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幼儿小班音乐游戏教案
【内容与要求】
1、在听听、看看、摘摘、做做的情景中,感知音乐,知道歌曲的名称,理解歌曲内容。
2、激发幼儿参加音乐活动的愿望。
【材料与环境的创设】
1、知识准备:认识苹果的形状、颜色,了解苹果的味道。
2、多媒体:丰收的许多苹果
3、学会儿歌《大苹果》
【活动过程】
一、律动
幼儿一边念《苹果》儿歌,一边按节拍拍手。
儿歌:红苹果,绿苹果,树上苹果多又多;
苹果香,苹果甜,吃的脸儿红又圆。
二、语言节奏
X X X X / X X X X/
(师)这 是 什 么? 这 是 苹 果。
这 是 什么? 这 是 香 蕉。
这 是 什么? 这 是 橘 子。
教师准备一个水果篮,内放苹果、西瓜、香蕉、草莓、菠萝等水果,教师按节奏问:“这是什么?”幼儿按教师出示的水果有节奏的回答。
三、练声
1 2 3 4/5—/5 4 3 2/1—/
这 是 什 么 这 是 苹 果
四、新授
(一)在情景中感知,在《许多苹果树》多媒体背景下感受音乐。
1、教师问:小朋友,你们看看,大屏幕里有什么?(苹果,苹果树)
2、教师问:看看,苹果树上有什么?(引导幼儿讲出有圆圆的、香香的、脆脆的、红红的大苹果。)听听,这首歌曲好听吗?
3、教师放音乐,幼儿听两遍音乐。
4、第三遍,幼儿边听音乐边拍手;
(二)边看大屏幕,边感受歌曲。
1、教师清唱两遍,注意口形。问“小朋友,听听歌曲里唱了什么呀?”
2、教师用铃鼓当装苹果的篮子,边唱边表演第四遍。
提问:老师在做什么呀?
树上长着大苹果,老师要用力地把它摘下来呀。(一个一个摘下来)启发幼儿咬准字音,重点练习一个一个摘下来。
3、教师再次一边表演一边清唱。
提问:歌曲里还唱了什么?
4、教师边表演边用天空式方法提问。
“树上有许多什么?”(红苹果)“什么叫许多?”
“苹果长在什么地方?”(树上)
“我是怎么摘苹果的?”边做摘的动作边唱出来一个一个摘下来。
“我们喜欢吃什么?”(苹果)“多吃苹果怎么样?”
5、教师再边表演边完整唱一遍。
(三)告诉幼儿歌曲名称。
教师问:这首歌曲里唱了什么水果?这首歌曲的名字就叫《苹果》,反复认读汉字苹果。
(四)幼儿参与活动,随意跟唱,进一步感受歌曲内容。
幼儿起立看大屏幕丰收的苹果,跟着老师边唱边做动作
❷ 小班音乐《圣诞歌曲》教案
一、活动目标:
1.使幼儿喜欢音乐活动,能用轻快的声音来演唱。
2.透过情景表演,帮忙幼儿熟悉歌词,学唱歌曲。
二、活动准备:
圣诞帽子、圣诞树之类
三、活动过程:
(一)介绍圣诞节
圣诞节(Christmas)又称耶诞节、耶稣诞辰,译名为“基督弥撒”,是西方传统节日,起源于基督教,在每年公历12月25日。弥撒是教会的一种礼拜仪式。圣诞节是一个宗教节,因为把它当作耶稣的诞辰来庆祝,故名“耶诞节”。
圣诞老人(SantaClaus)别称SaintNick、KrisKringle、FatherChristmas或Santa(爱尔兰英语的Santy),一位专门在圣诞节前夜时悄悄赠送礼物给小孩子的神秘人物。
传说每到12月24日晚上,有个神秘人会乘驾由9只驯鹿拉的雪橇在天上飞翔,挨家挨户地从烟囱进入屋里,然后偷偷把礼物放在好孩子床头的袜子里,或者堆在壁炉旁的圣诞树下。他在一年中的其他时间里,都是忙于制作礼物和监督孩子们的行为。
(二)教师教唱歌曲
1.教师有表情的范唱,请幼儿欣赏。
2.教师带着小朋友一齐有节奏的念歌词(拍手,拍脚…)让幼儿说说就应用怎样的声音来唱,告诉他们应用轻快的声音唱歌。
3.教师再唱一遍,请幼儿和着老师的节奏一齐拍手。
4.利用手偶,一边唱歌,一边表演。
5.教师弹琴,请幼儿跟着钢琴唱歌。
6.请小朋友自愿上来唱歌给下面的小朋友听。
(三)幼儿跟着音乐动一动。
❸ 小班音乐游戏 《出发喽》教案
活动目标:
1、知道不能轻信陌生人的话,不能跟陌生人走。
2、学会保护自己,初步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
活动准备:
布置两个场景,分别为“幼儿园”“花园小区”。
❹ 小班铃儿响叮当教案用三维目标怎么写
如何写幼儿园教学目标首先要了解领域的特点,再从能力,知识,情感态度,三方面去制定,教学目标最好是幼儿的发展目标,就是目标制定的主体是儿童,尽量避免从教师角度去提出的目标!
