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音乐剧是一种怎样的现代舞台综合艺术形式例举中外著名音乐剧。
音乐剧(英语:Musical theater,简称 Musicals),早期译称为歌舞剧,是一种舞台艺术形式,结合了歌唱、对白、表演、舞蹈。通过歌曲、台词、音乐、肢体动作等的紧密结合,把故事情节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情感表现出来。《猫》、《悲惨世界》、《歌剧魅影》、《西贡小姐》并称世界四大音乐剧。其中,《猫》是一部童话式的作品;《悲惨世界》代表着文学巨著改变音乐剧的典范;《歌剧魅影》以美声唱法为主,是“歌剧-轻歌剧-音乐剧过渡的典范"《西贡小姐》是一部女性为主的爱情悲剧。
⑵ 为什么认为音乐剧是现代表演艺术
自19世纪中期英国出现了音乐剧(Musical
theater)之后,在西方社会音乐剧就以它独特的视、听感觉的完美结合与其强烈的时代气息的娱乐性,深受观众的喜爱并逐渐形成了一种较为主流的大众文化现象。音乐剧自发端和发展以来,可谓是在世界近现代戏剧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音乐剧在它走过一百多年的历程之后,开始进入我国观众的视野,为人们所接受并喜爱。这是受国际上当代艺术表现形态的多元化、国际化、综合性之要求的影响。音乐剧是一朵耀眼夺目的、现代舞台戏剧表演的奇葩,随着世界文化艺术的发展与交流,它正以其它艺术形式所不能比拟的自身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观众。为了使更多喜爱音乐剧的观众了解音乐剧,笔者拟从音乐剧的艺术特征、审美理念、创作理念、结构的多样化和高度的综合性等方面进行剖析,以便大家能从本质上更进一步地认识它,继而在欣赏时更好的感受它。
西方社会认为:音乐剧发端于欧洲的浪漫派轻歌剧,诞生在英国的小剧场,发展壮大于美国的百老汇。音乐剧是欧洲工业文明的文化产物,是先进技术革命成果与舞台艺术的自然结合,它是社会学科走向综合性、多元化表现在舞台艺术上的必然结果。那么,究竟什么是音乐剧呢?要想有个确切的定义,是比较困难的。因为纵观世界各国、各时期的音乐剧,它大多没有固定的模式,它的风格各异,它的构成几乎囊括了当今世界上绝大多数的艺术品种。从音乐剧的形态表现手法与风格等方面来看,它确实存在“多元化”的丰富体系,但这个“多”并不妨碍它遵循自己的审美理念、形成自己当代时尚艺术的特点。音乐剧“艺术时尚化”的审美理念,也决定了它成为当今世界上最成功的舞台表演艺术。它关注时下人们的欣赏动机和审美趣味;它追随时尚并引领时尚;它在实现艺术“时尚化”的同时,努力实现着时尚“艺术化”。从总体上讲,音乐剧的艺术特征主要来自戏剧内容、音乐演唱、舞台表演、舞美制作这四个方面。换言之,音乐剧是一种以歌唱和舞蹈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来展现戏剧内容的综合性且时尚化的表演形式。
一、戏剧内容为核心
既然是音乐剧,就是要体现出戏剧的本质,它首先要以“剧”为本,歌唱、舞蹈、舞美都应为剧而存。只有反映出健康向上的主题思想、生动的情节事件、鲜明的人物形象、激烈的矛盾冲突,故事才完整,内容才能引起人们的兴趣,这是音乐剧赖以生存并得以发展的重要基础。因为,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冲突是戏剧的灵魂,戏剧中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正是联系各个人物成为一体的纽带。音乐剧的创作理念是“以综合的艺术形式和方法将复杂的故事简单化、理想化。”所以,音乐剧的取材、结构和人物刻画都要求高度概括、凝练和集中。从内容上讲,音乐剧十分关注人的命运、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情感,它追求人类理想生活,从来都有一种乐观、豁达、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相伴随,从来都有一种幽默情怀、潇洒心态运化其中,它始终充溢着热烈的青春气息和活泼的生命力。
以世界著名的四大音乐剧为例,我们可以看到它体现出的戏剧本色以及博大的人文精神与爱的永恒主题。《猫》剧是在倡导一种现代的生活方式与理念,这种理念可以在生活中对应人类。猫的伶俐、乖张、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如此新奇地吸引着人们,在那些千奇百怪的小生灵身上,在它们梦幻般的生活中,人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审视自我。《猫》剧,很好地引发了观众对“猫”的哲学思考。《歌剧魅影》讲述了19世纪发生在巴黎歌剧院的一个神秘而凄美的爱情故事,通过美丽漂亮的女演员、神秘诡异的老师、英俊富有的子爵三人交织、互动与撞击的戏剧矛盾的描写,展示出任何一个时代人类都最为关注的重大命题――人性。那带有恐怖悬疑色彩的爱情主题与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那惊险刺激的情节与场景都迎合了当下观众的喜好和观赏心理,不愧是一部生动感人、催人泪下的悲剧代表作。至于《悲惨世界》,雨果本人“心灵比大海更宽广”这句名言可作为对该剧所反映内容的最好注解。该剧以爱与美的理想与人性本能之间的冲突形成了强烈的戏剧张力,在“偷窃犯”、警察和牧师这些不同性格特征人物之间展示了人性的光芒与美丽。《西贡小姐》是一部反战剧,它将反思的目光锁定在全人类的立场上,它无情地批判和抨击了战争在善良人的身心上造成的严酷伤害以及对战后几代人酿就的悲剧命运。正是这个深刻的主题获得了全世界的广泛认同与强烈共鸣。从上述四例可见,经典音乐剧都具有一个深刻的主题,一个严谨的戏剧结构,都具有激发人们情感的特点,这就是优秀音乐剧得以产生巨大影响的最基本要素。
二、音乐演唱为主体
