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泡泡不见了串词
广泛传播股份今天给大家你还v更美好v保险个人房东
⑵ 如何让幼儿在音乐活动中体验快乐
一、多培养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幼儿音乐教育是对幼儿进行的音乐启蒙教育,采取生动活泼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培养和发展幼儿对音乐的兴趣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幼儿有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等特点,如果采取简单呆板的教学模式,幼儿难以接受,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采取富有浓厚的趣味性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要充分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幼儿的学习欲望,方法力求生动、新颖。例如:教《春天》一歌时,事先在黑板上画好一棵大树,然后随着口唱"春天天气真正好",画出"太阳",地上长出小青草,画出一些"小草",树上小鸟吱吱叫,画出在树上唱歌的"小鸟","花儿都开了",在地上画出正在开放的花朵。这些简单生动的画面不仅揭示了歌词的内容,也能引起幼儿对自己所感受的春天景象的联想。 对一些童话故事般的歌曲,如:"小兔乖乖"、"数鸭子"等歌词形象、口语化强的,可让幼儿边唱边表演,边唱边游戏,从而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幼儿只有在兴趣性较强的音乐活动中,才能真正喜欢参与音乐活动,感受音乐的情趣。 二、多培养动手动脑的能力,拓宽知识面,提高唱歌的兴趣 幼儿歌曲来自幼儿生活,反映幼儿生活。引导幼儿了解与歌曲内容相关的知识,不仅可以拓宽幼儿的知识面,结合歌曲内容培养动手动脑的能力,还有助于对歌曲内容情绪的理解与感受,提高歌唱的兴趣性和表现力。如在教《泡泡不见了》这首歌曲之前,教师为幼儿制作多种不同形状的三角形、梯形、圆形等小模型,系上小绳,让幼儿放在装有肥皂水的盆里进行实验,取出后,一个个小模型像镜子一样透明,立体感强。然后启发幼儿动脑想想,什么东西加上水能吹出泡泡来,并做实验,得出的结论是肥皂、洗衣粉、洗发水、洗涤灵加上水,都能吹出泡泡来。然后让幼儿拿着自己制作的玩具,玩吹泡泡,在此基础上学习《泡泡不见了》,既拓宽了知识,感受到自己动手做玩具的成就感,又感受到唱《泡泡不见了》,这首歌的欢乐情绪。这样,应用多种手段有机的结合,互相渗透,提高了幼儿对音乐的兴趣,使幼儿多方受益。 三、多给幼儿自由的空间,让幼儿创造快乐。 幼儿艺术感知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是长期的, 是在充满艺术氛围的环境中和参加无数次的艺术活动中得到发展的。因此,幼儿艺术教育不能仅局限于教师组织的艺术活动,应贯穿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在一次观察活动中,幼儿穿上雨靴、雨衣, 打上雨伞, 在大自然中感受雨。幼儿们兴奋地在操场中玩耍,有的漫步,有的飞跑,有的在积水处踏得“啪啪啪”响,我感到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教育契机, 于是引导幼儿发现雨落在不同的地方会发出什么声音。幼儿带着问题在玩耍中仔细寻找, 发现了雨点落在雨伞上会发出“滴滴答答”的声音,落在小草上没有声音,落在大型玩具上有“ 笃笃” 的声音等。然后我参与到孩子们感兴趣的踏雨水的活动中, 发现会发出“叭叭”的声音。于是,我提议幼儿们用小雨靴来唱歌, 幼儿们尽情地在积水中玩耍, 踏出了许多好听的节奏, 在玩耍中不知不觉渗透了音乐教育。 幼儿们在玩耍中进行了创造性活动, 但幼儿们并未感到这是一种音乐活动,反而觉得“原来下雨在外面是这么好玩呀”。大自然广阔的空间为幼儿提供了宽松的自由的环境, 也为幼儿的创造提供了丰富的元素。幼儿在大自然中,自由地、无拘无束地、快乐地创造,同时也享受了创造的快乐。 四、多给幼儿自主的空间,让幼儿寻找快乐。 能让幼儿快乐的音乐,首先是幼儿喜闻乐见,贴近幼儿生活的音乐。过去往往教师自己费许多时间选出音乐,但幼儿却不喜欢,为什么呢?因为教师忽略了幼儿才是活动的主体。于是我想到,在选择教材时为什么不能让孩子与教师共同收集喜爱的音乐,从孩子生活中寻找素材,寻找他们快乐的源泉呢?幼儿喜爱动画片,观看动画片成了每日必须完成的事,也是幼儿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与幼儿的交流,我发现近期孩子对《喜洋洋与灰太狼》动画片非常感兴趣,片头曲更是人人会唱,甚至有一人唱众人合的效应。于是当我把孩子带来的《喜洋洋与灰太狼》主题曲放给幼儿听时,立即引起了自发地合唱和欢呼。 如何挖掘《喜洋洋与灰太狼》歌曲的教育性就放在了我的面前。《纲要》指出,艺术教育激发兴趣的目的是将一般兴趣引申提高到有一定深度的动机水平上。音乐的选择来源于幼儿,这是让幼儿享受音乐快乐的前提!怎样让幼儿享受音乐的快乐呢? 