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的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 通过平日教学,以及在外校听课的观察,我认为产生个体差异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1、学会家庭背景、智力基础差异较大。2、教师存在理念误区,默许分化现象。总认为个体差异是不可避免的自然现象,人为改变不了的。这想法,实际上就默许了差距,导致差异变大。3、教学内容多,为赶进度,就沿袭了老例备课上课,顾不上关照全体学生。4、备课忽略学情和差异,很少在备课时考虑本班的实际情况,也就忽略了个体差异。 改变这种现状,应才能够以下入手。 首先,在教学设计上要关注学生差异。《新课标》的理念之一就是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都受益。备课中,不仅要备教材教法,更重要的是备学生。因为一个班的学生虽然年龄层次、智力发展水平相当,但在这些共性之外,我们还必须看到每个个体都是独特的。所以作为教师既要注意学生的共同点,更要时十分关注、研究学生的特殊性,并根据这些确定学习目标,选择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读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 二,在教学过程中,考虑学生差异。教师在课堂上必须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虽然在教学设计上已经充分预想了学生的差异,但是,由于学习情境和学习过程的动态生成的特点,必然会有一些情况在预想之外。这就需要教师有一定的教学机智,根据学生差异的客观现实来组织教学,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教学方式的转变,有利于 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在学习方式上尊重学生差异。尊重学生独立思考,就要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不同的学习方法的出现。给与空间让学生畅所欲言,同时教师要认同各种想法,这样不同的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都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相应的发展。 四,依据学生差异设计练习。教师要设计有层次的练习,使不同水平学生都有是收获,这样才能使学生得到差异发展。考虑学生差异不是消极被动的适应学生差异,而要力求学生通过努力能完成,而不是带来更大的压力,使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曾强学习自信心。 五,承认学生差异,适度教学评价。评价学生不能单纯的以成绩喂指标,要多方面考查学生。包括知识技能的掌握、独立思考的能力、分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动手操作的能力等。评价中主张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的转变、重视学习过程和体验情况、重视方法和技能的掌握、重视学生之间交流与合作、重视动手实践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归根结底是重视学生各种素质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状况。对学生的评价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境而异。做出有针对性的、艺术性的评价,采取分层多维的评价方法,是促进学生差异发展的重要前提。这样才能将学生的个性发展,潜能激发。
⑵ 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一、 尊重生命个体差异,引导学生分层探索既然把学生看作一个生命个体,那么,生命之间必然存在众多差异。无视这些差异,即无视生命的存在。传统教学的一个重要缺憾,便是学生差异意识的失落,以至于教师盲目加重每一类学生的课业负担,使得面向全体的全面发展成了一句空话。鉴于这样的认识,数学课堂教学就首先应该承认并尊重每位学生的个别差异,体现新课标中的精神: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学不同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二、肯定生命内在潜力,鼓励学生放手研究。传统的课堂教学把学生看作一个单纯接受的容器。一方面,由于反复的进行机械接受与模仿训练,学生的负担日益加重;另一方面,由于是纯粹的接受,学生的主动性被严重压抑,因此,课堂教学的效率十分低下。久而久之,还形成了这样一种观念:教学就是教师讲授,学生接受;学生的知识就是教师给予的,学生自身没有任何潜力可言。这无疑是否定了学生作为生命的主体地位。现代教学论认为,每位学生都有潜力,教师的作用仅仅是激发这种潜力。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应力求突现学生生命的主体地位,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其内在的发展潜力,放手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三、展望学生发展的需求,培养学生的个体技能。以前的教学着眼点,除了知识的积累,就是技能的掌握。但仅仅这一些,就能满足时代对学生发展的要求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知识的积累、技能的掌握固然重要,但一味偏面的追求,只会过分的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而对其未来的发展却收效甚微。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学习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已成为当前极为推崇的教育理念。
