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审美教育是怎么回事
论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审美教育(1)
上海市嘉定区实验小学 曹姗
内容摘要:审美教育是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核心部分。它培养学生对美好音乐的热爱,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并能起到启迪智慧,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等作用。然而,我国当前的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审美教育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这就严重背离了音乐教育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这一基本理念。针对当前现状,笔者对音乐审美教育的改革问题做了一些有益的探讨。
关键词:中小学 音乐教育 审美教育 地位 作用 改革
审美教育即美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的表现形式之一,而审美教育又是音乐教育的核心所在。中小学音乐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激发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在掌握一定音乐知识技能的基础上,逐渐提高审美能力,让音乐这门艺术,带给他们审美的愉悦,情感的共鸣及心灵的净化,使他们成为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的人。审美体验是中小学音乐课程价值的最主要体现。2001年,教育部修订并颁发了新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大纲》确立了新世纪新的教育观,它不再以传授音乐知识、音乐技能为主要目的,而代之以情感教育、审美教育为核心,在音乐创作、表演、欣赏等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种新的音乐教育理念符合音乐艺术自身的特征及我国正在实施的素质教育的要求。但是,在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实施过程中,音乐课的这一价值并未得到足够地重视。音乐课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上,填鸭式地给学生灌输一些音乐知识与技能,这样不仅让学生丧失学习音乐的兴趣,也失去了音乐审美教育的作用,这与音乐教育学的基本原理也是背道而驰的。
② 怎样在中学音乐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
中学音乐教学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对青少年实施美育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钢》明确指出: “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进一步指出:“音乐教育是通过音乐艺术形象的感染,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社会主义事业、热爱中国共产党,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和共产主义理想教育。”
通过中学音乐教育,能帮助学生掌握音乐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技巧,促使他们热爱祖国的音乐艺术,熟悉民间音乐,了解国外音乐,增强对音乐的感受力和审美力,而且还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思考力、记忆力和想象力)。同时,他有利于学生嗓音的保护和转换他们大脑的兴奋中心,使学生紧张的学习生活得到适当的调节,促使他们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更重要的是,还可以启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陶冶和培养他们具有优良的品格和高尚的情操。总之,借助于音乐的教育、审美、娱乐三大功能,就可以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发展、认识世界的能力,努力做到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推动他们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从而有益于社会风气的净化,鼓励学生为实现四化振兴中华,现在多做准备,将来多作贡献。
音乐美是一种声音艺术美,它是依靠乐音的高低、长短、强弱和音色对比、变化、有规律地组织起来,形成音乐形象,并依靠人们的听觉来感受的一种艺术,音乐课的教学一般要抓住几个基本要点:①把音乐课的内容分为唱歌、音乐知识与技能训练、欣赏三大部分。②对音乐知识教学和音乐技能训练的重要性不能有任何忽视。③根据学生对歌曲的感受、理解和掌握的规律,对一首曲子的教学,应按照综合——分析——综合或整体——部分——整体的过程来组织。④要引导学生体验音乐形象所表达的感情,把握音乐所表达的主题思想,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唤起学生头脑中的视觉形象和视觉形象的联系,进入乐章的感情境界,产生情感共鸣。
欣赏教学是音乐课中开阔学生音乐视野、丰富学生音乐素养和愿望的重要措施,它的基本任务是帮助学生了解和熟悉音乐语言、领会和感受音乐作品的内容,了解声乐、器乐的各种演唱、演奏形式及丰富的音乐表现力,聆听古今中外的音乐珍品,从绚丽多彩的音乐作品中学习历史,了解社会,认识生活,通过音乐欣赏教学,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音乐想象能力、音乐理解能力和音乐鉴赏能力,使学生逐步具备准确、敏锐地从整体上感受、体验音乐表现内容的能力,逐步具备以所积累的音乐形象为基础,经过想象形成新音乐形象的能力,逐步具备对音乐现象进行分析、综合寸比较、抽象和概括的能力,逐步具备评价音乐内容和形式中所反映的真、善、美与假、丑、恶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具有一定音乐欣赏水平的音乐爱好者。
