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语文课中如何巧设悬念,导入新课
精彩的导入对一堂新课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好的导入语就像唱戏的开台锣鼓,未开场先叫座儿。它可以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非常重视新课的导入,从圣人孔子的“开讲”到被推崇为教育学上的哥白尼的夸美妞斯的“起始课”概莫能外。在语文教学中,更应重视新课的导入,利用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温故知新式导入
温故知新式导入是指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已学过的有关知识或生活经验导入新课的方式。这种方式是新旧知识过渡的桥梁,既可以帮助学生复习巩固旧知识,同时又带出新课。比如,我在教读《藤野先生》这篇文章时,设计了如下导语:“同学们,我们曾经到过鲁迅的《故乡》,结识了闰土和杨二嫂,也看过先生的《社戏》。领略到平桥村的纯朴风情,还到过先生小时候的‘白草园和三味书屋’,欣赏了白草园的妩媚,并聆听了寿镜吾老先生的读书声,今天我再带领大家去结识先生的一位日本老师《藤野先生》。”这样导入不但把以前所学的鲁迅先生的文章全连了起来,而且还自然而然地引出了新的内容,学生的情趣一下子调动起来了并很快进入了学习状态。如讲《爱莲说》文,可这样导入:“我们曾学过杨朔的《荔枝蜜》和贾平凹的《我的小桃树》,这两篇文章都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试回忆这两篇文章各托什么物?各言什么态?”明确答案之后接着说:“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爱莲说》也是一篇托物言志写法的文章。让我们一起看一看,这篇文章所托之物是什么?所言之志又是什么?”这样,学生复习了旧知识——托物言志的手法,进而领会新知识——托物言志的手法在文言文中的运用及其特色.。这种方法,不仅能“温故知新”而且还能使学生明确新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好奇心,使学生的思维集中到教材的重点、难点上来,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悬念式导入
悬念式导入是通过揭示疑难,引起悬念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导入新课的方法。这种方法着眼于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一上课就形成认知冲突,使教学紧扣学生心弦,提出带有悬念性的问题,创设出学生探求知识的最佳情境。例如教读《七根火柴》一文,我这样设计导语:“同学们,有谁没见过火柴?有谁没用过火柴?火柴是极普通的。但是,在60多年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你们能想象出一根极普通的火柴曾发挥过多大的作用吗?挽救了多少
革命战士的生命吗?你知道无名战士为了保存七根火柴,付出了多么高昂的生命代价吗?当学生为悬念所吸引,思维进入积极状态时,我再设置第二悬念,无名战士身上的火柴,在生命极度衰弱之时,却没有为自己点燃一根火柴,这是为什么?这是什么精神?”这样设置悬念,一环扣一环,可以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达到教学目的。如《纪念白求恩》一课的导入:“请同学们看课本封面后最后一幅图像,他是谁?一个外国人,白求恩!他的肖像为什么能出现在我们的课本里,与伟大的鲁迅先生并列在一起?他满头银丝,年逾半百,为何来到中国?他为何长眠在中国的土地?‘秋风吹着细雨,延水奏着哀曲’,他牺牲了,人民为何这般哀痛?他具有什么精神?毛泽东为何写文章赞扬他?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向他学习?让我们一起来听听毛泽东的评价吧!”一连串的发问,在学生心中设下了一个又一个的悬念,激发了学生探索、学习的兴趣。
启发式导入《学记》中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就是说老师要引导,鼓励和启发学生,而不要牵着学生走,也不要代替他们作结论。如在教《看云识天气》时,我这样导入:首先出示小黑板,上书几条谚语:
1、天上沟沟云,地下雨淋淋。
2、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3、天上鲤鱼斑,晒粮不用翻。
4、东虹轰隆西虹雨。
学生看后,津津有味,我趁机启发道:“这几句谚语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同学们读后可以得到哪些启示?看出哪些关系呢?学生自由讨论发言,最后总结:我们可以从中发现两种关系:①天气和农业生产和人们日常生活密切关系,因此我们必须随时关注天气变化;②天气与云的变化有着内在联系,因而我们可以看云识天气,板书题目《看云识天气》。