既然是音乐剧,音乐应当是最主要的表现手段。顾名思义,没有音乐也就不成其为音乐剧了。音乐剧中的音乐不同于其它音乐类别,它必须具有戏剧性与舞蹈性,它必须要把戏剧构思体现为鲜明的音乐形象,并为舞蹈提供内在的感情形象、动态性的节奏,能够塑造个性化的人物。音乐剧中的音乐常常综合了多种形式、风格,它不受任何音乐品种的约束,音乐素材变化发展的多样性使其音乐语言极为丰富。它既有古典音乐,又有摇滚、爵士等现代流行音乐;它既有交响乐下的美声咏叹调,又有电声乐队中通俗时尚的旋律。为了更好地表现剧情、表现丰富的声音层次,音乐剧都会将不同的演唱形式:独唱、重唱与合唱进行合理的安排,充分发挥其独特作用。毫无疑问,音乐剧最让人难忘的则是其中的音乐唱段。
比如:《猫》剧中“魅力猫”演唱的“回忆Memory”,它是纯粹意义上的独唱,在剧中出现过四次,只有在第二幕是最完整的呈现,这伤感的情调和动人的旋律唱出了一个青春红颜不再的“女人”经历了各种艰难遭遇和人生痛苦并渴望亲人和回家的心境。这首感人至深的主题曲早已成为了《猫》剧的代表和象征,它以14种语言、42个版本、总销量超过200多万张,在全球备受人们喜爱。《歌剧魅影》中的“夜之旋律The
music of the Night”、“歌剧魅影The phantom of the
Opera”是该剧最著名的两首歌曲,自1985年上演以来至今广为流传。值得一提的是:主角扮演者莎拉・布莱曼美妙绝伦的声音、精彩细腻的演绎为该剧增添了许多光彩。同时,该剧也成就了这位既不是美声唱法,也不是流行唱法,而是两者兼备的与音乐剧十分吻合的、风味独特的“美通”歌唱家,并因该剧而一跃成为国际歌坛的巨星。还有《巴黎圣母院》中的“吉普赛女郎Bohemia
girl”、“心痛欲裂Heartbreak”;《日落大道》中的“只需一眼 With one
look”;《艾维塔》中的“阿根廷不要为我哭泣Don’t cry of me
Argentina”等等。这些歌曲撼人心魄、脍炙人口,随着音乐剧的不断上演与现代传媒的进入,很快就风靡世界并成为全球最流行的音乐剧歌曲,即使那些没看过此剧的人听到它之后,也会产生一睹为快的期待感。音乐剧中音乐唱段的呈现,是整个艺术形成创作中相当重要的关键部分。试问,哪一部音乐剧没有几段突出的、通俗的、大众化的、动听上口的、让人听后难忘的音乐唱段,这似乎已经形成了一种定式,这也是音乐剧创作的一种追求。可见,音乐唱段是音乐剧中的重中之重。
三、舞蹈表演为特色
在音乐剧的发展过程中,许多优秀的作品倍受观众喜爱与美仑美奂的舞蹈息息相关。无论是英国伦敦西区还是美国纽约百老汇,可以说在使音乐剧从歌舞杂耍、滑稽表演的娱乐品成为一种高级综合的表演艺术时,舞蹈在其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音乐剧和舞蹈的缘分,一直就得到观众的认同。舞蹈是音乐剧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承担着剧中抒情、叙事的独特功能,是推动剧情发展与音乐联袂必不可少的表现形式。音乐剧中的舞蹈能使音乐获得某种视觉印象并给音乐做出可见的解释,从而使音乐旋律的深邃内涵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恰到好处的形成了视觉与听觉的相互补充,使音乐、舞蹈这两门不同的艺术达到水乳交融的最高境界,以至获取相得益彰的最佳效果。另外,音乐剧中的舞蹈可以使戏剧表演“轻松幽默”起来,轻松幽默地演戏原本就是音乐剧的文化品格之一。难怪有人说:舞蹈是现代舞台气氛最好的“渲染者”,它所传达给观众的视觉美感、营造出的场内气氛是任何一门艺术都不能替代的。音乐剧中的舞蹈创作,具有“撷英”、“集萃”之特征,它从不讲究什么传统规则和模式,而所注重的只是演出效果。这里既有凝重华丽的芭蕾舞,又有轻松活泼的踢踏舞,还有充满动感的爵士舞和隽永飘逸的现代舞等等,编导根据剧情是怎么好看怎么编舞,没有任何条条框框,不拘一格,兼收并蓄,为已所用。
如《猫》剧的编导,就利用不同的舞蹈表演来展示不同性格、特征的“人物”猫。“纯白猫”开场跳的经典芭蕾,动作舒展大方,表现出晚辈纯真的天性和对家族的依恋;“魔术猫”则以带有爵士舞特点的芭蕾超高技术的大跳,让观众在领略他魔力的同时又从舞技中体会到愉悦;“小偷猫”滑稽的双人舞和“摇滚猫”狂放不羁的摇滚风格等都令人目不暇接,赞叹不已。再如《巴黎圣母院》,当爱斯米拉达一出场唱起“吉普赛女郎”时,在她身旁的舞者就跳起狂热欢快的弗拉门戈舞蹈,此时舞蹈出现比她的演唱更能让观众直接感受到她内心奔放的情绪;而当菲比斯演唱“心痛欲裂”时,他身边四位男舞者的背影舞蹈,又让人领略到他黑暗的内心和痛苦的抉择。还有,百看不厌的百老汇音乐剧《42街》的舞蹈编排更是别出心裁,令人耳目一新。演出时大幕升起几十厘米,在节奏强劲的音乐中,上百只鲜艳的舞鞋使地板咔咔作响,随着幕布徐徐上升,舞动着的长腿、飞扬着的裙摆、花样繁多的脚步尽显无遗,此段美式踢踏舞可谓是该剧表演的最大亮点。不能不提的是:音乐剧迷们津津乐道的《西区故事》,它一开场几个小混混逛大街的“街舞”,着实令看惯美女玉腿的观众震撼不已,这段“街头游荡”的舞蹈,不仅表现了真实的环境、充满了社会生活气息,同时对剧中人物性格的刻画以及剧情的铺垫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看来,只有充分融入了戏剧的舞蹈才能成为优秀的音乐剧舞蹈。音乐剧中的舞蹈如此精彩、恰如其分、自然自得,归根结底还在于舞蹈与音乐之间那割舍不断的“鸟之双翼”、“车之两轮”的密切关系;在于音乐带给编导的丰富想象力和创作灵感;在于编导以剧为本用音乐形象思维进行的精心设计。毋庸置疑,音乐剧中舞蹈与音乐的互动始终充盈着活泼无穷的变数。
四、舞美制作为时尚
