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广西师范大学音乐系怎么样
广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坐落在世界著名山水旅游名城与历史文化名城桂林市,它的前身是成立于1988年的艺术教育系,首任系主任是著名书法家、全国劳动模范伍纯道教授,2005年全校资源整合成立音乐学院。
广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坐落在世界著名山水旅游名城与历史文化名城桂林市,它的前身是成立于1988年的艺术教育系,首任系主任是著名书法家、全国劳动模范伍纯道教授,2005年全校资源整合成立音乐学院。学院在育才、雁山2个校区办学,建筑面积近3万平方米。有声乐教研室、器乐教研室、键盘教研室、理论与作曲教研室、舞蹈教研室、学校公共艺术教研部和校级民族音乐舞蹈研究所,首任院长为广西高校第三届教学名师、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艺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音乐、舞蹈分委员会委员、硕士生导师黄小明教授。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有一批锐意进取、艺术造诣深厚、德艺双馨的老师,教师来自国内著名的艺术院校。现有教职工66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12人,讲师24人,在读博士1人,具有硕士学位的专任教师35人。学院有教师被评为广西第三届高校教学名师,也有教师担任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艺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音乐、舞蹈分委员会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学院还聘请了樊祖荫、伍国栋、王耀华、肖黎声、管建华、项阳、罗宁娜、张慧、王朝瑞等一批学术造诣深厚、富有艺术实践经验的、著名的艺术教育家为客座教授。
学院办学环境优雅、教学设备完善。有电脑作曲室、电子琴室、数码钢琴房、双排键室、录音棚、微格教室、视听室、数字化声乐教学实验室、多媒体音乐(舞蹈)欣赏室、合唱室、合奏室、舞蹈室、钢琴室、民乐室、演艺厅、排练厅等现代化教学设施。
Ⅱ 二胡艺术
二胡在民间有很多的名称,如:南胡、胡琴、嗡子等。集中于中高音域的表现,音色接近人声,情感表现力极高,广为大众接受。由于二胡的音域宽广、音色圆润、婉转、技法且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因为被广泛应用于京剧、评剧等戏曲音乐伴奏、器乐合奏、及独奏中,它的表演范围、流行区域、以及民众的喜爱程度是其他胡琴类乐器所不能比的。
下面我想从二胡的起源、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品和特点,另外表达一下自己对二胡音乐的感受。 一、二胡的起源 对于二胡的起源,大家众说纷纭,但是比较为大家接受的是起源于唐朝的胡琴,由唐朝的胡琴发展演化而来。 赵后起和项阳分别在《胡琴考略》和《胡琴类弓弦乐器的再辨析》等文中,通过对胡琴一词的理解,认为胡琴在唐代时期是指琵琶类的忽雷等乐器。宋元时期的胡琴在唐代俩种形制的基础上,在向弓弦乐器不断的融合和借鉴当中,形成了新型的“火不思”类的弓弦乐器,并促成了“马尾弓”的出现和广泛应用。“二胡”名称在清代的正式确立。 自唐代奚琴出现以来,到清代二胡这一名称的正式确立,在乐器形制和演奏方式及名称上经历了四次重大的演变: 第一次,是唐代奚琴类棒擦弓弦乐器的产生,为现代二胡在性质和演奏方式上的成熟奠定了重要基础; 第二次,是“火不思”类胡琴的普遍使用,促成了马尾弓的出现和广泛的运用,从而标志着胡琴类弓弦乐器由“棒擦”转向“弓擦”; 第三次,是明代“提琴”的产生,以马尾弓擦奏代替“竹片轧之”奚琴类胡琴完全进入“弓擦”阶段,极大地提高了弓弦乐器的表现力,为现代二胡基本形制的确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四次,是传统奚琴类胡琴以“火不思”类胡琴在名称上走向统一,“胡琴”又有了新 的涵义,到了清代,二胡这一名称正式出现。 【1】 20世纪上半叶的周少梅、刘天华、华彦钧、杨萌浏、陈振泽、蒋凤之等人的艺术实践及音乐主张,就是在继承二胡文化多元融合开放等特点的基础上,又分别注入了雅文化、道文化、俗文化、新文化等多种隐私,从而大大丰富了二胡文化宝库,并且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否定传统文化主张全盘西化的思潮中,在音乐文化建设事业长期仿效欧美体制苏俄体制的潮流中,为整个国乐思想沿着传统文化之路见口发展注入了活力。
由于20世纪热衷二胡艺术的音乐人的努力,二胡艺术得到很大的发展。至今,二胡乐作为我国特有的音乐形式存在,并受到保护。 二、二胡的代表人物及作品 一)、阿炳和他的二胡艺术1、阿炳的一生 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8月17日)阿炳出生在无锡雷尊殿旁“一和山房”。其父华清和为无锡城中三清殿道观雷尊殿的当家道士,擅长道教音乐。华彦钧4岁时丧母,由同族婶
2014年各行业工程师考试备考资料及真题集锦
安全工程师 电气工程师 物业管理师 注册资产评估师 注册化工工程师
