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学的新课程理念是什么
一、 数学课堂教学的情境化、生活化、活动化。 是建构主义学习观和教学观的体现。 《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身心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1、 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A、 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的素材,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具有丰富的显示背景。如“分类”、“统计”等内容的教学。 B、 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提供帮助。如二册教材《位置》的教学,通过学生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乘公交车来理解前后,座位来理解左右,楼层来理解上下等等。 反思: 不要用生活化、活动化冲淡数学教学的数学味。什么是数学味?学习的素材包含有数学的内容,追求方法上的简洁合理,如算法多样化。 2、 课堂教学的情境化、活动化。 A、 创设学生熟悉的或可以理解的问题情境,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B、 组织丰富而有效的数学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在自主活动中主动建构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反思: 数学学习活动要对学生的心智具有挑战与锻炼作用。 例如,百以内数的认识:估中数,拆中数,排中数。又如,认识人民币的教学,分类,付钱可以怎么付。 二、 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 1、 要根据学生已有基础,合理安排,适当适度。 2、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学会数学的思想方法。 反思: 如何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起点。 如:10以内的加减法的教学。 三、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1、 教材努力体现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2、 教材尽量设计现实的开放式的教学活动。 反思: 防止简单化、片面化的理解和做法。 谈论的最多的当属“合作学习”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虽然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但是,在很多人看来,已经成为新课程课堂的标志了,似乎无此便不能称之为新课程,因此被广泛应用。我们在很多课中看到,不管什么教学内容,不管什么问题,不管是否有如此展开的必要,教师都分组、交流、讨论、学生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喜欢哪个就说哪个,而看不到这种合作的必要,合作中的分工与协作,合作究竟给学生带来了什么,感觉不到学生到底在自主什么,教师的作用到底在哪里。于是,课堂表现为散乱的活跃。很多课,在这样的情形之下,连最起码的知识与技能的目标都不能实现 学会独立学习和学会分享同样重要。 小学生的合作学习通常是通过分组进行的,这种分组是对空间结构和小组组建方式的合理优化。有时按座位组合:面对面的交流,“马蹄形”座位,“半圆型”座位;有时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或组内同质、组间异质组合,有时按兴趣、爱好、关系自由组合。每种组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习情况、学习内容、学生个性灵活选用。建构主义认为,协作贯穿于学习过程的始终,而独立学习、倾听、交流是协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在合作学习中教会学生独立学习。独立学习是现代学习方式的核心特征,它表现为“我能学”。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并创造各种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独立性和培养独立学习能力的空间。独立思考的过程是学生内心感受的过程,这个过程要经过较为复杂的思维过程,如果没有充裕的时间去独立思考,学生根本无法解决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在合作学习中教会学生倾听、交流。倾听别人的意见是交流的前提,交流是合作学习中的重中之重。倾听时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记住别人发言的要点,听懂别人表达的意思,当与自己的看法发生冲突时,要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进行交流。 在合作学习中教会学生互助、协作。合作学习的目的之一是解决教学难点,完成学生不能独立完成的任务。学生各自的观察、思考,是按照各人的观察能力、观察习惯、思维方式进行的,受环境和条件的约束。这样获得的信息有着鲜明的个性色彩,但是很可能显得粗疏或片面。为此,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要团结、互助。例如,教学《圆的周长》。 “表扬”的滥用。“嗨、嗨、嗨、你真棒”是课堂上常见的表扬语。听课中,我们常常看到,不管是什么原因撞对了教师心中的标准答案,学生多会得到如此千篇一律的肯定。在一堂估算课里,一位老师坦率的表达了她对表扬的理解:传统教育似乎总是一味地批评、职责、否定学生,使学生缺乏自信心。所以,这次课改提倡多鼓励学生,哪怕学生只有一小点成绩,也要表扬;只要有一小点进步,也要鼓励。正是基于这种理解,对学生一些很小的闪光点,比如,把约等号想象为波浪,我们也给予最隆重的奖励。如此,先开始,我们看到的是学生对表扬而激动得无法静心上课;但是接下去,我们即将看到的就是学生对表扬的功利性依赖,在没有任何人鼓励的情况下,学习便不再是学生自觉自愿的活动。另一方面,随着孩子年龄的成长,当他们有了最起码的理性判断能力时,就会对这些肤浅的毫无针对性的表扬感到漠然和无动于衷。表扬也就丧失了本来的意义。 关于探究学习。 事件:王老师是某小学的数学骨干教师,几乎每学期他所任教的班级学生的成绩在本校名列前茅。自实行新课程以来,王老师也开始放手让学生进行探究学习。但一学期下来,王老师发现学生的数学成绩竟然下降了。王老师不知其中缘由,就怀疑是探究学习“惹的祸”。 仔细分析一下,就可以知道,王老师理解的探究学习就是让学生自由探究,教师不要干涉,不要控制,但最终学生的学习却走到了教学预期的反面。这里存在一个学生的自主探究与教师的教学控制如何把握的问题,处理不好教学控制,探究学习的效果很难看到,师生很容易直接对探究学习产生误解乃至偏见。 处理好探究学习与教学控制之间的关系。 如何有效控制? A、 契约控制(制度控制),长期训练培养。 B、 情感控制,师生相互交流情感。 C、 语言控制,教师具有明显指向性的语言,不能漫无目的的发散,教师的评价要有导向性。举例《乘法分配律》课例。 四、 转变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作用和教学方法。 组织者、引领者、平等中的首席等等。 反思: 处理好教师的必要指导和学生的自主探索学习之间的关系。 鼓励教师创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但要体现数学教学的基本思路。 如:位置教学的顺序,上下,前后,左右。 认识时间,8:、12:、11:30、9:30,目的是让学生感受时间。 五、 强调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学好数学、会用数学的信心的培养。 1、 让学生了解数学的价值。 如:一册分类的教学,二册统计的教学 2、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 让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反思: A、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要有机的渗透在数学教学中,不应游离于数学教学。 B、 要通过数学学习的收获,通过数学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而不是用课堂上的热闹吸引学生。 六、 对几个具体问题的思考: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是第一位的。注意区分:数学学科独有的目标和学科共有的目标。 一课时的教学目标肢解为环节教学目标,注意环节目标的层次性和连贯性。 教材处理:慎重地取舍教材里面的内容。 算法多样化:三个误区:课堂上认为越多越好; 允许低层次的思维在徘徊;(动作思维,表象思维,逻辑思维) 对于规则和算法没有区别开来。 是针对整体而言的,应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但更应指导学生算法的优化,这是数学教师的职责。不一定要在同一节课里得到优化,视具体问题而定。哪一种方法更优化,也要视具体内容而定。
