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评价美剧《歌舞青春:音乐剧》
对于之前没有看看过原版的人来说,确实是一部不错的作品。
而美剧《歌舞青春》和原版也是挂钩的,剧情设定在电影版结束的15年后,讲述原版角色学弟学妹们重排音乐剧“歌舞青春”的故事,主要角色设定会部分参考电影版的人物。剧集中既有电影版的经典歌曲,也会加入原创新歌。抛开偏见,这也是一部好作品。
2. 如何评价音乐剧《猫》
首先,不得不说的是《猫》的作曲者是Andrew Lloyd Webber。Webber应该是整个音乐剧史上最受欢迎的作曲家吧,他的作品都创造了票房奇迹,《猫》是他第一部真正意义上让他成为全百老汇最热门的作曲家。 (以下是个人观点)《猫》并不是webber最经典的一部作品(个人认为是《歌剧魅影》)我并没有现场去看过《猫》所以可能对它并没有偏爱,家里只有大约十年前在上海演出的音乐剧猫的DVD。我在悉尼看过很多现场的音乐剧,broadway的,英国的,法国的都有,其实有很多作品,从舞蹈,剧情,音乐都要比猫更受一筹,但是猫却如此受欢迎,我个人感觉是因为:首先,音乐剧《猫》有一首极为经典的歌-《Memory》,我觉得是Sarah brightman演绎的Memory在很大意义上成就了猫的辉煌,这首歌在当年的流行程度其实远胜于音乐剧本身(就好像很多人或许没看过Titanic却一定听过他的主题曲),其次,就是通俗性,音乐剧中通常普遍受欢迎的是Disney的,像狮子王,阿拉丁啊等等,今年阿拉丁在悉尼演出,也是空前绝后,很多人看了一遍又一遍,论观赏性其实猫都不如这些迪斯尼音乐剧,但是它胜在这是一个成年人的童话。 音乐剧在以前有个很两极分化的情况,一种就是特别逗趣可爱的,舞蹈和音乐都非常棒,但内容并不是很深刻,纯粹是大人带小孩去看一场娱乐秀,非常欢快轻松;另一种就是极端相反,观众买票真不是去娱乐的而是去欣赏品位的,所以很多作品就有很浓重的历史印记,或者结局很悲壮,比如,悲惨世界,西贡小姐等,或者艺术价值很高但不是所有人都能看懂的如西城故事等。猫我并不能说他很经典(但memory这首歌很经典),却是一部很成功的音乐剧,因为它既通俗易懂,逗趣可爱,同时也有深刻的价值观和可以探索的人性问题,更能让大众接受,也让人喜爱。
3. 从舞美的角度评价《小王子》音乐剧,详细点!!
东艺不怵“同城打擂”
.一本数万字、百余页的小书,自1943年诞生之日起,就被法国乃至西方世界一致认为是“20世纪最佳法语图书”。全球2500万册的销量,超过100种语言的版本,让这本名叫《小王子》的书,成为20世纪流传最广的成人童话。
以此改编的法国原版音乐剧《小王子》,11日起在东方艺术中心歌剧厅连演16场。一个严峻的问题是,把一部几乎没有什么戏剧冲突的名著搬上申城舞台之时,它又正面遭遇着《妈妈咪呀!》以及“太阳马戏”这两部大制作演出的“前后夹击”,特别是与同在浦东上演的“太阳马戏”可谓是比邻相望。
《小王子》的亚洲巡演首站,是否会因此变得有些尴尬?东艺总经理林宏鸣对此坦言,面对优秀剧目的“撞车”,宣传资源、观众的选择,在现实中的互相影响是必然的,但同时令他自信满满的利好消息则是,上海文化市场的这块蛋糕远没有饱和。
“放眼东京、纽约、伦敦这样的世界级城市,每晚十数台甚至数十台演出同时上演是家常便饭。而这次,《小王子》与其他大牌制作的同城热演,正好是一个以高品质演出来证明演出市场空间的有益尝试。”为了表明良性培育文化观众的决心,东方艺术中心还在6月与“太阳马戏”达成协议,凭各自的票券,可以九五折的优惠购买对方剧目的入场券。
目前这3部剧目的出票情况几乎平分秋色,截至上周,演出的总体票房各自达到了7成以上,尤其是低价位的票子早已告罄。仅从票房收益来看,就个个都是“赢家”。 不是所有的音乐剧都用来消遣
从“所有的大人曾经都是孩子”开始,《小王子》在淡淡的哀怨之中,用诗意十足的语言,讲述了一个充满哲理、又不乏纯真爱心的故事。小王子看似天真却值得咀嚼再三的话语,实则在提醒奔波忙碌的大人们——生命中美好事物近在咫尺,只要你保有一颗童心。