母抚养。8岁随父在雷尊殿当小道士。开始在私塾读了3年书,后从父学习鼓、笛、二胡、琵琶等乐器。12岁已能演奏多种乐器,并经常参加拜忏、诵经、奏乐等活动。18岁时被无锡道教音乐界誉为演奏能手。25岁时父亲去世,他继为雷尊殿的当家道士。后因交友不慎,沾染上恶习,34岁时双目先后失明。为谋生计,他身背二胡,走上街头,自编自唱,说唱新闻,沦为街头艺人。40岁时,与寡妇催弟同居。每天下午在崇安寺三万昌茶馆门前围场演唱。 一二八事变发生后,他又编唱《十九路军在上海英勇抗击敌寇》的新闻,并用二胡演奏《义勇军进行曲》。他的许多新闻唱出了群众的心声,深得一般市民的喜爱。每天晚上还走街串巷,手操二胡,边走边拉,声调感人。蜚声国际乐坛的《二泉映月》,就是这一时期创作的。 日军侵占无锡后,阿炳和催弟一同到双方老家避难。不久赴上海,在昆曲班仙霓社担任琴师,弹奏三弦,并在电影《七重天》中担任表演群众角色盲人。这时他创作的《听松》,是一首气魄豪迈、情感充沛的二胡独奏曲,倾吐着不愿当亡国奴的爱国主义热情。 民国28年重返锡城,再操旧业。他每天上午去茶馆搜集各种新闻,回来构思创作,下午在崇安寺茶馆门前演唱;夜间在街上拉着二胡,演奏他创作的《寒春风曲》。他的琴艺十分高超,可将琵琶放置在头顶上弹奏,还可以用二胡模仿男女老少说话、叹息、欢笑以及鸡鸣狗叫的声音。抗日战争胜利后,曾禁止他在崇安寺的固定场所说唱新闻。 民国36年,他肺病发作,卧床吐血,从此不再上街卖艺,在家以修理胡琴为业,艰难度日。 2、阿炳的作品 抗战时期和敌伪时期的无锡城里常能看到他肩膀背着琵琶,手提二胡,沿街卖唱,乞讨为生,遂沦落于社会最底层。在沿街卖生的深邃感悟寄语声曲管弦,先后创作了70多首民间乐曲。只可惜现已人去曲亡,最终留下的是无尽的遗憾。留给我们的知识杨萌刘、曹安和抢救录制下来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风风曲》、和琵琶曲《昭君出塞》、《大浪淘沙》及《龙船》等6首作品。 其中最有名的当推《二泉映月》。关于《二泉映月》的来源: 祝世匡曾在无锡报发表过《乐曲定名经过》一文,他在文中写道:“录音后,杨先生问阿炳这支曲子的曲名时,阿炳说:‘这支曲子是没有名字的,信手拉来,久而久之,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杨先生又问:‘你常在什么地方拉?’阿炳回答:‘我经常在街头拉,也在惠山泉庭上拉。’杨先生脱口而出。‘那就叫《二泉》吧!’我说:‘光《二泉》不像个完整的曲名,粤曲里有首《三潭印月》,是不是可以称它为《二泉印月》呢?’杨先生说:‘印字是抄袭而来,不够好,我们无锡有个映山河,就叫它《二泉映月》吧。’阿炳当即点头同意。《二泉映月》的曲名就这样定了下来。 《二泉映月》的组成及特点: 片段1:继长小的引子之后,旋律由商音上行至角,随后在徵、角音上稍作停留,以宫音作结,呈微波形的旋律线,恰似作者端坐泉边沉思往事。 片段2:第二乐句只有两个小节,在全曲中共出现六次。它从第一乐句尾音的高八度音上开始。围绕宫音上下回旋,打破了前面的沉静,开始昂扬起来,流露出作者无限感慨之情。 片段3:进入第三句时,旋律在高音区上流动,并出现了新的节奏因素,旋律柔中带刚,情绪更为激动。主题从开始时的平静深沉逐渐转为激动昂扬,深刻地揭示了作者内心的生活感受和顽强自傲的生活意志。他在演奏中绰注的经常运用,使音乐略带几分悲恻的情绪,这是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感情流露。
全曲将主题变奏五次,随着音乐的陈述、引伸和展开,所表达的情感得到更加充分的抒发。其变奏手法,主要是通过句幅的扩充和减缩,并结合旋律活动音区的上升和下降,以表现音乐的发展和迂回前进。它的多次变奏不是表现相对比的不同音乐情绪,而是为了深化主题,所以乐曲塑造的音乐形象是较单一集中的。全曲速度变化不大,但其力度变化幅度大,从pp至ff。每逢演奏长于四分音符的乐音时,用弓轻重有变,忽强忽弱,音乐时起时伏,扣人心弦。 二)刘天华与二胡艺术1、刘天华的生平 909——1911年,刘天华在常州府学堂求学。期间,参加了学校的昆曲、军乐、国乐等小组,从学习小号、军笛起步,正式学习音乐。1912年,17岁的刘天华跟随长兄刘半农到上海谋生,考进了上海开明剧社的乐队。开明剧社是一个话剧团,演的是当时的“文明戏”。而剧社附设的乐队以演奏西洋乐器为主。 在这里工作使得刘天华以广泛接触当时的夕阳乐器。除了提高自己的铜管乐演奏水平以外,刘天华还学习了钢琴和小提琴。在接触了西洋音乐后,通过中西音乐的对比,产生了自己改进国乐的最初想法。有一次从上海会江阴过年时曾在家中感慨的说:“中国人还是最喜欢自己的音乐。西洋音乐固有它的妙处,却不如中国音乐对我们那样亲切而易懂。但可惜现在国乐地位那样低,更没有人去重视和提倡。所以我要下番功夫在改进国乐上做些工作。” 1914年开明剧社解散,刘天华只得再次返回乡里,在华墅华澄小学担任音乐教员。1915年,刘天华开始的第一手二胡作品《病中吟》创作,并开始了《月夜》和《空山鸟语》等等乐曲的初稿创作。 1915年又担任常州中学,在中学任教的七年中,刘天华先生同时奋力的学习民间音乐。1917年间,他把周少梅请到江阴,向他学习琵琶和二胡的传统演奏技法,以及《花六板》、《四合如意》等等许多民间传统乐曲。1918年,刘天华又去了南京的东南大学,求教于在哪里任教的崇明派琵琶家沈肇州先生学习《瀛洲古调》。 1922年,刘天华任教于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教授二胡、琵琶乐器,这也是中国音乐史上二胡第一次被列为高等学府的课程。1924年《月夜》定稿。1927年发起成立国乐改进社,主编《音乐杂志》。创作了二胡曲《改进操》、《歌舞引》、《悲歌》。1928年创作了二胡曲《良宵》、《闲居吟》、《空山鸟语》。1931年创作了二胡曲《光明行》。1932年完成了二胡曲《烛影摇红》的创作。1932年六月,在天桥收集民间乐曲时,感染猩红热,不幸逝世。2、刘天华作品1.病中吟2.月夜3.苦闷之讴4.悲歌5.良宵6.闲居吟7. 空山鸟语8.光明行9.独弦操10.烛影摇红 三)、其他二胡艺术家与其作品 除了阿炳和刘天华,还有很多为二胡乐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艺术家。 张韶(1927年--)江苏武进人,著名二胡演奏家、教育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中国二胡学会原会长。多年来创作出《大河涨水》、《花鼓调》、《秋歌变奏曲》、《欢乐的草原》等独奏曲和60多首练习曲,培养的学生数不胜数。其中有:刘长福、王署亮、张玉明、于红梅等。 王国潼(1939年--)辽宁大连人,二胡演奏家、教育家,十岁便开始学习二胡,1955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师从于陈振铎和蒋风之等人胡艺术前辈。1958年升入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深造,1960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留校。1972年调广播民族乐团首席二胡,现在任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北京二胡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央音乐学院客座教授。王国潼早在
