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国歌剧的发展历程
中国歌剧的发展,自三十年代开始进入探索期,有多种体裁,多种题材的形式出现。
体裁方面,有歌舞剧、小调剧、音乐剧、秧歌剧、正歌剧等;题材方面多在民族英雄事迹、民间故事、抗战生活与精神等方面;形式上或就传统戏曲形式改造、将话剧与歌曲结合、或据民间曲调填词改编,总有作品近百部之多。
中国新歌剧的最初尝试
一九二七年阎述诗 (1905-1963) 创作用民乐伴奏的舞台歌剧「高山流水」,阎述诗多才多艺,自已写剧本,自已谱曲,自导自演,还亲自参加灯光布景的设计制作,「高山流水」情景交融,再现了春秋时代的音乐盛况和善乐者辈出的高文明社会。
阎述诗继而又创作并演出「梦里桃花」及「疯人泪」、「孤岛钟声」、「忆江边」等歌剧。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后,大批爱国志士离开东北进入关内,阎述诗不惧艰险,在编演揭露日寇侵略罪行的歌剧「风雨之夜」后,离开东北入关。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一个重要的名字____ 阿隆·阿甫夏洛穆夫
阿隆·阿甫夏洛穆夫Aaron Avashalomov (1894-1965) 是从小生长在中俄边境华人聚居小镇上的俄罗斯犹太人,出身苏黎世音乐学院,在广泛搜集中国民间音乐素材的基础上,以传说故事和传统戏曲音调创作歌剧「观音」及音乐剧「孟姜女」等,是中国歌剧发展过程中较成功的实践。阿隆·阿甫夏洛穆夫在中国民族化乐剧乐曲创作、音乐教育、管弦乐队组织、音乐社团组成、中国音乐的国际交流及通俗音乐提升上,都曾做出重要的贡献,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一个重要的名字。
热心中国音乐的齐尔品
齐尔品 (Alexander Nikolaevich Tcherepnin 1899-1977) 曾根据中国民间故事谱写歌剧「蚌壳」(后更名为「农夫与仙女」)。
齐尔品深为贾宝玉、林黛玉间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所吸引,认为是谱写歌剧的好题材,有把「红楼梦」编成歌剧演出的构想,可惜答应编写剧本的鲁迅逝世,这部歌剧也就没了下文。
发展探索过程中较成功的实践
而后,张曙曾以昆曲曲调创作小型歌剧「王昭君」;陈田鹤写过歌剧「荆轲」(未完成) 和「桃花源」;王义平曾依陈田鹤的「荆轲」原作重新配器;钱仁康为陈田鹤的「桃花源」配过乐,也为蔡冰白的小歌剧「江村三拍」作曲,并在此基础上创作了歌剧「大地之歌」;黄源洛写过「秋子」;陆华柏写过「牛郎织女」,沙梅写过古典歌舞剧「红梅阁」;郑志声创作歌剧「郑成功」,其它还有「岳飞」、「苏武」、「西厢记」等,这些作品在中国歌剧的发展过程中,是较成功的探索和实践。
二十世纪中国歌剧创作的拓荒者是黎锦晖,他创作了儿童歌舞剧《麻雀与小孩》《小小画家》等共12部,在当时的中国曾产生了巨大影响,并为中国歌剧创作开了先河。1934年聂耳和田汉推出《扬子江暴风雨》,这种“话剧加唱”的做法后来也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歌剧结构形式。从三十年代中期起,上海、重庆一些专业作曲家在创造民族歌剧方面作了不同方式的探索,出现了《西施》(陈歌辛,1935)、《桃花源》(陈田鹤,1939)、《上海之歌》(张昊,1939)、《大地之歌》(钱仁康,1940)、《沙漠之歌》(王洛宾,1942)等作品,其中大多借鉴西洋大歌剧的创作经验,力图解决音乐戏剧化问题。在这些作品中,成就较高、影响最大者,当推黄源洛的《秋子》。在延安也出现了《农村曲》(向隅等作曲)和《军民进行曲》(星海作曲)这两部作品。1943年,延安兴起了通俗易懂、群众喜闻乐见的新秧歌运动。在延安秧歌运动基础上产生的秧歌剧《兄妹开荒》(安波作曲)、《夫妻识字》(马可作曲)这种载歌载舞、新颖活泼的广场歌舞剧形式,改变了中国歌剧艺术的发展方向并且直接孕育着大型歌剧《白毛女》。
