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提高中小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能力
音乐教育应当以审美教育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要以音乐中丰富的情感来陶冶学生,应充分挖掘音乐作品的艺术内容和情感内涵,激发、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爱好。要让学生在学习音乐中提高审美能力,应该从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入手。
一、利用直观的音乐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能力和理解能力
苏霍姆林斯说过:“会听并理解音乐——是审美修养的标志之一,舍此便不能想象有完美的音乐教育。”因此,首先就要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因为兴趣是培养学生感受力的基础,只有当学生对所学的音乐产生了兴趣,才能集中注意力去听、想、去感受、去理解,这样才能达到审美的效果和对音乐的理解能力。比如:歌曲《拉起手》是一首颇具时代特点和青春朝气的少年儿童歌曲。学习这首歌时,直接让学生理解歌词,唱歌谱,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让学生主动想方设法地去尝试多样性的演唱形式,提出自己的见解。这种形式产生的效果是:学生参与性强,感兴趣,有的独唱,有的对唱,有的小组唱,有的用舞蹈动作来表现。教师只需用欣赏、肯定的目光投向每一位学生,并对他们的演唱进行肯定的评价。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还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理解能力。
二、让学生了解音乐作品的背景
每一首音乐作品都有它创作的渊源。教师要让学生了解音乐作品的背景,这样才能对音乐作品更加理解,从音乐中感受美,创造美,让学生知道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是美好的,要珍惜现在美好的时光,努力学习。比如:音乐剧《音乐之声》是罗杰斯的代表作之一。该剧通过讲述一个生性活泼,不安心当修女的姑娘玛丽亚,应聘到一个海军上校家里当家庭教师,教孩子们从学唱“Do Re Mi”开始,在游戏中学会了唱歌,懂得了七个音符能创造出美妙音乐的魔力。让学生这样深入地了解作品背景,音乐作品就变得浅显易懂了,学生才能感受得到音乐带给人们的美。
三、重视学生的参与实践,鼓励学生探索与创新
音乐教学活动要特别重视学生的参与实践,重视学生感受、体验、表现音乐的情感,重视学生感受、体验、表现、鉴赏音乐的美。在音乐课的实践过程中,还应该鼓励学生积极探索与创新,应当把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潜质作为重要的培养目标。为此,除了在歌唱、演奏、欣赏等常规教学中加强探索性活动外,也需要增加一些音乐创作教学的内容。例如:音乐《Do Re Mi》,全曲为C大调,四二拍子,歌曲为回旋变奏体结构。作者巧妙的构思在于将七个音的唱名,按孩子年龄的不同,安排每个孩子代表一个唱名,并从音阶出发,运用作曲技法,用复调模仿、对位手法,写成以B段为核心的几个对比段落,使孩子们在不断的反复变化中将“哆、来、咪、发、梭、啦、梯”这个音阶深深地印在脑中,将音名编成故事来学,使得音乐学习变得轻松、愉快,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主动参与到音乐角色中。
此外,鼓励学生探索与创新,在熟唱歌曲《哆来咪》后,鼓励学生创新改编歌词,鼓励学生大胆探索与创新,从而让学生对音乐更加了解和熟悉。发展学生的探索与创新能力,培养他们的演唱、演奏、创作、实践等音乐实践能力,进一步感受、体验、理解、鉴赏音乐。
四、充分地利用课堂评价
课堂评价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准确地学到知识,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工作,所以评价的前提是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创新成果。同时,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人,更要了解课堂评价与学生之间的重要关系。在课堂上运用不同的评价方式,使学生更积极地投入课堂,并乐于参与。评价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才是评价的最终目的。