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音乐教学 > 音乐游戏幼儿园特征

音乐游戏幼儿园特征

发布时间:2021-01-27 13:49:35

㈠ 幼儿园优质课音乐游戏性教案有哪些

小班科学《小兔子》活动反思
在《小兔子》的科学教育活动中,我事先请家长配合找寻兔子的相关资料,共同收集让孩子对兔子的知识经验有了一定的认识.为活动的开展很好的铺好了垫.在集体谈话中幼儿能很好的把一些重点表达出来.实物兔子又让孩子集体观察有了很好的机会.能很直观的找出兔子的特征.在活动《小兔子》中,我又组织孩子们给兔子喂食,放在我们活动室里,区域活动里有了兔子的材料,就有了幼儿的互动活动.我还用了VCD兔子录像片段播放给大家.这一看,使大家大开眼界.看完录相后,幼儿对兔子更加感兴趣.一有时间,孩子就跑出去观察兔子.“兔子到底喜欢什么食物?”成了全班幼儿的兴趣点.于是,我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大家.在以后的活动里幼儿的参与兴趣更加强烈,他们纷纷从家里带来蔬菜类去喂去观察.在相互对话中,我发现孩子们对兔子的兴趣越来越浓.而将兔子在夜间让孩子按学号轮流带回家照顾的决策又让孩子对兔子的喜欢提升了一个高度.通过这次活动,使我认识到活动取得成功,关键在于抓住了幼儿的兴奋点,并随着幼儿兴奋点的转移,不断生成新的活动,整个过程流畅自然,幼儿乐于接受,老师便于组织,双方积极性非常高,有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整个活动过程都是处在开放宽松的环境中,幼儿的思维一直处在活跃状态,思维的火花不断向主题的广度、深度延伸.在活动中,幼儿通过辩论、分析、合作、分享等形式,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发现,只要给幼儿提供充分的探索空间,孩子们的发现力是无穷的.幼儿只有在亲自实践中获得知识印象最深刻.顺应了儿童兴趣,所以幼儿越来越喜欢和老师交流、分享他们的新发现,从而融洽了师生关系.

㈡ 如何体现幼儿园音乐教育的游戏性

引领右脑提醒:幼儿园是小朋友的快乐天地它可以帮助孩子健康快乐地度过童年时光不仅学到知识而且可以从小接触集体生活。孩子刚进入幼儿园从刚开始断断续续的口语表达不清楚慢慢地成长到能用清晰的语言来沟通能用清晰的语言与老师间互动。这个期间孩子的语言发展相当快模仿能力也比较强所以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要用各种方法提高幼儿的语言技能。除了在语言上的培养外教师还要进行有效的教育教学活动幼儿户外活动幼儿安全教育活动不断丰富幼儿在园的生活让幼儿在幼儿园生活中感受到开心、快乐。同时老师的教育活动离不开家长的支持与配合