在认真反复思考后我感到, 以前的音乐活动往往是教师设计活动形式,幼儿被动参与。为什么不能让孩子参与到活动设计的过程中来呢?于是我大胆尝试着让幼儿自己选择活动方式。交流中有幼儿提出:"老师我想唱《《喜洋洋与灰太狼》的歌!""我想用《《喜洋洋与灰太狼》的歌来跳舞! ""我想画喜洋洋与灰太狼!……"幼儿有许多的想法,这时我感到一种单一的形式已不能满足众多孩子的愿望,于是我采纳了他们的建议。 活动过程中我发现幼儿喜欢音乐,喜欢这些表现形式,但表现还停留在对活动形式本身感兴趣上,教师该采取怎样的指导策略,去引导幼儿表现能力在原水平上的提高呢?该怎样启发幼儿创造性的表现自己的感受呢?儿童的创造表现往往是由环境和材料引发的,通过环境、材料的投放引发幼儿的内心冲突,进而引发幼儿认知结构的同化与顺应,促使幼儿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因此,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图谱、操作卡、舞蹈道具,让幼儿在生动有趣,材料丰富、自由探究、自主表现的活动中获得有益的经验,尝试创造表现带来的快乐。这样,教师不再是设计者和指导者,而是观察者和支持者,幼儿真正成为了活动的主体,在快乐的活动中享受音乐带来的快乐! 五、多给幼儿合作、交流的空间,让幼儿分享快乐 当今社会的高度发展及核心家庭的增加, 大大地改变了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环境, 使得许多幼儿性格孤僻,自我封闭,不会合作。幼儿在活动中更多注重于自我创造、自我赏识和自我满足,对于怎样与朋友合作, 怎样跟别人表达自己的思想, 怎样欣赏和分享同伴的成功、快乐的体验较少。 苏联着名教育学家维果斯基认为: 合作学习是幼儿学习的重要手段, 能促进幼儿在最近发展区的长足进步。《纲要》中指出:“要为幼儿创造表现自己能力的机会和条件,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相互欣赏,共同提高。在活动中给幼儿自由组合相互参观的空间, 幼儿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成功, 也分享了同伴的快乐。教师重视了幼儿的情感体验, 重视了活动过程中孩子的愉悦, 给幼儿留一点欣赏成功的空间, 让更多幼儿一起分享快乐。 总之,快乐是孩子学习、探究、尝试的原动力,孩子因为快乐所以学习,因为学习所以快乐。因此,我们有责任成为幼儿音乐活动的伙伴,支持者,引导幼儿喜爱音乐。我们共同努力让音乐带给幼儿快乐,让幼儿真正享受音乐的快乐吧!
⑶ 幼儿园音乐教案及运用的心理学知识点
音乐游戏是一种以发展幼儿音乐能力,并且通过游戏的方式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教学活动,是幼儿园音乐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形式和内容。教师在游戏中教,幼儿在游戏中学,教学过程中贯穿生动、活泼、童趣的气氛,大大提高幼儿学习兴趣。
一、音乐游戏的内涵
关于游戏的定义,中外学者说法不一,他们认为游戏是一种倾向、是一种行为、一种情景,游戏是生活的本质,游戏是幼儿的生活与工作等等。综合国内外学者对游戏本质及特征的认识,可以看出游戏具有源于内在动机、重过程轻结果、自由选择、主动参与、非实际性、具有积极情感等特征。《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提出:“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这些提法都确定了游戏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地位。音乐游戏是以歌唱、律动、演奏、欣赏等手段为主要形式的音乐教学活动,它将音乐和游戏紧密结合起来,以游戏的方式学习音乐,以音乐的内容进行游戏,促使幼儿拥有轻松、积极的学习心态,从而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二、音乐游戏的发展价值
在音乐游戏中,音乐和游戏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它将教育教学的要求以生动有趣的形式表现出来,帮助幼儿具体、形象地感受和理解音乐,获得一定的情绪情感体验,使孩子们在乐此不疲的游戏和玩耍中掌握音乐知识和技能,渗透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它的发展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促进幼儿音乐能力的发展
音乐是音乐游戏的灵魂,贯穿音乐游戏活动的始终。幼儿在音乐游戏中可以伴随音乐的流动、旋律的起伏、节奏的跳跃、音色的异同、情绪的变化与发展感受音乐的情绪情感、体裁、形式以及音乐风格与流派,进而在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通过游戏的方式锻炼自己,用手中的乐器或是身体表现和创造音乐。幼儿的音乐创造能力是以音乐感知能力为基础,是表现能力的升华。通过多样化的音乐游戏可以帮助幼儿通过音乐认识自我、认识世界,进而激发孩子的音乐潜能,帮助孩子用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来表现音乐。
