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音乐教学 > 小学生的音乐课心理状况

小学生的音乐课心理状况

发布时间:2021-03-04 09:33:25

『壹』 小学生心理特点有哪些

1.小学生心理特点 小学生的生理发育特点是大脑结构与机能得到突出的发展,神经系统也进一步完善,这时期是儿童增长知识的重要阶段,小学生的感知觉(包括听觉、视觉等)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小学生的无意记忆仍占主导地位,有意记忆逐年增强,小学低年级儿童擅长具体形象记忆,高年级时抽象记比得到广发展,小学生仍然是无意注意占手导地位,有意注意逐渐完善、小学生的思维方式外始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其想象力随年龄增长日渐丰富。小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的内容包括荣誉感、羞耻感、责任感、义务感、集体主义情感思同主义情感等方面。小学生的情绪表现形式从外显转向内隐。2.小学生学习音乐的心理特点 小学生的认识发展处于具体运算阶段,此阶段儿童的注意力与活动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叶朗论述了小学生审美心理的发展特点:79岁的儿童处在写实阶段的高峰,他们对任何艺术作品都以像和不像的刻板标准来评价;直到913岁,他们才能逐步学会以审美的态度来对待艺术作品,外形成对风格、表现性等审美特性的知觉敏感性。 小学生对待老师的提问,一般与幼儿保持同样的态度。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审美态度处于写实阶段,他们评价音乐作风的标淮是音乐作品所刻画的艺术形象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形象是否相像:从小学中年级开始,是音乐审美态度正式形成与发展的时期、由其是随着个性的发展,他们开始对音乐作品表现出真正的审美态度。 舒持一戴森和加布里埃尔论述的小学生音乐能力发展的年龄阶段性特点是:78岁,有鉴常协和与不协和之和音的能力:89岁,在歌唱及演奏乐器时,节奏感觉较过去好;910 10岁,节奏、旋律的记忆改善了,逐步具有旋律感。能感如两声部旋律。10一11岁,和声观念建立,对音乐的优美特征已有一定程度的感如和判断能力。 小学生从低年级至高年级,音乐能力每年都在惊人的发展变化之中,音乐心理学家爱得华一戈登(cordon)认为,音乐才能的发展大概是在9岁时达到平衡,现代音乐教育特别强调早期音乐教育的重要性。是因为在早期音乐教育中培养的音乐技能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是中后期教育所大法超越的。美国道罗西麦克唐纳(uomLhvmcdonald)在《儿童早期音乐教育》一文中指出,在9岁以后,像最基本的节奏技能,如保持一个稳定的节拍等,是不能有实质性的改变和提高的。汉克(Ha,eker)与兹宁门irhpn)的项研灾成果也证实,儿童的音乐才能在10岁前就已经显露无遗, 小学生的音乐能力随年龄逐年增强,主要表现在对节奏的把握、音高辨别能力的提高、歌唱能力的改善等方面。随着儿童听觉、视觉、运动觉等的显著发展,儿童的音高辨别能力也逐步提高,本特利(Bentley)1966年所做的一项测试表明,大多数被测试的7岁儿童能分辨出一个440赫兹的音和个与之相差12赫兹的音(四分之一音)的音高差别.被测试的12岁儿童人多数能分辨出八分之一音的音高差别。这说明在儿童时期,音高辨别力是随年龄增长而提高的。基尔比特(J.A.Giubert)所做的实验结果亦表明,儿童的音高辨别力随年龄增长.其中610岁儿童增长显普,18岁后进步幅度较慢,随儿童歌唱音域、旋律能力、身体协调能力、记忆能力、语言能力等各方向的共同发展、幼儿至小学生的歌唱技能与器乐演奏能力也得到了显著的提高。歌唱技能方面,随着年龄增长,歌唱音域也随之扩大,如35岁幼儿的音域是小字‘组的ea,至小学高年级时,12一t3岁的儿童的音域已扩大为小字一组的d至小字二组的e 。幼儿至小学低年级学生歌唱技能的获得主要是通过游戏的方式。

『贰』 音乐教育对小学生身心发展有哪些好处

音乐教育能够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情操是指高尚的情感体验。音乐以美的音色节奏、和声、旋律构成美的形象,所以能振奋 人的精神,陶冶人的情操。音乐正是通过美的音响、美的形象、美的情感引起共鸣、美化心灵,使人身心愉悦,它以曲动人,以情感人,其感染 力是巨大的。
音乐教育道德情操智力发展身心健康
1 音乐教育对学生道德情操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音乐教育能够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情操是指高尚的情 感体验。音乐以美的音色、节奏、和声、旋律构成美的形象,所 以能振奋人的精神,陶冶人的情操。音乐正是通过美的音响、 美的形象、美的情感引起共鸣、美化心灵,使人身心愉悦,它 以曲动人,以情感人,其感染力是巨大的。
音乐是最具情感的艺术,在培养学生高尚情操方面起着 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不知何时起,有许多的学者、作曲 家把一些标准的行为规范,理想的道行为编成了童谣、谱 成了歌曲让孩子和学生们传唱,使学生的情感世界自然而然 的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对亲人、对他人、对 人类、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 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
通过对音乐作品情绪、格调、思想倾向、人文内涵的感受 和理解,培养自身态度和价值观,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 使学生在真善美的音乐艺术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音 乐艺术所具有的强烈感染力,能深深地打动欣赏者的心灵, 陶冶着人们的情操,塑造人的理想和健康人格。
2 音乐教育对学生的智能发展有促进作用
音乐能开发人的智力,这是符合大脑机能活动科学规律 的。我们都知道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半球,左半球具有语言、 计算等功能,是比较繁忙的半球;右半球具有音乐、绘画、空 间知觉等功能,是比较清闲的半球。人们一直把大脑的半 球视为优势半球。《学习的革命》一书中形象地称左右半球为 “学术性左脑”和“创造性右脑”。左右脑均衡发展,功能互补, 才是人脑发挥其最大潜能的要点。然而长期以来我国传统教 育模式造成学生左脑超负荷,右脑则呈睡眠态。音乐活动 的开展能够使大脑建立更多、更复杂的神经联系,因为熟悉 旋律,感知节奏等音乐活动都需要右脑的参与,而对音乐性 质及乐曲之间关系的理解中左脑则起着决定作用,尤其是音 乐技能训练的工具大部分都是双手协调活动促使左右半脑 的兴奋和思维,从而促进全脑的开发。
音乐教育对儿童的智力发展具有及其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般的智能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力和 分析判断能力等。学习音乐需要记住各种音符、节奏等,这自 然会锻练人的注意力、记忆力,而将无声无色的乐符演变成 生动的旋律,不仅需要学生手脑等的配合,更需要对音乐作 品的理解和领悟直至对人生、精神和宇宙世界的认识和理 解,通过音乐教育,有利于培养人脑抽像思维能力,能促进 人的想像力,有助于启迪、开发儿童的创造力。
3 音乐教育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科学实践证实,音乐有益于身心健康。当悦耳的音乐通 过人的听觉传人大脑皮层以后,美丽的旋律能刺激并兴奋神 经系统,焕发人的精神,而随着感情的变化,能使人产生高尚 的情操和完美的品质,产生坚强的意志和对生活的热爱,促 使人身心和谐、情绪振奋、心情愉悦,同时起到加强血液循 环,增加内分泌,促进消化,解除疲惫的作用。马克思曾说过: “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 楚。”小学实施素质教育重视音乐教育,要通过多种形式,多 种途径,多种音乐氛围,开展多样的音乐课外活动。如我校组 织的蹈、合唱兴趣小组,通过舞蹈训练,可以增强他们的体 质,促进学生的骨骼、肌肉、呼吸、神经系统和循环的生理机 能发育,加快身体新陈代谢,使他们的肌体不断地生长发育, 随着起伏的旋律,欢快的节奏,学生身心都得到愉悦和锻炼。 另外,练习歌唱时,做平缓的胸腹深呼吸运动,能锻炼肺活 量,对心、肺都有保健和按摩作用。尤其是大合唱,美丽的歌 声,使学生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不仅能培养学生一种团结协 作的集体主义精神,更能锻炼学生有一个身心健康的体魄。
4 音乐教育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
审美情趣是人的全部情趣的核心,音乐美能使人的多种 心理需要得到满足,它能培养人丰富的情感、积极勇敢的创 造力、把握事物本质的思维能力及大胆的联想和想象力,它 使人们获得趋向美好事物、排斥丑恶事物的心理定势,培养 人们良好的性格品质,使人们逐步达到自觉地、自由地运用 美的规律去创造客观事物,改造人自身,在真善美中达到高 度统一。
音乐教育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它通过美的 音色、美的节奏、美的和声、美的旋律构成美的艺术形象和对 音乐作品(健康向上的)的演唱、演奏、欣赏等教学活动,把学 生带进一个真善美的艺术天地,使人们接受审美教育的熏 陶,激发其情感,培养高尚的情操和审美情趣,完善人格的构 建和提高整体素质,是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机组 成部分,它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造就一代新人具有 重要作用