音乐剧之所以能够成为当今世界上最成功的舞台表演艺术,其中舞美制作的因素功不可没。音乐剧不是单一的艺术品,因此,在创作中的全局意识、整体观念尤为重要。即使有了好的剧本、成功的音乐及优秀的舞蹈,如果没有舞美制作的加盟或是不讲究舞美的设计与制作,那么,所演出的音乐剧注定会是“苍白无力”的。舞台的灯光、布景、服装、化妆、道具、音响等统称为舞台美术,简称“舞美”,它们是音乐剧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舞美的作用是:模拟和再现特定的客观事物形象,营造舞台表演的时空,提供演出规定的场景,促进剧情的发展与完成。舞台上,除了演员的演唱、舞蹈表演与乐队的演奏外,所有的听觉、视觉效果都归于舞美制作的范畴。从当今音乐剧华丽精美的舞台来看,舞美制作确实体现出高科技美学观的一次变革,进而使之更具有观众所追求的时尚性。
如上世纪80年代最卖座的《歌剧魅影》,它浩大的布景,200多套的奢华服装、金碧辉煌的浮雕、两座高高耸立的塔楼以及地下湖泊蜿蜒游走的木舟与漂浮的上百支蜡烛等等,所有这一切都构成了剧情所需要的那个场景。该剧几乎每五分钟换场景一次。而且一次比一次盛大华丽。特别是当女主人与情人漫步时无意走进她老师的居所时的两个场景,那大手笔的舞美制作令观众深感震撼。情侣俩沉浸在爱的海洋中,则是通过一只船行驶在朦胧的云雾中来表现,整个舞台宛若一个虚幻缥缈的世界;而老师牢笼般的居所,则用巨大的铁栅来展现,透着阴森、冷暗与世隔绝的氛围。两个不同的场景,恰到好处地模拟、再现了剧中特定的环境,正是这环境的成功创造和艺术处理,为该剧人物塑造、情节描述增添了许多色彩,同时,也使观众能沉浸在这特定的气氛之中感受着舞美制作的艺术魅力。还有,《猫》剧的舞美制作让人拍案叫绝,为了建造一个猫的乐园,设计者对剧场进行了改造,使之变成了可旋转的三面舞台,甚至布景与前台部分已延伸到观众席中,很好地扩展了表演空间,拉近观众与演员的距离。猫表演的舞台被定位在城市垃圾堆旁,根据猫的比例将人类生活废品放大了三倍呈现在舞台上,这里有丢弃的鞋子、杯子、帽子、牙膏皮、轮胎、沙发、旧家电等,再加上声、光、电的高科技手段的运用,使观众仿佛置身于一个若大垃圾场中,光怪陆离的舞台创造了梦幻般的效果,产生出了强烈的视、听冲击力。特别是在“人物”猫的形象设计上,设计者的想象力发挥到了极至,全剧36只不同的猫,服装颜色、花纹、皮毛都甚为讲究,每只猫的脸谱化妆衣着打扮都力求与角色身份性格特征相吻合,完美夸张的舞美制作使这些形态迥异的猫栩栩如生。从上述两例可以得出:舞美制作的立意和所达到的效果都是与剧情内容、形象烘托、情感表达相统一的,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它在剧中的张力,从而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由此可见,舞美制作也是一门独立的、极具创造力的艺术,它对剧目的成功与否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戏剧内容、音乐演唱、舞蹈表演、舞美制作这四者构成了音乐剧的艺术特征,从而也形成了音乐剧的基本艺术风格。无论是从实践中还是从理论上讲,这四者在音乐剧中已化合为一个艺术整合体,它们原有的特性不是简单相加或随意混合,而是整合中相互渗透,使各自都有了质的、“音乐剧”化的异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相得益彰。正是有了这四者的整合,才使得音乐剧具有兼容性大、创造性强、涵盖面广的特点并成为当今国际舞台上的最为时尚、最受观众喜爱的表演艺术。
⑶ 音乐作品有哪些和音乐剧相比,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1.《马太受难来曲》、《源b小调弥撒》 2,音乐剧(Musical theater)是由喜歌剧及轻歌剧(或称“小歌剧”)演变而成的,早期称作“音乐喜剧”,后来简称为“音乐剧”,是19世纪末起源于英国的一种歌剧体裁,是由对白和歌唱相结合而演出的戏剧形式。 音乐作品总体上可分为声乐、器乐、戏剧音乐(包括歌剧音乐、舞剧音乐、戏剧配乐等)三类。其中戏剧音乐的音乐部分也含在声乐和器乐中,通常也分别并入声乐和器乐中。
音乐作品分为创作音乐和民间音乐,通常讲的"外国音乐作品"都是指专业创作的音乐作品。
有古典音乐与现代音乐之分。
音乐作品,著作权法术语,指交响乐、歌曲等能够演唱或者演奏的带词或者不带词的作品。
⑷ 音乐剧的特点是什么
音乐剧,应该来是以戏剧源(尤其是剧本BOOK)为基本,以音乐为灵魂,以舞蹈为重要表现手段,通过音乐、舞蹈、戏剧三大元素的整合来讲述故事、刻画人物、传达概念的表演艺术娱乐产品。它包括叙事音乐剧(Book Musicals)和时事秀(Revue)两种基本形式。在这个定义中,音乐点出了它的音乐本质——歌曲、舞曲、背景音乐、序曲与间奏曲,还有相对于音乐的无声静默段落;舞蹈点出了它的动作本质——舞蹈场面,还有许多特殊的场面调度、精致繁杂的走位设计等等;戏剧点出了音乐剧以人物为中心的表演本质和剧场音乐剧要求:不断变化的规定情境中人物间相互发展的舞台行动和矛盾冲突;整合点出了三大娱乐元素的互动性、互补性和不可或缺性;娱乐产品则点出了它的市场性和商业性特点。
⑸ 音乐剧的概念,特点
音乐剧诞生于上个世纪初的欧美大陆,其中,音乐源于地道的美国黑人的爵士音乐,舞蹈综合了爵士舞和踢踏舞。1927年,隆·科恩的《水上舞台》掀开了音乐剧时代到来,其中的插曲《老人河》在当时家喻户晓,流传全球。从以爵士音乐、舞蹈为主的音乐剧到摇滚音乐剧,再到类似有现代歌剧概念的欧洲音乐剧,音乐剧的概念本身也在不断发展变化,成为保留着相当艺术水准的大众化演出形式。
音乐剧是一种高度综合性的舞台综合艺术,如果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它的构成要素几乎囊括了当今世界上现存的绝大多数艺术品种———从文学、戏剧、诗歌、音乐、舞蹈、雕塑、绘画、建筑,到幽默艺术、滑稽表演和声光艺术,甚至也包括了电影、杂技、魔术等等。
音乐剧将这些不同美学范畴、不同审美方式、不同艺术魅力的艺术门类高度综合起来,它向观众所提供的,是一种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听觉与视觉并重、表情与造型俱备的综合性剧场审美效应。
音乐剧的特点
一、综合性