(二)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以及现代动机心理学关于内在动机的研究和对儿童行为的观察,儿童具有三个层次九种需要。驱使儿童去游戏的需要主要有身体活动的需要、与环境保持平衡与协调的需要以及社会性交往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游戏可以满足儿童在生理、认知、社会性发展和自我实现自我肯定等方面的需要。各种需要发动了游戏,游戏使各种需要得到满足,需要的满足带来快乐,快乐作为强化物使儿童对游戏活动本身产生兴趣,兴趣和快乐这两种情绪体验相互作用,相互补充,如此循环反复,游戏就成为儿童稳定的兴趣,成为儿童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基本活动形式。
在音乐游戏中,幼儿可以通过发声训练锻炼肺活量以及声带和嗓音的柔韧性,通过舞蹈和律动锻炼手脚协调能力,通过打击乐器锻炼手持乐器的技巧以及脑中枢神经系统的配合能力等身体基本素质。音乐是帮助幼儿学习语言不可或缺的工具,一首首欢快活泼的歌曲往往就是一首朗朗上口的儿歌,通过音乐律动游戏学习单词、短句,积累语言经验,现如今许多智障儿童通过音乐治疗来刺激语言的发展,也是音乐对语言发展功能的体现。在音乐游戏中,幼儿对音乐的聆听可以提高幼儿的专注力,音乐中不同形式的音乐刺激幼儿分辨不同类型的声音以及声音中包含的情感,帮助幼儿培养注意力和良好的行为习惯。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游戏让幼儿在情感体验中获得美好的生活经验,利用音乐游戏活动对幼儿进行审美教育,不仅会使幼儿在音乐活动中体验积极快乐的情绪,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还可以培养幼儿的审美感知,提高幼儿的审美理解,从而对幼儿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及审美能力产生积极影响。音乐游戏还可以多途径帮助幼儿形成独立的音乐个性,同时在游戏的过程中对游戏规则的遵守等还有利于幼儿集体意识和合作意识的形成,提高幼儿同伴交往的能力,帮助幼儿各种社会性特征得到锻炼和培养。
三、音乐游戏的教学指导策略
(一)选择合适的活动材料
选择合适的音乐作品是开展音乐游戏的关键。选择的作品既要富有音乐性,也要富有游戏性。音乐游戏分为歌唱类音乐游戏、律动类音乐游戏、演奏类音乐游戏和欣赏类音乐游戏四种主要类型。歌唱类的音乐游戏在选材时应该选择歌词内容简单有趣、易记且易被幼儿理解,节奏和旋律比较平稳,歌曲速度适宜,结构简单多重复,适合幼儿用动作表现歌词内容,适合自发自由编唱的。例如《我爱我的小动物》这首歌,结构短小,节奏简单,歌词内容通俗易懂,孩子在学唱时可以用动作表现不同的小动物,还可以角色扮演并变换角色,边做动作边学唱歌曲。律动类的音乐游戏应该选择节奏感十分强的音乐,幼儿很容易通过身体律动或模仿性的动作来表现的,例如《泡泡不见了》这首歌,歌词部分可以用模仿性的动作表现,间奏部分可以用拍手拍腿等动作表现。演奏类的音乐游戏应该选择节奏感强,高低、强弱、长短、快慢对比强烈的,适合幼儿用不同乐器配器的音乐材料。欣赏类的音乐游戏应该注重选择音乐情绪情感变化强烈的,比如悲伤、高兴、调皮、紧张等。幼儿通过对音乐的喜怒哀乐的感知会帮助他形成对音乐的理解,也为日后建立丰富的音乐情感打下基础。
(二)制定适宜的音乐游戏活动目标
适宜的音乐游戏目标是有效开展音乐游戏的基础,教师在制定活动目标时应该根据幼儿园音乐教育的总目标和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来确定。比如根据小班幼儿律动能力以模仿为主、以单纯大肌肉动作为主、持续时间短的特点,因此在活动目标上大多以情感为主、动作为辅,发展小班幼儿在律动游戏中积极参与的态度,感受律动给他们带来的快乐。而大班幼儿由于动作的抽象性增强,动作与音乐的协调性增强,活动时间也较长,对动作的记忆力增强,因此在设计活动目标时可以对幼儿动作协调性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目标要求的不同,教师在设计游戏活动时侧重点就不同,就能够根据不同孩子的需要制定不同的游戏活动方案。
(三)创设良好的游戏环境
游戏环境的创设包括物质环境,也包括心理环境的创设。物质方面应提供幼儿参与音乐游戏的材料和场地,律动音乐游戏应保证每个幼儿都有活动的空间,演奏类音乐游戏应保证每个孩子都有参与配器的合适乐器。同时要注重宽松、自由、和谐的人际环境的创设,包括良好的师幼关系以及同伴关系。
(四)游戏过程中进行有针对性的游戏指导和规则设定
游戏具有“自然性”和“教育性”双重属性,因此,在幼儿游戏过程中,教师在注重培养幼儿游戏的自主性的同时,也应加强指导,给予幼儿游戏自由的同时强调规则意识。在音乐游戏活动中,老师应该仔细观察幼儿表现,在幼儿成功尝试后给予肯定的评价,在幼儿尝试失败或遇到困难止步不前时适时给予帮助和指导。
音乐游戏的有趣性决定了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容易出现过度兴奋、人际冲突等现象,而通过规则的设立帮助幼儿保持适度兴奋状态是音乐游戏顺利开展的重要条件。应鼓励幼儿自己设立游戏规则,引导幼儿增强游戏活动中的自律意识。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这些活动中体验到集体创造的快乐,学会理解、接纳、欣赏他人,学习与同伴的交流和合作。