满意请采纳
2. 义务教育阶段音乐教育最基本的理念是什么
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根据音乐艺术的审美表现特征,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2.以兴趣爱好为动力
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音乐课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应重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加强音乐课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3.面向全体学生
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的任务,不是为了培养音乐的专门人才,而应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
4.注重个性发展
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乐趣,参与各种音乐活动,表达个人的情智。要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与发展不同个性的因材施教有机结合起来,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
5.重视音乐实践
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因此,所有的音乐教学领域都应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通过音乐艺术实践,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6.鼓励音乐创造
中小学音乐课程中的音乐创造,目的在于通过音乐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在教学过程中,应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的内容、形式和情景,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对音乐创造活动的评价应主要着眼于创造性活动的过程。 7.提倡学科综合
音乐教学的综合包括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综合;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在实施中,综合应以音乐为教学主线,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
8.弘扬民族音乐
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反映近现代和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优秀民族音乐作品,同样应纳入音乐课的教学中。
9.理解多元文化
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有赖于对不同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在强调弘扬民族音乐的同时,还应以开阔的视野,学习、理解和尊重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通过音乐教学使学生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以利于我们共享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
10.完善评价机制
应在体现素质教育目标的前提下,以音乐课程价值和基本目标的实现为评价的出发点,建立综合评价机制。评价应包括学生、教师和课程管理三个层次,可采用自评、互评和他评等多种形式。评价指标不仅要涵盖音乐的不同教学领域,更应关注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情感反应、参与态度和程度,以及教师引导学生进入音乐的过程与方法的有效性等诸多方面。应善于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利用评价起到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完善教学管理的作用。
3. 音乐新课程标准
就一句话“以审美为核心”。你就化简为难吧。教学的时候不要太强调知识点,注重让你的学生在听赏荷参与中体验、探索、感知音乐。
如果你要具体的就是这些
第一部分 前 言
建国以来,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尤其是近年来,美育被列为教育方针的内容之一,音乐教育事业获得迅速发展,师资队伍不断扩大,后备力量增多,水平大有提高;音乐教育科研有了长足的进步,取得了许多优秀成果;随着国际音乐教育交流活动的日益增多,国外一些可供借鉴的音乐教育思想和教学体系被系统介绍和引进;教学手段正逐步得到改善和提高。这一切都为我国音乐教育的继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现行音乐教育观念、内容、方法、手段和评价体系等方面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这种状况影响着音乐教育审美功能的有效发挥,制约着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音乐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是音乐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标准》力求体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体现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使学习内容生动有趣、丰富多彩,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民族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尊重个体的不同音乐体验和学习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课程性质与价值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通过特定的音响结构实现思想和感情表现与交流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形式,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基本素质和能力的一种反映。
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
音乐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审美体验价值
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以利于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2.创造性发展价值
