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以音乐,游戏课程为载体渗透到五大领域学习心得
通过近期的培训学习,本人切实的感觉到了自身的提高,在此感谢上级安排的此次学习活动,感谢每一位授课老师精彩的授课。此次的培训学习,使自己的理论基础,道德水准,业务修养等方面有了比较明显的提高,进一步增强了学习理论的自觉性与坚定性,增强了做好新形势下本职工作的能力和信心。参加本期培训本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体会和收获:
一、通过培训,使我进一步增强了对学习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
培训是一种学习的方式,是提高业务知识的最有效手段。21世纪是知识经济社会,是电子化、网络化、数字化社会,其知识更新、知识折旧日益加快。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个人,要适应和跟上现代社会的发展,唯一的办法就是与时俱进,不断学习,不断进步。通过培训班的学习,使我进一步认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认识要面对不断更新的工作要求要靠学习,要靠培训,要接受新思维、新举措。要通过学习培训,不断创新思维,以创新的思维应对竞争挑战。我真正认识到加强培训与学习,是我们进一步提高业务知识水平的需要。加强培训与学习,则是提高自身工作能力最直接的手段之一,也是我们提高业务水平的迫切需要。只有通过加强学习,才能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只有这样,才能不负组织重望,完成组织交给的工作任务。
二、通过学习培训,使我清楚地体会到要不断加强素质、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1是要不断强化全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全局意识”,是指要站在全局的立场考虑问题,表现在政治上是一种高度的觉悟,表现在思想上是一种崇高的境界,表现在工作上是一种良好的姿态。要求我们用正确的思路来思考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就是要求我们要有超前的思维,要有悟性,有创新精神,而不是仅仅做好自己负责的那一方面的工作了事,要始终保持开拓进取的锐气;要牢记“全局意识”,自觉适应目前形势发展需要,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不断增强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提高自身能力素质和调整好精神状态,为社会发展献计献策,贡献力量。要树立群众利益第一位,局部服从整体,小局服从大局的原则,始终保持健康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增强勇于攻克难关的进取意识,敢于负责,勇挑重担。
2 是要加强沟通与协调,熟练工作方法。要学会沟通与协调,要善于与领导、职工、相关服务单位进行沟通,要学会尊重别人,不利于团结的话不说,不利于团结的事不做,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要经常反思工作、学习和生活,把反思当成一种文化,通过反思,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
3是要敢于吃亏、吃苦、吃气,弘扬奉献精神。“三吃”是一种高尚的自我牺牲精神、奉献精神,是社会的主流风气。就是要为人处世要心胸开阔,宽以待人。要多体谅他人,遇事多为别人着想,即使别人犯了错误,或冒犯了自己,也不要斤斤计较,以免因小失大,伤害相互之间的感情。要树立奉献精神,树立“吃苦、吃亏、吃气”的思想。吃别人吃不了的苦,做别人做不了的事,忍别人忍不了的事,严格要求自己。
② 如何在幼儿园五大领域课程中渗透民族音乐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对人的影响力是很大的,它能够直接而又强烈地影响人们的感情,触及人们的心灵深处。学前期正是个人情感由低级向高级逐步发展的重要阶段,而音乐教育在发展智力、陶冶情操、奠定文化艺术修养基础等方面对一个人的成长发展能起到重要的作用。德国音乐教育家奥尔夫指出:“在音乐教育中,音乐只是手段,教育人才是目的”。我们应该看到,孩子们中将来去当音乐家的毕竟是很少的,许多孩子长大后只是成为倾听、欣赏音乐的人,那我们首要的任务就应该是为众多的将来不是音乐家的孩子们着想,帮助他们,使他们也能够参加音乐活动,能够成为积极的和有一定水平的音乐欣赏者,能够从音乐中享受到乐趣。要做到这些,就应该从孩子抓起,从幼儿时期开始进行音乐教育,为提高全民族的文化艺术修养奠定良好的基础。为此,富有情感性的音乐活动对儿童的各方面发展更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位于甘肃省南部的舟曲县,具有甘南的“小江南”之称,境内山河纵横、水草丰美,面积达3009.18平方公里,总人口有13.47万人,藏族占32.67%,属北亚热带大陆湿润性气候。优厚的自然条件孕育了悠久绚烂的历史文化,舟曲的祖辈们在这片美丽富庶的土地上繁衍生息,继往开来,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民间民俗文化且沿袭革故,不断发展,形成了今天多姿多彩的民间民俗文化事象,促进了舟曲民间民俗文化的初步繁荣。