(五)给予具体有针对性的评价
评价是了解幼儿发展水平,检测教育活动有效性的重要途径,针对幼儿在音乐游戏中的表现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
⑷ 音乐活动教案对幼儿发展有什么价值
音乐游戏是一种以发展幼儿音乐能力,并且通过游戏的方式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教学活动,是幼儿园音乐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形式和内容。教师在游戏中教,幼儿在游戏中学,教学过程中贯穿生动、活泼、童趣的气氛,大大提高幼儿学习兴趣。 一、音乐游戏的内涵 关于游戏的定义,中外学者说法不一,他们认为游戏是一种...倾向、是一种行为、一种情景,游戏是生活的本质,游戏是幼儿的生活与工作等等。综合国内外学者对游戏本质及特征的认识,可以看出游戏具有源于内在动机、重过程轻结果、自由选择、主动参与、非实际性、具有积极情感等特征。《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提出:“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这些提法都确定了游戏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地位。音乐游戏是以歌唱、律动、演奏、欣赏等手段为主要形式的音乐教学活动,它将音乐和游戏紧密结合起来,以游戏的方式学习音乐,以音乐的内容进行游戏,促使幼儿拥有轻松、积极的学习心态,从而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二、音乐游戏的发展价值 在音乐游戏中,音乐和游戏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它将教育教学的要求以生动有趣的形式表现出来,帮助幼儿具体、形象地感受和理解音乐,获得一定的情绪情感体验,使孩子们在乐此不疲的游戏和玩耍中掌握音乐知识和技能,渗透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它的发展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促进幼儿音乐能力的发展 音乐是音乐游戏的灵魂,贯穿音乐游戏活动的始终。幼儿在音乐游戏中可以伴随音乐的流动、旋律的起伏、节奏的跳跃、音色的异同、情绪的变化与发展感受音乐的情绪情感、体裁、形式以及音乐风格与流派,进而在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通过游戏的方式锻炼自己,用手中的乐器或是身体表现和创造音乐。幼儿的音乐创造能力是以音乐感知能力为基础,是表现能力的升华。通过多样化的音乐游戏可以帮助幼儿通过音乐认识自我、认识世界,进而激发孩子的音乐潜能,帮助孩子用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来表现音乐。 (二)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以及现代动机心理学关于内在动机的研究和对儿童行为的观察,儿童具有三个层次九种需要。驱使儿童去游戏的需要主要有身体活动的需要、与环境保持平衡与协调的需要以及社会性交往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游戏可以满足儿童在生理、认知、社会性发展和自我实现自我肯定等方面的需要。各种需要发动了游戏,游戏使各种需要得到满足,需要的满足带来快乐,快乐作为强化物使儿童对游戏活动本身产生兴趣,兴趣和快乐这两种情绪体验相互作用,相互补充,如此循环反复,游戏就成为儿童稳定的兴趣,成为儿童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基本活动形式。 在音乐游戏中,幼儿可以通过发声训练锻炼肺活量以及声带和嗓音的柔韧性,通过舞蹈和律动锻炼手脚协调能力,通过打击乐器锻炼手持乐器的技巧以及脑中枢神经系统的配合能力等身体基本素质。音乐是帮助幼儿学习语言不可或缺的工具,一首首欢快活泼的歌曲往往就是一首朗朗上口的儿歌,通过音乐律动游戏学习单词、短句,积累语言经验,现如今许多智障儿童通过音乐治疗来刺激语言的发展,也是音乐对语言发展功能的体现。在音乐游戏中,幼儿对音乐的聆听可以提高幼儿的专注力,音乐中不同形式的音乐刺激幼儿分辨不同类型的声音以及声音中包含的情感,帮助幼儿培养注意力和良好的行为习惯。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游戏让幼儿在情感体验中获得美好的生活经验,利用音乐游戏活动对幼儿进行审美教育,不仅会使幼儿在音乐活动中体验积极快乐的情绪,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还可以培养幼儿的审美感知,提高幼儿的审美理解,从而对幼儿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及审美能力产生积极影响。