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培养小学生对音乐鉴赏能力
在培养孩子们如何对音乐欣赏认知能力已颇有感触。首先,我们要有做好教学目标的制定专,其次,锻炼与培养学生的兴趣属,并自我评 价教学过程的实效性。再次,判断教学方法的选择,并且通过优化教学达到我们预期授课目的,最后,激发学生创新的思维要讲究策略,在如何提高我们的学生对音 乐的欣赏能力也循序渐进,切记不可急于求成,这样会给学生造成压力,从而对音乐产生逆反心理。
⑵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
如何在教学中复培养学生的音乐表制现能力
上音乐欣赏课。听听,看看优秀,专业人士的表演,听听歌剧更好。平时教师在教学中也应当适当的做作示范,语言、行为多些欧式风,当然上课时学生的模仿,示范也是很重要。看多了,日常生活中接触多,自己耳濡目染了。
平时的活动当然是不能少的了,排些话剧、音乐剧对声乐、表演都有帮助。
看看班上平时表现最积极的学生,让他组织,带领其他人排练,或者训练。。。当然老师平时的关心,关注也是特别重要。多些表杨!
⑶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音乐潜质
(一)节奏训练能够培养小学生良好乐感。
节奏是音乐的生命,小学生掌握准确的节奏和恰当的速度,才能更加深入生动的表达音乐,因此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节奏感很重要。当我们看现场演唱的时候,当歌手唱到歌曲的高潮动情处,台下的观众就会情不自禁的随之拍手舞之蹈之,真情实感发自内心的流露出来。小学生在听到一首歌曲或乐曲时,当情感产生共鸣时,也会情不自禁的拍手。音乐节奏和生活有密切联系,人们在生活中的多种行为动作(如走路、劳动、舞蹈、划船等等)所特有的节奏韵律,在乐曲中往往有所反映,例如舞曲、进行曲、摇篮曲、船歌等。当小学生听到这些乐曲时,就应用引导的方式来启发他们的想象力,如练习进行曲时,引导他们联想解放军的队列行进;练习摇篮曲时,让他们做拍洋娃娃睡觉的动作等等,这样他们就能够较快地掌握住乐曲的音乐形象,更好地表达音乐当中所反映出来的思想感情。
(二)节奏训练能够培养小学生音乐记忆力
音乐记忆力是指个体对音乐形象的识记、保持,再认和再现能力。例如在听记简单的节奏时,小学生首先感知的是声音,然后根据音符时值的长短,把听到的节奏准确的记录下来,再对听到的节奏进行回忆比对,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
(三)节奏训练培养小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当小学生听到他所喜欢的音乐时,就会跟着一起哼唱,即使唱不好也会投入很高的热情。也会自然地对音乐作出最初的、最直接的表情反应,使人情不自禁地跟着动起来。有趣的是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习惯,我国的儿童喜欢头部左右摇晃,澳大利亚的儿童喜欢上下晃动。因此,音乐是最具韵律感的艺术,旋律的起伏、节奏的张弛,对音乐的反应既是先天的也是可以培养的。奥尔夫主张八种节奏打法:双手拍掌、双手拍腿、左手拍左腿、右手拍右腿、左手拍右腿、右手拍左腿、跺左脚、跺右脚。小学生在课上进行节奏训练的时候还可以通过台前展示、分组合作等方式充分表现自己,展示自己的音乐表现力。
(四)节奏训练培养小学生的创造能力
美国教育家杜威在20世纪初就提出了培养创造性人才的主张。音乐在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方面具有非常特殊的作用。音乐由节奏、旋律、和声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的。其中,节奏是音乐的脉搏,是音乐的基础和动机,音乐通过节奏来呈现它的生命与存在。节奏的训练可以促进左脑的发育。对小学生左右脑的平衡发育起到作用。最终对小学生创造意识的产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任何可以发出声响的物质都可以作为节奏训练的载体,教学中将语言和动作结合起来进行节奏训练。
培养小学生节奏感,激发其自主创造即兴节奏的兴趣。如:进行节奏填空练习,老师写出未完成的节奏,小学生即兴为空缺的小节填充节奏。小学生用即兴的音符边读边拍出节奏等等,运用一些生动多变的教学形式,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生们就完成了节奏训练的练习,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学生们会主动进行一些即兴创作,他们的乐感和创造能力会在不知不觉中产生、发展并不断进步。