当地幼儿深受周围环境中这些本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他们对此有浓厚的探索兴趣。为此我们在《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指导下,从实际出发,充分挖掘本土优秀文化,以幼儿发展为本,充分考虑幼儿的特点、兴趣、能力、需要,从弘扬本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提高民族认知,激发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入手,着重培养幼儿的民族自豪感,使幼儿萌发感受本土文化的兴趣,启迪幼儿创造本土文化的意识,并在与幼儿一起不断地学习和探索中,创编了一系列取材于舟曲民间生活,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儿童歌曲、舞蹈以及适合幼儿的节奏乐曲,同时,我们不断探索、建构、优化具有本土文化教育特色的园本课程,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1.系列论文(一):让幼儿走进多彩的本土民歌世界。
唱歌是每个孩子都喜欢的活动,在他们心情愉快时,还会咿咿呀呀地自哼自唱,歌唱是孩子们最轻松自在的表达、抒发和交流的艺术活动。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柯达伊对歌唱的作用和价值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通过歌唱最容易接近音乐,歌唱也是最容易表达思想情感的音乐形式,有了歌唱的基础,更高层次的音乐教育就能够得以发展。歌唱是普及音乐教育的切实可行而又具实效的途径。
然而,任何艺术形式都来源于生活,传统艺术是每个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最宝贵的文化资源,是幼儿在生活中能够亲身感受得到、触摸得到的。因此,我们在唱歌教学中融入了本土音乐素材,这些和生活紧密相联的本土音乐,充满了生命力。孩子们在自己熟悉的民族文化中学习,产生了触动心灵和情感的巨大力量。这样,情感教育就不是空洞的、抽象的。艺术的感染渗入儿童的心灵,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孩子们高尚的情操、良好的志趣、文明的行为和民族的精神和气质。
1.1 创设良好的音乐教育环境,激发幼儿对本土音乐的兴趣。幼儿本土音乐教育活动的目的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让幼儿在有趣的民间音乐教学活动中陶冶性情和品格,逐步认识和了解本土民间音乐。我们精心筛选了一些优秀、健康、积极向上的民间歌曲,渗透于幼儿唱歌教学活动中,让孩子们深深体会到了民间艺术的魅力。我们注重通过环境对幼儿进行教育,因此创设相应的环境,让幼儿去看、去听、去摸、去感知,使他们获取的物体直观、形象、具体,印象便会更深刻、更容易产生学习的愿望。
同时,我们录制了一些光碟和磁带,在课休时间组织幼儿自由欣赏。因为这些音乐素材都取自孩子们身边,所以大家兴趣特别高,如在欣赏《牛儿,你和我交上了好朋友》这首歌曲时,教室内气氛活跃,有几位男孩子当场作秀表演耕地、喊牛等情景,孩子们纷纷讨论自己见过的牛和牛的一些本领。短短的几分钟,有些幼儿已经能够基本哼唱歌曲,一段随意的欣赏超乎了预期的效果。
在音乐活动室四周的墙壁上,我们布置了贴画。如:少数民族的服饰,民族舞蹈示意图,一些有情节的插图等,并设立了本土民族音乐区,摆放了舟曲民族头饰、腰带、口弦等,通过幼儿的欣赏、交流、摆弄等,感受民间音乐的美,逐步萌发了孩子们对本土音乐的兴趣。通过“听”和“看”,潜移默化地使民间音乐在幼儿脑中扎下了根,调动了他们对本土音乐的兴趣,产生了对本土音乐的强烈学习欲望。
1.2 采用生动有趣的活动方式,促使幼儿主动学习。我国儿童教育家陈鹤琴指出:“小孩子是生来好动的,以游戏为生命的。”游戏是儿童的基本活动。因此,我们采用生动形象的游戏教学,让幼儿在活泼有趣的音乐中,自然地学习民间歌曲。
如以《红红的灯会》这首歌为例。舟曲每逢正月十九,是一个类似过年的喜庆大节,各村各寨都把自己所供奉的“婆婆”(菩萨)打扮得漂漂亮亮,然后在晚上抬着轿子,按“婆婆”排位大小依次游街,广大市民则以挂荷包、挂红袍、钻轿子等形式来祝贺一年的风调雨顺和祈求来年一切如意。这天晚上,舟曲的大街小巷搭满松棚,松棚的顶上和两侧则挂满各式各样的灯笼,五彩缤纷的灯笼交相辉映,使小城亮如白昼。《红红的灯会》正是歌唱了舟曲正月十九传统灯会的情景,当老师拿出一些正月十九晚上拍的图片时,身临其境的感觉早已让孩子们兴奋不已,接着引导幼儿欣赏配有《红红的灯会》这首歌曲的CD碟片,充分激发了幼儿学唱歌曲的欲望。由于这首歌来自幼儿的生活,活动前老师进行了大量的准备和启发,幼儿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唱得欢快活泼、充满情趣。 老师的语言在教学中也起到重要的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运用的语言生动与否是和幼儿对音乐的感知、对音乐的接受成正比的。如幼儿在学习歌曲《请你再到舟曲来》时,老师用神秘的语气讲述翠峰山的古老,用自豪的语气及表情讲述拉尕山的秀丽,用热情的口吻表达舟曲人向客人送花、献哈达的情景。这样引导幼儿感受音乐中起伏的节奏,由于幼儿理解了歌曲中的情感,孩子们很自然的将自己对家乡的热爱和欢迎远方客人来舟曲的情感融入到唱歌中。
1.3 将本土歌曲和主题活动有机结合,灵活地选择民间歌曲。舟曲本土民间歌曲形式多样,扩展了幼儿音乐表现的内容。民间歌曲内容的丰富性,为幼儿的唱歌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每一学期中,我们都要进行各种主题活动,同时又根据各主题选择相应的民间歌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比如,在2007年秋季学期国庆节时,教唱《拉尕山寨》这首歌,使幼儿加强了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而升华到对祖国的热爱。在2008年春季学期第四周举行的“春姑娘来了”主题活动中,学习舟曲民歌《放风筝》,老师通过谈话引导幼儿观察春天的景象:柳树发芽,花开了,草绿了,小朋友都到操场上放风筝……然后出示舟曲“社火”中的放风筝片段,帮助幼儿理解歌词内容,感受优美的曲调,引导幼儿充分体会春到舟曲的美丽景象,培养了他们热爱舟曲、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幼儿在接受民间歌曲的过程中,受到认识水平的限制,暂时还不能完全理解民间歌曲,不能完全理解民间歌曲所传递给他们的全部内涵。但是,这些带有浓郁民族艺术氛围的内容和形式,随着唱歌所渗透给孩子的民族精神,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了朴素的爱国主义思想的种子,在他们未来成长的道路上潜移默化地发挥着作用。
