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音乐教学 > 小学音乐怎么能讲好

小学音乐怎么能讲好

发布时间:2021-02-26 16:42:41

A. 如何上好一堂小学音乐

如何上好一堂小学音乐课
一、通过自然界丰富的音响世界,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与感受能力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音乐形象通过节奏、节拍、曲调、调式、调性、和声、曲式等音乐要素来塑造音乐所表达出的思想感情,通过人的听觉器官而引起各种各样的情感反应。因此,对音响的感受是一切音乐活动的基础,通过不同形式与手段对学生进行音乐感受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大千世界的音响有着丰富的表现力,如风雨声、雷电声、鸟鸣、狗吠、马嘶、狮吼、涛声、流水声、机器马达的轰鸣声、战场上的枪炮声、抑扬顿挫的叫卖声……作曲家们为表现这些丰富音响和自身感受而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来表现不同的音乐形象及情感,如《动物狂欢节》《雷电波尔卡》《骑兵进行曲》《十面埋伏》《野蜂飞舞》《百鸟朝凤》等中外名曲。教学中,有的音乐教师指导学生聆听这些作品,让学生感知音乐与大千世界的密切关系,感知大千世界丰富的音响和音乐所富有的特殊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打开想象的心窗,利用各种生活物品,自己动手制作模拟大千世界音响的“乐器”进行表演。在教师的启发、鼓励下,有的学生将塑料纸揉成团,放在掌心里揉搓,使其发出“刷刷刷”的声音,用来模拟潇潇细雨的声音;有的学生手握塑料饮料瓶发出“咔吧、咔吧”声,模拟雷声;有的拿来一节竹子做成竹哨,吹出美妙的鸟叫声;有的用空易拉罐装进沙粒,用胶布封口,代替沙罐摇出“沙沙”的节奏;还有学生用倒扣的小塑料桶或空蛋糕盒子来代替“架子鼓”敲击出不同的节奏;也有学生用碗或茶杯深浅不一地装上水,用筷子敲击出简单的乐句……这些信手拈来的普普通通的生活物品,被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赋予了新的概念,虽然简单、没有固定音高,但却在孩子们的音乐启蒙中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二、引导学生欣赏音乐,启发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音乐具有“有声无形”的艺术特点,人们对音乐内涵的感知比较抽象。但是,音乐的各种要素组合起来,所表现的内容、塑造的形象、表达的情绪,总是能被人们所感知,这就是音乐的魅力。在这一方面,有的教师充分利用音乐的各种表现手段,启发学生利用想象力将所听到的音乐用语言描述出来,同时也描述出了自己对音乐的感受。
课例:欣赏《种海菜》(小学)。
《种海菜》是电影纪录片《潜海姑娘》的主题音乐。影片描写秀丽的南海风光、奇特的海底世界以及一群潜海姑娘紧张而愉快的生活情景,展现了潜海姑娘的精神风貌和高尚情操。
为检验学生的音乐感知力,教师在不告诉学生音乐背景、曲名的情况下,让学生先用心聆听这段音乐,听一听音乐中描绘出什么景象,展现出什么样的意境。听完音乐后,教师提问:在听音乐的过程中,你的脑海中曾经浮现出什么样的景像和意境?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有大海、轮船、海鸥、大草原,有的说仿佛来到春天的田野里放风筝,还有的学生说看到了夜空里的星星和月亮……
接下来让学生翻开课本找到这一课,课本上有一幅儿童潜水的插图。教师介绍了音乐作品及作者之后,告诉学生这是电影的主题音乐,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音乐的感受,每人为这段音乐做一个标题。

学生兴致很高,除了意思重复或相近的,学生共为这段音乐“制作”了68个标题,其中与海有关的占95%。如:《遨游大海》《你好!大海》《海底世界多美丽》《五光十色海底世界》《海面上的海鸥》《海底世界真奇妙》;有一些标题极富想象力和诗意,如:《彩虹》《美丽的梦》《太阳下的跳跃》《我坐上了轮船》,等等。
教师对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贴切的语言表达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学生对老师给予的赞赏兴奋不已。这表明,只要细心引导,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是会得到发掘和提高的。同时,教师则需要尊重学生的纯真天性和独立感受,对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独特的审美体验给以鼓励。
三、结合各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
音乐、舞蹈、诗歌、绘画是文学艺术范畴中的几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它们各有其表现特征,但相互间又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在审美意义、表现手法方面有着许多相同之处,其目的是一致的。音乐、诗歌有声无形,而绘画、舞蹈则有形无声,它们相互结合后的表现形式更加完美。
课例:欣赏《乘着歌声的翅膀》
该作品原是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以德国诗人海涅的诗为歌词而创作的一首艺术歌曲,作品富有诗意,充满了自由幻想的浪漫色彩,后被改编成管弦乐作品。
课堂上先是播放这段音乐,在乐曲声中,教师饱含深情地朗诵了海涅的诗,并踏着音乐的节奏轻盈地跳起了华尔兹,让学生直观感受音乐舞蹈与诗歌融合一体的完美与和谐,在有声有形中加深了对音乐表现内容的理解。
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对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情绪和意境有了一定的理解。之后,挑选部分学生在教师带领下随着音乐即兴轻歌曼舞,有位女生还忘情地舞动起自己的纱巾,陶醉在美妙的音乐中。
在这次音乐活动中,教师给学生布置了一项课外作业:结合自己对音乐作品《乘着歌声的翅膀》的感受写一首小诗。有三分之二的学生完成了作业。随后,教师挑选出部分学生,在音乐课上伴随着音乐,朗诵他们自己创作的诗歌。他们用稚嫩的声音,朗诵他们稚嫩的作品,自豪和成就感写在脸上。一些没有交出作业的学生受到了强烈的感染,情不自禁地即兴创作,浓烈的艺术气氛弥漫在课堂上。
这情形印证了教育家卡亚尔所说的话:艺术感受体验总是要通过一种动态的而非静态的态度,无论是对艺术家本人还是对观赏者,我们不可能身处于艺术形式的王国中而不参与到这些形式的创造活动中去。这次观摩教学,令我们音乐系的学生感受到很大启发。一线任课教师形式新颖的音乐课,从某种意义上讲,较好地诠释了《音乐新课标》的基本内涵,做到了基础音乐教育应将对学生音乐感受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
在对学生音乐感受能力的培养上,我认为,以下几点值得总结和借鉴。
一是教育者应重视每一受教育的个体。作为教师,对学生的音乐启蒙教育要有耐心,要从学生对音乐的最初的感知水平开始,因势利导,循序渐进,不否定任何一个学生。
二是教师应善于启发,让每个学生都有一双“感知音乐的耳朵”。让学生学会欣赏,是培养学生听觉、感受音乐的前提。过去曾片面认为,中小学音乐课就是教一首新歌、识几个音符,音乐欣赏不是这个年龄段所能感受的。事实证明:只要不断启发,学生还是能够懂得欣赏音乐的。学会欣赏,将带给学生音乐感知的快乐,在这一点上,教师的循循善诱尤为重要。
三是教师要善于利用综合艺术,通过各种艺术门类来引导学生感受音乐。教师在课堂上用肢体语言帮助诠释音乐,其教学手段变音乐的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形象、直观、鲜活,极易带动和感染学生参与亲身体验并获得感受。
四是鼓励学生参与音乐的创作过程。艺术教育的目标并不是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艺术巨匠。挖掘学生的音乐潜质,鼓励学生参与音乐创作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过程的重要方面,音乐教师要善于对学生的音乐创造给以鼓励和奖赏。
五是音乐教师自身应具备较高的音乐素质及综合素质,要有与时俱进的教育新理念。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功底,还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知识,要有独创性和知识包容性。
综上所述,帮助学生建立音乐与人的情感联系、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应该说是基础音乐教育的最基本的目的。

