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对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你有什么困难和建议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已经进入了信息技术广泛运用的时代.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改革年代.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要求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是信息技术课程和其他学科双赢的一种教学模式.本文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目标和主要任务,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地位的体现,以及课程整合的方式方法作了思考与探索.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教学方式方法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我国已经确定在中小学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课程整合”对于一名信息技术教师来说是经常要面对的最实际的问题,在教学工作中经常要和同行一起讨论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其他的课程中,信息技术给其他课程带来什么?回答是肯定的,思路的拓宽,知识面的拓宽,教学方法的改变等等.那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目标和主要任务是什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重点是什么?在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中,尤其在课堂教学中的整合,信息技术扮演怎样的角色?怎样才能使信息技术的学习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弄清这些问题对于我们教师的实际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目标和主要任务
信息技术拓宽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和范围,极大地丰富了信息资源,为个性化、自主及交互式的学习提供了实施的舞台,使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得以进行,使终生教育、学习化社会的构想得以实现.信息技术不只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而是服务于他们学科教学的得心应手的教学媒体,是提高教育教学活动的效率、更好地进行素质教育的工具;对于学生来说,信息技术则是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
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措施,是将信息技术课程列入必修课程.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
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重点
我是这样认为的信息技术这门课的前身是计算机教学,从计算机到信息技术的改变我觉得是一个突破和飞跃.从单机到联机到网络的贯通必然对改变了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变化和发展,即从“计算机文化论”到“计算机工具论”,再到现在提出的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正是人类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认识的不断提高.对于我们21世纪的学生来说,基本的“信息素养”应包括:
1.信息获取的能力.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要求,主动地、有目的地去发现信息,并能通过各种媒体,如互联网、书籍、报纸、电视等,或者自己亲自调查、参观等,收集到所需要的信息.
2.信息分析的能力.能够将丰富的获取到的信息进行筛选鉴别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判断它的可信度,然后对认为真实有用的信息进行分类.
3.信息加工的能力.将不同渠道获取的同一类信息进行综合,结合自己原有的知识,重新整理组织、存储,并能够简洁明了地传递给他人.
4.信息创新的能力.在信息加工的时候,通过归纳、综合、抽象、联想的思维活动,找出相关性、规律性的线索,或者能从表面现象分析出事物的根源,得出创新的信息.
5.信息利用的能力.利用所掌握的信息,使用信息技术或其他手段,分析、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实际问题.
6.协作意识和信息的交流能力.能够通过互联网等平台拓展自己的交流范围,面向世界,开阔视野,并能利用信息技术加强与他人的联系、协作.
三、课程整合的方式方法
课程整合应该分几步走.
第一步,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对象.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开设,主要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和基本工具的使用.
然而,信息技术课程并不仅仅是简单地为了学习信息技术本身而学习,还要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因此,同样要按照课程整合的理念,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整合到实际任务中进行学习.比如:Microsoft
Word文字处理的学习就可以以完成一份班级小报的形式进行教学.Microsoft
access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学习就可以以完成通讯录的形式进行教学等等,因为大家都知道生活中的知识要比课本中的知识丰富和精彩的多,学生们喜欢贴近生活,其效果可以说事半功倍.