㈢ 如果理解"幼儿游戏课程化"幼儿音乐游戏的主要类型有哪些

游戏是幼儿时期不可缺少的一样课程,在游戏中幼儿可以忘我的,开心的进行自我展示。幼儿对音乐的爱好与探求往往是从兴趣开始的,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指向性,是幼儿学习入门的导向,然而幼儿对游戏那是与生具备的,游戏和音乐一同进行那是没有矛盾的,用游戏使之达到培养和发展他们的音乐兴趣何乐而不为呢?下面就谈谈我的一些粗浅认识。 1.音乐课游戏化的意义 幼儿音乐课的游戏化,是对幼儿审美教育,提高想象力,认知能力,丰富音乐知识的才能,发展智力的良好手段。用这种手段让幼儿用肢体去感知音乐,用心灵去触摸音乐,在游戏的过程中去体会音乐。音乐游戏灵活多变而富于想象,符合幼儿学习音乐的特点。 音乐游戏是幼儿们需要的,幼儿教育不可缺少的,是激发幼儿兴趣,使幼儿获得快乐的重要途径。音乐课的游戏化不仅促进幼儿的兴趣,也能培养和塑造幼儿的智商。 喜欢游戏是孩子们的天性,游戏中学习使幼儿快乐。快乐的学习会给幼儿身心健康和日后的学习打下一个很好的基础。音乐课的游戏化,使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在学习中游戏。游戏会为幼儿学习音乐创造自由,灵活和想象的环境。把这种自由和快乐的游戏引入音乐课中,使幼儿快乐的感知音乐,充分体验学习音乐的快乐。 音乐课游戏化的教育,应立足于幼儿本身,幼儿是否在音乐学习中自由的发挥,无拘无束的展示他们的本领,并快乐的学习等,这是游戏化音乐课的问题根本所在。要寻出恰当的适合于幼儿的游戏,在游戏的途中挖掘出幼儿的巨大潜力。通过游戏化音乐课,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发展幼儿的音乐能力,以及课程内容的游戏性。 幼儿好动,好玩,思维具体形象,一切从兴趣出发,这是幼儿的特点,所以将音乐教学用游戏的方法和幼儿的学习、生活、玩耍融为一体。音乐课程游戏化能激发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幼儿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从幼儿音乐教育的现状来看,幼儿音乐课游戏化是必要的。从我们幼儿园就可以看出,音乐教育形式呆板,单一,音乐游戏一般都不会用到,有时会在课前进行一些简单的游戏,那是为了整顿课堂纪律而用的一些小音律游戏,真正在音乐课上的游戏活动的成份就大打折扣了。课程与游戏的融合性、互动性不够,甚至有些课程和游戏互不相干。 2.音乐课内容的游戏化 音乐游戏活动具有幼儿的玩耍性,才符合幼儿的特点。充分利用幼儿的特点,认识游戏在幼儿发展中的作用。在幼儿音乐教学内容中唱歌、跳舞、律动活动、打击乐器、音乐欣赏等内容中游戏的特征是十分明显的。例如:“小矮人和大巨人”这首歌曲中可用的方法有,角色扮演,用肢体语言来体现人物的心情和表情,用打击大鼓和双铃来表演歌曲中的人物出场情景,还可以用亲子活动来体现歌曲中的内容等等。所以游戏会让幼儿自由的展现自己,愉快的感受音乐,尽情的发挥创造能力和参与游戏的兴趣与乐趣。 3.激发和培养幼儿对学习音乐的兴趣 兴趣是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和情绪状态。是激发幼儿学习的动力。创造性教育是激发幼儿对音乐游戏活动的浓厚兴趣。兴趣能诱发和强化学习的动机,有了兴趣幼儿才能控制自己的注意力,从而能获得愉快的情绪。幼儿的兴趣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我们的生活里或是教育中培养的,要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那首先得激发幼儿的音乐兴趣。比如说:放一首节奏感强,轻巧愉快的歌曲时,幼儿就会手舞足蹈的动起来,这个时候就要及时的引导幼儿的兴趣。让幼儿在生活当中多接触音乐。教育家芭芭拉老师说过“大多数幼儿游戏或上课,玩耍时他们本能的爱唱,爱跳表现出音乐的律动,人的本身就是音乐的旋律”幼儿具备学习音乐的潜力。教师要通过观察及时发现幼儿的兴趣,保护好兴趣的萌芽,不断创造条件给予满足,使其稳定并不断的发展。 教师不仅要引导幼儿的兴趣,还要用自己对音乐游戏的浓厚兴趣去感染幼儿,教师应该把自身改变为幼儿的状态,要用恰当的丰富感情以及表现方式来感染幼儿,带动幼儿。在音乐课游戏化教学中,用游戏的方法,把本课的重点和难点转化为幼儿们的兴奋点。 4.发展幼儿的音乐能力 音乐能力是指:“对音乐要素的认知和情感反应的综合能力。包括对音乐、音响、时值、音色、节奏、旋律等要素的识别能力。此外对音乐审美方面的才能是各种音乐能力结合形式的音乐敏感性。是音乐能力的集中表现。”音乐能力的培养是从事音乐实践活动的本领和个性心理特征。音乐能力是多种能力的综合,在从事演唱、演奏、音乐欣赏、音乐创作等方面活动时,需要音乐感、节奏感、音乐听觉等等能力的支撑。是建立在音乐素质基础上的,经过教育培养和相应的音乐实践活动,可以得到发展和提高。 音乐能力的培养要整个贯穿在课程游戏化内容的教学中。而幼儿的音乐能力往往受到心理发展水平的制约,以及知识水平、理解能力、生活经验、音乐修养的限制,使幼儿的音乐能力很有局限性。因此对幼儿来说,他们在学习和欣赏音乐的过程中,通过听觉上的感受来体验音乐的美,借助联想和想象来理解和感受音乐作品。 幼儿音乐能力的培养和训练的最佳时期是幼儿成长过程的早期,对幼儿实施早期音乐教育是必要的。作为幼教工作者,应该懂得如何在幼儿早期实施音乐教育,不断培养、充实和反战幼儿的音乐能力。音乐课程游戏化教学,培养幼儿的音乐能力从听觉抓起,先听后做,边听边做,在教师的指导下用心去听音乐,用自己的听觉来辨别音高、节奏、速度、力度等变化,根据音乐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动作。幼儿的听辨能力提高了,迁移能力也就提高了。这样幼儿就能听辨音乐做游戏了,随后类似的音乐游戏也就会做了,这是教会幼儿自己做游戏的方法。让幼儿学习如何学习,这将使幼儿终身受益。 游戏化音乐课程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另外音乐可以促进大脑右半球的活动,提高记忆力的效果。 (一)从游戏的内容和主题来分 从游戏的内容和主题来分,可以分为有主题的音乐游戏和无主题的音乐游戏两类。 1.有主题的音乐游戏 这一类音乐游戏一般有一定的内容或情节的构思,有一定的角色。儿童在音乐游戏中根据游戏中的角色模仿一定的形象,完成一定的动作。如《小猫敲门》的游戏,可以由教师和儿童分别扮演“小猫”和“老鼠”的角色。根据游戏中的情节内容,模仿小猫轻轻地走路和躲藏、学猫叫以及老鼠机灵害怕等动作,按照游戏中的情节提示进行游戏。 玩法:前奏,小老鼠到处窜来窜去偷东西吃。 1—2小节:猫作敲门状。 3—4小节:小老鼠右手放在耳边倾听敲门声。 5—6小节:猫用力敲门。 7—8小节:猫很神气地用手拍胸脯。 9—12小节:老鼠轻声地问,猫司令很神气地回答。 13—20小节:小老鼠东窜西窜,边跑边喊“救命”,猫司令大叫一声“喵呜”,向老鼠猛扑过去。 第二遍音乐:猫追捉老鼠,老鼠可蹲下躲避。 规则: (1)猫司令在最后一句“喵呜!”后才能向老鼠扑去,老鼠才能逃走。 (2)被捉住的老鼠停止一次游戏。 2.无主题的音乐游戏 这类游戏一般没有一定的情节构思,只是随音乐做动作,相当于律动或律动组合,但这种动作带有一定的游戏性,即含有游戏的规则。如《抢位子》的游戏,儿童只是随着乐曲声自由地做各种动作,但是当音乐一停,必须抢坐一个位子,这便是游戏的规则。 (二)从游戏的形式来分 从游戏的形式来分,可以分为歌舞游戏、表演游戏和听辨反应游戏。 1