1945年1-4月,延安鲁迅文艺学院根据晋察冀边区河北民间传奇故事“白毛仙姑”集体创作了歌剧《白毛女》。该剧由贺敬之、丁毅执笔,马可、张鲁、瞿维、焕之、向隅、陈紫、刘炽作曲,经3个月努力,于1945年4月首演于延安。该剧曾获1951年度斯大林文学奖金二等奖。《白毛女》在我国歌剧史上是一座里程碑式的作品,它标志着中国歌剧终于寻找到了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形成了自身鲜明的美学品格。继《白毛女》之后,又出现了《刘胡兰》(罗宗贤等作曲)《赤叶河》(梁寒光作曲)等优秀剧目。后来歌剧史家把从《兄妹开荒》到《白毛女》《刘胡兰》《赤叶河》等优秀剧作在短时期内连续出现称为“第一次歌剧高潮。”
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十七年中,我国歌剧创作在创作思维上形成了以下几种不同的方式:
(一)、是继承戏曲传统,代表性剧目有:
《小二黑结婚》这是由中央戏剧学院歌剧系根据赵树理的同名小说集体改编的五场歌剧,田川、杨兰春执笔,马可、乔谷、贺飞、张佩衡作曲。该剧创作于1952年,1953年1月由中央戏剧学院歌剧系首演于北京实验剧场,并为1956年第-届全国音乐周的上演剧目。《红霞》由石汉编剧,张锐作曲,中国人民解放军前线歌剧团于1957年首演于江苏南京。
《红珊瑚》作于20世纪60年代初。王锡仁、胡士平曲。赵忠、钟立兵、林荫语、单文编剧。同年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海政歌剧团初演于北京,获得成功。还有陈紫等创作的《窦娥冤》等歌剧。
(二)、是以民间歌舞剧、小调剧或黎氏儿童歌舞剧作为参照系,创作新型歌舞剧,其代表作为《刘三姐》。
(三)、是以话剧加唱作为自己的结构模式,其代表作为“文革”后出现的《星光啊星光》(傅庚辰、扈邑作曲);
(四)、是以传统的借鉴西洋大歌剧为参照系,代表作有《王贵与李香香》 (梁寒光作曲)、《草原之歌》(罗宗贤作曲)、《望夫云》(郑律成作曲)、《阿依古丽》(石夫、乌斯满江作曲)。
(五)、是以《白毛女》创作经验为参照系,在观念和手法坚持以内容需要为一切艺术构思的出发点,既不受制于、也不拒绝任何一种手法,只要内容需要,可以兼取西洋歌剧手法、板腔手法或话剧加唱手法。这种创作模式有两部歌剧杰作──《洪湖赤卫队》和《江姐》足可证明其卓有建树。
《洪湖赤卫队》由张敬安、欧阳谦叔曲,朱本知、张敬安、欧阳谦叔、杨会召、梅少山编剧。1959年由湖北省实验歌剧团首演于武汉。
《江姐》是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空政歌剧团根据罗广斌、杨益言的小说《红岩》中的有关内容改编而成的,阎肃编剧,羊鸣、姜春阳、金砂作曲。这部歌剧创作于1962-1964年,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空政歌剧团于1964年首演于北京。
到了新时期,由于歌剧生存环境的变化和艺术观念、歌剧趣味的发展,歌剧创作出现了明显的两极分化的趋势:
一种是雅化趋势,即沿着严肃大歌剧的方向继续深入开掘,把歌剧综合美感在更高审美层次达到整合均衡作为主要的艺术探索目标。这种探索的早期成果是《护花神》(黄安伦曲)、《伤逝》和《原野》。
歌剧《伤逝》是由王泉、韩伟根据鲁迅的同名小说改编,由施光南作曲而成的,中国歌剧舞剧院1981年秋首演于北京。
歌剧《芳草心》由王祖皆、张卓娅曲,前线歌舞团根据评弹和话剧《真情假意》集体改编,向彤、何兆华执笔。1983年由前线歌舞团在南京初演。
《原野》由万方根据曹禺先生的同名话剧改编,金湘作曲, 1987年7月中国歌舞剧院首演于北京。《原野》是第一部被搬上国外舞台的中国歌剧,1992年1月,该剧在美国华盛顿肯尼迪中心艾森豪威尔剧院上演,剧中人物由旅美的华裔歌唱家扮演,指挥、导演、乐队和合唱队员由美方人员担任,演出获得成功。还有《阿里郎》(崔三明等曲)、《归去来》(徐占海曲)等。
到了九十年代之后,又有《党的女儿》改编,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歌剧团1991年首演于北京,阎肃、贺东久作词,王祖皆、张卓娅作曲。《马可孛罗》(王世光曲)、《安重根》(刘振球曲)、《楚霸王》(金湘曲)、《孙武》(崔新曲)、《张骞》、《苍原》(徐占海等曲)、《鹰》(刘锡金曲)、《阿美姑娘》(石夫曲)等作品。就其思想性、艺术性和歌剧综合美的高层次营杂邙论,《原野》、《苍原》、《张骞》可视为新时期严肃大歌剧创作的高峰。
另一种是俗化趋势,即把美国百老汇音乐剧作为参照系,探索在中国发展我们自己的通俗音乐剧的途径。这方面最早的成果是八十年代初的《我们现代的年轻人》(刘振球曲)、《风流年华》(商易曲)和《友谊与爱情的传说》(徐克曲),此后这类探索贯穿于整个八九十年代,公演过的新剧目不下百部,但鲜有成功者。
② 中国歌剧发展的脉络
我国的歌剧可以说萌芽于二十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的儿童舞剧《麻雀与小孩》,《小小画家》(黎锦晖作曲),配乐剧《扬子江暴风雨》(聂耳作曲)它们都将歌曲与对白并重。四十年代初的《上海之歌》( 张昊作曲),《大地之歌》(钱仁康作曲),《秋子》(黄源洛作曲)等作品,在如何吸收西洋歌剧特色以探索中国歌剧创作的道路方面,起了先行作用。直到1942年以后,由延安秧歌剧发展而成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歌剧《白毛女》(马可,瞿维等作曲)的诞生,标志着我国歌剧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对后来的歌剧创作有深刻的影响。为了与中国固有传统戏曲相区别,此种歌剧被称为新歌剧。到解放战争期间,又产生了不少新的歌剧创作,如《刘胡兰》(罗宗贤等作曲),赤叶河(梁寒光等作曲),《王秀鸾》(艾实惕等作曲)等。a{gB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歌剧得到了新的发展,许多作品在继承《白毛女》的传统时,又吸收了地方戏曲的特点和西洋歌剧的一些有益经验,陆续涌现出《小二黑结婚》(马可作曲),《红霞》(张锐作曲),《洪湖赤卫队》(张敬安,欧阳谦叔作曲),《江姐》(羊鸣等作曲),《草原之歌》(罗宗贤作曲),《阿依古丽》(石夫,乌斯满江作曲),《伤逝》(施光南作曲)等优秀作品。
中国歌剧的发展,自三十年代开始进入探索期,有多种体裁,多种题材的形式出现。