音乐欣赏教学程度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音乐欣赏时,欣赏者要经过这样一个心理反映的过程;外部音响感知一想象联想一情感共鸣一理解认识,引导学生从音响感知入手,逐步展开想象、联想并引发情感共鸣,最后理解音乐作品的思想意境,使学生逐渐由低层次的直觉欣赏向高层次的情感欣赏、理智欣赏发展。
培养学生倾听音乐的习惯,在听音乐之前,教师提出启发性问题,要求学生带着一、两个问题来听,欣赏当中需要作必要的讲解,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探索;讲解一定要少而精,切忌繁琐,在学生欣赏之后,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然后教师再作简要的讲述,这种作法,对于中学生来说,比一开始就进行讲解更有利于调动欣赏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将生活经验和音乐的表现手段联系起来,这是启发学生想象和联想的关键,生动的语言、富要意境的图画或幻灯、录像等,都可以在生活经验和音乐间架起联想、想象的桥梁。
音乐的欣赏需要反复地进行,在反复中进行分析和比较,通过分析,掌握乐曲的主题,认识主题的对比,发展与变化,辨认乐曲的曲式结构等,对于学生来说是十分必要的,用比较的方法进行欣赏教学是使学生将音乐表现手段与音乐的情绪联系起来的有效方法,这既有利于学生掌握音乐的各种表现手段,也利于他们更好地感受,理解音乐,将不同情感的音乐进行对比。
再如欣赏民族管弦乐《喜洋洋》(欢快)时,与双管与民族乐队演奏的《江河水》(悲愤)作对比等,在这种比较中,可以体会音乐表现手段在表达音乐情感中的意义,还可让学生将自己在欣赏中所感受到的,联想成想象到的,用画图或短文表达出来,采用这种方法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的独创性,提倡发表不同见解,引导展开讨论。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当努力通过音乐作品的艺术形象来感染和吸引学生。在此基础上,教师如能用说明、讨论,演出或其他方法一步一步地加深学生对于音乐作品的理解,启发他们有感情地表达出作品的内容和精神面貌,同时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丰富他们的音乐素养。这样,就能调动中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提高中学教学质量,使它沿着正确的轨道稳步前进!
③ 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教育
在音乐课中,鼓励音乐创造,应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的内容、形式和情景,启发学生美感,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美的欣赏能力。
关键词:美学音乐教学创造兴趣
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过程,同时也是思想教育、审美教育、习惯养成等人才综合素质全面培养的过程。特别是美的蕴含最丰富的音乐课,在学生课程体系中地位特殊,具有得天独厚的美育优势。作为审美对象,音乐教材本身就是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集萃的宝库。就其中包含极高审美价值的单篇而言,又往往是思想美,形象美、意境美、结构美、语言美的和谐统一体。
本文结合初中学生特点,从音乐教学的实践入手,就音乐课堂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作一分析探讨。
一、教育理念具有时代性
第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和理论升华,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以人为本搞教育,就是要求教育者把学生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作为教育事业发展进步的标志,以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为基础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就是坚持把学生的利益作为第一位,坚持学生的全面发展,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正是教育事业所要必须坚持的方向与准则。
第二,协调发展的教育理念。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是音乐教育存在之根本,也是音乐教育改革的前提和基础。从音乐教育的内涵上看,音乐教育的实质是培养文化人,而音乐是以运动着的乐音、音响等物质材料构成的艺术,音乐教育活动必须与演奏、欣赏、表现和创造等音乐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这些音乐实践是音乐教育赖以生存的手段和方式。要求音乐教育必须体现技能培养与人文综合素质培养的协调和统一。因此,初中音乐教育的基本理念应该是重全面、厚基础而不求其专;重素质、厚创新而不求其深,为终身热爱音乐、享受音乐、学习音乐、传授音乐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三,个性化的教学理念。现代音乐教育已不仅仅是单纯的音乐知识的传授,而是深入人的心灵的审美教育、人的创造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人类文化传承的载体,在音乐教育中包含了更加广泛的人才素质培养和多元文化的内涵。初中音乐教育应做好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以音乐课程价值的实现为出发点,让孩子们具备一定的音乐表演能力,音乐教育才能真正在紧密结合音乐教育实践基础上,体现音乐教育的意义。
二、教育的形式具有渗透性
