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对<音乐之声>中歌曲的赏析
《雪绒花》/《Edelweiss》是《音乐之声》/《the sound of music》中的插曲
上校一家参加为德国纳粹举行的音乐会,他们决定当夜离开奥地利,前往维也纳。音乐会上,上校弹起吉他,唱起了这首奥地利民歌,哽咽地唱不下去了,玛利亚走上去和他一起唱,他们的深情感动了在场的奥地利观众,他们全部起立与上校夫妇合唱。
雪绒花是奥地利的国花。
在奥地利,雪绒花象征着勇敢,因为野生的雪绒花生长在环境艰苦的高山上,常人难以得见其美丽容颜,所以见过雪绒花的人都是英雄。
中国人对雪绒花的了解大都来自美国影片《音乐之声》,片中插曲《雪绒花》已在全世界流行,并被称为奥地利的非正式国歌。
电影《音乐之声》取材于一个真实的故事:纳粹时斯奥地利的一位修女在一户富家当家庭教师。由于他们看不惯纳粹的所作所为,逃到美国并组成了“特拉普家庭合唱团”在各地巡回演出,事迹十分感人。插曲《雪绒花》则通过对这种美丽国花的歌颂,表达了奥地利人民发自内心的质朴的爱乡之情。在影片中,《雪绒花》的旋律多次响起。当拒绝为纳粹服务的上校准备冒险带全家离去时,他为家乡的父老乡亲献上的,还是那首他最喜爱的《雪绒花》。但一曲未了,歌喉已哽咽。爱妻玛丽亚默契地接唱下去,并带动全场观众加入大合唱,把全片推向最令人心潮澎湃的高潮。《雪绒花》是一首非常优美的电影音乐,其舒缓、轻柔的风格,深深地抓住了听众的心。 为了学生更好地把握作品,体验作品的意境,领略音乐的无穷魅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以音乐为载体,采用师生互动的方式,设计这节课,让学生的审美体验水到渠成,自然而然。
❷ 音乐之声课文解析
《音乐之声》是电影史上一部经典音乐故事片。影片生动地塑造了热爱歌唱、活泼欢乐的女主人公玛丽亚的形象,并表现了奥地利人民热爱祖国的民族感情。课文节选的是剧本的开头部分,分两个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萨尔茨堡的野外,写玛丽亚的纵情歌唱,快乐游玩;第二个场景在修道院内,主要写众嬷嬷对玛丽亚的议论。课文运用人物的语言描写和动作、表情描写以及环境描写,并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少女玛丽亚热爱歌唱、心灵美好、活泼自由、纯真快乐的性格,使玛丽亚这位女主人公的形象宛然在目。剧本集中体现了画面感和音乐故事片特有的音乐特色。
指导学生自读本文,应引导学生了解影视剧本的特点,体会其画面感;感知人物形象玛丽亚的性格特点,学习刻画人物的技巧;体会音艺故事片的艺术特色。
《音乐之声》是电影史上一部经典的音乐故事片,这一节课我们集中欣赏了其画面美、形象美,音乐美。眼前似似乎是萨尔茨堡那壮田优美的景色、玛丽亚活泼轻快的身影,耳边似乎传来玛丽亚欢快的歌唱,那优美动人的旋律从心里流过,得到了至美的艺术享受。让我们诚挚地道一声:癌谢玛丽亚,感谢勒曼。
《音乐之声》课文赏析
一、情节结构
《音乐之声》在情节结构安排上有三个特点:构成鲜明而独特的矛盾冲突、设置伏笔和遵循结构的整体性原则。这三个特点,在本课都有较明显的体现。
1.构成鲜明而独特的矛盾冲突。电影中的故事情节要能够撞击观众的心灵,必须要有鲜明而又独特的矛盾冲突。矛盾冲突既是构造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的基础,又是电影艺术赖于表现社会生活的重要手段。本课的主要矛盾是孩子们和上校之间的矛盾,是严父和可爱的孩子们之间的冲突,具有社会普遍性。孩子和父亲的冲突,除了代际之间的矛盾之外,还有父亲的严格和孩子们好玩的天性之间的冲突。本课就是将社会的普遍矛盾典型化地表现在上校一家的矛盾冲突中。围绕这一主要矛盾冲突,还有麦克斯与上校的矛盾、施罗德男爵夫人和玛丽亚以及孩子们之间的矛盾等。
本课的矛盾冲突之所以能够引人入胜,还在于创作者能够捕捉人物独特的个性。本文设置了玛丽亚带领孩子们在外玩耍被上校指责的情节。通过这个冲突,揭示了玛丽亚直率大胆、对孩子充满爱心的性格特点,同时也让观众看到了上校严肃的、甚至有点儿古板的样子。
矛盾冲突的形成和发展还有赖于运用误会和巧合等戏剧手段。在本课中,原本上校就不许自己的孩子在野外淘气,认为这是没有教养的表现。当他第一次看见孩子们撒野时,心里还只是怀疑,不敢相信是自己的孩子。巧合的是,玛丽亚和孩子们恰恰就在上校和上校的朋友面前翻船落水,一身狼狈,这让严肃的上校怒不可遏。而且玛丽亚作为家庭教师,如此纵容孩子们的顽皮淘气,在上校责怪她的时候,不但不认错,反而指责上校对自己的孩子一点儿都不理解,这就让上校产生更大的误会,因此要将玛丽亚扫地出门。这种误会激发了两者之间的矛盾冲突。
