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什么是音乐剧介绍一些现代音乐剧的特点
音乐剧就是由喜歌剧及轻歌剧(或称“小歌剧”)演变而成的。早期称作“音乐喜剧”,后来简称为“音乐剧”,是19世纪末起源于英国的一种歌剧体裁,是由对白和歌唱相结合而演出的戏剧形式。音乐剧熔戏剧、音乐、歌舞等于一炉,富于幽默情趣和喜剧色彩。它的音乐通俗易懂,因此很受大众的欢迎。
载入史册的音乐剧——《快乐的少女》
1893年曾经活跃一时的英国人琼斯完成了一部后来载入史册的音乐剧《快乐的少女》,在伦敦王子剧院首演时激起观众狂热反响。剧情故事生动连贯,舞蹈演员即是剧中人物,采用相关的舞蹈动作和话剧式的丑角说白,清晰叙述了这些演员如何千方百计跻身于贵族社会的故事。剧情、音乐、舞蹈、喜剧表演等诸多因素自然组合,令人耳目为之一新。这种初显形态的音乐戏剧,吸取了18世纪民谣歌剧和19世纪喜歌剧、轻歌剧的表现成分,融人古典舞、民间舞、话剧表演等多种因素,成为独具风采的新型舞台艺术门类。
百老汇音乐剧之父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音乐剧后来传播到美国,并在美国得到高度冶炼和发展。美国纽约的百老汇,视其为音乐剧中心,甚至将音乐剧统称为百老汇音乐剧。美国音乐剧的内容,偏重于谈情说爱及幽默风趣,音乐轻松愉快,演出方式往往比较富丽堂皇,但仍不失其主要风格。其典型代表人物科恩人称“百老汇音乐剧之父”。
科恩1885年1月诞生于纽约,年轻时曾在纽约音乐学院学习钢琴,1903年赴英国伦敦学习作曲,同时潜心研究轻歌剧、音乐喜剧的创作表演经验,并参加创作实践。自1904年起先后创作音乐剧50部,其中《演艺船》(1927)最为出众。
故事叙述了20世纪20年代密西西比河上一个在船上演出的流动剧院演员们在时代变迁和种族歧视的社会环境中悲欢离合的生活景象。船主安迪的女儿马格诺莉雅与游手好闲的青年拉威涅相爱,婚后生了一个女儿取名吉姆。一天,船主发现女婿拉威涅竟是赌棍,将其驱逐,吉姆随同离去。马格诺莉雅无奈在夜总会登台献艺,艰苦奋斗了21年,终于成为著名音乐喜剧明星,最后回到船上,挽救了日益衰败的演艺船,拉威涅和女儿吉姆也回到船上一家人终于团聚。剧情中加入了民间歌舞、爵士乐、查尔斯顿等清新歌舞,歌曲旋律深沉感人,以《老人河》最为著名。在演出中,美国黑人男低音歌唱家保尔·罗伯逊(1898—1976)饰船工乔一角,成功演唱苍劲、悲切的《老人河》使其扬名世界。
发展中百老汇音乐剧
20世纪同样引人注目的还有格什温的《开始奏乐》(1927年)、《疯狂的女郎》(1930年)、《我为你歌唱》(1931年)以及1935年创作的黑人民间音乐剧《波吉与贝丝》,其中的《我为你歌唱》因为剧中讽刺了美国总统选举中的弊病,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并成为第一部获得“普利策奖”的音乐剧。
自20世纪20年代起,百老汇名家辈出,经典佳作频频登台,商业操作生意兴隆,持续铸造数十年的辉煌。百老汇音乐剧发展史上,除科恩、格什温兄弟等风云人物外,在40、50年代有过密切合作的作曲家罗杰斯和剧作家哈默斯坦也为音乐剧事业做出过巨大贡献。他俩合作的《俄克拉荷马》于1943年3月在纽约圣詹姆斯剧院首演,获得空前成功。这是一部反映农村青年爱情生活的故事。其中女主人公劳芮做梦的场景,描写梦幻中与恋人克莱的绵绵情语——雇工加德与克莱斗殴,劳芮相阻——劳芮在加德追逐下奔跑、挣扎……最后从梦中惊醒。德蜜尔在这里巧妙运用双人舞、三人舞,与剧情和谐巧妙的结合,舞姿舞步做了民俗化、美国化的改革,以区别古典概念的芭蕾舞。《俄克拉荷马》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成功实践了多种要素的完美综合。此后,罗杰斯和哈默斯坦又合作完成了《旋转木马》、《南太平洋》、《国王与我》。还有一部中国观众十分熟悉的音乐剧。这就是《音乐之声》。这部音乐剧后来被搬上了银幕,作品中的许多歌曲,可谓脍炙人口,流传甚广。
50、60年代是百老汇音乐剧的全盛时期,在强化歌唱、舞蹈、表演、剧情的有机综合功能方面又作了一系列大胆革新。精湛的专业化创作技巧和美国作风的音乐舞蹈汇成浑然一体,将音乐剧的艺术品位和演员的多能性表演艺术提升到新的境界。1957年9月16日,由普林斯制作、伯恩斯坦作曲、劳伦茨编剧、桑岱姆作词、罗宾斯导演的《西城故事》在百老汇首演,标志着音乐剧艺术最佳发展阶段的开始。此剧1961年拍成电影,荣获十项奥斯卡奖。作品从莎士比亚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获得灵感,地点从维罗那古城变为现代曼哈顿西区,人物关系由原剧两个世代宿怨的贵族家族移植为落后、贫穷的移民集聚地的两个青年团伙争夺地盘的恶斗,男女主人公托尼和玛丽亚分属一个群体,最后以悲剧告终。该剧融会复杂的爵士节奏和富于冲击力的音响律动,歌曲音调着重深入揭示人物内心情感,将音乐完全置于剧情之中。虽为爵士流行风,却不追求听觉的效果,给了观众以细细咀嚼回味的余地。剧中歌曲《玛丽亚》、《今晚》、《阿美利加》等韵味十足,百听不厌。
继《西城故事》之后,百老汇陆续推出一些风格迥异的音乐剧,《吉卜赛》(1959)、《音乐之声》(1959)、《卡米洛特》(1960)、《您好,多莉》(1963)、《屋顶上的小提琴》(1964)、《滑稽女郎》(1964)、《油脂仔》(1972)、《平步青云》(1975)、《芝加哥》(1976)、《安妮》(1977)、《第42街》(1980)以及红极90年代的《美女与野兽》、《狮子王》、《化身博士》《为你疯狂》以及心理剧《化身博士》等等,令人目不暇接。其中不少作品从纽约到世界,从舞台到屏幕,展示了音乐剧这一独特艺术品种的千姿百态。
伦敦西区的《奥立弗》“挑战”百老汇
