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音乐教学 > 高一音乐课学会聆听

高一音乐课学会聆听

发布时间:2021-01-29 06:10:41

音乐课上如何让学生学会倾听

有很多音乐老师习惯了采用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教师讲,学生坐着听:老师上课简单的导语后开始欣赏乐曲《、、、》介绍第一主题表现内容按录音机播放音乐学生开始欣赏教师讲解第二主题内容学生开始听音乐结束语。学生结果听地一头雾水。实践表明,整堂课教师讲的很多,学生听得很多,但为什么要这样听?学生们却知之甚少。学生也没有信心倾听自己心中理解的音乐,更谈不上会听音乐了。那么,音乐教学要立足于听,应如何让学生学会倾听?方法有:(一)创设倾听的情境,营造倾听的氛围 我觉得教师应牢牢把握住每一个教学环节,创设学生聆听的情境,让学生获取聆听的机会。 例如: 1、学生听音乐进教室:可以用课外的音乐,也可从增加学生对刑授课的熟悉程度入手,用新歌作为音乐课的前奏曲,从学生一踏进音乐教室就在不经意间给予一个良性的刺激,让他们在无意中学会倾听音乐,熟悉歌曲的旋律;在真正要学习这首歌曲前,教师再安排有意的欣赏,这属于诱导性的欣赏,启发学生:刚才你们在进音乐教学时听到歌曲是什么情绪的?你听了有什么感受?很快,学生的注意力就会集中在新课上了。 (一年级课例《小宝宝睡着了》片断:这位教师的组织教学以及让学生聆听自己的范唱方面做得好。他首先让学生听音乐,有秩序的按节奏走进教室,常规严谨,在安静的情境中范唱,引起了学生认真聆听的乐趣。) 2、激趣:教师用生动的语言讲述音乐背景、文化,用讲故事、猜谜语、听音乐编故事、图画、表演的方法、形式,让学生安静听音乐联想,感受和理解音乐。 (一年级课例《其多列》片断:这位教师运用图画、语言简单介绍了民族文化背景、用自奏自演自唱的形式让学生在看、听、做中了解音乐特点和学习歌曲的。)(二)明确倾听的目标,丰富倾听的内容 1、有目标地听。 C、在同学发言前,教师想办法先让他们静下来然后问:听听他说的有道理吗? 想想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引起学生对听的关注,并进行适当的评价。可能,在过程中有部分同学思想开小差,窃窃私语的讨论,遇到这种情况,我经常这样做:多些对认真听讲的同学进行表扬,强调听的重要性学会倾听别人的回答就是尊重别人学会倾听也是一种学习方式和自己的想法的区别在于什么,能够取长补短使在提问、回答的同时,别的同学也有事可干、有紧迫感。(课例《击鼓传乐》片段1、2:这节课的教学活动中的动、说、学、做和想始终都是围绕着让学生听来开展的,课堂上老师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听音乐律动,让学生多听乐器的声音、节奏,让学生畅所欲言;整个教学活动都在听中进行的。) 2、学会听伴奏 伴奏音乐(包括前奏、间奏和伴奏)是一首歌曲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学唱歌曲时,教师要培养学生旋律感和歌唱情绪,就必须让学生听伴奏音乐。这时,有些老师就会采取最容易解决问题的方法,那就是说:预备起!(回想我自己过去教学中,特别是在学习旋律时,我也会这样做)我们老师应该唤起学生本身对伴奏的关注,而不是让学生变得依赖老师而不用自己的耳朵。所以在这个时候我们不妨少说几次预备起!让学生用自己的耳朵感受前奏和间奏并配合其节奏速度开始演唱,而在演唱的过程中,也应该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伴奏音乐的速度,并学会配合。 3、听音乐有规律地动 让学生跟着音乐律动是好的,但是他们很活跃,做游戏的时候兴趣高涨,就不听指挥了,控制不住课堂,这是很多音乐老师为之苦恼的问题。其实就是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老师没有给很明确的倾听要求。下面我们来看课例《广东狮子锣鼓》片段:这位老师在教学中就提出明确的要求听鼓声节奏走,鼓声停不许动,所以音乐游戏能够有规律进行,学生配合得很好。(三)形成约定,学会倾听老师的第二种语言。 所谓第二种语言,就是师生间长期形成的一种音乐暗语:如用对唱口令的形式:老师说小耳朵,学生答竖起来;一二三快坐好等。让学生觉得倾听无处不在,逐渐形成倾听意识。音乐就是音乐老师的第二种语言,就像指挥棒是指挥家的嘴巴,钢琴和音乐旋律就是音乐老师的嘴巴。教师在音乐课上要培养学生倾听特定音乐旋律的能力,培养听音乐而动的习惯。我的课堂上是用唱歌来师生问好,学生听到上行的音乐旋律就起立、下行的就坐下;听到135就安静、坐端正;听到《在农场里》旋律时要和着音乐节奏走路围圈等等。总之要让学生形成一种倾听的习惯,养成在音乐课上除了听老师说话,还要听钢琴说话的习惯,同时让音乐课也更具有音乐性。 当然,常规不是一天、两天就可形成的,要常抓不懈;建议老师要坚持在每一堂课,坚持每一个活动督促、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养成倾听的好习惯!

