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音乐课堂的几种课型(杜郎口中学)
歌唱课是音乐教学课社的重要课型,唱歌教学注意调动每一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演唱的自信心,使他们在歌唱表现中享受到美的愉悦、美的熏陶。音乐教材中学生面对的只是一张简单歌谱,让学生去唱,去预习,真是对于我们学生有些难度,因为教材中一般是艺术歌曲,不是非常易唱、易学的现代通俗歌曲,针对这种情况,一般是这样设计课堂环节的:(1.)出示本节课的目标,一般围绕情感,技能,知识去制订三维教学目标,如《给未来一片绿色》这首歌曲,情感目标:通过多媒体可见保护地球,热爱大自然的意识,技能目标:把握主旋律,知识目标:休止符在旋律中的运用。(2.)多媒体播放,出示幻灯片(大自然风景 )配制优美的音乐,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3.)歌曲教学:以带着问题的形式,让学生去理解问题,分析作品,感知音乐,通过范唱,摸唱,听唱等方法,让学生把握旋律,把与本歌曲有关的知识在歌曲的学习中处理,(4.)达标侧评:边展示,边反馈环节,给学生表演的舞台,以组为单位(多种形式出现如独唱,齐唱,男女合唱,对唱)展示给同学们,并给即使点评,在展示的同时解决难点(5.)拓展部分:畅所欲言。谈本节课的感受,收获,或通过歌曲你想到哪些?如歌曲《给未来一片绿色》,通过学习演唱歌曲,你们怎样保护大自然,用怎样的方式去表现。(6、)课堂小结。
❷ 音乐课的活动性用什么教学方式来进行体现的
新课程环境下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大胆创新,学生个性张扬,课堂教学呈现出勃勃生机。然而静下心来反思,存在一些与新课程“貌似神离”的现象。因此,我们必须以音乐为载体,以丰富的内容、形式和情感为主要过程,体现课堂的音乐性,同时体现音乐课程的本质。
【关键词】
新课程环境下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大胆创新,学生个性张扬,课堂教学呈现出勃勃生机。然而,静下心来反思,存在一些与新课程“貌似神离”的现象,如:过分注重“学科综合”,迷失“音乐本色”;过分创导“兴趣气氛”,缺乏“技能支撑”;过分追求“音乐创造”,遗忘“即兴模仿”。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不到位,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面对音乐课堂所流露出的现象,我们不禁深思:什么才是优秀的音乐课?如何更好地体现音乐课堂的音乐性?如何杜绝那些华而不实的东西。
一、音乐课堂本位缺失的具体表现:
镜头一:过分注重“学科综合”,迷失“音乐本色”
新课程提出综合是基础教育的一种基本理念。是现代教育的一种发展趋势,是学科体系向学习领域的伸展。在另一方面,作为艺术的一个主要的门类,音乐也同广泛的文化领域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这也使得音乐课程同其他非艺术课程之间的相互融合成为可能。但是音乐课程的综合,是要以音乐为本的综合。在音乐课程中贯彻综合原则应该突出学科特征,应该体现音乐学科本位的基础之上的综合。如小学各门课程中,语文、美术、体育等都或多或少与音乐有着一定的联系,这也使音乐教学和这些课程之间的联系成为可能。但是,这并不是我们进行大杂烩式综合的理由。
案例一:在许多音乐教研课中,多数是音乐学唱歌曲课,都出现朗诵歌词的现象。如:学唱《甜甜的秘密》 一课中,在学完歌曲旋律后,教师说:“下面让我们带着感激的心情有感情地来朗诵歌词。”随后学生就开始语文课中的朗读了,读完后,教师又说:“同学们读得不错,但感情还不够,再来一遍!”……像这样的课听到过许多次。
试问:没有了音乐本体,突出了学科之间的综合,突出了活动性,课堂表面呈现出学生的多才多艺,这难道就是我们所追求的课堂教学理想境界吗?
