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央音乐学院青年合唱团的团体介绍
青年合唱团由声乐歌剧系的优秀学生组成,曾演唱过巴赫、莫扎特、贝多芬版、勃拉姆斯、舒曼权、威尔第、普契尼、约翰.施特劳斯、冼星海、赵元任等诸多中外著名作曲家的合唱作品,曲目包括巴赫的《b小调弥撒曲》、莫扎特的《阿利路亚》、贝多芬第九交响乐第四乐章《欢乐颂》、舒曼的《茨冈之歌》、威尔第歌剧《游吟诗人》中的合唱曲《铁砧合唱》、歌剧《那布科》中的合唱曲《希伯莱奴隶之歌》、普契尼的歌剧《蝴蝶夫人》中的合唱部分、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赵元任的《海韵》、郑律成的《娄山关》以及无伴奏合唱约翰·施特劳斯的《拨弦波尔卡》、《回声》、《半个月亮爬上来》、《牧歌》等众多中外经典名作。
㈡ 交响乐团演奏的关于黄河的很经典的曲子叫什么
黄河协奏曲.殷承宗 那版演奏我觉得是最好的.
到处都有得下..啥电驴啊.迅雷啊..土豆还能在线看的.
网络下吧..
郎朗那版也不错.还有个牛牛(最小年龄弹黄河的)上回还在厦门开演奏会...
贴个资料给你看看.
[英] Yellow River piano concerto
1938年11月武汉沦陷后,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光未然(即张光年)带领抗敌演剧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途中亲临险峡急流、怒涛旋涡、礁石瀑布的境地,目睹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悠长高亢、深沉有力的船夫号子。次年1月抵达延安后,一直酝酿着《黄河》词作,并在年除夕联欢会上朗诵了这部诗篇。 冼星海听后异常兴奋,表示要为演剧队创作《黄河大合唱》并完成了这部大型声乐名作。 4月13日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演(由邬析零指挥),引起巨大反响,很快传遍整个中国。
作品共有八个乐章,每章开首均有配乐朗诵。
1.《黄河船夫曲》(混声合唱,原稿为男声合唱)
2.《黄河颂》(男高音或男中音独唱)
3.《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三弦伴奏)
4.《黄水谣》(女声二部合唱,原稿为齐唱)
5.《河边对口曲》(男声二重唱及混声合唱,原稿是男声对唱)
6.《黄河怨》(女高音独唱,音乐会上常按修订稿加入女声三部伴唱)
7.《保卫黄河》(轮唱)
8.《怒吼吧,黄河》(混声合唱)
《黄河大合唱》为我国现代大型声乐创作提供了光辉的典范。六十年代后期被改编为钢琴协奏曲。
早在1968年10月的一天,殷承宗从中央乐团到中央音乐学院来看大字报。殷承宗有了钢琴伴唱《红灯记》之经验,便想在「钢琴革命」的步伐上再迈出新的一步。这时中央音乐学院二楼西墙上,正有陈莲女士的大字报贴出。(陈莲于1964的上书毛泽东,获毛支持,批复「信是写得好的。」之后,曾由江青接见。)
陈莲在此大字报中第一次披露江青曾对她说:「《黄河大合唱》很有气势,可以写成钢琴协奏曲。」从那次以后,殷承宗便向江青写信,拟把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改写为钢琴协奏曲,江青阅信后批复:「很好。《黄河大合唱》可以留曲不留词。」光未然的歌词,当年启发了冼星海的创作冲动与灵感,今天也同样自然而然地启迪和萌发《黄河》钢琴协奏曲创作组成员的想象力和乐思。
《黄河》创作组的成员,从1969年2月成立之后,始终在不断地变化。杜鸣心离去之后,殷承宗从中央音乐学院借调了作曲家盛礼洪先生来主持乐队配器工作。本文作者当时在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专职从事钢琴教材创作,以往和殷在探索中国钢琴作品创作方面,志向较合,这次他费了不少力气,把他借调到中央乐团做搭档。
许裴星则是刚刚分配到中央乐团工作的年轻钢琴伴奏演员,曾是殷的学生,殷留他在组内,请他协助一些事务性工作,亦部分地参加创作组的讨论。后来几个月中,青年钢琴家石叔诚也部分地加入到创作组的活动中,因为他是担任《黄河》钢琴协奏曲的B组独奏演员,了解《黄河》创作意图,可以更好理解和演奏该作品。他们二位凭年轻人的聪慧敏感,也发表了一些好的意见。不过他们并不担任任何实际创作工作。殷承宗在受命组建《黄河》创作组的过程中,又请来另一位女士刘庄。
到了1969年初夏,《黄河》协奏曲完成了第一稿。试奏时,请来了李德伦、严良昆(《黄河大合唱》的权威指挥家)、杜鸣心和中央乐团交响乐队各声部长共十余人。由殷承宗担任钢琴独奏,储望华担任第二钢琴(即乐队部分)协奏。从1969年8月到12月,在完成了酝酿方案、体验生活、群众集体讨论以及对第一稿修正的认同之后,进入了整体运作的第二阶段,即创作执笔阶段。《黄河》钢琴协奏曲,由殷承宗、储望华、刘庄、盛礼洪四人负责执笔,日夜奋战。
《黄河》钢琴协奏曲的每一个音符,都可以追溯到它之前的初衷,落笔,定稿。创作室内抽屉、纸篓中数百上千张被废弃的旧稿谱纸……有集体智能的凝聚,更有创作者们的汲取、筛选及提炼的功夫。
乐曲共分为四个乐章。首乐章《序曲——黄河船夫曲》以磅礴气势展开黄河上船夫与波浪搏斗的情景。粗狂的划船声,狂号的浪涛风声,在钢琴连串的琶音与乐队的呼应下,到达乐曲的第一个高潮。然后,引入钢琴的华彩乐段,经过短暂的喘息,在钢琴强劲的跑句带引下,全曲又再返回乐曲开始时的紧张搏斗场面。第二乐章《黄河颂》以《黄河》大合唱中的同名独唱曲的旋律作基础发展,描绘出黄河与中原大地的河山美景。乐曲逐渐加以展开,层次与力度逐渐加强,终于形成歌颂性高潮,以强有力的和弦终结全曲。第三乐章《黄河愤》,以《黄水谣》的曲调作骨干,中间插入《黄河怨》的材料。全曲结构宏大,情绪变化多而富有深度。钢琴在与乐队呼应交织下,从愤恨的高潮滑落,在带有无奈伤痛的和弦中结束。终章《保卫黄河》以铜管乐奏出短促庄严的引子,带出钢琴的华彩乐段。由钢琴奏出《保卫黄河》的主题曲调。进入高潮时,庄严雄浑的曲调营造出一个恢宏气势的胜利高潮,终结全曲。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这个版是“东方红”版,是在江青的坚持下采用的,不过演出时效果异常的好,很激动人心。
㈢ 急需黄河大合唱的历史背景,音乐背景
《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的和影响最大的一部代表作。作于1939年3月,并于1941年在苏联重新整理加工。这部作品由诗人光未然作词,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痛诉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广阔地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并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出了民族解放的战斗警号,从而塑造起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
《黄河大合唱》写成于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秋冬,作者随抗日部队行军至大西北的黄河岸边。中国雄奇的山川,战士们英勇的身姿激发了作者的创作灵感,时代的呼唤促使他怀着高涨的爱国热情谱写了一篇大型朗诵诗《黄河吟》,后来被改写成《黄河大合唱》的歌词。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
结构介绍
全曲由《序曲》(乐队)、《黄河船夫曲》(合唱)、《黄河颂》(男声独唱)、《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黄水谣》(女声合唱)、《河边对口曲》(对唱、合唱)、《黄河怨》(女声独唱)、《保卫黄河》(齐唱、轮唱)和《怒吼吧!黄河》(合唱)等9个乐章组成。各个乐章都有相对的独立性,相互之间在表现内容、演唱形式和音乐形象等方面构成鲜明的对比。同时,全曲又由表现中华民族解放斗争的基本主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几个基本音调始终贯串于整个大合唱,在音乐布局上以《序曲》呈示基本主题、首尾合唱呼应、中间各乐章交替发展和末乐章的总结概括,以及每乐章之前的朗诵为先导等,使整个作品又具有高度的统一性。音乐语言明快简练、通俗易解和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合唱手法丰富多采和乐队的交响性发挥,全曲的宏伟规模和所表现出的英雄气概,构成了这部作品具有独创性的艺术特色。《黄河大合唱》凝聚着冼星海的卓越才华和杰出创造性,被认为是一部反映中华民族解放运动的音乐史诗。
历史
1938年11月武汉沦陷后,著名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途中目睹了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高亢、悠扬的船工号子。在次年1月抵达延安后,写出了《黄河》词作,并在这年的除夕联欢会上朗诵了这部诗篇。冼星海听后非常兴奋,表示要为演剧队创作《黄河大合唱》。在延安一座简陋的土窑里,冼星海抱病连续写作六天,完成了这部具有历史意义的大型声乐作品《黄河大合唱》。之后,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演,引起巨大反响,很快传遍整个中国。
《黄河大合唱》为我国现代大型声乐创作提供了光辉的典范。在六十年代后期,还被改编为钢琴协奏曲。
《黄河颂》是抗日战争时期, 著名交响乐《黄河大合唱》中一首独唱歌曲的歌辞, 作者的创作意图是希望在抗日战争时期, 激发起人民对中华民族的热爱 和誓死保卫家园的民族意识. 虽然其创作年代已与我们相去甚远, 但那奔放,豪迈,铿锵有力的诗句和强烈的情感, 至今读起来仍然能引起我们的共鸣, 唤起我们作为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自豪感.
