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世界十大经典音乐剧是什么啊
只知四大音乐剧
1《猫》
《猫》是英国作曲家安德鲁"劳伊德"韦伯的撼世杰作,该剧无与伦比地囊括了1983年百老汇的七项托尼奖,并包揽了伦敦纽约所有戏剧大奖。该剧曾被授予“世纪音乐剧”的称号,自1981年伦敦首演以来,其间在美、日、法、德等国公演,都造成了前所未有的轰动,往往一票难求,至今仍是纽约百老汇及伦敦最卖座的音乐剧。源于此剧的经典情歌《回忆》( M emory)早已家喻户晓,堪称音乐剧史上的一部不朽名曲
2〈歌剧魅影〉
安德鲁·洛依德·韦伯(Andrew Lloyd Webber)英国著名音乐剧作曲家。1994年韦伯名列《戏剧周刊》杂志编写的美国戏剧界最有影响力的100人之榜首。在美国和英国以及全世界,任何一个时候,都至少有他的十几个巡回演出团在各大城市演出韦伯的音乐剧。
他为其父写的"安魂曲"和他的"变奏曲"合起来制成的专辑成为销量最大的专辑,以及后来的"首演集"专辑成为三倍白金辑(即销量超过六万百万套)。韦伯的第二个妻子萨拉-布莱特曼演唱的"安魂曲"中的流行单曲,进入英国前10名排行榜。1996年为巴塞罗那奥运会创作会歌"生命之友"。韦伯是改写音乐剧历史的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
附:韦伯经典音乐剧:《猫》、《艾薇塔》、《歌剧魅影》
剧情简介:
《歌剧魅影》,Phantom of the Opera,韦伯的经典之作,四大音乐剧之首,被奉为音乐剧的代表。改编于法国作家卡斯顿·勒胡(Gaston Leroux)的小说《Le Fantom De L'opera》。它在当时其实并不是很有名的小说,但是在二十年代,它却成为无声电影和早期恐怖电影的宠儿。即使是中国,解放前也有一部《夜半歌声》是根据此书改编的,可见其影响力之大。本来是一个可怕的故事,韦伯却把Phantom写成了一个有知识有灵魂的,优秀的建筑师、作曲家、魔术师,他的悲剧是爱上了美丽的Christine。与之前的导演相比,韦伯笔下的Phantom多情、邪气、才华横溢又专一,生活在黑暗的另一个世界。
在音乐剧里的Christine既深爱着Raoul,但也被才华横溢的Phantom,以及他所代表的黑暗与神秘,所吸引。这样华丽刺激的恋情,也许是所有女人的幻想。古老的巴黎歌剧院下面,深得不知多少尺的地底,漆黑水面上的小船,船头上站着的黑披风白面具的神秘客,恐惧和渴望,刺激又浪漫.
《Phantom of the Opera》这首歌了。莎拉.布莱曼的高音和克劳福德华美的中音完美结合,歌者激情澎湃,听者波涛汹涌,营造了阴森紧张气氛。另一首是男声独唱《the music of the night》也很经典,克劳福德用低缓的声音慢慢地倾诉着恋爱时心理改变,温柔细腻,伤感期待。
3〈悲惨世界〉
改编自雨果同名文学巨著的经典音乐剧《悲惨世界》,音乐剧《悲惨世界》的始作俑者—法国人阿兰·鲍伯利和米歇尔·勋伯格,都曾是音乐剧的狂热歌迷。1971年,两人在纽约观看了韦伯的音乐剧《万世巨星》,由此萌发出创作一部史诗风格的音乐剧的想法。两人从韦伯的经典音乐剧《万世巨星》和《艾维塔》中汲取了相当多的灵感,令其既有史诗般的壮丽,又不乏流行文化的精华。1978年,鲍伯利和勋伯格在巴黎“奇迹般地”完成了这项宏伟的工程。
1980年秋,长达两个小时的音乐剧《悲惨世界》在巴黎体育馆首演。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它竟然被硬插在了拳击和马戏表演之间,并在上演后的第十六周便被迫收场。哀叹之余,曾经把《猫》成功包装上音乐剧舞台的英国著名演出制作人麦金托什找到了鲍伯利和勋伯格,下决心要把《悲惨世界》搬到“世界歌舞之都”—百老汇。三人一拍即合,6年后,重新包装后的《悲惨世界》落户百老汇,并正式踏上了国际舞台。
作为一部大型音乐剧,《悲惨世界》聘用的演员总数为421人,幕后的员工更高达1633人。该剧之所以能连演16年而不衰,除了故事和主题的历久弥新、真切感人外,演员的专业、音乐的动人以及场景的变换等,也都是引人入胜的原因。例如主角冉·阿让在大战前夕祈祷上苍保佑养女珂赛特的爱人马吕斯的独唱《让我死,让他活》,其神情之恳切、旋律之优美,令人过耳难忘;再者,《悲惨世界》的编导破天荒地利用大型转台,将革命青年和巴黎市民共同堆砌的“战壕”逼真地呈现出来,加上慷慨赴沙场的激昂军乐和充满火药味的枪声、爆炸声,令观众如身历其境,达到了比电影还要真实的震撼体验。
4〈西贡小姐〉
1989年制作的类似《蝴蝶夫人》故事的音乐剧。故事发生在越南战争中,讲述了一个美国兵和痴情的越南舞女的恋情故事。
曲作家 Claude-Michel Schonberg 和词作家 Alain Boublil 在是看到一张照片之后得到的灵感。照片上是一个越南女孩正要登上从胡志明市飞往美国的飞机,去见她从未谋面的曾经在越南当兵的父亲。女孩的母亲握着她的手,知道她一去就再也见不到她了。Schonberg 和 Boublil 觉得母亲的沉默和女孩的泪水表现了由战争摧毁的相爱的人们的生活。
世界十大经典歌剧全剧
1.费加罗的婚礼(四幕喜歌剧)
费加罗的婚礼(四幕喜歌剧)莫扎特曲。写于1785年12月到1786年4月间。洛伦佐·达·彭特根据法国博马舍的喜剧《费加罗的故事》三部曲第一与第二部改编而成。1786年由莫扎特亲自指挥初演于维也纳。剧情:费加罗要结婚了,新娘就是伯爵夫人罗西娜的女侍苏珊娜。生性浪漫的伯爵对妻子罗西娜不忠而在追求苏珊娜,故对费加罗的婚事多方阻挠。罗西娜的前监护人、医生巴尔托罗及其女管家马契丽娜也各自抱有个人目的加以阻挠。苏珊娜既要躲避伯爵的追求,又不便公开冒犯他。后来,在费加罗和罗西娜的帮助下,她运用智慧和胆略,做出许多男子所不能为和不敢为的巧妙的事情,迫使伯爵不得不跪在罗西娜面前为自己种种不名誉的行为陪罪。苏珊娜自己通过斗争终于与费加罗结成良缘。