第二步,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信息技术完全为其他学科的教学服
❷ 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的融合 论文
随着时代的发展,多媒体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平台被广泛的应用于高中各学科的教学中,在新课程标准下,高中的音乐教学应该充分的利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平台,通过网络获取与音乐课堂教学有关的音视频、动画、音乐教学软件等网络素材,而后对音乐教学音频视频剪辑、制作演示动画以及编辑整理成PPT演示文稿,通过信息技术加工整合处理后的素材,应用于音乐课的教学中,有利于实现形象、生动的音乐教学情景的创设;有利于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容量;有利于优化教学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学习音乐课的兴趣和愿望;有利于突破音乐教学中的教学难点问题,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培养更好的音乐人才。
1、与信息技术整合,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极大地丰富了教学资源,有助于教学内容的拓展,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
2、与信息技术整合,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3、多媒体资源共享在音乐学科教学中的优势,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提高创造能力。
4、从音乐文化的角度利用网络资源学习音乐,有助于挖掘学生的审美潜力,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5、数字化教学恰当运用在音乐欣赏课堂中,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拓宽了接受音乐信息的通道,给予学生更大的音乐学习自主权和选择权。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二十一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符合音乐教育改革的发展。但把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整合,切不可喧宾夺主,本末倒置,教师要时刻切记,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整合,是为音乐教学服务的,而不能把学生的兴趣引导信息技术上来,而离音乐越来越远了。
因此,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和探索信息技术和音乐学科整合,对改革音乐学科教学,转变教育观念,提高音乐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影响。
❸ 信息技术在音乐课堂中是怎样展现的
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基础性不是指音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是对音乐学习的兴趣,或者可以说,音乐兴趣才是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基础。在课堂上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再现许多看不到、摸不着的现象和场景,改变以往只使用教科书、乐谱、乐器、黑板、挂图等简单教具的状况,使音乐语言变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全方位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比如,在教学《说唱脸谱》一课时,可先向学生出示唱、念、做、打四大功夫的视频片段,为学生创设一种可看、可听、可感的教学情境,一下子就能激发学生学习京剧的兴趣,再让学生跟着视频念一念有音调的京剧韵白,看一看京剧的武打动作,做一做京剧的表演程式。这样,学生就能在轻松、有趣的快乐氛围中投入到学唱京剧中来。再如,在学唱莫扎特的歌曲《渴望春天》时,可先让学生想象春天的景色,然后用多媒体播出五月鲜花盛开的画面。百花盛开,小鸟歌唱,树林换上绿装,再伴随着美妙的音乐,学生仿佛置身其间,体会到儿童渴盼春天早日来临的迫切心情,立刻就能激发起学习这首歌曲的兴趣。又如,在教学《喜乐年华》一课时,可先展示“神舟十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成功对接”的视频及图片,让学生感受到因祖国的强大而带来的骄傲与自豪,学生在心中充满胜利豪情和成功喜悦时学唱歌曲,学习兴趣一定十分浓厚。
引导学生在学习音乐中感受美
