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浅谈中小学音乐欣赏课中的人文式教育的论文怎么写
相关范文:
谈音乐欣赏课对素质教育的影响
内容摘要: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艺术教育中的音乐欣赏课对青年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情感,提高审美素质,发展形象思维,启迪创新精神。要努力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关 键 词:音乐欣赏课 素质教育 艺术教育
加强青年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我国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现代化人才的需要,也是面向21世纪改革传统教育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实现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那么,如何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以适应21世纪的人才需求呢?其共识是:在对学生进行理论技能教育的同时,还应注重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使其成为既牢固掌握专业本领,又具有广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较高修养的高素质人才。基于上述认识,国家教育部在全国倡导开展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提出重视和加强学校美育和艺术教育,并把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把艺术教育摆到了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这无疑是一个十分英明且具有深远意义的重大举措。
一、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第一,当前的教育状况是艺术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许多学校甚至还没有开设艺术教育课程,这是造成学生素质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之一。第二,艺术教育,特别是音乐教育中的音乐欣赏课,以介绍音乐宝库中的精品为主要内容,最易于向“德、智、体”三方面渗透,并对“德、智、体”具有辅助和促进功能,使四育协调发展。它主要通过聆听和讲解的方式,如阅读分析总谱和介绍有关背景材料来帮助学生欣赏音乐,去感受音乐的美,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它不仅能丰富学生的音乐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增强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丰富他们的思想感情,陶冶高尚的情操,提高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学会感受美、欣赏美,并进一步创造美,是每个人提高自身情操和文化修养的需要,也是衡量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志之一。第三,实践及有关科研成果证明:音乐对人的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的获得与形成,有着极有成效并且不可替代的作用。智力是人才的首要标志。智力素质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智力素质包含多种内容:感知、记忆、想象、专注、敏捷等等,而这些能力是可以通过音乐活动来帮助获得的。无论是科学家的发明创造,还是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都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综合反映。而非智力因素往往直接关系到科学家创造活动的效率、价值和成败。所以非智力素质的培养也是十分重要的。非智力素质包含多种内容,如意志、性格、理想、世界观、体质、美感等等。实践证明,音乐对这些素质的形成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音乐欣赏课对素质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原文地址(由于限制):
http://www.govyi.com/lunwen/2009/200901/286889_2.shtml
参考文献
[1]科普兰.怎样欣赏音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
[2]上海音乐出版社.音乐欣赏手册[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3]戴里克·柯克.音乐语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
仅供参考,请自借鉴
希望对您有帮助
⑵ 琴棋书画常以表示人的文化素养在琴厚重的人文积淀之外,琴的审美在世界音乐
A “宣泄”构成“平和超脱的气度”反义,(2)(6)关系紧密,(4)是总结句。
⑶ 如何培养小学生对音乐文化的理解
