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几点感悟
“音乐教学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音乐课程在新形势下应当注重倡导关注学生的发展,善待生命的自主性,尊重生命的独特性,发掘生命的创造性,让小学生的兴趣和向往、生活和理想、生命和创造在生机勃勃的课堂环境中焕发和飞扬起来。”课堂教学形式的丰富,内容的形象,情感价值的直观体现是音乐课堂教学的要求,这也是让学生从音乐中感受,从音乐中体验美,从而使学生身心得到愉悦,使学生充分领悟音乐的魅力。另外,现在学生的知识来源丰富,不仅仅局限于报刊杂志和广播电视,所以做为一名音乐教师合理的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不光使学生的视野得到开拓,使许多抽象的音符变得简单明了,便于理解,同时还会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好的引导学生理解音乐的内涵与意义。
当然,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应该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不能因为用而用。我们常常看到教师一节课仅仅依靠课件、视频、录音机来授课,而传统的示范唱、领唱、指挥、节奏,甚至于板书消失得无影无踪,使人感到这堂音乐课是不是谁都能来上,教师的个性,教师吸引学生的基本功,教师组织教学引领学生学习的通通都不重要了吗?这就是,突然没电了,这课也别上了。所以,信息技术的运用应当有个度,应当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
首先,新授课的运用,要有分寸感,要合理。
众所周知,音乐中歌曲的教学是学习的音乐的基础,从简单的音符开始,再到旋律的节奏感,最后到歌曲情感的体验,歌曲的拓展,这些内容使课堂内容极其丰富,所以合理的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可以让课堂教学更加形象,对于学生理解处理情感有很大的帮助。
比如,教学一年级《小青蛙找家》,如果单一教学这首歌,相信学生也可以很快学会,但是学习的效果不会多好,所以,导课中,课件中传来各种小动物的叫声,让学生猜一猜,之后动画视频出现一片美丽的荷塘中,一片又大又圆的荷叶上一只小青蛙在歌唱。这样通过课件的导入,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提了起来,课堂的教学有了一个好的开端,之后的教学水到渠成。
接下来,就要谈度这个问题,如果教师按照这样的发展展开《小青蛙找家》这节课,不弹琴,不范唱,不打节奏,不用小乐器练习拍子,完全依靠课件、录音机,而教师只是一个将这些电子设备联接起来的人,有什么意义,学生是否可以真正从内心情感中体会到这首儿歌的可爱呢?所以,教师个人魅力的体现恰恰不需要用信息技术手段。反复的范唱试唱,教师的丰富情感表现直接感染着学生;学生最喜欢的小乐器打击节奏,还有学生最喜欢的音乐游戏和角色扮演,边唱边跳边表演,这时的课堂教学效果显著,学生很快就体会到小青蛙欢快的心情了。
所以说,新授课中信息技术的运用不能掩盖住了学生的表现,更不能掩盖住教师的教,学生是和人来学习,不是和机器,所以教师的人格魅力,情感价值在课堂上直接影响着学生,使学生真正受益的是教师恰当运用信息技术后将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将学习方法渗透给学生,将音乐的美感影响给学生。
其次,欣赏课的运用,要内容丰富,要恰当。
当然,音乐课并非都是新授课,欣赏课也占了很大比重,这时信息技术手段可以适当的多用一些,尤其是中高年级的欣赏课时,教师的讲解只能起到引导与提示的作用,而当学生达到一定认知能力的时候,体验音乐的美感就有了千差万别,如同人生的每一个阶段读《红楼梦》都有不同的感悟一般。
比如四年级《彼得与狼》这一课中,各种乐器的运用是教师拿嘴讲不清楚的,而且教师也不一定有这样的本事,能将每一件乐器都熟练掌握。所以,当比较抽象的欣赏交响乐,配以合适的画面,信息技术就是最好的帮手。反复欣赏过乐曲后,教师引导学生认真听里面都会出现哪些乐器,之后,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听和看各个乐器在单独演奏的特色与特点,让学生学着分辨,通过听和看还体验乐器的不同点与与众不同的特色。之后,在教师的引导之下,体验乐曲的故事背景、创作情况以及所表现的情感,最后,再听,再看,从而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感受与收获。最后,可以通过引深,来体验作家其它作品。
所以,欣赏课大可多用来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未知的知识,从而体验来自于世界知名乐曲带来的美感和愉悦心情。
因此,基于这两点,我们可以看出一位音乐教师,应该用个人高超的音乐素养来折服学生,让学生欣然地接受你音乐上的造诣,喜欢你的课,才能上好你的课,而信息技术手段只是一个助手,仅仅是应教学需要来帮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仅仅是一样比较好用的教具而已,所以,音乐教学要处理好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真正做到既使学生得到的美的感受,愉悦身心,获得知识,又让教师开开心心上好课,不断展示个性,激发教学的热情与积极性,这难道不是我们教学的目的吗?
