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怎样体现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性案例
一、运用情感教学,体现审美教育
音乐的情感性表现在:它能使人心灵迸发出火花。(贝多芬)节奏与乐调具有最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的最深处。(柏拉图)人们常说:“音乐是语言的尽头”,也就是说音乐能够灵活、准确、细腻地直接表达人的内心情感世界,是人主观情感的一种审美体验。以音乐艺术为媒介,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是具有情感性特征的。它通过“诉诉心灵的精神、洋溢的情感以及声音所显示出这种内容精华的表现”来实现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创造和表现、感受和体验、鉴赏和评价等能力来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和情感体验,完成对学生的审美情感教育。
音乐是情感艺术,表情的音乐艺术最基本的表现功能,是音乐的灵魂。离开了情感的体验与抒发、感知与表现也就不是音乐了。我国古代《乐记》中记载“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著名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说:“音乐是人类情感的速记”。而伟大的导师恩格斯则说:“把人类情感中最崇高和最神圣东西,即最隐深的秘密揭露出来,并且表现在音响中。”音乐是人类共同的情感语言,不论国度、民族、种族、音乐都可以成为人们心灵沟通的工具。
在音乐教学中应从表情开始,并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只要有音乐,就一定有情感的反映。表情不是在学会唱歌,学会演奏之后硬加上的,也不是没有乐感的各种音乐记号的机械音响的再现,它既不是歌唱(演奏)者的外部表情的摇头晃脑,又不是毫无音乐美感的音符堆砌。
音乐的表情是发自内心地对音乐情感的体验和抒发,是把全身心对音乐内涵与外延的感知、理解与体验转换为音乐形象的再造艺术的过程。也正是在这种对音乐情感的感知、体验、表现与创造的音乐实践中使学生受到音乐的启迪,获得审美能力,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二、运用感知教学,体验审美教育
感知即“听、感、动”的总称。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对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审美教育的核心,是审美的要点。”音乐美的表现存在于音乐艺术形象之中。没有美的形象就没有艺术。音乐形象产生的过程就是音乐实践、音乐学习、音乐创造的过程。没有对音乐艺术实践中音乐美的感知与理解,就无法实施审美教育。 听是感知和理解音乐的前提条件;听是音乐艺术实践中最重要的过程。音乐是听觉艺术,这就决定了音乐教学的一切音乐艺术实践都必须从听入手,在听的基础上进行,也决定了音乐必须把培养学生良好而敏锐的听觉放在首位:离开了“听”就无法学习音乐;离开了“听”音乐就不存在了。马克思曾说过:“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是毫无意义的”。音乐教学的全部内容都离不开音乐听觉的感知与体验、分析与理解。
在实际的艺术效果中感知与理解、认识与掌握富有音乐灵魂的活生生的音乐知识。例如:在学习音的高、低、长、短时就必须首先让学生用听觉去感知、听辩出音的高、低、长、短;在学习音符名称与其时值关系时,不是靠单单的讲解去认识,而重要的是用耳听、用手、用脚的动作体会各种音符的时值及其之间的关系;在学习调式时则需通过耳朵的听辨,感知某一调式的特点,而后总结出什么是调式,重要是从听觉中明白。
音乐都不是直接可以讲明白的,必须在听的基础上有所真正的感知与体验时才明白。中小学音乐教学所接触不是纯理论知识,而是具体形象化的音乐作品、是动的音乐、是有生命的音乐、是有情感的音乐。
三、运用实践性和创造性教学,体验审美教育
音乐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活动。无论是参与音乐创作、音乐表演、还是参与音乐鉴赏,都需要人们展示出生命的活动。实践创造也体现了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的特征。
体现音乐审美教育的实践性,首先是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学生失去了学习音乐的兴趣,也就失去了积极参与音乐学习实践的动力。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心灵感受。由于一些原因,相当一部分中小学生产生喜爱音乐却不喜欢上音乐课的心理状态,就谈不上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中。在音乐教育教学中,兴趣可以构成一种审美的本质力量。“快乐式”教学赋予音乐教育强大的生命力。通过音乐学习的实践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音乐表现能、音乐鉴赏能力、音乐创造力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完成美感的实现。
四、运用形象性教学,体现审美教育
