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什么叫音乐节国内有哪些比较著名的音乐节音乐节由哪些内容组成
音乐节(Festival)
音乐节意指持续数天和数周的、一种或几种艺术的庆祝聚会。其中大多数每隔一段的时间并通常在同一地点举行。有的音乐节主要为了纪念某位音乐家而举办,如“巴赫音乐节”、“贝多芬音乐节”、“梅纽因音乐节”“聂耳音乐节”;有的音乐节转为当代音乐作品举行,如“多瑙厄申根音乐节”;有的音乐节包括多种艺术项目,如“萨尔茨堡音乐节”(歌剧、音乐剧、芭蕾舞、戏剧)。现在国际上有许多音乐节的动机已不完全是从纯音乐的角度举办,而是结合旅游与经济效益等方面综合考虑,力求精神与物质双丰收。世界著名的音乐节:萨尔茨堡音乐节、拜鲁伊特音乐节、爱丁堡音乐节、北京国际音乐节等。
WOODSTOCK音乐节,全称“Woodstock Rock Festival“,是目前世界上最著名的系列性摇滚音乐节。最早举行于1969年,主题是“和平、反战、博爱、平等”。规模与阵容史无前例,而且这也是历来少见铜臭味儿的一次音乐节,标榜“音乐与艺术的结合”。之后举办的无数次音乐节大部分是想实践Woodstock精神,积极筹办公益性演唱会,同时抒发了年轻人对音乐的狂热。
【伍德斯托克的历史】
Woodstock的出现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很大关系,60年代中晚期,战后的思潮很激烈,年轻人有足够的见解却不被重视,挫折感与避世感顿生,他们渴望一种与世无争、和平、平等的世界,消除贫富差距、反建制,Woodstock应运而生,而它的超前成功又使青年人重拾信心,在Woodstock精神中加入一条积极上进的因素。
1969年,到至今已经有30多年的时间了,而且给人类(或者是美国人)留下2个深刻的记忆。当时在冷战的情况下战胜前苏联,并有一个叫Armstrong人在人类史上第一次登陆月球,而在月球上无法看到的名叫Woodstock地方在`3 Days of Peace & Music`口号下举行了盛大的音乐节。人类在为越来越进步的科技而欢呼之时,另一方面有很多人为音乐而欢呼,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一年。在Woodstock音乐节之前美国已经举行过很多摇滚音乐节,但提起足球就能让人想起世界杯一样,一谈到摇滚音乐节那大家肯定会说到Woodstock音乐节。为什么呢?1969年美国内外社会矛盾非常多,人权问题、针对参加越南战争而出现的反战争示威等等,所以当时美国社会非常混乱。60年代初的年轻一代反叛精神比较弱,二战以后出生的baby boom时代人参加所谓`Flower Movement`,而且之后被人们称之为hippie族。他们整天喊着反战、爱情、和平,但他的真正意义并不是积极参加到社会,而是回避者、追求梦幻世界的消极阶层。虽然是这样的背景,但4个年轻人自己出钱并策划举办了1969年8月15日Woodstock音乐节。
音乐节的名字来自即将要举行的场所地名Woodstock,但实际上因为当地政府和居民的反对,演出一度陷入被取消的危机,但住在临近地方的叫Max Jasger的人提供了自己的农场,所以经过很多曲折演出终于如期举行了。Woodstock音乐节举行的3天时间里(实际演出到18日早上应该算是4天),Woodstock聚集了数十万名(实际可能在45万以上)观众一同尽情欣赏演出,几天的演出属于他们自己的共和国、解放区。当时的政府对此活动非常不满,而且舆论的态度也不是很好,但hippie为主的观众在恶劣的天气和环境下没有发生任何事故,反而他们还过瘾了属于自己的小世界。与最近举行的乱糟糟的Woodstock演出相比,我们可以隐隐约约能猜测出当时观众们的世界观。当时最著名的很多艺人们参加了当时的演出。
Jimi Hendrix因唱了类似嘲笑美国的音乐,所以得到了观众的欢呼,而Janis Joplin的热情歌唱也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大家能听到Crosby, Stills & Nash和Neil Young的美妙合音和folk女王Joan Baez的豪爽的歌声,而且现场音响中还传出黑人fokl的醇厚的歌喉。演出中有美国人非常喜欢的Grateful Dead初期柔软的迷幻般的歌曲,还有Jefferson Airplane的初期出道歌曲。Melanie也不能不说,而且从英国专程来参加的Ten Years After和The Who在演出之后更加出名了。之后以3张LP销售的演出实况专辑(CD是2张)感觉像是Joe Cocker以完全自我形式歌唱Beatles的`With a little help from my friend`,一起与观众共呼吸并直接反映了Woodstock音乐节的气氛,而且把Mountain, CCR, Canned Heat, Santana, Iron Butterfly, Sly & The Family Stone等所有风格的摇滚音乐加入到一起。但是提出音乐和和平的短暂3天过去以后,随之大家慢慢就回到了从前的生活,这可能也是Woodstock音乐节所留下的遗憾。虽然在当时的年代里很多人都认为此演出很无聊,但给那一代和下一代人们留下了神话般的记忆,这可能是因为举办者的单纯目的得到了大家的共鸣。没有商业性的目的,而且在急进的世界观中展开,所以在3天的时间里大家感受到了最纯洁摇滚的自由世界。
【伍德斯托克音乐节的元祖】
三十年前,最后一批满身泥垢的年轻人撤离了马克思?雅斯格(MAX YASGUR)泥泞的牧场,它宣告了一个历史上最不同寻常的音乐节的结束。同时,对于其具有何种历史意义的争论也就此开始。真诚的“信徒”称其为一个时代的顶峰,认为它对人类思想的解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挑剔者”则将它视为一个天真无邪的时代的滑稽收场。
1969年举办的伍德斯托克音乐艺术节(WOODSTOCK MUSIC AND ART FAIR)吸引了四十五万观众。四天的时间里,他们在苏利文县(SULLIVAN COUNTY)的牧场缔造了一个嬉皮士的独立王国。在这里,人类的感知世界被彻底地打开,吸食毒品是合法的,性爱是自由的。音乐节于当年八月十五日下午五点零七分正式开始,持续至八月十八日上午结束。它引发了纽约州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交通堵塞,通向纽约州的高速公路被迫关闭。美国相当多的州县在此之后立法以禁止类似活动的再次举行。
和其它为数不多的历史事件一样,“伍德斯托克”已成为某类文化现象的代名词。正如“水门”(WATERGATE)暗示着公众信任危机,“滑铁卢”(WATERLOO)代表惨烈的失败,“伍德斯托克”指向的是弥漫于六十年代的纵欲及享乐主义。历史学家费尔徳曼(BERT FELDMAN)说:“人们在这里经历的是一场一生中绝对只有一次的事件,它成分复杂,无法复制,如同狄更斯所说,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出现在1969年那个不同寻常的周末的有谎言家,热恋中的情人,先知以及形形色色的投机者。他们在那里谈情说爱,钻营牟利,共同创造了一个足以载入史册的历史瞬间。音乐节图标(见附图)的设计者斯科尼克(ARNOLD SKOLNICK)是这样描述它的:“一阵急促,躁动的敲击在这个国家的某个地方响起,于是人们从四面八方闻声而至。”
这场嬉皮士的狂欢最终花费了二百四十万美元。它的主办者是四个截然不同的青年人,他们是:罗伯茨(JOHN ROBERTS),罗斯曼(JOEL ROSEMAN),考菲尔德(ARTIE KORNFELD)和迈科朗(MICHAEL LANG)。
年龄最大的罗伯茨那一年26岁,是这个活动的投资人。他因继承了一个药店和一个牙膏制造厂而拥有上百万美元的资产。他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曾作过陆军中尉。在此之前,他只亲临过一场由“海滩男孩”演出的摇滚音乐会。他的朋友罗斯曼是长岛(LONG ISLAND)一个著名牙医的儿子,毕业于耶鲁大学法律系。在1967年,24岁的罗斯曼留着络腮胡须,在一支作风闲散的摇滚乐队中任吉他手。1967年冬天,两个青年人合租了一套公寓,盘算着如何打发漫长的余生,他们决定为一家电视台编写长篇肥皂剧,内容是关于两个头脑简单而富有的年轻人的商业投资冒险,他们将面临各种困境,最终在关键时刻化险为夷。
为了丰富剧情,这两位决定在现实生活中扮演一下剧中的主人公。于是在一些杂志的分类广告上出现了这样的文字:“两个雄心勃勃的年轻人寻求感兴趣的投资机会及商业项目”。他们收到了上千个五花八门的回复,其中一个新奇的项目吸引了他们的目光——自行车滑雪,这是一个当时在欧洲颇为风行的运动,两个人对其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慢慢地,两位未来的肥皂剧剧作家不知不觉变成了冒险投资家,不折不扣地变成了剧中人。
25岁的考菲尔德总穿着大翻领的制服,他在著名的政府大厦唱片公司(CAPITOL RECORDS)任职,因常在办公室里吸大麻而声名不佳。他的工作是与大牌的摇滚明星联络,他本人也进行歌曲创作。麦克朗在朋友们眼中是个精灵古怪的人物,有一头黑色的披肩卷发,23岁的时候,他在佛罗里达拥有了第一家大型商店。1968年,他策划了当时规模最大的迈阿密流行音乐节,吸引了四万观众。后来他作了一支摇滚乐队的经纪人,寻求与唱片公司的签约,1968年底,他找到了考菲尔德。
两人一见如故。不久,麦克朗搬入了考菲尔德在纽约的公寓,他们进行了多次的彻夜长谈,酝酿出了一些构想。其一是举办一场超大规模的摇滚音乐会;其二是在距曼哈顿一百公里的一个名为伍德斯托克的小镇建立一个录音室。选定这个地方,是因为这个远离尘嚣,风景优美的小镇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已成为很多艺术家心目中的圣地。在六十年代末,许多摇滚艺人都迁居于此,其中包括鼎鼎大名的BOB DYLAN, THE BAND, TIM HARDIN, VAN MORRISON, JIMI HENDRIX, JANIS JOPLIN。两人开始为他们的计划寻找投资人。1969年2月,在他人的引荐下,他们与罗伯茨及罗斯曼进行了一次会谈。麦克朗事后回忆说:“那两位一脸迷惑的看着我,嬉皮文化对他们而言是新奇的,尽管如此,他们对我们的计划依然很感兴趣,并要求我们提供一份书面材料,其中包括一切活动的预算及其它具体事宜。”在他们第二次会面时取得了一致:将音乐会的规模定在有十万观众参与,预算定为五十万美元。四个合作者在野外搭建的帐篷里喝着鸡尾酒,吃着烤面包片进行着紧张的筹划,他们开始派人去四处拜访摇滚艺术家,他们梦想着能够邀请到象JOAN BAEZ这样的传奇人物出席。3月,他们注册成立了名为“伍德斯托克冒险计划”的公司,每人占四分之一的股份。接下来迫在眉睫的事情就是寻找合适的场地。为此他们的触角遍及了哈德逊中部的整个乡村。最终,他们在洛克兰县(ROCKLAND COUNTY)的沃克尔(WALLKILL)以一万美元的价格租下了一片大面积的开阔地。在三月下旬的一个星期天,四个人驱车来到这里拜访了土地的拥有者霍华德,他们注意到了这片土地的工业化痕迹。罗伯特事后回忆当时的感受:“这里并不是十分理想,但无论如何,我们终于找到了一个地方。”
【伍德斯托克音乐节的组织】
米尔斯的三百英亩空地交通极为便利。它位于城镇最主要的211号大道的尽头,距与纽约州高速公路相连的17号大道仅一英里,并铺设有必要的水利管道及电力设施。它原本被划分为工业用地,也被允许进行文化展览及演出。尽管音乐节的组织者对这里不甚满意(因其背离了他们所宣扬的“回归田园”的宗旨),但他们依然向地方发展规划委员会递交了活动申请,并开始着手进行相关的工作,同时寻找着更为合适的场地。