B. 关于怎么上好一节小学音乐课的论文或上

一、通过自然界丰富的音响世界,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与感受能力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音乐形象通过节奏、节拍、曲调、调式、调性、和声、曲式等音乐要素来塑造音乐所表达出的思想感情,通过人的听觉器官而引起各种各样的情感反应。因此,对音响的感受是一切音乐活动的基础,通过不同形式与手段对学生进行音乐感受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大千世界的音响有着丰富的表现力,如风雨声、雷电声、鸟鸣、狗吠、马嘶、狮吼、涛声、流水声、机器马达的轰鸣声、战场上的枪炮声、抑扬顿挫的叫卖声……作曲家们为表现这些丰富音响和自身感受而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来表现不同的音乐形象及情感,如《动物狂欢节》《雷电波尔卡》《骑兵进行曲》《十面埋伏》《野蜂飞舞》《百鸟朝凤》等中外名曲。教学中,有的音乐教师指导学生聆听这些作品,让学生感知音乐与大千世界的密切关系,感知大千世界丰富的音响和音乐所富有的特殊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打开想象的心窗,利用各种生活物品,自己动手制作模拟大千世界音响的“乐器”进行表演。在教师的启发、鼓励下,有的学生将塑料纸揉成团,放在掌心里揉搓,使其发出“刷刷刷”的声音,用来模拟潇潇细雨的声音;有的学生手握塑料饮料瓶发出“咔吧、咔吧”声,模拟雷声;有的拿来一节竹子做成竹哨,吹出美妙的鸟叫声;有的用空易拉罐装进沙粒,用胶布封口,代替沙罐摇出“沙沙”的节奏;还有学生用倒扣的小塑料桶或空蛋糕盒子来代替“架子鼓”敲击出不同的节奏;也有学生用碗或茶杯深浅不一地装上水,用筷子敲击出简单的乐句……这些信手拈来的普普通通的生活物品,被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赋予了新的概念,虽然简单、没有固定音高,但却在孩子们的音乐启蒙中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二、引导学生欣赏音乐,启发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音乐具有“有声无形”的艺术特点,人们对音乐内涵的感知比较抽象。但是,音乐的各种要素组合起来,所表现的内容、塑造的形象、表达的情绪,总是能被人们所感知,这就是音乐的魅力。在这一方面,有的教师充分利用音乐的各种表现手段,启发学生利用想象力将所听到的音乐用语言描述出来,同时也描述出了自己对音乐的感受。
课例:欣赏《种海菜》(小学)。
《种海菜》是电影纪录片《潜海姑娘》的主题音乐。影片描写秀丽的南海风光、奇特的海底世界以及一群潜海姑娘紧张而愉快的生活情景,展现了潜海姑娘的精神风貌和高尚情操。
为检验学生的音乐感知力,教师在不告诉学生音乐背景、曲名的情况下,让学生先用心聆听这段音乐,听一听音乐中描绘出什么景象,展现出什么样的意境。听完音乐后,教师提问:在听音乐的过程中,你的脑海中曾经浮现出什么样的景像和意境?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有大海、轮船、海鸥、大草原,有的说仿佛来到春天的田野里放风筝,还有的学生说看到了夜空里的星星和月亮……
接下来让学生翻开课本找到这一课,课本上有一幅儿童潜水的插图。教师介绍了音乐作品及作者之后,告诉学生这是电影的主题音乐,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音乐的感受,每人为这段音乐做一个标题。
学生兴致很高,除了意思重复或相近的,学生共为这段音乐“制作”了68个标题,其中与海有关的占95%。如:《遨游大海》《你好!大海》《海底世界多美丽》《五光十色海底世界》《海面上的海鸥》《海底世界真奇妙》;有一些标题极富想象力和诗意,如:《彩虹》《美丽的梦》《太阳下的跳跃》《我坐上了轮船》,等等。
教师对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贴切的语言表达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学生对老师给予的赞赏兴奋不已。这表明,只要细心引导,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是会得到发掘和提高的。同时,教师则需要尊重学生的纯真天性和独立感受,对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独特的审美体验给以鼓励。
三、结合各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
音乐、舞蹈、诗歌、绘画是文学艺术范畴中的几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它们各有其表现特征,但相互间又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在审美意义、表现手法方面有着许多相同之处,其目的是一致的。音乐、诗歌有声无形,而绘画、舞蹈则有形无声,它们相互结合后的表现形式更加完美。
课例:欣赏《乘着歌声的翅膀》
该作品原是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以德国诗人海涅的诗为歌词而创作的一首艺术歌曲,作品富有诗意,充满了自由幻想的浪漫色彩,后被改编成管弦乐作品。
课堂上先是播放这段音乐,在乐曲声中,教师饱含深情地朗诵了海涅的诗,并踏着音乐的节奏轻盈地跳起了华尔兹,让学生直观感受音乐舞蹈与诗歌融合一体的完美与和谐,在有声有形中加深了对音乐表现内容的理解。
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对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情绪和意境有了一定的理解。之后,挑选部分学生在教师带领下随着音乐即兴轻歌曼舞,有位女生还忘情地舞动起自己的纱巾,陶醉在美妙的音乐中。
在这次音乐活动中,教师给学生布置了一项课外作业:结合自己对音乐作品《乘着歌声的翅膀》的感受写一首小诗。有三分之二的学生完成了作业。随后,教师挑选出部分学生,在音乐课上伴随着音乐,朗诵他们自己创作的诗歌。他们用稚嫩的声音,朗诵他们稚嫩的作品,自豪和成就感写在脸上。一些没有交出作业的学生受到了强烈的感染,情不自禁地即兴创作,浓烈的艺术气氛弥漫在课堂上。
这情形印证了教育家卡亚尔所说的话:艺术感受体验总是要通过一种动态的而非静态的态度,无论是对艺术家本人还是对观赏者,我们不可能身处于艺术形式的王国中而不参与到这些形式的创造活动中去。这次观摩教学,令我们音乐系的学生感受到很大启发。一线任课教师形式新颖的音乐课,从某种意义上讲,较好地诠释了《音乐新课标》的基本内涵,做到了基础音乐教育应将对学生音乐感受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
在对学生音乐感受能力的培养上,我认为,以下几点值得总结和借鉴。
一是教育者应重视每一受教育的个体。作为教师,对学生的音乐启蒙教育要有耐心,要从学生对音乐的最初的感知水平开始,因势利导,循序渐进,不否定任何一个学生。
二是教师应善于启发,让每个学生都有一双“感知音乐的耳朵”。让学生学会欣赏,是培养学生听觉、感受音乐的前提。过去曾片面认为,中小学音乐课就是教一首新歌、识几个音符,音乐欣赏不是这个年龄段所能感受的。事实证明:只要不断启发,学生还是能够懂得欣赏音乐的。学会欣赏,将带给学生音乐感知的快乐,在这一点上,教师的循循善诱尤为重要。
三是教师要善于利用综合艺术,通过各种艺术门类来引导学生感受音乐。教师在课堂上用肢体语言帮助诠释音乐,其教学手段变音乐的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形象、直观、鲜活,极易带动和感染学生参与亲身体验并获得感受。
四是鼓励学生参与音乐的创作过程。艺术教育的目标并不是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艺术巨匠。挖掘学生的音乐潜质,鼓励学生参与音乐创作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过程的重要方面,音乐教师要善于对学生的音乐创造给以鼓励和奖赏。
五是音乐教师自身应具备较高的音乐素质及综合素质,要有与时俱进的教育新理念。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功底,还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知识,要有独创性和知识包容性。
综上所述,帮助学生建立音乐与人的情感联系、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应该说是基础音乐教育的最基本的目的。