音乐剧是由音乐、舞蹈、表演(特别是话剧表演)等各种艺术形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为了表现舞台故事而创作的有关音乐,常常综合了多种形式、多种风格,特别是常常把歌剧、轻歌剧和爵士乐整合为一个有机体。
二、现代性
音乐剧不再应用传统的音乐舞蹈和简单的舞台技术。首先在音乐方面,不再坚持美声唱法,而是用最符合当代观众需求的唱法。因此,早期有爵士乐为主的音乐剧,后来有摇滚乐的音乐剧、乡村音乐的音乐剧等。总之,风格是非常现代的。在舞蹈方面,不只是过去美式的踢踏舞,不单有了芭蕾舞的动作,还有体操式的舞蹈动作和其它很多现代舞蹈语言。同时,舞台技术也很现代化,一些先进科技的布景技巧和印象、灯光方面的先进技术都登上了音乐剧的舞台。
三、多元性
音乐剧不再坚持单一的艺术形式,从其演唱有古典唱法和各类通俗唱法可以看出来这一特点。音乐剧的题材从古代到现代,从轻喜剧到重喜剧,从科幻到神话,无所不有。音乐也是不拘一格,不受任何公式化模式的束缚。音乐传统有爵士、摇滚、乡村音乐、迪斯科、灵魂乐,也有大混合式的作曲。有偏向歌剧的,也有偏向轻歌剧的,还有轻歌舞剧。舞蹈也是多种流派,异彩纷呈的。
四、灵活性
音乐剧的创作和表现不存在教条主义的东西,比较大胆。在音乐创作、乐器伴奏和语言选择上,都是创新的并以市场需求为根据,不受传统的约束。在形式上,百老汇音乐剧受音乐喜剧传统的影响比较多,欢快的喜剧题材数量较大。当然,也有一些重量级的悲剧作品,如:《歌剧院幽灵》、《西贡小姐》和《悲惨世界》等。
五、高度的商业性
音乐剧是面向大众化的一种娱乐形式,她已经发展到了今天如此之大的规模,都是靠优秀的商业化操作来实现的。音乐剧非常注意把音乐家、制作人和商业化运作的机构用公司的形式组织起来。音乐剧在对各种版权的处理方面是很突出的。音乐剧是不轻易出售舞台表演的映象制品的,演到一定程度才会被搬上银幕,在版权处理方面是精细分割且商业化的,在制作过程和雇佣演员时,都把经济效益摆在相当突出的地位。我想,这也是反映了观众的需要吧。
⑹ 什么是音乐剧介绍一些现代音乐剧的特点
音乐剧就是由喜歌剧及轻歌剧(或称“小歌剧”)演变而成的。早期称作“音乐喜剧”,后来简称为“音乐剧”,是19世纪末起源于英国的一种歌剧体裁,是由对白和歌唱相结合而演出的戏剧形式。音乐剧熔戏剧、音乐、歌舞等于一炉,富于幽默情趣和喜剧色彩。它的音乐通俗易懂,因此很受大众的欢迎。
载入史册的音乐剧——《快乐的少女》
1893年曾经活跃一时的英国人琼斯完成了一部后来载入史册的音乐剧《快乐的少女》,在伦敦王子剧院首演时激起观众狂热反响。剧情故事生动连贯,舞蹈演员即是剧中人物,采用相关的舞蹈动作和话剧式的丑角说白,清晰叙述了这些演员如何千方百计跻身于贵族社会的故事。剧情、音乐、舞蹈、喜剧表演等诸多因素自然组合,令人耳目为之一新。这种初显形态的音乐戏剧,吸取了18世纪民谣歌剧和19世纪喜歌剧、轻歌剧的表现成分,融人古典舞、民间舞、话剧表演等多种因素,成为独具风采的新型舞台艺术门类。
百老汇音乐剧之父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音乐剧后来传播到美国,并在美国得到高度冶炼和发展。美国纽约的百老汇,视其为音乐剧中心,甚至将音乐剧统称为百老汇音乐剧。美国音乐剧的内容,偏重于谈情说爱及幽默风趣,音乐轻松愉快,演出方式往往比较富丽堂皇,但仍不失其主要风格。其典型代表人物科恩人称“百老汇音乐剧之父”。
科恩1885年1月诞生于纽约,年轻时曾在纽约音乐学院学习钢琴,1903年赴英国伦敦学习作曲,同时潜心研究轻歌剧、音乐喜剧的创作表演经验,并参加创作实践。自1904年起先后创作音乐剧50部,其中《演艺船》(1927)最为出众。
故事叙述了20世纪20年代密西西比河上一个在船上演出的流动剧院演员们在时代变迁和种族歧视的社会环境中悲欢离合的生活景象。船主安迪的女儿马格诺莉雅与游手好闲的青年拉威涅相爱,婚后生了一个女儿取名吉姆。一天,船主发现女婿拉威涅竟是赌棍,将其驱逐,吉姆随同离去。马格诺莉雅无奈在夜总会登台献艺,艰苦奋斗了21年,终于成为著名音乐喜剧明星,最后回到船上,挽救了日益衰败的演艺船,拉威涅和女儿吉姆也回到船上一家人终于团聚。剧情中加入了民间歌舞、爵士乐、查尔斯顿等清新歌舞,歌曲旋律深沉感人,以《老人河》最为著名。在演出中,美国黑人男低音歌唱家保尔·罗伯逊(1898—1976)饰船工乔一角,成功演唱苍劲、悲切的《老人河》使其扬名世界。
发展中百老汇音乐剧
20世纪同样引人注目的还有格什温的《开始奏乐》(1927年)、《疯狂的女郎》(1930年)、《我为你歌唱》(1931年)以及1935年创作的黑人民间音乐剧《波吉与贝丝》,其中的《我为你歌唱》因为剧中讽刺了美国总统选举中的弊病,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并成为第一部获得“普利策奖”的音乐剧。
自20世纪20年代起,百老汇名家辈出,经典佳作频频登台,商业操作生意兴隆,持续铸造数十年的辉煌。百老汇音乐剧发展史上,除科恩、格什温兄弟等风云人物外,在40、50年代有过密切合作的作曲家罗杰斯和剧作家哈默斯坦也为音乐剧事业做出过巨大贡献。他俩合作的《俄克拉荷马》于1943年3月在纽约圣詹姆斯剧院首演,获得空前成功。这是一部反映农村青年爱情生活的故事。其中女主人公劳芮做梦的场景,描写梦幻中与恋人克莱的绵绵情语——雇工加德与克莱斗殴,劳芮相阻——劳芮在加德追逐下奔跑、挣扎……最后从梦中惊醒。德蜜尔在这里巧妙运用双人舞、三人舞,与剧情和谐巧妙的结合,舞姿舞步做了民俗化、美国化的改革,以区别古典概念的芭蕾舞。《俄克拉荷马》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成功实践了多种要素的完美综合。此后,罗杰斯和哈默斯坦又合作完成了《旋转木马》、《南太平洋》、《国王与我》。还有一部中国观众十分熟悉的音乐剧。这就是《音乐之声》。这部音乐剧后来被搬上了银幕,作品中的许多歌曲,可谓脍炙人口,流传甚广。