㈡ 如何理解:音乐是声音的艺术,音乐是时间的艺术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
感知 想象 评价
美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雷默说:“如果可以用一个唯一的、压倒一切的目的作为当代音乐教育的特征,那就只能说这个领域正力图成为‘审美教育’。”他还说:“如果音乐教育要成为音乐教育,并同时成为审美教育,它的起点必须是清楚地理解音乐的审美本质和审美价值。”从上面的话中可以看出,音乐教育的本质就是审美教育。因此,新的《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也确立了以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而在实施审美教育的全过程中,审美能力的培养无疑是重要的、基本的任务之一。音乐教育作为实施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就成为落实审美教育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关键所在。
审美能力的培养,除了向学生传授必要的音乐基础知识,了解音乐表现的手法和技巧外,还要引导学生参加音乐欣赏活动,培养对音乐的感知能力、想象能力和评价能力,加深对音乐的理解。下面笔者就谈谈在音乐欣赏中审美能力的培养。
一、细心聆听、学会感知
音乐欣赏活动离不开人的想象联想、情感体验。而想象联想、情感体验的前提是人的感知觉。感知是一切音乐欣赏活动的心理基础。所谓感觉指的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通过传入神经的传导作用,在人脑中产生的对这些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通过传入神经的传导作用,在人脑中产生的对这些事物的整体反应。”可以说,感知是人的基本心理活动形式。音乐欣赏作为一种审美活动,需要审美主体有捕捉审美对象的所蕴含的审美信息的能力。只有当人的听觉器官从纯生理器官上升到审美器官的高度,才真正成为一个能感受音乐美、体验音乐美的人。
然而,人感知音乐美的能力并非与生俱来。人感知美的能力,是在感受音乐音响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学会感知就是学会用审美的耳朵去发现、探寻音乐作品中的美。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它通过旋律、曲式、速度、力度等来表现艺术构思,通过听觉引起人们生理上的刺激和心理上的反应,使大脑和神经系统处于兴奋状态,从而得到美的享受。
美国当代著名钢琴家、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科普兰在其著作《怎样欣赏音乐》的扉页上写着:“如果你要更好的理解音乐,再也没有比倾听音乐更为重要的了。什么也代替不了倾听音乐。”在音乐欣赏的感知活动中,音响感知是整个音乐欣赏的前提和基础。音乐欣赏中一切感情体验与形象联想都要以音响感知为基础,
而细心聆听就是获得音响感知的主要手段。
当我们聆听一首乐曲的时候,必定会受作品中各个音乐要素的影响,而产生各种不同情绪的反应,我们对音乐作品的这种情绪的反应,是感性的,它并不需要经过理性的过程。所以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全神贯注地去聆听音乐,养成良好的聆听习惯。运用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交替使用,教会学生如何去聆听音乐。在欣赏过程中,必须注意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比如:感受声音的高低、长短、强弱及音色变化的能力。一般来讲,学生都具有这种能力。但是,对音乐的旋律、节奏、调式、速度、力度、和声织体、曲式的听辩能力,学生就不一定具备,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初级到高级,循序渐近地对音乐进行欣赏、感受,从而让他们对音乐作品有整体性的感知能力。要让学生主动去听,而不是教师在一味地灌输,把音乐交给学生自己,才能逐步培养和提高他们的感知能力,随着经验的不断丰富与欣赏范围的不断扩大,学生的感知能力也一定会不断提高和趋于完善的。
二、静心感受、学会想象
想象是人的大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成新形象的过程。音乐欣赏过程中的想象属于审美想象。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直接感受对象时,并不以机械消极的感受为满足,而总是积极地调动和改造由于审美对象的信息刺激再现出来的过去记忆中的表象,按照主体的审美理想进行新的结合,从而充实和丰富审美形象,或创造新的审美形象。因此,英国现代著名美学家科林伍德认为,“我们所倾听的音乐并不是听到的声音,而是由听者的想象力用各种方式加以修补过的那种声音,其他艺术也是如此。”
由于音乐是非语义的,具有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这就赋予听众以丰富的想象空间。人们可以通过听觉传递感染和刺激情绪去激发想象。学生在欣赏过程中,在音乐语言的感召下,在进行情感体验的同时,头脑中会产生许多想象和联想,因为正如法国作曲家门德尔松所说:“同样的歌词对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意义。没有任何两个人的答案是完全相同的。”这反映了人们在欣赏音乐时,主观意识所产生的作用。同一首作品,不同的人的感受必定是不同的,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里对同一首作品的感受也可能是不同的。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音乐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当我们聆听一首音乐作品时,自己的情绪往往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受音乐的感染,产生各种情感体验。所以,学生欣赏音乐的过程就是情感体验的过程。在这其中,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和学生心中潜在的情感互相交融,产生了对音乐的共鸣。学生可以通过音乐欣赏获得的情感体验联想到自己以往现实生活中的情境而获得审美享受。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利用这种联想和想象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作品中所塑造的音乐形象,发挥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要让学生自己静心感受,不要用详细地讲解扑灭他们想象的火花。告诉学生音乐是没有“标准答案”的。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经历的不同、知识水平的高低、审美能力的强弱,由音乐所激发的审美想象一定是多姿多彩的。要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氛围,学生没有了精神压力,思维就活跃了,想象力也就丰富了。学生每一次审美想象的过程,都是迈向更高层次的音乐审美想象的阶梯。这些审美想象可能并不符合成年人的审美标准,甚至有点天马行空,但每一次审美想象都是可贵的,都是有价值的。作为学生,他们拥有自己审美想象的权利;作为教师,应该充分保护学生的想象力,不要把自己的想象强加于学生。要让学生在音乐的海洋里自由地翱翔,从而培养他们对美的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
三、用心探究、学会评价
审美评价是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对审美对象审美属性、审美价值所做出的判断。审美评价与审美主体的审美趣味、审美能力、审美理想等有着密切的联系。评价包括人对事物的认知与情感的反应。审美评价在审美活动中属于较高的层次。学会评价、具有音乐评价的能力涉及到审美主体对音乐音响的感受能力、对音乐要素知识的综合感知能力、音乐文化知识的积累程度、以及音乐欣赏的个人趣味、音乐审美价值观等。
古往今来,在音乐作品中,总是真善美与假恶丑互相比较而存在,互相斗争而发展。正因为如此,如果教师不加以好好引导,有很多学生就会美丑不分,善恶不辩。这些年来,社会上有时流行着一些低级趣味较浓甚至是庸俗不堪的音乐或是些格调不高的、艺术性差的音乐,使正在成长发育的学生误以为这是“音乐艺术的时代性”,而那些优美的、艺术性高的抒情歌曲在学生看来总是平淡无味,深入不下去。所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评价能力,使学生划清真善美与假恶丑的界限,掌握分辨是非的标准的同时,关键是要使他们有能力去评价判断音乐作品的社会价值及艺术价值。而学会这些,就要在掌握有关的音乐知识、技能的基础上,用心探究音乐作品的题材、内容、体裁、风格、情绪、曲式等表现手段,深入地认识音乐作品的内容美、形式美、情绪美、表现美,进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评价能力。
在欣赏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之间存着知识和经验的差异,这些都会影响审美判断和评价,故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修养和丰富的知识,理解作品形式和内容最普遍的审美意义,以宽容的态度容纳学生的感受和评价,启发引导学生以审美意识去感知作品,将日常情感升华至审美的判断。同时,要学生参与音乐评价必须创造一个宽松的教学环境。其中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更是起着决定性作用。只有处于这种教学氛围中,学生才能在音乐欣赏过程中,充分发挥审美感知能力、审美想象能力;才能在互动中,交流各自的音乐感受与理解,最终有效地进入音乐审美状态。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能够欣赏懂得音乐,这是审美修养的基本标志之一。”从这个观点出发,教师如果能够行之有效地完成音乐欣赏活动,一定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音乐审美达到一种更高更深的境界。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
音乐是用节奏、旋律、和声、强弱、速度、音色等手段,在乐器或声乐上进行组
合,音乐能够支配“时间的延续”,通过一段时间在听觉上感染听众。
音乐是时间艺术、贝多芬说音乐是比一切智慧及哲学还崇高的一种启示
音乐本质是传播的,以时间来说,好的音乐作品不会以音乐创作者的死亡而停止传播;
好的音乐会让你忘了时间忘了空间。忘记了一切;
真正的好音乐是不会因为时间的改变而改变。甚至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更加美妙。时间可以造就好的音乐。
所以说音乐是时间的艺术