情境式导入情境导入就是根据课文内容渲染某种气氛、创设某种情境以激发学生情绪导入新课的方法。这种方法着眼于先让学生具体地感受课文设定的情境,然后在特定的氛围中开始学习。比如我在讲《斑羚飞度》这一课时,先讲了一个故事:同学们,也许你们曾听过一个发生在西藏地区的故事,一天清晨,一位老猎人从帐篷里出来,正准备喝一碗酥油茶时,突然看见不远处的草坡上站立着一只肥肥壮壮的藏羚羊,他眼睛一亮,转身回到帐篷拿来杈子枪,举枪瞄了起来。奇怪的是,那只藏羚羊并没有逃走,而是用乞求的眼神望着他,然后冲着他前行两步,两条前腿一弯“扑通”一声跪了下来,两行长泪也从它的眼里流出来。老猎人虽然吃了一惊,但他并没有被藏羚羊的行为所打动,枪声响起,那只藏羚羊应声倒地,倒地后它仍是跪卧的姿势,眼里的两行泪迹也清晰的留着。老猎人的手颤抖了,当老猎人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打开藏羚羊的腹腔时,一切都真相大白了,原来在藏羚羊的肚子里静静的卧着一只小羚羊,它已经成型。显然藏羚羊之所以弯下笨重的身子向猎人下跪,是在乞求猎人保全自己孩子的一条性命啊!同学们,动物亦是生命,动物亦有情感,这只将母爱浓缩于深深一跪的藏羚羊,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斑羚飞渡》将又一次震撼我们的心灵,使我们的灵魂低头。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故事,去感受那悲壮而感人的场面吧。板书题目《斑羚飞度》。这样就能很快让学生融入到那种课文的那种情境当中体味到斑羚精神 ,引起学生的深入思考。
虽然它仅仅是一个小小的开头,却熔铸了教师的智慧,凝聚了教师的心血,体现了教师的素养。 新课导入的方式林林总总,精彩纷呈。在语文教学这片土地上,它们犹如一株株奇花异草,弥散着诱人的芬芳,焕发着灿烂的光彩。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学方法是灵活多样的,新课导入的方法也是灵活多样的。但不管怎样,新课导入语必须具有针对性、启发性、趣味性和循序渐进性等,只要正确、巧妙地导入新课,就一定能收到更佳的教学效果。
❷ 采取哪些有效导入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巧妙导入新课,提升学习兴趣成功的课堂导入对于学生听课的效果作用巨大。
在一堂课回开始时,老师答要使用多种方法进行新课导入,避免单调和重复,以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
比较常用的导入课堂的方法有故事导入、设问导入、悬念导入等。老师可以根据课堂内容的不同情况采取相适应的导入方法。
现代教学条件下,也应该尝试一些新的手段方法进行课堂导入,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积极使用多媒体进行课堂导入,如播放短片,制作与课文背景相关的幻灯片介绍作者和文章构架。如条件不允许,作为老师也应该尽力的使课堂导入变得生动活泼,可以配合录音机播放音乐进行课文的诵读,让学生能在相对舒适的环境下欣赏课文,也可以利用一些插图或者图片进行课堂导入。
总之,课堂导入的方法很多,对于正处在学生阶段的中学生来讲,老师别出心裁的导课会增加更多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全神贯注地带着思考去迎接新的课堂。
❸ 语文课上,这是什么导入 悬念导入
俗话说得好,万事开头难。一堂语文课也是如此。课导入得好坏,直接影响课的质量,课导的好,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果课导得不好,学生就会缺乏对学习的兴趣。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因此教师在导入新课时,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创设一定情境。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上好一堂课,有时也需要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有时在导入时创设好情境,为学生学习整篇课文起着重要作用。如在教学《老师,您好!》这篇课文,教师可以这样导入,“自从跨进学校大门,老师就成为我们最好的朋友,他们教我们读书写字,教我们唱歌跳舞,把我们引入科学的殿堂,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陪伴我们度过美好的学习生活。”“9月10号,是一个特殊的日子,这一天是我们所有敬爱的老师的自己的节日——教师节。让我们一起对所有的老师说一声:‘老师,您好!’”“《老师,您好!》这首诗歌就把我们要对老师说的话说出来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认识一下作者眼中的老师,体会一下作者对老师的感情。”学生们听到这样的导入,不用老师多讲,他们就已经对教师充满了敬意,就会用饱含深情的语调来颂读这首诗。二、情境导入,揭示课题创设一定的情境,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如在教学《徐悲鸿励志学画》这篇课文时,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出示徐悲鸿“奔马”图几幅,把放大的课本插图也一起出示,鼓励学生欣赏讨论。