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南宁刘乐刘颖古筝音乐会门票哪里有卖
某知啊
② 古筝音乐家刘乐 的微博,谁知道
你好!
com.com.sina.cn/lele911"
target="_blank">http://blog.sina://blog
追问
不是啦抄,我袭要找的不是这个刘乐,是古筝演奏者刘乐,上海音乐学院的那个~~就是作曲袖梦的那个~~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望采纳。
③ 中国十大青年古筝演奏家是哪些人
中国十大青年古筝演奏家:王中山,袁莎,高雁,邱霁,任洁,范冉,付娜,王瑶瑶,刘乐,张璐,这十位是中央电视台《光荣绽放 十大青年古筝演奏家音乐会》中的名单。
人物简介:
王中山,男,青年古筝演奏家,中国音乐学院副教授。现任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表演艺术委员委员、古筝学会秘书长。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常务理事、古筝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曾任第一、二届CCTV民族器乐电视大赛决赛评委及中国音乐金钟奖及文华艺术院校奖决赛评委。代表作有《打虎上山》、《井冈山上太阳红》、《秋望》、《汉江韵》、《夜深沉》、《晓雾》等。
袁莎,女,青年古筝演奏家,中央音乐学院古筝专业导师,中国古筝学院院长兼教学总监,中国民族器乐学会爱心大使。曾出版专辑《云裳诉》、《临安遗恨》、《蕉窗夜雨-古筝经典名曲音乐会实况》、《香港古筝独奏音乐会实况》等。
高雁,女,青年古筝演奏家,武汉音乐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古筝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湖北民族管弦乐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2002年古筝作品《阿拉木·古丽巴拉》获得文化部颁发的优秀新作品奖。2002年古筝作品《妹娃河》获文化部颁发的新作品奖。1992年获武汉首届民族器乐大赛一等奖。曾出版专辑《中国古筝基础教程》,并独撰《学习古筝问与答》、《古筝趣味练习曲》等。
邱霁,女,青年古筝演奏家,筝演奏与教育专业硕士;中国音乐学院国乐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北京青年联合会第十届委员。主要音乐作品有《春江花月夜》、《月儿高》、《闹台》等;曾出版独奏专辑《黔中赋》、《蜀籁——邱大成、徐晓林作品集》、《秋说…邱霁弹筝》、《粉红莲——邱霁南派筝曲集》等。
任洁,女,青年古筝演奏家,南京艺术学院教师。曾出版独奏专辑《西域随想-任洁当代古筝作品集》、 《箜篌引-任洁的古筝畅想》、《枫桥夜泊-任洁的古筝怀想》。其中与获格莱美奖录音师合作的专辑《枫桥夜泊---任洁的古筝怀想》获得台湾金曲奖“最佳演奏奖”,成为大陆演奏家获此奖项第一人。
范冉,女,青年古筝演奏家,中央音乐学院古筝专业硕士,现为天津音乐学院古筝专业青年教师。CD专辑《华筝鸣籁—范冉古筝独奏专辑》和DVD专辑《华筝鸣籁—范冉古筝独奏音乐会》。曾多次出访北欧、美国、日本、韩国、马来西亚、中国港、澳、台等地演出。
付娜,女,青年古筝演奏家,中国音乐家协会古筝学会会员,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古筝专业委员会会员,中山大学民族乐团古筝声部指导老师。曾出版专辑《平湖秋月》《渔光曲》《筝红一不了情》《筝红一胭脂扣》《纯模拟发烧一行云流水》《第一元素一古筝》《神筝》等。
王瑶瑶,女,青年古筝演奏家,中华全国总工会文工团古筝演员,吉林大学艺术学院研究生。
刘乐,男,青年古筝演奏家。代表作有《开启》《醉莲赋》《DEEP HEART》等,曾录制发行《魅力东方》《小城故事》等多张音乐专辑。
张璐,女,青青年古筝演奏家。中国音乐学院特聘教师,中国音乐学院考级委员常任评委,中国民族管弦乐协会会员。曾出版发行个人古筝专辑《鹤韵仙声》,唱片集《心弦》,《心动》。出版古筝流行弹奏音乐丛书《牧羊曲》《东风破》《滚滚红尘》《千千厥歌》.