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和发展,课堂的评价体系越来越完善,教师对如何使用好课堂评价都有独到的见解。我听见使用较多的一句课堂评价是“你最棒”。我认为,任何的评价都不应该是随意的,也不应该是单一的,评价应该遵循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参与状态等方面进行。例如:在教学一年级音乐《母鸡叫咯咯》一课时,我针对低年级学生模仿力较强的心理特点,让学生模仿公鸡、母鸡和小鸡的叫声,使学生积累感性经验,为学生表现能力和创新能力进一步的发展奠定基础。我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分别扮演小鸡的一家,并为他们准备好头饰。同学们都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当每一组同学表演完后,我就让全班同学进行评价。只要学生说得好或者说得不太离谱的,我都给予表扬并微笑点头。最后,我给予总体的点评:“同学们平时观察得可真仔细!老师刚才看了同学们的表演,还以为真的有一群鸡在这里欢叫,你们演得可真像,演得真好!”学生们一听可乐了,参与的欲望更强了。
有些年龄小的学生纪律性不太好,好奇心比较重,在课堂上爱搞小动作,注意力不集中,这时,我会以奖励小红花来激励他们,并开展一些有趣的音乐游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果面对的是高年级的学生,教师的评价就要有所改变。因为高年级有些学生有逆反的心理
㈡ 怎样用音乐欣赏的培养小学生的审美
欣赏音乐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发展音乐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欣赏教学,能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学生音乐的感受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理解音乐的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审美能力和情感的目的。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经说过:“我们一向对身体用体育,对心灵用音乐。”可见,音乐艺术除了审美功能外,其初衷是让心灵受到真善美的陶冶和升华。而音乐欣赏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音乐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目前,音乐欣赏教学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教学上,大多数教师冗长乏味地讲解作品,播放音乐,学生被动接受教学。中学生由于受环境的影响对音乐知识积累不多,在被动接受不熟悉的音乐作品同时,难免会产生迷茫,对音乐产生厌倦。于是欣赏的兴趣就会大大降低,欣赏教学就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这有悖于音乐教学之初衷。我认为在欣赏教学中,应采用多种途径和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从而达到感受美,理解美,创造美的目的,下面谈谈如何培养农村小学音乐欣赏中的审美情感的几点看法。
一:音乐课要创设优美的情境,营造优美的氛围“音乐课的课前引入是个关键的环节,设境”就是根据音乐作品的风格情绪和具体内容创设相应的情境。通过情境的创设,学生的视觉和听觉都被调动起来,达到如临其境、如见其景、置身于情境之中的地步。不仅学生营造了一个美的学习氛围,也使一堂课有了一个好的开端。如:可用故事导入法,小学生都有一个普遍倾向,那就是爱听故事。针对这个特点,教师可在倾听乐曲前讲述关于这首乐曲的奇闻佚事等吸引学生注意力。再者也可用视觉冲击法,用视觉感官的内容(动画片、影视片段、生动的图片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
二、引导学生在鉴赏中感受美