评析:此案例中教师实践学科综合的精神固然可贵,但方式和形式是值得商榷的。我们应该把握好“综合”的尺度,音乐课就是音乐课,应该有本学科的学科特点。
镜头二:过分创导“兴趣气氛”,缺乏“技能支撑”
案例二:这是一节新歌教学课,教唱《草原就是我的家》。导入新课时,老师问:“你们喜欢乘火车吗?”“喜欢!”“现在老师要带大家乘着火车,唱着歌儿到内蒙古大草原旅游。”学生们的情绪一下就被调动了起来,并且非常投入地模仿小火车的节奏和音响效果。到了目的地,老师一会儿让学生学习小骑兵骑马的舞步,一会儿让学生学跳挤奶舞。音乐教室成了欢乐的海洋,学生们开心极了。此起彼伏的欢笑声不绝于耳,音乐在其中只是作为背景音乐点缀。一节课下来,会唱《草原就是我的家》这首歌的只有寥寥数人,学生们关注和体验的仅仅是这一活动的过程所带来的表面上的快乐而非音乐本身。
试问:没有了以音乐要素为重点的技能训练,突出了学生的兴趣,课堂表面呈现出一派热热闹闹的景象,这难道是我们所追求的课堂教学理想境界吗?
评析:新课程指出:要让学生从“会学音乐”至“学会音乐”。如果没有一定的音乐技能作为支撑,那是不可想象的。此案例中,教师过分追求以音乐兴趣为动力、重视音乐实践这些原则,凸显了音乐的趣味性、娱乐性,却忽视了音乐的“魂” ----音乐性,这一音乐中最本位的东西,喧宾夺主地上音乐课,效果可想而知。诚然,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的根本途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通过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创设愉快的音乐情境,以充满情趣的音乐形象和丰富多彩的旋律、节奏、音色、和声等,动之以情,感之以行,晓之以理,培养和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乐,并由此而享受音乐,用音乐来美化人生。但如果纯粹是表面上、形式上的为兴趣而兴趣的教法,那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将是一句空话。因此,作为一线教师,重要的是要摆正音乐教育思想,深入领会新课改在音乐知识和技能教学方面的“淡化”而非“弱化”的思想,严把“度”字关。
镜头三:过分追求“音乐创造”,遗忘“即兴模仿”
案例三:听过一节学唱课《过新年》。播放《龙咚锵》后,学生通过律动、伴奏等活动来熟悉歌曲,并引导用自己创造的方法为歌曲伴奏,用自己设计的舞蹈动作来表现歌曲。进而教师问:“还可以用什么方式来表现歌曲?”课堂上虽然热热闹闹,但回头看看,真正属于音乐范畴的东西有多少,学生通过实践,真正学到的是什么?
试问:脱离了音乐的范畴,课堂表面呈现出学生创作热情的高涨,这难道也是我们所追求的课堂教学理想境界吗?
