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求花木兰2动画片 音乐赏析
琵琶协奏曲《花木兰》顾冠仁曲,汤良兴琵琶独奏协奏,上海民族乐团指挥。乐曲讲述了“花木兰替父从军”的历史故事热情歌颂了这位巾帼英雄的勇敢坚强和爱国主义情操。顾冠仁据北朝民歌《木兰辞》而作,于1980年“上海之春”音乐会上首演。此作品在全国第三届音乐作品(民族器乐)评奖中获三等奖。这部单乐章协奏曲采用了奏鸣曲式结构:呈示部“木兰爱家乡”的主部主题来自五四时期广泛流传的爱国歌曲《木兰辞》(白宗魏曲),质朴委婉,富于民歌风味。琵琶施以推、拉、吟、揉等技法,使之更为柔美,表现了木兰温柔的少女性格。副部主题是活泼的小快板,由琵琶与乐队不断呼应发展着,表现了木兰练武时的飒爽英姿。主部主题再现时,乐队全奏,琵琶在高音区用摇指重复呼应,出现了呈示部的高潮,抒发了木兰对家乡的热爱。展开部“奋勇上战场”包括三个段落:“入侵”段以乐队强烈的不协和和弦开始,低音管乐器吹出凶暴残忍的侵略者主题,然后琵琶以散板奏出一连串先宽后紧的音型,刻划木兰闻敌入侵的不安心情。接着乐队全奏出高亢明亮的大调旋律表现了木兰决心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坚强意志。“出征”段在急促的马蹄声中展开,琵琶以“凤点头”的技法,描绘出战马奔腾、由远渐近的出征场面。“拼杀”段是全曲的高潮,琵琶用传统武曲中并弦等技巧,并通过与乐队的快速竞奏和频繁的转调,展现出木兰浴血沙场的壮阔画面。再现部“凯旋回家园”,一开始就鼓角齐鸣,描绘乡亲父老欢迎木兰凯旋归来的热烈场景。然后琵琶奏出变化了的主部主题,细腻地刻划了木兰重整女装时的喜悦心情。尾声中又出现了“出征”的音调,表达了花木兰随时准备重跨战马的坚强决心。这部协奏曲在如何运用和发展民族乐器的传统表现手法并使它与西洋音乐形式及作曲技法相结合等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
❷ 动画片《花木兰》的赏析
主要就是勇气啊....孝心啊 之类
❸ 小学课文"花木兰"全篇
"花木兰"全篇即是南北朝·佚名所写的《木兰诗 》
原文: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白话释义:
织布机声一声接着一声,木兰姑娘当门在织布。织机停下来不再作响,只听见姑娘在叹息。问姑娘在思念什么,问姑娘在惦记什么。
我也没有在想什么,也没有在惦记什么。昨夜看见征兵的文书,知道君王在大规模征募兵士,那么多卷征兵文书,每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
父亲没有长大成人的儿子,木兰没有兄长,木兰愿意去买来马鞍和马匹,从此替父亲去出征。到东边的集市上买来骏马,西边的集市买来马鞍和鞍下的垫子,南边的集市买来嚼子和缰绳,北边的集市买来长鞭(马鞭)。
早上辞别父母上路,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但能听到黄河汹涌奔流的声音。早上辞别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燕山)脚下,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但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啾啾的鸣叫声。
行军万里奔赴战场作战,翻越关隘和山岭就像飞过去一样快。北方的寒风中传来打更声,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铠甲。将士们经过无数次出生入死的战斗,有些牺牲了,有的十年之后得胜而归。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上殿堂(论功行赏)。
记功木兰最高一等,得到的赏赐千百金以上。天子问木兰有什么要求,木兰不愿做尚书省的官,希望骑上一匹千里马,送我回故乡。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出城(迎接木兰)。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门梳妆打扮起来。
小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打开我闺房东面的门,坐在我闺房西面的床上,脱去我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我姑娘的衣裳,当着窗子整理像云一样柔美的鬓发,对着镜子在额上贴好花黄。
出门去见同营的伙伴,伙伴们都很吃惊,同行数年之久,竟然不知道木兰是女孩子。雄兔两只脚时常动弹,雌兔两只眼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别)。雄雌两只兔子一起并排着跑时,怎能辨别出哪只是雄兔,哪只是雌兔。
写作背景:
《木兰诗》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据其最早著录于陈释智匠所撰的《古今乐录》,可证其产生之时代不晚于陈。诗中称天子为“可汗”,征战地点皆在北方,则其产生之地域在北朝。诗中有“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但闻燕山胡骑声啾啾”语。