『叁』 如何结合小学生的学习心理特征进行音乐教学设计

法国作家雨果曾说过开启人类智慧的钥匙有三把:“一把是数学,一把是文学,一把是音符。”许多发达国家的音乐教育表明:音乐是开启人类智慧的一把金钥匙。传统的小学学生音乐教学普遍为单纯的唱歌教学,其课堂内容枯燥,这样的音乐教育观念、内容、方法、手段和评价体系等方面已不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根据小学生音乐学习心理特点用新的理念、新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增强学生动口、动手的能力。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开展了一些教学实验,探索和改进了一些音乐教学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一 儿童音乐学习心理的特点
1.兴趣与好奇心是儿童音乐学习的动力
心理学证明,兴趣是儿童主动学习的唯一动机。对音乐的兴趣也是如此,因此要深入对音乐的学习就必须始终保持学生的兴趣。
我们可以通过和孩子一起合着音乐的节拍做游戏,而拉近他们与音乐的距离,比如《丢手绢》、《小兔子乖乖》、《找朋友》等,这对于启发他们表达内心情绪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还可以给孩子购买一些好学的简单乐器当玩具,如口琴、小钢片琴、小钢琴等,引导他们用这些玩具吹出或奏出自己喜爱的旋律,这样就使孩子在玩的过程中与音乐建立了感情,音乐是他们的好朋友。
2.感性是儿童音乐学习反应的主要形式
儿童对音乐的反应,首先是感性的反应,而不是理性的反应。儿童音乐学习的感性反应主要包括歌唱的反应、表情的反应和动作的反应。
二 如何根据儿童音乐学习心理特点改进音乐教学方法
1.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1)以音乐的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美的事物不仅能使人获得美感,而且是产生兴趣的源泉。比如用我们的范唱给学生展示出所要学习的歌曲,从而激发学生也想学唱的愿望;用我们娴熟的技巧为学生吹奏一首优美动听的口琴曲,学生们就会迫不急待地拿出口琴来,也要学着吹奏。这就是音乐的魅力,它是激起学生强烈音乐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
(2)以成功的体验,保持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对音乐的兴趣就在获取成功的过程中。当学生经过学习能够演奏一首小曲时,他就获得了成功的喜悦,也进一步巩固了学习音乐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不能让学生感到失望,要让学生经常获得成功的喜悦,在音乐实践中始终保持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丰富教学手段,增加学生的音乐感性体验
(1)组织学生体验、感受音乐
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课堂上的音乐学习首先要通过聆听、体验和感受音乐来进行。在听的过程中全神贯注,积极思考,认真听辨,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努力从音乐中找到答案,最后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来,这样的思考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精神。
(2)组织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学生对音乐的体验还来自于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如学生一曲声情并茂的演唱使自己如醉如痴。学生们最喜爱歌舞表演了,学生们在这一项实践活动中充分释放情感、展示自我、表现自我。通过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学生在体验着音乐美带给他们的快乐,享受着成功的喜悦。
3.尊重个体差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艺术只有高低不同,没有对错之分,所以教师要尊重学生个体性的差异,使学生独特的个性得以张扬、创新精神得以发展。
(1)注重积累,培养学生的音乐记忆力
教师应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识地让学生哼唱并背诵一些经典作品的主旋律。视唱法便可以起到加深学生对音乐主题的感受和记忆作用。视唱法即在音乐欣赏前、欣赏中或欣赏后,演唱作品的主旋律。
(2)创编练习,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儿童的音乐创造力必须在音乐实践中培养,创编练习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十分有效的一种方式。创编练习可设计出多种形式,例如,为乐曲命名(就是给从未听过的乐曲起名字),这种方法可以培养学生对音乐整体感受能力。
三 运用多种模式,实践创新教育
1.双向教学法
双向教学法是指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能够相互沟通、相互了解。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可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双方的积极性。
2.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这样能调动学生追求个人成功的潜在动机,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思维的兴趣,而这种动机和兴趣则是学生创新思维的内在动力。
3.学生自主学习法
学生自主学习是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爱好积极主动地学习。因此作为“导师”不仅要上好课,还要全面了解每个学生,对其学习进行有针对的指导,同时还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学术与艺术修养。
总之,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调整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法,加强创新能力,跟上时代步伐,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音乐教学方法和手段,以达到当代音乐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

