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音乐剧的发展历程
音乐剧起源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的轻歌剧()、喜剧(Comedy)和黑人剧(Minstrel Shows)。
早期发展史
在17世纪~18世纪的欧洲,音乐成了人们用来表达思想和感情的有力工具。在欧洲,各种各样的音乐都得以茂盛发展,出现了清唱剧和歌剧。但华丽或庄严的歌剧或清唱剧并不能完全满足观众,于是出现了被称之为“居于杂耍和歌剧中间”的艺术形式。
历史上第一部“音乐剧”是约翰·凯的《乞丐的歌剧》(The Beggar's Opera),首演于1728年伦敦,当时被称为“民间歌剧”,它采用了当时流传甚广的歌曲作为穿插故事情节的主线。
美国娱乐
19世纪,城市在美国纷纷建立,音乐剧随之繁盛起来,它们以城市观众为对象,出现了轻歌舞剧(vaudeville)及其更为粗俗的姐妹剧种———滑稽表演(Burlesque)。
快乐的少女
1893年曾经活跃一时的英国人琼斯完成了一部后来载入史册的音乐剧《快乐的少女》,在伦敦王子剧院首演时激起观众狂热反响。剧情故事生动连贯,舞蹈演员即是剧中人物,采用相关的舞蹈动作和话剧式的丑角说白,清晰叙述了这些演员如何千方百计跻身于贵族社会的故事。
20世纪初
进入20世纪,欧洲的作曲家给美国带来的一种小歌剧形式。由于多年来受到欧洲歌剧如吉尔伯特和苏利温的英国喜歌剧,加上其他的天才如约翰·斯特劳斯的维也纳小歌剧,
奥芬巴赫的法国轻歌剧等的影响,使观众自动地有了一套评判音乐好坏的标准,而且也影响了观众的欣赏口味。有意味的情节,优美的音乐和文雅的歌词成为编创者追求的目标。
现代
在1960年代中期至1970年代,前卫剧场的观念渗入主流作品;摇滚乐、社会变迁丰富创作的素材,欧陆作品进口美国,百花齐放。
20世纪60年代,甲壳虫和摇滚乐由英国冲向世界,各国音乐剧作曲家对这股不可抗拒的力量由抵制逐渐转向吸收,英国的韦伯率先在《耶稣基督万世巨星》(Jesus Christ Superstar)这部以古老的圣经故事改编的内容沉痛、主题严肃的音乐剧中采用了轻音乐及摇滚乐,
使之具有了现代感,歌曲变得活泼,通俗、易于演唱。在配器上也打破了管弦乐的严格限制,将电声乐器引入音乐剧,从而加强了它的时代感和表现力。
(1)80年代音乐剧扩展阅读
流派代表
1、安德鲁·洛依德·韦伯
安德鲁·劳埃德·韦伯(Andrew Lloyd Webber),1948年3月22日生于英国伦敦,音乐剧作曲家。
1968年韦伯的音乐剧《约瑟与神奇彩衣》首次登上舞台。截至2013年,他一共创作了13部音乐剧,一部声乐套曲,一组变奏曲,两部电影配乐和一首安魂曲,获得7次托尼奖,
7次奥利弗奖,3次格莱美奖,并且凭借《艾薇塔》中的歌曲《You Must Love Me》赢得奥斯卡和金球奖的最佳原创歌曲奖。
2、乔治·格什温
乔治·格什温(George Gershwin,1898-1937),原名雅各布·格肖维茨(Jacob Gershowitz),出生于纽约布鲁克林的一个俄国犹太移民家庭,美国著名作曲家,写过大量的流行歌曲和数十部歌舞表演、音乐剧,是百老汇舞台和好莱坞的名作曲家。
1924年为保尔·怀特曼的爵士音乐会写了《蓝色狂想曲》获得巨大成功。格什温的卓越贡献是把德彪西和拉赫马尼诺夫的风格与美国的爵士乐风格结合了起来,虽缺乏熟练的写作技巧,却是个了不起的旋律天才。格什温1937年夏因患脑癌去世,去世时三十九岁。
Ⅱ 请问那位友友知道80年代很经典的磁带音乐剧<<济公戏嫦娥>>的MP3下载地址
我也在找,就是找不到完整版的,有些视频,是被别人制作的,声音效果极差……
Ⅲ 比较80年代和90年代的音乐剧有什么变化
相比于现在而言,80年代到90年代的时候,表演的风格还是比较单一,曲风也比较单一,但现在他加入了很多新的元素,它更注重舞台效果了吧?