黑山即杀虎山,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南,去黄河不远。燕山指燕然山,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杭爱山。据此,《木兰诗》中之战事,当发生于北魏与柔然之间。柔然是北方游牧族大国,立国一百五十八年(394—552)间,与北魏及东魏、北齐曾发生过多次战争。
而最主要之战场,正是黑山、燕然山一带。429年,北魏太武帝北伐柔然,便是“车驾出东道,向黑山”,“北度燕然山,南北三千里。”(《北史·蠕蠕传》,蠕蠕即柔然。)
此诗收入《乐府诗集》的《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中,至唐代已广为传诵,唐人韦元甫有拟作《木兰歌》,可以为证。因此,学者们大都认为,民歌《木兰诗》产生于北朝后期。
文章赏析:
《木兰诗》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也是一篇乐府诗。它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此诗产生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有经后代文人润色的痕迹,但基本上还是保存了民歌易记易诵的特色。
此诗在写法上运用了较多的修辞手法,主要是对偶、排比及互文。其中互文是此诗极有特色的修辞手法,在刻画人物心理、塑造人物形象、渲染气氛等方面起了很大作用。
如“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二句,单从字面上看是不合逻辑的,上下文互文互补而增义:“开我东阁门,坐我东阁床;开我西阁门,坐我西阁床。”
由于互文手法的运用,省略了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转换,表现了木兰一别十年回到家中,迫不及待地到这里坐坐,到那里看看,看到曾经熟悉的一切,心中既充满亲切之感,又有说不清的滋味。含不尽之意于言外,通过动作细节的描写,刻画人物心理。
又如“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二句,如果把“当窗”和“对镜”分开理解,显然不合女子梳妆的实情。
❹ 《花木兰》中的主题分析
花木兰,
中国古代女英雄,
以代父从军击败北方入侵民族闻名天下,
唐代追
封为“孝烈将军”
,设祠纪念。在后世影响深远。其事迹被多种样式的文艺作品
所表现,尤其是电影、电视剧多次重拍,甚至影响波及美国和全世界。
《花木兰》
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
在北魏,
文帝的改革使社会经济得到了发展,
人民生活
较为安定。
但是,
当时北方游牧民族柔然族不断南下骚扰,
北魏政权规定每家出
一名男子上前线。木兰的父亲年纪大了,没办法上战场,家里的弟弟年纪又小,
所以,木兰决定替父从军,从此开始了她长达多年的军队生活。去边关打仗,对
于很多男人来说都是艰苦的事情,
更不要说木兰又要隐瞒身份,
又要与伙伴们一
起杀敌。但是花木兰最后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在十数年(原文为
12
年,是虚指)
后凯旋回家。皇帝因为她的功劳之大,认为她能力在朝廷效力,任得一官半职,
不过,花木兰拒绝了,她请求皇帝能让自己回家,去补偿和孝敬父母。
花木兰的故事是一支英雄的歌,悲壮的诗。
《木兰辞》被列入中小学课本,
被千千万万的青年学生所诵颂
;
多年来,木兰的事迹和形象被搬上舞台,
《木兰从
军》
长演不衰。
她的精神激励着成千上万的中华儿女在保卫国家的战斗中做出了
惊天动地的壮举。人们为了纪念她,在虞城县内还建有木兰中学、木兰火车站、
木兰宾馆、花木兰度假村、花木兰产业集团、花木兰民兵连。商丘市还组建有花
木兰武术协会、花木兰盘鼓队、花木兰舞龙队。每年的四月初八,木兰的生日,
人们前来祭祀,人山人海,庙会盛大。
《木兰辞》不仅述说了一个女英雄的故事,
也蕴含着中国古代无意识的女性主义的萌芽。
《木兰辞》中,花木兰女扮男装,
代父从军,进入男权社会,并且与忍受各种艰苦的条件,与男将士并肩作战,同
男人一样在战场上厮杀,
并凯旋回家建功立业,
成就某些男人都无法成就的事业,
这是对作为女性的花木兰的赞扬,
同时也是在某种程度上对女性价值的认同,
是
女性意识的觉醒的萌芽。
此后花木兰也激励了很多中国古代的女性,
使她们有巾
帼不让须眉的豪气。
特别是中国古代就有很多女作家用过木兰的典故,
都是引以
为傲的。如清代王筠的《鹧鸪天》
:
闺阁沉埋十数年,不能身贵不能仙。读
书每羡班超志,把酒长吟李白篇。怀壮志,欲冲天。木兰崇嘏事无缘,玉堂金马
身无份,好把心情付梦铨。
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在古代《木兰辞》表现的女性主义意识是比较薄弱的,
或者说是无意识的,
木兰之类英雄的营造,
就某一方面——
“替父去从军”
而言,
符合统治阶级的需要。
她们在这一点上成为女英雄,
其中包含父权社会对妇女的
期待:女人“替父去从军”
。需要她们如何,她们就能如何。
“替父去从军”是可
行的,自己去从军行不行?