㈣ 简述幼儿园活动的特点

1.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

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是幼儿园进行数学教育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其特点是在活动之前要经过缜密的筹划,而不能偶发和随机的。

在进行教学活动之前,教师首先要依据教育的目标、幼儿已有的发展水平以及幼儿的兴趣、需要,制订本次活动的具体目标,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活动的组织形式。

也就是说,在进行教学活动之前,教师首先要制订好完整的教学计划。

但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完全可以根据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调整或更改计划中的某一环节,但就整个计划来讲,是教师事先制订好的。

数学活动实例

活动名称

双条件家族

活动目标

1.在教师的引导下,能注意周围环境中事物的形状和数量。

2.学会概括图形的某两个特征并按物体的这两个特征分类。

活动准备

1.教室中的物品。

2.交通工具图片。

3.幼儿练习卡。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交通工具图片,问幼儿这些图片可以怎样分?每一种分法分出来的交通工具都可以成为一个家族,如2个轮子的家族、4个轮子的家族、动物交通工具家族等。

2.举例说明两个条件的意思,如轮子和颜色、车门和轮子等都算是两个条件,让幼儿理解按两个特征分类的意思。

3.请幼儿找一找,教室里既是红色又是圆形的东西(如插片、苹果、图形卡片等)。

4.请幼儿看幼儿练习卡,想一想这些卡可以怎样分(如分成动物家族、4只脚家族、2只脚家族等)。

5.请幼儿找一找哪些既是2只脚又是动物的卡片,并将符合条件的卡片圈起来。

这是一个较为典型的数学教学活动计划,是让幼儿感知逻辑关系,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的一个教育活动。

