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幼儿园区域活动投放材料要注意什么
一、把握年龄特点,拓展幼儿兴趣 在班级区域活动中,教师应为每个幼儿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材料,并让幼儿能够按照自己的兴趣、需要和意愿决定玩什么、和谁玩、怎么玩、用什么玩,从而积极地与同伴、材料互动。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及活动的持久性与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有着直接的联系。为使材料具有教育价值,能够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学习和发展,教师应提供能够充分吸引和拓展幼儿兴趣的材料,让材料与幼儿积极“对话”。这也就要求教师要把握幼儿的年龄特点,以本班幼儿的阶段培养目标为主要依据,同时考虑每个幼儿的发展需要与学习兴趣。只有材料越丰富,形式更多样,幼儿在操作过程中才会变得积极主动。 二、明确材料蕴涵,凸显教育价值 首先,应凸显活动材料的教育价值。教师应明确什么样的材料可以引发什么样的活动,达到什么样的目标。这就是说,活动材料的投放不能盲目,而必须与具体目标相联系,并能保证幼儿与材料的互动。其次,在材料的旁边应放置图书和其他资料。在提供材料的同时附上图像或文字,有助于幼儿在真实物体和图片、图画以及与材料有关的故事之间建立联系,从而为幼儿提供多元化的探索与学习资源。如在区域中提供简单的操作图,或将幼儿活动材料的相关画页张贴在墙壁上,都能增加幼儿探索材料的方向性和可行性,从而更易完成操作活动。再次,可以利用材料强调某个学习领域。有效的材料投放也可以作为突出某个学习领域的工具。例如在科学区提供有趣的、能激发幼儿探索欲望的材料,包括有趣的多棱镜、会变的颜色、磁铁、沙漏、天平、奇妙的转盘等;在“生活区”添置剪刀、针线等多种生活、劳动工具,让幼儿学习穿针、缝线等基本生活实用技能。 三、提供组合材料,创新操作方式 教师应能根据幼儿的发展情况,对材料进行优化组合,通过资源共享、设置情境、分层呈现等各种方法使材料实现物尽所用。对幼儿来说,只有能够引发幼儿动手、动脑的材料,才能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因此教师在调整材料时不必匆忙撤换材料,而应对材料进行分析。在肯定目标合适的前提下,可考虑调整投放的形式,如将材料从教室中的一个区角移至另一个区角,或者把材料和幼儿之前从来没有使用过的物品放在一起,或者通过新旧材料的承上启下的组合产生新的游戏情境、思维方式、操作方式等,促进幼儿将新旧经验相连,从而使操作活动更具延续性与连贯性。 四、支持、启发、引导幼儿与环境相互作用 孩子自己选择材料,决定用材料做什么,能极大地激发幼儿与材料的相互作用,从而使材料得到有效使用。因此,教师可以将环境创设和材料搜集的过程作为幼儿的学习过程,与幼儿一起设计、准备和制作材料。幼儿可以根据需要,通过想(利用已有的经验)、问(如家长、邻里等一切可利用的资源)、看(书、画报)去获得有关的信息,通过自己动手和求得他人的帮助去获得所需的材料。在此过程中,幼儿不仅发展了设计的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发展了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了有关的知识经验。
B. 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成品材料有哪些
1、活动区的活动多为幼儿的自选活动,这样就为幼儿提供更多的按照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进行活动的机会,满足幼儿的个别化的需要。 2、活动区活动是幼儿的自主活动,他们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中玩玩做做,生动、活泼、主动、愉快地活动,潜移默化地学习,更多地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3、活动区活动多为小组活动,这就为幼儿提供更多的自由交往和自我表现的机会,增进同伴之间的相互了解,尤其是对同伴在集体活动中所不可能表现出来的才能和优点的了解。 4、活动区的教育价值主要是附着在区内的操作材料、情境及相应的活动中的,材料、情境和活动中承载着教育功能。幼儿通过直接参与各种活动而获得多种直接、自然的经验。 以上特点表明区域活动的教育价值主要是附着在区内的材料之上的。材料不同,所引起的操作方法及活动方式便会不同,幼儿在活动过程中所获得的学习经验也就不一样。作为幼教工作者,巧妙的投放区域活动中的相关材料,以满足不同层次幼儿的发展需求,是值得我们当前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
