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幼儿园一日生活教育与执行应与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幼儿园一日作息制度的管理应该遵循其教育的基本规律,尤其应该考虑幼儿的年龄回特带特点。这就是说答,一日作息制度的管理应该遵循其基本的原则。一日作息制度的管理原则是幼儿园一日教育活动有效进行的指导思想。
(1)动态活动与静态活动的交替
(2)户内活动与户外活动的交替
(3)正规活动与非正规活动的交替
(4)集体活动与个体活动的交替
一日生活作息制度的合理性及其管理的有效性,取决于各类活动的交替安排的合理性。除此之外,还应该根据不同的季节和儿童的不同年龄,制定出不同的生活作息制度,以保证作息制度的科学性。在园所场地受到限制的情况下,还可以将作息制度在不同的时间段交叉使用,以保证作息制度的有效落实。
园所的日常教育工作需要通过一日作息安排将其固定下来,形成制度,作为园所常规教育工作的依据。一日作息制度不只是对日常的教育工作的内容进行时间上的简单安排,而是对儿童的发展需求和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方法的全面安排。一个合理的一日生活作息制度及其实施,能够保障儿童的教育权益,能够保证儿童受到系统的、全面的教育。为了确保园所一日生活作息制度的教育价值,在制订时应该注意处理好以下各种关系。
B. 如何合理安排幼儿园幼儿一日的生活
一日生活安排与组织的基本原则与策略
(一)一日生活安排与组织的基本原则
1. 创设温馨、安全、有序的环境
应该让幼儿在一日生活中感到愉快、温馨、安全、有序,这样,幼儿才愿意探究,主动、积极地开展学习和游戏。幼儿园环境包括在园幼儿直接生活与游戏的活动室环境和户外环境。
“温馨的”环境,要求教师一方面注重营造幼儿与同伴、教师间相互尊重、爱护、帮助的友好合作氛围,另一方面,要以积极的心态关心和了解每一个幼儿,主动与其交流,热情回应他们的不同需要。
“安全的”环境,要求教师同时保障幼儿园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的安全。其中,安全的物质环境体现在:凡是有幼儿进入的场所、场地都应有成人看护,保障其人身安全;保证活动室、户外活动场地和各种活动材料的清洁、卫生;保证幼儿所使用的各种材料、玩具、工具、器械等符合国家规定的安全标准,确保不存在任何安全隐患。安全的心理环境体现在:让幼儿在环境中按自己的兴趣、意愿和需要选择活动,自由地进行探索、交往和表达;允许幼儿以不违反生活常规的、自己的方式进行游戏和探究。
“有序的”环境,要求教师做到:制定幼儿能理解的并符合其特点的公共规则,如进入活动区的规则,以帮助他们有序地开展活动;环节过渡要自然、有序、安全;成人之间应相互配合,共同做好一日生活的组织和指导。
2. 常规安排应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1)常规安排应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幼儿园应根据本园实际情况和幼儿生理、心理发展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稳定的生活制度与常规,为此,应保证幼儿有规律地生活与游戏,避免幼儿因不必要的紧张、忙乱而产生失控感和不安全感;应相对稳定地执行幼儿园的作息制度,使每个幼儿知道每日日程的基本安排,形成初步的生活节奏感,为接下来的活动做好心理准备;应尽可能地减少环节转换。
(2)常规安排应具有相对的灵活性
一日生活安排在保持稳定性的同时,还应根据幼儿活动的实际情况(表现、进程、需求等)灵活调整。一方面,遇到特殊情况或需要可适当临时调整日程安排,但要事先告知幼儿,以使他们有心理准备,避免其情绪产生太大波动;另一方面,在具体的活动环节中,可根据幼儿的反应和表现适当地缩短或延长某个活动。
3. 幼儿的自由活动与教师组织的活动保持平衡
幼儿的自由活动和教师组织的活动是幼儿园的主要活动。其中,教师组织的活动应包括晨谈、教育活动、餐前/离园准备等活动。
两类活动在时间安排上应保持一定的平衡。这要求:要保证幼儿有足够的时间和场地进行自由游戏;教育活动尽可能地采用小组活动,让幼儿有充分的表达和表现机会,注意观察、了解每个幼儿的需要并积极做出回应;根据幼儿学习的特点和内容需要适量采用集体活动,并在活动中尽可能让幼儿主动探索和游戏。
(二)一日生活安排与组织的基本策略
1. 注重安排的整体效益
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是一个教育整体,一日生活中各类活动(入/离园、生活活动、自由游戏、教育活动、户外活动)的安排与组织应充分发挥活动间的互补作用,做到生活中学习、游戏中学习。为此,应树立一日生活安排的“效益观”和“整体观”。
(1)效益观
幼儿园教育的目的,决定了幼儿园一日生活不能完全等同于幼儿在家的生活。因此,幼儿园教育必须注重一日生活安排与组织的效益——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根本目的的实现)。相应地,教师的角色既不是母亲,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同伴,而是“以专业的眼光赋予学习者和学习以价值的人”。