2.设置伏笔。伏笔是电影剧本创作中展开故事情节的一种手法。电影《音乐之声》时间长,涉及的人和事较多,作为艺术创作来说,作品中的人不可不变,事不可不发展,如果在前面的发展过程没有任何蛛丝马迹,却又在后面的发展中突然让人和事情发生新变化,就会让人觉得很突兀。因此,需要在前面有一个交待和暗示,才能结构严谨、前后照应,增强作品的内聚性。在课文中,有三处伏笔,一处在本课中就得到了照应,而其他两处,则是为后面的叙事设下埋伏。第一处是上校和男爵夫人、朋友麦克斯从维也纳回到特拉普的家乡,在公路上就听到了孩子们玩耍时的大呼小叫,这时候男爵夫人和上校各有反应,男爵夫人问“天啊,这是怎么啦”,口气中充满了惊讶和不可思议。这种反应为后面她与孩子们的冲突设下了伏笔,表现了男爵夫人难以和这些可爱的孩子们融合到一起。而上校则回应男爵夫人的惊讶,“没什么,就是本地几个淘气的孩子”。上校已经怀疑是自己的孩子在淘气,只是不敢确定,但他对孩子们这种表现的态度已经昭然若揭,这就为上校和玛丽亚后面的冲突埋下了伏笔,这个伏笔在本文中有了照应。当狼狈的玛丽亚和孩子们从湖水里爬出来的时候,上校叫住了玛丽亚,并向她确认前面路上听到的打闹声是否就是自己的孩子发出的,玛丽亚很肯定地回答了他,这个回答也加剧了他们之间的矛盾冲突。本课的第二个伏笔是罗尔夫送信给麦克斯,正想方设法通知丽莎,不料被上校看见,惊惶失措的他情急之中给上校敬了一个纳粹礼,愤怒的上校毫不犹豫让他滚出去。这个伏笔首先为表现后面上校对纳粹的反感有一个交待,同时也为最后全家逃跑到修道院,碰见前来搜捕的罗尔夫埋下了伏笔。第三个伏笔是孩子们在玛丽亚的指挥下,表演了精彩的木偶戏,这让麦克斯兴奋不已,要上校同意组成冯•特拉普家庭合唱队。虽然在本文中这个建议被上校一口回绝了,但是在最后脱离困境的过程中,就是这个家庭合唱队为逃跑赢得了机会。
3.遵循结构的整体性原则。结构的整体性原则就是平常所说的故事的发展严格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进行,有头有尾,有起有讫。《音乐之声》的整体性结构不仅表现在整个故事的结构上,而且在故事发展的阶段性过程中,也非常严格地依照整体性原则。本课就是一个非常完整的结构,故事的开端是玛丽亚带领孩子们到野外学习唱歌,发展是上校在回家的路上听到孩子们的打闹声,在湖边上看到玛丽亚和孩子们掉到湖里面,高潮是上校和玛丽亚各不相让地争执,结局是孩子们的歌声融化了玛丽亚和上校之间的矛盾,尾声是孩子们为上校和他的朋友表演了木偶戏,上校为大家演唱了《雪绒花》。故事结构完整,起承转合过渡自然,使故事发展线索清晰。
二、音乐在电影中的功能
在音乐歌舞片中,音乐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给观众带来了美妙的视听享受,而且在叙事和抒情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本课中,音乐的功能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直抒胸臆,表达感情,塑造人物形象。音乐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内在的情感运动,而电影中的音乐,可以以自身特有的强度和深度表达画面和语言不易表达的情绪和感情,使观众了解到人物形象内心难以言状和不易用语言表达的情感变化。当孩子们在玛丽亚的指挥下表演了木偶戏后,大家便提议由上校演唱一首歌曲。面对大家的要求,上校动情地演唱了一曲《雪绒花》,深情的歌声感染了孩子们,孩子们情不自禁地和上校一起合唱。歌声也打动了在场的所有人。导演特别给了几个玛丽亚的反应镜头,表明在这首歌之后,玛丽亚心目中的上校形象发生了变化。一首《雪绒花》胜过千言万语,表达了上校对故乡、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也表现了上校柔情的一面。和玛丽亚一样,在观众心目中,上校从此不再是一个不近情理、严肃刻板的形象了。
2.音乐参与叙事,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在本文中,音乐不仅渲染气氛表达感情,而且还直接参与叙事,解决矛盾冲突,推动故事的发展。上校看见孩子们野性十足,浑身水淋淋的,就责问玛丽亚,玛丽亚反过来还指责上校不了解自己的孩子,以至于上校勃然大怒要把玛丽亚赶回修道院。正在这个时候,屋里面传来了孩子们的歌声,优美的旋律深深吸引了上校,他忍不住和孩子们一起歌唱《音乐之声》。这首歌拉近了上校和孩子们的距离,也消融了上校和玛丽亚之间的矛盾冲突,上校向玛丽亚道歉,要求她留下,也为后来他们之间感情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3.利用电影的视听手段,将歌舞具象化,是一种“MTV”形式。音乐是听觉艺术,听音乐的时候,不需要视觉器官参与。当电影和音乐结合以后,音乐优美的旋律就和电影的画面结合在一起,将音乐表达的感情视觉化,造成一种音画结合的效果,极大地提高了音乐的表现力。本文中的歌曲“孤独的牧羊人”和孩子们的木偶戏浑然一体,使歌曲具有“可视性”,是一种“MTV”形式。孩子们在演唱歌曲“Do-Re-Me”的时候,配上孩子们可爱的笑脸和行动,把歌曲中的天真烂漫的韵味表现出来了。上校在演唱“雪绒花”的时候,导演同时给了几个反应镜头,将整个气氛推向高潮。