欣赏音乐就是以学生的聆听为主要手段,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声音感觉能力。如:感受声音的高低、长短、强弱及音乐变化的能力。一般的,学生都具有这种能力。但是,对音乐的旋律、节奏、调式、力度、和声织体、等,学生就不一定具备,所以要求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对音乐进行欣赏、感受,从而逐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听觉感受能力,同时也是在培养音乐审美能力。此外,音乐教材中的作品大部分都是古今中外优秀的音乐作品,对学生而言,有一定的距离。因此,我们可以从课外补充一些思想性、艺术性较强,学生喜爱的能体现时代精神的作品去组织教学,同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的视野,此外,在音乐教学中,引导学生在感受和理解的基础上,演唱歌曲,扮演角色,引导应该用什么样的情绪、声音、形式来演唱,用什么乐器来伴奏,才能使歌曲表现得更加完美等问题,在教学中多让学生参加各种音乐活动与练习,使孩子们受到美的熏陶,培养他们才干,让学生理解音乐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三、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及创造力
1、营造民主、自由、宽松的情绪氛围,充分发挥儿童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音乐是情感艺术,儿童的想象力正是借助情感得以伸张。常言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创造的前提。??? 教师如果不注意调动儿童的欣赏兴趣,采用讲解、说教的方法,那么收效是微乎其微的。课堂中会出现沉闷、厌烦的课堂气氛,或者是停留在肤浅的表现层次上,那么创造意识更是无从培养。??? 儿童的情趣一旦调动起来,欣赏的兴趣就会大大增强,个性表现充分,迸发出创造潜能。在组织欣赏《黄河大合唱》时,一改传统的“秧田”式的课桌排放形式,将桌椅排放成黄河的“几”字形流程图,课桌在里,座椅在外,并撤掉讲台。教师可在半包围的中间引导活动,既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又不妨碍教师操作各种教学设备。学生一走进教室,变形的座位引起了大家的注意,他们在思索:为何要如此排座位呢?今天欣赏什么呢?教师请同学在“几”字外面的椅子上就坐。这样以来,无论是看学生还是看课桌都是“几”。上课了,老师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请大家看,今天我们的座位像那一个汉字?同学们说出了“几”字。又问:在我国的河流中,那一条河的流程图呈“几”字形?由于在初中历史中已学过关于黄河的知识,同学们很快说出是黄河的流程图。同学们很快进入了角色,很容易联想到自己是黄河里的浪花一朵,联想到自己是黄河的儿女。由此可见,要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只有教师正确树立学生主体地位,做学生的向导和引路人,给学生一个“心理自由”的氛围和自发表现的空间,才能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力,使他成为学习的主人。
2、开展综合活动,让学生在音乐欣赏中“动”起来。
在音乐听赏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一边听一边作出身体反应,有节拍感、韵律感;一边听一边随音乐指挥;一边听一边模仿演奏,听到什么乐器主奏,相应地模仿某种乐器演奏姿势;一边听,一边轻声地哼唱主旋律;一边听一边用节奏乐器敲击,也可以每人用一双筷子来随乐击打,这样的效果非常独特;一边听一边用纱巾来舞动,随音乐的变化而变换动作;一边听音乐一边诗歌朗诵,也可以为诗朗诵的学生配乐;在音乐欣赏中,也可以通过一些美术活动,如要欣赏的是作曲家从绘画中引发的灵感而创作的两首乐曲。就可以引导学生欣赏完两首乐曲后,笔者给学生出示了一幅画,请同学们将这幅画用声音表现出来。要求大家以组为单位讨论后再表现出来。如此,我把图画、欣赏、语言、形体与创造、表现融为了一体, 不仅陶冶了学生情操,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同时也为学生人人参与,积极创造音乐提供了充裕的空间。
四、培养学生的审美评价能力
古往今来,在音乐作品中,总是真善美与假恶丑的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正因为如此,如果老师不加以好好引导,有很多学生就会美丑不会,善恶不辩,正邪不明,文野不清。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评价是非常重要的.审美能力的培养,在于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的实践活动,从中感知音乐所表现的情绪,并产生心灵上的共鸣,。一部音乐作品,如果学生要有能力去评价判断它的社会价值及艺术价值,学生就必须从音乐作品的题材、内容、体裁、风格等方面分辨出什么是美和什么是丑的,因为这是衡量音乐作品的社会价值及艺术价值的基础。