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体现音乐新课程改革的小论文
新课改以来,“欣赏”被列入“音乐感受与鉴赏”的领域,其外延扩大了。音乐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音乐感受与鉴赏”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可见,欣赏教学依然是音乐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音乐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提到音乐,有些人就会想到唱歌,并且认为音乐课就是唱歌课,称音乐老师为唱歌老师,这是行外之人的理解。然而,有的音乐老师对音乐欣赏的重要性及本质性认识也不够。且看以下几组镜头。
镜头一 一位音乐教师在上课伊始就向学生宣布,今天的音乐课是欣赏课,接着便开始放音乐,一首接着一首,一曲连着一曲,师生间没有互动更没有参与。另一位音乐教师在学生学会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以后,因为还没有到下课时间,就随意地让学生反复听乐曲《草原放牧》。课堂上学生的态度逐渐从热情转向冷漠,对欣赏音乐不情愿、不积极的神情溢于言表。
镜头二 在一堂音乐课上,老师一开始就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龟兔赛跑’的故事吗?”学生对此作出热烈的反应,然后老师请了一位学生来讲述这个故事,完了老师再用生动流畅的语言绘声绘色地描述一遍故事,这时时间过了近乎一半。此时老师把话题转到音乐《龟兔赛跑》上来,又花时间介绍了作品的创作背景等,至此所剩时间不多,当老师播放音乐时,已经接近下课。学生失望的神情写在脸上。
以上这些情景现象,集中体现了欣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轻视欣赏教学的重要性,缺乏主题,放任自流。有的老师会把整堂课当做欣赏课来上,但又不好好选择欣赏内容,只是一些音响资料的累加,也没有欣赏质量上的要求。有的老师在快要下课的时候让学生反复地“欣赏”音乐,也不好好设计教学过程,放任学生自己听音乐,还美其名曰:这是把自主还给学生。所有这些体现了老师对欣赏教学重要性认识不够、随意性大的问题。音乐欣赏教学并非让学生单纯地聆听,而应与其他音乐实践活动形式(歌唱、演奏、律动、对音乐的讨论、评价以及创造性活动)相结合,通过创造性地引导学生理解音乐的内涵,不断地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2)背离欣赏教学的审美规律,远离主线,弱化听赏。在欣赏中用讲故事的方法或过多的语言来解释音乐,老师的本意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殊不知这种以语言替代音乐的行为使欣赏教学远离了音乐的主线,背离了欣赏教学的审美规律。
音乐是音响的艺术,也是时间的艺术,这两个特征决定了欣赏教学应以听赏为主,教学中必须把一定的时间留给学生听音乐,同时也要留有学生想象的空间。同时音乐的不确定性,决定了音乐也绝不能是用确定性很强的文字语言可以表述的。因此,在欣赏教学中,需要的是用适当的引导或提示,而不是以长篇大论口头语言来替代音乐。
3)脱离欣赏教学的音乐性,肢解音乐,缺乏完整。在欣赏教学中随意地卡断音乐,把整体的音乐变得支离破碎,用“肢解的碎片”来代替完整音乐的做法相当的不理想,它不仅破坏了音乐的美感,打破了音乐的完整性,而且还阻断了学生的音乐想象和音乐的体验。
在实际教学中,对于学科综合,笔者加强音乐学科内部的综合来创新。音乐学科内部的综合是在欣赏教学中,把音乐欣赏与音乐教学的其他方面内容充分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并加以创新,更好地为欣赏教学服务。许多音乐欣赏内容可以通过演唱、演奏、律动表演等来丰富和加深对作品内容及其内涵的体验与理解。
1)唱一唱旋律。有些乐曲,最好的欣赏方式就是让学生在聆听过程中发现多次出现的主题曲调,然后配合音乐哼唱主题,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这样不仅使学生在欣赏过程中能更好地专注于音乐本身,而且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理解音乐。
2)拍一拍节奏。可以是身势律动,再进一层的话也可以选用打击乐器和着音乐击拍参与音乐表现。借此手段来欣赏音乐,学生的注意力始终在音乐上,有效地参与了“听”这个环节,做到了真正地聆听音乐。
在以音乐欣赏为主的音乐课中,多方面的、多视角的、多纬度的综合是很有必要的,是欣赏教学达到胜利彼岸的有效途径。在综合的过程中,要把握好3个原则:不要为了综合而丧失了音乐课的音乐性;不要为了综合而单纯地传授其他学科知识;不要把综合看做知识的“拼接”。做到了这些,综合创新就会赋予音乐课堂鲜活的个性,就会使音乐欣赏课更具魅力,更有感染力。
总之,在欣赏教学中,最根本的是教师要精心设计,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手段和途径来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作品所表达的内涵、意境。
2. 浅谈如何有效地进行小学音乐教学