『贰』 浅谈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怎样运用信息技术
在信息技术空前发展的今天,教师应该如何把握和提高音乐教学课堂,或者说如何让信息技术支撑自己的音乐课堂,成为了一项重大的改革,那么如何让信息技术支持音乐课堂?本文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阐述。
一、信息技术在音乐课堂中的运用及其必然性
信息技术可以帮助学生进行直观学习,分析音乐风格特点等等,这种直观、准确、有效的学习方式可使声音、图像、文字、乐谱等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实时、高效地采集、加工处理和播放图、文、声、像信息,能够充分的发挥人和设备的潜力和整体效能,达到教学信息资源和设备资源共享的目的。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的整合,为中学音乐课堂教学提供了极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时时更新的各类知识,并且可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学习能力的人才,从而实现教育的创新。信息技术与音乐教育完美的结合,使音乐教学教育水平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阶段,给学生的想象力插上翅膀,有足够的信息支持他们的探索和设想,能力和创新力在探索中悠然而生。
二、目前中小学校所具备的信息技术(数字音乐)设备环境情况
电脑时代的今天,计算机的普及已经达到空前的水平,现在中小学也也都开设有电脑课,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中小学音乐课逐步地改变了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而应用现代音乐教育手段成为时代对教师的要求。许多中小学设有多媒体电脑音乐教学室,但大都未得到充分利用,那么在时代的需要下,教师必须要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和音乐教学思维。
三、信息技术时代背景下音乐教师如何自我成长
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师的积累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环节,而积累的重要途径就是资源的收集。为此,教师首先要树立收集意识,平常看到好的资源、有用的信息,就要及时进行保存,以备将来不时之需。否则,我们就会遇到“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遗憾了,明明自己看到过一个材料、一个题目,但真要用时却又找不到了,其次,教师要讲究“收集”的方法,建立自己的“文件夹系统”,把自己看到的不同资源放到不同的文件夹当中,当需要时便可以轻松调取出来,具体而言,每位教师至少要在自己的电脑中建立起这么几个文件夹:“典型材料”“教学课件”“典型素材”等等。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结合,催生了大量的学科网站。这些学科网站,大小不一,风格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他们都能为我们广大一线音乐教师提供丰富的学科教学资源,这一方面为音乐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方便,为教师的学习、发展提供了最佳的条件和有效途径。比如音乐欣赏课,在网上搜集多个版本的音乐,让学生进行选择和品鉴,学生不仅可以用耳朵听,还可以用眼睛观看音乐片段演奏录像,在我的课堂上,每次播放音像视频时,学生都会聚精会神的观看,而如果只是听声音而已,学生的注意力一般维持的时间比较短,大约几分钟过后就开始厌烦,对于学生来说,他的想象力有时候需要一点形象思维来提醒或者是开启,光是单纯的听声音已经不能适应现在的课堂状况。
四、教师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来支撑自己的音乐课堂
在了解了信息技术对音乐课堂的重要作用之后,再结合目前学校所配备的配套设施等等因素,教师就要学会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教师要做的有一下几点:
1.首先要学习电脑的基本操作技能,基本的比如说,能够熟练使用工作表格和金山文字处理等。如果本身对电脑不是很了解,可以利用学校的资源,向电脑老师请教,这也是充分利用资源的一种方式,或者是利用课余时间在学校电脑室进行学习,这些都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2.在掌握了以上一项后,教师要学习和掌握的是比较关键的一项,就是课件制作,课件制作包括课件演示,排版,一般都有固定的模板,再是需要进一步设计,比如某一项要突出,某一项要弱化等等,都可以通过课件制作出来,在音乐课堂上,我们经常从网络上收集到的资料有各种格式,那么教师还要学习格式的转换,然后在把转换好的音频插入课件里边,上课的时候就可以把知识点和相应的音像图片衔接起来,应用到课堂上就可以达到相对理想的效果。
3.除了以上两项外,教师要精心准备每一堂音乐课,原本音乐课对学生来说,学生认为不用考试,所以学习动机就相对比较弱,那么,音乐教师必须把功夫用在备课上,也就是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兴趣点。目前我们的音乐课本上大多都是古典音乐占大部分,流行音乐相对少,学生对古典音乐的兴趣并不是很浓厚,这就要求音乐教师要进行很多音像视频进行帅选,那些最新的音乐视频或者是老歌新唱这种音乐资源就是不错的课堂资源,也可以拿来做对比学习,比如同一首曲子,50年前演奏的和前几年演奏的就会有所不同,那么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也是最近才演奏的音乐,个方面因素都比较相近,学生比较容易接受。