4.音乐优美的旋律,丰富了电影的视听表现力。最早的电影是用来叙事的,世界第一部电影《工厂大门》就是忠实地将工厂大门口的景象客观地记录下来。音乐歌舞片的出现,丰富了电影的表现形式,表明了电影艺术既可以客观地记录,也可以主观地抒情。电影可以利用音乐优美的旋律,使画面音乐化,获得一种节奏感,极大地增强电影的视听表现力。本文的开始,孩子们在玛丽亚的带领下在外游玩,除了玛丽亚教孩子们唱歌具有情节发展的作用以外,孩子们在外玩耍的长时间内,既不新奇也毫无悬念,就情节发展而言,这段内容是乏味的,不具备典型意义。正是因为有“Do-Re-Me”的歌曲存在,使画面充满了节奏感,因此尽管影片用了很长时间表现这段过程,观众也不觉烦闷冗长。在电影史上,音乐歌舞片出现以后,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造就了一批音乐歌舞片的经典,直到本世纪,还有一些颇有影响的歌舞片出现。
❸ 求教《音乐之声》影片经典赏析
1、《音乐之声》是由美国音乐剧 的泰斗 Richard Rodgers 和 Oscar Hammerstein II 根据玛丽亚·冯·特拉普(Maria Von Trapp)的自传:《冯·特拉普家的歌手们》(The Story of the Trapp Family Singers)改写而成的。
《音乐之声》于1959年11月16日在百老汇的鲁德-方特恩剧院(Lunt-Fontanne Theatre)公演,成为五十年代百老汇公演时间第二长的音乐剧。但是1965年福克斯公司(Twentieth Century Fox)拍的电影版《音乐之声》使它登上了世界舞台,受到全世界各个国家数百万观众的喜爱。 人类记忆中最值得珍惜和细细回味的艺术佳作
好莱坞音乐歌舞片中经典中的经典
电影史上绝妙的神来之笔电影《音乐之声》是根据一个真实的故事改编的。
特拉普男爵生于1880年4月4日,扎拉(Zara),当时还是奥匈帝国的一部分。父亲是海军上校,他也想献身海军事业,所以参加了皇家海军学院。当他还是一个年轻的海军上校时,就被任命为U6潜艇的指挥。一战时,一艘法军潜艇被特拉普的潜艇击沉。1918年,国王约瑟夫一世提升他为海军少校。 战争结束后,奥地利失去了海岸线,不再需要海军。特拉普上校不仅失去了职位,还在1924年失去了他的妻子,留给他7个孩子照顾。
玛丽娅生于1905年1月25日。在她大约两岁时,母亲就去世了,她的表姑成了她的养母,她们住在维也纳郊区的一个小房子里。 她受到了严格的教育,上完三年高中后,进入了四年的国立师范学院。 玛丽娅原来是社会主义者和无神论者,但是在大学期间,一位著名的神父开始给她布教,改变了玛丽娅的生活和信仰。 玛丽娅加入了萨尔茨堡的修女山修道院,成为一个修女。修道院决定让玛丽娅离开一年,到特拉普男爵家作女家庭教师,照顾他的一个患风湿热的女儿。
一年后,孩子们要求他们的父亲设法留住玛丽娅,他们甚至建议他应该娶她。我不知道她是否喜欢我!男爵回答说。于是孩子们自己去问玛丽娅。因为玛丽娅说,是,我喜欢他。他们订婚了。她再也没回修道院作修女,于1927年11月26日嫁给了男爵。 特拉普一家又新添了两个女儿。
1935年,瓦兹内神父走入了他们的生活。他使音乐成为他们一家的爱好。他们自然清新的嗓音和纯美的歌声使他们在1935年的萨尔茨堡音乐戏剧节上获得了合唱比赛第一名。他们曾在大萧条时期失去了所有的钱财,此后他们被邀请做欧洲巡回演唱会。
1938年,希特勒入侵奥地利,特拉普宁可丢掉物质财产,也要留住尊严。他们离开了萨尔茨堡市郊的别墅和一切财产,前往美国。
1938年9月,他们到达纽约。途中第10个孩子出生了。瓦兹内神父也和他们同行到美国,在他的指导下,唱歌成了他们的职业,特拉普家庭合唱队渐渐扬名。 二战后,特拉普一家建立了一个音乐慈善组织:特拉普家庭奥地利救济社,为祖国奥地利发送了无数食品和衣物。
1941年,特拉普在费尔蒙特的一个乡村里买了一个大农场,这儿和他们思念的奥地利萨尔茨堡的风光相似。他们给他们的房子取名为“一颗丹心”。
1947年5月30日,特拉普去世,被安葬在房子后院的家庭墓地里。 当他们结束了20多年、30多个国家的演唱生涯时,他们把他们的奥地利式大木屋改成了客店。可惜1980年12月,它被一场大火烧毁。他们立即决定重建。特拉普家新木屋的设计很现代,但仍保留了以前的味道。 1987年3月28日玛丽娅去世了,被安葬在墓地里他的丈夫旁边。
本片在当年成为打破了影史上最高卖座纪录的歌舞片,这部经典巨作曾获第38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音乐、最佳音响、最佳影片剪辑五项大奖。被译成30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国上映,片中美妙的音乐至今仍广为传唱。影片的译名在各地大相径庭:在中国香港,它被译成《仙乐飘飘处处闻》;台湾地区译名则是《真善美》;在葡萄牙,是《心灵深处的音乐》;西班牙译成《笑与泪》;阿根廷的译名是《富有反抗精神的新人》;在德国,它的名字是《我的歌,我的梦》……译名不同,音乐却同样动听,人们对它的喜爱可见一斑
❹ 音乐之声片段欣赏
我比较喜欢七个孩子和Captain一起唱雪绒花的那段,非常经典!