创造是艺术乃至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艺术教育功能和价值的重要体现。音乐创造因其强烈而清晰的个性特征而充满魅力。在音乐课中,生动活泼的音乐欣赏、表现和创造活动,能够激活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冲动,在主动参与中展现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才能,使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
3.社会交往价值
音乐在许多情况下是群体性的活动,如齐唱、齐奏、合唱、合奏、重唱、重奏以及歌舞表演等,这种相互配合的群体音乐活动,同时也是一种以音乐为纽带进行的人际交流,它有助于养成学生共同参与的群体意识和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成功的音乐教育不仅在学校的课堂上,而且也应在社会的大环境中进行,对社会音乐生活的关心,对班级、学校和社会音乐活动的积极参与,将使学生的群体意识、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等得到锻炼和发展。
4.文化传承价值
音乐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学生通过学习中国民族音乐,将会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华夏民族音乐传播所产生的强大凝聚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学生通过学习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将会拓宽他们的审美视野,认识世界各民族音乐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尊重和热爱。
二、基本理念
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根据音乐艺术的审美表现特征,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2.以兴趣爱好为动力
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音乐课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应重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加强音乐课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3.面向全体学生
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的任务,不是为了培养音乐的专门人才,而应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
4.注重个性发展
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乐趣,参与各种音乐活动,表达个人的情智。要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与发展不同个性的因材施教有机结合起来,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
5.重视音乐实践
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因此,所有的音乐教学领域都应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通过音乐艺术实践,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6.鼓励音乐创造
中小学音乐课程中的音乐创造,目的在于通过音乐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在教学过程中,应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的内容、形式和情景,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对音乐创造活动的评价应主要着眼于创造性活动的过程。
7.提倡学科综合
音乐教学的综合包括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综合;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在实施中,综合应以音乐为教学主线,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
8.弘扬民族音乐
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反映近现代和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优秀民族音乐作品,同样应纳入音乐课的教学中。
9.理解多元文化
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有赖于对不同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在强调弘扬民族音乐的同时,还应以开阔的视野,学习、理解和尊重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通过音乐教学使学生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以利于我们共享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
10.完善评价机制
应在体现素质教育目标的前提下,以音乐课程价值和基本目标的实现为评价的出发点,建立综合评价机制。评价应包括学生、教师和课程管理三个层次,可采用自评、互评和他评等多种形式。评价指标不仅要涵盖音乐的不同教学领域,更应关注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情感反应、参与态度和程度,以及教师引导学生进入音乐的过程与方法的有效性等诸多方面。应善于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利用评价起到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完善教学管理的作用。
三、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本《标准》的主干是分层面、分领域、分学段呈现的,体现为从课程目标到内容标准的外化过程。如图所示:
课程目标(体现在三个层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
↓
教学领域(包含四个领域)
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
↓
内容标准(分布为三个学段)
1~2年级3~6年级7~9年级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音乐课程目标的设置以音乐课程价值的实现为依据。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上述课程目标内含在以下三个层面的表述中。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通过音乐学习,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对亲人、对他人、对人类、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
2.培养音乐兴趣,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
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式引导学生走进音乐,在亲身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喜爱音乐,掌握音乐基本知识和初步技能,逐步养成鉴赏音乐的良好习惯,为终身爱好音乐奠定基础。
3.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
通过对音乐作品情绪、格调、思想倾向、人文内涵的感受和理解,培养音乐鉴赏和评价的能力,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在真善美的音乐艺术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