小学生音乐兴趣的培养,主要在于三方面:思维的发展,教学切入点,正确的引导。思维的发展是必须的,教学切入点和正确的引导是必要的。只要这三方面能够做到,小学生的音乐兴趣是很容易被调动起来的,另外还要注重音乐课外活动的开展,因为音乐课外活动对音乐课的课堂教学也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音乐作为一种精神食粮,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它只是一个很大范围的名词,具体到日常生活中,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歌曲,舞蹈,戏曲等等。人们在欣赏的同时会对这些音乐做出自认为合适的评价:这个舞蹈很不错,那首歌曲我不爱听,我会唱某段戏曲等等。但是每个人评价的标准都不一样,也就是说每个人对音乐作品得理解有着很大的差别,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每个人对音乐喜欢的程度不一样,音乐审美的层次不一样,那么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也就天差地别了。
大人的音乐审美如此,是因为他们音乐的兴趣不同,那么对于小学阶段的儿童来说,音乐兴趣的培养就更重要了。培养小学生的音乐兴趣,首先可以更加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其次可以增加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再次,从人文角度来说可以让他们懂得怎样去欣赏音乐,怎样去评价音乐;更加专业的说,就到了怎样去创作音乐,创作大众都喜欢的音乐这个更高的境界。
说到小学生音乐兴趣的培养,首先要说的就是小学生思维的发展,如果一个音乐教师把握不准小学生各个阶段思维及心理的发展,那么在进行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就不会很顺利地进行;其次,对于那些专业学习音乐的学生,都有一个共性的问题——枯燥。怎样去解决学生不喜欢音乐与小学生音乐兴趣培养的问题呢?下面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1. 注重学生思维的发展
一二年级学生的思维主要是具体形象思维,低年级学生的思维虽然已经开始有了抽象的成分,但他们掌握的概念大部分是具体的,可以直接感知的,他们难以指出概念中最主要的本质的东西,他们的思维活动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与面前的具体事物或其生动的表象联系着。
从低年级到中年级,这个阶段的学生心理上有了一定的改变。他们不再是什么事儿都听老师的了,开始有了自己的主张,但是还不能判断自己的主张是否正确。教师要想很好地了解学生,就需要首先了解他们的心理。三四年级的学生思维处在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处在这一水平的儿童,在他们的概括当中,已经有了比较丰富的表象,表象的内容也更为精确而富有概括性。因此他们的概括虽然还有一些外部的,非本质的特征或属性,但是内部的,本质的特征或属性大大增加。
进入高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思维更进一步,教师如若要学生听话,就更应该把握学生的心理。因为小学高年级儿童的概括开始以本质抽象为主。这一水平的儿童能对事物的本质属性,内在联系进行概括。但是,由于知识经验的限制,小学儿童的概括还只是初步接近科学的概括,对那些与具体事物相距太远的高度抽象地概括活动,还是非常困难的。所以,这一阶段学生的思维只属于初步抽象思维。
了解了小学生各个阶段的思维情况,再对他们进行教学,就能够抓住他们的心理以及思维,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2. 找准教学切入点
面对刚从幼儿园升到一年级的小学生,他们的心灵是一张白纸,教师可以任意去写,但是教师要注意,一定要把最美好的东西写进去,要从各个方面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所以,在低年级的音乐兴趣培养当中,应当以具体的事物为切入点,让学生对音乐做出自己喜欢的理解,比如说不由自主地表演,有感情的演唱等等,教师对此应当适当的表扬,以激发其他同学的积极性。音乐教学中应善于观察学生,若他们对此不感兴趣,就应该马上改变教学方法,使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日益的浓厚,而不能产生厌烦情绪。
从低年级到中年级,这个阶段的学生心理上有了一定的改变。处在这个阶段的学生应该怎样去培养他们的兴趣呢?首先搞清楚他们喜欢哪些音乐?三四年级的学生还是会喜欢课本上的歌曲的,但是有一部分歌曲如果老师不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学生就不会喜欢。因为三四年级的学生有一部分思维还处在具体形象思维,所以那些较欢快的,很形象的歌曲会受到他们的喜欢,而抒情的,抽象一些的歌曲他们因为不好理解也就不会喜欢。对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用形象的比喻来解释抽象的东西,用故事,简笔画等等学生喜欢的形式来引入,就能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其次,用课外的音乐活动来带动他们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可以组织合唱队,鼓号队,口琴兴趣小组,竖笛兴趣小组等等。学会了乐器,就可以让学生试着演奏学过的歌曲,增加他们的成就感。进了合唱队,鼓号队,在这种环境中,学生会感到音乐的奥妙:乐器的独奏与合奏竟有这么大的不同,居然能够表演出这么好听的音乐。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就会逐步的被调动起来。