⑶ 谈谈如何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更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现实教学过程设计中,根据所教学生的各种特点、现实生活环境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对学生的兴趣、知识基础、认识特点和智力水平等背景材料进行综合分析,作为安排学生学习活动和选择教学策略的依据,达到了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充分利用多种媒体——黑板、挂图、实物、幻灯、投影、视听光盘、计算机等教学媒体,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学生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相互配合、相互转换的规律,形成有张有弛、变而有序的教学节奏。通过恰当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通过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合作, 形成学生在基础和心理上对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的绝对或相对优势,从而使学生能够迅速、彻底、愉快的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并为学习新的内容开辟道路,指出途径。我们老师应根据学生认知心理特点及记忆规律,科学地实施课堂教学,让学生及时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才能改变这种状况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运用分层策略、保护学生兴趣策略,多加引导,指导学生学习,及时检测,当堂巩固,达到良好的效果。在教育中,我们既要向他们提出具体的、可行的要求,又不能奢望过高。总之,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充分关注学生诸方面的差异,尽可能照顾到每一个群体,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达到一种亢奋的状态。也就是说,我们的课堂必须“艺术化”,将课上得生动、活泼、有趣,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否则,就会顾此失彼,使一部分学生被遗弃到“未被关注区”,影响课堂整体效果。愿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能承认差异的客观存在,接纳学生的学习差异,尊重学生的学习差异,了解学生的学习差异,善于去发现种种差异,并根据学生的特点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设法缩小差异,超越差异,因材施教,实施个性化教学,“处方教学”,有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⑷ 教育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有哪些差异
人本生而各异,在多元社会中,我们需要不同能力、不同性格以及有不同喜好的人,在社会上扮演不同角色,各展所长。因此,从教育界的关注点出发,了解“学生个体差异”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无论我们承认接受与否,差异都是课堂教学中一种客观存在。
一、关注差异,一种宝贵的课程资源
我国正处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时期,课程资源的重要性也随着课改的深入而突显出来,学生个体差异是课程资源这一观点的提出是从学生的角度来研究和开发课程资源的。以学生为本关注差异,这不但符合个性化教育的要求,也符合新课改的理念,并且具有教学实践的现实可行性。我们要正视差异,并且认识到这种差异所蕴涵的对课程、教学的动力之源,就像水位差中蕴涵着水力资源,气压差中蕴涵着风力资源一样,学生个体差异也蕴涵着可供开发的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是有利于新课程的实施与生成的各种物质的和非物质的因素与条件。学生个体差异具有与教师、教材、教具等课程资源不同的性质,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学生个体差异具有素材性课程资源的特点
素材性课程资源包括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因素,其特点是作用于课程,并且能够成为课程的素材或来源。按照课程资源的功能,学生个体差异具有素材性课程资源的特点。建构主义的观点,学生可以通过个体差异进行过滤、对比、筛选,然后再加以同化或内化,成为自己所特有的,这时候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已经不完全是老师或课本上所教授的内容了,差异已经对学习产生新的影响及迁移。由此看来,学生个体差异可作为素材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发挥作用。
2.学生个体差异具有隐性课程资源的特点
根据存在方式,学生个体差异也具备隐性课程资源的特点。学生个体差异的作用方式具有间接性和隐蔽性,它们不能构成教育教学的直接内容,但是它们对教育教学活动的质量起着持久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某些差异以隐蔽的形式存在于学生通过各种媒体、各种学习资料、日常生活所建构的知识结构中,是一种看不见的重要的隐性课程资源。学生在这种隐性课程资源中学到的东西常常比在正规课程里学到的知识要多得多。所以,学生个体差异作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更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
3.从课程资源的载体形式来看学生个体差异
从课程资源的载体形式来看,学生个体差异既属于生命载体形式又分属于非生命载体形式。学生个体差异是一种主要以素材性课程资源所依存的物化表现形式,也就是说总是以一定的物化载体形式而表现出来的。能够提供课程素材的学生也可以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作为生命载体形式的课程资源具有内生性,即它可以能动地产生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教育价值。在现代信息社会,不少学生也具备了与他们的老师同步吸纳新知识的能力,作为这种具有内生性的课程资源的主要生命载体形式之一,他们自身创造性智慧的释放和创造性价值的实现,也会成为推动课程教学和改革不断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