三亚市崖城镇南山小学 林健桃 小学音乐课在小学教育教学中占有重要作用,好的音乐课的编排和实施必将给小学教育教学带来轻松愉快以及新鲜的视觉听觉感受。音乐课是小学课程中一门必修课程。小学安排音乐课已经有了近百年的历史了。学校教育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音乐教育就是美育的重要部分,是学校实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培养学生音乐素质的关键首先就要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音乐课作为一门综合科课程,我认为这门课程既要让学生学到知识,又要让学生在音乐中得以放松,缓解上主科时的压力。所以我注重寓教于乐,让学生在美得音乐中开拓视野,使他的思想感情慢慢地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音乐素质,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点作起: 一、创设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在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可以让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情感状态,使学生主动而愉快地学习。现阶段的学生都有着自己的性格和思想见解。在音乐课堂上,他们都希望得到教师的认可,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老师。教师应紧紧抓住这一环节,积极主动地做他们的朋友,要让他们感到教师是他们的知心朋友。比如:歌曲《小小一粒沙》,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说说大海里有些什么?让学生畅所欲言,说说自己对大海的认识。教师的一个鼓励,一句肯定的语言都会让学生对课堂对音乐课充满兴趣,课堂的教学氛围也会轻松和谐 二、培养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在教学中可以充分运用简笔画、挂图、实物、卡片、幻灯片等直观手段,也可以利用实物投影仪、录音、录像、摄像或计算机网络等多种媒体设备,以多维的、多样的、多角度的、高密度的方法充分展示教学内容,通过有声的语言和逼真的形象来作用于学生的各种感官,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和焦虑感,使其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最后上升为学习的兴趣。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音乐有关知识。同时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采用角色表演,做游戏,表演音乐短剧,小乐队伴奏,打擂台等多种课堂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并使其兴趣得到很好的激发。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可以说,没有科学有效的课堂教学,即使再完美的课程标准,也只能是纸上谈兵。毫无疑问,我们在实践课改新理念的同时,更应该关注课堂,关注学生音乐学习的过程,关注学生音乐学习的有效性,关注如何让学生的音乐学习更加有效。在长期的音乐教学实践探索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要提高学生音乐学习的有效性,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钻研教材,奠定有效学习的基础 教材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主要依据,它不仅决定着课堂教学内容,而且提供了教学活动的基本线索和方法,因而教材之于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提高学生音乐学习的有效性,首先,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要把教学内容理解透彻。其次,整合教学目标,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并思考如何在教学中有效的落实;再次,要分析重难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哪个环节对学生的学习会构成挑战,并针对性地设计策略以便帮助学生解决可能遇到的困难。只有认真仔细的钻研教材,才能备好每节课,上好每节课,才能为学生音乐学习的有效性奠定良好的基础,才能使学生的音乐学习更加有效。 2、创设情境,激发有效学习的兴趣 学习必须与个人经验建立起联系,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课程实施建议之一。教学情境对学生而言具有较强的情感吸引力,容易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进而促使其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态。在音乐学习活动中,我们可以通过创设一种可以让学生听、视、感、触的环境来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激发、感染、陶冶、诱导学生的情感,促成良好的审美心境。当学生进入一种特殊的环境面对特定的审美对象,耳闻目睹都是美的形象,自然就会对音乐产生一种期待、期盼、渴望的情绪。因此在组织教学活动时,我们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创设与他们的生活经验相关联以及所要探究的知识密切联系的情境,增强他们参与探究活动的激情,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3、提高歌唱教学实效性。 