㈢ 怎样欣赏一首歌

感知 想象 评价
美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雷默说:“如果可以用一个唯一的、压倒一切的目的作为当代音乐教育的特征,那就只能说这个领域正力图成为‘审美教育’。”他还说:“如果音乐教育要成为音乐教育,并同时成为审美教育,它的起点必须是清楚地理解音乐的审美本质和审美价值。”从上面的话中可以看出,音乐教育的本质就是审美教育。因此,新的《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也确立了以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而在实施审美教育的全过程中,审美能力的培养无疑是重要的、基本的任务之一。音乐教育作为实施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就成为落实审美教育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关键所在。
审美能力的培养,除了向学生传授必要的音乐基础知识,了解音乐表现的手法和技巧外,还要引导学生参加音乐欣赏活动,培养对音乐的感知能力、想象能力和评价能力,加深对音乐的理解。下面笔者就谈谈在音乐欣赏中审美能力的培养。
一、细心聆听、学会感知
音乐欣赏活动离不开人的想象联想、情感体验。而想象联想、情感体验的前提是人的感知觉。感知是一切音乐欣赏活动的心理基础。所谓感觉指的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通过传入神经的传导作用,在人脑中产生的对这些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通过传入神经的传导作用,在人脑中产生的对这些事物的整体反应。”可以说,感知是人的基本心理活动形式。音乐欣赏作为一种审美活动,需要审美主体有捕捉审美对象的所蕴含的审美信息的能力。只有当人的听觉器官从纯生理器官上升到审美器官的高度,才真正成为一个能感受音乐美、体验音乐美的人。
然而,人感知音乐美的能力并非与生俱来。人感知美的能力,是在感受音乐音响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学会感知就是学会用审美的耳朵去发现、探寻音乐作品中的美。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它通过旋律、曲式、速度、力度等来表现艺术构思,通过听觉引起人们生理上的刺激和心理上的反应,使大脑和神经系统处于兴奋状态,从而得到美的享受。
美国当代著名钢琴家、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科普兰在其著作《怎样欣赏音乐》的扉页上写着:“如果你要更好的理解音乐,再也没有比倾听音乐更为重要的了。什么也代替不了倾听音乐。”在音乐欣赏的感知活动中,音响感知是整个音乐欣赏的前提和基础。音乐欣赏中一切感情体验与形象联想都要以音响感知为基础,
而细心聆听就是获得音响感知的主要手段。
当我们聆听一首乐曲的时候,必定会受作品中各个音乐要素的影响,而产生各种不同情绪的反应,我们对音乐作品的这种情绪的反应,是感性的,它并不需要经过理性的过程。所以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全神贯注地去聆听音乐,养成良好的聆听习惯。运用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交替使用,教会学生如何去聆听音乐。在欣赏过程中,必须注意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比如:感受声音的高低、长短、强弱及音色变化的能力。一般来讲,学生都具有这种能力。但是,对音乐的旋律、节奏、调式、速度、力度、和声织体、曲式的听辩能力,学生就不一定具备,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初级到高级,循序渐近地对音乐进行欣赏、感受,从而让他们对音乐作品有整体性的感知能力。要让学生主动去听,而不是教师在一味地灌输,把音乐交给学生自己,才能逐步培养和提高他们的感知能力,随着经验的不断丰富与欣赏范围的不断扩大,学生的感知能力也一定会不断提高和趋于完善的。
二、静心感受、学会想象
想象是人的大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成新形象的过程。音乐欣赏过程中的想象属于审美想象。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直接感受对象时,并不以机械消极的感受为满足,而总是积极地调动和改造由于审美对象的信息刺激再现出来的过去记忆中的表象,按照主体的审美理想进行新的结合,从而充实和丰富审美形象,或创造新的审美形象。因此,英国现代著名美学家科林伍德认为,“我们所倾听的音乐并不是听到的声音,而是由听者的想象力用各种方式加以修补过的那种声音,其他艺术也是如此。”
由于音乐是非语义的,具有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这就赋予听众以丰富的想象空间。人们可以通过听觉传递感染和刺激情绪去激发想象。学生在欣赏过程中,在音乐语言的感召下,在进行情感体验的同时,头脑中会产生许多想象和联想,因为正如法国作曲家门德尔松所说:“同样的歌词对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意义。没有任何两个人的答案是完全相同的。”这反映了人们在欣赏音乐时,主观意识所产生的作用。同一首作品,不同的人的感受必定是不同的,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里对同一首作品的感受也可能是不同的。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音乐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当我们聆听一首音乐作品时,自己的情绪往往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受音乐的感染,产生各种情感体验。