自60年代起,伦敦西区的音乐剧创作表演正急起直追,不时发起向百老汇的冲锋进军,“音乐剧中心”百老汇受到严峻的和强烈的震撼。
1960年6月由巴特根据狄更斯的小说《孤星泪》(即《雾都孤儿》)编剧作词作曲的《奥立弗》首演于伦敦。1963年进入百老汇舞台,荣获两项托尼奖。该剧没有舞蹈场面,将创作重点放在戏剧表演、各种形式的演唱和舞台布景的创新上,采用并行转台展现维多利亚时代伦敦社会图景,让观众直观感受到故事发生的特定环境,对奥立弗的悲惨命运给予深深的同情。也正是在60年代,伦敦剧坛升起了一颗作曲新星,那就是安德鲁·洛依德·韦伯。他具有扎实的古典音乐根基,擅长于钢琴、小提琴等乐器演奏,对新潮流行音乐和音乐剧情有独钟。1967年他与词作家蒂姆·莱斯(1944)合作《约瑟夫和神奇彩衣》,此剧1981年在百老汇连演800多场,1982年获包括音乐在内的托尼奖多项提名。1971年10月他们合作的摇滚音乐剧《耶稣基督巨星》在百老汇首演,此剧取材于圣经故事灵感来自于霍尔本的油画《墓中死基督》,通过对以基督与犹大为中心的复杂人物关系折射当代社会普遍的人性命题,寓以深刻的哲理意味。1978年6月他们的又一部摇滚音乐剧《艾维塔》在伦敦隆重上演,故事取材于阿根廷前总统庇隆第二任夫人艾维塔的生活事迹翌年9月在百老汇连演1560多场,荣获7项托尼奖和纽约戏剧评论界最佳音乐奖。以上两部摇滚音乐剧为了使观众深入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调动了旁白演唱的形式,《艾维塔》中演唱的摇滚歌曲《如此一个竞技场》、《金钱滚滚来》有力地推动着情节发展,而且又十分动听。这部音乐剧中还有一首并非摇滚的主题歌《阿根廷别为我哭泣》以其楚楚动人的旋律而风靡全世界。他的惊世巨作《猫》1981年5月在伦敦首演轰动了百老汇。此后又创作了以舞蹈精彩绝伦而著称的《星光快车》、《剧院幽灵》(1986)和90年代荣获8项托尼奖的《日落大道》等传世名剧。
20世纪80、90年代称雄世界音乐剧坛的伦敦西区,除了韦伯,还有作曲家勋伯格(1944~)和著名制作人卡麦隆·麦金托什(1946— )。他们的配合往往能取得良好效果。麦金托什是一位聪明的艺术经营者,用高质量艺术作品赢得千千万万的观众。他与韦伯合作的《猫》、《歌剧院的幽灵》,与勋伯格合作的《悲惨世界》、《西贡小姐》,以及重新制作的许多经典剧目都为世人所瞩目。
世界经典音乐剧——《悲惨世界》
根据法国19世纪雨果的经典小说《悲惨世界》改编的同名音乐剧是麦金托什制作的四大名剧之一。由阿兰·鲍伯利作词,勋伯格作曲,特里沃·南与约翰·凯德合作编剧、导演。此剧最早是1980年巴黎演出的法语版本,麦金托什为其音乐所激动,决定重新制作,由芬顿将法语歌词译成英语,并请诗人赫伯特·克莱茨梅对歌词重新修改加工,成为通行的英语版本。继1985年10月在伦敦首演、1987年3月在百老汇隆重推出以来,至今已在33国家、200多个城市用21种不同语言演出过 54种制作版本, 该剧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50多个重要国际奖项。
2002年6月22日美国国家巡演团在中国上海持续演出22场。上海大剧院的演出广告用大字写道:“《悲惨世界》,创造历史,首部中国上演的百老汇音乐剧。百老汇巨星康姆·威尔金森专程加盟,再度诠释冉·阿让。美国国家巡演团倾情演绎,上海大剧院震撼巨献。”国内外观众纷至沓来,大剧院门票告罄,剧场内掌声雷动,此次演出成为上海文化生活的一大盛事。《悲惨世界》以逃亡的冉·阿让与警探沙威周旋,终其一生逃避追捕迫害的故事为主线,多侧面表现冉·阿让舍己救人,给予苦难中的人们以同情和关爱的人道主义精神,史诗般地反映了19世纪法国三十年动荡历程中人间的悲欢离合和人民大众英勇抗争的业绩。
《悲惨世界》这部音乐剧贵在写实,实在难得。其流动的舞台、巨大的转盘、丰富的场景给观众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贰』 音乐剧和歌剧有什么区别
1、音乐形式不一
音乐剧属于流行音乐范畴,多数用流行唱法,在音乐风格上有爵士,摇滚等流行音乐因素的介入,配器大量使用电声乐队的乐器。歌剧大都用美声唱法,采用了大量的咏叹调和宣叙调,歌剧的音乐大都是以比较传统的管弦乐队为基础的古典音乐作曲技法。
2、起源的时间不一
歌剧起源比较早,最早可追溯到16世纪中世纪的教义剧、神秘剧,歌剧的直接来源是幕间剧,而直接灵感来源于古希腊的戏剧;音乐剧出现的比较晚,是歌剧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它起源于喜歌剧,清歌剧歌舞杂耍和滑稽表演。
3、表演内容不一
音乐剧是以戏剧为基本,以音乐为灵魂,以舞蹈为重要表现手段,通过音乐、舞蹈、戏剧三大元素的整合来讲述故事、刻画人物的表演艺术娱乐产品;而歌剧舞蹈经常作为一种穿插性、色彩性的因素使用。
音乐剧如图:
4、测重点不一
音乐剧重在表演,它是以声乐、舞蹈、舞台美术、剧本等等组成的综合艺术,比较平衡,其中的唱段比较通俗流行;而歌剧中歌唱占主要地位,虽然他也有剧本中的戏剧冲突表演,但是远远比不上音乐剧。
5、舞台布置不一
音乐剧的舞台布景豪华,场面气派,绚丽多彩,符合情节的需要,响应观众的口味,布置大胆夸张、自由,并且使用先进的舞台技术;歌剧则显得单一了点。
6、歌曲的风格不一
音乐剧中的歌曲很多并非独唱曲,音乐剧中的歌曲更短,更简单,易于传唱,人们可以在散步或洗澡的时候唱起这些歌曲;歌剧则靠独唱的咏叹调引领全局。
『叁』 寻找音乐剧:唐伯虎点秋香
第一幕 四大才子登场
旁白:话说数百年前,江南出了四位青年才俊,论文章,个个才高八斗;论丹青,皆是妙笔生花;加之风流倜傥,放浪不羁,不知迷倒多少无知少女。其中风头最健者属曾荣获“江南十大杰出偶像”称号,人称“玉树临风赛潘安,一树梨花压海棠”的唐伯虎先生.