❺ 求《音乐之声》艺术赏析
《音乐抄之声》被誉为袭“新风格”音乐故事片的杰作。在这部影片中,音乐是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表演形式和剧情发展的重要表现手段,并与女主人公的生活、命运紧紧相连。影片中有独唱、合唱、对唱等大量的演唱,以及载歌载舞的表演,具有活泼欢快的情调。《铃儿响丁当》《朵、来、米》《再见》以及主题歌《音乐之声》等歌曲,优美动听,脍炙人口,其中有的已经成为经典歌曲,深受人们喜爱,在世界广泛流传。这部影片的巨大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在于其音乐的艺术感染力。
玛丽亚的内心独白式的纵情歌唱,具有浓郁的抒情风格;众嬷嬷对白式的、带有夸张的歌唱,则富有喜剧风格。二者都体现了《音乐之声》的音乐故事片的特色,而后者突出地体现了音乐故事片常有的喜剧色彩。
这样的回答您满意吗?请到“淘宝网——尙韩小屋”做客,有大码女装和首饰。
❻ 《音乐之声》玛丽亚人物详细赏析 300.400字
1. 有趣的故事,悦耳的歌曲、温馨的人情、天真无邪的笑料,是《音乐之声》最吸引人的地方。它也是一部长青的家庭电影,也是电影史上传颂最广的一部活泼、温馨的音乐电影 。相信看过它的人一定不会轻易的忘掉,我想自己已经被这部电影感动了。它的音乐,它的主题,它经过精雕细琢的台词,充满艺术的美感,音乐的内涵,更重要的是爱的主题,真正打动每个人内心的纯真的爱。电影讲述的是一个知真、向善、求美的故事。
女主角玛莉娅生性活泼率真,走出修道院投身世俗生活,大胆追求真爱,以童心,爱心去照料七个过早失去母亲的孩子,尽显生活之真;故事中人际的宽容与亲情的和谐,冯·特里普上校一家不畏纳粹爪牙高压的正气,宁可流亡不做亡国奴的爱国情愫,无不昭示了人类向善的意愿;故事场景阿尔卑斯山麓的湖光山色,音乐之乡萨尔茨堡(莫扎特的故乡)的艺术氛围,尤其是贯穿整部电影的妙曼歌曲(出自音乐大师理查德·罗杰斯之手),经过近半个世纪,仍传唱不衰,让人充分体验到艺术和自然之美。
在影片的开始,天真烂漫的玛莉娅老是不遵守院里的作息,偷偷跑到山头外嬉戏、歌唱,我们很轻易的感觉到“美”,有自然之美,有歌声之美,还有玛莉娅那种积极向上的美,而不是感到不安或尴尬。每个人都有自己快乐的位子,只有能够让自己内心自由的释放才是真的快乐,在这影片开始,已经埋下向观众表达知真的伏笔。
玛莉娅也会在迷茫时问自己"我的未来将会怎样?",更会唱着好听的歌告诉自己"我会让别人看之俨然,触之温暖,我会让别人改变对我的看法,我对自己有信心.";她用快乐的善良的心感染别人,改变别人,甚至七个个性怪异从小失去母亲的孩子和他们那个严肃的上校爸爸...这样的人你会不喜欢?这样的人你会不为之感动?以简单的心态,积极向上的面对生活又何尝不是艺术!
上校的性格,表现的很自然。作为一个监长国恨当然不能忘,独自带着七个孩子,以他的身份,对孩子的爱表达的不细腻也很正常。最后是音乐让他变成一个慈祥的父亲。看来音乐的力量是巨大的,这也符合了音乐之声的主题。当然也向观众暗示正确的家庭教育也是一种艺术。
在舞会中两人的感情得到了升华,在最后的音乐会中歌声使上校完全变成了另外一个人,在那饱含真情的歌声里,玛利亚发现了一个男人丰富、博大、敏锐的内心世界。这种内在的美通过歌声表达了出来。还有孩子的歌声,蓝蓝的天空,嫩嫩的草原,清澈的湖水……
你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都是美,这就是成功影片的根据!
《音乐之声》来自生活,高于生活,它以乐抒情,以乐动人,到处充满阳光气息与温馨浪漫,它把抽象的音符、大自然的和谐美景和人文景观完美结合,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融洽、相互依托的关系,鼓励人们乐观向上,追求纯洁美好,争取自由和享受生活,消除杂念,达到真善美的理想境界。优美的音乐可以说是音乐剧的灵魂,在音乐剧中流传最广的几首经典音乐有:表达玛利亚对大自然热爱的主题曲《音乐之声》;轻松愉快的《孤独的牧羊人》;比托普演唱的深情无限的著名《雪绒花》;欢乐大方的《哆来咪》;以及可爱的孩子们在比赛和客厅里演唱的《晚安,再见!》等,都成为了最值得珍惜和细细回味的艺术佳作.
2. 感动心灵的是最美的
平素就非常喜欢看欧美影片,倒不是崇洋媚外,而是因为这些影片大多情节生动曲折,故事性强,更重要的是人物对话有时极其坦率直白,有时却委婉含蓄,但都异常风趣而充满智慧,值得回味。
《音乐之声》这部电影首先打动我的是它的名字。我想导演之所以用《音乐之声》来命名,肯定是因为故事发生在音乐之都维也纳吧。影片中或高昂、或低沉的节奏,或吟咏、或叙述的歌声,还有那幽默风趣的表演,无不令我迷恋、神往。即使是战争年代,奥地利人依然是那么乐观、坚强,战争的间隙还忘不了舞会、音乐会,因为音乐是他们的生命,是他们战胜敌人、战胜困难力量的源泉。他们用音乐向人们传递着这样几种信息:人类永远需要善良、爱心、智慧、热情、尊严、尊重、爱国和坦诚相见等等,音乐的魅力是无穷的。
影片最打动我、最让我不能忘怀的还是女主人公玛利亚。我不知道导演为什么给女主人公取名叫玛利亚,但我知道,在西方有个叫玛利亚的圣母,她是耶稣的生母,人们一直把玛利亚视为善良、正义、仁慈、爱心等美好品质的化身。另外,影片中玛利亚身份很特别,她作为一个见习修女来到上校家,修女是爱的使者。导演之所以如此安排,一定是在告诉我们:对于上校和他的孩子们来说,玛利亚就是他们的圣母,玛利亚到他家是来拯救他们的。
事实的确如此,玛利亚充满爱心、快乐、活泼,勇于接受挑战,同时聪明、大度,富有智慧、多才多艺。她让一个本来了无生机的家庭逐渐散发出生气和活力,她让孩子们打开心扉回归天性,逐渐喜欢她、依赖她、不能离开她;她还将一个冷酷的男人的激情也重新点燃,最终放弃富有的男爵遗孀而选择她作为孩子们的母亲。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玛利亚凭借她对孩子们的爱,对孩子们的理解,赢得了孩子们和上校的心。有人说一个好女人是一粒火种,是一本好书,是一首温馨的音乐,是耐人寻味、引人追随的一股力量。而玛利亚正是这样的一个女人,让我敬佩、欣赏!