所有这些实际依然是一个服从的角色。我们能想象
自己处身这种“花木兰”文化中,要你干吗你干吗吗?这不是选择,而是服从需
要。不是赋权,而是权宜之计。为什么我这么说呢?世有臣子心,能如木兰节。
忠孝两不渝,
文人木兰诗其实更强化了木兰行为的意义:
这里木兰替父从军,
满
足了一个更高的父亲的需要——国家、
皇权的需要。
❺ 花木兰文学赏析
《花木兰》赏析
花木兰的事迹在每一位中国人的心中已经超出了历史传说的范畴,她是每一位中国人心目中的英雄,是每一位中国人的骄傲。她与民间四大传说一起成为了我国千古流传的民间故事。
花木兰是中国古代传说的四大巾帼英雄之一,是中国南北朝时期一个传说色彩极浓的巾帼英雄,她的故事也是一支悲壮的英雄史诗。
花木兰最早出现于南北朝一首叙事诗《木兰辞》中,该诗约作于南北朝的北魏,最初收录于南朝陈的《古今乐录》。僧人智匠在《古今乐录》称:“木兰不知名。”长300余字,后经隋唐文人润色。
明代文学家徐渭将《木兰诗》改编为《雌木兰替父从军》,剧中自称“妾身姓花名木兰,祖上在西汉时,以六郡良家子,世住河北魏郡。俺父亲名弧字桑之,平生好武能文,旧时也做一个有名的千夫长。”自此,木兰的父亲叫花弧,姐姐叫花木莲,弟弟叫花雄,母亲是花袁氏。清代《曲海总目提要·雌木兰》也说:“木兰事虽详载古乐府。按明有韩贞女事,与木兰相类,渭盖因此而作也。木兰不知名,记内所称姓花名弧及嫁王郎事,皆系渭撰出。”
祖冲之《述异记》、李亢《异志》皆提到木兰姓花。一说为木兰本姓朱,清康熙年间的《黄陂县志》曰:“木兰,本县朱氏女,生于唐初,……假男子代父从军,……至今其家犹在木兰山下。”焦竑在其《焦氏笔乘》中也说道:“木兰,朱氏女子,代父从征。今黄州黄陂县北七十里,即隋木兰县。有木兰山、将军冢、忠烈庙,足以补《乐府题解》之缺。”但有木兰是姓魏的说法,也有一说为木兰姓韩。另据《新唐书》载:“少女木兰,姓任”。
❻ 急需...音乐鉴赏(动画片花木兰)
我 谈 花 木 兰
——从影片《花木兰》谈中西方文化差异
作者:周倩
本学期初,在同学们的大力推荐下,我班成立了"阳光文学社",班中大多数同学都是该社团的会员。在每两周一次的活动中,我们学习了一些名家名篇,欣赏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当然也不乏一些极富创意的影视作品,《花木兰》便是其中的一部。
花木兰,在中国传统观念中是一个替父从军的女英雄,自古以来,流传至今。我们从"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中了解了这位女扮男装的传奇人物。1998年美国迪斯尼公司花时四年拍摄了动画片《花木兰》,将花木兰这一形象展示给了世界人民。但是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导致影片在制作过程中赋予了许多新的理念。我们文学社就《花木兰》这一影片对中西方文化差异进行了探讨。
通过反复地观看影片,同学们分别从人物形象、艺术的表现手法、思想内容甚至于服饰、饮食、教育等方面阐明了自己的观念。看了迪斯尼公司拍摄的花木兰,仿佛她更生动形象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她不仅勇敢,而且相当有个性。她敢于与父亲表露自己真实的想法,这在当时的封建社会,几乎是完全不可能的;她也想为花家光宗耀祖,但由于她的不够淑女而使媒婆大发雷霆。她敢爱敢恨,面对高大英俊的教官她也有女儿家的情感流露,并且舍身相救,而面对单于的蛮横,她与他斗志斗勇,显示了她作为有血有肉人的性格多面性。尤其是片中运用了大量的艺术夸张手法将一个又一个生动的画面展现给观众。细心的同学们从火箭炮、烟花等高科技的运用看出了西方人的幽默。最为夸张的是人物的形象塑造,片中的人物或胖或瘦,或高或矮,胖的能将四人一马一手抱起,矮的只有普通人的四分之一高。
浪漫的艺术表现手法,使影片的戏剧性大增,加上优美的主题音乐,使一个个画面如此生动又精彩。课上老师又将事先录制的几个电影片断再现给同学们,将探讨的氛围又上一个台阶。
影片只是一个载体,通过对影片的鉴赏,同学们了解到由于不同的文化底蕴,所以导致中西方文化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是我们要允许这种差异,由此教会学生从多角度地欣赏艺术与文学作品。
我谈花木兰
周 倩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影片《花木兰》进行影评,从中了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2、让学生学会多元化的思考方式,对任何一种文化具有包容性。
两分钟预备铃:背《木兰辞》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
同学们,自打文学社开创以来,我们学习了不少优秀的文学作品,其中也不乏许多流传至今的古诗词。刚才你们背诵的这首,便是其中的一首。《木兰辞》说的就是古时候一个替父从军的女英雄--花木兰。1988年,美国迪斯尼公司将花木兰拍摄成动画片,将这样一个中国传奇式的女子推广给世人。前一段时间,我们利用班会课时间一起观看了这部影片。今天我们就这部影片来谈谈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二、回顾电影,找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1、什么叫"差异"?