4.就目前来说,音乐教材上会有配备的CD光盘,但是不足的是里面的音乐是mp3的格式,也就是说没有图像可以观看,这就造成音乐教师必须花大量的时间自己手机资料,各种音像资源等等,在备课的时候适当的应用这些资源,那么课堂上就进行得轻松得多。
音乐教师掌握以上这四方面的技能,基本可以轻松驾驭自己的音乐课堂,对音乐资源来说,音乐教师还可以进行剪辑,然后进行加工,结合课件展示在学生面前,当然还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在课堂上穿插乐理知识,学生在欣赏感受的过程中,上升到理性认识,那么学生对这节课就有一个比较深刻的记忆,每节课都有那么一点印象深刻的地方,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学生自然就可以熟悉和掌握到基本的音乐知识了,也就是在一定意义上来说,音乐教师利用信息技术,给自己的音乐课堂插上了翅膀,带着学生在音乐的殿堂里翱翔。
『叁』 如何在音乐课中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
多媒体信息技术正以其特有的魅力,给音乐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但如果不能正确定位,深刻领会现代信息技术的辅助作用,片面追求现代信息技术的视觉效果,则会导致视觉形象过多过滥。给我们的教学造成负面影响。 1,过度使用,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古今中外的音乐作品有很多,给了学生广阔的思维和想象的空间,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演唱、欣赏,感悟音乐作品的内涵,不同的学生就会有不同的理解、体会和认识。如果教师过度使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就很容易会把自己的感悟和认识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认为是借助直观的、生动的形象帮助学生理解,其实是教师无形中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变相的“填鸭”教学。 2,过度使用,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偏离了课堂教学的本质 有些教师误认为,多媒体用得越多,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越高,学习效率也越高。于是一节课所有教学环节中都使用了多媒体,使得教学过程变成了电脑操作过程;学生一节课都在观看和收听多媒体课件中度过,学生由学习者变成了观众。这样显然违背了学习的规律,肯定不能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如果教师在制作课件过程中,刻意追求表面上彩色的背景、立体的文字、动画,看起来热热闹闹、新颖有趣,让学生大开了眼界,实际上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抑制了深层次的思维活动,影响整体教学效果。 其实,我们并不否定课件在教学中的重大作用,为了更完美的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必须正确的把握音乐学习的特点,摆正多媒体在整个教学中的地位,要明确它只是一种教学手段而非教学本身,它只是教师教学活动的辅助设施,应该处在被支配的地位,而不能喧宾夺主。 一、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接触。教师只有在课堂上对学生总是倾注着爱,努力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才能使学生觉得老师就像妈妈一样和蔼可亲,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并“敬而受教”。正是基于这一点,在平时音乐课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有时用引人入胜的故事,有时用多媒体课件,唤起学生响应的情感体验,使他们自然而然进入特定的教学情境,并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和乐趣。 例如,我在《小乌鸦爱妈妈》这首歌曲的教学导入时,先是用慈爱的语言讲述真实的一个平凡母亲的故事,并配以精心制作的课件,创设母子情深的意境,让学生在我的引导下进入角色,用心灵去感受、触摸诗歌中妈妈的爱,真正体验歌曲意境中所蕴涵的艺术美。其次,我引导学生回忆想象日常生活中妈妈慈爱的神情、妈妈轻柔的歌声、妈妈温柔的爱抚、妈妈温暖的怀抱对自己的呵护和关爱,从而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极大幸福感和满足感,达到精神境界上和谐共鸣,进而诱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在课后的作业布置中,我还鼓励学生回家把这首歌唱给妈妈听,进一步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多媒体课件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又使课堂教学丰富多彩。