学生音乐教学中的美育具有渗透性的特点。学生音乐教学中的美育就是使学生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学到了音乐知识,提高了音乐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欣赏和感受形形色色的美,唤起学生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情感,从而拓宽他们的思维,陶冶他们的情操,开发他们的心灵,激发他们的创造力,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的发展。因此,学生音乐教学中的美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它应该渗透在课文的字里行间和教师的每一项精妙的教学设计中,是通过每一首歌曲、每一节课以及每一次音乐教学活动来实施的,使学生在和风细雨般的音乐滋润中不知不觉地获得美的感悟。
音乐课,关键在于体验情感,“以情动人”。这既表明了情感在体验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又显示出情感始终贯穿于体验的全过程。美育也是情感教育,体验美正是情感的发展、丰富和升华。音乐课的显著特点,就是它可以用生动的美的形象去感染学生,向学生展示曲中人物、曲作者、词作者的心灵美、社会环境美和语言艺术美等,这些美的魅力容易唤其审美主体的内心感应而产生情感共鸣,学生感其情、动其情,就能达到爱唱、爱听、喜思考的最佳学习情境。教师自身良好时言行举止、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对工作、对学生的热爱,本身也是一种美的体现,以真心按真情,这种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美,更能够引起学生的感动,进而产生情感共鸣。所以,抓住了学生音乐教学中美育的情感性,就能让学生在赏心悦目的状态中体验美,从而取得最佳效果。
三、美育的方法强调体验性
上音乐课是学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升华灵魂的美育过程。音乐教学中美育的重点是要不断培养和挺高学生的想象力。美感是审美主体在审美实践中产生的。没有具体的审美对象当然谈不上美,有了审美对象还必须有审美主体作用于审美对象的实践活动,才可能产生美感。由品赏美的能力训练到想象力的培养,是美育由简单到复杂、由认识到创造的逐步发展。学生在学唱歌曲或听教师领唱时,通过第二信号系统,根据书面歌词或口头唱曲的表选,在头脑中重现某一事物的形象,这只是再现型的想象;而如果学生能通过积极的记忆联想活动,将原有的审美表象生发开去,有所补充,或重新加工组舍,创造出新的形象,这就属于创造型想象。学生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因此,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去体验美,不能一味地把自己已体验到的美解说给学生听,那样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感到“别人嚼过的馍没有味道”,其发现音乐美、认识音乐美、品位音乐美的能力也就得不到提高。所以,教师在上音乐课时要特别注意让学生当课堂的主人,教师上每一堂音乐课的过程,也就是指导学生体验音乐美、认识音乐美、品位音乐美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在“参与”,在“体验”。
在学生课程体系中,音乐课是学生很感兴趣的一门课,而兴趣则是一切学习的源动力与内驱力。所以,学生音乐教学中的美育,就是要借助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及方法,借助其他基础或专业课程所不具备的一切可利用的美的因素,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趁热打铁对其进行相关的教育。
》,载于《艺术百家》2008年第1期。
2、汤苏英:《论音乐审美教育的特性》,载于《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3、汤苏:《论音乐审美教育的特性》,载于《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4、孔繁洲:《音乐素质教育手册》 ,《中外音乐艺术漫步》,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1年版。
5、杨书良、赵桂梅、王诤:《小学生素养与生活设计》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
④ 小学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运用情感教学,体现审美教育
音乐的情感性表现在:它能使人心灵迸发出火花。(贝多芬)节奏与乐调具有最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的最深处。(柏拉图)人们常说:“音乐是语言的尽头”,也就是说音乐能够灵活、准确、细腻地直接表达人的内心情感世界,是人主观情感的一种审美体验。以音乐艺术为媒介,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是具有情感性特征的。它通过“诉诉心灵的精神、洋溢的情感以及声音所显示出这种内容精华的表现”来实现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创造和表现、感受和体验、鉴赏和评价等能力来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和情感体验,完成对学生的审美情感教育。
音乐是情感艺术,表情的音乐艺术最基本的表现功能,是音乐的灵魂。离开了情感的体验与抒发、感知与表现也就不是音乐了。我国古代《乐记》中记载“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著名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说:“音乐是人类情感的速记”。而伟大的导师恩格斯则说:“把人类情感中最崇高和最神圣东西,即最隐深的秘密揭露出来,并且表现在音响中。”音乐是人类共同的情感语言,不论国度、民族、种族、音乐都可以成为人们心灵沟通的工具。
在音乐教学中应从表情开始,并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只要有音乐,就一定有情感的反映。表情不是在学会唱歌,学会演奏之后硬加上的,也不是没有乐感的各种音乐记号的机械音响的再现,它既不是歌唱(演奏)者的外部表情的摇头晃脑,又不是毫无音乐美感的音符堆砌。