作者介绍
冼星海,生于一九○五年六月十三日(农历五月十一日),原藉广东番禺,父亲冼喜泰是一个船工,在他出世时已去世,母亲黄苏英是一个农村妇女。冼星海自少依靠祖父生活,六岁时祖父去世,随母亲到南洋,进了一所旧式学校,攻读四书五经。后转到英国人办的英文学校,攻读英文。十一岁转到华侨办的高等小学,读了两年,回到广东,进岭南大学附中,又升入大学,一直以半工读来维持生活。
一九二四年,冼星海学习结束,做过打字员、工人、夜校教员和岭南大学音乐教员。二十一岁那年到北京进北大音乐传习所学理论和小提琴,兼任北大图书馆助理员;翌年到上海国立音乐院学习,一九二九年离开国立音乐院,加入田汉所组织的南国剧社。
一九三○年,二十五岁的冼星海出国到法国巴黎,随奥伯多菲尔学习小提琴,在巴黎六年,曾进过法国国立巴黎音乐院和丹第(Vincent d''Indy)创办的音乐学校,做过饭店堂馆、修指甲和咖啡店的杂役和音乐师等。他初期的作品如《风》(三重奏),明显地受到当年他跟从过的杜卡(Paul Dukas)及丹第的影响。
冼星海一九三五年夏末回国,改变了创作方向,参加了汹涌澎湃的国防音乐运动,开始写作第一交响曲,并于百代唱片公司工作,但不久就因与公司意见不合而辞职,转入新华影片公司任《壮志凌云》、《夜半歌声》、《青年进行曲》等片的音乐指导。
一九三七年冼星海为《日出》、《大雷雨》等剧作曲配音。“八·一三”事变后,加入上海救亡演剧第二队到浙江、河南、湖北等地宣传;年底留武汉,在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工作,与张曙等共同主持武汉抗战音乐运动。翌年十一月,第三厅工作受阻碍,奔赴延安,出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一九三七年初,创作《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牺盟大合唱》等作品。
一九四○年五月,冼星海离延安赴苏联深造音乐,一九四五年四月在病中完成最后的作品《中国狂想曲》,十月三十日病逝莫斯科,享年四十岁。冼星海在苏联的最后五年,完成不少器乐作品,包括有第一交响曲《民族解放》、第二交响曲《神圣之战》、管弦乐第一组曲《后方》、第二组曲《牧马词》、第三组曲《敕勒歌》、第四组曲《满江红》、交响乐《中国生活》、中国舞曲三首、小提琴与两架钢琴合奏曲《阿曼盖尔德》,而《中国狂想曲》则不幸成为他的“天鹅之歌”。
《黄河大合唱》简介背后的故事
《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具代表性、且又最为人熟悉的作品。乐曲诞生于日战前最为惨烈的日子,那是一九三八年十一月武汉沦陷后的事,著名诗人光未然(张光年)带着抗敌演剧三队撤退,经过黄河,引发了诗人的创作灵感。翌年一月抵达延安,酝酿已久的诗情便爆发,写成黄河诗章,在农历大除夕作了朗诵演出,当时于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任音乐系主任的冼星海深被光未然的朗诵感动,在一个小窑洞内,抱病连续写了六天;同年三月三十一日完成,四月十三日由邬析零指挥抗敌三队于陕北大礼堂公首演,五月十一日再由冼星海指挥鲁迅演出队演出。
今日已贵为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的的著名作曲家李焕之,回忆当年在延安演出《黄河大合唱》,有这样一段很生动的描述:“在物质条件极缺乏的边区,要组成一个完备的乐队是谈不上的,当时有什么乐器都尽可能地用上,除了三、四把小提琴外,就是二胡、三弦、笛子、六弦琴和打击乐器。没有谱架,就用木板搭起当谱架。没有低音乐器,就自己动手制作。你看那乐队的右角,立着一具新的“武器”,那是用汽油铁桶改造的低音胡琴,它发出了雄浑且带有金属共鸣的声音,歌唱黄河的宏伟气概;你再看在这具新式“武器”的侧面,又是一具新型“武器”,它是一个大号的搪瓷缸子,里面摆了十几二十把吃饭用的勺子。当“黄河船夫曲”的朗诵“那么你听吧!”一完,指挥者的手臂一挥,这具新式打击乐器就发出“哗啦哗啦”之声,与管弦、锣鼓齐鸣,配合着合唱队的“咳哟,划哟!……”,烘托出万马奔腾之势。
《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史诗性大型声乐套曲,共分八个乐章。由光未然作词,冼海星作曲。作品表现了在抗日战争年代里,中国人民的苦难与顽强斗争,也表现了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不可战胜的力量。它以我们民族的发源地——黄河为背景,展示了黄河岸边曾经发生过的事情,以启迪人民来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作品气势宏伟磅礴,音调清新、朴实优美,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强烈反映了时代精神。它在我国近代音乐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对后来的大合唱及其他体裁的音乐创作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黄河大合唱》当年首演共分八段,但不知何故采用三弦伴奏,人声朗诵的第三段《黄河之水天上来》,却往往被略去不演。据说是因为战时难找能胜任该段朗诵的演员,便略去不演,久而久之却成为惯例。从创作技术来说,冼星海运用了西方的“康塔塔”形式和合唱和声写作技巧来创作《黄河》;从题材上来说,则将现实和人民的生活,作了艺术性的加工塑造,这使《黄河大合唱》成为一首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和时代感的艺术品。九十年代的今日,跟半个世纪前《黄河》诞生的时代、生活背景虽已完全不同,但此作品对中华民族所起的精神激励却仍然存在,每次唱之听之,仍令人激动,其因在此。
或许在今日重温一下冼星海于一九四三年至四五年间,在苏联所写的“创作札记”中关于创作《黄河大合唱》的经过,对欣赏这部作品会有更深刻的体会:
“这首大合唱在一九三九年三月二十六日写,三月三十一日完成,写于陕北抗日根据地的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时际演剧第三队来延,光未然同志把黄河歌词写好后即交我去谱,写成后由第三队邬析零指挥,四月十三日第一次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演出,其后鲁艺周年纪念晚会在五月十一日和十二日举行了两次表演,均得延安各界的好评。
以后延安遇到有大的晚会,如欢迎周副主席、朱总司令、邓宝珊将军、茅盾、沈志远和蒙古代表及国民政府的调查团、慰劳队、西北摄影团等,都是以《黄河大合唱》为中心。这曲是在鲁艺一个小窑洞(鲁艺旧址)里写成的,为着第三队要离延,我就以五、六天的时间连总谱和合唱写成了。因为各地不论前线和后方都欢迎这个大合唱,所以我老早就有意思把它写成五线谱,用交响乐队伴奏合唱,比较简谱所写的更好些,但因为忙于教务和创作,一时未能执笔。但一九四一年春,我很顺利地把它完成了。这种配器法是欧美和各国都可采用,比较以前的简谱更国际化,但同时这个作品是民族形式和具有进步的技巧。
这大合唱在延安演出时曾屡次由我指挥,合唱队由一百起增加到五百,乐队二十余人,多用中国乐器。大礼堂几乎容纳不下,声音远远可以听到。
还在延安的时候,人们就告诉我,重庆和国内各报都有说及《黄河大合唱》是抗战期中新音乐的创举。当我一九四○年夏天在西安办事处时,萧三告诉我,他的老婆在莫斯科看到了英文报报导我和《黄河大合唱》;苏联名记者和摄影师卡尔门先后在“国际文学”和一九四○年莫斯科出版的“旗帜”写了一篇文章,名《在中国的一年》,其中也有关于我和《黄河大合唱》的评论。我当然不会因为这样就满足。尤其是有一天,吴玉章同志当全体鲁艺术学生教员集合时,说及我的努力和《黄河大合唱》得到国际上的嘉许,我听了之后,自问渐愧,因为我历年所想创作的作品,一方面要多产,一方面又要精练,一个《黄河大合唱》的成功在我不算什么,我还要加倍努力,把自己的精力、自己的心血贡献给伟大的中华民族。我渐愧的是自己写得还不够好,还不够民众所要求的量!