二、尊重差异,形成正确的差异观
当前,在如何对待教学中学生个体差异问题上,根据各种观点的不同侧重,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四种差异观:一是适应观,这种观点假设在学习起点上、一般能力和各种特殊才能上均有很大差异,教学中要适应这种差异依据学生的能力倾向,施以相应的教学。持这种观点的人提倡采用能力分班,分流教学等措施,以减少同一班内学生间的差异程度。二是发展观,这种观点假设学生间的差异起因于不同的学习方法和个性特征,主张在课堂教学中不是要减少甚至消除学生间的差异,而是要注意并发展学生的个性。持有这种观点的人总运用异步学习等教学策略,来满足各个学生的需要。三是适应-发展观,这种观点介于上述两种观点之间,它强调所有的学生都应该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内获得最大限度的进步。这种观点在我国占主导地位,并依此展开了大量的分层递进教学。四是超越观,这种观点是许洁英在其博士论文中提出的,她认为“在承认差异存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前提下,超越个体差异,以最大限度地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即树立超越性教学观,就是我们努力的新方向”。
我们应该审视已有的差异观,借鉴其合理的地方,摈弃其缺点,建立“从差异出发,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合理运用差异,从开发资源的角度引导差异共享,满足学生不同的需求,实现学生的差异发展”的观念。这里的“开发”,既是一种正确的导引,又是一种必要的校正;既是一种激励,又是一种呵护;既是一种期盼,又是一种提升。开发差异,让每个学生在夯实基础全面发展的条件下,树立鲜明的个性旗帜,让每个学生在身体强健、心灵充盈的起点上实现自我的持续发展。
三、利用差异,让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
1.分析差异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基点
学生个体差异是教学的起点,也是课程得以顺利实施的前提。教学总是根据学生的已有水平进行,教学活动的根本目的就是促进每一个学生在原有水平之上获得应有的发展,一切有效的教学都必须建立在充分考虑学生原有差异的基础上。作为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前提,学生个体差异对于个体发展的意义主要体现在:
其次,影响着个体对外界影响的选择。外界影响并不是自发地进入个体的活动领域,而是个体依据不同能力和需要进行选择。
2.利用差异可以增加课堂活力,促进学生发展
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课堂可以提高教学效率。课堂教学的生机和活力可能来源于教师精湛高超的教学艺术,可能源于学生对教学活动的积极主动的参与,也可能源于引人入胜的教学内容,而学生丰富的差异性、独特性也是它的重要动力之源。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教学的活力取决于学生有无个性,正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丰富的差异性表现,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倘若学生是无特色、无特长、无思想、无个性、无差异的个体,那么,课堂教学就极易变得死气沉沉,缺乏生气。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改变对学生差异的认识和态度,不仅要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独特表现,而且要鼓励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利用差异来增加课堂的活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当这些差异在课堂上被展示出来,相互碰撞时,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真实的交流就发生了。课堂教学中学生之间的差异是一种合理性存在,是一种资源,利用得好,确实可以转化为学生个性发展的推动力量。
⑸ 如何处理好个体差异------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有效提高课堂效益求答案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有效提高课堂效益
焦作市修武县周庄中学王小民
有人说黄沙入海,找不到完全相同的两颗沙粒;绿叶如云,寻不到完全相同的一双叶片。这些自然现象都深刻地揭示了大千世界中的万物既具有多样性又存在着差异。学生群体由于先天的素质和后天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的不同,也存在着差异性和丰富性,真可谓人海茫茫,教海无边,既找不到两个完全相似的学生,也很难找到适合任何学生的教学方法,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很自然的想到:通过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来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
自孔子以来,便有提倡因材施教的方法,宋代朱熹在《论语》的注解中指出:孔子教人,各因其材。新的课程标准指出,物理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物理,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物理,不同的人在物理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而现行的教学方式为传统的平行分班,由于学生基础知识状况、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潜在能力、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等存在差异,接受教学信息的情况也就有所不同,而且一个班级里人数较多,如果按中等学生的水平授课,长期下来,必然一部分学生吃不饱,一部分学生吃不了,优生学习没动力,冒不了尖,后进生最基本的也掌握不了,给物理的学习带来困难,不能实现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重视个体差异,分层教学,培优扶差对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很大的意义。
