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谈谈如何上好小学音乐欣赏课
境就是设置与乐曲情绪及表现内容木相适应的情境,以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情感。设境的手段有多样,例如老师可以通过讲故事,放录像,也可以打绿灯、挂图片,甚至可以在教室环境布置上做文章。恰当的设境可以营造与乐曲相适应的气氛,让学生做好欣赏乐曲的心理准备。 通过老师语言的引导,激发起学生欣赏乐曲的欲望,并打好与乐曲情绪产生共鸣的感情基础。老师的语言应用力求确切、简洁。对乐曲所表现的内容不可不讲,但又不能多讲,因为音乐是不可用语言来代替的。只有当学生不满足老师对乐曲的介绍而产生一定要听一听这首乐曲的急切欲望时,欣赏教学才有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听就是通过听某首乐曲,听出情,情投入。学生初听乐曲不可能对之有深刻的理解,但有一点是可以做得到的,那就是对乐曲情绪的理解。是喜,是忧?是活泼还是沉重?是赞颂还是愤恨?大多数学生都能准确地作出判断。老师可以以此为突破口,对乐曲各部分所表现的情绪及内容作简要提示。提示可以是语言的。也可以是面部表情与动作的。对于一些结构较复杂的曲目,教师可在第一遍欣赏之后对乐曲作补充性的解说并随之让学生重听全曲或分段欣赏。 学生的情感体验很重要。如果学生对所听乐曲反应冷漠,甚至在听完之后有大失所望的感觉,那就势必会使欣赏教学效果大受影响。因此,教师在这个环节中应尽力帮助学生,使他们通过欣赏乐曲能进入音乐情境。 悟就是理解乐曲,其中包括对乐曲内容及思想感情的理解,对乐曲表现手段的理解。 当学生对乐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引起了初步的情感共鸣时,教师即可以因势利导地对乐曲进行分析。分析方法可以有讲解、讨论等多种形式.分析的内容可包含乐曲的主题思想、乐曲的结构、乐曲的风格、乐曲的速度与力度,以及旋律、节奏、和声等要求素。老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面来确定分析的角度和深度,不必面面具到,也不必刨根究底。采用边分析边逐段细听的方法是很有必要的,因为这样做便于保持学生已经产生的特定情绪,并在这种情绪的作用下主动地去探究乐曲的内涵。 动就是情感创造, 学生听懂了某首乐曲,不等于此次欣赏教学目标就可以划句号了,教师应适时地启发学生创造。每位学生欣赏同一首曲都有不同的理解,要培养他们想象力和创造力。只能欣赏美而不能创造美,那么这种欣赏肯定是肤浅的。这里所说的创造并不是指专业的作曲。小学音乐课堂上的创造可以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如:用表情和动作表现所听到的音乐;用简易乐器富有表情地演奏乐曲的主题;根据乐曲主题习作简单的变奏谱;绘出简单的图画,表现乐曲的基本情绪和基本内容等。所有这些创造活动都必须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动情。教师应努力启发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只有这样才能使音乐欣赏教学取得满意的效果。 总之,上好欣赏课都离不开境、听、悟、动"。
『贰』 小学音乐欣赏课概述
一、课程概要
通过讲授本课程使学生从音乐的表现手段、声乐、乐器与乐队、演奏类型和器乐体裁上了解音乐的基本常识,从而在整体上做到对音乐的全面认识。对音乐欣赏的概念和含义的阐述,使学生从理论层面对音乐欣赏有了初步的了解;再结合具体的例子对音乐欣赏的不同层面进行具体的分析,使学生更深刻的体会到音乐不仅仅是感性的体验,它还是一种审美追求,如果能掌握一定的方法对其进行理性上的认识,将会获得更美好的享受。从而让学生认识到音乐欣赏的重要性以及学会欣赏音乐的必要性。增进学生们对相关文化的了解,增强学生们对世界多元文化的了解、采纳和包容的意识。
二、课程成果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如下要求:
1、了解音乐的表现手段,声乐,乐器与乐队,演奏类型和器乐体裁。
2、了解音乐的基本常识,从而在整体上做到对音乐的全面认识。
3、掌握序曲的基本结构特征。
4、掌握协奏曲的艺术表现形式。
5、了解序曲与协奏曲的代表作品及其作者的相关内容。
6、掌握学此课究竟要实现什么价值?
7、交响诗与交响曲历史发展的演变过程。
8、了解西洋器乐中键盘类、弦乐类、管乐类独奏和重奏的经典作品。
9、了解西方歌剧、舞剧、音乐剧等。
10、了解交响诗和交响曲的历史与发展规律聆听。
11、掌握西洋器乐的分类,熟知其各自的代表作
12、在音乐作品中,最重要的部分是什么?