2.系列论文(二):本土民族舞蹈在幼儿舞蹈教学中的渗透。
舞蹈教育是幼儿音乐艺术教育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是对幼儿进行美育教育的一种理想方式。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孩子们不但能得到动作的协调和灵活性的训练,思维能力也能得到培养和开拓。而在本土文化的长河中,民间舞蹈总是以其神奇的魅力熠熠发出绚丽的光泽。
舟曲县是一座位于中国西北部的偏远小县,具有藏族特色的民间舞艺术历史悠久且形式多样,是舟曲的风俗习惯和人民思想感情的最直率、最真挚的表现,蕴藏着广阔博大的民族文化内涵,传颂着舟曲人民自爱、自信、自强不息的民族性格和质朴、勤奋、乐观的民族神韵。在各类舞蹈艺术中,民族舞蹈既是源,也是流,没有学习、继承就没有发展,并且民间舞以极具观赏性的艺术内涵,既能满足孩子们对家乡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又能满足孩子们的审美需求。
因此,在幼儿园,我们充分挖掘一些优秀地、适合幼儿的本土民族舞蹈素材,以激发幼儿对民间舞蹈艺术的兴趣为切入点,向广大幼儿普及本土民族舞蹈文化,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一致好评。
2.1 在日常生活中感受本土民族舞文化。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舟曲的民族舞音乐曲调活泼、节奏鲜明、情绪欢快,幼儿也十分喜欢这类音乐作品。鲜明的情绪色彩容易感染幼儿,引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有强烈节奏特点的旋律则常常会引起孩子们的动作反应,他们会情不自禁的随着音乐打拍子,晃动身体或做动作。因此,我们经常组织幼儿观看和参加一些舟曲的民间文艺活动,并利用孩子们吃早点前及课余休息的这段时间,播放一些欢快、优美的舟曲民族舞音乐,并讲解音乐的内容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再配上具有典型民族特点的动作,同时告诉孩子这些动作所表达的含义,让幼儿初步感受自己家乡的本土舞蹈艺术。
如在寒假期间,我们充分利用社会及家庭方面的教育资源,激发幼儿和家长观看舟曲春节期间的“社火”系列活动,并在新学期组织幼儿大胆地讲述或表演自己所看到的“社火”。其中有一位叫杨雪萍的大班小朋友,不但会完整地演唱“社火”曲——《担水》,而且把担水的动作表演得淋漓尽致。同时,我们还组织幼儿观看一些舟曲民间传说故事图片和民间舞表演,这些生动的民间传说和独特古朴的舞蹈都产生于舟曲人民生活的土壤中,它用舟曲人自己的美学观点,向幼儿展示了一幅幅舟曲祖辈们生活的生动画面。
丰富的本土舞蹈音乐开拓了幼儿的视野,多彩的本土音乐方式吸引了幼儿的视线,经常、持久的音乐熏陶使幼儿对本土民族舞的爱好大大增加,激发了幼儿学习探索本土文化的兴趣。
2.2 在教育活动中学习本土民族舞文化。有了日常生活中初步感受的经验,再加上孩子们自己在社区接触到的一些知识,孩子们学习起本土民族舞就容易得多了。我们深入民间,大量收集合适的本土民族文化方面的舞蹈音乐材料,并选择一些符合幼儿年龄特点、浅显易懂的能被幼儿所接受的舞蹈音乐材料,整理汇编,既保留本土民族舞原有的风格,又适合幼儿特点。学习本土民族舞时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既先学习民族舞中最具典型特点的动作,如《放风筝》的颤膝、平步、放风筝,《锅庄》中的弹口弦、背水等,有了这些动作基础,而后再将各动作贯穿起来,学习成品舞便得心应手。
例如学习本土民族舞《多迪锅》,在日常接触中孩子们了解了“多迪锅”的传说,感受到了青年扎海和姑娘达玛的聪慧和善良,也憎恶国王的可耻,向往着五月初五时,人们采花、唱歌、跳舞,互送吉祥、祝福健康、崇尚和平的美好情景。了解了舟曲人民热爱家乡,热爱幸福新生活的思想感情。在教授基本动作时,我们提醒幼儿想象翠绿的香柏树,洁白的枇杷花;美丽的鲜花,绿色的草原,身穿漂亮服装的藏族小伙子和姑娘们,载歌载舞,互赠鲜花……。要求幼儿做动作时,动作要舒展、欢快、情绪上要热情奔放。并观看碟片,再次欣赏舞蹈《多迪锅》,鼓励幼儿大胆表现动作。经过启发,再加上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掌握了捧花、弹口弦的基本动作,孩子们心领神会,动作也符合要求,课堂气氛活跃了。学会了基本动作,再将动作一贯穿,结合孩子们对舞蹈内容的理解,一段完整的成品舞,孩子们很轻松地学会了。
2.3 创作活动中表演本土民族舞。通过上两个环节的准备,幼儿基本上掌握了舟曲民族舞的动作特点。舟曲民族舞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一旦为孩子所接受,必然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同他们的心趣交相映照,这时教师引导幼儿来创编舞蹈动作,可以充分发掘幼儿的潜力,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孩子们在唱自己喜欢的歌曲时,也会情不自禁地把已熟练掌握的动作编入歌曲,边唱边舞,来抒发内心的感情。
如在学会舟曲民间歌曲《拉尕山寨》后,我们要求班上的孩子用动作来表现歌曲内容,结果孩子们积极举手参与创作表演,最后用采花、捧花、背背篓下山等动作,完整地、恰到好处地表现了歌曲内容。再如舞蹈《请你再到舟曲来》,这本来是一节新授舞蹈课,将它改为创编课,幼儿积极性很高。经过提醒,孩子们在以前积累动作的前提下,以膝盖的颤动与屈伸为基础,应用上肢捧花、献花、靠步、弹口弦等动作表达了舟曲人热爱劳动,向远方来客献花的愉快情景,达到了预期的目的。由于这是幼儿自己的创作,幼儿的表演兴趣高昂,经过整理,由幼儿主创的舞蹈《请你再到舟曲来》被定为舟曲县幼儿园幼儿晨练曲目。