一、从教学设计上关注学生差异
《新课标》的理念之一就是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都受益。备课中,不仅要备教材教法,更重要的是备学生。因为一个班的学生虽然年龄层次、智力发展水平相当,但在这些共性之外,我们还必须看到每个个体都是独特的。作为教师既要注意学生的共同点,更要十分关注、研究学生的特殊性,并根据这些确定学习目标,选择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水平,探寻适合不同学生学习发展的最近发展区,合理组织教学材料,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顺利实现知识、能力、情感的迁移。所以教师应在吃透教材、大纲的情况下,按照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设计好分层次教学的全过程。确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分清哪些属于共同目标,哪些属于层次目标。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还应有具体的要求,如对优等生要设计些灵活性和难度较大的问题,要求学生能深刻理解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对成绩中等的学生设计的问题应有点难度,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基本知识,灵活运用基本方法,发展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多给予指导,设计的问题可简单些,梯度缓一点,能掌握主要的知识,学习基本的方法,培养基本的能力。
二、从教学过程上考虑学生差异
荷兰物理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教师的作用就是如何使每一个学生达到尽可能高的水平。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采用:低起点,缓坡度,多层次立体化的弹性教学。为了能鼓励全体学生都能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充满生机,教师应将有思维难度的问题让优等生回答,简单的问题优待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适中的问题回答的机会让给成绩中等的学生学生,这样,每个层次的学生均等参与课堂活动,便于激活课堂。学生回答问题有困难时,教师再给他们以适当的引导。对成绩中等的学生、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深入了解他们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帮助他们解答疑难问题,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精神,让他们始终保持强烈的求知欲。对于优等生在教学中注意启发学生思考探索,领悟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并归纳出一般的规律与结论,再引导学生变更问题帮助学生进行变式探求。对优等生以放为主,放中有扶。突出教师的导,贵在指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进而向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
现代教育观认为,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互动、平等对话、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学中教师不能固守师道尊严,高高在上,应当与学生特别是有个性差异的学生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虽然,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已经充分预想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但是,由于学生学习情境和学习过程的动态生成的特点,必然会有一些情况在教师的预料之外。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不断培养自己的课堂教学机智,善于利用学生的这种个性差异,使学生的差异成为课堂教学的宝贵资源,教师善于利用这些鲜活的资源生成教学活动,真正赋予学生学习的主动权,和学生共同构建互相学习的平台,进行生成性教学。只有这样才能从心里真正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教学方式的转变,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从学习方式上尊重学生差异
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在学习中,每个学生都会运用自己的学习方式、方法来获取知识。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学习方法上的选择,尤其是注意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使他们通过自主选择享受到获取知识的乐趣,并从中学会取舍,学会总结和积累经验,从而提高自己的辨别能力和学习能力。同时,引导深处个性化学习,还能为物理教学活动提供丰富的、生成性的课程资源,通过学习过程的交流与互动,达到取长补短、思维碰撞、共同发展的目的。
四、从练习设计上依据学生差异