艺术教育是以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为基础内容的。音乐艺术也正像其他艺术一样,如:文学、绘画、雕塑、建筑学一样,通过艺术形象反映现实,给人以最大的审美享受。任何一部音乐作品都有一个具体的形象来用音乐表现。虽然音乐没有“对现实的直接描绘”,但尽管如此,在音乐中仍然具有极为深刻和有力的反映着现实世界。人的感受和思想世界在音乐中得到鲜明的、最激动的直接体现。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通过音乐的语言、旋律、节奏、调式、调性和声、复调等变化来塑造独特的音乐形象,从而达到音乐教学中形象美的审美教育。
㈡ 跪求:小学美术六年级下册 第五课《音乐会》教案
一、教材音乐会分析
音乐会表达情绪是通过音乐的旋律线、音阶、节奏、和声等音乐法则展开,音乐会而美术作品也可以通过形状与色彩去构筑、演绎不同的“乐章”,美术与音乐都是一种精神的传达,心灵的感染,都有异曲同工之妙。本课音乐会属于“综合·探索”学习领域,借音乐会这一主题,让学生设计音乐会招贴,制作简单的立体抽象作品。这两种美术活动形式为学生的审美心理建构提供了丰富的审美客体和刺激途径。 音乐会
本课音乐会的综合性主要体现在美学法则的联系与连接上。本课音乐会主要贯穿的是统一与对比、节奏与韵律的原则。统一是寻求形、色等各要素之间的联系,以形成一个整体形态,对比是要求各要素之间的差异使整体发生变化,两者相互依存。重复与秩序为节奏准备了前提,节奏在音乐中表现为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快慢现象。美术中的构成要素作高低的变化即产生起伏韵律;构成要素排列作疏密变化即产生急缓韵律;构成要素作长短曲直变化即产生悠扬韵律。 “活动一”学习内容是设计音乐会海报(招贴),海报设计需注意主题鲜明、构图清晰、色彩明确等基本原则。本课应围绕音乐会这一主题合理确定图片、图形、图案及字体。招贴画要产生良好的视觉效果又依赖于色彩的表现。音乐的节奏体现在节拍上,色彩的节奏体现在每种颜色之间以及与整体的关系上。我们把每种颜色看成是一个音符,音符之间相互渗透、交叉融合,形成色彩旋律,通过色彩的形状、鲜灰、深浅、冷暖和肌理的构成而完成视觉音响的表现,如教材中的电脑绘画就是运用色彩表达音乐的感受。康定斯基的画直接以点、线、面、色等抽象的造型来表达感情,受音乐的启发,强调即兴的创作与情感的宣泄,享有“画布上的乐师”的美称,他的作品体现了音乐与绘画的完全的内在结合。教学步骤的设计可采用两种方式。音乐会第一种方式是沿袭低年级的视听即兴训练,让学生先听乐曲,即兴作画,然后在这幅画中合适的位置上标明音乐会的主题、地点和时间。第二种方式是有意识地在平面内组织点、线、面这些元素,在构思布局时应巧妙分割空间,注意点、线、面形态的位置关系,也可采用色彩和调子进行有意规划。教材右上角四幅图能使学生领略节奏、方向、大小、深浅的对比效果,体现基础的美学原理。
㈢ 如何在初中音乐欣赏课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课题研究方案
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感情,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的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以利于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表现欲同想象力一样在幼儿时期就已存在。幼儿时期,在老师和家长的鼓励下大多数孩子都能很好的表现自己,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到了青春期,羞涩、难为情阻碍了学生的表现欲,因此营造宽松愉悦的教学环境、设计合理的表现内容、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各种活动成为培养、发展学生表现力的关键。
如学习歌曲《青春舞曲》,为了丰富歌曲的表现内容,我加入了打击乐为歌曲配伴奏,我又加入了领唱,领唱由文艺委员担任,分句演唱男生一句女生一句,齐唱部分由全班同学担任。演唱时有分工、有合作,人人各负其责。在达到各组已能熟练、和谐的演唱自己的旋律时,再进行第二次分工,让喜好唱歌的同学到台上表演,让爱好舞蹈的同学围着声乐学生形成半圆,其他同学扮演打击乐队,手拿各种打击乐器按音乐的节奏进行敲击,老师则扮演指挥、调动大家的演唱的积极性。最后,我还设计了既简单又易学的新疆舞,学生随着《青春舞曲》的音乐边歌边舞,这样,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表现歌曲的活动中,既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又使学生的表现能力得到有效锻炼。这种让全体学生都参与的师生间和谐、互动,可以使爱好表现的学生更大胆,使不善表现的学生也得到有效的锻炼,增强其信心、发展其表现力。
当然,课堂教学提供给学生的表演舞台是十分有限的,但有多少学生的自信不是通过这小小的舞台展示后建立起来的。作为教师,要通过自己自正腔圆的歌声、舒展优美的舞姿、高雅端庄的气质带动学生、影响学生,使他们崇尚美、追求美、表现美;教师要用真挚的情感、激励的话语感染不善表现的学生,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合理安排他所表现的内容,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轻松、自然的表现自己。