大家都看得出,上校的7个孩子调皮异常,短时间内就气走了十几位家庭教师,玛利亚刚进门时,孩子们就制造青蛙、松球恶作剧,让玛利亚出丑,试图把玛利亚也赶走。凡此种种,让上校更加严厉地对孩子进行操练,纪律和操练根本无济于事。面对这种情况,玛利亚没有被吓跑气跑,也没有追随上校的纪律和操练,而是首先找到孩子们淘气的症结。一次外出活动时玛利亚问孩子们:“我真不明白,为什么这么可爱的孩子这么爱捉弄人呢?”想不到上校的一个女儿说:“我们想引起爸爸的注意!”看到这里,我想到了我们眼里的一些调皮鬼,他们与上校的孩子是何其相似!他们的内心一定是相近的!。可是面对那些小调皮,我们深思过他们调皮的原因吗?即使找到原因我们又对孩子做了呢?且看玛利亚,她不仅给与孩子热情、爱心,让孩子们接纳她,更重要的是她勇敢地与上校抗争,让上校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其实,上校对孩子严格要求,也是对孩子的爱,但是上校忘记了很重要的一点:他们还是孩子,不是士兵!上校不理解自己的孩子!他不懂如何爱孩子!所以当上校看到玛利亚带孩子们穿着窗帘布做成的运动衣四处疯跑、爬树时,就严厉指责玛利亚,并赶她离开。玛利亚此时不卑不亢地说:“上校,衣服是紧箍咒!你不理解孩子,你爱爱孩子!”这话让上校生气,让他震惊,但也让他觉醒,尤其是他看了孩子们给男爵夫人表演的合唱以后,他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于是向玛利亚道歉,至此上校也完全接纳了玛利亚。
玛利亚对孩子们的爱、理解、宽容表现在很多细节当中,如她刚进上校家时,上校向孩子们引见她时点名那个情节。因为上校对孩子们实行军事化管理,孩子被父亲像机器一样呼来唤去,更可悲的是孩子的名字也被刺耳的哨声所替代。当玛利亚问及孩子的名字时,上校竟然说不用叫名字,用代号就可以。直率的玛利亚当即就反驳说:“孩子怎么可以用代号?那些代号是用来唤狗唤猫的,对孩子我们得用感情呼唤名字!”影片很长,这个情节不足几分钟,但就是这个细节却留给我很多思考,用感情呼唤名字!这是怎样的情怀?这是对人最应有的尊重!虽然他们只是孩子!
还有一个细节,值得我们每个老师深思,更值得我们每一位接受新班级、新挑战的老师学习。玛利亚刚到上校家的第一天,孩子们就在她的口袋里塞青蛙,晚饭时在她的座椅上放松球。如果我们面对这7个小调皮,我们会怎么做?如果我们面对这样的学生,又该如何?玛利亚怎样艺术地处理这些恶作剧,不失尊严地继续跟他们相处呢?玛利亚的做法实在令我学习,她的睿智、宽容、大度实在令我钦佩!其实她的睿智、宽容皆源于她有一颗理解孩子的心,有关爱孩子的情。她把孩子当孩子看,不仅能容忍他们做的一切,而且能教育引导他们该怎么做,这不是为人师这应具有的品质吗?在这里我想把玛利亚在餐桌前对孩子们说的那段话拿来与大家共享:“我想谢谢你们每一个人把那件礼物放到我的口袋里。你们一定体谅到我来到一个家庭的不安,我多么想不被当外人看待,你们体贴入微,使我一到就感觉到那么温暖、幸福和快乐。”听了她的话,有几个孩子竟然哭了,为什么呢?大概是他们感到太惭愧了。因为他们做得很过分,而玛利亚却在上校面前替他们保密,说了那么一段充满希望的话,这怎能不令孩子们羞愧万分呢?孩子们以后还会再有这种恶作剧吗?不会的,因为人的内心都是向善的。
诸如此类的情节太多太多,但每一处都是玛利亚美好品质的再现和升华。看这部片子的当天,恰好各大报纸都刊登了教育部一篇题为《班主任就该管学生》的文章,恰好我又看了郑渊洁就此文标题发表的看法,并把标题改为《班主任就该爱学生》,另外他的博文中的几句话也给我启迪:看一个国家是不是有前途,就看这个国家的孩子是不是真心喜欢上学。老师爱学生能把一个民族爱发达了。看来,爱的确是人类最美的语言,爱是最能打动人心的。就让我们都像玛利亚一样理解我们的学生,爱我们的学生,把孩子当孩子看,做他们的圣母吧!