(2)整体观
一日生活中各环节教育价值的充分发挥,取决于各环节有机配合的“合力”,即追求“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因此,一日生活的有效安排,应从“整体观”出发,有机地整合各个环节、各项活动,努力提高各项活动的整体成效;不应只注重每个活动环节的精细打磨(玉盘里的大、小珍珠),更应跳出细节,关注如何“串珠成链”,让一日生活迸发出整体的光彩。
2. 注重班级成人之间的默契配合
成人之间在一日生活安排与组织工作中的配合,体现了成人教育的一致性。成人之间的配合不当、不一致不仅会导致生活安排的无序,还不利于幼儿控制感和安全感的产生。
3. 帮助幼儿了解生活常规及其变化
如前所述,幼儿对稳定的一日生活常规的了解与熟悉,有助于其心理控制感和安全感的建立。在一日生活常规的建立与执行过程中,教师应注重赋予幼儿这个“小主人”以足够的“知情权”。为此,入园之初应花时间向幼儿介绍和讲解一日生活制度和常规,还应在常规调整和变化前告知幼儿。
4. 逐步引导幼儿学会自我安排
幼儿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人,这一理念体现在一日生活安排与组织工作中要求教师同样尊重幼儿的主体性,从外在规约向调动幼儿内驱力转变。为此,应帮助幼儿将生活制度和常规内化,引导其逐步从外在的控制与管理向有效的自我安排与管理转变,使其真正成为自己生活的掌控者。
一日生活各活动环节的具体安排与组织
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安排与组织除遵循以上基本原则与策略,还应当关注五类基本活动(入/离园、生活活动、自由游戏、教育活动、户外活动)自身的特殊性。由于活动类型不同,五类基本活动在具体的安排与组织上也有不同的要求。这里,我们着重对“自由游戏”和“教育活动”安排与组织的具体要求进行探讨。
(一)自由游戏的安排与组织
在幼儿园学习环境中,活动区(也称“区域”、“区角”)主要应被用于为幼儿的自由游戏——而不是教育活动——提供场所和条件。在活动区活动中,教师应允许幼儿按自己的兴趣、意愿或想法选择活动区、同伴及材料。
当把活动区交还给自由游戏之后,不少教师可能会担心:幼儿自由了,就失控了,他们会随意地做任何他们想做的事情,包括制造混乱、浪费时间;幼儿只会去重复做那些简单的事情,这样他们就永远也无法掌握幼儿园课程期望他们学会的。
当把活动区交还给自由游戏之后,教师该做什么呢?那就是——观察儿童。我们时常听到教师们抱怨“没时间观察孩子”,而当活动区真正还给自由游戏后,教师便有了足够的时间去观察儿童,了解儿童,并根据观察到的幼儿的表现和水平制定或调整教育活动计划,以增强课程的适宜性,有效促进幼儿发展。
(二)教育活动的安排与组织
1. 小组活动的组织策略
特别要强调的是,不能把小组活动简单地等同于“分组活动”,后者有可能只是“集体活动”在形式上的变化(更小的“集体”)。
安排与组织小组活动时,应注意:每次小组活动要有清晰的目标,提前准备好所有的活动材料;活动中提供运用多种感官进行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材料和工具;观察和了解幼儿如何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经验和方法,幼儿有困难时可针对其能力调整任务难度;鼓励幼儿与同伴相互学习、交流与合作。如,通过任务设计、材料选择来促进幼儿的合作学习;让幼儿自己把握活动的进程,独立地完成所承担的任务
2. 集体活动的组织策略
安排与组织集体活动时,应注意:活动内容和方法要符合大多数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活动场地的选择、幼儿座位的安排要灵活多样,材料的呈现要照顾到全体幼儿;活动中充分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尽量给幼儿表达、表现的机会;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反应(兴趣、情绪和需要),及时调整教学行为和活动时间的长短;活动过程中成人之间默契配合,关注幼儿的个体需要,并做出积极的回应。
C. 如何将幼儿园音乐教育渗透到幼儿一日生活各环节中
更多幼教相关知识:点击“中国幼儿教育网”即可进入
你可以找一篇论文《如何将音乐教学渗透在幼儿一日活动中》里面讲的非常清楚。
D. 如何对幼儿一日活动进行音乐管理
音乐就在幼儿的身边,幼儿每时每刻都离不开音乐,音乐不仅可以陶冶幼儿的情操和美好心灵,而且可以帮助幼儿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增强他们对于生活的热爱。同时还可以挖掘幼儿潜在的音乐素质和能力,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表现,有利于幼儿整体素质的健康发展。
幼儿离不开音乐,幼儿园教学更离不开音乐,那么如何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我将自己积累的一些经验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下。
一、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