罗斯曼在五月底对沃克尔的地方官员说这次活动将邀请一些爵士乐队及民谣歌手参演,预计有五万观众。地方长官斯科塞(JACK SCHLOSSER)则对此心怀疑虑。他事后回忆说:“我感觉那些组织者在有意地隐瞒一些事情,例如观众的人数。随着与他们接触的加深,我发现他们并不了解他们正在做的事情。五万人相当于军队中一个师的人数,相应的后勤部门极其庞大。因此,参加音乐会的即使是五万个牧师,我一样会担心。”
从四月底开始,组织者们已经开始筹划在大众传媒上推出一系列与活动相关的形象设计以引起公众的关注。五月,在“纽约时代”等杂志上开始出现本次活动的广告。在康菲尔德心目中,搭建舞台,与摇滚乐队签订演出合同,甚至售票都不是头等大事,音乐会的重点在于体现一种观念,并使其成为一个能对一代人的风貌进行完整记录的事件。在活动的宣传品中,组织者敏锐地借用了代表反传统文化的群体惯用的标志及用语。在当时特殊的政治文化气氛中,为了顺应同代人要求独立自由的倾向,最初麦克朗建议将整个活动命名为“宝瓶座之展示”(AQUARIAN EXPOSITION),他还设计了一个风格华丽,以水瓶为中心图案的张贴画。最终,活动的宣传口号定为“和平与音乐的三天”(THREE DAYS OF PEACE AND MUSIC),取代了高度概念化的“宝瓶座之展示”。主办者欲以“和平”体现青年人心目中的反战情绪,也想用此种暗示来避免活动中可能出现的任何暴力事件。
标志图案中的鸽子原本的设计是落在一支长笛上。设计者斯科尼克当时住在谢尔德岛,每天都在画鸽子,当活动的另一位广告撰稿人打电话给他并告诉他活动的口号时,他随即用刀片把一只鸽子的完整形象从写生簿上切割下来,“那时我喜欢听爵士乐,所以最初的设计是鸽子落在长笛上,但仅仅过了一天,我就决定让它落在一把吉他上。”
“伍德斯托克冒险者”在试图与那些当时最著名的摇滚乐队签订演出合同时遇到了麻烦,明星们因为担心演出后拿不到酬金而不愿与一个闻所未闻的机构签合同。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组织者开出了当时令人难以拒绝的天价。首先,他们以12000美元签下了当时最著名的迷幻摇滚乐队JEFFERSON AIRPLANE,这支乐队此前的出场费一般是5000到6000美元;随后他们以11500美元请来了CREEDENCE CLEARWATER RIVIVAL,以12500美元请来了THE WHO,后面的事情就变得简单了。“我告诉他们钱不是问题,如果他们开价五千,我会给他们一万。”最终,他们在请摇滚乐队及歌手这一项上花了十八万美元。
罗斯曼与罗伯茨希望能请到电影公司对这次活动进行全程拍摄。但此前拍摄摇滚纪录片几乎无利可图。一年前,一部关于蒙特利尔流行音乐节的纪录片在票房上遭到惨败,因此一般电影制作人不愿涉足与此。他们幸运地遇到了韦德勒(MICHAEL WADLEIGH)。27岁的韦德勒是当时颇有名气的摄影师及独立电影导演。两年前,他自行中止了在哥伦比亚大学医学系的学业,开始将其所有时间用于在城市的街道上拍摄民众与政府在政治文化方面频繁发生的冲突。他曾在他的影片中使用摇滚乐作背景音乐以表现相应的主题,并使用多媒体来增强影片的表现力。当音乐节的组织者找到他时,他立刻被深深地吸引,并马上决定不计报酬地投入其中。
1969年5月初的一天,麦克朗及其同伴哥斯坦(STAN GOLDSTEIN)走进了当地一家音响设备商店并找到了它的主人马科夫(ALLAN MARKOFF),“他们请我为一场有五万观众的音乐会设计音响,还提到观众人数也许会达到十万甚至十五万。”马科夫起初怀疑这两个人的精神是否正常,“十万观众的音乐会在当时是不可思议的,这相当于现在的三千万观众。”当时24岁的马科夫是当地唯一一位名字列入“音频工程师社团名册”的人,麦克朗正是从这本杂志上发现了他的名字并找到了他。马科夫就这样成了这场音乐会的音响设计。他还记得在他设计的音响中,即使是扬声器的最低音量也足以使任何一位距音箱十步以内的观众听觉受到损伤。
沃克尔当地的居民们开始慢慢接触到这样一些词汇:“嬉皮士”;“毒品”;“摇滚音乐会”,随着音乐会的广告开始在各大杂志及电台出现,居民们了解到将有一场持续三天,而且很可能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摇滚音乐会在此地举行。“伍德斯托克冒险者”的成员大多装束奇异,在当地人的心目中,留长发,衣着破烂是政治左翼及吸毒者的典型形象,这使很多人担心即将天下大乱,他们将这种紧张情绪都倾泻在了米尔斯一家身上。开始有人在当地教堂拦住米尔斯,指责他给当地人带来了麻烦。为了防止事态的恶化,活动的组织者雇用了原司法部门高级助理韦斯(WES POMEROY)负责安全保障,同时在职人员名单上还列入了令人尊敬的甘南牧师(DONALD GANOUNG),他的职责是处理组织机构与当地居民的关系。但这一切的努力都未能挽回局势,土地的主人米尔斯不断地接到匿名电话,甚至有人威胁要拆毁他的住房。他报了警,但因证据不足,警察无法拘留任何嫌疑人。当地居民出于对未知事物的恐惧陷入了奇怪的状态。米尔斯直到今天也不愿谈论在1969年镇上的人们对他作了什么,他说:“我知道一切已经过去很久了,但我还是不愿惹麻烦。”
【伍德斯托克的影响】
“伍德斯托克”的组织者将这次音乐会对外界宣传为“乡村的快乐周末,临时的自治村庄”。广告迅速出现在洛杉矶,圣弗朗西丝科,纽约,波士顿,德克萨斯,华盛顿等大城市的大众杂志,地下刊物及电台的广播中。为了给这个所谓的“自治村庄”寻找必要的工作人员,六月下旬,哥斯坦找来了“小猪农场”(HOG FARM) 的成员。“我们把小猪农场的社员纳入到工作人员群体中是为了让他们给这次音乐会的参予者作一个表率。我们知道在户外满天星光下露营对许多青年人来说是极具吸引力的,我们同样知道会有许多来这里的人从未有过这样的经历,因此我们要尽可能的为他们创造一个易于适应的环境。”哥斯坦解释说。
沃克尔地方规划委员会于1969年7月15日正式回绝了音乐会组织者们的活动申请,理由是活动计划“不完善”。户外临时厕所等音乐会的必要设施在沃克尔不允许设立。此举引来当地居民的同声喝彩。委员会甚至还专门通过了一项提议,要求此后在此地举行的任何一次超过五千人的聚会都要事先经过批准。当地官员否认此项提议与“伍德斯托克”有任何关系,尽管这其中的关联显而易见。
“伍德斯托克”的此番遭遇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后果:这里的一举一动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并引发了公众的极大兴趣。考虑到已经形成的对峙气氛,如果舞台真的搭建在这里,演出最终不是被压制就是将演变成一场暴乱。麦克朗说:“我们不希望看到带着防毒面具的防暴警察的到场,如果事情发展下去,这将不可避免。”有的当地居民甚至扬言要开枪打死第一个走进村庄的嬉皮士。瓦德雷当时正在怀俄明州拍摄一部登山题材的影片,得知这一消息时他非常失望,“我一直担心这场音乐会的流产,这种担心一直困扰着我,直到音乐会正式开始。”
艾略特(ELLIOT TIBER)在白湖(WHITE LAKE)惨淡经营着一个度假村。八十个房间在一年四季几乎总是空的。长时间的入不敷出几乎耗尽了他的所有积蓄。有一段时间,他希望通过在附近举办一次音乐会来为度假村招揽更多的顾客,因此申办了一张音乐会的演出许可证。“我为此花了八美元,也许是十二美元,这张许可证对音乐会的规模等方面没有明确的限定。”当时艾略特手下只有一个室内乐四重奏小组,所以这个计划一直没有实现。他在报上了解到了“伍德斯托克”的处境,便给组织者打了一个电话。麦克朗第二天就赶到了这里,当他看到了指定的音乐会举办地点——度假村后的十五亩沼泽地时,他表示这里的面积太小了。艾略特此时忽然想起了他的老朋友雅斯各(MAX YASGUR),几年来,度假村的牛奶和奶酪一直是由他供给的,他在贝塞尔(BETHEL)拥有广阔的牧场。当时艾略特就给雅斯各打了电话,询问是否可以以每天50美元的价格租用他的牧场来办音乐会。雅斯各回答说:“音乐会?又是你那个异想天开的计划?”
在一片开满紫色苜蓿的田野里,麦克朗找到了雅斯各。他看到这里四面的斜坡构成了广阔的碗状地势,在“碗底”有可供搭建舞台的平地,附近还有一个湖,他对此十分满意并在心里打定了主意。两个人缓步走上斜坡,开始讨论具体的价格。雅斯各计算着演出将给他的牧场带来的损失以及事后恢复原状所需的费用。“老雅斯各是个精明的家伙,他用一支铅笔在纸上把这一切算得一清二楚,还不时地用他的舌头舔一舔笔尖。”麦克朗回忆说:“同他握手时,我注意到他的右手只有三个手指,但他的手象铁铸的一般有力。
雅斯各在苏利文县是以言词强硬闻名的。四十年代,他在纽约大学学习了不动产法的相关课程,毕业后他回到了自己的家乡经营一个奶牛场。几年后,他卖掉了在枫木(MAPLEWOOD)的奶牛场,举家搬到贝塞尔寻求事业上更大的发展。到了六十年代,雅斯各的奶牛场已极具规模。这个坐在“伍德斯托克”的小伙子们面前,叼着烟斗的老人是整个苏利文县最大的牛奶制造商。他的奶牛场具备强大的运输力量,大型的冷冻设施以及成套的消毒设施。音乐会借用的六百亩土地仅是他地产的一小部分。
几天之后,八辆轿车载着部分音乐会的工作人员来到这里。为了防止在沃克尔发生的事情在这里重演,此行尽量不事张扬,以免惊动这里的居民。在与雅斯各的交谈过程中,工作人员一如既往的有所隐瞒,雅斯各的态度十分谨慎,出价也很高。其间,艾略特与麦克朗到附近一家名为“灯塔”的餐厅吃饭,消息在这里被泄露了。“在我们结帐的时候,我们听到餐厅里的收音机正在广播,它播出了‘伍德斯托克’已经转移到了白湖地区的消息,当时餐厅里空无一人,我们都惊呆了”,艾略特回忆说:“在1969年7月20日,全世界都在谈论着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但在贝塞尔,人们却在谈论着‘伍德斯托克’这个嬉皮士的聚会。我早已习惯了面对各种突如其来的困境,但这一次,我确实要被击垮了。”
㈡ 迷笛音乐节 草莓音乐节 哪个好
个人感觉迷笛要好。 首先是音响方面,我5.1去的草莓,2号去的迷笛,最直观的感觉就是音响方面草莓跟迷笛有着巨大的差距,这种差距是哪怕不太懂音乐的人也能很容易分辨出来的。但是能感觉出来这种差距更多在于调音而不是设备,后几天草莓是否有所改善就不得而知了。 第二是乐队水准,迷笛历来都会请相当一部分外国乐队,而这些外国乐队的水准绝对是中国一般乐队难以匹敌的,尤其这届,有几只甚至是在世界上都有相当知名度的乐队。而草莓几乎没有国外乐队,虽然这届基本也囊括了中国最好的乐队,但综合来讲还是迷笛的乐队水准要高,而且我去的那天,不少乐队的发挥也受到音响的影响,现场简直惨不忍听。可以说随便玩玩,草莓迷笛均可,但是要是想听更好的音乐的话,还是迷笛。 第三是服务,历届迷笛售票和入场都是分开的,比较井然有序,入场效率较高,而这次草莓可能对观众人数预料不足,售票口和入口设在一起,而且居然都只有一个,我排队排了近一个半小时才得以入场。餐饮方面草莓的酒水价格几乎比迷笛贵一倍,而迷笛的品种比草莓要丰富(草莓4.5点钟以后就只剩啤酒了)。跳骚市场迷笛的规模也要更大一些。 草莓唯一比迷笛强的一点就是环境,树多,草坪茂盛(直接可以躺),尤其草莓舞台貌似在一个小山谷里,很有感觉。而迷笛的场地海淀公园由于受到历届 音乐节的洗礼,主舞台前的草坪几乎没有了,全是土,pogo起来尘土飞扬,不过正因如此,远远看去场面还挺震撼的。
㈢ 国外著名音乐节有哪些
1、巴斯音乐节
巴斯国际音乐节成立于1948年,是一个享有国际声誉的盛大节日,具有悠久的历史。音乐节会在每年5月下旬至6月初举行,长达12天,代表了世界音乐节顶尖的水平。届时将会有众多优秀的管弦乐、古典音乐、爵士乐、民间音乐演奏家,在节日期间进行创新合作和别出心裁的合作。
2、伍德斯托克音乐节
伍德斯托克音乐节(Woodstock Music Festival),是全球重要的摇滚音乐节。
伍德斯托克的本质是一群天真的理想主义者,在战争与暴力的漫天烽火中,建立一个“爱与和平”的音乐乌托邦,一个伍德斯托克国度(Woodstock Nation)。 事实上,那只是不甘被打败的嬉皮的最终一搏。因为1960年代后期,更多的是黑暗、死亡与血腥。