❼ 音乐剧音乐之声赏析
《音乐之声》清新有致,雅俗共赏。既有幽默的情趣,又有深沉凝重的感情,在各国的民意测验中经常被评为“最受欢迎的影片”,是全世界票房最高的电影之一。其中流传最广的几首经典音乐,如表达玛利亚对大自然热爱的主题曲《音乐之声》;轻松愉快的《孤独的牧羊人》;特拉普上校演唱的深情无限的《雪绒花》;欢乐大方的《哆口来咪》;以及可爱的孩子们演唱的《晚安,再见!》等等,都成为人们记忆中最值得珍惜和细细回味的艺术佳作,被视做人类最珍贵的永恒佳品。
许多人都曾问过我最喜欢的电影是什么,可能他们认为我作为功夫名星,应该喜欢那种带有暴力色彩的影片,可是说出来或许会很让人奇怪,我最喜爱的电影既不是史泰龙的枪炮,也不是施瓦辛格的特技,而是充满温馨的《音乐之声》。因为在这部影片中,我所感到的是人世间那种最淳朴、最简单的友爱和挚爱之情,这部影片让我的全身心都感到放松。
——国际巨星 成 龙
从来没有一部电影如此深入人心,不但里面的角色、情节、人物经历家喻户晓,主题歌曲也被广为传唱,由它带来的影响面之广、覆盖面之大、被感染的人之多可谓空前绝后、独一无二,它就是来自著名的阿尔卑斯山脉的《音乐之声》。
《音乐之声》来自生活,高于生活,它以乐抒情,以乐动人,到处充满阳光气息与温馨浪漫,它把抽象的音符、大自然的和谐美景和人文景观完美结合,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融洽、相互依托的关系,鼓励人们乐观向上,追求纯洁美好,争取自由和享受生活,消除邪恶杂念,达到真善美的理想境界。虽然里面的主要角色都被刻意美化,但丝毫无损主题和形式上的出类拔萃,幽默的对白和情节,更把观众逗得前俯后仰,乐不可支。《音乐之声》称得上是电影史上绝妙的神来之笔,是一部影响深远的作品,它甚至超出了艺术作品的范畴,从艺术史、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哲学等角度来衡量都值得研究和借鉴。
——影评人 Waddle
《音乐之声》是一部影响了几代人的电影,无论从哪个标准来评,它都是美国音乐片的经典之作。有趣的爱情故事、悦耳的歌曲、活泼的孩子、温馨的人情、天真无邪的笑料,构成了一幅美好的生活画卷;动人的音乐、优美的风光、积极的生活态度,引发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美好的瑕思。
歌曲《音乐之声》是影片中的点题之曲,影片开始时由玛利亚在山顶独唱。上校赴维也纳期间,玛利亚把这首抒发自己对故乡、对大自然、对音乐的无比热爱的歌教给了7个孩子,让他们在男爵夫人到来时为她演唱。上校长久禁锢的心被这家中久违了的美妙、纯真、动人的歌声融化了,他从原来那位不苟言笑的上校变成了一位和蔼可亲的父亲,和7个孩子拥抱在一起……
❽ 音乐之声的课文赏析
一、情节结构《音乐之声》在情节结构安排上有三个特点:构成鲜明而独特的矛盾冲突、设置伏笔和遵循结构的整体性原则。这三个特点,在本课都有较明显的体现。1.构成鲜明而独特的矛盾冲突。电影中的故事情节要能够撞击观众的心灵,必须要有鲜明而又独特的矛盾冲突。矛盾冲突既是构造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的基础,又是电影艺术赖于表现社会生活的重要手段。本课的主要矛盾是孩子们和上校之间的矛盾,是严父和可爱的孩子们之间的冲突,具有社会普遍性。孩子和父亲的冲突,除了代际之间的矛盾之外,还有父亲的严格和孩子们好玩的天性之间的冲突。本课就是将社会的普遍矛盾典型化地表现在上校一家的矛盾冲突中。围绕这一主要矛盾冲突,还有麦克斯与上校的矛盾、施罗德男爵夫人和玛丽亚以及孩子们之间的矛盾等。本课的矛盾冲突之所以能够引人入胜,还在于创作者能够捕捉人物独特的个性。本文设置了玛丽亚带领孩子们在外玩耍被上校指责的情节。通过这个冲突,揭示了玛丽亚直率大胆、对孩子充满爱心的性格特点,同时也让观众看到了上校严肃的、甚至有点儿古板的样子。矛盾冲突的形成和发展还有赖于运用误会和巧合等戏剧手段。在本课中,原本上校就不许自己的孩子在野外淘气,认为这是没有教养的表现。当他第一次看见孩子们撒野时,心里还只是怀疑,不敢相信是自己的孩子。巧合的是,玛丽亚和孩子们恰恰就在上校和上校的朋友面前翻船落水,一身狼狈,这让严肃的上校怒不可遏。而且玛丽亚作为家庭教师,如此纵容孩子们的顽皮淘气,在上校责怪她的时候,不但不认错,反而指责上校对自己的孩子一点儿都不理解,这就让上校产生更大的误会,因此要将玛丽亚扫地出门。这种误会激发了两者之间的矛盾冲突。2.设置伏笔。伏笔是电影剧本创作中展开故事情节的一种手法。电影《音乐之声》时间长,涉及的人和事较多,作为艺术创作来说,作品中的人不可不变,事不可不发展,如果在前面的发展过程没有任何蛛丝马迹,却又在后面的发展中突然让人和事情发生新变化,就会让人觉得很突兀。因此,需要在前面有一个交待和暗示,才能结构严谨、前后照应,增强作品的内聚性。在课文中,有三处伏笔,一处在本课中就得到了照应,而其他两处,则是为后面的叙事设下埋伏。第一处是上校和男爵夫人、朋友麦克斯从维也纳回到特拉普的家乡,在公路上就听到了孩子们玩耍时的大呼小叫,这时候男爵夫人和上校各有反应,男爵夫人问“天啊,这是怎么啦”,口气中充满了惊讶和不可思议。这种反应为后面她与孩子们的冲突设下了伏笔,表现了男爵夫人难以和这些可爱的孩子们融合到一起。