“星星美,是因为有一朵看不见的花;沙漠美,是因为某一处藏有水井。”类似的话语,不断出现在音乐剧中。虽然是法语演绎,绝大多数观众需要借助字幕来理解,不过出于对《小王子》这本书籍的熟悉,少数观众甚至能准确猜出台上演员的下一句台词,这也让演出方喜出望外。
“听音乐剧《小王子》,就像听一首歌词唯美、旋律忧伤的爱的颂歌,那歌能够净化你的心灵”,一位白领观众范小姐陶醉在天籁般的演唱中。在她看来,这部“成人童话”带领观众从孩子的角度来看世界,感悟失去的童心和纯真感动。
被认为是《小王子》最佳译本作者的马振骋认为,《小王子》诗一样的语言是最能打动人心的,只有靠阅读才能真正感受到它的美。对于尚未看过原作的观众,音乐剧是最好的导读。“原汁原味的风貌,奇幻的舞美特效,音乐剧更能激发观众回归阅读。”
业内人士也就此指出,不是所有的音乐剧,都像电影大片一样仅仅以供消遣,好的剧目应当具有耐读性。《小王子》的价值不仅在于观众坐在剧院里欣赏的那一刻,更多的是在走出剧院之后。“一个成熟的观众,也应该有意识地在观赏改编作品后,补上原作阅读这一课;又或者是重新拾起书本,再次品出人生的几多味道。” 小王子扮演者原是女儿身
《小王子》以复杂的舞台机关,为观众打开了一个梦想世界。演出中,平均每分钟就有2个机关现身。舞台上的6颗星球随着轨道滑动、演员衣服上有灯泡闪烁、玫瑰花的花瓣会片片盛开……让观众在欣赏音乐剧的同时犹如造访“环球制片场”。
值得一提的是,相信几乎所有观众都不会怀疑饰演“小王子”一角的不是男孩。所以,睁大眼睛看好啦,亚洲巡演版中的“小王子”扮演者的的确确是位女生!
剧组人员介绍,《小王子》于2002年在法国上演后,观众对这部音乐剧中的小王子扮演者小童星Jeff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随着当年的小童星逐渐长大,他已不适合扮演这个角色,于是《小王子》不得不停演。
“再找小男孩出演,风险较大,小孩子的舞台掌控力不一定稳定,而大男生的声音已经变得粗犷,因此找个适合的女生起到仿童声的效果。”2007年,由于出众的天赋与对于角色较高的领悟能力,身高159厘米、18岁的Manon Taris被选出演“小王子”一角。据悉,她5岁就开始学习舞蹈和舞台表演,7岁开始在儿童音乐剧中担当角色。2003年起,她在音乐剧中担当独唱,并参加合唱团的演出。
其实“小王子悬念”一直就留着。在演出前一周剧组来到上海,当该剧导演以及剧中飞行员、玫瑰、狐狸的扮演者一一现身时,剧中最为核心的“小王子”却仍然不见踪影。艺术总监兼导演布鲁诺·卡路奇曾卖起关子这样对记者说:“令人期待的小王子,正在他自己的星球上,暂时无法来到大家身边,不过他即将穿越神秘的太空,出现在首演的舞台上。”幽默的回答,原来留给观众的是这样一个惊喜。
在此次上海演出中,饰演剧中送小王子回到他自己星球的那条蛇,是一位从上海本地挑选出的演员,更是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
4. 急!对音乐剧《猫》的点评!
1 戏剧内涵:
音乐剧《猫》在海外20年的狂潮不衰,除了作品本身的精纯以外,更多的还应该归功于《猫》剧所倡导的一种现代的生活方式与理念,和这种理念可以在生活中对应的人群。猫的伶俐、猫的乖张、猫的自由的生活方式,如此新奇的吸引着人们,从猫的生活方式中,找到一个全新的自我定位,这是个奇特的发现过程,没有人愿意用自己的生活与一只猫咪的生活做比,但是从音乐剧《猫》中,从那些千奇百怪的小生灵身上,从他们梦幻般的生活中,我们却可以从生活以外的角度,审视自我和自我的生活。
就象下面的一段文字描述的那样:
在桀骜的独来独往中高贵着,在傲慢的灵性间我行我素的美丽着;
智慧、敏锐而带着些许凌厉的心扉可以在永无止境的奔忙中悠然自若;
放纵、忘我、酣畅淋漓的感受世界,享受着、付出着,肆无忌惮的生存;
一群猫,造物的禀赋,让她们成为猫。
《猫》是一个舞台奇观,从该剧一开始,它就用开场音乐告诉观众这是一部非凡之作。他巧妙的用猫的世界来隐喻人类的社会,这是一次关于世界观和人生态度的探讨。
2戏剧的表现形式
英国式芭蕾,古典乐,摇滚乐,爵士乐为主要表现风格。
a音乐《猫》中的舞蹈