20世纪60年代以创新技巧演奏了《三门峡畅想曲》被荣誉为“开拓了二胡演奏的新风格”、“是二胡演奏划时代的里程碑”。他在二胡曲创作方面,创作改编了《怀乡曲》、《奔驰在千里草原》等曲。在二胡乐器改革方面,与满瑞兴合作研制了方圆二胡、低调粗弦二胡及扁八角高胡。 闵慧芬(1945年——),江苏宜兴人,中国音协副主席,著名二胡演奏家,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代表曲目《江河水》、《二胡映月》、《听松》等。她的父亲是著名二胡演奏家刘天华的再传弟子闽季骞受到家庭的熏陶,她自幼学习二胡,并与二胡结下了不解之缘。1958年,进入上海音乐学院附中专修二胡,师从于二胡教育教王乙和陆修堂。1963年在上海第四届“上海之春”音乐会全国二胡比赛中,她以一曲《病中吟》征服了评委和观众,获得第一名。之后多次出国访问演出,在国际乐坛上享有盛名。她还先后创作改编《红旗渠水绕太行》、《洪湖人民的心愿》等乐曲。她被小泽征尔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弦乐演奏家之一”。三、二胡乐的特点 以阿炳的作品为例说明。在阿炳作品的旋律中,乐句之间旋律线上升多么急骤地根据二胡各把位音色和表现力的不同,非常严谨地,有层次、有逻辑地展开乐思,阶梯式的旋律线上升和直接跌落,是阿炳在民间音乐旋律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创造,这种突破正是为了内心感情极不平静所需。 如《听松》乐曲中,大跳音程运用较多,他大胆尝试,改革出新。《听松》第二段音乐插入五度、七度的跳进,加上八度跳进的甩尾,表现奋发激昂的感情。《二泉映月》第一段,各乐句之间的旋律以八度的跳动相衔接。 四、个人感受 二胡作为起源我国的一种音乐艺术,具有其悠久的发展历史,蕴含着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二胡的作为一种弦乐,有其悠扬的特点。能够表达出那种沉重、悠长的情感,创造出那种深沉的意境。二胡乐总能表达出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将一个故事娓娓道来,引人入胜。例如阿炳的《二泉映月》。每当听起时,透露出来的那种生活中的无奈与悲苦感同身受。 另外,二胡同社会联系非常紧密,非常贴近民间文化。因为二胡作品的创作常常是来自民间。所以所叙说的也是大众百姓们的真实故事和真实情感。我有时在大街上也会遇上拉二胡的艺人,但是多数都是穷苦的叫花子,拉二胡只是为了博得人们的同情,靠人们的施舍拉力维持生计。或许可以这样说,一些穷苦的人为什么选择了二胡来作为他们表达情感和维持生计的手段?也许二胡能够表达出那种悲凉的情调,更加能博得人们的同情。 二胡作为我国特有的一种音乐艺术,具有中国文化的影子,这也是能受一些人追捧的原因。随着时代的发展,不仅要保存历代艺术家们的二胡艺术创作,同时也要对其进行研究,发展并发扬光大。
Ⅲ 项阳的学术论文
小祀乐用教坊,明代吉礼用乐新类型(下) 项阳 【期刊】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2010-11-15
小祀乐用教坊,明代吉礼用乐新类型(上) 项阳 【期刊】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2010-08-15
以《太常续考》为个案的吉礼雅乐解读 项阳 【期刊】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2010-07-25
一把解读雅乐本体的钥匙——关于邱之稑的《丁祭礼乐备考》 项阳 【期刊】中国音乐学 2010-07-15
一本元代乐籍佼佼者的传书——关于夏庭芝的《青楼集》 项阳 【期刊】音乐研究 2010-03-15
传统音乐文化研究的跨学科沟通问题 项阳 【期刊】人民音乐 2010-03-01
礼乐·雅乐·鼓吹乐之辨析 项阳 【期刊】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2010-02-15
由音乐历史分期引发的相关思考 项阳 【期刊】音乐研究 2009-07-15
“武音”辨 项阳 【期刊】中国音乐 2009-04-18
关于佛教、道教与民间乐社用乐相通性的思考 项阳 【期刊】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2009-03-15
永乐钦赐寺庙歌曲的划时代意义 项阳 【期刊】中国音乐 2009-01-18
传统音乐的个案调查与宏观把握——关于“历史的民族音乐学” 项阳 【期刊】中国音乐 2008-10-18
民间礼俗——传统音声技艺形式的文化生存空间 项阳 【期刊】中国音乐 2008-07-18
从《朝天子》管窥礼乐传统的一致性存在 项阳; 张咏春 【期刊】中国音乐 2008-01-18
黎锦晖:时代弄潮与世纪悲情 项阳 【期刊】中国音乐 2007-10-18
北周灭佛“后遗症”——再论音声供养与音声法事的合一 项阳 【期刊】文艺研究 2007-10-10
功能性·制度·礼俗·两条脉——对于中国音乐文化史的认知 项阳 【期刊】中国音乐 2007-04-18
“改梵为秦”中的“学者之宗”曹植 项阳 【期刊】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2007-03-30
对先秦“金石之乐”兴衰的现代解读 项阳 【期刊】中国音乐 2007-01-18
关于音声供养和音声法事 项阳 【期刊】中国音乐 2006-10-18
拓展“西安鼓乐”研究领域的一点思考 项阳 【期刊】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2006-09-25
中国音乐文化的“大传统”与“小传统” 项阳 【期刊】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2006-03-30
保护:在认知和深层次把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理念的前提下 项阳 【期刊】音乐研究 2006-03-20