因此我又写了第一交响曲《民族解放》和其他作品,但我还要写,要到我最后的呼吸为止。我不曾忘记丹第八十三岁临死前还对我们说,他想写作,仍想完成他关于理查特·瓦格纳的文章!罗曼·罗兰七十三岁的时候仍想学习俄文,因为他发现俄国文学的宝藏。贝多芬临死时说:‘我不过写了几个音符……’我是什么东西呢?比较他们差得多了,还不更努力么?”
创作背景
冼星海回国痛感民族危亡的深重,深知民众的苦痛。在民族危亡的严重关头,他站在民族斗争的前面。他确信中国共产党才是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了民族解放,“为抗战发出怒吼”,他纵笔谱写歌曲。1939年他去看望病床上的青年诗人光未然,听其朗诵《黄河吟》听其讲述黄河呼啸奔腾的壮丽景象遂荡其共鸣,乐思如潮。创作一星期,半月之内又完成了该作品八个乐章及伴奏音乐的全部乐谱。写就了这一时代的中华民族的音乐史诗。
《黄河大合唱》歌词
一.《黄河船夫曲》(朗诵词)
朋友!
你到过黄河吗?
你渡过黄河吗?
你还记得河上的船夫
拼着性命
和惊涛骇浪搏战的情景吗?
如果你已经忘掉的话,
那么你听吧!
(歌词)
咳哟!划哟……
乌云啊,遮满天!
波涛啊,高如山!
冷风啊,扑上脸!
浪花啊,打进船!
咳哟!划哟……
伙伴啊,睁开眼!
舵手啊,把住腕!
当心啊,别偷懒!
拼命啊,莫胆寒!
咳!划哟!咳!划哟!
咳!划哟!咳!划哟!
不怕那千丈波浪高如山!
不怕那千丈波浪高如山!
行船好比上火线,
团结一心冲上前!
咳!划哟!咳!划哟!
咳!划哟!咳!划哟!
咳哟!划哟-…
划哟!冲上前!划哟!冲上前!
划哟!冲上前!划哟!冲上前!
咳哟!咳哟!
哈哈哈哈……
我们看见了河岸,
我们登上了河岸,
心啊安一安,
气啊喘一喘.
回头来,
再和那黄河怒涛
决一死战!决一死战!
决一死战!
决一死战!
咳!划哟……
《黄河大合唱》专辑简介
作词:光未然
作曲:冼星海
整理:李焕之
合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歌舞团
指挥:时乐蒙
朗诵:林中华录音时间:1955
《黄河大合唱》;在抗战烽火的洗礼下,迅速成长为中华儿女爱国救亡的号角;与此同时,以其所负载的精神力量和民族个性,在海外华人及世界反法西斯战线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同。而到了和平年代,它犹如一位战功累累的元勋,继续驰骋在国内外乐坛,成为中华民族傲人的艺术财富。
《黄河大合唱》一问世,就迅速在中国大地上传唱,成为抗战救亡的精神号角。并推动了团结抗日的形势发展。首演时,乐队只有两三把小提琴,二十来件民族乐器,低音弦乐器是用煤油桶制成,打击乐器有脸盆、大把的勺子放在搪瓷缸子里摇晃选成效果……这支原始的乐队烘托着40多位势血青年放声高唱,《黄河大合唱》从此传遍了延安,传遍了中国,飞向了世界,此起彼伏,回响不绝,震撼人心,经久不衰。毛主席看了演出后,特别高兴,站起来使劲鼓掌,连声说:“好!好!好!”周总理也为冼星海题词:“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心声!”
此后的数十年来《黄河大合唱》一直作为正义力量的象征,在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以其穿越时空的巨大魅力,在炎黄子孙中永远传唱!
1985年在冼星海同志逝世40周年之际,香港举办了历时14天的“黄河”音乐节。《黄河大合唱》全曲演唱仅40分钟,然而那天的谢幕竟长达20多分钟。在台湾,《黄河大合唱》被禁演的时间长达40多年。但是,当越来越多的台湾人到香港听了《黄河大合唱》之后,对《黄河大合唱》演出解禁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很多人想办法争取《黄河大合唱》在台湾的演出,各种报纸也以不同的形式进行呼吁。在台湾被禁锢了40多年的《黄河大合唱》最终得以演出。
2001年4月14日,美国纽约的百老汇春意盎然。“黄河之声”中国经典名曲音乐会吸引了来自香港、台湾和大陆的旅美华人,也吸引了众多的美国人。美国最有影响的英文报纸《纽约时报》两次介绍该音乐会。
音乐会的下半场是美国人用中文演唱气吞山河的《黄河大合唱》。开场的《黄河船夫曲》激烈紧张,这段唱曲节奏较快,歌词绕嘴,对于美国歌手们来说发音相当困难,但他们那种“咬文嚼字”、一字一句毫不含糊的态度,反而把乐曲表现得更有力度。美国合唱团的女声部音质清丽,极富弹性,中文发音准确,金发碧眼的女士们以热爱家乡这种人类共同的情感,把合唱曲中的《黄水谣》表现得有如春波婉转,映出了黄河两岸农田村舍。合唱的最后一个乐章《怒吼吧黄河》将音乐会推到黄河的浪峰,当《黄河大合唱》在合唱团八十几位队员多次重复的“向着全世界被压迫的人民发出战斗的警号”的高亢歌声中结束时,激动万分的观众一下全都站起来,以雷鸣般的掌声和热情的欢呼声向中美艺术家表达他们内心的感情和由衷的感谢。观众中的美国人从节目单中的英文介绍和演员们表现的音乐中也听懂了“黄河”,他们与中国听众一样情绪高昂,热烈地鼓掌。再三谢幕的全体演员们在观众的强烈要求下,又唱起了《保卫黄河》,这时观众们情绪高昂,以有节奏的掌声加入了这雄壮的进行曲,还有不少人跟着唱起来。歌声结束,激动的观众们还不愿离去,又报以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最后演员们唱了三遍《保卫黄河》,音乐会才徐徐落下帷幕。
1956年 5月 中央广播事业局在北京召开唱片专业会议,会议决定尽快成立中国唱片社。
1957年 6月27日 中央广播事业局决定成立中国唱片社筹备处。
1958年 6月17日 中国唱片社正式成立,中央广播事业局副局长周新武兼任社长,徐曙任副社长。唱片编辑组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分出,划归中国唱片社。中国唱片社内设音乐、戏曲、文教、出口四个组。同年,设在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的唱片出版组迁回中国唱片厂,与录音资料组合并成唱片出版部,设音乐、戏曲、录音、出版四个组。徐以礼任唱片出版部主任。9月28日 中国唱片厂自行研制成功。中密纹唱片(33转/分,每面容量17分钟)。第一批出版的中密纹唱片有《黄河大合唱》等6种。
1982年12月23日 国务院颁布了“录音录像制品管理暂行规定”。对《黄河大合唱》、《长征组歌》等大型声乐作品,进行立体声录音,并重新出版。
本场演出录之于1955年,时值共和国刚成立不久,抗美援朝刚刚结束,新中国百废待兴,因此当时的条件还十分简陋,整场演出的伴奏只有一台老牌的苏联产“波罗地海”钢琴和几件简单的乐器。朗诵是黄河大合唱的一种特殊形式,贯穿整场演出,担任朗诵的林中华,当时年仅24岁。
1958年出品的首版《黄河大合唱》,现存世量仅400多张,本专辑是由中唱公司1982年对首版录音重新编辑音效处理再版发行的LP唱片转制的。
㈣ 黄河大合唱资料谢谢~~
《黄河大合唱》诞生已经66年,但其并没有因为岁月的改变、时代的变迁而被人遗忘,相反却被越来越多的人传唱。从17岁就开始指挥该曲至今已上千场的严良堃说,《黄河大合唱》之所以历演不衰,主要有三个原因:其歌颂伟大的抗日战争,表达中华民族反抗侵略的不屈精神,并最终以胜利告终,充分表现了民族的自信心;其本身的曲调,歌词写得非常中国化,一方面继承了民族的精华,同时也借鉴了西方艺术进行加工,是造诣高深而又雅俗共赏的划时代精品;作品不断改进,加工,跟随时代的进步。
他说,在《黄河大合唱》雄浑的歌声与音乐中,存在一个多世纪的被欺压感得到了解脱。音乐在充分表达了听众的这种情感,同时它还能唤起在海外长大的华人的民族认同感。而在目前,再唱《黄河大合唱》,就更多了一种勿忘苦难心存危机的现实意义。今日我们能从《黄河大合唱》听到的,不仅仅是国家兴亡的民族呼声,不仅仅是时代的战歌。从音乐上来说,《黄河大合唱》音调有黄河船夫的号子,有来自民间音调的民族体歌曲,有乡土味浓郁的山西音调,作曲的技巧与和声,却又是很欧洲的。
已进入21世纪的今日,和60多年前《黄河大合唱》诞生的时代、生活背景虽然完全不同,但是这部作品对中华民族所起的精神激励作用却仍然存在,今年正好是冼星海诞辰一百周年,又是取得抗日战争完全胜利的60周年,这部作品对于我们就更有特别意义。