莫扎特的这部歌剧在广泛运用各种重唱形式来表达复杂的戏剧内容,运用新鲜活泼的音调来刻划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人物形象,运用管弦乐队来完成最多样的艺术等方面的成就是前无古人的。剧中费加罗的咏叹调是一首流传极广的男中音独唱曲,带有三段体分节歌性质。前段于铿锵有力的音调中,具有动听的歌唱性;中段加强了宣叙色彩,固定音型的反复出现,与乐队对话似的短乐句的运用,使雄壮中露出俏皮幽默的特性。第三幕苏珊娜和伯爵夫人的二重唱,先后出现两个声部交叉以及歌唱与乐队的补充性对比,最后声部交织形成三度叠置,使这一旋律优美、交叉巧妙的二重唱成为置公爵就范的不露端倪的重要唱段。第二幕公爵的男侍凯鲁比诺的咏叹调《你们可知道,什么叫爱情》,以诙谐的手法把他幻想爱情但又得不到爱情的复杂而奇妙的心情刻划得十分生动,至今仍传唱不衰。烘托喜剧的欢乐气氛的序曲,常被单独演奏,这是一个省略了展开部的奏鸣曲式,音乐材料虽然不是来自歌剧中,但是不难从中看到费加罗机警、幽默的形象,和苏珊娜聪慧美丽的倩影。
2.阿伊达(四幕歌剧)
阿伊达(四幕歌剧)埃及总督帕哈为庆祝1869年峻工的苏伊士运河工程约请威尔第创作。原著贝伊,由基斯兰佐尼据罗科尔的法文本译成意大利韵文。剧情:在埃及法老时期,埃及军统帅、青年勇士拉达米斯奉命率军迎击埃塞俄比亚军入侵。他的恋人阿伊达原是埃塞俄比亚国王阿莫纳斯罗的女儿,因战败被俘,隐瞒身份,在埃及公主安涅利斯身边当一名女奴。拉达米斯的出征,使她处于极度矛盾中。公主也爱着拉达米斯,看到他和阿伊达之间的爱情,妒火中烧,千方百计折磨阿伊达。拉达米斯凯旋归来,并将阿伊达之父俘获。为嘉奖他的战功,埃及王把公主许配给他。但拉达米斯只爱阿伊达,阿莫纳斯罗利用这一点,用计从他口中探得重要军事情报后逃走了。拉达米斯被判为叛国罪而等待处死,阿伊达在地下石窟中等着他。最后,这对情人之死完成了歌剧的悲剧使命。
该剧一开始的拉达米斯浪漫曲,前段是宣叙调,雄壮果敢,间以铜管辉煌嘹亮的伴奏,显示这位青年统帅的英武挺拔;后段是咏叹调,旋律热情奔放,抒发他对阿伊达炽热的爱情。第一幕终曲祭司们的诵经合唱,运用增二度音程的特殊进行,充满奇异而迷人的东方色彩。第二幕中公主与阿伊达的二重唱,把公主的妒忌、傲慢和机灵诡谲,以及阿伊达纯洁、真挚和忍辱负重的性格特征刻划得栩栩如生。第三幕阿伊达的浪漫曲,乐队先后奏出阿伊达的主题和带有异国情调的乐句,勾起她对故国的怀念。第四幕公主与拉达米斯的二重唱,把公主对拉达米斯由恨而爱,转而祈求、悔恨的内心转变过程极为成功地描绘出来,是所有歌剧中由次女高音演唱的最有名的唱段
3.茶花女(四幕歌剧)
茶花女(四幕歌剧)作于1853年,威尔第曲。剧本由意大利作家皮阿威根据小仲马的同名悲剧小说改编而成。同年3月初次演出于维也纳。剧情:薇奥莱塔原是周旋于巴黎上流社会的名妓,为青年阿尔弗莱德真挚的爱情所感,毅然抛弃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到巴黎近郊与阿尔弗莱德共同酿造爱情的蜜。但是,阿尔弗莱德的父亲乔治欧激烈反对,强要她承诺与他的儿子断绝来往。为了顾全阿尔弗莱德的家庭和幸福,她决心牺牲自己的爱情,忍受着内心的极大痛苦,重返风月场。阿尔弗莱德误以为她变了心,盛怒之下,在公开场合羞辱了她。薇奥莱塔信守对乔治欧的诺言,未向自己的情人道破真情,但患有肺病的身体承受不了这一致命打击,就此卧床不起。不久,乔治欧良心发现,把全部真情对儿子言明。但当阿尔弗莱德回到薇奥莱塔身边,她已经奄奄一息了,疾病和不公正的社会夺去了她的爱情和生命。
音乐以细微的心理描写、诚挚优美的歌调和感人肺腑的悲剧力量,集中体现了中期威尔第歌剧创作的基本特点。序曲采用第二幕中的爱情主题和下行的悲怆动机,对全剧作了提纲挈领的概括。第一幕的《饮酒歌》,是以单二部曲式为基础的分节歌,轻快的舞曲节奏,明朗的大调色彩,以及贯穿全曲的大六度跳进的动机,表现阿尔弗莱德借酒抒发他对真诚爱情的渴望和赞美,洋溢着青春的活力。薇奥莱塔的咏叹调,则表现女主人公复杂微妙的心理矛盾。前半部分表现她初次感受到爱情时内心的波动,音调诚挚、直率;后半部分表现她对爱情的大胆追述和渴望,大跳的音调反映了她内心抑制不住的喜悦。终场的二重唱,是一个感人的音乐场面,第一段中近乎口语式的急切语调,是这一对久经磨难的情人终又重逢时狂喜而激动心情的描写;第二段的分节歌洋溢着浪漫曲的抒情气质,抒发他们对爱情和幸福的向往。但后来,与阿尔弗莱德热情奔放的旋律交织一起的微奥莱塔声部中,出现了半音滑行的痛苦呻吟的音调,并逐渐发展扩大,最后占据了主导地位。威尔第应用这种对比手法,刻划了垂死的薇奥莱塔对爱情至死不渝的追求,揭示了歌剧深刻的悲剧主题,具有震撼人心的戏剧力量。
4. 费德里奥(二幕歌剧)
费德里奥(二幕歌剧)贝多芬曲。约瑟夫·宋雷特纳和乔治·特雷契克根据尼古拉斯·布约利的剧本改编。1805年初演于维也纳。剧情:贵族唐·弗洛列斯坦因反对暴政而身陷囹圄,政敌皮查罗阴谋将他慢慢饿死在狱中。弗洛列斯坦的妻子利奥诺拉为营救丈夫,女扮男装,化名费德里奥混入监狱,充当狱卒的助手。由于她的照料,弗洛列斯坦幸免于死。最后,当正直的国务大臣将来查监,皮查罗惧怕阴谋败露而决意亲自杀害弗洛列斯坦时,费德里奥奋然举枪保护丈夫,使皮查罗不能下手。随即,国务大臣到,费德里奥明示自己的身分,并为丈夫申诉冤情,终使沉冤昭雪。
歌剧共有四首序曲,其中三首取名为《利奥诺拉》,一首为《费德里奥》。《利奥诺拉序曲》第三首,是运用主题材料与结构概括地表现歌剧内容的第一部伟大的序曲,是全歌剧的缩影,也是当今歌剧序曲中著名的一首。开幕前奏的《费德里奥序曲》紧扣全剧主题,突出表现了女主人公利奥诺拉的英雄性格,歌颂了她对爱情的忠贞和不屈精神。序曲的引子以两个对比的音乐形象——利奥诺拉的果断、刚毅的动机和弗洛列斯坦的悲叹音调——的交替更迭作为开端,接着由弦乐的震音和弦,烘托出牢狱中阴森、不祥的气氛。继而,呈示部出现了英雄性格的第一主题,刚中见柔,显示出女主人公乔扮男装后的精神风貌,在乐队全奏后,机智而富于动势的第二主题陈述出来