C. 幼儿园中班科学区域活动可以提供什么材料
中班美工区活动材料投放与活动指引 区域材料 语 言 科 学 数 学 艺 术 社 会 各类纸张:彩色蜡光纸、绘画纸、宣纸、旧报纸、卡纸、吹塑纸、瓦楞纸、皱纹纸等。 绘画材料:颜料、油画棒、双头笔、签字笔、水彩笔、排笔、蜡笔、毛笔等。 辅助工具:胶水、固体胶、双面胶、透明胶、乳胶、剪刀、花边剪、白乳胶、打孔器、橡皮筋等。 辅助材料:橡皮泥、纸盒、纸盘、纸杯、布头、毛线、绳子、包装带、一次性杯子、毛根、胶卷、扣子、盖子、各类豆子、花生、牙刷、牙签、棉签、吸管、铁丝、酒瓶、果冻盒、环保袋、空白脸谱、泡沫蛋、毛根、冰棍杆、光盘、小木夹、各类印模、印章、简易版画工具 教师可以向幼儿介绍美术作品的要素,如色彩、线条、形状、空间和质地等,扩展幼儿的词汇。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幼儿说出作品的内容。 教师可以让幼儿给自己的作品命名。 教师可以将幼儿对作品的描述记录下来。 教师可以鼓励幼儿向同伴介绍自己的作品。 教师可以向幼儿介绍不同质地的材料,了解物质科学内容。 教师可引导幼儿观察加水后颜料、粘土的变化。 教师可与幼儿讨论在有些小制作中如何保持稳定。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帮助幼儿进一步地了解物质材料的特性(如怎样才能把这两个东西粘在一起?)。 教师可以和幼儿们一起收集自然物(如叶子等)帮助幼儿了解生命科学的内容。 教师可以让幼儿用不同的自然材料创作美术作品。 教师可引导幼儿为自己的作品编号。 教师可引导幼儿将各种工具、材料分类摆放。 教师可引导幼儿观察并了解美术作品中的对称。 教师可通过与幼儿交流他们的作品,让其了解方位,如上面、下面、里面、旁边等。 教师可以让幼儿在具体使用材料时学习测量,如用长一些的纸、画一条短线等。 教师可在美术活动中放一些音乐的背景,以增加一些音乐的感觉。 教师可引导幼儿将美术活动与戏剧活动结合起来,可以让幼儿制作所需要的面具、头饰和服装道具。 教师可以让幼儿在户外进行一些写生活动,增加对大自然的了解。 教师可让幼儿欣赏一些名画。 教师可以指导幼儿正确使用工具和材料,积极鼓励他们发挥想像力,创作出与众不同的作品。 教师可引导幼儿学习分泥、连接、捏的技法造型。 教师可通过示范引导幼儿学习正确的折纸方法。 教师可引导幼儿学习简单的画面布局。 教师可引导幼儿用废旧物品做成简单的手工作品。 教师通过向幼儿介绍美术作品帮助他们了解别人的生活。 教师可以让有美术特长的父母或专业人士向幼儿介绍一些作品,包括陶器、编织品以及其它作品。 教师可让幼儿参与布置教室的环境促进幼儿进一步了解关于人的知识。 教师可鼓励幼儿使用废旧的材料或用过的东西来创作作品,帮助幼儿了解生态与环保知识。 中班建构区活动材料投放与活动指引 区域材料 语 言 科 学 数 学 艺 术 社 会 建构区: 成品材料: 各种形状的大型积木、中型积木和小型积木等(数量可稍少于大班)。 辅助材料: 木板、大小不等的箱子、易拉罐、绳子、塑料管、小车模型、线、石头、建筑模型、建筑图片、测量工具、插塑玩具、雪花片、张贴画、自制纸盒积木、交通标志、花、草、楼房、小人和动物的立体摆件、小木桥、幼儿积木作品照片等。记录用的纸和笔、统计各种材料数量的表格等。 教师可与幼儿谈论建构物,丰富幼儿们的词汇和表达能力。 教师可向幼儿介绍积木的形状:如圆柱、拱形等。 教师可邀请幼儿介绍自己的作品,如谈谈你的大楼等。 教师可提供一些与建构活动相关的书,如关于桥的书,关于房子的书等。 教师可鼓励幼儿将自己建造的东西用字母或符号做一些标记,也可鼓励幼儿将所搭建的建筑物画下来。 教师可引导幼儿通过使用积木了解积木的不同(形状、大小等)。 教师可以鼓励幼儿在搭建的过程中适当使用一些辅助材料,如小车,让幼儿探索坡度等。 