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罗大佑《童年》简介
看一下佑叔《封面人物》访谈视频的26分半左右有讲到
视频贴吧里有,网络上也搜的到,为防吞我就不贴了
我了解的大概有这么几点不算大众的信息:
1。《童年》写于佑叔大学二年级(1974)到大学六年级(1978年)[注:佑叔念医学院,七年制],整首歌写了五年才完成。
2。《童年》先有曲后有词,曲子是在他大二放假时去台南看女友,回程时火车上脑中跑出的旋律,而歌词却酝酿了整整五年。
3。关于诸葛四郎和魔鬼党:这是叶宏甲先生在《漫画大王》中连载的漫画《诸葛四郎》里的人物,是台湾早一代人童年的记忆(关于《诸葛四郎》可参见网络)
4。关于那棵榕树:这棵树其实不在池塘边,而在佑叔五岁在宜兰住的时候巷子口的,此处是整首歌唯一与真实不符之处(可参见那个视频的1分20秒左右的地方)
5。首唱这首歌的张艾嘉,收录与《张艾嘉的童年》,佑叔是这张唱片的制作人,《光阴的故事》《是否》等佑叔创作的歌曲亦于此专辑有收入
6。这大概是佑叔传入大陆的第一首歌(我没考证过),由成方圆翻唱,原来的五段歌词中“隔壁班的那个女孩怎么还没经过我的窗前”一段未通过审核,所以大陆最早听到的歌词只有四段
大概就这么多,有什么关于佑叔的问题可以问我。
最后,
罗大佑吧欢迎您的光临!——恋上你的样子
❷ 罗大佑童年传递了一个怎样的情感
1、这首歌的生命力和感染力是十分强大的。除了优美动听的旋律之外,歌词中所表现出来的真挚的情感和对童年生活所作的真实而深刻的描述,更是这首歌历久不衰的主要原因。而每节歌词的最后一行点明这一节的主题。
2、首节写等待游戏的童年:
(1)知了的叫声刺耳又单调,好比学习的枯燥与无聊;
(2)秋千上只有蝴蝶停在上面,使人感到一种无尽的空虚和寂寥;
(3)老师的粉笔还在拼命唧唧喳喳写个不停,“唧唧喳喳”用得非常生动,而“拼命”二字,则把老师的用心良苦与学生的无可奈何形象地传达出来。
3、第二节写爱零食、爱漫画,以及在心里初恋的童年:
福利社是指附属于学校的小型商店,该词在台湾的影视、歌曲中较为多见,在大陆则被称为“小卖部”。师生可以在福利社买到饮料、零嘴、文具等物品。
(1)作者先说“福利社里面什么都有”,接着却说口袋里“没有半毛钱”,这种尖锐冲突的现实令人在苦笑中透着无奈。
(2)诸葛四郎和魔鬼党是台湾六十年代最有影响的一份漫画杂志《漫画大王》里的人物。童年时的作者,最关心的不是学习,而是漫画故事里的人物与情节,——其实儿童时的我们又有谁不是这样?
(3)第三行写初恋的情结,虽然作者只用了一个简单的心理动作,却将初恋时的那种患得患失的忐忑心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4、第三节写迷迷糊糊的童年:
(1)前两节讲的都是学习之外的事情,那些是儿童的天性使然,是自然的、不可抗拒的;
(2)我们的小主人公自然也明白那些是不好的,学生的主要任务当然还是学习,因此不免产生了内疚和不安的情绪。
(3)在这种不可调和的矛盾的对立中,童年的美好时光就这样不知不觉、迷迷糊糊地度过。
如果我们用心去读,就会发现第一行写的是一天,第二行写的是一年,这和第四行“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正好对应起来。
实际上,基本上每节第四行的三个短句和前三行都有这种对应关系。这首诗表面上读来轻松自然,但剖析过后却又显得处处谨严,真正有“芙蓉出天然”的美妙与极致。
5、第四节写好奇、幻想而孤单的童年:
(1)太阳每天东升西落,这是最平常不过的事情,却也能引起孩子们好奇的猜想。
(2)孩子们最愿意看的那些神魔鬼怪的故事,自然也就有了对它们的猜疑和幻想,他们相信世界上是有鬼怪的。
(3)“多少的日子里,总是一个人面对着天空发呆”,虽然寥寥几笔,但无疑却是孤独的内心世界的一幅绝好写照。
6、第五节写盼望假期、盼望明天、盼望长大的童年:
(1)第一行描绘了一幅动人的田园风光,令人想起了在假期里所进行的愉快的远游,也抒发了孩子们亲近自然、向往自 由的迫切的心情。