《猫》中的舞蹈相当突出,这里既有轻松活泼的踢踏舞,又有凝重华丽的芭蕾舞,还有充满动感的爵士舞和现代舞,使全剧风格奔放,活力四射。优美的舞姿、高难度的动作让我们体会到了一种纯洁无暇的美。轻松活泼的踢踏舞体现了保姆猫风趣幽默的性格特征。她非常具有亲和力,她总是忙忙碌碌,为猫族做一些慈善公益性的事业。所以大家都非常喜欢她。
b音乐剧《猫》中的音乐
《猫》的音乐非常动人,前后四次出现的主题曲《回忆》更是一首百听不厌的金曲。它传遍了全世界,成为当代的经典歌曲,多次获奖。现在《回忆》已经和《猫》剧紧紧地连系在一起,成为该剧的招牌和象征。
c音乐剧《猫》中的戏剧。
韦伯非常注重音乐剧题材的选择,这是充分的考虑到音乐剧的另外一个要素:戏剧性。音乐的写作对于表现剧情的戏剧性矛盾冲突有着天然的优势,当剧情需要表现人物内心激烈复杂的情感斗争而又不能通过言语或肢体来传达时,音乐就承担了这个任务。在《猫》中,当衣衫褴褛的格里泽贝拉动情的唱出“回忆”(Memroy)时,那经典的旋律把这只饱受生活摧残,离群多年而又风光不在的老猫的内心世界表达的淋漓尽致,她对美好生活的那份憧憬和盼望回到猫家族中的向往,把整部剧推向了最高潮。每当“回忆”的旋律响起,观众总是抱以热烈的掌声,仿佛自己也成为了杰里科猫的一员,来共同庆祝格里泽贝拉被选中升上九重天获得新生。可见音乐为烘托剧情起到的巨大作用。这些经典乐曲都在剧中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并成为每部音乐剧的标志和象征。\\
3 音乐的作用
此剧最令人难以忘怀的还是那些美妙的音乐,正是这些风格各异而又高度统一的音乐才把剧情一次又一次的推向高潮,让观众在惊喜和兴奋的同时完全融入到剧情当中,进入到曼妙的神话世界。
创造这个音乐神话的人正是当代音乐剧大师,英国作曲家安德鲁•劳埃德•韦伯(Andrew Lloyd Webber)。这位声名显赫的音乐家身上有许多耀眼的光环,他曾四次获得托尼奖、四次Drama Desk奖、三次葛莱美奖以及五次劳伦斯•奥利弗奖。他的《猫》更是成为世界上演次数最多,持续时间最长的音乐剧,正如这部音乐剧宣传海报上所写着的“Now And Forever”现在和永远,这也许是它经典地位的最好表达,它会续写自己的神话,吸引更多的观众。他开创了一个音乐剧的新时代,用他独特的音乐语言诠释着他对世界,对人生的看法。音乐剧四大经典名作中竟有两部都是他创作的。无论是剧中气势辉宏的交响乐乐段还是温柔倾诉的优美旋律都深深打动着每一位观众的心。
音乐剧中的音乐创作,不同于其他形式的舞台表演艺术,有许多它自身的特点和规则。音乐是音乐剧中的灵魂,音乐标示了音乐剧的存在,而音乐剧也使得经典的音乐唱段得以流传经久不衰。音乐的出色与否决定了一部剧作能否成为传世的经典。让我们从音乐主题的选择、整体性、旋律性、戏剧性、多样性等几个宏观的方面来看韦伯音乐创作的特点:
一. 主题的选择。
韦伯的音乐剧创作非常注重题材的选择,他喜欢选择一些具有严肃的社会意义、深刻的思想内涵,能引起人们内心普遍共鸣的主题。因为这样的主题极具戏剧性、冲突性;这样,他的音乐创作就可以有很大的空间和自由度把戏剧性的剧情用音乐连接起来。
二. 整体性。
音乐剧的创作非常讲究整体性。这是什么意思呢?音乐剧讲述的是一个完整的故事,它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而音乐是其中贯穿始终的线索。从序曲到幕间音乐直至剧终谢幕的音乐,都需要有体现其整体性的音乐把它们完美的联系起来,一气呵成,使观众产生完美的整体感,而不是一首首毫无关联的歌曲大联唱。韦伯无疑具有这种过人的整体把握能力。从他的音乐剧中不难看出,作品的风格是一致的。韦伯的音乐是流行、摇滚和美声的综合体,使用不同的音乐语言不仅拓宽了音乐剧的表现手段及范围,还巧妙的让人们接受了严肃题材的音乐剧也可以用轻松活泼的轻音乐甚至是摇滚乐来诠释的观念。在配器上,他打破了管弦乐的限制,将电声乐器引入到音乐剧中,同时加入具有古典风格的合唱来渲染歌曲所要表现的内容,以此来加强作品的时代感和表现力。要把这些不同风格的音乐语言统一起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做的不好就是不伦不类。然而,在观众听来,韦伯是很善于处理这不同“种类”的音乐的,在他的剧中,不同的乐段和不同的场景、剧情珠联璧合,古典的、流行的、甚至是激进的摇滚乐都在同一部剧中依次亮相。我们感受到的这种结合是非常自然、统一的,并没有牵强的感觉。从演出的效果来看,观众并没有对这种尝试提出什么异议,反而是为他喝彩,可见他把这种看似矛盾的问题在他的音乐创作中巧妙的解决了。这不由的让人产生一份敬佩之情。对于韦伯来说,那是一种游走于古典与流行中的自在与从容。
