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勋伯格的作曲基本原理这本书应该如何使用 之前买了这本书,看了几页,不知道该怎样做练习
这本书是当你的知识和听感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看的。
相当于作曲理论中的高等数学
『贰』 阿诺尔德·勋伯格的个人音乐思想
阿诺尔德·勋柏格不仅是一位二十世纪的重要作曲家,而且也留下了大量文字著述。勋柏格音乐思想中的几个重要观点: 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乐团
在20世纪音乐的发展道路上,勋伯格早期创作的《升华之夜》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为求得调性的解放,勋柏格的中期创作勇于实践,作品转向“无调性”,令人难以接受。但在20年代,他终于完成了“十二音体系” 阿诺尔德·勋伯格相关书籍
的探索,音乐便又重新获得了秩序。而他用这种新秩序作成的第一件完整编制的乐队作品,便是这首1928年9月定稿的《乐队变奏曲》。富尔特温格勒在柏林指挥了它的首演。全曲由引子、主题、九段变奏和一个终曲组成。接近印象派风格的引子朦朦胧胧地滑向后边仅有24小节的主题,大提琴平静地将它奏出,十二音的曲调清晰可辨。然后是这个主题的九段变奏,手法多变,古老的卡农和“十二音”的“倒影”兼用,而且配器上引入竖琴、短笛、钢片琴、曼陀铃这类乐器,织体丰满而音响奇妙。最后的终曲将这一切归纳起来,并以引子中出现过的BACH主题贯穿其中,实现了“十二音”新秩序下的统一。总之,这肯定又是一个里程碑了。这张唱片演绎水准极高,录音也相当精致,可让听众一饱耳福。 阿莫耶尔小提琴
彼得·塞金钢琴
布列兹指挥伦敦交响乐团
勋伯格先前曾是个激进的“先锋派”,而在他的晚年,创作屡有回归传统的倾向,写出了一系列相当精致的作品,其中很重要的就有这张唱片上的《小提琴协奏曲》和《钢琴协奏曲》。这也是勋伯格仅有的两首协奏曲,分别在1940年和1944年由斯托科夫斯基指挥了首演。海菲茨曾经拒绝首演这首小提琴协奏曲,而且当时的许多小提琴家都很抵触它,因为他竟然宣称这首乐曲是为将来“长了六个手指的演奏者”写的!当然,首演此曲的小提琴家克拉斯纳并没有长出第六个手指。《钢琴协奏曲》的首演就比较顺利了,它在和声和技巧上没让钢琴家们感到过于生冷。它是单乐章的,或者说是四个部分连续演奏,有明显的自传意味:生活本来是平坦的(行板),但某种仇恨突如其来(快板),重大的危机便接踵而至(柔板),可是生活还得继续下去……
『叁』 勋伯格的音乐到底是属于什么主义的
阿诺尔德勋伯格的音乐属于西方现代主义、表现主义音乐
相关介绍:
1.表现主义音乐:
第一次专世界大属战前出现于德国,特点为直接表现人类的精神与体验,与旧有传统完全相反,它完全无视过去的调性规律,它反对印象主义的客观性,它认为艺术既不应该被“描写”,也不应该被“象征”,而更应该直接表现人类的精神与体验。
2.现代主义音乐:
泛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印象主义音乐以后,直到今天的全部西方专业音乐创作。
(3)勋伯格音乐教案扩展阅读
相关背景:
阿诺尔德勋伯格从表现主义美学思想中汲取灵感,先后创作了一批无调性作品,成为第一位放弃调性的作曲家。如单人剧《期待》和说白歌唱《月迷彼埃罗》(1912)等。
这些作品表现了诸如绝望、恐惧、紧张、痛苦等病态心理或情绪,音乐语言夸张、变形、怪诞。在《月迷的皮埃罗》中,勋伯格还发展了一种介于说话与歌唱之间的说白歌唱。
无调性阶段的重要作品还有《五首管弦乐小品》,戏剧配乐《幸运的手》等。1920年以后为十二音技法时期。经过长期的探索,勋伯格在无调性音乐的基础上,找到了一种组织音乐材料的新方法,形成了所谓十二音音乐。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阿诺尔德·勋伯格
『肆』 勋伯格在《五首管弦乐小品》的哪一首乐曲中提出了"音色旋律"思想
《五首管弦乐小品》,勋伯格1909,《预感》《往事》《色彩》《转机》《带助奏的宣叙调》。《色彩》中勋伯格提出了音色旋律思想,没有任何主体发展,音色的搭配就是音乐的旋律线条。
『伍』 勋伯格勋伯格有哪些代表作
勋伯格勋伯格(AmoldSchoenberg,1874-1951)出生在维也纳一个犹太家庭。父亲早逝,母亲教了他一点钢琴。他主要是靠自学成才的。早年,他生活艰苦,曾为别人配器,担任一些乐队的指挥和教学。四十岁入伍服役。1921年,他出版了研究十二音的专著,1925年在柏林艺术学院任教授。德国纳粹统治时,他先后移居西班牙、法国和美国,最后逝世于洛杉矶。