从中仿佛看到了她为援救丈夫而勇敢行动的矫捷身影。展开部以第一主题的材料加以发展。轻柔缠绵的音响,显示出主人公的女性柔情,生动地刻划了利奥诺拉与弗洛列斯坦之间深挚的爱情。随后,呈示部的主题到再现,引子中两个对比的音乐动机复出,但已不是绝望的呻吟,而是细腻地表现了主人公在胜利时刻悲喜交加的复杂心理,并在胜利凯旋般的辉煌音响中结束。歌剧的声乐也很出色,如第一幕中,当利奥诺拉在暗中得知皮查罗要杀害自己丈夫的阴谋时,情绪异常紧张,唱了一段富于戏剧力量的宣叙调,很好地表达了她的愤慨情绪。接着又唱了一段美丽、动听的咏叹调《来吧,希望》,表达了她对爱情的忠贞和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信念。
5.浮士德(五幕歌剧)
浮士德(五幕歌剧)古诺曲。剧本由巴比亚和卡雷根据哥德的同名诗剧改编。于1859年首演于巴黎。剧情:年迈的哲学家浮士德十分羡慕青年们的活力,于是祈求魔鬼给他以返老还童的帮助。魔鬼梅菲斯托费利斯对浮士德说:如果你肯出卖自己的灵魂,不仅能返老还童,而且还可以得到一个名叫玛格丽特姑娘。浮士德允应后,就喝下魔鬼的药,果然变成英俊少年。后来魔鬼又施展魔法,使浮士德骗得了玛格丽特的爱情。可是,当玛格丽特怀孕后就被浮士德遗弃了。在一次决斗中,浮士德又将玛格丽特的哥哥瓦伦丁刺死。玛格丽特因受刺激而神经错乱,杀死了自己的孩子而被囚。浮士德见此情,深感震惊,进入牢房要带她逃走。但垂死的玛格丽特已不认得他。这时魔鬼抓住浮士德,要他的灵魂,而天使引导玛格丽特进入天国的歌声使浮士德得到了解脱。
音乐成功地描绘了剧中人物的各种性格。如第二幕开场合唱后出现的瓦伦丁的《全能的上帝,慈爱的上帝》,是一首带有宏伟庄严性质的咏叹调。第三幕是重要的抒情场面。一直爱着玛格丽特的西贝尔以圆舞曲节奏作为支柱的浪漫曲《请你告诉她》,充满着温柔和抒情的美。而浮士德所唱的咏叹调《纯洁的小屋,向你致敬》,是一种景仰和忐忑不安的复合感情。玛格丽特的性格在叙事曲《从前有位图勒王》中表现得很朴实,而在花腔女高音都喜爱唱的《珠宝之歌》这首豪华的圆舞曲式的咏叹调里,则显得情不自禁和虚荣。第四幕中的《士兵进行曲》,是瓦伦丁与士兵出征归来时唱的,豪迈雄壮,富于动力和生气,反映了士兵胜利凯旋时的喜悦心情,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著名合唱曲。
6.蝴蝶夫人(三幕歌剧)
蝴蝶夫人(三幕歌剧)晋契尼曲。伊利卡和贾可萨根据贝拉斯可剧本改编。 1904年 2月 17日首演于米兰。剧情:天真活泼的日本姑娘巧巧桑,人称“蝴蝶姑娘”,为了爱情而背弃了传统的宗教信仰,委身于美国海军上尉平克尔顿。婚后不久,平克尔顿随舰回国,一去三年杳无音信。巧巧桑于艰难中深信有一天他会回到自己的怀抱。平克尔顿回国后却另有新娶,早把蝴蝶夫人置于脑后。当他偕美国夫人重登长崎时,悲剧无可避免的发生了:穿着新婚礼服彻夜苦候的蝴蝶夫人终于明白了一切,她交出了伶俐的儿子,当平克尔顿来到时,吻剑自尽了。
这是一部抒情性的悲剧。普契尼在音乐中直接采用了《江户日本桥》、《越后狮子》、《樱花》等日本民歌来表明蝴蝶夫人的艺妓身份和天真心理,具有独特的音乐色彩。在第一幕的结尾,平克尔顿与蝴蝶夫人举行婚礼后,有一段抒发爱情的二重唱,旋律优美动听,流畅悦耳,其中蝴蝶夫人纯洁、温柔而又胆怯、羞窘的感情,交织着平克尔顿充满着强烈情欲的绵绵情话,融化成一种共同的激情,最后,在明朗热情的爱情主题的音响中结束。第二幕当平克尔顿回国后,女仆不相信他还会回来,忠于爱情的蝴蝶夫人一面向她解释,一面却不停地幻想着在一个晴朗的早晨,丈夫乘兵舰归来的幸福情景。她面向大海,深情地唱出著名的咏叹调《晴朗的一天》。这里,作者运用了朗诵式的抒情旋律,细致地揭示了蝴蝶夫人内心深处对幸福的强烈向往。
特别是当蝴蝶夫人唱到“谁来了,谁来了”以后,曲调由平稳的2/4拍转入急促的4/8拍,音调和咱词渐趋密集,几乎近似富于表现力的滔滔说白,形象地勾画出她盼望丈夫回来的迫切而真挚的心情。这种宽广而优美动听的旋律与富有表现力的近乎说话的声音相交叉,形成普契尼歇剧的一种特有的风格
7.卡门(四幕歌剧)
卡门(四幕歌剧)比才曲,作于1872年。梅尔哈克和阿勒维根据梅里芙的同名小说改编。1875年初次演出于巴黎。剧情:烟厂女工卡门是一个漂亮而性格坚强的吉卜赛姑娘。她爱上了军曹霍赛,运用自己罕有的女性魅力使霍塞陷入情网。霍塞不但因此舍弃了原来的情人——温柔而善良的米卡埃拉,而且因放走了与人打架的卡门而被捕入狱,后来甚至与上司祖厄加少校拔刀相见,不得不离开军队,加入卡门所在的走私贩行列。但此时卡门却早已与斗牛士埃斯卡米里奥海誓山盟了。于是导致霍塞与埃斯卡米里奥之间的决斗。决斗中卡门又明显地袒护斗牛士,更使霍塞难以忍受。随即盛大而热烈的斗牛场面开始了,正当卡门为埃斯卡米里奥的胜利而欢呼时,霍塞找到了她。倔强的卡门断然拒绝了他的爱情,最后终于死在霍塞的剑下。
这是一部以合唱见长的歌剧,各种体裁和风格的合唱共有十多首。其中烟厂女工们吵架的合唱形象逼真,引人入胜;群众欢度节日的合唱欢快热烈,色彩缤纷。歌剧着力刻划了女主人公卡门鲜明而复杂的性格。剧中描写卡门的主导动机,又称为“命运动机”,这个具有匈牙利或吉卜赛音阶特征(包含两个增二度)的动机贯穿于全剧,在关键处不断地预示或点明这部歌剧悲剧的结局。第一幕中卡门所唱的哈巴涅拉《爱情就象一只不驯服的鸟》,是表现卡门性格的一首歌曲。它通过连续向下滑行乐句的不断反复,调性游移于同名大小调间,以及旋律始终在中低音区的八度内徘徊等特征,表现了卡门热情奔放、魅力诱人的形象。第一幕中另一首西班牙塞吉第亚舞曲带有咏叹调性质,以鲜明活泼的节奏、热情而又带有几分野气的旋律,进一步展示了卡门泼辣的性格。第二幕中的《斗牛士之歌》,是埃斯卡米里奥答谢欢迎和崇拜他的群众而唱的一首歌。它采用单二部曲式(主、副歌形式)与分节歌的结合,雄壮的音调,有力的节奏,宛若一首凯旋的进行曲。第三幕占卜一场,卡门与两位女伴的三重唱,对卡门作了深刻的心理刻划。歌曲采用回旋曲的形式,对比的几个插部,调式、调性和节拍都与主部形成对比,而由卡门唱出的“不管洗多少遍,这些无情的纸牌,总告诉你死!”这深沉而哀伤的内心独白,进一步揭示出卡门的悲剧命运。第四幕终场的二重唱,卡门音调冰冷和坚定的语气,与霍塞先是热烈,转而祈求,最后绝望的旋律形成尖锐对比,具有扣人心弦的悲剧力量和强烈而紧张的戏剧性。这部歌剧是近百年来各国上演最多的经典作品之一。
8.普契尼:图兰朵