分类就是把相同属性的东西归并在一起。

分类可以是单一标准,也可以是多重标准。

在师生的互动中,在摆弄操作材料的过程中,使幼儿充分感知、体验、探索;在教师的指导下,引导幼儿用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周围的物体,关注物体的形状和数量;在活动中促进幼儿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2.幼儿数学教学活动具有游戏性的特点

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是他们学习的内在动力。

幼儿在学习过程中能做的只是与他们兴趣相投的事情。

虽然数学教学活动的计划是教师依据教育目标事先制订的,但在计划制订过程中,往往会对幼儿的兴趣、需要关注不够。

解决这一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教师将制订的教育目标转化为幼儿自己需要的教育内容,以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

教师平时应注意观察幼儿的兴趣、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捕捉到有价值的信息,发现积累幼儿的需要以及他们遇到的问题;把幼儿熟悉的、喜闻乐见的一些游戏活动,依据数学教育的目标、要求,改变其规则;通过音乐游戏、体育游戏、游戏化的情节等,调动幼儿的情感力量,激发和强化幼儿的兴趣,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探索,获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㈤ 幼儿园游戏的鲜明特征是什么

一、 幼儿园游戏分类的几种形式 (一) 创造性游戏和有规则游戏 此类游戏的分类受苏联的影响较大,它便于教师了解游戏的教育作用,可以根据需要选用。这是目前我国广大幼教工作者一致公认的分类方法。但容易给幼儿园游戏的开展带来误区。 (二) 主动性游戏和被动性游戏朱邓丽娟等:《幼儿游戏》(上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21页。 1 主动性游戏儿童除了需要智力活动外,更需要运用肢体、肌肉的活动去进行游戏,儿童可以自由控制游戏的速度,也可以按自己的意愿来决定游戏的形式,如绘画、手工、玩积木、玩玩具、角色游戏、玩沙、玩水、唱歌。根据不同的游戏方式,主动性游戏可以再分为以下四种: (1) 操作性游戏:运用四肢大小肌肉的活动来进行的游戏。大肌肉活动,如需手脚协调的攀、爬、抛、捉等动作;小肌肉活动,如推拉玩具、搓油泥、拼图等,需运用手腕、手掌、手指等才能进行。 (2) 建造性游戏:儿童利用大小积木或拼插玩具来制作房屋、桥梁或其他物品。 (3) 创作性游戏:需要儿童用心去创作、运用简单的材料制作物品,以表达其创作力。一切美工活动、玩沙、玩水游戏均属于此类。 (4) 想象性游戏:利用现有的物件或玩具,凭自己的想像力来进行想象性的扮演角色的游戏。 2 被动性游戏属于较静态的活动,儿童只需观看、聆听或欣赏,而不需进行体力活动,如看图书、听故事、看录像、听音乐等都属于静态接受信息的活动。 (三) 手段性游戏和目的性游戏宫再英:《幼儿园自选游戏成果发布会》,《学前教育》,1996年第3期。 手段性游戏是指以游戏的方式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即教学游戏化。 目的性游戏是指为儿童提供为玩而玩、获得游戏性体验的条件。 此两类游戏的分类各有其独特的意义。手段性游戏把游戏作为教育教学的手段,教师的控制程度较大,而儿童却不能完全依自己的愿望自主地游戏。而目的性游戏则注重游戏活动本身,幼儿可以主动支配自由的行为,自由参加游戏。使儿童在活动过程中体验快乐并使个性、情绪及社会性方面得到发展,这种真正意义上的儿童游戏在实践中由于教师缺乏操作性的指导,致使游戏流于形式。 (四) 游戏的三维度分类法 方展画(1990)方展画:《幼儿游戏的类型》,《幼儿教育》,1990年第12期。提出应从三个维度来对游戏进行分类,这三个维度包括:个体--社会维度、生理--心理维度、认知--情绪维度;其中又分为五类:满足型游戏、适应型游戏、运动型游戏、认知型游戏、情感型游戏。