Ⅳ 80年代后音乐剧的发展变化
(一)音乐剧的诞生
在十七世纪——十八世纪的欧洲,
在那些进步思想活跃的国家里。音乐成了人们用来表达思想和感情的有力工具。意大利人找到了用声音概括情感的方式;德国人找到了用声音概括哲理和刻画心理的方式;另外,在法国和英国也发展了富丽堂皇的音乐剧和英雄气概的清唱剧。这是进步的艺术家由于受到文艺复兴思想的启发,有意识地追求一种新的表现方法——最富于戏剧力量的表现方法的结果。
歌剧在艺术上的用意是把崇高的情绪贯注给观众,使他们变得丰富而高贵。然而这种华丽的意大利式歌剧并不能完全满足观众兴趣和情感,于是一种被称之为“居于杂要和歌剧两端当中地带”的艺术形式得以产生。
历史上第一部“音乐剧”是约翰·凯的《乞丐的歌剧》首演于1728年伦敦,当时被称为“民间歌剧”,它采用了当时流传甚广的歌曲作为穿插故事情节的主,在一定程度上讽刺了统治者和华丽的意大利式歌剧。
1750年,一个巡回演出团在美国北部首次上演了《乞丐的歌剧》,这便是美国人亲身体验音乐剧的开端。之后英国喜歌剧、洁国歌剧和维也纳轻歌剧也进行了一些类型尝试,可谓旱期音乐剧的雏形。但是直到1866年,由于音乐剧《黑魔鬼》的冲击才使纽约的观众真正为音乐剧的链力所祈服。《黑魔鬼》也因此被公认为第一部美国的音乐剧。那壮丽的场面及一群赤膊的美丽少女给观众圈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从那时候起欣赏用歌曲进行润饰的剧目成为最具吸引力的娱乐方式。
事实上,第一次使用“音乐喜剧”这一名称要追溯到19世纪后期,制作人乔治·爱德华在伦敦盖伊特剧院上演的作品。1893年英国人S·琼斯创作了一部熔戏剧、音乐、歌舞于一炉的作品《快乐的姑娘》,该剧富有幽默情趣和戏剧色彩,加之通俗易懂的音乐,引起了极大的反响,特别是乔治,爱德华把《快乐的姑娘》带到纽约时,不但很快被约人接受了,还促进了音乐剧在美国的发展。
(二)音乐剧的发展
经过十九世纪中叶之后半个多世纪的多方位的探索期,音乐剧逐步求得了音乐、舞蹈。戏剧的结合,到二十世纪中期它已成为一种独具魁力的戏剧演出形式。概括他说,它是以简单的有独特性的有吸引力的情节为支撑,以演员的戏剧性表演为根基,使音乐舞蹈得以充分发挥其潜能,并把这些因素融合为有机的同一体的艺术。
正如《简明不列颠网络全韦》对音乐剧的界定所示:它乃是能“激发情感而又给人娱乐”的“戏剧表演的作品”。如果说,戏剧本身是一种综合艺术,那么与话剧相比,音乐剧则是“综合性”充分发挥的戏剧形式。
凭其涤荡心胸的律动节奏,光怪陆离的艺术效果,令人陶醉的戏剧故事,百老汇音乐剧己成为一种与众不同的“日用商品”,被全世界的人们认同着,喜爱看。纵然它的形式本身派生于其它门类,但是它依然成为了一枝盛开的艺术奇葩。美国人自豪地说“美国已给了全世界一种新的形式!”。
美国人对音乐剧的兴奋和拥护“就象当年米兰人等待普契尼的新歌剧,或维也纳人等待勃拉姆斯的新作交响曲一般”。他们不仅愿意花很多钱去看音乐剧,并在早餐或聚会中热烈地讨论着他们,而且还执着地期待着罗吉斯的下一部作品。虽然音乐剧是在美国诞生成长的,但其极富时代感的艺术形式和强烈的娱乐性使它正成为世界上所有国家的观众都喜欢的表演艺术。
到今天。在美国。欧洲各国以及亚洲的日本,韩国等,音乐剧正以巨大的生命力在文化消费市场争奇斗妍。成为大众文化的一颗名珠。
(三)音乐剧的探索期
美国的历史虽短,但为使人类赏心悦目却贡献了种类繁多的娱乐。
十九世纪,城市如雨后春笋在全美各地建立起来,于是应运而产生两种以城市观众为对象的娱乐形式:轻歌舞剧(Vandevi11c)及其更为粗俗的姐妹剧种---滑稽表演(Burlesque)。轻歌舞剧适合每个人的口味,每周的节目单上有杂技,魔术,舞蹈、动物表演。单口相声(monologist)唱歌和滑稽戏等等。轻歌舞剧的来源很多:合法剧院的幕间特别节目、黑人歌曲表演、卖野药的玩意儿,英国音乐厅的表演和只供男观众欣赏的下流,见不得人的“音乐沙龙”。
贴子相关图片:
这是上面那个的开头
Ⅳ 八十年代的搞笑音乐剧有哪些
肯德基餐厅游乐园里有好多小孩子在打闹,突然听见响亮的一声:“天马流星拳”。顿时感动的泪目啊T-T,这个喜羊羊占绝对优势的年代,还有会打天马流星拳的小孩子,太难得了。
Ⅵ 中国歌舞片发展历史 详细的
中国歌剧的发展历程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安全工程0902班
彭嘉--200901145076
在所有“舶来”的音乐体裁样式中,“opera”大约最令国人感到陌生隔阂。别的暂且不提,仅从“opera”被翻译成“歌剧”一事便可看出其中存在的误解。“opera”一词不仅原本并没有“歌剧”的意思(源出意大利语opus――“作品”的复数形式),而且就其真正的内涵而言,也绝不仅仅意味着“歌唱的(或带歌的)戏剧”。或许,opera的本来含义更接近“音乐戏剧”,但这又会与瓦格纳的“Musikdrama”(通译为乐剧)相混淆。无论如何,opera在中文语境中既已约定俗成被称为“歌剧”,我们对此当不必过份认真。毕竟,“名”与“实”,称呼与本质,并不是一码事。但是,中文里找不到opera的确切对等词这一事实提醒我们,“歌剧”是一门“异种”艺术样式,如想求得对它的理解和认识,可能需要我们双倍的努力和耐心。