在学生讨论后教师可以这样导入“徐悲鸿的奔马为什么画得这么传神,徐悲鸿绘画技艺为什么会如此精湛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课文,它会告诉我们其中的原因。”然后教师半数课题:徐悲鸿励志学画,让学生齐读课题。这样导入揭题就让学生对文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对徐悲鸿这位画家充满了敬佩之情。三、谈话导入,扣题引发利用谈话的方式导入新课,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对学生获得新知识起着重要作用。如在教学《但愿人长久》这篇课文时,可以这样谈话导入:“我国有许多别具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元霄节等。中秋节时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早在唐朝初年就成了固定的节日。中秋节月亮圆圆的,象征团圆,这一天人们家家欢欢喜喜聚在一起,赏月、吃月饼,因此中秋节叫团圆节。中秋节又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富有诗情画意、最富有人情味的节日,历史上流传许多脍炙人口的优美诗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课文《但愿人长久》(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这篇课文以故事的形式,讲述了我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著名的中秋词的协作经过。题目《但愿人长久》取自苏轼这首词的下阙最后一句。”根据这样的导入,教师可以这样“扣题引发”,“看到这个题目,大家会产生哪些想法?”“但愿”是什么意思,“人长久”是什么意思,又为什么要“但愿人长久”呢?为解决这些问题,请大家打开课本,自读课文,让学生慢慢进入文章内容。四、回忆影片,揭示课题在教学《虎门销烟》这篇课文时,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教师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看过电影《鸦片战争》吗?能不能说说这部影片的概况呢?(学生自由说,教师小结)”教师继续导入“《鸦片战争》讲的是1840-1842年英国对中国的侵略战争。战争的起因是:从18世纪末起英国就对中国大量输出鸦片,1838年达4万余箱。鸦片泛滥,使中国大量白银外流,银价飞涨。财政困难。1838年清朝政府派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1839年6月3日至25日,林则徐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275万公斤,同时多次打退英军挑衅。在这种情况下,1840年6月在英军在美法的支持下发动了震惊中外的“鸦片战争”,电影《鸦片战争》就是讲的这段故事。”“这篇课文记叙了中国这段屈辱的历史时期,民族英雄林则徐带领中国人民禁止鸦片的历史事实,课文中处处体现了禁止鸦片,销毁鸦片的坚强决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虎门销烟》这篇文章,体会当时人们的欢快心情和爱国情怀。(板书课题:虎门销烟)。”教师如此导入,学生的爱国情绪就感染了。对课文的学习也就更加有兴趣了,对课文内容的印象也就更加深刻了。五、揭题导入,引发疑问如在教学《九寨沟》这篇课文时,教师科研这样导入“在20世纪70年代,一群伐木工人在一片莽莽丛林中发现了一处地方,这处地方景色非常奇妙,很快,这个地方就成了人们观光旅游的好去处。1982年,这里成为国家首批重点风景名胜区;1987年,这里又被列为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主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2年,这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纳入了《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1997年,这里又被纳入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网络,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惟一同时获得这两项殊荣的景区。这个地方是哪里呢?它就是九寨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板书课题),”在导入之后,教师可引发学生疑问:“读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呢?学生质疑:九寨沟在哪里?为什么叫九寨沟?它是怎样一条沟?接下来学生就可以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课文。