13、掌握经典作品的时代背景及作者介绍。
『叁』 如何进行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音乐课已不再是单一的教会学生认识“哆唻咪”,会唱一二首歌曲了。现在的音乐课更加重视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表现能力、欣赏能力和乐器的演奏能力。欣赏教学是小学音乐教学大纲规定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欣赏教学,可以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开阔音乐视野,从音乐中获得情感的体验和理性的认识。由于学生的年龄、阅历、知识等方面的限制,使得音乐欣赏课比起其它的课更为难上,容易上得枯燥乏味,失去欣赏的情趣。如何使音乐欣赏课生动、活泼有趣起来呢?现根据自己多年来的教学经验,谈谈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1.巧设问题,帮助学生感知乐曲
高尔基说过:“在听音乐时,要用自己的经验、印象和知识去补充……”学生的年龄小,阅历浅、知识少,这些都给他们欣赏乐曲带来了困难。教师为丰富学生的知识,常常会在欣赏乐曲时给学生介绍与乐曲有关的如作者、创作背景等知识。但如果教师一味地把自己所了解的东西像背书一样灌输给学生,那么学生会觉得乏味枯燥,对教师介绍的知识也不会留下深刻印象。在欣赏乐曲时,遇到粗浅的知识可让学生自己提出解决;广为人知的乐曲可让学生向大家介绍,也可用提问的方式使学生自己动脑,拓宽思路,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如在欣赏器乐合奏《瑶族舞曲》时,先让学生说一些听到的或看到的关于瑶族的知识,在学生叙述的基础上,教师加以补充介绍瑶族风土人情,并出示相关的
2.视听动结合,激发学生欣赏兴趣
在欣赏歌曲时,学生还能借助歌词基本理解,但欣赏乐曲就比较吃力了。有时乐曲已经结束,学生还是一头雾水,只能用“好听”或“不好听”、“活泼”或“优美”来评价乐曲。这是因为音乐比较抽象,不像美术那样直观。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利用直观的事物如录像、投影片、学生作画、实物等,帮助学生感知音乐,激发兴趣。如在欣赏笛子独奏《扬鞭催马运粮忙》时,我先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自己家里在售公粮时的情景,然后让学生欣赏第一遍音乐,听完再让学生谈乐曲中描写了一个怎么样的场面?学生们讲得绘声绘色,有的说粮食丰收了,农民心里很高兴,在把多余的粮食出售给国家。也有的同学说是把自己家的粮食运到灾区,去救灾。甚至连运粮路上怎样走,回来又是怎么做也讲得有声有色,生动逼真;我再让他们讲出各自的理由。于是,我进行第二遍边欣赏边出示有关图片:乐曲有三个部分,每个部分一张。学生通过图片,在音乐声音中仿佛进入了当时情绪,感受那种热烈欢腾的情景。在第三遍欣赏时,我让学生带着课后思考题,然后用自己的话来把乐曲编成一个配乐故事。最后还请学生用竖笛吹奏了这首乐曲的重点乐段,从中体验到了乐曲中所描绘的三个不同的场景。由此可见,通过利用与教学相关的事物,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感受音乐。
3.对比欣赏,指导学生分析理解
在对比欣赏中,找些可比性强,富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可以从旋律、节奏、体裁、力度和音色上进行对比欣赏,同时要明确对比的目的和意义,更应突出重点、难点,以便获得好的教学效果。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欣赏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还可促进学生音乐素质的提高。概括地说,用对比欣赏教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1、培养学生分析的能力,提高审美素质;2、降低听辩难度,易解决重难点;3、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印象和记忆。如:在欣赏《小白菜》与《我们把祖国爱在心窝里》两首歌时,前一首描写的是生长在黑暗的旧社会,穷人过着十分贫困的日子,它的情绪是充满叹息和悲伤。而第二首描写的是生长在新社会的儿童感到非常幸福和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基本情绪是亲切、优美、抒情。我先让他们听第一首歌曲,听完后,根据自己的想象,画一幅画(脸谱),画出歌曲中小白菜的形象,然后让他们听第二首,听完再画一幅生长在新社会的儿童的脸谱。最后两首联起来听,并把自己画的脸谱,拿出来对比看一下。这样学生就学得很轻松,看起来直观,掌握较快。