培养学生表现力还需要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表现空间,成立合唱团、话剧文学社。定期的特长展示、文艺汇演、艺术节活动都是提供学生展示能力、增强信心、提高表现力的绝好机会。培养学生表现力还需注重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引导学生多听多看各种演出、音乐会、电视晚会,注意观察,深刻体会艺术家演绎的不同表现形式的精华,了解音乐内涵,正确表现音乐。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认为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在音乐课程中,欣赏这一教学领域被视为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因为音乐欣赏课具有最直接、最具体的审美教育价值。"它以一定的音乐为审美对象,以参与欣赏活动的人为审美主体,形成一种特殊的审美观,通过这种音响的聆听,实现对音乐美的感受和鉴赏。"音乐审美意识是以音乐感知、情感体验与审美评价为基本环节的意识活动。"音乐的审美意识,首先是以对象的存在为前提,只是在有了音乐艺术美的存在,才可能有音乐的审美意识。同时,又只有当审美主体作为一个社会的实践着的人,在对音乐艺术的审美观念中产生了音乐审美感受时,音乐的美对他来说才能成为一种真实的客观存在,他才能真正具有音乐的审美意识。"
所以,如何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提高每个中学生的音乐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成为欣赏教学的中心任务。
如何培养音乐鉴赏能力
欣赏教学对于培养学生感受音乐、鉴赏音乐的能力有着重要作用。中学音乐教学大纲提出音乐教学应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了解我国各民族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激发学生热爱祖国音乐艺术的感情和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同时,了解外国的优秀音乐作品,扩大视野,使学生具有一定的音乐鉴赏能力。那么,在欣赏音乐时如何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呢?
1、欣赏音乐的三个阶段
音乐艺术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与其它艺术的不同点是,作曲家创作出作品来,只是完成了音乐艺术的一半,它还必须经过"在创造"即演奏家、乐队和指挥,甚至需要有听众的积极参与,一个音乐艺术作品才能完整地体现出来,也即达到实际作用于客观世界,并对社会产生效益。
音乐欣赏有三个阶段,即感官、感情和理智阶段。如果仅仅追求旋律的优美,节奏的生动,和声的悦耳,这是初级的;体验到音乐的喜怒哀乐,分清调性、节奏与句法的表达,音的高低、强弱在音乐中的作用,以及和声的表现形式,各种乐器音色的区别,这是第二阶段;第三阶段,即真正的欣赏,是进入情感与理智相结合的阶段,即达到知其然,也能知其所以然。欣赏者能熟知音乐的"起承转合"的曲式结构,以及名曲的风格和流派特点,才能与作曲家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也只有到达这个阶段,才是真正进入了这个神气的音乐世界。我国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听了琵琶女的演奏之后所以泪下青衫湿,是音乐有感于琵琶女的悲哀,并联想到自己遭贬谪后飘泊不定的生涯。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听了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之所以感动的泪珠满腮,是他从这首以俄国农民歌曲为素材的作品中"接触到苦难人民的灵魂深处"。
2、欣赏教学的主要任务
提高音乐鉴赏力是欣赏教学应该达到的目的,也是音乐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在音乐世界中,存在着真善美与假恶丑并存的复杂状态,存在着古典音乐、民族音乐与良莠同在、商业气氛浓厚的流行音乐并存的社会现象。对于年纪不大、音乐全面修养素质不高的学生来说,则因此而形成欣赏音乐方面的两个偏差,一是对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缺乏了解,二是部分同学的音乐欣赏面比较狭窄。这就给欣赏教学提出了一个严肃的任务:面向全体,培养素质,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力。欣赏教学应以真善美的音乐为内容,通过正面教育,使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审美情趣与审美意识,并从中获得一定的音乐鉴赏力,增强抵御那些假恶丑音乐的免疫力。这种将学生的直觉感知和情感体验上升到理智欣赏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从较高层次提高音乐鉴赏力的过程。
我们在音乐欣赏教学中,不仅要提供给学生具体的古今中外优秀的音乐作品,而且还必须辅以必要的讲解和引导。在课外音乐活动中,要用美的音乐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对真善美的追求精神。在课下,我们要和学生交知心朋友,了解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用科学的、客观的分析,引导他们欣赏的倾向。要切实担负起弘扬民族音乐,培养素质、全面育人的责任。