体裁方面,有歌舞剧、小调剧、音乐剧、秧歌剧、正歌剧等;题材方面多在民族英雄事迹、民间故事、抗战生活与精神等方面;形式上或就传统戏曲形式改造、将话剧与歌曲结合、或据民间曲调填词改编,总有作品近百部之多。
中国新歌剧的最初尝试
一九二七年阎述诗 (1905-1963) 创作用民乐伴奏的舞台歌剧「高山流水」,阎述诗多才多艺,自已写剧本,自已谱曲,自导自演,还亲自参加灯光布景的设计制作,「高山流水」情景交融,再现了春秋时代的音乐盛况和善乐者辈出的高文明社会。
阎述诗继而又创作并演出「梦里桃花」及「疯人泪」、「孤岛钟声」、「忆江边」等歌剧。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后,大批爱国志士离开东北进入关内,阎述诗不惧艰险,在编演揭露日寇侵略罪行的歌剧「风雨之夜」后,离开东北入关。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一个重要的名字 - 阿隆?阿甫夏洛穆夫
阿隆?阿甫夏洛穆夫Aaron Avashalomov (1894-1965) 是从小生长在中俄边境华人聚居小镇上的俄罗斯犹太人,出身苏黎世音乐学院,在广泛搜集中国民间音乐素材的基础上,以传说故事和传统戏曲音调创作歌剧「观音」及音乐剧「孟姜女」等,是中国歌剧发展过程中较成功的实践。阿隆?阿甫夏洛穆夫在中国民族化乐剧乐曲创作、音乐教育、管弦乐队组织、音乐社团组成、中国音乐的国际交流及通俗音乐提升上,都曾做出重要的贡献,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一个重要的名字。
热心中国音乐的齐尔品
齐尔品 (Alexander Nikolaevich Tcherepnin 1899-1977) 曾根据中国民间故事谱写歌剧「蚌壳」(后更名为「农夫与仙女」)。
齐尔品深为贾宝玉、林黛玉间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所吸引,认为是谱写歌剧的好题材,有把「红楼梦」编成歌剧演出的构想,可惜答应编写剧本的鲁迅逝世,这部歌剧也就没了下文。
发展探索过程中较成功的实践
而后,张曙曾以昆曲曲调创作小型歌剧「王昭君」;陈田鹤写过歌剧「荆轲」(未完成) 和「桃花源」;王义平曾依陈田鹤的「荆轲」原作重新配器;钱仁康为陈田鹤的「桃花源」配过乐,也为蔡冰白的小歌剧「江村三拍」作曲,并在此基础上创作了歌剧「大地之歌」;黄源洛写过「秋子」;陆华柏写过「牛郎织女」,沙梅写过古典歌舞剧「红梅阁」;郑志声创作歌剧「郑成功」,其它还有「岳飞」、「苏武」、「西厢记」等,这些作品在中国歌剧的发展过程中,是较成功的探索和实践。
③ 中外经典舞台剧剧本有哪些
外
《阿加门农》埃斯库罗斯
《俄狄浦斯王》索福克勒斯
《美迪亚》欧里庇得斯
《鸟》阿里斯托芬
《哈姆雷特》莎士比亚
《李尔王》莎士比亚
《麦克白》莎士比亚
《第十二夜》莎士比亚
《名叫艾纳斯库的重要性》王尔德
《华伦夫人的职业》萧伯纳
《等待戈多》贝克特
《熙德》高乃依
《伪君子》莫里哀
《费德尔》拉辛
《费加罗的婚礼》博马舍
《罗朗萨丘》缪塞
《西哈诺》罗斯丹
《秃头歌女》尤金尤涅斯库
《女仆》让日奈
《青鸟》梅特林克
《阴谋与爱情》席勒
《沉钟》霍普特曼
《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布莱希特
《老妇还乡》迪伦马特
《伽利略传》布莱希特
《女店主》哥尔多尼
《六个寻找作家的角色》皮兰德娄
《培尔金特》易卜生
《野鸭》易卜生
《朱丽小姐》斯特林堡
《底层》高尔基
《钦差大臣》果戈理
《大雷雨》奥斯特洛夫斯基
《万尼亚舅舅》契诃夫