『肆』 如何培养小学生对音乐课兴趣的研究阶段性总结

美国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孩子对音乐的兴趣,这是把音乐的魅力传递给他们的必要条件这是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的名言。心理学家也指出:人的情绪和兴趣,对人的认识活动有很大的影响,情绪高涨、精神愉快,认知效果就好,学习兴趣强烈就积极主动地学,喜欢学和坚持学。可见,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对培养学生的音乐综合素质,健全审美心理是有着重要作用的。那么,作为音乐教师应该在课堂上起到这个主导作用,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和发展对音乐的兴趣。本文旨在结合初中学生的心理发展阶段的特点和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并参考部分音乐教学论文和专著而成。以如何提高初中生音乐学习的兴趣为主题,较浅显的做了几个方面的叙述和探究。 关键词:素质、兴趣、创新、效率引言初中生正好处在人生重要的转折时期,他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开始初步形成,并逐渐转向成人。音乐教育是中学素质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它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智能、情意、身心健康等素质的形成,有着其他学科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然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更是音乐老师刻不容缓的职责。那么,作为一名音乐教师,该怎么样更好地让自己的学生喜欢音乐、喜欢课堂呢? 一、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一)音乐教育与思想道德素质 在人的基本素质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中学生高尚道德品质的形成及人生观、世界观的确立,需要精心的培育和塑造,而音乐教育是培养道德品质的重要手段。荀子认为音乐可以正身行、广教化、美风俗。的确如此,优美高尚的音乐,蕴含着潜移默化的高尚情操,对学生精神起着激励、净化、升华的作用,使学生在思想、道德、性格、情操、修养等方面发生变化,培养一种爱憎分明的道德情感和自觉的道德信念。 (二)音乐教育与情意素质 在音乐教育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意素质,使学生的品格和个性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音乐教育是心灵的塑造,是情感的培养,是个性的发展,是培养学生情感、思维、兴趣、气质、意志、毅力等非智力因素的好帮手。音乐是一门最擅长表达情感的艺术,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优美健康的音乐,常使人产生一种高尚、正义、灵魂升华的情感,使人充满了对人生的希望和追求,对生活、生命和整个世界的挚爱,增强奋斗的自信和力量。音乐教育中的音乐欣赏、器乐演奏、歌曲演唱等都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通过无限的想象和联想,获得音乐所表现的思想和意境,获得情感的陶冶和培养。如演奏乐曲或表演节目,在不断训练的音乐实践中,学生不仅学到了音乐技能和技巧,更培养了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艰苦努力的顽强个性以及刻苦学习的毅力,从而形成一种坚韧不拔的情意品质。这种品质会赋予他们对学习的高度自觉和责任心,使学生会思维、会求知、会生存,对他们以后事业和人生有很大的帮助。 (三)音乐教育与智能素质 荷兰教育家赫伯特·齐佩尔说:每个孩子都应该有最基本的音乐教育,而音乐教育是开发人类智力的最好途径。现代神经学家经过研究认为,人的左脑具有逻辑思维功能,右脑具有形象思维功能。右脑一般又被称为音乐脑。音乐教育平衡发展了左右脑,对开发右脑,发展人的形象思维、创造思维,提高人的智能素质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事实上,古今中外众多的科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都是音乐爱好者,如孔子、马克思、列宁等,音乐对人的意识和死亡的催发作用在他们身上得到了神奇的体现。在学校音乐教育中,比如器乐演奏时,手、脑、眼、耳的互相协调和配合,不仅能提高大脑反应能力和耳手的灵敏度,而且还能在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理解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演奏时手指动作越复杂,越灵活,越娴熟,对大脑神经系统的刺激也就越大,从而使大脑更灵敏、更聪慧。音乐教育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这更有利于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培养学生的智能素质打好基础。 (四)音乐教育与身心健康素质 科学实践证明,音乐能增进健康,医治疾病。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是紧张而忙碌的,如果课间能让他们听听轻松愉快的音乐,就有利于放松大脑神经,使他们在课堂上精力更集中,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总之,音乐教育是中学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并不是可有可无的。重视中学音乐教育,是使学生整体素质得到充分、自由全面发展的关键;是实现教育现代化,培养跨世纪建设人才的关键。 在我的教学生涯中却遇到过不少对音乐学习不感兴趣的学生,如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成了我的一个不能释怀的疑问,我深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音乐的兴趣,便会对学习音乐产生强烈的需要,积极地投入学习,不再感到学习音乐是一种负担或者是无聊的事。那么究竟怎么样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呢,我总结出了一下的几点经验: (一)用美好的师爱感染学生 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一般来说,学生往往都会因为喜欢某位老师而喜欢这位老师所教的那一门学科,如果每个老师都具有这种魅力,那么学生的学习会是幸福和快乐的。那这种魅力从何而来呢?我想,教师必须尊重、关爱每一个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善于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等来缩短师生心灵间的差距,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那么学生也就热爱、崇敬教师,就连带爱上你所教的那门课。如果学生对某位教师没感情,师生关系不融洽,就对这门功课不发生兴趣,那么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都会受压抑。另外,教师还要有丰富的知识和精到的授课艺术来吸引学生,满足学生的道德要求和精神需要,使他们对学习材料充满浓厚的兴趣,去鉴赏、品味、思索,并获得各方面的启迪。教师还要热爱自己所教学科,深入挖掘教材和研究初中生的心理发展状况,以最简洁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进行教学,使所教内容成为教师和学生的兴趣中心,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用积极的评价鼓励学生 每个人都渴望成功,成功能给人自信,成功能促人奋斗,催人进取。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及时肯定、鼓励学生,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信心。积极的评价是一方对症的好药,几乎所有人都喜欢被人夸奖的,而且学习兴趣的激发或维持往往都少不了外界的评价。特别是在学生没有信心的时候,我们做教师的就应该适时的鼓励并给予最大的帮助,只要学生有一丁点的进步便给以肯定,而这种鼓励不仅仅是在课堂之上,也体现在学生的课外兴趣活动上。 (三)用优秀的流行音乐激发学生 初中生有很强的模仿欲望和能力,而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也与他所接触到的音乐作品有极大的关系。大部分的初中学生都比较喜欢现在正在流行的音乐,我们音乐教科书中的欣赏歌曲都是选取了大量的传统的优秀作品,不够具时代感,和我们现在的学生所接触的音乐风格有着一定的距离。所以,教师应该提供给学生更多的优秀的流行音乐作品,用以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兴趣。如:学生都很喜欢周杰伦,我们就不要否定他,他所演唱的《蜗牛》一曲就曾被上海市吸取为校园歌曲,我们可以通过借蜗牛的一步一个脚印的精神来教育学生踏踏实实做人。另外,值得学生信赖和崇拜的还是教师的自身专业素质。教师通过各种演出或个人表演展示给学生欣赏,不但会让学生觉得很现实,而且也会树立教师的威信,因为你的形象值得学生去学习和借鉴,学生才会崇拜你,进而受你的熏陶和感染,并自觉得向着教师学习。 (四)设置问题,让学生在学习音乐中思考,激发其学习兴趣。 在欣赏重整河山待后生一课时,我先设置了几个小问题让同学在欣赏中找出答案,如:为什么歌中唱到千里刀光影,仇恨燃九城,表现了人们什么样的心情?为什么月圆之夜人不归?为什么花香之地无和平?我让同学们展开讨论,整个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有时我还把几个小题分到几个小组,每组选一名代表大批前面来讲,既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又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此时教师再及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同学真正体会到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要珍惜宝贵时光努力学习,立志成为将来对祖国的有用之才。 (五)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辅助学生 现代化辅助教学手段主要有:多媒体设备、录像片段、微型电脑等。 音乐课程中的欣赏课是以欣赏优秀音乐作品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水平,陶冶学生情操的必不可少的课型,很重要的一点是,教师能否 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同一作曲家的其他作品,才能符合大多数学生的欣赏口味和水平,而大多数学校里的这方面资料根本无法满足这一需要,而网络资源可以极大地弥补这一不足。教师通过网络搜集各类作品,分类整理让学生欣赏,可以有效起到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兴趣,发展学生审美能力的作用。 (六)用分组合作的形式团结学生 分组合作学习是指把学生根据兴趣爱好或知识水平分成若干个小组,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它的优点是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发挥全体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集合所有学生的智慧,还能使学生的优缺点互补,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课上时由学生自由组合成学习小组,不管是欣赏课,还是唱歌课,都可以放手任由他们自己讨论,取舍然后选取最佳方案或答案。课下可由教师或音乐课代表组织音乐兴趣小组,通过教师指导和学生自由活动,探究课程要求之外的音乐创作活动,拓展学生的思维和认知面,培养学生团结协作意识。现代社会越来越需要集体意识和团结协作意识强的人,而集体意识和团结协作意识不是随便就有的,这是需要在人的一生中慢慢培养,而初中阶段又是人生中的重要阶段,所以培养学生的团结精神和集体意识是每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总而言之,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一个人当他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主动地、积极地、执著地去探索。 赞可夫认为:兴趣是开发智力的催化剂,实践证明,学生对学习没有浓厚兴趣就会厌学。兴趣不到着迷的程度,就不产生灵感,更别谈思维的创造性。所以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去激发学生心灵深处的强烈的探索欲望,其次为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教师必须酷爱自己所教的学科,并努力从事发现、研究、探索,使之成为自己的兴趣中心,从而要有效地去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有了浓厚的兴趣,学生精神才会丰富,思维才会灵活、多变、流畅。 三、结语音乐教育的过程也是智育教育的过程。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只有重视音乐兴趣的培养,才能顺利的、更好的完成音乐教学,才能真正使学生感受美、体现美,在艺术的空间中尽情翱翔驰骋,教师才能真正达到培养人的目的。