(五)节奏训练培养小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小学生在学唱歌曲之前将零散在乐曲中的节奏进行系统化训练,把简单的节奏趣味化、复杂的节奏直观化。节奏训练的特点是:明快、活泼、有趣,我们可以将枯燥的节奏运用在多样化的节奏训练中,转变训练方式。变成学生或师生之间拍拍手、跺跺脚的练习形式。这样可以激发不同程度的小学生都能有兴趣的积极练习,提高练习的效率。通过趣味多样的节奏练习,不仅可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 节奏训练的方法步骤:
(一)建立恒拍意识
在视唱的过程中建立恒拍意识很重要。因为音乐是听觉艺术,听觉在音乐活动中占有非常特殊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1. 均匀地敲出每一个拍点
音乐的速度与音乐的形象关系非常密切。我们在歌谱中也会经常发现一些速度标记,如中速、中速稍快、快速等等。刚开始练习的时候可以采用中速,不要太快或者太慢。学生先是和着老师的速度拍击,然后听着音乐拍击,这时难度肯定要加大,因为每首歌曲音乐音乐情绪的不同,音乐的速度也是不同的。刚开始老师可以带着小学生一起做,小学生能够熟练的掌握之后,老师可以带1-2小节,之后学生自己独立完成。
2.走恒拍
学生听着音乐按照歌曲节拍原地踏步。这个教学活动一举两得,一是可以让小学生进一步的熟悉歌曲,又训练了小学生走恒拍的能力。稳定的恒拍及音乐节拍感是音乐节奏感急用速度表新音乐的能力的基础。
学生用手拍恒拍或者用脚走恒拍都要求小学生认真、仔细地聆听音乐并努力控制自己的速度,以便合上音乐中的拍子。
(二)识读节奏
节奏是音乐的灵魂、骨骼,是读谱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生字掌握音、形、义、读、写、说、运用。识读节奏要让小学生认识、记牢音符的形状、名称、实际时值及实际音响效果,要能在唱歌、视唱、听音、创编、演奏中运用。
在音乐教学中对小学生节奏训练时不能着急,从简到难,循序渐进,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多种学习方式,设计多样的教学活动。
1.识读节奏从简单入手
常用的节奏很简单,但是很重要。只有简单的节奏练好了,复杂的节奏就容易了。最简单的节奏是一拍一音,即四分音符的节奏。一拍一音的具体训练方法是手敲拍子的同时读“da”字。”“da”字要和敲击拍子同时发出,不能有先后早晚,这就是一拍的开始。收拍的同时一刹那“da”字结束。谱例:
做练习时因为是两个小节,很短,要求小学生一口气唱完,中间不要唤起。用耳朵倾听,拍子拍的是否均匀,前后两个半拍是否均匀。拍手时指尖向上,要严肃,拍得整齐,班或组速度保持一致,不要随意。刚开始一定要严格要求,这对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很重要。小学生在做节奏训练时不仅要听清自己的节奏,还要关注他人,学会聆听与合作。 开始用中速练习,基本掌握之后就可用快速或者再慢的速度练习。
练习完一拍一音的四分音符,就可以练习均等的一拍两音,即八分音符的节奏,也就是前半拍一个音后半拍一个音。这也是2:1基本关系的具体体现。谱例:
练习方法及过程同前一拍一音。
一拍两音练好之后,就可以用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节奏编排不同的节奏进行训练。
谱例:
小学生受惯性思维的影响,刚开始可能会把一拍两音的节奏读成一拍一音的节奏,老师要积极引导让学生认真听范读认真看谱例。在节奏训练的时候一定要让小学生养成认真看谱例的好习惯,因为有些小学生一是随意性强,不看谱例瞎读,再有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即使看着黑板也可能出现错误,需要老师指读。
小学生在练习一拍两音即二分音符的时候也容易出现错误:一是读的两拍的时值不足,可能就读一拍的时值或者一拍半的时值。二是不匀速,第二拍拍得早,总想着够两拍就行了。
2.设计多种音乐教学活动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
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乐趣,参与各种音乐活动,表达个人的情感。要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与发展不同个性的因材施教有机结合起来,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小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小学生在读节奏的时候,总是反复的“dadadada”时间长了肯定会感到枯燥无味,视觉听觉疲惫。这时教师就要设计多种音乐教学活动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