㈥ "怎样使幼儿园音乐课程游戏化与园本特色有效结合

一、 《课程指导》的现实意义
新教材是以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为纲,根据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提供了一套包括课程目标、内容及活动组织等较完整的课程框架和实施方案,对我们实施课程、提高教育质量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课程指导》还简明扼要地给我们分析了不同年龄段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的重点,将课程设计建立在儿童发展的基础上,并创造性地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五大领域目标分解为四个年龄段的各领域目标,构建了不同年龄幼儿的发展目标。这让我们在实施新教材过程中更有目标性和针对性,也是素质教育落到实处的关键。放弃了原来的以学科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和统一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备课方式,开始逐步形成以本地区、本园实际的园本课程模式。更好的促进孩子的发展。此外新教材在尊重儿童方面、充分利用幼儿园、家庭、社区教育资源方面都有很明确的要求。通过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我的收获
1.预设活动的内容与要求应更贴近和适合班级的孩子。
我现在能将近阶段主题与本班幼儿现有认知能力、生活经验互相衔接,选择确定适合本班孩子发展的内容与形式。
2.活动中根据孩子的兴趣需要生成活动内容。
以前,我们总是认为生成活动很难把握,因此只能尽量避免涉及,在新教改理念的指引下,让我们深切的体验到幼儿的生成活动,他无时不有,无所不在。我们要从孩子的角度去关注理解他们的生成活动,了解他们的需求,判断生成活动的价值,及时予以支持和提升。使孩子在与环境材料发生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了许多新的体验和需求,形成自发生成活动。
3.将课堂教学与学习性区域活动有机结合。
在实践中我们还意识到幼儿的任何一种知识经验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性。区域游戏同样是幼儿学习的重要途径,所以我们有意识的将主题活动的内容和学习性区域活动的内容有机整合,促进孩子多种知识经验的积累和各种能力的发展。
4.学会了反思和调整。
同样,在园本课程的规范下,通过反思我们习惯了每日活动之后的反馈,主题活动的“生成与预设”,教育教学案例与教师成长反思笔记的撰写让我们看到了幼儿行为,教师行为背后的原因,懂得怎样来运用新课程理念调整我们的教学行为。教师预设与幼儿生成活动更应相互交融,有效渗透。
5.确立了正确的教育观。
新教改让我更深刻认识到要注重个别引导,要实施有差异的教育,尽可能为孩子们提供丰富而有层次性的材料,提出不同的要求,促进幼儿有差异的发展。
三、新教材实践中的问题
在实施中,我们也遇到了许多实际的问题和困惑。
1.教学内容方面的问题。
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新教材还存在局限性,没有充分考虑到文化背景和地域乡土特点,有的与实际跟不上。它的主题教材的设计更多的针对了城市的幼儿园,甚至很多更适合大城市幼儿园的教育环境和氛围,部分教材内容与实际情况不适合。有些语言故事、音乐歌曲内容不及原有教材中传统故事和少儿歌曲。
2.教师实施方面的问题。
理念与行为的脱节。教师们无论在思想上和理论上都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我们还不能运用自如,常常感到无所适从。朱家雄教授对幼教改革的评价也曾说过:“如果说这场改革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那么主要还只是表现在教育理念的转变方面,在教育实践方面,还有大量工作要做。”
3.硬件设施及家长方面的问题。
多媒体等许多现代教学设备的运用,不同幼儿园场地绿化,种植园区,活动场地的大小和设施也是截然不等,其它还有许多包括周边的教育资源,更多的教育信息和教材培训,教学具的资源等等,还有就是新教材更多的需要家长的配合。某些主题方面的资料收集,全都要靠家长的支持和帮助。虽然家长的参与能更有利于促进孩子的成长,但是过多的要求和收集,也会给工作繁忙的家长带来很大的压力。
4.班级人数的问题。
新教材明确指出:教育的本身就表现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没有互动的教育是难以想象的,更谈不上是有效的。几年来,随着我们对新教材的不断深入理解,教育行为不断改善,尊重幼儿、热爱幼儿的观念在教育实践中有了一定的落实,我们也在逐步有意识地通过积极的互动提高教育的有效性。可是,在实际操作中,要进行师生互动有相当的困难,原因是幼儿人数多,很难做到面向全体,而且无关因素的刺激也大大降低了教育的效果。而且班级人数还影响到了教师对不同幼儿的关注程度,以及对个别幼儿的指导。对减少幼儿间的差异增加了难度。
还有新教材以主题网络的形式来开展课程,可是每一主题中的五大领域分配不均匀,有时一主题中音乐活动很少而美术活动很多,有时社会活动很多而语言活动很少。

