musical)是十分东方主义的,很多人认为看不下去,甚至看着看着会睡着,但从音乐剧独特的创作方法和美学情趣角度看,正是这里,珍藏着我们最需要的专业智慧。没有Book,何来内心深处流露出来的眼泪、欢悦、痛苦和纯情?没有Book,何来岁月反复后依然隽永、厚重的永恒、经典、不朽和奇迹? 在早期,剧本创作一直是整个创作过程中最大的挑战。如果音乐和舞蹈不适合的话,可以从头再来,但作为“一剧之本”的剧本,必须在其他工作尚未进行之前就要基本到位,以后即使改动也是针对细节的修补。这就要求剧作家必须具备极强的创作技巧,否则,很难使自己的剧目从广泛而通俗的题材中脱颖而出,最终被导演看中,成为音乐剧编排的蓝本。
综合考察音乐剧剧本创作的成功之作,可以看到,好的剧本应该具备以下几个主要特征:HZGK$
第一,优秀的音乐剧剧本与一般话剧剧本不同,它要求剧作家对歌舞叙事的方式方法和整合技术技巧必须非常熟悉,否则,很可能流于歌舞剧剧本。8(R
音乐剧剧本的创作不仅应基于歌舞化的方法与结构,而且,成于剧作家胸中的审美意象也必须是充分歌舞化的,故事的展开、场次的安排必须必然地适合音乐剧歌舞表演的内在韵律与规律。正如北京舞蹈学院音乐剧系张旭主任所言:“传统戏剧基本是以人与事件发生的情感 纠葛、矛盾 冲突的思考与解决,实现戏剧任务,达到戏剧目的。而音乐剧是在遵循上述戏剧原则的基础上,几乎完全放弃了“台词朗诵”这一传统戏剧中核心的表现方式,以音乐为戏剧表现母体,依据戏剧主题表达要求而产生的舞台演艺技法和审美观念。可以说,音乐剧是理性的、自由的、全方位的整合出能有效体现作品精神的所有舞台表现手段与形式,它能立体地表现出戏剧的丰满与张力,多维的承载着戏剧的目的与意义。传统戏剧是将一个简单的剧情故事尽可能地复杂化、冲突化,尽可能的使主题变异,从而实现思辨的戏剧任务。而音乐剧是将复杂的情节故事尽可能地简约化、概念化,腾出更多的空间和时间将复杂的剧情、角色的情感以及戏剧的冲突都交给了以音乐为主体,以舞蹈和其他艺术表现形式为辅体的充满和追求形式表现的艺术。加上科技的发展,音乐剧更加成为一种完全开放的、自由的、民主的简约故事、繁复各种表现形式的另类戏剧”。(“文硕创意音乐剧”《爱我就给我跳支舞》歌曲专辑说明书,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2005年)
第二,音乐剧的潜力---音乐、唱词、舞蹈、美术、灯光是用来说故事的,故事在哪里?各个方面是不是都发挥到了极致?
音乐剧是“戏剧”,不是以故事串连的“音乐”,音乐和歌曲是这出“戏剧”里的台词,舞蹈是这出“戏剧”里的动作,我们不能把自己定位成“音乐”剧,而不是音乐“剧”。通俗地讲,歌舞必需和故事“有机地”结合,这是第一优先顺位。任何一部音乐剧作品的歌舞呈现,必须有戏剧理由,必须非常自然地揉进剧情,非常有机地整合在故事中:需要用舞蹈来推动剧情的地方,才能让演员把大腿踢起来,需要有歌曲来刻画人物性格的地方,才能让演员张嘴唱起来,否则,就是矫情、做作。
《你好,多莉》是导演大卫·麦瑞克(David Marrick)将维尔德(Thornton Wilder)于1954年创作的《媒人》(The Matchmaker)搬上音乐剧舞台的一部经典音乐剧。《媒人》是一部比较传统的模拟作品。故事发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纽约,世纪之交的时间和纽约这个地点正好都同音乐剧有着不可割断的联系。故事中的喜剧色彩和浪漫气氛让人忍俊不禁,同时它又在现实中得到了提升,而它深刻的内涵和适应舞蹈和音乐设计的情节为它进军音乐剧舞台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它几乎具备了音乐剧所需的各种要素,而这些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你好,多莉》在创作手法上由许多过人之处。与众不同的开场就深深吸引了观众。以往的音乐剧开场总是先有一段对白或者旁白,然后才进入演出。而《你好,多莉》却采用了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它没有对白,直接由音乐和舞蹈引出的演出让人耳目一新。随着舞台大幕的拉起,一群舞蹈演员摆着一个贺年片的造型出现在舞台中央。随着她们演唱起“邀请多莉”(Call on Dolly),整个如同电影定格一般的舞台随之活跃起来。这一开场也表明了本剧的风格:世纪之交的优雅和氛围。
第三,故事的呈现---剧本;情节如何?角色如何?时代如何?地点如何?第一点里的那些基本元素是怎么被安排来推展情节、讲述故事、介绍角色、交代时空背景? 音乐剧的叙事元素(剧本、唱词、音乐、舞蹈和舞美)一定要贴近我们的故事、我们的角色、我们所设计的历史情境,作品才会委婉流畅、隽永清新、含蓄深沉、浪漫惬意,若想模仿、参考、效法其它的成功作品,应站在更高的角度,认真地学习其他名剧的方法和技巧,而不是简单地摹仿人家的作品。
“整合性”作为音乐剧舞台创作的核心理念,区别于其他的舞台剧思潮,有其独特的艺术意义和审美价值。 “立体戏剧性”,就是要把戏剧性作为音乐剧各种元素展开的根本前提。我们一旦在创作思维中带有过分媚俗成分,带有强加于人的非自然歌舞,就会出现不协调。这样一来,不仅实现不了本来的音乐剧美学价值,而且这种差异巨大的戏剧情境与叙事元素之间的突然切换,反而阻断了音乐剧的审美流程,从而影响观众对于规定情境的投入,甚至导致观众对于音乐剧这种独特艺术审美情趣的误解。
《国王与我》是小哈姆斯坦和罗杰斯于1951年创作的。据说该剧的创作缘起于他们的夫人,在她们于1944年阅读了格特鲁德·劳伦斯的小说《安娜与暹罗国王》后,把这部神奇的作品推荐给了她们的丈夫。这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音乐剧讲的是暹罗国(古泰国)国王与他来自西方的家庭女教师之间的故事。通过两个不同国家的人之间的复杂的文化、心理冲突,反映了东西方文化差异、妇女地位等深刻的主题。
在这个剧本中,小哈姆斯坦和罗杰斯有很多的主题来发挥:文明对野蛮,专制对民主,国王和平民的传奇爱情,东方和西方等等。这部充满着异域风情的音乐剧一上演便引起了轰动,首演后的连演次数达到了1246场。首演时出色地扮演了国王的尤伯连纳因为表现出色,扮演国王的次数达到了4625场。《国王与我》还一举夺得了1952年的包括最佳音乐剧在内的4项托尼奖。《纽约每日镜报》于1951年评论道:“它为音乐剧舞台设置了新的更高的标准。”1998年的《休斯顿编年史》则认为“《国王与我》体现了音乐剧的本质,它完美地将戏剧、音乐、舞蹈和舞台装饰有机结合起来,引导着观众进行了一次难忘的旅行。”
第四,好的剧本尽管题材多样化,古典或现代,国内或国外,但必须有一个明确的主题“CONCEPT”贯穿全剧,这样,所有的歌舞才会有主题依托,形成一股势,带动歌舞往前滚动,否则,歌舞就会像掉线的珍珠,散落满地,没法完成歌舞叙事任务。当“CONCEPT”和题材匹配成对了之后, 几乎所有的问题都能找到很妙的解决方法。
《Cats》是“关于”猫群,猫群的展览,除猫秀以外,没有其他更深的意义。
《屋顶上的提琴手》是“关于”生命的延续、文化的延续。生死循环、日落日出,都紧扣这个主题。KK`FBb
《芝加哥》是“关于”颠覆,在礼崩乐坏的年代,一切社会标准与价值观都“anything goes”了,于是翻天覆地大玩特玩一场。
第五,有哪些对比?对比在哪里?是否拉出了张力?是缤纷细致的精品,还是眼花缭乱的大锅炒?
对比才有创造的张力。每部音乐剧的诞生,应该设计一些有戏剧张力的对比技巧。韦伯在创作音乐剧《耶稣巨星》时,巧妙地将当时英国人对摇滚巨星的顶礼摩拜引向对耶稣的狂热;相对于张学友《雪狼湖》个人演唱会式的所谓音乐剧和三宝《金沙》群星演唱会式的音乐剧,《MAMMA MIA》的处理就要好得多,该剧使用ABBA的歌曲演唱贯穿全剧,但在最后也没有忘记告诉观众:大家看到的,就是一场演唱会。
我们在《爱我就给我跳支舞》剧本中设置了不少非常诗意的对比技巧,相信观众欣赏完电影以后,会有余味无穷之感、感人至深之叹。比如,我们之所以把“梁祝”戏中戏的段落加强是因为:
1)这部电影是关于四个年轻人投身音乐剧艺术的后台故事,所以这群人在后台的努力必需转化到“前台”让观众看到, 让我们被感动! 所以,所有的热情和心血才不会有白废了的感觉。"
2)这部电影的主线是绝症美少女得了先天性软骨病,最后健康受损死掉的故事。对应的戏中戏故事是梁山伯祝英台, 关键点是“化蝶”。
把“肉体的死亡”和“精神的不朽”两个关键再从中拉出,以戏中戏的祝英台--肉体死亡然后化蝶不朽,和戏外的青青--肉体死亡但是艺术作品永远流传这两个故事线对照。通过这样的对比,我们强调的是“化蝶”、“成全”、“祝福”、“自在”和“超脱”这些意象, 而不着重肉体的死亡和对命运的搏斗。后面两个母题太敷浅,那是洋人才会关心的议题。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之所以会出现像“梁祝”这类的神话故事,就是因为我们晓得从“肉体的死亡”出发去达成“精神的不朽”。在我们的剧本里, 故意不让青青的尸身在葬礼中露面, 就是这个缘故,因为要强调的是“精神超脱”,所以让蝴蝶从戏院(青青的第二故乡)飞出天外,飞回牟尼寨(青青的第一故乡)。正因如此, 结尾画面--前景是戏院内部,背景是蓝天白云--这样的设计才有道理, 而不仅仅只是一个视觉上的花招而已。总之,我们想强调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戏台和人生舞台是不可分的整体。
第六、我们还必须分析细节、层次、结构、诚意?对细节是否注意?是否有清楚的层次?是否有严谨而完整的结构?是否有制作诚意,还是财大气粗?