进入高年级的学生,由于他们思维的变化,课本上的歌曲对他们来说已经不那么喜欢了,特别是近些年来流行音乐的发展,使小学高年级阶段的学生盲目崇拜,喜欢这个歌手,那个明星,而不再喜欢课本上的歌曲了。那么,这种情况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应该怎么办呢?一定要找准切入点。可以找一首同学们都喜欢的流行音乐,学生齐唱,教师反问:这首歌曲的调式,感情色彩,拍子等等。找一些关于此歌的问题,有的问题学生回答不上来,老师在这种时候就要从各方面来引导学生:“这些歌曲都是很简单的,为什么同学们回答不上来”,“连这么简单的歌曲都分析不了,还有什么可喜欢的?”。接下来教师就应该告诉学生,首先要把课本上的知识学牢固,再去学这些歌曲。“连课本上的只是你都不会,怎么去学习流行歌曲”,“有哪位同学是直接学习乘法,而不学加减法的?”。运用激将法,告诉学生学习应该循序渐进。这样,学生就会喜欢上课本上的歌曲。当然,在用这种方法进行引导的时候,教师对流行音乐也应该有一定的研究;其次,教师可以找一些学生喜欢唱的,又适合学生唱的流行歌曲进行教学。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也会明显提高。不过在这样教学时,目的要明确,教学目标不能脱离教学大纲,否则将会适得其反。
教学切入点的寻找,也跟教师的经验水平有直接关系,所以这就要靠教师在教学中积极摸索教学经验,使教学水平更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也很高的。
3. 正确的引导
学生的学习,跟老师的正确引导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特别是小学生,他们的自制力和思维的发展还不完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正确的引导。
从五六岁就开始学习音乐的学生,他们的音乐感知能力会领先于其他同学,但是,专业的学习音乐,其过程是很枯燥的。因为大部分儿童都是通过乐器来学习音乐的。学习音乐当中,无数次的重复会使他们感到很厌烦,这种情况应该怎样进行纠正呢?首先,找出不喜欢的原因:是不是因为太枯燥?还是教学方法不对头?然后,多运用无意识的教学,使学生在无意识的状态下掌握所学内容,增加其成就感,有了成就感就还想学习新的知识;其次,摸准学生好强求胜的心理,同学之间互相比较。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而然的被调动起来了。
中年级的学生,参加音乐课外活动的积极性是很高的,在进行音乐活动的同时,教师应该把音乐活动的内容同音乐课上讲的东西结合起来,积极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使音乐教学与音乐课外活动是相通的,这不管对于教学还是课外活动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的。
在小学阶段,学生参加音乐课外活动的积极性还是很高的,这一点跟中年级的学生要求与做法还是基本上相同的。但是对待五六年级的学生,教师更应该像是学生的朋友,而不要像学生的上一级。这样,学生会很欣赏你的,跟学生拉近了这一层关系,学生就会为老师卖力的表演,积极性自然而然的就调动起来了。
总体来说,小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很高,但是如果教师引导的不对,学生就会从喜欢到厌烦,并且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在此,笔者认为培养小学生音乐兴趣的有效途径有三种:1.注重学生思维的发展,2.找准教学切入点,3.加以正确的引导。这样,学生的音乐兴趣就会逐步的调动起来,恶性循环就会变成良性循环,祖国的音乐事业也会蓬勃发展!
⑷ 音乐课程性质中的人文性体现哪些方面
音乐包含着人文知识
音乐抒发人的情感
音乐利于培养情操
⑸ 做一名小学音乐老师有哪些是需要注意的
为了提高中小学音乐教师的综合素质,促进中小学音乐教学卓有成效的整体提升,国家教育部每两年举行一次全国音乐教师基本功展示活动,各级教育管理部门每年都举办一次音乐教师基本功的比赛,.对于“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基本功”都有一个更清楚,更全面的认识。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整体推进,中小学音乐教师基本功的认识、学习和提高又有的求,我在多年的中学音乐教育教学中作了如下的几点思考和探索。 1.音乐技术基本功 音乐技术基本功实际就是音乐学科的理论和技术水平,是一个合格音乐教师的基础和前提,具体说来就是大中专学校音乐教育专业所开设的几门课程:如声乐,钢琴,舞蹈,合唱与指挥,视唱,练耳,乐理,欣赏,音乐史,教学法……还有层次高一点的和声,曲式,分析,作曲,配器等等音乐理论和技术课程,这对于今天的中小学音乐老师来说,不存在主课和副课,主修和选修的要求了,即使在读书期间由于种种原因没有选修的课程今天也不得不补上这些必备的科目。 2..舞台演艺基本功 舞台演艺基本功本来是对职业演艺员的要求,但对于“新课标”要求下的中小学音乐教师来说应该是必备的,否则“音乐表现能力”这一教学价值教师无法很好地实施。表现是实践性很强地音乐学习领域,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性内容,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信的演唱,演奏能力及综合性艺术表演能力,发展学生的表演潜能及创造性潜能,使学生能用音乐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并与他人沟通,融洽感情,在音乐时间活动中使学生受到美的愉悦,受到情感的陶冶。