这部3幕歌剧据意大利剧作家戈齐(CarloGozzi,1720—1806)的5幕同名寓言剧,由阿达米(Giuseppe Adami)与席莫尼(Renato Simoni)撰脚本,作于1921—1924年,逝世前仅完成第三幕前半部分,后半部分由阿法诺续成。其故事素材似乎取自17世纪末介绍到欧洲的波斯《仙女之箱》。此剧1926年4月5日在斯卡拉歌剧院首演,指挥为托斯卡尼尼,首演之夜,剧情到第三幕柳儿自刎时,托斯卡尼尼放下指挥棒对听众说:“就在这里,普契尼放下了笔。”全剧首演为次日。
9.弄臣(四幕歌剧)
弄臣(四幕歌剧)威尔第曲。剧本由波亚维根据雨果的名著《国王寻乐》改编。1851年首演于威尼斯。剧情:主人公利哥莱托貌丑背驼,在孟图阿公爵的宫廷中当一名弄臣。公爵年青貌美,专以玩弄女性为乐,引起有关朝臣们的不满。而利哥莱托对朝臣妻女受辱的不幸大加嘲讽,得罪了许多人,终致失女之祸:他的爱女吉尔达,纯洁娟美,公爵乔装成穷学生暗中追求,骗得了她的爱情。朝臣们为了对利哥莱托施行报复,用计把吉尔达抢去,献与公爵。利哥莱托为此悲愤至极,顿起杀心,以美色诱使公爵夜宿旅店,雇用刺客将他杀死。黎明前,当他从刺客手中接过装有尸体的口袋,以为大功已成时,忽闻公爵高歌之声,急忙打开口袋,里面却是女扮男装,已经奄奄一息的吉尔达。原来,这个获悉行刺计划的少女对虚情假意的公爵一往情深,甘愿为爱情而替公爵一死。是意大利歌剧中最杰出的两首四重唱之一
10.魔笛
魔笛。这是莫扎特临终前最后一部作品,同时也是他使民间歌唱剧得以提高的一部重要作品。剧本出自共济会员施坎奈德尔和基塞克之手。1791年初次演出于维也纳。剧情:埃及王子埃米诺为巨蛇追赶,危急中被夜女王的三个嫔妃所救。夜女王让王子看自己的女儿帕米娜的像片,使他心中燃起了爱情的火焰,并诳称帕米娜被伊西斯神庙大祭司萨拉斯特罗拐走,答应只要王子救出帕米娜,就把女儿嫁给他。埃米诺接受了这一使命,随身携带夜女王所赠魔笛一支,另有快乐的捕鸟人巴巴基诺手执串铃从旁相助。他们在象征光明的萨拉斯特罗的帮助下,经受了种种考验和曲折,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埃米诺和帕米娜幸福地结合,巴巴基诺也找到了自己称心如意的情人巴巴基娜,而代表黑暗和邪恶势力的夜女王和摩尔人终于被赶走。
2. 百老汇在哪里
百老汇大道(Broadway)
世界上还没有一条街道像百老汇大道(Broadway)那样使人充满幻想。而今百老汇大道是美国现代歌舞艺术、美国娱乐业的代名词。每年,都有几百万的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到纽约欣赏百老汇的歌舞剧。
百老汇大道英文直译为“宽街”。它指纽约市中以巴特里公园为起点,一条由南向北贯穿曼哈顿全岛的大道。全长25公里。这条大道早在1811年纽约市进行城市规划之前就已存在,其中心地带是在第42街“时报广场”附近,周围云集了几十家剧院。 在百老汇大街44街至53街的剧院称为内百老汇,而百老汇大街41街和56街上的剧院则称为外百老汇,内百老汇上演的是经典的、热门的、商业化的剧目,外百老汇演出的是一些实验性的、还没有名气的、低成本的剧目.
百老汇歌舞剧起源于19世纪中叶,当时的百老汇大道就已经成为美国戏剧艺术的活动中心。美式英语中创造了一个极为形象生动的词-白色大道(The Great White Way)来形容百老汇大道入夜后的“星光灿烂”。19世纪20年代末,是百老汇艺术的鼎盛时期,1925年这里的剧院达到80家至多。
百老汇歌舞艺术的特点是通俗易懂、娱乐性强;舞台布景富丽堂皇,加上各种现代化的科技手段,配合声响、灯光,使得舞台表演变幻莫测。台上演员载歌载舞,台下观众如醉如痴;气氛热烈,使演员和观众的交流融为一体。
百老汇艺术对于推动美国戏剧、歌舞表演艺术起到了不可估量的贡献。许多好莱坞的明星大腕都是从百老汇的舞台艺术表演起家后走上电影明星的道路。著名的好莱坞音乐故事片《音乐之声》(Sound of music)的女主角朱莉亚•安德鲁丝就是从百老汇的同名音乐剧中的表演开始,被导演发现后走上银幕,成为美国60年代的银幕偶像。现在安德鲁丝虽以年过60,但仍在音乐剧《维克多与维克多利亚》里担任女主角。另外,好莱坞的明星也以能在百老汇的舞台一展歌喉而感到荣幸,这样的例子有著名好莱坞明星克露丝•格莲、波姬•小斯。
与百老汇同样出名的还有许多伟大的音乐家,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安德鲁•劳埃德•韦伯。安德鲁出生在英国伦敦,从小喜欢音乐。他创作的百老汇音乐剧许多都是传世之作,其中以“猫”(Cats)、“芝加哥”(Chicago)、“歌剧的魅影”(The Phantom of Opera)、”最为著名。韦伯除了给音乐剧创作音乐,还给许多著名的电影配乐、写曲;如前几年风行的由麦当娜主演的描写阿根廷总统庇隆的夫人一生的影片“艾维塔”的音乐就是由韦伯创作的。韦伯不仅创作了大量音乐杰作,还成就了许多伟大的歌唱家。其中就有韦伯的前妻萨拉•布莱特曼。据说“歌剧的魅影”(The Phantom of Opera)就是韦伯为他的第二任妻子萨拉量身定做的。萨拉由于在百老汇的表演挤身于世界一流歌唱家行列,她是跨越古典与现代流行音乐的最佳歌唱演员。
如今,百老汇歌剧已经成为纽约市文化产业中的支柱之一。它的表演形式融舞蹈、音乐、戏剧于一体,有些剧目更是融艺术与大众品味于一体,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和娱乐性;观赏百老汇歌剧成为每一个来纽约市参观、访问、旅游的人不可或缺的节目。从目前观众的比例来看,慕名前来的外国人要超过美国人。现在,观众人数以每年3%的比例上涨,观众当中,60%的人来自纽约以外地区;许多来纽约的人的目的之一就是来欣赏百老汇歌剧,否则就是“无功而返”。