新课标倡导:人人学有价值的物理,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物理,不同的人在物理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设计练习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设计练习要有层次,要力求让所有的学生通过努力能完成练习,让学生感受到各自练习带来的愉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应有的发展。分层练习、作业的意义在于强化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成果,及时反馈、矫正,检测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把所理解的知识通过分层练习转化成技能,反馈教学信息,对各层学生进行补偿评价和发展训练,达到逐层落实目标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在备课时,针对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精心设计编排课堂练习、作业,或重组教科书中的练习、作业,或重新选编不同层次的练习、作业,设计不同题量、不同难度的练习、作业,供不同层次学生选择,题型应由易到难成阶梯形。在选编三个不同层次的练习、作业时,必须遵守基本要求一致,鼓励个体发展的原则。通俗点就是下要保底,上不封顶。在保证基本要求一致的前提下,习题综合与技巧分三个层次。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做基础性练习、作业;成绩中等的学生以基础性为主,同时配有少量略有提高的题目;优等生做基础练习、作业和有一定灵活性、综合性的题目。
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反馈,要及时指导。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尽可能当面评讲,发现问题及时改正,指导他们反复训练,真正掌握;成绩较好的学生可以采取抽查、提示引导。
五、从教学评价上承认学生差异
成功的教学评价与反馈是激励学生学习的有力手段。差异性评价不同于传统的横向比较,而是以不同标准来衡量各层次的学生,更多地注重各层次学生是否达到本层次的目标。为此,教师应做到对学困生采用表扬评价,寻找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中等生采用激励性评价,既点出不足又指出努力方向,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学优生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我。这样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为每个学生提供机会,让其创造属于自己的成功,体验收获,体验自信。激发了每个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增强他们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内驱力。
总之,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全面了解学生,充分关注学生的差异,尽可能照顾到每一个群体,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达到一种亢奋的状态。也就是说,我们的课堂必须艺术化,将课上得生动、活泼、有趣,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否则,就会顾此失彼,使一部分学生被遗弃到未被关注区,影响课堂整体效果。愿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能承认差异的客观存在,接纳孩子的学习差异,尊重孩子的学习差异,了解孩子的学习差异,善于去发现种种差异,并根据孩子的特点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设法缩小差异(必要时亦可扩大差异),超越差异,因材施教,实施个性化教学,处方教学,有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⑹ 如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学生发展
在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我们的做法是从两方面人手:一方面是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差异;另一方面是在评价的过程中体现个体的差异。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我们在做到了解和掌握学生的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以及个性的基础上,在教学教程中,根据教学内容,我们采取了体能分组法、技能分组法、友伴分组法、爱好分组法等组织形式,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练习效率。
体能分组法是指按学生个人身体的能力相近的那部分学生分为一组进行教学活动的分组方法。这种方法对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受益,起到保证作用。我们过去不论什么教学内容都习惯于按学生的自然排队分组,学生按身高依次排列,这样每组里学生身高的差距大,身体各方面的能力也有很大的差距。所以,过去在进行课堂教学练习时,经常给学生造成“吃不饱”和“吃不消”的现象。现在我们课堂上采取了体能分组等多种形式以后,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各尽所能,确保了每一个学生受益。
技能分组法:是指按学生对某一活动内容的学习,在掌握技术和活动能力相近的情况下分为一组,从事练习活动的分组方法。这种方法对学生在课堂上掌握和提高运动技术,提高运动能力方面,确保了每一个学生受益。过去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认知上的个体差异关注不够,在一节课上统一学生的练习内容,统一的动作,统一的教学重点、难点,这不符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所以我们把学生按技能分组,引导学生,切合实际地建构技能,这才能确保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发展。
爱好分组法是指按学生的个人爱好,把兴趣爱好相同的学生分为一组,进行活动的形式。这一分组有一个前提,即学生的爱好是在学校条件允许的前提下。这种分组能尽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同时也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了解学生喜爱“玩”什么,有多少种需求,按需求设计课程。
友伴分组法是指按学生之间的性格感情,友情相近的一些学生分为一组进行活动,练习的组织形式。这种分组对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起较大作用。