3、音乐鉴赏能力的形成
(一)多听、多欣赏各种类型、风格的音乐作品
音乐欣赏能力的形成,首先是要多听、多欣赏音乐。听的多了,自然慢慢地就能听得懂,这是一个相对的过程。开始觉得好听,就要经常去听。当然,开始时可能只是一种朦胧、初步的感受。如果继续听下去,就能逐渐感受到音乐的变化和特点,不如能够辨别出不同特点的旋律、节奏和音色,同时对音乐所表达的感情、意境也会有所领会,那么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说是听得懂音乐了。
多听音乐,还应该多听各种各样的音乐,不断扩大自己的音乐欣赏面,正如科普兰所说的那样:全部投入音乐意味着要扩大自己的趣味,只喜欢传统类型的音乐是不够的。趣味象灵敏度一样,在某种程度上是天生的,但这两者都可以通过明智的练习得到发展。这就是说对各个时期各种流派的、新的和旧的、保守的和现代的音乐都要听。这意味着尽可能不带偏见地聆听。广泛地倾听各种类型和不同风格的音乐。一方面可以增进学生对音乐的爱好和兴趣,同时还可以使学生从对音乐作品的比较和鉴别中提高音乐鉴赏能力。总之,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只有通过欣赏者自己的聆听、欣赏,才能逐步获得音乐欣赏能力,除此之外是没有其它捷径的。
(二)学习有关音乐知识
为了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量,学习一些音乐知识,不仅是有益的,而且是必需的。特别是欣赏一些比较大型的、结构复杂的音乐作品,例如交响曲、协奏曲、歌剧等,更要尽可能多学习一些音乐知识。音乐知识的范围很广,学生不可能全部掌握,这就要求有选择地学习和掌握一些音乐的基础知识。这些知识,一方面是关于乐理的知识,例如音阶和调式、主题和旋律、节奏和节拍以及乐谱的读法等。学习这些乐理知识,并不是要求每一个学生对乐曲进行理性的纯技术分析,那是音乐理论家的任务;而是要求学生学了这些理论知识,去更好地感受和欣赏音乐。另一方面是关于音乐背景的知识,这包括音乐作品产生的历史时代,作品的风格流派,作曲家的生活经历、艺术道路、创作个性以及具体音乐作品的创作意图等。学习这些知识不是为了对音乐作品进行概念上的分析,而是使学生不仅能够了解音乐作品的外部音响形式,而且还能通过这些音乐知识去进一步了解音乐作品的丰富内涵,从而有助于学生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和领会音乐作品。
(三)提高文化修养,丰富生活阅历
音乐鉴赏能力是文化艺术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文化艺术修养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音乐鉴赏能力所达到的水平。有些音乐作品作为综合艺术的一部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例如电影、戏剧、舞蹈中的音乐部分。还有些音乐作品是根据其他文学艺术的题材重新加以创作的。这些音乐作品无论从作品的题材或表现内涵来说,都和一定的文学艺术作品密切相关。这样,丰富的文化艺术修养,对于理解这类音乐作品就有着更为直接的联系。可以说,对各类文学艺术作品的感受与理解越深刻、越细致,那么对相关的音乐作品的欣赏和领会也就能受到更好的效果。当然,文化艺术修养对于音乐欣赏的作用,也不仅仅限于与其有直接相关的音乐作品的欣赏,而是对全部的音乐作品,其中也包括无标题音乐的欣赏都有着很大的关系。此外,人的生活体验乊音乐欣赏有着更为直接和密切的联系,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情感体验将非常有益于欣赏者对于音乐作品的体验于领会。英国音乐学家柯克以自己为例说:"我自己对莫扎特的大调作品的理解曾经是(1)在童年时期,悦耳的音乐;(2)青年时期,优秀而典雅,但不深刻的音乐;(3)成年时期,优美而典雅的音乐,其中贯穿着深刻而扣人心弦的情感。在这里,我要不踌躇地说,在(1),(2)两种情况下,我们都根本不是在理解莫扎特的音乐。"从这个例子,我们完全可以看出,欣赏者的生活阅历、情感体验对于音乐欣赏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但对现在的中学生来讲,他们的生活阅历自然很简单,情感体验自然很单纯,但教师可以向他们提出:要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加深自己的情感体验,这同样是获得音乐鉴赏能力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总之,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与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与音乐鉴赏能力,一要多听各种类型、风格不同的音乐作品;二要学习有关部门的音乐知识;三是提高文化修养,丰富生活阅历。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一要靠音乐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意识,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感受与见解;二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地参与,去体验音乐、理解音乐,这样才能实现音乐教学的自主、探究、交流的生动过程,实现学生体验美感、丰富情感、促进想象力的全面发展过程。