所以,学生欣赏音乐的过程就是情感体验的过程。在这其中,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和学生心中潜在的情感互相交融,产生了对音乐的共鸣。学生可以通过音乐欣赏获得的情感体验联想到自己以往现实生活中的情境而获得审美享受。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利用这种联想和想象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作品中所塑造的音乐形象,发挥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要让学生自己静心感受,不要用详细地讲解扑灭他们想象的火花。告诉学生音乐是没有“标准答案”的。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经历的不同、知识水平的高低、审美能力的强弱,由音乐所激发的审美想象一定是多姿多彩的。要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氛围,学生没有了精神压力,思维就活跃了,想象力也就丰富了。学生每一次审美想象的过程,都是迈向更高层次的音乐审美想象的阶梯。这些审美想象可能并不符合成年人的审美标准,甚至有点天马行空,但每一次审美想象都是可贵的,都是有价值的。作为学生,他们拥有自己审美想象的权利;作为教师,应该充分保护学生的想象力,不要把自己的想象强加于学生。要让学生在音乐的海洋里自由地翱翔,从而培养他们对美的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
三、用心探究、学会评价
审美评价是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对审美对象审美属性、审美价值所做出的判断。审美评价与审美主体的审美趣味、审美能力、审美理想等有着密切的联系。评价包括人对事物的认知与情感的反应。审美评价在审美活动中属于较高的层次。学会评价、具有音乐评价的能力涉及到审美主体对音乐音响的感受能力、对音乐要素知识的综合感知能力、音乐文化知识的积累程度、以及音乐欣赏的个人趣味、音乐审美价值观等。
古往今来,在音乐作品中,总是真善美与假恶丑互相比较而存在,互相斗争而发展。正因为如此,如果教师不加以好好引导,有很多学生就会美丑不分,善恶不辩。这些年来,社会上有时流行着一些低级趣味较浓甚至是庸俗不堪的音乐或是些格调不高的、艺术性差的音乐,使正在成长发育的学生误以为这是“音乐艺术的时代性”,而那些优美的、艺术性高的抒情歌曲在学生看来总是平淡无味,深入不下去。所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评价能力,使学生划清真善美与假恶丑的界限,掌握分辨是非的标准的同时,关键是要使他们有能力去评价判断音乐作品的社会价值及艺术价值。而学会这些,就要在掌握有关的音乐知识、技能的基础上,用心探究音乐作品的题材、内容、体裁、风格、情绪、曲式等表现手段,深入地认识音乐作品的内容美、形式美、情绪美、表现美,进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评价能力。
在欣赏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之间存着知识和经验的差异,这些都会影响审美判断和评价,故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修养和丰富的知识,理解作品形式和内容最普遍的审美意义,以宽容的态度容纳学生的感受和评价,启发引导学生以审美意识去感知作品,将日常情感升华至审美的判断。同时,要学生参与音乐评价必须创造一个宽松的教学环境。其中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更是起着决定性作用。只有处于这种教学氛围中,学生才能在音乐欣赏过程中,充分发挥审美感知能力、审美想象能力;才能在互动中,交流各自的音乐感受与理解,最终有效地进入音乐审美状态。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能够欣赏懂得音乐,这是审美修养的基本标志之一。”从这个观点出发,教师如果能够行之有效地完成音乐欣赏活动,一定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音乐审美达到一种更高更深的境界。

㈣ 第一单元《学会聆听——音乐与人生》说课考试

本交响曲旨在描写人生的恐怖、绝望、失败、灭亡等,充满了悲观的情绪,而否定了一切肯定、享受人生的乐观情绪。作者在本曲中也刻意描写了人们为生活而奔忙的情景,但他揭示了一个永恒的真理——死亡是绝对的、无可避免的,而生活中的所有欢乐都是转瞬即逝的,是一部相当个人化的作品。

《草原放牧》的音乐语言特征:
草原英雄小姐妹 吴祖强、王燕樵、刘德海写于1972年。这首琵琶协奏曲取材于蒙族龙梅和玉荣小姐妹俩与暴风雪搏斗,保护羊群的英雄事迹,表现了祖国的新一代热爱社会主义、热爱集体、勇于斗争的动人形象。全曲共分五段:①草原放牧;②与暴风雪搏斗;③在寒夜中前时;④党的关怀记心间;⑤千万朵红花遍地开。乐曲的主题清新活泼,充满活力,并具有浓郁的内蒙民间音乐色彩。用琵琶这一富有特色的民族乐器演奏,使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的小女孩形象跃然弦上。在第二段中,充分运用琵琶演奏传统武曲时常用的表现手法和复杂技巧,逼真地描绘了小姐妹与大自然搏斗的情景。第四段如歌而富于深情的旋律,用琵琶四指长轮演奏,同时以大指挑弦奏出简洁的音调作衬托,深刻地揭示了小主人公对党的真挚感情。乐曲采用琵琶协奏曲的形式,一方面充分发挥琵琶的丰富表现力,同时又运用管弦乐队交响性的丰富表现手段,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得益彰。乐曲首演于1974年,后曾于1978年和1979年两次在美国公演,受到了国内外听众的赞赏。

<草原放牧>在情绪上表现出欢快,奔放,时而悠绕.让人联想到蒙古的人,草原,放牧的场景...《第六(悲怆)交响曲》在情绪上表现出,叹息,悼念,安静,悲壮.让人联想到某某逝去,回顾某某逝去前的岁月.