而上校则回应男爵夫人的惊讶,“没什么,就是本地几个淘气的孩子”。上校已经怀疑是自己的孩子在淘气,只是不敢确定,但他对孩子们这种表现的态度已经昭然若揭,这就为上校和玛丽亚后面的冲突埋下了伏笔,这个伏笔在本文中有了照应。当狼狈的玛丽亚和孩子们从湖水里爬出来的时候,上校叫住了玛丽亚,并向她确认前面路上听到的打闹声是否就是自己的孩子发出的,玛丽亚很肯定地回答了他,这个回答也加剧了他们之间的矛盾冲突。本课的第二个伏笔是罗尔夫送信给麦克斯,正想方设法通知丽莎,不料被上校看见,惊惶失措的他情急之中给上校敬了一个纳粹礼,愤怒的上校毫不犹豫让他滚出去。这个伏笔首先为表现后面上校对纳粹的反感有一个交待,同时也为最后全家逃跑到修道院,碰见前来搜捕的罗尔夫埋下了伏笔。第三个伏笔是孩子们在玛丽亚的指挥下,表演了精彩的木偶戏,这让麦克斯兴奋不已,要上校同意组成冯·特拉普家庭合唱队。虽然在本文中这个建议被上校一口回绝了,但是在最后脱离困境的过程中,就是这个家庭合唱队为逃跑赢得了机会。3.遵循结构的整体性原则。结构的整体性原则就是平常所说的故事的发展严格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进行,有头有尾,有起有讫。《音乐之声》的整体性结构不仅表现在整个故事的结构上,而且在故事发展的阶段性过程中,也非常严格地依照整体性原则。本课就是一个非常完整的结构,故事的开端是玛丽亚带领孩子们到野外学习唱歌,发展是上校在回家的路上听到孩子们的打闹声,在湖边上看到玛丽亚和孩子们掉到湖里面,高潮是上校和玛丽亚各不相让地争执,结局是孩子们的歌声融化了玛丽亚和上校之间的矛盾,尾声是孩子们为上校和他的朋友表演了木偶戏,上校为大家演唱了《雪绒花》。故事结构完整,起承转合过渡自然,使故事发展线索清晰。二、音乐在电影中的功能在音乐歌舞片中,音乐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给观众带来了美妙的视听享受,而且在叙事和抒情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本课中,音乐的功能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直抒胸臆,表达感情,塑造人物形象。音乐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内在的情感运动,而电影中的音乐,可以以自身特有的强度和深度表达画面和语言不易表达的情绪和感情,使观众了解到人物形象内心难以言状和不易用语言表达的情感变化。当孩子们在玛丽亚的指挥下表演了木偶戏后,大家便提议由上校演唱一首歌曲。面对大家的要求,上校动情地演唱了一曲《雪绒花》,深情的歌声感染了孩子们,孩子们情不自禁地和上校一起合唱。歌声也打动了在场的所有人。导演特别给了几个玛丽亚的反应镜头,表明在这首歌之后,玛丽亚心目中的上校形象发生了变化。一首《雪绒花》胜过千言万语,表达了上校对故乡、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也表现了上校柔情的一面。和玛丽亚一样,在观众心目中,上校从此不再是一个不近情理、严肃刻板的形象了。2.音乐参与叙事,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在本文中,音乐不仅渲染气氛表达感情,而且还直接参与叙事,解决矛盾冲突,推动故事的发展。上校看见孩子们野性十足,浑身水淋淋的,就责问玛丽亚,玛丽亚反过来还指责上校不了解自己的孩子,以至于上校勃然大怒要把玛丽亚赶回修道院。正在这个时候,屋里面传来了孩子们的歌声,优美的旋律深深吸引了上校,他忍不住和孩子们一起歌唱《音乐之声》。这首歌拉近了上校和孩子们的距离,也消融了上校和玛丽亚之间的矛盾冲突,上校向玛丽亚道歉,要求她留下,也为后来他们之间感情的发展打下了基础。3.利用电影的视听手段,将歌舞具象化,是一种“MTV”形式。音乐是听觉艺术,听音乐的时候,不需要视觉器官参与。当电影和音乐结合以后,音乐优美的旋律就和电影的画面结合在一起,将音乐表达的感情视觉化,造成一种音画结合的效果,极大地提高了音乐的表现力。本文中的歌曲“孤独的牧羊人”和孩子们的木偶戏浑然一体,使歌曲具有“可视性”,是一种“MTV”形式。孩子们在演唱歌曲“Do-Re-Me”的时候,配上孩子们可爱的笑脸和行动,把歌曲中的天真烂漫的韵味表现出来了。上校在演唱“雪绒花”的时候,导演同时给了几个反应镜头,将整个气氛推向高潮。4.音乐优美的旋律,丰富了电影的视听表现力。最早的电影是用来叙事的,世界第一部电影《工厂大门》就是忠实地将工厂大门口的景象客观地记录下来。音乐歌舞片的出现,丰富了电影的表现形式,表明了电影艺术既可以客观地记录,也可以主观地抒情。电影可以利用音乐优美的旋律,使画面音乐化,获得一种节奏感,极大地增强电影的视听表现力。本文的开始,孩子们在玛丽亚的带领下在外游玩,除了玛丽亚教孩子们唱歌具有情节发展的作用以外,孩子们在外玩耍的长时间内,既不新奇也毫无悬念,就情节发展而言,这段内容是乏味的,不具备典型意义。正是因为有“Do-Re-Me”的歌曲存在,使画面充满了节奏感,因此尽管影片用了很长时间表现这段过程,观众也不觉烦闷冗长。在电影史上,音乐歌舞片出现以后,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造就了一批音乐歌舞片的经典,直到本世纪,还有一些颇有影响的歌舞片出现。