3、拜鲁伊特音乐节
拜鲁伊特音乐节[Bayreuther Festspiele],1876年由德国作曲家R.瓦格纳创立。瓦格纳为实现上演他创作的综合艺术乐剧专门兴建了一座拜鲁伊特权典剧场,剧场1876年8月13日在他的主持下正式开幕。指挥家汉斯.里希特指挥演出了他的《尼伯龙根的指环》。
该音乐节只上演瓦格纳中、晚期的作品,是世界最著名的音乐节之一。
4、切尔腾汉姆音乐节
切尔腾汉姆音乐节[Cheltenham Festival]于1945年成立。起初以英国当代音乐为主,1969年以后扩大到包括其他国家的当代音乐,并定以每年夏季在英国的切尔腾汉姆温泉举行。
1945年以后大多英国作曲家的小型作品、协奏曲和交响曲在此节目上进行了首演,并大多是同巴比罗利指挥哈莱管弦乐团演奏的。
5、飞鸟国际音乐节(FLYING BIRD)
飞鸟国际音乐节起源于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州。1996年,曾经在美国风靡一时的乡村音乐被摇滚音乐慢慢取代,成为善于接受新生事物大学生们最喜爱的音乐类型之一。
㈣ 伍德斯托克音乐节的元祖
1969年举办的伍德斯托克音乐艺术节(WOODSTOCK MUSIC AND ART FAIR)吸引了四十五万观众。四天的时间里,他们在苏利文县(SULLIVAN COUNTY)的牧场缔造了一个嬉皮士的独立王国。在这里,人类的感知世界被彻底地打开,吸食毒品是合法的,性爱是自由的。音乐节于当年八月十五日下午五点零七分正式开始,持续至八月十八日上午结束。它引发了纽约州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交通堵塞,通向纽约州的高速公路被迫关闭。美国相当多的州县在此之后立法以禁止类似活动的再次举行。
和其它为数不多的历史事件一样,“伍德斯托克”已成为某类文化现象的代名词。正如“水门”(WATERGATE)暗示着公众信任危机,“滑铁卢”(WATERLOO)代表惨烈的失败,“伍德斯托克”指向的是弥漫于六十年代的纵欲及享乐主义。历史学家费尔徳曼(BERT FELDMAN)说:“人们在这里经历的是一场一生中绝对只有一次的事件,它成分复杂,无法复制,如同狄更斯所说,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出现在1969年那个不同寻常的周末的有谎言家,热恋中的情人,先知以及形形色色的投机者。他们在那里谈情说爱,钻营牟利,共同创造了一个足以载入史册的历史瞬间。音乐节图标的设计者斯科尼克(ARNOLD SKOLNICK)是这样描述它的:“一阵急促,躁动的敲击在这个国家的某个地方响起,于是人们从四面八方闻声而至。”
这场嬉皮士的狂欢最终花费了二百四十万美元。它的主办者是四个截然不同的青年人,他们是:罗伯茨(JOHN ROBERTS),罗斯曼(JOEL ROSEMAN),考菲尔德(ARTIE KORNFELD)和迈科朗(MICHAEL LANG)。 年龄最大的罗伯茨那一年26岁,是这个活动的投资人。他因继承了一个药店和一个牙膏制造厂而拥有上百万美元的资产。他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曾作过陆军中尉。在此之前,他只亲临过一场由“海滩男孩”演出的摇滚音乐会。他的朋友罗斯曼是长岛(LONG ISLAND)一个著名牙医的儿子,毕业于耶鲁大学法律系。在1967年,24岁的罗斯曼留着络腮胡须,在一支作风闲散的摇滚乐队中任吉他手。1967年冬天,两个青年人合租了一套公寓,盘算着如何打发漫长的余生,他们决定为一家电视台编写长篇肥皂剧,内容是关于两个头脑简单而富有的年轻人的商业投资冒险,他们将面临各种困境,最终在关键时刻化险为夷。
为了丰富剧情,这两位决定在现实生活中扮演一下剧中的主人公。于是在一些杂志的分类广告上出现了这样的文字:“两个雄心勃勃的年轻人寻求感兴趣的投资机会及商业项目”。他们收到了上千个五花八门的回复,其中一个新奇的项目吸引了他们的目光——自行车滑雪,这是一个当时在欧洲颇为风行的运动,两个人对其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慢慢地,两位未来的肥皂剧剧作家不知不觉变成了冒险投资家,不折不扣地变成了剧中人。
25岁的考菲尔德总穿着大翻领的制服,他在著名的政府大厦唱片公司(CAPITOL RECORDS)任职,因常在办公室里吸大麻而声名不佳。他的工作是与大牌的摇滚明星联络,他本人也进行歌曲创作。麦克朗在朋友们眼中是个精灵古怪的人物,有一头黑色的披肩卷发,23岁的时候,他在佛罗里达拥有了第一家大型商店。1968年,他策划了当时规模最大的迈阿密流行音乐节,吸引了四万观众。后来他作了一支摇滚乐队的经纪人,寻求与唱片公司的签约,1968年底,他找到了考菲尔德。
两人一见如故。不久,麦克朗搬入了考菲尔德在纽约的公寓,他们进行了多次的彻夜长谈,酝酿出了一些构想。其一是举办一场超大规模的摇滚音乐会;其二是在距曼哈顿一百公里的一个名为伍德斯托克的小镇建立一个录音室。选定这个地方,是因为这个远离尘嚣,风景优美的小镇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已成为很多艺术家心目中的圣地。在六十年代末,许多摇滚艺人都迁居于此,其中包括鼎鼎大名的BOB DYLAN、THE BAND、TIM HARDIN、VAN MORRISON、JIMI HENDRIX、JANIS JOPLIN。两人开始为他们的计划寻找投资人。1969年2月,在他人的引荐下,他们与罗伯茨及罗斯曼进行了一次会谈。麦克朗事后回忆说:“那两位一脸迷惑的看着我,嬉皮文化对他们而言是新奇的,尽管如此,他们对我们的计划依然很感兴趣,并要求我们提供一份书面材料,其中包括一切活动的预算及其它具体事宜。”在他们第二次会面时取得了一致:将音乐会的规模定在有十万观众参与,预算定为五十万美元。四个合作者在野外搭建的帐篷里喝着鸡尾酒,吃着烤面包片进行着紧张的筹划,他们开始派人去四处拜访摇滚艺术家,他们梦想着能够邀请到象JOAN BAEZ这样的传奇人物出席。3月,他们注册成立了名为“伍德斯托克冒险计划”的公司,每人占四分之一的股份。接下来迫在眉睫的事情就是寻找合适的场地。为此他们的触角遍及了哈德逊中部的整个乡村。最终,他们在洛克兰县(ROCKLAND COUNTY)的沃克尔(WALLKILL)以一万美元的价格租下了一片大面积的开阔地。在三月下旬的一个星期天,四个人驱车来到这里拜访了土地的拥有者霍华德,他们注意到了这片土地的工业化痕迹。罗伯特事后回忆当时的感受:“这里并不是十分理想,但无论如何,我们终于找到了一个地方。”
㈤ 魔岩三杰为什么这么惨
纪录片曝“魔岩三杰”现状:何勇张楚都神经病了
年,当台湾音乐制作人张培仁第一次看着老崔蒙着双眼唱着《一块红布》时,他抱着柱子失声痛哭。他本以为,这个民族可能会掉在原来软绵绵、年轻人没有自主性的文化里头的时候,突然在北京,在一无所有的环境里,年轻人在做这件事。
此后10年,成了张培仁口中的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理想主义十年,这是崔健、窦唯、何勇、张楚等一批人的年代。然而,在火了3年之后,这拨人迅
速地销声匿迹了,中国摇滚乐从一无所有,到冷暖自知,再到悲伤的梦,似乎快进了它的轮回。2008年,当盛志民拿着摄像机重新找到了这拨人,拍了纪录片
《再见,乌托邦》,摇滚果儿们才明白,那拨人也许永远回不来了。
时隔两年的2012年岁末,盛志民带着《再见,乌托邦》再次抵沪,影片作为万语清影举办的纪录片年终放映,12月23日在创智天地放映,现场挤满了人。观众中一半以上是冲着摇滚乐来的,而放映次日崔健便在上海开唱。
记录那场难以复制的集体回忆很有必要
上海寒潮的这几天,盛志民上台的第一句话是:“上海真冷。”客气的观众回应说:“这么多年了,看到当年这些画面,虽然天冷,心里还是热的。”不
客气的观众也会说:“这并不是一个通常意义上的摇滚乐纪录片,摇滚主义的热血画面集体缺席,取而代之的是失落、失语、反省、商业文化、产业、互联网经济、
全球化等关键词,社会价值已随社会发展变迁,理想主义已逝,摇滚年代不再。”
显然,《再见,乌托邦》中文片名名不副实。那拨人的当年,只言片语,那拨人的现在,更多踌躇不前,不敢触碰。不见理想国,何勇嘴里的“没钱怎么活啊”甚至让观众发笑。盛志民承认,自己更喜欢英译名——《Night of an Era》,翻译过来就是《时代的晚上》。
那个时代虽已落幕,但盛志民认为,记录那场难以复制的集体回忆,这是很有必要的,但一定要时过境迁之后,再重新来看,才能看出它的价值。
《再见,乌托邦》用了三条线讲述了那个时代的那拨人。去世的吴珂,曾经的“做梦”乐队的吉他手,是那个漂亮吉他男孩,飞机头,浓眼线,连张楚都
嫉妒地说:“当年唯一的日系风格,很洋气。”1996年前后,他神秘消失了。盛志民希望通过寻找吴珂,为那些摇滚乐中的无名者立碑。
影片另一条线是“魔岩三杰”。何勇长期服药,精神状况不稳定,时不时仍需要入院就医,前一年他总共只有3场演出,他想找滚石要点钱;张楚从
1997年出版《造飞机的工厂》之后自闭8年,这几年渐渐恢复,觉得自然而然是最好的;窦唯不接受访问,他只给了盛志民他的影像和音乐,认为在当下的环境
下不适合用任何语言阐述自己的态度和认识。
该片第三条线是在何勇录音棚打工的男孩小畅,和当年那拨人一样十六七岁的年纪。面对镜头,他已经完全可以把商业环境讲得头头是道,他的理想是能够学习到他们的精神,做更主流的东西。
不想把话说明白也说不明白
除“魔岩三杰”外,崔健、音乐制作人张培仁、电台DJ张有待分别从音乐人、制作人、媒体人的视角,谈论对中国摇滚乐和那个时代的看法。“我不想把话说明白,我也说不明白,我只想拍变化。”盛志民强调说。
“2008年,年近40岁,经历一些事情和变化,而且当时何勇出了状况,并且情况越来越严重,觉得应该去拍,这其实也是梳理一下自己,自己是怎么从一个摇滚青年走过来的,看这帮朋友是怎么一路走过来的。”盛志民这样介绍自己拍摄这部影片的初衷。
当年,盛志民和何勇、张楚、窦唯都是很好的哥们,自己也是从摇滚乐开始走上所谓的艺术创作道路。上世纪80年代末,资源不平等,不能共享,首都
北京是唯一能够看到或者听到不一样的东西的地儿,对于盛志民他们来说,不管听的是Beatles还是Bon
Jovi,20岁的年轻人一下子就撒了欢儿了。
“原来生活是可以这样的,那时候不像互联网时代资源共享,这拨人可能更快地对生活有了一个新的认识,重新要改变你的生活,当你改变了你的生活方
式,你的道路可能就延伸到另一头去了,我原来是学建筑的,于是就迅速抛开了长辈给我安排的生活,一定要过一个独立自主的生活。”盛志民说。
北京著名电台DJ张有待见证了这拨人的成长,他在片中说:“这些人都是很自然出现的,他们就是自然组合,自然状态。如果他自然生长,自然消失,
都是一种自然现象。但强制性地出现一个外力,把他推向一个机制,在体制又没办法建立起来的情况下,就改变了他正常的发展和生长。”
吴珂的消失像那个年代的倒塌一样成谜
“当然,摇滚的圈子里死了很多人。知名的有张炬(唐朝乐队创始人之一,于1995年5月11日遇车祸去世),不知名的还有很多,吴珂是不知名
的,但是他很闪光,很有女孩缘。”直到现在,盛志民和他的朋友们提起吴珂,情绪上还是难以名状。关于他的下落有很多说法,有人说他死了,也有人说他还活
着。
吴珂的父亲曾是中国录音总公司的音乐编辑,崔健《一无所有》的磁带就是其负责出版的。吴珂耳濡目染,1989年夏,16岁的吴珂在八王坟哭着恳
求父亲,要搞摇滚乐。父亲答应了,给他找了吉他老师,最后因为吸毒,吴珂还是走了。吴珂的父亲在采访中自责地说:“还是我害了他”,吴珂母亲至今还记得那
个日子——1996年9月7日,“24岁,本命年,还差几个月。”这一天,她从自己的录像店回到家,儿子已经吞服了过量的镇静剂“曲马多”。
影片之所以用“寻找吴珂”作为一个起点,盛志民解释说,吴珂当时是个谜,谁也不知道他是不是还在,所以想深入去了解。于是辗转找到了他的父母,