4.语言渲染,激发学生欣赏情趣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是一种借助声音来表达人类思想情感的艺术,要想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音乐欣赏,教师也要注意自身素质的提高,在熟练掌握专业知识提高素养的同时,还需加强文学修养。在各种音乐作品的导入、分析、讲解中,欢快活泼的歌(乐)曲要用轻松愉快的语言来导入;忧伤哀婉的歌(乐)曲可用深沉凝重语气来导入,如果教师在语言能做到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甚至用喜、怒、哀、乐的表情来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这样才能具有感召力。如在欣赏《黄河大合唱》时,要以高昂饱满的情绪,深沉而有力的语气,把作者的创作过程及作品的时代背景、音乐特征给学生分析讲解:“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以黄河为中华民族的象征,表现了中国人民的英雄气概,揭露了敌人的残暴,控诉了人民遭受的沉重灾难,勾画出了人民群众抗击敌人,保卫祖国的壮丽情景…… ”这时学生就情不自禁地进入了意境 。然后让学生观看录像,就更能使学生在那排山倒海的雄壮气氛中,感悟到中华民族同仇敌忾、不屈不挠、团结对外的民族精神,这不仅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在音乐欣赏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上等几种不同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欣赏过程中,体验、理解音乐,提高音乐鉴赏力、表现力,陶冶学生情操,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肆』 如何上好小学音乐欣赏课
音乐欣赏教学是音乐教学大纲规定的一项重要内容,是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开发儿童智力、陶冶儿童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培养儿童良好气质修养等方面都有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能够欣赏、懂得音乐,是审美修养的标志之一,离开这一点就谈不上完美的音乐教育”。然而,传统的欣赏课教学只是“讲讲”(简介作者生平及作品内容)、“听听”(单纯的听音乐)而已,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当然,上好小学音乐欣赏课有相当的难度。首先,音乐是表现情感的艺术,欣赏者必须用自己曾经历过的生活知识和感情去感知、体验所听到的音乐音响,可是小学生生活阅历浅,感情积累少,这是上好小学音乐欣赏课的一大难题。其次,音乐欣赏不仅需要生动、具体的感性体验,而且还需要准确、深刻的理性认识。也就是说,欣赏音乐,不仅需要形象思维能力,同时也需要抽象思维能力。可是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尚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抽象思维能力较差,这是上好小学音乐欣赏课的又一难题。认识困难是为了克服困难。只要我们在教学中采用一些适合小学生掌握的方法,音乐欣赏课是完全可以上好的,是可以达到唤起学生的美感共鸣,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提高音乐素养的目的的。笔者在多年的音乐教学实践中,作了一些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一、从具体到抽象
音乐作品可分为声乐和器乐两类。声乐作品有歌词,其音乐形象比较具体、明确,欣赏时教师稍加点拨,学生便可领会。因此低年级欣赏教学中,应从歌曲入手,如《劳动最光荣》、《铃儿响叮当》等。器乐作品由于没有文字的参与,音乐内容就比较抽象。在儿童初次欣赏器乐作品阶段,可以《龟兔赛跑》、《彼得与狼》等带解释词的音乐童话故事开始,以解释词作拐棍,帮助儿童理解;然后再欣赏直接模仿或近似模仿自然音响的作品,例如模仿钟声的《在钟表店里》、模仿鸟叫声的《百鸟朝凤》等。这两种直观性的听觉形象,儿童容易理解和接受。通过上述过渡,再逐步引导儿童欣赏纯音乐作品,就水到渠成,不为其难了。
二、由近及远
由于儿童的生活接触面小,脱离儿童生活实际的作品,儿童往往不易理解。欣赏时应从儿童的日常生活和他们所喜爱的、感兴趣的内容开始,逐步由近及远地扩展他们的视野。教学中,常以儿童歌曲入手,逐渐过渡到其他歌曲;由富于儿童情趣的器乐曲扩展到其他方面的器乐曲;由中国的音乐作品扩展到外国的音乐作品,使欣赏教学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看听动结合
借助视觉的直观来帮助听觉感知,有利于儿童对音乐形象的理解。例如欣赏柴可夫斯基的《小天鹅舞曲》时,可播放芭蕾舞剧《天鹅湖》让学生边听边看。这种视听结合的方法,对儿童感知舞曲的形象及情绪颇有裨益。
音乐的旋律和节奏都体现了一定的流动性。让儿童跟音乐边听边动,有利于儿童对音乐情绪的感受。例如在欣赏唢呐独奏曲《百鸟朝凤》、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时,应鼓励学生根据各自的理解自由地律动,允许他们摇头晃脑,模仿吹奏等动作,并随乐曲情绪变化作时大时小的摆动,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加深对乐曲的理解。
四、借助联想法创造意境诱发美感