(先是祝、周、文三人出场,每人一把纸折扇,上书大字。)
祝:我是帅哥
周:我是帅帅哥
文:我是帅哥哥
(过了一会,唐匆匆上场,低头看寻呼机。)
唐伯虎见三人,上前作揖,道:大哥,大大哥,大哥大,三位大哥最近在哪发财,这么急把我CALL来,所为何事?
祝枝山道:发财?再下去要发霉了.最近经济不景气,哥几个接不到演出任务,在家闲着,待遇也大不如前,竟然连每餐的酸奶都没了.这几天,家里头的那位吵着闹着要和我离婚.哎,问世间钱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听说老弟你很风光嘛,什么“十大偶像”、“杰出新人”都有你的份。
唐摆手道:过奖过奖。
文征明上前道:你写的那首歌已经在排行榜榜首位置上呆了八个星期了,叫什么《老鼠爱大米》,老弟你该赚了一把吧。
唐作谦虚状,道:哪里哪里,一般一般啦。小弟有今天,还不是靠几位大哥的栽培。
祝道:算你小子还有良心,这不,这几天咱哥几个想办个“个人作品回顾展”,可手头又紧,我们想让兄弟你接济接济,不会有意见吧?
唐一愣,突然一拍脑袋:啊呀,小弟我都快忘了今天在书城有个签名售书活动,大哥,不好意思,小弟有事走先。(说着转身欲溜。)
祝枝山一把拉住,阴森森地道:想走?嘿嘿,把你的那些丑事儿抖落给什么街头小报,你可就掺了。
唐连忙摆手,道:别别,刚才只不过是小弟见气氛太严肃,跟大哥们开个玩笑罢了。大哥有难,小弟就算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况乎区区几个阿睹物。
(说着,自怀中掏出支票簿,一一签好,很痛心地递给三人。)
祝接过,吻了一下支票,收入怀中,道:这才像兄弟嘛。听说今天华太师府的华老夫人要去庙里上香请愿,她那几个贴身丫头个个国色天香,尤其是那个秋香,更是要人老命。
旁边周文宾道:大哥,您流口水了。(递上手帕)
祝接过,擦了一下嘴角,羞涩地道:不好意思,午饭醋喝多了。
唐忙道:那还呆着干嘛?让我们混入庙中。
四人齐声道:展开行动!
音乐《千年等一回》响起,四人随之唱道:GO,GO,GO……
第二幕 才子遇佳人
旁白:江南四月,草长莺飞,垂柳依依,一派水乡春色。
(《梦里水乡》音乐响起,四位佳丽翩翩出场。)
秋香道:姐妹们,怎么走了那么久还没到“哈根达斯”?咱们可得快点。
春香道:大姐,这几天太平洋百货正在减价大酬宾,你们看,我这件“蜜雪儿”才五十文钱,我们顺便再去看看?
冬香、夏香围上前去细细鉴赏,啧啧称道:SO CHEAP!SO BEATIFUL!
夏香兴奋地叫道:听说“美宝莲”也在特卖,我想去。
冬香面向观众,抚着自己的秀发道:我的飘柔也用完了。秀发的秘密一般人我不告诉他(她),我只告诉了夏香,谁知道一传十,十传百,大家都知道了。头屑去无踪,秀发更出众。飘柔,挺好的。
三香央求秋香道:大姐,我们去看看嘛,反正年终奖才发了不久。
秋香正色道:不行。回去晚了,老夫人责怪下来,谁担当的起?
这时,冬香叫道:快看啊,那不是江南四大才子吗?
(只见四人一起登场,走模特步,强劲的背景音乐响起)
冬香道:好帅啊!
夏香道:酷呆了!
三香纷纷上前要求签名。
唯有秋香,不屑地道:什么四大才子,还不是媒体炒出来的,都是绣花枕头。(说罢拂袖而去)
唐诧异地道:那是谁家的女子?
祝道:她就是秋香,果然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只是太孤傲了点。
唐摩着双手,道:有个性,我喜欢!
唱道:莫名,我就喜欢你,深深爱上你,……..。
唱罢,自语道:如何接近她呢?有了,待我混入华府,如此这般……
唐雀跃着唱道:独自去偷欢,另外找个伴,独自去偷欢,我谢绝你看管………
第三幕 华府斗智
突然打出牌子,“广告之后,请继续收看”
唐伯虎上场,自怀中掏出一瓶“大宝”,说道:作为一个演员,常年在外拍片,风吹日晒的。用了“大宝”,嘿,还真对得起咱这张脸。
走了几步,猛回头,道:相信我,没错的。
旁白:唐伯虎对秋香一见倾情,为见秋香,他绞尽脑汁,扮作穷困潦倒,老父病故之人,卖身混入华府成为下等仆人。不料,因为身份低微,根本无缘一见秋香,每日里只能干些担柴挑水的粗活。终于有一日,改革的春风吹遍了华府上下,机会来了。
管家出场,手拿卷纸,宣道:为配合本府体制之革新,体现“不拘一格录人才”之宗旨,报请老夫人批准,特举办首届华府青春大使大奖赛,所有仆人,不分等级,均可报名参加,优胜者将可任娶四香之一。经过在琴棋书画等各方面的初赛、复赛,最终有四位牛人闯入决赛,他们的工号是:9687、9188、8484、007.下面,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的出场。
( 四人出场,京剧背景音乐。)
唐一见其他三人,惊道:是你们,还说是兄弟呢。找了个对象都和我争。
祝轻摇扇子,道:歇,都什么年代了,市场经济,自由竞争,没本事回家啃地瓜去。
四人坐定,管家道:有请四位姐姐。
弦乐响起,四香入场。
唐等四人神情迷醉,不能自己。
管家问道:四位选手,准备好了吗?
只见四人毫无反应,又叫,还是不济。
管家咳嗽两声,提高嗓音:请各位参赛选手注意形象。
四人这才回过神来,连忙整理衣冠,正襟危坐。
管家道:决赛分三轮,第一轮为汉语水平测试,第二轮为智力大冲浪,第三轮为自由表达。最后将由四位姐姐打分评出青春大使。现在,我宣布首届华府青春大使大赛正式开始。首先是第一轮:文学水平测试。请听一段对话:
男:看那个妹妹,好靓喔!