众所周知,中小学音乐教材只能记述文字、符号、乐谱这类可看的内容,而不能表现出它们所代表“音”的可听的内容。在课堂中,如果仅仅让学生依赖于课本上的文字、符号、乐谱等内容学习,只能把学生带入枯燥无味的文字怪圈中,随之就会产生乏味、厌烦、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态度涣散的现象。因此,教师要将鲜艳的图片、新颖的谱面、重点突出的文字说明引入学生的视野,并利用计算机对音乐的声音进行数码采集、编辑处理,使看与听结合起来,尽量让学生处于声、韵、义融为一体的兴奋状态,加强对音乐的感受,以乐激情、动情生悟。比如,在欣赏《草原放牧》这首琵琶协奏曲时,可运用多媒体技术将一幅幅草原风光图展现在学生面前,形象的画面和教师生动的语言描述,随着音乐的展开而同步进行。学生一边聆听优美的音乐,一边看着栩栩如生的画面,感受着教师美好、生动而又富于情感的表情和语言,随着音乐的起伏、动听的旋律,学生仿佛置身于优美的情境之中,充分感受音乐的美。再如,在教学《雪绒花》一课时,可先让学生欣赏《音乐之声》的片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自然过渡到听影片中的一首歌曲《哆来咪》,再用图片引出雪绒花,最后在学生学会唱《雪绒花》后,看电影片段,欣赏其中的《孤独的牧羊人》,引导学生比较分析三首优美的歌曲,学生就能更好地感受到音乐带来的美。
引导学生在学习音乐中想象美
想象力是审美思维过程最基本的品质,培养学生艺术的想象美,可以有效发展学生的个性和智慧。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有利于学生建构知识的教学情境,不仅能发展学生的艺术思维和欣赏能力,更能有效促进学生的想象力。比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西洋管弦乐队中的木管乐器组》一课时,借助多媒体把教学内容整合成“西洋木管乐器王国”,这里有各种木管乐器实物图片,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了乐器的外形结构。音色辨别时,学生只要点击任何一种乐器的图片,便可听到对应的乐器声音,同时还有名家演奏这些乐器及名曲的MTV。学生欣赏乐曲时,时而有音无画,便于他们想象音乐中的情景;时而有画无音,便于想象画中的气氛;时而音画同步,便于感受音乐情感。信息技术的巧妙运用,把抽象的教学内容赋予生动活泼的表现形式,使学生对作曲家描绘的画面展开想象,从而增强了感知力,培养了对音乐美的想象力。再如,在欣赏小提琴独奏曲《蜜蜂》时,一位教师首先播放课件,让学生认识小提琴,了解小提琴的形状及音色特点,然后在快速、急促的音乐声中,依次出现一幅幅小蜜蜂活泼轻盈飞舞的画面,从作品本身的意境出发,再引出一段优美的旋律,让学生想象静谧、安详的森林清晨,小蜜蜂在美丽的花丛中愉快地采集花蜜。活泼的旋律、欢快的音乐牵动着学生的心,他们也不自觉地跟着快乐起来。多媒体画面的运用,烘托了课堂气氛,使学生在生动、协调的情境中放飞了想象的翅膀,在音乐的世界里尽情遨游。
引导学生在学习音乐中表现美
表现音乐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活动。离开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就是一句空话。引导学生参与音乐艺术实践活动,除了要选择有艺术价值的表演曲目外,还要注意活动形式的趣味性以及学生参与活动的广泛性。其中,活动形式的趣味性是直接调动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的最大动力。所以,利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课件,能使学生直观、清晰地了解歌曲或乐曲,从而调动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在充分欣赏了音乐之后,教师要通过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资源,使学生产生极大的表现欲望,并通过对歌曲的深入理解,使学生能够准确地表现音乐情感和刻画音乐形象。比如,在演唱《游击队歌》时,可运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地描绘游击队员由远到近,再由近到远的音乐形象。学生在观察并学习歌曲后,会很准确地用由弱到强,再由强到弱的方法处理演唱歌曲,并用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用灵活的动作表现游击队员机动灵活、神出鬼没的英雄形象。
引导学生在学习音乐中创造美
奥尔夫说过:“让孩子自己去实践,自己去创造音乐是最重要的。”传统的音乐教育,往往过分强调基本音乐知识的传授和基础音乐技能的培养,看不到学生进行创造性音乐活动的潜在本能。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让学生不仅能听音乐,还能积极地创造音乐。比如,教学《装扮蓝色地球》这首歌曲时,一位教师将景色的视频录像制成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一进课堂就被野蜂飞舞、鸟儿歌唱、太阳温暖、山谷葱茏、紫罗兰开放的大自然景色所吸引,进入悠闲自得、心旷神怡的审美意境之中。学生们的情绪很快高涨起来,情不自禁地随着音乐旋律表现出欢乐舒畅的动作。随后,教师让学生进行互相交流,只需轻点鼠标就可以选择自己最喜爱的“一景”,通过目视、耳听、口唱、体动等多种信息渠道自主学习歌词,去充分欣赏、想象和入情入境地体会歌词的意境,较好地培养了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有助于扩展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容量,丰富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手段,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作为音乐教师,要努力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其视听结合、声像一体、形象性强、信息量大、资源宽广等优点,促进学生音乐素养和人文素养不断提高。