④ 古筝的历史
一,古筝的起源
筝,又名秦筝,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因为它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音乐淳朴典雅、古色古香,所以后来人又把它称为“古筝”。
古筝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民族乐器之一,它是弘扬民族文化、振兴民族精神的方式之一。
二、古筝的发展
在漫长的二千多年历史进程中,经过历代弹奏者和乐器制作匠的共同努力,古筝这件华夏民族的古朴乐器得以不断改进,其发展趋势和人类社会的事物发展规律一样,也是由“简”和“繁”、“弹拨乐器”。
最初的古筝体积小,只有5根弦,后来发展到十二、十三、十六、十八,直到现在最多的有五十余根弦,目前惯用的则是二十一根弦,又称二十一弦筝。
古筝在东南亚很多国家非常流行,在日本、朝鲜、新加坡及我国台湾、香港等地可与钢琴并驾齐驱,由于古筝的表现力丰富,韵味深长、色音淳美、古朴典雅,弹奏起来时若玉珠落盘,时若翻江倒海,跌宕起伏,变幻莫测,气势磅礴,令人陶醉。
三、筝体简介
(1)筝头、筝尾。大的一头称筝头,小的一头称筝尾。
(2)岳山:古筝分前岳山、后岳山,大筝头处称前岳山,筝尾初处称后岳山。
(3)筝码:也称柱或雁柱,它是筝弦和面板的传振支柱,筝码可以左右移动,以调整音高低,前后移动,以调整音质。
(4)筝弦:分钢丝弦和尼龙弦,从高音到低音依次排列为1—21弦。
(5)筝的共鸣体由面板、底板和两个筝边组成。
四、坐姿
1、弹筝姿式分立式、坐式及盘式(盘腿、坐地)日本、朝鲜弹奏政者多采用盘式,我国常用坐式。
2、坐式要点
(1)坐在靠筝头一边,身体右侧与前岳山延长线对齐、人体中线对第一、第二个筝码。
(2)筝上最高码之顶端在弹奏者胸腰之间。
(3)坐距筝体约10—15厘米。
(4)左脚在前,右脚在后,呈“丁”字形。
(5)上体平直,放松自然。
3、手形要求
两肩自然放松,手腕放平,手呈半握拳状,各手指自然弯曲,各关节凸出,不能踏陷,大指要立起与中指相对,弹奏时各关节往掌心运动。
⑤ 古筝的历史渊源
早在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的战国时代,就在当时的秦国(现陕西)一带广泛流传,又名秦筝。算起来,它已经有2500年以上的历史了。
古筝是一件古老的汉族民族乐器,一共10级。战国时期盛行于“秦”地,司马迁的《史记》所记载《李斯列传.谏逐客书》中所引资料,颇有值得我们注意的地方。李斯《谏逐客书中》述及秦国乐舞的一段说:“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也有说法为,筝是战国时的一种兵器,用于竖着挥起打人。还有一句古话叫“筝横为乐,立地成兵”。后来在上面加上琴弦,拨动时发现悦耳动听,于是发展成乐器。随着时间的推移,兵器也越来越轻便,筝这种体形庞大、质量不轻的兵器就被遗弃了。所以眼下人们见到的筝都是以乐器的形式出现的,形态优美,并附有装饰。
汉代应邵《风俗通》载文:筝,“谨按《礼乐记》,五弦,筑身也。今并、凉二州筝形如瑟,不知谁所改作也。或曰蒙恬所造。”从应邵的《风俗通》所载可知,汉以前的筝其制度应为“五弦,筑身”,但是当时“并(山)凉(甘肃)二州筝形如瑟”,应邵不知何人所作的改革,还记下了“蒙恬所造”的传闻,这又是说明,汉代在西北地区已经流传瑟形的筝了。
唐代的杜佑在《通典.乐四》中说:“筝,秦声也。傅玄《筝赋序》曰:“以为蒙恬所造”。今观其器,上崇似天,下平似地,中空准六合,弦柱拟十二月,设之则四象在,鼓之则五音发,斯乃仁智之器,岂蒙恬亡国之臣关思哉。并有附注说:“今清乐筝并十有二弦,他乐肯十有三弦。轧筝,以竹片润其端而轧之。弹筝用骨爪,长寸余,以代指。”