《樱桃园》契诃夫
《乐观的悲剧》伏维希涅夫斯基
《打野鸭》万比洛夫
《榆树下的欲望》尤金奥尼尔
《欲望号街车》田纳西威廉斯
《推销员之死》阿瑟米勒
《沙恭达罗》迦犁陀娑
《夕鹤》木下顺二
《女人的一生》森本薰
《饥饿海峡》水上勉
中
《窦娥冤》关汉卿
《西厢记》王实甫
《长生殿》洪升
《牡丹亭》汤显祖
《桃花扇》孔尚任
《雷雨》曹禺
《北京人》曹禺
《茶馆》老舍
《屈原》郭沫若
《关汉卿》田汉
《上海屋檐下》夏衍
《战斗里成长》胡可
《狗儿爷涅磐》刘锦云
《桑树坪纪事》陈子度等
《洒满月光的荒原》李龙云
《大荒野》杨利民
④ 建国40年来中国歌剧的创作发展
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歌剧得到了新的发展,许多作品在继承《白毛女》的传统时,又吸收了地方戏曲的特点和西洋歌剧的一些有益经验,陆续涌现出《小二黑结婚》(马可作曲),《红霞》(张锐作曲),《洪湖赤卫队》(张敬安,欧阳谦叔作曲),《江姐》(羊鸣等作曲),《草原之歌》(罗宗贤作曲),《阿依古丽》(石夫,乌斯满江作曲),《伤逝》(施光南作曲)等优秀作品。
中国歌剧的发展,自三十年代开始进入探索期,有多种体裁,多种题材的形式出现。
体裁方面,有歌舞剧、小调剧、音乐剧、秧歌剧、正歌剧等;题材方面多在民族英雄事迹、民间故事、抗战生活与精神等方面;形式上或就传统戏曲形式改造、将话剧与歌曲结合、或据民间曲调填词改编,总有作品近百部之多。
中国新歌剧的最初尝试
一九二七年阎述诗 (1905-1963) 创作用民乐伴奏的舞台歌剧「高山流水」,阎述诗多才多艺,自已写剧本,自已谱曲,自导自演,还亲自参加灯光布景的设计制作,「高山流水」情景交融,再现了春秋时代的音乐盛况和善乐者辈出的高文明社会。
阎述诗继而又创作并演出「梦里桃花」及「疯人泪」、「孤岛钟声」、「忆江边」等歌剧。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后,大批爱国志士离开东北进入关内,阎述诗不惧艰险,在编演揭露日寇侵略罪行的歌剧「风雨之夜」后,离开东北入关。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一个重要的名字 - 阿隆?阿甫夏洛穆夫
阿隆?阿甫夏洛穆夫Aaron Avashalomov (1894-1965) 是从小生长在中俄边境华人聚居小镇上的俄罗斯犹太人,出身苏黎世音乐学院,在广泛搜集中国民间音乐素材的基础上,以传说故事和传统戏曲音调创作歌剧「观音」及音乐剧「孟姜女」等,是中国歌剧发展过程中较成功的实践。阿隆?阿甫夏洛穆夫在中国民族化乐剧乐曲创作、音乐教育、管弦乐队组织、音乐社团组成、中国音乐的国际交流及通俗音乐提升上,都曾做出重要的贡献,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一个重要的名字。
热心中国音乐的齐尔品
齐尔品 (Alexander Nikolaevich Tcherepnin 1899-1977) 曾根据中国民间故事谱写歌剧「蚌壳」(后更名为「农夫与仙女」)。
齐尔品深为贾宝玉、林黛玉间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所吸引,认为是谱写歌剧的好题材,有把「红楼梦」编成歌剧演出的构想,可惜答应编写剧本的鲁迅逝世,这部歌剧也就没了下文。
发展探索过程中较成功的实践