贝多芬说:“当我作曲时,总是心理描着一幅图画,顺着那个轮廓前行。”可见,音乐作品是与一定的现实形态联系在一起,与人的生理、心理反映联系在一起的。在音乐欣赏中让学生投身其中,诱导他们通过心理活动设身处地地构思,以获得鲜明生动的意象联觉,这就是联想法。关键是让学生体验音乐作品所抒发的感情,并对作曲家描绘的“音画”展开想象和联想。例如在欣赏约翰·斯特劳斯的《春之声》圆舞曲后,教师可告诉学生:这是一首赞美春天的圆舞曲,乐曲把我们带到了充满春意的大自然中,你们一定对春天充满了美好的遐想,脑海中会呈现出怎样的情景呢?让学生自己展开想象回答,有的说:“我仿佛在郊外散步,温暖的阳光照在绿草地上,花儿在点头,鸟儿在歌唱……”;有的说:“我仿佛看到同学们迎着春天的朝阳,到学校去学习文化知识……”,他们把对大自然的热爱,对未来的憧憬与希望都表达出来了。大家的想象虽然不同,但又都符合作品标题的含义,都统一在作者塑造的音乐形象中,这就是联想产生的创造教育效果。
综上所述,小学音乐课的欣赏教学,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积极引导,寻求最恰当的教学途径,全面提高音乐素质,使学生具有对音乐的感受力、理解力、表现力。
『伍』 小学音乐的欣赏课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
重视学抄生的情感体验,把握课袭堂教学节奏,使教学设计艺术化 音乐课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通过审美活动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以达到陶冶学生情操的目的。情感体验产生于每个教学环节,有强弱之分,有起伏美好的体验会使他们保持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学生实践。在教学中如果把学生比喻为琴,教师就是弹琴的人,而教学设计就是乐谱。会弹琴的,琴就会发出优美的声音,优秀的教学设计,会使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这种体验会导致积极的思维活动。所以教师进行教学五一节设计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情感体验,对学生可能产生的情感体验做出预测。在此基础上对教学内容、方式、方法进行调整。课堂教学始终令人昏昏欲睡固然不好,让学生始终处在高度亢奋也不是太好。优秀的课堂就像一篇好文章、一部好电影,开始部分抓住人心,激起兴趣,中间部分精彩分呈,结尾达到高潮,令人回味无穷,并且所有环节之间的转换是自然、连贯流畅的。因此教师在照顾学生情感体验前提下还要抉择课堂的教学节奏,做到有收有放,把一节课变成一首动听的歌曲,这首歌有着优美的旋律。
『陆』 如何更好的上好小学低年级音乐欣赏课
。
因此,在低年级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应当努力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走进课堂,时时保持学习音乐的积极心态并由此产生愉悦体验,使课堂成为学生感受音乐、理解音乐、享受音乐、感悟音乐魅力的重要平台。
一、说画结合,运用联想来欣赏音乐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身心与思维发展特征,把语言和绘画有机结合起来,是帮助学生运用联想来欣赏音乐的较好形式与方法。这种听、说、画结合多种感官参与的音乐欣赏形式既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又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真正成了学习的小主人。
二、动静结合,通过表演来欣赏音乐
为了避免音乐欣赏课的枯燥无味,运用动静结合的方法也是集中学生注意力的有效途径。运用动静结合的形式表现作品,能使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音乐欣赏中去,参与节奏、参与演唱、用体态律动参与,进行再创造参与。课堂上,孩子们用打击乐器伴奏、舞蹈、边唱边跳、用手绢、扇子等现成道具即兴创作表演。他们自由、愉快、轻松地表现着对作品的体验,很是感人。
『柒』 如何教学小学音乐欣赏课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音乐课已不再是单一的教会学生认识“哆唻咪”,会唱一二首歌曲了。现在的音乐课更加重视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表现能力、欣赏能力和乐器的演奏能力。欣赏教学是小学音乐教学大纲规定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欣赏教学,可以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开阔音乐视野,从音乐中获得情感的体验和理性的认识。由于学生的年龄、阅历、知识等方面的限制,使得音乐欣赏课比起其它的课更为难上,容易上得枯燥乏味,失去欣赏的情趣。如何使音乐欣赏课生动、活泼有趣起来呢?现根据自己多年来的教学经验,谈谈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1.巧设问题,帮助学生感知乐曲高尔基说过:“在听音乐时,要用自己的经验、印象和知识去补充……”学生的年龄小,阅历浅、知识少,这些都给他们欣赏乐曲带来了困难。教师为丰富学生的知识,常常会在欣赏乐曲时给学生介绍与乐曲有关的如作者、创作背景等知识。但如果教师一味地把自己所了解的东西像背书一样灌输给学生,那么学生会觉得乏味枯燥,对教师介绍的知识也不会留下深刻印象。在欣赏乐曲时,遇到粗浅的知识可让学生自己提出解决;广为人知的乐曲可让学生向大家介绍,也可用提问的方式使学生自己动脑,拓宽思路,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如在欣赏器乐合奏《瑶族舞曲》时,先让学生说一些听到的或看到的关于瑶族的知识,在学生叙述的基础上,教师加以补充介绍瑶族风土人情,并出示相关的