㈣ 基础音乐教育中,应如何体现以审美为核心-解读新音乐课程标准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把美育正式列入教育方针,从而明确了美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这对于作为实施美育重要途径的基础音乐教育,无异于扑面而来的春风。它的重要意义在于,将极大地提高音乐教育实施美育的主动性、自觉性,有利于音乐教育真正地实现以审美为核心。 以美育为基本属性的音乐学科,在其教育、教学形式与过程中,与其他学科有着显著的区别,那就是:淡化教育活动中那种赤裸裸的知识传递过程,代之以师生双方主动投入、互相吸引的情感交流活动,并视这种活动本身为教育目的之一。罗丹说“艺术就是感情”。音乐美,即是一种特殊的情感表达方式。基础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途径,其特质就是情感审美。情与美的这种不解之缘,决定了基础音乐教育的根本方式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由于受传统学科教育体系的影响,音乐教学很容易产生与音乐审美相悖的现象。诸如从乐谱和音符入手的识谱训练,从时值出发的节奏训练,着眼于音程、和弦的听觉训练等等。这种理性的、枯燥的机械操练,不可能使学生产生审美体验,学生厌烦这类学习是必然的。正确的途径应该是:把音乐教学作为一个审美感知和审美发现的过程。影响音乐审美的要素很多,下面我们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等方面作简要分析: l. 音乐教学内容的审美因素 音乐教学内容是音乐教学的依据,是学生获得音乐审美感受和体验的客观条件。因此,选择具有欣赏价值,能够唤起美感的歌曲和乐曲作为音乐教材是极其重要的,它是实现音乐教学审美为核心的基础和前提。 音乐教材的审美因素包括:立意美、情境美、音韵美、曲调美、配器美、伴奏美等。比如一首好的歌曲教材总是贴近学生的生活,表达孩子们的心声:或是蕴含着一个美好的寓意,或是抒发一种温馨的心曲,或托出一个美丽的梦幻,或展现一片炽热的情怀。这种立意与情境之美对学生有着深刻的感染力,会使之心灵萌发美的种子。同时,好的歌曲教材还应具备“动听”、“耐唱”的特点,只有优美的曲调,才能产生动人、感人的艺术魅力,使学生听了还想听,唱了还想唱,百听不厌,百唱不烦。这种曲调和音韵美磁石般地吸引着学生,久而久之,自然就形成了“润物细无声”的审美功效。音乐欣赏教材要体现经典性与文献性,展示人类音乐文化的精萃,展示美的结晶。器乐教材“美”的着眼点则在于简洁、洗练地编配方面,通过配器,显示其音色、织体的丰富之美,变化之美、和谐之美。 音乐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挖掘音乐教材的审美因素,将自己的音乐审美体验积极地溶入对教材的分析、处理之中,形成强烈而浓郁的音乐审美动力和审美渴望。 2. 音乐教学方法的审美原则 音乐教学作为审美教育的一种方式和手段,有着与一般学科不同的教学方法。主要体现为:从感性入手,以情动人,以美感人,重视教育的潜效应。概括地说,它遵循着下面一些原则: (1)参与性原则 音乐教学的参与原则的基本涵义是: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创设良好的音乐艺术与教育氛围,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全身心全方位地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从而使他们获得音乐审美体验。 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在一定程度上,音乐艺术主要还不是一门知识,而是一种内心体验,一种音乐审美愉悦的体验,而没有亲身参与到音乐活动之中的人,是不可能获得这样一种体验的。因此,音乐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在教师启发和指导下学生参与体验音乐的过程,没有学生主体的参与,就难有真正的音乐教学。 音乐艺术在很大程度上说就是那种“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仅凭教师口头传授,而没有学生的亲身参与和体验,哪怕是音乐知识、音乐技能技巧,学生也是很难真正理解和掌握的,更不用说对音乐作品的欣赏与再创作了。只有当学生参与到音乐活动之中,与音乐融为一体,自己主动地去探寻、领悟、体验时,对音乐知识技能的真正理解和掌握,特别是对音乐的欣赏与创造,才会成为可能。 贯彻参与原则进行音乐教学,要求教师尽量地把音乐教学过程设计成一个个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音乐活动,包括音乐鉴赏活动、音乐表现活动、音乐创作活动等,同时将有关的音乐基本文化知识内容融进音乐活动之中,让学生顺带地学习。在音乐教学的活动中,要确保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学生是活动的主角而不只是观众,教师是策划人和欣赏者而不是裁判员或评委。教师应为学生的参与活动创造良好的物质环境,把学生从那种听讲式、没有多少移动余地的座位中解放出来。 (2)情感性原则 音乐是情感艺术,音乐给人情感的移入比其他艺术有力得多,能更直接更有力地进入人的情感世界。审美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情感教育。情感,是音乐审美过程中最活跃的心理因素,是音乐审美感受的动力和中介。