而后,张曙曾以昆曲曲调创作小型歌剧「王昭君」;陈田鹤写过歌剧「荆轲」(未完成) 和「桃花源」;王义平曾依陈田鹤的「荆轲」原作重新配器;钱仁康为陈田鹤的「桃花源」配过乐,也为蔡冰白的小歌剧「江村三拍」作曲,并在此基础上创作了歌剧「大地之歌」;黄源洛写过「秋子」;陆华柏写过「牛郎织女」,沙梅写过古典歌舞剧「红梅阁」;郑志声创作歌剧「郑成功」,其它还有「岳飞」、「苏武」、「西厢记」等,这些作品在中国歌剧的发展过程中,是较成功的探索和实践。
⑤ 西厢记的故事梗概是什么
故事梗概:
张生在普救寺相遇相国小姐崔莺莺,一见钟情,而无计亲近。恰遇叛将孙飞虎率兵围寺,要强索莺莺为压寨夫人。张生在崔母亲口许婚下,依靠友人白马将军的帮助,解除了危难。
不料崔母却食言赖婚,张生相思成疾。莺莺心爱张生而不愿正面表白;几经波折,在红娘的帮助下,莺莺终于至张生住处私会。崔母觉察迹象,拷问红娘,反被红娘几句话点中要害,勉强答应了婚事,却又以门第为由,令张生立即上京应试。
十里长亭送别之后,张生到京考中状元;而郑恒借机编造谎言,说张生已在京另娶,老夫人又一次赖婚,要莺莺嫁于郑恒。后张生赶来,郑恒撞死,崔、张完婚。
作品主题:
《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正面提出了“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的主张,具有更鲜明的反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题。
首先,《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歌颂了以爱情为基础的结合,否定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作为相国小姐的莺莺和书剑飘零的书生相爱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以门第、财产和权势为条件的择偶标准的违忤。
莺莺和张生实际上已把爱情置于功名利禄之上。张生为莺莺而“滞留蒲东”,不去赶考;为了爱情,他几次险些丢了性命,直至被迫进京应试,得中之后,他也还是“梦魂儿不离了蒲东路”。
《崔莺莺待月西厢记》虽然也是以功成名就和有情人终成眷属作为团圆结局,但全剧贯穿了重爱情、轻功名的思想,显示出王实甫思想的进步性。
网络--崔莺莺待月西厢记
⑥ 邓丽君拍过电视剧吗
拍过。1978年台湾台视的单元剧《天涯常念旧时情》;电影还有1969年《谢谢总经理》,至今没回看过,也没找答到过。1970年拍过一部音乐剧电影《歌迷小姐》;. 1972年 拍摄电视剧《黑马一号》;1985年: 日本TBS电视剧《子供が见てゐでしとろ〉客串演出;她还演过很多舞台剧:1974年主演喜剧《唐伯虎点秋香》、舞台剧《女记者》和喜剧《西厢记》。
《天涯》和《歌迷》有原影,舞台剧《唐伯虎点秋香》、《女记者》和《西厢记》有录音。
这几个在网上都能找到,可以找来看看听听O(∩_∩)O~
⑦ 为什么越剧舞台剧西厢记删了几句词
“莫不是步摇得复宝髻玲珑制
莫不是裙拖得环佩叮咚
莫不是风吹铁马檐前动
莫不是那梵王宫殿夜鸣钟”这四句是崔莺莺和红娘在烧香的时候听到有声响,然后红娘叫崔莺莺听听看是什么声音,这是崔莺莺猜测的四种可能。
“我这里潜身听声在墙东
却原来西厢的人儿理丝桐”崔莺莺终于听出来是张生在西厢弹琴。
“他不做铁骑刀枪把壮声涌
他不效缑山鹤唳空
他不逞高怀把风月弄
他却似儿女低语在小窗中
他思已穷恨未穷
都只为娇鸾雏凤失雌雄
他曲未终我意已通
分明是伯劳飞燕各西东
感怀一曲断肠夜
知音千古此心同
尽在不言中 ”最后就是崔莺莺听张生弹琴,听出来他是因为被赖婚,在抒发劳燕分飞的伤心之情,和自己产生共鸣。