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艺术领域―音乐部分)》中指出:创造机会和条件,支持幼儿自发的艺术表现和创造。为了创造更多的机会和条件,我不仅在课堂中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还将音乐贯穿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中,例如:吃饭前我播放优美轻柔的音乐,为幼儿创造舒适的进餐环境,使幼儿有良好的食欲。在区域活动中,我将幼儿平时自制的乐器投放进去,这样孩子在区域活动时间,就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乐器进行演奏和舞蹈动作创编;幼儿午休时我为他们播放摇篮曲,为幼儿营造一个睡眠环境,使他们更快进入梦乡。有一次,我播放《睡得甜甜》让幼儿听,没想到睡醒后好多幼儿都说做了美梦,而且有一部分孩子醒后还在哼唱呢。除了这些,我抓住幼儿爱玩的天性经常组织他们做一些音乐游戏,幼儿在活动中感受音乐。是呀,幼儿有了更多的时间、空间接触各种音乐是多么快乐啊,这样幼儿的身心才能达到健康成长,我们的音乐教育才有意义。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幼儿兴趣。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指出:在艺术活动中面向全体幼儿,要针对他们的不同特点和需要,让每个幼儿都得到美的熏陶和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教具,调动全体幼儿在音乐活动中的积极性。例如,在《走路》这节音乐活动中,我利用自制教具魔术板,以魔术贯穿本次活动,孩子的兴趣一下子就调动起来了。我出示魔术板神秘地对幼儿说:“变变变,变出什么来了?”这时孩子们连眼都不眨,全神贯注住,积极回答。之后我让幼儿学学魔术板里动物的样子,孩子们感兴趣极了。在《大树妈妈》活动中,我利用图谱教学,孩子们不仅感兴趣,而且很快记忆了歌曲内容,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在农场里》,我为孩子们准备了动物头饰和动物叫声,孩子们都戴上头饰表演着,教室里充满了欢乐和笑声。幼儿有了音乐的陪伴情绪高涨,身心愉悦,才能健康成长,我们的音乐教育才有意义。
二、在音乐教育中注重情与美的熏陶
教师要充分重视和渲染音乐中的情与美,促使幼儿用喜欢的方式表现自己,从而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例1:在教唱《小海军》这首歌时,我请幼儿模仿小海军开炮挺的动作,为了进一步引导孩子们体验小海军英勇、威风的形象,我还给幼儿播放海军视频,从而启发幼儿边听边创编动作来表达音乐中包含的情感,快结束时我问孩子:“假如你是小海军,当敌人来侵略咱们祖国时你会怎样?”“你会发明什么武器来战胜敌人?”孩子们积极回答,从他们的回答中我感受到他们对祖国的爱、对小海军的爱和保护祖国的强烈欲望。我还引导幼儿:“咱们要到敌人后方去怎么样去?”从而引导孩子学会轻声唱。我出示晚上的教具:“现在是什么时候?晚上了小海军要干什么?睡觉前要听什么样的歌曲?”从而引导孩子轻轻地、慢慢地唱《小海军》,将歌儿变成摇篮曲,从而体验一首歌的三种不同唱法。例2:在《国旗国旗红红的哩》中,我为孩子带来国旗,让孩子观察触摸,并给孩子讲国旗的故事,孩子们在了解的基础上再接触歌曲就会明白很多道理;还让孩子们观看视频升旗仪式,看后孩子们在唱这首歌时都是全身心地投入,眼里充满自豪的目光。由此可见,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充分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的音乐情感,做到以情传神,以情动人,声情并茂,感人至深,才能感受到音乐的情与美。
三、在音乐教育中注重多通道参与的应用
艺术活动是一种情感和创造性的活动,幼儿在艺术活动中应有愉悦感和个性化的表现。多通道参与法是音乐教育改革提出的一个重要原则,因此在对幼儿的音乐教育上我遵从这一原则,例如:在我的原创课《睡得甜甜》中,我尝试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利用多媒体、游戏、图谱让幼儿看一看、说一说、听一听、唱一唱、玩一玩、画一画,多通道参与,从而使整节活动更有趣味性、生动性和活泼性。在活动中我引导幼儿倾听歌曲,将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说出来,然后我就将相应的图谱贴在黑板上,然后让幼儿观察并演唱图谱,他们很快就记住了。我还让幼儿将自己的梦画出来,再唱给同伴听。通过这些活动,幼儿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胆体验歌唱、创作带来的快乐和成功,通过倾听,感受到了歌曲的强弱变化,通过认识图谱,幼儿的观察、记忆、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在创编中借助绘画表现出了自己的情感和体验,从而挖掘了幼儿自身潜在的音乐素质和能力,培养了幼儿对摇篮曲的爱好、对美的感受和表现,幼儿的身心得到了发展。多通道参与的应用可让幼儿在音乐教育中更全面的发展。