三. 旋律性。
旋律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是歌曲的灵魂。每一部成功的音乐剧必然有让观众难以忘怀的优美旋律。某种程度上说,正是这些经典的旋律才成就了剧作的不朽。这一点在古典歌剧中的情况也是一样的,正如当提到《图兰多》人们马上会想到“今夜无人入睡”、说起《卡门》我们就会想起“斗牛士之歌”。很多人也许对整部歌剧并不熟悉,然而说到其中的著名唱段,却是无人不知。可见,好的旋律对作品的影响是多么巨大。旋律的创作最能体现作曲家的天才,几乎在韦伯所有的音乐剧作品中,都有几首歌曲成为经典。1978年上演的《艾薇塔》又一次引起了轰动。提到这部音乐剧,我们马上会想到“阿根廷,别为我哭泣”这首著名的歌曲,歌曲情深意重,闻者无不为之动容,正是通过这首歌曲,人们知道了贝隆夫人的传奇故事。无论是充满矛盾、斗争的场面,还是轻松欢快的喜剧氛围抑或是温柔缠绵的倾诉,都在他神奇的笔下妙笔生花。听上去是那么的恰如其分。出众的驾驭旋律的能力使他的作品总能让听者过耳难忘。但他并没有因为讨巧的旋律而丧失创作的艺术水准,这正是他的大量作品得以成为经典和广为流传的重要原因。
说到《猫》,这恐怕是国人最为熟悉的一部音乐剧了,作为世界四大音乐剧之一,它在全球巡演的历史可以说是一个奇迹,自1981年上演以来,一直到现在它还在继续自己的神话,它的足迹遍及世界的很多角落。伴随这部音乐剧的是一首经典的歌曲“回忆”,这首歌曲可以说是韦伯的代表作,是一首超越语言和地域限制而传遍全球的名作。它已经和《猫》紧紧联系在一起,成为该剧的招牌和象征。就在《猫》剧的现场,当“回忆”的旋律响起,包括笔者,全场的观众都情不自禁的长时间鼓掌,那是多么令人激动的场面。据统计,有超过200位的各类艺术家都录制过它,被录制达600多次,包括芭芭拉•史翠珊、娜塔莉•科尔和多明戈等。当然,作为一位出色的音乐家,韦伯的音乐才能不仅体现在音乐剧领域,1996年巴塞罗那奥运会的主题歌“永恒的朋友”也出自他的手笔,莎拉•布莱曼和卡雷拉斯的倾情演唱为之增色不少,也使这首歌曲家喻户晓。
四.戏剧性。
在上面已经提到韦伯非常注重音乐剧题材的选择,这是充分的考虑到音乐剧的另外一个要素:戏剧性。音乐的写作对于表现剧情的戏剧性矛盾冲突有着天然的优势,当剧情需要表现人物内心激烈复杂的情感斗争而又不能通过言语或肢体来传达时,音乐就承担了这个任务。在《歌剧院的幽灵》中,韦伯创新的引进了“音乐戏剧性展开”的概念和方法,把歌曲插入到对话当中,使他们成为连接剧情的线索。同时,在这样的剧情背景下,音乐剧中就包含了歌剧所有的要素,他不但大量的采用古典音乐的背景,用歌剧中的宣叙调,咏叹调来发展剧情,还使用一些大歌剧的片断,演员的演唱也必须用传统的意大利美声唱法。其中的经典唱段和歌曲如“夜之歌”(The music of night),“想着我”(Think of me),“对你的渴求”(All I ask of you)等都极大的推进了剧情的发展。《艾薇塔》中同样有“阿根廷,别为我哭泣”(Don’t cry for me,Argentina)这样的金曲,很好的完成音乐渲染剧情的任务。这些经典乐曲都在剧中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并成为每部音乐剧的标志和象征。
五.多样性。