《草原放牧》(是不是这首?你写的“草原牧放”我找不到,你写反了吧?)
作者:吴祖强,王燕樵,刘德海
作曲 :(...查不到)
题材:蒙族龙梅和玉荣小姐妹俩与暴风雪搏斗,保护羊群的英雄事迹
创作背景:草原小姐妹》琵琶协奏曲草原放牧 《草原小姐妹》是著名作曲家吴祖强先生在五十年代与王燕樵、刘德海(著名琵琶演奏家)三位共同创作的琵琵协奏曲,这是我国民族器乐与西洋交响乐结合,中国民族器乐交响化成功实践的典范,自诞生以来,以鲜明的民族器乐特色、质朴的音乐语言、优美动人的音乐旋律、东西音乐文化融合的特色,深受国内外各阶层听众的喜爱,也继承了中国当代音乐关注现实、深入生活、贴近群众、引领时代的创作传统。这是一部单乐章曲式结构的器乐交响曲,揉合了很多琵琶滑指、轮指、揉、扫等技法,全曲五个乐章以不遏止的方式演奏,包括草原放牧、与暴风雨搏斗、在寒夜中前进、关怀记心间和千万朵红花遍地开。青年琵琶演奏家章红艳的演奏,音色清雅、透彻、洒脱而奔放,开篇立章即以饱满的激情引出了 "草原小姐妹"的音乐形象,技法在主题中 "拟声化"、"拟人化",呈现出高超的演奏艺术。 三部在中国音乐史上最著名的协奏曲同收录入一张专辑里录音,在选题立意上是很大的创新。专辑集合三位中国著名中、青年演奏家分别演绎,由国际乐坛新生代的劲旅澳门乐团协奏、杰出华人指挥大师邵恩先生执棒指挥。 杰出华人指挥邵恩先生领衔的澳门乐团,是中国一支相当年轻的新生代交响乐团,成立建制25年以来,广泛延聘国内外专业演奏家充实队伍,专业水准不断提高,成为在亚洲地区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交响乐团。邵恩先生有很丰富的乐队训练、排练经验。这次澳门乐团首张专辑录音,从交响协奏作品开始,最能展示乐团配合、默契、音色、音响的塑造能力了。在指挥和乐团演奏家们的共同努力下,非常出色的达到了这一点。邵恩先生对乐团音响色彩的塑造严谨、细致,乐队音色扎实、雄厚,音响动力强劲有力,音质饱满。录音现场原声实录,音场宽阔、音域宽广、器乐音质特性突出,交响声部整齐,音响效果辉煌灿烂!
<<第六悲怆交响曲>>
作者:柴可夫斯基
作曲:...(查不到)
题材:人生的恐怖、绝望、失败、灭亡等
创作背景 :1893年10月28日,柴科夫斯基交响曲创作领域里的最后一部作品——第六交响曲《悲怆》,由作曲家亲自指挥,在圣 #8226;彼得堡首演,反应不佳。也许是由于这部乐曲惶惑不安的情绪和异样的阴暗使他碰壁。但是,当柴科夫斯基死后,此曲再演,也许是由于听众懂得了它的含义,场内一片哭泣。这是我们时代的一位伟大的交响音乐作曲家创造性生涯的最后总结。他自己说过:“在这部交响曲里我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首演后欣然接受弟弟莫杰斯特的建议,用了“悲枪”的标题。

浪漫主义标题音乐,是一种相对于纯音乐(即非标题音乐)而言的器乐音乐,它的特征是有一个概括性的题目,这个题目或源自于民间传说、文学作品、绘画作品,或是个人的亲身经历等,作曲家在统一的构思下,用音乐手段将题目表达出来。总的来说,标题音乐的音乐内容具有叙述性或描绘性等特征。相形之下,《悲怆》交响曲并非像被视为西方浪漫主义标题音乐之滥觞的柏辽兹创作的《幻想交响曲》那样具有明确的叙述性内容,也非穆索尔斯基创作的《图画展览会》那般具有明显的描绘性特征,正如柴科夫斯基的弟弟莫德斯基透露的,这个“悲怆”的别名是作品完成之后在偶然的灵思驱动下附加的,因此并不具备标题音乐的特征。

至于它们的感情为什么不同嘛,好难答哟,简单的说是因为它们所创作的背景不同,作者的民族也有所不同,有的表露的是历史长河与它的青春活力,有思想性和艺术性;有的表露出自己种族的独特风格;有的表露人们为生活而奔忙的情景以及揭示了一个永恒的真理...

这个上面也有:http://www.5ykj.com/Health/gaoyin/71001.htm

这些大都是我从网上查来的,有什么不对还望各位指点指点...

㈤ 《学会聆听》课文主要内容

《学会聆听》这篇文章主要想告诉我们:学会聆听、学会召唤内心美好的东西,那些看起来的困难或苦难,我们都可以从中找到美好的东西,找到生命的力量。
文章主要分两部分,每部分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1~12段):在雷声中,“我”感到害怕。母亲让“我”聆听暴风雨里的歌声,有了节奏、深度的鼓声,让音乐有了灵魂。“我”从雷声里听到了竖琴的声音,被它带到了一个新奇的世界。后来,母亲又教“我”聆听自己心中的歌,明白“宇宙的万物中都蕴涵着音乐”。这一部分,写出了“我”是如何学会聆听音乐的——从令人害怕的雷声中去发现美好的、有节奏感、有灵魂的音乐;从瀑布的声音中去聆听微妙的节奏。其实说到底,并不是“我”真的有什么特别的本事,只是“我”在母亲的熏陶下懂得了聆听的道理——从万物的声音中寻找美好的东西。
第二部分(13段):学会聆听,不仅是在音乐方面可以获得灵感,本文中,它的美妙之处更在于帮助人度过人生中的苦难。这一部分仅仅写了一个事例:一个小姑娘听力没有完全消失,但是“我”对她的治疗收效很慢,她自己和她父母都有些绝望了。这时,“我”用母亲教我的方法——聆听。聆听,不仅是认真地听,还要用心去感受、去寻找声音中美好的东西。用这样的方法,小姑娘爱上了听音乐,同时,她还找回了生活的信心。作者通过这个事例告诉我们:学会聆听,学会召唤内心美好的东西,那些看起来的困难或者苦难,我们都可以从中找到美好的东西,找到生命的力量。后一层意思作者没有明确说出来,但是我们可以从文字间体会到。