50、60年代是百老汇音乐剧的全盛时期,在强化歌唱、舞蹈、表演、剧情的有机综合功能方面又作了一系列大胆革新。精湛的专业化创作技巧和美国作风的音乐舞蹈汇成浑然一体,将音乐剧的艺术品位和演员的多能性表演艺术提升到新的境界。1957年9月16日,由普林斯制作、伯恩斯坦作曲、劳伦茨编剧、桑岱姆作词、罗宾斯导演的《西城故事》在百老汇首演,标志着音乐剧艺术最佳发展阶段的开始。此剧1961年拍成电影,荣获十项奥斯卡奖。作品从莎士比亚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获得灵感,地点从维罗那古城变为现代曼哈顿西区,人物关系由原剧两个世代宿怨的贵族家族移植为落后、贫穷的移民集聚地的两个青年团伙争夺地盘的恶斗,男女主人公托尼和玛丽亚分属一个群体,最后以悲剧告终。该剧融会复杂的爵士节奏和富于冲击力的音响律动,歌曲音调着重深入揭示人物内心情感,将音乐完全置于剧情之中。虽为爵士流行风,却不追求听觉的效果,给了观众以细细咀嚼回味的余地。剧中歌曲《玛丽亚》、《今晚》、《阿美利加》等韵味十足,百听不厌。
继《西城故事》之后,百老汇陆续推出一些风格迥异的音乐剧,《吉卜赛》(1959)、《音乐之声》(1959)、《卡米洛特》(1960)、《您好,多莉》(1963)、《屋顶上的小提琴》(1964)、《滑稽女郎》(1964)、《油脂仔》(1972)、《平步青云》(1975)、《芝加哥》(1976)、《安妮》(1977)、《第42街》(1980)以及红极90年代的《美女与野兽》、《狮子王》、《化身博士》《为你疯狂》以及心理剧《化身博士》等等,令人目不暇接。其中不少作品从纽约到世界,从舞台到屏幕,展示了音乐剧这一独特艺术品种的千姿百态。
伦敦西区的《奥立弗》“挑战”百老汇
自60年代起,伦敦西区的音乐剧创作表演正急起直追,不时发起向百老汇的冲锋进军,“音乐剧中心”百老汇受到严峻的和强烈的震撼。
1960年6月由巴特根据狄更斯的小说《孤星泪》(即《雾都孤儿》)编剧作词作曲的《奥立弗》首演于伦敦。1963年进入百老汇舞台,荣获两项托尼奖。该剧没有舞蹈场面,将创作重点放在戏剧表演、各种形式的演唱和舞台布景的创新上,采用并行转台展现维多利亚时代伦敦社会图景,让观众直观感受到故事发生的特定环境,对奥立弗的悲惨命运给予深深的同情。也正是在60年代,伦敦剧坛升起了一颗作曲新星,那就是安德鲁·洛依德·韦伯。他具有扎实的古典音乐根基,擅长于钢琴、小提琴等乐器演奏,对新潮流行音乐和音乐剧情有独钟。1967年他与词作家蒂姆·莱斯(1944)合作《约瑟夫和神奇彩衣》,此剧1981年在百老汇连演800多场,1982年获包括音乐在内的托尼奖多项提名。1971年10月他们合作的摇滚音乐剧《耶稣基督巨星》在百老汇首演,此剧取材于圣经故事灵感来自于霍尔本的油画《墓中死基督》,通过对以基督与犹大为中心的复杂人物关系折射当代社会普遍的人性命题,寓以深刻的哲理意味。1978年6月他们的又一部摇滚音乐剧《艾维塔》在伦敦隆重上演,故事取材于阿根廷前总统庇隆第二任夫人艾维塔的生活事迹翌年9月在百老汇连演1560多场,荣获7项托尼奖和纽约戏剧评论界最佳音乐奖。以上两部摇滚音乐剧为了使观众深入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调动了旁白演唱的形式,《艾维塔》中演唱的摇滚歌曲《如此一个竞技场》、《金钱滚滚来》有力地推动着情节发展,而且又十分动听。这部音乐剧中还有一首并非摇滚的主题歌《阿根廷别为我哭泣》以其楚楚动人的旋律而风靡全世界。他的惊世巨作《猫》1981年5月在伦敦首演轰动了百老汇。此后又创作了以舞蹈精彩绝伦而著称的《星光快车》、《剧院幽灵》(1986)和90年代荣获8项托尼奖的《日落大道》等传世名剧。
20世纪80、90年代称雄世界音乐剧坛的伦敦西区,除了韦伯,还有作曲家勋伯格(1944~)和著名制作人卡麦隆·麦金托什(1946— )。他们的配合往往能取得良好效果。麦金托什是一位聪明的艺术经营者,用高质量艺术作品赢得千千万万的观众。他与韦伯合作的《猫》、《歌剧院的幽灵》,与勋伯格合作的《悲惨世界》、《西贡小姐》,以及重新制作的许多经典剧目都为世人所瞩目。
世界经典音乐剧——《悲惨世界》
根据法国19世纪雨果的经典小说《悲惨世界》改编的同名音乐剧是麦金托什制作的四大名剧之一。由阿兰·鲍伯利作词,勋伯格作曲,特里沃·南与约翰·凯德合作编剧、导演。此剧最早是1980年巴黎演出的法语版本,麦金托什为其音乐所激动,决定重新制作,由芬顿将法语歌词译成英语,并请诗人赫伯特·克莱茨梅对歌词重新修改加工,成为通行的英语版本。继1985年10月在伦敦首演、1987年3月在百老汇隆重推出以来,至今已在33国家、200多个城市用21种不同语言演出过 54种制作版本, 该剧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50多个重要国际奖项。
2002年6月22日美国国家巡演团在中国上海持续演出22场。上海大剧院的演出广告用大字写道:“《悲惨世界》,创造历史,首部中国上演的百老汇音乐剧。百老汇巨星康姆·威尔金森专程加盟,再度诠释冉·阿让。美国国家巡演团倾情演绎,上海大剧院震撼巨献。”国内外观众纷至沓来,大剧院门票告罄,剧场内掌声雷动,此次演出成为上海文化生活的一大盛事。《悲惨世界》以逃亡的冉·阿让与警探沙威周旋,终其一生逃避追捕迫害的故事为主线,多侧面表现冉·阿让舍己救人,给予苦难中的人们以同情和关爱的人道主义精神,史诗般地反映了19世纪法国三十年动荡历程中人间的悲欢离合和人民大众英勇抗争的业绩。
《悲惨世界》这部音乐剧贵在写实,实在难得。其流动的舞台、巨大的转盘、丰富的场景给观众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⑺ 音乐剧的优势
我眼中的音乐剧
炫丽的灯光,华丽的舞台,美妙的音乐,精致的唱腔。这一切并不是音乐剧的全部。从杰罗姆•科恩到安得鲁•洛伊德•韦伯,从大不列颠到中华大地,从《剧院魅影》到《雪狼湖》,从百老汇的经典剧目到好莱坞的歌舞电影,音乐剧不分国界的用一种音乐与戏剧相结合的方式,将曼妙的音乐巧妙的穿插到或曲折,或平淡;或激情,或感人;或惊险,或温情的剧情当中去,用音乐这种艺术形式表现出戏剧这另一种艺术形式。用男女主人公的声音来诠释他们的内心复杂的情感,从而让这种情感更加完美,真挚和深刻。