试论齐鲁在中国东周时期音乐文化上的领先地位 项阳; 张准; 留钕铜 【期刊】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2005-12-30
当下传统音乐与民间礼俗的依附与共生现象 项阳 【期刊】音乐研究 2005-12-20
采风观念的异化 项阳; 吕其玮 【期刊】中国音乐 2005-07-30
当下非主流化生存的中国传统音乐教育形式——以鲁西南和冀中为例 项阳; 留钕铜 【期刊】文艺研究 2005-03-25
论制度与传统音乐文化的关系——兼论中国古代音乐史的研究 项阳 【期刊】音乐研究 2004-03-20
他站在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上——黎锦晖的探索对民族音乐学研究的启示 项阳 【期刊】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2003-12-10
中国音乐民间传承变与不变的思考 项阳 【期刊】中国音乐学 2003-10-15
“释俗交响”之初阶——中国早期佛教音乐浅识 项阳 【期刊】文艺研究 2003-09-20
传统的回归与“旧调重弹” 项阳 【期刊】人民音乐 2003-08-12
对“活化石”乐种的思考 项阳 【期刊】中国音乐 2003-04-30
音乐史学与民族音乐学论域的交叉 项阳 【期刊】新疆艺术学院学报 2003-02-15
大曲的原生态遗存论纲 项阳; 张欢 【期刊】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2002-06-30
乐户与宗教音乐的关系 项阳 【期刊】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2002-06-10
乐籍制度的畸变期考述 项阳 【期刊】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2001-11-15
乐户与鼓吹乐 项阳 【期刊】文艺研究 2001-09-20
轮值轮训制──中国传统音乐主脉传承之所在 项阳 【期刊】中国音乐学 2001-04-15
撒马尔罕国际音乐节纪事 项阳 【期刊】音乐研究 1998-06-20
对中国传统民间音乐“荒漠化”现象的思考 项阳 【期刊】中国音乐 1997-03-25
对音乐学专业的一点思考 项阳 【期刊】人民音乐 1997-01-12
五弦筑的码子、弓子及其它相关问题 项阳; 宋少华 【期刊】音乐研究 1996-12-20
中西歌唱发声体系声音形态的比较研究 韩宝强; 项阳; 林秀娣 【期刊】文艺研究 1996-03-21
山西“乐户”考述 项阳 【期刊】音乐研究 1996-03-20
刘天华百年感怀 项阳 【期刊】音乐爱好者 1995-10-15
辨古今谈编撰谋方略──《中国音乐年鉴》第五届学术研讨会综述 项阳; 张振涛 【期刊】中国音乐学 1995-02-15
山西省几处轧筝的资料分析 项阳 【期刊】乐器 1995-02-15
音乐在发展:传统与大众传播媒介 克里斯特·马尔姆; 项阳 【期刊】中国音乐 1994-12-25
五弦筑定弦刍议 项阳 【期刊】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1994-09-30
乐理教科书有关音的几个问题 丁东红; 项阳; 杨应鱣; 宋少华 【期刊】中国音乐学 1994-06-15
五弦筑研究──西汉长沙王后墓出土乐器研究之一 项阳; 杨应鱣; 宋少华 【期刊】中国音乐学 1994-06-15
胡琴类弓弦乐器的再辨析 项阳 【期刊】乐器 1994-06-15
考古发现与秦筝说 项阳 【期刊】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1993-12-31
商代的弦乐器及木制乐器 唐健垣; 项阳; 蔡良玉 【期刊】中国音乐学 1993-12-31
《中国乐器音色库》计划实施与少数民族乐器改革问题 项阳; 韩宝强 【期刊】中国音乐学 1993-10-01
建立“中国民族乐器音色库”的构想 韩宝强; 项阳 【期刊】中国音乐学 1993-07-02
筑及相关乐器析辨 项阳 【期刊】音乐探索.四川音乐学院学报 1992-09-30
与中国弓弦乐器相关的几个问题的探讨 项阳 【期刊】中国音乐学 1992-04-01
胡琴类弓弦乐器说 项阳 【期刊】音乐艺术 1992-04-01
弓弦乐器在中国乐器史上的地位 项阳 【期刊】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1992-04-01
乐之初义之我见——由贾湖骨笛引发的思考 项阳 【期刊】中国音乐学 1991-07-02
中国声乐学派建立的前奏曲是如何奏响的 项阳 【期刊】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1991-04-02
旧石器时代与音乐的起源 项阳 【期刊】乐器 1991-03-02
轧筝考 项阳 【期刊】音乐学习与研究 1990-07-02
从筑到筝 项阳 【期刊】中国音乐学 1990-04-02
化石乐器“挫琴”的启示 项阳 【期刊】音乐艺术 1988-12-30
我国各类民族乐器的起源概说 项阳 【期刊】乐器 1986-08-29
略论聂耳对黎锦晖创作经验的汲取 项阳 【期刊】音乐艺术 1986-07-02
“抗”“坠”又解——兼与吉联抗先生商榷 项阳 【期刊】人民音乐 1984-11-26
礼乐·雅乐·鼓吹乐之辨析 项阳 【会议】汉唐音乐史首届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2009-10-01
民间礼俗——传统音声技艺形式的文化生存空间 项阳 【会议】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8-05-01
《乐经》何以失传 项阳 【报纸】光明日报 2008-06-23
Ⅳ 广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官网三楼舞台有多大
广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坐落在世界著名山水旅游名城与历史文化名城桂林市,它的前身是成立于1988年的艺术教育系,首任系主任是著名书法家、全国劳动模范伍纯道教授,2005年全校资源整合成立音乐学院。