2.4 在欣赏过程中发现本土民族舞特色。有了感受、学习、表演的实践,孩子们掌握本土民族舞的水平则会更进一步,其复习的最好方法就是让他们欣赏一些优秀的本土民族舞蹈作品,从中寻找舞蹈作品的动作素材和民族性。一段优秀的民族舞作品都有两个特点:一方面立足于人们生活的原貌,从中提取丰富的动作形象;另一方面则涉取了本民族的舞蹈文化,创作出有地方特点、有韵律地动作语言,使作品既有情趣,又有自己的属性。幼儿的心灵是一个博大而又透亮的水晶体,有着无限的可塑性。幼儿学习和欣赏本土民族舞蹈作品,不只是为了让幼儿拥有自己民族属性或自身光彩,最重要的一点是,它还是一种“育人”的方式,不仅可以使孩子从小懂得自己民族的特色,而且可以培养孩子们自幼热爱民间舞艺术的美好情怀。
结合舟曲县创建的“和谐舟曲、活力舟曲、平安舟曲、发展舟曲、魅力舟曲、富裕舟曲”这一特色活动,在对幼儿进行爱家乡、美化家乡,增强幼儿环保意识教育的同时,我们创编出舞蹈《丰收花鞭》。孩子们在欣赏中发现,里面的舞蹈动作大部分是人民劳动情境的再现。舞蹈节奏爽朗,情绪红火,构图清晰,调度灵活,当花鞭在舞台上挥动,孩子们的欢快之心、兴奋之心、喜乐之心得以充分的表露,同时又结合着外来舞蹈跨部的扭动,把舟曲民族的律动与引进舞蹈的形态自然贴切地融为一体,既有民族性,又有现代感;既有地域性,又有时尚味,给孩子以亲切与清新的感受。通过欣赏《放风筝》、《牛儿,你和我交上了朋友》、《红红的灯会》等,引发了幼儿的本土舞意识,使舟曲民族舞潜移默化地根植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上,为本土民族得以健康地发展,撒下了希望的种子。
由此可见,在幼儿舞蹈中渗透本土民族舞蹈,不但继承和发展了本土民族舞,而且激发了幼儿热爱家乡、热爱劳动、热爱祖国、崇尚和平的情感,使幼儿在自然环境中得到了全面发展。虽然这需要指导者细心的研究与耐心的探索,但幼儿灿烂而又真挚的笑容,便是我们最大的收获和喜悦。
3.系列论文(三):民间音乐在幼儿打击乐活动中的开展。
音乐是在时间中运动的艺术,凡是在时间中运动的事物,都存在着节奏,节奏是它们的本质特征。在音乐中,可以有不带确切音高的音乐,比如:各种鼓乐、民间打击乐等,但是没有不带有节奏的“音乐”。可以说,节奏是音乐的“骨架”,是最基本的音乐元素,为什么没有经过任何学习的幼儿就会有自发地跟随音乐的表现呢?就是因为人们生命本身就有着丰富的节奏形式,音乐的各种要素中节奏与人的心理联系最直接,关系最密切。节奏是富有生命意义的要素,感知节奏是人们的本能。
舟曲民间音乐内容十分丰富,且形式多样,它产生于劳动生活,汇集了舟曲各民族的特色,包揽了许多种音乐的表现形式,然而目前幼儿教学中,我们所开展的音乐活动形式单一,适合幼儿的音乐素材很少,对幼儿音乐能力方面的培养也很有限。而形式各异、体裁纷呈的舟曲民间音乐融入到幼儿的打击乐活动中,正好可以弥补这一缺憾,它既容易走进幼儿的心灵,为幼儿所理解接受,同时又便于收集、易于使用。
3.1 认识本土特色乐器,培养音乐情趣。幼儿艺术感知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是长期的,是在充满艺术氛围的环境里参加无数次的艺术活动中得到发展的,节奏性活动是幼儿喜欢的活动。针对这一特点,我们一方面通过拍手、拍腿、踏脚的动作来进行节奏训练,另一方面为幼儿提供一些本土特色打击乐器,引导他们在有节奏的身体动作和运用乐器演奏活动中感受节奏性活动的兴趣和美感。
我们在音乐活动室内,布置打击乐器角,引导幼儿自己摆弄节奏乐器,熟悉节奏乐器的音质、音色,帮助幼儿自己从敲打节奏乐器的活动中辩别各种乐器的特色和性能,引导幼儿自己去探索,敲打节奏。活动过程中,我们注意观察了解孩子们喜欢什么乐器,喜欢什么样的节奏和声音。为了让幼儿更好地使用各种节奏乐器,老师们鼓励他们多听、多练、多感受。如学习《什么乐器在歌唱》,准备口弦、三角铁、竹筷、钹、喇叭、小鼓、竹板,让幼儿用这些乐器进行节奏练习。通过练习让幼儿感受舟曲特色乐器的音质、音色;通过有节奏的训练,联系这些乐器的特点,培养了他们对音乐节奏活动的感受力、表现力和兴趣爱好。
音乐渗透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对幼儿的发展也起着积极作用。我们鼓励幼儿关注生活中的细节,如下大雨和小雨能让幼儿认识一些常见乐器——串铃、铃鼓、沙筒,小鸟的叫声、小河的流水能让幼儿认识本土乐器——口弦、竹板等,然后引导幼儿选择适合与大雨和小雨相匹配的乐器,选择适合鸟声、水声的乐器,这样不仅让孩子通过歌声和小乐器表现了对大自然的感受,同时在探索中学习了不同乐器的敲击方法。
3.2 熟悉乐曲,提高幼儿对打击乐的兴趣。打击乐器是根据音乐进行的,倾听音乐是极为重要的一环。舟曲民间音乐取材于民间,反映着幼儿的周边生活。首先,我们引导幼儿了解歌曲内容。这样,不仅可以拓宽幼儿的知识面,结合歌曲内容培养动手动脑能力,还有助于对歌曲情绪的理解和感受,提高打击乐的兴趣性和表现力。然后,鼓励幼儿仔细听,感受音乐的性质、力度、速度、节奏及段落等,在听音乐的基础上随音乐拍手逐渐熟悉音乐。
如在学习《喜庆丰收年》时,我们先引导幼儿看图片,然后逐步讲述舟曲的先辈们为了表达内心的喜悦和高兴,每逢丰收便各自拿起锅碗瓢盆,载歌载舞地进行庆祝,一直发展到现在这段音乐《喜庆丰收年》。鼓励幼儿大胆地选择乐器,来随音乐打节奏,表现内心的喜悦之情。在学习《舟曲秧歌》时,因为旋律是大家所熟悉的,有些幼儿还会轻声哼唱,经过鼓励,幼儿大胆地拿起钹、锣、小鼓等乐器,开始为音乐打节奏,幼儿的兴趣不断高涨。
3.3 随音乐打击乐器,体验参与活动的乐趣。舟曲民间音乐多种多样的活动方式,丰富多彩的教育内容,从各方面促进了幼儿良好个性品质的发展,民间音乐中大量健康富有幼儿情趣的歌曲,为幼儿提供了发展良好性格品质的途径。在打击乐活动中,性格孤僻的幼儿变得活泼起来,由于注重让幼儿在集体面前大胆表演,使胆小、不善于表现的幼儿增强了自信心。
比如在2007年“六一”儿童节文艺汇演中,大班幼儿表演了打击乐《多迪锅》,由于《多迪锅》是舟曲一首比较传统的民歌,它的舞蹈形式也是幼儿所熟悉的,在幼儿学习、排练的过程中,一些平时胆小的孩子都要争着参加演奏,穿上演出服,他们就成了自信的小小演奏家。在演出中,孩子们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为幼儿形成活泼开朗的良好性格打下了基础。