这里主要是指韦伯创作风格的多元化和丰富性,他有一种糅合各种音乐风格的能力。通常来讲懂严肃音乐的人一般都是专业学习音乐的,他们没有写作流行音乐的经验,也写不出具有流行味的音乐作品来。而懂流行音乐的人又往往缺少西方传统音乐需要的那种修养,没有驾驭大型戏剧音乐的能力。但是,音乐剧恰巧是这两者的结合,缺乏任何一种能力都不可能成为杰出的音乐剧作曲家。韦伯出生在英国的一个音乐世家,他的父母是皇家音乐学院的教授和钢琴教师,他十九岁考入了皇家音乐学院学习管弦乐编曲,严格的音乐训练使他具备了良好的音乐素质,同时,年轻的他对那时在英国正大为流行的摇滚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结合不同风格的音乐成为他一直追求的艺术目标,他成功的做到了这些。正如他自己所言:“我创作的时候没有觉的音乐剧和歌剧有什么不同;可能是因为我出生在20世纪,如果出生在18世纪,我可能就写歌剧了。”在他的音乐作品当中,音乐风格不拘一格,不受任何公式化模式的限制,他大胆的使用一切可能的音乐元素,音乐风格也越来越难以简单的给出定义,时而是古典音乐,时而又是爵士乐、摇滚乐、迪斯科拉丁舞曲等。他的最新作品《孟买之梦》再一次体现了他不断创新的探索精神,与印度作曲家拉赫曼的合作是他试图将东方文明的魅力引入音乐剧的又一次大胆尝试,评论界对这部剧给出了完全不同的评语,但一切都需要时间来检验。我相信人们会给韦伯一个的评判。从以上我们不难看出他是一个素养全面、艺术视野开阔的音乐家,他并不固守某一种艺术趣味,而是大胆的借鉴,使用各种各样的音乐素材,只要是可以恰当的表达音乐剧作品的需要,就把他们融入其中。这些都体现出韦伯作为艺术家全面的艺术修养和扎实的音乐功力。
韦伯不愧是一位音乐剧的革新者和大师,他为音乐剧开辟了宽广的艺术表现道路,并以自己的巨大成就开创了“现代派”的音乐剧流派。为当时处于低靡状态的音乐剧注入了新的活力。他的成功崛起使英国音乐剧走向国际,和百老汇音乐剧分庭抗礼。在承袭传统的基础上不断的创新,使自己的艺术有了不断发展的动力。这种不断推陈出新的精神和努力成为如今繁荣的英国音乐剧市场的重要基础。由于他的作品受到大众的喜爱,客观上,还帮助音乐剧这种剧场艺术真正走入了大众的生活。他的作品影响着与他同时代以及后来的无数音乐剧作曲家,为他们树立了一个典范,他们永远可以在韦伯的作品中找到新的素材,新的视角。
5. 如何评价音乐剧《歌剧魅影》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魅影”,这是欣赏完《剧院魅影》后给我最大的感想。“魅影”我认为就是每个人性格上自卑和懦弱的一面,是我们最为隐蔽的黑暗面,不容外人发现和触碰,一但暴露在人前就会“凶相毕露”,但归根到底都是想保护自己的尊严。
“魅影”是一个才华横溢的音乐天才,但由于面容上的残缺,导致他极度的自卑和心理的扭曲,他高傲孤寂漠视一切,同时只有在音乐上才能找到自己的存在感,“魅影”把自己当作剧院的最高主宰,所有人和事都要服从他的命令。在面具的保护下,他是一位优雅的绅士,运筹帷幄把整个剧院的人和事都玩弄在鼓掌之中,但隐藏在面具上丑陋的面容被揭露后他是显得那样的苍白和无力,粗野的像一头野兽,这里也赞赞面包的演技,把被揭面具的“魅影”那种兽性和笨拙的丑态表演的微妙微翘。可是他还抱有一丝的侥幸心理,期盼Chiristine会因为自己的才华和对她的恩惠而接受自己的爱,不过Chiristine并没有接受“魅影”的爱,只是感到恐惧和压逼,努力逃离魅影。
“魅影”知道Chiristine和Raoul相爱后,他认为Chiristine背叛了自己,彻底的伤害了自己的自尊心,他要报复要Chiristine自己心甘情愿的回到自己的身边,于是他策划了一系列的计划和圈套,最终让Chiristine选择自由还是爱人。在得到Chiristine那同情怜悯的吻后,“魅影”高兴的有点不知所措,同时他也在反问自己,这是真的是自己想要的结果吗?他内心封存已久的善意和对Chiristine的真爱,他放走了这对情侣,最后他自能自己在黑暗中继续自卑的生活着,没有人爱他,他也不想再与外界接触了,唯有一个猴子音乐盒与他作伴,度过一滴滴孤寂的时光,而使他最为伤心的是Chiristine的去而复返只是为了把戒子还他。