女:看你个大头鬼!
请问:这个女的是什么意思?
周刷地举起双手,管家点头示意.
周信心十足地道:这还不容易,这女子认为那男子见鬼了.
“错.”
“我知道”文征明抢着举手”那男的天生脑袋奇大.那女子对他的形象不满.”
“no, no, you are wrong!”管家摇着手指。
“我上”祝枝山终于出马了“根据我数十年的行医经验,此人定中了消失已一百年的顽疾—面目全非大头病,导致头部肿大,状似厉鬼。”
“果然是高,颇具想象力”管家竖起大拇指,面色突然一沉:“可惜还是错,如果无人可答出,此题将作废.”
“慢! ”唐缓缓站起,“如此低劣的文学领悟力真是令我痛心.那男子是不小心打翻了醋坛子,遭到训斥,如此而已。”
管家道:very good !加十分。
唐举手向观众频频示意,对其余三位笑道:不好意思,在下刚巧对女性心理学略知一二。
管家道:下面进行第二轮:智力大冲浪,请春香姐出题.
春香款款而起,樱唇轻启道:《红楼梦》中的林妹妹最后是怎么死的?
周道:病死的。
“错”
文道:老死的
“错”
最后唐道:这还不简单,当然是摔死的。
“回答正确,加十分”
周、文不解道:为什么呀?
唐伯虎道:有歌词不是说“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天上掉下能不摔死吗?
周、文大悟。
“最后一轮,自由表达。首先有请9687。”
“主席,各位评委,亲爱的观众朋友,大家好。今天我方的观点是:(唱<达坂城的石头>)如果你要嫁人,不要嫁给别人,一定要嫁给我.春香,嫁给我吧。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表明我的良好条件:
NO.1我的真实身份乃是江南四大才子之首的祝枝山,著名艺术工作者,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
NO.2在下现工作于外企,薪水丰厚,前途光明;
MO.3鄙人有两室一厅住房一套,名牌轿车一辆。
像我这样有才、有貌、有money的人,你难道还不动心吗?我的总结陈词完毕,谢谢大家。
“9188”
“在!秋香小姐,你知道“当,当,当”吗?”
“什么当当当?”
“就是‘Only you,才是我一生所爱,能伴我走过风风雨雨,only you,……..,嗷,嗷,Only.啊哟.”
管家实在无法忍受那难听的鸭嗓,拿起大棒迎头一击.文征明应声倒地.管家狠狠地说道:叫你再叽歪,下一个.
周文宾、文征明连连摆手道:我们不玩了.
唐喝道:我来.事到如今,我也不想再隐瞒了,其实我就是万人迷----唐伯虎.秋香,你知道吗,见到你的第一眼,我便明白了什么叫一见钟情,缘定此生.我特意为你写了一首诗:
每天醒来
首先看到的,是你
首先听到的,是你
首先触到的,也是你
置身烈日盼望的是你
静坐黄昏思念的是你
深入黑夜等待的是你
我今生今世再也离不开的
是你是你永远是你,你知道吗
最后,我想说:秋香,嫁给我吧!
三香痴迷地道:好感人!
纷纷举起手中的打分牌:“10分”“10分”…..
第四幕 结局
管家最后宣布唐伯虎获胜。唐从管家手里接过奖杯,泣不成声,连声道:我想把奖杯献给秋香, 她是我奋斗的源泉.
说着,唐走向秋香,从背后拿出一捧鲜花,唱道:你知道我再等你吗,你如果真的在乎我,又怎会让我握花的手在风中颤抖……
秋香接过鲜花,两人依偎在一起.旁人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
秋香突然把手伸香唐伯虎,唐奇道:娘子,你要什么?
“别装傻了,快把你的信用卡交给我保管.这年头,男人有钱就变坏.我可得把你看紧了。”秋香道。
唐一翻白眼,背过气去……
『肆』 歌剧、音乐剧和评剧分别是什么。我搞不清
音乐剧中的歌曲很多并非独唱曲;音乐剧中的歌曲更短,更简单,易于传唱,人们可以在散步或洗澡的时候唱起这些歌曲。歌剧则靠独唱的咏叹调引领全局。一般来说,咏叹调会伴随着每一次戏剧性的转折将整部戏推向高潮。尽管音乐剧中的歌曲更容易从整部剧中独立出来,也更加适于在酒吧等其他的娱乐场所单独吟唱,但这些歌曲本身不一定适合剧情发展的需要,这就需要演员通过舞蹈或其他的表演来烘托气氛,带动剧情进入高潮。
音乐剧的独唱与歌剧的咏叹调在听众的情感中占据了不同的位置。同样是表现浪漫爱情的独唱,在音乐剧中,它的曲调可以是感伤的,但在歌剧中,它一定是热情洋溢的;在歌词方面,音乐剧趋于表现饱经忧患的经历,例如“爱——无论你鞭打我,还是伤害我;欺骗我,还是遗弃我,我都将永远是你的!”,歌剧则永远是表现欢欣和喜悦的诗一般的语言。
与音乐剧不同,在歌剧里,主人公总保持着优雅而高贵的举止来生活、相爱和逝去。在每次踏上旅途时,他们会祈祷,“主啊,我上路了!”仿佛这不仅是一次地理意义上的旅行,更是精神上的旅程。但在音乐剧中,主人公与爱人告别的场景可以是杂乱的集市,甚至是垃圾场,他们也一定是疲惫不堪和心神憔悴。
起源于巴洛克时期(约17世纪至18世纪中叶)的歌剧,即使是在20世纪现代主义影响下的低潮期,也一直渴望成为一项伟大的艺术。它想表现人类的共性,提取情感的精华,蔑视日常生活中的小智慧。剧中的反面角色被刻画成十恶不赦的彻彻底底的坏人,英雄们则勇敢无畏。音乐剧中的男女主角更加人性化,他们也会犯错误,也可以失去工作、穷困潦倒、无家可归,但是他们在经历坎坷之后总能得到真爱、财富和幸福。
音乐剧并不追求卓越与出众,也没有野心,因此,它们被认为是平庸的创作。它们宁愿逃避,也不抗争;宁愿犯一些小小的过错,也不愿只为理想而生活。音乐剧赞扬民主,它赞扬那些在平凡生活中追求浪漫和幸福的普通人,而对那些自命不凡的富人,尤其是贵族们,则充满了鄙视和嘲弄。
歌剧
歌剧(opera)是将音乐(声乐与器乐)、戏剧(剧本与表演)、文学(诗歌)、舞蹈(民间舞与芭蕾)、舞台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通常由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序曲、间奏曲、舞蹈场面等组成(有时也用说白和朗诵)。早在古希腊的戏剧中,就有合唱队的伴唱,有些朗诵甚至也以歌唱的形式出现;中世纪以宗教故事为题材,宣扬宗教观点的神迹剧等亦香火缭绕,持续不断。但真正称得上“音乐的戏剧”的近代西洋歌剧,却是16世纪末、17世纪初,随着文艺复兴时期音乐文化的世俗化而应运产生的。