㈦ 幼儿园音乐游戏及其种类

幼儿园音乐游戏可以作以下归类:游戏的内容和主题来分,可以分为有主题的音乐游戏和无主题的音乐游戏两类。从游戏的形式来分,可以分为歌舞游戏、表演游戏和听辨反应游戏。

一、从游戏的内容和主题来分

1、有主题的音乐游戏

这一类音乐游戏一般有一定的内容或情节的构思,有一定的角色。儿童在音乐游戏中根据游戏中的角色模仿一定的形象,完成一定的动作。

2、无主题的音乐游戏

这类游戏一般没有一定的情节构思,只是随音乐做动作,相当于律动或律动组合,但这种动作带有一定的游戏性,即含有游戏的规则。

二、从游戏的形式来分

1、歌舞游戏

这类游戏一般是在歌曲的基础上产生的,即按照歌词、节奏、乐句和乐段的结构做动作并进行游戏。游戏的规则通常定在歌曲的结束处。

2、表演游戏

这类游戏是按专门设计、组织的不同音乐来做动作或变化动作而进行的游戏。从游戏内容上看,一般有一定的情节和角色;从游戏形式上看,带有较强的表演性。

3、听辨反应游戏

这类游戏比较侧重于对音乐和声音的分辨、判断能力的要求,以培养儿童对音乐的高低、强弱、快慢、音色、乐句等的分辨能力。它一般没有固定的游戏情节或内容,以对音乐要素的反应和理解为主。

(7)音乐游戏幼儿园特征扩展阅读:

幼儿园音乐游戏对幼儿发展的作用:

1、音乐游戏可以愉悦幼儿的身心,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幼儿在参加音乐游戏活动时总是欢乐的,他们的情绪处在积极的状态,幼儿身体各器官也处于积极的状态。

2、音乐游戏可以巩固和丰富幼儿的已有经验和知识,促进其智力发展。

游戏是幼儿对现实生活的反映,音乐游戏是在此基础之上加上音乐的元素,对旧有的生活经验的升华和对新知识的探索。

3、音乐游戏在促进幼儿审美情趣方面也会产生积极作用。

在音乐游戏中,幼儿反映着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以及艺术作品中的美好形象,使用着艺术语言,这些都是增进幼儿美感的活动。

㈧ 幼儿园游戏的类型有哪些它们的概念和特点是分别什么

一、 幼儿园游戏分类的几种形式 (一) 创造性游戏和有规则游戏 此类游戏的分类受苏联的影响较大,它便于教师了解游戏的教育作用,可以根据需要选用。这是目前我国广大幼教工作者一致公认的分类方法。但容易给幼儿园游戏的开展带来误区。 (二) 主动性游戏和被动性游戏朱邓丽娟等:《幼儿游戏》(上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21页。 1 主动性游戏儿童除了需要智力活动外,更需要运用肢体、肌肉的活动去进行游戏,儿童可以自由控制游戏的速度,也可以按自己的意愿来决定游戏的形式,如绘画、手工、玩积木、玩玩具、角色游戏、玩沙、玩水、唱歌。根据不同的游戏方式,主动性游戏可以再分为以下四种: (1) 操作性游戏:运用四肢大小肌肉的活动来进行的游戏。大肌肉活动,如需手脚协调的攀、爬、抛、捉等动作;小肌肉活动,如推拉玩具、搓油泥、拼图等,需运用手腕、手掌、手指等才能进行。 (2) 建造性游戏:儿童利用大小积木或拼插玩具来制作房屋、桥梁或其他物品。 (3) 创作性游戏:需要儿童用心去创作、运用简单的材料制作物品,以表达其创作力。一切美工活动、玩沙、玩水游戏均属于此类。 (4) 想象性游戏:利用现有的物件或玩具,凭自己的想像力来进行想象性的扮演角色的游戏。 2 被动性游戏属于较静态的活动,儿童只需观看、聆听或欣赏,而不需进行体力活动,如看图书、听故事、看录像、听音乐等都属于静态接受信息的活动。 (三) 手段性游戏和目的性游戏宫再英:《幼儿园自选游戏成果发布会》,《学前教育》,1996年第3期。 手段性游戏是指以游戏的方式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即教学游戏化。 目的性游戏是指为儿童提供为玩而玩、获得游戏性体验的条件。 此两类游戏的分类各有其独特的意义。手段性游戏把游戏作为教育教学的手段,教师的控制程度较大,而儿童却不能完全依自己的愿望自主地游戏。而目的性游戏则注重游戏活动本身,幼儿可以主动支配自由的行为,自由参加游戏。使儿童在活动过程中体验快乐并使个性、情绪及社会性方面得到发展,这种真正意义上的儿童游戏在实践中由于教师缺乏操作性的指导,致使游戏流于形式。 (四) 游戏的三维度分类法 方展画(1990)方展画:《幼儿游戏的类型》,《幼儿教育》,1990年第12期。提出应从三个维度来对游戏进行分类,这三个维度包括:个体--社会维度、生理--心理维度、认知--情绪维度;其中又分为五类:满足型游戏、适应型游戏、运动型游戏、认知型游戏、情感型游戏。