音乐游戏还可以多途径帮助幼儿形成独立的音乐个性,同时在游戏的过程中对游戏规则的遵守等还有利于幼儿集体意识和合作意识的形成,提高幼儿同伴交往的能力,帮助幼儿各种社会性特征得到锻炼和培养。 三、音乐游戏的教学指导策略 (一)选择合适的活动材料 选择合适的音乐作品是开展音乐游戏的关键。选择的作品既要富有音乐性,也要富有游戏性。音乐游戏分为歌唱类音乐游戏、律动类音乐游戏、演奏类音乐游戏和欣赏类音乐游戏四种主要类型。歌唱类的音乐游戏在选材时应该选择歌词内容简单有趣、易记且易被幼儿理解,节奏和旋律比较平稳,歌曲速度适宜,结构简单多重复,适合幼儿用动作表现歌词内容,适合自发自由编唱的。例如《我爱我的小动物》这首歌,结构短小,节奏简单,歌词内容通俗易懂,孩子在学唱时可以用动作表现不同的小动物,还可以角色扮演并变换角色,边做动作边学唱歌曲。律动类的音乐游戏应该选择节奏感十分强的音乐,幼儿很容易通过身体律动或模仿性的动作来表现的,例如《泡泡不见了》这首歌,歌词部分可以用模仿性的动作表现,间奏部分可以用拍手拍腿等动作表现。演奏类的音乐游戏应该选择节奏感强,高低、强弱、长短、快慢对比强烈的,适合幼儿用不同乐器配器的音乐材料。欣赏类的音乐游戏应该注重选择音乐情绪情感变化强烈的,比如悲伤、高兴、调皮、紧张等。幼儿通过对音乐的喜怒哀乐的感知会帮助他形成对音乐的理解,也为日后建立丰富的音乐情感打下基础。 (二)制定适宜的音乐游戏活动目标 适宜的音乐游戏目标是有效开展音乐游戏的基础,教师在制定活动目标时应该根据幼儿园音乐教育的总目标和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来确定。比如根据小班幼儿律动能力以模仿为主、以单纯大肌肉动作为主、持续时间短的特点,因此在活动目标上大多以情感为主、动作为辅,发展小班幼儿在律动游戏中积极参与的态度,感受律动给他们带来的快乐。而大班幼儿由于动作的抽象性增强,动作与音乐的协调性增强,活动时间也较长,对动作的记忆力增强,因此在设计活动目标时可以对幼儿动作协调性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目标要求的不同,教师在设计游戏活动时侧重点就不同,就能够根据不同孩子的需要制定不同的游戏活动方案。 (三)创设良好的游戏环境 游戏环境的创设包括物质环境,也包括心理环境的创设。物质方面应提供幼儿参与音乐游戏的材料和场地,律动音乐游戏应保证每个幼儿都有活动的空间,演奏类音乐游戏应保证每个孩子都有参与配器的合适乐器。同时要注重宽松、自由、和谐的人际环境的创设,包括良好的师幼关系以及同伴关系。 (四)游戏过程中进行有针对性的游戏指导和规则设定 游戏具有“自然性”和“教育性”双重属性,因此,在幼儿游戏过程中,教师在注重培养幼儿游戏的自主性的同时,也应加强指导,给予幼儿游戏自由的同时强调规则意识。在音乐游戏活动中,老师应该仔细观察幼儿表现,在幼儿成功尝试后给予肯定的评价,在幼儿尝试失败或遇到困难止步不前时适时给予帮助和指导。 音乐游戏的有趣性决定了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容易出现过度兴奋、人际冲突等现象,而通过规则的设立帮助幼儿保持适度兴奋状态是音乐游戏顺利开展的重要条件。应鼓励幼儿自己设立游戏规则,引导幼儿增强游戏活动中的自律意识。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这些活动中体验到集体创造的快乐,学会理解、接纳、欣赏他人,学习与同伴的交流和合作。 (五)给予具体有针对性的评价 评价是了解幼儿发展水平,检测教育活动有效性的重要途径,针对幼儿在音乐游戏中的表现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幼儿的发展水平,以便我们调整活动计划,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例如
⑸ LG手机又去材料里的音乐世界怎么玩 一直没弄明白 要详细点说明
如果是抄简单,除了DJ模式,别的模袭式都有小圈,等音符到了小圈就可以点,早点会电死,晚点会掉下去,DJ模式要等围住音符的泡泡变白了才可以点,不能在那条蓝线上点。只有故事模式打通了才可以玩自由模式和疯狂模式。如果死太多就会失败。
⑹ 如何让幼儿在音乐活动中体验快乐铁
一、多培养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幼儿音乐教育是对幼儿进行的音乐启蒙教育,采取生动活泼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培养和发展幼儿对音乐的兴趣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幼儿有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等特点,如果采取简单呆板的教学模式,幼儿难以接受,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采取富有浓厚的趣味性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要充分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幼儿的学习欲望,方法力求生动、新颖。例如:教《春天》一歌时,事先在黑板上画好一棵大树,然后随着口唱"春天天气真正好",画出"太阳",地上长出小青草,画出一些"小草",树上小鸟吱吱叫,画出在树上唱歌的"小鸟","花儿都开了",在地上画出正在开放的花朵。这些简单生动的画面不仅揭示了歌词的内容,也能引起幼儿对自己所感受的春天景象的联想。