一、音乐剧的创新
音乐剧无疑是古典与流行相结合,艺术与商业相结合的成功的艺术形式。而安得鲁•洛伊德•韦伯则无疑是这种结合中的大师级的人物。音乐剧的发展中的转折点要追溯到上世纪二十年代,二十年代以前的音乐剧在英、美两国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在美国,它较多地受爵士乐、踢跳舞、喜剧性话剧和含有歌唱的喜剧的影响,另外美国一直有像"齐格菲"一类的轻歌舞剧(故事不重要,但歌舞制作得非常华丽),还有歌舞厅的小型娱乐性歌舞(多数在高档餐厅和宾馆演出,在现在的拉斯维加斯仍能看到);在英国,音乐剧则更多地与轻歌剧、话剧,特别是莎士比亚、莫里哀、易卜生的戏剧背景相关,舞蹈方面则更贴近芭蕾舞。二十年代以后,以典型剧目的创新和突破为代表,美国和伦敦西区都有不同程度的长足进展。《俄克拉荷马》使音乐、舞蹈紧密地与故事进程结合,特别是舞蹈。此剧中,舞蹈设计德米尔创新地使用了民族式芭蕾,而不是简单地照搬传统的踢腿舞或踢踏舞。它通过音乐、唱歌和舞蹈三种形式的融合,从而使音乐剧成为一种近乎完美的艺术形式。而听音乐剧也逐渐变成一种从属性文化,这把音乐剧中的舞蹈提到一个更高的境界。德米尔把音乐剧舞蹈从简单的群舞与异国情调的古典芭蕾中解脱出来,创作出独树一帜的百老汇风格。而天才的作曲家安得鲁•洛伊德•韦伯则把握了这一切,将他的艺术灵感与流行文化相结合,创作出了一系列诸如《剧院魅影》、《猫》等一系列经典剧作。
二、韦伯的成功
韦伯是公认的音乐剧作的天才,《耶稣基督巨星》上世纪七十年代在百老汇首演,该剧由年仅23岁的安德鲁•洛依德•韦伯创作,他当时还是一位无名的英国青年。安德鲁的《耶稣基督巨星》是一个卓越的音乐典范,而且大部分音乐是摇滚乐,这是一部对经文、人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行心理探索的剧目,是史诗型与摇滚歌曲的融合。舞蹈是体操与运动式的风格,舞步很少,主要是剧情支撑着舞台的活动,它把一个世人熟知的古代故事用摇滚来表现,着力于民众与个人责任感之间的冲突与摩擦,这是令人震惊的创新。《剧院魅影》这是韦伯的一部趋于成熟的代表性作品。该剧以精彩的音乐,惊险的剧情、恐怖的氛围,充满悬念和紧张感,完美的布景,足成为音乐剧中永恒的佳作。韦伯在剧院魅影中努力将有着黑暗童年的,居住在剧院地下室中的鬼魅般的男主角刻画成了一个天才的剧作家、音乐家、建筑师、设计师,并且是一个有情有义,痴爱着女主角的悲情人物,而霍华德•麦吉伦和莎拉布莱曼的深情演出也给剧中的主人公带去了灵魂。从一九八八年首次登上百老汇的舞台算起,《剧院魅影》已经在百老汇的舞台上连演了十八个年头,成就上超过了韦伯的另一部音乐剧《猫》,是百老汇历史上最长演不衰的剧目。十八年来,该剧已在全球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超过一百二十个城市进行过演出。此外,该剧目前仍在全球七个城市公演,全球看过此剧的人数已达八千万人,全球票房总收入已达三十二亿美元,仅在纽约就有近六亿美元的票房。这部经典的音乐剧之所以能够历久不衰,还是有不少值得现代音乐剧借鉴之处。首先,除了音乐剧自身靠实力取得成功之外,二零零四年,同名电影的推出以及其后发行的DVD,这些延伸产品对重振《剧院魅影》“舞台旋风”也有推波助澜之功。许多观众正是从与此有关的各种宣传中知道,《剧院魅影》仍在上演,于是新的“朝圣者”又络绎于途。 另外,原著本身的故事情节也是引人入胜的法宝之一。
三、音乐剧在中国
对于中国而言,音乐剧是刚刚兴起的“舶来品”,我们几部原创的音乐剧作品不尽如人意,而且像西方现代音乐剧一样的高成本和大制作也令许多中国艺术家望而生畏。并且由于缺少优秀的剧本和形、音、演兼备的优秀演员,音乐剧作总是与流行和商业化脱节使得国产的音乐剧总是面临着即不叫好又不叫座的尴尬处境。如今大剧院里上演的基本上都是诸如《悲惨世界》、《西贡小姐》、《剧院魅影》、《猫》之类的外国优秀剧作,而国内的大部分观众也愿意去花钱去捧这些有着优秀舞台设计、曲折的故事情节、华美的音乐和出色的演员的剧作的场。这些差距和现状是现实存在的,要想缩小这些差距,只有从大学的教育开始,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剧作者和演员,积极探索创新,紧贴流行文化,加大商业推广,融合民族传统才能真正创作出为观众认可的剧作。从定军山、马路天使到卧虎藏龙、英雄,从30年代的上海到二十一世纪的好莱坞,中国的电影人已经探索出了让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道路,中国的音乐剧是否也能在我们的手中发扬光大,让我们拭目以待。
⑻ 音乐剧的基本特征 音乐剧与歌剧的区别与联系
音乐剧的基本特征:一种舞台艺术形式,结合了歌唱、对白、表演、舞蹈。通过歌曲、台词、音乐、肢体动作等的紧密结合,把故事情节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情感表现出来。它对歌曲、对白、肢体动作、表演等等因素给予同样的重视。
音乐剧与歌剧的区别:
1、 音乐剧经常运用一些不同类型的流行音乐以及流行音乐的乐器编制;
2、 在音乐剧里面可以容许出现没有音乐伴奏的对白;
3、 音乐剧里面亦没有运用歌剧的一些传统,例如没有了宣叙调和咏叹调的区分,歌唱的方法也不一定是美声唱法。但音乐剧和歌剧的区分界线仍然有不少学者争议,例如格什温作曲的《波吉与贝丝》就曾同时被人称作歌剧、民谣歌剧和音乐剧。
4、 音乐剧普遍比歌剧有更多舞蹈的成份,早期的音乐剧甚至是没有剧本的歌舞表演。虽然著名的歌剧作曲家华格纳在十九世纪中期已经提出总体艺术,认为音乐和戏剧应融合为一。但在华格纳的乐剧里面音乐依然是主导。相比之下,音乐剧里戏剧、舞蹈的成份更重要。
音乐剧与歌剧的联系:
1、 很多音乐剧后来又被移植为歌舞片,而剧场版本和电影版本并不一定完全相同。因为剧场擅长于场面调度和较为抽象的表达形式,利用观众的想像去幻想故事发生的环境,而电影则择长于实景的拍摄和镜头剪接的运用。