音乐的表情是发自内心地对音乐情感的体验和抒发,是把全身心对音乐内涵与外延的感知、理解与体验转换为音乐形象的再造艺术的过程。也正是在这种对音乐情感的感知、体验、表现与创造的音乐实践中使学生受到音乐的启迪,获得审美能力,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二、运用感知教学,体验审美教育
感知即“听、感、动”的总称。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对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审美教育的核心,是审美的要点。”音乐美的表现存在于音乐艺术形象之中。没有美的形象就没有艺术。音乐形象产生的过程就是音乐实践、音乐学习、音乐创造的过程。没有对音乐艺术实践中音乐美的感知与理解,就无法实施审美教育。 听是感知和理解音乐的前提条件;听是音乐艺术实践中最重要的过程。音乐是听觉艺术,这就决定了音乐教学的一切音乐艺术实践都必须从听入手,在听的基础上进行,也决定了音乐必须把培养学生良好而敏锐的听觉放在首位:离开了“听”就无法学习音乐;离开了“听”音乐就不存在了。马克思曾说过:“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是毫无意义的”。音乐教学的全部内容都离不开音乐听觉的感知与体验、分析与理解。
在实际的艺术效果中感知与理解、认识与掌握富有音乐灵魂的活生生的音乐知识。例如:在学习音的高、低、长、短时就必须首先让学生用听觉去感知、听辩出音的高、低、长、短;在学习音符名称与其时值关系时,不是靠单单的讲解去认识,而重要的是用耳听、用手、用脚的动作体会各种音符的时值及其之间的关系;在学习调式时则需通过耳朵的听辨,感知某一调式的特点,而后总结出什么是调式,重要是从听觉中明白。
音乐都不是直接可以讲明白的,必须在听的基础上有所真正的感知与体验时才明白。中小学音乐教学所接触不是纯理论知识,而是具体形象化的音乐作品、是动的音乐、是有生命的音乐、是有情感的音乐。
三、运用实践性和创造性教学,体验审美教育
音乐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活动。无论是参与音乐创作、音乐表演、还是参与音乐鉴赏,都需要人们展示出生命的活动。实践创造也体现了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的特征。
体现音乐审美教育的实践性,首先是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学生失去了学习音乐的兴趣,也就失去了积极参与音乐学习实践的动力。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心灵感受。由于一些原因,相当一部分中小学生产生喜爱音乐却不喜欢上音乐课的心理状态,就谈不上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中。在音乐教育教学中,兴趣可以构成一种审美的本质力量。“快乐式”教学赋予音乐教育强大的生命力。通过音乐学习的实践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音乐表现能、音乐鉴赏能力、音乐创造力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完成美感的实现。
四、运用形象性教学,体现审美教育
艺术教育是以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为基础内容的。音乐艺术也正像其他艺术一样,如:文学、绘画、雕塑、建筑学一样,通过艺术形象反映现实,给人以最大的审美享受。任何一部音乐作品都有一个具体的形象来用音乐表现。虽然音乐没有“对现实的直接描绘”,但尽管如此,在音乐中仍然具有极为深刻和有力的反映着现实世界。人的感受和思想世界在音乐中得到鲜明的、最激动的直接体现。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通过音乐的语言、旋律、节奏、调式、调性和声、复调等变化来塑造独特的音乐形象,从而达到音乐教学中形象美的审美教育。
⑤ 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如何进行情感审美教育
新课程倡导音乐教育应以审美为核心并贯穿音乐教学的始末,
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使其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让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让整个人类都变得充满爱心,这也是我们音乐教育的理想目标。
⑥ 如何在中学音乐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
在音乐课中,鼓励音乐创造,应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的内容、形式和情景,启发学生美感,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美的欣赏能力。
关键词:美学音乐教学创造兴趣
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过程,同时也是思想教育、审美教育、习惯养成等人才综合素质全面培养的过程。特别是美的蕴含最丰富的音乐课,在学生课程体系中地位特殊,具有得天独厚的美育优势。作为审美对象,音乐教材本身就是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集萃的宝库。就其中包含极高审美价值的单篇而言,又往往是思想美,形象美、意境美、结构美、语言美的和谐统一体。
本文结合初中学生特点,从音乐教学的实践入手,就音乐课堂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作一分析探讨。
一、教育理念具有时代性
第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和理论升华,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以人为本搞教育,就是要求教育者把学生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作为教育事业发展进步的标志,以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为基础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就是坚持把学生的利益作为第一位,坚持学生的全面发展,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正是教育事业所要必须坚持的方向与准则。