4.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通过音乐作品中所表现的对祖国山河、人民、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赞美和歌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宽容理解、互相尊重、共同合作的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
5.尊重艺术,理解多元文化
尊重艺术家的创造劳动,尊重艺术作品,养成良好的欣赏艺术的习惯。通过学习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作品,感知音乐中的民族风格和情感,了解不同民族的音乐传统,热爱中华民族和世界其他民族的音乐。
(二)过程与方法
1.体验
倡导完整而充分地聆听音乐作品,使学生在音乐审美过程中获得愉悦的感受与体验;启发学生在积极体验的状态下,充分展开想像;保护和鼓励学生在音乐体验中的独立见解。
2.模仿
根据中低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从音乐基本要素入手,通过模仿,积累感性经验,为音乐表现和创造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3.探究
通过提供开放式和趣味性的音乐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引导学生进行以即兴式自由发挥为主要特点的探究与创造活动,重视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探究过程。
4.合作
充分利用音乐艺术的集体表演形式和实践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在群体中的协调能力。
5.综合
将其他艺术表现形式有效地渗透和运用到音乐教学中,通过以音乐为主线的综合艺术实践,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音乐的意义及其在人类艺术活动中的价值。
(三)知识与技能
1.音乐基础知识
学习和了解音乐基本表现要素(如力度、速度、音色、节奏、旋律、和声等)和音乐常见结构(曲式)以及音乐体裁形式等基础知识,有效地促进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2.音乐基本技能
培养学生自信、自然、有表情地歌唱;学习演唱、演奏的初步技能;在音乐听觉感知基础上识读乐谱,在音乐表现活动中运用乐谱。
3.音乐创作与历史背景
以自由、即兴的创作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学习浅显的音乐创作常识和技能。通过认知作曲家生平及作品的题材、体裁、风格等,了解中外音乐发展的简要历史,初步识别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音乐,加深对中国民族音乐的认识和理解。
4.音乐与相关文化
认识音乐与姊妹艺术的联系,感知不同艺术门类的主要表现手段和艺术形式特征,了解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联系。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学过的知识,认识音乐的社会功能,理解音乐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二、学段目标
上述课程目标,将分为3个学段,体现在义务教育阶段的9学年中。分段的主要目标如下:
(一)1~2年级
应充分注意这一学段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模仿力强的身心特点,善于利用儿童自然的嗓音和灵巧的形体,采用歌、舞、图片、游戏相结合的综合手段,进行直观教学。聆听音乐的材料要短小有趣,形象鲜明。
激发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开发音乐的感知力,体验音乐的美感。
能自然地、有表情地歌唱,乐于参与其他音乐表现和即兴创造活动。
培养乐观的态度和友爱精神。
(二)3~6年级
学生的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进一步扩展,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增强。应注意引导学生对音乐的整体感受,丰富教学曲目的体裁、形式,增加乐器演奏及音乐创造活动的分量,以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和艺术的魅力吸引学生。
保持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使学生乐于参与音乐活动。
培养音乐感受与鉴赏的能力。
培养表现音乐的能力。
培养艺术想像和创造力。
培养乐观的态度和友爱精神。
(三)7~9年级
学生生理、心理日趋成熟,参与的意识和交往的愿望增强,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途径增多,在学习上形成自己的初步经验,表达情感的方式较之1~6年级学生有明显变化。应通过多种形式的艺术实践活动,巩固和提高表现音乐的基本技能。扩大音乐欣赏的范围,更有意识地将音乐的人文内涵融入教学中。7~9年级学生正值变声期,要适当减少唱歌的数量要求,注意嗓音保护。
增进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使学生关注并乐于参与音乐活动。
提高音乐感受与评价鉴赏的能力,初步养成良好的音乐欣赏习惯。
发展表现音乐的能力。
丰富和提高艺术想像和创造力。
培养丰富的生活情趣和乐观的态度,增进群体意识,锻炼合作与协调能力。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本部分内容的表述框架
领域一:感受与鉴赏
音乐表现要素
音乐情绪与情感
音乐体裁与形式
音乐风格与流派
领域二:表现
演唱
演奏
综合性艺术表演
识读乐谱
领域三:创造
探索音响与音乐
即兴创造
创作实践
领域四:音乐与相关文化
音乐与社会生活
音乐与姊妹艺术
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
分学段的内容标准
一、感受与鉴赏
感受与鉴赏是重要的音乐学习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与鉴赏能力的形成,对于丰富情感,提高文化素养,增进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教学中应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逐步积累鉴赏音乐的经验。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帮助学生建立起音乐与人生的密切联系,为终身学习和享受音乐奠定基础。
【内容】音乐表现要素
【标准】1~2年级
感受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种声音。能够用自己的声音或打击乐器进行模仿。聆听歌声时能作出相应的情绪或体态反应。
能听辨童声、女声和男声。
感受乐器的声音。能听辨打击乐器的音色,能用打击乐器奏出强弱、长短不同的音。
能够感受并描述音乐中力度、速度的变化。
【标准】3~6年级
对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种音响感到好奇和有趣,能够用自己的声音或乐器进行模仿。能随着熟悉的歌曲或乐曲哼唱,或在体态上作出反应。
能听辨不同类型的女声和男声。知道常见的中国民族乐器和西洋乐器,并能听辨其音色。
在感知音乐节奏和旋律的过程中,能够初步辨别节拍的不同,能够听辨旋律的高低、快慢、强弱。
能够感知音乐主题、乐句和段落的变化,并能够运用体态或线条、色彩作出相应的反应。
【标准】7~9年级
具有聆听和探索各种音响的兴趣与愿望,能够用不同物体探索不同声音。
加深对歌声、乐器声的了解和体验。能够说明人声和常见乐器的分类及音色特点。
能够在感知力度、速度、音色、节奏、旋律、和声等音乐表现要素的过程中,了解并评价其音乐表现作用。
感知音乐的结构,能够简单表述所听音乐不同段落的对比与变化。
【内容】音乐情绪与情感
【标准】1~2年级
体验不同情绪的音乐,能够自然流露出相应表情或作出体态反应。
体验并说出音乐情绪的相同与不同。
【标准】3~6年级
听辨不同情绪的音乐,能用语言作简单描述。
能够体验并简述音乐情绪的变化。
【标准】7~9年级
能够主动地体验音乐所表达的各种情感,并能运用音乐表情术语进行描述。
能够感知音乐情感的发展变化,并能简要地表述或通过多种形式表现出来。
【内容】音乐体裁与形式
【标准】1~2年级
聆听儿歌、童谣、进行曲和舞曲,能够通过模唱、打击乐对所听音乐作出反应,能够随着进行曲、舞曲音乐走步、跳舞。
能够区别独唱、独奏、齐唱、齐奏。
【标准】3~6年级