音乐剧是一个针线活,不仅需要工笔技巧,更需要团队的紧密协作---不只是"分工",还有"合作"。剧作者和唱词创作者联合从剧本里找出可以安插歌曲的地方,并且协调好哪些戏剧元素由台词讲述、哪些戏剧元素由歌曲表达,用什么样的风格、透过哪一个角色,该讲多少,是明着讲还是隐晦着讲;然后跟作曲家合作,设立好某个角色、某个情境,或整体大格局的情绪氛围和节奏、情调,分头工作,再回头整合、协调,彼此脑力激荡。每一个歌舞风格的出现,都要给出一个有力的戏剧理由。
我们《爱我就给我跳支舞》创作团队在设计青青在剧院试演的段落时,把时间点设定在“青青即将毕业的前夕”,所以青青、兰兰、小莉,以及其它舞蹈学校的学生,开始面临找工作的问题。同时,我们还运用视觉效果做出了一个“想象中”的“中国百老汇”,也就是在电影里的这个城市(没有点明是北京或上海,只暗指是一个大的商业城市),这里是聚集商业剧场的特定区域,有好多家大型、小型戏院和夜总会等,每天晚上都上演各式各样的不同表演,有中国杂技、戏曲、现代话剧、革命样板戏、芭蕾舞、流行歌剧,以及现代音乐剧,一如纽约百老汇剧院特区一样!所有这些,我们没有在剧本里特别强调,只是创作团队晓得,然后请导演在似有若无之间透过摄影机把这个幻想衬在剧情背后,这招在文学里叫作“不写之写”。我们一个字都没有描述,但是观众可以在隐约之间“感觉”到剧场的那份魔力所在。如果欠缺了这个宏大的“背景”,青青等人寻死寻活就毫无意义了。
我们还玩了一次双关,让皮蓬的办公室是一个很奇怪的形状(如三角形、椭圆形等),俯视着“中国百老汇”的华灯点点,然后,整间办公室的所有东西统统都是紫色的!我们甚至在这里用了一个实例,这就是百老汇名制作人David Merrick的例子,他的办公室是椭圆形的,然后全部是红色的,大红色的!红桌子、红椅子、红沙发、红窗帘,全是红的,窗外就是他的百老汇大街。我们让皮蓬的办公室全部是紫色如何。当然,墙上要挂满皮蓬制作的戏的海报。
3,经典案例分析}
在打破传统的陋规方面,小哈姆斯坦可以堪称典范。他力主破旧立新的创作理念,其将近40年的创作实践为众多的剧作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例如在《俄克拉荷马》的首演时,当剧幕一拉开,观众们看到的并不是那种传统的近乎千篇一律的出场方式:一些漂亮的女子群舞,以衬托主角的出现和主角的演唱。它的开场是一个农女在干活,与此同时,舞台之外一位男高音直接将《啊!多么美丽的清晨》这首优美的歌曲送给观众。这个简洁而又真实自然的开场不仅为剧情的滚动节约了时间,而且给人以新颖的感觉。尽管这种做法现在看起来不是很难,但当时却是从持续了几十年的公式化、概念化的窠臼中跳了出来。
《天上人间》在百老汇的经典地位是由诸多方面决定的,其中著名的“板凳戏”对于该剧地位的奠定功不可没,这段戏分也成为音乐剧剧本创作方面的不可多得之作,有必要对之进行单独的鉴赏和品评。 “板凳戏”指的是剧中男主角——比利与女工茱莉的爱情场面(两人围坐在花树下的板凳,史称“板凳戏”-“bench scene”)。小哈姆斯坦以背景音乐、台词、歌曲三位一体的方式,融铸成这个近二十分钟的段子。整场“板凳戏”交织着歌咏式的台词(不是别扭的歌剧“宣叙调”,而是与词句、语气搭配得天衣无缝的“旋律”)、诗化但不矫情的对白,以及小哈姆斯坦最著名的“不说‘我爱你’的情歌二重唱”——“假如我爱你”(If I Loved You)。这对心境明澈却刻意迂回曲折的小情侣相对唱道:“假如我爱你,我会如何如何……”“……但那是‘假如’-假如我爱你”。音乐剧自始发展至“板凳戏”,对白与歌曲的发展达到水乳交融的最高境界,即便以现代眼光审视,整段“板凳戏”的艺术成就仍是无与伦比的。
这段“板凳戏”在整个戏中勾兑出两种不同人生态度的人的一次爱的对话,探讨了爱的含义。比利在初次见到勤劳朴实的工场女工朱利时就不禁感叹道:“你这个奇怪的女人,朱利·乔丹”,而这一道白也反映出比利生性浪荡不羁的个性。在整个“板凳戏”的发展线条中,比利的这一个性表露无遗,而与这段“戏”发生之前比利的生活态度(与木马娱乐场的主人穆玲夫人之间的暧昧关系)形成了呼应与形象的吻合,事实上也造就了他对于朱利的爱更加直接、大胆而坚定,甚至带了几分调侃;而朱利这样一个纯朴的工场女表露的却是对爱情的几分期待与羞涩,在面对与自己人生观截然不同的爱慕者时,她的爱似乎变得如此的梦幻、朦胧与不确定(如她唱道:“不久哪天,你会去的很匆忙”)。两种不同思绪的人,在面对同一个问题“爱”时,产生了一种看似美好、甜蜜,实则矛盾的微妙冲突。一问一答式的交流得出了一个其实不确定之因素“If I loved you……?”。
但是,这段戏在全剧中看来并非简单地停留在假如有一天他或者她在离开另一半时爱会变得如何不确定,而更加关注于关于爱的深层关系----爱的精神的延续。不管什么身份、什么背景的人,在面对真爱时,都会将这一份珍贵延续下去,只要心中有爱,你就“不会孤独”(这是全剧歌曲的尾声部分,影射了该剧后半部的结果,同时做到了主题的延伸)。
由此看来,这段“板凳戏”在整出戏剧发展中起到了对“起”的印证---“承”,对“合”(剧的结尾)之前的“转”折这一发展的过程与地位。
“板凳戏”可以说是小哈姆斯坦和罗杰斯出色配合的写照。与这段男女主角长达20分钟的对手戏对应的是一大叠长约数十页的乐谱。为了达到对话可以实时入歌的境地,罗杰斯费了很大的精力来调整这些“对话歌”的旋律,以求符合自然声调和台词之抑扬顿挫,小哈姆斯坦同样花了很大的工夫先让两人对白渐趋诗意而优美,不自觉地带入诗歌般的韵律,然后到达戏剧临界点,让罗杰斯的旋律转承戏剧张力,主角开始唱歌。这样的努力可以说消弭了音乐剧场让许多不懂欣赏的观众最诟病的一点——觉得歌曲是硬放在此处,与剧情毫无联系。很可惜,这段美学历程在电影版本中没有看到,只存在于一些黑白电视现场综艺节目的录像数据中。〔出处:Rodgers and Hammerstein研究专著〕
《天》剧最令人回忆的,除了那段经典的“板凳戏”之外,第一幕结尾前的高潮戏“独白”(Soliloquy)也值得分析和回味。这段长达七分钟的独唱不仅展现了罗杰斯天才的创作才能,对于编剧和编排的小哈姆斯坦来说,也是一个创举。以前从来没有一部剧作会采用如此长的、由一个人站在舞台中央独唱的表达方式。在比利面对自己女儿时,这段“独白”将他既满怀期待、又害怕被拒绝的忐忑不安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主题的深刻和符合舞台表演的手法弥补了唱词的不足和前所未有的长度给观众带来的厌倦。
七分钟的“独白”不仅要表现比利那初为人父的喜悦,还要将他联想到的对家庭的责任、对自己过去所犯罪行的反省都充分表达出来。可以说,这又是剧本发展过程中,关于音乐剧编排和叙事手法的一个里程碑。西方戏剧剧本中心的传统而言,剧场中心论具有革命与颠覆意义。东方戏剧史上几部主要的论著,诸如印度的《舞论》、日本的《风姿花传》,都是以表演为主展开论述的。作为剧场艺术,音乐剧的综合性,其中已暗含着否定剧本至上的潜在可能性。它假设戏剧中诸艺术因素不能独立,而不具有超然独立性就意味着诸戏剧要素只能相互依存,作为整体的一部分而存在。就好像演员身体的每一部分都不是自己的,必须为戏剧服务一样,音乐剧各戏剧元素,也不属于自己,只有体现到“剧”上,与“剧”水乳交融,才具有完美的意义。
剧本中心的观点则不然,它认为:文学因素是唯一永存的因素;戏剧文学足以构成完整的艺术作品;戏剧中剧本以外的其他因素只是附属性的。音乐剧理论研究虽然也强调剧本研究,但要求不能把剧本凌驾于其他戏剧元素之上,置其他元素于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当然,作为整体戏剧,音乐剧中诸艺术元素在音乐剧创造过程中是按时间顺序出现的,剧本作为“一剧之本”,率先成立,从而构成音乐剧中其他艺术元素依据的先在结构,因此,剧本不仅是音乐剧诸要素之一,而且相对而言,是具有特殊意义的戏剧要素。音乐剧理论中强调剧本的研究,绝对是不可回避的。
1,剧本在音乐剧中的“基石”地位
第一,音乐剧剧本中所蕴含的冲突是该作品吸引观众的灵魂所在。只有搭建起完美的框架,提供扣人心弦的戏剧线索,编织完整的故事情节,制造激烈的戏剧冲突,一部作品才能够真正的引起观者的共鸣,得到观众的喜爱。
第二,剧本是一部音乐剧最为重要的载体,剧作的其他元素都以它为依托展开。一部音乐剧作品的音乐、舞蹈和歌曲都是在剧情发展的基础上依次展现出来的。这就对剧本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如果没有一个好故事,不能从一开始就扣住观众的心,那么,即使音乐再优美,舞蹈再动人,歌唱再出色,舞美再绚丽,它们也无法在舞台上得到很好的呈现。
第三,一部音乐剧的剧本是整个作品中花费心血最多的部分。从最初的构思创意到最后的定稿,剧本始终处于不断调整和修改之中。不仅剧作家要始终根据预演甚至公演的情况对剧情不断调整,导演和作曲家也非常关注剧本的改动。只有等到音乐剧的其他几个元素,如音乐、舞蹈最终确定以后,剧本才能够由剧作家进行整体的编排,同时还要照顾唱词的次序和实际演出的需要。
第四,剧本是塑造人物形象、交待剧情的重要手段,这一作用是音乐、舞蹈所无法替代的。在时间长度有限的剧作中,剧本担当着尽可能全面地交待剧情和剧中人物关系及戏剧发展的“重任”,要向观众提供清晰的故事线索。同时,剧本的优劣直接关系着能否塑造丰满的、个性鲜明的能为观众所牢记的艺术形象。
2,剧本的创作
中国原创音乐剧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有人说是市场问题,但我们认为更大程度上还是作品问题。作品质量不高的首要原因就是中国创作者对音乐剧美学、音乐剧创作方法、音乐剧格律、音乐剧风格,还不甚了解,他们接触的,大部分是韦伯的音乐剧,现在还有法国音乐剧,以为那就是音乐剧的全部。其实,古典音乐剧(book musical)是十分东方主义的,很多人认为看不下去,甚至看着看着会睡着,但从音乐剧独特的创作方法和美学情趣角度看,正是这里,珍藏着我们最需要的专业智慧。没有Book,何来内心深处流露出来的眼泪、欢悦、痛苦和纯情?没有Book,何来岁月反复后依然隽永、厚重的永恒、经典、不朽和奇迹? 在早期,剧本创作一直是整个创作过程中最大的挑战。如果音乐和舞蹈不适合的话,可以从头再来,但作为“一剧之本”的剧本,必须在其他工作尚未进行之前就要基本到位,以后即使改动也是针对细节的修补。这就要求剧作家必须具备极强的创作技巧,否则,很难使自己的剧目从广泛而通俗的题材中脱颖而出,最终被导演看中,成为音乐剧编排的蓝本。
'!