评析:我们要正确处理创造与模仿的关系。小学生的音乐创造活动常常是从模仿开始的,模仿是音乐创造的必由之路。通过模仿,可能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创造学习。而即兴创造是指学生根据当时的感受而产生的一种音乐创造行为,是事先不必做准备的临时创作,它往往与即兴表演联系在一起。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即兴创造的运用。
二、回归音乐教学本位的策略
“回归”是指要恢复音乐教育本来的面貌。音乐课要体现本体性,即音乐教学要以音乐为本。音乐教育是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如何更好地回归音乐本位的教学,具体的策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堂上慎用“音乐表演”
音乐课堂教学应该是不断激发学生兴趣的过程。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模仿力强。在音乐教学中,针对他们的心理特征,教师恰到好处的运用表演法,让学生扮演音乐中的人物角色,能够拉近学生与音乐的距离,有利于学生比较深入理解音乐,在音乐活动中获得审美的愉悦。然而近几年来,特别是开展新课程实践活动以来,这种表演法常常见诸于音乐课堂中,逐渐成为一种音乐教学的时尚,很多音乐教师竞相使用,乐此不疲。为了克服上述这些做法,还音乐课堂以音乐为本,在具体实施中我们应该注意以下两方面:
⒈不能把音乐与表演划等号
在教学中,要摆正两者之间的主次关系,做到表演是对音乐理解后情感自然地流露、动作自发的表现,而绝不能牵强与附会,也不能由此而形成以种思维定势,渐而步入一种程序化教学。
⒉不能“你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在新课标下的音乐公开课上,听的最多的就是教师充满柔情的鼓励话“你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初听起来,似乎很重视学生的自主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其实若教师不能经常性地给予一定的知道,一味听任学生“自由”发展,学生就不会有多大的进步。虽然学生们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一定的快乐,但这种快乐对于真正的音乐新课堂来说是没有意义的。
(二)既关注音乐的本位又体现学生的自主
《中国音乐教育》上曾刊登到:美国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器乐排练课中观察哪个人在排练中出了错,出了什么错?每个人都专心地看排练,练习的人也不敢怠慢。而后,教师问:“刚才问题出在哪?”于是,学生踊跃的发言。在这位美国教师的音乐课堂上学生不是一个被动的、消极的信息接受者,而是一个主动的,积极的知识探究者。当排练出现问题时,学生神态专注、观察积极、思维活跃:“他们演奏前没有和钢琴对音、调弦!每个和弦下去之前,他们没有对视做眼神交流!”他们在发现中学会获得知识技能,在获得知识中学会发现。
学生亲自参与切身体验,他们自己专心地寻找排练中的错误,教师没有告诉学生什么,也不要求学生说出乐曲的曲名、节奏、创作背景、乐曲的分段、情绪特点,什么场景等等……这些都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课堂教学不仅仅在于传授什么,更重要的是在于使人人得到参与体验。这些内容学生都是亲自参与的过程中感受和体验的。只有切身贴己的实践体验,知识才会弥久不忘;只有切身贴己的情感体验,方法才能驾轻就熟。
(三)不使学科综合顾此失彼
音乐的综合性学习,是基于音乐学科本身的特点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是以音乐为本的综合。 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出现偏离音乐本位的综合。在音乐课中体现学科综合性,我们应根据学习目标而做出合理选择,还要做到适可而止。
突出学生在课堂中参与性、愉悦性、情感性的同时,不忘把音乐的本体性放首要位置,还需要我们做出更大地努力。要正确处理技术,艺术,审美,育人之间的关系,要制定相应科学的音乐教育评价体系。新课改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必须正真领会新课程改革的实质,立足于当前基础教育领域所持有的实际情况,不能一蹴而就,更不应该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因此,作为一位从事音乐教育教学的工作者,仍然应该不断地学习和研究,争取让理解课改的基本精神,摆正音乐教学本位的思想,不断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只有这样,才能在课改这条航线上经受风雨的洗礼,从摇摆走向平衡。
❸ 如何发扬普通高校学生的优势,享受音乐赏析课