在导案、学案的设计过程中,教学目标该如何设计
(一)课堂教学的本质是什么课堂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组织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不同的教学理念,会带来不同的教学活动,不同的学习效果。在我看来,只要强调课堂教学的本质是教师组织学生学习,学习任务适应学习者,教师为学生服务,是天经地义的。强调这一点,是为了让我们对学校教育的现状,对课程教学的现状,有一个清醒的估计,从而在设计课堂教学计划时,能够更多地调查了解学生的实际需要与实际兴趣,能够更客观、更冷静地分析学生的实际反应与教学效果。这样才会使教学、教学计划立足于一个比较实事求是的基础上。
(二)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实际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的主要活动方式,是让学习者有可能从个人实际需要与可能展开学习活动。因此,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及学习能力,是教师设计教学的出发点。从这个角度说,所谓的备课,实际上就是备学生,就是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所谓的教学设计,就是为不同的学生,起码是不同类型的学生,设计出符合他们需要的学习计划、学习方式与学习进度。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升高,学生之间的差异会显著增大,进度统一、任务相同的课堂必然会让位给类似复式教学的课堂。不同组别的学生学习不同的内容、完成不同的作业、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或许将会成为课堂教学的常态;而统一的讲解、答疑、点拔、指导,只能是学生自主学习讨论的必要补充,是应学生的实际要求而安排的活动。
(三)教学设计要从学生的问题出发教学的任务是组织学生学习,教学设计敦要从学生的真实问题出发,而不是从教材或从教师假想的问题出发。著名的物理学大师狄拉克有一次去作学术报告,报告之后有人提问说,他不明白怎么可以从公式2推导到公式5。狄拉克不答,主持人提醒道:“教授,请回答他的问题。”狄拉克说:“他并没有问问题,只说了一句话。”狄拉克的这一著名回答,揭示了问题这一概念的本质。真正的问题,应该是固有认识与新现象、新事实的矛盾。那位提问者并没有讲出自己对“公式2”的理解及其与“公式5”的矛盾所在,狄拉克当然就无法为他作出解释说明。所以,从问题出发设计教学,关键之处在于把握学生固有认识与新现象、新事实的矛盾,在于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或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发现这一矛盾,这样才会引发真正有效的学习活动,才能真正让学生学有所思。
(四)学习方式应该多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为我们认识学生和认识学生的学习倾向,提供了一个可资参考的理论框架。不论你是否完全同意他对人的智能的分类,要关心学生的不同特点,要用多种方法来强化学习效果……都已成为实验学校教师的共识:传统的课堂教学.学生们主要是“听中学”和“看中学”——学生听教师讲解,学生看教师提供的教具、图片或录像,在听或看的过程中思考记忆,如此等等。新课程提倡“做中学”,这是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家杜威倡导的方法.让学生在活动中,在操作实验或深入实际生活的过程中字习.让学生从自己的直接经验中学习、或者是从他人的经验(例如对某些事实或现象的介绍资料)中通过再发现来学习。当然,“做中学”也并不完全是新东西,人类的技能学习一直是做中学的,体育老师教学生游泳、打球,也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模仿.在做(练习)中学的,把“做中学”拓展到认识领域,拓展到智能学习领域,是本次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极其重要的要求。但是,除了“听中学”、“看中学”与“做中学”以外,人们还可以“想中学”、“读中学”、“聊中学”(讨论中学习,又说又听又想),等等。特别是在每位学生都有一册系统传递信息并体现着培养要求的教科书,每位学生都可以及时上网或到图书室或到家庭藏书中去浏览查阅的条件下,怎样在学习活动中让有阅读能力的学生充分利用教材、书刊、网络,实现自主学习,实现在教师指导下的阅读学习.应该是每位正在设计教学活动的教师要格外关注的事。从这个角度看,对于一切有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的教师、学生而言,其实并没有什么“新课”,教师的教学,应该建立在学生阅读学习的基础上,应该从解决他们的阅读学习中的障碍开始教学。
(五)教学设计实际是教学构想教学设计应该只是一个教学构想,而不是一份施工蓝图。施工蓝图要十分细致周全,不能留下任何空白死角,虽然在建设中免不了“洽商”修改的烦恼,但它毕竟要求按计划施工。教学则不然,教学设计是教师为学生规划学习过程,规划主要发生在不同学生头脑中的事情,即使教师进行了深入调查,我们也无法完全弄清所有学生的情况。所以,在教学中,改变甚至完全抛开事先写好的教学步骤,是常有的事,而且事先设计得越具体,越周详,有可能需要改变的就越多。有些有经验的教师,甚至完全放弃了写详细的教案(例如特级教师孙维刚就宣称自己十多年来未写过教案)。当然,课前,他们在依据自己对学生知识、经验以及思维习惯、学习方式等了解的基础上,对教学进行了具体的、充分的设计与构想,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根据学生的问题,凭借已有的经验,在构想的基础上展开教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