【歌剧的起源】
一般认为欧洲歌剧产生于16世纪末。西方公认的第一部歌剧,是在人文主义影响下,企图恢复古希腊戏剧精神而产生的《达佛涅》(另译《达芙妮》),编剧o.里努奇尼,作曲j.佩里与j.科尔西,1597年(一说完成于1594年)于佛罗伦萨g.巴尔迪伯爵的宫廷内演出,由于此剧原稿失传等原因,也有人把1600年为庆祝亨利四世婚仪而写的《优丽狄茜》做为最早的一部西洋歌剧。由于公众对歌剧的欢迎,1637年威尼斯创设了世界上第一座歌剧院。
【歌剧的发展】
17世纪末,在罗马影响最大的是以亚•斯卡拉蒂为代表的那不勒斯歌剧乐派。该乐派在剧中不用合唱及芭蕾场面,而高度发展了被后世称为“美声”的独唱技术。当这种“唯唱工为重”的作风走向极端时,歌剧原有的戏剧性表现力和思想内涵几乎丧失殆尽。于是到18世纪20年代,遂有取材于日常生活、剧情诙谐、音乐质朴的喜歌剧体裁的兴起。意大利喜歌剧的第一部典范之作是帕戈莱西的《女佣作主妇》(1733年首演),该剧原是一部正歌剧的幕间剧,1752年在巴黎上演时,曾遭到保守派的诋毁,因而掀起了歌剧史上著名的“喜歌剧论战”。出于卢梭手笔的法国第一部喜歌剧《乡村占卜师》就是在这场论战和这部歌剧的启示下诞生的。
意大利歌剧在法国最先得到改造,而与法兰西的民族文化结合起来。吕利是法国歌剧(“抒情悲剧”)的奠基人,他除了创造出与法语紧密结合的独唱旋律外,还率先将芭蕾场面运用在歌剧中。在英国,普赛尔在本国假面剧传统的基础上,创造出英国第一部民族歌剧《狄东与伊尼阿斯》。在德、奥,则由海顿、狄特尔斯多夫、莫扎特等人将民间歌唱剧发展成德奥民族歌剧,代表作有莫扎特的《魔笛》等。至18世纪,格鲁克针对当时那不勒斯歌剧的平庸、浮浅,力主歌剧必须有深刻的内容,音乐与戏剧必须统一,表现应纯朴、自然。他的主张和《奥菲欧与优丽狄茜》、《伊菲姬尼在奥利德》等作品对后世歌剧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19世纪以后,意大利的g.罗西尼、g.威尔迪、g.普契尼,德国的r.瓦格纳、法国的g.比才、俄罗斯的m.i.格林卡、m.p.穆索尔斯基、p.n.柴科夫斯基等歌剧大师为歌剧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成型于18世纪的“轻歌剧”(operettta,意为:小歌剧)已演进、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体裁。它的特点是:结构短小、音乐通俗,除独唱、重唱、合唱、舞蹈外,还用说白。奥国作曲家索贝、原籍德国的法国作曲家奥芬巴赫是这一体裁的确立者。
20世纪的歌剧作曲家中,初期的代表人物是受瓦格纳影响的理查?施特劳斯(《莎乐美》、《玫瑰骑士》);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是将无调性原则运用于歌剧创作中的贝尔格(《沃采克》);40年代迄今则有:斯特拉文斯基、普罗科菲耶夫、米约、曼诺蒂、巴比尔、奥尔夫、贾纳斯岱拉、亨策、莫尔以及英国著名的作曲家勃里顿等。
【声乐】
歌剧中的声乐部分包括独唱、重唱与合唱,歌词就是剧中人物的台词(根据样式不同,也可有说白);器乐部分通常在全剧开幕时有序曲或前奏曲,早期歌剧还间有献词性质的序幕(包括声乐在内)。在每一幕中,器乐除作为歌唱的伴奏外,还起联接的作用。幕与幕之间常用间奏曲连接,或每幕有自己的前奏曲。在戏剧进展中,还可以插入舞蹈。歌剧的音乐结构可以由相对独立的音乐片断连接而成,也可以是连续不断发展的统一结构。
歌剧中重要的声乐样式有朗诵调、咏叹调、小咏叹调、咏叙调、重唱、合唱等;其体裁样式有正歌剧、喜歌剧、大歌剧、小歌剧、轻歌剧、音乐喜剧、室内歌剧、配乐剧等。
咏叹调
咏叹调是歌剧中主角们抒发感情的主要唱段,它们的音乐很好听,结构较完整,能表现歌唱家的声乐技巧,因而我们经常也会在音乐会上听到它们,如《蝴蝶夫人》的咏叹调“晴朗的一天”,《茶花女》的咏叹调“为什么我的心这么激动”、和罗西娜的咏叹调“我的心里有一个声音”等等。
宣叙调
宣叙调是开展剧情的段落,故事往往就在宣叙调里进行,这时角色有较多对话,这种段落不适宜歌唱性太强,就用了半说半唱的方式,叫做宣叙调,它很像京剧里的韵白。京剧中,青衣、小生或老生都有一种带有夸张语音音调的念白,它虽不是很旋律化,但可使道白便于与前后的歌唱衔接,其功能与西方歌剧里的宣叙调很近似。欧洲歌剧早期的宣叙调非常不歌唱化,叫做“干宣叙调”,往往是用古钢琴弹奏一个和弦给一个调,歌者就在这个调里用许多同音反复的道白来叙述,这种同音反复译成中文非常难听,因为中国语言是有四声的抑扬顿挫的,我们中国人不能用平平的音调唱:你今天吃饭了没有?听起来肯定好笑。所以我们在遇到这种“干宣叙调”时,干脆就拿掉了说唱,改成对白了。但到19世纪,随着歌剧宣叙调的逐渐旋律化,如我们在演唱《茶花女》和《卡门》等歌剧时,就把宣叙调也译配成中文了,有一点旋律性,就可以随着旋律的高低,找到四声合适的中文。
重唱
重唱就是几个不同的角色按照角色各自特定的情绪和戏剧情节同时歌唱,两个人同时唱的,叫二重唱,有时会把持赞成和反对意见的角色,组织在一个作品里;就可能是三重唱、四重唱、五重唱,在罗西尼的《塞维尼亚理发师》里有六重唱,在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姻》里甚至有七重唱,十几个人一起唱,有时还分组,一组三、五个人,各有自己的主张,有同情费加罗的,有同情伯爵的,还有看笑话的,作曲家卓越的功力就表现在能把那么多不同的戏剧音乐形象同时组织在一个音响协调、富有表情的音乐段落里面,这就与我们的戏曲很不相同了。
还有一个形式就是群众场面的合唱,前面已经说过了,它可以根据剧情要求是男声的、女声的、男女混声的,或者童声的。