比如在欣赏中学生懂得了慷慨激昂催人奋进的《义勇军进行曲》,它表现中华民族人民团结一心、为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强国和实现共产主义明天而奋勇前进的磅礴气势和必胜信念,革命传统歌曲中有强烈思想性。其效果比枯燥呆板的理论说教更具有感染力和趣味性,作为培养新一代社会道德规范的渠道来研究,从中探索音乐育入的息好的途径,使学生掌握有关的知识、技能,深入地认识音乐作品的内容美、形式美、情绪美、表现美,进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评价能力。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如果老师的地位“至高无上”,一味要求学生跟着老师的思维转,这样就束缚了学生的思想和创造性才能。因为我们的教学目的不仅仅是给学生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鉴赏能力,在欣赏过程中去探索、寻找、发现音乐的美,同时要培养学生独立分析作品、欣赏作品和评价作品的能力。音乐评论需要勇气,教师应给学生足够的勇气。让学生明白错误才是成熟的起点。这样每一位学生都敢于对作品说出看法,提出不同的意见,让他们按照自己意愿对作品进行艺术评价,把评价当作快乐的事。在教学中,我采用了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这个栏目的形式,首先实话实说就给学生提供了发表自己评价、感受作品的勇气,所以:在课堂上,每一小组展示表演之后,我们都要进行自我评价、他人评价和教师总结,自我评价主要是由自己小组成员进行设计理念的介绍;他人评价是由观看表演的同学们发现他们的优点以及不足;最后教师进行总结。这样既能够让学生对自己有所认识,也能够通过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以便于自己发挥自己的优点,吸取别人的优点,从而改善自己的不足,能够更好的投入到学习中去,最终有效地进入音乐审美状态,
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我们应该遵循学生年龄和情感发展的特点,应该创设情境,营造良好的音乐欣赏范围,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开展各种综合活动,丰富情感体验,让学生的情感在音乐欣赏中升华。
㈢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音乐审美这词。。
音乐美感?小学生都有自己的音乐美感,引导他们欣赏往古今中外经内典容音乐,也许这时候还听不懂,就让他们充分感受,领略作曲家的伟大魅力。一个人的乐感容易培养,但是他的对优质音乐的欣赏力却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
㈣ 如何培养小学生正确的音乐审美观论文
音乐教育心理学属心理范畴,音乐教育最基本的性质是审美性,它是通过音乐进行的一种审美教育。
音乐在实施美育中有着特殊的重要功能,社会的进步、教育的发展对音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音乐教育也不例外,现代教育尤其需要教育学、心理学和现代科技手段等多种学科的支持。其中心理学与音乐教育的关系更为密切,人们所进行的一切社会实践都离不开心理活动,要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就需要掌握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过程,针对受教育者的心理活动特点,采取适合一定学科结构的教学形式和方法。音乐教育同样需要遵循心理原理,根据学生音乐能力的发展过程,结合音乐学科结构的心理特征,将音乐教育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下面,我就谈一下对音乐教学与学生审美心理的几点看法。
一、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
学生美感的产生和发展是审美对象引起的,而且还要受到学生主体心理因素的制约,学生在审美过程中有认识过程参与,审美的认识过程不同于一般的认识过程。例如:当我在教唱《月之故乡》时,歌词中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这里的月亮仅仅把它看作一个能围绕地球转的卫星,这是人的一般认识过程,还不是审美过程。当我们把月亮、故乡、亲人联系在一起,产生思念故乡、向往合家团聚的愉快体验时,才能称得上是审美的心理过程。在这种审美过程中,人对月亮的感知,对歌曲、亲人和家乡的联想,对人生、家庭幸福的理解而产生的情感体验交织在一起,便构成了人们特有的审美经验。