百老汇上演的剧目有几十种,其中以“悲惨世界”、“美女与野兽”、“歌剧的魅影”、“西贡小姐”、“国王与我”等等剧目最为出色。那里上演的剧目,往往是一演就是7-8年,10几年。拿“猫”剧来说,从1982年10月开始上演到2000年6月落幕,上演事件长达18年之久。以1997年的统计数字显示,“猫”剧以“从现在乃至永远”(From now to ever)为广告语,为纽约市带来滚滚财源。“猫”剧上演了7397场,售出剧票3000万张,票房收入约3.8亿美元,并带动附近社区相关行业(餐馆业、酒吧业、礼品业等等)的经济增长达30亿美元。而整个百老汇地区,每年的票房总收入为12亿美元左右。每一张剧票的价钱,按照美国的人的收入标准来衡量,并不贵。普通观众化40美元就能够找到一张位置不错的票;最好的位子卖100-150美元。如果到位于时报广场的售票处(TKTS)购买当日的余票,价格还会更便宜。
3. 美国的音乐剧发展史
音乐剧(Musical theater)是由喜歌剧及轻歌剧(或称“小歌剧”)演变而成的,早期称作“音乐喜剧”,后来简称为“音乐剧”,是19世纪末起源于英国的一种歌剧体裁,是由对白和歌唱相结合而演出的戏剧形式。音乐剧熔戏剧、音乐、歌舞等于一炉,富于幽默情趣和喜剧色彩。它的音乐通俗易懂,因此很受大众的欢迎。音乐剧在全世界各地都有上演,但演出最频密的地方是美国纽约市的百老汇和英国的伦敦西区。因此百老汇音乐剧这个称谓可以指在百老汇地区上演的音乐剧,又往往可是泛指所有近似百老汇风格的音乐剧。
音乐剧起源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的轻歌剧(Operetta)、喜剧(Comedy)和黑人剧(Minstrel Shows)。初期的音乐剧并没有固定剧本,甚至包含了杂技、马戏等等元素。自从1927年演艺船(画舫璇宫)开始着重文本之后,音乐剧开始踏入它的黄金岁月。这时期的音乐剧多宣扬乐观思想,并经常以大团圆的喜剧结局。直至1960年代摇滚乐和电视普及之前,音乐剧一直是最受美国人欢迎的娱乐和演艺形式。1980年代以后,英国 伦敦西区(West End)的音乐剧演出蓬勃,已经追上百老汇的盛况。而随着英国和美国的音乐剧经常在世界各地巡回演出,音乐剧也开始在日本、中国、台湾、香港、新加坡等亚洲地区流行。
1893年曾经活跃一时的英国人琼斯完成了一部后来载入史册的音乐剧《快乐的少女》,在伦敦王子剧院首演时激起观众狂热反响。剧情故事生动连贯,舞蹈演员即是剧中人物,采用相关的舞蹈动作和话剧式的丑角说白,清晰叙述了这些演员如何千方百计跻身于贵族社会的故事。剧情、音乐、舞蹈、喜剧表演等诸多因素自然组合,令人耳目为之一新。这种初显形态的音乐戏剧,吸取了18世纪民谣歌剧和19世纪喜歌剧、轻歌剧的表现成分,融人古典舞、民间舞、话剧表演等多种因素,成为独具风采的新型舞台艺术门类。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音乐剧后来传播到美国,并在美国得到高度冶炼和发展。美国纽约的百老汇,视其为音乐剧中心,甚至将音乐剧统称为百老汇音乐剧。美国音乐剧的内容,偏重于谈情说爱及幽默风趣,音乐轻松愉快,演出方式往往比较富丽堂皇,但仍不失其主要风格。其典型代表人物科恩人称“百老汇音乐剧之父”。
20世纪同样引人注目的还有格什温的《开始奏乐》(1927年)、《疯狂的女郎》(1930年)、《我为你歌唱》(1931年)以及1935年创作的黑人民间音乐剧《波吉与贝丝》,其中的《我为你歌唱》因为剧中讽刺了美国总统选举中的弊病,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并成为第一部获得“普利策奖”的音乐剧。
自20世纪20年代起,百老汇名家辈出,经典佳作频频登台,商业操作生意兴隆,持续铸造数十年的辉煌。百老汇音乐剧发展史上,除科恩、格什温兄弟等风云人物外,在40、50年代有过密切合作的作曲家罗杰斯和剧作家哈默斯坦也为音乐剧事业做出过巨大贡献。他俩合作的《俄克拉荷马》于1943年3月在纽约圣詹姆斯剧院首演,获得空前成功。这是一部反映农村青年爱情生活的故事。其中女主人公劳芮做梦的场景,描写梦幻中与恋人克莱的绵绵情语——雇工加德与克莱斗殴,劳芮相阻——劳芮在加德追逐下奔跑、挣扎……最后从梦中惊醒。德蜜尔在这里巧妙运用双人舞、三人舞,与剧情和谐巧妙的结合,舞姿舞步做了民俗化、美国化的改革,以区别古典概念的芭蕾舞。《俄克拉荷马》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成功实践了多种要素的完美综合。此后,罗杰斯和哈默斯坦又合作完成了《旋转木马》、《南太平洋》、《国王与我》。还有一部中国观众十分熟悉的音乐剧。这就是《音乐之声》。这部音乐剧后来被搬上了银幕,作品中的许多歌曲,可谓脍炙人口,流传甚广。
美国百老汇音乐剧的形成具有多元化的音乐内容,它从18世纪30年代出现的民谣歌剧开始,又不断汇融了欧洲其它歌舞的表演特征,加之黑人早期的黑面人游艺表演艺术,到19世纪末为音乐剧演艺艺术的成型奠定了基础.在整个20世纪,美国音乐剧发展的千姿百态,大众化的娱乐性和商业化的盈利性是百老汇音乐剧的具体表现.
4. 音乐剧与流行音乐
所谓流行音乐,是指那些结构短小、内容通俗、形式活泼、情感真挚,并被广大群众所喜爱,广泛传唱或欣赏,流行一时的甚至流传后世的器乐曲和歌曲。这些乐曲和歌曲,植根于大众生活的丰厚土壤之中。因此,又有"大众音乐”之称。 流行音乐起源于美国的爵士音乐。20世纪初,美国出现了一种由多民族文化汇集而成的爵士音乐。这种新兴音乐,以它独特的演奏(演唱)方式,刷新了听众的耳目,轰动了全美国,又很快传遍西欧各国。流行音乐与其它大众媒介的差异主要是流行音乐有三种特性: 1.流行音乐乃是一重复的形式:流行音乐的主题内涵不断的重复,而具有穿透阅听人之意识的能力。 2.流行音乐多属非叙述性的形式:其强调对接收者的身体、生理与感官能力之刺激。 3.流行音乐是一种经验上的形式:音乐是属于艺术而非科学的领域,是对某一经验之体验。
音乐剧(Musical theater)是由喜歌剧及轻歌剧(或称“小歌剧”)演变而成的,早期称作“音乐喜剧”,后来简称为“音乐剧”,是19世纪末起源于英国的一种歌剧体裁,是由对白和歌唱相结合而演出的戏剧形式。音乐剧熔戏剧、音乐、歌舞等于一炉,富于幽默情趣和喜剧色彩。它的音乐通俗易懂,因此很受大众的欢迎。音乐剧在全世界各地都有上演,但演出最频密的地方是美国纽约市的百老汇和英国的伦敦西区。因此百老汇音乐剧这个称谓可以指在百老汇地区上演的音乐剧,又往往可是泛指所有近似百老汇风格的音乐剧。