『伍』 谈如何培养音乐教师和学生的音乐心理素质

一、学习关于提高教师的音乐心理素质方面的理论课程
学习有关教育心理方面的理论课程,例如:学习音乐教育心理学来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音乐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理论指导性很强的学科。笔者认为学习音乐教育心理学不仅仅可以唤起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还可以让我学到音乐教育的成功手段,能弥补自己在教育心理上的缺陷,对提高音乐教师的心理素质有很大帮助。此外,还可以学习关于如何提高教师健康心理的课程来提高自身的人生价值观和教师的职业道德观。
二、通过对学习、生活和思想的自我调节来提高教师的音乐心理素质
1.加强教师学习,提高教师音乐心理素质
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现代化生活日益紧张和繁忙,给人们带来许多心理变化,面对激烈的升学竞争及来自社会各方面有形无形的压力,使一些教师产生心理冲突和压抑感。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学校要重视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教师的职业特征要求教师要有极强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教师要用科学知识调整自己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平和稳定,健康的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到音乐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2.要了解自我,正确评价自我
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及优势,不依赖于他人的看法和领导和评价,相信自己的能力,明确教师工作的价值。乐观、积极、自尊而不自卑,要把自己看成是命运的主人,不悲观厌世,也不随波逐流。当教育工作遇到挫折时,一方面能进行反思及自我教育,另一方面又能客观地分析学生、家庭、社会等诸方面的因素,不至于产生明显的挫折感。
3.调节情绪,保持心理平衡
教师角色要求教师不能将烦躁冲动的情绪带入课堂,以免传染给学生,并直接影响师生之间的正常交往。但如果走出课堂,则尽可以暂时去掉教师这个标签,随意挥洒一下自己的喜怒哀乐。
三、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心理素质的调节
除了以上几点外,音乐教师还应注意的是:即时将自己的情感表达进行调节,一定要控制在与自己当时的教育目标相匹配的状态上。关键之处在于:一定要密切注意学生的实际反应,引导学生把注意力定在教学目标上。教师的情绪是影响学生的主要因素,而决不是放任自流的、毫无约束的、无目的的宣泄。所以,教育目标是出发点。因此,我们可以归纳出以下三点认为是至关重要的教师音乐心理素质的调节方法:
(1)音乐教师的表情必须是自然而鲜明的,不是造作的、矫饰的,而是富有感染力的。
(2)音乐教师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形象和动作,形象必须整洁,合乎身份,动作一定要优雅。只有这样,学生对教师的好感才会油然而生。
(3)音乐教师在唱歌或讲话时,应充分发挥音乐的长处,特别要注意良好地运用自己的嗓音的表情因素,要用规范的语言。
教学的道路是漫长而艰苦的,音乐教师一定要抓紧点滴时间来提高自己的音乐心理素质,尽可能的不要走教学的弯路。俗话说的好:理论加实践才能成功。
四、培养学生的音乐心理素质
小学生处于身心发展最为迅速的阶段,其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还未形成,这个阶段的心理活动和形成的个性特征对人的一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所以音乐教育的过程中,教师既要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判断能力和创造能力外,还要培养他们敢于展现自己才艺的能力,充分激发中学生的歌音乐能力不仅可以培养他们敢于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己,还能提高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减少对学习的恐惧。笔者认为教师在进行音乐教育时,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培养学生的音乐心理素质:
1.激发式教学,以鼓励为主
小学生的潜在意识中都有着表现自己音乐才能的欲望,但由于他们有时想的太多,缺乏自信,怕唱的不够好在同学面前丢面子,而最终没有了上台的勇气。记得一次课上,笔者给六年级学生上《歌声与微笑》这节音乐课时,许多学生都听得非常认真。本以为这节课自己上得还不错,但叫学生自己上来演唱的时候却遇到了尴尬,没有一位同学敢站出来唱。就在我不知所措的时候,在后面听课的指导老师突然站了起来,她说:我知道同学们其实都非常喜欢这首歌,对这首歌的理解也各有各的想法,许多人在挑战自己的时候都会有退缩的心理,怕自己唱不好,其实这是没有必要的,只要膝盖稍稍直一下,你其实就已经成功了。我希望同学们能把自己的表现欲望完全地释放出来,超越自己,让我们的实习老师对你们这个班级刮目相看。指导老师精彩的演讲,学生们都有些蠢蠢欲动了,果然,学生受到了极大的鼓舞,都争先恐后地想表现自己。因此,笔者认为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对培养他们的音乐心理因素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在对学生传授音乐基础知识时,由于年龄的限制,他们的接受能力是有限的。因此,教师不能对他们要求过高,宁愿把难度降低一些,使他们打下扎实的基础。
3.发挥不同形式的音乐教学手段,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
学生个性很强,有的好表现,有的孤高自封不合群。在课堂教学的时候,笔者曾采用合唱、器乐合奏、集体的律动等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音乐课的教学。
4.因材施教,师生互助合作,共同提高音乐心理素质
对于那些有一定音乐基础、谦虚好学且有较浓厚的学习兴趣的学生,单利用课堂教学可能无法满足他们学习音乐的要求,这时就可以通过各种兴趣小组,如合唱队、舞蹈队、器乐小组等使他们有更多的学习机会。在学生中开展师徒结对活动,让那些基础好、又乐于助人的学生做师傅,以自愿的原则让他们与基础较差的学生结对,利用平时进行帮学活动,这样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又收到了全面提高的效果。
每一门学科都是相互联系的,提高学生的音乐心理素质其实也会间接影响到他们对其它学科的学习态度。让学生学会用情感去创新学习,真正找到学习的乐趣,是我们音乐教师教学的目的。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每一位音乐教师和学生的音乐心理素质都能得到质的飞跃,从而创造一个和谐和健康的音乐教育氛围,为人类的文明更好的发展奠定基础。