歌唱教学是音乐教学中最重要的内容,也是学生最易于接受和乐于参与的表现形式。因此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模仿能力采取听唱、模唱教学法,引导学生把歌儿唱的动听。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不单单要求学生把歌学会,或者背唱歌曲,还要求学生把握歌曲的艺术形象,能够理解歌曲的内容、情感和风格,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唱歌姿势和习惯,进行歌唱技能的基本训练,提高歌唱的表现力。如何让学生唱的动听,要让学生从听歌曲中体会速度和音量的变化,感受歌曲中对音色的要求,演出时注意节奏的正确、连音与断音、旋律的起伏等等演唱的基本要求,教师再加以引导,进行有感情有方法地演唱。在低年级学生中,主要让学生对老师的演唱进行模仿,在高年级学生中,要促使他们自主参与和探索,发挥歌唱艺术的感染力,获取美的声音、美的歌唱。养成正确的发音方法,不需要在课上作枯燥乏味的发声训练,可以在学生唱歌前,先按歌曲节奏进行有感情的朗读歌词。这样既可以有效地进行咬字吐字练习,又可以让学生在投入歌曲的同时找到正确的发声位置,教师可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避免学生唱歌时咬字、吐字不清楚,字音走样的毛病。在教学工作中,我发现运用竞赛的形式,能提高歌曲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掌握歌曲。在课堂上我组织了各种形式的音乐竞赛活动,这些竞赛活动有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男女之间和小组之间等等,比赛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独唱、对唱、齐唱,也可以表演唱,或者让学生自编自创,编词比赛。一段时间后,学生从不敢唱到勇于唱,在比赛中获得成功和自信,也增加了对歌唱的兴趣。 以上就是我对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的粗浅之见,供大家交流。
3. 如何进行小学音乐教学改革
在当前小学音乐教学改革中明确提出,在实践教学中应当将态度和情感进行有机地结合,并且很好地通过小学音乐教学提升学生的价值观和思想观,重点强调对学生的情感体验,这一点将是今后教学工作的主导方向。总的来讲,针对学生的情感进行培养,应当以思想上的共鸣为基础,使学生可以在艺术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充分满足。小学音乐教学改革相当关键,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意义重大,所以应当加以重视。
一、当前小学音乐教学的现状
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没有给予小学音乐教学足够的重视,认为小学音乐教学既然不用参加考试,就可以不去理会,从而导致小学音乐教学效率严重低下。再者,小学音乐教师在课堂中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重视知识技能,而忽视学生对音乐的欣赏,难以体现小学音乐课程丰富有趣的特点,使学生难以对课程产生兴趣。小学教师应该从现代教学理念出发,将知识、技能、能力等多方面的要求统一起来,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可以全面发展。
二、小学音乐教学的改革措施
1.教学理念的改革
传统的教学理念为“教师是课堂的主体”,教学也多采用“灌输式”,难以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因此,小学音乐的教学首先要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师应充分了解和贯彻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摒弃陈旧的教学理念的束缚,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针对学生的特点制订有效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使学生在了解音乐知识的同时,对音乐产生兴趣,继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从而高效地实现教学目标。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相当关键。良好的兴趣是成功的开始,在小学音乐教学之中应当创造出一种和谐、自然并且轻松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可以在愉快的环境之中学习,进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充分了解所学的目标,最终使小学音乐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之中,教师应当实现对教学资源的全面拓展,使小学音乐教学与生活经验进行紧密地结合,引导学生进行主动的学习和探索,通过主动的思考,同时对今后改革的主要方向和基本思想等进行分析,不断地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的好奇心。如,教师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可以通过暑假作业的方式,让广大学生进行文艺活动以及社团文化的调查,通过这样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采取课前准备以及讲故事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3.拓展教学内容