音乐剧是20世纪出现的一门新兴的综合舞台艺术,集歌、舞、剧为一体,广泛地采用了高科技的舞美技术,不断追求视觉效果和听觉效果的完美结合。同时,西方的音乐剧在百年多的商业表演经验中总结出了一套成功的市场运作手段,并且创作出一系列老少皆宜的优秀剧目,使这一艺术形式突破年龄、阶层等客观因素的局限,广受观众的喜爱。随着我国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文化娱乐的需求也出现了多元变化,音乐剧这种新的艺术样式很快以其视听兼备、雅俗共赏的特质吸引了一批固定的并且正在不断扩大的受众人群。
5. 音乐剧起源于欧洲的哪个国家
关于音乐剧的起源,国内外说法甚多,目前似无定论。一说起源于欧洲专19世纪古典轻歌剧属和喜歌剧①(有人甚至将音乐剧的起源追溯到15世纪的英国,说莎士比亚的戏剧是“最早出现所谓、‘音乐剧’雏形的演出形式”--见邱援:《细说音乐剧》,载台湾《省交乐讯》1996,9。)一说起源于美国本上的由乡村歌曲、黑人灵歌与爵士音乐和流行歌舞拼装而成的歌舞杂耍;一说起源于19世纪末英国人创造的“音乐滑稽剧”和“音乐喜剧”。当然还有一种“综合起源说”,认为像音乐剧这种极为复杂的文化现象,不大可能仅从单一的文化源流中生成,它必须从多种文化成分中吸取养料来构筑自己的艺术血肉。因此,它的形式来源必然是多元化的。
资料显示,19世纪中叶美国本土存在的所谓“黑心杂剧”(Minstrel Show),实际上是一种植根于黑奴文化的特殊余兴表演,因此也称“黑人杂剧”。
6. 音乐剧与歌剧的区别是什么什么是歌剧什么是音乐剧急用
一、区别
1、起源的时间和元素不同:歌剧起源比较早,最早可追溯到中世纪的教义剧、神秘剧以及表现一系列有关联的场景的牧歌套曲和田园剧。歌剧的最直接来源是幕间剧,而直接灵感来源于古希腊的戏剧。而音乐剧出现的比较晚,是歌剧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它起源于喜歌剧,清歌剧歌舞杂耍和滑稽表演。
2、测重点不同:歌剧中歌唱占主要地位,虽然他也有剧本中的戏剧冲突表演,但是远远比不上音乐剧。音乐剧重在表演,它是以声乐、舞蹈、舞台美术、剧本等等组成的综合艺术,比较平衡,其中的唱段比较通俗流行。
3、音乐形式不同:歌剧大都用美声唱法,采用了大量的咏叹调和宣叙调,歌剧演唱对于声音和唱功的要求远远高于流行歌曲。歌剧的音乐大都是以比较传统的管弦乐队为基础的古典音乐作曲技法。
而音乐剧属于流行音乐范畴,多数用流行唱法,用最符合当代观众需求的唱法,许多上榜的流行歌曲就是音乐剧的插曲。音乐剧在音乐风格的选择上更自由,往往有爵士,摇滚等流行音乐因素的介入,配器也往往大量使用电声乐队的乐器。
4、舞台表演内容不同:在歌剧中,舞蹈经常作为一种穿插性、色彩性的因素使用,但音乐剧是以戏剧为基本,以音乐为灵魂,以舞蹈为重要表现手段,通过音乐、舞蹈、戏剧三大元素的整合来讲述故事、刻画人物的表演艺术娱乐产品。
音乐剧不存在教条主义的东西,比较大胆和自由,讲究快节奏,善于营造紧张度,舞台气氛追求热烈火爆,剧中人物时以道白交待情节,在人物内心感受情激荡,戏剧矛盾尖锐。
5、从舞台布置不同:音乐剧的布景豪华,场面气派,绚丽多彩,符合情节的需要,响应观众的口味,布置大胆夸张、自由。并且使用先进的舞台技术。相比而来歌剧就显得单一了点。
6、对演员的要求不同:唱美声的人大多身材不怎么好,而且对他们舞蹈和其他方面的要求也不怎么高,如果一个歌剧男演员大腹便便,女演员体态丰盈,这并不影响他们的演出,观众们也可以接收。
但音乐剧强调各种艺术元素的整体效应,所以演员在表演一个音乐剧角色时,必须同时兼顾各种表演成分,简单的说要能歌善舞样样精通。
二、概念
音乐剧早期译称为歌舞剧,是一种舞台艺术形式,结合了歌唱、对白、表演、舞蹈。通过歌曲、台词、音乐、肢体动作等的紧密结合,把故事情节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情感表现出来。
歌剧是一门西方舞台表演艺术,简单而言就是主要或完全以歌唱和音乐来交代和表达剧情的戏剧(是唱出来而不是说出来的戏剧)。歌剧在16世纪末,即1600年前后才出现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它源自古希腊戏剧的剧场音乐。歌剧的演出和戏剧的所需一样,都要凭借剧场的典型元素,如背景、戏服以及表演等。
歌剧在西方语言的代表字Opera来源于拉丁语“作品”的复数形式(Opus, Opera),后经意大利文推广至其他欧洲语言,顾名思义歌剧原意不单单包括舞台上的独唱、重唱和合唱,也包括对白、表演和舞蹈。
16世纪末,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有一群人文主义学者组成了“卡梅拉塔同好社”(Camerata)的团体,以复兴古希腊的舞台表演艺术。他们相信古希腊的戏剧中的“合颂”部分实际上是合唱部分,甚至有人认为古希腊的戏剧实际上就和今天的歌剧一样,全部剧情皆以歌曲交代。
因此当现知历史上第一部歌剧,由雅各布·佩里(Jacopo Peri)作曲,取材自古希腊神话的《达芙尼(Dafne)》于1597年首演时,风评一片赞好,皆认为“成功复活了古希腊的戏剧精神”。
音乐剧在全世界地都有上演,但演出最频密的地方是美国纽约市的百老汇和英国的伦敦西区。因此百老汇音乐剧这个称谓可以指在百老汇地区上演的音乐剧,又往往可是泛指所有近似百老汇风格的音乐剧。音乐剧界最重要的奖项为美国的东尼奖(候选作品为在百老汇上演的音乐剧),以及英国的奥利弗奖(候选作品为在伦敦西区上演的音乐剧)。
随着中国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文化娱乐的需求也出现了多元变化,音乐剧这种新的艺术样式很快以其视听兼备、雅俗共赏的特质吸引了一批固定的并且正在不断扩大的受众人群。
7. 百老汇音乐剧与欧洲音乐剧比较
哈,我也想知道到底什么区别
我只喜欢看欧洲的,还就不喜欢百老汇的,就是说不出什么道理……
总觉得百老汇的过于喧嚣,有点……俗气(这样说可能会被打...)