2、 《西区故事》(West Side Story)是其中一个将舞台版本成功移植为电影版本的音乐剧,在横街小巷取景,开创了后来很多音乐电影的先河。亦有歌舞片移植为音乐剧的例子,例如《雨中曲》(Singing in the Rain)是先有歌舞片,后来才被移植成音乐剧。
音乐剧的文本组成:
1、 音乐剧的文本由以下几个部份组成:音乐的部份称为乐谱(score)、歌唱的字句称为歌词、对白的字句称为剧本(book/script)。有时音乐剧也会沿用歌剧里面的称谓,将歌词和剧本统称为曲本
2、 音乐剧的长度并没有固定标准,但大多数音乐剧的长度都介乎两小时至三小时之间。通常分为两幕,间以中场休息。如果将歌曲的重复和背景音乐计算在内,一出完整的音乐剧通常包含二十至三十首曲。
3、 音乐剧擅于以音乐和舞蹈表达人物的情感、故事的发展和戏剧的冲突,有时语言无法表达的强烈情感,可以利用音乐和舞蹈表达。在戏剧表达的形式上,音乐剧是属于表现主义的。
⑼ 通过《悲惨世界》谈谈对现代音乐剧的看法
有时候我想,人这辈子真是靠缘分啊!这么精彩这么美丽的世界,你耗尽了一生也仅仅体会点滴,多少精彩多少梦幻,错过也就错过了。可是,在这浩如烟海的世界里,那么偶然的,你就接触了艺术,见识了美好,从此投入其中,身心俱醉。说真的,在上这个课之前,我对音乐剧真是一点也不了解,印象里就是《雨中曲》,《音乐之声》这样的载歌载舞,轻松,欢快,有美国人自由的性情,可要说有多喜欢可真谈不上。可当我看了张老师给我们看的经典音乐剧之后,我便身醉其中了,并努力搜集相关的知识。
* * * * *
自一九八五年上演《悲惨世界》以来,世界各地的《悲惨世界》剧迷们如滚雪球般不断地快速成长,超过《猫》、越过《歌剧魅影》,从来没有一出音乐剧可以十二种语言,同时在世界一百多个城市上演。没有超级巨星、没有眩目的舞台景观与服装,有的仅是动人的音乐与感人的情节。《悲惨世界》是每次听都会令人泪湿前襟的音乐,在看过现场演出后再次听音乐时,除感动外更多了一层心痛与对人性、信仰的深沉认识。。
在当今音乐剧的四大名剧(《悲惨世界》《猫》《歌剧院幽灵》《西贡小姐》)中,《悲惨世界》是唯一一部改编自世界名著的音乐剧。有了这样一个严谨、成熟的故事,创作者除了把一些次要的情节略去,使得剧情显得比较紧凑以外,对雨果作品基本没有多大改动。而改编的时候比较突出学生军团的起义,增强了全剧的悲剧色彩和民众色彩,下的工夫不是太大。因此我觉得音乐的创作显得尤为重要,应该说是音乐决定着这部戏的成败。而《悲惨世界》的音乐确实不同凡响。『《悲惨世界》音乐的风格与韦伯的音乐剧相比有比较大的区别,有的朋友觉得刚开始听时觉得好像很多歌都没有调一样。但我的感觉是,它的旋律很容易上口,简单而平实,也有不少抒情的旋律很美的歌曲。』
看了老师给我们放的《悲惨世界》后,我再次读了雨果原著《悲惨世界》。
我相信,一遍又一遍地读过《悲惨世界》的人,会理解这部书直击了人们灵魂最脆弱的地方,淋漓尽致,让人无法释怀,更无法逃避所有必须直面的主题。
这些主题中,我认为有三个始终是雨果以最清晰最著力的笔墨著色的,那就是,苦难、爱和革命。而音乐剧在这三个方面的表现,也毫不逊色于原著,甚至,我认为,音乐剧通过最能让人心产生共鸣的方式——音乐和诗歌,把悲惨世界的深刻内涵表现的比原著还突出。
《悲惨世界》的音乐整体气势恢宏,大气磅礴,富有史诗般的色彩。在序曲中,耳边总是“mi”“la”(固定唱法)/“do”“fa”(首调唱法)两个音不断的四度跳进。旋律虽简单,却能立即营造出沉重、压抑的氛围。 你会听到串铃的声音,它就象牛马身上的铃铛,也暗示着此时的人民正受压迫,过着牛马不如的悲惨生活,这正是当时黑暗社会的写照。拉马克将军的死讯传开后,学生领袖恩佐拉带领众人唱的“你可听到人民的歌声”(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充满着昂扬的斗志,激荡人心,让人听后不禁热血沸腾、心潮澎湃。且旋律朗朗上口,过耳难忘。而后面的一首“只待明天”(one day more)也是一首很有气势的大合唱,与前一首相比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它唱在最激烈的1832街垒战前夕,曲中交织着多个主题:像芳婷的“我曾有梦”(i dreamed a dream)的主题,此时由珂塞特、马吕斯、爱波宁唱出,分别表达出珂塞特与马吕斯分别前的恋恋不舍及爱波宁对马吕斯的爱慕之心;德纳第夫妇“房间主人”(master of the house)的主题暴露了他们想在战争中大发一笔横财的小人嘴脸;而冉阿让、沙威、起义学生和穷苦百姓各自的主题也都交织在“one day more”的大主题下,表达了各个阶层、立场的人对于这场战斗寄予的期望。这首曲子虽然主题众多,但却是多而不乱、层次清晰,且曲调朗朗上口,让人过耳不忘。看《悲》剧(10周年纪念),主选菜单的背景音乐就是它,你会一下子就被这气势磅礴的大合唱镇住了,还会楞了好久的神儿!“你可听到人民的歌声”和“只待明天”是全剧中我最喜爱的两首大合唱,每次听它们时我总会情不自禁地如同信徒唱赞美诗一样,满怀崇敬之情地跟着高歌,然后浑身起鸡皮疙瘩(我这人一听令我感动的音乐就这样),最后总是会眼中不知不觉地噙了激动的泪水……
当然全剧感人的场面不仅只表现在革命的激情上,人与人之间的亲情、爱情和道义也不得不让人为之动容。
像芳婷的“我曾有梦”(i dreamed a dream),她的梦是美好的,然而现实却是残酷无情的。(我曾有梦,人们都很和善,生活充满希望……但梦中的我不是生活在这地狱里,现在的生活粉碎了我的梦);而当芳婷即将死去,向冉阿让托孤时两人的对唱也让人不禁心痛。她不愿死去,更不愿让珂塞特孤苦伶仃。当她唱到“告诉珂塞特我爱她,我会在醒来后看见她”(……and tell cosette i love her ,and i’ll see her when i wake……)时带着哭腔,仅这一句,就将一个人、一个女人、一位母亲临终前的不舍和恳求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不心碎都难!