C. 谈谈如何上好小学音乐欣赏课

境就是设置与乐曲情绪及表现内容木相适应的情境,以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情感。设境的手段有多样,例如老师可以通过讲故事,放录像,也可以打绿灯、挂图片,甚至可以在教室环境布置上做文章。恰当的设境可以营造与乐曲相适应的气氛,让学生做好欣赏乐曲的心理准备。 通过老师语言的引导,激发起学生欣赏乐曲的欲望,并打好与乐曲情绪产生共鸣的感情基础。老师的语言应用力求确切、简洁。对乐曲所表现的内容不可不讲,但又不能多讲,因为音乐是不可用语言来代替的。只有当学生不满足老师对乐曲的介绍而产生一定要听一听这首乐曲的急切欲望时,欣赏教学才有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听就是通过听某首乐曲,听出情,情投入。学生初听乐曲不可能对之有深刻的理解,但有一点是可以做得到的,那就是对乐曲情绪的理解。是喜,是忧?是活泼还是沉重?是赞颂还是愤恨?大多数学生都能准确地作出判断。老师可以以此为突破口,对乐曲各部分所表现的情绪及内容作简要提示。提示可以是语言的。也可以是面部表情与动作的。对于一些结构较复杂的曲目,教师可在第一遍欣赏之后对乐曲作补充性的解说并随之让学生重听全曲或分段欣赏。 学生的情感体验很重要。如果学生对所听乐曲反应冷漠,甚至在听完之后有大失所望的感觉,那就势必会使欣赏教学效果大受影响。因此,教师在这个环节中应尽力帮助学生,使他们通过欣赏乐曲能进入音乐情境。 悟就是理解乐曲,其中包括对乐曲内容及思想感情的理解,对乐曲表现手段的理解。 当学生对乐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引起了初步的情感共鸣时,教师即可以因势利导地对乐曲进行分析。分析方法可以有讲解、讨论等多种形式.分析的内容可包含乐曲的主题思想、乐曲的结构、乐曲的风格、乐曲的速度与力度,以及旋律、节奏、和声等要求素。老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面来确定分析的角度和深度,不必面面具到,也不必刨根究底。采用边分析边逐段细听的方法是很有必要的,因为这样做便于保持学生已经产生的特定情绪,并在这种情绪的作用下主动地去探究乐曲的内涵。 动就是情感创造, 学生听懂了某首乐曲,不等于此次欣赏教学目标就可以划句号了,教师应适时地启发学生创造。每位学生欣赏同一首曲都有不同的理解,要培养他们想象力和创造力。只能欣赏美而不能创造美,那么这种欣赏肯定是肤浅的。这里所说的创造并不是指专业的作曲。小学音乐课堂上的创造可以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如:用表情和动作表现所听到的音乐;用简易乐器富有表情地演奏乐曲的主题;根据乐曲主题习作简单的变奏谱;绘出简单的图画,表现乐曲的基本情绪和基本内容等。所有这些创造活动都必须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动情。教师应努力启发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只有这样才能使音乐欣赏教学取得满意的效果。 总之,上好欣赏课都离不开境、听、悟、动"。