网上找到一篇
1.题材
法语音乐剧以改编为多,取材自名著、传说或其他深入人心的文艺作品,例如《巴黎圣母院》、《罗密欧与朱丽叶》(Roméo et Juliette)、《十诫》(Les dix commandements)、《辛迪》(Cindy)、《柳媚花娇》(Les demoiselles de Rochefort),等等,因此法语音乐剧又被称为"传奇音乐剧"。
英美音乐剧中常见一种主题音乐素材变化发展的手法:由固定旋律对应某一人物或某一冲突,然后按情节发展的需要进行排列组合。这种手法使得旋律与剧情相互渗透,戏剧结构因此极为紧凑,环环相扣。但法语音乐剧的流行取向必须以"动听"为第一追求,主题音乐素材变化发展手法无法消化法语音乐剧中庞大的音乐容量,因此只能努力去达到一种"形散而神不散"的境界,但由于所选题材本身便家喻户晓,舞台上的法语音乐剧往往只需演绎传奇,而不必亦步亦趋地去叙述情节,法语音乐剧在戏剧性上的薄弱环节相对也就得到了一定的淡化。
2.表现手法
浪漫大于写实,这是法语音乐剧带给观众的最深刻印象之一。像《星幻》、《巴黎圣母院》等名剧,都具备了一种"抛开形式,直逼精神"的浪漫实质,这里所谓的"浪漫",并不是那些花前月下的"小浪漫",而是指将感情的表现置于一切之上的浪漫主义艺术手法。法语音乐剧中也不乏精致豪华之作,比如《罗密欧与朱丽叶》、《十诫》、《小王子》等等,但这些剧目中情感的驰骋,其无拘无束突破了一般认知的常识,这种写意的精神也正是浪漫的精髓。
由此我们可以见到未来乌托邦中的恐怖分子穿着犹如莫希干人(星幻)、工字钢和柏油桶成为1482年巴黎街景(巴黎圣母院)以及死神与罗密欧相拥起舞(罗密欧与朱丽叶)。也正是因为这种不拘小节的浪漫大局观,法语音乐剧秉承着一种"凡事无不可为我所用"的开放态度,为了要表达炽热的激情,在法语音乐剧的舞台上可以没有规则,摇滚、耳麦、蒙太奇、大屏幕投影……这些现代感十足的产物在古代题材的音乐剧中都能觅到踪影。
3.流行歌手阵容
由法语音乐剧流行取向所导致的这一必然结果既有利亦有弊。法语音乐剧的词曲作者向来都是流行音乐人身份,他们的创作本来就是为流行歌手度身订做,流行歌手强烈的表现欲以及现场煽动能力为法语音乐剧的奔放个性锦上添花,他们的号召力也能帮助音乐剧的概念被迅速推广。但因此法语音乐剧就不像英美音乐剧那样拥有专业音乐剧演员储备,歌手们在音乐剧表演上并无规范可循,自我发挥的成分居多,于是剧中角色塑造成功与否便与歌手的个人魅力紧紧相关,这样固然能够造就一个无与伦比的梦幻现场,却也很有可能令音乐剧的完美印象难以为继,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就是《巴黎圣母院》的"燃烧一瞬间"了。但看《星幻》25年间长盛不衰,个性化的诠释在历年版本中被不断更新,也许我们应该对法语音乐剧经典剧目的生命力保有信心。
4.概念操作原则
"概念碟"并不是法语音乐剧首创的推广手法。1975年,尚未公演的韦伯新剧《埃维塔》发行了一张收录有主打歌曲的录音室唱片,这张唱片还有其中的单曲《阿根廷,别为我哭泣》(Don’t cry for me, Argentina)在许多国家都成了销路最好的唱片,为正式的公演积累了足够的人气以及巨大的票房潜力。1978年,吕克·普拉蒙东和米歇尔·贝尔吉创作《星幻》时,便借鉴了《埃维塔》操作上的成功经验,邀请几位当时在流行歌坛已颇具知名度的歌手加盟概念碟的录制,概念碟于1978年10月发行后在法国及加拿大两地都创造了销量记录,《星幻》尚未公演,剧中主打曲目已红极一时,登上了流行歌曲排行榜冠军宝座,《星幻》的概念也借此被迅速推广,这为吕克·普拉蒙东和米歇尔·贝尔吉带来了极大信心,也促成了《星幻》在第二年被正式搬上舞台。概念碟的商业成功正是法语音乐剧诞生的关键之一,而这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在法语音乐剧的发展中被一直保留以致成为了一种原则。
大众媒体是将法语音乐剧推上今日地位的一股重要力量。1998年初,单曲《大教堂时代》的推出令整个法国媒体都在为《巴黎圣母院》而疯狂,然后单曲《美人》的销量创纪录地一举突破两百万,同时发行的《巴黎圣母院》概念单CD令这种对现场演出的期待更加如火如荼,所有的电视台和电台都在连篇累牍地播放与这出即将上演的音乐剧相关的种种访谈、花絮和MV。媒体的推波助澜使音乐剧前期推广的效率惊人,只要概念或单曲一经推出,票房的酝酿便开始快速启动。继《星幻》及《巴黎圣母院》之后,《罗密欧与朱丽叶》、《十诫》、《小王子》等音乐剧也成了这种概念操作手法的得益者。可以说,法语音乐剧中概念操作手法的最初运用是基于一种投石问路的谨慎态度,但发展至今日早已成了一种熟练的商业炒作手段。
与英美音乐剧重于舞台经验的传统不同,在法语音乐剧的实践中,音像制品一直与现场演出方面的努力并驾齐驱,这也证实了法语音乐剧以流行身份自居的一贯态度。单曲、精选、全剧、概念、现场以及不同年代版本的唱片不一而足。另外,法语音乐剧向来不吝推出现场录像,一般成功剧目上演一年以后就会发行录像带或者DVD,这可真是意外之喜,因为根据英美音乐剧"剧院艺术"的原则,只有在剧目下档停演以后才会有官方录像出现,如果没有条件亲去西区或者百老汇观赏,那大多数国内音乐剧迷们也只能望洋兴叹了。法语音乐剧放下姿态的这种经营方式,固然商业味咄咄逼人,但其中的积极意义也值得称道,试想如果没有《巴黎圣母院》DVD,那这出法语音乐剧的风华又怎能跨越语言阻隔,令遥远东方国度中的我们也为她深深倾倒呢?
5.对耳麦及伴奏带的偏好
法语音乐剧从一开始就排斥西区及百老汇惯用的那种隐藏式麦克风,70年代末《星幻》演出时用的是有线话筒,而在此后25年间,《星幻》中的这个传统竟一直没有改变过,只不过随着技术的发展,开始用无线话筒代替了有线话筒,尽管话筒在《星幻》中不仅仅是作为扩音的工具,更与整个音乐剧被包装在电视节目形式下的创意所呼应,但如今看来,这种坚持真是显得有些傻气,不过它所造成的视觉效果确实是非常之独特。耳麦的出现令法语音乐剧的这种反叛开始变得赏心悦目,不管是《巴黎圣母院》里那种造型夸张的大耳麦,或是《小王子》当中含蓄的微型耳麦,都令音乐剧的现场神采飞扬。个人认为耳麦是一种强势姿态的象征,它对音乐剧的现场气氛起到了一定的暗示作用,在这种暗示下,歌手的表演个性奔放,而观众也抛开了剧院中正襟端坐的矜持,耳麦令台上台下都融入了如演唱会一般的自由热烈之中。
法语音乐剧的伴奏问题一直是争议的焦点,支持者认为既然是以合成器为主的电声乐器,那现场演奏和事先在录音室中录制在效果上就不会有太大的区别,而且在演出现场播放伴奏带既节约成本又能保证质量的稳定性;反对者则认为这种卡拉OK式的做法本身就缺乏诚意及音乐剧的严肃态度,伴奏甚至和声的事先录制令"现场"的乐趣大打折扣。不论孰对孰错,法语音乐剧这一打破传统的独特之处仍将被继承下去,音乐剧这门艺术本身的开放性也得到了一次生动的证实。
http://cache..com/c?m=e05ce12b7e46&p=c072c05386cc43fa11be9b781b&user=
8. 音乐剧起源
音乐剧起源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的轻歌剧(Operetta)、喜剧(Comedy)和黑人剧(Minstrel Shows)。
