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莫扎特小步舞曲表现了怎么样的意境
小步舞曲 作于1779-1780年,原本是《D大调第十七嬉游曲》的第三乐章,后来常用作单独演出,是莫扎特著名的音乐小品之一,曾被改编为钢琴、小提琴、长笛等乐器的独奏曲,这里选用的是小提琴改编曲。据说,本曲是为庆贺萨尔兹堡贵族罗比尼希的长子齐格蒙德从萨尔兹堡大学毕业而作,是为人们所熟知的小步舞曲中最著名的一首,具有明显的十七世纪宫廷音乐风格。
乐曲采用三部曲式,D大调,小步舞曲速度,3/4拍,乐曲的主题由第一小提琴和中提琴的八度齐奏呈示,音乐优美典雅。随后出现的主旋律,宛如连绵不断的涓涓细流,柔和而舒展。后来出现的中间部主题,以流畅的十六分音符组成的旋律,具有华丽而典雅的色彩。最后,乐曲再现第一部分,在明快的气氛中结束
㈡ 如何提高幼儿音乐教学质量
(一)优化音乐作品的选择 首先,选择的音乐作品要感性、形象。幼儿的思维是具体形象的,因此,音乐所表达的内容和形象要是幼儿所熟悉和理解,并且能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兴趣的,让幼儿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很容易找出音乐中所表现形象,例如,在音乐欣赏《小鱼和鲨鱼中》,音乐所表现出来的形象就非常鲜明,音乐中节奏活泼、跳跃的音乐很容易让孩子们联想到可爱的小鸟,而沉重、有力的音乐很容易让孩子们联想到可怕的鲨鱼。其次,音乐的时间不宜过长,结构要工整,比如《毛毛虫的故事》中ABC的音乐结构,《小鱼和鲨鱼》中ABA的结构。教师在选择音乐时,可以借鉴一些音乐资源,如国内外的经典名曲,以及电影动画片中的背景音乐,加以精心设计和情境创设,成为音乐欣赏教学的内容之一。 (二)多种教学手段运用于音乐欣赏活动之中 1.故事融合于活动之中 在音乐欣赏中,教师用一段富于引导的抒情性语言或者编一个具有引导意义的故事,引起幼儿对音乐欣赏内容的兴趣。教师设计的故事的角色,与情节中音乐作品的形象,结构相对应。通过讲故事,使幼儿对音乐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再此印象基础上再欣赏音乐,就很容易进入情境之中。如大班音乐欣赏《毛毛虫的故事》,讲一只毛毛虫“结茧→化蛹→蝴蝶”的演变全过程,创设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让幼儿欣赏乐曲,引导幼儿辨别感受幽默的、温柔的、快乐的不同性质的音乐。 2.游戏串联于活动之中 在欣赏具体的音乐时,为了帮助幼儿感受乐句中的跳跃音程,教师可以引导幼儿玩与该音乐相关的游戏,将欣赏活动的过程设计成一连串的游戏,在游戏中感受和表现音乐的变化,每一个游戏重点解决某一方面的问题,当全部游戏完成之后,幼儿便自然地掌握了所欣赏的音乐作品。例如,在欣赏《口哨与小狗》时,设计一连串的游戏,主人带着小狗出去玩,碰见了什么,玩了什么,幼儿自由想象,可以在边玩边学中欣赏音乐。 3.视听结合于活动之中 在引导幼儿听的基础上,加入一些视觉方面的教具,如多媒体课件、小动物造型、图谱等,使抽象的作品具体形象话,给幼儿一个生动而具体的音乐形象。如在音乐欣赏《小老鼠与啤酒桶中》通过FLASH动画,让幼儿去感受音乐。在欣赏的过程中,还可以通过图谱的形式,将抽象的音乐直观的再现到幼儿的面前,实现视听的结合。 4.多种感官体验综合于活动之中 (1)用语言表达音乐。 欣赏完音乐后,向幼儿提出问题:“你听了这段音乐有什么感觉?”“你听了这段音乐后,你想到了什么?”让幼儿说一说自己欣赏音乐后的感受,把其从音乐中感悟到、体验到的情绪、想象、感动用语言表达出来。 (2)用笔画音乐。 在欣赏活动中,让他们把听到的感受在纸上画下来,如在听《摇篮曲》时,孩子们的线条是柔和,修长的,在听《小步舞曲》时,孩子们的线条是跳跃的,上下浮动的。抽象的音符和旋律,在孩子们的手中变成了具体的、看得见的丰满的图画,更进一步加深了他们对音乐的体验。 (3)用肢体动作表现音乐。 