说服他们说出了当年的情况。吴珂跟张炬不一样,张炬去世,是中国摇滚史上一个重要的印记,而吴珂却没人知道,他也代表了很多摇滚乐的无名者。其实那个年
代,吴珂在摇滚圈里很是个人物,他很出挑,很有才华,所以在这部片里,他不该被忘记。
吴珂是怎么消失的,就像那个年代如何轰然倒塌的原因一样,很少有乐手能说清楚。何勇和张楚都认为,没人懂这个,不知道该怎么弄,完全是懵的。
“那时候谁知道唱片业是什么样的?都不知道。只有你进来了才知道那里头的沟沟坎坎。这是个过程,也得有点牺牲。”吴珂的朋友、乐手马培说,“小珂是这样的牺牲吗?不知道。”
“当年最牛的是搞摇滚乐的,然后是搞电影的,最后才是画画的,现在整个倒了过来。”马培说,“我们可能是最后一代受理想主义教育的,艺术肯定是建立在理想主义上的,当理想主义没有了的时候,那艺术他妈的就没有了。”
摇滚乐的审美根本不被接受
在那拨人中,现在只有崔健还有举办个唱的号召力。2008年秋,崔健在北京工体的演出,现场变成了怀旧歌曲大联唱。之后,他频频出现在各大音乐节和拼盘演出中,人们都说崔健变了。
可盛志民却并不这样认为:“崔健没变,他一直很清楚自己的位置。虽然他的新歌里他要说的话,已经没有人要听,但他搞真唱运动就是是拐着弯地说自己想说的话。”
这位“中国摇滚乐教父”在片中愤愤地说:“说白了,在中国,摇滚乐的审美根本就不被接受,批判在中国的历史里边就不是美。”崔健说,“这是几百亿中国人——不是一代人——的文化思维方式。”
而曾经带着这拨人征服香港红磡的张培仁感叹,他们在过去有很多压抑的情绪,在爆发时没有虚佞的商业主义阻挡。上世纪90年代的精神没有延续下去,“很可惜,那是中国人绝无仅有的历史上理想主义十年。”
何勇是片中镜头最多的,他不再是那个穿着海魂衫在台上大喊“姑娘漂亮”的年轻小伙,他也演出,但一年也就三场,他还唱“姑娘漂亮”,但已经喊不动了,因为他变成了发福的中年怪叔叔。在理想和现实之间,片中张有待和何勇吃饭时的一段谈话显然有着更强的说服力。
何勇:有Landy(张培仁)的消息吗?
张有待:没有。怎么了?你想见他?
何勇:我想通过他,让他跟滚石要点钱啊。这么多年唱片一直卖着,彩铃这个那个的,十多年了一分钱没给过。
张有待:你们当时签的合同里有彩铃这一项么?
……
何勇:我其实现在最想在云南大理、或者北京郊区、青岛海边……有个小院,养只狗,看看书。我不是说永远过这样的生活,只是想现在过过这样的日子……
张有待:(笑)现在又回到了这个问题上,是交个女朋友,还是养条狗?最终是养狗?
何勇:养狗,但是你想这样的话,除非我把现在的房子租出去,否则我根本没有钱……你知道也花不了多少钱……
张有待:你这是废话,你说的这种生活方式,你去问马路上每一个人,几乎每个人都会说我想这样,我想找一个海边,养条狗……这么过日子,你这也太小资了。
何勇:……我其实就是觉得,如果那样的话我心里的东西没准儿能出来。
张有待:那样就更出不来了。
无论出现或毁灭是自然规律
《再见,乌托邦》素材有130多个小时,最后剪成了90分钟。“我拍了他们每个人的不同的态度,某种程度上它又和摇滚乐没了关系,反映的是一个时代的结束,他们的生命、精神、肉体、理想,也在这些年中逐渐被消解掉。”
当年的“魔岩三杰”对这部片子有着不同程度的回避。何勇根本没看这片子,盛志民说,“他看了也许会生气”。张楚只看了自己的那部分。窦唯只看了
张培仁采访的那部分,而片中他的那部分都是由他自己拍摄提供给盛志民的。“虽然他不接受采访,但他给了我他的影像和音乐,这也是他的态度。”盛志民说。
再次看过影片,盛志民告诉早报记者,“两年前,我还认为1980年代是无法替代的,现在我不这么认为了,无论它出现或是毁灭,这个是自然规律。”
早报记者追问“是否相信会有下一个轮回”,盛志民连连点头。
影片最终在一群农村青年齐声高唱Beyond的《真的爱你》的歌声中结束。而那些昨晚在崔健的小号声响起时热泪盈眶的“摇滚果儿们”,他们心中的十年,也许还是无法替代,而所有与之相关的词:生命、理想、精神、肉身……
想必,不思量,自难忘。
㈥ 寻找非常著名的露天音乐会
伍德斯托克音乐节
视频
http://video..com/v?ct=301989888&rn=20&pn=0&db=0&s=24&word=%CE%E9%B5%C2%CB%B9%CD%D0%BF%CB
WOODSTOCK音乐节,全称“Woodstock Rock Festival“,是目前世界上最著名的系列性摇滚音乐节。最早举行于1969年,主题是“和平、反战、博爱、平等”。规模与阵容史无前例,而且这也是历来少见铜臭味儿的一次音乐节,标榜“音乐与艺术的结合”。之后举办的无数次音乐节大部分是想实践Woodstock精神,积极筹办公益性演唱会,同时抒发了年轻人对音乐的狂热。
[编辑本段]【伍德斯托克的历史】
Woodstock的出现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很大关系,60年代中晚期,战后的思潮很激烈,年轻人有足够的见解却不被重视,挫折感与避世感顿生,他们渴望一种与世无争、和平、平等的世界,消除贫富差距、反建制,Woodstock应运而生,而它的超前成功又使青年人重拾信心,在Woodstock精神中加入一条积极上进的因素。
1969年,到至今已经有30多年的时间了,而且给人类(或者是美国人)留下2个深刻的记忆。当时在冷战的情况下战胜前苏联,并有一个叫Armstrong人在人类史上第一次登陆月球,而在月球上无法看到的名叫Woodstock地方在`3 Days of Peace & Music`口号下举行了盛大的音乐节。人类在为越来越进步的科技而欢呼之时,另一方面有很多人为音乐而欢呼,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一年。在Woodstock音乐节之前美国已经举行过很多摇滚音乐节,但提起足球就能让人想起世界杯一样,一谈到摇滚音乐节那大家肯定会说到Woodstock音乐节。为什么呢?1969年美国内外社会矛盾非常多,人权问题、针对参加越南战争而出现的反战争示威等等,所以当时美国社会非常混乱。60年代初的年轻一代反叛精神比较弱,二战以后出生的baby boom时代人参加所谓`Flower Movement`,而且之后被人们称之为hippie族。他们整天喊着反战、爱情、和平,但他的真正意义并不是积极参加到社会,而是回避者、追求梦幻世界的消极阶层。虽然是这样的背景,但4个年轻人自己出钱并策划举办了1969年8月15日Woodstock音乐节。
音乐节的名字来自即将要举行的场所地名Woodstock,但实际上因为当地政府和居民的反对,演出一度陷入被取消的危机,但住在临近地方的叫Max Jasger的人提供了自己的农场,所以经过很多曲折演出终于如期举行了。Woodstock音乐节举行的3天时间里(实际演出到18日早上应该算是4天),Woodstock聚集了数十万名(实际可能在45万以上)观众一同尽情欣赏演出,几天的演出属于他们自己的共和国、解放区。当时的政府对此活动非常不满,而且舆论的态度也不是很好,但hippie为主的观众在恶劣的天气和环境下没有发生任何事故,反而他们还过瘾了属于自己的小世界。与最近举行的乱糟糟的Woodstock演出相比,我们可以隐隐约约能猜测出当时观众们的世界观。当时最著名的很多艺人们参加了当时的演出。
Jimi Hendrix因唱了类似嘲笑美国的音乐,所以得到了观众的欢呼,而Janis Joplin的热情歌唱也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大家能听到Crosby, Stills & Nash和Neil Young的美妙合音和folk女王Joan Baez的豪爽的歌声,而且现场音响中还传出黑人fokl的醇厚的歌喉。演出中有美国人非常喜欢的Grateful Dead初期柔软的迷幻般的歌曲,还有Jefferson Airplane的初期出道歌曲。Melanie也不能不说,而且从英国专程来参加的Ten Years After和The Who在演出之后更加出名了。之后以3张LP销售的演出实况专辑(CD是2张)感觉像是Joe Cocker以完全自我形式歌唱Beatles的`With a little help from my friend`,一起与观众共呼吸并直接反映了Woodstock音乐节的气氛,而且把Mountain, CCR, Canned Heat, Santana, Iron Butterfly, Sly & The Family Stone等所有风格的摇滚音乐加入到一起。但是提出音乐和和平的短暂3天过去以后,随之大家慢慢就回到了从前的生活,这可能也是Woodstock音乐节所留下的遗憾。虽然在当时的年代里很多人都认为此演出很无聊,但给那一代和下一代人们留下了神话般的记忆,这可能是因为举办者的单纯目的得到了大家的共鸣。没有商业性的目的,而且在急进的世界观中展开,所以在3天的时间里大家感受到了最纯洁摇滚的自由世界。
[编辑本段]【伍德斯托克音乐节的元祖】
三十年前,最后一批满身泥垢的年轻人撤离了马克思•雅斯格(MAX YASGUR)泥泞的牧场,它宣告了一个历史上最不同寻常的音乐节的结束。同时,对于其具有何种历史意义的争论也就此开始。真诚的“信徒”称其为一个时代的顶峰,认为它对人类思想的解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挑剔者”则将它视为一个天真无邪的时代的滑稽收场。
1969年举办的伍德斯托克音乐艺术节(WOODSTOCK MUSIC AND ART FAIR)吸引了四十五万观众。四天的时间里,他们在苏利文县(SULLIVAN COUNTY)的牧场缔造了一个嬉皮士的独立王国。在这里,人类的感知世界被彻底地打开,吸食毒品是合法的,性爱是自由的。音乐节于当年八月十五日下午五点零七分正式开始,持续至八月十八日上午结束。它引发了纽约州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交通堵塞,通向纽约州的高速公路被迫关闭。美国相当多的州县在此之后立法以禁止类似活动的再次举行。
和其它为数不多的历史事件一样,“伍德斯托克”已成为某类文化现象的代名词。正如“水门”(WATERGATE)暗示着公众信任危机,“滑铁卢”(WATERLOO)代表惨烈的失败,“伍德斯托克”指向的是弥漫于六十年代的纵欲及享乐主义。历史学家费尔徳曼(BERT FELDMAN)说:“人们在这里经历的是一场一生中绝对只有一次的事件,它成分复杂,无法复制,如同狄更斯所说,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出现在1969年那个不同寻常的周末的有谎言家,热恋中的情人,先知以及形形色色的投机者。他们在那里谈情说爱,钻营牟利,共同创造了一个足以载入史册的历史瞬间。音乐节图标的设计者斯科尼克(ARNOLD SKOLNICK)是这样描述它的:“一阵急促,躁动的敲击在这个国家的某个地方响起,于是人们从四面八方闻声而至。”
这场嬉皮士的狂欢最终花费了二百四十万美元。它的主办者是四个截然不同的青年人,他们是:罗伯茨(JOHN ROBERTS),罗斯曼(JOEL ROSEMAN),考菲尔德(ARTIE KORNFELD)和迈科朗(MICHAEL LANG)。
年龄最大的罗伯茨那一年26岁,是这个活动的投资人。他因继承了一个药店和一个牙膏制造厂而拥有上百万美元的资产。他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曾作过陆军中尉。在此之前,他只亲临过一场由“海滩男孩”演出的摇滚音乐会。他的朋友罗斯曼是长岛(LONG ISLAND)一个著名牙医的儿子,毕业于耶鲁大学法律系。在1967年,24岁的罗斯曼留着络腮胡须,在一支作风闲散的摇滚乐队中任吉他手。1967年冬天,两个青年人合租了一套公寓,盘算着如何打发漫长的余生,他们决定为一家电视台编写长篇肥皂剧,内容是关于两个头脑简单而富有的年轻人的商业投资冒险,他们将面临各种困境,最终在关键时刻化险为夷。