㈤ 《黄河大合唱》在中国近代音乐史上具有怎样的影响与地位
《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的和影响最大的一部代表作。作于1939年3月,并于1941年在苏联重新整理加工。这部作品由诗人光未然作词,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痛诉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广阔地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并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出了民族解放的战斗警号,从而塑造起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
《黄河大合唱》写成于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秋冬,作者随抗日部队行军至大西北的黄河岸边。中国雄奇的山川,战士们英勇的身姿激发了作者的创作灵感,时代的呼唤促使他怀着高涨的爱国热情谱写了一篇大型朗诵诗《黄河吟》,后来被改写成《黄河大合唱》的歌词。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
《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具代表性、且又最为人熟悉的作品。乐曲诞生于日战前最为惨烈的日子,那是一九三八年十一月武汉沦陷后的事,著名诗人光未然(张光年)带着抗敌演剧三队撤退,经过黄河,引发了诗人的创作灵感。翌年一月抵达延安,酝酿已久的诗情便爆发,写成黄河诗章,在农历大除夕作了朗诵演出,当时于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任音乐系主任的冼星海深被光未然的朗诵感动,在一个小窑洞内,抱病连续写了六天;同年三月三十一日完成,四月十三日由邬析零指挥抗敌三队于陕北大礼堂公首演,五月十一日再由冼星海指挥鲁迅演出队演出。
今日已贵为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的的著名作曲家李焕之,回忆当年在延安演出《黄河大合唱》,有这样一段很生动的描述:“在物质条件极缺乏的边区,要组成一个完备的乐队是谈不上的,当时有什么乐器都尽可能地用上,除了三、四把小提琴外,就是二胡、三弦、笛子、六弦琴和打击乐器。没有谱架,就用木板搭起当谱架。没有低音乐器,就自己动手制作。你看那乐队的右角,立着一具新的“武器”,那是用汽油铁桶改造的低音胡琴,它发出了雄浑且带有金属共鸣的声音,歌唱黄河的宏伟气概;你再看在这具新式“武器”的侧面,又是一具新型“武器”,它是一个大号的搪瓷缸子,里面摆了十几二十把吃饭用的勺子。当“黄河船夫曲”的朗诵“那么你听吧!”一完,指挥者的手臂一挥,这具新式打击乐器就发出“哗啦哗啦”之声,与管弦、锣鼓齐鸣,配合着合唱队的“咳哟,划哟!……”,烘托出万马奔腾之势。
《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史诗性大型声乐套曲,共分八个乐章。由光未然作词,冼海星作曲。作品表现了在抗日战争年代里,中国人民的苦难与顽强斗争,也表现了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不可战胜的力量。它以我们民族的发源地——黄河为背景,展示了黄河岸边曾经发生过的事情,以启迪人民来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作品气势宏伟磅礴,音调清新、朴实优美,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强烈反映了时代精神。它在我国近代音乐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对后来的大合唱及其他体裁的音乐创作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中国文化部委托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与中国音乐家协会6 月15—16日在北京联合召开了“纪念《黄河大合唱》创作60周年学术研讨会”。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李焕之、副主席孙慎、分党组书记吴雁泽,文化部办公厅主任尹志良、艺教司社科处处长陈迎宪,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薛若琳、副书记王泽洲,1938年冼星海在武汉政治部三厅工作时的同事林路(86岁,原湖北省音协主席、武汉音乐学院院长,现湖北省文联副主席),1939年《黄河大合唱》首演的指挥者邬析零(83岁,原抗敌演剧三队音乐组长,文化部离休干部),冼星海指挥《黄河大合唱》演出时《黄河怨》的首位演唱者莎莱(76岁,原武汉市文联主席),冼星海指挥《黄河大合唱》演出时的伴奏乐队成员罗浪(79岁,1949年开国大典军乐队的总指挥、总政军乐团的首任团长),中央音乐学院教授苏夏、汪毓和、梁茂春、上海音乐学院教授陈聆群,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向延生、魏廷格,歌唱家刘秉义,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陶亚兵,星海音乐学院教授罗小平、何平、周广平、房晓敏,桂林文化局的陆铿荣、左超英,武汉音乐学院教授田可文,首都师范大学音乐系孟维平,《黄河大合唱》词作者张光年的夫人黄叶绿、曲作者冼星海的女儿冼妮娜夫妇以及中国文化报、人民音乐、北京音乐台、音乐生活报的编辑记者等共50余人和来自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的代表团(他们的长辈曾救助流落在该国的冼星海)出席了研讨会。
研讨会由音乐研究所副所长韩宝强和向延生主持。音乐研究所所长乔建中在致词中,热烈欢迎来自各地的有关领导、音乐界前辈和专家学者赴会,并对近百年来同样以“黄河”为题材的音乐作品中,《黄河大合唱》取得巨大成功的根源进行了剖析,吴雁泽代表中国音乐家协会致词,并对《黄河大合唱》经久不衰的生命力、产生这首作品的动力与基础作了探讨。尹志良代表文化部祝贺研讨会的召开,说明这次研讨会是文化部举办的“纪念《黄河大合唱》创作6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认为《黄河大合唱》在弘扬不朽的中华民族精神,艺术创作上把音乐艺术与时代精神完美的结合,达到了很高的境界。薛若琳、王泽洲代表中国艺术研究院祝贺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指出冼星海的作品是我们民族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黄河大合唱》对当前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的凝聚力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与会者对《黄河大合唱》的创作、演出、传播、版本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黄河大合唱》的创作
邬析零等人介绍了《黄河大合唱》诞生的经过:1938年10月底抗敌演剧三队奔赴山西吕梁山抗日根据地时,首次乘木船渡过黄河,目睹了黄河的惊涛骇浪,聆听了激昂的黄河船夫号子。此后数月的紧张战斗岁月里,祖国雄奇的山河,万山丛中游击健儿的英姿,强烈地震撼着随三队同行的诗人光未然(时任演剧三队中共特别党支部书记)的心弦,开始酝酿写作长诗《黄河吟》。1939年初演剧三队再次渡过黄河去延安学习、汇报工作时,光未然又见到了冼星海,两人第三次的合作产物就是《黄河大合唱》(1937年在上海、1938年在武汉政治部三厅时,他们已合写有多首歌曲)。2月26日冼星海去医院探望治伤的光未然后, 光未然躺在延安和平医院的病床上,5天口述了《黄河吟》400多行的诗句(由三队队员胡志涛协助笔录)。3月11 日演剧三队举办的元宵节晚会上,光未然一气呵成地朗诵了自己的这部新作。掌声中,激动的冼星海一把将词稿抓在手里说:“我有把握把它谱好!我一定及时为你们赶出来!”此后邬析零应邀去冼星海处详尽介绍了三队渡过黄河的情景、黄河壶口瀑布的壮丽景观和吕梁山抗日根据地的战斗情况,为此冼星海特别记写了好几个邬析零学唱的黄河船夫号子的动机音型。