六、谈话导入,启发思考如在教学《开天辟地》这篇课文时,可以采用这种方法。教师可以这样谈话导入“同学们当我们眼望蔚蓝的天空和广阔的天地时,心中一定曾经想过:这天地是从哪儿来的?其实,这个问题,古代的人也曾经想过。他们想出了种种答案。我们今天所写的一篇课文,就从一个方面回答了这歌问题。它的题目是《开天辟地》(板书课题)“辟”是“开辟”的意思。”“开天辟地”有三个意思:一是说天地本来是混沌一片,自从盘古用斧和凿分开天地之后,才有了世界。才有了人类,才有了人类历史。二是以前“前所未有,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三是用来比喻“开创空前宏伟的事业。”“课前,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请你们说说: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内容?”“看到《开天辟地》,同学们会提出什么问题呢?”教师这样导入新课,会引起学生积极的思考。七、激趣导入,揭示课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就能学好每篇课文,这就要求教师在导入时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桂花雨》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现在正值金秋十月,校园里的桂花树满树生香,随风飘逸,弥漫四方,整个校园都沉浸在香甜的气氛里,给我们带来了美好的享受。因为桂花的花香持久,沁人心脾,所以历代文人墨客经常用诗词歌颂它。我相信大家已经收集了不少有关桂花的诗句,我们现在来对一对诗如何?”这样导入以后,教师可这样揭示课题,“大家找到的关于桂花的诗还真不少,可见我们和这些文人墨客一样都很喜欢桂花。今要学习的课文也与桂花有关。(板书并读题:桂花雨)”又如:在教学《雾凇》这篇课文时,教师可这样导入“同学们,大家知道吗?我国有著名的四大自然景观,它们是长江三峡,云南石林,桂林山水,还有就是吉林雾凇(板书课题:雾凇)。前面三大奇观都在我国的南方,而吉林雾凇则在我国东北的吉林。看到这歌题目,大家脑子里会产生哪些问题,会有哪些想法?”导入之后,就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带着问题初读感知课文。八、设疑激趣,导入新课如在教学《元日》这篇课文时,教师可这样导入“大家看到课题《元日》(板书课题)同学们你们脑子里会产生哪些想法呢?可能有同学问:‘元日’是什么意思?‘元日’就是元旦吗?有谁知道的?”“大家预习过课文,大体上知道了课文是描写新春佳节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的。“元日”并非现在一般所说的“元旦”,而是农历正月初一,就是春节。现在“元旦”、“新年”一般指公历的一年之首,就是公历1月1日。而“元日”是农历岁首正月初一,即一般所说的“春节。”“春节是我国最热闹、最盛大、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正如西方圣诞节一样。大家回想一下,我国的春节都有哪些风俗习惯呢?”“放爆竹、贴春联、贴‘福’字、贴窗花、拜大年等,都是春节富有特色的风俗,这种风俗是长期以来人们在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习俗。“那么,宋代的春节都有哪些风俗习惯呢?学了王安石《元日》以后,我们就能得到答案了。”总之,导入的方式是多种多样,需要教师不断地总结研究,才能使课导得更好,使学生更愉快地学习。
❹ 课堂导入环节常用的手段有哪些
教学中常用的课堂导入方法有∶多媒体导入法、直观导入法、歌曲、音乐导入法、背专景知识导入法、问题导属入法、自由谈话式导入法、情景剧表演导入法、讲故事导入法、直接导入法、情境导入法、悬念导入法、质疑导入法、审题导入法、介绍作者导入法、朗诵导入法等等。
❺ 幼儿园镜子悬念导入法
更多幼教相关知识:点击“中国幼儿教育网”即可进入 活动准备:镜子人手一面、操作材料人手一份 一、谜语导入师:这节课我们先猜一则谜语--你笑他也笑,你哭他也哭,脸上脏不脏,一看就知道;打一物。 生:镜子。(板书课题:镜子)自由探索,了解镜子的特征 1、幼儿自由摆弄镜子,初步感知镜子的外形特征要求:观察你的镜子是什么形状的,摸上去有什么感觉?(滑滑的、凉凉的、容易摔碎) 2、提问:你发现镜子有什么本领? 二、动手操作,合作探究通过照一照、比一比,初步了解镜子成像现象及上下不变左右互换的成像特点。 活动1:手电筒"打靶"(在黑板上贴上6个不同标号的靶子)师:镜子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物品。现在,我们大家一起来玩游戏--手电筒打靶。活动的具体要求是不直接把手电筒的光照到黑板上的靶子上,而是用其它办法使手电筒的光照到靶子上。第1小组打1号靶子,以此类推,比一比,哪个小组先打中靶子。请注意不要把光照着他人眼睛。 (小组讨论、尝试操作,汇报交流)生:我们把一面镜子摆在合适的位置,镜子能把光反射到靶子上。 生:我们先把手电筒的光照着镜子,然后调整镜子的角度,使光反射到靶子上。 (汇报演示)师:为什么有的小组没有打中靶子呢? 生:可能是因为他们的镜子摆放角度不对。 师:请没有打中"靶子"的小组再试一试。