四、在音乐教育中注重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在未来的时代里更需要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人才。在教学中我为幼儿创设情境,培养幼儿的想象力。例如:在《马儿跑》律动时,我为幼儿准备老马和小马头饰,让孩子来表演,随着欢快的音乐我学着老马的口吻来激发“小马”跟我学奔跑,我富有感染力的话,使幼儿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好像自己真的成了一匹小马。我又创设种种情境,如快跑就是有紧急情况,要使劲跑,动作幅度大,音乐速度慢就是马儿跑累了,要边走边休息,动作幅度要小。孩子们如身临其境,表现得自然逼真。结合音乐节奏变化,幼儿在丰富的想象中表演,提高了音乐的感受力和表现力,同时想象力也在形成。在歌曲的创编中最能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在创编内容上要选择简单易学的歌,利用创编歌词来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在教学中我努力引导幼儿将歌曲改编成一首又一首新歌。例如在《我有小手》的教学中,孩子们将“我有小手拍拍拍”改成“我有小手捏捏捏”、“我有小手洗洗脸”,有的改成“我有小手帮帮你”,有的还改成“我有小手做好事”等等,孩子们变得兴趣盎然,连唱带动,将歌曲的内容表现得淋漓尽致。孩子们在自主活动氛围中感受到了创作带来的快乐,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总之,素质教育要求未来的人才必须具备更高的艺术修养,而音乐教育最能满足有艺术兴趣和潜力的幼儿的求知需求,锻炼他们的艺术能力,所以在大力提高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们更有理由去研究好音乐教育,实施好音乐教育。
E. 如何将音乐教学渗透在幼儿一日活动中
如何将音乐渗透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 浏河镇幼教中心明德幼儿园 殷静 摘要: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在《创设乡村幼稚园宣言》中特别强调:幼儿教育是人生的基础教育。他指出:“幼儿教育实为人生之基础,不可不趁早给他建立。儿童学者告诉我们,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这时期培养得好,以后只须稍加培养,自然成为社会优良的分子;倘若培养得不好,那么习惯成了不易改,倾向定了不易移,态度决了不易变。”而音乐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而不容轻视的影响。本文主要论述音乐对幼儿健康成长的作用以及如何将音乐渗透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 关键词:幼儿 音乐 音乐教育 生活 江总书记曾经说过:“素质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因为幼儿期能否接受高素质的教育,将决定其一生的发展,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富有人文内涵的艺术教育。西方有识之士认为音乐是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我的科学成就许多是受音乐的启发而得到的。”这说明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的特殊育人功能是其他教育无可比拟的。音乐教育对于塑造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幼儿整体的心理发展水平,使幼儿具有稳定而积极的情绪,坚强的意志和信心,良好的性格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来说有着独特的意义。所以说它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 音乐是美好的,音乐是快乐的,。音乐是和人的生命关系最为密切的一种艺术形式。音乐是门听觉艺术,幼儿对声音的强弱快慢,高低等抽象概念是不理解的,只有把音乐融于幼儿的生活和游戏活动中,幼儿才能轻松愉快的学习,音乐是一门表演艺术,要使幼儿感受各种表演手段,所表达的内容,单靠听觉是难以完成的,它必须让幼儿在实践中直接体现,感知音乐的力度、速度、节奏音色。 幼儿音乐教育的真正含义,根据幼儿生、心理发展特点对幼儿实施音乐教育,这样的幼儿音乐教育才能对幼儿素质的全面发展,对幼儿的成长发挥它应有的功能,才能真正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快乐地成长。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首先是培养人。”音乐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而不容轻视的影响。