歌剧的这种“异种禀性”从某种意义上决定了我国歌剧事业的举步维艰。曾几何时,我国音乐界中对歌剧“民族化”的争论何其热烈,但最终却无法达成有说服力的结论;歌剧的发展与我国传统戏曲的关系似乎永远是一个“剪不断,理还乱”的难题;也曾听到过一种论调,认为中国歌剧的关键是“宣叙调”问题的突破;还有许多人想当然地一概而论,西方歌剧重“乐”轻“戏”,戏剧价值很值得怀疑。而当上述(此外还有很多)问题还没有来得及在理论上得到真正澄清时,我们的耳旁又斜杀出一个“程咬金”的声音:“音乐剧”正跃跃欲试登场亮相。“音乐剧”的商业效应和艺术魔力,冲击着我们原本并不成熟、并不稳固的音乐戏剧观念,因而歌剧究竟是什么,在当前似乎越发变得扑朔迷离起来。
另一方面,歌剧在所有重要的西方音乐体裁中,又是一个身份最为暧昧的“杂交”品种,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人们真正有效地触及歌剧的本质。我们现在所熟悉的音乐分析方法,大多是针对以器乐作品为中心而发展起来的工具模式,因而在面对歌剧音乐时,不是“文不对题”,就是“捉襟见肘”。“纯音乐”的耳朵所习惯寻找的,是音乐中的“有机统一”或“深层结构”,面对歌剧中伴随剧情的音乐进展,所感到的往往是茫然不知所措。反过来,持“纯戏剧”观念的人们也经常指责歌剧的惯例和手法没有生活根基,缺乏可信性。我们还时常听到一种大家都认可的说法――“歌剧是将音乐、戏剧、文学、舞蹈、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舞台艺术”。但其实,这种歌剧定义与其说它发人深思,不如说它妨碍我们进一步思索。
二十世纪中国歌剧创作的拓荒者是黎锦晖,他创作了儿童歌舞剧《麻雀与小孩》《小小画家》等共12部,在当时的中国曾产生了巨大影响,并为中国歌剧创作开了先河。1934年聂耳和田汉推出《扬子江暴风雨》,这种“话剧加唱”的做法后来也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歌剧结构形式。从三十年代中期起,上海、重庆一些专业作曲家在创造民族歌剧方面作了不同方式的探索,出现了《西施》(陈歌辛,1935)、《桃花源》(陈田鹤,1939)、《上海之歌》(张昊,1939)、《大地之歌》(钱仁康,1940)、《沙漠之歌》(王洛宾,1942)等作品,其中大多借鉴西洋大歌剧的创作经验,力图解决音乐戏剧化问题。在这些作品中,成就较高、影响最大者,当推黄源洛的《秋子》。在延安也出现了《农村曲》(向隅等作曲)和《军民进行曲》(星海作曲)这两部作品。不久,在延安秧歌运动基础上产生的秧歌剧《兄妹开荒》(安波作曲)、《夫妻识字》(马可作曲)这种载歌载舞、新颖活泼的广场歌舞剧形式,改变了中国歌剧艺术的发展方向并且直接孕育着大型歌剧《白毛女》(马可等作曲)的诞生。《白毛女》在我国歌剧史上是一座里程碑式的作品,它标志着中国歌剧终于寻找到了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形成了自身鲜明的美学品格。继《白毛女》之后,又出现了《刘胡兰》(罗宗贤等作曲)
《赤叶河》(梁寒光作曲)等优秀剧目。后来歌剧史家把从《兄妹开荒》到《白毛女》《刘胡兰》《赤叶河》等优秀剧作在短时期内连续出现称为“第一次歌剧高潮”。
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十七年中,我国歌剧创作在创作思维上形成几种不同的方式:一种是继承戏曲传统,代表性剧目有《小二黑结婚》(马可等作曲)、《红霞》(张锐作曲)、《红珊瑚》(王锡仁、胡士平作曲)、《窦娥冤》(陈紫等作曲);一种是以民间歌舞剧、小调剧或黎氏儿童歌舞剧作为参照系,创作新型歌舞剧,其代表作为《刘三姐》;一种是以话剧加唱作为自己的结构模式,其代表作为“文革”后出现的《星光啊星光》(傅庚辰、扈邑作曲);一种以传统的借鉴西洋大歌剧为参照系,代表作有《王贵与李香香》 (梁寒光作曲)、《草原之歌》(罗宗贤作曲)、《望夫云》(郑律成作曲)、《阿依古丽》(石夫、乌斯满江作曲);最后一种是以《白毛女》创作经验为参照系,在观念和手法坚持以内容需要为一切艺术构思的出发点,既不受制于、也不拒绝任何一种手法,只要内容需要,可以兼取西洋歌剧手法、板腔手法或话剧加唱手法。这种创作模式有两部歌剧杰作——《洪湖赤卫队》(张敬安、欧阳谦叔作曲)、《江姐》(羊鸣、姜春阳、金砂作曲),足可证明其卓有建树。
到了新时期,由于歌剧生存环境的变化和艺术观念、歌剧趣味的发展,歌剧创作出现了明显的两极分化的趋势:
一种是雅化趋势,即沿着严肃大歌剧的方向继续深入开掘,把歌剧综合美感在更高审美层次达到整合均衡作为主要的艺术探索目标。这种探索的早期成果是《护花神》(黄安伦曲)、《伤逝》(施光南曲),随后是《原野》(金湘曲)、《仰天长啸》(萧白曲)、《阿里郎》(崔三明等曲)、《归去来》(徐占海曲),到了九十年代之后,又有《马可孛罗》(王世光曲)、《安重根》(刘振球曲)、《楚霸王》(金湘曲)、《孙武》(崔新曲)、《张骞》、《苍原》(徐占海等曲)、《鹰》(刘锡金曲)、《阿美姑娘》(石夫曲)等作品。就其思想性、艺术性和歌剧综合美的高层次营杂邙论,《原野》、《苍原》、《张骞》可视为新时期严肃大歌剧创作的高峰。
另一种是俗化趋势,即把美国百老汇音乐剧作为参照系,探索在中国发展我们自己的通俗音乐剧的途径。这方面最早的成果是八十年代初的《我们现代的年轻人》(刘振球曲)、《风流年华》(商易曲)和《友谊与爱情的传说》(徐克曲),此后这类探索贯穿于整个八九十年代,公演过的新剧目不下百部,但鲜有成功者。