广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坐落在世界著名山水旅游名城与历史文化名城桂林市,它的前身是成立于1988年的艺术教育系,首任系主任是著名书法家、全国劳动模范伍纯道教授,2005年全校资源整合成立音乐学院。学院在育才、雁山2个校区办学,建筑面积近3万平方米。有声乐教研室、器乐教研室、键盘教研室、理论与作曲教研室、舞蹈教研室、学校公共艺术教研部和校级民族音乐舞蹈研究所,首任院长为广西高校第三届教学名师、国家高等学校艺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音乐、舞蹈分委员会委员、硕士生导师黄小明教授。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有一批锐意进取、艺术造诣深厚、德艺双馨的老师,教师来自国内著名的艺术院校。现有教职工66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12人,讲师24人,在读博士1人,具有硕士学位的专任教师35人。学院有教师被评为广西第三届高校教学名师,也有教师担任国家高等学校艺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音乐、舞蹈分委员会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学院还聘请了樊祖荫、伍国栋、王耀华、肖黎声、管建华、项阳、罗宁娜、张慧、王朝瑞等一批学术造诣深厚、富有艺术实践经验的、著名的艺术教育家为客座教授。
学院办学环境优雅、教学设备完善。有电脑作曲室、电子琴室、数码钢琴房、双排键室、录音棚、微格教室、视听室、数字化声乐教学实验室、多媒体音乐(舞蹈)欣赏室、合唱室、合奏室、舞蹈室、钢琴室、民乐室、演艺厅、排练厅等现代化教学设施。
Ⅳ 广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师资力量
学院抄师资力量雄厚,有一批锐意进取袭、艺术造诣深厚、德艺双馨的老师,教师来自国内著名的艺术院校。现有教职工66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12人,讲师24人,在读博士1人,具有硕士学位的专任教师35人。学院有教师被评为广西第三届高校教学名师,也有教师担任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艺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音乐、舞蹈分委员会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学院还聘请了樊祖荫、伍国栋、王耀华、肖黎声、管建华、项阳、罗宁娜、张慧、王朝瑞等一批学术造诣深厚、富有艺术实践经验的、著名的艺术教育家为客座教授。
Ⅵ 新疆师范大学音乐系
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目前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校音乐专业唯一的硕士授权单位。学院下设音乐教育系、音乐表演系、舞蹈教育系和大学音乐教研部。学院建有杨鸿年合唱艺术研究中心、迪里拜尔声乐艺术研究中心和木卡姆艺术研究中心及新疆新师艺术实践有限公司,新疆新师艺术培训中心。学院现有教职工78名,其中教授5名,副教授22名,在院硕士及本专科学生1100余人。 音乐学院现任院长张欢教授,书记买买提·艾沙,副院长崔斌副教授,副院长付晓东副教授,副书记王晓群副教授。 音乐学院聘请了包括严良堃、于润洋、杨鸿年、樊祖荫、迪里拜尔、金湘、陈铭道、管建华、王蕾、宋学伟、何晓兵、项阳等十几位国内外著名艺术家和学者长期担任客座教授。 音乐学院合唱团1999年7月在意大利第38届“赛格希兹”国际合唱比赛中获得三项第一名,并多次承担国家级大型演出任务,曾应文化部邀请成功的在北京、厦门等地举办多场艺术歌曲示范音乐会、中外名曲合唱之夜音乐会;学院手风琴乐团2000年6月在澳大利亚、新西兰国际手风琴比赛中获八项赛事中的七项第一名,在2002年8月“中国?天津国际手风琴艺术节”中获得合奏第一名及重奏第二名,2004年10月在青岛举行的全国手风琴汇演大赛中获得重奏组金奖和独奏2个银奖及1个铜奖的好成绩。该院司红军同学在第10届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美声组获得第二名。2005年11月该院舞蹈专业学生赵勤、马勇在中国“荷花杯”舞蹈大赛中获得“个人十佳”及优秀表演奖。学院教改课题《在艺术实践中实施素质教育》获自治区级教学优秀成果特等奖,国家级教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1年国家教育部授予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
编辑本段下属院系
音乐教育系
音乐教育系为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主要系部,从事音乐学音乐教育专业、民族音乐学专业相关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招生与教学对象为音乐学专业大专、本科学生,课程涵盖音乐基础理论、作曲技术理论、音乐史论、民族音乐学理论、音乐美学理论以及计算机音乐等领域,主要任务是为中等学校及以上层次的教学机构培养合格的音乐教师及教育研究人员,以及音乐学理论科研人员。此外,还担负着新疆少数民族音乐的教育与科研工作。系主任:马生福(讲师) 音乐教育系主任:王生耀(教授、硕士生导师) 音乐教育系教研室设置: 史论教研室: 主要从事音乐基本理论、中外音乐史理论及相关技能的教学与实践、专业理论的科研与应用 工作。 教研室主任:陈怡(讲师) 技术理论教研室:主要从事音乐基本理论、作曲技术理论及相关技能的教学与实践、专业理论的科研与应 用 工作。 教研室主任:李莉(讲师) 声乐教研室:主要从事音乐学专业本专科生的声乐教学与实践工作。 教研室主任:张力泉(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器乐教研室: 主要从事音乐学专业本专科生的器乐教学与实践工作。 教研室主任:刘伊力(副教授)
音乐表演系