应邵《风俗通》说,筝乃“五弦、筑身”。但“筑”是什么样式,历代文献都语焉不详。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一具汉筑明器。这具筑之所以说他是明器,是因为该器虽然髹以黑漆,却是用独木雕成。实心,不利于共鸣,若用来演奏,无法获得足够的音量。此外,该器通长约34厘米,用来演奏显然太短小,而《同典》载,唐代的筑长四尺三寸,汉筑演变至唐代虽然有异,但相差也不至于如此悬殊。这些理由都足以证明它是明器,该器犹如有柄的小瑟,筑面首位各钉以横排竹钉,一排五个,这就与《风俗通》的记载相符。这具明器筑的样式与瑟相同,似乎又说明瑟、筑、筝的样式是极其相似的。
筝、筑、瑟的关系,既不是分瑟为筝,也不是由筑演变为筝,而很可能是筝筑同源,筝瑟并存。五弦竹制筝演变为十二弦木制筝,筑身筒状共鸣结构演变为瑟身长匣形共鸣结构,可能是参照了瑟的结构而改革的。根弦,弦轴装置在与码子平行的面板左侧,弦质为金属(钢弦或铜弦),演奏时一般右手戴玳瑁甲片(即指甲)。调弦定音为五声音阶(即首调)三个八度音域,多用G调或D调,F调或C调或A调较少使用。 1965年,王昌元成功创作出了古筝曲《战台风》,《战台风》的出现,使古筝的演奏的技术、技巧,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度,从而结束了古筝只能轻弹慢揉的时代,此曲中的扫摇四点、密摇、扣摇、刮奏等来制造台风效果等技法,都是创新技法,提高且丰富了筝的表现能力。
70年代,赵曼琴在演奏实践中,创造使用了双弦过渡滑音、和弦长音、快拨及1/5泛音等新技巧。并突破传统的八度对称模式,创立了由轮指、弹轮、弹摇等几十种新指序构成的“快速指序技法体系”,使筝不须改变定弦即可单手演奏五声、七声及变化音阶的快速旋律,为筝由色彩乐器进入常奏乐器行列奠定了坚实地基础,代表作品有《打虎上山》、《井冈山上太阳红》等。
90年代以来,古筝创作迎来了百花争艳的春天。《黔中赋》的演奏首次运用快速的左手技法而成为亮点;在这时期中,作曲家们参与筝曲创作,增强了创新力度,他们突破传统五声性调式的局限,吸收了日本琉球调式、都节调式的色彩,借鉴了梅西安人工调式的经验,自行设计了许多新的调式,甚至创造了全新的“下方小三度加上方小二度”的调式色彩,每个八度分为三个环节,每个环节是一个大三度音程,在每个环节上都可以演奏同主音大小调的调式。新的调式色彩和多调性连环叠置的定弦方法,促进了演奏技法的变革。如《山魅》(徐晓林)、《幻想曲》(王建民曲)、《箜篌引》(庄曜曲)、《溟山》(王中山曲) 等。在这些筝曲的定弦中,就为转调准备了条件。不同音区还采用不同音列,使不同音区演奏不同的调式色彩成为可能,既有对传统调式色彩的偏离,又有对传统调式色彩的回归。音程的变化又为新的音乐语言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而进入21世纪,涌现出一批青年古筝演奏家,其中以王中山、翟志荣、,邱霁、袁莎、蒋周健、刘乐、鲍栋、宋心馨等老师为代表。多年来,这些演奏家多次出访了德国、奥地利、英国、法国、意大利、荷兰、俄罗斯、比利时、瑞士、瑞典、匈牙利、波兰、日本、新加坡、台湾、香港等多个地区和国家,使筝这件乐器走向了世界。
⑥ 高分刘乐的全部古筝谱
http://item.taobao.com/item.htm?id=12399225204&ad_id=&am_id=&cm_id=&pm_id=
你直接上抄淘宝买本谱就是了。 古筝谱种类也很多
⑦ 古筝的历史
中国古书籍对筝最早的记载,可算是战国策中的齐策,“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罄筑、弹筝。”汉应劭在风俗中演义曾说:“公按冖乐记:五弦筑身也。今弁凉二州筝形如瑟,不知谁所改作也。”大乐令壁记中则作如下的说法:“筝与瑟正同而弦少秦人有一瑟而争,蒙恬中分之,令各取半,因名秦筝然。”
从各种资料来判断,关于古筝的来源可分为几类:一为蒙恬所造;二为瑟所简化;还有由简单乐器所演变的说法。现阐述如下:对于筝为蒙恬所造一说,许多人抱着迟疑的态度。在旧唐书音乐志中提到:“筝”本秦声也,相传云蒙恬所造,非也。制与瑟同而弦少。案京房造五音准如瑟,十三弦,此乃筝也。”瑟,相传为伏羲氏所创,是一种远古时期就出现的乐器。杜氏通典上记载:“瑟世本云,庖牺作,五下弦,黄帝使素女鼓瑟,哀不自胜,乃破为二十五弦,具二均声。”一般认为琴瑟慢慢流传各地与各时期后,再经由蒙恬或京房加以改良命名为筝。