根据冼星海的《创作杂记》,他是3月26日开始写作《黄河吟》, 到3月31日仅6天时间,就把总谱与合唱都写成了(包括《黄河颂》的三稿)。在这些短的时间里,冼星海就写作了这部名扬国内外的大型合唱套曲,真可谓是神来之笔。陈聆群说这除了冼星海的天资与勤奋,还要看到这之前冼星海有半个月的酝酿时间;而且在这之前冼星海创作的众多歌曲、收集的许多民歌、特别是写作《生产大合唱》,在音乐的民族语言和风格,创作大型合唱套曲等方面,都为冼星海快速创作《黄河大合唱》(冼星海4月9日日记里,才首次出现了这个曲名)积累了经验,作了准备。
《黄河大合唱》的演出
在冼星海的帮助、辅导下, 作为演剧三队离开延安的告别节目, 1939年4月13日晚《黄河大合唱》由抗敌演剧三队的30 余人首次演出于延安的陕北公学礼堂(鲁艺音乐系的部分师生参加乐队伴奏)——指挥邬析零,男女独唱是田冲、蒋旨暇,对唱是史鉴、刘晨喧,串连“说白”的是胡丹佛,《黄河之水天上来》由光未然亲自吟诵(由李鹰航弹奏三弦伴奏)。经冼星海再次指导后,4月16 日三队在延安第二次演出了《黄河大合唱》。
为筹备纪念鲁迅艺术文学院成立一周年,由鲁艺各系师生60余人组成的合唱团(后人数陆续增多),4月25 日起由冼星海指挥排练《黄河大合唱》,5月11日晚“鲁艺一周年纪念第一次音乐晚会”上, 冼星海指挥100余人的鲁艺合唱团,在20余人的中西混合乐队伴奏下, 成功地演唱了《黄河大合唱》(男女声独唱是陈地、莎莱)。唱完时,出席观看的毛主席等人都跳起来热烈鼓掌,很感动地连说了几声“好”。12日晚又演给党校及马列学院看,得到延安各界的好评。此后延安遇到重大的晚会,如欢迎周副主席、朱总司令、邓宝珊将军、茅盾以及蒙古代表、国民政府的调查团、慰劳队等,都是以演唱《黄河大合唱》作为中心(女声独唱改为唐荣枚)。1940年2月16日欢迎西北摄影团时, 演出人数曾经多达500名。当年5月冼星海离开延安去苏联后,由李焕之继续指挥鲁艺合唱团演唱《黄河大合唱》。
罗浪新近提供的一张1939年鲁艺《黄河大合唱》伴奏乐队的合影照片里,经多人传看已辨认出的成员有:小提琴—向隅(队长)、汪鹏、梁寒光,二胡—李凌、时乐蒙、白苇,笛子—谌亚选,三弦—李鹰航,曼陀林—朱荣辉,用洋油桶自制的低音二胡—陶建新,口琴—韦虹、罗浪(兼打大军鼓),打击乐器—李焕之。另有3人未认出。
《黄河大合唱》的传播
演剧三队依照中共中央组织部的安排,1939年4 月离开延安返回国民党治理区继续工作后,5 月即在二战区司令部所在地陕西宜川县演唱了《黄河大合唱》。又把歌谱寄给演剧四队,11月四队就在五战区司令部所在地湖北老河口演出了《黄河大合唱》(这是三队以外,目前所知此曲在国民党治理区的首次演唱)。1941年初演剧三队、十队和抗敌宣传四队在河南洛阳联合演出了《黄河大合唱》。
1939年4月29日鲁艺音乐系油印了《黄河大合唱》的简谱本, 途经延安的西北摄影团一次就要去了42本(见冼星海1940年2月18 日日记)。由鲁艺部分师生组成的华北联合大学1939年7月奔赴抗日前线, 《黄河大合唱》的歌声很快就回响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天空。西北战地服务团1939年也演唱了《黄河大合唱》(指挥周巍峙)。
林路1940年初在桂林收到夏衍转来的《黄河大合唱》歌谱后,即把它陆续刊登于他主编的《每月新歌选》1940年第4—7期。这年7 月林路还指挥“乐群社”等歌咏团体的200 余人在桂林演唱了《黄河大合唱》(见1940年桂林出版的《七七之歌》)。
在李家鼎、张锐、李仁荪等人主持下,为募捐寒衣,西南联大合唱团,歌岗合唱团等1940年9月14—16 日在云南昆明公演《黄河大合唱》(指挥徐守廉,男女独唱秦克中、沈家萱)。
李凌去重庆创办《新音乐》月刊后,1940年3 月起陆续刊登了《黄河大合唱》。生活书店1940年7 月在重庆出版了《黄河大合唱》的单行本。据原“孩子剧团”成员回忆,1940年8、9月间他们在重庆郊外金刚坡政治部总务厅草地的土台子上演唱了《黄河大合唱》。据保存下来的当年演出的节目单,在政治部三厅人员赵启海、明敏和李凌等人的组织下,重庆“业余合唱团”以“国际反侵略协会重庆分会主催、重庆市文化团体第二次联合公演”的名义,1940年12月15日在重庆临江门戴家巷口的“留法、比、瑞同学会”演唱了《黄河大合唱》(指挥明敏,男女独唱赵沨、易桦,朗诵光未然,大提琴助奏李元庆)。为防国民党特务破坏,周恩来同志曾亲临作镇。
1942年初,剧宣七队将《黄河大合唱》改编为造型演出,增加了布景、灯光和表演,努力用生活动作和人物形象使音乐语言具有立体感,很受观众欢迎。1947—1948年中国歌舞剧艺社(由剧宣五队和七队的骨干人员组成)多次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演出了歌表演《黄河大合唱》。
1942年2月中旬,光未然率领的缅甸华侨战工队, 在缅甸曼德勒连续3天公演《黄河大合唱》(指挥赵沨,男女独唱吴章斌、 陶朔玉、朗诵光未然),这是此曲在海外的首次演出。之后还在密支那等地演出多场,影响远及印度、新加坡。1940年刘良模把《黄河大合唱》的歌谱带到了美国,1943年普林斯顿大学合唱团用英文首次在美国演唱《黄河大合唱》。
此后《黄河大合唱》广泛演唱于华北、东北、上海以至香港、美国、加拿大等地。但是台湾当局却以“作者附共”为由,1949年以后一直禁止在台湾演唱《黄河大合唱》。经过台湾众多著名音乐家多年来的努力和新闻界、广大民众的强烈要求,台湾“行政院新闻局”终于仅修改了其中的9个字(将《河边对口唱》中的太行山上打游击”, 改为“齐心敌后打游击”;《怒吼吧!黄河》中的“新中国已经破晓”,改为“全中国已经破晓”、“向着全世界劳动的人民发出战斗的警号”,改为“向着全中国受难的人民……”),1989年6月24 日宣布解除了《黄河大合唱》在台湾演唱的禁令。次日台北爱乐合唱团与台湾省交响乐团就首先在台湾的台中市联合演出了《黄河大合唱》(指挥杜黑,男女独唱蔡正骅、顾企兰,朗诵余章平)。
《黄河大合唱》的版本
《黄河大合唱》目前共有五个版本(前四个版本均刊载于《冼星海全集》):
[版本一] 这是冼星海1939年在延安写作的简谱版本,也是其后四个版本进行修订的基础。当年它是为抗敌演剧队(中型业余演唱团体)这个特定对象“量身缝衣”创作的,貌似简单,却是深入浅出、严谨成熟、原汁原味的大俗大雅之作。因而按照这个版本,即使是中学生组成的业余合唱队,稍加训练就能唱得很有效果。它也是1975年以前的近40年间演唱得最多、影响最深远的版本。苏夏认为后来者的一些艺术加工,在许多方面似乎仍没超越这个“初稿”。
[版本二] 1941年春天冼星海在苏联莫斯科改写的五线谱版本(李焕之回忆冼星海在延安时就曾经说过延安的条件比较简陋,将来我要把《黄河大合唱》编写成规模宏伟的交响性的大合唱)。这个版本是冼星海经过两年多的创作磨炼和演出活动后的反思之作,冼星海采用三管编制的交响乐队来担任伴奏,终曲的末段甚至采用6个圆号、12 个小号和12个长号参加演奏。冼星海在这个版本里加写了一首乐队《序曲》,加写了用于“说白”和各章连接的乐队音乐,将朗诵《黄河之水天上来》的三弦演奏旋律改写为乐队音乐,《黄水谣》改为女声二部合唱,《河边对口曲》在终止前增加了8小节男声合唱以轰轰烈烈地结束, 《黄河怨》在旋律特别是调性、节拍、节奏上有很大的改变,并增加了想象力丰富的女声三部伴唱(梁茂春对此非常欣赏),《保卫黄河》由三部轮唱增加为四部轮唱。这个版本是为高水平的专业合唱团与大型管弦乐团写作的,一些和弦结构和应用、声部组合或织体写法均具有创造性和想象力,运用了多种复杂的艺术表现手段。当时冼星海远离祖国,生活动荡,总谱完成后没有机会试奏、修改,这个版本在和声、配器、织体写法等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问题(1956年李德伦在莫斯科指挥演奏这个版本时,事先曾经请苏联的作曲家作了一些整理)。