初期的音乐剧并没有固定剧本,甚至包含了杂技、马戏等等元素。自从1927年《演艺船》(画舫璇宫)开始着重文本之后,音乐剧开始踏入它的黄金岁月。这时期的音乐剧多宣扬乐观思想,并经常以大团圆的喜剧结局。
直至1960年代摇滚乐和电视普及之前,音乐剧一直是最受美国人欢迎的娱乐和演艺形式。1980年代以后,英国伦敦西区(West End)的音乐剧演出蓬勃,已经追上百老汇的盛况。
后来出现法语音乐剧(如《悲惨世界》[后改编为英文版]、《星梦Starmania》、《钟楼怪人》、《罗密欧与茱丽叶》、《小王子》等),德语音乐剧(如《伊丽莎白》、《吸血鬼之舞》、《丽贝卡》、《鲁道夫》等),以及由其他各种不同语言写成的音乐剧。
(8)百老汇音乐剧是流行在哪个国家扩展阅读:
与歌剧比较:
和歌剧的区别是,音乐剧经常运用一些不同类型的流行音乐以及流行音乐的乐器编制;在音乐剧里面可以容许出现没有音乐伴奏的对白;而音乐剧里面亦没有运用歌剧的一些传统,例如没有了宣叙调和咏叹调的区分,歌唱的方法也不一定是美声唱法。
但音乐剧和歌剧的区分界线仍然有不少学者争议,例如格什温(Gershwin)作曲的《波吉与贝丝》(台湾翻译「乞丐与荡妇」)(Porgy and Bess)就曾同时被人称作歌剧、民谣歌剧(Folk Opera)和音乐剧。一些音乐剧如《悲惨世界》是从头到尾都有音乐伴奏,而一些轻歌剧如《卡门》却有对白。
音乐剧普遍比歌剧有更多舞蹈的成份,早期的音乐剧甚至是没有剧本的歌舞表演。虽然著名的歌剧作曲家华格纳(Richard Wagner)在十九世纪中期已经提出总体艺术(Gesamtkunstwerk),认为音乐和戏剧应融合为一。
但在华格纳的乐剧(music drama)里面音乐依然是主导。相比之下,音乐剧里戏剧、舞蹈的成份更重要。
9. 介绍一下百老汇
世界上还没有一条街道像百老汇大道(Broadway)那样使人充满幻想。而今百老汇大道是美国现代歌舞艺术、美国娱乐业的代名词。每年,都有几百万的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到纽约欣赏百老汇的歌舞剧。
百老汇大道英文直译为“宽街”。它指纽约市中以巴特里公园为起点,一条由南向北贯穿曼哈顿全岛的大道。全长25公里。这条大道早在1811年纽约市进行城市规划之前就已存在,其中心地带是在第42街“时报广场”附近,周围云集了几十家剧院。 在百老汇大街44街至53街的剧院称为内百老汇,而百老汇大街41街和56街上的剧院则称为外百老汇,内百老汇上演的是经典的、热门的、商业化的剧目,外百老汇演出的是一些实验性的、还没有名气的、低成本的剧目,
百老汇歌舞剧起源于19世纪中叶,当时的百老汇大道就已经成为美国戏剧艺术的活动中心。美式英语中创造了一个极为形象生动的词-白色大道(The Great White Way)来形容百老汇大道入夜后的“星光灿烂”。29世纪20年代末,是百老汇艺术的鼎盛时期,1925年这里的剧院达到80家至多。
百老汇歌舞艺术的特点是通俗易懂、娱乐性强;舞台布景富丽堂皇,加上各种现代化的科技手段,配合声响、灯光,使得舞台表演变幻莫测。台上演员载歌载舞,台下观众如醉如痴;气氛热烈,使演员和观众的交流融为一体。
百老汇艺术对于推动美国戏剧、歌舞表演艺术起到了不可估量的贡献。许多好莱坞的明星大腕都是从百老汇的舞台艺术表演起家后走上电影明星的道路。著名的好莱坞音乐故事片《音乐之声》(Sound of music)的女主角朱莉亚•安德鲁丝就是从百老汇的同名音乐剧中的表演开始,被导演发现后走上银幕,成为美国60年代的银幕偶像。现在安德鲁丝虽以年过60,但仍在音乐剧《维克多与维克多利亚》里担任女主角。另外,好莱坞的明星也以能在百老汇的舞台一展歌喉而感到荣幸,这样的例子有著名好莱坞明星克露丝•格莲、波姬•小斯。
与百老汇同样出名的还有许多伟大的音乐家,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安德鲁•劳埃德•韦伯。安德鲁出生在英国伦敦,从小喜欢音乐。他创作的百老汇音乐剧许多都是传世之作,其中以“猫”(Cats)、“芝加哥”(Chicago)、“歌剧的魅影”(The Phantom of Opera)、”最为著名。韦伯除了给音乐剧创作音乐,还给许多著名的电影配乐、写曲;如前几年风行的由麦当娜主演的描写阿根廷总统庇隆的夫人一生的影片“艾维塔”的音乐就是由韦伯创作的。韦伯不仅创作了大量音乐杰作,还成就了许多伟大的歌唱家。其中就有韦伯的前妻萨拉•布莱特曼。据说“歌剧的魅影”(The Phantom of Opera)就是韦伯为他的第二任妻子萨拉量身定做的。萨拉由于在百老汇的表演挤身于世界一流歌唱家行列,她是跨越古典与现代流行音乐的最佳歌唱演员。
如今,百老汇歌剧已经成为纽约市文化产业中的支柱之一。它的表演形式融舞蹈、音乐、戏剧于一体,有些剧目更是融艺术与大众品味于一体,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和娱乐性;观赏百老汇歌剧成为每一个来纽约市参观、访问、旅游的人不可或缺的节目。从目前观众的比例来看,慕名前来的外国人要超过美国人。现在,观众人数以每年3%的比例上涨,观众当中,60%的人来自纽约以外地区;许多来纽约的人的目的之一就是来欣赏百老汇歌剧,否则就是“无功而返”。
百老汇上演的剧目有几十种,其中以“悲惨世界”、“美女与野兽”、“歌剧的魅影”、“西贡小姐”、“国王与我”等等剧目最为出色。那里上演的剧目,往往是一演就是7-8年,10几年。拿“猫”剧来说,从1982年10月开始上演到2000年6月落幕,上演事件长达18年之久。以1997年的统计数字显示,“猫”剧以“从现在乃至永远”(From now to ever)为广告语,为纽约市带来滚滚财源。“猫”剧上演了7397场,售出剧票3000万张,票房收入约3.8亿美元,并带动附近社区相关行业(餐馆业、酒吧业、礼品业等等)的经济增长达30亿美元。而整个百老汇地区,每年的票房总收入为12亿美元左右。每一张剧票的价钱,按照美国的人的收入标准来衡量,并不贵。普通观众化40美元就能够找到一张位置不错的票;最好的位子卖100-150美元。如果到位于时报广场的售票处(TKTS)购买当日的余票,价格还会更便宜。
10. 百老汇是什么
老汇音乐剧(Broadway)是现代戏剧的一种,有演出,有跳舞,也有歌唱。有时单纯只有演出,有时则相当复杂。它主要在美国、加拿大和英国流行。
百老汇的英文原意为"宽阔的街",在地理位置上是指纽约市里以巴特里公园为起点、由南向北纵贯曼哈顿岛、全长25公里的一条长街。这条街两旁分布着几十家剧院,在这些剧院中上映著全世界最受欢迎的音乐剧。因此"百老汇"渐渐的变成了一种音乐剧的名字。
百老汇音乐剧目前分为三种,分别是百老汇音乐剧Broadway、外百老汇音乐剧Off Broadway和外外百老汇音乐剧Off Off Broadway。三种戏剧主要依某出剧的好评和票价来分类。所以外外百老汇音乐剧有相当多实验戏剧的形式,也最便宜。如果票房很好,就会被移到外百老汇加强宣传,等到演出评价累积到了一定时间和一定的水准,就会正式变成百老汇音乐剧。
在地理上来说,在纽约百老汇大街44街至53街的剧院称为内百老汇(也就是百老汇),而百老汇大街41街和56街上的剧院则称为外百老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