二、利用网络获取资源,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个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根据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应当将课堂对知识点讲授的环节,变为学生主动探研、发现新知识的过程,利用计算机的网络化,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学习人音版第十册《欢乐的村寨》这一单元中,我让学生利用网络去收集各个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通过网络学生可以更多地领略少数民族音乐丰富的色彩,独特的节奏,美妙的旋律,侗族大歌浓郁的和声,感受它那无比的热情,充沛的活力神奇的风貌。网络让学生更感性、更全面的认识和学习音乐,取得课堂欣赏教学难以达到的效果,从而深化音乐鉴赏的学习内容,提高对他们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大大培养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同时又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的优势大大扩宽了学生的空间,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利用网络资源,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 《音乐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不再是教师“演讲”的舞台,而是学生自主探究、自我发展的天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成为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小组合作学习更有利于探究性学习的认知、情感和技能目标的均衡达成。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大部分小学生的注意力保持时间较短,特别是有意注意的时间不长,可以说是教学中的一大难题。另外每个孩子的注意习惯也不相同,有的倾向于视觉注意,有的则倾身于听觉等。实践证明:合理利用计算机,使用网络资源,能够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从而大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四、运用信息技术促思维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思维、想象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应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更多想象和思维的空间,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去思考问题,从而产生新的理解、新的假设和结论,从而可能产生创造性的独到见解。由于信息技术能融声、光、情、景为一体,冲破时空限制,能借助文字、图像、动画、音乐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感知材料,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表象,扩大了学生的直接经验范围,形象具体地表达教学内容,反映事物固有的属性。所以,信息技术能将教学内容形象化、明确化,容易将新知与旧知或各知识点合乎逻辑地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能为学生的认知活动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认知由感性向理性飞跃。 如,认识唱名do,mi,so,la,比较枯燥,为了让学生更好唱准这些音,我用多媒体课件把这些音全部展示出来,并给每个音用小动物来代替,学生兴致盎然,do代表小狗,mi代表小猫,so代表小青蛙,la代表小鸭子。然后采用“回家”的形式,多媒体课件会弹奏出各个音的音高,让学生带上不同的头饰,模仿这些动物走路的姿势,找到他们自己的家,do回一楼,mi回三楼,so回五楼,la回六楼。找到家时并唱一唱这音,这样学生不仅会知道这些音的位置,而且还会唱好这些音,从而使他们感受到上音乐课的快乐, 尝到成功的乐趣,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在音乐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合理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既要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又要遵循音乐课的特点。这样我们的音乐课堂才会在现代科技的氛围中,洋溢着浓浓的音乐气息的风貌。网络让学生更感性、更全面的认识和学习音乐,取得课堂欣赏教学难以达到的效果,从而深化音乐鉴赏的学习内容,提高对他们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大大培养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同时又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的优势大大扩宽了学生的空间,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肆』 举一个案例,说明你在音乐教学中如何运用信息技术的
多媒体教学呀!