尽管发达的现代传媒可以把世界上最高最强最好的艺术形象瞬间展现在学生眼前,但学生依然感到遥远,仿佛不是人为的,因为那是电子的,虚拟的,缺乏足够的感染力,没有活生生的人的表演来得亲切和自然,这个重要的教学实施应该是我们音乐老师尽可能的职责,所以音乐老师应该具备一定的演艺能力,即歌唱表演能力,乐器演奏能力,舞蹈表演能力等舞台演艺基本功。 3.教学创造基本功 音乐教师的教学创造基本功我是从两个方面来理解的,一方面是音乐、舞蹈和曲艺等剧本的创作和编导,另一方面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出来的创意和灵性。音乐、舞蹈和曲艺等剧本的创作和编导,实际就是排节目,第二课堂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中小学音乐老师在学校利用课外时间给学生排练节目是不可推辞的责任,这件极富创造性的工作曾使很多音乐老师妙笔生花,乐不可言。另一方面,课堂教学中表现出来的创意和灵性,被传统的教学模式禁锢了很久很久。音乐,是具有抽象性,多解性和模糊性的艺术,它的特征给人们对音乐的理解与演绎提供了想象、联想的广阔空间。长期以来,教师习惯于把学生当作教学的对象,知识的承载体。在音乐课堂上,一味的强求学生进行枯燥的知识训练,不厌其烦的、长时间的讲解乐理知识,要学生记住大量音乐家的生辰年月,代表作品等。这种做法,极大的损害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积极性,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此,老师首先要重新调整自己的位置,变支配者、管理者为协助者,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通过组织、点拨,引导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拓宽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提高学生健康的审美意识,为学生创设一个高度自由的想象与创造的空间,通过对音乐的创造和再创造(音乐表现)更充分地理解音乐,热爱音乐。例如音乐教学中的即兴创作与即兴创造:可以是节奏、旋律的即兴问答、接龙、重组等,也可以是渗透在音乐 教学的各个环节:为歌曲配节奏,乐句填空,为旋律即兴填词,命题创作、为歌曲、乐曲编配新的演唱、演奏形式及为歌曲、乐曲配伴奏,音乐小制作,为诗歌朗涌选配音乐,为舞蹈表演选配音乐等。在创作活动中培养学生敏锐的听觉;迅速的反应;富有表现力的节奏感;对音乐结构、形式的感知;对音乐的形象、表现的理解与表达;高度的集中注意力和默契的相互配合。也就是说,音乐课中“创造”并不是过分偏重于理论的指导,也不是有些人所理解的“学作曲”,以学生作了多少“曲”作为“创造性”的标志。这一切都要求教师本身所具备的创造基本功来完成。 4.音乐制作基本功 音乐教师的音乐制作基本功主要使指电脑音像的制作技术,说起“电脑音乐制作”,在当今社会上,对于从事音乐艺术工作的人来讲,早已不是什么陌生的事,对中小学音乐教学及活动的积极影响使有目共睹的。的确,电脑音乐制作技术给予我们的工作带来了许多方便. 5.文化理论基本功 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文化理论基本功主要使指音乐老师的音乐鉴赏能力和与音乐相关的综合文化素养,它不应该只是停留在热爱音乐和谈论音乐这个层面,音乐与相关文化是音乐课人文学科属性的集中体现,是直接增进学生文化素养的学习领域。它有助于扩大学生文化视野,促进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表现,创造以及艺术审美能力。这一领域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师的文化理论水平起决定性的作用。例如:教师创设的教学环境、教学过程加强对人文精神的渲染,关注学生的精神、洞察学生的心灵世界,全方位的关心他们具有一定的文化积淀的中小学音乐老师,在音乐教学中能够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具备较为完善的人格,也就是具备一定的人文素质,这是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 6.课堂教学基本功 中小学音乐教师的课堂教学基本功不应与文化课的要求相抵触:首先是仪表端正、自然、大方、得体和认真的教学态度;寓育人于教学活动中并具有自身教学特色,能吸引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教学风格,然后是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表述观点正确,概念清楚,重点突出,详略及难点处理得当;用普通话讲课,语言准确、简洁、生动;书法流畅美观;多媒体教学技能熟练,最后是教学过程各环节连贯,教学时间分配合理。 中小学音乐教学的整体提升,离不开中小学音乐教师的综合素质,靠的是音乐教师的基本功。教师的基本功绝不是弹琴唱歌跳舞的表演和写文章,更不是精雕细作的某一堂师生“做秀”的音乐课,而是把扎实的基本功转化为课堂教学能力,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整体体现。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基本功的培养和提高是多途径的,不仅可以靠音乐师范院校的培养,还可以通过继续教育等途径教师自己加强和提高现有的能力和水平。可喜的是研究和思考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基本功并坚持不断的实践与探索,早已在全体音乐教师中开展得有声有色,相信决不会辜负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