音乐教育可以使幼儿体验快乐,可以发展幼儿的情感、美感,还可以发展幼儿的感知觉,为其今后的健康生活及终生的艺术学习培植动力、奠定基础。 音乐可以防治疾病,音乐能使人身心健康,音乐赋予人聪明和智慧。在幼儿这一年龄层运用音乐,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除了作为对儿童的精神、生理、心理等方面疾患的防治与康复的手段之外,它还具有促进幼儿全面发育的巨大作用,特别是对幼儿大脑机能的发展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音乐可以使幼儿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优美悦耳的音乐能使人精神愉快,增强活力。据有关医学研究证明,人在愉快时,血液中可产生一种有利于健康的物质,它有促进血液循环、增强新陈代谢、促进消化、解除疲劳的作用。音乐中千变万化的旋律、节奏和速度,既能调节人体的功能,又能对大脑的边缘系统和脑平网状结构产生直接影响。它能让幼儿用身体动作来感受音乐情绪,即自由的摆动、走动或跳跃等,来达到创造合乎节律的动作,唤起幼儿天生的本能,培养人体极为重要的节奏感,建立身心的和谐感与动作的协调性,使听觉更加敏锐、感情更臻细腻,使幼儿更加活泼健康。另外,在音乐游戏和舞蹈这个群体活动中,也能更好地发展幼儿的空间方位感,如个体与个体的位置变化,组与组的队形变换。它可以让幼儿在活动中感受到音乐中的动与静,长与短,强与弱,体会音乐节奏的魅力,促进动作协调发展。 二、音乐能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音乐能促进幼儿大脑的正常发育,有利于大脑的全面发展。 音乐教育对促进幼儿脑细胞的增皮层的增厚、脑功能的完善具有重要的作用,些与儿童智力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在音乐活,各种声音及身体动作的信息输入大脑,增强脑神经元的刺激,这有利于各神经元之间的接通,形成神经通路;同时音乐能培养儿童动作的协调性和敏捷性,促进幼儿智力发展。动作是幼儿智发展的起点,曾经有人提出,训练孩子的手脚就是训练大脑,而手脚的训练在音乐活动中能够得到充分的施展:弹琴训练了手指的灵活性,舞蹈训练了全身的协调性。音乐中的唱歌、歌舞表演、音乐游戏等,都能促进幼儿动作的协调发展。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曾指出,人的大脑共有六种智能,其中第三种就是音乐智能,即能够感受韵律和音乐并进行创作。可见,音乐与智力本身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音乐教育可扩大幼儿的音乐视野,丰富感知能力,发展形象思维。幼儿能在音乐学习中获取多方面的知识。 三、音乐能培养幼儿良好的思想品德 任何思想品德教育如果没有情感的基础,只能成为空洞的说教,而音乐教育正好可以为德育打好情感基础。人在幼儿时期所接受的音乐教育,往往会作用于他的一生。一首短小的歌曲,往往有巨大的力量和深远的影响。歌曲《对不起,没关系》以轻快的节奏、浅显易懂的语言,让幼儿在边唱边表演中理解歌词的内涵,学会运用礼貌用语;《山羊踩痛小公鸡》让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懂得小朋友之间要互谅互让,友好相处;《李小多分果果》让幼儿体会到谦让能给别人带来快乐。音乐对幼儿心灵的影响往往是潜在的,但它的教育效果却是明显的,效应也是长期的。音乐是孩子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维生素",我们应针对幼儿喜情感、厌讲理,喜形象、厌抽象的特点,将德育寓于音乐教学中,真正达到以情感人,以情怡人的目的。 四、音乐可以培养幼儿的审美情感 音乐能使人产生美感,受到美的教育,也就是爱的教育,在培养人的高尚情感及审美趣味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使人感到生活的乐趣,更加热爱生活。如歌曲《国旗 国旗多美丽》能激发幼儿热爱祖国、热爱国旗的感情;《小海军》《哈达献给解放军》能激发幼儿热爱解放军的感情;《值日生歌》能培养幼儿热爱劳动的情感;《爱护小树苗》能培养幼儿爱护公共财物的思想感情等。 音乐在人们的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音乐对孩子的成长更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因此,家长和教师应该对幼儿从小进行良好的音乐教育,使幼儿在美好音乐的陪伴下健康成长。 因此,要正确认识到音乐对幼儿的促进作用,适时适当的运用好音乐。那么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要怎么做呢? 一、来园播放轻声悦耳的音乐,使幼儿入园就进入一个安静、舒适的音乐艺术环境,使幼儿的音乐天赋得以很好的发展,激起幼儿愉快的情感,主动参与活动、进行交往。例如:每天幼儿来园时我都会播放, New Age很多时与音乐治疗有关,不少New Age音乐说可以治病,其中主要推荐bandari“班得瑞”的音乐, “班得瑞”这个梦幻般的抒情演奏乐团,将属于瑞士的湖光山色,在音乐中予以唯美地具象,每一个音符,都代表层层压缩到内心里的感动。.