在音乐欣赏中融入动作表演,如在欣赏《小鱼和鲨鱼》中,让幼儿扮演小鱼和鲨鱼,表现出小鱼和鲨鱼游泳的形态,在角色扮演和动作的表演中对音乐有更深一步的了解。 (4)用打击乐器演奏音乐。 欣赏完音乐作品后,提供给幼儿一些乐器,让幼儿自己尝试寻找出适合表演各段音乐的节奏和音色的打击乐器,进而更深一步理解音乐。 (三)创设和谐温馨的教学环境,让幼儿成为自主的学习者 1.创设和谐温馨的教学环境 和谐温馨的教学环境能有效引起幼儿兴趣,同时有助于幼儿发挥想象,全身心的投入到音乐欣赏活动中去。首先,音乐欣赏活动的设计和组织中,教师要用趣味化和游戏化的方法来引起幼儿对欣赏活动的兴趣。其次,教师要通过语言,表情,体态上的变化,创造出一种具有游戏性质的愉快情境,使幼儿自然而然的跟随教师的要求积极地参与活动。除此之外,在音乐欣赏活动中,教师还可以根据歌曲的内容和性质运用多媒体投影,场景布置来创设出相应的音乐情境。如,在欣赏《狮王进行曲》中,在多媒体的大屏幕上投放处小动物居住的大森林的图片。在欣赏《摇篮曲》时,教师可以在活动室的墙壁上装饰上深蓝色的墙纸,并悬挂出小星星,月亮的图片,还可以在活动室铺上温馨漂亮的小毯子,好像宝宝睡觉的小床一样,幼儿置身并沉浸于梦境般的场景之中,就会自然而然的主动欣赏感受音乐。 2.优化教学模式,让幼儿主动学习 《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教师和幼儿在教学中应该是相互构建,共同生长的。教师可以以各种不同的角色身份(观察者、参与者、引导者、表演者...)来适当的引导幼儿的思维活动,即根据活动的情境,内容提出问题,并且在适当的时机给予点拨和启发,在活动中有效地引导幼儿。幼儿也可以有机会尝试不同的角色身份(学习者、欣赏者、表演者...)参与到音乐活动之中,体现出“教师是主导,幼儿是主体”的原则。在活动中,教师应做到多引导,少干预;多放手,少包办;多欣赏,少指责。从活动的控制者走向引导者和合作者,把话语权,探索权交给幼儿,尽量做到在充分信任,尊重孩子的基础上,让幼儿大胆的欣赏想象创编,成为活动中真正的主人。 3.给幼儿创作表现的机会,让幼儿成为自主的学习者 每个幼儿对于音乐都有不同的感受,因此,他们在与音乐进行对话时,表现的方式也有着很大的差异。在音乐欣赏活动中,教师应该为幼儿提供自由想象的机会,并且为幼儿提供多种表现的方式,增大幼儿活动的自由度。同时,在活动中,允许幼儿与同伴之间相互交流分享,幼儿不仅可以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感受,还可以自由选择同伴进行表演合作,这样不仅可以在音乐活动中体验到合作分享的乐趣,而且他们的想法很容易被同伴激活起来,迸发出更丰富强烈的小宇宙。 (四)教师以情绪感染幼儿,产生情感共鸣 1.以音乐的情绪感染幼儿。 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幼儿去感受音乐中所表达出来的情感,如《赛马》中活泼、热烈的情感,《摇篮曲》中优美、舒缓的情感,让幼儿在体验音乐的情感基调时,获得精神上的享受。 2.以教师自身的情绪感染幼儿。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热情,富有活力和创造性,除了运用这些个人魅力感染幼儿,教师的语言,动作和体态还应该符合音乐中的情境,如音乐欣赏《小鱼和鲨鱼》,教师用凶恶的语言及体态来表现大灰狼的凶残,用温柔,可爱的语言及体态来表现小兔子的可爱和活泼,从而更好地培养幼儿情感的体验,产生共鸣。 在幼儿园的音乐欣赏教学中,我们要提供给幼儿更多接触音乐、感受音乐的机会,并运用多种形式和方法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使幼儿在音乐的世界里尽情的遨游和畅想。
㈢ 钢琴曲小步舞曲的故事
《G大调小步舞曲》贝多芬曲。小步舞曲原为法国民间流行的一种三拍子舞曲,因舞步较小而得名。这种舞蹈原来是欢快活泼的,后来传入宫廷,成为速度徐缓、风格典雅的宫廷舞曲,流行于贵族社会,常为三段体结构,中段三声中部。这首小步舞曲是小步舞曲中流传最广的一首。
乐曲是复三部曲式构成。第一部分:带反复的单二部曲式,开始的音调连绵起伏,由小二度音程和有推进