这个剧的舞台效果很好,每个道具的设计和制造都很有心思,而且立体感十足,基本上把整个舞台空间都运用的十分好,从上到下,远到近,都有演员的表演区,没一个地方都经过精心的设计,另人意想不到,特别在“魅影”的每次出场,都是在你想象之外的地方出现,在地底撑船的场面令人印象深刻,船的运行轨迹好顺滑,好像真的在湖上滑行一样,特别是两边的树有一种从远而近的视觉效果,加上干冰机和蜡烛的运用,使人感到神秘和诡异。在化装舞会的大楼梯和演员的服装都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而且场景与场景之间的转换很流畅,使你感觉不会到一点的突兀和停滞。至于在灯光上可能会有人感到比较暗,但我认为这恰到好处,因此这个剧都是弥漫着一种惊悚暗黑的氛围,对于“魅影”每次出场的灯光都能很好很自然的营造气氛,让人没有一种 “为做而做”的感觉,而且舞台效果十分干净,没有一丝多余的杂光影响你的观看,在化妆舞会上用简单的灯光、物美道具和服装把整个氛围很好的带了出来,让观众把注意力都聚焦在演员的表演上。最后一幕“魅影”的消失也足见导演对于道具设计的所花的心思,对于“魅影”的声音比较尖,我觉得也是很符合他那种扭曲的性格,而且也为剧目带来了神秘和惊悚的氛围。
6. 如何评价音乐剧《埃文汉森》
埃文汉森》的评价有点两极分化,真爱和路人都非常多,也有一部分黑。
但这部剧精彩的表演、贴近生活的剧情、近现代化的台词、对现实问题的真实反映,是在如今的音乐剧舞台上相当难得的。
7. 舞蹈歌剧点评
《天鹅湖》的音乐象一首首具有浪漫色彩的抒情诗篇,每一场的音乐都极出色地完成了对场景的抒写和对戏剧矛盾的推动以及对各个角色性格和内心的刻划,具有深刻的交响性。这些充满诗情画意和戏剧力量,并有高度交响性发展原则的舞剧音乐,是作者对芭蕾音乐进行重大改革的结果,从而成为舞剧发展史上一部划时代的作品。其中许多音乐都是流芳百世佳作,这里只能选择其中著名的几首加以介绍。
舞剧的序曲一开始,双簧管吹出了柔和的曲调引出故事的线索,这是天鹅主题的变体,它概略地勾划了被邪术变为天鹅的姑娘那动人而凄惨的图景 (片段1)。 全曲中最为人们所熟悉的是第一幕结束时的音乐。这一幕是庆祝王子成年礼的盛大舞会,音乐主要由各种华丽明朗和热情奔放的舞曲组成。在第一幕结束时,夜空出现一群天鹅,这是乐曲第一次出现天鹅的主题,它充满了温柔的美和伤感,在竖琴和提琴颤音的伴随下,由双簧管和弦乐先后奏出(片段2)。 《匈牙利舞》,即是匈牙利民间的《查尔达什舞》。音乐的前半段舒缓而伤感,如舞蹈前的准备(片段 3),音乐后半段节奏强烈,显示出舞蹈者的粗犷,是一首狂热的舞曲(片段4)。 《西班牙舞》,音乐富有浓厚的西班牙民族风味,西班牙响板的伴奏色彩明亮,更加重了音乐的民族特色。音乐前半部分热情奔放,气氛热烈(片段5),后半部分则充满了歌唱性和旋律性(片段6)。《那波里舞曲》是一首十分著名的意大利风格的舞曲,整个舞曲以小号为主奏,音乐活泼,前半段平稳, 后半段则节奏越来越快,气氛越来越热烈, 是一首塔兰泰拉风俗舞曲(片段7)。《四小天鹅舞》也是该舞剧中最受人们欢迎的舞曲之一,音乐轻松活泼,节奏干净利落,描绘出了小天鹅在湖畔嬉游的情景,质朴动人而又富于田园般的诗意(片段 8)。
《猫》是音乐剧历史上最成功的剧目,曾一度成为音乐剧的代名词。该剧创作于1981年,是在伦敦上演时间最长、美国戏剧史上持续巡回演出时间最长的音乐剧,1981年5月11日首演于伦敦西区新伦敦剧院,每周8场,星期一休息,连续演出至2002年5月11日在它21岁生日时,在同一个剧场落幕。《猫》在美国演出时间相加总长为16年零2个月,仅这一出戏在全球演出的总收入就超过了20亿美元,到2000年6月该剧正式宣布停演时,已在全球演出了6000多场。该剧创作精良,表演水平精湛,36位出场演员各有各的绝活,片中的老猫格里泽贝拉由大家熟悉的依莲·佩姬扮演,她被一些媒体称为英国音乐剧“第一夫人”。
《猫》中的角色:“领袖猫”。猫族中的首领,充满智慧和经验,他必须出席一年一度的猫会,并最后决定哪一只猫能够升天获得重生;“迷人猫”,剧中成熟女性的代表,全剧舞会高潮时她是领舞者,在青蓝色调的光线下,惟有她的红色皮毛洋溢着温暖;“魅力猫”。年轻时是猫族中最美丽的一个,厌倦了猫族的生活到外面闯荡,但尝尽了世态炎凉,再回到猫族时已丑陋无比——她的样子最像人类,长发披肩,身穿黑色晚礼服,脚蹬一双高跟鞋。一曲《回忆》平息了所有猫儿对她的敌意,唤起了对她的深深同情和怜悯。还有“富贵猫”、“保姆猫”、“剧院猫”、“摇滚猫”、“犯罪猫”、“迷人猫”、“英雄猫”、“超人猫”、“魔术猫”等。这群五花八门、各不相同并被拟人化了的猫儿组成了猫的大千世界。在舞会上,它们各显身手;或歌或舞或嬉戏,上演了一出荡气回肠的“人间悲喜剧”,诉说着爱与宽容的主题。