[版本三] 李焕之根据版本二整理的版本。为了演出的需要,在延安时李焕之就已经为《黄河大合唱》编写过钢琴和小乐队两种伴奏谱。建国后他见到了从苏联送回来的版本二,又两次进行整理,用于:1.北京电影制片厂1955年拍摄的音乐艺术影片《黄河大合唱》,(由总政歌舞团演唱,指挥时乐蒙)。2.为编辑《冼星海全集》,1987年由上海乐团演唱(指挥曹鹏)。它是目前《黄河大合唱》的后三个版本中,较接近版本二的版本,但是仍有一些待完善的地方。
[版本四] 在严良堃主持下,中央乐团创作组整理的版本。国务院文化组根据江青“留曲不留词”的指示,1973年布置该团整理《黄河大合唱》(后因周恩来不同意仍保留了原词)。由施万春、田丰、陈兆勋执笔完稿7个乐章(1987 年施万春又补写了《黄河之水天上来》的乐队部分),1975年严良堃指挥中央乐团首次演出。这个版本3/4以上的篇幅是按版本一编写的,也有一些参照版本二、三的地方。该版本的音乐风格协调、调性统一、采用传统的功能和声、删去了一些花腔式的旋律修饰,很简洁、实用,稍有专业基础的合唱团与乐队就能胜任;再加上著名指挥家严良堃的推广,成为了当前《黄河大合唱》最流行的版本。
[版本五] 由瞿维整理并配写有钢琴伴奏谱的版本(人民音乐出版社1979年出版)。1941年周恩来赠送给鲁艺的钢琴运到延安后,瞿维一直就担任《黄河大合唱》演出时的钢琴伴奏。这次瞿维重新写作了钢琴音乐,但是没有给“说白”配写音乐,更略去了朗诵《黄河之水天上来》(作者在该书的后记中说用钢琴伴奏“恐无效果”)。这个版本的声乐部分基本上依照版本一,仅改写了《黄水谣》的女中音声部。总的来说其和声结构严谨,声部进行相当流畅,保留了原作的民族风格,但是各曲之间的难易程度不一(如最后一个乐章的两次转调A—F—B, 音区扩大,增用半音和声等)。
与会者的呼吁和希望
1939年诞生在革命圣地延安的历史名作《黄河大合唱》,以中华民族的摇篮——曲折蜿蜒、奔腾咆哮的母亲河“黄河”为象征,赞颂了中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文化,中华民族伟大而坚强的意志,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苦难的中国人民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的斗争精神。词曲作者继承发扬了中国革命文艺的光荣传统,以鲜明的时代特色,浓郁的民族风格,雄伟深厚的气势和撼人心弦的巨大艺术感召力,满腔热情地成功塑造了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华民族的伟大英雄形象。颂扬了中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向全中国和全世界人民发出了争取民族解放的战斗警号。数十年来,大型声乐套曲《黄河大合唱》一直受到中国人民、全球华人和外国人士的欢迎、认同和珍爱。与会者指出《黄河大合唱》是中国近代音乐史上具有里程碑性质的音乐史诗,是本世纪以来全球华人的音乐创作中最有代表性的音乐巨著,是中华民族灿烂历史文化的杰出艺术瑰宝,也是我们应该很好地学习、继承、发扬的珍贵遗产。
这次学术研讨会对《黄河大合唱》的时代特征、历史意义、内容与形式、音乐创造、文化价值与文化场等议题进行研讨的同时,着重对它的多种版本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认为后人的整理本是有新的意图,在某些方面确有它发光的东西、有与新的演出形式相配合的东西,应该继续演唱。但它们也可能出现一些顾此失彼,偏爱某些现场效果,反而失之于零碎,不一定全优于原作。当前广为传唱的《黄河大合唱》版本四(中央乐团演唱本)是“文化大革命”这个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整理者的思想、想象力与艺术手法的应用,当时多少会受到束缚、影响(因而现在还有再加工的余地)。这个版本的旋律、节奏、和声、调性处理、声部进行与安排都作了较多的改动,与冼星海所作的版本一、二相比,已有相当的距离(邬析零认为这个版本的《黄河船夫曲》大为削弱了抢渡黄河时人与大自然搏斗的惊险,更象只是一味比速度的“赛龙舟”)。因此版本四以及版本五,已非冼星海的原貌,按国际惯例应另署整理者的姓名。研讨会期间播放了1989年苏联音乐家在苏联莫斯科指挥演唱的《黄河大合唱》(版本二)的录音,很多专家学者都对这个以前没有听过的版本很有兴趣。由于历史条件和环境的限制,《黄河大合唱》的莫斯科版本仍然不是一个完美无缺的版本,难以完全按谱演出;再加上冼星海当年在法国学习的是印象派音乐,因而《黄河大合唱》的手稿里,哪些是冼星海的想法?哪些是笔误?哪些是天才的创造?都需要谨慎、仔细地辨别和区分。因此与会者认为如何很好地重新整理、出版冼星海写作的版本一、二(冼星海出于不同的考虑而创作的两个版本,似是同一作者创作的同一内容的中国画与油画,各有所长),已经是应该引起人们特别是有关领导(文化部、中共中央宣传部以至中共中央政治局)的重视,进行研究、具体落实并尽早开始行动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工作。
整理冼星海的音乐作品,首先要对冼星海的生活、思想、成长与创作道路、写作技巧与手法、艺术风格等方面下功夫进行全面地研究(同时代人在这方面有独特的优势)。整理时负责领导机关应调集多方面的一流音乐人才,提供必要的时间、资金和物质条件,并提前做好各方面的安排。参与整理者应在充分尊重与爱护原作、认真学习研究原作的基础上,共同谨慎、细致、从容地进行整理(不要为迎接或庆祝什么节日而赶时间,应付了事)。似乎应该先从一些最基础的地方入手,如组织得力人员先以缩谱的形式,从音乐思维、和声、复调、织体、配器、乐器法等不同方面,一个乐章一个乐章进行研究、整理。然后落实到总谱上,再经过乐队试奏,核实音响效果,反复试验修订、精益求精,最终形成一个经典性的标准版本。其目的是力图实现冼星海在版本二里所渴望达到的艺术理想和追求——使《黄河大合唱》成为一部宏伟、壮丽、具有中国气派的史诗性交响大合唱;把冼星海的宝贵音乐遗产很好地保存下来。李焕之为此已经作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但是仍有某些有待推敲、加工、完善的地方。希望冼星海的学生们或有志者能共同致力于版本一、二的整理、出版工作,希望著名指挥家严良堃将来指挥重新整理后的版本二时,也具有同样的热情并达到他指挥中央乐团演唱版本那样的水平。
长达125句的朗诵《黄河之水天上来》(占全部歌词的1/4), 是喷发诗人心声的呐喊,是《黄河大合唱》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演唱与出版《黄河大合唱》时它却经常被删略,从而损坏了全曲的完整性、艺术风格和独创性,该曲的词作者张光年为此已写有多篇文章予以论述。诗是最难翻译的文艺形式,1956年在苏联用俄语演唱《黄河大合唱》时,严谨的苏联艺术家把《黄河之水天上来》全都译成了俄语朗诵,我们还有什么困难不可克服?有什么理由要舍弃它?1999年5月11 日文化部和中国文联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组织演唱《黄河大合唱》时,鲍国安朗诵的《黄河之水天上来》赢得了听众数次热烈的掌声,也说明听众是能够接受并欢迎它的。
除了现有的五种版本以外,希望有更多的《黄河大合唱》的改编本问世。但是很好地重新整理、出版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版本一、二,则是目前的当务之急,首要任务(冼星海的学生现在多已年届八旬)。李焕之也再三呼吁,希望演出单位和指挥家爱护、支持冼星海花了相当多的心血整理的《黄河大合唱》莫斯科版本,让它在中国的乐坛上占据它应有的地位,早日与广大中国听众见面。与会者希望最迟于2005年冼星海百岁诞辰时,能够听到经过重新整理的《黄河大合唱》的标准版本的演出。苏夏指出出版附钢琴伴奏谱、民族乐队或小型乐队伴奏谱的版本一,也将是一本畅销书。
作者语:《黄河大合唱》是经久不灭的好作品,你在网上搜是很容易搜到的,值得注意的是,评价《黄河大合唱》,首先要有满腔的爱国热情,不然你是很难领会其中精髓的!