㈥ 为什么说音乐是声音的艺术

感知 想象 评价
美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雷默说:“如果可以用一个唯一的、压倒一切的目的作为当代音乐教育的特征,那就只能说这个领域正力图成为‘审美教育’。”他还说:“如果音乐教育要成为音乐教育,并同时成为审美教育,它的起点必须是清楚地理解音乐的审美本质和审美价值。”从上面的话中可以看出,音乐教育的本质就是审美教育。因此,新的《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也确立了以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而在实施审美教育的全过程中,审美能力的培养无疑是重要的、基本的任务之一。音乐教育作为实施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就成为落实审美教育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关键所在。
审美能力的培养,除了向学生传授必要的音乐基础知识,了解音乐表现的手法和技巧外,还要引导学生参加音乐欣赏活动,培养对音乐的感知能力、想象能力和评价能力,加深对音乐的理解。下面笔者就谈谈在音乐欣赏中审美能力的培养。
一、细心聆听、学会感知
音乐欣赏活动离不开人的想象联想、情感体验。而想象联想、情感体验的前提是人的感知觉。感知是一切音乐欣赏活动的心理基础。所谓感觉指的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通过传入神经的传导作用,在人脑中产生的对这些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通过传入神经的传导作用,在人脑中产生的对这些事物的整体反应。”可以说,感知是人的基本心理活动形式。音乐欣赏作为一种审美活动,需要审美主体有捕捉审美对象的所蕴含的审美信息的能力。只有当人的听觉器官从纯生理器官上升到审美器官的高度,才真正成为一个能感受音乐美、体验音乐美的人。
然而,人感知音乐美的能力并非与生俱来。人感知美的能力,是在感受音乐音响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学会感知就是学会用审美的耳朵去发现、探寻音乐作品中的美。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它通过旋律、曲式、速度、力度等来表现艺术构思,通过听觉引起人们生理上的刺激和心理上的反应,使大脑和神经系统处于兴奋状态,从而得到美的享受。
美国当代著名钢琴家、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科普兰在其著作《怎样欣赏音乐》的扉页上写着:“如果你要更好的理解音乐,再也没有比倾听音乐更为重要的了。什么也代替不了倾听音乐。”在音乐欣赏的感知活动中,音响感知是整个音乐欣赏的前提和基础。音乐欣赏中一切感情体验与形象联想都要以音响感知为基础,
而细心聆听就是获得音响感知的主要手段。
当我们聆听一首乐曲的时候,必定会受作品中各个音乐要素的影响,而产生各种不同情绪的反应,我们对音乐作品的这种情绪的反应,是感性的,它并不需要经过理性的过程。所以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全神贯注地去聆听音乐,养成良好的聆听习惯。运用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交替使用,教会学生如何去聆听音乐。在欣赏过程中,必须注意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比如:感受声音的高低、长短、强弱及音色变化的能力。一般来讲,学生都具有这种能力。但是,对音乐的旋律、节奏、调式、速度、力度、和声织体、曲式的听辩能力,学生就不一定具备,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初级到高级,循序渐近地对音乐进行欣赏、感受,从而让他们对音乐作品有整体性的感知能力。要让学生主动去听,而不是教师在一味地灌输,把音乐交给学生自己,才能逐步培养和提高他们的感知能力,随着经验的不断丰富与欣赏范围的不断扩大,学生的感知能力也一定会不断提高和趋于完善的。
二、静心感受、学会想象
想象是人的大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成新形象的过程。音乐欣赏过程中的想象属于审美想象。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直接感受对象时,并不以机械消极的感受为满足,而总是积极地调动和改造由于审美对象的信息刺激再现出来的过去记忆中的表象,按照主体的审美理想进行新的结合,从而充实和丰富审美形象,或创造新的审美形象。因此,英国现代著名美学家科林伍德认为,“我们所倾听的音乐并不是听到的声音,而是由听者的想象力用各种方式加以修补过的那种声音,其他艺术也是如此。”
由于音乐是非语义的,具有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这就赋予听众以丰富的想象空间。人们可以通过听觉传递感染和刺激情绪去激发想象。学生在欣赏过程中,在音乐语言的感召下,在进行情感体验的同时,头脑中会产生许多想象和联想,因为正如法国作曲家门德尔松所说:“同样的歌词对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意义。没有任何两个人的答案是完全相同的。”这反映了人们在欣赏音乐时,主观意识所产生的作用。同一首作品,不同的人的感受必定是不同的,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里对同一首作品的感受也可能是不同的。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音乐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当我们聆听一首音乐作品时,自己的情绪往往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受音乐的感染,产生各种情感体验。所以,学生欣赏音乐的过程就是情感体验的过程。在这其中,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和学生心中潜在的情感互相交融,产生了对音乐的共鸣。学生可以通过音乐欣赏获得的情感体验联想到自己以往现实生活中的情境而获得审美享受。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利用这种联想和想象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作品中所塑造的音乐形象,发挥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要让学生自己静心感受,不要用详细地讲解扑灭他们想象的火花。告诉学生音乐是没有“标准答案”的。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经历的不同、知识水平的高低、审美能力的强弱,由音乐所激发的审美想象一定是多姿多彩的。要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氛围,学生没有了精神压力,思维就活跃了,想象力也就丰富了。学生每一次审美想象的过程,都是迈向更高层次的音乐审美想象的阶梯。这些审美想象可能并不符合成年人的审美标准,甚至有点天马行空,但每一次审美想象都是可贵的,都是有价值的。作为学生,他们拥有自己审美想象的权利;作为教师,应该充分保护学生的想象力,不要把自己的想象强加于学生。要让学生在音乐的海洋里自由地翱翔,从而培养他们对美的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
三、用心探究、学会评价
审美评价是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对审美对象审美属性、审美价值所做出的判断。审美评价与审美主体的审美趣味、审美能力、审美理想等有着密切的联系。评价包括人对事物的认知与情感的反应。审美评价在审美活动中属于较高的层次。学会评价、具有音乐评价的能力涉及到审美主体对音乐音响的感受能力、对音乐要素知识的综合感知能力、音乐文化知识的积累程度、以及音乐欣赏的个人趣味、音乐审美价值观等。
古往今来,在音乐作品中,总是真善美与假恶丑互相比较而存在,互相斗争而发展。正因为如此,如果教师不加以好好引导,有很多学生就会美丑不分,善恶不辩。这些年来,社会上有时流行着一些低级趣味较浓甚至是庸俗不堪的音乐或是些格调不高的、艺术性差的音乐,使正在成长发育的学生误以为这是“音乐艺术的时代性”,而那些优美的、艺术性高的抒情歌曲在学生看来总是平淡无味,深入不下去。所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评价能力,使学生划清真善美与假恶丑的界限,掌握分辨是非的标准的同时,关键是要使他们有能力去评价判断音乐作品的社会价值及艺术价值。而学会这些,就要在掌握有关的音乐知识、技能的基础上,用心探究音乐作品的题材、内容、体裁、风格、情绪、曲式等表现手段,深入地认识音乐作品的内容美、形式美、情绪美、表现美,进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评价能力。
在欣赏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之间存着知识和经验的差异,这些都会影响审美判断和评价,故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修养和丰富的知识,理解作品形式和内容最普遍的审美意义,以宽容的态度容纳学生的感受和评价,启发引导学生以审美意识去感知作品,将日常情感升华至审美的判断。同时,要学生参与音乐评价必须创造一个宽松的教学环境。其中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更是起着决定性作用。只有处于这种教学氛围中,学生才能在音乐欣赏过程中,充分发挥审美感知能力、审美想象能力;才能在互动中,交流各自的音乐感受与理解,最终有效地进入音乐审美状态。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能够欣赏懂得音乐,这是审美修养的基本标志之一。”从这个观点出发,教师如果能够行之有效地完成音乐欣赏活动,一定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音乐审美达到一种更高更深的境界。