也有学者提出不同的看法,认为古筝是渊源自古代游牧民族 ,一种便于携带、尺寸不大、弦数不多的简单乐器,而非由汉族的既大又复杂的瑟演变而来(现今瑟的尺寸为216cmX54cm,25弦),就体积来讲,筝只有三尺多,而瑟却有六尺多,那是因为汉族过的是固定农业生活,使用大型的乐器并不会不方便,北方或西方的游牧民族却不然,小巧的乐器反而较适合他们;就制作材料来讲,筝字从竹,可能原为大型竹子所制,瑟则为梧桐木制作,材料完全不同(虽后来的筝也为梧桐木制作,不过被认为是改良的结果);就发声来讲筝声是高急激昂,瑟音却是雍容柔和,为两种不同的发声领域。综观这三点,说明筝是由游牧民族所用的乐器演化而成,而非由瑟演化改良的并不为过。不过经过历史的演变,在秦亡后,秦筝逐渐被改良,从形状、材料、甚至声音都变得近似瑟,所以筝被称为小瑟也是可以接受的。
⑧ 弹古筝的刘乐是谁的学生啊
老师很多啊,在大学的时候是上海音乐学院教授王蔚老师。
⑨ 刘乐是谁
好多同姓的!!
而我最熟悉的是演员刘乐。
他是新生代的演员,还没有完全出道,希望支持啊。我是他的粉丝!!!
还有一个是:
刘乐(第七届金钟奖金奖、当代作品演奏奖,上海音乐学院推荐)
刘乐,第七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古筝比赛金奖及当代作品演奏奖获得者。复赛,刘乐的参赛曲目是《溟山》、《汉江韵》;半决赛,他以《林泉》、《柳青娘》、《临安遗恨》三首曲目获得最高分9.779分;决赛,刘乐凭借《西域随想》、《云裳诉》两首乐曲的精彩演绎再次获得全场最高分9.921分,最终问鼎金钟。
刘乐现为上海音乐学院研究生,多项国内国际顶级音乐赛事获奖者,筝坛新星。
他1985年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市,7岁开始跟随李敏敏老师及李磊老师学习古筝;8岁开始登台演奏,参加省市重要演出百余场,两次获得湖南省古筝大赛少年组金奖;1998年,以专业第一的优异成绩考入武汉音乐学院附中,先后师从赵毅、王婷、王运等多位筝家, 曾四次获得一等奖学金,多次荣获“三好学生”称号,在重大赛事中获得优异成绩,并获得免试直升本科资格。
2004年,以专业课、文化课考试均列全系第一的优异成绩考入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师从著名古筝演奏家、教育家王蔚副教授至今。在校期间学习成绩突出,两次获得“人民奖学金”及“傅成贤纪念奖学金”;
2005年在中国音乐“金钟奖”古筝比赛中获得铜奖并获得“金钟之星”观众票选最受欢迎演奏奖;
2006年在“龙音民族基金”民族器乐大赛中获得第二名;
2007年在第六届“亚洲明日之星音乐大赛”中获得中国大陆赛区古筝专业组金奖,并在随后的新加坡亚洲总决赛中获得中国器乐组银奖;2007年在第六届中国音乐金钟奖中再获铜奖;2008年在“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敦煌杯全国古筝大赛”中获得了专业青年组金奖;2008年获得“优秀毕业生”称号并被推选为免试直升硕士研究生。
2008年由他首演的古筝与大提琴作品《绣赋》获得2008TMSK刘天华室内乐作曲大赛二等奖(一等奖空缺)。 在2008年“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的“呈现中国——外国作曲家写中国”音乐会中与上海交响乐团合作首演了丹麦作曲家西蒙安德尔森创作的古筝与管弦乐团《开启——ouvertures》,获得金奖。并于2009年10月,在瑞典哥德堡举办的“2009-ISCM World New Music Days/世界新音乐节”开幕交响音乐会上,携手哥德堡皇家交响乐团及法国现代音乐指挥大师皮埃尔教授,再次演出了此部作品,获得巨大成功。