在音乐教学中牢牢地把握住情感性原则,不时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会有效地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使其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享受美感,陶冶淑性。 师生之间和谐的情感交流是音乐教学优化审美功效的重要标志。艺术不能容忍说教,审美不能依靠灌输,施教者与受教者凭借音乐审美媒介交流审美信息,这里没有智力教育和道德教育那种权威性和强迫性,教学双方完全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建立这种良好教与学的关系的关键在于施教者,音乐教师应把感情的纽带首先抛向学生,创造一种平等民主,相互交流的教学气氛。 (3)愉悦性原则 音乐作为人类最主要的精神食粮,人们之所以需要它,是因为它能够给人以愉悦,以享受,能使人在精神上产生愉悦和美感。可以说,审美愉悦性,是音乐艺术的本质特征之一。正是因为音乐具有愉悦性,人们才可能在心情舒畅的前提下去主动参与音乐审美活动。所以说,保持学生的良好心境,使学生充分感受音乐的愉悦,这既是音乐教学能否获得成功的一个前提条件,也是音乐教学的目的之一。 音乐教学的愉悦性是审美教育发生情感体验和优化效应的心理机制。当学生处于愉悦状态的时候,最有利于形成优势兴奋中心,使“学习是一种艰苦劳动”披上一层乐于主动接受的色彩。这种变“苦学”为“乐学”的状况,最适于在音乐教学中体现,这就是所谓“乐(音乐)即是乐(快乐)”的道理。音乐教学方法的趣味化和游戏化,不仅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快乐,而且会使他们对音乐发生浓厚的兴趣,使“要他唱”变为“他要唱”,进而产生持久的音乐学习动力。 3. 音乐教学环境的审美特点 音乐教学环境的审美特点,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听觉环境和视觉环境的优美,二是两者间的和谐。这是创造良好音乐教学气氛和情境的外部条件。 音乐是声音艺术,音乐教学的基本手段之一是聆听。音响美,是创造良好听觉环境的关键因素。音质清晰、悦耳的音响给人的听觉带来快感,并诱发美感的产生。而糟糕的音响则使人生厌、烦躁。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力避不良的音响产生,诸如录音机的音量过大,音质过尖,或不等音乐结束就“啪”的一声中断放音,弹奏音律欠准的钢琴、风琴,让学生吹奏由于簧片腐蚀而噪音叠出的口琴……等。 一个美好的视觉环境对音乐教学也是重要的。音乐教室的布置应优雅、艺术化。座位的安排与乐器的摆放应富有新意,诱人遐想。歌片、挂图应具有视觉欣赏的意义。其他教学手段(幻灯、录像、多媒体等)的运用无不应遵循努力创设一个审美气氛与情境的原则。
㈤ 如何在小学音乐课堂中渗透美育,提高学生音乐素
如何在小学音乐课堂中渗透美育,提高学生音乐素养
艺术教育中包含音乐教学,但是现如今的音乐课堂更关注的是成绩,让学生死记硬背要考的内容,没有从审美方面来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兴趣,忽略或轻视了艺术教育。实际上艺术教育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完善了人格,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学生在艺术学习中,随着艺术经验不断得到丰富和升华。极大地提高了学生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可以说,“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音乐是一种情感的艺术,蕴涵词曲作者的情感。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发挥音乐的美育功能,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策略,优化教学方法,让学生接受审美教育,引导学生通过视、听、思、唱等多维度、全方位学习音乐,在欣赏、想象、学习中体会作品的意境和作者情感,使学生在音乐学习中得到美的熏陶、感染、震撼,养成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充分发挥音乐教学的功能和效用,全力推进素质教育教学的进程。
如今的小学音乐教材都为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内容。教材中有许多非常适用于小学学生的结构简短、节奏欢快、旋律优美的音乐作品。教师应该充分运用教材里的这些优点,在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在现如今的音乐教学中,很多教师已经积累了丰富的优秀的教学经验,如:运用多媒体进行欣赏教学;用律动和表演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用游戏激发学生的情感表现欲望;创设教学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作品魅力;用评比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教学活动等等。在多年的音乐教学中,我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