传统教学中课堂内容仅为课本内容,学生了解的音乐知识受到局限,且教师多采用照本宣科的方式,导致课堂枯燥乏味。而音乐本身是一个充满艺术气息的课程,教师应当在备课前充分地熟悉教材的内容,并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以及教学大纲,制订有效的教学方案,并进行一个音乐教学内容的拓展。例如,在进行音符、五线谱的学习中,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一些乐器,如二胡、吉他、钢琴等,使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可以了解更多音乐的相关知识,并且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进行实践教学
实践感受对学生的学习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在导入学习的阶段。如,欣赏钢琴曲《牧童短笛》时,让学生在优美的乐曲声中进行体验,回忆原有认知图:“这是一幅描写牧童放牛的美景图,乐曲把我们带到乡村,你一定对牧童放牛的乡村美景充满遐想,脑海中会呈现出怎样的情景呢?”学生在乐曲中张开想象的翅膀,为“牧童”这个轮廓填充进了农村生活的色彩,进行了充分的实践感受。
4. 如何看待中小学音乐课堂改革
摘要:新的音乐课程标准的颁布执行,从事音乐教育的工作者必须将坚持以审美教育为核心,注意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及情感,努力做到通过音乐教育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激发学生对美的爱好和追求。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主动地去发现、去探究,去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并在一定基础上创造音乐。
关键词: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J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1-127-01
目前,社会上都流行着这样的一些说法:“音乐课上不上无所谓,反正是副科,又没有升学压力。”这是从一些学生家长和其他一些相关科目的老师口中传出,甚至干脆上到音乐课时,语文或数学老师就上班去做他们的事情,即使上也是按旧模式教他们学会一首歌,如果再遇到纪律不好的课就强压下去,我想这并不能单纯的怪老师或学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目前的这种教育制度纯粹就是为了升学考试。你说在这样的大局势下,学生能静下心来听你的音乐课吗?回答肯定是“不会”。因此,针对这样的社会现状,新的音乐课程标准的执行已迫在眉睫。
面对新的音乐课程标准的颁布执行,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将坚持以审美教育为核心,注意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及情感,努力做到通过音乐教育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激发学生对美的爱好和追求。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主动地去发现、去探究,去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并在一定基础上创造音乐。为此我在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以下几点:
1 对学习的主体学生来说:应该在意识上接受音乐、喜爱音乐、感受音乐的美
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尊重每一个儿童,教育尤其是音乐教育更不应该强迫学生做他们不愿做的事情,应把学习兴趣归还给学生,使其成为一种自觉意识。让学生每每带着浓郁的兴趣走进音乐课,让学生时时保持一种对音乐学习的积极心态和愉悦体验,音乐课堂便能成为学生精神上的家园,音乐真正走进孩子们的心中,成为其心灵里美好的东西。具体的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1 给出表现权
给出学生(一部分)权利。过去老师的权利是很大的,说话是绝对的权威,容不得学生有任何疑问。我认为老师的权利过大,对学生的创新思维有很大的制约作用。你看长期来,音乐学科因为是小三门、旧课堂对学生吸引力不足等原因,课堂纪律一直是音乐老师苦恼的问题。有些老师说,一堂课四十分钟,有二十分钟用来维持纪律了。有的老师干脆用叫棒指着学生叫他们坐好,就为求有一个有条不紊的课堂纪律。你说这样一堂音乐课,不仅是一种低效率的教育资源浪费,还直接扼杀了学生对音乐课的仅有的一点兴趣。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思想和感情与交流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形式,是人类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人们对音乐的喜爱和追求不应该,也不可能会在纪律优良,绝对安静的音乐课中被束缚的。情感教育是审美教育中极为重要的因素,而音乐艺术本身就是一门情感艺术。学生在音乐的喜怒哀乐中获得丰富的情感,通过情感的体验,培养自身的审美情趣,是自己具有初步的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当学生陶醉于扣人心弦的旋律时,很可能会禁不住有随之哼唱、击掌合拍等行为,我想此时的一句“乐感不错”“节奏感很强啊”要比一句斥责引起的效果好若干倍。