音乐通过表现人的思想情感和审美感受,间接和曲折地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一般分为声乐和器乐两种基本形式,音乐作品总是把作者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感受转化成情绪和情感的音乐作品内容。例如:我教唱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歌曲《中国进行曲》时,先播放录音,此时雄伟庄严、气势磅礴的音乐旋律和音响效果给了学生强烈的感召力,学生不知不觉跟着录音哼唱起来。当多媒体屏幕出现开国大典的画面时,学生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教室里想起了雷鸣般的掌声。是啊,中国能有今天的辉煌成就,是千千万万的先烈用鲜血换来的,祖国伟大而神圣,她的雄浑、她的巍峨在每个人的心头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学生在演唱和欣赏的同时,加深了对国家民族的深刻认知。在音乐的渗透和感染下,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得到了升华,从心灵深处产生了对中华民族的自豪感,这就是审美感受的理解。器乐曲也同样能使学生产生共鸣,如:刘天华的二胡曲《空山鸟语》显示的是喜悦、欢快明朗的情绪,而《二泉映月》则以哀怨、悲愤的曲调流露出作者对当时社会的愤慨之情;大提琴独奏曲《天鹅》描绘了天鹅在碧波粼粼的湖面上悠然漫游的优美形象,大提琴如歌的抒情旋律恰似天鹅的吟唱,而钢琴玲珑剔透的琶音又似清澈明丽、波光涟漪的湖面,学生们听着这优美轻柔的乐曲,彷佛身临其境,审美对象的节奏性、韵律性、生动形象性与学生相应的心理因素相互交融,达到了和谐的统一。
二、把握学生审美过程的心理培养
音乐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对人的音乐行为加以描述、解释。音乐课堂教学是学校美育教学最重要的途径,认真组织音乐课的教学活动是实现学校音乐美育教学目标的根本保证。
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音乐作品,在采用曲调的节奏、音域等方面要有所区别,歌词的选择既要考虑到学生的理解能力,也要考虑到主题的思想性。其次,在歌唱教学时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嗓音。我任教的是初中学生,刚好他们处于变声期,特别是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更应特别注意,因为这时他们正处于发生“音变”即由童音转变为成人声音的阶段,所以应避免让他们过多地使用嗓子,在平时教唱时,要防止学生“喊唱”。最后就是要正确对待唱不准音调的学生。在进行唱歌教学时,常常会遇到一些音唱不准的学生,他们唱出的声音会影响其他学生的音乐听觉。作为老师不应该抛弃不管,对他们要加以适当的指导,做到语言亲切、不急不躁,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尽可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任何烦躁和冷漠都会增加学生的紧张情绪和自卑感,所以无论表扬和批评都得掌握好火候和尺度。碰到个别学生在音准、节奏等方面出现问题时,我也经常鼓励他们说“你比过去唱的有进步,相信自己会唱好的”,使其获得一般水平的歌唱能力,而不能歧视他们,让他们对上音乐课信心全无。
三、帮助学生掌握音乐基本知识和技能
要根据每位学生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象简单的音乐语言、音乐常识,认识一些民族乐器,并能听辨它们的音色等。课堂上我经常让学生学一些简单的五线谱知识,把歌曲中的乐句选出来让他们练练耳,训练学生音准的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学习歌曲的兴趣,另外,还可以组织学生看电视、听广播,学一些简单的乐器,如口琴和竖笛。
音乐是情绪情感的艺术,音乐教育不仅在于模仿,更要学会创造,要让学生在学习音乐活动中,自己去创造美的动作、美的声音、美的形态、美的旋律,让学生在学习中创造。在课堂教学中,引起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情绪共鸣则是丰富学生情感的重要途径,要根据教学要求,围绕对歌曲音乐艺术形象的感受,引导学生学习有关的音乐基础知识、音乐语言和表现手段。
由于歌词在学生心理上具有预示作用,可通过对歌曲音乐语言的学习,使学生在学唱演唱歌曲的审美实践中加深对音乐的感情内涵体验,以及对社会意义的领悟,使音乐的功能得以更好的发挥。另外,教师在范唱教学中,要准确表现音乐作品所表现的情感色彩,如果教师的范唱充满情绪、富有感染力,那么学生就能产生比较强烈的情感共鸣。
㈤ 如何提升小学生在音乐课堂中的审美素质
你觉得什么样的音乐才算美?