继歌剧《白毛女》之后,我国的歌剧有了很大发展。并逐步向歌剧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等方面不断迈进。歌剧音乐也在继承传统和借鉴外国歌剧的成功经验方面作出了一些新的大胆的尝试,并出现了一大批以反映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为内容的优秀歌剧。其中一些歌剧选曲在全国人民中间广泛流传,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时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中国建立后,随着专业歌剧团体的建立和演出的“剧场化”,在继承革命歌剧革命传统的同时,出现了《王贵与李香香》(五幕,于村根据李季的原诗编剧,梁寒光作曲。1950年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演)、《小二黑结婚》(五幕,中央戏剧学院歌剧系根据赵树理的同名小说集体改编,田川、杨兰执笔,马可、乔谷、贺飞、张佩衡作曲。1953年于北京首演)、《刘胡兰》(二幕,于村、海啸、卢肃、陈紫等改编。陈紫、茅沅、葛光锐等作曲。中央实验歌剧院1954年于北京首演)和《草原之歌》(六幕五场,任萍编剧,罗宗贤作曲,1955年中央实验歌剧院于北京首演)、《星星之火》(侣朋等编剧,李劫夫作曲)等。 1957年,中国剧协、中国音协联合召开了“新歌剧讨论会”,对1949年以来的当代歌剧发展进行了广泛地探讨,在此后的10年间又出现了一批优秀作品。如《红霞》(石汉编剧,张锐作曲,1957年首演)、《洪湖赤卫队》(竹本和、杨会召编剧,欧阳谦叔、张敬安作曲,1959年首演)、《哑姑泉》(张万一、张沛编剧,张沛、张文秀、李秉衡作曲,1959年首演)、《柯山红日》(陈其通编剧,庄映、陆明作曲,1959年首演)、《红珊瑚》
(赵忠、钟艺兵等编剧,王锡仁、胡士平作曲,1960年首演)、《窦娥冤》(侣朋根据关汉卿原作编剧,陈紫、杜宇作曲,1960年首演)、《刘三姐》(柳州市《刘三姐》剧本创作组创编,广西壮族自治区《刘三姐》汇演大会改编,1960年首演)、《江姐》(严肃根据长篇小说《红岩》编剧,羊鸣、姜春阳、金砂作曲,1964年首演)、《阿依古丽》(海啸编剧,石夫、乌斯满江作曲,1966年首演)等。
在中国歌剧史上,这10年是大丰收的10年。从宏观上看,这批歌剧在表现题材和内容上,比建国初期有了较大的开拓,在继承民族传统方面也有新的探索,成果是喜人。其中《红珊瑚》、《洪湖赤卫队》和《江姐》尤为突出,在社会上反响最大。 综观我国五、六十年代的中国歌剧,可以说我国的音乐工作者在这一领域里的探索和实验所取得的成绩和成功是十分喜人的,这些歌剧之所以成功,在音乐上最主要的经验就是突出了民族化和群众性。在歌剧音乐创作上,“民族化一直是重视和贯穿在歌剧创作的实践中并且是有成绩的”(梁寒光《歌剧民族化问题及其他》1961年11月《文汇报》)。安波也认为:“提倡民族化是与全盘西化的错误思想对立的,其对立之处,不在于要与不要外国的东西,而在于如何要法。„„如果能和民族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做到完全地恰当地统一,那么,这就是正确的要法.”(《关于新歌剧的提高问题》)我国五、六十年代的歌剧创作,基本上遵循了这一规律去进行的,那么多的歌剧唱段在人民中间广泛流传,就是因为这些唱段优美、流畅的旋律以及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反映了人们的现实生活并深深地打动了他们的心。
当历史进入到80年代前后,我国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我国的歌剧艺术在经过“文革”10年的停顿后也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并且在美学观念、创作风格、表现手法等方面都经历了一场程度不同的变革。据不完全统计,这一时期在全国各地共上演了约200余部歌剧作品,其数量之多是惊人的。其中以《伤逝》(王泉、韩伟根据鲁迅同名小说编剧,施光南作曲)、《芳草心》(根据评弹和话剧《真情假意》改编,向彤、何兆华执笔,王祖皆、张卓娅作曲)、《火把节》(陆 编剧,金午、杨宝智作曲)、《第一百个新娘》(胡献廷、徐学达等编剧,王世光、蔡克翔作曲)、《原野》(万方根据曹禺同名话剧改编,金湘作曲)、《情人》(刘文玉、鲁东勇编剧,雷雨声、杨余燕作曲)、《牛郎织女》(吴祖光所编诗剧,陈远林作曲)、《深宫欲海》(冯柏铭编剧,刘振球作曲)以及《仰天长啸》(郁文编剧,萧白作曲)、《山野里的游戏》(王廷松、徐立根编剧,李黎夫、彭川作曲)等。
还值得提出的是在80年代中出现的一部我国歌剧史上比较特别的“歌舞故事剧”——《搭错车》,以其进入万人体育馆的大胆之举和超千场的演出记录,在全国引起了轰动和反响,令人震惊。