(学生第二次操作)师:大家知道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在打靶中,手电筒的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吗?为什么? 生:手电筒的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光遇到镜子会"拐弯"。 生:光遇到镜子就会反射,反射的光线还是沿直线传播的。 师:我们现在把"打靶"的光线传播路线示意图画出来。 师:如果我们用两面镜子,手电筒的光还能照亮黑板上的靶子吗?三面呢? (小组讨论、尝试操作)生:我们只要把镜子摆在合适的位置,手电筒的光都会反射到黑板的靶子上。 活动2:光"拐弯"游戏师:把课本这样立在桌上,手电筒不直接照射书的背面,用什么办法可以使光照到书的背面? (小组讨论、尝试操作)生:我们把手电筒的光从书的上方照到书的背面,然后在书的背面摆一面镜子,使光反射到书的背面上。 生:我们把手电筒的光从书的一侧照到书的背面,然后在书的背面摆一面镜子,使光反射到书的背面上。 生:我们把手电筒的光照向书的上方,在书的上方摆一面镜子,使光反射到书的背面,然后在书的背面摆一面镜子,使光反射到书的背面上。 生:我们把手电筒的光照向书的一侧,在书的一侧摆一面镜子,使光反射到书的背面,然后在书的背面摆一面镜子,使光反射到书的背面上。 师:大家的办法真多啊!下面我们提高一点难度,手电筒必须在书的正面,在不移动手电筒和书的情况下让光线照亮书的背面。 (小组讨论、尝试操作)生:我们在书的正面摆一面镜子,手电筒的光会反射到书的上方,然后在书的上方摆一面镜子,使光二次反射到书的背面,最后在书的背面摆一面镜子,使光三次反射照到书的背面上。(图略)生:我们在书的正面摆一面镜子,手电筒的光会反射到书的一侧,然后在书的侧面摆一面镜子,使光二次反射到书的背面,最后在书的背面摆一面镜子,使光三次反射照到书的背面上。 师:为什么有的小组操作没有成功呢? 生:估计还是镜子摆放角度不对。 生:要不停调整镜子的位置。 师:请没有成功的小组再操作一次,需要的话,请成功的小组指导。 师:手电筒在正面也能让光照到书的背面上,一般需要几面镜子? 生:3面。 师:如果我们用4面、5面或更多面镜子,也能让光照到书的背面上吗? 生:可以。 师:课后同学们再去试一试。刚才的手电筒"打靶"和光"拐弯"游戏都有什么相同之处? 生:两个活动都用了镜子。 师:我们今天用的镜子是平面镜。 生:两个活动中手电筒的光线都"拐弯"了,有的光线还多次"拐弯"。 生:光线都发生了反射,有的光线发生了多次反射。 师:通过以上活动,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生:平面镜可以反射光,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板书结论:略) 三、拓展应用师:请大家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一些问题--你蹲在桌子下面也能看到其他同学吗?为什么?(小组讨论、操作)生:我蹲在桌子下面,在桌子上方一手拿着一面镜子,就能从镜子里看到其他同学了。(小组代表汇报演示)师:你站在座位上,不低头也能看见抽屉里的物品吗? (小组讨论、操作)生:我在抽屉前手拿一面镜子,就能从镜子里看见抽屉里的物品了。 (小组代表汇报演示)师:课前请同学们上网查资料,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了镜子?各有什么作用? (小组讨论交流,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适时展示镜子实物或模型。)生:梳妆镜是平面镜,可以方便人们看清自己的容貌。 生:摩托车、汽车的后视镜是凸面镜,可以让驾驶员看清车后较大范围的景物。 生:潜水艇里的潜望镜是平面镜,能方便海军战士在水下看清海面上的情况。 生:医用额镜是凹面镜,能把灯光汇聚起来并反射到病人的口腔、鼻腔或耳道中,方便医生检查病人的病情。 师:镜子的用途很广泛,请大家课后再收集一些有关镜子知识的资料。 教学反思通过光"拐弯"的游戏,探究平面镜可以反射光,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此,教学总体思路是"提出问题--交流讨论--动手操作--得出结论--迁移应用"。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环节我设计了一则谜语,因为学生喜欢猜谜语。他们猜中谜底,内心会有成就感,顿时就会萌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且很自然地导入新课。 2.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本环节主要安排了两项活动: (1)利用手电筒"打靶"教材的驱动页是在室外上的,利用镜子把太阳光直接反射到墙面上,首先出示6个标有1~6个号码的靶子,贴在黑板上,让6个小组的学生分别打自己小组标号的靶子,要求手电筒不直接照到靶子,而是让光间接打到靶子。有了明确的靶子,实验的目标性更强,而且这一实验为第二个实验作铺垫。 (2)光"拐弯"游戏教材要求手电筒的光直接照着一本立着的书的正面,要求是通过三面镜子,使光反射到书的背面,这一实验看似简单,其实是有难度的。在此,设计的探究活动分三步走,其一,学生提出,可以用一面镜子将光反射到书的背面,要求是手电筒光照到书的上面或侧面。在学生知道可以利用镜子反射光的基础上,再提出手电筒光只能照到书的正面,从而增加镜子来达到目的,这样分步走,给了学生一个台阶,降低了坡度。 3.拓展应用,提高能力在学生知道平面镜可以反射光,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的性质后,教师即时引导学生迁移应用。本环节,提出问题由小组讨论,然后小组代表汇报交流,教师适时补充,或展示实物、模型,以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有关镜子的知识。 更多幼教相关知识:点击“中国幼儿教育网”即可进入