㈥ 中央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的简介
全系本科生161人,研究生12人,学生队伍空前壮大。
声歌系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硕士学位授权点。声乐硕士生导师为郭淑珍教授、黎信昌教授、张立萍教授、孙东方教授、王宪林教授、周美玉教授、李维渤教授、马洪海教授、黑海涛教授、彭康亮教授、叶佩英副教授、赵登营教授、袁晨野教授;钢琴伴奏艺术指导硕士生导师有胡适熙教授、赵碧璇教授、张慧琴教授、吴龙教授(美)。
声乐歌剧系设三个教研室,声乐教研室主任郭淑珍教授、副主任王宪林教授,钢琴伴奏教研室主任胡适熙教授,副主任张佳林老师,歌剧表演教研室主任孙东方教授。其中歌剧教研室专门培养学生们的歌剧表演能力,现已推出《女人心》、《费加罗的婚礼》、《艺术家的生涯》、《茶花女》、《弄臣》、《卡门》、《蒂朵的仁慈》等多部著名歌剧在学院及社会上演出,并受到普遍好评。
声乐歌剧系附设有中央音乐学院青年合唱团。团员由部分优秀学生组成,该团曾多次参加中央电视台及社会上各类大型演出。2002年9月与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先生合作,赴日演出歌剧《蝴蝶夫人》,获得一致认可与好评。
中央音乐学院青年合唱团成立于20世纪50年代。国内外一些著名的音乐家及指挥家都曾对该团进行过指导、排练、演出,我国著名指挥家严良堃、聂中明、郑小瑛、李华德、杨鸿年曾先后担任过合唱团的常任指挥,俄罗斯莫斯科音乐学院教授、著名合唱指挥家保利·.捷夫林、瑞士指挥家陈亮声、美国著名合唱指挥家托马斯·希尔比什、凯瑟琳·朱等人也曾担任过该团的客席指挥。青年合唱团由声乐歌剧系的优秀学生组成,曾演唱过巴赫、莫扎特、贝多芬、勃拉姆斯、舒曼、威尔第、普契尼、约翰.施特劳斯、冼星海、赵元任等诸多中外著名作曲家的合唱作品,曲目包括巴赫的《b小调弥撒曲》、莫扎特的《阿利路亚》、贝多芬第九交响乐第四乐章《欢乐颂》、舒曼的《茨冈之歌》、威尔第歌剧《游吟诗人》中的合唱曲《铁砧合唱》、歌剧《那布科》中的合唱曲《希伯莱奴隶之歌》、普契尼的歌剧《蝴蝶夫人》中的合唱部分、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赵元任的《海韵》、郑律成的《娄山关》以及无伴奏合唱约翰·施特劳斯的《拨弦波尔卡》、《回声》、《半个月亮爬上来》、《牧歌》等众多中外经典名作。
青年合唱团曾参加过国内外重大的合唱节、艺术节等演出活动,并为中央电视台录制了许多经典合唱曲目。该团曾于1989年出访新加坡,获得广泛赞誉。1999年、2001年两度参加全国大学生艺术节合唱比赛,获得一等奖以及由第2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组委会颁发的“大运杯”等荣誉。2002年9月,为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三十周年,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先生特别邀请中央音乐学院青年合唱团参加了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的著名歌剧《蝴蝶夫人》的演出,在日本东京、中国北京公演近十场,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和好评。社会各界对青年合唱团倍加赞赏:“中央音乐学院青年合唱团音色年轻优美,各声部音响平衡,和谐统一,音域宽广,高音辉煌嘹亮,具有很强的音乐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同时充满了年轻人的激情与朝气,是一只非常优秀的合唱团。”正像小泽征尔先生评价的那样:“这些年轻人有着非常青春、非常漂亮的声音,他们将是中国未来的艺术家。”2004年青年合唱团应邀赴慕田峪长城参加雅典奥运会北京火炬传递仪式并担任合唱演出,影响巨大。
㈦ 《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大型合唱音乐作品,由谱曲。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它以、 、和的气势,表现出黄河
《黄河大合唱》由冼星海谱曲,光未然填词,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分别是《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河边对口曲》、《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
《黄河大合唱》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也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不可战胜的力量。
它以中华民族的发源地——黄河为背景,展示了黄河岸边曾经发生过的事情,以启迪人民来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7)中央音乐学院75校庆黄河大合唱扩展阅读
《黄河大合唱》的各种版本
1、寇家伦/时乐濛/孟贵彬/教蕴瑜/总政歌舞团演唱的《黄河大合唱》,该歌曲收录在专辑《黄河(珍藏版)》中,由中唱上海公司发行于2009-09-23,该张专辑包含了4首歌曲。
2、鲁迅艺术学院/中央音乐学院演唱的《黄河大合唱》,该歌曲收录在专辑《经典咏流传第二季 第八期》中,由中央电视台发行于2019-04-13,该张专辑包含了10首歌曲。
㈧ 陈四海的代表作品
二、学术专著
1.《中国古代音乐史》 著28万字 2004年1月人民出版社
2.《中国古代音乐史》 (续) 编著23万字 2000年1月陕西旅游出版社
3.《思无邪—中国文人音乐思想研究》 著21万 2002年2月东方出版社
4.《中国民族音乐学研究》 著18万 1996年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5.《中国民族音乐概论》 编著50万 2000年9月陕西旅游出版
6.《中国民族音乐习题解答》 著15万 2000年9月陕西旅游出版社
7.《中国古代音乐史题库》 著15万 2000年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8.《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知识问答》 著15万 2000年月10月 华龄出版社
9.《中国民族民间音乐》 参编4万 2002年8月高等教育出版
三、学术论文
10.“三月不知肉味”新解 《中国音乐学》2008年1期
11.“风”字的音乐学研究 《人民音乐》2008年9期
12.论关汉卿的音乐思想 《交响》2008年3期
13.论欧阳修的音乐思想 《宁夏大学学报》2007年5期
14.商代乐器饕餮纹样考略 《音乐探所》2007年3期
15.孔子音乐思想综论 《交响》2007年1期
16.论曹植与鱼山梵呗 《鱼山梵呗文化·论文集》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9月
17.论庄子的音乐思想 社会科学评论2006年1期
18.唐太宗论乐中的音乐思想——兼论他对西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政策 《中国音乐学》2006年4期
19.论汉画像石中的建鼓 《寻根》2006年1期 《新华文摘·文化转载》2006年3期
20.“儒”与中国古代音乐文化 《交响》2006年1期
21.羯鼓论略 《中外学术导刊》2006年1期
22.试论巴人乐器——錞于 《音乐探索》2005年4期
23.“梨园”考 《宁夏大学》2005年6期
24.“孝”与“乐”的二元同构——论儒家思想与《礼记》中的音乐文化生成 《交响》2005年1期
25.论秦声中的特色乐器“筝”与“缶” 《秦文化论丛》2005年十二辑
26.秦始皇陵出土银质义甲考 《中国音乐学》2005年2期
27.秦始皇陵园出土的乐器、百戏俑考 《音乐研究》 2005年3期
28.从秦乐府钟秦封泥的出土谈秦始皇建立乐府的音乐思想 《中国音乐学》2004年6期
29.汉画像石砖上谱就的乐章 《人民音乐》2004年3期
30.唐太宗论乐 《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2004年11期
31.康熙与古钢琴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3期
32.论荀子的音乐思想 《交响》2004年3期
33.论孔子的音乐教育思想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4期