1990年在湖南株州召开的“全国歌剧观摩演出”可以说是对粉碎“四人帮”以后我国歌剧创作与表演的一次检阅和总结。这次观摩会中演出的15部歌剧,在题材的主旋律与多样化、在探索严肃大歌剧的新高度以及在音乐剧的创作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是喜人的。其中《海篷花》(赵振胜、傅清泉编剧,郑兵作曲)、《桃花渡》(李静林、余清泉编剧,吕冰作曲)、《征婚启事》(邓海南编剧,冬林作曲)、《木棉花开了》(王鸿编剧,薛彪作曲)以及《人间自有真情在》(陈振华、姜述宝编剧,王猛作曲)等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改革开放后的现代生活和时代风貌。而《从前有座山》(张林枝编剧,刘振球作曲)、《阿里郎》(余京连、金哲学等编剧,崔云明、安国敏、许元植、崔昌逵作曲)、《归去来》(丁小春编剧,徐占海作曲)以及《青稞王子》(栗粟、刘光弟编剧,林一、董秉常作曲)等则用现实主义手法来描写远古神话故事,并在结构、样式等方面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特别是在探索严肃大歌剧的新高度方面,如《从前有座山》、《归去来》和《阿里郎》等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人间自有真情在》、《海篷花》等则是十多年来音乐剧创作的一个总结。
综观80年代前后我国的歌剧音乐创作,在突出主旋律,站在时代高度和突出歌剧的音乐性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是建国后歌剧创作的一个高峰,但是这些歌剧与建国后五、六十年代的歌剧创作相比,还远不如其在人民群众中间的影响,原因应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当是作者对作品的时代精神的创造性与音乐语言和音调的创新问题以及在突出作品的个性等方面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有相当一部分作品还没有进行很好的精雕细刻,因此在艺术上显得比较粗糙
Ⅶ 音乐剧起源
音乐剧起源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的轻歌剧(Operetta)、喜剧(Comedy)和黑人剧(Minstrel Shows)。
初期的音乐剧并没有固定剧本,甚至包含了杂技、马戏等等元素。自从1927年《演艺船》(画舫璇宫)开始着重文本之后,音乐剧开始踏入它的黄金岁月。这时期的音乐剧多宣扬乐观思想,并经常以大团圆的喜剧结局。
直至1960年代摇滚乐和电视普及之前,音乐剧一直是最受美国人欢迎的娱乐和演艺形式。1980年代以后,英国伦敦西区(West End)的音乐剧演出蓬勃,已经追上百老汇的盛况。
后来出现法语音乐剧(如《悲惨世界》[后改编为英文版]、《星梦Starmania》、《钟楼怪人》、《罗密欧与茱丽叶》、《小王子》等),德语音乐剧(如《伊丽莎白》、《吸血鬼之舞》、《丽贝卡》、《鲁道夫》等),以及由其他各种不同语言写成的音乐剧。
(7)80年代音乐剧扩展阅读:
与歌剧比较:
和歌剧的区别是,音乐剧经常运用一些不同类型的流行音乐以及流行音乐的乐器编制;在音乐剧里面可以容许出现没有音乐伴奏的对白;而音乐剧里面亦没有运用歌剧的一些传统,例如没有了宣叙调和咏叹调的区分,歌唱的方法也不一定是美声唱法。
但音乐剧和歌剧的区分界线仍然有不少学者争议,例如格什温(Gershwin)作曲的《波吉与贝丝》(台湾翻译「乞丐与荡妇」)(Porgy and Bess)就曾同时被人称作歌剧、民谣歌剧(Folk Opera)和音乐剧。一些音乐剧如《悲惨世界》是从头到尾都有音乐伴奏,而一些轻歌剧如《卡门》却有对白。
音乐剧普遍比歌剧有更多舞蹈的成份,早期的音乐剧甚至是没有剧本的歌舞表演。虽然著名的歌剧作曲家华格纳(Richard Wagner)在十九世纪中期已经提出总体艺术(Gesamtkunstwerk),认为音乐和戏剧应融合为一。
但在华格纳的乐剧(music drama)里面音乐依然是主导。相比之下,音乐剧里戏剧、舞蹈的成份更重要。
Ⅷ 找一首80年代流行的音乐剧或歌剧,里面一段是当时的流行歌曲《哭砂》改编的。
请问你找到叫什么名字了吗?我也在找,一直找不到名字。
Ⅸ 80年代末90年代初经典迪斯科有哪些舞曲
从80年代中期开始一直到90年代初期,掀起一股现代disco的热潮,.无数经典的舞曲都是诞生在那个时代里,那时候的舞曲才是disco舞曲真正的起源。是永远回味无穷的经典。
1: YMCA-VILLAGE PEOPLE
VILLAGE PEOPLE(村民乐队)1978年经典劲歌,提起YMCA,估计80年代以后出生的朋友们大多不甚了了;而对于生于70年代或者更早一些的朋友来说,印象最深的大概莫过于那首存在众多不同语言翻唱版的Y-M-C-A以及那双手高高举过头顶(Y)、双手弯曲置于双肩(M)、双手向右(C)、双手面前交叉(A)的标志性集体舞蹈动作。当年这首歌曲在DISCO的流行程度至今让人难以忘怀,全场上下整齐一致的动作,将氛围急速推升至最HIGH点。
2:RASPUTIN-BONEY M
BONEY M(波尼曼)乐队,70.80年代西德传奇DISCO组合,这首RASPUTIN30年来被无数人翻唱,高凌风翻唱为《心上人》,80年代初,国内青少年“地下DISCO”舞场热翻天的经典舞曲,保证你跳到脚软!