越剧(汉语拼音为yuèjù,英语为Yue Opera)——中国第二大剧种,有第二国剧之称,又被称为是“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有观点认为是“最大的地方戏曲剧种”,在国外被称为“中国歌剧”。
⑧ 关于戏剧的称呼
一
《窦娥冤》和《西厢记》是元杂剧(这一般是指其文学称谓)。所为杂剧
杂剧的体裁,首先是一本四折(其创作一直持续到清代,不过自明中期以后就很少以整本形式上演了,清杂剧也多不按一本四折)的形式,这是受宋杂剧演出时分为四段的影响。四折之外又可以加一、二个“楔子”。“折”相当于一场戏,但在一折中,场景却可有所变换。“楔子”的篇幅比较短小,通常放在第一折前,起类似序幕的作用;也有放在两折之间作为剧情的过渡,它是四折一本形式的重要补充部分。个别杂剧亦有突破四折一本的形式的。如《赵氏孤儿》为五折。一般说来,一本为一剧,但也有一些作品超出一本,如《西厢记》即为五本。《窦娥冤》是很标准的元杂剧。
二
《牡丹亭》是明传奇、《长生殿》是清传奇。所谓传奇(这里一般也指的是其文学称呼,有时指其艺术形式)
①由宋元南戏演变而成的、在明清时期占主导地位的一种戏曲形式。
②主要特点ⅰ主要用南曲演唱,且演唱不受限制。如《浣纱记》是用昆腔演唱的
ⅱ篇幅较长,以四十至五十出居多
ⅲ有自己较为规整的剧本结构,如分回、副末家门等
ⅳ音乐体制的格律化
ⅴ作者多为文人士大夫。如李开先写《宝剑记》
带有浓郁的南方戏剧特征但又融合了北方声腔和元杂剧情节的艺术样式。
传奇和杂剧的区别很大,看一下这几部作品对比一下就会更明白。
比如杂剧的动作用“科”,传奇的用“介”。杂剧用“折”,传奇用的是“出”等等。
三
所谓戏剧(指的是艺术形式)
戏剧
中国旧时专指戏曲,后用为戏曲、话剧、歌剧、舞剧、诗剧等的总称。是指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木偶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的总称。文学上的戏剧概念是指为戏剧表演所创作的脚本,即剧本。戏剧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木偶戏等。
但还有文学意义上的戏剧,指的是戏曲、话剧、歌剧、舞剧、诗剧的剧本。
《西厢记》、《牡丹亭》、《长生殿》、《窦娥冤》均可称为戏剧。
⑨ 论述题:中国歌剧发展史,举例一部
中国歌剧有自己的发展历史。可以说,从宋、元以来形成的各种戏曲,以歌舞、宾白并重,亦属于“歌剧”性质,但还不是歌剧。歌剧可以说萌芽于二十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的儿童舞剧《麻雀与小孩》,《小小画家》(黎锦晖作曲),配乐剧《扬子江暴风雨》(聂耳作曲)它们都将歌曲与对白并重。四十年代初的《上海之歌》( 张昊作曲),《大地之歌》(钱仁康作曲),《秋子》(黄源洛作曲)等作品,在如何吸收西洋歌剧特色以探索中国歌剧创作的道路方面,起了先行作用。直到1942年以后,由延安秧歌剧发展而成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歌剧《白毛女》(马可,瞿维等作曲)的诞生,标志着我国歌剧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对后来的歌剧创作有深刻的影响。为了与中国固有传统戏曲相区别,此种歌剧被称为新歌剧。