由于民间音乐来自生活,老少皆宜,深深吸引着幼儿,激发了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孩子们从学打节奏到创编花样动作,兴趣始终很高,只要一有空,便会拿起乐器敲打敲打,有时还会一边讨论一边打节奏。由于民间音乐内容丰富,从唱、跳到敲、打,面面俱到,丰富了音乐活动的内容,孩子们得到了更多的实践机会,从而使幼儿的综合能力也进一步得到提高。通过教学,幼儿不但初步了解和掌握了一些本土音乐,也增强了他们对音乐的兴趣,达到了“从听入手、动在其中、激发情感、培养素质”的目标。
③ 幼儿园怎样把五大领域渗入到一日活动中
利用游戏,组织活动把健康,艺术,科学,社会,语言五大领悟渗透一日生活中
④ 如何在幼儿园数学教学中渗透音乐
身为幼儿园的一线老师,几乎都碰见过类似这样的情景:你在认真的组织孩子的活动,可偏偏有些孩子的注意力却不在你那里,有的在发呆、有的在与旁边的小朋友偷偷嬉戏、甚至有的离开自己的座位去喝水------结果越来越多的幼儿也跟着坐立不安,导致你都无法将教学内容按计划完成。这时候你的感觉是什么?如果你觉得那是因为小孩子年龄小、不懂事,以后大点自然会好转的,那无疑是错的;又或者你认为那是教师自己的威性树立的还不够造成的,要对孩子加强教育,我想也未必就是对的。那么问题到底在什么地方呢,不得不让我为之进行了思考。小学生相对与幼儿园的小朋友而言,上课的自控能力已经很强了,能够根据老师的要求来完成教学活动,但是小朋友却不是的,他们非常感性,很难用所谓的纪律来约束他们,即使能遵守也可能只是一小会的时间。可众所周知,良好的课堂教学的组织工作是保证教学工作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所以,作为教师应建立合理地课堂教学常规,使幼儿养成良好的上课习惯也就成为我三十年来势在必行的研究工作。可幼儿园的音乐常规训练与其它的学科相比,即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之处,不同点在于音乐常规训练即要对幼儿进行站、立、坐、排队以及进出活动室的训练,又要把这些训练放在音乐活动中进行,让幼儿在浓浓的的音乐氛围中轻松愉快地完成活动。通过实践,我也总结了一些经验,我切身感受到要搞好音乐活动的常规训练,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工作: 一、"童化"自己,引起感情共鸣。 幼儿园的孩子由于年龄特点,对那些抽象、平板的讲述很难产生兴趣,所以在教学中就用生动、形象的体态语言进行教授。通过灵活的眼神、夸张的语气、有趣的动作来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以此来拉进我与孩子的距离。教学活动是否成功,关键在于教师与幼儿之间配合得是否默契。想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就一定要让幼儿能积极地、主动地接受教师的授课内容。如果你能"童化"自己,让孩子对你逐渐产生亲切感、信任感,喜欢和你交流,愿意表达自己感受,那么他们对你的这种情感也会迁移到你所教授的音乐活动中来,逐渐也会对音乐产生兴趣,并有强烈的学习愿望,良好的课堂常规也就不在话下了。人们常说:"亲其师而信其道"。我想其中的意义也就在此。 二、做好每个细节,让幼儿感受音乐氛围。 音乐属于艺术范畴,因此非常注重一个"美"字。活动中站姿、坐姿,每一个动作、眼神都要求是美的。以前,只要一上音乐活动,我就会要求幼儿坐的时候头要正、肩要平、背要挺、面带笑容。虽然要求看上去很简单,可幼儿总是做不好。于是我便改变方法,让幼儿随音乐进入活动室,坐下后听音乐拍手做律动,听上行至下行的音阶停止动作,用简单的歌声进行师生问好活动,对于个别没有准备好的幼儿可以通过个别问好来进行吸引其注意力等。这样的游戏化训练,把幼儿进入音乐教室的所有活动都放在了音乐中进行,即有了良好的活动常规,又使孩子无时无刻不感受到音乐的美妙。 三、不断创新,让幼儿愉快地进行训练。 无论什么学科的常规训练,内容也都是大同小异,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幼儿很有可能会感到乏味,提不起兴趣,这时就要靠我们教师不断地从小的方面变换内容。如歌唱教学前的发声练习,传统的发声教学单调、枯燥,幼儿容易失去兴趣。但他们思想单纯,幼稚的心灵富有爱心,他们对自然界中的一草一木都有感情,尤其对小猫、小狗之类的小动物更是关怀备至。根据这个心理特点,可以设计一些富有趣味性的发声练习曲:2/4 12 34 5- |33 3 |55 5 33 22 1- 小猫 怎么 叫 ? 喵喵 喵 喵喵 喵 喵喵 喵喵 喵 ! |。再如,一直很难教学的节奏练习,如果告诉幼儿: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唱一拍、唱两拍,对幼儿来说,是很难理解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力求使节奏练习形象化、趣味化。如:学习八分音符和四分音符的时值,可以用人物走、跑来代替单纯的"da da"练习。**** |** |**** |* - |跑跑 跑跑走走跑跑跑跑走。 四、让幼儿充分参与常规的建立。 按照皮亚杰的发展理论,孩子对日常规则的执行和遵守方式的第一阶段是单纯的个人运动规则段,孩子此时按个人的意愿和行为行事。因此让幼儿参与规则的制定,体验成功的乐趣,更能让幼儿感到规则是他的内在需要,而不是外界强加的;在规则的执行中,幼儿会更加乐意接受甚至主动地成为监督者,使常规教育更能顺利实施。打击乐活动在音乐活动中的常规一直是个难题,孩子只要一接触这些叮叮当当的乐器,总是会兴奋得都去抢着拿自己喜欢的那种乐器,或者是他们认为新的好的乐器,可活动结束时让他们放回乐器摆放的位置时,又都随意乱扔。每次我都在边上一遍又一遍地叮嘱他们;"轻轻地拿,轻轻地放","把小铃排好对放在一起","沙球一对一对的放",可孩子听了就忘记,下次活动时照样会出现这样糟糕的情况。最后,我认真反思:为什么总是我告诉孩子们怎样做,为什么不能让孩子们自己来建立常规呢?答案补充于是,我利用一次打击乐活动后进行了谈话,让幼儿自主讨论如何取拿和使用打击乐器才能玩得开心又有秩序?幼儿马上开始了讨论,然后由组长介绍他们所定的规则,最后再由各个幼儿进行提问修正。对某些问题老师也可以提出来让孩子们想出解决的方法。就这样一套由幼儿自己建立的打击乐器活动常规成立了。在以后的活动中,幼儿不仅自己自觉地遵守常规,而且还互相监督,使常规教育真正落到实处。通过这件事,后来有很多规则我也让幼儿参与制定,收到的效果同样也非常好。