教师可建议幼儿利用辅助材料充实到他们的建筑物中,如:通过增加一些小型动物让他们建造动物房屋、农场、动物园等。 教师可鼓励幼儿通过幼儿搭建不同的生活场景,帮助幼儿扩展有关生命的知识。 教师可向幼儿提出某些建议:如“每个人一次拿三块积木”,“请用三角形的积木搭建”等。 教师可鼓励幼儿探索积木的形状以及如何搭得高一些,长一些等。 教师可在积木柜上做上标签,方便幼儿分类。 教师可引导幼儿认识积木的名称,如长方体、正方体等。还可以帮助幼儿们理解在上、下、前、后等方位。 教师可鼓励幼儿用自己的身体与所搭作品比高 度。 教师可引导幼儿选择不同形状的积木搭建不同的物体,并可以提供积木构造图,请他们按图搭建。 教师可让幼儿将建构的作品用符号或形状进行统计。 教师可鼓励幼儿在用积木建构的场景中进行表演。同时提供一些道具,如帽子、空盒子、可让幼儿的表演取得更好的效果。 教师可以让幼儿将他们的建构作品画下来以利于保存。或用相机拍摄下来与其他小朋友分享。 教师引导幼儿用铺平、延长、围合、盖顶、加宽等构造技能搭建各种造型 的建筑物。 教师可以和幼儿谈论他们搭建的道路、某个场所等帮助他们了解空间、地理位置。 教师通过了解幼儿所搭建的建筑物中的商店和其它场所,帮助他们进一步了解人们的生活、工作。 教师可以通过提供一些书、图片与幼儿进行进一步的讨论。 教师可以鼓励幼儿分工、合作搭建,寻求帮助。如几个幼儿合作搭建一个公园。 中班语言区活动材料投放与活动指引 区域材料 语 言 科 学 数 学 艺 术 社 会 语言区: 成品材料: 各种图书、挂图、写字板、录音机、磁带、头饰、图片、儿歌海报、手偶、指偶等。 点读机、学生电脑、电子图书 收集材料: 幼儿影集、幼儿日记、抱枕、各种阅读材料等。 自制材料:自制大图书、识字卡片、文字拼图、图文匹配的讲述材料、记录用的笔和纸等。 教师通过引导幼儿读故事、阅读其它内容的书,提高他们的语音意识。 教师可引导幼儿们注意书籍中各种符号。 教师在给幼儿读书时,可以引导他们了解读书的顺序。 教师可在与幼儿一起阅读有关故事时,向他们提一些开放性的问题。 教师可用一些道具帮助幼儿回忆、复述
D. 表演区里应该让幼儿演什么
可以让幼儿表演:节奏乐类表演、音乐类表演、舞蹈类表演、故事类表演、时装类表演于一体的表演。
表演区作为幼儿园区域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幼儿十分喜爱的活动形式。因为它为幼儿提供了更多表演机会,使幼儿在轻松、愉快、自愿的状态下进入游戏。
(4)幼儿园区域活动音乐表演材料扩展阅读:
表演区的注意事项:
1、进入表演区的孩子表演能力是各不相同的,让各种能力的幼儿都可以选择自己兴趣的,适合其发展水平的表演材料。
2、有利于幼儿通过活动使各方面的能力都较全面地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并引发广泛的兴趣。
3、表演材料要充足,形式上要多样。如在故事表演三只蝴蝶中,我为孩子准备了可进行语言、动作、表情表演等;
4、进行操作表演;另一组材料是以音乐动作表演为主的,提供故事录音带、背景音乐,让幼儿以肢体动作为主进行表演三只蝴蝶故事中的情节。根据幼儿的兴趣,活动具体情况等分阶段投放。
E. 幼儿园歌唱活动材料的选择有什么要求
1.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的目标 (1)培养幼儿参与歌唱活动、韵律活动、欣赏活动等幼儿园各种音乐活动的兴趣和热情。 (2)学会必要的音乐知识与技能。 (3)能够用声音、节奏、动作、乐器等手段去创造性地表现音乐,有一定的表现力。 2.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的内容 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主要包括音乐欣赏活动、歌唱活动、打击乐演奏活动和韵律活动四个方面。具体而言,音乐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学习理解音乐,包括音乐的形式和内容、思想、情感。 (2)学习创造性地表现音乐。 (3)学习理解歌曲的歌词、内容、曲调,学唱歌曲。 (4)学习仿编歌曲。 (5)学习关于各种乐器的知识。 (6)学习使用乐器表现音乐。 3.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的方法 幼儿园音乐教育的方法灵活而丰富多样,其中情境创设、示范模仿、讲解、多感官与(语言、动作等),都是音乐学科本身的特点以及幼儿感知、理解音乐的特点所决定的。 (1)情境创设法。 情境创设法是为了帮助幼儿更好地感受和理解音乐内容思想情感而采用的创设相关情境的方法。常用故事、美工、多媒体等手段。比如在“小树叶”的歌唱活动中,利用美工创设秋天树叶飘落的情境。 (2)示范模仿法。 示范模方法是为了帮助幼儿学习歌唱、韵律多种或乐器知识和演奏,采用教师示范幼儿模仿的教学方法。这也是音乐教育常用的、基本的教学方法。 (3)节奏朗诵法。 节奏朗诵法是在学习曲调之前用有节奏的朗诵歌词来帮助幼儿记忆歌词、掌握歌曲节奏的方法。 (4)直观提示法。 使用图片、动作等多种直观手段帮助幼儿理解音乐、学唱歌曲的教学方法。 (5)联想仿创法。 联想仿创法是引导幼儿根据音乐、歌曲、情境,通过联想、想象,富于创造性地表现和创造音乐的方法。比如听音乐想象故事、听音乐编动作、听音乐画图画、跟随音乐演奏乐器、创编新动作、新歌词,等等。
F. 幼儿园幼儿区域活动听什么音乐伴奏
挖掘幼儿园音乐教学中的自然元素 在江苏省学前教育研究会《在开放的音乐活动中发展幼儿创造力的研究》课题的三年实践、探索中,我们以音乐教学为切入点,最大限度地挖掘音乐教育活动内容的潜在教育价值,让幼儿在开放、多元的音乐活动过程中主动探索、创造,将五大领域的内容有机整合,组织活动的过程中,着眼于培养幼儿的探究精神和创造能力,给幼儿以充分发挥的空间,通过开启幼儿想像创造的闸门,体现“音乐教育重在创造”的精髓。形成了一定的幼儿园音乐教学的风格及特色,现就我们在音乐活动素材和内容的拓展方面作的尝试例举如下,因为幼儿园音乐活动中的创造元素随时可挖掘: 一、音乐活动素材的挖掘与创新: 1、节奏素材的挖掘与创作: 在生活中创作节奏:借鉴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教学思想,在引导幼儿倾听大自然、生活中丰富多彩的声音,发现各种声音的动与静、长与短、强弱等变化,结合语言使音乐生活化。如观察、倾听厨房师傅剁菜的声音: X - X - |X X X -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剁剁剁骨头 切白菜切白 菜切切切切切白 菜 在歌曲中创作节奏:在音乐作品中,许多音符和休止符组成了各种节奏形式,丰富了幼儿的节奏表象,也为他们的节奏创作打下了基础。我们常常采用改变原有节奏创作新的节奏方法,让幼儿把八分音符变成附点音符唱唱、二拍子的歌改成三拍子的唱唱;创作节奏性为歌曲伴奏,帮助幼儿分析作品的情绪特征,创作相应的节奏型,部分幼儿演唱、部分幼儿拍打节奏为其伴奏。 在游戏情境中创作节奏:我们经常在游戏中随机的进行节奏创作,如:玩开火车游戏,让幼儿创作歌中牌号的两小节、四小节、八小节的节奏谱,同时,在上火车后的坐座位时,三个座位可以坐3个人,小朋友编出了X X X |的节奏,其中一个人在中途下火车了,他们出乎我们意料的创作出了带休止符的X X 0 |和X 0 X |、0 X X |;如果火车很拥挤,来了很多的人怎么坐呢?幼儿又想出了两人合坐一个位置的方法,创作出了 X X X X |、X X X X X |的节奏。 2、旋律素材的探索与创编: 生活中见景即唱:在户外散步、小组活动中,鼓励小朋友看到什么唱什么,如:小猫咪、花朵、太阳等等,幼儿可以任意用两(或三)个唱出来,还鼓励他们将自己和同伴的名字用音唱出来,在随机的活动中孩子们玩的很有兴致,我们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拓展。上课前的师生问好,每一次老师用不同的旋律唱出“小朋友好”,幼儿则用不同的旋律唱出“老师您好”。 改编歌词强化常规:平时通过欣赏不同性质的乐曲,让小朋友感受音乐的特点,在活动的组织时将一些生活常规用语也用唱歌的形式唱出来,1 1 2 -(坐坐好)、1 3 5 i(快快站直)、I 5 3 1(轻轻坐下);在集体音乐活动的生活等环节中,教师运用新授歌曲的旋律随机改编歌词变成歌唱式的表扬(例:集体活动前,编成对某一小朋友行为唱出来(《大苹果》歌词,改变:大家看看周心怡,身体做得多端正,眼看老师仔细听,我们为她鼓鼓掌。)。幼儿在谈音乐的感受时,用或抒情或跳跃、或坚定的旋律来回答,平时和幼儿常玩“唱唱X X X ”的游戏,让幼儿根据命题唱一句话,如唱同伴、夸奖同伴、唱幼儿园等等,在即兴的创作中,幼儿想怎么唱就怎么唱,可以随心所欲自由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