『陆』 音乐教育对小学生身心发展有哪些作用

音乐教育能够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情操是指高尚的情感体验。音乐以美的音色、节奏、和声、旋律构成美的形象,所以能振奋 人的精神,陶冶人的情操。音乐正是通过美的音响、美的形象、美的情感引起共鸣、美化心灵,使人身心愉悦,它以曲动人,以情感人,其感染 力是巨大的。
音乐教育道德情操智力发展身心健康
1 音乐教育对学生道德情操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音乐教育能够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情操是指高尚的情 感体验。音乐以美的音色、节奏、和声、旋律构成美的形象,所 以能振奋人的精神,陶冶人的情操。音乐正是通过美的音响、 美的形象、美的情感引起共鸣、美化心灵,使人身心愉悦,它 以曲动人,以情感人,其感染力是巨大的。
音乐是最具情感的艺术,在培养学生高尚情操方面起着 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不知何时起,有许多的学者、作曲 家把一些标准的行为规范,理想的道德行为编成了童谣、谱 成了歌曲让孩子和学生们传唱,使学生的情感世界自然而然 的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对亲人、对他人、对 人类、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 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
通过对音乐作品情绪、格调、思想倾向、人文内涵的感受 和理解,培养自身态度和价值观,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 使学生在真善美的音乐艺术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音 乐艺术所具有的强烈感染力,能深深地打动欣赏者的心灵, 陶冶着人们的情操,塑造人的理想和健康人格。
2 音乐教育对学生的智能发展有促进作用
音乐能开发人的智力,这是符合大脑机能活动科学规律 的。我们都知道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半球,左半球具有语言、 计算等功能,是比较繁忙的半球;右半球具有音乐、绘画、空 间知觉等功能,是比较清闲的半球。人们一直把大脑的左半 球视为优势半球。《学习的革命》一书中形象地称左右半球为 “学术性左脑”和“创造性右脑”。左右脑均衡发展,功能互补, 才是人脑发挥其最大潜能的要点。然而长期以来我国传统教 育模式造成学生左脑超负荷,右脑则呈睡眠状态。音乐活动 的开展能够使大脑建立更多、更复杂的神经联系,因为熟悉 旋律,感知节奏等音乐活动都需要右脑的参与,而对音乐性 质及乐曲之间关系的理解中左脑则起着决定作用,尤其是音 乐技能训练的工具大部分都是双手协调活动促使左右半脑 的兴奋和思维,从而促进全脑的开发。
音乐教育对儿童的智力发展具有及其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般的智能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力和 分析判断能力等。学习音乐需要记住各种音符、节奏等,这自 然会锻练人的注意力、记忆力,而将无声无色的乐符演变成 生动的旋律,不仅需要学生手脑等的配合,更需要对音乐作 品的理解和领悟,直至对人生、精神和宇宙世界的认识和理 解,通过音乐教育,有利于培养人脑的抽像思维能力,能促进 人的想像力,有助于启迪、开发儿童的创造力。
3 音乐教育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科学实践证实,音乐有益于身心健康。当悦耳的音乐通 过人的听觉传人大脑皮层以后,美丽的旋律能刺激并兴奋神 经系统,焕发人的精神,而随着感情的变化,能使人产生高尚 的情操和完美的品质,产生坚强的意志和对生活的热爱,促 使人身心和谐、情绪振奋、心情愉悦,同时起到加强血液循 环,增加内分泌,促进消化,解除疲惫的作用。马克思曾说过: “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 楚。”小学实施素质教育重视音乐教育,要通过多种形式,多 种途径,多种音乐氛围,开展多样的音乐课外活动。如我校组 织的舞蹈、合唱兴趣小组,通过舞蹈训练,可以增强他们的体 质,促进学生的骨骼、肌肉、呼吸、神经系统和循环的生理机 能发育,加快身体新陈代谢,使他们的肌体不断地生长发育, 随着起伏的旋律,欢快的节奏,学生身心都得到愉悦和锻炼。 另外,练习歌唱时,做平缓的胸腹深呼吸运动,能锻炼肺活 量,对心、肺都有保健和按摩作用。尤其是大合唱,美丽的歌 声,使学生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不仅能培养学生一种团结协 作的集体主义精神,更能锻炼学生有一个身心健康的体魄。
4 音乐教育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
审美情趣是人的全部情趣的核心,音乐美能使人的多种 心理需要得到满足,它能培养人丰富的情感、积极勇敢的创 造力、把握事物本质的思维能力及大胆的联想和想象力,它 使人们获得趋向美好事物、排斥丑恶事物的心理定势,培养 人们良好的性格品质,使人们逐步达到自觉地、自由地运用 美的规律去创造客观事物,改造人自身,在真善美中达到高 度统一。
音乐教育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它通过美的 音色、美的节奏、美的和声、美的旋律构成美的艺术形象和对 音乐作品(健康向上的)的演唱、演奏、欣赏等教学活动,把学 生带进一个真善美的艺术天地,使人们接受审美教育的熏 陶,激发其情感,培养高尚的情操和审美情趣,完善人格的构 建和提高整体素质,是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机组 成部分,它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造就一代新人具有 重要作用

