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小学唱游的心得怎么写
一、在唱游教学中铸造孩子的品德魅力
像低年级的歌曲《不再麻烦好妈妈》,就可借用此曲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妈妈、妈妈你歇会儿吧,自己的事情我会做了……”妈妈含辛茹苦、毫无怨言,每天都重复着为我们一些事情,而我们为她又做过什么呢?这首歌曲就教会孩子们,只要把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做好了,就是在减轻妈妈的负担,就是在关爱妈妈。每当学到这一课,很多孩子还会说,还有爸爸、爷爷、奶奶等为他们付出劳动的亲人,我都会趁此把他们想唱的人都尽情的唱个遍。做一个懂得感恩的人,这样一个永恒的话题,通过孩子们发自内心的歌声所表达出来了,比生硬、枯燥的说教深刻多了。
音乐能够培养人们热爱一切美好的事物。正如亨德尔说的:“音乐能使人高尚起来。”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我们要深入挖掘出音乐中的思想情感教育因素,充分发挥音乐的德育功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在唱游教学中提升孩子的情感因素
唱游通常称作音乐游戏,是一种集体的音乐活动。可以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音乐游戏、唱歌,从而去感受、学习、体会、表现音乐,为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培养集体主义思想有着重要的作用。
唱游教学即是在玩中学习音乐,玩是手段,学习是目的。唱游教学是“动”的艺术,唱游课上的“玩”,其核心就是要让儿童在音乐课上“动”起来,在动中感受音乐,这不仅符合音乐艺术的运动个性,满足儿童好动、好玩的生理特征,而且会更有效地实现儿童进行音乐教育的目的。唱游教学的内容极为丰富,形成多种多样,包括律动、音乐游戏、歌表演和集体舞等。有些唱游具有一定的情节,可以将故事与音乐联系在一起,更有助于学生思维和个性的发展。比如:第三册教材中的歌表演《大鹿》,这首歌曲是以少年儿童喜爱的动物大鹿、小兔,用拟人化的手法写出的一个小童话故事,通过对歌曲的学唱,来培养儿童助人为乐的精神。
在教唱这首歌曲前,我请一位同学扮演讲故事的人,再请两位同学分别扮演大鹿、小兔进行对话,这个故事到底写了些什么?通过对话同学们加深了对歌词的理解,并知道了歌曲的教学目的。
在学会唱这首歌曲之后,我又请了三位同学分别扮演叙事者、大鹿、小兔,还请四位同学搭成小房子状,然后,让他们自己动脑筋,想象表演动作进行歌表演。既启发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通过了他们的想象力。
儿童喜欢新奇、幻想,童话便以它独特的功能把儿童带入了超越时空的境界,开展想象的翅膀,对儿童具有很大魅力。
三、在唱游教学中启迪孩子的智慧
唱游游戏是以发展音乐能力为主要目的的一种游戏,一般是集体进行的,有一定的规则,规则又常以音乐制约,并有一定的竞争性。它大致分为几种类型:(1)在歌声中进行的游戏。(2)有情节、有角色的游戏。如:《开火车》、《躲猫猫》、《西伦达》等,这类游戏儿童玩起来兴致勃勃,注意力集中,虽“玩”的成分较大,但在音乐能力的培养上同样能得到发展,对旋律、歌词的感受力增强了。(3)音乐学习成份较大的知识性游戏。例如:音乐游戏《拍电报》,是训练节奏记忆力的游戏,用四分节奏,两个八分节奏,一个十二分节奏编成两个小节节奏,传一传,拍一拍。我还让学生的名字串起来让学生边拍边念,其中有三个字的名字则用X X X ,两个字的就用 X X,这样,学生兴趣倍增,很快就掌握了四分节奏和八分节奏在时间上的分配。
这类游戏以训练儿童素质为主要目的,它不同于传统的知识教学和识谱教学,由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学习,而这类音乐游戏变枯燥的知识传授为富有情趣的生动形象的游戏教学,学生成了课堂的小主人,每一个孩子都是音乐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实践者,因此,这种教学形式,最充分地体现了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律动即身体随着音乐而进行的各种有节奏的动作,它能帮助儿童借助身体的动作来理解音乐内容和情感。比如:第一册教材《过新年》中的律动,要求学生用鲜艳的绸带和手绢,边听歌曲边做动作。整个律动都是围绕着“过新年”这一主题,通过学生的表演动作,给人类以新年到的感觉,到处都是喜气洋洋的气氛,既帮助学生体会歌曲的内容,又感受到歌曲的意境。如:歌曲《大海》和《摇篮曲》中的律动,动作设计为各自坐在各自的座位上表演。整个律动只设计了三个动作,一拍做一个。第一拍拍腿,第二拍双手的四个指头轻触,第三拍头枕着一只手做睡觉状态,要求动作轻柔,歌曲也要唱的轻柔、缓慢。这个律动配合学习了三拍子歌曲,使学生很快掌握了三拍子音乐的强弱规律,把握好单位拍的音值,培养了学生动作的协调性和反应能力。