聆听少年儿童歌曲、颂歌、抒情歌曲、叙事歌曲、艺术歌曲、通俗歌曲等各种体裁和类别的歌曲,能够随着歌曲轻声哼唱或默唱。
聆听不同体裁和类别的器乐曲,能够通过律动或打击乐对所听音乐作出反应。
能够区别齐唱与合唱、齐奏与合奏。
能够初步分辨小型的音乐体裁与形式,能够聆听音乐主题说出曲名,每学年2~4首。
【标准】7~9年级
聆听大合唱、组歌、室内乐、协奏曲、交响曲、歌剧、舞剧音乐及其他体裁的歌曲和乐曲,并运用各种形式对所听音乐作出反应。
通过听赏音乐分辨不同体裁与形式,能够聆听音乐主题说出曲名,每学年2~4首。
能够结合所听音乐,简单评析音乐体裁与形式对于音乐表现的作用。
【内容】音乐风格与流派
【标准】1~2年级
聆听不同国家、地区、民族的儿歌、童谣及小型器乐曲或乐曲片段,初步感受其不同的风格。
【标准】3~6年级
聆听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知道一些有代表性的地区和民族的民歌、民间歌舞、民间器乐曲和戏曲、曲艺音乐等,了解其不同的风格。
聆听世界各国民族民间音乐,感受一些国家和民族音乐的不同风格。
【标准】7~9年级
聆听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知道其主要的种类、唱腔、风格、流派和代表人物。
聆听世界各国民族民间音乐,并能对其风格特点进行简单评述。
聆听世界各国优秀音乐作品,了解不同音乐流派的代表人物。
二、表 现
表现是实践性很强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性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自信的演唱、演奏能力及综合性艺术表演能力,发展学生的表演潜能及创造性潜能,使学生能用音乐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并与他人沟通、融洽感情,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使学生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情感的陶冶。
【内容】演唱
标准】1~2年级
参与各种演唱活动。
知道演唱的正确姿势。能够对指挥动作及前奏作出反应。
能够用自然的声音,按照节奏和曲调有表情地独唱或参与齐唱。
能采用不同的力度、速度表现歌曲的情绪。
每学年能够背唱歌曲4~6首。
【标准】3~6年级
乐于参与各种演唱活动。
知道演唱的正确姿势及呼吸方法,并能在唱歌实践中逐步掌握和运用。能够对指挥动作及前奏作出恰当的反应。
能够用自然的声音、准确的节奏和音调有表情地独唱或参与齐唱、合唱。
能够对自己和他人的演唱作简单评价。
每学年能够背唱歌曲4~6首。
【标准】7~9年级
能主动地参与各种演唱活动,养成良好的唱歌习惯。
能够自信地、有表情地演唱歌曲。积极参与齐唱、轮唱及合唱,并对指挥的起、止、表情等作出正确的反应。
了解变声期嗓音保护的知识,懂得嗓音保护的方法。
能够简单分析歌曲的特点与风格,表现歌曲的音乐情绪和意境。能对自己、他人、集体的演唱作简单评价。
每学年能够背唱歌曲3~5首。
【内容】演奏
【标准】1~2年级
学习常见的打击乐器。
能够用打击乐器或其他音源合奏或为歌曲伴奏。
【标准】3~6年级
乐于参与各种演奏活动。
学习课堂乐器的演奏方法,参与歌曲、乐曲的表现。
能够选择适当的演奏方法表现乐曲的情绪,并对自己和他人的演奏进行简单评论。
每学年能够演奏乐曲2~3首。
【标准】7~9年级
能主动地参与各种演奏活动,养成良好的演奏习惯。
能够选择适当的演奏方法表现乐曲的情绪。
能够对自己、他人或集体的演奏进行评价。
每学年能够演奏乐曲2~3首。
【内容】综合性艺术表演
【标准】1~2年级
能够参与综合性艺术表演活动。
能够配合歌曲、乐曲用身体做动作。
能够在律动、集体舞、音乐游戏、歌表演等活动中与他人合作。
【标准】3~6年级
能够主动地参与综合性艺术表演活动,并从中享有乐趣。
在有情节的音乐表演活动中担当一个角色。
能够对自己、他人的表演进行简单的评论。
【标准】7~9年级
能够自信地、有表情地参与综合性艺术表演活动。
能够结合所学的歌曲、乐曲创设简单的表演情景或做形体动作。
学习表演简单的歌剧、戏曲、曲艺片段,并能对自己与他人的表演作出评价。
【内容】识读乐谱
【标准】1~2年级
认识简单的节奏符号。
能够用声音、语言、身体动作表现简单的节奏。
能够用唱名模唱简单乐谱。
【标准】3~6年级
用已经学会的歌曲学唱乐谱。
结合所学歌曲认识音名、音符、休止符及一些常用记号。
能够识读简单乐谱。
【标准】7~9年级
用熟悉的歌曲、乐曲学唱乐谱。
能够跟随琴声或录音视唱乐谱。
巩固、提高识读和运用乐谱的能力。
三、创 造
创造是发挥学生想像力和思维潜能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生积累音乐创作经验和发掘创造思维能力的过程和手段,对于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音乐创造包括两类学习内容:其一是与音乐有关的发掘学生潜能的即兴创造活动;其二是运用音乐材料创作音乐。其中第二类内容与音乐创作有关,但区别于专业创作学习。
【内容】探索音响与音乐
【标准】1~2年级
能够运用人声、乐器声模仿自然界或生活中的声音。
能够用打击乐器或自寻音源探索声音的强弱、音色、长短和高低。
【标准】3~6年级
能够自制简易乐器。
能够运用人声、乐器声及其他音源材料表现自然界或生活中的声音。
【标准】7~9年级
能够运用人声、乐器声或其他音源材料表现一定的情景。
能够对自己或他人的声音探索活动作出评价。
【内容】即兴创造
【标准】1~2年级
能够将成语、短句、诗歌或歌词用不同的节奏、速度、力度等加以表现。
能够在唱歌或聆听音乐时即兴地做动作。
能够用课堂乐器或其他音源即兴配合音乐故事和音乐游戏。
【标准】3~6年级
能够即兴创编同歌曲情绪一致的律动或舞蹈,并参与表演。
能够以各种音源及不同的音乐表现形式,即兴创编音乐故事、音乐游戏并参与表演。
【标准】7~9年级
能够即兴编唱生活短语或诗词短句。
能够依据歌曲、乐曲的内容及情绪,进行即兴创编活动。
【内容】创作实践
【标准】1~2年级
能够运用线条、色块、图形,记录声音或音乐。
能够运用人声、乐器或其他音源,创作1~2小节节奏或旋律。
【标准】3~6年级
能够创作2~4小节的节奏短句。
能够创作2~4小节旋律。
尝试用电脑创编音乐。
(注:" "有条件的地区可选用)
【标准】7~9年级
能够独立地或与他人合作创作8小节左右的短曲。
能够为歌曲选编前奏或间奏。
尝试用电脑创编音乐。
(注:" "有条件的地区可选用)
四、音乐与相关文化
音乐与相关文化是音乐课人文学科属性的集中体现,是直接增进学生文化素养的学习领域。它有助于扩大学生音乐文化视野,促进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表现、创造以及艺术审美的能力。它虽然在某些方面有自己相对独立的教学内容,而在更多的情况下,又蕴涵在音乐鉴赏、表现和创造活动之中。为此,这一领域教学目标的实现,应通过具体的音乐作品和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来完成。
【内容】音乐与社会生活
【标准】1~2年级
感受生活中的音乐,乐于与他人共同参与音乐活动。
能够通过广播、电视、磁带、CD等传媒听赏音乐。
能够参加社区或乡村的音乐活动。
【标准】3~6年级
关注日常生活中的音乐。
喜欢从广播、电视、磁带、CD等传播媒体中收集音乐材料,并经常聆听。
主动参加社区或乡村音乐活动,并能同他人进行音乐交流。
乐于听音乐会或观看当地民俗活动中的音乐表演。
【标准】7~9年级
养成关注音乐的习惯,能够用实例说明音乐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喜欢并能够从传媒中聆听音乐,了解和积累音乐信息,愿与同学交换所收集到的音乐材料,交流音乐感受。
在出席音乐会及参与社区音乐活动过程中,能够观察和了解音乐家或民间艺人的活动,并作出自己的评价。
【内容】音乐与姊妹艺术
【标准】1~2年级
能够用简单的形体动作配合音乐节奏。
能够用简明的表演动作表现音乐情绪。
能够用色彩或线条表现音乐的相同与不同。
【标准】3~6年级
接触与了解戏剧、舞蹈等艺术表演形式,认识音乐在其中的作用。
能够结合所熟悉的影视片,简单描述音乐在其中的作用。
【标准】7~9年级
通过艺术作品,
4.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新课程标准有哪些基本理念
第一、以音乐审美为核心
第二、兴趣爱好为动力
第三、面向全体学生
第四、注重个性发展
第五、重视音乐实践
第六、鼓励音乐创造
第七、提倡学科综合
第八、弘扬民族音乐
第九、理解多元文化
第十、完善评价机制
5. 小学音乐新课程教学法的介绍
《小学音乐新课程教学法》充分体现新的课程理念,采用崭新的结构和体例,针对小学音回乐教师在新课程答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进行理论指导和案例剖析,致力于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小学音乐新课程教学法》可供小学音乐教师新课程培训使用,也可作各类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教材。