综合考察音乐剧剧本创作的成功之作,可以看到,好的剧本应该具备以下几个主要特征:HZGK$
第一,优秀的音乐剧剧本与一般话剧剧本不同,它要求剧作家对歌舞叙事的方式方法和整合技术技巧必须非常熟悉,否则,很可能流于歌舞剧剧本。8(
音乐剧剧本的创作不仅应基于歌舞化的方法与结构,而且,成于剧作家胸中的审美意象也必须是充分歌舞化的,故事的展开、场次的安排必须必然地适合音乐剧歌舞表演的内在韵律与规律。正如北京舞蹈学院音乐剧系张旭主任所言:“传统戏剧基本是以人与事件发生的情感 纠葛、矛盾 冲突的思考与解决,实现戏剧任务,达到戏剧目的。而音乐剧是在遵循上述戏剧原则的基础上,几乎完全放弃了“台词朗诵”这一传统戏剧中核心的表现方式,以音乐为戏剧表现母体,依据戏剧主题表达要求而产生的舞台演艺技法和审美观念。可以说,音乐剧是理性的、自由的、全方位的整合出能有效体现作品精神的所有舞台表现手段与形式,它能立体地表现出戏剧的丰满与张力,多维的承载着戏剧的目的与意义。传统戏剧是将一个简单的剧情故事尽可能地复杂化、冲突化,尽可能的使主题变异,从而实现思辨的戏剧任务。而音乐剧是将复杂的情节故事尽可能地简约化、概念化,腾出更多的空间和时间将复杂的剧情、角色的情感以及戏剧的冲突都交给了以音乐为主体,以舞蹈和其他艺术表现形式为辅体的充满和追求形式表现的艺术。加上科技的发展,音乐剧更加成为一种完全开放的、自由的、民主的简约故事、繁复各种表现形式的另类戏剧”。(“文硕创意音乐剧”《爱我就给我跳支舞》歌曲专辑说明书,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2005年)j
㈣ 音乐剧《西城故事》观后感谁有,给我一篇吧,万分感激
歌舞剧以悲剧结尾被搬上荧幕并获殊荣无限的其实并没几部。柏杨说中国人有大团圆情结,朱光潜老先生在《悲剧心理学》里又说真正让人难忘和给人启发的不是嘻嘻哈哈的笑声,而是悲情的结局。载歌载舞的音乐剧本来欢快,却偏偏来个琼瑶式的哭哭啼啼,不以为然者不以为然,却也让沉迷者沉迷。琼瑶我一点都不迷,看她我只犯迷糊,我迷的是《西区故事》。
电影讲述的内容我不赘述,不过看一下就有印象,它出于传统,却有别于传统,有人将它比罗密欧与朱丽叶,不能说不妥,但却不准确,因为西区故事的题材显然更人文,更宏阔,也更“郑智化”,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发生在两个恩怨家族,主线是爱情,这里的爱情火花烧到了两个来自不同国家的帮派,爱情是引子,是穿线的针眼,是醉翁之意。在我看来,它的主题完全可以有一种理解:美国本土与外来移民文化的冲突,以及美国梦对移民人群的排斥与融合。
说得太悬太大,不过没关系,我写给自己看的,您就权当是没事看着玩,或者不看去玩。
说到美国梦,不得不捎带提一下美国开国之父,本杰明富兰克林,他作为美国梦的典范,将美国文化的核心部分,自由,自主,自助观念植入到每个美国民众的心里。他的自传甚至可以简略到一个核心,即是对他自己言语的验证:“God helps those who helps themselves"(自助者上帝必助之)。受美国梦的刺激,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美国出现了第三次移民高潮,来自世界各地的人群聚集到这个欣欣向荣的繁华贵地,掘金淘宝,但羹少人多,必然争食,就像电影里两个捍卫“地盘”的小混混帮。再举一例,美国历史上至今为社会学家历史学家说道不休的Sacco Vanzetti一案,细看来不无“本土阶层”对移民人士的无端抵赖和诬蔑。20世纪初期的美国也不是像如今这般”三民主义“,它也有很多问题,不过不成熟时期的问题暴露永远不是坏事,革新不是靠几个捧着书本作数字统计的人就可以大功告成的,没有呼喊哪来的倾听,没有倾听谈何变革。至今人家还在We Need Change,就因为人家有一个不怕折腾的美国式梦想。
移民造就了美国,因为它本身就是个移民国家,移民成就了它的政治,经济,文化。那片大陆原始的印第安文化自1620年第一批移民客到来之后已渐渐被破坏殆尽,现在的美国文化是各民族各种族碰撞融合过后达成的统一文化。但一如开始所说,任何文化和群体一旦形成利益团体,就会自然排斥外来人群和文化,就像19 世纪末美国出现的移民排斥,虽然最终回归理性了,但移民政策却实行了像经济上的配额限额,或完全管制。这不是包容不包容的问题,而是像有人挥拳假装打你脸你会下意识偏头或遮挡一样出于本能的维护。电影里两帮混混争做地盘老大,从恶语相向,最后拳脚相加,刀枪相见,闹出人命了,才幡然悔悟,老大不老大有什么要紧,四海之内皆一家,波多黎各人和美国人可以完婚,美国人和波多黎各人自然可以和平共处。电影形象化生动化的语言恰如其分地展示了这一文化碰撞的过程以及导演的美好期望,虽然从美国后面攻打阿富汗伊拉克来看,导演期望好像泡汤了,我们抛开政治利益不谈,单一个国家,一个知识分子,艺术人,一电影导演,如若连期许的勇气都没有,还能成其为国家吗?
一个普遍而极具讽刺意味的现象是居然要靠死亡才能化解对立,尽释前嫌。想来矛盾激化时,活着非要斗得你死我活,但真的鱼死或网破了,才发现原来什么所谓老大,尊严,利益,龙头,全是鸡毛蒜皮,就是争强好胜,好勇斗狠闹腾的。
但不是任何死亡都是有益的,Sacco和Vanzetti死了,促成了美国法律的日趋公开公正,电影里的Tony涅磐了,却促成两派和解,想我泱泱大国即折腾了一加六又折腾了六加一却何时才能折腾出点不用让人再折腾的?
一直久闻大名,却因为只看过几个舞蹈片断,望而却步。终于昨天在社团里把它看掉了,了却又一个心愿。
我以前总觉得这部电影太过艺术化,那些舞蹈也许是非常杰出,但是丝毫不会引起我的兴趣。结果我错了。这部电影一定要从头到尾一口气看完,否则就会引起“过于高雅”的误解。里面的舞蹈的确很夸张,但是其表现手法之到位,表达情感的透彻是不容置疑的。无论是在Ballroom里面的尬舞,还是Tony与Maria的小步舞,再到后来嘲笑Gee Krupke和当今社会的那段滑稽舞,都让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以至于影片看到一半,我旁边的一个同学忍不住问我,这个剧的编舞是谁?Jerome Robbins,后来为《屋顶上的小提琴手》以及《国王与我》编舞的大师级人物。
伯恩斯坦的名字可以说是如雷贯耳了。早就知道此人在古典音乐界的地位甚高,我等听音乐剧的音乐平民是只能用仰望的眼神去瞻仰的。不过意外的是,我竟然能非常的ENJOY西区的音乐。西区的歌曲跟一般的流行音乐自然是不同的,但是就如同本剧的舞蹈一样,它细致的刻画出了人物感情的波澜。有时浪漫,有时豪放。开场时Jets与Sharks的对峙、舞会时两边借舞蹈较量的热烈、Maria的迷人……每首曲子都是如此的贴切。尤其是舞会的那一段,从热烈的尬舞,到Tony与Maria的对舞,再到后来Tony唱出对Maria的热恋。整个过程进行得完美而优美,让人不得不感叹爱情的神奇。
最后说说桑德海姆的歌词,我整个过程中没有太注意歌词,也许正是因为它非常的贴切吧。印象比较深刻的还是Maria一段:
Maria, Say it loud
There's music playing
Say it soft
It's almost like praying
Maria ....
The most beautiful sound I've ever heard
Maria ....
电影版的演员我一个都不认识[恕我孤陋寡闻],但是他们的表演让我印象十分深刻,尤其是Tony,Maria,还有Riff。
这部电影的确可以算音乐剧里面比较高雅的一部,尽管都是流行的唱法,但是音乐的处理处处都透着古典的表现技巧和精致,是不可多得的杰作。
㈤ 音乐剧观后感
狮子王 (The Lion King) 音乐剧观后感
在非洲的大草原上,生生不息的生命正繁衍孕育着。太阳从舞台的正中央升起,草原上的所有动物从剧院的四面八方汇入,大自然融入在生命的此刻。一个新生的狮子王,一个关于爱,勇气,和人性软弱面的故事也随之开始。迪士尼的音乐剧,狮子王,在一片生命的热力中揭开了序幕。
狮子王这一出音乐剧对于迪士尼来说是一项很大的突破。除了全剧的音乐,布景,灯光和音效让观众能有丰富的感官体验外,所有的角色已和演员同步动作的戏偶来表现,不仅没有限制住演员们的表演,反而将人体所表现动物姿态的肢体语言伸展到另一个领域。比较起狮子王的卡通原作,狮子王的音乐剧里,增添了更多非洲的地方色彩。舞台上的狮子王不再只是给孩子们的故事,它更深刻地描绘出利益斗争下的人性。
欢欣荣耀的小狮子王祝福典礼之后,场景马上换到王国里最阴暗的角落。在那里狮子王木法沙(Mufasa)的弟弟刀疤(Scar),抱怨着命运的不公平。一心希望能登上王位的的刀疤因为小狮子王辛巴(Simba)的诞生,使得他当王的希望愈来愈渺茫,所以一心一意想报复。在世袭的王位继承制度下,如果当国王的希望落空,我想他也只能埋怨命运吧?当然,刀疤成为这出剧里的所谓反派,原因绝对不是命运的不公平。我觉得他是一个缺乏爱,自信,与信仰的角色;对权力的渴望成为他表现的形式。如果我们以狮子王的情节来假想刀疤和木法沙的童年,生下来就注定当王的木法沙一定是众人的焦点,所有光明未来的期望都加诸在他身上( 应该和辛巴小时候在荣耀王国里一样,永远在聚光灯下。)反观刀疤,虽然生长在同一个家庭里,父母的目光全部集中在木法沙身上,刀疤没有机会被爱或了解爱;没有人告诉他王位之外的价值,所以他把权力当作信仰,毕竟那是他所能感受到他和木法沙最大的不同。不过在戏剧里塑造的角色特征已经被夸大了,只是我们可以在此推论,每个人人格的形成都是有原因的,这只是本人提出的其中一个观点。
于是,当辛巴渐渐长大,刀疤利用辛巴旺盛的好奇心,一步一步地铺陈自己登上王位的道路 – 计划谋杀木法沙和辛巴。
再来看木法沙,全剧里面我认为最感人的部分就是在星空下,木法沙耐心的教导辛巴成为国王的意义,生命自然的延续,以及勇敢的真谛。无论是卡通或音乐剧,这一段及接下来辛巴失去父亲的无助总会让我落泪。在狮子王里,木法沙所代表的是慈爱与智慧。虽然木法沙在本剧的一半为了拯救儿子而丧命,他的智慧却是跟着辛巴而贯串全剧的。我认为这深刻的反映出现实生活之中的亲子关系。父母的智慧是由丰富的人生经验得来的,但这些人生的道理仍需要自己的经验及深刻的思考,才能真正的了解。在一个孩子仍懵懂无知的时候,许多人生的智慧并不是听了就能了解的。除了确定孩子们健康的成长之外,父母亲最大的任务就是让子女学习这些智慧,培养正确的观念,避免任何误入歧途的可能。然而对于尚未领悟的子女来说,这些道理只代表着约束。一定要等到对于人事物达到一些程度的认知再回想这些约束,才能真正体会其背后的智慧。
在刀疤刻意安排下,木法沙意外的死亡。既伤心又不知所措的辛巴逃亡到丛林里,开始了一段截然不同的生活经验。在这丛林里,他遇见了彭彭(Pumbaa)和丁满(Timon)。他们有完全不一样的人生哲学:对于无法改变的过去,就干脆的遗忘它。对于不愿面对的过去,遗忘真的是最好的治疗方法吗?遗忘过去的出发点在于卸下过去沉重的包袱,因为当人对自己的过去无法释怀的时候,往往会改变一些对事物的价值观,尤其是对自己的看法。这样的包袱有的时候形成了负面的成见,使人的心胸变得狭隘,无法吸收容纳别的观念。我想彭彭和丁满带着辛巴无忧无虑的成长对辛巴是有正面影响的。如果辛巴一直沉缅于过去的伤痛,也许他就没有办法细心体会友谊,或是发展出渴望保护他人的责任感,也就进而无法面对过去再重返荣耀国。
在刀疤和土狼联合统治下的荣耀王国里,动物们无法像以往一般的生活。食物链被破坏了,动物于是纷纷迁徙。刀疤虽然得到了王位,却得不到人民的爱戴。音乐剧里很巧妙地增添了一段场景来说明刀疤心中的疑惑。刀疤询问原本为木法沙参臣的沙祖(Zazu)为什么他得不到做为一个国王应得的敬爱?人们在耳语中提起他的名字但到底是好是坏?只看表面价值的刀疤不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反而执迷不悟的认为当他有了皇后以后,别人对他就会另眼相看,或至少可以有一个人在他身边有责任的爱他。在这里,刀疤渴望爱的人性面又出现在我们面前。但信仰权力的刀疤,永远都无法了解怎么以关心他的王国来得到敬爱;于是永远无法满足于他的权力。
狮子王对于爱的描绘其实是含蓄又坚强的。当辛巴同年时的玩伴,娜娜(Nala),被环境逼迫而离开荣耀国时,在丛林里又遇见了辛巴。由于对过去的怀念,他们发展出了一段爱情故事。不管在我们东方人眼里西方文化对于感情的表达是如何开放,我很欣赏狮子王对爱的表现。辛巴和娜娜的爱情是浪漫的,但是在同时给了辛巴很大的力量,使他们可以一起回到荣耀国去重新夺回失去的家园。我认为如此为了共同目标而合力奋斗是很了不起的。藉由母狮的特性,娜娜的角色其实很现代。她代表着现代女性应有的成熟和独立,也充分的表现了她为未来奋斗的勇气。在音乐剧里,表演娜娜的女演员以浑厚高亢的歌声,更将这样的气质表现得淋漓尽致。
狮子王是个很耐人寻味的故事,令人惊奇的舞台表现更抓住了所有大人小孩的心。欣赏完全剧之后,拉飞奇(Rafiki)的逗趣,小辛巴的活泼不羁,还有从头到尾吵个不停的沙祖,都有令人印象极为深刻的精湛演出。这出音乐剧可谓相当的成功,值得细细品味。
音乐剧<猫>观后感
当我搭上从学校到天河体育馆的地铁时,丝毫不觉得自己是在乘搭交通工具这么简单——我是登上了一趟通往梦的线路,目的地是四年等待的终结,是希冀的成真,是现实的升华。
猫。
场馆宣传海报上那双在暗处闪烁的眼睛,曾经让我向往,曾经让我期待,曾经让我魂牵梦萦。
做梦也没有想过,不用倒逆时光前往纽约,不用漫长等待奔赴伦敦,我居然可以在这座我最为深爱的城市
里欣赏我最为深爱的音乐剧。
差不多提早了一个小时到达演出场馆,特意穿上了比较正式的新装。
“简直就像是一个无知又无聊的小女孩,第一次约会她那英俊迷人的初恋情人”,对着镜子,我如此自嘲。
没办法,要怪也只能怪我这位情人太完美,太值得我迷恋。
坐在那难得的贵宾席上,每一分钟都显得有如一个世纪般漫长。
我知道外面是华灯初下的广州,她已经脱下了白日的稚嫩外衣,用妖娆的妆容引诱着世人。可是我无心细想,更无心观赏。面前的这个舞台,此刻已经成了我的整个世界。
当灯熄灭的瞬间,我有想流泪的冲动。
死死地盯着舞台,似乎觉得看不到任何一个跳跃的精灵如何出场,都是一种巨大的、惨重的损失。开始怨恨人类为什么有“必须眨眼”的生理守则。
呵呵,突然想到,鱼不眨眼,就是为了看猫吧?