课件制作
视频、声音合成、制作等
『伍』 音乐课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解决哪些问题
一、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平常的教学中,要引入大量文字、歌曲、乐谱、图片和相关的辅助资料,仅仅依靠板书,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会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进度和接受的效果,学生也没兴趣,而兴趣对学习产生的影响,远远超过教师的督促和简单的说教。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为音乐教学创设形声兼备的音乐情境,唤起学生的审美心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如:《春天来了》是一首欢快的歌曲。我先让孩子们说说春天的景色,然后让孩子们观看电脑里制作的春天景象,风和日丽、莺歌燕舞、山明水秀的大自然展示在孩子们的眼前,孩子们的心一下就被揪住了:哇!多美呀!把他们带入了悠闲自得、心旷神怡的审美情境之中。接着多媒体动画呈现了“融雪”、“桃花”、“小鸟”、“蜜蜂”、“杨柳”等在高兴地欢唱着“春天来了”的景象,学生们的欢快情绪很快地被吸引而高涨了起来,纷纷情不自禁地随着音乐旋律表现起春天来了的欢乐舒展的动作情境。看到他们投入的眼神,专注的表情,教师就能轻而易举地向孩子传递了春天的信息,使他们满怀激情地演唱了这首歌,从悠扬的歌声中抒发了自己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二、利用多媒体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
音乐的多元化不仅在于它的表现形式、演唱方法、创作手法,同时它本身也有丰富的文化背景,就拿民歌来说吧,各个民族就有各不相同的风俗、建筑、语言、服装、舞蹈等等,许多文化都渗透于音乐中。在教学中教师用语言、图片等方式传授给学生是远远不够的,也达不到目的,而运用多媒体教师可以把所要的资料做成课件,让学生去体会,这样既真实又自然,学生也不仅是学会了一首歌,而是了解了这个民族。学生的知识面得到了扩展,而音乐也真正是作为一种文化让学生接受。
如:我上二年级教材《彝家娃娃真幸福》这首歌时,把彝族的地理位置、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等做成课件,让学生充分了解这一民族的文化,通过这些学生对歌曲的内容与怎样表现歌曲也就自然明白了。这样,既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扩展了音乐文化范畴;又可以让学生获取更多音乐信息,把课堂延伸到广阔的创新天地。
三、利用多媒体培养学生的想象美。
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审美思维过程最基本的品质,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艺术的想象美,对发展学生个性和智慧,促进创造思维是十分可贵的。多媒体信息技术有声有形的情境优势所创设的音乐意境,不仅能发展学生的艺术思维和欣赏能力,更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想象美。
『陆』 如何应用信息技术进行音乐课堂教学
一、现状分析
在当今这个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学校的音乐教育教学也出现了许多新手段、新方法。其中像是VCD、DVD、电脑、投影仪、音响等多媒体现代化教学设备及Authorware、Powerpoint等多媒体教学软件及网络资源走进了音乐教学课堂,这些辅助音乐教学模式创设了形象生动的教学意境,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大了知识信息容量,也改变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主宰课堂、手段单一的教学模式,极大地丰富和提高了音乐教学方式,提高了音乐课的教学质量。
二、在音乐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辅助的优点
信息技术是以通信、计算机技术为基础,以信息处理为核心,是教育领域一次深刻的技术革命,也是最近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把它用在音乐教学中辅助教学有许多优点:
1.拓展学习的内涵和外延,丰富课程资源
音乐课程资源包括教师资源、环境资源和活动资源等,决不仅仅限于教材、教参。其中教师资源是实施音乐课程的骨干力量;环境资源主要指学校的教学环境、教学设施设备等;活动资源则是指学校组织、参与或开展的各项音乐实践活动。
音乐教师应根据自身的知识结构、兴趣特长、智慧、经验和方法充分开发这些课程资源,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多方位、多角度、有目的的整合音乐课程资源。
现代的信息技术教育改变了过去光靠嘴、钢琴、录音机、和黑板,以及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而具备了多元化、多样性,具有突破时空局限,扩大容量的特点。它使音乐所描述的内容由相对单一静态的审美对象活跃起来,成为动态的审美对象,并加快美的信息速度,加大美的信息容量,使学生直接受到美的熏陶。
随着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上的资源也越来越丰富多彩,许多音乐教学资料都可以从音乐网站上查找,下载,许多网站都有mp3音乐,而且音效音质都不错,文件容量不大,适合教师存放在电脑资料库中,可实现网络共享。Flash动画歌曲还有与之相配的画面,歌词字幕,这使得学生在熟悉歌曲,了解歌曲内涵上有很大帮助。所以教师更要发挥网络作用,为学生打开另一扇窗,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资源,根据需要,从网络上查找、获取资料,更好地运用网络资源。