『柒』 小学生的心理状况

您好!希望下面的信息对您有所帮助。

一、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一)入学适应问题
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有一个逐渐适应校园生活新环境的问题。对小学一年级的新生来说,从校园的自然环境到教师同学这样一种人际关系环境都是陌生的,还有学习的压力,校规校纪的约束等,这一切都构成了新入学儿童心理适应的严峻挑战。对于部分心理发展迅速的学生,以及在幼儿园受到过入学准备教育儿童,他们能很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但部分儿童则会出现适应不良现象。这种适应不良大多表现在:产生情绪障碍,如焦虑、不安、抑郁、害怕等;注意力不够集中,尔后对学习失去兴趣;不能约束自己,总是违反纪律等。一般经过几周的自我调节能够逐渐适应,少数学生可能会持续数月之久。通常个性内向、胆小、谨小慎微、急躁和情绪不稳定的学生容易出现入学适应不良。
(二)学习方面的问题
生理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由于学生学习竞争加剧,学习负担过重,同时学校、教师、家长又过分看中分数,给小学生造成严重的生理和心理压力。据辽宁教育研究院的一份统计资料显示, 1995 年辽宁省中小学生课外作业量高于国家教委规定标准 60% ,而许多家长还给子女开“小灶”,使学生夜读时间越来越长,多数城市有近 70% 的中小学生睡眠时间不足 9 小时。加之现有的教学内容偏难,对学生学习的自立性更是雪上加霜。在如此重压下,学生身心受到了极大损害。儿童年龄越小,学习过程中越容易产生疲劳,如果学生的学习持续时间过长,很容易造成学习疲劳,若学生长期处于疲劳状态,会使其视力下降,食欲不振,面色苍白,大脑供血不足,瞌睡,失眠,头热,脚冷等。在心理方面则会产生抑郁,烦躁,信心不足,记忆力减退,注意力难以集中,思维迟缓等现象。
(三)厌学与逃学问题
据调查,有厌学情绪的小学生占总数的 5% —— 10% 。这些小学生主要是对学习缺乏兴趣,学习比较吃力,导致长期跟不上进度,又缺乏赶上去的勇气和毅力,教师也没能及时地给予鼓励,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他们或者在课堂上东张西望,神不守舍;或者在下面偷偷看动画书或玩玩具;要么就在课堂上打瞌睡;或者干脆逃学、旷课,到处游玩。有些农村的孩子厌学情绪还得到家长的支持,干脆辍学在家,帮父母干活,做生意等。还有一些优等生,由于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一旦别人超过自己或自己的目标未达到,就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四)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
人作为社会人,都有与人交往的需要,通过正常的人际交往、沟通,人就能获得正确合理的社会知识经验,同时获得生活学习的知心朋友,获得困难时的支持帮助者。而如果缺乏正常交往,就会使人无法满足依恋感,内心苦闷而无法宣泄和排除,影响了儿童正常的人际交往与心理需求,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有害的。由于目前的小学生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交往的对象多为成人,在这种不协调的交往中,孩子常常是在“以自我为中心”的“顺境”下生活的,因此,学生普遍存在着较任性、固执、依赖性强的特点。当他们进入一个新的集体后,在集体中的位置已改变,但仍然以自我为中心去与人交往,因而在与他人交往中常常是唯我独尊,不能善解人意;遇到困难不能克服,也不想克服,缺乏自信心,从而致使小学生不能也不会与人正常交往。在与他人接触中常出现过重的恐惧感,过强的防范心理,其结果是封闭自己。而且教师教育方法不当,忽视对学生人际交往技能的培养。小学时期,教师是学生理想的目标,公正的代表,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与爱,教师如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感到失望,会有一种压抑感,产生消极情绪,导致师生关系淡漠。这种以学生失败而告终的交往还会在小学生与他人交往中迁移、泛化,加重人际交往的焦虑感。
(五)意志障碍
这类小学生主要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行动的目的性和一致性。做事容易半途而废,容易上当受骗,爱说谎话,不能经受学校和生活带来的正常竞争,不能正确地面对挫折,行动放任自流。中国的家长历来很重视孩子的安全问题,对他们百般呵护甚至溺爱,因此造成孩子如同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任何风吹雨打,意志力非常薄弱。自然当他们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就会无所适从,甚至采取消极的逃避方式,这种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一旦习惯化、稳固化,在一定的情境中挫折状态即使有所改变,其行为却仍以习惯化的适应方式如影随形地出现。于是,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也就转化为较严重的、需要长期耐心教育的心理问题了。
(六)问题行为
问题行为是指扰乱他人或给个人身心造成妨碍的行为,主要表现为攻击、逃避、自暴自弃等。按性质划分,问题行为可以分为过失型和品德不良型。前者是指个体行为对组织纪律和社会一般生活准则的触犯或违背,这种问题行为常常是由不恰当的需要、好奇、好动、试探、畏惧、缺乏经验和认识力不足等因素所引起的,品德不良型问题行为,是指个体行为对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对集体利益与他人利益的违背或侵害。这种问题行为一般是由错误的意识倾向或个性特点所造成的,因此表现出经常型、倾向性和有意性等特点。
(七)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指小学生人格的发展不协调。主要表现为心胸狭窄,嫉妒心强,异常固执,我行我素,人际关系紧张。
(八)依赖心理
由于小学生自身的特点,还没有自立生活的能力,只能长期生活在父母和他人的关心和爱护下,因此形成了小学生较强的依赖心理,首先表现为对环境的依赖,如天气的变化不能适应,不知道添减衣服,需要老师或家长的提醒才行,否则很容易感冒。其次表现为自责倾向。这一现象在小学生中较多,危及着他们的心理健康。自责倾向是指当发生不如意的事情时,经常认为自己不好,对自己所做的事抱有恐惧心理。自责倾向的根源是对失去别人的爱不安。当学生感受到被父母、教师、朋友抛弃时,往往形成自责倾向,如,父母、教师对儿童过分严厉、专制,则挫伤了儿童自尊心,儿童感觉不到来自权威人物的爱,从而出现自责心理;当对别人的爱渴求过强时,一点小过失就会使小学生感受到自己不再被爱了,这样的儿童往往有很强的依赖心理。
(九)考试怯场的恐惧心理
由于考试和升学的压力,部分小学生临考时处于紧张而又恐惧的情绪状态。尤其是毕业班的学生,面对排名次和决定人生前途的升学考试,大部分学生感到精神紧张,压力很大,他们渴望成功,也担心遭到失败。有的学生平时成绩不错,稍有一次失败了,就怀疑自己的能力,过分自责,产生焦虑心理,导致对下次考试的担忧,总怕自己考不好,甚至一到考场就心烦意乱,身体颤抖,本来应该答上的问题在脑中毫无印象,发挥失常。严重者还会出现生理异常反应,不能正常参加考试。长期这样,会造成其心理变态,性格乖僻和行为异常。