身旁的人莫名其妙地把头转向了身后的观众入口,我却傻傻地一直等到真真切切地感觉到身边有人。
他们来了。
从我身边不足一米的地方,舞动着的精灵们愉悦地跳着跑着,华丽的步姿仿佛带来了在暗处闪耀的亮光。
午夜的舞会,使杰利克猫疯狂。
同时使我着迷。
猫儿们问道——
“Are you blind when you're born? Can you see in the dark?
Can you look at a king? Would you sit on his throne?
Can you say of your bite that it's worse than your bark?
Are you cock of the walk when you're walking alone?”
... ...
I'm not,I can't——我只能如此回答。
继续对猫的崇拜。
“Because Jellicles are and Jellicles do
Jellicles would and Jellicles could
Jellicles would and Jellicles can
Jellicles can and Jellicles do”
... ...
你们真的,很可爱。
“Practical cats, dramatical cats
Pragmatical cats, fanatical cats
Oratorical cats, Delphic-Oracle cats
Skeptical cats, Dyspeptical cats
Romantical cats, Pedantical cats
Critical cats, parasitical cats
Allegorical cats, metaphorical cats
Statistical cats and mystical cats
Political cats, hypocritical cats
Clerical cats, hysterical cats
Cynical cats, rabbinical cats... ...”
Jellicle songs for Jellicle cats,我也想为你们歌唱呢。
参.the cats,the mice&the cockroaches
对配角,我也要献上最诚恳的赞歌。
第二次看《猫》的录象时,就已经发现了一个很让我震惊的现象——每只猫,每时,每刻,都是那么的认真。即使是没有人注意的小猫,即使是站在最后的小角色,他们每时每刻,都在很尽力地用自己的表情和动作塑造出一只猫的形象,不管有没有人注意他们。
在低声呓语着的时候,猫儿们走下台了。
有两只不怎么起眼的猫在我身旁,他们发出如梦呓般迷人的声音,告诉我们一只猫为什么会有三个名字。
那只我连名字都不知道的猫说着“name,name,name...”,始终维持着一只猫应有的妩媚与骄傲。他离我是如此的近,近得让我能听到他呼吸的声音,呼噜呼噜,就像猫一样。
还有一只,则蜷伏在我前面一张没有人坐的椅子上,不时像猫一样挠挠自己的耳朵。
我这个养过四只猫的人,当然怜爱不已。
他们是那么的迷人,那么的美丽。
如果说猫儿们的认真是必然的,因为这出音乐剧毕竟叫《猫》,因为毕竟有我这个观众在他们面前。
那么,老鼠和蟑螂呢?
在这出叫《猫》的音乐剧里出现的,舞台上的老鼠和蟑螂,怎么也不能说是起眼的角色了吧?
一部完美的作品就像一个世界,要所有的演员共同努力,不然,会显得毫无意义。
《猫》里的老鼠和蟑螂,想必是在每一次表演里做着一样的东西,周而复始。
可他们依然是那么的认真。
对待人生,我们可以有不同的态度。
可是,即便我们是《猫》里的老鼠蟑螂,也要做认真的老鼠蟑螂。
肆.Rum Tum Tugger
The Rum Tum Tugger is a curious cat,是的,a curious cat,而且大概是人气最高的一只。
当他“喵”的一声走出来时,我听到身边女孩子深呼吸的声音。
而我自己,也懒得去掩饰自己一脸花痴的笑意。
摇滚猫若腾塔格,总是华丽丽地出现,妖娆地告诉大家他不喜欢任何他得到的东西,而总想要那些不属于他的东西。
他的不羁,他的桀骜,他的倜傥和他的多情所吸引的当然不只有维多利亚她们那群年轻漂亮的母猫。
还有我们这些痴痴地在台下鼓掌的观众们。
记得初中音乐老师在课堂上播放过《猫》的录象带,当摇滚猫出场时,大家的目光就紧紧地被那台尺寸不大的电视机深深钩住。当天晚上,和一个对国外音乐不太感冒的男生聊天,虽然通过电话聊天看不到对方的表情,但当我说起若腾塔格时,我知道他在笑。
——“那家伙啊,太帅了。”
这个帅家伙就是有这么一种功力,可以让所有看见他的人忍俊不禁。
编剧出色地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从小母猫们的痴迷到英雄猫蒙克斯崔普的睥睨,使若腾塔格的整个出场显得更有味道。
这只幸福的猫,这只迷人的猫,赢得了全场观众的热烈掌声。
他摆出了骄傲的笑容表示对大家的感谢,还一边满不在乎的给身旁的小母猫送了个飞吻。
一只被宠坏了的猫可以有多可爱?看看若腾塔格,你就会知道了。
伍.Grizabella
我想,看过《猫》的人,是不可能对格丽兹贝拉没有深刻印象的。
一直很佩服饰演这只魅力猫的演员们,不仅仅因为我崇拜的莎拉曾经担任过这个角色。
看着她破烂的着装,看着她那衰老的面容。
我实在忍不住要感叹一番。
那能连歌剧院的幽灵深深为她着迷克里丝汀美得离谱;西贡小姐的美朴实无华,一颦一笑都让人深深着迷;更不用说《芝加哥》里那妖娆动人的复仇女郎了……
可偏偏是猫这部百老汇史上最伟大的音乐剧,最重要的女性角色以又老又丑的形象出场,还遭到大家的唾弃。
台上的富贵猫巴斯托佛·琼斯拿着勺子,摇摆着胖墩墩的身子,立刻让我联想起HP里的斯拉格霍恩。大家陪他欢舞,可格丽兹贝拉只能黯然离开,我目送着她,她在离开时几次回眸,留恋地望着舞台,然后继续迈着蹒跚的脚步渐行渐远。
HBP里,斯拉格霍恩在知道费尔奇捉住了闯进圣诞舞会的德拉科时说,“想参加舞会又没有错”。
想参加舞会没有错,想着这个,居然有想流泪的感觉。
离开了曾经包容了自己的世界,出去闯荡和冒险,在疲惫的时候,想回到原来的地方,参加一场难得的狂欢,原来那么困难。
陆.Munkustrap
宣传单上对蒙克斯崔普的介绍有点搞笑——“猫中雄师,耳听八方,保家为猫”,不过搞笑之余其实蛮贴切的。
跟我熟一点的人都知道,我电脑的桌面长期是赤井秀一。
不过现在,我手提电脑的桌面是蒙克斯崔普。
他们其实是一样的角色,只不过秀一是FBI里的钢楔,而蒙克斯崔普是猫儿里的钢楔。
曾经认为“英雄猫”这个名字可能是翻译时因歧义造成的错误,而正确的翻译是“主角猫”。
因为没有他,整个故事会不成故事。
但细看之后,发现“英雄”的称号用在他身上其实也是贴切的。
他是最可靠的亲信,杰利克猫里的第二把手。
虽然他策划表演节目的能力有待商榷,但他确实是只好猫。
老戒律伯是猫群的领袖,连傲视一切的若腾塔格也深情地唱出赞歌(为此惊讶可不只蒙克斯崔普)。
虽然不能像老戒律伯那样赢得这只怪猫的尊重,但我也能感觉到包括若腾塔格在内的猫儿们对他寄予了深深的信任。
老戒律伯不在时,蒙克斯崔普便负责统领所有的猫儿,让他们都乖乖地,做好自己的事。
后来老戒律泊被绑架,他便再次担起照顾所有猫儿的重担。是他认出了由麦克维提假扮的老戒律伯,然后第一个扑上去与他战斗;麦克维提逃跑后,陷于漆黑中的他安慰着其他在战斗中受伤的猫儿……
这让我觉得,只要有蒙克斯崔普在,无论发生什么,无论遭遇着什么,都会有一位英雄,在身边给予最大的支持和最大的保护。那么,无论周围有多么黑,境况有多么可怕,都能有着深深的安全感。
唉,只可惜我的生命中没有这号人物。
柒.Interval
第一幕以一首有中文歌词的《Memory》结束,中场休息时我匆匆地去了趟洗手间,回来之后立刻庆幸自己的匆忙。
回到我的座位上时,周围响起了雷鸣般的欢呼声。
因为猫儿们离开了后台,混在观众中间玩起来了。
我东张西望着,想看看若腾塔格在那里,却突然发现就在我脚边蜷着某些毛茸茸的东西。
这只猫懒懒地挠了挠耳朵,打了个很可爱的哈欠。我望着他那双慵懒的眼睛,惊讶得呆住了。
随后有个女孩子痴迷地跑了过来,热情地搂住他要随行的朋友帮她拍照。
我立刻为自己没带相机而产生“要去撞墙”的想法。
我想蹲下来起码跟那只懒猫打声招呼,蒙哥杰利和兰波蒂瑟却突然跳着他们那只杂技表演般的华丽舞蹈出现,把我吓得站住了。
兰波蒂瑟饶有兴趣的玩了一下某位观众包包上的小狗装饰品,然后猝不及防地跑开。随后她“偷”走了一位女士的手袋,躲在一旁和蒙哥杰利“分赃”,逗得包括手袋主人在内的所有人大笑不止。
正当我看得兴致勃勃时,又感到身后有东西。
一转身,就看到那只性感成熟的狸猫在轻盈地跳着(我忘了她的名字……反正就是很性感那只…我想,她是狸猫吧…呃,就是后来被魔术猫用布包住然后变成了老戒律伯那只……),那只懒猫抬头看了看她,缓缓地走了。随后,一只漂亮的小母猫出现,似乎要和她的同伴比比看谁比较美。
于是,两位尤物就在我面前妖娆地搔首弄姿。
什么?天河体育馆?不!
我当然不是在广州的任何地方!
我在一个说不出名字的地方参加杰利克猫的舞会呢!