音乐表演系是撤系建院以来新成立的系部机构,主要从事音乐表演专业的器乐演奏方向、声乐演唱方向及舞蹈表演等方向相关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招生与教学对象为音乐表演专业的本科学生,主要任务是为社会输送优秀的音乐表演人才及音乐表演理论研究人员。此外,担负着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各类音乐会演出及参加各级音乐表演比赛的任务。 音乐表演系主任:王茗(教授、硕士生导师) 音乐表演系教研室设置: 声乐教研室:主要从事声乐表演的教学与实践、专业理论的科研与应用工作。 教研室主任:张力泉(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器乐教研室:主要从事器乐表演的教学与实践、专业理论的科研与应用工作。 教研室主任:王茗(教授、硕士生导师) 民族乐器教研室:主要从事民族乐器的教学与实践、专业理论的科研与应用工作。 教研室主任:巴吐尔(副教授) 管弦合唱教研室:邓文欢
编辑本段科研成果
依巴代提 论文 怎样培养高等学校舞蹈专业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主体品格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 2006年第3期 段风琴 论文 谈“美好歌唱”训练 艺术评论 2006年第11期 段风琴 论文 新疆高等音乐教育中少数民族声乐教学的思考 艺术教育 2006年12月 刘伊力 论文 加强技能课教学中的文化意识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6年10月 索非亚 论文 国际标准舞蹈在素质教育中的意义 新疆体育 2006年5月 张欢 论文 现代音乐创作的新词汇—自由低音手风琴作曲家、作品及发展论略 中国音乐 2006年3月 李永铎 论文 《大地之歌》 音响技术 2006年第2期 李永铎 论文 《马勒第一交响曲》 音响技术 2006年第4期 李永铎 论文 《静人心灵》 音响技术 2006年第5期 李永铎 论文 《现代教育技术与刀郎木卡姆》 艺术教育 2006年第9期 李永铎 论文 管弦乐大师 音响技术 2006年第6期 李永铎 论文 钢琴诗人 音响技术 2006年第9期 李永铎 论文 音乐奇苑 音响技术 2006年第10期 王生耀 论文集 “新课程背景下高师音乐专业教师的几个转变”第3.4届全国音乐教育优秀论文集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6年 赵秀芝 论文集 “新课程背景下高师音乐专业教师的几个转变”第3.4届全国音乐教育优秀论文集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6年 王颖 论文 浅析D·斯卡拉蒂的键盘音乐风格 新疆教育教学研究 2006年9月 巴格达提 论文 对音乐课进行改革的重要性及其背景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 2005年第3期 巴格达提 论文 克尔克孜民间音乐特点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 2006年第2期 巴格达提 论文 塔塔尔族音乐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 2006年第4期 巴格达提 教材 哈萨克中小学音乐课教师用书 9年级下册 新疆教育出版社 2006年 巴格达提 教材 九年制音乐课教材 3年级上册 新疆教育出版社 2006年 巴格达提 教材 九年制音乐课教材 3年级上册 新疆教育出版社 2006年 巴格达提 教材 九年制音乐课教材 9年级上册 新疆教育出版社 2006年 巴吐尔 教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音乐4年级上册 新疆教育出版社 2006年 阿依夏木 论文 新课程改革下的新疆少数民族基础音乐教育 喀什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 赵振民 论文 高师声乐硕士生声乐教学之初探 音乐创作 2006年6期 依巴代提 论文 怎样培养高等学校舞蹈专业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主体品格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 2006年第3期 李亚军 教材 全国双排键电子琴考
Ⅶ 中国古代音乐史结业论文
有不止一篇,选择其一给您,大约5000字
不过,希望您主要是借鉴,通过自己的思考,融会贯通,加以修改,增加属于您自己的东西
=====================
关于中国古代音乐史学
“知识创新"的思考
中国古代音乐史学作为一门
人文学科,面对新世纪“知识创
新”的学术潮流,如何寻求它的时
代定位,已经成为每一位新世纪
古代音乐史学工作者深入思考的
时代课题。
中国古代音乐史学这一学科
的成熟与发展,是综合文学、史
学、音乐学学科知识而实现的。如
黄翔鹏先生提出的“曲调考证”方
法及其成果就是以历史学、文字
学、考古学、民族学、人类学和乐
器学、音乐形态学、古谱学、古音
韵学等多种知识资源的创造性运
用与整合为基础的,其所表现出
的“知识创新”意识不言而喻。
笔者以为,面向21世纪的中
国古代音乐史学的发展,在“知识
创新” 的潮流中可能会出现如下
一些趋势:
1.“知识更新周期”将会进
一步缩短。在21世纪人类文明的
发展进程中,历史节奏将表现出
较前代越来越迅疾的趋向,生产
发展越来越迅速,经济往来越来
越频繁,科学发明越来越密集,历
史节奏的这种急骤演进,是与知
识经济时代生产关系诸因素的推
动分不开的。在这样的社会背景
24 <音乐研究>季刊
中,新的音乐史学研究成果的生
产周期相应缩短,越来越多经历
过重构的知识成果呼唤着社会的
检验;新的音乐史实的发展演变
也迫切要求得到描述和展示。刘
再生先生在论述20世纪中国古
代音乐史研究时曾有统计:“自
1922年第一部叶伯和的《中国音
乐史》诞生至本世纪90年代,中
国音乐史著作总共出版了四、五
十种之多,平均每两年就有一部
著作问世。”①即使如此,目前我们
仍感到已出版的史著中所能囊括
的史学新成果还不敷应用之需
要。例如出版于1985年的《中国
音乐词典》至今未能得以修订,而
1992年出版的《中国音乐词典•续