⑹ 求一篇音乐论文,关于音乐与人文的。
国有着悠久而丰富的音乐分化遗产和优秀的传统,有独特的美学思想,理论体系和创作方法。由于民族音乐文化长期根值于人民生活的土壤之中,为人民所喜爱,所以,重视民族民间音乐,就是尊重本民族人民音乐欣赏习惯的连续性,运用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实施美育,就可以极大提高这种教育的感染力、可行性和深刻性。
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思想家让·雅克·卢梭曾说过:音乐艺术不在于对象的直接摹仿,而在于我们的心中唤起当看到这一事物时所体验过的情感。音乐作为22艺术所给予人的艺术感受叫美感,通过美感使人们得到思想感情上的满足。同时,在潜移默化之中通过艺术所反映的生活美在欣赏者的思想中引起情感功名和情感体验,从而祈祷激发人们的生活热情,最终达到服务于社会的目的。
审美就是感受、感知和创造美,是人类一种主动追求没的实践活动。它要凭借相应的审美对象才能完成对象对于主体的意义在于对象上面所凝聚的生活和精神的实质。一方面,人们在审美活动中通过形象,促进情感来理解和体察对象世界;另一方面,审美又是一种高尚的情趣,是一种自由的鉴赏,美作为一种理想与道德境界紧密项链。康德认为,人的审美判断同时具有认识和道德的双重属性。审美教育,是培养人感知、感受和创造没的教育,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审美情操,即美育。通过审美的陶冶达到生命的和谐和思想的升华。
那么,作为审美对象的民族民间音乐究竟美在哪里?作为民族民间音乐精髓的民歌、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及民族乐器曲何以能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延续发展至今?并对我们产生深远的影响?这得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一)民歌--朴实美、简洁美
民歌是由劳动人民集体创作的,并在人们一代一代的口头相传中不断得到完善与发展的一门艺术。一般都短小精悍,易于传唱、记忆,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地方特色。如蒙古族民歌《牧歌》、陕北民歌《脚夫调》、《兰花花》等这些作品,在音乐语言、音乐风格上都单纯朴实,清新自然,音乐没有繁复的地位,又没有浓重的和声,知识在独具特色的伴奏音乐的陪衬下,充分发挥旋律的美丽,整个音乐朴实无华而又充满生机,使学生易于接受,同时又能产生极大的感染力。
(二)戏曲音乐--特色美、精致美
戏曲音乐由于它是音乐与戏剧紧密结合的综合艺术,既具有音乐艺术的听觉特征,又需要与剧情紧密结合,需要塑造人物形象,还得注意与舞台动作的配合;既要有戏曲的剧种特色、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有要有代表本剧种的声腔、语言的地方特点及时代特征。如《迎来春色换人间》就体现了上述特征,这一唱段,作品从内容出发、从人物出发、根据唱词的格律、情绪,予以精雕洗琢,深刻地表达了剧情,塑造了完美的人物形象,运用其独特的艺术手段,通过剧中的人物与情节给人以麦的艺术享受,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⑺ 什么叫人文素养的积淀怎样培养人文素养
http://ke..com/view/211860.html?wtp=tt
例句----司马迁轻叹:“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莎士比亚借麦克白之口怒斥:“生命中除了声音与狂热别无他物!”一时间,仿佛身上的锦衣华服被剥得一干二净,露出一具丑陋畸形的肉体,无地自容。
,奥林匹亚山脚下的特耳巴神殿内,那座镌刻着“人,认识你自己”的石碑依然纯洁神圣。悲剧把人生有价值的毁灭给人看,喜剧把人生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违背了先贤的旨意,在哭笑不得,悲喜交加的痛苦中,迷失自我。
太久没有听到陶潜悠闲的牧歌,大久没有重温梅妻鹤子的生活。人文素养的新鲜空气,正在城市里消弭。陈眉公在《幽窗小记》里望天上云卷云舒看庭前花开花落的灵韵,如今又停在哪里?一边按美的法则编织生活,一边又把美从生活里剥得一千二净。
《圣经·新约》的福音书中,耶稣教导门徒:“你们积累财宝在地下,会锈坏、被虫咬、被盗走;你们应在天上积累财宝。你们天上的财宝在哪里,你们的心也就在哪里。”物质生活再繁荣,也是虚名浮利,而精神的财富、人文的素养,却是丰富的,也将永存。拥有了精神的充实,即使肉身不在天堂,天堂亦在每个人心中。
⑻ 学生需要具备的主要人文积淀有哪些
(一)文化基础
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回识和技能答,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1.人文底蕴。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
2.科学精神。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
(二)自主发展
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
3.学会学习。主要是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
⑼ 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到音乐教学中
中小学传统音乐文化进课堂的几点思考