❹ 如何让信息技术融入高中音乐课堂教学
在当前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日益繁荣,在社会各个领域都有着广泛应用。其范围很广,教学中的信息技术多指不同于传统教学方式,与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等现代高科技有关的技术,能够通过多种渠道快速搜索并获取所需信息,而且能够对信息进行现场处理,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就高中音乐教学而言,以往黑板、录音机必不可少,但现在可直接使用投影仪和计算机,不但提高了教学效率,而且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1 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手段
以往在高中音乐教学中,播放或欣赏音乐主要依靠录音机和磁带,学习理论知识则靠教材。课堂上教师抄写重点知识,或在黑板上抄写乐谱和歌词,需要耗费一段时间,工作量大,教学效率低[1]。在重复一首歌或重复某一片段时,往往需要停下进行倒带,或翻转版面;有时想找某一个精确的节点,可能需要反复好多次才能找到,学生在此过程中也许早就没了兴趣。
在多媒体环境下,利用投影仪将教材内容投放到大屏幕上,重点难点一目了然;利用播放器播放音乐,可精确到每一秒,重复单曲、重复某一片断,或找其中的节点时只需轻点鼠标便能完成[2];而且所有资料可从网络上搜索,大大节省了板书时间,使得教学效率明显提升;为了使学生更准确地学习音乐技巧,还能将音乐中的人声抹去,只播放伴奏,这样更能让学生剖析音乐。
2 利用信息技术拓展教学内容
在学习《多彩的民歌》时,中原、南国、西北、蒙古、新疆等各地的民歌都有其特点,若采用传统教学法,只听声音,学生很难正确分辨。在教学中可借助多媒体,每一种风格制作3—5分钟的视频,配合该区域的图片,如此一来学生视觉上更容易理解,听觉上障碍也随之减少。如内蒙的辽阔草原、特殊服装、蒙古包等标志性实物,而南国则多是山水小镇、白墙黑瓦,其间差别十分明显,对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颇为有利。
在学习乐器时同样如此,如《丰富的民间乐器》一课,只靠听声音根本就不能了解乐器形状和演奏技巧,尤其是介绍一些西洋乐器时。学校也不可能所有乐器都准备齐全,利用信息技术则可解决这些问题,从网上搜索相关资料后做成PPT格式,让学生在听音乐过程中,了解一个乐器的形状、历史和发声技巧。由于信息来源较多,可让学生对这些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开拓视野、增长见识。如认识更多的音乐大师、知名乐队,通过观赏音乐演出,还能对指挥、舞台设计等内容有所了解[3]。
3 利用信息技术改善教学水平
高中生这个年龄阶段对流行音乐更为偏好,对古典音乐和世界音乐缺乏了解,即便是对音乐大师的作品也没兴趣。在《划时代的音乐大师——贝多芬》一节中,了解贝多芬第三乐章,很多学生都表示听不懂[4]。课前教师可选择当下流行歌手后弦的《信条》MV进行播放,吸引学生兴趣,观赏完毕后在介绍这首歌的创作背景,其实是与贝多芬的《悲怆奏鸣曲》第三乐章有关系,并让学生欣赏第三乐章,对比两组的异同处,这样学生就很容易接受。此外,SHE的《我不想长大》其实和莫扎特的《第四十交响曲》有关,学生大都会唱这首歌,可经过对比了解原来的旋律,以及其改编的部分。京剧是我国的国粹,梅兰芳先生更是京剧代表性大师,不过现代年轻人对京剧了解甚少,可播放故事片了解梅兰芳一生,感受他在艺术中住的情感。而从影视片段中,也能帮助学生了解京剧行业及其发展现状。总之,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音乐技术水平明显改善。
4 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鉴赏审美能力
高中音乐除了理论知识、学唱等教学,音乐欣赏也是其中的重要一部分。如蒙古民歌《四岁的红鬃马》一课,训练的是蒙古一种独特的唱法,叫呼麦,这种唱法一个人可同时唱两个声部,但学习难度很大,很多教师只是了解,并不能真正示范演唱。此时可从网络上搜索原唱视频或呼麦唱法的视频,使学生更加真实地去感受这一唱法的魅力。古琴是我国一种古老乐器,历史悠久、文化深厚,但如今真正会者屈指可数,《广陵散》、《高山流水》等已不仅仅是音乐,里面融入了很多古典文化,蕴含着极为深刻的人生哲学。教学中为使学生能够了解其中内涵,可将其中蕴含的历史文化做一个简单介绍,用动画或视频的方式展现历史故事,或模拟当时社会的环境,使学生能够品味出其中深意。乐器很多,但同一首曲子可能用其他乐器演奏就不会起到阳春白雪的效果,如将《高山流水》的古琴换做其他乐器,用音乐软件进行编辑合成,播放出来显然效果很差,可以此来锻炼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5 利用信息技术锻炼学生实践创作能力
许嵩是一个高中生都很熟悉的名字,其音乐发展历程主要是靠网络传播,自己用音乐软件编曲、作曲、混声,然后录制好后在网上发布。学生也可利用CE软件、GoldWave、fina2006或其他音乐编辑器制作音乐,并发布到网上分享交流。创造是艺术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艺术教育功能和价值的重要体现,信息技术应用于高中音乐教学,可激发学生的创作积极性,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6 信息技术优化高中音乐教学取得的效果
