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谁有河北梆子曲谱
请问那位老师有河北梆子曲谱,我想学学吹笛子
2. 窦娥冤的主要演奏乐器是什么
虽然当时演奏的 曲谱已经失传,但是,从古代有关...A.鼓、锣、拍板、笛等乐器
3. 中国古典戏曲的剧场戏《琵琶记》与《窦娥冤》的共同特征
《窦娥冤》和《琵琶记》都是我国的著名悲剧作品,两句的共同特点应该是他们的悲剧特色。“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伦理道德观的影响:因悲剧主人公多是善者,若者,他们应当有“善报”,所以常有光明的结局。
南戏中兴之祖,南曲之宗——《琵琶记》
(1)作者:钱南扬《汉上宦文存。琵琶记作者高明传》:“高明,字则诚,自号菜根道人;瑞安人……明性聪敏,自少以博学称,属文操笔立就,一时名公皆慕与交……元顺帝至正五年(1344)甲申,乡试中举,明年乙酉,连捷成进士。……方国珍强留置幕下,力辞不从;又以礼延教子弟,亦不就。即日解官,旅寓明州栎社沈氏楼,一词曲自娱。……我高皇帝(朱元章)即位,闻其名,使使征之。则诚佯狂不出,高皇不复强。后卒于宁海。一云‘还卒于家’。盖年七十左右。友人陆德明以诗哭之。葬故里柏树桥南岸。明善书法,工诗文,有《柔克斋集》二十卷;尤擅词曲,有《琵琶记戏文》一本。”
(2)写作动机:
①刺东晋慕容喈之不孝和牛金之不义(白云散仙《重订慕容喈琵琶记序》)。
②为蔡邕雪冤(黄浦《闲中今古录》、徐渭《南词叙录》)。
③讽王四弃妻再娶(田艺蘅《留青日记》)。
④讥蔡生(王世贞《艺苑卮言》附录一)。
⑤责邓敞(胡应麟《庄岳委谈》)。
⑥斥蔡卞(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
⑦斥蔡卞、指王四,两说并存(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
姚燮《今乐考证》:”传奇家托名寄志,其为子虚乌有者,十之八九。”“诸家纷纷之辨,直痴人说梦耳。”
(3)源流:
蔡伯喈历史上确有其人(《后汉书》);宋元民间有以其为题材的作品--陆游《小舟游进村舍舟步岸》诗:”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常。死后是非谁管得,满城听说蔡从郎。”;金院本有《蔡伯喈》;徐渭《南词叙录》记”戏文之首”“《赵贞女蔡二郎》伯喈弃亲背妇,为暴雷震死”;元杂剧之《铁拐李》、《金钱记》、《老生儿》、《村乐堂》、《刘弘嫁婢》都提到赵真女罗裙包土的故事。
(4)主题:胡应麟《庄岳委谈》以为”主名理伦教,少陵之作也”,当于”名理伦教’有所寄托。
首先,如何认识“仁义贞烈忠孝”?在五娘身处困境之时“施仁施义”,无论如何也是一种美德;五娘侍奉公公婆婆,先人后己,历经苦难,其“贞烈”自然可嘉;至于伯喈之“忠”,倒是属于封建道德的东西,但作者写他身居庙堂,心在江湖,显然并非“全忠”,而“孝”虽有封建道德(即剧中“大孝”:“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第四出)的成分,但孝于父母(即剧中“小节”:“凡为人子,冬暖而夏凊,昏定而晨省;问其寒燠,搔其疴痒,出入则扶持之,问所欲则敬进之”——第四出),应是作为人子的基本要求。其次,对当时的社会的态度。对当时社会是有所揭露和讽刺的,因为剧中上至宰相,下至社长、里正,都持否定的态度。
(5)人物:蔡伯喈具有“特定的元朝社会环境中,欲避世而不能,三被强而出仕,软若的知识分子的典型”(钱南扬《戏文概论》)。
(6)成就:
①描模人情,贴切真实,曲尽其妙(如《糟糠自厌》之写五娘之悲苦心情)——“其体贴人情,委曲必尽;描写物态,仿佛如生;问答之际,了不见扭造:所以佳耳。”(王世贞《艺苑卮言》)