为了丰富剧情,这两位决定在现实生活中扮演一下剧中的主人公。于是在一些杂志的分类广告上出现了这样的文字:“两个雄心勃勃的年轻人寻求感兴趣的投资机会及商业项目”。他们收到了上千个五花八门的回复,其中一个新奇的项目吸引了他们的目光——自行车滑雪,这是一个当时在欧洲颇为风行的运动,两个人对其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慢慢地,两位未来的肥皂剧剧作家不知不觉变成了冒险投资家,不折不扣地变成了剧中人。
25岁的考菲尔德总穿着大翻领的制服,他在著名的政府大厦唱片公司(CAPITOL RECORDS)任职,因常在办公室里吸大麻而声名不佳。他的工作是与大牌的摇滚明星联络,他本人也进行歌曲创作。麦克朗在朋友们眼中是个精灵古怪的人物,有一头黑色的披肩卷发,23岁的时候,他在佛罗里达拥有了第一家大型商店。1968年,他策划了当时规模最大的迈阿密流行音乐节,吸引了四万观众。后来他作了一支摇滚乐队的经纪人,寻求与唱片公司的签约,1968年底,他找到了考菲尔德。
两人一见如故。不久,麦克朗搬入了考菲尔德在纽约的公寓,他们进行了多次的彻夜长谈,酝酿出了一些构想。其一是举办一场超大规模的摇滚音乐会;其二是在距曼哈顿一百公里的一个名为伍德斯托克的小镇建立一个录音室。选定这个地方,是因为这个远离尘嚣,风景优美的小镇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已成为很多艺术家心目中的圣地。在六十年代末,许多摇滚艺人都迁居于此,其中包括鼎鼎大名的BOB DYLAN、THE BAND、TIM HARDIN、VAN MORRISON、JIMI HENDRIX、JANIS JOPLIN。两人开始为他们的计划寻找投资人。1969年2月,在他人的引荐下,他们与罗伯茨及罗斯曼进行了一次会谈。麦克朗事后回忆说:“那两位一脸迷惑的看着我,嬉皮文化对他们而言是新奇的,尽管如此,他们对我们的计划依然很感兴趣,并要求我们提供一份书面材料,其中包括一切活动的预算及其它具体事宜。”在他们第二次会面时取得了一致:将音乐会的规模定在有十万观众参与,预算定为五十万美元。四个合作者在野外搭建的帐篷里喝着鸡尾酒,吃着烤面包片进行着紧张的筹划,他们开始派人去四处拜访摇滚艺术家,他们梦想着能够邀请到象JOAN BAEZ这样的传奇人物出席。3月,他们注册成立了名为“伍德斯托克冒险计划”的公司,每人占四分之一的股份。接下来迫在眉睫的事情就是寻找合适的场地。为此他们的触角遍及了哈德逊中部的整个乡村。最终,他们在洛克兰县(ROCKLAND COUNTY)的沃克尔(WALLKILL)以一万美元的价格租下了一片大面积的开阔地。在三月下旬的一个星期天,四个人驱车来到这里拜访了土地的拥有者霍华德,他们注意到了这片土地的工业化痕迹。罗伯特事后回忆当时的感受:“这里并不是十分理想,但无论如何,我们终于找到了一个地方。”
[编辑本段]【伍德斯托克音乐节的组织】
米尔斯的三百英亩空地交通极为便利。它位于城镇最主要的211号大道的尽头,距与纽约州高速公路相连的17号大道仅一英里,并铺设有必要的水利管道及电力设施。它原本被划分为工业用地,也被允许进行文化展览及演出。尽管音乐节的组织者对这里不甚满意(因其背离了他们所宣扬的“回归田园”的宗旨),但他们依然向地方发展规划委员会递交了活动申请,并开始着手进行相关的工作,同时寻找着更为合适的场地。
罗斯曼在五月底对沃克尔的地方官员说这次活动将邀请一些爵士乐队及民谣歌手参演,预计有五万观众。地方长官斯科塞(JACK SCHLOSSER)则对此心怀疑虑。他事后回忆说:“我感觉那些组织者在有意地隐瞒一些事情,例如观众的人数。随着与他们接触的加深,我发现他们并不了解他们正在做的事情。五万人相当于军队中一个师的人数,相应的后勤部门极其庞大。因此,参加音乐会的即使是五万个牧师,我一样会担心。”
从四月底开始,组织者们已经开始筹划在大众传媒上推出一系列与活动相关的形象设计以引起公众的关注。五月,在“纽约时代”等杂志上开始出现本次活动的广告。在康菲尔德心目中,搭建舞台,与摇滚乐队签订演出合同,甚至售票都不是头等大事,音乐会的重点在于体现一种观念,并使其成为一个能对一代人的风貌进行完整记录的事件。在活动的宣传品中,组织者敏锐地借用了代表反传统文化的群体惯用的标志及用语。在当时特殊的政治文化气氛中,为了顺应同代人要求独立自由的倾向,最初麦克朗建议将整个活动命名为“宝瓶座之展示”(AQUARIAN EXPOSITION),他还设计了一个风格华丽,以水瓶为中心图案的张贴画。最终,活动的宣传口号定为“和平与音乐的三天”(THREE DAYS OF PEACE AND MUSIC),取代了高度概念化的“宝瓶座之展示”。主办者欲以“和平”体现青年人心目中的反战情绪,也想用此种暗示来避免活动中可能出现的任何暴力事件。 标志图案中的鸽子原本的设计是落在一支长笛上。设计者斯科尼克当时住在谢尔德岛,每天都在画鸽子,当活动的另一位广告撰稿人打电话给他并告诉他活动的口号时,他随即用刀片把一只鸽子的完整形象从写生簿上切割下来,“那时我喜欢听爵士乐,所以最初的设计是鸽子落在长笛上,但仅仅过了一天,我就决定让它落在一把吉他上。”
“伍德斯托克冒险者”在试图与那些当时最著名的摇滚乐队签订演出合同时遇到了麻烦,明星们因为担心演出后拿不到酬金而不愿与一个闻所未闻的机构签合同。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组织者开出了当时令人难以拒绝的天价。首先,他们以12000美元签下了当时最著名的迷幻摇滚乐队JEFFERSON AIRPLANE,这支乐队此前的出场费一般是5000到6000美元;随后他们以11500美元请来了CREEDENCE CLEARWATER RIVIVAL,以12500美元请来了THE WHO,后面的事情就变得简单了。“我告诉他们钱不是问题,如果他们开价五千,我会给他们一万。”最终,他们在请摇滚乐队及歌手这一项上花了十八万美元。
罗斯曼与罗伯茨希望能请到电影公司对这次活动进行全程拍摄。但此前拍摄摇滚纪录片几乎无利可图。一年前,一部关于蒙特利尔流行音乐节的纪录片在票房上遭到惨败,因此一般电影制作人不愿涉足与此。他们幸运地遇到了韦德勒(MICHAEL WADLEIGH)。27岁的韦德勒是当时颇有名气的摄影师及独立电影导演。两年前,他自行中止了在哥伦比亚大学医学系的学业,开始将其所有时间用于在城市的街道上拍摄民众与政府在政治文化方面频繁发生的冲突。他曾在他的影片中使用摇滚乐作背景音乐以表现相应的主题,并使用多媒体来增强影片的表现力。当音乐节的组织者找到他时,他立刻被深深地吸引,并马上决定不计报酬地投入其中。
1969年5月初的一天,麦克朗及其同伴哥斯坦(STAN GOLDSTEIN)走进了当地一家音响设备商店并找到了它的主人马科夫(ALLAN MARKOFF),“他们请我为一场有五万观众的音乐会设计音响,还提到观众人数也许会达到十万甚至十五万。”马科夫起初怀疑这两个人的精神是否正常,“十万观众的音乐会在当时是不可思议的,这相当于现在的三千万观众。”当时24岁的马科夫是当地唯一一位名字列入“音频工程师社团名册”的人,麦克朗正是从这本杂志上发现了他的名字并找到了他。马科夫就这样成了这场音乐会的音响设计。他还记得在他设计的音响中,即使是扬声器的最低音量也足以使任何一位距音箱十步以内的观众听觉受到损伤。
沃克尔当地的居民们开始慢慢接触到这样一些词汇:“嬉皮士”;“毒品”;“摇滚音乐会”,随着音乐会的广告开始在各大杂志及电台出现,居民们了解到将有一场持续三天,而且很可能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摇滚音乐会在此地举行。“伍德斯托克冒险者”的成员大多装束奇异,在当地人的心目中,留长发,衣着破烂是政治左翼及吸毒者的典型形象,这使很多人担心即将天下大乱,他们将这种紧张情绪都倾泻在了米尔斯一家身上。开始有人在当地教堂拦住米尔斯,指责他给当地人带来了麻烦。为了防止事态的恶化,活动的组织者雇用了原司法部门高级助理韦斯(WES POMEROY)负责安全保障,同时在职人员名单上还列入了令人尊敬的甘南牧师(DONALD GANOUNG),他的职责是处理组织机构与当地居民的关系。但这一切的努力都未能挽回局势,土地的主人米尔斯不断地接到匿名电话,甚至有人威胁要拆毁他的住房。他报了警,但因证据不足,警察无法拘留任何嫌疑人。当地居民出于对未知事物的恐惧陷入了奇怪的状态。米尔斯直到今天也不愿谈论在1969年镇上的人们对他作了什么,他说:“我知道一切已经过去很久了,但我还是不愿惹麻烦。”
㈦ 音乐节的主要投资商有哪些行业
朋友你好!我给你一些资料;你参考下:
我现在一听到“音乐节”三个字就头大,有时是放大的草台班子,有时又是地方主义的挥霍行为,即使里面有个别闪光的节目,也因为一股急功近利与互相攀比的浪潮而被淹没。
曾经亲眼所见,一支著名的摇滚乐队主唱对着底下数千名观众狂吼:“今天晚上突破四万人了!”对数字有着大跃进般冲动的背后,是制造虚假辉煌的主办方的惯用伎俩。多数情况下,是笼络媒体一起炒作,吸引下一个不到场投资商的眼球。但用现场的话筒向遥远的全中国歌迷传达假信息,实属高招。
没一棍子打死的意思,更不想把一盆脏水浇向无辜的歌迷和善良却缺乏经验的主办者。但这个行当已经烂透了,为了赚钱的目的,各路神仙纷纷往大喊,往虚经营,音乐节只是他们的一面继续让良心朝底翻的“节”字招牌。
这些年,惟一进步的是歌迷。要像以前那样,把一支国外三流乐队当作超级组合来吹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可是,当人民的眼睛变得雪亮的时候,主办方往往利用人们的善良或缩水,或无谓放大,缩的是质量的水,放的是规模的大。
所幸这个时代不大有人再有这样的嗜好:举着理想主义大旗,而为生财之道立上姓义名务的牌坊。在音乐节盛行的早期,尚有一大把遮遮掩掩的伪君子。从积极的方面看,我想有相当部分的主办方还只是缺乏办大型演出的能力,也有这样一种人:一搭舞台,便有一种无法克制的膨胀欲望在作怪,觉得自己一夜之间成了一牛逼人物。
显然,国人对“音乐节”的概念比较文盲,当然,有时候他们是出于一种不可告人的策略。不是苛刻,中国目前百分之80以上的音乐节,至多是办到室外的音乐会而已。如果你看过这样一个音乐节,到处都是表演舞台,到处都是提供展示音乐的帐篷,到处都是枕着幻想面朝阳光的草地,到处都是音响效果出众的音乐回声,那么你会感叹我们还很落后。全世界这样的音乐节不在少数,本人亲临过的Glastonbury音乐节就是这样一个难忘的音乐节。
其实,我们真正落后的不是硬件,而是观念,以及隐藏在其后的小农意识。我们不懂得营造节日的氛围,我们也不懂得如何延伸音乐的力量,我们只懂得消费音乐本身。另一方面,你是否看到过某一年的某一支小乐队,两年后成为了大牌的现象吗?几乎没有。所谓音乐节对音乐的推动作用微乎其微,它不是一个提升的平台,很多年过去了,还是那几个大牌,还是一群怎么摇都摇不出他们的宿命的小乐队。
中国音乐节的丑陋在于:演完拆台,然后明年继续搭台的为演出而演出的循环。流行音乐节或者摇滚音乐节的策划技术含量在我们这里:几乎是零。你很少能听到摇滚音乐节有什么明确主题,你更别指望主办方将摇滚与其他艺术做有机地联系。不管长什么脸,只要往舞台上一搁,吉他贝司鼓闹起来就成了。
其实,摇滚音乐节的真正病症是综合的,舞台更为它的病入膏肓提供了强照明而已。崔健如果在西方早已是恐龙级的爷爷辈了,而我们这里的摇滚王朝还姓崔。在他伟岸的形象下,第二代第三代的摇滚人多数寂寞而去,留下爷爷和一群孙儿同台言欢。这还不是崔老大的错,在中国,音乐权威永远是音乐权威。而被“巨星”压迫得喘不过气来的乐队大多感叹唏嘘--勿得死托客。
我遇见过那些具有深远影响力的国外音乐节主办者,不少是兼有两大特点,真正的乐迷和家境富裕。像蒙特勒爵士音乐节的创办人就是一个富家子弟,他不靠音乐节赚钱,但是他挑选的音乐家都是真家伙,时间长了,音乐节成为当地的一大国际性资源。
我不是号召大家亏钱,也不是说非富人“执政”不可。但如果永远是历届毕业生的汇报演出,或者一个简陋的舞台几个卖烧烤的摊头,即使背朝雪山,脚踩草地,也难有过节的盛世!