在高中音乐教学中,采用信息技术,能极大的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首先,信息技术能为高中音乐课堂提供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一方面更新了高中音乐教学的教学手段,另一方面还促进了高中音乐教学理念的更新,使得高中音乐教学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在高中音乐实际教学中,通过利用信息技术,能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
其次,信息技术的应用,彻底改变了传统的高中音乐教学手段,同时信息技术也为高中音乐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在新课程下,高中音乐教学越来越注重传统教学方式和信息技术的有效结合,通过黑板与计算机屏幕结合、人机结合能更深次的激发学生的热情,让学生主动的学习音乐知识[5]。
最后,新课程下,信息技术的应用能使得高中音乐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在以往的高中音乐教学中,教师是仅仅围绕教材进行的,很少进行课外拓展,也没有对教材之外的知识进行讲解,这样学生的知识面会很狭小。将信息技术应用在高中音乐教学中,能很方便的为学生提供课外的知识,这样一方面能满足学生对高中音乐教学的需求,另一方面能培养学生的试听能力,这对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放映一些关于中外著名音乐家的视频、图片,为学生讲一些这些音乐家的故事,这样不仅可以调节课堂气氛,还能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触,有利于学生音乐素养的提高。
7 结束语
在高中音乐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可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丰富教学内容,且能够吸引学生兴趣,调动其积极主动性,从而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作能力都得以提升,极具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❺ 怎样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
如今的课堂,用现代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已经很普遍,特别是“班班通”教学设备大量配备,使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优势得以很好的表现,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效果得到较大凸显,呈现出新奇高效的特点。在当前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许多教师在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时尚存在一些问题。笔者认为应该本着适时、适度的原则,使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具演示、学具操作、教师板书等进行有效整合,从而实现向40分钟要质量,构建高效课堂,让学习变得更加轻松,让学生花最少的时间取得最大的学习效果。
如今的课堂,用现代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巳经很普遍,特别是“班班通”教学设备大量配备,使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优势得以很好的表现,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效果得到较大凸显,呈现出新奇高效的特点。在当前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许多教师在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时尚存在一些问题:
有些老师多媒体课件加工制作不够熟练,备课时从互联网上搜索所需多媒体课件,但却不能够根据自己的教学思路和班级学情进行修改,导致上课时,老师的教学意图不能通过多媒体课件充分地表现出来,现代信息技术辅导课堂教学的优势不能得到凸显。
有些老师则过分依赖多媒体课件,忽视了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辅助地位。其实现代信息技术只是老师为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使用的一种辅助手段,是为提高教学效率服务的。
为此,笔者认为应该本着适时、适度的原则,使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具演示、学具操作、教师板书等进行有效整合,从而实现向40分钟要质量,构建高效课堂,让学习变得更加轻松,让学生花最少的时间取得最大的学习效果。
一、让教具演示与多媒体课件演示有效整合起来