同时教师还应和学生一起共享学生采来的课程资源。现代学生见多识广,有的学生信息技术水平还相当高,有时教师还需向他们请教。因此,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不仅能补充课本上的知识,还能拓展师生的视野。同时也下降了教师过去“高高在上”的权威,创造了平等、民主、轻松和谐的教学气氛,让学生内心的想法尽情地流露,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氛围创造了条件。
2.在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应用
学生对生动、直观、形象、动态的信息比较容易接受,现代信息技术进入音乐教学领域在综合处理和控制声音、图像、影像等方面具有高超的能力,运用这一特有功能,音乐教师将制作的多媒体课件用于音乐课中,可以使音乐语言变抽象为形象,变静态为动态,化枯燥为生动,全方位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提高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力求接触、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和参与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对人们的活动起着积极的作用。
爱因斯坦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只要对某件事产生了兴趣,就会表现出积极、热情和肯定的心里倾向,而在这种倾向的驱使下,就会推动人们去探求新事物、研究新问题,从而形成一种创新意识与能力的精神力量。兴趣不是天生的,而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学习兴趣来源于求知的需要,而求知欲、好奇心和热爱美好的事物是人的天性。
对于学生而言,音乐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产生情感的基础,同时也是学生在音乐方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上海的二期课改精神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到了一个相当高的层面:“中小学的音乐教育是基础教育阶段,其基础性不是音乐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而是音乐学习的兴趣,或者说音乐兴趣是基础中的基础。”
有了兴趣,才有学习的动力;有了动力,才会觉得学习是愉快的、轻松的;有了动力,才会去探究,学习才能变被动为主动,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方式。
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对学生加以指导,要始终把学生放在首要位置,但自主并不是放任自流,教师在其中的作用是引导。
3.优化课堂教学,改进教学方式
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将抽象的音乐语言转化成形象生动的声像音画本身就是一种创造。通过筛选有益于音乐教学的素材,能创设意境,学生感官受到刺激,使它们觉得学习不再是被动地、机械地接受现成的知识,更能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欣赏能力,更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想象是一种高级、复杂的认识活动,在人的学习中有着重要作用。
想象是智力活动的向导,是个体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想象能够使学习活动具有创造性。爱因斯坦指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一个很大优势是教学信息显示的多媒体化,它能提供多样化的外部刺激让人产生联想。
亚里士多德就指出:“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善于创造必须善于想象。因此说,教师在音乐教学活动中要善于挖掘学生的想象力,鼓励他们大胆想象,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并通过自己的歌声、琴声、舞蹈、语言表述出来,也就是说,为他们的想象力插上翅膀,如此才能发展他们创造的才能。
学生的想象力是无穷无尽的,教师应在平时的音乐教学活动中因地制宜、恰如其分的为他们创设情景,引导他们多角度看问题、思考解决问题,培养他们创作和创新的能力,改进教学方式,优化课堂教学。
三、运用信息技术作为辅助音乐教学的准备
新音乐课程标准实施建议中强调,现代信息技术极大地扩展了音乐教学的容量,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在音乐教育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利用其视听结合,形象性强,信息量大,资源宽广等优点为教学服务。为此,音乐教师必须要在课前做好如下的准备工作:
1.音乐教师应转变观念,努力学习、掌握、使用信息技术。音乐教师要熟悉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探索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的结合点,并用之于教学实践,还可与熟练掌握信息技术教师或学生合作实施教学。
2. 认真备教材。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条件。我们在备每一节课时,必须确定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广泛阅读浏览网上信息,找出需要增加哪些教材以外的知识点和教学中需要哪些素材和资源,准备相应的教学内容。