一、唱歌学习中创造美,感受美,以美塑情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理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孩子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创造是艺术乃至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艺术教育功能和价值的重要体现。音乐创造因其强调清晰的个性特征而充满魅力。唱歌是小学低年级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歌曲中包含着强烈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它是音乐形象的反映,律动的表现。每当学生感受到律动音乐的音高、音色、力度和节奏变化时,他们会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随音乐产生律动,这时学生自身的动作与音乐律动产生协调一致的美感,给人带来了视觉和听觉的和谐感受,让你获得美的享受。
二、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开阔音乐视野
有一句话说的好“趣味无争辩。”一个人喜爱什么音乐,不喜欢什么音乐都是因人而异,我们要尊重每个人的兴趣和爱好,但是不能放弃了引导和教育。小学生由于年龄小、生活经验匮乏等原因的局限,审美趣味是狭窄的。教师这时就应该通过音乐课堂中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以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小学的音乐教学应有提高学生音乐审美素质的责任,要让学生不仅喜欢当代的音乐,对所有时期的音乐都应该有所了解和欣赏。教材中安排的国粹京剧、民歌等内容正是进行民族音乐教育的极好教材。
世界上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优秀音乐作品,这就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音乐风格。“音乐是没有国界的”,从审美情趣来看,学生喜欢新颖、多元的音乐风格。作为教师,不仅让学生了解自己民族的音乐,更应该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让孩子欣赏更多外国歌曲。例如,我在教唱五年级第六单元“告别时刻”中的歌曲《友谊地久天长》时,我创编了以“我是导演”为主题的音乐活动,以《友谊地久天长》作音乐背景,让学生为自己所在的小组导演一个毕业典礼上与好友分别的场景。就是通过这样的音乐实践活动,在感知的基础上激发学生想象,提高他们的创造力和合作协调能力;通过音乐实践活动,将场景、人物、情感、音乐融合起来,让学生尝试用音乐去阐释心理、阐释情景,从而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敏感性,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情趣,进一步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一首好的歌曲不受国界的限制,可以传到世界的各个角落!让大家喜爱它!
这个设计非常煽情,非常生动,视觉和听觉都获得了美感,情感想象获得的审美喜悦,最终懂得的音乐无国界的道理深深地留在孩子的心里。
当然,审美趣味的扩展是以生活经验、知识结构和情感体验的增长为基础的,我们进行扩展审美趣味教育时不能脱离这个基础。这就需要音乐教师不断地加强自身文化素养,特别是音乐素养的积累,不断进行音乐教改的探索,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从古今中外的优秀音乐作品中汲取精神养料,扩展音乐审美趣味,开阔音乐视野。
三、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陶冶美育情操小学阶段的学生辨别是非美丑的能力比较弱,而且好奇心与模仿能力特别强。这种现象容易导致学生心态扭曲,迷失方向,严重地伤害了学生的身心,影响他们健康成长。
音乐教师应当认清自己身上的重任,在音乐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优秀音乐作品,精心设计音乐教学课的内外活动,通过听、唱、讲、跳、演、比等教学手法,让学生体验每一个作品的美感和情感,引导学生树立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念,陶冶美育情操,提高音乐素养。
总之,在小学音乐教学中,音乐教师不但要加强专业音乐知识的学习,还要加强美育、音乐审美教育理论的学习。使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如何渗透美育教育能够设计准确,达到提高学生美育素养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刘叔成,夏之放,楼昔勇等著.《美学基本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2]张前,王次召著.《音乐美学基础》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年
作者
丛瑜
㈥ 教学媒体的艺术与美学基础
艺术与美学基础 一、电视教材与艺术 二、电视教材与美学基础 第三章 电视教材编制的过程及内人员容 第一节 电视教材编制过程 一、系统课程电视教材的编制过程 二、专题电视教材的编制过程 第二节 电视教材编制的人员要求 一...