这些分组方法,要根据活动练习的内容来选择。比如,教学比赛,就不能采取体能分组。我们的实验证明,一方面没有任何一种分组形式,适用于所有活动内容;另一方面我们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体现个体差异,为了发挥评价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我们结合评价工作,充分的关注、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
我们过去习惯于在每学期某个单元教学结束后,对学生的技术或能力进行一次测试。以此作为学生的学科成绩,这样的终结性技术与技能的评价,忽视了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我们在实验中改革了评价方法,采取多元的评价手段,从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到活动中的情感投入,从学生的学习方法到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从学生的技术掌握情况到学生的活动能力进行综合性的评价,我们把评价的过程和结果,作为了解学生有关情况和促进发展的一种手段。并发挥评价的诊断功能和激励作用,为以后确立课程目标收集有利的依据。
具体作法。教师为每个学生建立一个学科成绩记录卡,卡片上设有体能成长记录栏,机能发展情况栏,技术能力提高程度栏,情感表现栏,身心适应能力栏等,中学阶段体育学习情况。在评价每个学生学年和学期的学科成绩的尺子。因为,只有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才能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评价要体现质和量的统一,评价的方式要做到过程与结果的统一,我们的做法是从开始到最后中学毕业,从每节课表现到每一个学期的成绩,整个过程进行跟踪评价。
⑺ 在教学中如何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
教学中如何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
一、不放弃每一位学生
有经验的老师都清楚,班里的学生哪怕是一年级的学生都知道自己在老师心目中的地位。教师的期望是怎样传给学生并被学生“领会”的呢?除了语言渠道之外,还有一条很重要的潜意识的途径,教师心理往往回不自觉地通过表情、手势、姿态等传递给学生。比如同是注视学生,对优秀学生教师目光往往流露出赞赏和期待;对待进生则往往包含着警告、批评、失望。又如教师的动作,对优秀生拍肩摸头,给予鼓励,对待进生则可能推推搡搡,因冷淡而造成厌弃,教师的这些体态语言背后的心理都会被学生觉察到。因此,教师仅仅做到避免对待进生漠不关心或苛求、训斥等做法是不够的,还应对学生怀有真诚的期望,在学生眼中,教师是最值得依赖的,教师一个充满赞赏的眼神,一个饱含爱意的动作,一句透着期盼的话语,都会燃起学生心中的希望。
二、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
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并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要对于这些学生进行及时鼓励,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产生困难或错误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在评价时,可以对这些学生采用“推迟判断”的做法。对于学有余力并对数学有兴趣的学生,教师要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材料和思维空间,指导他们阅读,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采用小组教学方式,关注差异,促进发展。在小组活动中,通过讨论、交流、使层次不同的学生能够取长补短。在小组教学中,教师要有一定的策略引导,使全体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避免出现少数反应灵敏,基础较好的学生积极主动,而反应较慢,基础薄弱的学生消极被动的局面。
我们在教学中只要能爱护和调动每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就能不断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三、 学会角色互换
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进行自我角色的变换,只有通过各种定位体验,教师才会切实感受到每一位学生(或某一群体学生)的实际需要。
1、做学生的“同学”。学生天真活泼,热情好奇,他们总希望教师是他们思想、志趣上的朋友,为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感情,倾听每个学生的心声,为学生保守私人秘密,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多与学生进行“心理位置交换”,以平等的态度待人处事。作为教师,对自己的行为要经常反省,反思一下自己有没有做得不恰当、不公正的地方,多与学生沟通,以真诚换真诚。
2、做学生的“学生”。古人云:“教学相长”。现在的学生见多识广,他们知道的有些方面老师可能都不了解,教师也应向学生学习,使学生对教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诚实好学精神油然而生敬意,有的学生还会为自己有资格做老师的“老师”而树立信心。
四、宽松的教育氛围
宽松的教育氛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和个性发展,有利于学生潜在能力的显现,教师要多为学生创设宽松的教育氛围,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允许不同意见的存在与争论,不搞一刀切,倡导一种宽松自主的氛围。
⑻ 如何处理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关系