二、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成因
(一)来自小学生自身的因素
1、遗传因素
在农村,由于近亲婚姻造成儿童生理发育先天不足,相貌不佳或残疾,智力偏低等,这使得他们不能很好地学习和生活,常常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其他人也用异样的眼光去看他们,必然造成他们的一些心理问题。
2、气质类型
小学生同成年人一样,气质类型可分为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四种。其中,胆汁质和抑郁质类型的学生对不良刺激反应敏感,他们极易产生不健康心理。就教师批评而言在我们看来是不值一提的小事,对他们来说却是莫大的打击。如辽源市一小学生因受老师批评而服毒自杀的事件,恐怕与那位学生的气质类型有直接的关系。
3、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心理需要
童年期儿童的身体发展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缓的阶段,其大脑的发育趋于成熟,这对其心理发展极为有利,因此,童年期儿童的心理发展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但因为其心理还不够稳定,很容易受其他外界因素的干扰而发生变化,因此也最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二)来自家庭的因素
家庭是小学生接受教育的最初环境,家庭气氛的好坏,直接影响小学生的情感意志,影响其心理的健康发展。
1、父母的溺爱
众所周知,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已经20多年,使我国的家庭发生了重大变化: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在独生子女家庭中,有的父母视子女为掌上明珠,生活上百般呵护,不愿让他们受一点委屈,经历一点风雨,甚至在子女犯了错误时,父母也不说一个“不”字,天长日久,子女自然形成了“唯我独尊”的心理,当他们走进学校,走向社会同他人交往,遇到挫折时,便不能接受,无所适从。
2、家庭教育方式不当
有的家庭,父母从来不把子女看作是与自己平等的一员,认为子女只能逆来顺受,惟命是从。他们对子女过于严厉、粗暴和专制。还有的独生子女家庭中,家庭教育往往陷入“爱的误区”,对子女过高要求,过度期望,过分保护,过度溺爱。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孩子的学习要求过高,琴棋书画样样学,英语电脑门门通,考试名列前茅……只要学习好就言听计从,有求必应。而一旦失误,就挖苦讽刺,棍棒相加。家长这种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和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使子女的自尊心受到损害,独立性受到压抑,加上彼此间生活观,价值观等存在差异,很容易造成父母和孩子间关系紧张,隔阂加剧,使子女形成反抗、疑惧、胆怯等消极心理品质,诱发心理问题。
3、家庭气氛不和谐
随着离婚率的不断上升,给越来越多的孩子带来了不幸,严重破坏了儿童正常的生活环境,给他们造成的心理创伤难以愈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离婚的父母,有的没人要子女,有的随法院判决,不管哪种情形,都容易使子女放任自流,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心理,更有甚者,在学龄期就仇视社会,嫉妒他人,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还有在经常发生冲突的家庭中,有心理问题的儿童比例比较大,研究证明,家庭冲突不仅会造成孩子的心理创伤,还会导致孩子在神经和心理上的某些病态。
(三)来自学校的因素
1、学习负担过重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小学生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他们背负着父母的希望和老师的期望。由于素质教育还没有真正落到实处,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轻德,重分数轻能力,重书本轻课堂的现象依然存在。老师评价学生,社会衡量学校,理论上是全面发展,实质上是分数和升学率。为了追求升学率,加班加点,题海战术,价值了学生的负担。这种局面使小学生疲于应付,心理极度紧张,导致他们用脑过度,皮层机能降低,从而影响学习效率,造成他们对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或者产生焦虑、苦闷、压抑、恐惧等不良心境,久而久之,部分人就会不同程度地产生心理障碍。
2、教师教育方法失当
小学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它对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然而一些教师把学生考高分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忽视心理素质的教育和人际交往技能的培养。小学时期,小学生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和爱护。如果教师缺乏理解、耐心和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感到失望,产生消极情绪,导致师生关系淡漠,这种以学生失败而告终的交往还会迁移、泛化到小学生与他人的交往中,造成人际交往焦虑。
3、小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几乎是空白
过去由于受政治因素的影响,我国曾不公正地对待心理学。80年代初,我国在部分高校恢复了心理学的教学科研工作,尽管普及心理学科学知识的工作已经做了20多年,但心理健康教育尚未进入小学课堂,小学普遍没有心理健康指导机构,国内较少的心理专家和心理医生对小学生来说更是鞭长莫及。
(四)来自社会的因素
1、社会竞争的加剧
虽然小学生还没有直接接触社会,但他们的父母、老师和周围的人无不在给他们灌输一个事实: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信息传播的瞬息万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竞争机制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这使得小学生不得不体会到竞争的压力和生活的压力,导致他们对现实充满迷茫和困惑,产生无所适从的心态,从而引起各种心理问题。
2、社会不良行为的影响
在社会环境还没有达到净化的情况下,新旧体制的共存,法规制度的不完善,造成了腐败现象的滋生和不健康东西的泛滥;一部分人的社会道德水平滑落,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儿童,这些影响都是不容忽视的。

