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巅峰时期的苏联的阅兵式上的军乐团为什么不演奏向斯拉夫女人告别和喀秋莎呢
作为一个俄罗斯歌曲爱好者,大家都知道《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山楂树》《贝加尔湖畔》这些耳熟能详的歌曲。
但有一首歌曲,在俄罗斯胜利日阅兵仪式上,几乎为必放主打曲,主打程度远远大于《喀秋莎》。但是名气却稍微小一些。
这首歌在国内一般翻译为《斯拉夫女人的告别》(俄语:Прощание славянки),或《向斯拉夫女人告别》/《斯拉夫妇女送行曲》。
其实它更准确的译名,应该叫《斯拉夫送行曲》。
这首曲子真是光芒万丈!非听不可!
这首曲子最特别的地方就是具有浓浓的日本军歌味。
它创作于1912年,当时巴尔干同盟在俄国得支持下,向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宣战,开启了第一次巴尔干战争,大量得俄国士兵被送往巴尔干半岛战斗,看到同胞们的战斗,俄国作曲家瓦·阿伽普庚写下了军乐《斯拉夫送行曲》。
最原始的版本中,《斯拉夫送行曲》是没有歌词的。
到了 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这首歌终于有了歌词,斯拉夫送行曲不再只是单纯的军队进行曲,而成了所有士兵,以及有亲人身在战场上的妇女们的心声。
俄国内战时期,这首歌已经被白俄军队和苏俄红军所广为熟知,歌曲同时被配上了多达几十种歌词;白俄方面是号召为沙皇和基督而战,红军方面则是号召在列宁和托洛斯基的旗帜下保卫苏维埃政权。
曾有误传,称此歌斯拉夫民族意识太强,同时也被白俄流亡者广为传唱,后来被苏联官方打入冷宫。
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这支进行曲在1945年就发表于苏联官方的《红军军乐团正式庆典乐曲集》,在著名的1941年11月7号莫斯科红场阅兵上,阿伽普庚指挥联合军乐团演奏,《斯拉夫送行曲》是这次阅兵的游行中演奏的四首进行曲之一。
1945年的莫斯科胜利游行中苏联红军军乐团也演奏了该进行曲。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认为其很好地表现了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而重新启用这首歌,从1995年的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阅兵开始,成为卫国战争胜利日阅兵的保留曲目。
歌曲&视频欣赏
㈡ 求苏联军歌喀秋莎的军乐演奏版!
这 很多版本的喀秋莎伴奏 自己下载去
94. 喀秋莎回答 1 -128kbps (2:37)
95. 喀秋莎 2 -128kbps (2:53)
170. 喀秋莎 1 -102kbps (2:54)
171. 喀秋莎 2 -117kbps (2:48)
172. 喀秋莎 3 -112kbps (3:01)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3853c001017xj2.html
㈢ 二战最震撼的五大军歌军乐是什么
《第七交响曲》音乐家肖斯塔科维奇一手拿着枪,一手拿着笔写出的乐曲。它是对家乡列宁格勒,这座被纳粹围困900天却没有倒下的城市的礼赞。
《神圣的战争》由诗人瓦列别杰夫•库马契作词,苏军红旗歌舞团第一任团长亚历山大•瓦西里耶维奇•亚历山德罗夫作曲,被誉为“苏联卫国战争的音乐纪念碑”。
《喀秋莎》是一首俄罗斯民歌,代表着俄罗斯女性最坚强和最纯真的感情。也是一种让德军闻风丧胆的武器。
《啊,朋友再见》这是属于游击队员的歌,他们中的大多数默默无闻地牺牲,没有墓志铭,只有战友当年在山冈上为他们插的野花,依旧在春天灿烂绽放。
《时光流转》珍珠港事件第二天,美国华纳电影公司一名审阅剧本的人决定投拍一部反法西斯战争的剧本。这样就诞生了电影中的不朽之作《卡萨布兰卡》和缠绵至今的情歌《时光流转》。《黄河大合唱》1939年,冼星海在延安窑洞中,用一个星期创作出了迄今仍最具震撼力的中文合唱曲《黄河大合唱》。
《众神的黄昏》这不是二战中创作的乐曲,但在纳粹统治时期希特勒检阅军队和召开大会时,一定是必不可少的背景音乐。
《弥撒》这是二战中德国纳粹党卫军第一装甲师军歌。在世界各地拍摄的大批关于二战的纪录片中,每当出现纳粹军队蹂躏欧洲的场景时,往往就会听到这首歌或以这首歌改编的配乐。
《莉莉•玛莲》这首缠绵的歌曲,二战时传唱在各个战场、各个阵营和军队中。
《老兵不死》这首歌曲随着美国士兵的吉普车传唱在北非、欧洲和太平洋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