D. 怎样教好小学一年级音乐

开学的那天,我到一年级教室去接学生到音乐教室上课,用了两分钟时间把学生分成男女两队,当我带着这两队学生刚走到音乐教室门口,我还没来得及说,他们就轰的一下全都跑到教室里去了,叽叽喳喳讲话,有的还兴奋地在地上打滚。这时任凭我怎么叫停下,学生都不理会我了,我好着急,怎么办?现在我无法叫学生听我的,教室一片混乱,就在这时,我突然想起了以前在幼儿园上课是用琴声来提示学生该怎么做的,对啊,他们刚刚结束幼儿园的生活,想到这儿,我兴奋的坐到凳子上,弹了一首以前幼儿班教过的歌曲,这时,他们一个个的都坐到我身边来了,这时我那颗悬着的心总算放下来了,我再起身说一二三,他们就安静了下来。这时,我知道了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头脑中还是停留在幼儿园那个阶段,对于小学音乐课的常规还一无所知的。课后我进行了反思:第一节课重要的不是马上教学生学歌曲,而是要学生了解课堂常规,加强课堂常规的培养,而且要有具体的详细的要求,古人云:“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提高儿童课堂常规的认识不仅有利于我们上课能正常进行,同时对学生有强烈的导向和激励的作用。所以第一节课最重要的不是上好音乐课,而是上音乐课的常规教育。