律动教学不仅能巩固知识的学习而且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表现歌曲的情感,启迪智慧,引发学生的想象力。实践证明,在一首歌曲中加入了律动或表演设计的歌曲,学生掌握得更快、准、牢。
四、在唱游教学中使孩子们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唱游教学还能增强群体意识,训练儿童身体各部位相互配合的整体协同性,促进了身心健康的发展。曾记得在一次校艺术节的“主题形象大赛”中,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创造能力,大赛规定由学生自创的节目给予一定的加分。因此,有很多班级都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放手让学生去编排,没想到三年级以上的学生都能创编出像模像样的节目来。由于是学生自己创编的动作、设计的服装和道具,孩子们表演起来表情更到位,意境更浓,博得了台下的阵阵掌声。经过这次比赛活动,给我的教学也带来了很大的启示,在音乐的某个方面即使我特别优秀,我也不会强求学生学我音乐教师的音乐,而是“把音乐还给孩子们”,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他们特有的音乐才能得以充分地发挥。
通过唱游活动,在歌词、乐曲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受到爱祖国、爱人民、爱生活等思想道德教育,并培养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提高学生对音乐多种要素的感知力,对音乐语言的理解力,掌握浅显的音乐知识、音乐技能和技巧,通过唱歌、律动、表演、舞蹈等活动来感受音乐的美,体验音乐的丰富感情和内容。
㈡ 试论小学音乐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般具有超强想象力的人都具有较强的创造力,想象是创新能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只有拥有了丰富的想象力,才能有更多的创新能力。当今社会缺乏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这样的人才。从儿童时期就重视想象力的培养,对发展他们的创造力而言意义非同小可,所以培养小孩子的想象力是非常重要的。
一、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力
1.在唱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力
唱游课,是小学低年级音乐课堂中运用最普遍的教学方式,同时它也是学生们最感兴趣的一种教学形式。在唱游课的教学中应该大胆地把孩子们放开,让他们自己去大胆地设计、创造、想象出属于孩子们自己的东西,给孩子们一片自由创作的天地。教师再进行诱导,逐步统一动作,这才是孩子们喜欢的唱游课。
唱游课通常会结合舞蹈来进行。舞蹈表演是音乐想象的拓展。音乐、美术、舞蹈等作为姐妹艺术,向来是紧密相关的。舞蹈是唱歌时感情的升华,如果在音乐教学中,能做到根据歌曲的内容,创作一些舞蹈动作,让学生边唱边表演,定能加深学生对歌曲的内心体验与理解,拓展学生的“音乐想象”。例如:学习《我是少年阿凡提》时,展示新疆舞的特点给学生,再让学生自己编舞,自唱自跳,再把所体验到的情感转载到歌曲中,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舞和曲结合紧密、妥贴,展现了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助人为乐的生动画面,有助于学生“音乐想象”的进一步展开。且不管学生的动作是否千奇百怪,我们都不予限制和约束,这样就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想象空间和创作机会。
2.在唱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力