捌.Macavity
相比起第一幕维多利亚的高难度独舞,珍妮点点和蟑螂老鼠们的踢踏舞,若腾塔格帅帅的现代舞和小偷猫们的华丽表演,第二幕似乎显得没那么炫了。
不过葛斯突然变成格罗泰格还是让我这个只看过录象的人狠狠地吃了一惊,我也很喜欢史金帕旋金斯围着那辆由大家用灯架等东西搭出来的“火车”跳跃的样子。老戒律伯的一曲《The Moment Of Happiness》更是让我跟着感叹“Why will the summer day delay,when will time flow away”,不过真正把我吸引住的还是那首《Macavity》,两只母猫跳着妩媚而性感的舞蹈,用很好听的声音批判着麦卡维提的恶贯满盈。
整个晚上,最触动我的一句歌词是“We have to find Old Deuteronomy”,那时麦卡维提掳走了老戒律伯,还把猫儿们打伤,截断了电线。猫儿们唱得是那么无奈,那么悲哀,让人心生怜惜。
受伤的猫儿们,在极其微弱的灯光下互相安慰着。
但纵然大家伤痕累累,纵然大家不知所措,还是可以互相安慰,互相帮助。
这些连猫都做得到的,人怎么可能做不到?!
当身边的一切被罪恶带来的漆黑所笼罩,依然有小猫可以找到灯,找到光明,找到希望。
至少,我们还有爱。
麦卡维提?犯罪界的拿破伦,你算什么?!
玖.Magical!
黑暗没什么好怕的,罪恶没什么好怕的。
世界上,始终有魔法。
始终有重新亮灯的时刻。
魔术猫密斯托佛里斯先生华丽丽地出场,跳起了那段经典的芭蕾舞。
观众开始热情高涨,开始热烈欢呼。
突然想到,我们的一生中,总会有所有光线来源被截断的时候。
那个麦克维提当然早已逃之夭夭。
可是,这没什么可怕的。
只要愿意相信爱与勇气的神奇力量,密斯托佛里斯先生总会出现。
魔术猫,也许不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个体,而是由大家的爱凝聚造就的拯救者——他可以为我们驱散所有的黑暗与阴霾。
我不禁重新思考那个我所深爱的世界。
爱与勇气,我从十一岁开始坚信的内容,怎么可以在经历背叛、遭遇分离之后全部被抛在一旁呢?
不可以,对,不可以。
发现《猫》和我深爱的HP居然是如此的相似,于是忍不住在密斯托佛里斯先生原地转圈时狠狠地鼓掌,一点也不觉得累。
还想数数他会转多少个圈,可是才数了几个我就已经有点晕晕的了。但他停下来的时候,居然还是稳稳的,步伐矫健的。
Magical!
哈哈,我想,魔法是始终存在的。
一定,一定。
拾.Memory
再次听到《Grizabella》的旋律,我知道自己将要第三次听到《Memory》了。
“Memory, turn your face to the moonlight
Let your memory lead you
Open up, enter in
If you find there the meaning of what happiness is
Then a new life will begin
Memory, all alone in the moonlight
I can smile at the old days
I was beautiful then
I remember the time I knew what happiness was
Let the memory live again
Burnt out ends of smokey days
The stale cold smell of morning
The street lamp dies, another night is over
Another day is dawning
Daylight, I must wait for the sunrise
I must think of a new life
And I mustn't give in
When the dawn comes tonight will be a memory too
And a new day will begin”
柔和的旋律,美得让人想哭。
其实我第一次听到这首歌时还根本不知道《猫》是什么,而且根本听不懂歌词的内容是什么——小学时,最好的朋友送给我一只CD作为生日礼物,莎拉·布莱曼的《La Luna精选珍藏》,收集了这位“月光女神”所有与月亮有关的歌曲。
《Moon River》的柔美和《Hijo De La Luna》的轻快都让我深深着迷,可是我在听《Memowy》时感到非常疑惑,实在想不到记忆和月亮到底有什么关系。
没有细想也没有考查,这个疑问被掩埋在内心深处。直到四年前,第一次看到《猫》的录象。
看着这只被遗弃的猫,我几乎尽了自己所有的力气才制止住自己在音乐室哭出来。
纵然已经听过无数次《Memory》,那时还是很想流泪。
是不是所有的美丽,所有的幸福,都会有老去的时候?
那么除了回忆,我们还有什么?
拾壹.THE END
格丽兹贝拉最终修成正果,洗尽铅华踏上云外之路;老戒律伯警示我们“That cats are very much like you”,带领众猫唱出最华丽最有意义的歌曲。
本来以为,音乐剧结束的时候我会很悲伤和不舍,可是那个时候我在笑。
发自内心地笑了。
随着主旋律,所有演员逐一出场向观众致谢,我起立鼓掌,用力地打着节拍。
若腾塔格的人气还是很高,因为他出来时大家的欢呼最热烈,其次是对格丽兹贝拉的。
很郁闷蒙克斯崔普出来时居然只有我尖叫,不过他还是以一个很绅士的动作向我们鞠躬,气派不凡。
随后猫儿们再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走下舞台融入观众当中,兰波蒂瑟对我张牙舞爪,高傲的狸猫轻灵地走过,维多利亚笑得天真可爱,格丽兹贝拉的步伐不再蹒跚,若藤塔格让女生们陷入花痴状态……
场馆的灯最后被重新点亮,那曾经热闹的舞台变得冷冷清清的,仿佛刚才我们看到的只是一场华丽飘渺的梦。有位热情洋溢的观众高呼“安可”,惹来身边很多人的取笑。
虽然我也不舍得可爱的猫儿们,但我知道,华丽的舞会真的已经结束了。
即使真的可以再来一次,还是会结束的。
没有永远不完的舞会,也没有永远不会醒的梦。
现实,是我们必须面对的吧。
不过,猫儿们,谢谢,谢谢你们让我参加了一场终生难忘的舞会。
谢谢,谢谢。
㈥ 求音乐剧《灰姑娘》的赏析
四幕喜歌剧《灰姑娘》,卡英(Henri Cain)编剧,法国作曲家朱尔?埃米尔?弗雷德里克?马斯内(Massenet Jules Emile Frederic,1842―1912年)作曲,1899年5月24曰在巴黎喜歌剧院首次公演,1902年12月23曰在美国新奥尔良(New Orleans)演出,1912年2月26 在纽约(New York)再度演出。
剧中人物:
辛德瑞拉 灰姑娘 女高音
阿蒂埃尔夫人 女中音
庞多福 阿蒂埃尔的丈夫 男中音
诺埃米 阿蒂埃尔的长女 女高音
多罗特娅 阿蒂埃尔的次女 女低音
王子、仆从、仙母、仙女、老百姓等。
剧情介绍:
第一幕:阿蒂埃尔夫人的别墅。
大客厅里的壁炉中,火光闪动。人们跑来跑去,忙个不停,他们传达着互相冲突的命令。庞多福非常愉悦,自言自语地说:“我跟她结婚了吗?”当他讲话时,佣人宣称女主人驾到。接着一位狠毒的中年妇人偕同她的两位骄傲的女儿进来。女主人对她的两位女儿说,今晚要去见国王,并且告诉她们应该注意的礼节。佣人们已请来成衣匠、美容师,把两位女儿打扮得非常漂亮。在化妆室中,母亲疯狂地打扮,使得大家都投以惊奇的眼光,其实她的平时模样,简直使人害怕。庞多福出场,穿着非常考究,母女三人赞美他的敏捷伶俐。他们说说笑笑,一道去赴舞会,唯独将前室的女儿辛德瑞拉留在家里。她像只小蟋蟀,忧郁不乐,她认为小蟋蟀只配在炉边跳跳算了。她坐在炉边,不久便酣睡过去了。这时有缓慢的甜蜜优美的音乐奏着,一位好心的仙母走了进来,她把那些小精灵、鬼怪和鬼火等,都叫进屋里,并且教他们使辛德瑞拉变得快乐、美丽。当一切准备就绪,她便叫醒辛德瑞拉,告诉她前去参加舞会。辛德瑞拉闻言高兴得不得了,手舞足蹈,非常羡慕那些小仙子和他们美丽的马车。仙母嘱咐辛德瑞拉,务必在午夜时分离开舞厅,并且给她一双神秘的玻璃鞋,以便她的养父母不能认识她。
第二幕:皇宫大厅。
舞厅和皇宫内被邀请者,都极尽绚烂艳丽,国王的独生子正凝神谛听琵琶演奏,然而尽管这琵琶声空灵美妙,仍不能愉悦王子的爱心。他唯一希望,是要找到一位美丽温柔、让他全心爱慕的姑娘,但是如此佳丽迄未出现。国王在朝臣前呼后拥之下入场,当即宣称,国境之内所有贵族的女子,排成队伍走过王子的面前,因为王子必须在她们之中选择新娘。贵族女子们都盛装艳服,经过王子面前时鞠躬致敬;在队伍的末尾,阿蒂埃尔夫人偕同二女出现,庞多福却可怜地站在旁边。母亲和两位女儿跟三位官员跳了一支庄严的小步舞,舞姿优美,音乐迷人。可是这时候辛德瑞拉出现了,王子见她大喜,引起舞厅一阵骚动。后母及二位女儿愤怒至极,幸赖神秘的玻璃鞋之助,她们认不出是辛德瑞拉。王子很亲热地招呼她,并询问她的姓名,辛德瑞拉很谦虚地回答:“我是平凡的女子,又是不知名的人”。王子慕意更深,于是正式表示他的爱情,辛德瑞拉也含羞脉脉,一见倾心。正当两情缱绻快乐之际,钟鸣午夜,辛德瑞拉匆促离去,使王子倍感迷惘。此时幕幔虽落,舞会仍继续进行。
第三幕:
第一场:阿蒂埃尔夫人的别墅。
辛德瑞拉气吁吁地回得家来,颇为激动。她说当离开舞厅时,不知怎的失掉了一只玻璃鞋,求仙母赐助。这时辛德瑞拉的父母和姐妹吵吵闹闹地回来了,辛德瑞拉迎上前去,很平静地问:“怎么回事?亲爱的父亲?”她的宁静使三位激动的女人感到愤怒,她们抢着将舞会的情形说出来。辛德瑞拉又问那位不知名小姐匆促离去之后,王子说了些什么,她们说:“她的眼睛可能欺骗了他,实际那位不知名的小姐丑得要命”。辛德瑞拉闻言脸色苍白,几乎晕蹶过去,庞多福要求三位女人到乡间去多寻点快乐,并给予辛德瑞拉温柔一吻,然后离去。留下辛德瑞拉一人,独自回想着发生的一切。她曾经梦想得到爱情,但是现在好梦易醒,奇遇和快乐已不可捉摸。想到这里,不禁伤心地啜泣起来,一面哀求圣母赐助。这时,雷声电闪交并骤至,辛德瑞拉在风暴中离去。
第二场:仙人之家,时间是夜晚。
橡树之上的高楼仙母说,某处有一对漂亮的青年男女,他们虽然相爱却彼此不能相见。英俊王子和辛德瑞拉同在草地上漫步,只隔着一道花朵丛生的篱笆,但是互不相见,他们也看不到仙女们。男女两人不约而同地跪在橡树之前,王子述说他已失去的快乐,辛德瑞拉也乞求仙母将快乐还给她。他们互相听见彼此的祈祷,但是仍然不能看见。仙母走到橡树枝桠间,向他们显现,并挥动着她的魔杖,于是禁忌便解除了。仙女们围着这对男女唱歌,在迷人的歌声中,俩人不久便睡熟了。
第四幕:
第一场:辛德瑞拉在台阶上。
辛德瑞拉睡熟了,庞多福俯伏在她身前。不久,她醒过来,感到迷惘不快。父亲劝勉她说,她在睡梦中口里咕咕噜噜地讲着舞会、王子、那棵迷人的橡树和那只玻璃鞋。等到继母走来,庞多福便牵着辛德瑞拉的手跑开了。阿蒂埃尔夫人匆匆进场,后面跟着一大群佣人,她大声说:“国王已经派人遍地寻觅有地位的公主,以取悦王子”;等他看过其他的公主之后,她将偕同她的两位女儿去谒见,相信其中一位会使王子中意的。国王的使者果然到来,说王子当天将接见所有的公主,并要她们试穿那只玻璃拖鞋,看谁适合?
第二场:华丽庄严的宫廷 时当正午,公主们排队出场,一个个走过王子面前,王子满脸忧郁,一副心不在焉的神情。忽然,外面有仙女的叫声,让王子注意,辛德瑞拉恰巧站在王子跟前,那只玻璃拖鞋只会合她的脚。庞多福快乐地拥抱他的女儿,而她的继母也争着以热情洋溢的口吻呼唤着:“我的女儿,我亲爱的宝贝!”庞多福面向观众,要大家为辛德瑞拉及王子祝贺!