动力的附点节奏组成,音乐富有弹性、温柔从容、优雅端庄,描绘出宫廷中贵族们庄重而矜持的舞姿。音乐用
八分音符的连音、跳音结合奏法,曲调流动跳跃,轻盈灵巧,一气呵成,用了分解和弦和级进式相结合进行的旋律,后半段三个声部还出现轮唱式的呼应,富有情趣。这首舞曲短小精悍,手法简洁,旋律优美柔和,每个乐句都十分小巧雅致,富于表现力。此曲原为管弦乐曲,后曾被改编为钢琴、小提琴、大提琴等多种乐器的独奏曲,受到广大群众喜爱。
这一乐曲是在1796年三月,以“六首钢琴小步舞曲”的标题所出版的小步舞曲集中的第二首。据推测,这一小步舞曲集很可能是在1795年,由原来为管弦乐队而写的乐曲改编而成的。本曲既可用来伴舞,又颇具欣赏性,因此二百年来久盛不衰,是通俗名曲中的精品。
“小步舞曲”原是流行于法国农村中的一种民间舞蹈音乐,后来逐渐进入宫廷,成为贵族舞曲。小步舞曲大多采用3/4拍子,中速,节奏平稳,风格典雅、明快、轻巧。 这一《 g大调小步舞曲》是在当时作者所写的众多小步舞曲和德国舞曲中,最著名的作品,它曾被改编成小提琴独奏曲、弦乐四重奏曲乃至轻音乐等各种形式,并以《贝多芬小步舞曲》之名广受听众的喜爱。本曲为典型的“三段体”结构,第一主题婉转如歌(片段1),第二主题带有活泼、跳跃的性质(片段2)。
自从《小步舞曲》脱离了宫廷舞蹈关系之后,往往常用于奏鸣曲、交响曲的第三乐章,成独立性作品。一般采用三段式写成。贝多芬的《G大调小步舞曲》具有鲜明的规格性,乐曲结构完整、排列规范、具有古典舞曲应有的特征。也是长笛演奏家所钟爱的众多小品之一。
乐曲的第一乐段由两个小段构成,单纯简洁、典雅庄重。第二乐段(中间部分)同样规整地排列着两个小段,充满活泼轻快的情趣。同第一段形成对比第三乐段是第一乐段的反复。演奏是小段就不再重复了。贝多芬的《G大调小步舞曲》是音乐会保留曲目之一。
贝多芬是公认的伟大作曲家,在人们的印象中,他的创作手笔都是那些诸如九大交响曲那样的大手笔,但贝多芬一生也创作了一些短小精悍的音乐小品,其中包括十几首小步舞曲,而《G大调小步舞曲》是其中最通俗、流传最广的一首,成为外国通俗名曲之一。
贝多芬的G大调小步舞曲
Beethoven: Piano dances
贝多芬一生写了许多小步舞曲。这里说的G大调小步舞曲,是贝多芬为钢琴而作的舞曲《6首小步舞曲》WoO.10中的第二首,作于1795年。
这首G大调小步舞曲自诞生以来就受到人们喜爱,从原来的钢琴曲被几位大师改编为三部合唱《春之声》、弦乐四重奏、特别是在1926年,由著名美籍奥地利小提琴演奏家克莱斯勒(Fritz Kreisler 1875-1962)改编为小提琴曲后,更是风靡一时。当时的录音曾在1990年时重新制作,BIDD,CD编号LAB009/010;至于近代的各种改编本更是不胜枚举,有的乐者在流行音乐里引用改编,别具夸张风味。由此,这首本 来是贝多芬的一个钢琴小品,经过不断改编成各种乐器演奏形式,才能在二百多年来流传于世界各地
㈣ 幼儿园《G大调小步舞曲》音乐教案
在书店里有一本书的,大概50元左右
㈤ 用曲式分析贝多芬的小步舞曲
背景介绍:
《小步舞曲》这一乐曲是在1796年三月,以“六首钢琴小步舞曲”的标题所出版的小步舞曲集中的第二首。据推测,这一小步舞曲集很可能是在1795年,由原来为管弦乐队而写的乐曲改编而成的。本曲既可用来伴舞,又颇具欣赏性,因此二百年来久盛不衰,是通俗名曲中的精品。
“小步舞曲”原是流行于法国农村中的一种民间舞蹈音乐,后来逐渐进入宫廷,成为贵族舞曲。小步舞曲大多采用3/4拍子,中速,节奏平稳,风格典雅、明快、轻巧。《小步舞曲》脱离了宫廷舞蹈关系之后,往往常用于奏鸣曲、交响曲的第三乐章,成独立性作品。一般采用三段式写成。
曲式分析:
贝多芬的《G大调小步舞曲》具有鲜明的规格性,乐曲结构完整、排列规范、具有古典舞曲应有的特征。乐曲为典型的“三段体”结构,第一主题婉转如歌(片段1),第二主题带有活泼、跳跃的性质(片段2)。第一乐段由两个小段构成,单纯简洁、典雅庄重。第二乐段(中间部分)同样规整地排列着两个小段,充满活泼轻快的情趣。同第一段形成对比第三乐段是第一乐段的反复。演奏是小段就不再重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