从另一方���看,为什么我们这里到处都是音乐节,而鲜有戏剧节、文化节、诗歌节、艺术节,乃至狂欢节呢?是因为做音乐节可以不动脑子,更主要的是容易生财,其他什么节都是陪本买卖。这就是我为什么对北欧音乐节不叫好的原因,人家政府本来就出了钱,你搭上一个舒缓女子一个老民谣一个老摇滚而已,还有什么创意吗?
任何事情,发展到争相操办,已经大为不妙。而节没有节的氛围,终有一天会落得一个“节节低”的惨境。
音乐节,于名于利,多点节制吧。
㈧ 国外著名的音乐节
哈哈 我给你介绍个牛的!!要是有能盖过它的 我就跳楼 !当然是伍德斯托克了!
【什么是伍德斯托克】
WOODSTOCK音乐节,全称“Woodstock Rock Festival“,是目前世界上最著名的系列性摇滚音乐节。最早举行于1969年,主题是“和平、反战、博爱、平等”。规模与阵容史无前例,而且这也是历来少见铜臭味儿的一次音乐节,标榜“音乐与艺术的结合”。之后举办的无数次音乐节大部分是想实践Woodstock精神,积极筹办公益性演唱会,同时抒发了年轻人对音乐的狂热。
【伍德斯托克的历史】
Woodstock的出现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很大关系,60年代中晚期,战后的思潮很激烈,年轻人有足够的见解却不被重视,挫折感与避世感顿生,他们渴望一种与世无争、和平、平等的世界,消除贫富差距、反建制,Woodstock应运而生,而它的超前成功又使青年人重拾信心,在Woodstock精神中加入一条积极上进的因素。
1969年,到至今已经有30多年的时间了,而且给人类(或者是美国人)留下2个深刻的记忆。当时在冷战的情况下战胜前苏联,并有一个叫Armstrong人在人类史上第一次登陆月球,而在月球上无法看到的名叫Woodstock地方在`3 Days of Peace & Music`口号下举行了盛大的音乐节。人类在为越来越进步的科技而欢呼之时,另一方面有很多人为音乐而欢呼,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一年。在Woodstock音乐节之前美国已经举行过很多摇滚音乐节,但提起足球就能让人想起世界杯一样,一谈到摇滚音乐节那大家肯定会说到Woodstock音乐节。为什么呢?1969年美国内外社会矛盾非常多,人权问题、针对参加越南战争而出现的反战争示威等等,所以当时美国社会非常混乱。60年代初的年轻一代反叛精神比较弱,二战以后出生的baby boom时代人参加所谓`Flower Movement`,而且之后被人们称之为hippie族。他们整天喊着反战、爱情、和平,但他的真正意义并不是积极参加到社会,而是回避者、追求梦幻世界的消极阶层。虽然是这样的背景,但4个年轻人自己出钱并策划举办了1969年8月15日Woodstock音乐节。
音乐节的名字来自即将要举行的场所地名Woodstock,但实际上因为当地政府和居民的反对,演出一度陷入被取消的危机,但住在临近地方的叫Max Jasger的人提供了自己的农场,所以经过很多曲折演出终于如期举行了。Woodstock音乐节举行的3天时间里(实际演出到18日早上应该算是4天),Woodstock聚集了数十万名(实际可能在45万以上)观众一同尽情欣赏演出,几天的演出属于他们自己的共和国、解放区。当时的政府对此活动非常不满,而且舆论的态度也不是很好,但hippie为主的观众在恶劣的天气和环境下没有发生任何事故,反而他们还过瘾了属于自己的小世界。与最近举行的乱糟糟的Woodstock演出相比,我们可以隐隐约约能猜测出当时观众们的世界观。当时最著名的很多艺人们参加了当时的演出。
Jimi Hendrix因唱了类似嘲笑美国的音乐,所以得到了观众的欢呼,而Janis Joplin的热情歌唱也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大家能听到Crosby, Stills & Nash和Neil Young的美妙合音和folk女王Joan Baez的豪爽的歌声,而且现场音响中还传出黑人fokl的醇厚的歌喉。演出中有美国人非常喜欢的Grateful Dead初期柔软的迷幻般的歌曲,还有Jefferson Airplane的初期出道歌曲。Melanie也不能不说,而且从英国专程来参加的Ten Years After和The Who在演出之后更加出名了。之后以3张LP销售的演出实况专辑(CD是2张)感觉像是Joe Cocker以完全自我形式歌唱Beatles的`With a little help from my friend`,一起与观众共呼吸并直接反映了Woodstock音乐节的气氛,而且把Mountain, CCR, Canned Heat, Santana, Iron Butterfly, Sly & The Family Stone等所有风格的摇滚音乐加入到一起。但是提出音乐和和平的短暂3天过去以后,随之大家慢慢就回到了从前的生活,这可能也是Woodstock音乐节所留下的遗憾。虽然在当时的年代里很多人都认为此演出很无聊,但给那一代和下一代人们留下了神话般的记忆,这可能是因为举办者的单纯目的得到了大家的共鸣。没有商业性的目的,而且在急进的世界观中展开,所以在3天的时间里大家感受到了最纯洁摇滚的自由世界。
【伍德斯托克音乐节的元祖】
三十年前,最后一批满身泥垢的年轻人撤离了马克思?雅斯格(MAX YASGUR)泥泞的牧场,它宣告了一个历史上最不同寻常的音乐节的结束。同时,对于其具有何种历史意义的争论也就此开始。真诚的“信徒”称其为一个时代的顶峰,认为它对人类思想的解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挑剔者”则将它视为一个天真无邪的时代的滑稽收场。
1969年举办的伍德斯托克音乐艺术节(WOODSTOCK MUSIC AND ART FAIR)吸引了四十五万观众。四天的时间里,他们在苏利文县(SULLIVAN COUNTY)的牧场缔造了一个嬉皮士的独立王国。在这里,人类的感知世界被彻底地打开,吸食毒品是合法的,性爱是自由的。音乐节于当年八月十五日下午五点零七分正式开始,持续至八月十八日上午结束。它引发了纽约州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交通堵塞,通向纽约州的高速公路被迫关闭。美国相当多的州县在此之后立法以禁止类似活动的再次举行。
和其它为数不多的历史事件一样,“伍德斯托克”已成为某类文化现象的代名词。正如“水门”(WATERGATE)暗示着公众信任危机,“滑铁卢”(WATERLOO)代表惨烈的失败,“伍德斯托克”指向的是弥漫于六十年代的纵欲及享乐主义。历史学家费尔徳曼(BERT FELDMAN)说:“人们在这里经历的是一场一生中绝对只有一次的事件,它成分复杂,无法复制,如同狄更斯所说,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出现在1969年那个不同寻常的周末的有谎言家,热恋中的情人,先知以及形形色色的投机者。他们在那里谈情说爱,钻营牟利,共同创造了一个足以载入史册的历史瞬间。音乐节图标(见附图)的设计者斯科尼克(ARNOLD SKOLNICK)是这样描述它的:“一阵急促,躁动的敲击在这个国家的某个地方响起,于是人们从四面八方闻声而至。”
这场嬉皮士的狂欢最终花费了二百四十万美元。它的主办者是四个截然不同的青年人,他们是:罗伯茨(JOHN ROBERTS),罗斯曼(JOEL ROSEMAN),考菲尔德(ARTIE KORNFELD)和迈科朗(MICHAEL LANG)。
年龄最大的罗伯茨那一年26岁,是这个活动的投资人。他因继承了一个药店和一个牙膏制造厂而拥有上百万美元的资产。他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曾作过陆军中尉。在此之前,他只亲临过一场由“海滩男孩”演出的摇滚音乐会。他的朋友罗斯曼是长岛(LONG ISLAND)一个著名牙医的儿子,毕业于耶鲁大学法律系。在1967年,24岁的罗斯曼留着络腮胡须,在一支作风闲散的摇滚乐队中任吉他手。1967年冬天,两个青年人合租了一套公寓,盘算着如何打发漫长的余生,他们决定为一家电视台编写长篇肥皂剧,内容是关于两个头脑简单而富有的年轻人的商业投资冒险,他们将面临各种困境,最终在关键时刻化险为夷。
为了丰富剧情,这两位决定在现实生活中扮演一下剧中的主人公。于是在一些杂志的分类广告上出现了这样的文字:“两个雄心勃勃的年轻人寻求感兴趣的投资机会及商业项目”。他们收到了上千个五花八门的回复,其中一个新奇的项目吸引了他们的目光——自行车滑雪,这是一个当时在欧洲颇为风行的运动,两个人对其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慢慢地,两位未来的肥皂剧剧作家不知不觉变成了冒险投资家,不折不扣地变成了剧中人。
25岁的考菲尔德总穿着大翻领的制服,他在著名的政府大厦唱片公司(CAPITOL RECORDS)任职,因常在办公室里吸大麻而声名不佳。他的工作是与大牌的摇滚明星联络,他本人也进行歌曲创作。麦克朗在朋友们眼中是个精灵古怪的人物,有一头黑色的披肩卷发,23岁的时候,他在佛罗里达拥有了第一家大型商店。1968年,他策划了当时规模最大的迈阿密流行音乐节,吸引了四万观众。后来他作了一支摇滚乐队的经纪人,寻求与唱片公司的签约,1968年底,他找到了考菲尔德。
两人一见如故。不久,麦克朗搬入了考菲尔德在纽约的公寓,他们进行了多次的彻夜长谈,酝酿出了一些构想。其一是举办一场超大规模的摇滚音乐会;其二是在距曼哈顿一百公里的一个名为伍德斯托克的小镇建立一个录音室。选定这个地方,是因为这个远离尘嚣,风景优美的小镇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已成为很多艺术家心目中的圣地。在六十年代末,许多摇滚艺人都迁居于此,其中包括鼎鼎大名的BOB DYLAN, THE BAND, TIM HARDIN, VAN MORRISON, JIMI HENDRIX, JANIS JOPLIN。两人开始为他们的计划寻找投资人。1969年2月,在他人的引荐下,他们与罗伯茨及罗斯曼进行了一次会谈。麦克朗事后回忆说:“那两位一脸迷惑的看着我,嬉皮文化对他们而言是新奇的,尽管如此,他们对我们的计划依然很感兴趣,并要求我们提供一份书面材料,其中包括一切活动的预算及其它具体事宜。”在他们第二次会面时取得了一致:将音乐会的规模定在有十万观众参与,预算定为五十万美元。四个合作者在野外搭建的帐篷里喝着鸡尾酒,吃着烤面包片进行着紧张的筹划,他们开始派人去四处拜访摇滚艺术家,他们梦想着能够邀请到象JOAN BAEZ这样的传奇人物出席。3月,他们注册成立了名为“伍德斯托克冒险计划”的公司,每人占四分之一的股份。接下来迫在眉睫的事情就是寻找合适的场地。为此他们的触角遍及了哈德逊中部的整个乡村。最终,他们在洛克兰县(ROCKLAND COUNTY)的沃克尔(WALLKILL)以一万美元的价格租下了一片大面积的开阔地。在三月下旬的一个星期天,四个人驱车来到这里拜访了土地的拥有者霍华德,他们注意到了这片土地的工业化痕迹。罗伯特事后回忆当时的感受:“这里并不是十分理想,但无论如何,我们终于找到了一个地方。”
【伍德斯托克音乐节的组织】