对一些童话故事般的歌曲,如:"小兔乖乖"、"数鸭子"等歌词形象、口语化强的,可让幼儿边唱边表演,边唱边游戏,从而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幼儿只有在兴趣性较强的音乐活动中,才能真正喜欢参与音乐活动,感受音乐的情趣。
二、多培养动手动脑的能力,拓宽知识面,提高唱歌的兴趣
幼儿歌曲来自幼儿生活,反映幼儿生活。引导幼儿了解与歌曲内容相关的知识,不仅可以拓宽幼儿的知识面,结合歌曲内容培养动手动脑的能力,还有助于对歌曲内容情绪的理解与感受,提高歌唱的兴趣性和表现力。如在教《泡泡不见了》这首歌曲之前,教师为幼儿制作多种不同形状的三角形、梯形、圆形等小模型,系上小绳,让幼儿放在装有肥皂水的盆里进行实验,取出后,一个个小模型像镜子一样透明,立体感强。然后启发幼儿动脑想想,什么东西加上水能吹出泡泡来,并做实验,得出的结论是肥皂、洗衣粉、洗发水、洗涤灵加上水,都能吹出泡泡来。然后让幼儿拿着自己制作的玩具,玩吹泡泡,在此基础上学习《泡泡不见了》,既拓宽了知识,感受到自己动手做玩具的成就感,又感受到唱《泡泡不见了》,这首歌的欢乐情绪。这样,应用多种手段有机的结合,互相渗透,提高了幼儿对音乐的兴趣,使幼儿多方受益。
三、多给幼儿自由的空间,让幼儿创造快乐。
幼儿艺术感知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是长期的, 是在充满艺术氛围的环境中和参加无数次的艺术活动中得到发展的。因此,幼儿艺术教育不能仅局限于教师组织的艺术活动,应贯穿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在一次观察活动中,幼儿穿上雨靴、雨衣, 打上雨伞, 在大自然中感受雨。幼儿们兴奋地在操场中玩耍,有的漫步,有的飞跑,有的在积水处踏得“啪啪啪”响,我感到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教育契机, 于是引导幼儿发现雨落在不同的地方会发出什么声音。幼儿带着问题在玩耍中仔细寻找, 发现了雨点落在雨伞上会发出“滴滴答答”的声音,落在小草上没有声音,落在大型玩具上有“ 笃笃” 的声音等。然后我参与到孩子们感兴趣的踏雨水的活动中, 发现会发出“叭叭”的声音。于是,我提议幼儿们用小雨靴来唱歌, 幼儿们尽情地在积水中玩耍, 踏出了许多好听的节奏, 在玩耍中不知不觉渗透了音乐教育。
幼儿们在玩耍中进行了创造性活动, 但幼儿们并未感到这是一种音乐活动,反而觉得“原来下雨在外面是这么好玩呀”。大自然广阔的空间为幼儿提供了宽松的自由的环境, 也为幼儿的创造提供了丰富的元素。幼儿在大自然中,自由地、无拘无束地、快乐地创造,同时也享受了创造的快乐。
四、多给幼儿自主的空间,让幼儿寻找快乐。
能让幼儿快乐的音乐,首先是幼儿喜闻乐见,贴近幼儿生活的音乐。过去往往教师自己费许多时间选出音乐,但幼儿却不喜欢,为什么呢?因为教师忽略了幼儿才是活动的主体。于是我想到,在选择教材时为什么不能让孩子与教师共同收集喜爱的音乐,从孩子生活中寻找素材,寻找他们快乐的源泉呢?幼儿喜爱动画片,观看动画片成了每日必须完成的事,也是幼儿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与幼儿的交流,我发现近期孩子对《喜洋洋与灰太狼》动画片非常感兴趣,片头曲更是人人会唱,甚至有一人唱众人合的效应。于是当我把孩子带来的《喜洋洋与灰太狼》主题曲放给幼儿听时,立即引起了自发地合唱和欢呼。
如何挖掘《喜洋洋与灰太狼》歌曲的教育性就放在了我的面前。《纲要》指出,艺术教育激发兴趣的目的是将一般兴趣引申提高到有一定深度的动机水平上。音乐的选择来源于幼儿,这是让幼儿享受音乐快乐的前提!怎样让幼儿享受音乐的快乐呢? 在认真反复思考后我感到, 以前的音乐活动往往是教师设计活动形式,幼儿被动参与。为什么不能让孩子参与到活动设计的过程中来呢?于是我大胆尝试着让幼儿自己选择活动方式。交流中有幼儿提出:"老师我想唱《《喜洋洋与灰太狼》的歌!""我想用《《喜洋洋与灰太狼》的歌来跳舞! ""我想画喜洋洋与灰太狼!……"幼儿有许多的想法,这时我感到一种单一的形式已不能满足众多孩子的愿望,于是我了他们的建议。 活动过程中我发现幼儿喜欢音乐,喜欢这些表现形式,但表现还停留在对活动形式本身感兴趣上,教师该采取怎样的指导策略,去引导幼儿表现能力在原水平上的提高呢?该怎样启发幼儿创造性的表现自己的感受呢?儿童的创造表现往往是由环境和材料引发的,通过环境、材料的投放引发幼儿的内心冲突,进而引发幼儿认知结构的同化与顺应,促使幼儿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因此,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图谱、操作卡、舞蹈道具,让幼儿在生动有趣,材料丰富、自由探究、自主表现的活动中获得有益的经验,尝试创造表现带来的快乐。这样,教师不再是设计者和指导者,而是观察者和支持者,幼儿真正成为了活动的主体,在快乐的活动中享受音乐带来的快乐!