㈦ 探索如何让孩子们学会听音乐

相关文章:基础教育新课改革新乡镇初中青春健康教多媒体运用在小学美深究基础教育中数学幼儿师范教学以及素浅思应用电化教学有深究网络环境下指引幼儿园品德教学需注小学信息科技有用教研究幼儿园多类型智研究幼儿科学教学以基础教育关键部分范文【摘要】听,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特征。“聆听”是参与音乐教学的关键。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应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逐步积累鉴赏音乐的经验,让学生更好地去感知、认识、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孩子学会听声音,在欣赏教学中让孩子学会听音乐,在歌唱教学中让孩子学会听音乐。教师要重视自身的聆听习惯。【关键词】孩子们、学会、聆听、音乐音乐离不开声音,没有声音就谈不上音乐。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听,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特征。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活动都必须依赖于听觉,因此“聆听”是参与音乐教学的关键。美国教育家科普曾说过:“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乐,再没有比倾听音乐更重要的了。什么也代替不了倾听音乐。”新课标指出:在音乐教育的四大领域中,感受与鉴赏是重要的音乐学习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应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逐步积累鉴赏音乐的经验,让学生更好地去感知、认识、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但是良好的听赏习惯不是与生俱有的,怎样才能具有呢?这就需要我们音乐教师在自己的音乐教学中给学生慢慢地渗透、感染和培养。1.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孩子学会听声音在大自然里让孩子学会听鸟叫、蛙鸣、雨水的滴答、汽车的鸣笛等,引导孩子发现音有高低、长短、强弱之分,和孩子一起玩“敲敲听听”的游戏,例如在厨房里用筷子先敲敲铝锅,再敲敲玻璃杯,比比谁的音高、谁的音低。经常让孩子闭上眼睛,问他们听见了什么声音,反复在生活中、在孩子高兴的时候,训练孩子的听觉,积累丰富的听觉经验,使孩子从小听觉灵敏。从而为"听音乐"打好坚实的基础。2.在欣赏教学中让孩子学会听音乐2.1学会安静地聆听“学会安静”是培养良好聆听习惯的第一要素。只有做到了这一点,孩子们才能静下心来,学着去倾听音乐。安静的聆听环境能够很好地维护音乐的传递。安静、完整地听觉过程能够让欣赏者全神贯注地感受音乐的灵魂,捕捉音乐的细微之处,它能大大地提升学生的音乐听觉意识和听力水平。在这个环节的实施中,刚开始时教师对学生要有严格的教学常规要求。手怎么放?脚怎么放?身体怎么坐?教师都要有明确的要求,学生要按老师的要求认真地做好。如果这样长期坚持下去,孩子们就会自然而然地知道了:听音乐要安静地听。当孩子们已经形成了安静的聆听习惯后,教师不用再要求孩子们做什么。可以让孩子们随意地选择不同的方式和姿势来聆听音乐。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也要学会“缄默”。学会静下来,尽可能把多一点的“完整”的聆听交给孩子们。当然这也并不是让教师一言不发,只是要说得“精”,说得“巧”。在针对具体的音乐作品时,启发性的、意向性的引导多一点,直白的、程式化的归纳少一点儿,从而真正、切实地起到引领和点睛的作用。2.2学会带着问题聆听“设问聆听”是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在欣赏前向学生提出一些简单的带启发性的问题。通过教师的设问,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来聆听,可以使学生聆听得更专注,指向性更明确。在聆听音乐的时候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动脑筋,学会带着问题去聆听。教师可以根据初听、复听、再听三个阶段提出不同的问题,还可以根据完整聆听、分段聆听、再次完整聆听三个阶段提出不同的问题。在提问的时候教师要注意:问题的难度一定要根据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做到有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如在聆听第4册第5课音乐《狮王进行曲》时,在初听前教师并没有出示课题,采用分段聆听分别提出问题:①听了这段音乐,你仿佛来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②(可只听前4个乐句)这段音乐在说什么?音乐表现的是哪种动物?在完整聆听前提出问题:这段音乐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情绪怎样?各表现了什么?每段音乐的主奏乐器是什么?速度、力度有什么变化?这样孩子对所听音乐会更加全神贯注、集中精力、有目的地去听。