2、"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是什么意思?
3、你觉得影片中哪些地方能体现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人物造型、教育观、浪漫主义的艺术表现手法、高科技手段的运用、塑造人物、饮食、服饰等)
三、回放精彩片断,进行细节详评
1、『播放木兰替父从军前的思想斗争的片断』
从刚才的片断中你是否能进一步说明东西方文化确实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音乐的烘托、人物复杂的内心思想活动)
2、『播放花木兰最终战胜单于的片断』
在这一段中哪些地方体现出中西放文化的差异?
(高科技的运用,浪漫的夸张手法、人物的造型)
四、总结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通过对《花木兰》的影评,你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学到了些东西。我们的社会是个多元化的社会,各个国家、民族都有其自身的文化底蕴,我们既要对传统的文化给予肯定,又要能包容那些富有个性的文化。作品来源于生活,当我们在欣赏一些文学作品时也要学着用批判或赏识的眼光来看待。学会包容,你将学到更多!
❼ 看完动画片《花木兰》鉴赏
周五的英语课老师给我们放了美国迪斯尼的动画电影《花木兰》,这是我一直想看但还没来得及看的电影。
这是一个中国古代家喻户晓的故事,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演绎了一段可歌可泣的传奇故事。
这部影片中的花木兰机智、勇敢而有自我想法。为了为家族争光,嫁个有钱势的人,她竭力克制自己的个性,最终还是没有成功。她痛苦,她伤心。从木兰的这种个性的表现,可以看出在她的身上集聚着中西方的性格。东方的孝顺,西方的自我个性。
在场景上,我们看到了中国文化,如:龙、长城、建筑、剑、国外热衷的中国功夫、家族制等的运用,处处都体现着中国文化。虽然背景,场景有很大程度上是以中国为蓝图,但在人物的刻画中,我们更多地看到的还是西方的张扬、幽默、民主,极好的形成了中西合璧的特点。
这部影片还有着极好的教育意义。我们看到了木兰代父从军的孝顺,不甘落后勤奋而努力地向着目标的性格,与匈奴勇敢、机智地斗争。在她的身上集聚着美的品德,让人很佩服、很受感动。
影片中有一角色是不容忽视的,那就是充满幽默感的龙——木须。龙是中国的象征,木须的安排是合乎中国文化特点的。木须的出现给整部影片加上了调味料,增添了不少的欢乐。他有着夸张的性格,冲破中国传统严肃、正经的局面。
我在想,为什么咱们中国的传统故事自己拍不出好的动画片,人家美国人却能拍得这么好呢?看来是中国动画制作人才缺乏想象力,没有创意啊!
看了一遍英文字幕英文原音后有点在想看一遍中文配音的,因为还有些地方没看明白,而且中国的配音还是很不错的。
❽ 花木兰音乐赏析论文
音乐剧《花木兰来》,邱玉璞自、喻江编剧,郝维亚作曲,首演于2004年。剧本根据《木兰辞》及相关民间传说改编。由于故事家喻户晓,剧组对此剧的宣传调门很高,公演后观众及专家反应平淡。主要原因是:剧本缺乏曲折生动的情节设置,叙事结构不够轻灵流畅,舞台的视听冲击力较弱;音乐音调基本上是俄罗斯小调风格,流畅但无个性,重唱写得过多过重,听觉效果反而不佳。此外,将花木兰形象分为歌者和舞者,由于未能解决好两者的有机结合问题,有蛇足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