在唱歌课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调动学生学习情绪,充分发挥自己的音乐想象力,对音乐作品展开丰富的联想,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歌词教学是音乐想象的基础,歌词是经过艺术加工的文学语言,是构成音乐形象的物质基础。小学音乐课本里的歌曲的歌词大都比较鲜明生动,是内容美、声韵美、节奏美和意境美的统一。有表情地朗诵歌词,细致地分析歌词,体会歌词,吟诵歌词,可以使学生在文字的引导下,进入想象的空间。在这个基础上再来学唱歌曲,学生就会把文字描写的形象与音乐描写的形象结合起来理解,展开音乐想象。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简介歌曲创作背景是音乐想象的先导。小学音乐教材中的一些歌曲常有特殊的创作背景,有些歌曲还有创作的故事或创作花絮。如果在学唱歌曲前把它们简单地介绍给学生,可能会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然后一步一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音乐想象的空间里。例如:还是在学习《我是少年阿凡提》中,笔者的做法是先借助课本插图,找学生讲故事。然后,在笔者的带领下读歌词,歌词内容丰富,形象生动活泼,既叙事、又抒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学生很快地了解到,阿凡提是个聪明机智、热心、爱护自然的少年。在读歌词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有几个孩子已经开始小声地在下边展开自己的想象,发展阿凡提的故事情节了。此时,我没有批评他们,而是叫了一个学生上台继续讲述他自己编得精彩的阿凡提的故事,同学们很感兴趣,听得非常认真,随之笔者自然地问大家想不想学这首歌曲,孩子们都很兴奋地回答“想”,尤其是那个编故事的孩子。通过歌词,学生好像看到一个少年保护自然生态的优良行为,想象阿凡提爱护大自然的画面,引起了他们感情上的共鸣。这让学生在开展丰富的音乐想象的同时也受到了思想品德教育。
3.在欣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力
想象是欣赏教学中带有创造性的心理活动。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是听觉的艺术,我们要依靠听觉感受音乐形象和获得思想感情。在教学中,我们要通过对音乐的欣赏,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音乐欣赏课能给孩子们带来美的享受,在运用联想和想象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例如:欣赏舒曼的《童年情景》之《梦幻曲》,曲子主题非常简洁,具有动人的抒情风格和芬芳的幻想色彩,曲子本身的旋律线跌宕起伏,婉转流连。聆听歌曲,学生和老师一起走进梦幻王国,用手掌托起“泡泡”的方式,跟着音乐的旋律走向律动。这样简单的律动,一下子就将学生带进了音乐,使学生感受到了乐曲的形式美。细致地欣赏四个乐句,用4个泡泡划出4个乐句的线条,形象生动地展示出4个乐句旋律的高低起伏,用红、黄、蓝、绿4个颜色来表示不用的旋律线,让学生产生兴趣,开始更注意地听音乐的旋律并感受音乐,这样不仅引导学生发现了乐曲的旋律美,还引起了学生对音乐的思考。音乐优美的语言把孩子们带入了美好的意境,他们美好地遐想将开拓创造思维的领地。
课本插图是“音乐想象”的凭借。“音乐想象”是一种心理现象,是一种从内心地感受到形象的过程。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如果只从“听”的方面去感受、理解音乐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该为学生创设想象的情景,使学生听与看、听与想、听与表演结合起来。如结动画、电影、图片进行欣赏,使得欣赏更引人入胜。课本插图是最直观的教具,它把歌曲的主要内容通过视觉形象地表现出来,符合儿童对形象事物乐于接受,容易理解的认识特点。在儿童音乐思维形象化中,插图起到了催化作用,直接推动学生进一步展开丰富的音乐想象。
㈢ 浅谈如何让小学生感受音乐
在推行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把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人为本,培养学生音乐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引导学生感受和鉴赏音乐是其有效途径。它能陶冶学生情操,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逐步实现完美人格的创造和全面素质的提高。虽然我只是个工作不久的音乐教师,但我还是想结合我的工作,对于要如何引导学生积极感受和鉴赏音乐来谈谈我的一些体会:一、在“律动”中,体验音乐 小学老师不难发现,好动,注意才不稳定是小学生的特点之一。在音乐中律动可以刺激和激发学生感受音乐的情绪,对音乐产生兴趣。