6. 小学音乐新课程教学法的内容简介
《小学音乐新课程教学法》是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的精版神,结合实验区的权教学实践,由国家音乐课标研制组专家和实验区优秀教研员、一线优秀教师撰写的。内容包括中外音乐教育发展状况,音乐课程基本理念,音乐课程标准与小学音乐教学大纲的比较,小学音乐新课程实验教材编写理念与特色分析,小学音乐教学领域,教学设计,教学策略与学习方式,音乐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小学音乐教学评价,新课程与音乐教师素质等十章。
7. 如何做好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音乐教学
小学音乐课程是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相关的音乐教学的一门课程,在小学阶段的教学过程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因为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年龄都是比较小的,对于我们文字性知识的接受程度是不高的,但是对于音乐这样的艺术性质的课程而言,往往会有着更好的兴趣,因为音乐特殊的性质决定了这样的效果。所以在小学阶段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重视好小学音乐的教学工作,帮助学生去更好地完成小学音乐课程的学习,进而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我们每个小学音乐教师应该着重思考的。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进行小学音乐教学工作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音乐教师要在思想上重视音乐教学
小学音乐在小学教育阶段的作用十分重要,作为小学音乐教师,我们应该深刻地体会到这一点。音乐是一门区别于传统课程的科目,所以学生在实际学习中可以让自己得到更大的放松,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任何的压力。通过对小学音乐的学习,对于小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也是比较显著的。在进行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小学生的脑中会对音乐有着自己的一定认识,在遇到自己听过的曲子的时候还是可以辨别出来的,对于审美水平有着相当积极的作用。此外,音乐还是培养小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重要途径,更是培养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关键。小学音乐教育就是能用艺术来陶冶小学生的情操,净化小学生的心灵,培养小学生的审美和培养创造美的能力。作为小学音乐教师,我们应该对小学音乐的这些重要作用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这样我们才能在这样的基础之上更好地进行我们的教学工作。作为教师,我们不能因为面对的是小学生就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在实际的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严格地依照相关的要求来进行教学,切不可采取一种懒散的心态去进行教学,这是我们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所应该着重注意的。在这样的基础之上我们才能够更好地完成我们的教学工作。
二、要能够激起小学生对音乐学科的兴趣
1.为学生创建一个相对良好的教学氛围。在小学音乐课堂上,良好的氛围能够更好地帮助小学生的学习,因为小学生都比较小,只有在轻松的氛围中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天性,实现良好学习的第一步。
2.教师应该更多地注重学生的表现,根据学生的表现来进行相应的鼓励和表扬。在小学这个年龄阶段,小学生都有着自己的性格和思想见解,都希望得到表扬和认可。所以,音乐教师应该紧紧抓住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在音乐课堂上,多让小学生表现自己,多展示自己,教师要给予评价,更多的是要多多地鼓励小学生。这样小学生既锻炼了自己,又树立了自信心,有助于提高小学生对小学音乐这一学科的兴趣。
3.教师应该与学生保持一个相对融洽的关系。要想让小学生对小学音乐这一科目产生兴趣。那么第一步就是让学生对教师产生兴趣,在这样的基础之上,我们进行相应的引导,与学生保持一个亦师亦友的关系,小学生才能更加愿意学习小学音乐这一课程,这样的学习的效率也是更高的。
8. 新课程理念下对音乐教学内容的分析包括哪些方面
一、音乐教材的呈现形式变化突出;艺术、童趣、实用性增强
当我第一次拿到新教材时,美丽的插图、富有童趣的图形谱、孩子们喜爱的动画人物……顿时让我眼前一亮,心中倍感欢喜,这么“美”的教材顶会深深吸引孩子们;与教材配套的多媒体教学光盘中,范唱、伴奏、图谱、画面、动画等一应俱全,极大的减轻了教师日常制作课件、描画图谱等的工作任务,同时也充分展示了教材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可爱、有趣的课本小图标让孩子们非常形象、直观地知道了自己每课都应该完成那些学习任务,即避免了低年级学生不识字的困难,又非常适应孩子们的年龄特征。总之,新的音乐教材图文并茂、生动活泼、文字简明,富有趣味性和可读性,的确充分体现了教材的艺术性和实用性。
二、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大胆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在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中,现在的“教材”与以前的“教材”已发生了“质”的变化,教师已由以前的“教”教材,而转变为“用”教材中的适宜内容为自己的教学目的服务,所以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对于转变课程功能和学习方式有着重大的意义。一方面,可以超越狭隘的教育内容,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让教学“活”起来;另一方面,可以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共同构建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还可以开阔教师的教育视野,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从而更好的激发教师的创造性智慧。例如;我在新学期的第一次音乐课上就没有死搬教材。而是自由组合创造性的使用了教材,感觉效果不错。我是这样设计教学内容的:第一,我选择了一首学生在幼儿园学过的歌曲《闪烁的小星》做为本课的基本内容,但本课即不需要学唱歌曲,也不需要学习乐理知识,而是让学生初步感知音乐,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为目的。第二,在设计教学过程中我也从学生的兴趣入手,课堂上既有孩子们喜欢的《蓝猫淘气三千问》又有游戏《找星星》,还可以自由探索星星的音响,回家后有奖问答还激励着学生不断的思考和学习。第三,适当引入音乐要素—音的高、低、强、弱,让孩子们感受到音乐的博大,从而处于一种期待中总希望在以后的每一节课上都能获得新的知识,解答心中的疑问,因而着实地吊了吊学生的味口,起到了“伏笔”之效。因此,我认为学校和教师对于教材的使用,更多的应该是把教材作为课程资源来使用,根据自身实际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用出个性化的风格和特点,而不是生搬硬套地教教材。
三、注重音乐学科与相关文化的融合
音乐与舞蹈、美术、戏剧、影视等姊妹艺术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并有着许多相似的特征,如对情绪、情感的表现即是各类艺术共同的特点。那么,在这一领域中就要抓住贯穿各类艺术的这条主线,充分发挥与运用各种艺术门类的不同表现手段.