我觉得提高欣赏力要时间和引导,
还要看时间 场合 气氛。
㈥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意识
在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
器乐演奏是整个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学习音乐的重要艺术实践,是器乐教学的主要形式之一。乐器技能的训练,主要是通过手指的触摸动作来完成的,其手、足、眼、口、脑等多种器官的协调活动,大大激发大脑的整体协调能力,是全脑教育的有效方式。中小学器乐教育是面向全体的基础性教育。器乐演奏的形式及其训练是有章可循的。诚如詹姆士·墨塞尔所言:器乐教学可以说是通往更好体验音乐的桥梁。事实上,它本身就是一个广阔的音乐领域,在这个领域内,它为我们的音乐教学提供了独特而令人高兴的音乐教育价值、效果的可能性。
课标明确提出,音乐课程要以审美为核心,音乐教学必须强调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这就告诉我们,音乐教师是审美教育的实施者,不仅仅单纯向学生传授音乐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审美的音乐能力。
器乐教学作为一种全方位的音乐教学活动,是眼、耳、手、脑的协调动作。实践证明,融乐理知识、演奏技能、音乐欣赏为一体的小学器乐教学是从小提高小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下面就试从就器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音乐审美意识的做一个浅显的阐述。
一、器乐演奏影响学生素质
1、养成良好的聆听习惯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古人云:“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因此,首先就要培养学生专心聆听的好习惯,才能使孩子们逐渐拥有音乐的耳朵。无论欣赏器乐录音还是欣赏现场演奏,学生都要用耳用脑专心聆听,去除任何杂音,让心安静下来。当然,这些习惯不是一日所能养成,需要在音乐教师精巧的设计之下,悉心培养才能完成。例如,有这样一节器乐欣赏课,教师让学生们欣赏器乐曲《北京喜讯到边寨》,教师先在初听前给学生号角的音响,学生一下安静了,教师设计了提问,请学生带着问题初听(乐曲中有些什么特别的音响,仿佛看到了什么场景),学生有了目的后,仔细在音乐中捕捉,于是他们听到了号角声、听到了欢笑等等,然后,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出示图片引入乐曲名称进行更深层次的听赏。
2、培养学生想象力
丰富的想象力是器乐欣赏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音乐是抽象的艺术,这一点是它与绘画、雕塑等艺术门类最大的区别,但音乐也不是不可感知的,它可以通过各种音乐要素使模糊的东西具体化和造型化。同一首作品,不同的人的感受必定是不同的,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里对同一首作品的感受也可能是不同的。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器乐听赏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鼓励学生自由想象,发挥他们的创造性思维,通过“音乐的耳朵”感受不同情境的音乐作品。例如,在欣赏小提琴独奏曲《苗岭的早晨》时,启发学生注意聆听乐曲中模仿鸟鸣的声音和力度的变化,引导他们自然地联想到这是描写早晨的音乐,进一步引导学生想象出不同的早晨的景象,再通过分析乐曲的旋律素材运用苗族音乐的特点,最终联想到这是苗岭的早晨,学生的想像随着音乐似乎“飞”到了苗岭。
二、学习器乐演奏可以增强学生的音乐鉴赏与审美能力
1、培养良好的演奏习惯
良好的演奏姿势对于演奏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教师必须对学生的演奏姿势给予正确的指导。首先要结合器乐教学实践活动,给学生做示范,使学生能够区分正确和不正确的演奏姿势。正确的演奏姿势,和歌唱的要求比较类似,要求站立垂直,精神饱满,有从容之感。坐式演奏,要求上身自然垂直、端正,总之,指导原则是姿势正确自然美观,有利于歌唱和身心正常发育。
另外,使学生懂得呼吸在演奏中是非常重要的,应该掌握好缓吸缓吹、缓吸快吹、快吸缓吹、快吸快吹的基本演奏呼吸练习法。
2、培养扎实的演奏技巧,打下审美基础
器乐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具有演奏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并通过演奏的艺术形象感染和教育学生。为了提高学生的器乐表现力,进行演奏的基本技巧、技能训练是必不可少的。
基本练习的重要性不能忽略。它除了提出学生位置及方法外,目的是从上课的第一分钟起教师就以饱满的激情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且能调动学生情趣的音乐氛围,并体现“情”字的诱导过程。即,练习曲的选用要与所学乐曲的情绪及演奏方法相匹配,以便把学生的感情“领”入作品中,做到“情”字贯穿音乐课的始终。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仅掌握了断、连音相结合的演奏方法,还为演奏处理打下很好的基础。演奏得正确、熟练、每支练习曲应注意难易程度,一般应当由浅入深,每支练习曲都有自己的要求,必须按要求去做,同时要纠正学生经常出现的粗暴式演奏、不按指法规律、随意换气等演奏等问题,不断给予引导及纠正,还要加以说明讲解。