⑷ 如何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在以往的音乐教学中,常常出现这样的现象:低年级学生在音乐活动中喜欢表演,但他们给人的感觉往往“没有表演”,即动作单调、表情单一,缺乏表演意识,没有表现力,更谈不上感染观(听)众。究其原因:有心理方面的,如在众人面前表演心里发慌,胆小放不开;有观念意识方面的,如怕表演不好,别人笑话;也许更多的是知识能力方面的,如对作品不理解,无感受,或表演技能未达到相当的程度等。
在音乐活动中,如何帮助广大学生克服以上的心理、能力障碍,培养学生自信的演唱及有情绪地参与综合性艺术表演活动,发展学生的表演潜能甚至创造性潜能呢?我认为可以结合教师的示范、启发,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感受表现音乐内容。在整个音乐教育过程中,教师的示范对学生来讲是一种形象的感性的认识活动。然而,更重要的还是学生自身的音乐实践活动,才能将感性的认识变为内心趋动,上升为理性的本能,使学生在活动中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情感的陶冶。我们知道,音乐表现力的形成与发展,对音乐实践活动有着绝对的依赖性。而实践活动是形成和发展音乐表现力的重要前提。依据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创设条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活动,增强学生的音乐表现意识,提高其音乐表现力。
一、歌词朗诵。
在学唱歌词过程中,朗诵歌词对于学生来讲是比较具体,较易把握的技能。这里可将语文学科中“读”的因素渗透到音乐中来。在此环节中,可先请学生自己读,他们往往会平淡地念过去,然后教师用饱满的情绪,富有感染力的声音和表情、体态“朗诵”,使之在学生心灵中形成鲜明对比,产生感染和共鸣,从而激发起学生对作品的浓厚兴趣,产生学习和表现的欲望。之后,可适当安排一段朗诵表演时间,让学生(特别是平时不太善于表演的)能有机会充分展示自己的朗诵表演才能。这样通过有感情地朗诵歌词感受歌曲的意境,那么在学唱歌曲时学生自然用歌声流露出作品所蕴含的美。
二、演唱。
唱,是学生最易于接受和乐于参与的表现形式。如何使学生在“唱”中受到美的熏陶,进而得到心灵的滋养,提高其表现力呢?据观察,许多同学唱歌都会不自然地喊唱,甚至有时提出了“不许喊唱”的要求,但有的学生仍然直着脖子,闭着眼睛“喊”,到头来自己喊了些什么,唱了些什么他都不知道。还有就是和尚念经似的毫无表情,毫无生气地“念唱”。究其原因,都是对作品不理解,没有感受所致。对此,教师首先从姿势、气息、发声方法等技能方面去纠正不良的歌唱习惯。其次,还需要教师声情并茂地范唱表达出作品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对作品有所感受、理解。从而产生表现作品的欲望。在此基础上教师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启发学生去亲身感受、理解作品的美,用歌声来表现对作品的感情。
三、创作。
小学生的音乐创作是一种发散思维活动。在音乐教学中,处处都有发挥学生创造性的机会,要启发学生创造性地进行艺术表现,不要用“标准答案”去束缚学生,如果这样,学生对作品的表现会很死板。(1)
创编歌词方面:按歌曲的旋律,在老师的示范指导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历创编新的歌词并演唱给大家听赏。如歌曲《好朋友》,学生通过回忆与好朋友在一起愉快的情景,创编出许多不同的歌词“一起拍球笑嘻嘻”、“一起秋游真开心”。。。。。。学生在演唱这些歌词时,脸上自然流露出喜悦心情。
(2)
创编舞蹈动作方面:在活动中,学生往往会根据音乐内容或形象做出简单一致的动作。为了使学生的动作更加丰富、形象,具有表现力,我在活动中对于学生稚嫩、不够完美的不同动作给予肯定,并通过比较,评选出优美的动作引导学生一起进行表演。
四、文娱表演。
在“六一”、“元旦”等节日庆祝活动和少先队活动中,一般都要开展文娱节目表演。在班内应鼓励学生人人积极参与活动。学生在节目排练过程中,通过与同伴的合作,其音乐表现力也能得到锻炼、增强。