第二,协调发展的教育理念。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是音乐教育存在之根本,也是音乐教育改革的前提和基础。从音乐教育的内涵上看,音乐教育的实质是培养文化人,而音乐是以运动着的乐音、音响等物质材料构成的艺术,音乐教育活动必须与演奏、欣赏、表现和创造等音乐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这些音乐实践是音乐教育赖以生存的手段和方式。要求音乐教育必须体现技能培养与人文综合素质培养的协调和统一。因此,初中音乐教育的基本理念应该是重全面、厚基础而不求其专;重素质、厚创新而不求其深,为终身热爱音乐、享受音乐、学习音乐、传授音乐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三,个性化的教学理念。现代音乐教育已不仅仅是单纯的音乐知识的传授,而是深入人的心灵的审美教育、人的创造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人类文化传承的载体,在音乐教育中包含了更加广泛的人才素质培养和多元文化的内涵。初中音乐教育应做好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以音乐课程价值的实现为出发点,让孩子们具备一定的音乐表演能力,音乐教育才能真正在紧密结合音乐教育实践基础上,体现音乐教育的意义。
二、教育的形式具有渗透性
学生音乐教学中的美育具有渗透性的特点。学生音乐教学中的美育就是使学生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学到了音乐知识,提高了音乐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欣赏和感受形形色色的美,唤起学生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情感,从而拓宽他们的思维,陶冶他们的情操,开发他们的心灵,激发他们的创造力,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的发展。因此,学生音乐教学中的美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它应该渗透在课文的字里行间和教师的每一项精妙的教学设计中,是通过每一首歌曲、每一节课以及每一次音乐教学活动来实施的,使学生在和风细雨般的音乐滋润中不知不觉地获得美的感悟。
音乐课,关键在于体验情感,“以情动人”。这既表明了情感在体验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又显示出情感始终贯穿于体验的全过程。美育也是情感教育,体验美正是情感的发展、丰富和升华。音乐课的显著特点,就是它可以用生动的美的形象去感染学生,向学生展示曲中人物、曲作者、词作者的心灵美、社会环境美和语言艺术美等,这些美的魅力容易唤其审美主体的内心感应而产生情感共鸣,学生感其情、动其情,就能达到爱唱、爱听、喜思考的最佳学习情境。教师自身良好时言行举止、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对工作、对学生的热爱,本身也是一种美的体现,以真心按真情,这种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美,更能够引起学生的感动,进而产生情感共鸣。所以,抓住了学生音乐教学中美育的情感性,就能让学生在赏心悦目的状态中体验美,从而取得最佳效果。
三、美育的方法强调体验性
上音乐课是学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升华灵魂的美育过程。音乐教学中美育的重点是要不断培养和挺高学生的想象力。美感是审美主体在审美实践中产生的。没有具体的审美对象当然谈不上美,有了审美对象还必须有审美主体作用于审美对象的实践活动,才可能产生美感。由品赏美的能力训练到想象力的培养,是美育由简单到复杂、由认识到创造的逐步发展。学生在学唱歌曲或听教师领唱时,通过第二信号系统,根据书面歌词或口头唱曲的表选,在头脑中重现某一事物的形象,这只是再现型的想象;而如果学生能通过积极的记忆联想活动,将原有的审美表象生发开去,有所补充,或重新加工组舍,创造出新的形象,这就属于创造型想象。学生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因此,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去体验美,不能一味地把自己已体验到的美解说给学生听,那样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感到“别人嚼过的馍没有味道”,其发现音乐美、认识音乐美、品位音乐美的能力也就得不到提高。所以,教师在上音乐课时要特别注意让学生当课堂的主人,教师上每一堂音乐课的过程,也就是指导学生体验音乐美、认识音乐美、品位音乐美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在“参与”,在“体验”。
在学生课程体系中,音乐课是学生很感兴趣的一门课,而兴趣则是一切学习的源动力与内驱力。所以,学生音乐教学中的美育,就是要借助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及方法,借助其他基础或专业课程所不具备的一切可利用的美的因素,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趁热打铁对其进行相关的教育。
》,载于《艺术百家》2008年第1期。
2、汤苏英:《论音乐审美教育的特性》,载于《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3、汤苏:《论音乐审美教育的特性》,载于《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4、孔繁洲:《音乐素质教育手册》 ,《中外音乐艺术漫步》,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1年版。
5、杨书良、赵桂梅、王诤:《小学生素养与生活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