教具演示与多媒体课件演示的共同特点是直观性。它们都可以使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促使学生的具体感知与抽象思维相结合,减少学生掌握抽象概念的困难,帮助其形成明确的概念,发展其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但是实物教具可以触摸、使用、解剖的,是立体的,演示起来更加具有真实效果,提供的信息更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表象,并引导学生透过现象上去认识事物的本质,绝非多媒体课件的文本、图片、声音、视频演示所能达到的效果。当然,多媒体课件的优势也是无疑的。在细微处的演示以及演示的方便上也是实物教具所不能达到的。因此,在教学中将教具演示与课件演示有效整合起来,将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一位老师在教学《认识厘米》一课时,多媒体课件出示直尺,让学生仔细观察大屏幕,看清楚一厘米大概有多长。这种做法就欠妥了,因为大屏幕上的“直尺”只是一个图片,它上面的1厘米比实际长度大得多,学生在脑海中建立起来的“1厘米”的表象是错误的。而本节课的重点就是要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短"概念,此时还是应借助实物教具和学具让学生在反复地观察、想象、记忆、测量等活动中建构起一厘米的长度概念。然后在教学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时,可以用多媒体课件演示,这样看得更加清楚,更加有利于学生对1毫米有多长、以及1厘米=10毫米的理解。
二、让学具操作与多媒体课件演示有效整合起来
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抽象的数学结论,更应注意学生的数学思维训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讨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具,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学具操作中发挥潜力,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学具解决问题、获取知识。但是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精确度与误差的存在导致了学具操作不准确,多媒体课件恰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一课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画、量、算、拼、折等手段,让每一位同学亲自感知探索三角形的内角和的全过程,特别是通过量和算后,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往往不是180度,当然,这个现象更加体现了研究探索的数学味道,也为下面更加严密研究内角和做了铺垫,这时如果老师配合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分别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三个角撕下来,然后分别再拼成一个平角。在一个个平角被拼成的过程中,让学生更加真切而准确地感受到“一切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这样,通过学具操作与多媒体课件演示的有效整合,学生对“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的理解更加深刻,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让教师板书与多媒体课件演示有效整合起来
在当今的课堂教学中,越来越多的课堂以“课件演示”替代了“黑板板书”,老师背后的黑板越来越“干净”,有的课上老师只在黑板上写上课题,有的板书少得几乎不用擦黑板。随着电脑网络走入课堂,传统的黑板板书在课堂教学中越来越呈现出一种弱化的趋势。其实,老师板书作为一种传统的教学手段,还是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的。首先板书可以突出教学重点。教学重点当然可以在用课件播放,但是当我们的课结束时,黑板上却往往找不到它的踪迹,老师们在做课堂总结的时候还得把课件再倒回去,找到相应的位置再重点强调。如果重点内容写在了板书上,课堂总结会更连贯一些,更方便老师们进行强调和学生记录。其次,板书的内容可以随着课堂活动的展开而随意增加,在课堂上,学生会提很多问题,也会有很多精彩的发言。这些发言和问题完全可以记录到黑板上,然后再逐一讨论。面对课堂生成性的现象,板书显然要比播放预设的多媒体课件更具有针对性,更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生成老师板书。老师板书能够突出重点,反过来提高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效性。利用板书,还可以弥补多媒体课件处理课堂教学生成性资源的劣势,让课堂教学走近学生,使课堂教学更显生机。板书是多媒体课件的必要补充,是多媒体课件的点睛之笔,两者相互配合,方能相得益彰。
总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给我们的课堂带来了很大的变化,但我们在运用时要抱着理性的态度,正确处理好上述关系,选择恰当的时机,运用合理的方式辅助课堂教学,为切实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