(2)“彩虹”代表每个孩子心中的梦想,那是用水彩蜡笔和万花筒也不能描绘其万一的。
(3)拥有一张成熟与长大的脸,意味着可以随心所欲的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而不必再听大人们喋喋不休的唠叨,这正是每个孩子最大的心愿。
(4)所以,孩子们都“盼望着明天”,其实也就是盼望能尽快地实现自己的梦想。
这首诗每节的前三行都是对童年意象的描述,第四行则是对这些生活片段所作的总结。由于这些意象具有童年生活的典型性和形象性,因而更能打动人心,使人百读不厌、经久难忘。
全诗分五节,每节四行,通押“言前”韵,韵式自由。语言近乎口语,稍显冗长,因此,这首诗更适合吟诵,而非吟咏。尽管诗句的节奏和散文的节奏相近,但从整体来看,还是有规律可循的,那就是节与节之间相类似的语法结构:前两行都由两个诗句组成,每行大体为四步;第三行大体也是两个诗句,大致为五步;第四行由三个短句组成,音步为四步。这种节间的对称可以使全诗形成一种广义上的节奏,同时也可以把涣散的诗节凝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❸ 罗大佑的童年这首歌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直到读完,还是搞不清楚当初一时冲动买这本书的真正原因,究竟是因为想窥探罗大佑的童年到底和平凡如我者有什么不一样?还是因为随书所附赠的CD?而那些关于童年往事的种种回忆,究竟又会在随着罗大佑的追忆脚步重新回到那个年代里去之后,让自己如何面对自己存在脑海里的片刻回忆的真实性?在这一波以「五年级」等昵称所建构起来的回忆图象里,到底那些是曾经亲身经历过的,而又有那些是被虚构出来而为了迎合同体感被强加上去的?
罗大佑的童年,到底又和我们之间有什么相关?这该要从罗大佑的第一张专辑《之乎者也》谈起。
罗大佑当年在台湾流行歌坛所引起的骚动,当然来自于在他所写的歌里所流露出来强烈的批判意识以及浓烈的时代感,经过了这么多年,再重听《之乎者也》,依然也感受到罗大佑旺盛的改革意识。罗大佑所伴随台湾一同成长的,除了扬弃对风花雪月无关痛痒的歌咏外,所注入的省思意义,不论是对自己所身处的环境,自己所赖以成长的土地,自己所依靠生存的传统价值观,自己早已习惯或不习惯的社会多元变化,都该在生活中成为智性增长的养分,懂得反省思考那些原本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一切,是不是具有基本的合理性?那些总以为是不可动摇的价值观,又随着社会多元化的脚步,可能正在注入新的活力。
台湾的社会力正在透过不同的形式逐渐累积起来,成为一股不容忽视的勃升力量,观照着蠢蠢欲动的社会,适时的颠覆与爆发。旧的正在失去,新的尚未建立完成,变动性越高的社会,越容易感怀起古老的一切,越容易陷入那浓郁的怀旧氛围里。
就当罗大佑唱出新的爱情观时,罗大佑也徐缓地唱出某个世代对童年生活的诸多回忆。当罗大佑不断对台湾流行歌坛注入新的刺激之际,一股浓烈的罗大佑式的论述也正在成形。把罗大佑当成是台湾流行歌坛的新希望,以为他的每一张作品都带来新的启示,于是罗大佑成了象征某个时代批判价值的实践,成为反省的知识丛结,成为文化的表征,一份对台湾关怀的热血赤忱。
而罗大佑的笔,总是以极端尖锐的方式,逼使人们去检视周遭的一切,除了歌以外,罗大佑和社会沟通的管道,除了极少数的访谈自我的剖析,就只剩下那本早已绝版多年的《昨日遗书》。忘不了的是罗大佑式的反省角度,忘不了的是罗大佑不肯妥协的嘶吼呐喊。
罗大佑的许多作品也因此而成了塑造共同记忆的标的,<光阴的故事>代表着对逝去岁月的无尽感怀,<鹿港小镇>则是新旧价值观的冲击,<未来的主人翁>成了对于儿童未来生活的预言,而<童年>,尤其是<童年>,更成了往昔生活甜蜜的回忆,把多少忙于现代生活的人们重新又拉回到记忆里。
也就因为<童年>成了罗大佑不朽的经典,当自从出版了《恋曲二○○○》以后就消声匿迹的他,再重新以作家的身份出现在众人眼前时,所受到的瞩目当然该是空前的。