歌剧有故事情节,歌唱有歌词,它的歌词与音乐和戏剧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而在中国介绍西方歌剧,是用翻译的方式好呢,还是唱原文保持它的“原汁原味”呢?历来就有各有千秋的两种主张。建国后,中国的歌剧工作者在介绍西洋歌剧时,在翻译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这里,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文学语言不仅要翻译得好,在配到音乐里时,还要符合音乐的规律,听众才会觉得舒服,才能让人接受,这是一门学问,是一个非常艰巨的工作,必须要有音乐修养很高的翻译家,或者翻译家和音乐家的合作才能做好。我个人的观点是:既然观众是来剧院看戏,人们就要求能看得懂。在中国介绍西方歌剧,就最好翻译成中文,才能让人们较为便捷地随时懂得剧情和歌剧音乐的戏剧性,欣赏到亦歌亦演的表演,它至少可以让我们中国听众觉得我们的音乐工作者是很希望他们懂得西方歌剧的魅力的。而这几年的社会时尚是用原文加中文字幕的演唱,它虽然可以表现我们的演员演唱原文的水平,而且有了可能被外国的经纪人看中,被邀请到国外去演出的机会,但据我了解,对听众来讲,对西洋歌剧的接受程度就更远了,观众面更狭窄了,大家会觉得算了,反正你们也不希望我们听懂,何况一些演员的原文水平也不高,其实谁也听不懂,这样对推动西洋歌剧在中国的传播并不有利。
一种戏剧形式。由配有音乐的戏剧文本(歌词)组成,演唱时通常用音乐伴奏。除了独唱演员、重唱演员、合唱和乐团团员外,从其一开始,歌剧演出还常常包括舞蹈演员。这种复杂的、开支庞大的音乐戏剧娱乐形式,5个世纪以来一直受到听众喜爱。它与其他戏剧形式的明显区分在于其台词用歌唱而不用语言表达;与音乐戏剧式的戏剧,如轻歌剧和音乐喜剧等的区分,则在于其作品的庄重、结构的严密和伴随音响的严肃。
古代已有诗剧和音乐相结合的作品。古希腊剧作家埃斯库罗斯(Aeschylus)、索福克勒斯(Sophocles)和欧里庇得斯(Euripides)在其剧作中就已采用合唱歌队。中世纪以《圣经》为题材的宗教剧,如神迹剧和奇迹剧,一般也有某种音乐伴奏。这些以及其他音乐戏剧形式可视为歌剧的先声。歌剧产生于16世纪末意大利的佛罗伦斯。第一部歌剧是文艺复兴时期田园诗人利努奇尼(Ottavio Rinuccini)和作曲家佩里(Jacopo Peri)合写的《达夫尼》(Dafne),现已失传;现存最早的歌剧剧本《尤丽狄西》(Euridice)也是他们的作品。然而,这两位歌剧之父的作品在体裁和结构上均属探索性质。此后约10年,蒙特威尔第(Claudio Monteverdi)的歌剧杰作《奥菲欧》(La favola d'Orfeo)问世。其中,器乐伴奏成为一种戏剧因素;其时歌剧题材多为希腊与罗马神话、传说和虚构的历史故事。
歌剧院
世界上第一座歌剧院——圣卡西亚诺剧院(Teatro di San Cassiano)于1637年在威尼斯揭幕,向一般观众开放,从而结束了歌剧由皇室和贵族垄断的时代,大大推动了歌剧的发展。蒙特威尔第的学生卡发利(Francesco Cavalli)是这一时代最著名的歌剧作曲家,他从1639~1669年为威尼斯这座歌剧院创作了共约40部歌剧,其中最有名的为《伊阿宋》(Giasone)。与卡发利同时的意大利歌剧作家蔡斯悌(Pietro Antonio Cesti),也写有歌剧多部,其最著名之作为《金苹果》(Il pomo d'oro)。17世纪中期后,威尼斯歌剧体裁开始衰退,虽然这时仍出现了几个有才华的作曲家,如常被人称为“喜歌剧之父”的加卢皮(Baldassare Galuppi)。
意大利的其他城市,如罗马,很快发展起其本地风格的歌剧。罗马的歌剧与威尼斯不同,它不太强调舞台的富丽堂皇,而喜用风趣的插曲来减轻全剧的悲剧气氛,注重乐器的序曲和序曲式幕间乐章。罗马也有不少有名的歌剧作家,如创作了第一部完整喜歌剧《受难者即希望所在者》(Chi soffe speri)的马佐契(Virgilio Mazzocchi)和马拉佐利(Marco Marrazzoli)。
18世纪,意大利歌剧中心移至那不勒斯,各种歌剧体裁相继出现,从而影响了意大利以及许多外国歌剧活动中心。其重点是使音乐服从歌词,使人听懂。歌词作者泽诺(Apostolo Zeno)和梅塔斯塔齐奥(Pietro Metastasio)为此作出了贡献。歌剧的咏叹调,特别是三段体咏叹调,占主导地位。那不勒斯歌剧和声纯朴,更为旋律化和轻快,并带有洛可可风格壮丽的音调。代表作家有史卡拉第(Alessandro Scarlatti)、波尔波拉(Nicola Antonio Porpora)、文奇(Leonardo Vinci)和莱奥(Leonardo Leo)。
1720年威尼斯人马尔切罗(Benedetto Marcello)写了《时兴的戏剧,又名创作和演出意大利歌剧万无一失的方法》(Il teatro alla moda,o sia metodo sicuro e facile per ben comporre ed eseguire opere italiane in musica),讽刺正歌剧中日益增长的、使戏剧性淡薄的陈规陋习,从而引起了歌剧改革的试验,但收效甚微。
17世纪发展出了形式独立的讽刺性喜歌剧。开始时,它往往穿插在正歌剧的幕间。在成熟过程中,它又恢复了一些正歌剧感情严肃的特色,进而使许多喜歌剧带有混合性质。《塞尔维亚的理发师》、《费加洛婚礼》和《秘密结婚》(Il matrimonio segreto)等是此时期的代表作。
1650年前歌剧传入法国,第一部法国歌剧《波蒙纳》(Pomone)于1671年在皇家音乐学院(即今巴黎歌剧院)揭幕式上首演。但歌剧到卢利(Jean-Baptiste Lully)生活的时代才成为真正的法国艺术。意大利人卢利前往巴黎,借用法国话剧与芭蕾舞的特色,创作法国式歌剧。他不喜欢意大利式的咏叹调,主张改用短而活泼的歌曲。他按照法兰西喜剧团的朗诵方式改革了宣叙调,并发展起了法国式的序曲。卢利的风格在拉摩(Jean-phlippe Rameau)的歌剧里达到顶峰,其主要作品有《希波利德和阿利茜》(Hippolyte et Aricie)等。