⑤ 幼儿园怎样把五大领域渗透在幼儿一日生活中
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儿童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
⑥ 幼儿园主题活动中各领域怎样相互渗透
一、幼儿园数学教育和五大领域活动相互渗透的原则 (一)关注幼儿的整体发展 幼儿园教育应以幼儿的整体发展为宗旨,不受分科课程的局限,强调各领域间的有机联系,以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多方面的发展。数学教育与五大领域活动相互渗透就是要求课程设计和实施者在设计、组织活动时要立足幼儿的整体发展,既要重视幼儿的认知发展,也要重视幼儿的态度、兴趣、动作技能、行为习惯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二)遵循各领域教育基本规律 五大领域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同时也各具独特的教育规律。数学教育与五大领域活动的知识结构和逻辑体系各有不同,幼儿在学习不同领域内容的过程中也有不同的学习特点,因此,领域间的相互渗透并不是随意进行的。教师只有在准确把握数学教育和五大领域活动基本规律的基础上,才能形成恰当的渗透意识和能力。 (三)坚持自然的、有机的渗透 陈鹤琴认为,幼儿园的课程好比人的五个手指,同生于一掌,血脉相连,形成的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联系的整体。这种联系是自然的、有机的,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整体。如果只是追求形式上的渗透,或者为渗透而渗透,不考虑幼儿发展特点和学科特点,幼儿并不能真正受益。 二、数学教育和五大领域活动的共通点 (一)在活动内容上具有共享性 虞永平认为,“幼儿园的教育不是单纯的学科知识教育,不是既定的文本教育,而是以幼儿的现实生活为基础的生活化、游戏化的教育,幼儿教育只有真正贴近幼儿的生活,在幼儿生活中寻找适宜的课程内容,才能真正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3〕《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应密切结合幼儿的生活进行各领域的教育,以生活中的事物和问题作为幼儿的学习对象,让幼儿在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4〕幼儿的生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源于生活的内容不仅可以供开展数学教育,也可以供开展社会、艺术、健康等其他领域活动。如大班主题活动“祖国各地的特产”,既可以开展多角度分类的数学教育,也可以开展旨在感受祖国物产丰富的社会活动,还可以开展让幼儿画画各地特产的美术活动或讲讲各种不同食物味道的健康活动等。 (二)在活动目标上具有共同性 虽然幼儿园各领域活动自身有各自独特的内容体系,教育目标也会各有不同,如数学教育强调对数、量、形等抽象关系的认知,科学活动强调探求客观世界的真相,艺术活动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和自由创造等,但培养某些学习品质并不只依赖某个领域。这类活动目标可以成为数学教育和其他领域活动相互渗透的切入点。 三、数学教育和五大领域活动相互渗透的途径 (一)在五大领域活动中渗透数学因素 在五大领域活动中渗透数学因素,是指在开展五大领域活动时,将数学因素渗透其中。不同领域的活动中数学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如可以作为一种规则、一种任务或一种工具,有时可以比较显性,有时可以比较隐性。将数学因素有意识地渗透到五大领域活动中去,可以帮助幼儿丰富数学经验,或巩固已习得的数学知识和能力,并可以促使幼儿尝试运用简单的数学方法去解决在其他领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1.数学作为一种游戏规则渗透在五大领域活动中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教师常以游戏的形式展开教学活动。此时,可以将数学因素渗透到游戏规则中去,以增加游戏的趣味性和挑战性。如在中班的语言活动“我给小鸡起名字”中,教师按儿歌特点设计了游戏,即根据儿歌中的数字1~7,让幼儿分别扮演名为“小一”至“小七”的小鸡,按序排队、分散、再重新排队。反复几次之后,幼儿在游戏中学会了儿歌,又巩固了对数序的理解。 2.数学作为一种任务要求渗透在五大领域活动中 数学还可以作为一种附加的任务要求渗透在五大领域活动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在某领域活动中增加一些需要运用数学知识才能完成的任务,让幼儿根据要求完成任务目标。如小班体育活动“小猪运饼干”的主要目标是发展幼儿在平衡木上行走的能力。教师在设计“请小猪运饼干”的任务时,要求幼儿将运回来的饼干按形状分类摆放。如果仅要求幼儿取回饼干后放入大筐中,幼儿练习平衡行走的目标就已经达成了,而教师这样设计活动就进一步将数学学习任务和体育活动自然地结合起来了。在这样的活动中,数学学习是一种附加的任务,幼儿在达成某些特定活动目标的同时,也巩固了某些数学知识和能力的学习。 3.数学作为一种使用工具渗透在五大领域活动中 (1)解决五大领域活动中的问题 在五大领域活动中,幼儿常需要运用数学经验解决一些问题。如在大班科学活动“植物的变化”中,幼儿在讨论自然角中植物的变化。