当然,器乐教学过程中也不要过于强调技能技巧,重视演奏技巧是为了提升审美的演奏能力,教师同样要重视在演奏中以情带声。脱离了审美的器乐教学将会使乐曲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挖掘乐曲本身所存在的内涵来进行渗透教育,通过音乐旋律的色彩、力度和速度,去演绎每一首歌曲,使器乐教学真正达到审美的教学目的。
3、引导学生在演奏实践中体会作品情感
在器乐教学过程中,教师选择怎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然而轻松地流露其真情的演奏,是教学中的真正难点。充分利用完整的音乐形象,以情激情、双情渗透式教学,将会使师生耗费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达到音乐教学的最佳境界——通过生动的音乐形象,触动连觉,启发学生情感之源,从而培养学生发现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具体实践步骤如下:
演奏示范: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完整的音乐形象,激发他们自身拥有一条情感涌动的河流,使其在对艺术美的感知和体验过程中,产生学习兴趣。学生通过直接感知审美对象,充分发挥视觉和听觉的审美功能,引导其主动入境。他们不可以从教师的导言中了解歌曲的背景,还可以从教师演奏中了解乐曲所表达的情感。
演奏听赏:如果说教师的第一次演奏其目的是感染学生,那么乐曲的再次听赏则是为更进一步地感动他们,使其更深一层地去体会音乐情绪,提高学生注意力。
乐曲分析:这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与交流的最关键环境,也是一节音乐课中师生教学活动最活跃的一个部分。它需要学生体验、讨论、总结、归纳作品运用了哪些创作手法,旋律线的走向,最被感动的旋律并对其进行分析,体会作者的用意。根据乐曲所抒发的情感,选择哪种演奏方法、吹奏力度去处理,才能更好地表达乐曲的意境,带领学生从中挖掘出较深的思想内涵。教师要通过多角度的启发、引导及以点带面的形式,发挥群体探究的精神,让学生自由自在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在此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能够满意自我答复的良好条件,即启发、调空好问题的关键处,并对学生的看法做到不轻易否定,保护学生的自信,使其从中体会成功的快乐,促进师生之间以琴音之交、以心音之和的朋友式的关系。此环节的正确处理,在学生整个情感体验的过程中起到一个画龙点睛的作用,它能较长时间使学生潜移默化地获得内在的情感体验,且它是隐蔽的、长久的、有效的。
三、学习器乐演奏是开发全脑教育最好的途径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的参与是教学成功的前提。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摆正自己的位置,弱化教学指导者、组织者的角色,强化参与者、合作者的身份,积极引导学生把对音乐的内心感受大胆用语言表达出来,让学生主动参与快乐学习的实践,创设出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生动活泼的音乐课堂情景,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做到关注学生的每一点进步,每一朵智慧的火花,带着一颗童心融入孩子,让他们感受到被欣赏的美好,更加有信心、有兴趣地朝着更好的方向去努力。
陶行知先生曾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音乐是创造的艺术,教师要合理结合学生的认知活动与创造活动,巧妙设计教学活动,通过形象地激发,抓住学生瞬间的直觉感,培养即兴创造,鼓励学生在广阔的想象天地中感受、表现和创造音乐美。小学生的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音乐审美教育的目标精心合理地进行教学设计,组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抓住学生的直觉感受,引导学生进行即兴创作器乐创编教学要的是孩子们对音乐瞬间直觉的创作灵感,而不是排练再排练的精彩表演。我看过成外附属小学的一节器乐创编课:教师用报纸、布条将自己打扮成原始部落的居民形象,课前请学生带来了各自准备打击乐器(自制沙锤、三角铁、石头),教师原始部落的形象,时而稀疏、时而密集、时而跳跃、时而沉重的鼓声,将学生带入情境之中,围着教师,体会着,敲击者着,想象自己成了原始部落的居民在音乐中尽情的自由地舞动、敲击。教师演奏得陶醉了,学生舞得更陶醉了,这个场面十分闪亮。又例交大附小的另一名老师上的“爱劳动”单元,有一个学做的创造活动,教师找了一些扫帚、抹布、水盆、拖布等创设了一个劳动情景,然后请学生们考试大扫除,发挥想像,玩一玩,制作各种音响。于是玩着想着,创作结果是让人惊叹不已的,学生的创造能力是无法估量的,他们用扫帚和和拖布发出了的“刷刷”“嗤嗤”声,让水盆敲出欢快的鼓声,让抹布摩擦发出了“沙沙”等等。欢快而幽默的劳动场面顿时呈现在眼前。此时,教师真是无比佩服和赞叹。即兴创作之火把课堂气氛推向一个个高潮,留下了一个个教学的闪亮点。
总之,音乐是美的艺术,音乐教师是美的传播者,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带领学生走进音乐的殿堂。我们在器乐教学中多思多想,就一定会在某种程度上进一步培养造就小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音乐能力。乐器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起着很大的作用。在新课程中要求乐器进课堂这并不是一句空话。