其次,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也是丰富的音乐教学资源:如体育,可以运用韵律操动作配合不同节奏、节拍、情绪的音乐;如语文,可以选用适宜的背景音乐为诗歌散文配乐,烘托意境;如社会,可以学习和了解一些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和国家的代表性歌曲或乐曲,以及相关的风土人情。那么,在音乐学科促进其他学科的同时其他学科同样也对音乐学科起到了促进作用
课例:在一年级第二单元《跳绳》一课中,我首先让学生回忆上体育课时老师教的跳绳要领是什么、应怎样跳?然后,开展一次1分钟跳绳比赛,顿时学生兴趣浓厚,接着我顺势让学生听歌曲《跳绳》第一段并学唱歌曲,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跳绳时的体会创编歌曲的第二段歌词,并且鼓励学生小组合作创编,结果的确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学生分组创编了许多很好的歌词,歌词形象生动、简单易记、很适合学生演唱;其次,在一次体育比赛课时,体育老师在课前开展了准备活动—1分钟跳绳,同时老师就播放了歌曲《跳绳》,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边跳边听音乐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总之,打破学科本位主义,加强各学科之间、学科自身之间的整合已是迫在眉睫的时刻,所以加强融合式的音乐教学定将促进音乐文化及相关学科的共同发展。
四、抓住教材内蕴,尝试学习方式的逐步转变
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议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是这场教学革命的核心任务。针对这一教学思想和教材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从以下4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1、融入群体,凝化自我——引导合作学习方式的构建
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理念下必不可少的,但同时我们也要防止学生无效地合作或为了合作而合作的做法。促进学生有效地合作学习,教师可以从明确合作学习任务、把握合作学习时机、加强合作学习指导、实施合作学习监控、注重合作学习评价等方面入手。教师将充分利用音乐本身具有的合作特征,有意识地创造合作条件,使学生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得到合作能力的培养。新课程强调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强调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强调各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强调凸显知识的发生与发展过程;强调加强学习的选择性;强调学习方式的多样化,而不是偏激和极端化,对如何把握不同学习方式的“度”、对不同学习方式的利弊和各自特点确是其中的重中之中我们应当进行了客观、冷静的分析同时也要在教学中不断的尝试、摸索让自己牢牢的把握好这其中的“度”,让他们在自己的教学中运用自如、事半功倍。
2、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学生从幼儿园初次进入小学时,老师们通常觉得学生学习习惯不好,没有纪律性,所以总是在第一次课时就给学生提出了许多要求,这样无形中给学生幼小的心灵留下了深刻地印象:上课真累,老师真厉害。无形中拉远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所以,在新学期第一次音乐课时我就特别注意这点,我将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作为教学重点,让学生在课上充分展示自己的艺术特长,大胆的表现自己,而且还和学生共同做游戏,使学生在第一次接触音乐、接触音乐教师时就感到轻松、亲切,自然也就形成了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但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不良习惯也应及时纠正,但在纠正习惯的过程中应多用类似“请你像我这样做”、“xx同学你真棒”、“老师相信你一定也能做到”、“你今天进步真大”等激励语言,让学生在教师潜移默化的训导中形成规范的习惯
3、课堂上注重学生的体验,让学生自然流露真情实感。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们明确的知道,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是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目标的,而这项目标的实现,就靠老师嘴巴说,书上的几幅图片恐怕是很难达到教学效果的,但如果学生有了体验,知识的学习就不在属于认知、理性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领域。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我多引导学生不仅用自己的脑子思考,而且要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耳朵去听、用自己的嘴说话、用自己的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
课例:一年级第一册第五单元唱歌《小宝宝睡着了》这课内容是一个课堂气氛不好、学生学习情绪不高的内容,但我在教学过程中则先从学生的体验入手:首先,回忆小时侯父母是怎样哄你睡觉的?(动脑思考),然后,说给同学们听一听(动嘴说),第三,观察图片上的猫妈妈是怎样哄小猫睡觉的?(用眼睛观察),第四,同学们自由模仿哄宝宝睡觉的动作(亲自动手表演),第五,听一首妈妈哄宝宝睡觉时的歌曲《小宝宝睡着了》(用耳朵听),第六,跟教师学唱歌曲,第七……第十,两个同学一组,互相扮演角色,比一比看那些小朋友表演的最认真?通过这样系统的思、说、做、听、模仿、演唱的过程,学生已经完全沉浸在一片温馨、柔和、甜美的氛围之中,当我引导学生演唱时,学生自然流露的甜美笑容、轻柔声音、优美动作的确让我为之一震,我相信孩子们在这一过程中一定会真切的体会到一些什么!这不就是体验的益处吗?这不就是真悟实感吗?