我个人将芳婷的旋律主题分为三个:一个是“我曾有梦”;另一个是“cosette ,it’s turned so cold .cosette ,it’s past you bed time”(珂塞特,天凉了,你早该上床了)的旋律;第三个是“come to me, cosette ,the light is fading. don’t you see the evening star appearing”(过来珂塞特,天色变暗了,你没看到连星星都出来了吗)的旋律。如果仔细听这部作品就会发现,芳婷的主题总是不时地与冉阿让并行。比如冉阿让从监狱出来后,背景音乐是芳婷的第三主题;他临终前,又出现了芳婷的第二、三主题。芳婷的主题亲切、温暖,充满光明,这似乎预示着冉阿让的命运将由黑暗走向光明,也暗示了他的一生都与芳婷有密切的联系(他收养珂塞特,并视为己出的照顾她,不正是因为当年他出于愧疚而要帮助芳婷并将其女抚养成人吗?这一切都是在履行他对芳婷许下的诺言)。另外,随着剧情的发展,我们还会发现,那个暗恋马吕斯、最终为他牺牲的女孩儿爱波宁的那首“我独自一人”(on my own)与芳婷的第三个主题相同。这首歌是当她独徘徊在夜幕中的巴黎街头,暗自诉说自己对马吕斯的爱慕之情时唱的。这两个女子都是真心地爱着别人却得不到回报,最终都是为爱而死。爱波宁似乎成了第二个芳婷,因此二人的主题相同也就不足为奇,甚至可以说是恰到好处。『老实说我不是很喜欢芳婷,尽管她美丽善良,连金发都闪耀著母性的受难的光辉。这不是她的错,是我自己的倾向。戏剧里,善良的女人往往都是没心没肝的笨女人,可怜却不太可爱。这样的女人还有珂赛特。』
在众多的唱段中,我最钟爱的唱段之一便是爱波宁与马吕斯的二重唱“一场小雨”(a little fall of rain)。德纳第夫妇的女儿爱波宁暗恋着学生马吕斯,而马吕斯已有心上人珂塞特,他只把爱波宁当作好朋友。爱波宁为爱而追随他参加了街垒战,不幸在为保护马吕斯时而中弹牺牲。临死前她靠在爱人的怀里,同唱了这首凄美无比、令人鼻酸的“一场小雨”。她知道自己就要死了,但能在心爱的人怀里死去已感到无比的欣慰和满足了。但最后一句还没唱完,爱波宁就闭上了眼睛……记得那次和同寝室来旁听的同学一起看《悲惨世界》他对我说:“唉,我太难受了,这个太感人了,我听得直揪心……”这首歌的确很感人,以至于我曾有过这样的念头:爱波宁太可怜了!雨果怎么这样“残忍”要让她死掉呢?干脆就让她和马吕斯在一起算了!不过越是悲剧才越能打动人!不过我好像是因为喜欢这两个演员才喜欢上这首歌的。
在众多形象中,沙威是个地地道道的大反派。我认为他的音乐形象塑造得非常有特点,很“像”沙威,他的主题急促而有紧张感,我想即便没听过的人也能一下子感觉出“这就是沙威”。在当芳婷与侮辱她的一个花花公子扭打起来时,沙威出现并质问缘由,此时是个短促而密集的节奏型,听上去令人紧张不安,而且还用木琴伴奏。在一些古典音乐中,木琴的音色都用来表现恐怖、紧张的形象、气氛(比如圣-桑的《骷髅之舞》等),我想此时配器者运用木琴大概就是这个意图吧。当沙威怀疑马德兰市长就是冉阿让时,这个主题又一次出现,它的每一次出现都会让人感到又有什么不详之事要发生了。以我们通常的欣赏习惯来说,坏人的音乐似乎应该是“那种样子”,有的还怪里怪气;然而对沙威这个大反派,当他对着夜空中的星星发誓,一定要逮捕潜逃的冉阿让时唱的“黑暗之星”(stars)却是一首大气,甚至有些英雄色彩、充满正气的唱段。也许有人会说“这样是否将他的反面形象美化了?”我倒不这样认为,从沙威的身份来看,他是一位警探,并且原著中说他还是一位非常负责、尽忠职守的警探,所以在他看来,逮捕冉阿让是他义不容辞的职责,是他至高无上的光荣,因此安排一首有英雄正气感的唱段也应该算情理之中吧。
《悲惨世界》的故事已经很悲惨了,若是让观众在剧院里从头“悲”到尾似乎有些“不近人情”,因此剧中一定要有一点儿喜剧因素来调节气氛,缓和人们先前的“悲惨”情绪。例如那段“房子的主人”(master of the house)。原著中那对卑鄙、贪婪、自私、无耻的酒店主人德纳第夫妇在这里成了两个滑稽的小丑形象。与之相应的音乐诙谐、俏皮、滑稽,而且乐队里还用了一支萨克斯管来做“形象代言”,这种特有的音色正好符合他们圆滑事故、油腔滑调的小人嘴脸。他们唱段中的半音还特别多,比如当冉阿让要带小珂塞特走时,德纳第夫妇就是不放手,想借此机会很敲一笔竹杠,却满嘴仁义道德地说“亲爱的芳婷,我们已为你的孩子做到最好……像我们亲生的一样,已再没有像我们这些基督徒做得那么多的了……”这段音乐完全是按半音行进的,很形象地刻画出他们狡猾、卑鄙的小人像,让人一听就知道他们又在盘算着什么诡计,却又装的一本正经,令人恨得牙痒痒。
在音乐剧《悲惨世界》中,全新的音乐并不很多,而且旋律很简单。而正是因此,才更显出作曲家超凡的创作才能,用很少的素材就能将雨果笔下的鸿篇巨著诠释地如此细腻深刻。旋律简单是为了好唱、好听,让观众容易理解和记忆。有人不屑一顾地说这远不如歌剧的音乐语言丰富。的确,我承认这点,但这毕竟是大众文化,若搞的像歌剧一样,必定造成曲高和寡的局面,受不到广大观众的喜爱,那么演出商到哪里去赚钱?音乐剧最根本的商业属性又从何谈起?
我当初看小说的时候,最喜欢的是那些起义的学生。虽然现在的我,也许对浪漫主义的革命有所保留,但这些为了理想而牺牲的学生们,毕竟还是值得敬仰和怀念的。他们为的是明天的幸福生活(很可能是别人的),流的却是自己的血。所以个人最喜欢的段落还是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在纪念音乐会的最后,来自不同国家的十七位“冉阿让”出场,用各自的语言演唱这首“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觉得颇有新意。
我认为,音乐不是不可言说,像《悲》剧这样,把音乐的语言化,不仅使语言的魅力大增,也使音乐变得更加容易理解。毕竟,音乐并非为了音乐本身,而是为其表达的内容。单单旋律是没有意义的,但是如果这个旋律打动了某一根心弦,那便是它的意义所在。
在《悲》剧中,每一个人物都有一种性格,这种性格可以用音乐表现出来。冉阿让经过苦难磨练而对上帝的深沉敬仰,芳婷的纯洁与软弱,沙威的威严与冷酷。这些性格分别用不同的主题旋律表现出来以后,显得格外鲜明。
我认为《悲惨世界》之所以如此感人,并不是说它的思想有多么高深,有多么微言大义。相反,他能感动我的,正是因为他对人性的描写如此真实如此深刻又如此亲切。他的沙威,那种绝对的不宽容,相信自己就是正义的偏执,难道不是我们人类千百年来多少悲剧的根源吗?他的那些小市民,他们自私,贪婪,嫉妒,没有廉耻,不是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得道德阴暗面?他里面的爱情,有那么痛苦那么绝望的爱情也有那么快乐那么自私的爱情。他包括了这么多人,好的坏的,却并没有太多的夸奖或者谴责,倒是有深深的理解和悲悯。而当他把人性看得如此透彻时,却没有悲观,反而,用冉阿让,来热烈的赞美爱的美丽,宽容的温暖,人性的高贵。还有比这更精美更宏大更深邃的作品吗?
《悲惨世界》,真的很喜欢你!祝福你,Les Miserables,愿你把感动带给世界每个角落,生生世世,永不停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