㈨ 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的特点有哪些

区分了经营与管理的概念,指出了企业的基本活动与管理的五项基本职能。法版约尔指出,任何企权业部存在着六种基本活动,这六种基本活动是:①技术活动即生产、制造、加工及其相关的技术等活动。②商业活动即购买。销售等活动。③财务活动即与资金运动有...

㈩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游戏性的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前儿童音乐能力的发展 音乐是人类交流情感和思想的另一套符号系统。对学前儿童来说,最容易接受的一个信息交流途径就是音乐。认真从事儿童音乐能力发展的研究工作、并取得成就的代表人物有英国的音乐发展心理学家哈格里夫斯,英国的心理学家舒特——戴森,美国音乐心理学家戈登等人。
(一)学前儿童音乐能力发展的一般年龄特征(舒特——戴森)
0——1岁,对音乐作出各种反应
1——2岁,自发的、本能的“创作”歌曲
2——3岁,开始能把听到的歌曲片段模仿的唱出
3——4岁,能感知旋律轮廓,如果此时开始学习某种乐器的演奏,可以培养绝对音高感 4——5岁,能辨别音高、音区,能重复简单的节奏
5——6岁,能辨别理解响亮之声和柔和之声,能从一些简单的旋律或节奏模式中辨认出相同的部分
6——7岁,在唱歌的音高方面已较为准确,明白有调性的音乐比不成调的音乐好听 (二)对音乐的反应 穆格于1976年对6个月——5.5岁的儿童的音乐能力发展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调查研究,得出以下结果:
1、6个月左右的婴儿开始主动的对音乐作出反应,而不再是被动的接受音乐。表现为他们会转向发出声音的地方,并作出高兴乃至惊喜的表情。
2、6个月——1岁,伴随音乐,儿童会连续的晃动身体。但在这个阶段早期,婴儿可能只是对纯音响作出反应,到一周岁时,才会对较鲜明的节奏作出相应的反应。
3、1岁左右儿童开始发声的唱歌,这种唱歌称为“咿呀之歌”。 所谓咿呀之歌,它是一种类似说话和简单的歌唱,其特点
a、有变化的音高
b、用一个元音或很少的音节唱出的
c、在音节系统和节奏组织上还是不定型的、杂乱的,停顿只是呼吸的需要。 注意:当听到咿呀之歌时,大人要高兴的看着孩子,模仿孩子的声音和唱法,让孩子与你产生目光对视,这样会促进孩子以后有意识的去唱。
4、1岁以后的儿童对声音刺激的反应表现出明显的进步,不同类型的身体活动明显增加。1.5岁左右的儿童已有试图使自己的动作与音乐节奏相协调的迹象,同时也表现出与大人一起跳舞的意向。

阅读全文

与音乐游戏幼儿园特征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爱情围墙歌词 浏览:230
道奇酷威广告背景音乐 浏览:106
比喻轻音乐之美的文字 浏览:542
小号音乐下载 浏览:578
歌曲专辑图下载地址 浏览:867
财神驾到歌曲mp3下载 浏览:734
琴歌指弹海阔天空吉他谱 浏览:355
下载mp4格式的音乐 浏览:352
电脑听音乐用什么 浏览:512
最好酷狗音乐播放器 浏览:502
信乐团队的假如简谱 浏览:243
平安酷狗音乐 浏览:760
佳人轻抚桃花mp3下载 浏览:453
infinite网易云音乐 浏览:844
岁月赵忠祥背景音乐 浏览:980
如何将电脑的歌体添加到苹果音乐 浏览:672
fade钢琴mp3 浏览:86
奔跑吧兄弟宋仲基背景音乐 浏览:806
成都彩虹小学音乐老师 浏览:496
凤凰传奇星光歌曲点评 浏览: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