乐器在课堂教学中能够使学生更快更准确的掌握歌曲的音准节奏以及其他的更重要的因素。乐器教学是因地而异的,也是因学生而异的。比如竖笛教材上从四年级开始学习,而有些学校从一年级就开始学习。在选择乐器的种类上也有很多的差别。目前人民音乐出版社的教材上是以学习口风琴为主的,而我们学校由于各种原因口风琴方面比较难以实施。目前推广的是竖笛。在乐器教学中要先由简到难。以培养学生兴趣爱好为主。这兴趣基础上学习一些技巧性的东西。这样会有更好的效果。
㈦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音乐素养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而且是高级能力,不是普通的能力。是所有学生应具有的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是知识、能力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作为教师不但要教授学生科学文化知识、学会生活更要培养健全的人格、优良的品质做一个阳光向上快乐的人。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下面我就浅谈一下如何培养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的。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人们的思想感情、反应社会现实的艺术。而音乐教育则是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的途径。当今社会,科技和信息的高速的发展,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向音乐教育发出新的挑战。小学的音乐教育是整个音乐教育中最基本的环节,对小学生的人格的塑造、思维、创造力的开发都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然而在实际的音乐教育教学中发怎样促进小学生的音乐素质的提高呢?现在提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好的学习音乐的兴趣,才会有一个愉快的学习音乐的过程。往往老师在教学中采用机械的教育方式,经常会打击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不喜欢学生音乐课上的活泼劲,以为这是在扰乱课堂,严令大家做好,只注重书本的知识,而缺少对歌曲的深入的挖掘,导致小学生对音乐课的反感,更不会产生良好的学习音乐的兴趣了,其实这些都是不对的,因为音乐本身就是自由的、没有束缚的,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发现学生学习的音乐的兴趣,并善于保护和培养,教师要鼓励学生动起来,善于表现自己更好的挖掘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在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培养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美国著名心里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当今的教育不再是过去了,教师应式的教,学生死板的学,而是把教育变的更为艺术,把学生的学变的更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的学,把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在课堂中学生尽情的发挥自己的思维,表现自己的能力,这也正符合我们学校所倡导的“少讲多学、精讲多练”,把学生培养成为课堂的主人。在音乐课堂中教师要以教授学生音乐知识、培养学生音乐素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宗旨,同时把课堂教学变的灵活多样,把教学阵地交给学生,教师只做一名“指挥官”,去引导、点播学生,而不是把学生变成“复读机”,一尘不变的跟着老师学,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成为学习的主人,就要从点滴培养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
三、培养学生的审美教育
《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音乐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可见开展审美教育的重要性。所以在音乐教学中要注意审美的教育,激发学生审美的情趣,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的素质。因为音乐是抽象的听觉的艺术,要注意培养感知的能力来提高审美能力;音乐是充满情感的艺术,字里行间都表达着浓浓的深情,所以要注意在音乐教学中丰富学生的情感的表达来提高学生的审美的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素养。
总之,这些“素养”是需要教师一点一滴培养的,而对学生来说确是受益终生的,为将来具有良好的审美观、价值观奠定基础。归根到底音乐文化包罗万象作为教师的我们还要不断的学习,用知识武装自己多学习、多看书,提升的自己的核心素养,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摸索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来成就美好的人生。
㈧ 如何提高小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能力
在上音乐课之前,首先要把所学的历史给大家同学们讲清楚,嗯,技术是一个词,然后再交,这样能提高审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