3:ONE WAY TICKET- ERUPTION
ONE WAY TICKET(单程车票),与BONEY M(波尼曼)系出同门的ERUPTION跳舞组合,80年代国内最风靡的一首西洋舞曲,1978年冠军舞曲。
4:GIMME!GIMME! GIMME!—ABBA
瑞典一代传奇组合ABBA(阿巴乐队),中学时代的最爱,乐队在80年代虽已解散,但这首1979年的GIMME!GIMME! GIMME!却早已成为乐迷们心中永恒的经典,费翔在80年代把它翻唱为《恼人的秋风》,相信你还记得歌词“为什么一阵恼人的秋风,把你的人......”
5:DISCO-OTTAWAN
还记得当年舞场里一致齐吼“D!I!S!C!O!”吗?对了这就是OTTAWAN(奥塔万)在1981年的著名水晶球舞曲“DISCO”,加拿大著名二人组合,带给你前所未有的激情碰撞。无法抗拒的80欧式DISCO。
6:BED BOYS—WHAM
1983年的英国金牌榜单曲BED BOYS(坏男孩), 英国WHAM(威猛)乐队,当年带给我们的冲击和震撼,是我们这代人永远不会忘记的。1985年的那场轰动全国的北京演唱会,一夜之间使他们的作品家喻户晓。虽然乐队在86年解散了,但是他们的经典作品却永久的驻留在了一代乐迷们的心中。
7:HOLLDAY-MADONNA
MADONNA,无人不晓的一代天皇巨星,80年代的中国西洋歌迷舞迷们听的最多的一首“HOLLDAY(假日)”,1983年成名曲之一,看得出,出道之初的MADONNA还有点略显稚嫩。但是他基本的演唱风格通过这首HOLLDAY(假日)”已经确立。
8:DOLCE VITA -RYAN PARIS
DOLCE VITA(杜丝毓姬),80年代最风靡的一首慢摇舞曲,RYAN PARIS在1983年的成名曲,当年国内最流行的欧舞《家庭舞王》系列收录过该曲,现在重听,一定能勾起你很多美好的记忆 。
9:HAPPY SONG- BONEY M
大名鼎鼎的BONEY M组合,在80年代中期的一首超级欧陆DISCO,HAPPY SONG欢乐颂,1984年欧洲ITALO DISCO榜首舞曲,横扫全球,更威镇舞池。
10:BIG IN JAPAN-ALPHAVILLE
德国电子组合Alphaville(阿尔法村),1984年名曲BIG IN JAPAN,强烈的节奏,优美的旋律,迷幻的色彩。令人如醉如痴迷的电子舞曲,90年之后,重新混音后,又成为跳舞机上最流行的DISCO。
11:One Night In Bangkok-murrav head
原瑞典ABBA乐队成员BENNIE ANDERSON和BJORN ULVAEUS与英国的著名音乐人TIM RICE(创作过007主题歌)在1984年一起创作的音乐剧《棋王》主题音乐One Night In Bangkok曼谷一夜。由当时的资深艺人墨瑞.汉德演唱.当然了,80年代我们的甜歌皇后李玲玉也翻唱过的,感兴趣的朋友不妨听听,有点欧陆DISCO的味道.。
12:TOUCH BY TOUCH- GOY
80年代是欧舞盛行的时期,JOY奥地利著名组合,由三个帅哥组成,他们风格朴素,歌舞令人舒畅。这首1984年唱红了全球的Touch by touch(接触再接触)被收录在当年飞时唱片公司的《荷东》里.是80欧陆舞曲发展巅峰的典型的一个缩影。
13:Touch in the night——SILENT CIRCLE
提到80欧舞界,除了德国的Modern Talking乐队,还有一个是我们绝对不能遗漏的,那就是多才多艺的Silent Circle(无声循环)组合,其团员兼演唱于制作人于一身,虽然其作品不算很多,但在欧舞界备受推崇, 80年代所有曾经痴迷过欧舞DISCO的青少年,还记得这首脍炙人口的1985年的“Touch in the night”吗??当年和“Brother Louie”一样流行,市面上最热销的流行舞曲。活力四射的舞曲,魅力不可阻挡 。
14:TONIGHT-KEN LASZLO
大名鼎鼎的的欧舞红星KEN LASZLO(肯.拉斯洛)1985年的那首著名舞”TONIGHT(今宵)"恐怕是所有当年痴迷过<荷东>舞曲的青少年最为熟悉的一首80欧舞了,KEN LASZLO当年很多作品都曾被<猛士><荷东>所收录,其中的Glasses Man(透明人),和Don't Cry 不要哭,当年是我最喜爱的两首劲爆舞曲。
15:Say you'll never-LIAN ROSS