有幼儿说植物的茎长长了,有幼儿说植物的叶子长大了……长长了多少,长大了多少,幼儿通过测量获得了较精确的结果。在大班科学活动“有趣的陀螺”中,幼儿不断地探索陀螺的轴该安装在哪里的问题。通过不断尝试,幼儿发现在中心点装陀螺轴最好,而对于怎样准确地找出这个中心点的问题,幼儿借助等分图形经验找出了解决方法。总之,幼儿通过借助已有数学经验有效解决了五大领域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巩固了数学知识,数学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升。 (2)巩固五大领域活动的学习经验 借助数学工具可以帮助幼儿巩固五大领域活动学习经验。如大班科学活动“各种各样的鞋子”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幼儿认识各种各样的鞋,初步了解它们的名称、结构、制作材料和作用。教师在活动方案中设计了一个整理鞋子的环节,要求幼儿按照鞋子的不同属性进行分类。在这个过程中,幼儿运用数学经验完成了任务,并巩固了相应的学习经验。 (3)促进对五大领域内容的理解 数学可以将事物之间的关系以极简约的方式表现出来。很多时候幼儿可以借助简单的数学经验来理解五大领域的内容。如中班幼儿在学习儿歌《小兔子开铺子》时,可能难以记住儿歌中物体和数量的对应关系,为此,教师请幼儿用图标将数卡和物体匹配起来。结果,幼儿很自然地掌握了这首儿歌的结构,甚至还学会了仿编儿歌。 (二)在数学教育中渗透五大领域因素 在数学教育中渗透五大领域因素,是指在开展数学教育活动时,在尊重数学学科知识系统性和幼儿数学学习特点的基础上,将其他领域的因素纳入数学教育活动中。 1.迁移在其他领域活动中获得的已有经验,提供数学学习的经验基础 幼儿在不同领域活动中习得的经验是其学习新知识、获得新发展的基础。通过迁移这些已有经验,幼儿能够更好地学习。如在小班数学活动“爸爸妈妈”中,教师设计了为爸爸妈妈整理衣物的情境,引导幼儿对爸爸妈妈的衣物进行分类,以发展其相应的数学能力。在活动过程中,幼儿看到的是爸爸妈妈的照片,操作摆弄的是爸爸妈妈的衣物,空气中似乎充满了爸爸妈妈的气息。对刚入园的小班幼儿来说,这种饱含对父母情感的活动促使他们很乐于参加。而他们在整理爸爸妈妈衣物的过程中也获得了对分类的理解。 2.运用五大领域活动的方法,丰富数学教育的形式 操作是幼儿数学学习的基本方法,但单调的操作活动容易使幼儿产生倦怠情绪。教师通过运用五大领域活动的方式和方法,可以丰富数学教育的开展形式,使得数学活动更加贴近幼儿生活,从而调动起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如教师在引导中班幼儿感知8以内的数量时,借助文学作品《比脚》,让幼儿在欣赏动物之间比较脚数多少的有趣情境中感知数量。另外,艺术
⑦ 幼儿园五大领域为什么是相互渗透的
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儿童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 1、身体健康,在集体生活中情绪安定、愉快; 2、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3、知道必要的安全保证常识,学习保护自己;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动作协调灵活; 内容要求 1、建立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赖感。 2、与家长配合,根据幼儿的需要建立科学的生活常规。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睡眠、盥洗、排泄等生活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 3、教育幼儿爱清洁、讲卫生、注意保持个人和生活场所的整洁和卫生; 4、密切教会幼儿的生活进行安全、营养和保健教育,提高幼儿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5、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游戏和体育活动,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增强体质,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6、用幼儿感兴趣的方式发展基本动作,提高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 7、在体育活动中心,培养幼儿坚强、勇敢、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和主观、乐观、合作的态度。
⑧ 如何在五大领域中实现幼儿园课程游戏化
“生活、游戏、综合”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强调的三个核心理念,我们应如何将这三个核心理念落实到幼儿的一日生活和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从而实现幼儿园课程的生活化、游戏化呢? 一、对课程生活化、游戏化的认识 在一次有关邮局的半日活动中,教师带全班30多个孩子到附近邮局参观。邮局并不宽敞的大厅里堆放着不少纸盒,门外停着运送邮包的车子。门厅里有正在寄包裹和寄邮件的顾客,邮局工作人员正在用电子秤称各种邮件。教师只带着孩子看了一下门厅上方的邮局标志以及大厅里的一个邮箱,在邮局转了一圈就匆匆结束了参观活动。回到幼儿园,教师和孩子们展开了讨论。教师问:“你在邮局看到了什么?”在几个幼儿简单回应后,教师出示了事先准备好的邮局标志图及用纸盒制作的小邮箱,说:“我们出来开个邮局吧。”于是,教师把“邮箱”粘贴到活动室的一个架子上。接着,教师请每个孩子把从家中带来的一个信封、一张邮票放在桌上,并让幼儿把事先画好的一幅画塞进信封,然后教师为每人提供一张打印好幼儿园所在地地址的纸条,让幼儿粘贴在信封上,再贴上邮票。