五、多给幼儿合作、交流的空间,让幼儿分享快乐
当今社会的高度发展及核心家庭的增加, 大大地改变了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环境, 使得许多幼儿性格孤僻,自我封闭,不会合作。幼儿在活动中更多注重于自我创造、自我赏识和自我满足,对于怎样与朋友合作, 怎样跟别人表达自己的思想, 怎样欣赏和分享同伴的成功、快乐的体验较少。
苏联着名教育学家维果斯基认为: 合作学习是幼儿学习的重要手段, 能促进幼儿在最近发展区的长足进步。《纲要》中指出:“要为幼儿创造表现自己能力的机会和条件,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相互欣赏,共同提高。在活动中给幼儿自由组合相互参观的空间, 幼儿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成功, 也分享了同伴的快乐。教师重视了幼儿的情感体验, 重视了活动过程中孩子的愉悦, 给幼儿留一点欣赏成功的空间, 让更多幼儿一起分享快乐。
总之,快乐是孩子学习、探究、尝试的原动力,孩子因为快乐所以学习,因为学习所以快乐。因此,我们有责任成为幼儿音乐活动的伙伴,支持者,引导幼儿喜爱音乐。我们共同努力让音乐带给幼儿快乐,让幼儿真正享受音乐的快乐吧!
⑺ 如何提高幼儿参与音乐活动的策略
一、多培养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幼儿音乐教育是对幼儿进行的音乐启蒙教育,采取生动活泼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培养和发展幼儿对音乐的兴趣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幼儿有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等特点,如果采取简单呆板的教学模式,幼儿难以接受,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采取富有浓厚的趣味性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要充分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幼儿的学习欲望,方法力求生动、新颖。例如:教《春天》一歌时,事先在黑板上画好一棵大树,然后随着口唱"春天天气真正好",画出"太阳",地上长出小青草,画出一些"小草",树上小鸟吱吱叫,画出在树上唱歌的"小鸟","花儿都开了",在地上画出正在开放的花朵。这些简单生动的画面不仅揭示了歌词的内容,也能引起幼儿对自己所感受的春天景象的联想。
对一些童话故事般的歌曲,如:"小兔乖乖"、"数鸭子"等歌词形象、口语化强的,可让幼儿边唱边表演,边唱边游戏,从而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幼儿只有在兴趣性较强的音乐活动中,才能真正喜欢参与音乐活动,感受音乐的情趣。
二、多培养动手动脑的能力,拓宽知识面,提高唱歌的兴趣
幼儿歌曲来自幼儿生活,反映幼儿生活。引导幼儿了解与歌曲内容相关的知识,不仅可以拓宽幼儿的知识面,结合歌曲内容培养动手动脑的能力,还有助于对歌曲内容情绪的理解与感受,提高歌唱的兴趣性和表现力。如在教《泡泡不见了》这首歌曲之前,教师为幼儿制作多种不同形状的三角形、梯形、圆形等小模型,系上小绳,让幼儿放在装有肥皂水的盆里进行实验,取出后,一个个小模型像镜子一样透明,立体感强。然后启发幼儿动脑想想,什么东西加上水能吹出泡泡来,并做实验,得出的结论是肥皂、洗衣粉、洗发水、洗涤灵加上水,都能吹出泡泡来。然后让幼儿拿着自己制作的玩具,玩吹泡泡,在此基础上学习《泡泡不见了》,既拓宽了知识,感受到自己动手做玩具的成就感,又感受到唱《泡泡不见了》,这首歌的欢乐情绪。这样,应用多种手段有机的结合,互相渗透,提高了幼儿对音乐的兴趣,使幼儿多方受益。
三、多给幼儿自由的空间,让幼儿创造快乐。