㈦ 音乐欣赏教学中如何培养审美能力
浅谈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米娜
一、 引言
每个人刚出生时都没有审美能力,是伴随着生活实践不断的培养起来的,因此,想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就不能缺少审美教育。说到审美教育其方式多种多样,而在小学教育中音乐欣赏教学则是其中最为重要的途径之一。音乐欣赏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热爱、感知、理解、欣赏音乐美的能力。欣赏是一种精神活动,下文结合自身体会,粗浅的谈谈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以供参考。
二、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重要意义
2.1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相关科学研究的结果显示,人在听到悦耳音乐的时候会刺激大脑皮层,同时神经系统也会变得十分兴奋,外在表现为精神焕发。对于小学阶段而言是成长的关键阶段也是审美培养的关键时期,在该阶段经常让学生欣赏音乐的美,同时通过唱歌练习让学生得到身心的美的熏陶。
2.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智能素质。
经过科学家多年的研究发现,人的左脑负责逻辑思维,右脑负责形象思维,因此,也有人将右脑形象的叫做音乐脑,从中可以看出创造能力与音乐有着极其紧密的联系。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有美的享受,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思维的梳理,有效而平衡的发展了左右脑,提升了学生的智能素质[1]。
2.3丰富学生的情感。
音乐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情感艺术,它能够通过人们的听觉直接作用到内心当中,这个过程不需要任何媒介来辅助,直接让人产生情感。喜怒哀乐是音乐的表层情感表达,更高一级的音乐情感表达则体现在审美与情理等方面。小学音乐欣赏课程的学习,能够极大的丰富他们的情感,同时也能够为提升审美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音乐欣赏教学对于学生的情感丰富和审美能力的提升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1,2]。
三、运用音乐本身去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音乐的美在于它的本身,而许多教师刻板的在教学中强调音乐作品的历史意义和情感内涵,让学生被动接受这些音乐知识,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教师应当运用生动的方式给学生提供一些必要的音乐及背景知识,随后引导学生进行作品艺术的体会和艺术要素的运用,从而了解作品的艺术之美。课堂上应当尽量用音乐本身去阐述音乐知识,同时还可以进行多个作品的同时欣赏,通过比较和联系,了解他们的审美特质和不同的处理方法。
音乐欣赏教学应当更注重“听”本身的重要性,因而可以让学生听着音乐进课堂、起立、问好以及坐下等。教师可以通过演奏、录音播放等形式放来让学生沉浸在音乐的世界中。同时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一些学生练习环节,让学生能够跟着音乐律动起来从而更好的感受音乐、激发学习兴趣[3]。
四、教学中注重学生良好音乐素质、乐感的培养
通过音乐本身的欣赏和分析,要逐步培养学生对音乐中的情绪、乐器、曲式结构等的感知、理解和掌握。不同国家、地区的音乐作品往往具有不同的风格、情绪,学生从欣赏和分析中能够逐步形成分辨善恶美丑的能力,进而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念。音乐欣赏教学中的作品往往都是中外有名的音乐著作,这对学生来说往往存在距离感,因而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时代精神较强的作品进行教学欣赏,通过这些作品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也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乐感是一种感受、理解并表现音乐的综合能力,也是音乐教学的目的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感知作品内容,并能够结合作品进行联想,能够真切而深刻的感知音乐中形象的能力。总之,教师要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注重学生音乐素质、乐感的培养,提高学生理解美的能力。
五、运用多种活动培养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在感知美和鉴赏美的基础上进行表现和创造美是音乐欣赏教学的实践和升华,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在课堂上进行歌曲演唱、角色扮演等,并在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什么样形式、情绪、声音以及乐器等使演唱和表演更加完美。此外,在教学中要多创造一些学生参与、练习音乐的活动机会,可以让一些有音乐特长的学生上台进行表演,让每个学生都有上台表演的机会,培养自信心与合作精神。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带一些自认为好听的音乐资料进行课堂欣赏,还可以在教室中开辟音乐园地等形式,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审美能力也有较大的促进作用[4]。
六、做好课前准备,注重现代化辅助教学工具的应用
为了有较好的音乐欣赏效果,充分的课前准备十分必要,对于同一作品可以运用图片、录像、幻灯片以及挂图等多种资料来加深欣赏课的艺术感染力。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现代电教技术已经走进了课堂之中并获得了欣喜的效果。计算机网络使得在课堂上寻找、播放音乐歌曲、视频资料变得十分便捷,这样的工具给学生们的音乐欣赏提供了优美的背景画面,也得到了较好的意境效果。学生理解音乐也变得更加容易直观,在这样的氛围当中,教师的教学也变得更加清晰有趣,画面感十足,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共鸣[4,5]。
七、结束语
综上所述,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发展与前进,新课程改革对小学音乐欣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求注重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广大音乐教师在进行音乐欣赏教学时,能够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激发学生审美兴趣的同时提升他们的审美乐感和感知美、理解美的能力,并且运用现代化教学工具辅助教学,让学生在进行音乐欣赏的同时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提升人格。
参考文献:
[1]曹秀娟.小学音乐教学中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途径探析[J].新课程导学,2012.(09).
[2]李宇飞.科学的评价是促使学生进步的动力---小学音乐学科评价初探[J].中小学音乐教育,2009(01).
[3]李飞飞. 基于地方文化传承的小学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4]张盼杰.刍议小学音乐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2.(07).
[5]毕雁妮.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实践与探索[J].北方音乐. 20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