中午散步时,教师再带幼儿到邮局把信投进邮箱中。 通过与带班教师交谈,我了解到,为了体现幼儿园课程生活化、游戏化的教育理念,教师花了大量心血组织这次活动。 ①“充分”利用社区的邮局、家长的参与等周围的资源; ②在参观活动中生成了“邮局”游戏; ③让每个孩子都有动手的机会; ④将教学、生活、游戏联系在一起。然而,如果我们认真反思一下整个教育过程,就可以找出不少问题:参观邮局时还有哪些资源可以为我们所利用?参观内容还可以深入挖掘吗?开展邮局游戏时,孩子还能做些什么事,例如可以参与哪些筹备工作?如何拓展游戏内容?让孩子体验寄信过程有否更好的组织方法?让每个孩子都寄一封类似的信,是否考虑过社会资源的充分利用?邮局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是否无端地被增加了?组织这样的活动应该如何充分利用周围资源? 也许我们不能这么简单地理解生活、游戏、教学的综合,《纲要》所倡导的幼儿园课程生活化、游戏化的理念也并不是要教师把生活、游戏、教学简单地联系在一起。教师究竟应该如何去发现、选择和利用生活中的课程内容,充分利用游戏手段实施幼儿园课程呢?我认为首先必须从转变观念入手。 ①关于生活。幼儿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有幼儿园的、家庭的、社区的生活等,我们可以从幼儿的生活中发现有价值的主题,并有选择地将它渗透到幼儿园课程中。由于生活本身就具有综合性,因此越是充分利用生活资源,就越能体现幼儿园课程有机综合的特点。 ②关于游戏。我们必须充分尊重幼儿的经验和能力,使游戏成为幼儿自己的游戏,成为幼儿成长过程中一种极具价值的生活活动、学习活动。 ③关于综合。综合就是要使不同学科内容产生有机联系,使它们不再处于割裂、分离的状态,从而形成一个产生教育影响的整体。并非有联系就是综合,综合需要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幼儿园课程生活化、游戏化的实践探索 幼儿园课程改革发展到今天,教学活动已不再局限于集体教学活动,分组活动、个别活动、区域活动等都是有效的活动组织形式。宽松的学习环境为幼儿自主学习、主动探索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使幼儿有可能通过自己的方式,按照自己的学习进程参与学习过程。基于此,我们大胆设想,将生活、游戏和教学融合起来,从生活、游戏中延伸教学,从生活、教学中产生游戏,让生活经验、教学内容为游戏的开展提供更多的知识和经验,并真正通过游戏形式展示生活的、教学的内容。带着这样的理念,我们开始了实践探索。 (一)对区域活动和游戏活动关系的重新认识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形成了这样一种认识:区域活动是按五大领域划分、供幼JL小组或个别学习的活动,游戏活动则指角色游戏或创造性游戏活动。因此,很多幼儿园的一日活动时间表上有区域活动和游戏活动之分,但我们稍作思考就会发现这样的划分是有问题的,因为区域活动是从活动空间上所作的划分,而游戏活动则是按活动的性质命名的。研究表明,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特点决定了幼儿教育必须是整体性的。《纲要》也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因此,我们重视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幼儿活动为中心,投放相应的活动材料并作适当分隔,如娃娃家、制作区、运动区、探索区、表演区、建构区等。此外,为了便于幼儿在活动中随时取用材料并创造性地综合利用材料,我们还在活动室、走廊上设置了木料区、纸布区、塑料区、金属区、瓷石区、工具区等材料区,这样,幼儿取用材料就不再受区域的限制,有了自由选择的空间。 实践表明,幼儿从来不会考虑自己所进行的活动是何种性质的活动,他们总是沉浸在一个完整的活动过程中。如在一次让中班幼儿感受自己长大了的活动中,我们提供了报纸、水彩笔,建议孩子躺在报纸上,让同伴描画他的身体轮廓。一个孩子看到自己的身体轮廓图后说:“我怎么没有眼睛呢?”于是,马上有孩子想到给轮廓图添上五官。当发现有的五官位置不对时,一个孩子立即提议:“做个记号再画就不会错了。”五官画好了,有个孩子突然想到还需要画“小鸡鸡”,于是就添画了一个“小鸡鸡”和一串尿珠,几个孩子乐成一团。看着有趣的活动过程,我不仅感叹:孩子的活动怎么能区分出是生活、学习还是游戏呢? (二)对主题活动和游戏活动关系的重新认识 缘于对生活、游戏、综合的思考,我们设想使主题活动开展的过程成为游戏活动展开的过程。通过实践,我们发现这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合理的。如在小班“可爱的伞”主题活动中,我们和孩子及其家长一起收集各种各样的伞和伞的图片、画册,把各种伞挂在活动室,把伞的图片布置在活动室四周,俨然一个伞的小世界,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可随时观察、讨论。利用这些小伞,我们还组织幼儿设想各种游戏,于是,各种游戏活动生成了:跳小伞、躲描描、转伞花,等等。根据伞面鲜艳的色彩、美丽的花纹、有规律的图案,我们设计了“漂亮小伞排排队”的游戏,引导幼儿按规律序,通过操作寻找伞面花纹的规律。在此基础上,我们又投放三种伞面设计材料,即平面的、平面变立体的、供几个幼儿合作设计的立体大伞面,让幼儿在游戏中探索、学习。我们还建议幼儿撑着自己设计的漂亮伞面跳小伞舞,让幼儿按数量给“小动物”送小伞,等等,根据幼儿的兴趣、能力不断展开主题探究活动,及时调整、更换活动材料,使教学活动和游戏活动密切结合并相互影响,在主题活动的展开过程中,生活活动、教学活动、游戏活动有机整合在了一起。 生活、游戏和教学本来并无明显界限,是我们人为地加以区分的。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我们重新认识了生活、游戏和幼儿园课程的关系,更好地体现了“以游戏为幼儿园基本活动”的思想,推进了幼儿园课程生活化、游戏化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