1627年歌剧传入德国和奥地利后,产生了“民谣歌剧”,涌现了一批歌剧作家,如莫札特、韩德尔、贝多芬等,主要作品有《魔笛》、《奥兰多》、《费加洛婚礼》、《唐璜》、《费德里奥》(Fidelio)、《月球上的世界》(Il mondo della luna)等。1769年,卡尔札比吉(Ranieri de'Calzabigi)和葛路克发表关于歌剧革新的重要文献∶歌剧《阿尔西斯特》(Alceste)的前言献词。他认为多余而花俏的三段体咏叹调应予废除,代之以朴素的表达和真实的感情。音乐的职责是“为诗服务”。葛路克的代表作有《伊菲姬尼在奥利德》(Iphigenie en Aulide)和《伊菲姬尼在图利德》(Iphigenie en Tauride)等。他的改革主张曾产生重大影响。
歌剧传入英国后,经过很长时间才在英国扎根。英国的第一部歌剧是菩赛尔(Henry Purcell)的《狄多和伊尼阿斯》(Dido and Aeneas);它打破了宣叙调和歌曲之间的界限。《乞丐歌剧》的上演,使英国观众终于习惯于听一种用本国语演唱的舞台剧。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法国的喜歌剧得到了很大发展。1752年卢骚的独幕喜歌剧《乡村卜者》(Guerre des Bouffons)上演,他用混合曲的方式写成总谱,把反映十分通俗的浪漫爱情和歌舞杂耍表演的曲调组合在一起,很有法国风格。尔后这种新的杂烩式喜歌剧便统治了巴黎和其他地区的歌剧舞台。著名剧作家有蒙西尼(Pierre-Alexandre Monsigny)、格雷特里(Andre Gretry)、梅于尔(Etienne-Nicolas Mehul)和布瓦埃尔迪厄(Francois-Adrien Boieldieu)。法国喜歌剧自布瓦埃尔迪厄后,变得更意大利化,反映出罗西尼的影响。在此时期,意大利歌剧一度衰落,后因迈尔(Johann Simon Mayr)、罗西尼、董尼才第(Gaetano Donizetti)和贝利尼(Vincenzo Bellini)等有才华的歌剧作曲家创作了一批有世界声誉的歌剧作品,如《塞尔维亚的理发师》、《安娜.波莲》(Anna Bolena)、《海盗》(Il pirata)、《清教徒》(I puritani)等而重新受人喜爱。
“大歌剧”产生于19世纪的巴黎,这是一种具有国际风格的大型歌剧,采用历史的或虚构的历史故事为题材,舞台上充满了奇景艳服、芭蕾舞和各种跑龙套的方阵队列。它几乎摒弃了美声唱法的精巧细微,极大地扩充了乐团本身和它在戏剧中的作用。第一出公认的大歌剧是梅耶贝尔(Giacomo Meyerbeer)的《魔鬼罗伯特》(Robert le Diable)。梅耶贝尔和阿勒威(Fromental Halevy)之后,大歌剧开始反映出新的音乐趋向,发展成多种多样的混合形式。这时期的法国歌剧作家还有白辽士和奥芬巴赫,二人主要作品有《天堂与地狱》(Orphee aux enfers)、《特洛伊人》、《霍夫曼的故事》(Les Contes d'Hoffmann)等。
德国浪漫主义的歌剧是《魔弹射手》(Der Freischutz)等作品,它们是德国浪漫主义音乐的先导,这时期兴起的还有轻歌剧,约翰.史特劳斯的名作《蝙蝠》使之发展到颠峰。
19世纪后著名歌剧作曲家有∶意大利的威尔第、普契尼、布索尼等;德国和奥地利的华格纳、理查.史特劳斯、费慈纳(Hans Pfitzner)、荀白克、贝尔格等;法国的古诺、比才、托马、马斯奈(Jules Massenet)、德布西、拉威尔。
歌剧传入俄国后,最初多搬演外国作品,尔后才产生了俄国歌剧之父葛令卡(Mikhail Ivanovich Glinka)等一批优秀歌剧作曲家,如林姆斯基-高沙可夫、鲍罗定、穆梭斯基(Modest Mussorgsky)、柴可夫斯基、史特拉汶斯基和普罗高菲夫等。
至20世纪中叶歌剧几乎变成一种博物馆艺术,多是重演旧作而极少新作。歌剧的未来出路有些作家认为在于类似歌剧的、使观众感到惊奇和意外的舞台剧和其他混合的歌剧形式之中,其他人则认为在于为工厂和学校上演而创作的种种小型歌剧之中。
评剧:
评剧,外来剧种,19世纪末传入营口。开始是以对口莲花落的形式出现的。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营口出现专演莲花落的李子祥共和班。20年代,该班的女旦崛起后,营口评剧舞台上的女旦逐步取代男旦。营口成为评剧演唱四大基地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营口市、县相继建立了评剧专业演团体,演出活动呈一时之盛。70年代末以后,各剧团相继恢复,受到欢迎和好评。辽宁省营口市盼盼评剧团始建于1952年,已有五十年的历史。《狸猫换太子》、《李三娘》为代表的9台剧目,近两年与广州唱金影视有限公司合作录制影碟后在全国发行。现代评剧《烽火少年》在省内外演出共300余场,更受到各级领导和各界观众的普遍赞誉。2002年9月,营口市评剧团的新编传统评剧《奇冤义胆》,在第三届中国评剧艺术节中,荣获优秀演出奖。这是建国以来我市专业团体获得的最高奖项。
『伍』 音乐剧主题的出现有哪几种形式
音乐抄剧诞生于上个世纪初的欧袭美大陆,其中,音乐源于地道的美国黑人的爵士音乐,舞蹈综合了爵士舞和踢踏舞。1927年,隆·科恩的《水上舞台》掀开了音乐剧时代到来,其中的插曲《老人河》在当时家喻户晓,流传全球。从以爵士音乐、舞蹈为主的音乐剧到摇滚音乐剧,再到类似有现代歌剧概念的欧洲音乐剧,音乐剧的概念本身也在不断发展变化,成为保留着相当艺术水准的大众化演出形式。
音乐剧是一种高度综合性的舞台综合艺术,如果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它的构成要素几乎囊括了当今世界上现存的绝大多数艺术品种———从文学、戏剧、诗歌、音乐、舞蹈、雕塑、绘画、建筑,到幽默艺术、滑稽表演和声光艺术,甚至也包括了电影、杂技、魔术等等。
音乐剧将这些不同美学范畴、不同审美方式、不同艺术魅力的艺术门类高度综合起来,它向观众所提供的,是一种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听觉与视觉并重、表情与造型俱备的综合性剧场审美效应。
『陆』 从舞美的角度评价《小王子》音乐剧,详细点!!