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教育起步较晚,现阶段普通高校音乐欣赏课在教材建设与选用、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课程评价机制的构建、师资素质的提升上都存在一些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音乐欣赏课作为大学文化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普遍性和易操作性,是普通高校实施音乐教育的最佳方式之一。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培养目标不同于专业音乐教育。它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艺术课程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而且教育对象与大学的其他主体专业不同,主要有选修课学生、艺术特长生、函授生三个层次之分,音乐基础参差不齐,学科背景也各异。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和教育对象的层次性,决定了音乐欣赏课程需要有一个合理的定位和规划。目前,该课程在教材、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课程评价机制、师资素质的提升上仍存在一些有待探讨的问题。
一、教材选用和教学内容的优化
(一)应择优选用教材
为确保教材质量,选用全国高校通用和公认的优质教材尤为重要。比如,教育部评选的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列入“普通高等教育教材建设和改革计划”的规划教材或重点教材、教育部推荐教材、获省部级以上奖励的教材、近三年新出版且同行公认的优秀教材等。音乐欣赏课的教材应主要从上述几类教材中择优选用,任课教师要严把教材质量关。
(二)应研究和处理教材
教材作为实施课程的依据和载体,是最基本的素材性课程资源。其开发和利用的重点就在于研究和处理教材。目前大学音乐欣赏教材在内容上普遍缺少多学科渗透、时代感不强、知识的连续性和系统性不够等方面的不足。对所选教材作进一步的研究,根据实际教学的需要,在教学内容上进行一定的拓展、更新,打破教材的局限性,弥补教材的不足,是很有必要的。
二、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不能一味地否定传统,而应该在适当保留并完善传统的基础上,努力探索由知识传授型向多元立体化的转变,实现融技能、鉴赏、现场展示相结合的多元立体教学。对较高水平的学生,还可展开研究性教学,为学生自主发展和综合素质提高创造条件。
(一)综合教学形式,优化课堂教学
在音乐教育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许多教学法均注重教学形式的综合。如奥尔夫教学法注重音乐与舞蹈、动作、语言的综合;达尔克罗兹教学法注重每门课程本身不同形式的综合。到了本世纪初,综合性教学方式更为普遍。如德国黑森州小学音乐教学大纲中就专门提出:除聆听和表演音乐以外,与音乐打交道的方式还有以下几种:1.在图画中和用图画与音乐打交道(通过画画表达自己的想象,接受所听的音乐形象化的联想,用图画将音乐的结构和元素表现出来);2.在身体律动中和用身体律动与音乐打交道(律动游戏、情节表演、哑剧表演、舞蹈等);3.在语言中和用语言与音乐打交道(讨论音乐、写诗文说明音乐、将音乐转化为语言、将语言转化为文字等)。Jerome J Hausman在他的《Arts and the Schools 》中谈到:“就像语言教学能把听、说、读、写综合起来一样,艺术教学也可以把视觉艺术、听觉艺术、触觉艺术等融为一体。”教学形式的综合,能调动学生的多种认知渠道,发掘学生各种潜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立足传统,向现代迈进
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使课程与教材的内涵和外延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人类理解、接受知识的模式,学习的途径和方法也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传统施教方法中,知识的传授注重循序渐进,这是传统教学方法的优越性,同时也是其局限性,音乐教师应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来看待大学音乐欣赏教学的问题。音乐欣赏课既要丰富学生的知识,更要引导学生把握学科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要留给学生需要的思维空间。除了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进行各种音像、图画、文字等文件辅助教学活动外,教师还应多以小论文的形式布置作业, 指导学生到图书馆、internet 上去收集相关资料,然后回到课堂上来讨论;或是利用校园网络中教师的网站为学生进行课后的知识巩固、延伸和拓展。培养他们独立性、创造性思维以及运用掌握的信息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扩大对外交流,追求教学实效