因此每节课开始,我采用听赏不同的音乐,即兴编一些同学们喜爱的容易接受的动作,带领学生表演。我还常常根据歌曲的内容编了一些律动,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如:一年级《数鸭子》一课,先启发学生想象小鸭子的形象和老爷爷的模样,再让学生随着音乐自编一些动作,边唱边表演。欢快的情绪,自身诙谐的表演,激发了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又使学生掌握了一些表演技巧。又如:教一些少数民族的歌曲时,边范唱边表演动作,让学生产生好奇感,有一次我在教内蒙古民歌时,结合了骑马、甩鞭、抖肩等舞蹈动作,结果在歌曲旋律达到高潮时,突然有几个学生解下脖子上的红领巾系在了自己的头上,还有的把红领巾当做了马鞭甩,满教室的奔跑。整个课堂就像一个大草原一样。虽然当时课堂的纪律有点乱。可这都是学生发对音乐自内心世界的真实感受。我想他们是真的体会到了民族音乐带给他们的无穷魅力。 二、在“趣味游戏”中,感受音乐:如听音、节奏和旋律 听音是唱游课上的里另一个重要环节,目的是训练学生的音准。可是,如果干巴巴地听音,那是很乏味的。尤其是对于一、二年级学生来说,更是难以达到好的效果。因此,我在让他们听音时,也运用了童话导入的方法。例如:在二年级唱听单音的练习时,我编了下面一段童话:动物学校的小动物们要参加上街宣传卫生的活动。经过选拔,终于选出了七名领呼口号的小动物,它们是:小猪(do)、小狗(re)、小猫(mi)、小猴(fa)、小羊(sol)、小兔(la)、小鸡(si)七种小动物。下面是它们领呼的录音:(用琴演奏)mi—do—或re—sol—la--。 讲到这里我就边弹奏边问:“小朋友们,请你们听一听,现在是哪个小动物在领呼呢?”学生这时就会很专心、很认真地去聆听,听音的准确率比平时高。就这样,通过童话的引导,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运用各种趣味游戏,可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培养听辨旋律的高低、快慢、强弱等能力。感受音乐带来的情绪,加上游戏比赛形式,更能满足小学生强烈的参与心理和竞争心理。比如:我会按不同的节奏来念:“你看老师怎么做,你就跟我怎么做。”在拍念的同时,孩子们情绪高昂开始了音乐的学习。再如:我用《开火车》、等游戏来训练学生感受音的快慢、强弱。改变以往一味地学习音乐中力度、速度的变化,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创造性地玩打击乐器,感受乐器带来的喜悦 音乐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孩子们对任何新鲜的事物都充满浓厚的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演奏打击乐器,能充分调动他们的这种积极性,也更能激发他们对音乐课的喜好之情。我们一般把打击乐器放最后演奏,我觉得打击乐器可以随时用在音乐课上。例如:每堂课我请同学们用打击乐器演奏自己喜欢的节奏,说说自己的事,同学们生动地创造自己的节奏型。我还要求学生自由组合,运用打击乐器来表演。以《夏天的夜晚》为主题,同学们模仿自然界的声音,把他们独有的音乐感受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学唱歌曲时,我也鼓励学生用打击乐器表现音乐情绪,创造自己喜欢的节奏。除了这些方面,我还把打击乐器用在欣赏民族乐曲时。比如:聆听《鸭子拌嘴》这首乐曲时,先让学生边听边想,然后问他们:“这首乐曲用了哪些打击乐器的,你能试着演奏吗?”同学们很高兴地演奏起来,当老师配上一些较有趣的故事,学生的课堂气氛顿时达到了高潮。学生们玩得开心,也学得开心,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调动了学习音乐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集体主义合作精神。 四、用“图画”来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感受音乐 如果一位音乐教师还具备一定的绘画技巧和电教手段,那么在音乐教学中就能更好地利用情境来服务于音乐教学。课上运用几笔简单的图画和电脑画面,更加能帮助学生理解音乐、感受音乐。在鉴赏《苗岭的早晨》这首乐曲时,老师可以借助电脑动画展现一幅美丽的苗岭晨景图:一轮红日从东方冉冉升起。远处,群山绵延,一条小溪在山谷中静静流淌。近处,小树林里小鸟叽叽喳喳的唱起了歌,几位苗族小姑娘正去山上干活。学生们边听、边唱、边想,充分调动感官,触景生情,体会乐曲的意境。这样通过“图画”辅助聆听,使学生能进一步地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体验到音乐的美妙境界,培养学生感受音乐的能力。 总的来说,在实践中也结合以上四点,我体悟到:“没有教师生命力的焕发,就不会有学生生命活力的焕发。”学生学的快乐,老师教的快乐。用生动活泼、形象逼真的口头和肢体语言,有声有色地进行演讲,可以延长学生的有意注意的时间,能活跃课堂教学的气氛,体验音乐美感。而在新课改的带领下,我们的音乐教师还需要更多、更广阔的源头“活水“ ,在积极思考和不断的实践中去创造,就能寻找到更多的好方法,让学生在欢乐、愉悦的气氛中,积极地获取音乐知识,从而有效的实现音乐教育审美育人的最终目的。