但是,必须要承认,进入廿一世纪的罗大佑终究已经不再是记忆中的罗大佑了,自从他拿掉眼镜以后,我们就要明白温情主义的脉动已经让罗大佑不再那么以批判作为思考的主轴。而原本期望从他的书写里所要认识及了解的那些思维的线索,此刻或许不太可能以我们熟悉的方式再在眼前出现。
《童年》封面上那个年少罗大佑坐在钢琴前抚着琴键泛黄的身影,似乎也暗示着当岁月已经无情地把许许多多的往事拉得老远之际,我们也只能平铺直叙地尽量捕捉岁月的尾巴,看能不能多抓住些什么。
当联合文学把这本书列为「缤纷」书系时,我们就该明了与文学之际已经有遥远的距离,读者试图去寻找的,应该是罗大佑的童年和自己的之间,到底有多大的关系?这不是光去思索到底是谁抢到了那支宝剑的问题,更该是在台湾风雨飘摇的年代里成长的那一代里,终究是共同经历了一段物换星移的过往。在那物质缺乏的年代里,罗大佑所铺陈的他的童年已经是具有相当好的物质享受的童年。就像个介入者,罗大佑娓娓诉说着自己童年的回忆,读者却又不断地自我跌回隐约的记忆里,和罗大佑的童年交缠着。
这除了窥视以外,又将经历一段怎样的阅读过程呢?除了看到一个曾以批判精神著称的歌手温情地回忆着童年细琐的往事之外,又得到了什么?
必须得承认,在这本徐宗懋执笔的《童年》里,舍去那一张张相片,略去罗大佑的名字,除了突显了在那个时代里的成长记忆,竟什么都没有剩下。换句话说,这罗大佑的童年记忆,像标本样呈现在读者眼前,除了细碎的感怀,又期待在其中读到些什么?
罗大佑并没有真的拿笔记载下自己的童年记忆,而是透过徐宗懋的笔,添加了另一个也许是相同时代背景及生活记忆的「他者」所记录下来的,姑且就算是罗大佑的童年吧!然后就一路追寻到《之乎者也》出版时的心路历程,任意带过只占了一页篇幅的八十五年以后的经历,主要,还是歌颂童年的存在价值。对罗大佑来说,他所期待的是不断成长的动力,不断地回到童年里去探找可以感受到的巨大能量。而对罗大佑的文字有百般依恋的读者,怀抱着以往《昨日遗书》的印象,读起《童年》来,所受到的震憾与打击恐怕不比当初罗大佑突然交出一张温情主义的专辑《家》来得小吧!以罗大佑的思维模式及惯有的批判观点,写起纯然追忆的文字,到底又能突显如何的气质呢?
或许对着迷于罗大佑每次出版有声或文字作品总希望会是一次全新的观感的大多数人而言,更重要的反而是随书附赠的CD《昨日至今》里所收录几首纯音乐的弹奏及未曾出版发表过的几首新作。从罗大佑将音乐创作重心从台湾移至香港,然后顺理成章地转往大陆发展以后,捧着新近的创作却迟迟没有机会在台湾发行的他,或许也利用这次《童年》的出版,试探一下台湾流行音乐市场的脾胃,到底是不是已经遗忘了他?还根本是,罗大佑选择放弃台湾这小小的市场,而愿意拥抱大陆更广大喜好流行音乐的众多人口?把「童年」留在台湾,把「未来」寄望大陆。
宁愿以为是自己想太多了,是自己误把沉重的包袱加诸在罗大佑已是中年而显力衰的肩头上,没办法轻轻松松地读着罗大佑稀松平常的文字作品。老想着他该要把自由主义的人文气质灌注到童年的追忆里,而忽略了他其实也希望能安安静静愉愉快快的回忆,那个属于他一个人的童年。
❹ 童年表达的主题思想罗大佑
就是怀念童年的美好时光
演唱:罗大佑
池塘边的榕树上
知了在声声叫着夏版天
操场边的秋千上
只有蝴权蝶停在上面
黑板上老师的粉笔
还在拼命叽叽喳喳写个不停
等待着下课
等待着放学
等待游戏的童年
总是要等到睡觉前
才知道功课只做了一点点
总是要等到考试后
才知道该念的书都没有念
一寸光阴一寸金
老师说过寸金难买寸光阴
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
迷迷糊糊地童年
没有人知道为什么
太阳总下到山的那一边
没有人能够告诉我
山里面有没有住着神仙
多少的日子里总是
一个人面对着天空发呆
就这么好奇
就这么幻想
这么孤单的童年
阳光下蜻蜓飞过来
一片一片绿油油的稻田
水彩蜡笔和万花筒
画不出天边那一道彩虹
什么时候才能像高年级
地同学有张成熟与长大的脸
盼望着假期
盼望着明天
盼望长大的童年
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
盼望长大的童年
❺ 童年的背景音乐 罗大佑的
怎么发给你?