凡是经历过80DISCO时代的朋友,只要听到这熟悉的旋律,几乎都能猜出这是什么曲子。这首Lian Ross( 莲.露丝)1985年的名曲“荷东”(1)当中的Say you'll never(请你说你将永不),简直太经典了 。
各大舞厅抢手的热门金曲,Lian Ross的很多经典舞曲甚至一度成为衡量舞厅优劣的标准。 在当时的中学校园里,每到节日期间,在班级组织的联欢晚会上,它每每也是高潮时的必放的压轴曲目。
16:I Find The Way-Roger Meno
毫无疑问,当年"荷东"(一)中收录的--罗杰.米诺的1985年的“我寻得了奥妙”(I Find The Way)应该是欧舞史上最经典、最完美的作品之一。
意大利Disco舞曲。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风靡大江南北,全国轩起disco狂潮。当时正值年少,没钱买正版原声磁带,正版原声带要花5元,只好买空白带从磁带铺子里拷下来,回到家,急不可耐,放进低档的录音机里,尽管音质很差,但也听得废寝忘食,忘却一切烦恼!现在再听,一股温馨涌上心头,仿佛又回到了1980年代。
17:COLDER THAN ICE——GRANT MILLER
这首1985年的欧式舞曲“COLDER THAN ICE"冷若冰霜"”对于痴迷过80年代猛士荷东舞曲的孩子来说,真是如雷贯耳.20多年来常盛不衰,它简直就是荷东的代名词,GRANT MILLER(格兰特.米勒)当年响当当的欧舞红歌手,20世纪80年代迪斯科舞坛的传奇人物,许多经典作品一直被传唱至今。
18:CHA CHA CHA-Finzy Kontini
这首由Finzi Contini演唱的查舞曲,动感强劲,韵率十足。想必当年跳过“恰恰舞”的男生都不陌生的。此曲被收录在当年的荷东第三集中,相当好听的一首单曲。Finzy Kontini(芬兹康蒂妮)最棒的恰恰舞曲。令老舞棍们热泪盈眶的绝佳80DISCO劲舞。
19: CHERI CHERI LADY——Modern.Talking
说起80年代的欧陆舞曲风潮,曾经撩动过无数80年代青少年的心扉的,也最典型的代表莫过于德国的Modern.Talking(摩登语录)组合来自柏林的“摩登语录合唱团”,组成于1983年。在短短的两三年间,戴德伯罕(Dieter Bohlen)与主唱汤玛斯艾德斯(Thomas Anders),陆续以“brother louie”“You"re My Heart You"re My Soul”、“Cheri Cheri Lady”等畅销曲风靡全球,成为八十年代中期欧陆舞曲乐坛的唯一代名词。
他们的作品在混音方面已经达到了极高的水准,节奏感非常强,其中大家最为熟知的brother louie(路易兄弟)被50多种语言翻唱过,当时唱便了全国的大街小巷,可谓是电子乐的最经典之作!
20:brother louie——Modern.Talking
1986年的brother louie(路易兄弟),还用多说吗?地球人都听过的欧陆名曲DISCO,当年从5岁到50岁的国人,都会哼唱。
21:I Don't Wanna Lose You -DAVID LYME
凡是那个年代听过猛士荷东的孩子都曾千百次的听过这首I Don't Wanna Lose You 我不能失去你(被收录在猛士第三集中),其传唱最广,流传时间也最长,是每个欧舞歌迷百听不厌的著名DISCO舞曲,意大利歌手DAVID LYME(大卫.林米)1986年的冠军舞曲,还有那首令无数老舞棍百听不厌的Bye Bye Mi Amour (再见爱人),20年来长盛不衰。
22:Like A Burning Star——JESSICA
荷东旋律女声JESSICA(杰西卡)一曲天籁般的“Like A Burning Star一颗明亮的星”(1986),仿佛又把我带回了难忘的80DISCO时代。
23:BOOM BOOM——Paul Lekakis
这首市面早已绝迹的80年代红遍舞池的劲曲,Boom Boom (Let's Go Back Into My Room),1986年由Paul Lekakis保罗拉卡奇斯唱红全球的ITALO DISCO, 当年仅仅是卡带,就令我们跳到爆的动感舞曲, 荷东》中最棒的舞曲之一。
火辣的歌词,有力的节拍,热力四射,午夜场最火爆的DISCO 。
24:Easy Lady——SPAGNA
意大利disco天后,沙哑狂野的SPAGNA在1986年红遍全球的一首单曲,动感十足,极富旋律感的Easy Lady,是那个年代每个欧舞歌迷们最爱!