4、 注重学生的差异,培养有独特个性的人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就是说。学生有着独特的个性,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质上都是其独特个性的体现。例如,刚刚进入一年级的学生,有的性格外向、有的性格内向、有的活泼好动、有的沉默少语……这些明显的性格特征老师在很短的时间里就能够了解学生,而如何针对学生的性格特点对学生进行有个性化的教育就需要老师想办法、动脑筋了,在这一点上我采用了“火车爬坡前拉后推”的原理进行教学,既尊重学生差异,又培养独特个性。在我校一年级有这样两位学生,一位叫李xx ,他活泼好动,聪明守纪,父母在家里教育得法,学习明显优于其他学生,另一位学生叫陈xx ,他沉默少语,上课经常走神,父母离异跟随母亲生活,但母亲经常沉迷于麻将而无心教育她,老师普遍反映较差。在教育类似学生时我多不采用“一刀切”、“一锅煮”的形式。
课例:在学习一年级第五单元《闪烁的小星》一课时,我提出“你知道星星为什么会眨眼睛?”这样拓展到课外的知识,让李 同学有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鼓励学生向他学习,树立典型,同时提倡学生大胆想象,多阅读课外知识,起到了以优带中的作用,而对于陈 同学,我则提出了“你知道太阳慢慢向西沉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虽然当我点她回答时,下面同学议论纷纷都说她答不出来,但我鼓励她说:“老师相信你一定能回答对的”,这时她小声说“就是太阳回家了。“见她回答正确了我马上让她站到台前对着全班同学大声说一次,看着她大声地说完问题,我从内心里感到了高兴和满足,对这类学生我则多退着她前进,鼓励他们学习,让他们同样也有成就感,获得赞许。在这种”以优带中,尊重学生差异“的思想指导下,使优秀学生不会“吃不饱”,暂差生不会“吃不了”,为每个孩子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了空间。
罗丹说:“艺术就是感情”。其实音乐美,就是一种特殊的情感表达方式。情与美的这种不解之缘,决定了音乐教育的方式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所以,在我们潜心研究各种高深理论的同时请千万不要忘记:用心、用情、用爱去教育,可能会让我们的许多困难迎刃而解。
总之,新课程改革理念所包含的内容非常厚重,决不是简单的几句话、简单的一些形式上的变化就能发生“质”的变化的,但是从音乐学科这样一个小小的视角,却能折射出新课程这个大理念的许多光辉。所以如何将这样先进的理念实践于我们孩子身上,还需要我们广大教师用心去体会、用心去领悟、用心去认真做这件事情,并将实践过程中的各种信息及时的传达给我们的专家,让新课程改革的种子健康成长,最终开出最美丽的鲜花。
9. 如何在音乐教学中渗透新课程理念
伴随着音乐新课程的诞生,音乐课堂随之发生了变化。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的任务不是为了培养音乐的专业人才,而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使他们从中受益。因此,音乐教学过程应该是在教师启发和指导下学生主动参与体验音乐的过程。新课程使我们教师面临新的挑战。 新课改倡导课堂联系生活实际的教学策略,创设真实的语言情境,组织具有实际意义的语言实践活动。教师作为实施新课程的主体,应学会如何巧妙自然利用音乐学习引入生活之中,把新理念推向课堂班级层面,变为丰富的、现实的课程,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和思维方式,。为此,在教学中我进行了一些尝试做了以下几点,也从中感受到了新课改的实效。 一、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 自主学习是独立自主、主动。自主学习既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又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自己的想法,满足学生在学习内容、地点和时间上的自由选择,使学生在快乐的活动中得到良好的成果。 在音乐教育中,教师要使学生感受到音乐的美妙,在感受、体验、表现音乐美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与热情。因此诱发及发展学生的音乐兴趣是音乐教师首要任务。并课堂教学中,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自主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 合作式学习是一种共同的,开放的,包容的学习。没有合作,音乐就不能产生和存在合作学习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把握时机激励学生多参与合作学习,采用班级授课和小组活动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比如:音乐剧<<鱼夫和金鱼的故事这一课我让学生根据故事内容及提示,让学生自己选择角色,以合作学习小组形式为主要形式,充分利用音乐艺术的集体表演形式和实践过程,力求体现集体性与个体性相统一,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群体的协调能力。如上欣赏课是全班同学集体静听,听后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或表演。 在一堂课例中教师采用小组合作,运用最简单手段让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小组合作学习带来的收获与乐趣。所以把握好合作时机是提高音乐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效果激发学习兴趣的良好途径。 探究式音乐教学是指在教师启发引导下,学生以教材为基础,联系生活实际和周围世界为对象,自主确认和发现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收集相关信息,寻求解决方法,进行即兴式的自由发挥为主要特点的探究与创造。 对于音乐课堂来讲,"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是在音乐教学目标确定之后,教师需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满足学生表演的欲望,使学生心理素质,协调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和运用。由于我的课堂上采取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课堂上都能主动的参与,积极参与体验音乐带来的快乐,并且师生能像朋友一样相互交流,沟通,共同分享大家的想法,交流大家的情感,体验和观念,使音乐课变得丰富多样,更充实,更有活力。从中体会到音乐的魅力。 二.创设音乐教学情境 情境教学是无意识的心理活动和有意识的心理活动的统一,在音乐认识方面有启迪学生的幻想思维,从而使学生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接受教育输入。即:"临其境,触境生情."如临其境可以使学生的感知的过程变的容易,触景生情可以使学生的认知更加牢固。 在音乐课堂中,创设情境,是根据音乐旋律的情绪,风格和具体内容创设相应的环境情景。从而使学生更好地聆听音乐的情感,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力,想象力,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艺术学习是人们不断的丰富和提高,获得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操。通过音乐学习,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从中建立起对自己,对亲人,对他人,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从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的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多媒体的介入活跃了音乐课堂的气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丰富了音乐课的教学方式,使音乐从单纯的听觉艺术拓展为视听艺术。学生在音乐活动中自觉运用多种感官的参与,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中的运用,突破了以往课堂教学的局限,具有信息储存量大,变换速度快,反应灵敏,试听效果好等许多特点,能使声音和形象,视觉和听觉,语言和情景有效结合,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起到很好的效果。 多媒体教学与辅助教学代替了传统的"粉笔,黑板"的单调的教学手段,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来,大大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音乐课堂上,教师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帮助他们提高学习音乐的兴趣;有效的培养学生审美情操和表现能力。 由于我们是山区学校各个方面教学设备及条件有限,但我还是充分利用多媒体和远程教育,以及上网搜索一些相关的资料结合教学内容,设计有助于学生理解画面,使学生形成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得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使用合理的评价手段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程的评价应充分体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着眼于评价的教育,激励与改善的功能。"教学评价是教学工作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基本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教育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评价也是一门艺术,好的评价手段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成功感,而且可以激励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评价应包括学生、教师和课堂管理三个层次,评价可采用多种形式:如自评、互评和他评等形式,所以教学中教师要灵活的使用合理的评价形式。音乐课堂教学中,老师的一句鼓励话语,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对于学生来讲,是一个莫大的鼓励和欣赏,都能激发学生的音乐表现欲望和参与音乐活动的积极性。如你真棒、你真机灵、你很勇敢、你演得真好等等,作为音乐老师,我抓住每一个契机,及时地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和赞扬。树立起学生的信心,使学生能享受音乐、体验和表现音乐的喜悦。 通过课堂教学我深刻感受到了新课程改革对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巨大变化和实效:如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变了,教师与学生的角色改变了,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了,教学方法多样化了。因此,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应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起学生的学习音乐兴趣和欲望,是完成音乐教学任务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