E. 怎么上好一节小学音乐课

一、通过自然界丰富的音响世界,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与感受能力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音乐形象通过节奏、节拍、曲调、调式、调性、和声、曲式等音乐要素来塑造音乐所表达出的思想感情,通过人的听觉器官而引起各种各样的情感反应。因此,对音响的感受是一切音乐活动的基础,通过不同形式与手段对学生进行音乐感受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大千世界的音响有着丰富的表现力,如风雨声、雷电声、鸟鸣、狗吠、马嘶、狮吼、涛声、流水声、机器马达的轰鸣声、战场上的枪炮声、抑扬顿挫的叫卖声作曲家们为表现这些丰富音响和自身感受而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来表现不同的音乐形象及情感,如《动物狂欢节》《雷电波尔卡》《骑兵进行曲》《十面埋伏》《野蜂飞舞》《百鸟朝凤》等中外名曲。教学中,有的音乐教师指导学生聆听这些作品,让学生感知音乐与大千世界的密切关系,感知大千世界丰富的音响和音乐所富有的特殊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打开想象的心窗,利用各种生活物品,自己动手制作模拟大千世界音响的乐器进行表演。在教师的启发、鼓励下,有的学生将塑料纸揉成团,放在掌心里揉搓,使其发出刷刷刷的声音,用来模拟潇潇细雨的声音;有的学生手握塑料饮料瓶发出咔吧、咔吧声,模拟雷声;有的拿来一节竹子做成竹哨,吹出美妙的鸟叫声;有的用空易拉罐装进沙粒,用胶布封口,代替沙罐摇出沙沙的节奏;还有学生用倒扣的小塑料桶或空蛋糕盒子来代替架子鼓敲击出不同的节奏;也有学生用碗或茶杯深浅不一地装上水,用筷子敲击出简单的乐句这些信手拈来的普普通通的生活物品,被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赋予了新的概念,虽然简单、没有固定音高,但却在孩子们的音乐启蒙中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二、引导学生欣赏音乐,启发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音乐具有有声无形的艺术特点,人们对音乐内涵的感知比较抽象。但是,音乐的各种要素组合起来,所表现的内容、塑造的形象、表达的情绪,总是能被人们所感知,这就是音乐的魅力。在这一方面,有的教师充分利用音乐的各种表现手段,启发学生利用想象力将所听到的音乐用语言描述出来,同时也描述出了自己对音乐的感受。 《种海菜》是电影纪录片《潜海姑娘》的主题音乐。影片描写秀丽的南海风光、奇特的海底世界以及一群潜海姑娘紧张而愉快的生活情景,展现了潜海姑娘的精神风貌和高尚情操。 为检验学生的音乐感知力,教师在不告诉学生音乐背景、曲名的情况下,让学生先用心聆听这段音乐,听一听音乐中描绘出什么景象,展现出什么样的意境。听完音乐后,教师提问:在听音乐的过程中,你的脑海中曾经浮现出什么样的景像和意境?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有大海、轮船、海鸥、大草原,有的说仿佛来到春天的田野里放风筝,还有的学生说看到了夜空里的星星和月亮 接下来让学生翻开课本找到这一课,课本上有一幅儿童潜水的插图。教师介绍了音乐作品及作者之后,告诉学生这是电影的主题音乐,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音乐的感受,每人为这段音乐做一个标题。 学生兴致很高,除了意思重复或相近的,学生共为这段音乐制作了68个标题,其中与海有关的占95%。如:《遨游大海》《你好!大海》《海底世界多美丽》《五光十色海底世界》《海面上的海鸥》《海底世界真奇妙》;有一些标题极富想象力和诗意,如:《彩虹》《美丽的梦》《太阳下的跳跃》《我坐上了轮船》,等等。 教师对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贴切的语言表达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学生对老师给予的赞赏兴奋不已。这表明,只要细心引导,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是会得到发掘和提高的。同时,教师则需要尊重学生的纯真天性和独立感受,对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独特的审美体验给以鼓励。 三、结合各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 音乐、舞蹈、诗歌、绘画是文学艺术范畴中的几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它们各有其表现特征,但相互间又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在审美意义、表现手法方面有着许多相同之处,其目的是一致的。音乐、诗歌有声无形,而绘画、舞蹈则有形无声,它们相互结合后的表现形式更加完美。 该作品原是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以德国诗人海涅的诗为歌词而创作的一首艺术歌曲,作品富有诗意,充满了自由幻想的浪漫色彩,后被改编成管弦乐作品。 课堂上先是播放这段音乐,在乐曲声中,教师饱含深情地朗诵了海涅的诗,并踏着音乐的节奏轻盈地跳起了华尔兹,让学生直观感受音乐舞蹈与诗歌融合一体的完美与和谐,在有声有形中加深了对音乐表现内容的理解。 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对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情绪和意境有了一定的理解。之后,挑选部分学生在教师带领下随着音乐即兴轻歌曼舞,有位女生还忘情地舞动起自己的纱巾,陶醉在美妙的音乐中。 在这次音乐活动中,教师给学生布置了一项课外作业:结合自己对音乐作品《乘着歌声的翅膀》的感受写一首小诗。有三分之二的学生完成了作业。随后,教师挑选出部分学生,在音乐课上伴随着音乐,朗诵他们自己创作的诗歌。他们用稚嫩的声音,朗诵他们稚嫩的作品,自豪和成就感写在脸上。一些没有交出作业的学生受到了强烈的感染,情不自禁地即兴创作,浓烈的艺术气氛弥漫在课堂上。 这情形印证了教育家卡亚尔所说的话:艺术感受体验总是要通过一种动态的而非静态的态度,无论是对艺术家本人还是对观赏者,我们不可能身处于艺术形式的王国中而不参与到这些形式的创造活动中去。这次观摩教学,令我们音乐系的学生感受到很大启发。一线任课教师形式新颖的音乐课,从某种意义上讲,较好地诠释了《音乐新课标》的基本内涵,做到了基础音乐教育应将对学生音乐感受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 在对学生音乐感受能力的培养上,我认为,以下几点值得总结和借鉴。 一是教育者应重视每一受教育的个体。作为教师,对学生的音乐启蒙教育要有耐心,要从学生对音乐的最初的感知水平开始,因势利导,循序渐进,不否定任何一个学生。 二是教师应善于启发,让每个学生都有一双感知音乐的耳朵。让学生学会欣赏,是培养学生听觉、感受音乐的前提。过去曾片面认为,中小学音乐课就是教一首新歌、识几个音符,音乐欣赏不是这个年龄段所能感受的。事实证明:只要不断启发,学生还是能够懂得欣赏音乐的。学会欣赏,将带给学生音乐感知的快乐,在这一点上,教师的循循善诱尤为重要。 三是教师要善于利用综合艺术,通过各种艺术门类来引导学生感受音乐。教师在课堂上用肢体语言帮助诠释音乐,其教学手段变音乐的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形象、直观、鲜活,极易带动和感染学生参与亲身体验并获得感受。 四是鼓励学生参与音乐的创作过程。艺术教育的目标并不是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艺术巨匠。挖掘学生的音乐潜质,鼓励学生参与音乐创作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过程的重要方面,音乐教师要善于对学生的音乐创造给以鼓励和奖赏。 五是音乐教师自身应具备较高的音乐素质及综合素质,要有与时俱进的教育新理念。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功底,还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知识,要有独创性和知识包容性。 综上所述,帮助学生建立音乐与人的情感联系、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应该说是基础音乐教育的最基本的目的。

F. 怎么上好音乐课

一、明确唱歌教学的三维目标:

音乐课重点是唱歌教学,要想成功的完成唱歌教学这一环节,应该突出三个方面:

1、我们把发展歌曲兴趣喜欢唱歌作为共同目标。

2、情感交流感受表达歌曲的情感,有感情有理解的唱歌。

3、学习音乐知识与技能感受歌曲的节奏、节拍及识谱发声等,知识和技能是手段。

二、会唱、唱好歌曲。

唱会歌曲,能正确的把歌曲的曲调,节奏,歌词掌握。唱好歌曲,就是要正确的理解,感受,体验歌曲的情感,正确表达歌曲的情感风格。创造性的表达歌曲,就是我们常说的对歌曲进行艺术处理。我们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先唱会歌曲再来进行艺术处理。

我们应该在唱歌曲的第一个音的时候就注意它的感情。歌曲的艺术创编要贯穿歌曲的始终,不要一味的根据歌词去创编,同时还要根据歌曲的旋律来对歌曲进行艺术创编,包括力度,速度,感情。学生每唱一次,老师都要提出不同的要求,让学生从歌曲的力度上,速度上,情感变化上分别进行讨论,进行体验。

三、听唱和视唱相结合。

从听唱法向视唱法过度,采用整体听唱和分句听唱。欣赏范唱是教学成功的关键,能给孩子一个整体的感受。当学生能完整的唱完一个乐句时再采用视唱法,激发学生对整个音乐的感受和对音乐学习兴趣。

四、歌词和曲谱交替进行。

在教学过程中,第一段先教歌词,第二段再要求学生唱歌谱,而且是带感情的唱歌谱,这样相互交替进行教学,不但让学生学会了歌曲,而且又培养了学生的识谱能力。

五、创编与拓展。

我们遇到拓展这一环节,大都是创编歌词,或者是人物的改变,千篇一律。我们为什么不能对歌曲的风格进行创编呢?比如我们这堂课所学的歌曲如果是属于民歌类,那么我们可以把它改编成号子,让学生进行讨论,来体验他们的不同之处。