1.2 给出评价权
“每到考试,老师总会嘀咕一句五音不全,声音虽然不大,但我听得清清楚楚。音乐课的教室,简直是我的刑场!”这是出自一个学生心底的话。老师们,把我们权威性的评价放下吧。此次课程改革倡导发展性评价,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发展性的评价要求老师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其实践证明,如果重视了这种发展性过程评价,就会发现终结性评价成绩会更好。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2 对培养学生的主体来说:应该提供一个宽松、愉悦的音乐教学环境
要做到这一点,从目前的现状来说,还是不容乐观的,这是个长远打算。因为上音乐课如果没有专门的音乐教室,学生在原来的教室里,由于受到空间限制,不容许他们有自己多余的动作,这样他们就会受到约束,所以说从上课场地就应该改变,到一个教室里没有讲台、没有桌子,老师可以走到学生中去,与学生围在一起,甚至像小孩子一样走到他们中间一起唱唱、跳跳。在讲授知识的同时与他们用商量的语气,这样不仅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新的音乐基础知识,而且心情也得到彻底的释放,让学生感觉到我们既是他们的老师,也是他们的朋友。从表面上看,这只是上课形式的变化,其实,教学氛围中,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为学生创设高度自由的想像与创造的环境,才是这种变化的实质。要做到上面这些并非易事。具体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2.1 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变“指挥棒”为“引导者”
音乐艺术有着其丰富的内涵与外延,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艺术形式。由于年龄特征、个性差异、知识层次等因素的制约,学生们对音乐的喜好千差万别。在教学中,老师不应将音乐教育只局限于在“知识”、“学科”等狭窄的范畴内来理解,而应把“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的价值观视为根本,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素质教育的思想。丢掉传统教育中老师的绝对权威,洞悉学生的兴趣爱好,了解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并针对他们的兴趣爱好找准教学的切入口,因势利导,将手中的指挥棒变成引领学生去探索美妙的音乐世界的“引路石”。在这里,老师不再是喋喋不休的说教者,学生不再是老师思想、情感的复制品;课程也不再是纯粹意义上的单一的教材内容,相反,老师能够从学生出发、从学生学习音乐的角度出发,研究解决学生要学什么、怎样学等一系列问题;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也能积极地参与进来,愉快地学习。这样,老师和学生就都成了课程的创造者与开发者,成了最终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机结合体。
2.2 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变“居高临下”为“平等相交” 音乐教育的本质是美育,音乐教育的魅力在于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它的最大特点是通过艺术活动来调动人的兴趣,打动人的情感,让人愉快地受到教育。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容易忽略学生的情感体验,而把老师自身的思想情感强加给学生,结果呢?学生们在那种久而久之的固定思维模式和学习方式的演练下,渐渐丧失了人类与生俱来的那种源于心灵深处的音乐感受本能,不论你在课堂上给他欣赏欢快的,还是深沉的音乐,都会有不少同学无动于衷,毫无感觉。鉴于音乐艺术情感表达本身所具有的模糊性,对音乐艺术的感受与理解就不应该是绝对的,不应该只是一种简单意义上的相加。所以,在教学中,老师要乐于走下讲台,关注学生的每一分情感,倾听他们的心灵,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指责;多一些交流,少一些“命令”;多一些探讨,少一些灌输。唯有这样,学生才会变被动为主动,变接受为参与,我们的音乐课堂也才会成为一个充满情趣平等和谐的、宽松愉悦的课堂。
3 愿生活中永远充满歌声
社会、学校应该有计划的组建业余合唱小组、器乐队小组,这些成员基本上是自愿报名参加的。学生应该在平常的生活中留心音乐,可从电视上、报纸上、录音机里等。只要你是个有心人,你的生活就永远充满歌声、充满美。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全新的世纪,全新的世纪呼唤全新的音乐教育,让我们面对“陈旧”的音乐课堂大胆的说“不”,也希望我们的学生在收获成功的喜悦中对我们新的课堂说“是”。 面对新世纪,让我们共同期待音乐新课程改革的成功!