普通高校音乐欣赏课与其他公共艺术课之间的交流不深入,与学校其他主体专业之间的交流不充分,校际之间的交流不频繁,与国内社会文化及国际间的交流更为稀少,在对外交流上突显出相对的自闭性。这既不利于音乐艺术教育自身的活水流动,不利于服务社会,也不利于学校的整体发展。音乐艺术教育处于校园文化乃至社会文化的前沿,普通高校音乐欣赏课应积极开展与其之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增强课程间的联系和综合,不断吸纳音乐艺术的最新成果,吸纳普通高校自然学科、人文学科以及音乐专业院校在教学思路、教学方法上的先进成果和经验,才能源源不断向学生、向社会传递和渗透它的精神、思想。在这种吐纳的过程中,音乐艺术作品的创造和教育与其对象之间才能形成双向回流。
(四)有别施教的两面性
在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中,高校教学管理的制度化、标准化,应该说在建立科学、先进的管理模式等方面取得很大成就,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比如,教学安排太强调规范性,不区分知识背景结构,不区分学科,不区分新、老教师的差异,同样的要求,同样的标准。一些不必要的条条框框束缚了教师们的创造力,影响了他们的积极性。我们提得较多的是对学生的因材施教,要求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但教学环节中的差异性和可塑性不仅仅表现在学生方面,针对各具特点的教师,是否也该有别施教呢?例如,知识背景深厚的教师可以以培养学生理性、逻辑和研究能力入手,开展研究型教学;操作、组织能力较强的教师则可开展实验型教学,培养学生形象、整体、操作技能等。教师应承认差异、扬长避短,在统一性、规范性下寻找多样性。
三、量化评价指标和多元化的评价形式
由于音乐教育观念、教育目标的转变都会影响对教学的评价, 同时恰当的教学评价会对课程建设、对教育观念转变起到促进作用。根据目前对普通音乐教育“建立评价指标多元、评价形式多样, 既关注结果, 更重视过程的评价体系”的趋势,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应努力探索、完善课程评价机制,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一)量化教学方法评价指标体系
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中,教学方法评价指标模糊,在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发展方面明显力度不够。评价中,仍主要看板书是否工整,层次是否清晰等;对是否融汇学科前沿知识、引入自己的科研成果,具体方法的多样化、个性化等方面多为空白。笔者认为,很有必要量化教学方法评价标准,增加教学方法评价标准的确定性、可操作性,能使教学评价体系朝立体化、制度化、标准化发展的同时,各个层次评价体系的构建更为完备,之间的发展更为均衡。
(二)建立全面的音乐艺术教育的考核、评价系统
建立全面的音乐艺术教育的考核、评价系统,从教学工作量、对学生艺术团体的指导、参与学校及社会艺术实践活动、学生学习成果、学术研究水平等方面设立相应指标,考核评价普通高校音乐艺术教师业绩,旨在调动其由狭隘的专业教育向综合素质教育转变中的积极性,发挥主导作用。
(三)评价形式多元性和组合的多样性
音乐审美感受力评价和理论知识评价相结合,在对其感受能力评价的基础上,可采取口头分析、写小论文等形式来促进理论分析能力的提高。
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注重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的考察,促进学习积极性的发挥。可采用课堂问答、讨论,学习调查问卷、单元作业、课程论文、笔试等方式反馈学习效果,进行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既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又关注学生学习目标完成的质量和程度,以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做出整体性的学习评价。
四、全面提升师资素养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如果教师业务精良且颇具开拓创新精神,培养出合格、优秀的人才就具备了重要前提和必要的条件,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才有充分的保障。