也可以把它创编成山歌风格让大家进行讨论体验.体验回声的感觉,体验悠扬秀丽的感觉,体验豪放粗犷的感觉。当然这些大家都有他不同的处理方法。我们不寻求不主张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对歌曲进行创编或歌曲排练,而是要让学生主动性地、创造性的对歌曲进行创编处理的尝试,极力发散学生的个人思维,让拓展成为学生创造力施展的平台。

(6)小学音乐怎么能讲好扩展阅读:

音乐可以分为声乐和器乐两大类型,又可以粗略的分为古典音乐、民间音乐、原生态音乐、现代音乐(包括流行音乐)等。在艺术类型中,音乐具有抽象性,音乐从历史发展上可分为东方音乐和西方音乐。

东方以中国汉族音乐为首的中国古代理论基础是五声音阶,即宫、商、角、徵、羽,西方是以七声音阶为主。音乐让人赏心悦目,并为大家带来听觉的享受。音乐能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净化人们的心灵,树立崇高的理想。我们通过音乐来抒发我们的情感,使我们的很多情绪得到释放。

G. 如何上好小学一年级的音乐课

方法如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

兴趣是带有浓厚感情色彩的心理活动,只要对某个事物有兴趣,就会激发孩子们主动学习的热情。但兴趣不是天生的,它是环境的影响和教育的结果。教师要善于为学生设计特定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进入这种情景,才能激发孩子学习音乐的兴趣。

如在开学第一课,进音乐教室时,可以启发学生随音乐象小鸟一样快乐地飞进教室,还可以做出各种小鸟的造型等,让学生愉快地融入到音乐活动中。活动不仅能训练他们对音乐节奏的感觉,还能让学生在一开始上音乐课就感受到音乐课的气氛,激发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

二、抓好常规,有序地学 。

建立严密的、科学的、游戏化的课堂常规,能使师生达成良好的默契,让教学在热而不闹、活而不乱、收放自如的管理中进行。一年级的学生刚上小学,很多基本的教学常规都还不是很懂,因此在第一节音乐课上,就要让学生体会到上课是严肃活泼的、有秩序的,并采取鼓励性的措施规范学生活动。

让学生明白奖励的方式和守秩序得到的奖励:给守秩序的孩子奖励小红花,给累计小红花达到一定数量的学生奖励“音乐之星”奖章。在课上提出“看谁不干扰别人,将得到小红花”的办法,使学生迅速安静下来,进入课堂教学状态。

上课时又提出,“看谁回答问题,将得到小红花”的办法,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中。于是,学生乱插嘴的少了,关注学习的人多了,关注自己得到多少奖励的学生多了。在组织学生做音乐游戏和表演活动时,我先讲游戏规则,并让守纪律的小朋友先参加活动,还进行评选“最有礼貌的观众”活动等,用鼓励性的措施让学生体会到遵守课堂常规的好处,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以动促学,寓乐于学 。

一年级的学生年纪小,天生活泼,好玩好动,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他们对音乐的感受总是通过各种动作表现出来。因此我们可以根据他们好动、爱好游戏等心理特点,把音乐学习与游戏有机结合起来,将知识技能揉进各种有趣的游戏、表演活动中,让他们既动口、动手、动脚,也要动脑,快乐地进入音乐世界,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得音乐知识和技能,培养思维能力。

(7)小学音乐怎么能讲好扩展阅读:

音乐课应具备的好的条件:

1、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与学生共同去聆听音乐、感受音乐、体验音乐,在音乐中产生共鸣。