5. 浅谈如何提升当前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质量
如何提高音乐课堂的教学质量让学生快乐地参加课堂教学,寓教于乐,让学生在音乐课上既享受到音乐盛宴,又学到音乐知识,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了以下几点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一、从学生游戏中来
我们的传统小学音乐教育,强调的是基本音乐知识的传授和基础音乐技能的培养,这个双基落实在大多数小学的音乐课上,特别是低年级音乐课上要求齐、准、象,教师比较满足于唱歌教学标准化、模式化,教师教、学生学,要求整齐划一,音调准,节奏稳,动作齐,老师一遍遍教,学生一次次练,教师死扣教材,学生机械模仿,忽视了学生在思维过程中的主体性和形象思维的个性化特点,阻碍了学生思维空间的扩大。
正因为许多传统的音乐教育过于偏重艺术音乐教育的使命,致使教师们往往看不到孩子进行创造性音乐活动的潜在本能。那么,在进行音乐教育时,能不能把孩子们从座位上*放出来呢?作为一名有心的教师,我常常仔细观察学生们做游戏,发现他们在游戏中常用口诀法。做找领袖 等游戏时,他们边玩边念口诀,如:请你像我这样做,我就像你这样做!这是小学生游戏中喜闻乐见的一 种方法。这些口诀短小精悍,朗朗上口,富有节奏,具有统一行动、便于记忆、提示动作等功能。我就将此运 用到音乐教学之中来。
二、扩展学生的审美趣味 开阔音乐视野
教学内容的延伸也需要教师平时对音乐素材的大量积累。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精髓,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学习的兴趣,在潜移默化中巩固了知识。流行音乐是现代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我们还在课堂上大胆引进流行音乐,拉近了学生和音乐课之间的距离。除了课堂上教学内容的延伸,课外的网络学习、民间采风等也能让学生真正地去感受理解音乐文化多元的特点,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拓展他们的音乐视野。艺术来源于生活,音乐与人类生活同在,让生活的内容注入学生学习中,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生活的美好。
三、创设各种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程改革的今天,应多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挖掘学生兴趣的潜在因素。做到一上课就紧紧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激起学生的兴趣, 使他们很快进入 最佳学习状态,这是上好课的第步。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的角色便是调动学生主动思维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条件,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探究,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 引导者和协助者。儿童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好动、好胜、好玩,虽然他们的知识面和联想力还不够丰富,但对音乐情绪的直接感受能力并不差,特别是自我表现欲望非常强。当聆听一段欢快的音乐时,高年级学生面呈喜悦,低年级学生则是手舞足蹈地动起来。动是低年级学生的突出特点,是他们表达自己对音乐感受和理解的最直接、最喜爱的方式。把更多的想象空间留给学生,让其发挥主观积极性和参与教学的主动性,这样学生才会获得审美的愉悦性。
四、因材施教、化难为易
过去的音乐教育注重技能训练和解决识谱能力,先去花大量精力解决识谱问题后才接触到音乐作品。这种教法让学生感到音乐课枯燥无味,最终造成学生不喜欢音乐课。在唱歌教学中,我打破那种节奏练习读谱唱词的教学顺序,用先学唱歌曲,后学歌谱的方式进行教学。有了歌曲的旋律记忆,再学歌谱就比较顺利,歌谱中的附点音符、三连音、切分音这些难点节奏都不攻自破。教育小学生的一种基本方法是从他们的已知、先知入手,引入到未知、后知中来。我在 教小学一年级学生唱《洗手绢》一歌时发现,学生们很爱唱这首歌。但因为他们识字不多,就不能很快地视唱 歌词。他们爱画画,也爱认画,我就以画代词。《洗手绢》的第一段歌词是:红太阳,白云彩,妈妈洗 衣,我也来。哎luō@①哎luō@①哎luō@①哎。我就在黑板上先画一个红太阳,再画一朵白 云彩,然后画一个笑容可掬的妈妈的头像,最后画一个十分可爱的小女孩的头像代表我。一年级的小学生 看着黑板上的画,开心地笑着,一会儿就把这首歌背唱出来了。
五、从另一事物中迁移过来
迁移法是创造性思维、发散性思维常用的方法之一。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巧妙地运用这种方法。也能解 决许多难题。例如,我教学生视唱、合唱时,学生往往唱不准,高。怎么办?我就先教学生吹口琴、吹笛。口 琴、竖笛有它固定的指法。这指法,看得见,摸得着,吹出音来竖听得清。吹准,比唱准易。于是我就让学生 先吹,后唱。这种方法在合唱教学中尤其见效。先合奏,后合唱,两个乃至三个、四个声部往往只需两、三遍 就合上去了,这真是以琴代声,方法巧妙。
六、借用器乐教学激发学生兴趣器乐教学可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
在课堂上给同学们布置一些常见的练习曲,如《闪烁的小星星》《我的名字叫中国》《小白菜》等,这些小曲生活气息浓厚,同学们吹起来有声有色,大大提高了他们对音乐的兴趣。此外,可介绍其他乐器进行教学,使他们在实际示范中懂得更多的器乐知识。如在讲中国戏曲时,我向大家介绍了京胡、板胡、二胡、唢呐等乐器后欣赏乐曲,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自然而然地掌握枯燥的音乐知识。
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激发起学生的兴趣, 学习就会积极主动, 学得轻松而有成效。但是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 主要在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 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进而能创造性地学, 最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