米尔斯的三百英亩空地交通极为便利。它位于城镇最主要的211号大道的尽头,距与纽约州高速公路相连的17号大道仅一英里,并铺设有必要的水利管道及电力设施。它原本被划分为工业用地,也被允许进行文化展览及演出。尽管音乐节的组织者对这里不甚满意(因其背离了他们所宣扬的“回归田园”的宗旨),但他们依然向地方发展规划委员会递交了活动申请,并开始着手进行相关的工作,同时寻找着更为合适的场地。
罗斯曼在五月底对沃克尔的地方官员说这次活动将邀请一些爵士乐队及民谣歌手参演,预计有五万观众。地方长官斯科塞(JACK SCHLOSSER)则对此心怀疑虑。他事后回忆说:“我感觉那些组织者在有意地隐瞒一些事情,例如观众的人数。随着与他们接触的加深,我发现他们并不了解他们正在做的事情。五万人相当于军队中一个师的人数,相应的后勤部门极其庞大。因此,参加音乐会的即使是五万个牧师,我一样会担心。”
从四月底开始,组织者们已经开始筹划在大众传媒上推出一系列与活动相关的形象设计以引起公众的关注。五月,在“纽约时代”等杂志上开始出现本次活动的广告。在康菲尔德心目中,搭建舞台,与摇滚乐队签订演出合同,甚至售票都不是头等大事,音乐会的重点在于体现一种观念,并使其成为一个能对一代人的风貌进行完整记录的事件。在活动的宣传品中,组织者敏锐地借用了代表反传统文化的群体惯用的标志及用语。在当时特殊的政治文化气氛中,为了顺应同代人要求独立自由的倾向,最初麦克朗建议将整个活动命名为“宝瓶座之展示”(AQUARIAN EXPOSITION),他还设计了一个风格华丽,以水瓶为中心图案的张贴画。最终,活动的宣传口号定为“和平与音乐的三天”(THREE DAYS OF PEACE AND MUSIC),取代了高度概念化的“宝瓶座之展示”。主办者欲以“和平”体现青年人心目中的反战情绪,也想用此种暗示来避免活动中可能出现的任何暴力事件。
标志图案中的鸽子原本的设计是落在一支长笛上。设计者斯科尼克当时住在谢尔德岛,每天都在画鸽子,当活动的另一位广告撰稿人打电话给他并告诉他活动的口号时,他随即用刀片把一只鸽子的完整形象从写生簿上切割下来,“那时我喜欢听爵士乐,所以最初的设计是鸽子落在长笛上,但仅仅过了一天,我就决定让它落在一把吉他上。”
“伍德斯托克冒险者”在试图与那些当时最著名的摇滚乐队签订演出合同时遇到了麻烦,明星们因为担心演出后拿不到酬金而不愿与一个闻所未闻的机构签合同。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组织者开出了当时令人难以拒绝的天价。首先,他们以12000美元签下了当时最著名的迷幻摇滚乐队JEFFERSON AIRPLANE,这支乐队此前的出场费一般是5000到6000美元;随后他们以11500美元请来了CREEDENCE CLEARWATER RIVIVAL,以12500美元请来了THE WHO,后面的事情就变得简单了。“我告诉他们钱不是问题,如果他们开价五千,我会给他们一万。”最终,他们在请摇滚乐队及歌手这一项上花了十八万美元。
罗斯曼与罗伯茨希望能请到电影公司对这次活动进行全程拍摄。但此前拍摄摇滚纪录片几乎无利可图。一年前,一部关于蒙特利尔流行音乐节的纪录片在票房上遭到惨败,因此一般电影制作人不愿涉足与此。他们幸运地遇到了韦德勒(MICHAEL WADLEIGH)。27岁的韦德勒是当时颇有名气的摄影师及独立电影导演。两年前,他自行中止了在哥伦比亚大学医学系的学业,开始将其所有时间用于在城市的街道上拍摄民众与政府在政治文化方面频繁发生的冲突。他曾在他的影片中使用摇滚乐作背景音乐以表现相应的主题,并使用多媒体来增强影片的表现力。当音乐节的组织者找到他时,他立刻被深深地吸引,并马上决定不计报酬地投入其中。
1969年5月初的一天,麦克朗及其同伴哥斯坦(STAN GOLDSTEIN)走进了当地一家音响设备商店并找到了它的主人马科夫(ALLAN MARKOFF),“他们请我为一场有五万观众的音乐会设计音响,还提到观众人数也许会达到十万甚至十五万。”马科夫起初怀疑这两个人的精神是否正常,“十万观众的音乐会在当时是不可思议的,这相当于现在的三千万观众。”当时24岁的马科夫是当地唯一一位名字列入“音频工程师社团名册”的人,麦克朗正是从这本杂志上发现了他的名字并找到了他。马科夫就这样成了这场音乐会的音响设计。他还记得在他设计的音响中,即使是扬声器的最低音量也足以使任何一位距音箱十步以内的观众听觉受到损伤。
沃克尔当地的居民们开始慢慢接触到这样一些词汇:“嬉皮士”;“毒品”;“摇滚音乐会”,随着音乐会的广告开始在各大杂志及电台出现,居民们了解到将有一场持续三天,而且很可能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摇滚音乐会在此地举行。“伍德斯托克冒险者”的成员大多装束奇异,在当地人的心目中,留长发,衣着破烂是政治左翼及吸毒者的典型形象,这使很多人担心即将天下大乱,他们将这种紧张情绪都倾泻在了米尔斯一家身上。开始有人在当地教堂拦住米尔斯,指责他给当地人带来了麻烦。为了防止事态的恶化,活动的组织者雇用了原司法部门高级助理韦斯(WES POMEROY)负责安全保障,同时在职人员名单上还列入了令人尊敬的甘南牧师(DONALD GANOUNG),他的职责是处理组织机构与当地居民的关系。但这一切的努力都未能挽回局势,土地的主人米尔斯不断地接到匿名电话,甚至有人威胁要拆毁他的住房。他报了警,但因证据不足,警察无法拘留任何嫌疑人。当地居民出于对未知事物的恐惧陷入了奇怪的状态。米尔斯直到今天也不愿谈论在1969年镇上的人们对他作了什么,他说:“我知道一切已经过去很久了,但我还是不愿惹麻烦。”
【伍德斯托克的影响】
“伍德斯托克”的组织者将这次音乐会对外界宣传为“乡村的快乐周末,临时的自治村庄”。广告迅速出现在洛杉矶,圣弗朗西丝科,纽约,波士顿,德克萨斯,华盛顿等大城市的大众杂志,地下刊物及电台的广播中。为了给这个所谓的“自治村庄”寻找必要的工作人员,六月下旬,哥斯坦找来了“小猪农场”(HOG FARM) 的成员。“我们把小猪农场的社员纳入到工作人员群体中是为了让他们给这次音乐会的参予者作一个表率。我们知道在户外满天星光下露营对许多青年人来说是极具吸引力的,我们同样知道会有许多来这里的人从未有过这样的经历,因此我们要尽可能的为他们创造一个易于适应的环境。”哥斯坦解释说。
沃克尔地方规划委员会于1969年7月15日正式回绝了音乐会组织者们的活动申请,理由是活动计划“不完善”。户外临时厕所等音乐会的必要设施在沃克尔不允许设立。此举引来当地居民的同声喝彩。委员会甚至还专门通过了一项提议,要求此后在此地举行的任何一次超过五千人的聚会都要事先经过批准。当地官员否认此项提议与“伍德斯托克”有任何关系,尽管这其中的关联显而易见。
“伍德斯托克”的此番遭遇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后果:这里的一举一动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并引发了公众的极大兴趣。考虑到已经形成的对峙气氛,如果舞台真的搭建在这里,演出最终不是被压制就是将演变成一场暴乱。麦克朗说:“我们不希望看到带着防毒面具的防暴警察的到场,如果事情发展下去,这将不可避免。”有的当地居民甚至扬言要开枪打死第一个走进村庄的嬉皮士。瓦德雷当时正在怀俄明州拍摄一部登山题材的影片,得知这一消息时他非常失望,“我一直担心这场音乐会的流产,这种担心一直困扰着我,直到音乐会正式开始。”
艾略特(ELLIOT TIBER)在白湖(WHITE LAKE)惨淡经营着一个度假村。八十个房间在一年四季几乎总是空的。长时间的入不敷出几乎耗尽了他的所有积蓄。有一段时间,他希望通过在附近举办一次音乐会来为度假村招揽更多的顾客,因此申办了一张音乐会的演出许可证。“我为此花了八美元,也许是十二美元,这张许可证对音乐会的规模等方面没有明确的限定。”当时艾略特手下只有一个室内乐四重奏小组,所以这个计划一直没有实现。他在报上了解到了“伍德斯托克”的处境,便给组织者打了一个电话。麦克朗第二天就赶到了这里,当他看到了指定的音乐会举办地点——度假村后的十五亩沼泽地时,他表示这里的面积太小了。艾略特此时忽然想起了他的老朋友雅斯各(MAX YASGUR),几年来,度假村的牛奶和奶酪一直是由他供给的,他在贝塞尔(BETHEL)拥有广阔的牧场。当时艾略特就给雅斯各打了电话,询问是否可以以每天50美元的价格租用他的牧场来办音乐会。雅斯各回答说:“音乐会?又是你那个异想天开的计划?”
在一片开满紫色苜蓿的田野里,麦克朗找到了雅斯各。他看到这里四面的斜坡构成了广阔的碗状地势,在“碗底”有可供搭建舞台的平地,附近还有一个湖,他对此十分满意并在心里打定了主意。两个人缓步走上斜坡,开始讨论具体的价格。雅斯各计算着演出将给他的牧场带来的损失以及事后恢复原状所需的费用。“老雅斯各是个精明的家伙,他用一支铅笔在纸上把这一切算得一清二楚,还不时地用他的舌头舔一舔笔尖。”麦克朗回忆说:“同他握手时,我注意到他的右手只有三个手指,但他的手象铁铸的一般有力。
雅斯各在苏利文县是以言词强硬闻名的。四十年代,他在纽约大学学习了不动产法的相关课程,毕业后他回到了自己的家乡经营一个奶牛场。几年后,他卖掉了在枫木(MAPLEWOOD)的奶牛场,举家搬到贝塞尔寻求事业上更大的发展。到了六十年代,雅斯各的奶牛场已极具规模。这个坐在“伍德斯托克”的小伙子们面前,叼着烟斗的老人是整个苏利文县最大的牛奶制造商。他的奶牛场具备强大的运输力量,大型的冷冻设施以及成套的消毒设施。音乐会借用的六百亩土地仅是他地产的一小部分。
几天之后,八辆轿车载着部分音乐会的工作人员来到这里。为了防止在沃克尔发生的事情在这里重演,此行尽量不事张扬,以免惊动这里的居民。在与雅斯各的交谈过程中,工作人员一如既往的有所隐瞒,雅斯各的态度十分谨慎,出价也很高。其间,艾略特与麦克朗到附近一家名为“灯塔”的餐厅吃饭,消息在这里被泄露了。“在我们结帐的时候,我们听到餐厅里的收音机正在广播,它播出了‘伍德斯托克’已经转移到了白湖地区的消息,当时餐厅里空无一人,我们都惊呆了”,艾略特回忆说:“在1969年7月20日,全世界都在谈论着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但在贝塞尔,人们却在谈论着‘伍德斯托克’这个嬉皮士的聚会。我早已习惯了面对各种突如其来的困境,但这一次,我确实要被击垮了。”
㈨ 唱犬夜叉完结篇ED2的ALAN何许人也
中国藏族女歌手——阿兰(alan)
籍贯:四川美人谷
生日:年7月25日
民族:藏族
身高:160cm
体重:40kg
血型:O型
毕业学校: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声乐系
特长:二胡、舞蹈、钢琴
语言:中文、藏语、英语、日语
尊敬的人:父亲
擅长的事:将事情准确地传达给对方
喜欢的食物:四川火锅、日本火锅、生鱼片、烧烤
喜欢的动物:狗
必不可缺的东西:信念
关键字:人类之爱、和平
以成为超越国境、人种、宗教、性别、甚至世代的艺人为目标,想要唱出“不论在任何地方都能被接受的音乐”。
将包括朋友、家人在内的“世界”联结起来。
阿兰简介:
ALAN据传,英国有一位诗人,叫Alawn(阿伦),很近似於Alan,它的意思,但后来,这个名字常变形为Eilian、Allan、Ailin、A'lon等等。Alan的发音近似於撒格逊语Aylwyn或Alwyn(熟悉的朋友)的意思)。所以它在英国很为人所欢迎。
星路历程
Alan,阿兰·达瓦卓玛,四川康定藏族.