2、音乐教育的最终的目标和宗旨是培养具有审美修养的人,因此我们要重点培养学生鉴赏的能力,引导学生辨析何为经典而高尚的音乐,何为低俗而谄媚的音乐。

4、 教学内容的选材上,应给与学生多些具有审美价值的音乐作品,以培养学生对经典音乐的辨识能力。

5、音乐教学过程中,应轻技重美,少些技能性的训练,多些实践、创造和审美的能力体验,基本技能应在艺术的审美体验中有机地渗透。

H. 如何上好小学音乐欣赏课

音乐欣赏教学是音乐教学大纲规定的一项重要内容,是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开发儿童智力、陶冶儿童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培养儿童良好气质修养等方面都有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能够欣赏、懂得音乐,是审美修养的标志之一,离开这一点就谈不上完美的音乐教育”。然而,传统的欣赏课教学只是“讲讲”(简介作者生平及作品内容)、“听听”(单纯的听音乐)而已,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当然,上好小学音乐欣赏课有相当的难度。首先,音乐是表现情感的艺术,欣赏者必须用自己曾经历过的生活知识和感情去感知、体验所听到的音乐音响,可是小学生生活阅历浅,感情积累少,这是上好小学音乐欣赏课的一大难题。其次,音乐欣赏不仅需要生动、具体的感性体验,而且还需要准确、深刻的理性认识。也就是说,欣赏音乐,不仅需要形象思维能力,同时也需要抽象思维能力。可是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尚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抽象思维能力较差,这是上好小学音乐欣赏课的又一难题。认识困难是为了克服困难。只要我们在教学中采用一些适合小学生掌握的方法,音乐欣赏课是完全可以上好的,是可以达到唤起学生的美感共鸣,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提高音乐素养的目的的。笔者在多年的音乐教学实践中,作了一些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一、从具体到抽象
音乐作品可分为声乐和器乐两类。声乐作品有歌词,其音乐形象比较具体、明确,欣赏时教师稍加点拨,学生便可领会。因此低年级欣赏教学中,应从歌曲入手,如《劳动最光荣》、《铃儿响叮当》等。器乐作品由于没有文字的参与,音乐内容就比较抽象。在儿童初次欣赏器乐作品阶段,可以《龟兔赛跑》、《彼得与狼》等带解释词的音乐童话故事开始,以解释词作拐棍,帮助儿童理解;然后再欣赏直接模仿或近似模仿自然音响的作品,例如模仿钟声的《在钟表店里》、模仿鸟叫声的《百鸟朝凤》等。这两种直观性的听觉形象,儿童容易理解和接受。通过上述过渡,再逐步引导儿童欣赏纯音乐作品,就水到渠成,不为其难了。
二、由近及远
由于儿童的生活接触面小,脱离儿童生活实际的作品,儿童往往不易理解。欣赏时应从儿童的日常生活和他们所喜爱的、感兴趣的内容开始,逐步由近及远地扩展他们的视野。教学中,常以儿童歌曲入手,逐渐过渡到其他歌曲;由富于儿童情趣的器乐曲扩展到其他方面的器乐曲;由中国的音乐作品扩展到外国的音乐作品,使欣赏教学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看听动结合
借助视觉的直观来帮助听觉感知,有利于儿童对音乐形象的理解。例如欣赏柴可夫斯基的《小天鹅舞曲》时,可播放芭蕾舞剧《天鹅湖》让学生边听边看。这种视听结合的方法,对儿童感知舞曲的形象及情绪颇有裨益。
音乐的旋律和节奏都体现了一定的流动性。让儿童跟音乐边听边动,有利于儿童对音乐情绪的感受。例如在欣赏唢呐独奏曲《百鸟朝凤》、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时,应鼓励学生根据各自的理解自由地律动,允许他们摇头晃脑,模仿吹奏等动作,并随乐曲情绪变化作时大时小的摆动,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加深对乐曲的理解。
四、借助联想法创造意境诱发美感
贝多芬说:“当我作曲时,总是心理描着一幅图画,顺着那个轮廓前行。”可见,音乐作品是与一定的现实形态联系在一起,与人的生理、心理反映联系在一起的。在音乐欣赏中让学生投身其中,诱导他们通过心理活动设身处地地构思,以获得鲜明生动的意象联觉,这就是联想法。关键是让学生体验音乐作品所抒发的感情,并对作曲家描绘的“音画”展开想象和联想。例如在欣赏约翰·斯特劳斯的《春之声》圆舞曲后,教师可告诉学生:这是一首赞美春天的圆舞曲,乐曲把我们带到了充满春意的大自然中,你们一定对春天充满了美好的遐想,脑海中会呈现出怎样的情景呢?让学生自己展开想象回答,有的说:“我仿佛在郊外散步,温暖的阳光照在绿草地上,花儿在点头,鸟儿在歌唱……”;有的说:“我仿佛看到同学们迎着春天的朝阳,到学校去学习文化知识……”,他们把对大自然的热爱,对未来的憧憬与希望都表达出来了。大家的想象虽然不同,但又都符合作品标题的含义,都统一在作者塑造的音乐形象中,这就是联想产生的创造教育效果。
综上所述,小学音乐课的欣赏教学,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积极引导,寻求最恰当的教学途径,全面提高音乐素质,使学生具有对音乐的感受力、理解力、表现力。

I. 如何上好一节小学音乐课

如何上好一节小学音乐课
一、通过自然界丰富的音响世界,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与感受能力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音乐形象通过节奏、节拍、曲调、调式、调性、和声、曲式等音乐要素来塑造音乐所表达出的思想感情,通过人的听觉器官而引起各种各样的情感反应。因此,对音响的感受是一切音乐活动的基础,通过不同形式与手段对学生进行音乐感受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大千世界的音响有着丰富的表现力,如风雨声、雷电声、鸟鸣、狗吠、马嘶、狮吼、涛声、流水声、机器马达的轰鸣声、战场上的枪炮声、抑扬顿挫的叫卖声……作曲家们为表现这些丰富音响和自身感受而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来表现不同的音乐形象及情感,如《动物狂欢节》《雷电波尔卡》《骑兵进行曲》《十面埋伏》《野蜂飞舞》《百鸟朝凤》等中外名曲。教学中,有的音乐教师指导学生聆听这些作品,让学生感知音乐与大千世界的密切关系,感知大千世界丰富的音响和音乐所富有的特殊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打开想象的心窗,利用各种生活物品,自己动手制作模拟大千世界音响的“乐器”进行表演。在教师的启发、鼓励下,有的学生将塑料纸揉成团,放在掌心里揉搓,使其发出“刷刷刷”的声音,用来模拟潇潇细雨的声音;有的学生手握塑料饮料瓶发出“咔吧、咔吧”声,模拟雷声;有的拿来一节竹子做成竹哨,吹出美妙的鸟叫声;有的用空易拉罐装进沙粒,用胶布封口,代替沙罐摇出“沙沙”的节奏;还有学生用倒扣的小塑料桶或空蛋糕盒子来代替“架子鼓”敲击出不同的节奏;也有学生用碗或茶杯深浅不一地装上水,用筷子敲击出简单的乐句……这些信手拈来的普普通通的生活物品,被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赋予了新的概念,虽然简单、没有固定音高,但却在孩子们的音乐启蒙中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二、引导学生欣赏音乐,启发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音乐具有“有声无形”的艺术特点,人们对音乐内涵的感知比较抽象。但是,音乐的各种要素组合起来,所表现的内容、塑造的形象、表达的情绪,总是能被人们所感知,这就是音乐的魅力。在这一方面,有的教师充分利用音乐的各种表现手段,启发学生利用想象力将所听到的音乐用语言描述出来,同时也描述出了自己对音乐的感受。
课例:欣赏《种海菜》(小学)。
《种海菜》是电影纪录片《潜海姑娘》的主题音乐。影片描写秀丽的南海风光、奇特的海底世界以及一群潜海姑娘紧张而愉快的生活情景,展现了潜海姑娘的精神风貌和高尚情操。
为检验学生的音乐感知力,教师在不告诉学生音乐背景、曲名的情况下,让学生先用心聆听这段音乐,听一听音乐中描绘出什么景象,展现出什么样的意境。听完音乐后,教师提问:在听音乐的过程中,你的脑海中曾经浮现出什么样的景像和意境?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有大海、轮船、海鸥、大草原,有的说仿佛来到春天的田野里放风筝,还有的学生说看到了夜空里的星星和月亮……
接下来让学生翻开课本找到这一课,课本上有一幅儿童潜水的插图。教师介绍了音乐作品及作者之后,告诉学生这是电影的主题音乐,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音乐的感受,每人为这段音乐做一个标题。