例如:《安妮的仙境》、《春野》等,有时还会播放《清晨萨克斯》、《央视早间问候》、《晨歌》等音乐。这样的音乐孩子听后会觉得很安详,宁静。 二、教师进行教学时,要以幼儿喜爱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教学方法要生动、活泼,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变幼儿为主体,一切教学从感受入手,通过游戏的方法进行。用感受式、启发式、讨论式、即兴创作式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教学活动设计要体现一个“趣”字,教学方法多样,体现一个“活”字,因为教学方法得当可以“一波激起千层浪”,学习灵活恰当,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F. 浅谈幼儿园如何有效的开展音乐教育
音乐教育是幼儿园教育中很重要的一环,在幼儿园张开音乐教学活动主要是为了培养孩子体会音乐的魅力,进而建立整体的艺术修养。通过对音乐的启蒙学习,可以调节小朋友们的情绪,给予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有一点需要注意,由于每个孩子的拥有不同的特点,为了提升音乐教育整体品质,如何尽可能的让每一个孩子在音乐教学活动中都能够体会到音乐的魅力,是我们面里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依据幼儿生理和心理特点开展音乐教学活动
幼儿园的音乐教学活动属于启蒙阶段的音乐教育,教师应当依据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多选取一些形象生动的教学内容,并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以此来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游戏是幼儿非常喜欢的活动,他们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趣味性较强的活动中,因此,教师可以采用游戏活动的形式来开展音乐教学,使幼儿在音乐旋律的伴奏下,在动手、动脑、动口的游戏活动中学习音乐。同时,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来选择恰当的音乐游戏活动,如小班的孩子刚接触音乐,对音乐是什么尚无概念,喜欢简单明快的节奏和旋律,教师可以设计生动活泼的音乐游戏活动,如学习儿歌《走路》时,歌词的内容为:“小白兔走路跳跳跳,小鸭子走路摇摇摇,小乌龟走路爬爬爬,小花猫走路静悄悄。”教师可以让幼儿边唱边模仿这几种动物走路的方式,之后教师再出示其他动物的图片,让幼儿说一说这些动物是怎么走路的,并模仿出来。在这样的游戏活动中,幼儿都能积极参与其中,并主动发言和表演,在学会了儿歌的同时,也了解了一些生活常识。再如,教学中班儿歌《尾巴歌》时,歌词为:什么尾巴扁?什么尾巴弯?什么尾巴好像一把伞?鸭子尾巴扁,公鸡尾巴弯,松鼠尾巴好像一把伞。什么尾巴长?什么尾巴短?什么尾巴好像一把扇?猴子尾巴长,兔子尾巴短,孔雀尾巴好像一把扇。 教师可以通过猜谜语的游戏活动使幼儿了解不同动物的尾巴的形状,使他们在欢乐的游戏活动中了解这首儿歌的结构,记忆音乐的旋律,并为接下来的儿歌创编活动做好准备。
二、精心选取音乐教材
开展有效的幼儿音乐教学,非常重要的一步是选准音乐教材,即音乐教材既要有教育意义,又要具有趣味性,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材有趣味性才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幼儿园的教材中虽然选入了很多优秀的音乐作品,但是并不是每一首歌曲都适合幼儿的认知,有的歌曲太陈旧,有的歌词太复杂,有的歌曲内容与幼儿的生活没有太大的联系,这些都有可能影响幼儿对音乐作品的理解。那么什么样的音乐教材是适合幼儿的呢?我认为,只要是内容健康且幼儿感兴趣的,能为他们带来愉快情感体验的歌曲就是适合的教材。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幼儿音乐教学的内容,除了课本上一些优秀经典的儿歌外,还可以加入一些幼儿熟悉的流行歌曲、影视剧插曲等,如《隐形的翅膀》《外婆的澎湖湾》等,这些歌曲更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在幼儿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对这些歌曲的旋律和歌词进行适当的改编,变得更加朗朗上口、简单易学,以便使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音乐知识,提高审美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了解幼儿学习的难点,如符点音、顿音、音的跨度,以及唱歌时的感情,并能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的难点,所以幼儿教师应该有的放矢地为孩子们选择歌曲,使他们成为“与时俱进”的人。