3.仔细备学生。了解所教班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等情况,既了解一般情况,又了解个别差异。根据他们信息技术的水平、能力来分析哪些知识点是学生容易掌握的,通过分析学生的差异来进行分组,在分组中要特意安排接受能力较好和较差的同学进行搭配,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
4.教学中,师生互动有效使用信息技术,补充和支持教学。教师采用讲授、参观、演示、实习、练习、课堂讨论、欣赏、复习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学习使他们学会学习的方法和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教师对学习过程进行讲评、对共性认识予以总结、对个别问题给予关注。
5.课后拓展,自主探索。课后拓展以学生活动为主,学生围绕音乐教师提出的具体问题,利用各种媒体提供的信息与资源,根据自己的实际和知识的特点进行独立的思考、探索,并在教师或同学的协同(师生、生生沟通,小组交流、汇报等)下,探索发现知识规律,分析问题,汇报学习成果,进行自主与合作学习。
四、运用信息技术辅助音乐教学实施结果调查
在所教年级的抽样调查问卷中,尽管范围较小,但也能说明一定的问题。
1. 100%的学生喜欢教师在音乐课上运用多媒体设备或课件。他们认为,多媒体让他们感到新奇。有了好奇心,学习的兴趣就产生了,就为以后的学习开了个好头。现在的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很强,见识很广,学习的渠道很多,他们都不喜欢教师在课堂上枯燥乏味地一讲到底,而是希望能把抽象、艰深难懂的音乐知识具象化。
2. 90%以上的学生认为音乐课应该视听结合。尽管音乐是声音的艺术,但要是配上视觉的精彩画面,音乐就不再是简单的音符,而是心与心的交流,更能体会音乐的真正内涵,音乐课也不再是陈年老酒。
3. 4%的学生认为信息技术辅助音乐课硬件设施、软件还有待改善。现代的信息技术更新和快,为配合教学,一些上课用的硬件设备、软件也应该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
五、信息技术辅助音乐教学的局限性
在音乐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辅助教学的手段,现代信息技术进入音乐课堂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但只有环境、软件环境、教师队伍和过程实施四个因素都具备下才能充分发挥信息教育技术的作用。
1.在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能提高效率,增加教学的容量信息技术的运用必须因地制宜,恰如其分。如果脱离音乐教学实际,过分强调音乐与画面的结合,喧宾夺主,本末倒置,学生的注意力就会转移到屏幕上,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的情感体验之中,在这样的音乐课上,视觉俨然成了欣赏的主角,听觉反倒成了配角。
2.在课堂中,不能过分强调信息技术的使用,削弱了音乐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忽视了教师的指导作用。没有情感的硬件设备,它无论如何是替代不了音乐教师的讲解。音乐的真谛在于情感的交流,这是冷冰冰的机器设备无法代替的,它必须要靠教师声情并茂的教学来感染学生。
3.教师的教学过程中经常会碰到电脑系统突然出现了某些问题,如:声音没了,电脑的速度太慢,或者操作上出现了失误,这就影响教学过程的正常进行,教师的心态会马上变得急躁起来,影响了接下来的课堂气氛,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过硬的教学基本功和很强的随机应变能力。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不是全能的,只有根据课堂需要,制定出合理的教学设计,才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最大优势,一句话:“一切从实际出发。”在这个发展迅猛的时代,音乐教师应该活到老,学到老,熟练掌握多媒体技术,并结合到音乐教学实践中去。
『柒』 信息技术在音乐课堂中是怎样展现的
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基础性不是指音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是对音乐学习的兴趣,或者可以说,音乐兴趣才是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基础。在课堂上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再现许多看不到、摸不着的现象和场景,改变以往只使用教科书、乐谱、乐器、黑板、挂图等简单教具的状况,使音乐语言变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全方位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比如,在教学《说唱脸谱》一课时,可先向学生出示唱、念、做、打四大功夫的视频片段,为学生创设一种可看、可听、可感的教学情境,一下子就能激发学生学习京剧的兴趣,再让学生跟着视频念一念有音调的京剧韵白,看一看京剧的武打动作,做一做京剧的表演程式。这样,学生就能在轻松、有趣的快乐氛围中投入到学唱京剧中来。再如,在学唱莫扎特的歌曲《渴望春天》时,可先让学生想象春天的景色,然后用多媒体播出五月鲜花盛开的画面。百花盛开,小鸟歌唱,树林换上绿装,再伴随着美妙的音乐,学生仿佛置身其间,体会到儿童渴盼春天早日来临的迫切心情,立刻就能激发起学习这首歌曲的兴趣。又如,在教学《喜乐年华》一课时,可先展示“神舟十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成功对接”的视频及图片,让学生感受到因祖国的强大而带来的骄傲与自豪,学生在心中充满胜利豪情和成功喜悦时学唱歌曲,学习兴趣一定十分浓厚。
引导学生在学习音乐中感受美