编》中的许多人物词条,情况也已
经发生了许多变化,它们均已不
大适应当前的应用(近闻人民音
乐出版社已出资赞助该词典的修
订,我们期待新版《中国音乐词
典》的尽早面世)。此外,在经过
20多年的学科发展之后,音乐史
学界该当有普遍吸纳综合创新成
果的史著问世了。
2. 随着知识体系的立体化
发展,知识传播途径向着数字化、
网络化方面呈多元发展的趋势。
迅速发展的网络技术可以使我们
在研究中产生的古代音乐史学成
郭树群
果,立体化地快捷传遍千家万户。
所谓立体化,是指成果的图、文、
形、声融为一体的电子展示方式。
那些以音乐图像学、考古学、乐律
学、文献学、民俗学、民族学交叉
研究而产生的音乐史学成果,如
今可以很容易地在网络上融合为
一种面貌全新的音乐学知识载
体,供人们利用。据已发表的我国
数字化图书馆技术信息,北京数
字方舟技术有限公司推出的关于
信息源加工、存储、检索的产品,
每分钟可以全自动扫描录入图书
资料160页(双面),每天可处理
图文50万页,而且采用了国际通
用的先进图像压缩技术。这对于
我们所期待的音乐学知识电子
化、立体化前景的实现,无疑充满
了一种振奋的激情。在过去的日
子里,我们也注意到,中国古代音
乐史学领域已出现了一些很受欢
迎的电子读物。例如王子初、冯光
生、韩宝强主编的《曾侯乙编钟》
(光盘),修海林参与主编的《中国
古典音乐欣赏》(系列CD盘),方
建军研制开发的《金石之乐:中国
音乐考古资料计算机管理系统》
(D刘再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
各不同— —20世纪中国古代音乐史研究》,
《中国音乐学)1999年第4期。
数据库软件等。
3. 以文字为载体的文本教
材呈需求多样化的发展趋势。面
向21世纪的音乐教育将向着全
社会的终身教育方向发展。各级
各类人才对音乐学知识的需求更
多地来源于各种不同类型的教科
书。为此中国音乐史学教材文本
的多样化,将是音乐史学工作者
予以关注的。各种类型的音乐史
学课程教材,应当注意体现新的
特点。有人将其归纳为:(1)要体
现一种历史的兼容性(即应充分
体现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音乐史
学领域已经达到的认识成果);
(2)要体现一种时代的涵容性(即
应涵容中国古代音乐史学提出的
新问题和获得的新成果);(3)还
应体现逻辑的展开性(即应注意
以中国古代音乐史学概念发展的
逻辑体系实现历史与逻辑的统
一)。①
4.面对21世纪,“文化的整
合”、“知识的重构”恐怕是常议不
衰的话题。就中国古代音乐史学
来看,在这种观念的冲击下,我以
为加强基础理论研究仍然是应对
这种文化涌潮的重要方面。中国
古代音乐史学在我国人文学科的
大家庭中,无疑应属于“年轻的一
代”,其具有突破意义的发展,当
在2O世纪8O年代以后,即许多
史家所认可的近代音乐史学发展
的“第三阶段”。学科发展历史的
浅近,使其作为一门学科的稚嫩
仍在所难免。因此,对于基础理论
研究的深入拓展,就犹显必要。例
如就中国音乐文献学、“曲调考
证”一类研究而言,其创新和突破
都还存在着基础理论研究尚显薄
弱的问题。首先在中国古代音乐
文献学学科范畴,虽已取得了前
所未有的进展,但在中国传统文
献学的框架体系内,如何突出音
乐文献学的特点;在音乐文献学
的学科理论研究,音乐文献的编
纂、出版,音乐文献的目录、版本
研究等方面,都与中国传统文化
中的文献学研究存在着一定的差
距。就“曲调考证”的研究方法而
论,如果对于中国乐律学、中国古
代音乐、中国古代文化的基础研
究做的更系统一点,恐怕黄翔鹏
先生的研究也不会显得那样艰
难,以致发出愚公移山式的慨叹:
“反正先生做不完的,学生接着做
嘛,我做不完还有下一辈⋯ ⋯”②
鉴于中国古代音乐史学的这种实
际状况,在“知识创新”的新世纪
里,中国古代音乐史学基础理论
研究的拓展,恐怕还会出现蓄势
增强的状况。
面对21世纪中国古代音乐
史学的种种发展趋势,史学工作
者能否具有应对能力,这也不能
不是我们通过回顾和展望而予以
回答的。
首先,我们看到在过去的一
个世纪里,特别是在世纪末的近
3O个年头中,中国古代音乐史学
工作者在守护传统史学研究方法
的跋涉中,在新研究领域的开拓、
创新中,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以文献资料类著作言,冯文慈先
生点注的《律学新说》《律吕精
义》,丘琼荪先生的《历代乐志律
志校释》(第一、二分册)、萧炼子
的《宋书乐志校释》、王昆吾和任
半塘的《隋唐五代燕乐杂言歌词
集》、金千秋的《全宋词中的乐舞
资料》、吉联抗先生的《中国古代
音乐论著译著丛书》、修海林的
《中国古代音乐史料集》、中国艺
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资料室编的
《中国音乐书谱志》《中国音乐研
究所藏中国音乐音响目录》,郭树
群、陈其射、王子初、李成渝合编
的《中国乐律学百年论著综录》、
还有尚待出版的《历代乐志律志
校释》(第三、四、五分册)、《古乐
书钩沉》《汉文佛经中的音乐史
料》《乐府诗集笺校》等等,它们勾
勒出中国古代音乐史学研究的文
献学框架。以研究成果类的专著
而言,王子初的《苟勖笛律研究》、
崔宪的《曾侯乙编钟钟铭校释及
其律学研究》是直指中国古代音
乐史学重要难题的攻关之作;而
冯文慈的《中外音乐交流史》、陶
亚兵的《中西音乐交流史稿》、郑
祖襄的《中国古代音乐史学概
论》、修海林的《中国古代音乐教
育》则属于填补空白的开拓性学
术著作;此外具有开拓意义的学
术专著还有丘琼荪的遗著《燕乐
探微》、李纯一的《中国上古出土
乐器综论》、吴钊的《追寻逝去的
音乐踪迹— — 图说中国音乐史》
等。王子初等主编的《中国音乐文
物大系》多卷本,则以新的音乐史
料系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重要
支持。特别是新近出版的黄翔鹏
先生的《乐问》,更以时代的学术
创新风范为中国古代音乐史学的
“知识创新”提供了广阔天地。同
时,我们还不能忘记托起这些重
要专著的则是数以千计的具有创
新意义的学术论文。它们共同构
成了21世纪中国古代音乐史学
① 孙正聿《教材建设新理念》,《光明Et
报))2000年9月27 Et。
② 郑祖襄《把“没有音乐的音乐史”变为
有可听作品的音乐史》,《中国音乐学)1999
年第2期。
2001年3月第1期25
“知识创新”的基石。
就学术的发展来看,虽然交
叉学科的发展为中国古代音乐史