面向全体学生体现了教育的公平和对每一位学生的关注,是所有学科教学的基本原则。所以,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必须努力使全体学生达到数学课程目标的基本要求,这既是数学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又是数学活动的落脚点。 但同时我们又必须正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的才能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我们必须认识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学生的经验差异、发展差异、性别差异、学习风格差异等,使学生在体中表现为多元化人格,形成了个体差异,出现差异并不可怕,面对客观事实我们要尊重差异。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关注学生的差异。 那么如何处理好它们二者之间的关系呢 ?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教师要留意观察学生学习的特点,为分层教学打基础。 教师可以通过谈心,家访,以及日常的教学活动来观察、、了解学生,弄清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知策略等方面的发展水平,以及学习行为,学习习惯、学习动机等方面的情况。这是实施“分层教学、分类指导”教学的基础。
二、针对差异,合理分层、搭配。 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进行合理分层、搭配。我们可以根据班级情况,把全班分成3个大组,A组由成绩优秀的学生组成,B组成绩中等的学生组成,C组成绩较差的学生组成,在每大组再分成3个平行小组,同小组间评比竞争,A组的3个小组对应帮扶C组的3个小组。
三、分层确定教学目标。 我们在备课时,可以根据学生的现实发展水平和发展能力,确定不同类型的学生应该达到的教学目标,并设计相应的教学流程。
四、分层教学,小组合作。 在教学活动中的问题情境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都要尽可能地让所有的学生参与,调动每一个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给每位学生提供发表意见的机会,形成有效的合作交流、师生互动的良好氛围。同时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并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要对这些学生进行及时鼓励,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耐心地引导他们产生困难或错误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取小组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通过讨论、交流、使层次不同的学生能够取长补短。在小组教学中,教师要有一定的策略引导,使全体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避免出现少数反应灵敏,基础较好的学生积极主动,而反应较慢,基础薄弱的学生消极被动的局面。
五、分层作业。 作业分为最低要求、一般要求、较高要求三个档次。对C组同学可以适当增加作业量,加强双基训练,使之得到充分的发展。对B组的同学注意作业的精炼和典型的选择,对A组同学可以放手,培养其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主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因而教师更加要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从面向全体到关注个体,最终实现教学优化。
⑼ 浅析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论文摘要:
我国正处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时期,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要承认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性,相互之间存在着差异,把学生个体差异作为一种宝贵的课程资源,我们要研究差异,尊重差异,利用差异。
人本生而各异,在多元社会中,我们需要不同能力、不同性格以及有不同喜好的人,在社会上扮演不同角色,各展所长。因此,从教育界的关注点出发,了解“学生个体差异”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无论我们承认接受与否,差异都是课堂教学中一种客观存在。
一、关注差异,一种宝贵的课程资源
我国正处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时期,课程资源的重要性也随着课改的深入而突显出来,学生个体差异是课程资源这一观点的提出是从学生的角度来研究和开发课程资源的。以学生为本关注差异,这不但符合个性化教育的要求,也符合新课改的理念,并且具有教学实践的现实可行性。我们要正视差异,并且认识到这种差异所蕴涵的对课程、教学的动力之源,就像水位差中蕴涵着水力资源,气压差中蕴涵着风力资源一样,学生个体差异也蕴涵着可供开发的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是有利于新课程的实施与生成的各种物质的和非物质的因素与条件。学生个体差异具有与教师、教材、教具等课程资源不同的性质,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学生个体差异具有素材性课程资源的特点
素材性课程资源包括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因素,其特点是作用于课程,并且能够成为课程的素材或来源。按照课程资源的功能,学生个体差异具有素材性课程资源的特点。建构主义的观点,学生可以通过个体差异进行过滤、对比、筛选,然后再加以同化或内化,成为自己所特有的,这时候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已经不完全是老师或课本上所教授的内容了,差异已经对学习产生新的影响及迁移。由此看来,学生个体差异可作为素材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发挥作用。
2.学生个体差异具有隐性课程资源的特点