众所周知,中小学音乐教材只能记述文字、符号、乐谱这类可看的内容,而不能表现出它们所代表“音”的可听的内容。在课堂中,如果仅仅让学生依赖于课本上的文字、符号、乐谱等内容学习,只能把学生带入枯燥无味的文字怪圈中,随之就会产生乏味、厌烦、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态度涣散的现象。因此,教师要将鲜艳的图片、新颖的谱面、重点突出的文字说明引入学生的视野,并利用计算机对音乐的声音进行数码采集、编辑处理,使看与听结合起来,尽量让学生处于声、韵、义融为一体的兴奋状态,加强对音乐的感受,以乐激情、动情生悟。比如,在欣赏《草原放牧》这首琵琶协奏曲时,可运用多媒体技术将一幅幅草原风光图展现在学生面前,形象的画面和教师生动的语言描述,随着音乐的展开而同步进行。学生一边聆听优美的音乐,一边看着栩栩如生的画面,感受着教师美好、生动而又富于情感的表情和语言,随着音乐的起伏、动听的旋律,学生仿佛置身于优美的情境之中,充分感受音乐的美。再如,在教学《雪绒花》一课时,可先让学生欣赏《音乐之声》的片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自然过渡到听影片中的一首歌曲《哆来咪》,再用图片引出雪绒花,最后在学生学会唱《雪绒花》后,看电影片段,欣赏其中的《孤独的牧羊人》,引导学生比较分析三首优美的歌曲,学生就能更好地感受到音乐带来的美。
引导学生在学习音乐中想象美
想象力是审美思维过程最基本的品质,培养学生艺术的想象美,可以有效发展学生的个性和智慧。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有利于学生建构知识的教学情境,不仅能发展学生的艺术思维和欣赏能力,更能有效促进学生的想象力。比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西洋管弦乐队中的木管乐器组》一课时,借助多媒体把教学内容整合成“西洋木管乐器王国”,这里有各种木管乐器实物图片,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了乐器的外形结构。音色辨别时,学生只要点击任何一种乐器的图片,便可听到对应的乐器声音,同时还有名家演奏这些乐器及名曲的MTV。学生欣赏乐曲时,时而有音无画,便于他们想象音乐中的情景;时而有画无音,便于想象画中的气氛;时而音画同步,便于感受音乐情感。信息技术的巧妙运用,把抽象的教学内容赋予生动活泼的表现形式,使学生对作曲家描绘的画面展开想象,从而增强了感知力,培养了对音乐美的想象力。再如,在欣赏小提琴独奏曲《蜜蜂》时,一位教师首先播放课件,让学生认识小提琴,了解小提琴的形状及音色特点,然后在快速、急促的音乐声中,依次出现一幅幅小蜜蜂活泼轻盈飞舞的画面,从作品本身的意境出发,再引出一段优美的旋律,让学生想象静谧、安详的森林清晨,小蜜蜂在美丽的花丛中愉快地采集花蜜。活泼的旋律、欢快的音乐牵动着学生的心,他们也不自觉地跟着快乐起来。多媒体画面的运用,烘托了课堂气氛,使学生在生动、协调的情境中放飞了想象的翅膀,在音乐的世界里尽情遨游。
引导学生在学习音乐中表现美
表现音乐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活动。离开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就是一句空话。引导学生参与音乐艺术实践活动,除了要选择有艺术价值的表演曲目外,还要注意活动形式的趣味性以及学生参与活动的广泛性。其中,活动形式的趣味性是直接调动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的最大动力。所以,利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课件,能使学生直观、清晰地了解歌曲或乐曲,从而调动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在充分欣赏了音乐之后,教师要通过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资源,使学生产生极大的表现欲望,并通过对歌曲的深入理解,使学生能够准确地表现音乐情感和刻画音乐形象。比如,在演唱《游击队歌》时,可运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地描绘游击队员由远到近,再由近到远的音乐形象。学生在观察并学习歌曲后,会很准确地用由弱到强,再由强到弱的方法处理演唱歌曲,并用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用灵活的动作表现游击队员机动灵活、神出鬼没的英雄形象。
引导学生在学习音乐中创造美
奥尔夫说过:“让孩子自己去实践,自己去创造音乐是最重要的。”传统的音乐教育,往往过分强调基本音乐知识的传授和基础音乐技能的培养,看不到学生进行创造性音乐活动的潜在本能。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让学生不仅能听音乐,还能积极地创造音乐。比如,教学《装扮蓝色地球》这首歌曲时,一位教师将景色的视频录像制成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一进课堂就被野蜂飞舞、鸟儿歌唱、太阳温暖、山谷葱茏、紫罗兰开放的大自然景色所吸引,进入悠闲自得、心旷神怡的审美意境之中。学生们的情绪很快高涨起来,情不自禁地随着音乐旋律表现出欢乐舒畅的动作。随后,教师让学生进行互相交流,只需轻点鼠标就可以选择自己最喜爱的“一景”,通过目视、耳听、口唱、体动等多种信息渠道自主学习歌词,去充分欣赏、想象和入情入境地体会歌词的意境,较好地培养了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有助于扩展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容量,丰富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手段,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作为音乐教师,要努力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其视听结合、声像一体、形象性强、信息量大、资源宽广等优点,促进学生音乐素养和人文素养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