生日 1987年7月25日
民族 藏族
身高 160
学习经历:
1992年-1997年:康定回民小学
1997年-2003年:四川音乐学院附中
2003年-2007年:解放军艺术学院音乐系
● 2004年,加盟现代女子民乐非凡乐队
● 2005年8月,推出个人首张音乐专辑《声声醉如兰》,参加第三届北京大学生校园歌手大赛获十佳歌手第二名及最佳形象奖
● 2006年,获得第九届上海亚洲音乐节亚洲新人总决赛亚军
在校期间,多次随总政等下部队演出,积累了一定的演出经验;随央视心连心艺术团出方埃及等。还曾在电视剧《太阳女神》中演女二号:卓玛;拍摄了酸奶广告(内蒙乳业)及MV 《香蕉菠萝》
● 2006年签约日本艾回唱片总部,于2007年11月21日发行第一张单曲『明日への讃歌』
● 阿兰受邀为《源氏物语》一千年纪念演唱的《千年の虹》已收入2007年12月5日发行的『源氏ノスタルジー』
Alan 心战●2008年7月 心战~RED CLIFF~(电影《赤壁》主题曲)
藏族女孩签约日本
2006年9月,阿兰参加了第九届亚洲音乐节中国内地新人歌手选拔赛,以总分0.005分之差屈居亚军。此前,凭借出色的音乐才艺和绝佳的外形,阿兰在大学未毕业时就被艾回唱片公司的在京人员看中。去年,阿兰最终签约艾回。
艾回唱片在中国以及美国、英国等均设有分公司,其华语部旗下签约的华语唱片艺人包括刘德华、王心凌、陈冠希、容祖儿、光良、罗志祥、徐若瑄、何洁等,但直接被艾回总部签约、发行日本唱片的藏族女孩,阿兰·达瓦卓玛还是第一个。
唱片公司为阿兰在北海道拍摄的《明日への讃歌》PV投资达1500多万日元 (约100多万元人民币),旋律荡气回肠,虽然是日文歌词,但阿兰的藏歌唱腔依然高亢而鲜明。据悉,《明日への讃歌》Single将于11月21日在日本发行,其中文版不久也将在国内亮相Single中收录的新歌由野岛伸司、菊池一仁等日本大牌音乐词曲作家创作,他们都是滨崎步、幸田来未等当红歌星的御用词曲作者。
去年8月27日,签约后的阿兰第一次到东京去看了公司举办的一年一度超大型演唱会并与制作人见面,滨崎步、幸田来未、宝儿等都大牌歌手都相继登场。
今年9月10日,阿兰的日本官网开通,现在她每天都在东京过着通往明星之路的辛苦生活。公司要求她每星期一、三、五都要上日文课,要求她用日语和中文分别写两篇博客来发布。她写道:“日语的进步还是那么缓慢,有什么办法能够快点进步呢?真是头痛!”阿兰也在博客中回忆起她在成都的快乐时光:“中学时代的我每天背个书包骑个自行车,车后面还架着二胡……还有几次因为眼睛不好,骑得太快赶着上课,没看见地上的东西,硬是摔得很惨烈……”
这是AVEX公司首次次签约中国大陆艺人,更是AVEX东京总部第一次签约中国艺人.第一次藏族女孩阿兰已经传奇般地在国际乐坛起飞了。
㈩ 10大明星成名前都有着怎样的悲惨史
李宗盛在歌曲里这样唱到:“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谁能随随便便成功……”这句歌词获得了许多老百姓的认同,其实这又何尝不是李宗盛写出的一个又一个明星的心声呢?我们都只看到了明星光彩夺目的一面,可谁又知道他们出名之前的工人身份呢?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句话用在那些大明星上一点也不为过……
达人韩小晓为你揭秘出名前曾生活悲惨的10大明星,没有他们的过去就没有他们的今天……
1.商场售货员———张曼玉
作为最杰出的华人影星之一张曼玉以其自身无法阻挡的魅力迷倒了万千影迷,生活中见她本人一面非常不容易,殊不知她在入行之前是一名商场售货员,在她成名之前只要你去她工作的的商场买东西,就随时可以见到她,而且会得到她的热情服务。张曼玉并没有梦想自己成为明星,她最大的梦想是能成为一名空姐。但一次选美比赛却改变了她的一生。
收藏该贴 顶:0 砸:0 回复 检举 `~Mabel_へ 575459 1 111.172.14.111 `~Mabel_へ 3级 写小纸条发表于 2010-09-17 22:47:39 2 2.酒店服务员———周润发
周润发出生在香港南丫岛的贫民窟里,那时的香港没有希望工程,家境贫寒的发哥中学毕业后就无缘继续读书了,迫于生计到酒店做起了服务员。想来当年的发哥为生活所迫并无后来“小马哥”或“许文强”的风采,否则工作勤劳积极努力的他,也不会常受客人奚落白眼了。
顶:1 砸:0 回复 检举 `~Mabel_へ 575459 2 111.172.14.111 `~Mabel_へ 3级 写小纸条发表于 2010-09-17 22:47:53 3 3.发廊理发师———刘德华
今天风光无限的天王刘德华当年初入社会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发廊的理发师。当年被刘德华服务过的客人现在一定后悔,当初留一张照片多好。刘德华说他曾经给许多人做过头发,比如曾志伟、谭咏麟、汤镇业……谁知道,日后刘德华却成为天王中的天王。
顶:1 砸:0 回复 检举 `~Mabel_へ 575459 3 111.172.14.111 `~Mabel_へ 3级 写小纸条发表于 2010-09-17 22:48:07 4 4.粉丝推销员———李宗盛
很多人都知道李宗盛家里是开煤气行的,虽算不上大富之家,但是生活在小业主的家庭里,日子过得还算不上清苦。那时还很年轻的宗盛大哥常常帮家里送煤气。后来,服完兵役的李宗盛,到一家粉丝厂做起了业务员,推销粉丝。日后功成名就的李宗盛很少向人提及有这么一段过去。每次碰到他的时候,有一个问题一直不好意思问他,“宗盛大哥,你还喜欢吃粉丝吗?”
顶:1 砸:0 回复 检举 `~Mabel_へ 575459 4 111.172.14.111 `~Mabel_へ 3级 写小纸条发表于 2010-09-17 22:48:24 5 5.商场促销员———梁朝伟
和他的黄金搭档张曼玉真是有缘,不仅两人在银幕上配合的十分默契,连出道之前的经历两人也出奇的相似。中学毕业成绩很好但是家境很差的梁朝伟也没钱念书,找到了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电器商场当是售货员。
顶:1 砸:0 回复 检举 `~Mabel_へ 575459 5 111.172.14.111 `~Mabel_へ 3级 写小纸条发表于 2010-09-17 22:48:53 6 6.歌厅女招待———张柏芝
张柏芝来自一个单亲家庭。张柏芝的父母很早就离婚了,母亲三次改嫁,她与弟弟是同母异父所生。13岁的时候随母亲到澳洲。因为没有钱吃饭、没有钱交学费,张柏芝开始了半工半读的生活,一天两份工作。早上在马来餐厅上班,晚上就到酒楼做服务员,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好几年。在卡拉ok里面做招待,做过装修房子的工人,手上经常受伤,整天把自己弄得脏兮兮的。所以张柏芝从出道的第一天就说自己:“我从来就不是玉女!”
顶:1 砸:0 回复 检举 `~Mabel_へ 575459 6 111.172.14.111 `~Mabel_へ 3级 写小纸条发表于 2010-09-17 22:49:22 7 7.染化厂电工——毛阿敏
毛阿敏是上海人,集江南姑娘的天生丽质与大上海的雍容华贵为一身。很难想象,阿敏早年只是一位纺织女工,具体的工作为上海染化七厂的电工学徒。但毛阿敏始终没有放弃自己对音乐的喜爱。1985 年,毛阿敏从上海参军入伍到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后投身到著名作曲家谷建芬门下,与谢晓东,那英等一起接受了谷老师的悉心调教,并在1986年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荣获通俗唱法第三名。后凭借一曲《绿叶对根的情谊》获第四届贝尔格莱德国际音乐节流行歌曲演唱的第三名,成为中国歌坛大腕。
顶:1 砸:0 回复 检举 `~Mabel_へ 575459 7 111.172.14.111 `~Mabel_へ 3级 写小纸条发表于 2010-09-17 22:49:37 8 8.铁路工人———张国立
张国立出生在天津,父亲在铁路系统工作。张国立在陕西读完了小学,中学毕业后由于父亲的原因当上了铁路工人。后来,因为会说普通话而被调进宣传队当了报幕员。1974年西安电影制片厂要拍一部关于铁路方面的戏,他被选上演了一个角色,就此他的人生发生了重大的转折。之后张国立主演了《死水微澜》等剧而名声鹊起,《红楼梦》热播后更成功追求到了当时美艳动人的王熙凤——邓婕,开始了影视圈里的黄金夫妻档生涯。
顶:2 砸:0 回复 检举 `~Mabel_へ 575459 8 111.172.14.111 `~Mabel_へ 3级 写小纸条发表于 2010-09-17 22:49:53 9 9.搬运工———王金斌
最近特别火爆的人气偶像王金斌凭借他性感的身材蹿红娱乐圈,身最181cm的王金斌在巴黎凡尔赛大学--计算机专业、又在巴黎大学攻读计算机网络硕士,之后更取得了巴黎贝尔西商学院-奢侈品市场与管理硕士的学位。一直在法国贸易公司做国际贸易,奢侈品市场与管理等等工作。这位会说中文、法语、英语、简单西班牙语与意大利语五国语言的绅士吸引了国内很多女粉丝,而他不止健硕的身材,还会跳拉丁舞,热爱法国音乐剧。这些都让他在娱乐圈发展畅通无阻。不过你能想象吗?这个让人艳羡的钻石王老五,其实出身于浙江台州农村,父母都没有文化,他还有四个姐姐。在在北京做过保安,夜总会服务生等等职位。2002年独自去法国,在法国期间,边学习边打工,语言不通时,干农活,摘过葡萄,苹果,搬运工等。睡过火车站,农地里搭帐篷。麦当劳打工,送外卖,餐馆服务生,吧台调酒师……可以说他曲折的经历才是督促他刻苦学习出人头地的源动力。应了古人那句话:“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顶:1 砸:0 回复 检举 `~Mabel_へ 575459 9 111.172.14.111 `~Mabel_へ 3级 写小纸条发表于 2010-09-17 22:50:06 10 10.棉纺工人———张艺谋
张艺谋原名张诒谋,是他父亲起的名,后来拍电影后,该成张艺谋。1972年只有初中文化,刚满21岁的张艺谋就进入陕西咸阳第八棉纺织厂,作为乾县下乡学生分来的,刚开始只是普通的操车工。1974年,张艺谋在咸阳第八棉纺织厂织袜车间工艺室搞宣传,主攻摄影、绘画。 当时的工资是每月30.2元,他省吃俭用积攒了不少钱,不买衣服,不买自行车,唯独买了一架海鸥牌4A照相机。其实张艺谋家里没一个人是搞电影的,他爸是军人,他妈是医生,没人想到他将来会搞电影。而且还能成为08奥运开幕式的总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