当然,所有这些音乐实践活动,教师应让学生自己参与评论。在评论中,学生之间平等、坦率、融洽、自由,对以前不太明白的某些概念在评论中进一步明确。知道谁表演得好,好在哪里;谁表演得不好,差在哪里。这样就会取长补短,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有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音乐表现力的过程,也是提高学生素质能力的过程。这对推进素质教育,适应当前教育的发展趋势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⑸ 在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
看孩子的年龄。抄
上上音乐欣赏课。听听,看看优秀,专业人士的表演,听听歌剧更好。平时教师在教学中也应当适当的做作示范,语言、行为多些欧式风,当然上课时学生的模仿,示范也是很重要。看多了,日常生活中接触多,自己耳濡目染了。
平时的活动当然是不能少的了,排些话剧、音乐剧对声乐、表演都有帮助。
看看班上平时表现最积极的学生,让他组织,带领其他人排练,或者训练。。。当然老师平时的关心,关注也是特别重要。多些表杨!
⑹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对音乐的感受与表现能力
音乐做为人类的“第二语言”有别于其它学科,音乐中蕴含着道德哲理和丰富的情感体验,它是通过音 符、旋律、节奏来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没有一定的感受 力,就无法理解作品的主题。因此,音乐能开发人的智力,能开发人的感知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和创造力。人类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哪一项不需要创造?没有创造,社会就无法前进。但是,没有想象就根本谈不上创造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对儿童进行音乐早期教育是开发儿童智能的有效手段之一。因此,要培养和训练学生 听音乐的能力,关健是要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由浅人深、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地训练学生对育乐的感受力和想象力。在教学中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灵活运用多种愉快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受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
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素质教育乃是小学音乐教育的理想价值观。因此课堂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包括那些对音乐并不敏感或兴趣不浓的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从中受益,都能得到发挥潜能的机会,也都能从中得到生活的乐趣和美的享受。所以音乐课必须改变那种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提倡以学生为中心,以参与艺术实践和探索研究为手段,以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为目标的新型教学模式。
音乐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完善学生的个性。学生的音乐能力会因为先天的遗传因素和后天的教育条件不同而形成巨大的差异。因而其音乐兴趣、音乐潜能、音乐生活的方式也会有所不同。一切音乐教学活动都不应该强求一致,应该允许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允许学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允许学生有个性化的独立见解。基于此,音乐课的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同时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启发学生表现美,激发唱歌兴趣和听赏中的想象
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音乐家、舞蹈家,而是要让学生在有趣的音乐活动中陶冶性情和品格,因此,首先要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听赏教学是低年级音乐课中一个比较重要的教学内容方法。它是一个以听觉的感知和想象相结合的特殊认识过程。很多教师因为面对的是低年级学生,所以教学中往往注重于“听”,而忽略了“赏”,更少于让学生主动去“想”。这对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是不利的。