(一)多维度、多渠道开发课程资源在传统音乐文化课堂实施过程中,应以教师为教学主体,多维度、多渠道地不断开发和利用本地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传统资源。应结合本地区特有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开发具有地区和学校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同时,整合并筛选优秀的网络资源,让学生以较快的速度获得最大化的音乐资源信息。
开发特色校本课程。教材在教育发展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它承载着国家的教育政策取向。教材的编制一定要遵循大纲的要求,从音乐学科的特殊性出发,将素材性资源和实践性资源都整合进特色补充教材。
教材的开发,从最初确定编写人员、研究编写框架、确定编写内容、修改完善到后期审查、出版、实验、反馈、再修改完善直至推广使用,是一个连续的、有承接性的动态过程。通过长期调研我们发现,校长对音乐特色校本课程的重视程度决定了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效果。
民族音乐进课堂实施得好的学校,其校长基本都非常重视音乐学科的教育。他们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更让孩子们感受到民族音乐文化中所蕴含的民族情感。
这类学校会经常组织学生参加校外的各种活动甚至组织专场演出,他们的音乐节目在各级各类文艺比赛中也频获佳绩。学校由此有了展示学校办学特色的窗口,而学生也有了展示自我的平台,从而使学校更加重视民族音乐的教学。这不但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的整体文化素养也得到提升。
(二)引入带有传统文化色彩的歌曲在小学音乐课堂里,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在不断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的过程中,提升整个民族的凝聚力。所以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民族的传统音乐引入课堂。
例如,《北京喜讯到边塞》《新疆好》等经典的传统音乐表达了新中国成立之后,各民族的劳动人民在不断奋斗的过程中,在党的领导下,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表达了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之情。这可以让学生在深刻理解与感受这些歌曲的过程中,增加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此外,教师还要因势利导,引导学生了解不同的民族歌曲在创作的过程中集结了各族人民的智慧,让学生了解不同民歌所表达的精神内涵。教师在课余时间还可以组织学生建立歌唱队或者演剧队,鼓励学生在节假日或者活动的时候上台为大家表演。
(三)丰富和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我们常说音乐教育有方法、无定法,可视各校的具体情况而定。因此,课堂教学模式也无需固定,应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教育的需要等,以创新的理念打造丰富的、多样化的教学模式;采取多种教学方法相互融合,追求开放、民主和创新,以适应新时代音乐教育发展。
对传统民族音乐的教学,我们同样要秉持这样的课程理念。具体的教学方法也是如此,可主要采用鉴赏式、讲授式、模块式、实践式,结合讲座式、案例式、示范式等,通过聆听、歌唱、演奏、编创及综合艺术表演等多种实践活动进行实施。
(9)小学音乐人文积淀扩展阅读
中小学传授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意义我们提倡在基础音乐教育阶段要重视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授,其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民族音乐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作用,同时使学生能主动接触传统音乐,并成为传统音乐文化的受益者。
通过民族音乐进课堂的方式,对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传授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让地方民族音乐进入中小学课堂,对于引导学生领略本土民族音乐魅力,培养其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均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通过民歌了解民族文化和民族历史传统音乐文化是民族传统文化的本源文化,特别是民歌,是最根本的母语文化、母体文化。民歌是人民生活的真实反映,是历史和文化记忆的积淀。而基础音乐教学过程中最常用的手段便是歌唱,歌唱又是最有效、快捷的文化传承方式之一。歌唱可以让沉淀、凝滞的传统流动起来,在流动的过程中不断融入新的社会及文化要素。
(二)通过传统音乐构筑追求和谐的价值取向我国所倡导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社会。我国民族音乐文化所具有的价值功能,是广大劳动人民的精神需求和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这也是民族音乐生存、发展与繁荣的根本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