还有一个是俄罗斯的
俄罗斯灰姑娘音乐剧》(原名《Золушка(灰姑娘)》)
导演: Semen Gorov
主演: Yuliya Mavrina / Nikolay Baskov
上映年度: 1 January 2003 (Russia)
语言: Russia / Ukraine
制片国家/地区: Russian
imdb: tt0997111
剧情简介:
灰姑娘和父亲、继母和继母的两个女儿生活在一起。灰姑娘的继母为人狡诈阴险、虚荣做作,视灰姑娘为眼中钉,继母的两个女儿又丑又笨,却同她们的母亲一样,对灰姑娘指手画脚,灰姑娘的父亲是个老实的钟表匠,他心疼女儿的处境,却自身难保、无能为力。可怜的灰姑娘成日忙碌着,她唯一的希望就是,童话中的王子能够来拯救她。当然这不过是梦。在皇室城堡里,王子拉尔蒂斯也正苦恼着,他希望成为一名作家和诗人,国王父亲却总是逼着他和不同的公主相亲,虽然她们一个比一个漂亮,却一个比一个没有头脑。她们的愚蠢无知简直让王子烦透了,他很希望遇上一个能理解他的女孩。国王为儿子的婚事伤透脑筋,心腹大臣为此向国王献计,建议皇室举办一场舞会来为王子物色对象,邀请全国的女人来参加。国王同意了。皇室举办舞会的公告激起了全国女人的热情,灰姑娘的继母和两个女儿也不例外。舞会那天,继母和女儿打扮得花枝招展地走了,可怜的灰姑娘只能在家里继续工作。突然,奇迹发生了,过世的祖母出现了,她施展魔法,让灰姑娘穿上了美丽的衣服和水晶鞋,还将南瓜变成了马车,将两只老鼠便成了两匹马,她告诉灰姑娘魔法只能持续到午夜,午夜钟响时,一切都会复原。灰姑娘高兴的走了。灰姑娘来到舞会上,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王子和灰姑娘一见钟情,他们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时间飞逝,午夜钟声敲响了,灰姑娘赶紧离开,匆忙之中,她留下了一只水晶鞋。王子看着所爱的女孩消失得无影无踪,他下令无论如何要找到她。水晶鞋成为唯一的线索。结局同经典童话一样,灰姑娘是唯一能穿上水晶鞋的人,她被迎娶到宫廷里.
个人点评:
这部诞生于2003年的音乐剧形式的电影,非常好看!不论是音乐还是画面都很美,类似《音乐之声》。俄罗斯人拍的这一版《灰姑娘》可以说是老故事新形式,一改过去一味讲故事的传统模式,而以动听唯美的音乐和极具俄罗斯民族风情的舞蹈来打动观众,让他们得到视觉和听觉上的双重享受。剧中巧妙地使用歌剧特有的演绎手法,把人物内敛或浮夸的个性表现得活灵活现,尤其有帅哥、美女,有狠心的后母还有超级可爱搞笑的国王,啦啦啦啦~~~
㈦ 音乐剧的概念,特点
音乐剧诞生于上个世纪初的欧美大陆,其中,音乐源于地道的美国黑人的爵士音乐,舞蹈综合了爵士舞和踢踏舞。1927年,隆·科恩的《水上舞台》掀开了音乐剧时代到来,其中的插曲《老人河》在当时家喻户晓,流传全球。从以爵士音乐、舞蹈为主的音乐剧到摇滚音乐剧,再到类似有现代歌剧概念的欧洲音乐剧,音乐剧的概念本身也在不断发展变化,成为保留着相当艺术水准的大众化演出形式。
音乐剧是一种高度综合性的舞台综合艺术,如果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它的构成要素几乎囊括了当今世界上现存的绝大多数艺术品种———从文学、戏剧、诗歌、音乐、舞蹈、雕塑、绘画、建筑,到幽默艺术、滑稽表演和声光艺术,甚至也包括了电影、杂技、魔术等等。
音乐剧将这些不同美学范畴、不同审美方式、不同艺术魅力的艺术门类高度综合起来,它向观众所提供的,是一种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听觉与视觉并重、表情与造型俱备的综合性剧场审美效应。
音乐剧的特点
一、综合性
音乐剧是由音乐、舞蹈、表演(特别是话剧表演)等各种艺术形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为了表现舞台故事而创作的有关音乐,常常综合了多种形式、多种风格,特别是常常把歌剧、轻歌剧和爵士乐整合为一个有机体。
二、现代性
音乐剧不再应用传统的音乐舞蹈和简单的舞台技术。首先在音乐方面,不再坚持美声唱法,而是用最符合当代观众需求的唱法。因此,早期有爵士乐为主的音乐剧,后来有摇滚乐的音乐剧、乡村音乐的音乐剧等。总之,风格是非常现代的。在舞蹈方面,不只是过去美式的踢踏舞,不单有了芭蕾舞的动作,还有体操式的舞蹈动作和其它很多现代舞蹈语言。同时,舞台技术也很现代化,一些先进科技的布景技巧和印象、灯光方面的先进技术都登上了音乐剧的舞台。
三、多元性
音乐剧不再坚持单一的艺术形式,从其演唱有古典唱法和各类通俗唱法可以看出来这一特点。音乐剧的题材从古代到现代,从轻喜剧到重喜剧,从科幻到神话,无所不有。音乐也是不拘一格,不受任何公式化模式的束缚。音乐传统有爵士、摇滚、乡村音乐、迪斯科、灵魂乐,也有大混合式的作曲。有偏向歌剧的,也有偏向轻歌剧的,还有轻歌舞剧。舞蹈也是多种流派,异彩纷呈的。
四、灵活性
音乐剧的创作和表现不存在教条主义的东西,比较大胆。在音乐创作、乐器伴奏和语言选择上,都是创新的并以市场需求为根据,不受传统的约束。在形式上,百老汇音乐剧受音乐喜剧传统的影响比较多,欢快的喜剧题材数量较大。当然,也有一些重量级的悲剧作品,如:《歌剧院幽灵》、《西贡小姐》和《悲惨世界》等。
五、高度的商业性
音乐剧是面向大众化的一种娱乐形式,她已经发展到了今天如此之大的规模,都是靠优秀的商业化操作来实现的。音乐剧非常注意把音乐家、制作人和商业化运作的机构用公司的形式组织起来。音乐剧在对各种版权的处理方面是很突出的。音乐剧是不轻易出售舞台表演的映象制品的,演到一定程度才会被搬上银幕,在版权处理方面是精细分割且商业化的,在制作过程和雇佣演员时,都把经济效益摆在相当突出的地位。我想,这也是反映了观众的需要吧。
㈧ 音乐剧论文(800字左右)
嘻嘻,华育的预初学生吧!我也是噢,你几班的?
我也正在做这个作业,刚好一查就发现了你这个帖子,你不怕老师发现吗?
头痛这个作业啊!周五就要交了,偏偏复习阶段作业特别多!
给你我的资料吧!大部分都可以抄上去。偷偷告诉你噢,这里面我抄了700字,自己就写了开头和结尾。
http://ke..com/view/9921.htm
音乐剧简介
音乐剧(Musical theater)是由喜歌剧及轻歌剧(或称“小歌剧”)演变而成的,早期称作“音乐喜剧”,后来简称为“音乐剧”,是19世纪末起源于英国的一种歌剧体裁,是由对白和歌唱相结合而演出的戏剧形式。音乐剧熔戏剧、音乐、歌舞等于一炉,富于幽默情趣和喜剧色彩。它的音乐通俗易懂,因此很受大众的欢迎。音乐剧在全世界各地都有上演,但演出最频密的地方是美国纽约市的百老汇和英国的伦敦西区。因此百老汇音乐剧这个称谓可以指在百老汇地区上演的音乐剧,又往往可是泛指所有近似百老汇风格的音乐剧。
音乐剧(英语:Musical theater,简称 Musicals),又称为歌舞剧,是音乐、歌曲、舞蹈和对白结合的一种戏剧表演,剧中的幽默、讽刺、感伤、爱情、愤怒作为动人的组成部分,与剧情本身通过演员的语言,音乐和动作以及固定的演绎传达给观众。一些著名的音乐剧包括:奥克拉荷马、音乐之声、西区故事、悲惨世界、猫以及歌剧魅影等。
音乐剧特点
和歌剧的分别是,音乐剧经常运用一些不同类型的流行音乐以及流行音乐的乐器编制;在音乐剧里面可以容许出现没有音乐伴奏的对白;而音乐剧里面亦没有运用歌剧的一些传统,例如没有了宣叙调和咏叹调的区分,歌唱的方法也不一定是美声唱法。但音乐剧和歌剧的区分界线仍然有不少学者争议,例如格什温作曲的波吉与佩斯(台湾翻译「乞丐与荡妇」)就曾同时被人称作歌剧、民谣歌剧(Folk Opera)和音乐剧。一些音乐剧如悲惨世界是从头到尾都有音乐伴奏,而一些轻歌剧如卡门却有对白。
音乐剧普遍比歌剧有更多舞蹈的成份,早期的音乐剧甚至是没有剧本的歌舞表演。虽然著名的歌剧作曲家华格纳在十九世纪中期已经提出总体艺术,认为音乐和戏剧应融合为一。但在华格纳的乐剧里面音乐依然是主导,相比之下,音乐剧里戏剧、舞蹈的成份更重要。
音乐剧与歌舞片
很多音乐剧后来又被移植为歌舞片,而剧场版本和电影版本并不一定完全相同,因为剧场擅长于场面调度和较为抽象的表达形式,利用观众的想像去幻想故事发生的环境,而电影则择长于实景的拍摄和镜头剪接的运用。西城故事是其中一个将舞台版本成功移植为电影版本的音乐剧,在横街小巷取景,开创了后来很多音乐电影的先河。亦有歌舞片移植为音乐剧的例子,例如万花嬉春是先有歌舞片,后来才被移植成音乐剧。
很多音乐剧后来又被移植为歌舞片,而剧场版本和电影版本并不一定完全相同,因为剧场擅长于场面调度和较为抽象的表达形式,利用观众的想象去幻想故事发生的环境,而电影则择长于实景的拍摄和镜头剪接的运用。西城故事是其中一个将舞台版本成功移植为电影版本的音乐剧,在横街小巷取景,开创了后来很多音乐电影的先河。亦有歌舞片移植为音乐剧的例子,例如雨中曲是先有歌舞片,后来才被移植成音乐剧。
音乐剧擅于以音乐和舞蹈表达人物的情感、故事的发展和戏剧的冲突,有时语言无法表达的强烈情感,可以利用音乐和舞蹈表达。在戏剧表达的形式上,音乐剧是属于表现主义的。在一首曲之中,时空可以被压缩或放大,例如男女主角可以在一首歌曲的过程之中由相识变成堕入爱河,这是一般写实主义的戏剧中不容许的。
音乐剧结构
音乐剧的文本由以下几个部份组成:音乐的部份称为乐谱、歌唱的字句称为句诗、对白的字句称为剧本。有时音乐剧也会沿用歌剧里面的称谓,将歌词和剧本统称为曲本。
音乐剧的长度并没有固定标准,但大多数音乐剧的长度都介乎两小时至三小时之间。通常分为两幕,间以中场休息。如果将歌曲的重复和背景音乐计算在内,一出完整的音乐剧通常包含二十至三十首曲。
音乐剧历史
在17世纪~18世纪的欧洲,音乐成了人们用来表达思想和感情的有力工具。在欧洲,各种各样的音乐都得以茂盛发展,出现了清唱剧和歌剧。但华丽或庄严的歌剧或清唱剧并不能完全满足观众,于是出现了被称之为“居于杂耍和歌剧中间”的艺术形式。
历史上第一部“音乐剧”是约翰·凯的《乞丐的歌剧》,首演于1728年伦敦,当时被称为“民间歌剧”,它采用了当时流传甚广的歌曲作为穿插故事情节的主线。1750年,一个巡回演出团在美国北部首次上演了《乞丐的歌剧》,这便是美国人亲身体验音乐剧的开端。1866年,《黑魔鬼》成为美国第一部的音乐剧。德国的喜剧,穿紧身衣跳舞的女孩,滑稽的歌曲,以及侏儒和妖精的扮相等等,奇异的场面令人惊异。美国人对音乐剧的兴奋和拥护“就像当年米兰人等待普契尼的新歌剧,或维也纳人等待勃拉姆斯的新作交响曲一般”。
种类繁多的美国娱乐
19世纪,城市在美国纷纷建立,音乐剧随之茂盛起来,它们以城市观众为对象,出现了轻歌舞剧及其更为粗俗的姐妹剧种———滑稽表演。轻歌舞剧适合每个人的口味,每周的节目单上有杂技,魔术,舞蹈、动物表演。单口相声唱歌和滑稽戏等等。轻歌舞剧的来源很多:合法剧院的幕间特别节目、黑人歌曲表演、英国音乐厅的表演。这种雏形的美国音乐剧还只停留在模仿和沿袭欧洲轻歌舞手法的阶段,其中歌、舞、哑剧,滑稽戏甚至杂耍,魔术筹各种艺术手段都可采用,不过,直到1890年,喜剧《唐人街之旅》成为一个里程碑,这部戏证明了音乐剧可以有美国的故事,也可以有美国的歌曲,如《巴华利街歌》。这首歌本来是一首很动听的民歌,一首地地道道的美国歌;更为重要的是,该剧不仅有美国歌曲,美国故事,而且还有美国人说话的方式,就是说所有的角色们都用俗语说话。