❻ 教学中常用的课堂导入方法有哪些
教学中常用的课堂导来入方法源有以下几种:
1、欣赏歌曲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文本需要选择恰当的歌曲让学生欣赏,可以营造一种特殊的氛围来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从而将课堂自然导入。
2、观察插图
插图这一教学资源常被忽略,要善于利用才会直观形象,因此巧用插图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和理解文本,从而达到课堂导入的目的。
3、复习过渡
为了让同类知识提升到新的台阶,学习就更需要原有的知识作铺垫了,即以复习、提问、表演上节课开始,向学生提供新、旧知识联系的要点。
4、直观导入
直观导入形象生动易于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在行、音、义三方面建立起直接的联系,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语言项目,也有利于加深印象,加强记忆。
5、设疑引入
教师可以在教学开始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提出形式多样、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回忆、联想、预测,或渗透本课学习的主题。
❼ 设疑导入法和设置悬念导入法的区别
一、方法不同
1、设疑导入法:教师围绕教学主题,设疑问难,制造悬念,引发回思维,以此来导答人新课的方法。
2、设置悬念导入法:以认知冲突的方式设疑,使学生思维进入惊奇、矛盾等状态,构成悬念的导入方法。
二、作用效果不同
1、设疑导入法: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启迪学生的思维,达到释疑解惑的目的。
2、设置悬念导入法:开讲时就创设了悬念,学生就会激起求知欲望。
三、特点不同
1、设疑导入法:有一定的难度,要能使学生暂时处于困惑状态。
2、设置悬念导入法:出乎人们预料,或展示矛盾,或让人迷惑不解。
❽ 悬念导入法 和 问题导入法 的区别
悬念导入法和问题导入法区别为:依据不同、要求不同、效果不同。
一、依回据不同
1、悬念导入答法:悬念导入法是教师通过制造悬念,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积极思考,进而引出新课主题的方法。
2、问题导入法:问题导入法是教师通过设疑布置“问题陷阱”,学生在解答问题时不知不觉掉进“陷阱”,使他们的解答自相矛盾,引起学生积极思考,进而引出新课主题的方法。
二、要求不同
1、悬念导入法:悬念导入法的悬念一般是出乎人们预料,或展示矛盾,或让人迷惑不解。
2、问题导入法:问题导入法所设的疑点要有一定的难度,要能使学生暂时处于困惑状态。
三、效果不同
1、悬念导入法:悬念导入法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打破砂锅问到底。
2、问题导入法:问题导入法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学会思考和解决问题。
❾ 课堂教学导入工作方式中的提问式导入方式和悬念式导入方式各指什么
提问式导入也是最常用的导入方式。它通过提出一些与新课内容有关的、学生已经了解的有趣的版问题激发权起学生想要了解该问题的好奇心进而导入新课。
悬念式导入导入方式是利用上课头几分钟的最佳时机通过设疑、制造悬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问题导入到新课之中。
❿ 课堂导入的方法
语文课堂导入方法 一、由精彩的描述导入 精彩的描述,能引起学生注意,激发阅读兴趣,引起联想和想象,使学生自然进入文本。
如学习朱自清的《春》时,设计了如下的导语:我们喜欢春天。喜欢春风轻吻脸颊的轻柔,春雨淅淅沥沥的清爽,春花争奇斗艳的烂漫,小草鲜嫩逼眼的新绿……朱自清先生描绘的一幅幅春景图更是美不胜收,让我们来欣赏《春》,来体会春天的美好吧。
二、由轶闻趣事来导入
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对轶闻趣事兴趣浓厚。要投其所好,根据文本,选好与课文相关的轶闻趣事,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开阔了视野,又引起了对文本的兴趣。