三、通过音乐欣赏活动提高幼儿的鉴赏能力
音乐欣赏是人根据乐曲旋律的发展,进行形象思维的一种心理过程,是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幼儿尚不具备独立欣赏的能力,他们必须有赖于歌词的引导和教师的启迪,才能完成整个欣赏过程。在音乐教学中,我通常情况下会通过以下方式来引导幼儿欣赏音乐作品,以此来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
(一)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幼儿了解音乐
幼儿对事物的首次印象一般是比较深刻的,在首次给幼儿欣赏音乐作品时,教师一定应尽量使他们对音乐产生一种美好而深刻的印象,这个过程应能引起幼儿的兴趣,使幼儿想象活跃,情感上也有所触动。例如,在欣赏歌曲《啄木鸟》时,我要求幼儿闭目聆听音乐,并跟随教师有感情的配乐讲解,在脑中展现出一幕幕啄木鸟为果树治病,以及果树除虫后枝繁叶茂的美丽画面,使幼儿情不自禁地与音乐融为一体,更深地感受乐曲的旋律美及意境美。
(二)通过动作演示更好地表现音乐
如在欣赏圣桑的《动物狂欢节》这组乐曲时,我先提出要求,让孩子们只用动作,不许出声,听一至三遍音乐,之后我观察他们的反应,结果,有的孩子很快用动作表现出了乐曲中个别动物的动作。我抓住时机,鼓励幼儿随着乐曲中动物角色的变换,发挥想象,大胆地自编动作,使幼儿在边听边想边做的过程中感知音乐,表现音乐。
(三)通过图画更好地展现音乐
例如,在欣赏《嘀哩、嘀哩》这首曲子时,在孩子们理解歌曲的基础上,我鼓励他们大胆想象,运用画笔在纸上把关于春天的种种美妙景物展现出来,从而完成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
总而言之,培养幼儿的音乐素养,最主要的途径是幼儿园的音乐教学活动,但是,我们教师不应该把对幼儿的音乐教育局限在课堂中,应当引入到课外,甚至要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在课堂之外的地方多为幼儿创设音乐学习的环境,为他们提供更多表现和锻炼的机会,使他们在生活、学习、游戏、劳动中都有音乐的陪伴,进而使幼儿的身心在愉悦轻松的氛围中得到更好的发展和提高。
G. 如何合理计划幼儿园一日生活安排与实施才是最有利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呢
一日生活安排与组织的基本原则与策略 (一)一日生活安排与组织的基本原则 1. 创设温馨、安全、有序的环境 应该让幼儿在一日生活中感到愉快、温馨、安全、有序,这样,幼儿才愿意探究,主动、积极地开展学习和游戏。幼儿园环境包括在园幼儿直接生活与游戏的活动室环境和户外环境。 “温馨的”环境,要求教师一方面注重营造幼儿与同伴、教师间相互尊重、爱护、帮助的友好合作氛围,另一方面,要以积极的心态关心和了解每一个幼儿,主动与其交流,热情回应他们的不同需要。 “安全的”环境,要求教师同时保障幼儿园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的安全。其中,安全的物质环境体现在:凡是有幼儿进入的场所、场地都应有成人看护,保障其人身安全;保证活动室、户外活动场地和各种活动材料的清洁、卫生;保证幼儿所使用的各种材料、玩具、工具、器械等符合国家规定的安全标准,确保不存在任何安全隐患。安全的心理环境体现在:让幼儿在环境中按自己的兴趣、意愿和需要选择活动,自由地进行探索、交往和表达;允许幼儿以不违反生活常规的、自己的方式进行游戏和探究。 “有序的”环境,要求教师做到:制定幼儿能理解的并符合其特点的公共规则,如进入活动区的规则,以帮助他们有序地开展活动;环节过渡要自然、有序、安全;成人之间应相互配合,共同做好一日生活的组织和指导。 2. 常规安排应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1)常规安排应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幼儿园应根据本园实际情况和幼儿生理、心理发展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稳定的生活制度与常规,为此,应保证幼儿有规律地生活与游戏,避免幼儿因不必要的紧张、忙乱而产生失控感和不安全感;应相对稳定地执行幼儿园的作息制度,使每个幼儿知道每日日程的基本安排,形成初步的生活节奏感,为接下来的活动做好心理准备;应尽可能地减少环节转换。 (2)常规安排应具有相对的灵活性 一日生活安排在保持稳定性的同时,还应根据幼儿活动的实际情况(表现、进程、需求等)灵活调整。一方面,遇到特殊情况或需要可适当临时调整日程安排,但要事先告知幼儿,以使他们有心理准备,避免其情绪产生太大波动;另一方面,在具体的活动环节中,可根据幼儿的反应和表现适当地缩短或延长某个活动。 3. 幼儿的自由活动与教师组织的活动保持平衡 幼儿的自由活动和教师组织的活动是幼儿园的主要活动。其中,教师组织的活动应包括晨谈、教育活动、餐前/离园准备等活动。 两类活动在时间安排上应保持一定的平衡。这要求:要保证幼儿有足够的时间和场地进行自由游戏;教育活动尽可能地采用小组活动,让幼儿有充分的表达和表现机会,注意观察、了解每个幼儿的需要并积极做出回应;根据幼儿学习的特点和内容需要适量采用集体活动,并在活动中尽可能让幼儿主动探索和游戏。 (二)一日生活安排与组织的基本策略 1. 注重安排的整体效益 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是一个教育整体,一日生活中各类活动(入/离园、生活活动、自由游戏、教育活动、户外活动)的安排与组织应充分发挥活动间的互补作用,做到生活中学习、游戏中学习。为此,应树立一日生活安排的“效益观”和“整体观”。 (1)效益观 幼儿园教育的目的,决定了幼儿园一日生活不能完全等同于幼儿在家的生活。因此,幼儿园教育必须注重一日生活安排与组织的效益——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根本目的的实现)。相应地,教师的角色既不是母亲,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同伴,而是“以专业的眼光赋予学习者和学习以价值的人”。 (2)整体观 一日生活中各环节教育价值的充分发挥,取决于各环节有机配合的“合力”,即追求“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因此,一日生活的有效安排,应从“整体观”出发,有机地整合各个环节、各项活动,努力提高各项活动的整体成效;不应只注重每个活动环节的精细打磨(玉盘里的大、小珍珠),更应跳出细节,关注如何“串珠成链”,让一日生活迸发出整体的光彩。 2. 注重班级成人之间的默契配合 成人之间在一日生活安排与组织工作中的配合,体现了成人教育的一致性。成人之间的配合不当、不一致不仅会导致生活安排的无序,还不利于幼儿控制感和安全感的产生。 3. 帮助幼儿了解生活常规及其变化 如前所述,幼儿对稳定的一日生活常规的了解与熟悉,有助于其心理控制感和安全感的建立。在一日生活常规的建立与执行过程中,教师应注重赋予幼儿这个“小主人”以足够的“知情权”。为此,入园之初应花时间向幼儿介绍和讲解一日生活制度和常规,还应在常规调整和变化前告知幼儿。 4. 逐步引导幼儿学会自我安排 幼儿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人,这一理念体现在一日生活安排与组织工作中要求教师同样尊重幼儿的主体性,从外在规约向调动幼儿内驱力转变。为此,应帮助幼儿将生活制度和常规内化,引导其逐步从外在的控制与管理向有效的自我安排与管理转变,使其真正成为自己生活的掌控者。 一日生活各活动环节的具体安排与组织 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安排与组织除遵循以上基本原则与策略,还应当关注五类基本活动(入/离园、生活活动、自由游戏、教育活动、户外活动)自身的特殊性。由于活动类型不同,五类基本活动在具体的安排与组织上也有不同的要求。这里,我们着重对“自由游戏”和“教育活动”安排与组织的具体要求进行探讨。 (一)自由游戏的安排与组织 在幼儿园学习环境中,活动区(也称“区域”、“区角”)主要应被用于为幼儿的自由游戏——而不是教育活动——提供场所和条件。在活动区活动中,教师应允许幼儿按自己的兴趣、意愿或想法选择活动区、同伴及材料。 当把活动区交还给自由游戏之后,不少教师可能会担心:幼儿自由了,就失控了,他们会随意地做任何他们想做的事情,包括制造混乱、浪费时间;幼儿只会去重复做那些简单的事情,这样他们就永远也无法掌握幼儿园课程期望他们学会的。 当把活动区交还给自由游戏之后,教师该做什么呢?那就是——观察儿童。我们时常听到教师们抱怨“没时间观察孩子”,而当活动区真正还给自由游戏后,教师便有了足够的时间去观察儿童,了解儿童,并根据观察到的幼儿的表现和水平制定或调整教育活动计划,以增强课程的适宜性,有效促进幼儿发展。 (二)教育活动的安排与组织 1. 小组活动的组织策略 特别要强调的是,不能把小组活动简单地等同于“分组活动”,后者有可能只是“集体活动”在形式上的变化(更小的“集体”)。 安排与组织小组活动时,应注意:每次小组活动要有清晰的目标,提前准备好所有的活动材料;活动中提供运用多种感官进行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材料和工具;观察和了解幼儿如何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经验和方法,幼儿有困难时可针对其能力调整任务难度;鼓励幼儿与同伴相互学习、交流与合作。如,通过任务设计、材料选择来促进幼儿的合作学习;让幼儿自己把握活动的进程,独立地完成所承担的任务 2. 集体活动的组织策略 安排与组织集体活动时,应注意:活动内容和方法要符合大多数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活动场地的选择、幼儿座位的安排要灵活多样,材料的呈现要照顾到全体幼儿;活动中充分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尽量给幼儿表达、表现的机会;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反应(兴趣、情绪和需要),及时调整教学行为和活动时间的长短;活动过程中成人之间默契配合,关注幼儿的个体需要,并做出积极的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