小歌剧时代
进入20世纪,欧洲的作曲家给美国带来的一种小歌剧形式。由于多年来受到欧洲歌剧如吉尔伯特和苏利温的英国喜歌剧,加上其他的天才如约翰。斯特劳斯的维也纳小歌剧,奥芬·巴赫的法国轻歌剧等的影响,使观众自动地有了一套评判音乐好坏的标准,而且也影响了观众的欣赏口味:有意味的情节,优美的音乐和文雅的歌词成为编创者追求的目标。1927,年由吉罗姆,科恩和奥斯卡·双姆斯特恩所作的《画舵漩宫》(该剧是至今仍在上演的优秀的音乐剧中最早的一部作品)在某种意义上说来它也是一部真正的小歌剧。它以密西西比河上一艘表演船为背景,描述船长、船长夫人、女儿木兰小姐、赌徒女婿、剧团台柱黑白混血的朱莉小姐、船底黑奴、黑厨娘的故事,还有密西西比河沿岸的人情事故、悲欢离合,全剧长达四小时。首演之夜,百老汇的观众被吓呆了,他们不晓得原来“Musi-cal”不是只有歌舞喜闹剧,竟然可以这样的“戏剧”!从此,百老汇音乐剧开始了现代剧目的尝试,音乐剧的编导开始更注意故事情节及歌曲的创作,从而更丰富了音乐剧的形式。
与小歌剧并存于同一时代的还有Rcvue(时事讽刺剧),在音乐舞台上它以没有完整故事的形式和通俗的方式兴盛着,这种歌舞虽没有情节,却开着冷玩笑,利用这种讽刺的手法把戏剧或歌剧滑稽化,它模拟流行的东西,或对流行的丑闻放冷箭——这些到今天仍然是我们的歌舞的主要材料。
爵士乐进入音乐剧
爵士音乐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源于美国南部新奥尔良的一种流行音乐。从它的身上可以找到美国民歌小调,黑人灵乐怨曲以及各种村音俗韵的身影,风格多样,动感强。第一部伟大的令人不能忘怀的歌舞名为《当心你的脚步》,1914年在新阿姆斯特丹剧院上演。对于此事最有贡献的是艾尔文·伯林。他作出了那种精细的切分音拍子的歌曲,使得美国的音乐剧舞台与爵士音乐永远结了不解之缘。“爵士”成为音乐剧的“音乐俗语”。不少作曲家也将爵士的因素引入创作中。乔治·葛什温开创的就是一种“交响味”的爵士风。1924年,由葛什温兄弟创作的《女士,好样的》就开创了上世纪20年代百老汇音乐剧的爵士舞风格,该剧也使弗瑞德·阿斯泰尔和妹妹阿德勒成为百老汇首屈一指的歌舞明星。至此美国音乐剧掀开了它的新纪元,作品逐步趋于成熟
20世纪40~60年代,受欧洲轻歌舞剧和爵士音乐的影响,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百老汇音乐剧经典剧目。在这期间的作品已经成为年轻的古典了:如以美国西南部俄克拉荷马拓荒地区为背景的《俄克拉荷马》(1943年),该剧1955年被拍成电影获奥斯卡金像奖,1964年艾尔文;怕林的《安妮,拿起你的枪》;考勒·波特的根据萧伯纳剧本改编的音乐剧《窕窈淑女》。1956年在纽约首演,1964年被拍成电影并获奥斯卡金像奖;以及1957年在纽约首演的《西区故事》,1961年被拍成电影也获奥斯卡金像奖;1964年在纽约首演,反映沙俄时代犹太人命运的《屋顶上的提琴手》,1964年在纽约首演,1971年被拍成电影获奥斯卡奖。
百花齐放的现代
在1960年代中期至1970年代,前卫剧场的观念渗入主流作品;摇滚乐、社会变迁丰富创作的素材,欧陆作品进口美国,百花齐放。
20世纪60年代,甲壳虫和摇滚乐由英国冲向世界,各国音乐剧作曲家对这股不可抗拒的力量由抵制逐渐转向吸收,英国的韦伯率先在《万世魔星》这部以古老的圣经故事改编的内容沉痛、主题严肃的音乐剧中采用了轻音乐及摇滚乐,使之具有了现代感,歌曲变得活泼,通俗、易于演唱。在配器上也打破了管弦乐的严格限制,将电声乐器引入音乐剧,从而加强了它的时代感和表现力。加之由于现代音响广播设备的更新和普及,许多音乐剧中脍炙人口的歌曲。通过现代传播媒介手段,很快就风靡世界,成为全球流行歌曲,如《艾维塔》中的《阿根廷,不要为我哭泣!》及《猫》中的《回忆》在音乐会及平时街头广播中都常可听见,致使许多没有看过此剧的人也产生了一睹为快的期待。
20世纪70~80年代,“音乐剧”的创作热潮转向伦敦,英国创造了与美国风格大不相同的“音乐剧”,出现了一批英国“音乐剧”经典剧目,引起全世界的瞩目。尤其是作曲家安德鲁·劳埃德·韦伯的《万世巨星耶苏基督》(1971年)、《艾维塔》(1976年)〈猫〉(1981年)《歌剧院的幽灵》(1986年)和《日落大道》(1993年)以及根据雨果名著《悲惨世界》创作音乐剧《悲惨世界》(1980年)、都成了世界各竞相上演的保留剧目,它们在音乐和戏剧上都有了突破和飞跃。
音乐剧的流派
音乐剧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音乐剧流派的开成和壮大总是与杰出的作曲家和剧作家,尤其是他们的不朽的作品联系在一起的。
科恩、罗杰斯和小哈姆斯坦的古典音乐剧流派、勒纳和洛维的小歌剧流派、桑德海姆和普林斯的“概念音乐剧”流派、韦伯和莱斯的现代流派音乐剧、勋伯格和鲍伯利的史诗流派、吕克·普拉蒙登和理查德·科钱特的浪漫主义流派和方兴未艾的后现代流派音乐剧向世人打造了一个五彩缤纷的音乐剧舞台。
音乐剧名家
英国戏剧家安德鲁·洛依德·韦伯
安德鲁·洛依德·韦伯(AndrewLloydWebber)1948年出生于英国伦敦。他的第一部音乐剧已表现出了对流行音乐的着迷,结合了迷幻、乡村与法国小调三种元素。
70年代早期,韦伯与莱斯合写的作品是大胆的《万世魔星》,获得了格莱美奖。该剧于1971年在纽约上演时,获得了七项托尼奖,包括最佳原作曲和最佳音乐剧奖,1973年,该剧被拍成电影。韦伯根据T·S·艾略特的《擅长装扮的老猫经》改编的《猫》正开始成为迄今为止韦伯在商业上最成功的作品。
在美国和英国以及全世界,任何一个时候,都至少有他的十几个巡回演出团在大城市演韦伯的音乐剧。1995年,《猫》以史无前例的演出纪录庆祝它在百老汇上演十周年,《猫》、《星光快车》及《万世魔星》三部韦伯的作品是伦敦戏剧史上演出时间最长的三部音乐剧。韦伯是改写音乐剧历史的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
美国歌剧大师乔治·格什温
乔治·格什温(GeorgeGershwin)从小就表现出对音乐的极大热情。1919年与欧文·凯撒(IrvingCaesar)的合作曲子“斯瓦尼”使他第一次出名。同年他被委任为《乔治·怀特1919年的丑闻》一剧作曲,其中一些歌曲成为美国流行音乐中的里程碑,如“我要建一条通往天堂的梯子”、“有人爱我”等。
1935年他的民歌歌剧《波吉与贝丝》在波士顿上演,成为格什温上演最多的剧目之一。1936年格什温兄弟转到好莱坞去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创作时期。他们为《我们跳舞吗》(1937)、《困苦中的年轻女人》(1937)谱为另一部影片《古德温闹剧》(1938)写曲时,乔治病倒了,不久于1937年6月去世。[1]
[编辑本段]音乐剧的主要类型
1.百老汇音乐剧
像“好莱坞”与美国电影的关系一样,一提起“百老汇”人们便会很自然地想到美国戏剧。“百老汇”是纽约市曼哈顿区的一条大街的名称。在这条大街的中段一直是美国商业性戏剧娱乐的中心,因此“百老汇”就成为美国戏剧活动的代名词了。百老汇曾经有非常辉煌的历史,这是与美国商业音乐剧的历史密切相联系的。百老汇音乐剧(Broadway Musicals)的前身是黑人游艺表演、滑稽剧、歌舞杂剧等,比较多地受爵士乐、摇摆乐的影响,其舞蹈有独创的百老汇风格。1904年,比特尔·琼斯明确了音乐剧的概念,真正有代表性的剧目是1927年的《演出船》,它综合地把歌曲、舞蹈和故事情节、话剧表演结合起来。可以说,是音乐剧把美国风格的爵士乐和与爵士乐配合得摇摆性很强的舞蹈成功地结合在一起。《俄克拉荷马》、《西区故事》、《平步青云》都是在百老汇相继走红的重要音乐剧目。此外在百老汇经年不衰的音乐剧有:《歌剧院幽灵》、《悲惨世界》、《西贡小姐》、《美女与野兽》等。
2.黑人音乐剧
音乐剧表现手段从以欧洲为主移向以美国为主,就是因为黑人的褴褛时代爵士乐、灵魂音乐、游吟和忧伤蓝调的流行。再后来的摇摆乐也有强烈的黑人音乐背景。著名的黑人音乐剧包括《演出船》、《波吉和贝丝》、《天空小屋》、《圣路易斯的女人》、《花之房》(1954年)、《牙买加》等等。
3.伦敦西区音乐剧
伦敦西区音乐剧更多地受歌剧和轻歌剧的影响。英国音乐剧的发展很少在舞蹈方面做特别突出的改进,这里的艺术形式的结合是把歌剧、轻歌剧的传统以及音乐喜剧的传统与爵士乐、踢踏舞和芭蕾进行一定程度的结合。20世纪70年代,英国出现了两位音乐剧创作巨匠:安德鲁·洛依德·韦伯和蒂姆·莱斯,随即英国音乐剧就出现艺术上的转折。在风格上,韦伯创作的音乐剧偏重音乐,舞蹈相对较少;在制作上,英国音乐剧著名制作人卡麦隆·麦金托什非常注重把舞台上的各种技术——布景、服装、灯光等与其他手段结合起来。很快百老汇感到了来自伦敦西区的巨大压力和挑战。伦敦西区的著名音乐剧包括《悲惨世界》、《西贡小姐》(1991年才移师纽约的百老汇)、《猫》、《歌剧院的幽灵》(后来移师纽约百老汇)等等。此外,似乎所有的音乐剧从伦敦搬到百老汇都能获得成功,比如《象棋》、《男朋友》、《奥利弗》、《可爱的战争》、《查里姑娘》等等,无不如此。[2]
[编辑本段]西方音乐剧
音乐剧起源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的轻歌剧喜剧和黑人剧。
初期的音乐剧并没有固定剧本,甚至包含了杂技、马戏等等元素。自从1927年演艺船(画舫璇宫)开始着重文本之后,音乐剧开始踏入它的黄金岁月。这时期的音乐剧多宣扬乐观思想,并经常以大团圆的喜剧结局。直至1960年代摇滚乐和电视普及之前,音乐剧一直是最受美国人欢迎的娱乐和演艺形式。1980年代以后,英国 伦敦西区(West End)的音乐剧演出蓬勃,已经追上百老汇的盛况。后来甚至出现法文的音乐剧,如悲惨世界(后改编为英文版,曾在百老汇演出)、星梦Starmania、钟楼怪人、罗密欧与茱丽叶、小王子等等。
My Fair Lady Playbill with Julie Andrews and Rex Harrison而随着英国和美国的音乐剧经常在世界各地巡回演出,音乐剧也开始在日本、韩国、中国内地、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新加坡等亚洲地区流行。参见亚洲的音乐剧。
发展和著名剧目