㈣ 谈谈在小学音乐课中如何运用多媒体教学
随着现代社会科技的迅猛发展,现代化教学媒体在教学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能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而且能有效地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和审美能力,并能很好的解决以往教学中出现的困难。在音乐教学中应用多媒体,能使复杂知识简单化、零乱知识条理化,弥补了课堂教学不足,给音乐教学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一、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一堂课巧妙成功的开头,能使学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课堂教学的内容上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习产生的影响,远远超过教师的督促和简单的说教。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主要是对形象具体,形式新颖的事物容易引起好奇,演示型的多媒体课件能将文字、图像等直观地展示出来,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景,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器官,把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审美体验推向高潮。
例如,在教授唱游课《小企鹅》时,由于学生没有去过南极,很少看到过企鹅,为了让他们更好的理解想象歌曲的音乐形象,可将歌曲和有关南极、企鹅的画面剪辑成小影片,课前在大屏幕上循环播放,让学生合着音乐,看着画面进课堂。憨态可掬的企鹅和冰天雪地的南极一下就吸引了学生,使学生情不自禁的萌发了学习这首歌曲的兴趣。学会唱后,可以利用“附件”中的“录音机”将学生的演唱配上伴奏录下来,然后播放,全班欣赏,使学生享受到参与音乐活动的快感,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参与意识和表现欲望。
二、直观形象,突破难点
心理学家认为:动态刺激远大于静态刺激,给人留下的印象也最深刻。教学中,以静态方式存在的教学材料,通过多媒体的手段可恢复其鲜活的面目,使之变得有声有色。采用CAI动态图像演示,利用其文字的闪现、图形的缩放与移动、颜色的变换等手段,容量大、速度快、效果好,不仅能把学生难懂的知识直观的显示出来,而且有较强的刺激作用,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
《小乌鸦爱妈妈》是一首两声部的合唱歌曲。此前,学生很少接触过分声部歌曲,为了让学生在演唱时做到声部和谐、音高和节奏准确,可以将高低声部用不同颜色显示在屏幕上,并且用“音频解霸”分别录制两个声部的伴奏。
乐理课对于学生来说是枯燥无味的,但又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课程,在教学中可利用计算机集成化功能制作软件,展示知识形成过程,为学生思维的条理化打下基础。如在教授“八分音符”时,就可通过“小兔分瓜”的画面,在屏幕上演示一个大西瓜平均分成八份的过程,并在每份上标上相应的节奏符号,让学生形象理解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的时值、含义,这样一来,学生仿佛在欣赏一则童话美术片,使之眼到、耳到、心到,听得认真,看得仔细,这样建立起来的音符时值概念,印象深刻,记忆牢固。
三、优化教学,扩充容量
运用多媒体丰富学生的想象能力。一方面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内容能保持新鲜感和参与热情,一方面要有一个宽松的表达空间及治学的民主气氛。新鲜感是吸引注意力和引起兴趣的前提条件;表达空间是他们能力得到肯定、思想得到锻炼的场所,而广阔的想象空间则是使他们畅所欲言、打破思想束缚、自由发挥想象力的肥沃土壤。这正是传统教学模式所达不到的境界,也正是新的电教手段表现出旺盛活力的方面所在。教学活动是一种复杂的信息交流活动,通过多媒体辅助,可以优化提高教学效果,摒弃落后的教学方法,突破创新,扩大补充知识容量。例如在欣赏教学中,以前总是对录音磁带进行剪辑,不仅费时,而且效果不理想,但电脑可以对音乐作品进行剪辑,使以前繁琐的工作变得简单,效果更佳。