❻ 罗大佑的童年这首歌哪句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就这么好奇,就这么幻想,这么孤单的童年。
其实《童年》整首歌表达的内并不是我们熟容悉的那个纯真的儿时,而是青春期的反抗和叛逆。
那么复杂的感情都能被歌词和旋律组合一一倾述,音乐真是个神奇的东西。直到有天听到罗大佑,他说”所有的歌都是一种”爱“的表达,那是一种每个人身上都有又被或多或少隐藏表达的一种东西,它是那么的诡异。“
❼ 罗大佑歌曲《童年》赏析
先不说这首经典小品,是耗费了罗大佑3年之久的心血之作;
就是单纯从欣赏的视角,其中的意味足以覆盖广大的受众群。
虽说歌名是“童年”,但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童谣,也不是为了应付领导的校园歌曲。这个童年里,有梦想有无奈有憧憬还有懵懵懂懂的爱情;
从各个方面诠释童年的意义,不仅做到了脍炙人口易于流传,更是在词曲的咬合和意境上下了一番大的功夫。
第一段,
首先勾勒出一幅校园课堂上的图画,有没似曾相识的感觉?相信每个听众都会忍不住窃笑,因为再好的学生也会有走神的时候,歌曲不是抓住学习和大人们期待的那种样子去展开,而是牢牢把握了孩子的心理,把孩子渴望自然的纯真的童心写的晶莹剔透,活泼灵动。
第二段,
但是罗大佑,绝不是曲意逢迎的伪创作人;就算是对孩子也一样,他不是要放纵孩子们的惰性,对于求学的态度他不是苦口婆心的劝阻,而是用反语,让主人公自己说出“寸金难买寸光阴”的箴言;只有真正领悟了,才起到了教育的作用。
从第二段开始,信息量陡然增大;从日常生活的休闲到课间的娱乐到孩子青涩的心事,轻巧的笔触不生硬但是也不肤浅,让每个人都轻易唤起对童年记忆的认同感;
第三段,
内容看似抽象了,其实更好的写出了人丰富的内心世界;虽然不像写实内容那么立体,但是给与人更大的想象空间,幻想,希望,还有了孤单,这种过渡到成熟时必经的特殊又复杂的感情;孩子,不在是家长老师眼里无忧无虑,没心没肺的了,他们有自己的心事自己的烦恼自己的天地,这其中包括了青春期的些许心理特征,所以跨度大大增宽了。
第四段,
一副很鲜亮的田园景象,明媚的色调,正是孩子内心的主色调,虽然他们心里有了小小阴暗的角落;最后作者把感情放在了“盼望”这两个字上,这挺巧妙的,是孩子的盼望,也是家长的盼望,在这个地方其受众群得到了统一,把歌曲的视野和思路彻底打开了。
曲调轻巧,没有扭捏做作;从79年至今,已是有了三十年的经历,但是作品的涵盖性极强,几乎不存在任何时代局限,流传在每一个心中有童年,怀有童心的人中间,注定将成为校园歌曲的旷世代表。
❽ 罗大佑童年什么调
G调 4∕4
❾ 罗大佑唱的童年怎么打节拍
罗大佑唱的《童年》原来的调是1=bB 4/4的,后来也有是1=E 2/4 拍的。
4/4拍指挥:右手:第一拍向下,第二拍向里(左),第三拍向右,第四拍斜向上。左手:第一拍向下,第二拍向里(右),第三拍向左,第四拍斜向上。
一般都是用4/4拍,2/4拍就快一倍,如果用2/4拍太快太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