学生兴致很高,除了意思重复或相近的,学生共为这段音乐“制作”了68个标题,其中与海有关的占95%。如:《遨游大海》《你好!大海》《海底世界多美丽》《五光十色海底世界》《海面上的海鸥》《海底世界真奇妙》;有一些标题极富想象力和诗意,如:《彩虹》《美丽的梦》《太阳下的跳跃》《我坐上了轮船》,等等。
教师对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贴切的语言表达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学生对老师给予的赞赏兴奋不已。这表明,只要细心引导,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是会得到发掘和提高的。同时,教师则需要尊重学生的纯真天性和独立感受,对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独特的审美体验给以鼓励。
三、结合各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
音乐、舞蹈、诗歌、绘画是文学艺术范畴中的几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它们各有其表现特征,但相互间又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在审美意义、表现手法方面有着许多相同之处,其目的是一致的。音乐、诗歌有声无形,而绘画、舞蹈则有形无声,它们相互结合后的表现形式更加完美。
课例:欣赏《乘着歌声的翅膀》
该作品原是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以德国诗人海涅的诗为歌词而创作的一首艺术歌曲,作品富有诗意,充满了自由幻想的浪漫色彩,后被改编成管弦乐作品。
课堂上先是播放这段音乐,在乐曲声中,教师饱含深情地朗诵了海涅的诗,并踏着音乐的节奏轻盈地跳起了华尔兹,让学生直观感受音乐舞蹈与诗歌融合一体的完美与和谐,在有声有形中加深了对音乐表现内容的理解。
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对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情绪和意境有了一定的理解。之后,挑选部分学生在教师带领下随着音乐即兴轻歌曼舞,有位女生还忘情地舞动起自己的纱巾,陶醉在美妙的音乐中。
在这次音乐活动中,教师给学生布置了一项课外作业:结合自己对音乐作品《乘着歌声的翅膀》的感受写一首小诗。有三分之二的学生完成了作业。随后,教师挑选出部分学生,在音乐课上伴随着音乐,朗诵他们自己创作的诗歌。他们用稚嫩的声音,朗诵他们稚嫩的作品,自豪和成就感写在脸上。一些没有交出作业的学生受到了强烈的感染,情不自禁地即兴创作,浓烈的艺术气氛弥漫在课堂上。
这情形印证了教育家卡亚尔所说的话:艺术感受体验总是要通过一种动态的而非静态的态度,无论是对艺术家本人还是对观赏者,我们不可能身处于艺术形式的王国中而不参与到这些形式的创造活动中去。这次观摩教学,令我们音乐系的学生感受到很大启发。一线任课教师形式新颖的音乐课,从某种意义上讲,较好地诠释了《音乐新课标》的基本内涵,做到了基础音乐教育应将对学生音乐感受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
在对学生音乐感受能力的培养上,我认为,以下几点值得总结和借鉴。
一是教育者应重视每一受教育的个体。作为教师,对学生的音乐启蒙教育要有耐心,要从学生对音乐的最初的感知水平开始,因势利导,循序渐进,不否定任何一个学生。
二是教师应善于启发,让每个学生都有一双“感知音乐的耳朵”。让学生学会欣赏,是培养学生听觉、感受音乐的前提。过去曾片面认为,中小学音乐课就是教一首新歌、识几个音符,音乐欣赏不是这个年龄段所能感受的。事实证明:只要不断启发,学生还是能够懂得欣赏音乐的。学会欣赏,将带给学生音乐感知的快乐,在这一点上,教师的循循善诱尤为重要。
三是教师要善于利用综合艺术,通过各种艺术门类来引导学生感受音乐。教师在课堂上用肢体语言帮助诠释音乐,其教学手段变音乐的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形象、直观、鲜活,极易带动和感染学生参与亲身体验并获得感受。
四是鼓励学生参与音乐的创作过程。艺术教育的目标并不是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艺术巨匠。挖掘学生的音乐潜质,鼓励学生参与音乐创作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过程的重要方面,音乐教师要善于对学生的音乐创造给以鼓励和奖赏。
五是音乐教师自身应具备较高的音乐素质及综合素质,要有与时俱进的教育新理念。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功底,还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知识,要有独创性和知识包容性。
综上所述,帮助学生建立音乐与人的情感联系、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应该说是基础音乐教育的最基本的目的。

阅读全文

与小学音乐怎么能讲好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爱情围墙歌词 浏览:230
道奇酷威广告背景音乐 浏览:106
比喻轻音乐之美的文字 浏览:542
小号音乐下载 浏览:578
歌曲专辑图下载地址 浏览:867
财神驾到歌曲mp3下载 浏览:734
琴歌指弹海阔天空吉他谱 浏览:355
下载mp4格式的音乐 浏览:352
电脑听音乐用什么 浏览:512
最好酷狗音乐播放器 浏览:502
信乐团队的假如简谱 浏览:243
平安酷狗音乐 浏览:760
佳人轻抚桃花mp3下载 浏览:453
infinite网易云音乐 浏览:844
岁月赵忠祥背景音乐 浏览:980
如何将电脑的歌体添加到苹果音乐 浏览:672
fade钢琴mp3 浏览:86
奔跑吧兄弟宋仲基背景音乐 浏览:806
成都彩虹小学音乐老师 浏览:496
凤凰传奇星光歌曲点评 浏览: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