(一)提高学历层次和业务素质
面对学科背景各异的教学对象, 综合性大学音乐欣赏课要求音乐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 自身在历史、天文、地理、绘画、建筑等方面的文化底蕴也极为重要。因此,教师要有探索意识和学习能力,不断提高学历层次、拓宽知识结构。同时,通过进修、访学等多种方式勤奋钻研音乐表演技艺,积累丰富的演唱、演奏曲目。积极拓展各种渠道,为提升专业业务素质、艺术能力、表演能力和教学技能创造条件。
(二)科研教学相长和加强学术交流
科研要联系教学、服务教学、促进教学;教学亦激发科研、激发创造,教学科研互补、教学科研相长。同时,应加强学术交流,扩展视野,了解本领域最新学术动态,有利于在前沿领域开发新的研究课题。
(三)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的最大优势
虽然近几年电化教学已有很大发展,多媒体教室的设备也越来越先进、齐全,但没有现代教学理念,光靠改善硬件条件根本无法取得应有的教学效果。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应用的立足点是,“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和有利的学习工具。”①我们应该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的巨大作用,又要看到它的本质。音乐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多媒体技术,更重要的是要探索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的结合点,应具备充分开发和利用网络资源,多层面拓宽、挖掘音乐欣赏教学深度的能力。只有根据课堂需要,制定出合理的教学设计,才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最大优势。
结语
音乐欣赏教育不仅是普通高校实施音乐教育的最佳方式之一,更是传承人类文化艺术结晶的最佳途径之一。音乐教育本身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具有其他学科教育所不能比拟的特点,如何充分发挥音乐在培养大学生全面发展中的功能, 掌握时代的脉搏,关注社会变革,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是音乐教育工作者需要长期探讨的课题。
❹ 舞蹈论文题目哪个好写
舞蹈服饰与民族舞蹈相融的艺术探析
普及型舞蹈人才培养中的生态式舞蹈教育研究
“单元式”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法研究
学科建设视野下的少数民族舞蹈文化传承
当代中国社区文化建设背景下的群众舞蹈文化研究
民族舞蹈技术技巧的课程设置及应用研究
当代美国舞蹈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舞蹈文物及其文化表达
中国朝鲜族专业舞蹈教育历史、现状及其展望研究
综合类艺术院校舞蹈表演专业人才教育现状与对策探究
民族民间舞蹈表演人才的基本功训练探究
对兰州市业余体育舞蹈开展的分析报告
高等师范院校免费师范生舞蹈教育研究
高职院校公关礼仪类专业舞蹈课程教学的现状与实施对策
对当前中国校外儿童舞蹈教育发展的思考
浅析江南舞蹈素材在创作中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和运用
海峡两岸舞蹈创作比较研究
舞蹈创作主体与文本研究
我国体育舞蹈拉丁舞运动员比赛服装色彩研究
普通高校女大学生形体舞蹈课程设计研究
布依族丧葬仪式舞蹈研究
关于舞蹈艺术教育的调研报告
营销理念中的普通高校舞蹈学专业课程建设研究
叙事性舞蹈创作分析与研究
有寓意的群舞调度与舞蹈主题
论舞蹈思维的意义
民族舞蹈题材水墨画研究与创作
解读舞蹈“大头和尚逗柳翠”
舞蹈作品与文学作品
动作捕捉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舞蹈的数字化保护
论武夷文化中的“茶”舞蹈元素
莆仙戏曲元素在舞蹈创作中的运用
探戈舞蹈的源流与演变
体育舞蹈专业学校形体训练课程现状调查与分析
入华粟特人墓葬壁画图像研究及其舞蹈编创实践
论舞蹈美育与“整体教育”
浅析校园舞蹈作品中内容美与形式美的统一
我国体育舞蹈教师继续教育研究
舞蹈纯粹性内涵实质研究
探究闽南民间舞蹈作品创作的“窘况”及对策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课堂教学钢琴伴奏创编研究
舞蹈治疗对于智障儿童交往能力的干预研究
舞蹈道具在舞蹈创作中的作用
中国舞蹈与戏曲舞蹈之关系
论舞蹈元素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渗透价值与实施方略
舞蹈艺术“舞蹈感觉”内涵及其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因素