教师不断地在聆听前将问题抛向学生,这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审美能力,获得感性的认识和理解,提高了聆听的有效性。2.2.1学会对比聆听“对比聆听”是听的深入,也是提高聆听质量最主要的方法。人的听觉思维需要在声音的连续比照和鉴别中加深记忆。在聆听中我们可以对音乐的节拍、节奏、速度、力度、音色等方面做出对比,也可以对同一作品中多次出现的主题、乐句、乐段作对比,还可以对几个作品的风格、形式、情绪进行对比。如在聆听第7册第4课音乐《乒乓变奏曲》时,教师首先让学生们学会唱书上出示的主题音乐,接着在聆听之前提问:音乐中一共出现了几次主题音乐?在复听音乐前又提问:这几次的音乐都相同吗?有没有什么变化?通过这种对比聆听的办法,学生们很快就发现了音乐一共有五次变奏。而这五次变奏主题音乐出现的音区都有所不同,伴奏音型的运用也有一些区别。学生们都显得很兴奋,学习的兴趣特别浓,教学效果也很好。通过“对比聆听”不但可以引导学生去发现音乐的旋律美,还可以引发学生对音乐的思考,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分析能力。2.2.2学会表现音乐学会表现音乐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更深入地理解音乐和感受音乐,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表现音乐的手段和方法有很多:用语言表现音乐,用线条的变化表现音乐,用色块的变化来表现音乐,用舞蹈动作表现音乐,用模仿主奏乐器演奏来表现音乐,用打击乐器伴奏或自制的打击乐器来表现音乐……这些表现音乐的手段和方法孩子们都很喜欢,效果也都不错。3.在歌唱教学中让孩子学会听音乐在歌唱教学中让孩子学会听音乐同样也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孩子们要学会听范唱,其次是要学会听伴奏音乐。既要学会听老师的范唱,也要学会听录音里的范唱。通过聆听范唱,学生们要初步掌握歌曲的速度、力度和情绪,以及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在合伴奏音乐唱歌的时候,学生们既要会听伴奏音乐,同时还要完成歌唱的要求。如果自己发现有一点没有合上,应该立刻做出调整。4.教师要重视自身的聆听习惯教师自身的聆听习惯有着非常重要的示范作用。我们都知道小孩子的模仿能力是最强的。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在同样的教学条件下,同一内容的的两节音乐欣赏课:一位教师在聆听音乐的时候面无表情,随着音乐旋律的起伏表情呆滞,毫无变化。而另一位教师在聆听音乐的时侯表情丰富,他的眼睛时而炯炯有神,时而微闭;他的表情时而凝重,时而微笑。对比一下这两节课,那一节音乐欣赏课的教学效果会好些?哪一位音乐教师更受学生的喜爱?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中国有一句成语“耳濡目染”,它的意思是说:听多了,看多了,自然就学会了。诸如此类的成语还有很多:如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由此可见教师示范作用的重要性。而这一点对于小学音乐教师尤为重要。小孩子的模仿能力是最强的,在音乐课的课堂上他们的小眼睛随时注视着老师的一言一行。所以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聆听习惯的同时,音乐教师自己也必须要重视自身的聆听习惯的形成。教师良好的聆听习惯一旦形成,学生良好的聆听习惯的形成也就迎刃而解、顺理成章了。只要音乐教师在自己的音乐教学中,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我相信我们的孩子们一定会喜欢音乐、会听音乐的,都能拥有一双音乐的耳朵!

㈧ 怎样才能学会倾听音乐

学会倾听音乐,首先要摆脱一种自我束缚,正如美国音乐家艾伦·科普伦所说:经常内有一种把正确理解音乐的困难加容以夸大的倾向,他们总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说:“我很喜欢音乐,可就是对音乐一窍不通。”却很少听到有谁说:“我对戏剧或小说一窍不通。”如果你对音乐的反应能力持有自卑感,最好把它丢掉。这些自卑感常常是毫无根据的。无论如何,在你对“有音乐才能”的含义有所理解之前,没有理由为你的音乐才能感到灰心丧气。

阅读全文

与高一音乐课学会聆听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爱情围墙歌词 浏览:230
道奇酷威广告背景音乐 浏览:106
比喻轻音乐之美的文字 浏览:542
小号音乐下载 浏览:578
歌曲专辑图下载地址 浏览:867
财神驾到歌曲mp3下载 浏览:734
琴歌指弹海阔天空吉他谱 浏览:355
下载mp4格式的音乐 浏览:352
电脑听音乐用什么 浏览:512
最好酷狗音乐播放器 浏览:502
信乐团队的假如简谱 浏览:243
平安酷狗音乐 浏览:760
佳人轻抚桃花mp3下载 浏览:453
infinite网易云音乐 浏览:844
岁月赵忠祥背景音乐 浏览:980
如何将电脑的歌体添加到苹果音乐 浏览:672
fade钢琴mp3 浏览:86
奔跑吧兄弟宋仲基背景音乐 浏览:806
成都彩虹小学音乐老师 浏览:496
凤凰传奇星光歌曲点评 浏览: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