《猫》中的舞蹈和音乐相当突出。为了传情达意,编导们不惜用了大量的舞蹈场面来表现猫的不同特征和性格。这里既有轻松活泼的踢踏舞,又有凝重华丽的芭蕾舞,还有充满动感的爵士舞和现代舞。怎么好看怎么编,没有框框,别具匠心,不拘一格。尤其是那段长达十几分钟的“杰里克舞会”的舞蹈,场面宏大,激情澎湃,让人看得如痴如醉。
《猫》的舞台也极精彩。它的设计概念是“从猫儿眼里看到的世界”。观众可以从自己坐的座位角度看到一个垃圾场,上面堆放着1500多个牙膏皮、碎碟子、坏信用卡、可乐罐、废弃的汽车等等各式垃圾,全部都按照猫眼中的尺寸放大。台上还有一座重达5吨的天桥,供猫儿上下戏耍,演出时桥下有三个工作人员躲在里面控制烟雾、灯光、变出“魔术猫”。 《猫》的服装全按各个猫儿的形象特征来设计,共有250多套,上面逼真地绘出了不同年龄、性别的猫的肤色和皮毛花纹,每个演员都被画成了一个与其身份相符的猫脸,再配上30多个不同色泽和质感的假发,活灵活现地装扮出了一只只性格各异的猫儿。
《猫》是英国作曲家安德鲁
8. 如何点评音乐剧
音乐剧魅影 音乐剧概论 看完再说
9. 如何点评儿童音乐剧
具体可以参考关于上海“小韦伯儿童音乐剧团”的评析,比如说最近主持人豆豆演的儿童剧(好像是上海大剧院演的吧~~~)
10. 怎样评价音乐剧伊丽莎白
关于剧
第一次接触Elisabeth这部剧,我还连ich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印象中的伊丽莎白还是罗密施耐德饰演的那个天真无邪的Sissi,这部剧于我的印象也就是MP3里那一点都听不懂的维也纳92版。大约从看了维也纳复排版官摄起,自己一直想写点什么,但总是不敢下笔,觉得自己对她的理解对这部剧的理解总是很肤浅,虽然到现在这一点还是没有改变,但我还是憋不住要写篇评论。不论是从什么方面来说,Elisabeth都深深地影响着我,为她欢笑为她哭泣,为她去学习德语,不得不感叹这样一个已经去世100多年的女人还能拥有着如此强大的魔力,又或许Michael Kunze和Sylvester Levay两位给这个著名却又神秘的女人赋予了更加传奇的色彩。
严格的来说,这一版本的伊丽莎白并不叫德国版。作为维也纳复排版,其在主体构架上主要还是延续了维也纳原版,并在一些方面结合了德国版,比如Schwarzer Engel歌词的改动,添加了Wenn ich tanzen will等等。撇开05版那劣质的项链,Maya那被拍成特写的皱纹,还有那不知道为什么节奏变成赶集的Wenn ich tanzen will,于我来说这几乎是一个完美的版本。昏暗的舞台勾勒出哈布斯堡王朝最后的胜景,讲述着一个女人一生的悲喜。
幕布升起,一道光线直射Lucheni的尸体,空中回荡着质问者的声音“你,Lucheni,究竟为何要谋杀这位奥地利的皇后?”Lucheni请上了历史的证人们,“人人都与死神跳舞,但无人能像Elisabeth那样,她是个迷。”具象化的死亡——死神走上舞台告诉人们他对Elisabeth的感情正是你们人类所谓的爱情。其实我很喜欢复排版中Mate Kamaras的死神,虽然他不如Uwe那样高傲,但却散发出一种迷人的邪魅,他所展现出的死神爱的更加热烈。
很多人不喜欢Maya Hakvoort的年少Elisabeth,不得不说Maya确实对老年时期的Elisabeth驾驭得更好,不过Wie 一首里她的表演也很可爱。“Nach Ägypten, Spanien oder Katman.”一句的语调实在俏皮,没有特别活泼这一点大约也是维也纳版的特点。