实践与理论的穿越、对话
审视 实践 创新
中外优秀拉丁舞选手舞蹈风格差异性研究
中国舞蹈等级考试评估标准研究
17世纪美国舞蹈教育研究
我国高校舞蹈课的推广与普及研究
舞蹈意境初论
长春地区普及型舞蹈教育模式探究
论舞蹈剧目教学音乐运用的管见
国内外优秀拉丁舞蹈选手伦巴舞蹈关键技术的研究
从现存汉画像石(砖)资料中看两汉时期的舞蹈活动
高中舞蹈教学现状及音乐选修课“音乐与舞蹈”教学初探
体育舞蹈对女大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的影响
壮族民间舞蹈的教育传承现状及研究
论西汉皇室舞人的舞蹈艺术
执着地追求 大胆地探索
论太极文化对中国舞蹈文化的影响
学前舞蹈教育现状的调查与研究
关于舞蹈音乐的应用与选择的研究
5-6岁儿童自由舞蹈表现特点研究
舞蹈创作手法的运用与研究
湖南省体育舞蹈发展现状与对策的研究
朝鲜族与蒙古族头顶道具舞蹈的比较之考
吴晓邦舞蹈教育思想初探
武汉市少儿舞蹈培训机构发展现状及价值研究
体育舞蹈文化在我国的传播及发展研究
论舞蹈在河南豫剧现代戏中的运用
从《水墨》探析多种舞蹈语汇融入体育舞蹈表演性作品中的研究
延边少儿舞蹈考级教育现状研究
浙江省普通高校体育舞蹈开展现状调查研究
中国专业舞蹈教育现状及分析研究
舞蹈教育的伦理审视
安徽省体育舞蹈开展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数字化舞蹈艺术的特征表达与视频检索技术
山东省高校体育舞蹈专业学生培养的研究
音乐融存于身体之中
云南高校舞蹈编导人才培养浅论
北京市朝阳区小学体育舞蹈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高校体育舞蹈课程开展现状与对策的研究
音乐表现手段对舞蹈作品创作的作用
从传播学视角探讨体育舞蹈的推广策略研究
对北京体育大学舞蹈剧目《舞侠》编创的分析与研究
钢琴伴奏在新疆高校舞蹈专业集训中的运用研究
延边“非遗”舞蹈关照下的朝鲜族学院派舞蹈创作
四川省高师体育舞蹈开展现状研究
黑龙江地区鄂伦春族舞蹈文化的研究
长春地区普通高校舞蹈教育教学研究
即兴舞蹈与幼儿舞蹈教育
内蒙古科尔沁地区萨满舞蹈研究
中国传统舞蹈的仪式性特征及其对当代传统舞教学的启示
论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
我国体育舞蹈开展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体育舞蹈表演性音乐的编辑原则与方法
长沙市普通高校体育舞蹈课程开展现状的调查研究
广西高校体育舞蹈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分析研究
“念动训练法”对舞蹈基本功技术技巧训练的辅助作用
关于舞蹈的思考
陕西省理工科高校体育舞蹈课程开展状况的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
中国芭蕾舞剧作品中音乐与舞蹈的民族性融合
我国高师舞蹈教育专业舞蹈课程设置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汉族民间舞蹈的祭祀性
关于四川师范大学舞蹈教育专业本科课程结构的问题研究
❺ 什么是体验式训练课程与传统训练课程有什么区别
传统教育从小学到大学所接受的“增加知识学习”“逻辑思维学习”专“增强技能学习属”等以提升IQ为主的传授式学习,都统称为“脑训”。
心训,是心智训练的简称,心灵智慧训练,或者说SQ(灵商)训练,是心灵成长课程的一种,主要由美国、日本、印度、德国等心灵成长课程较发达的国家传入。目前,被媒体誉为“中国心训第一人”的林A导师,是中国心训研究院首席研究员。他整合开发的“发掘自己心训”和“商业领袖心训”是国内“心训”课程的代表,其特色以觉察式、感悟式、体验式学习为主,让学员有效打开心扉、清洗心灵、迁善心态、提升心智。
❻ 什么叫体验式课程
以IT培训为例,即免费先上几个课时,主要是让你感受学习的模式与环境还有教学方式是否适合你。
❼ 高校教师将音乐课搬到海边,你对这种教育方式怎么看
唱歌很多人都非常喜欢,可以减少我们的压力,同时能够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而且很多歌曲还会带给迷惘的我们带来鼓舞。青岛高校教师将音乐课搬到海边这吸引了大家的注意,老师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难道又是一次炒作?大家都比较困惑。我思考了很久,说说我的看法,分享一下我的观点,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书本上得来的内容终究是有限的,只有自己去真切的感知,去体会,才能体会到那些书本上得不到的知识和内容,而人生当中最重要的就是我们的经历,这样的教育方式在我看来真的非常有意义,也能给学生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和美好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