著名意大利舞曲歌手Spagna(史帕娜),从80年代中期开始活跃在欧舞歌坛,被称为意大利的玛当娜,这首Easy Lady是80欧舞界最好的舞曲之一。当年英国排行榜的季军歌曲。
25:You're My Love, You're My Life——PATTY RYAN
著名欧舞女星,来自德国的Patty Ryan (帕迪.瑞安)1986年的You're My Love, You're My Life (我的爱.我的生命),80年代风靡大江南北的欧陆劲曲,是我中学时代最喜欢的一首ITALO DISCO舞曲之一。
2003年在俄罗斯80 DISCO演唱会现场演唱的这首You're My Love, You're My Life ,引起全场一片欢腾,20年后的Patty Ryan 风采依然。
26:Yeti——RADIORAMA
由来自意大利米兰的Radiorama组合 ,在80年代欧陆的士高歌坛可谓是家喻户晓。代表了意大利舞曲音乐的最高水准,由他们演唱的诸多经典舞曲如Yeti,Vampires,Vampires,Warrior,Aliens,等......早已成为了80欧舞的顶尖之作。
而他们最经典的-Yeti(雪人),在87年一经推出就横扫欧美流行歌坛,是歌迷们最熟悉和最喜爱的一首单曲了,二十多年来常盛不衰。
被收录在1987年猛士专集第二集中,正是那一年全国的歌迷被这首Yeti所深深的打动,从而进一步喜欢上了这对默契的意大利组合,每当伴随着Yeti的那激昂的节奏而又动感十足的旋律翩翩起舞时。真是叫人热血沸腾。
27:Boys Boys Boys——Sabrina Salerno
由著名欧陆DISCO性感女歌手Sabrina Salerno现场演绎的这首1987年的 BoysBoysBoys(小伙!小伙!)是那个年代欧陆舞曲中的上乘之作,欢快的旋律,极富动感的节奏,是让每个经历过荷东猛士年代的人情不自禁的好歌 。
28:Never Gonna Give You Up——RICK ASTLEY
红遍全世界的“Never Gonna Give You Up”曾经做为世界流行音乐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广为流传,中国听众也正是通过这首轻快优美的舞曲音乐和歌曲中浑厚独特的嗓音认识Rick Astley里克.阿斯特利的。
学生时代最喜欢里克.阿斯特利的两首单曲一是Together Forever 再就是这首1987年的Never Gonna Give You Up永不放弃你.。
29:Moving Your Hips——MOVING YOUR HIPS
SQUASH GANG”乐队是80年代著名的ITALO DISCO三人组合,这首创作于1987年Moving Your Hips(扭扭你的臀),是一首节奏明快的80欧舞。是80ITALO DISCO颠峰时期的代表作之一。节奏明快,旋律优美。配器花哨,绝对是欧舞中的上乘之作。20年来百听不厌!
30:LA LSLA BONITA ——MADONNA
这首Madonna(麦当娜)的La Isla Bonita(依莎宝尼达) 就不用多说了吧!它真是太有名了,80年代唱红了全世界,大家不止一次的在猛士里听过它的翻唱版。在之后的80末期又在Madonna(麦当娜)的专集中听到过原唱,一直到21世纪,它的翻唱版依然多如牛毛。足以说明它的魅力经久不衰。
31:NEED YOUR PASSION——SWEET CONNECTION
NEED YOUR PASSION,想必80舞迷们太熟悉了,1988年SWEET CONNECTION以NEED YOUR PASSION(需要你热情).征服了全球无数的歌迷舞迷,80年代的猛士(三)中就收录了这首经典舞曲。
这个女子二人组合的性感火辣表演风格,至今还影响到许多80后的女子组合
32:only wanna be with you——SAMANTHA FOX
80年代走红英美摇滚舞曲女歌手Samantha Fox 在英国撂下13首畅销单曲,美国写下多首Top10单曲,被誉为80年代的小甜甜,当年舞曲专集猛士(5)中的"only wanna be with you只想伴着你"就是出自他在1988年的作品,许多中国的歌迷就是通过这首only wanna be with you开始认识并喜爱上这位英国的摇滚女歌手的。
33:The Look ——ROXETTE
这首The Look (有型有款),中国的歌迷再熟悉不过了,被收录在当年的“猛士的士高专集”第五集当中。被誉为瑞典国宝级的Roxette乐队,是由男成员Per Gessle和女成员Marie Fredriksson组成。1986年,他们正式走到了一起,组建了Roxette。这首1988年的The Look (有型有款),带着悦耳动听的旋律和激动人心的节奏传遍了世界,也传入了我们的耳中。the look奇迹般的成为19个国家流行榜的冠军歌曲,谭咏麟还将这首歌重新填词改变为“你知我知”在港台演唱。
34:Straight Up——PAUIA ABDUL
说起我最喜爱的80年代美国籍歌星,除了杰克逊和Madonna,还有就是Paula Abl(保拉.阿巴杜)了。
Paula Abl 的歌曲大多走的是强节奏的情歌路线。她那优美动听的歌声和全情投入的舞蹈具有着极其出色的感染力,为她赢得了众多的听众。
1989年的这首“Straight Up”(快快说清楚)节奏鲜明,动感十足!!是至今令人难忘的劲爆好曲!
35:Lambada——KAOMA
不知这里有多少朋友喜欢跳舞,更不知有多少朋友伴着这首曲子跳过舞。KAOMA在1989年的Lambada(伦巴达),一首激情四射的舞曲,上世纪80年代末曾风靡欧洲。是法国人将这支舞曲带到了那依山的大海边,同期也传到了我国,从此,每到周末,Lambada便成了舞厅里常常听到的曲子。
这首歌曲演唱的歌手或团体非常多,包括中文也有翻唱,(我国80-90年代也将此曲翻唱成“人生嘉年华”和“伦巴达”,使得遥远的南美音乐得以在古老的东方传唱。
36:STEP BY STEP——New Kids On The Block
男孩团体的始祖New Kids On The Block(新街边仔)乐团,1990年全英冠军单曲STEP BY STEP
1985年,来自波士顿的5个稚气未脱的男孩组成了一支叫“New Kids On The Block(新街边仔)”的流行乐团,乐团当中年纪最小的Joey McIntyre刚刚14岁,而年纪最长的Jonathan Knight也才18岁,他们活力十足、外貌讨人喜爱,凭着他们满身的稚气,稚气的形象,稚气的嗓音,仅仅出道一年,就象一阵龙卷风,席卷了全美每一个角落,他们健康纯真的形象,甜美无邪的歌声也走进了那个年代每一个10-20岁年轻人的心田,同时也向世界宣布,少男少女们从此有了属于自己的音乐,属于自己的流行团体,他们的出现和成功也定义了随后10多年中欧美层出不穷的男孩组合的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