34.论苏轼与古琴艺术 《文艺研究》2002年2期
35.蔡元培音乐教育论 《乐府新声》2002年4期
36.论造型艺术中的音乐美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2年1期
37.论苏轼与民间音乐 《四川大学学报》2001年4期
38.论苏轼与民族器乐 《音乐探索》2001年2期 人民大学复印资料《舞台艺术》全文转载2001年6期
39.从墨子“非乐”论他的音乐思想 《中国音乐》 2001年1期
40.从刘鹗的《老残游记》谈王小玉的歌唱艺术 《交响》2001年2期
41.从〈秦王破阵乐〉谈音乐的传播与传承 《光明日报·历史周刊》2000年12月8日
42.从阮籍的《乐论》谈他的音乐美学思想 《音乐学刊》1999年3期
43.论冼星海的音乐思想——兼谈他的《黄河大合唱》 《人民音乐》1999年9期
44.古谣《弹歌》又一说 《乐府新声》1999年3期
45.论蒲松龄的《聊斋俚曲》曲牌[耍孩儿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99年4期
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现代文学研究》2000年1期
46.陶埙 《乐器》1999年1期
47.高师音乐专业应以民族音乐为突破口 《音乐周报》 1999年9月19日
48.试论我国古典声乐中的气、字、声 《人民音乐》1997年2期
49.鲁迅先生与音乐艺术 《乐府新声》1996年3期
50.琵琶史中的指弹与拔弹 《中国音乐》1995年2期
51.从《金瓶梅词话》看明代中后期市民音乐的流行形态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5年4期
52.中国古代的口哨——啸 《乐器》1995年3期
53.孟子乐舞思想述略 《音乐学习与研究》1994年1期
54.从白居易的音乐思想谈他的《琵琶行》 《交响》1994年1期
55.论声乐教学中的表演训练 《中华音乐文化教育杂志》1994年1期
56.谈绘画、音乐相互渗透的真实美 《音乐世界》1994年9期
57.漫谈剧场 《中国旅游报》连载1994年1月24日、2月5日
58.月亮的圆缺与乐曲的悲切 北方音乐1994年5期
59.漫谈沈括对音乐的研究 聊城师范学院学报1994年4期
60.谈《金瓶梅》中的五鬼闹判 《中华舞蹈史研究》1993年4期
61.试论蔡元培先生的音乐美育思想 《中华音乐文化教育杂志》1993年3期
62.音乐儿童是张开想象翅膀的法宝 《中华音乐文化教育杂志》1993年4期
63.临清驾鼓及其艺术特色 《乐器》1992年1期
64.谈宋代“三寸金莲”与民间舞蹈的关系 《中华舞蹈史研究》1992年4期
65.改革招生制度之我见 《中国音乐教育》1992年4期
66.谈欧阳修与琴曲醉翁呤 《古今酒谭》1992年2期
67.从审美的角度谈音乐与书法 《联合周报》1991年8月10日
68.摭谈唐代琵琶指弹与捍拔与用弦 《乐器》1990年1 期
69.从西施的响履廊谈音乐与建筑相互渗透的美感 《风景名胜》1990年1期
70.古代舞狮 《历史大观园》1989年6期
71.有关苏轼与音乐活动 《民族民间音乐》1989年4期
72.漫谈蒲松龄的聊斋俚曲 《音乐天地》1989年6期
73.音乐对人体的影响 《老人天地》1989年8期
74.唐玄宗与音乐 《音乐爱好者》1987年6期
75.浅议唢呐传入我国的年代 《乐器》1986年4、5期合刊
㈨ 关于黄河大合唱里做什么动作
《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的和影响最大的一部代表作。作于1939年3月,并于1941年在苏联重新整理加工。这部作品由诗人光未然作词,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痛诉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广阔地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并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出了民族解放的战斗警号,从而塑造起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
《黄河大合唱》写成于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秋冬,作者随抗日部队行军至大西北的黄河岸边。中国雄奇的山川,战士们英勇的身姿激发了作者的创作灵感,时代的呼唤促使他怀着高涨的爱国热情谱写了一篇大型朗诵诗《黄河吟》,后来被改写成《黄河大合唱》的歌词。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
全曲由《序曲》(乐队)、《黄河船夫曲》(合唱)、《黄河颂》(男声独唱)、《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黄水谣》(女声合唱)、《河边对口唱》(对唱、合唱)、《黄河怨》(女声独唱)、《保卫黄河》(齐唱、轮唱)和《怒吼吧!黄河》(合唱)等八个乐章组成。各个乐章都有相对的独立性,相互之间在表现内容、演唱形式和音乐形象等方面构成鲜明的对比。同时,全曲又由表现中华民族解放斗争的基本主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几个基本音调始终贯串于整个大合唱,在音乐布局上以《序曲》呈示基本主题、首尾合唱呼应、中间各乐章交替发展和末乐章的总结概括,以及每乐章之前的朗诵为先导等,使整个作品又具有高度的统一性。音乐语言明快简练、通俗易解和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合唱手法丰富多彩和乐队的交响性发挥,全曲的宏伟规模和所表现出的英雄气概,构成了这部作品具有独创性的艺术特色。《黄河大合唱》凝聚着冼星海的卓越才华和杰出创造性,被认为是一部反映中华民族解放运动的音乐史诗。
1938年11月武汉沦陷后,著名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途中目睹了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高亢、悠扬的船工号子。在次年1月抵达延安后,写出了《黄河》词作,并在这年的除夕联欢会上朗诵了这部诗篇。冼星海听后非常兴奋,表示要为演剧队创作《黄河大合唱》。在延安一座简陋的土窑里,冼星海抱病连续写作六天,完成了这部具有历史意义的大型声乐作品《黄河大合唱》。之后,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演,引起巨大反响,很快传遍整个中国。
《黄河大合唱》为我国现代大型声乐创作提供了光辉的典范。在六十年代后期,还被改编为钢琴协奏曲。
《黄河颂》是抗日战争时期, 著名交响乐《黄河大合唱》中一首独唱歌曲的歌辞, 作者的创作意图是希望在抗日战争时期, 激发起人民对中华民族的热爱 和誓死保卫家园的民族意识. 虽然其创作年代已与我们相去甚远, 但那奔放,豪迈,铿锵有力的诗句和强烈的情感, 至今读起来仍然能引起我们的共鸣, 唤起我们作为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自豪感.
冼星海回国痛感民族危亡的深重,深知民众的苦痛。在民族危亡的严重关头,他站在民族斗争的前面。他确信中国共产党才是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了民族解放,“为抗战发出怒吼”,他纵笔谱写歌曲。1939年他去看望病床上的青年诗人光未然,听其朗诵《黄河吟》听其讲述黄河呼啸奔腾的壮丽景象遂荡其共鸣,乐思如潮。创作一星期,半月之内又完成了该作品八个乐章及伴奏音乐的全部乐谱。写就了这一时代的中华民族的音乐史诗。
㈩ 黄河大合唱的历史背景
《黄河大合唱》诞生于1939年抗日战争时期。作品以宏伟的气势,寄黄河以抒民族伟大回情怀,在当时鼓舞答了亿万中华儿女奋起反抗日寇入侵的决心,是中国音乐史上划时代的巨作。
钢琴协奏曲《黄河》始创于1969年“文化大革命”初期。钢琴部分由钢琴家殷承宗主要构思,并与作曲家刘庄、储望华联手完成;乐队配器及总谱执笔为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盛礼洪。这部作品的问世是艺术家们集体智慧的结晶。1970年元旦,由殷承宗担任钢琴独奏,李德伦指挥中央乐团在北京首演。
钢琴协奏曲《黄河》在创作中运用了西洋古典钢琴协奏曲的表现手法,在曲式结构上又体现了中国传统风格,以标题性组曲的形式写成。今天,这部脍炙人口的作品已冲出国门,成为一部在世界范围内音乐会舞台上经常演出的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