三、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对策
日益突出的小学生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但它并非洪水猛兽,它既然有形成发展的过程,我们就必然能找到预防和矫治的方法和措施。我们认为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必须重视,虽然真正患心理病的学生仅仅极少数,但是我们发现学生中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和行为偏差问题随年龄增长,因此需要对全体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家长、学校、社会及有关部门都来重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采取积极的对策,努力去解决这些问题。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对策。
(一)学校应采取的对策
1、小学心理健教育的原则。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遵循“面向全体、宽容、保密、持续”的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宗旨,心理健康教育也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分析的最大不同,心理分析研究的前提是把人作为有心理问题需要矫治,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是人的发展需要。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非是假设小学生群体中大量存在心理问题,而是所有的学生都要心理健康发展,个别学生确有心理问题可以通过面向全体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矫正。
宽容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宽容地对待这一个学生的一切。宽待每一个学生,就不能把学生分类,不能假设班级学生存在好、中、差三等,不能因为学生家庭经济文化行为习惯不同而看不起学生。缺乏对学生的宽容,心与心难沟通,教师与学生难合作,心理健康教育就难以进行。教师用宽容的态度接纳每一个学生,包括他的优点和缺点,以及不能原谅的错误,要相信所有的学生都可以教育好,如果有问题只是还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和适时的问题。
保密事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成效。学生对教师敞开心扉,教师一定要保密。谈话纪录、心理测试资料都要妥善保管。保密的对象包括学生本人、家长和其他的老师,不能随意使用学生个案资料,保密还要有时间的规定。
心理健康教育要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持续含有两层意思,一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系列化,一是要有长期的规划和打算,要明确
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应急任务,而把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看作小学教育的一部分,伴随整个小学阶段。
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途径和方法
团体辅导。团体辅导采用专题讲座、专题活动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帮助,主要为塑造班级集体良好的氛围和集体的良好行为,激发群体向上的精神。团体辅导通常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因为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学生的心理素质是以集体心理为中介而内化发展的,所以,班主任要根据本班的实际和团体辅导计划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着力培养良好的班级气氛,使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这也是时代发展对班主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心理辅导室。心理辅导室以学生个体或小组为对象,也接受学生的主动咨询。心理辅导室的工作应该专业化,教师应培训上岗。心理辅导室要有专任教师负责和专门的工作计划,固定的开放时间,固定的场所。小学生心理辅导室的环境布置除了符合心理辅导的要求,还要增加儿童的特点,让小学生一进门便喜欢它,仿佛进俱乐部活动一样开心。心理辅导室的名称可以童趣化,例如可叫作“金苹果”俱乐部等。
个案教育。小学生个案教育是对上述两种心理辅导的补充和深入。个案的对象应有典型的意义,可以是智优学生、智力临界学生、模范学生、问题较多的学生,学生作为个案对象,可以让本人知道或不知道,主要根据研究的需要而定。个案教育一般要做较长期的跟踪研究,一个学生在校接触许多的教师,因此学生个案教育最好采用合作的方式进行,以负责人为主,几位教师共同观察和研究同一对象。个案教育一定要作好记录,尽量详尽,如观察笔记、谈话记录等。记录一定要真实,还可以写记录者的感受。要妥善保管学生的个案资料,原则上学生在校期间个案研究不公开。
测试与矫治。采用问卷调查、测试纸等手段充分了解学生群体现状,而后找出存在普遍意义的问题。测试量表宜采用心理专家提供的专门设计的量表,一般不提倡使用自己设计的心理调查表。测试的数据资料仅供参考而已,所有的数据都不可全信, 因为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是不可能用数据表现的。通过测试调查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团体辅导、心理辅导俱乐部活动、个案教育等,进行必要的预防和矫治,促进小学生整体发展。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在小学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以帮助小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该课程可分为心理卫生与健康科普和实际训练操作两部分。前者是心理健康知识普及课,后者包括角色扮演,相互询问,人际交往训练等,借此掌握一些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克服自卑、树立自信等心理调节手段,防患于未然。
(二)家庭应采取的对策
1、家长应积极配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研究表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家庭的教养方式和人际关系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有的甚至是家庭问题的表现和延续。因此,无论是了解学生心理与行为偏异的原因,还是咨询、教正计划的制定与实施,都需要取得家长的积极支持与配合。
家长开展小学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建议如下:
家庭教育要重视培养孩子美好的心灵,幼稚的心灵更需要关心。首先家长要知晓孩子的心灵更加需要关心,从小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是每一个家长应尽的义务。例如小学生在学校里被老师批评时,希望其他人能安慰他、劝解他,可是小学生被老师批评后,回家还会被家长变本加厉地再批评一顿,孩子肯定会感觉很委屈。因此,老师和家长应默契配合,由一方担任批评的角色时,另一方担任劝解,万不可两面夹击,要给孩子“温暖的家”的感觉家庭教育要重视培养孩子美好的心灵。
要倾听孩子说话。家长往往习惯于自己说话,让孩子听话。在学校里一个教师面对几十个学生,主要也就是教师说,小学生说话的机会相对少,说心里话的机会更少了。家庭应该是孩子说心里话的地方,家长要注意把说话的机会留给孩子,特别是内向的孩子,家长更要予以重视,鼓励孩子多说话。家长不能因工作忙忽略与孩子的思想交流。特别是父亲要跟孩子作有益的思想交流,有研究说父亲对孩子的影响在孩子的健康成长中地位重要,建议工作忙的父亲们每周至少要与孩子共同用餐 3 — 4 次,在餐桌上的话题往往比较轻松,当孩子说话家长倾听时是最美好温馨的时光。
宽容与约束都重要。对孩子宽容好还是严格好,并没有一致的意见,现实中家庭教育失败的教训往往过分宽或过分严。家长应平等地对待孩子,在宽容孩子的同时要给孩子必要的约束。过分宽容则陷于溺爱,过分严格则寡爱。家长要明白这样的道理,孩子的快乐性格不会是在训斥声中养成,家长的适时表扬比其他物质奖励更能帮助孩子养成好品性,表扬孩子与约束孩子的不良行为不构成矛盾,奠定孩子愉悦的幸福人生基础从鼓励与表扬开始。
2、父母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子女的成长
由于传统教育观的长期影响,我们的父母不具备系统的教育子女的理论知识,指导思想有试偏颇,教育方法不适应孩子的发展规律。要改变这种形状,小学生的父母亟带需接受比较系统的再教育。社会也有责任给他们提供学习的条件,如举办家长学校,使家长正确认识和处理家庭同子女教育之间的关系,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最大限度地减少溺爱型和专制型家庭,使小学生的父母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并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子女的学习和发展。
3、父母要慎重对待离婚
父母离婚,打破了原有家庭的宁静,使子女得不到完整的父爱或母爱,不少子女因此心理开始扭曲。为人父母者,当夫妻关系不和时,为了未成年的子女,千万不要轻易去赶时髦、闹离婚。即便夫妻感情确已破裂,在离婚前,也应当多为子女考虑考虑,毕竟孩子是无辜的,而且他们正处在发展时期,给他们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生活环境是我们的责任。
(三)小学生自身应采取的对策
1、小学生要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和社会交往,并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
小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还必须有计划、有目的地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和社会交往,如夏令营、手拉手活动、体育比赛、文艺活动等,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多种多样的兴趣和爱好,学会观察、分析、评价自己,逐步形成自尊、自爱、自信、自制的良好心理品质,满足自己接触社会,进行社会交往的较高级的需要,也有利于形成并长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那些已经形成的不良行为习惯,小学生应当在教师和家长的直接指导下,努力抑制和改正自己的缺点,发扬自己的优点,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
2、小学生要学习一些简单有效的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小学生自我心理健康教育有以下几种常用方法,如:(1)学会放松。知道紧张是正常的心理反应,是可以通过想象、转移注意力、调整呼吸、体育活动、听音乐、唱歌、阅读、睡觉等方法调节放松的。(2)与人谈心。要使小学生知道有问题要学会求助,在学校可以找老师、心理辅导老师谈心;在家里可以找长辈、亲友谈心;在社会上也可以有谈心的对象,如心理咨询电话等等。无论何事何时都可以与人谈话,学会与人谈心一辈子受益。(3)学习写日记或周记。小学生要学习用笔与自己谈心,把心灵的轨迹用文字描绘下来,对心理健康成长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和家长要尊重孩子的隐私,公开日记要得到本人的允许。小学生也不用过分担心自己的内心秘密被他人知道,要学会坦然地对人与对己。
3、小学生要善于求助,寻找支持
寻求帮助是现代人所应具有的积极态度,面对压力、困惑,要寻找心理支持,以获得良好的帮助和指导,有问题,可以和师长、亲人、朋友谈。求得帮助的过程,也就是一个自助的过程,我们所获得的不仅是这一次的办法,而是自己的更多体会。心理咨询也是可以利用的有效方式之一,通过心理咨询,可以使咨询对象的认识、情感和行为有所变化。在这个丰富的社会,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的生命,它的质量是完全可以改变的提高。

阅读全文

与小学生的音乐课心理状况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爱情围墙歌词 浏览:230
道奇酷威广告背景音乐 浏览:106
比喻轻音乐之美的文字 浏览:542
小号音乐下载 浏览:578
歌曲专辑图下载地址 浏览:867
财神驾到歌曲mp3下载 浏览:734
琴歌指弹海阔天空吉他谱 浏览:355
下载mp4格式的音乐 浏览:352
电脑听音乐用什么 浏览:512
最好酷狗音乐播放器 浏览:502
信乐团队的假如简谱 浏览:243
平安酷狗音乐 浏览:760
佳人轻抚桃花mp3下载 浏览:453
infinite网易云音乐 浏览:844
岁月赵忠祥背景音乐 浏览:980
如何将电脑的歌体添加到苹果音乐 浏览:672
fade钢琴mp3 浏览:86
奔跑吧兄弟宋仲基背景音乐 浏览:806
成都彩虹小学音乐老师 浏览:496
凤凰传奇星光歌曲点评 浏览: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