皇太后Sophie和她的妹妹Ludovika原本计划着将Ludovika的大女儿,Elisabeth的姐姐Helenen嫁给Franz Joseph,谁知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阴,政治婚姻也只能屈从于爱情,年轻的皇帝为天真的Elisabeth所倾倒,16岁的Elisabeth成为了奥地利年轻的皇后。认为Elisabeth只属于他的死神此时怒不可遏,带领着手下的黑天使们来到霍夫堡的舞厅宣告自己对Elisabeth的爱情。时间静止,空气凝固,死神从他的吊桥下缓缓走下,“最后一支舞,我只与你跳。”Mate的举手投足都展示着“魅惑”的含义,那一歪头的邪笑更是至极我内心。从克制地对Elisabeth表露心迹到按耐不住地暴躁狂跳,Mate证明了摇滚嗓的死神也可以很迷人。
但正如剧中Lucheni嘲笑的那句“小鸟飞入金丝笼,牢笼紧锁不复开。” Elisabeth开始了她为之挣扎又心灰意冷的婚姻,她与Sophie的关系日渐僵化。Eine Kaiserin muss glänzen一首中Else Ludwig所饰演的Sophie所展现出的咄咄逼人以及周围宫女们气势汹汹的附和无不营造出维也纳宫廷里的刻板和婆媳直接针锋相对的紧张感。在这没有硝烟的皇室战争中,16岁的Elisabeth孤立无援,这里她唱出了整部剧的主题曲Ich gehör nur mir,维也纳版的舞台背景此时幽蓝,站在升起的舞台上的Elisabeth有如飞翔的海鸥,她要向所有人宣告“我不是你的所有物,因为我只属于我自己。”
嫁入奥地利皇室的Elisabeth从一个瘦弱的小姑娘逐渐成长为一位美丽的皇后,羽翼渐丰的她就像一颗宝石,无论到哪都闪烁着璀璨的光芒。她渐渐意识到利用自己的美貌和皇帝对自己的感情可以对奥地利的政治产生影响,而在匈牙利被加冕为王后也应该是她人生中最辉煌的时刻。“何时起舞,与谁共舞,只由我自己来决定。”维也纳版的Wenn ich tanzen will节奏太赶,与埃森版Elisabeth与死神对峙时的骄傲相比,维也纳的这首里Elisabeth还是无法挣脱死神的束缚,纵使这是自己最大的胜利。她对死神所宣告自己的独立更多是以一种对手的姿态而非胜利者。
一直都特别喜欢Maya和Mate的Maladie一首。Maya将Elisabeth从极度绝望到索性便挣脱桎梏的情感转换演绎得极赞。死神原本想借此机会让Elisabeth投入自己的怀抱,但Elisabeth此时却发现自己不用在顾忌曾经那些对自己的牵绊,她要变得坚强,她要依它自己的意愿去做所有的事情。她不愿意再见到丈夫,不停的旅行可以让她不去想那些恼人的事情。不得不说她对儿子Rudolf的冷漠也是酿成Mayerling悲剧的原因之一。其实我觉得《伊丽莎白——不情愿的皇后》一书中所记录的Elisabeth比剧中的皇后要更加阴暗一些,我曾经一度觉得Pia在Essen版的Wenn ich dein Spiegel wär中对皇太子Rudolf回绝得过于严厉,但直到看了书才发现这样的表现其实一点也不为过,反而是Maya在复排版中的表现太温和了一些。失去儿子的Elisabeth此时万念俱灰,她恳求死神带走自己,但死神只是冷笑,你回绝过我那么多次我也要让你尝尝被拒绝的滋味。
Rudolf死后Elisabeth只能消磨着时间等待着死亡的到来。纵使Franz Joseph再一次地表明他对她的爱,希望她能回到自己的身边,她也只是平静地告诉他两人只是茫茫大海上的两条船,各自有着不同的航线。Maya的Boote in der Nacht平静却深情,卸去所有的光芒,这一身黑衣的女人还剩下些什么呢。
在封建王朝的城堡一座座坍塌的时候死神觉得时机已到,他指使Lucheni刺杀了Elisabeth。Der Schleier fällt里Mate抱着Maya所展现出一种惊喜却不敢相信的神情,使人相信他对Elisabeth的爱至深至切。“死亡”的并不是一种骇人的行为,而是Elisabeth真正自我的解脱。“Ich weinte, ich lachte, war mutlos und hoffte neu. Doch was ich auch machte, mir selbst blieb ich immer treu.”也许正是作者想向所有观众传递的一种观点。
也许,这个世界上确实没有人真正理解这位历史上著名的皇后。我们所钟爱的关于她的一切都不过是 Kits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