根据存在方式,学生个体差异也具备隐性课程资源的特点。学生个体差异的作用方式具有间接性和隐蔽性,它们不能构成教育教学的直接内容,但是它们对教育教学活动的质量起着持久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某些差异以隐蔽的形式存在于学生通过各种媒体、各种学习资料、日常生活所建构的知识结构中,是一种看不见的重要的隐性课程资源。学生在这种隐性课程资源中学到的东西常常比在正规课程里学到的知识要多得多。所以,学生个体差异作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更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
3.从课程资源的载体形式来看学生个体差异
从课程资源的载体形式来看,学生个体差异既属于生命载体形式又分属于非生命载体形式。学生个体差异是一种主要以素材性课程资源所依存的物化表现形式,也就是说总是以一定的物化载体形式而表现出来的。能够提供课程素材的学生也可以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作为生命载体形式的课程资源具有内生性,即它可以能动地产生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教育价值。在现代信息社会,不少学生也具备了与他们的老师同步吸纳新知识的能力,作为这种具有内生性的课程资源的主要生命载体形式之一,他们自身创造性智慧的释放和创造性价值的实现,也会成为推动课程教学和改革不断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二、尊重差异,形成正确的差异观
当前,在如何对待教学中学生个体差异问题上,根据各种观点的不同侧重,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四种差异观:一是适应观,这种观点假设在学习起点上、一般能力和各种特殊才能上均有很大差异,教学中要适应这种差异依据学生的能力倾向,施以相应的教学。持这种观点的人提倡采用能力分班,分流教学等措施,以减少同一班内学生间的差异程度。二是发展观,这种观点假设学生间的差异起因于不同的学习方法和个性特征,主张在课堂教学中不是要减少甚至消除学生间的差异,而是要注意并发展学生的个性。持有这种观点的人总运用异步学习等教学策略,来满足各个学生的需要。三是适应-发展观,这种观点介于上述两种观点之间,它强调所有的学生都应该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内获得最大限度的进步。这种观点在我国占主导地位,并依此展开了大量的分层递进教学。四是超越观,这种观点是许洁英在其博士论文中提出的,她认为“在承认差异存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前提下,超越个体差异,以最大限度地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即树立超越性教学观,就是我们努力的新方向”。
我们应该审视已有的差异观,借鉴其合理的地方,摈弃其缺点,建立“从差异出发,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合理运用差异,从开发资源的角度引导差异共享,满足学生不同的需求,实现学生的差异发展”的观念。这里的“开发”,既是一种正确的导引,又是一种必要的校正;既是一种激励,又是一种呵护;既是一种期盼,又是一种提升。开发差异,让每个学生在夯实基础全面发展的条件下,树立鲜明的个性旗帜,让每个学生在身体强健、心灵充盈的起点上实现自我的持续发展。
三、利用差异,让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
1.分析差异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基点
学生个体差异是教学的起点,也是课程得以顺利实施的前提。教学总是根据学生的已有水平进行,教学活动的根本目的就是促进每一个学生在原有水平之上获得应有的发展,一切有效的教学都必须建立在充分考虑学生原有差异的基础上。作为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前提,学生个体差异对于个体发展的意义主要体现在:
其次,影响着个体对外界影响的选择。外界影响并不是自发地进入个体的活动领域,而是个体依据不同能力和需要进行选择。
2.利用差异可以增加课堂活力,促进学生发展
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课堂可以提高教学效率。课堂教学的生机和活力可能来源于教师精湛高超的教学艺术
,可能源于学生对教学活动的积极主动的参与,也可能源于引人入胜的教学内容,而学生丰富的差异性、独特性也是它的重要动力之源。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教学的活力取决于学生有无个性,正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丰富的差异性表现,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倘若学生是无特色、无特长、无思想、无个性、无差异的个体,那么,课堂教学就极易变得死气沉沉,缺乏生气。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改变对学生差异的认识和态度,不仅要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独特表现,而且要鼓励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利用差异来增加课堂的活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当这些差异在课堂上被展示出来,相互碰撞时,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真实的交流就发生了。课堂教学中学生之间的差异是一种合理性存在,是一种资源,利用得好,确实可以转化为学生个性发展的推动力量。
[1]华国栋.差异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许洁英.教学中学生个体差异研究——从适应到超越[D].兰州:兰州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8.
[3]韩华球.现代课堂教学中学生个别差异研究的特点和趋势[J].课程·教学研究,2000,(04).
[4]曾继耘.学生个体差异:研究方法与基本结构[J].课程·教材·教法,2006,(03).
[5]曾继耘.论差异共享的课堂教学策略[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7,(04).[6]程向阳,周鸿敏.论学生差异资源的教育学价值[J].理论探讨,20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