2009年在“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上再度与上海交响乐团合作,全球首演了两位加拿大作曲家为古筝创作的两部大型协奏曲《爱在水天之间》、《绿茶,地震与顽强不息》,其中后者在“2009呈现中国”活动中获得银奖。 2009年在中宣部和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巨人教育杯CCTV民族器乐电视大赛”中获得古筝中青年组银奖。 此外,刘乐曾参与录制《印象东方》、《魅力东方》、《小城故事》等10余张唱片,曾为多位歌手录制唱片伴奏,与来自英国、美国、巴西、挪威、冰岛等国的歌手及乐队进行跨界合作并录制CD。参加了上海爵士音乐节、同乐爵士音乐周、上海流行音乐祭等音乐节演出,将古筝与funky,popjazz,hip-hop,拉丁音乐等流行音乐风格结合演绎,得到多位国内及国际音乐人的赞赏。
⑩ 古筝的来历是什么
古筝起源于战国时期,流行于秦国,故也称秦筝。早期的古筝,为五弦,筝体为竹制,形式如“筑”。以后筝弦逐渐增加。东汉许慎和清代训诂家朱骏声分别在《说文解字》和《说文通训定声》中有具体说明。许慎说:“蒙恬改为十二弦,变形为瑟,易竹以木。”朱骏声日:“古筝五弦,施于竹,如筑。蒙恬改为十二弦,变形如瑟,易以木。唐以后为十三弦。”现代更增加至二十一弦。从这些资料可以看出,三国时期的筝弦当为十二弦。
用假甲弹筝,最早见于南北朝时期(公元前502年)的梁代《梁书·羊侃传》载:“有弹筝人陆大喜,著鹿角爪,长七寸”,在李商隐的《无题二首》诗中有:“十二学弹筝,银甲不曾卸”,可见三国时期仍是用肉甲演奏。
建安七子之一的阮瑀(165—212)为三国魏时著名文学家、音乐家,他将音乐与文学结合,将筝艺与文学融合,推进到一个筝、文与人品之化一的境界。阮瑀的《筝赋》对当时的筝乐艺术作了详尽的描绘。这篇《筝赋》是这样的: “惟夫筝之奇妙:极五音之幽微,苞群声以作主,冠众乐而为师,禀清和于律吕,笼丝木以成资。身长六尺,应律数也。故能清者感夭,浊者合地,五声并用,动静简易,大兴小附;重发轻随。折而复扶。循覆逆开,浮现抑扬,升降绮靡,殊声妙巧。不识其为,平调足均,不疾不徐。迟速合度,君子之衔也;慷慨磊落,卓砾盘纡,壮士之节也;曲高和寡,妙技鸡工。伯牙能琴,千兹为膜。蛟惮禽然,庶配其踪;延年新声,岂此能同;陈惠李文,蜀能是逢。”(《艺文类聚》卷四十四)
这篇赋,从筝的形制到为众器之师、音乐效果、艺术风格、弹奏手法、音乐美学,以至社会影响,都做了精辟的论述。他指出此时的筝已成为一种“曲高和寡”的乐器,并以枉、苞、冠、禀、笼来夸陈筝在众乐器中的雄踞地位,可知秦筝在三国时期,为一种相当高尚的乐器,受到朝野学者、文士之普遍重视,在表现能力、弹奏技巧以及制作工艺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准。又说筝是群声之主,众乐之师,对筝乐极为推崇。在筝的演奏法上:“笼丝木以成资”是说古筝的取材和构造;“五声并用”则指古筝以五声音阶定弦;“大兴小附,重发轻随”则是说在以大、食指弹弦的同时也要讲求强弱对比之表现;“折而复扶”是次第使用按滑音与实音之变化奏法;“循覆逆开”是演奏乐曲开始与反复时运指的顺序。另外,将弹筝的行云流水与做人之道相结合,借弹筝的高超技巧以喻君子品格。
据说魏文帝曹丕弹古筝弹得很好,而且不管到哪里,都要把筝带上,随时随地都弹。他弟弟曹植也很喜爱古筝艺术,留下了“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笙声既设,筝瑟俱张”,“何以忘忧?弹筝酒歌”等和筝有关的诗句。周瑜在江南,也善于欣赏筝乐,后人为之作“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的诗句以形容他高超的音乐鉴赏力。
至于古筝流派,当今的六大派系河南筝、山东筝、潮州筝、客家筝、浙江筝、内蒙筝中,三国时期能看见影子是河南筝,当时魏之首都在洛阳,阮瑀曹植等人描述的大约是河南筝,其特色为深沉内在慷慨激昂。
总之,三国时期,涌现了很多妙解筝音的音乐家,有的以筝为题材作赋写诗,有的精通弹筝且擅长谱曲,有的擅长赏析,大大推动了古筝发展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