首先,我们在让学生听赏一首歌曲时,要让学生感受到它的情绪,是热烈奔放的,还是抒情优美的;是欢快喜悦的,还是缓慢忧伤的,等等。其次要通过对歌曲背景、作者、节奏特点、旋律风格及歌词涵义等的介绍,使学生对听赏内容有大致的了解,从而加深对歌曲情感的理解。同样,欣赏一部音乐作品,更需要将视觉、听觉、动作与想象相结合来理解和感受音乐。例如,在给一年级新生上第一堂音乐课时,只有不及 1/4 的学生能跟着老师唱唱、听听,而且注意力也不能持 久,于是我就试着弹一些曲子,唱一些歌曲,观察学生 们喜欢什么,然后选择一些既丰富多彩,又易于被学生 理解的内容由浅人深让他们欣赏,且篇幅短小,乐曲所 运用的各种表现手法也由简到繁,作品的形式和内容 也由易到难,再根据低年级的歌曲一般来说都比较轻 松活泼,且生动形象这一特点,要求学生们展开丰富的 想象力,要求他们尽可能做到每唱一首歌,眼前就有一 幅关于这首歌的图画。
在教唱《小雨沙沙》这一课时,当学生学会之后,我就问:“你们觉得这首歌应该怎样来唱会更好?”学生简短的讨论之后就开始发表自己的意见,有的说下雨的声音是很轻的,所以“沙沙沙”应该是轻唱;有的说种子说话我们是听不见的,也应该轻唱; 对于这些话,我都给予充分的肯定,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见来演唱一遍,效果果然很好。对于自己“二度创作”出来的“作品”,学生唱得十分的投入。我想这样的想象对于帮助学生理解歌曲、唱好歌曲是十分有益的。
三、唱、打、念、吹的结合,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为了使全体学生亲自体验并参与其中,我利用奥尔夫愉快教学法中高年级学生进行唱、打、念、吹结合的方法,如在训练《母鸡叫格格》这条练习曲时,我先让学生用学过的音乐知识观察分析,找出节奏规律作练习铺垫;然后分声部进行视唱练习,待唱熟练流畅后进行二部合唱,最后进行竖笛合奏练习。第一组自唱旋律,第二组用竖笛吹旋律,第三组念节奏做动作,第四组用打击乐器配合敲节奏,这样各种声响重新组合,创造出了种美妙的合奏效果。也让学生明白美是可以自己创造的,并体会到团结合作的伟大力量,并从中体会到创美的惊喜。每个学生都亲自参与了这样的实践,他们配合默契,如临其境,增长了音乐知识,同时也滋育了对音乐的喜爱之情,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从而使他们创造美、表现美、感受美的能力又向前迈进了一步,对今后学习音乐创作打下了一定基础。
四、与其他学科相融合,引导学生表演,增强学习兴趣
新课改提倡学科综合,强调音乐与其他姊妹艺术的融合。在教学中,我做了大量尝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特别是对与音乐关系密切的美术学科的引入,达到了“画中有色、声中有画”的效果,进而达到活跃气氛,愉悦身心,陶冶情趣,诱发灵感,发展智力的目的。
表演与音乐是紧密联系的,表演是教学中倍受学生喜爱的内容之一。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孩子们特别喜欢表演,每学一首歌曲,我都根据歌词内容启发他们进行律动或表演,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歌曲,记忆歌词。让学生在不同的音乐中,在广阔的音乐舞台上展示自己。如。在游戏中为学生开辟一块自由表现的舞台,为学生播放喜欢的音乐,学生就会在这片舞台上自由自在的表现自己。在启发学生表演时,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表演能力,加深了学生对歌曲的理解,而且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音乐的表现手法还有很多,唱歌、朗诵、绘画、舞蹈等。音乐欣赏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和兴趣,针对不同的音乐选择不同的表现方法。从而更好的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我们要不断提高学生的兴趣,在音乐教学中溶入深厚的感情,通过音乐的艺术形象激发学生的美感,让他们喜爱音乐溶入音乐,让我们共同探索,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特有功能,促进低年级学生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