如学习刘禹锡的《陋室铭》,我讲了文章的来历。唐代,刘禹锡因参加政治革新运动得罪了权贵,被贬为和州通判。按规定,应住衙门里三间屋子。知县是势利小人,见刘禹锡被贬,便多方刁难。先安排刘禹锡在县城南门,面江而居。刘禹锡见房子面对大江很高兴,特撰写一联: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他的举动气坏了知县,又把刘禹锡的住房调到城北门。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这房子在河边,附近还有柳树。刘禹锡因景生情,又写一副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见他悠然自得,又把刘禹锡调到城中,且只给一间仅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时间,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愤然提笔写下《陋室铭》。那么《陋室铭》一文有什么精彩的内容呢?我们一起来学习。
三、从欣赏歌曲导入
歌曲以其优美的歌词、动人的旋律,征服了一代又一代人。教学过程中,根据文本需要选择恰当的歌曲让学生欣赏,营造一种特殊的氛围,来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自然导入。
如在讲《小巷深处》时,让学生欣赏歌曲《母亲》:“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你爱吃的三鲜馅,有人给你包,你委屈的泪花儿,有人给你擦……这个人就是娘啊,这个人就是妈,这个人给了我生命,给我一个家,不管你功劳多高,不论你成就多大,到什么时候也不能忘了咱的妈。”那优美的旋律,那深情的诉说,深深地打动了学生们。这时,我满含深情地说:“母爱是无私的、博大的,让我们一起走进《小巷深处》去感受那真挚的爱。”
四、由观察插图导入
新编语文教材有很多插图,这一教学资源,常被忽略。要善于利用这一直观形象的教学资源,巧用插图导入。这些插图形神兼备能帮助我们感知、理解文本。我们要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形象描绘、合理想象,这样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在学习《周庄水韵》时,先引导学生观察文本中的彩图,要求学生描绘画面的景物:窄窄的河道漾动着斑斓的光点,纯朴的船娘摇着弯曲的木橹,小小的蓬船从圆拱石桥划出,悠然滑进方形石桥……通过插图学生对周庄有了初步的认识,然后自然导入:著名画家吴冠中曾赞叹“黄山集中国山川之美,周庄集中国水乡之美”,周庄的美让中外游人神往,让我们走进周庄去感受她独特的美。
五、由温习相关诗词导入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还可以通过温习与文本内容相关的诗词来导入,这样,既巩固了古诗词,又初步感知了文本,自然导入内容。
如学习余光中的《乡愁》时,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与乡愁有关的名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积极思考回答踊跃:“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诗词的联想积累,唤起了学生们的情感。我因势利导,满含深情地说:“离乡在外的游子,日夜思乡念亲。乡愁像一弯月,钩起一串串回忆;像一条蚕,咬噬着那颗孤独的心,让我们一起来品味感受《乡愁》。”
英语课堂导入方法 1. 复习过渡,导入新课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若是同类知识,要提升到新的台阶更需要原有的知识作铺垫。尤其是英语学习,更重要的是积累,提高语言的复观率,注意引导学生温故而知新。以复习、提问、表演上节课学过的对话等开始,向学生提供新、旧知识联系的要点。
这样导入,使学生感到新知识并不陌生,便于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之中,大大降低了学习新知识的难度,顺利地完成教学目标。
2.直观导入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常常借助挂图,简笔画、幻灯片、投影片、录象、实物等直观形象的手段创设语言学习的情境,直观导入。直观导入形象生动,易于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在行、音、义三方面建立起直接的联系,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语言项目,也有利于加深印象,加强记忆。
3. 设疑引入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所以,以认识冲突的方式设疑,以强烈的感***彩构成悬念是另一种导入方式。教师可以在教学开始,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提出形式多样、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回忆、联想、预测、或渗透本课学习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