百老汇音乐剧之父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音乐剧后来传播到美国,并在美国得到高度冶炼和发展。美国纽约的百老汇,视其为音乐剧中心,甚至将音乐剧统称为百老汇音乐剧。美国音乐剧的内容,偏重于谈情说爱及幽默风趣,音乐轻松愉快,演出方式往往比较富丽堂皇,但仍不失其主要风格。其典型代表人物科恩人称“百老汇音乐剧之父”。
科恩1885年1月诞生于纽约,年轻时曾在纽约音乐学院学习钢琴,1903年赴英国伦敦学习作曲,同时潜心研究轻歌剧、音乐喜剧的创作表演经验,并参加创作实践。自1904年起先后创作音乐剧50部,其中《演艺船》(1927)最为出众。
故事叙述了20世纪20年代密西西比河上一个在船上演出的流动剧院演员们在时代变迁和种族歧视的社会环境中悲欢离合的生活景象。船主安迪的女儿马格诺莉雅与游手好闲的青年拉威涅相爱,婚后生了一个女儿取名吉姆。一天,船主发现女婿拉威涅竟是赌棍,将其驱逐,吉姆随同离去。马格诺莉雅无奈在夜总会登台献艺,艰苦奋斗了21年,终于成为著名音乐喜剧明星,最后回到船上,挽救了日益衰败的演艺船,拉威涅和女儿吉姆也回到船上一家人终于团聚。剧情中加入了民间歌舞、爵士乐、查尔斯顿等清新歌舞,歌曲旋律深沉感人,以《老人河》最为著名。在演出中,美国黑人男低音歌唱家保尔·罗伯逊(1898—1976)饰船工乔一角,成功演唱苍劲、悲切的《老人河》使其扬名世界。
发展中百老汇音乐剧
20世纪同样引人注目的还有格什温的《开始奏乐》(1927年)、《疯狂的女郎》(1930年)、《我为你歌唱》(1931年)以及1935年创作的黑人民间音乐剧《波吉与贝丝》,其中的《我为你歌唱》因为剧中讽刺了美国总统选举中的弊病,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并成为第一部获得“普利策奖”的音乐剧。
自20世纪20年代起,百老汇名家辈出,经典佳作频频登台,商业操作生意兴隆,持续铸造数十年的辉煌。百老汇音乐剧发展史上,除科恩、格什温兄弟等风云人物外,在40、50年代有过密切合作的作曲家罗杰斯和剧作家哈默斯坦也为音乐剧事业做出过巨大贡献。他俩合作的《俄克拉荷马》于1943年3月在纽约圣詹姆斯剧院首演,获得空前成功。这是一部反映农村青年爱情生活的故事。其中女主人公劳芮做梦的场景,描写梦幻中与恋人克莱的绵绵情语——雇工加德与克莱斗殴,劳芮相阻——劳芮在加德追逐下奔跑、挣扎……最后从梦中惊醒。德蜜尔在这里巧妙运用双人舞、三人舞,与剧情和谐巧妙的结合,舞姿舞步做了民俗化、美国化的改革,以区别古典概念的芭蕾舞。《俄克拉荷马》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成功实践了多种要素的完美综合。此后,罗杰斯和哈默斯坦又合作完成了《旋转木马》、《南太平洋》、《国王与我》。还有一部中国观众十分熟悉的音乐剧。这就是《音乐之声》。这部音乐剧后来被搬上了银幕,作品中的许多歌曲,可谓脍炙人口,流传甚广。
50、60年代是百老汇音乐剧的全盛时期,在强化歌唱、舞蹈、表演、剧情的有机综合功能方面又作了一系列大胆革新。精湛的专业化创作技巧和美国作风的音乐舞蹈汇成浑然一体,将音乐剧的艺术品位和演员的多能性表演艺术提升到新的境界。1957年9月16日,由普林斯制作、伯恩斯坦作曲、劳伦茨编剧、桑岱姆作词、罗宾斯导演的《西城故事》在百老汇首演,标志着音乐剧艺术最佳发展阶段的开始。此剧1961年拍成电影,荣获十项奥斯卡奖。作品从莎士比亚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获得灵感,地点从维罗那古城变为现代曼哈顿西区,人物关系由原剧两个世代宿怨的贵族家族移植为落后、贫穷的移民集聚地的两个青年团伙争夺地盘的恶斗,男女主人公托尼和玛丽亚分属一个群体,最后以悲剧告终。该剧融会复杂的爵士节奏和富于冲击力的音响律动,歌曲音调着重深入揭示人物内心情感,将音乐完全置于剧情之中。虽为爵士流行风,却不追求听觉的效果,给了观众以细细咀嚼回味的余地。剧中歌曲《玛丽亚》、《今晚》、《阿美利加》等韵味十足,百听不厌。
继《西城故事》之后,百老汇陆续推出一些风格迥异的音乐剧,《吉卜赛》(1959)、《音乐之声》(1959)、《卡米洛特》(1960)、《您好,多莉》(1963)、《屋顶上的小提琴》(1964)、《滑稽女郎》(1964)、《油脂仔》(1972)、《平步青云》(1975)、《芝加哥》(1976)、《安妮》(1977)、《第42街》(1980)以及红极90年代的《美女与野兽》、《狮子王》、《化身博士》《为你疯狂》以及心理剧《化身博士》等等,令人目不暇接。其中不少作品从纽约到世界,从舞台到屏幕,展示了音乐剧这一独特艺术品种的千姿百态。
伦敦西区的《奥立弗》“挑战”百老汇
自60年代起,伦敦西区的音乐剧创作表演正急起直追,不时发起向百老汇的冲锋进军,“音乐剧中心”百老汇受到严峻的和强烈的震撼。
1960年6月由巴特根据狄更斯的小说《孤星泪》(即《雾都孤儿》)编剧作词作曲的《奥立弗》首演于伦敦。1963年进入百老汇舞台,荣获两项托尼奖。该剧没有舞蹈场面,将创作重点放在戏剧表演、各种形式的演唱和舞台布景的创新上,采用并行转台展现维多利亚时代伦敦社会图景,让观众直观感受到故事发生的特定环境,对奥立弗的悲惨命运给予深深的同情。也正是在60年代,伦敦剧坛升起了一颗作曲新星,那就是安德鲁·洛依德·韦伯。他具有扎实的古典音乐根基,擅长于钢琴、小提琴等乐器演奏,对新潮流行音乐和音乐剧情有独钟。1967年他与词作家蒂姆·莱斯(1944)合作《约瑟夫和神奇彩衣》,此剧1981年在百老汇连演800多场,1982年获包括音乐在内的托尼奖多项提名。1971年10月他们合作的摇滚音乐剧《耶稣基督巨星》在百老汇首演,此剧取材于圣经故事灵感来自于霍尔本的油画《墓中死基督》,通过对以基督与犹大为中心的复杂人物关系折射当代社会普遍的人性命题,寓以深刻的哲理意味。1978年6月他们的又一部摇滚音乐剧《艾维塔》在伦敦隆重上演,故事取材于阿根廷前总统庇隆第二任夫人艾维塔的生活事迹翌年9月在百老汇连演1560多场,荣获7项托尼奖和纽约戏剧评论界最佳音乐奖。以上两部摇滚音乐剧为了使观众深入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调动了旁白演唱的形式,《艾维塔》中演唱的摇滚歌曲《如此一个竞技场》、《金钱滚滚来》有力地推动着情节发展,而且又十分动听。这部音乐剧中还有一首并非摇滚的主题歌《阿根廷别为我哭泣》以其楚楚动人的旋律而风靡全世界。他的惊世巨作《猫》1981年5月在伦敦首演轰动了百老汇。此后又创作了以舞蹈精彩绝伦而著称的《星光快车》、《剧院幽灵》(1986)和90年代荣获8项托尼奖的《日落大道》等传世名剧。
20世纪80、90年代称雄世界音乐剧坛的伦敦西区,除了韦伯,还有作曲家勋伯格(1944~)和著名制作人卡麦隆·麦金托什(1946— )。他们的配合往往能取得良好效果。麦金托什是一位聪明的艺术经营者,用高质量艺术作品赢得千千万万的观众。他与韦伯合作的《猫》、《歌剧院的幽灵》,与勋伯格合作的《悲惨世界》、《西贡小姐》,以及重新制作的许多经典剧目都为世人所瞩目。
世界经典音乐剧——《悲惨世界》
根据法国19世纪雨果的经典小说《悲惨世界》改编的同名音乐剧是麦金托什制作的四大名剧之一。由阿兰·鲍伯利作词,勋伯格作曲,特里沃·南与约翰·凯德合作编剧、导演。此剧最早是1980年巴黎演出的法语版本,麦金托什为其音乐所激动,决定重新制作,由芬顿将法语歌词译成英语,并请诗人赫伯特·克莱茨梅对歌词重新修改加工,成为通行的英语版本。继1985年10月在伦敦首演、1987年3月在百老汇隆重推出以来,至今已在33国家、200多个城市用21种不同语言演出过 54种制作版本, 该剧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50多个重要国际奖项。
2002年6月22日美国国家巡演团在中国上海持续演出22场。上海大剧院的演出广告用大字写道:“《悲惨世界》,创造历史,首部中国上演的百老汇音乐剧。百老汇巨星康姆·威尔金森专程加盟,再度诠释冉·阿让。美国国家巡演团倾情演绎,上海大剧院震撼巨献。”国内外观众纷至沓来,大剧院门票告罄,剧场内掌声雷动,此次演出成为上海文化生活的一大盛事。《悲惨世界》以逃亡的冉·阿让与警探沙威周旋,终其一生逃避追捕迫害的故事为主线,多侧面表现冉·阿让舍己救人,给予苦难中的人们以同情和关爱的人道主义精神,史诗般地反映了19世纪法国三十年动荡历程中人间的悲欢离合和人民大众英勇抗争的业绩。
《悲惨世界》这部音乐剧贵在写实,实在难得。其流动的舞台、巨大的转盘、丰富的场景给观众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㈨ 老版歌剧《国王与我》的歌词,英文版也行,最重要是希望内容是全的。谢谢
We've just been introced,
I do not know you well,
But when the music started
Something drew me to your side.
So many men and girls,
Are in each others arms.
It made me thinkwemight be
Similarly occupied.
Shallwedance?
On a bright cloud of musicshallwefly?
Shallwedance?
Shallwethen say "Goodnight and mean "Goodbye"?
Or perchance,
When the last little star has left the sky,
Shallwestill be together
With are arms around each other
Andshallyou be my new romance?
On the clear understanding
That this kind of thing can happen,
Shallwedance?
Shallwedance?
ShallweDance?
㈩ 国王与乞丐的歌曲鉴赏
填词人以全新角度着手情歌主题,以“抱紧你的我比国王富有,失去你的版我比乞丐落权魄”的非常规角度命名歌名《国王与乞丐》。简练而递进的文字表达难舍之失恋情歌。
音乐像电影配乐,有几分蒙太奇的味道,起始处缓缓漫入的钢琴伴奏娓娓如诉,明明是入骨的哀伤,在两人细腻的嗓音,却是平静的缅怀与怅惘。至副歌处唱诗般的和声层层叠叠,大气磅礴,加以两位歌者极富感染力的嗓音驾驭,凸显了气音与假音的优势,化宁静为祥和。
在这首歌里,华晨宇的磁性温暖撕裂,杨宗纬的细腻敏感走心,两人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歌曲气声假声的转换在两人的编排下悠然自现,华晨宇副歌尾端立陡中断的咽音把伤心失落表露无遗,杨宗纬末段一唱三叹的尾韵把感情的暗与静唱到沉重哀婉至不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