东艺不怵“同城打擂”
.一本数万字、百余页的小书,自1943年诞生之日起,就被法国乃至西方世界一致认为是“20世纪最佳法语图书”。全球2500万册的销量,超过100种语言的版本,让这本名叫《小王子》的书,成为20世纪流传最广的成人童话。
以此改编的法国原版音乐剧《小王子》,11日起在东方艺术中心歌剧厅连演16场。一个严峻的问题是,把一部几乎没有什么戏剧冲突的名著搬上申城舞台之时,它又正面遭遇着《妈妈咪呀!》以及“太阳马戏”这两部大制作演出的“前后夹击”,特别是与同在浦东上演的“太阳马戏”可谓是比邻相望。
《小王子》的亚洲巡演首站,是否会因此变得有些尴尬?东艺总经理林宏鸣对此坦言,面对优秀剧目的“撞车”,宣传资源、观众的选择,在现实中的互相影响是必然的,但同时令他自信满满的利好消息则是,上海文化市场的这块蛋糕远没有饱和。
“放眼东京、纽约、伦敦这样的世界级城市,每晚十数台甚至数十台演出同时上演是家常便饭。而这次,《小王子》与其他大牌制作的同城热演,正好是一个以高品质演出来证明演出市场空间的有益尝试。”为了表明良性培育文化观众的决心,东方艺术中心还在6月与“太阳马戏”达成协议,凭各自的票券,可以九五折的优惠购买对方剧目的入场券。
目前这3部剧目的出票情况几乎平分秋色,截至上周,演出的总体票房各自达到了7成以上,尤其是低价位的票子早已告罄。仅从票房收益来看,就个个都是“赢家”。 不是所有的音乐剧都用来消遣
从“所有的大人曾经都是孩子”开始,《小王子》在淡淡的哀怨之中,用诗意十足的语言,讲述了一个充满哲理、又不乏纯真爱心的故事。小王子看似天真却值得咀嚼再三的话语,实则在提醒奔波忙碌的大人们——生命中美好事物近在咫尺,只要你保有一颗童心。
“星星美,是因为有一朵看不见的花;沙漠美,是因为某一处藏有水井。”类似的话语,不断出现在音乐剧中。虽然是法语演绎,绝大多数观众需要借助字幕来理解,不过出于对《小王子》这本书籍的熟悉,少数观众甚至能准确猜出台上演员的下一句台词,这也让演出方喜出望外。
“听音乐剧《小王子》,就像听一首歌词唯美、旋律忧伤的爱的颂歌,那歌能够净化你的心灵”,一位白领观众范小姐陶醉在天籁般的演唱中。在她看来,这部“成人童话”带领观众从孩子的角度来看世界,感悟失去的童心和纯真感动。
被认为是《小王子》最佳译本作者的马振骋认为,《小王子》诗一样的语言是最能打动人心的,只有靠阅读才能真正感受到它的美。对于尚未看过原作的观众,音乐剧是最好的导读。“原汁原味的风貌,奇幻的舞美特效,音乐剧更能激发观众回归阅读。”
业内人士也就此指出,不是所有的音乐剧,都像电影大片一样仅仅以供消遣,好的剧目应当具有耐读性。《小王子》的价值不仅在于观众坐在剧院里欣赏的那一刻,更多的是在走出剧院之后。“一个成熟的观众,也应该有意识地在观赏改编作品后,补上原作阅读这一课;又或者是重新拾起书本,再次品出人生的几多味道。” 小王子扮演者原是女儿身
《小王子》以复杂的舞台机关,为观众打开了一个梦想世界。演出中,平均每分钟就有2个机关现身。舞台上的6颗星球随着轨道滑动、演员衣服上有灯泡闪烁、玫瑰花的花瓣会片片盛开……让观众在欣赏音乐剧的同时犹如造访“环球制片场”。
值得一提的是,相信几乎所有观众都不会怀疑饰演“小王子”一角的不是男孩。所以,睁大眼睛看好啦,亚洲巡演版中的“小王子”扮演者的的确确是位女生!
剧组人员介绍,《小王子》于2002年在法国上演后,观众对这部音乐剧中的小王子扮演者小童星Jeff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随着当年的小童星逐渐长大,他已不适合扮演这个角色,于是《小王子》不得不停演。
“再找小男孩出演,风险较大,小孩子的舞台掌控力不一定稳定,而大男生的声音已经变得粗犷,因此找个适合的女生起到仿童声的效果。”2007年,由于出众的天赋与对于角色较高的领悟能力,身高159厘米、18岁的Manon Taris被选出演“小王子”一角。据悉,她5岁就开始学习舞蹈和舞台表演,7岁开始在儿童音乐剧中担当角色。2003年起,她在音乐剧中担当独唱,并参加合唱团的演出。
其实“小王子悬念”一直就留着。在演出前一周剧组来到上海,当该剧导演以及剧中飞行员、玫瑰、狐狸的扮演者一一现身时,剧中最为核心的“小王子”却仍然不见踪影。艺术总监兼导演布鲁诺·卡路奇曾卖起关子这样对记者说:“令人期待的小王子,正在他自己的星球上,暂时无法来到大家身边,不过他即将穿越神秘的太空,出现在首演的舞台上。”幽默的回答,原来留给观众的是这样一个惊喜。
在此次上海演出中,饰演剧中送小王子回到他自己星球的那条蛇,是一位从上海本地挑选出的演员,更是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