如《鸭子拌嘴》的乐曲发展顺序是出发———到池塘———拌嘴———回家,在录音时,可分四次将四个乐段分别命名录制,播放时点击那个乐段,就会播放那个乐段。还可以将“拌嘴”这一乐段设定成循环播放,反复聆听,便于在欣赏时加深印象,对作品更深入的理解。在欣赏《丰收锣鼓》第一乐段主题时,第一遍播放时,采用原速,学生听完后说表现的是人们敲锣打鼓,喜庆丰收的欢腾场面。第二遍,放慢了速度,学生听后发现,欢快、喜庆的情绪没有了,乐曲变得面目全非。通过这样,让学生认识到速度在作品中的重要性。
总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将更广泛的应用到音乐课堂教学上,全面提高音乐教学水平和质量。
㈤ 如何有效地开展小学音乐教学活动
: 唱游课是小学音乐课堂中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的陈旧模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目的,依照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㈥ 小学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音乐想象力
杨晓菲河北省涉县索堡镇悬钟小学
摘要: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对于儿童而言,他们常常都会有出人意料的梦想。真实是重要的,但梦想也很重要。梦想对于儿童来说,是一个解放,会使儿童从现实的束缚走进自由的世界。泯灭儿童的幻想,无异于是把现存的一切变成束缚。
关键词:音乐想象力;中学音乐;课堂教学
一般具有超强想象力的人都具有较强的创造力,想象是创新能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只有拥有了丰富的想象力,才能有更多的创新能力。当今社会缺乏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这样的人才。从儿童时期就重视想象力的培养,对发展他们的创造力而言意义非同小可,所以培养小孩子的想象力是非常重要的。
一、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力
1.在唱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力
唱游课,是小学低年级音乐课堂中运用最普遍的教学方式,同时它也是学生们最感兴趣的一种教学形式。在唱游课的教学中应该大胆地把孩子们放开,让他们自己去大胆地设计、创造、想象出属于孩子们自己的东西,给孩子们一片自由创作的天地。教师再进行诱导,逐步统一动作,这才是孩子们喜欢的唱游课。
唱游课通常会结合舞蹈来进行。舞蹈表演是音乐想象的拓展。音乐、美术、舞蹈等作为姐妹艺术,向来是紧密相关的。舞蹈是唱歌时感情的升华,如果在音乐教学中,能做到根据歌曲的内容,创作一些舞蹈动作,让学生边唱边表演,定能加深学生对歌曲的内心体验与理解,拓展学生的“音乐想象”。例如:学习《我是少年阿凡提》时,展示新疆舞的特点给学生,再让学生自己编舞,自唱自跳,再把所体验到的情感转载到歌曲中,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舞和曲结合紧密、妥贴,展现了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助人为乐的生动画面,有助于学生“音乐想象”的进一步展开。且不管学生的动作是否千奇百怪,我们都不予限制和约束,这样就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想象空间和创作机会。
2.在唱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力