勋伯格他的早期创作如弦乐六重奏《净化之夜》(1899)属于后期浪漫主义的范畴,中期创作从1908年开始,具有明显的表现主义特点,如独唱剧《期待》(1909)、朗诵配乐《月迷彼埃罗》(1912)等。后者选材于象征主义诗人的诗,以含糊抽象的笔法描写孤独的彼埃罗对着月亮回忆往事、渴望回到家乡的心情,但主人翁与传统的喜剧丑角彼埃罗不同,他带有精神错乱的心理。音乐中采用无调性和介于演唱与朗诵之间的“念唱”的音调。
1915-1923年,勋伯格经过了几年创作上的沉默和研究,建立了十二音体系。这个体系是在无调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将一个八度之内的十二个音排列为一个序列,再用原型、逆行、倒影、倒影逆行的方法创作音乐,并规定在十二个音全部出现之前,不得重复其中任何音。这种方法后来被广泛使用,成为西方现代音乐的重要技法之一,影响很大。
勋伯格晚期的创作从1923年起,采用了十二音体系的方法。其代表作如《乐队变奏曲》(1928)、《钢琴协奏曲》(1942)、康塔塔《一个华沙的幸存者》(1947)、歌剧《摩西与阿伦》(1930-1932)等。
勋伯格的两个私人学生贝尔格与威伯恩通过他们的创作传播了他的方法和名声。
『陆』 您好,我想问一下勋伯格的作曲基本原理这本书应该如何使用
建议你还是找一个老师吧,光看理论是不行的,正统的作曲学习方法(中央中国院)是通过回对国外著名作曲家的答名曲进行不断的分析和模仿来提高自身能力的。高水平的老师会选取一本钢琴曲集(难度从格里格的小品、柴可夫斯基的四季、肖邦的前奏曲,随程度不断提升选择),将里面比较好的几首叫你分析,分析里面的动机和手法,并让你模仿/
『柒』 阿诺德·勋伯格的生平是什么样的创作了哪些音乐作品
勋伯格是20世纪知名的作曲家、音乐理论家和音乐教育家。他于1847年9月13日出生在一个犹太小商人家庭。他不曾受过正规的音乐教育,仅仅是凭着聪慧过人的天才和毅力而自学成名。勋伯格自幼酷爱音乐,8岁学小提琴,12岁已成提琴能手。后来由于父亲病故,家境贫困,没条件入音乐学院攻读。到20岁,他向波兰籍犹太人音乐家泽林斯基(1872~1942)学了两个多月的复调。从此,掌握了复调音乐技巧,并在奋力拼搏中掌握许多作曲技巧和理论界知识。同时他结识了泽林斯基的妹妹,两人开始相爱。1897年,他的处女作《D大调弦乐四重奏》问世,获得好评。1899年,他完成了早期创作的重要作品《升华之夜》。1901年着手创作大型康塔塔《古雷之歌》,第二年因事搁浅,直到1911年方最后完成。1901年与泽林斯基的妹妹玛蒂尔德结婚。同年,到柏林任沃尔泽根剧场乐队任指挥。1902年,获李斯特奖金,在斯特恩音乐学院任教。1903年7月,返回维也纳,在舒瓦兹瓦尔德学院教授和声学、对位法。1904年,发起成立“音乐创作艺术家协会”。1907年热衷于绘画,并于1910年举办了一次个人画展。1911年被聘为皇家音乐学院作曲教师,同年再去柏林,在斯特恩音乐学院召开10次作曲理论讲演会,宣传了勋伯格的全新和声理论。同年《和声学》一书,使他成为作曲理论知名人士。1914年一战爆发,勋伯格参军入伍。战后回到维也纳,致力于教学和举办钢琴音乐会。1923年,勋伯格的爱妻玛蒂尔德逝世,他不胜悲伤。1924年,他去柏林,被聘为艺术学院教师。1925年,与著名小提琴家鲁道夫·柯里什的妹妹结婚。由于纳粹爪牙对进步艺术家,特别是犹太人的迫害,勋伯格不得不亡命国外。1933年到法国,1934年到美国,定居加利福尼亚,并加入美国籍。1951年7月13日,他病故于洛杉矶,享年77岁。
『捌』 勋伯格的作曲基本原理,有一例子(例22,19页)说增加上拍 重复特征性~
你好
我看了下例22-19页,其增加上拍是指在小节前增加弱起节拍。
希望能帮助你
音乐与作曲技术(团队)-旋律霄霄
『玖』 威伯恩与贝尔格对勋伯格音乐有什么发展
威伯恩与贝尔格各自发展了勋伯格音乐的不同方面:贝尔格将勋伯格的创新与欧洲传统结合,发扬了其热情和抒情的方面;而威伯恩则进一步把老师的创新向前推进了一步,发展了其理智和抽象的方面。
『拾』 勋伯格的《钢琴小品六首》OP19创作于什么时候
勋伯格的《钢琴来小品六自首》OP19-2创作于1911年,是勋伯格短小精炼作品的范例,同时也是他早期自由无调性时期的代表作之一。整部作品共包括6首小曲,每一首都在创作上体现着自己的特色。其中的第二首以固定音型呈示的大三度音程G—B为结构核心,以它的反复出现来不断的明确一种衡定的东西,从而表达出对传统音乐中调性——G大调调性因素的确认。然而出现在其他部分平等地位的十二个音的自由运用却深刻的拒认这种调性,不断的通过各种方法对调性因素进行模糊、淡化以致掩盖。创造出了一种独具匠心的音乐语言来体现勋伯格深层的精神内涵——表现主义美学思想。并为十二音体系与十二音序列作曲法的创立及20世纪无调性音乐风格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20世纪后的其他音乐风格与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