学学术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创新空
间,但作为一门学科的存在,却不
能被学术发展趋于综合的潮流所
替代或置换。近期,许多学者注意
到了这种倾向。郑祖襄先生谈到:
“中国古代历史及其文化的独特
性决定了中国古代音乐史学是一
门不可替代的独立学科。”① 修海
林先生谈到:“音乐史作为严格的
历时科学,其主要的任务,仍然是
在历时性的叙述中,依着纵向的
历史发展脉络,追溯古今,在久远
漫长的文化变迁中叙述音乐的发
展。”② 冯文慈先生则在提及了解
我国古代音乐文献时,要打开历
史的视野,“对音乐文化的观念持
有符合我国实际的辩证发展目
光,注意避免以现代的音乐文化
观念切割历史,特别是不能以现
代西方的音乐观念来圈套我国历
史。”固在这世纪之交的学术发展
中,这种学科的自主意识为中国
古代音乐史学的创新发展如何走
稳自己的路,起到了时代的定位
作用。修海林先生近期的文章《在
历时中展开共时— — 为中国音乐
史研究开拓新路径的感想》,使我
们对于中国古代音乐史学的“知
识创新”得到新的启示。它要求中
国古代音乐史学工作者“随时注
意到各个历史时期的诸多剖面”;
要注意“音乐与社会的政治、经
济、文化活动方面诸因素在共时
性文化空间中的相互影响和制
约”;而我们以往则“比较重视对
纵向发展的历时性描述,以及揭
示其中的某种规律,但是对于历
史上处于某一共同状态下音乐生
26 <音乐研究)季刊
活剖面的分析,对其中某一类音
乐文化模式的研究却用力不足。”④
显然,这一新途径具有以知识重
构为特点的创新意义。此外,项阳
先生近年的力作《中国弓弦乐器
史》,在文化人类学、文化地理学、
音乐考古学等不同层面上,营造
了中国弓弦乐器不同历史时段共
时性的文化发展空间,中国弓弦
乐器历时性发展的史实因此而更
为充实、丰富;洛秦先生主张音乐
史学与民族音乐学的沟通,为古
代音乐史学研究开拓了新的思
路;这些学者的努力都为中国古
代音乐史学的“知识创新”提出了
新的思考。
20世纪末叶,中国古代音乐
史学领域还经历着研究人才的新
老交替过程。作为中国音乐史学
第三发展阶段的见证人,我们看
到了中国古代音乐史学界前辈学
者杨荫浏以及吉联抗、蓝玉崧、夏
野、金文达先生以宏富的知识财
富,为学科的发展做出了全部的
贡献;我们也承受了黄翔鹏先生
闪烁着创新精神的学术甘露,并
令人震撼地目睹了他由于事业未
竟而难以泯灭的心灵之窗,也依
然在接受着尚健在的前辈师长惠
及后学的心灵滋润;当然,我们也
经历着新一代学术带头人崛起在
新的学术起点上的激动。如果说
中国古代音乐史学领域第一代学
人的学术起步还是空谷足音,那
么第二代学人的努力就使得学科
建设及其成果具备了相当的规
模,而第三代学人的成长,则已处
于规模初具完备的专业教育体系
之中。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已具备
博士学位学习资格的第三、四代
学人已基本走出了单一师承关系
的教育途径,相当一些人具有跨
学科研究的知识结构与能力,这
样他们在知识结构上明显地趋于
全面,在治学方法上则更为丰富。
特别是在经历了90年代初商品
经济大潮的冲击,这一代学者相
继寻找到自己恰当的社会定位,
他们的学术潜能正在良好的拓展
环境中孕育、催化。为此,我们有
理由相信,在新的世纪里,中国古
代音乐史学“知识创新”的良好前
景,正将由这一代学人描绘。正如
蓝玉崧先生数年前讲的“芳林新
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中
国古代音乐史学之林,将会在这
蔚为壮观的新老传承和交替中,
在群体的互为支持中,根深叶茂,
惠及人间。
(作者附言:本文不是中国古
代音乐史学研究成果的综述,所
涉人物及成果是依思路所至而提
及的、本人认为能够说明“知识创
新”论点的一些例证,偏颇或疏漏
在所难免,敬请学界同行指正。)
作者单位:天津音|乐学院
①郑祖襄著<中国古代音乐史学概论),
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年10月版。
(墓)( 修海林‘在历时中展开共时—— 为
中国音乐史研究开拓新路径的感想),<中国
音乐)2000年第2期。
③冯文慈《中国古代音乐文献目录概要
(上)》,‘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0年第3
期。
Ⅷ 博士论文读后感,任何题材都可以800字就够
项阳博士论文读后感:
项阳的论文我只能一小段一小段的读来。因为他所涉及的领域对我来说有的是完全陌生的。而且他研究的东西对我来说有的从没有听说过。但是感觉他从一个更为宏观的角度来研究音乐。用一种比较的方法来研究音乐。项阳的论文完全是一种学术的风格了。严谨。毫无卖弄。真是在考证问题。
说实在的我对音乐的理论知识是停留在一个比较狭隘的角度上,看了项阳的论文我感觉我的音乐学的知识还应当更加广泛的射猎一些领域的内容。
我只读了一小段。因为读多了我消化不了。
我只能一小段一小段的谈一点感受。所以难免断章取义。因为大段的阅读我会读了前边忘了后边。对其中的概念有点把握不准。所以我写的感想也难免会词不达意。逻辑混乱。不要见笑。很可能还有偷换概念之嫌疑。
我想与项阳说的感觉现代音乐的功能问题。
我承认现代音乐很多是一种纯粹的审美的形式了。
但是我感觉现代音乐好像不礼。但是的确表现的很功利。
比如文革时期的音乐。典型的为政治服务。
在这里可能有偷换概念之嫌疑了。我想说的是文革音乐其实是很等级森严的。只能用来宣传政治观点。也有点工农兵才能排列八行的味道。
而当代的音乐更为功利。彻底的露出了商品性。
音乐跟经济利益结缘。古代是礼乐不分家。而现代是经济利益跟音乐不分家。
音乐已经变成了地道的商品。从这一点来看现代音乐颠覆了传统。看着是没有礼了。但是我感觉它跟古代音乐是有着血缘的双胞胎。只要能赚钞票别说八行乐舞,就是十行乐舞。一百行乐舞只要人有钞票都可以摆谱。所谓民主也!但是其实是钱主宰!所以有时候现代音乐说不好听的媚俗!
而有一种现象我感觉到是很审美就是高山流水,阳春白雪式的古琴曲,在古代的文人雅士之中对音乐的审美品位是很高的。倒是现代音乐是可忍孰不可忍!
看看只要有钞票现代的婚礼之规格,婚庆乐队之摆谱真是另人发指。
我想这些是想给项阳博士请教一下。现代音乐的功能是不是也有点为钱所驱使?是可忍孰不可忍?
我的感想可能是混乱的,因为我只是看了一小段。而且我没有比较。所以阿项不要见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