在唱歌课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调动学生学习情绪,充分发挥自己的音乐想象力,对音乐作品展开丰富的联想,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歌词教学是音乐想象的基础,歌词是经过艺术加工的文学语言,是构成音乐形象的物质基础。小学音乐课本里的歌曲的歌词大都比较鲜明生动,是内容美、声韵美、节奏美和意境美的统一。有表情地朗诵歌词,细致地分析歌词,体会歌词,吟诵歌词,可以使学生在文字的引导下,进入想象的空间。在这个基础上再来学唱歌曲,学生就会把文字描写的形象与音乐描写的形象结合起来理解,展开音乐想象。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简介歌曲创作背景是音乐想象的先导。小学音乐教材中的一些歌曲常有特殊的创作背景,有些歌曲还有创作的故事或创作花絮。如果在学唱歌曲前把它们简单地介绍给学生,可能会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然后一步一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音乐想象的空间里。例如:还是在学习《我是少年阿凡提》中,笔者的做法是先借助课本插图,找学生讲故事。然后,在笔者的带领下读歌词,歌词内容丰富,形象生动活泼,既叙事、又抒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学生很快地了解到,阿凡提是个聪明机智、热心、爱护自然的少年。在读歌词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有几个孩子已经开始小声地在下边展开自己的想象,发展阿凡提的故事情节了。此时,我没有批评他们,而是叫了一个学生上台继续讲述他自己编得精彩的阿凡提的故事,同学们很感兴趣,听得非常认真,随之笔者自然地问大家想不想学这首歌曲,孩子们都很兴奋地回答“想”,尤其是那个编故事的孩子。通过歌词,学生好像看到一个少年保护自然生态的优良行为,想象阿凡提爱护大自然的画面,引起了他们感情上的共鸣。这让学生在开展丰富的音乐想象的同时也受到了思想品德教育。
3.在欣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力
想象是欣赏教学中带有创造性的心理活动。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是听觉的艺术,我们要依靠听觉感受音乐形象和获得思想感情。在教学中,我们要通过对音乐的欣赏,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音乐欣赏课能给孩子们带来美的享受,在运用联想和想象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例如:欣赏舒曼的《童年情景》之《梦幻曲》,曲子主题非常简洁,具有动人的抒情风格和芬芳的幻想色彩,曲子本身的旋律线跌宕起伏,婉转流连。聆听歌曲,学生和老师一起走进梦幻王国,用手掌托起“泡泡”的方式,跟着音乐的旋律走向律动。这样简单的律动,一下子就将学生带进了音乐,使学生感受到了乐曲的形式美。细致地欣赏四个乐句,用4个泡泡划出4个乐句的线条,形象生动地展示出4个乐句旋律的高低起伏,用红、黄、蓝、绿4个颜色来表示不用的旋律线,让学生产生兴趣,开始更注意地听音乐的旋律并感受音乐,这样不仅引导学生发现了乐曲的旋律美,还引起了学生对音乐的思考。音乐优美的语言把孩子们带入了美好的意境,他们美好地遐想将开拓创造思维的领地。
课本插图是“音乐想象”的凭借。“音乐想象”是一种心理现象,是一种从内心地感受到形象的过程。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如果只从“听”的方面去感受、理解音乐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该为学生创设想象的情景,使学生听与看、听与想、听与表演结合起来。如结动画、电影、图片进行欣赏,使得欣赏更引人入胜。课本插图是最直观的教具,它把歌曲的主要内容通过视觉形象地表现出来,符合儿童对形象事物乐于接受,容易理解的认识特点。在儿童音乐思维形象化中,插图起到了催化作用,直接推动学生进一步展开丰富的音乐想象。
4.在创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力
创作训练主要是让学生开动脑筋,锻炼他们的发散性思维。不同的乐器可以表现不同的音乐效果。同一个音乐主题,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把学过的歌曲让学生分组演奏,或分别用不同节奏来表现音乐主题,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丰富了他们的想象力。教师可以经常设计一些节奏训练,比如:叫人名游戏。
除了节奏,还可以进行歌词的创编游戏,根据歌词表演,体验创作和表演的乐趣。激发学生创新的潜能,让学生的音乐灵性能够得到最大的延展,从而大胆想象,自由创造。所以,只有开放性的小学音乐课堂,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音乐灵性。
㈦ 如何上好小学音乐课浅谈小学唱游课教学
1936年颁布的音乐课程标准,将小学音乐分为两段:低年级为“唱游课”,中高年级为“音乐课”,分别制订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