2.视听动结合,激发学生欣赏兴趣
在欣赏歌曲时,学生还能借助歌词基本理解,但欣赏乐曲就比较吃力了。有时乐曲已经结束,学生还是一头雾水,只能用“好听”或“不好听”、“活泼”或“优美”来评价乐曲。这是因为音乐比较抽象,不像美术那样直观。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利用直观的事物如录像、投影片、学生作画、实物等,帮助学生感知音乐,激发兴趣。如在欣赏笛子独奏《扬鞭催马运粮忙》时,我先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自己家里在售公粮时的情景,然后让学生欣赏第一遍音乐,听完再让学生谈乐曲中描写了一个怎么样的场面?学生们讲得绘声绘色,有的说粮食丰收了,农民心里很高兴,在把多余的粮食出售给国家。也有的同学说是把自己家的粮食运到灾区,去救灾。甚至连运粮路上怎样走,回来又是怎么做也讲得有声有色,生动逼真;我再让他们讲出各自的理由。于是,我进行第二遍边欣赏边出示有关图片:乐曲有三个部分,每个部分一张。学生通过图片,在音乐声音中仿佛进入了当时情绪,感受那种热烈欢腾的情景。在第三遍欣赏时,我让学生带着课后思考题,然后用自己的话来把乐曲编成一个配乐故事。最后还请学生用竖笛吹奏了这首乐曲的重点乐段,从中体验到了乐曲中所描绘的三个不同的场景。由此可见,通过利用与教学相关的事物,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感受音乐。
3.对比欣赏,指导学生分析理解
在对比欣赏中,找些可比性强,富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可以从旋律、节奏、体裁、力度和音色上进行对比欣赏,同时要明确对比的目的和意义,更应突出重点、难点,以便获得好的教学效果。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欣赏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还可促进学生音乐素质的提高。概括地说,用对比欣赏教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1、培养学生分析的能力,提高审美素质;2、降低听辩难度,易解决重难点;3、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印象和记忆。如:在欣赏《小白菜》与《我们把祖国爱在心窝里》两首歌时,前一首描写的是生长在黑暗的旧社会,穷人过着十分贫困的日子,它的情绪是充满叹息和悲伤。而第二首描写的是生长在新社会的儿童感到非常幸福和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基本情绪是亲切、优美、抒情。我先让他们听第一首歌曲,听完后,根据自己的想象,画一幅画(脸谱),画出歌曲中小白菜的形象,然后让他们听第二首,听完再画一幅生长在新社会的儿童的脸谱。最后两首联起来听,并把自己画的脸谱,拿出来对比看一下。这样学生就学得很轻松,看起来直观,掌握较快。
4.语言渲染,激发学生欣赏情趣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是一种借助声音来表达人类思想情感的艺术,要想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音乐欣赏,教师也要注意自身素质的提高,在熟练掌握专业知识提高素养的同时,还需加强文学修养。在各种音乐作品的导入、分析、讲解中,欢快活泼的歌(乐)曲要用轻松愉快的语言来导入;忧伤哀婉的歌(乐)曲可用深沉凝重语气来导入,如果教师在语言能做到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甚至用喜、怒、哀、乐的表情来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这样才能具有感召力。如在欣赏《黄河大合唱》时,要以高昂饱满的情绪,深沉而有力的语气,把作者的创作过程及作品的时代背景、音乐特征给学生分析讲解:“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以黄河为中华民族的象征,表现了中国人民的英雄气概,揭露了敌人的残暴,控诉了人民遭受的沉重灾难,勾画出了人民群众抗击敌人,保卫祖国的壮丽情景…… ”这时学生就情不自禁地进入了意境 。然后让学生观看录像,就更能使学生在那排山倒海的雄壮气氛中,感悟到中华民族同仇敌忾、不屈不挠、团结对外的民族精神,这不仅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在音乐欣赏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上等几种不同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欣赏过程中,体验、理解音乐,提高音乐鉴赏力、表现力,陶冶学生情操,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