❾ 从艺术欣赏的角度,谈谈对电影《音乐之声》的观后感
您好,音乐之声》清抄新有致袭,雅俗共赏。既有幽默的情趣,又有深沉凝重的感情,在各国的*测验中经常被评为"最受欢迎的影片",是全世界票房最高的电影之一。其中流传最广的几首经典音乐,如表达玛利亚对大自然热爱的主题曲《音乐之声》;轻松愉快的《孤独的牧羊人》;特拉普上校演唱的深情无限的《雪绒花》;欢乐大方的《哆口来咪》;以及可爱的孩子们演唱的《晚安,再见!》等等,都成为人们记忆中最值得珍惜和细细回味的艺术佳作,被视做人类最珍贵的永恒佳品。
许多人都曾问过我最喜欢的电影是什么,可能他们认为我作为功夫名星,应该喜欢那种带有暴力色彩的影片,可是说出来或许会很让人奇怪,我最喜爱的电影既不是史泰龙的枪炮,也不是施瓦辛格的特技,而是充满温馨的《音乐之声》。因为在这部影片中,我所感到的是人世间那种最淳朴、最简单的友爱和挚爱之情,这部影片让我的全身心都感到放松。
❿ 电影《音乐之声》中的语言赏析
、《音乐之声》是由美国音乐剧 的泰斗 Richard Rodgers 和 Oscar Hammerstein II 根据玛丽亚·冯·特拉普(Maria Von Trapp)的自传:《冯·特拉普家的歌手们》(The Story of the Trapp Family Singers)改写而成的。
《音乐之声》于1959年11月16日在百老汇的鲁德-方特恩剧院(Lunt-Fontanne Theatre)公演,成为五十年代百老汇公演时间第二长的音乐剧。但是1965年福克斯公司(Twentieth Century Fox)拍的电影版《音乐之声》使它登上了世界舞台,受到全世界各个国家数百万观众的喜爱。 人类记忆中最值得珍惜和细细回味的艺术佳作
好莱坞音乐歌舞片中经典中的经典
电影史上绝妙的神来之笔电影《音乐之声》是根据一个真实的故事改编的。
特拉普男爵生于1880年4月4日,扎拉(Zara),当时还是奥匈帝国的一部分。父亲是海军上校,他也想献身海军事业,所以参加了皇家海军学院。当他还是一个年轻的海军上校时,就被任命为U6潜艇的指挥。一战时,一艘法军潜艇被特拉普的潜艇击沉。1918年,国王约瑟夫一世提升他为海军少校。 战争结束后,奥地利失去了海岸线,不再需要海军。特拉普上校不仅失去了职位,还在1924年失去了他的妻子,留给他7个孩子照顾。
玛丽娅生于1905年1月25日。在她大约两岁时,母亲就去世了,她的表姑成了她的养母,她们住在维也纳郊区的一个小房子里。 她受到了严格的教育,上完三年高中后,进入了四年的国立师范学院。 玛丽娅原来是社会主义者和无神论者,但是在大学期间,一位著名的神父开始给她布教,改变了玛丽娅的生活和信仰。 玛丽娅加入了萨尔茨堡的修女山修道院,成为一个修女。修道院决定让玛丽娅离开一年,到特拉普男爵家作女家庭教师,照顾他的一个患风湿热的女儿。
一年后,孩子们要求他们的父亲设法留住玛丽娅,他们甚至建议他应该娶她。我不知道她是否喜欢我!男爵回答说。于是孩子们自己去问玛丽娅。因为玛丽娅说,是,我喜欢他。他们订婚了。她再也没回修道院作修女,于1927年11月26日嫁给了男爵。 特拉普一家又新添了两个女儿。
1935年,瓦兹内神父走入了他们的生活。他使音乐成为他们一家的爱好。他们自然清新的嗓音和纯美的歌声使他们在1935年的萨尔茨堡音乐戏剧节上获得了合唱比赛第一名。他们曾在大萧条时期失去了所有的钱财,此后他们被邀请做欧洲巡回演唱会。
1938年,希特勒入侵奥地利,特拉普宁可丢掉物质财产,也要留住尊严。他们离开了萨尔茨堡市郊的别墅和一切财产,前往美国。
1938年9月,他们到达纽约。途中第10个孩子出生了。瓦兹内神父也和他们同行到美国,在他的指导下,唱歌成了他们的职业,特拉普家庭合唱队渐渐扬名。 二战后,特拉普一家建立了一个音乐慈善组织:特拉普家庭奥地利救济社,为祖国奥地利发送了无数食品和衣物。
1941年,特拉普在费尔蒙特的一个乡村里买了一个大农场,这儿和他们思念的奥地利萨尔茨堡的风光相似。他们给他们的房子取名为“一颗丹心”。
1947年5月30日,特拉普去世,被安葬在房子后院的家庭墓地里。 当他们结束了20多年、30多个国家的演唱生涯时,他们把他们的奥地利式大木屋改成了客店。可惜1980年12月,它被一场大火烧毁。他们立即决定重建。特拉普家新木屋的设计很现代,但仍保留了以前的味道。 1987年3月28日玛丽娅去世了,被安葬在墓地里他的丈夫旁边。
本片在当年成为打破了影史上最高卖座纪录的歌舞片,这部经典巨作曾获第38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音乐、最佳音响、最佳影片剪辑五项大奖。被译成30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国上映,片中美妙的音乐至今仍广为传唱。影片的译名在各地大相径庭:在中国香港,它被译成《仙乐飘飘处处闻》;台湾地区译名则是《真善美》;在葡萄牙,是《心灵深处的音乐》;西班牙译成《笑与泪》;阿根廷的译名是《富有反抗精神的新人》;在德国,它的名字是《我的歌,我的梦》……译名不同,音乐却同样动听,人们对它的喜爱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