到解放战争期间,又产生了不少新的歌剧创作,如《刘胡兰》(罗宗贤等作曲),赤叶河(梁寒光等作曲),《王秀鸾》(艾实惕等作曲)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歌剧得到了新的发展,许多作品在继承《白毛女》的传统时,又吸收了地方戏曲的特点和西洋歌剧的一些有益经验,陆续涌现出《小二黑结婚》(马可作曲),《红霞》(张锐作曲),《洪湖赤卫队》(张敬安,欧阳谦叔作曲),《江姐》(羊鸣等作曲),《草原之歌》(罗宗贤作曲),《阿依古丽》(石夫,乌斯满江作曲),《伤逝》(施光南作曲)等优秀作品。
中国歌剧的发展,自三十年代开始进入探索期,有多种体裁,多种题材的形式出现。
体裁方面,有歌舞剧、小调剧、音乐剧、秧歌剧、正歌剧等;题材方面多在民族英雄事迹、民间故事、抗战生活与精神等方面;形式上或就传统戏曲形式改造、将话剧与歌曲结合、或据民间曲调填词改编,总有作品近百部之多。
中国新歌剧的最初尝试
一九二七年阎述诗 (1905-1963) 创作用民乐伴奏的舞台歌剧「高山流水」,阎述诗多才多艺,自已写剧本,自已谱曲,自导自演,还亲自参加灯光布景的设计制作,「高山流水」情景交融,再现了春秋时代的音乐盛况和善乐者辈出的高文明社会。
阎述诗继而又创作并演出「梦里桃花」及「疯人泪」、「孤岛钟声」、「忆江边」等歌剧。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后,大批爱国志士离开东北进入关内,阎述诗不惧艰险,在编演揭露日寇侵略罪行的歌剧「风雨之夜」后,离开东北入关。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一个重要的名字 - 阿甫夏洛穆夫
阿甫夏洛穆夫Aaron Avashalomov(1894-1965) 是从小生长在中俄边境华人聚居小镇上的俄罗斯犹太人,出身苏黎世音乐学院,在广泛搜集中国民间音乐素材的基础上,以传说故事和传统戏曲音调创作歌剧「观音」及音乐剧「孟姜女」等,是中国歌剧发展过程中较成功的实践。阿隆?阿甫夏洛穆夫在中国民族化乐剧乐曲创作、音乐教育、管弦乐队组织、音乐社团组成、中国音乐的国际交流及通俗音乐提升上,都曾做出重要的贡献,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一个重要的名字。
热心中国音乐的齐尔品
齐尔品 (Alexander Nikolaevich Tcherepnin 1899-1977) 曾根据中国民间故事谱写歌剧「蚌壳」(后更名为「农夫与仙女」)。
齐尔品深为贾宝玉、林黛玉间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所吸引,认为是谱写歌剧的好题材,有把「红楼梦」编成歌剧演出的构想,可惜答应编写剧本的鲁迅逝世,这部歌剧也就没了下文。
发展探索过程中较成功的实践
而后,张曙曾以昆曲曲调创作小型歌剧「王昭君」;陈田鹤写过歌剧「荆轲」(未完成) 和「桃花源」;王义平曾依陈田鹤的「荆轲」原作重新配器;钱仁康为陈田鹤的「桃花源」配过乐,也为蔡冰白的小歌剧「江村三拍」作曲,并在此基础上创作了歌剧「大地之歌」;黄源洛写过「秋子」;陆华柏写过「牛郎织女」,沙梅写过古典歌舞剧「红梅阁」;郑志声创作歌剧「郑成功」,其它还有「岳飞」、「苏武」、「西厢记」等,这些作品在中国歌剧的发展过程中,是较成功的探索和实践。
希望以上信息可以帮到您,欢迎您登陆我们的网站,查询全国各大城市最新、热门演出信息
具体请点击:http://www.chinaticket.com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