幼儿艺术感知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是长期的, 是在充满艺术氛围的环境中和参加无数次的艺术活动中得到发展的。因此,幼儿艺术教育不能仅局限于教师组织的艺术活动,应贯穿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在一次观察活动中,幼儿穿上雨靴、雨衣, 打上雨伞, 在大自然中感受雨。幼儿们兴奋地在操场中玩耍,有的漫步,有的飞跑,有的在积水处踏得“啪啪啪”响,我感到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教育契机, 于是引导幼儿发现雨落在不同的地方会发出什么声音。幼儿带着问题在玩耍中仔细寻找, 发现了雨点落在雨伞上会发出“滴滴答答”的声音,落在小草上没有声音,落在大型玩具上有“ 笃笃” 的声音等。然后我参与到孩子们感兴趣的踏雨水的活动中, 发现会发出“叭叭”的声音。于是,我提议幼儿们用小雨靴来唱歌, 幼儿们尽情地在积水中玩耍, 踏出了许多好听的节奏, 在玩耍中不知不觉渗透了音乐教育。
幼儿们在玩耍中进行了创造性活动, 但幼儿们并未感到这是一种音乐活动,反而觉得“原来下雨在外面是这么好玩呀”。大自然广阔的空间为幼儿提供了宽松的自由的环境, 也为幼儿的创造提供了丰富的元素。幼儿在大自然中,自由地、无拘无束地、快乐地创造,同时也享受了创造的快乐。
四、多给幼儿自主的空间,让幼儿寻找快乐。
能让幼儿快乐的音乐,首先是幼儿喜闻乐见,贴近幼儿生活的音乐。过去往往教师自己费许多时间选出音乐,但幼儿却不喜欢,为什么呢?因为教师忽略了幼儿才是活动的主体。于是我想到,在选择教材时为什么不能让孩子与教师共同收集喜爱的音乐,从孩子生活中寻找素材,寻找他们快乐的源泉呢?幼儿喜爱动画片,观看动画片成了每日必须完成的事,也是幼儿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与幼儿的交流,我发现近期孩子对《喜洋洋与灰太狼》动画片非常感兴趣,片头曲更是人人会唱,甚至有一人唱众人合的效应。于是当我把孩子带来的《喜洋洋与灰太狼》主题曲放给幼儿听时,立即引起了自发地合唱和欢呼。
如何挖掘《喜洋洋与灰太狼》歌曲的教育性就放在了我的面前。《纲要》指出,艺术教育激发兴趣的目的是将一般兴趣引申提高到有一定深度的动机水平上。音乐的选择来源于幼儿,这是让幼儿享受音乐快乐的前提!怎样让幼儿享受音乐的快乐呢? 在认真反复思考后我感到, 以前的音乐活动往往是教师设计活动形式,幼儿被动参与。为什么不能让孩子参与到活动设计的过程中来呢?于是我大胆尝试着让幼儿自己选择活动方式。交流中有幼儿提出:"老师我想唱《《喜洋洋与灰太狼》的歌!""我想用《《喜洋洋与灰太狼》的歌来跳舞! ""我想画喜洋洋与灰太狼!……"幼儿有许多的想法,这时我感到一种单一的形式已不能满足众多孩子的愿望,于是我采纳了他们的建议。 活动过程中我发现幼儿喜欢音乐,喜欢这些表现形式,但表现还停留在对活动形式本身感兴趣上,教师该采取怎样的指导策略,去引导幼儿表现能力在原水平上的提高呢?该怎样启发幼儿创造性的表现自己的感受呢?儿童的创造表现往往是由环境和材料引发的,通过环境、材料的投放引发幼儿的内心冲突,进而引发幼儿认知结构的同化与顺应,促使幼儿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因此,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图谱、操作卡、舞蹈道具,让幼儿在生动有趣,材料丰富、自由探究、自主表现的活动中获得有益的经验,尝试创造表现带来的快乐。这样,教师不再是设计者和指导者,而是观察者和支持者,幼儿真正成为了活动的主体,在快乐的活动中享受音乐带来的快乐!
五、多给幼儿合作、交流的空间,让幼儿分享快乐
当今社会的高度发展及核心家庭的增加, 大大地改变了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环境, 使得许多幼儿性格孤僻,自我封闭,不会合作。幼儿在活动中更多注重于自我创造、自我赏识和自我满足,对于怎样与朋友合作, 怎样跟别人表达自己的思想, 怎样欣赏和分享同伴的成功、快乐的体验较少。
苏联着名教育学家维果斯基认为: 合作学习是幼儿学习的重要手段, 能促进幼儿在最近发展区的长足进步。《纲要》中指出:“要为幼儿创造表现自己能力的机会和条件,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相互欣赏,共同提高。在活动中给幼儿自由组合相互参观的空间, 幼儿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成功, 也分享了同伴的快乐。教师重视了幼儿的情感体验, 重视了活动过程中孩子的愉悦, 给幼儿留一点欣赏成功的空间, 让更多幼儿一起分享快乐。
总之,快乐是孩子学习、探究、尝试的原动力,孩子因为快乐所以学习,因为学习所以快乐。因此,我们有责任成为幼儿音乐活动的伙伴,支持者,引导幼儿喜爱音乐。我们共同努力让音乐带给幼儿快乐,让幼儿真正享受音乐的快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