②苦乐相错有序--请看回目:8出“赵五娘忆夫”-9出“新进士宴杏园”-10出“五娘劝解公婆争吵”-11出“牛相奉旨招婿”;15出“伯喈辞婚辞官不准”-16出“五娘请粮被抢”-17出“伯喈允婚”-18出“伯喈牛宅结亲”-19出“蔡婆埋怨五娘”-20出“五娘吃糠”。(参看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
③格律整饬完备,可谓“集格律之大成”。其中,对于“曲牌节奏的缓急,性质的粗细,声情的哀乐,以及达配方面的联套、专用和叠用,宜叠用和勿宜等叠用,都结合具体戏情,安排得十分妥贴”(钱南扬《戏文概论》)。后世曲谱征引曲文为第一,被称为“词曲之祖”。
《窦娥冤》艺术特色:
第一、剧作情节紧凑,重点突出。开篇“楔子”中,窦娥七岁被父亲抵债与蔡婆,但到第一折,已是十三年以后,其间窦娥为童养媳的生活以及她结婚、她丈夫病死、她守寡等内容只让蔡婆、窦娥作简要交代。而且窦娥刚出场时,蔡婆被赛卢医谋杀、又为张氏父子所救的事件已然发生,而张氏父子也强行入赘蔡家,还要分别强娶蔡家婆媳为妻。这就节省了笔墨,将矛盾冲突一下子就集中到了窦娥的冤案上。
第二、剧作人物既性格鲜明,又真实可信。比如面对张驴儿父子的逼婚,蔡婆委曲求全,显得很软若,而且面对窦娥的反对甚而责问,她反复辩解,一再回护,这一是因为张驴儿父子是蔡婆的救命恩人,她不能转眼忘恩负义,二是因为张驴儿父子凶狠奸诈,而蔡婆则胆小怕事,三是因为蔡婆“一女不嫁二夫”的观念较为淡薄。相反,窦娥不同,张驴儿父子既不是她的救命恩人,而她又是出身于书香门第的之人,深信“一女不嫁二夫”的教条,加之她性格坚强,对官府报有幻想,所以她坚决反抗张驴儿的逼婚,哪怕对方以“药死公公”的罪名相威协也决不妥协。这样的处理,使剧作人物性格与剧作的规定情境完全相一致。
第三,作者继承了“东海孝妇”故事中“枯旱三年”与血“缘幡竹而上标,又缘幡而下”以及《淮南子》所记邹衍蒙冤、六月飞雪的传说的内容,让窦娥三桩誓愿一一应验,又在第四折中安排窦娥的鬼魂上场,使剧作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关汉卿剧作的总体艺术特色:
①旦本戏多;②现实性强,被称为伟大的现实主义剧作家;③剧作洋溢着战斗精神 ;④结构安排,紧凑绵密,舞台性强;⑤人物形象鲜明;⑥语言本色当行。
4. 《窦娥冤》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元朝口语
糊突:古义:混淆,今义:不明事理。 哥哥:古义:对一般男子的客气称呼,今义:对同父母以及同族同辈年纪比自己大的男子的称呼。 断送:古义:发送,指殡葬,今义:丧失,毁灭。 正法:古义:公正地执行法律,今义:执行死刑。
窦 娥冤
一.文学和文化常识
1.元曲的分类
“元曲”,一般包括 和 是元代文学最高成就的标志 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小令是独立的只曲,相当于一首单调的词,主要是从民间的小曲和词调变化来的如我们熟悉的马致远的《越调·天净沙·秋思》套数是由两支以上同宫调的曲子联缀而成的组曲,各套曲子的联缀多有一定的顺序,末曲多以尾声结束
2.元杂剧:
元杂剧是用北曲(北方的曲调)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方,是在金院本基础上以及诸宫调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它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
①结构:元杂剧一般是 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②角色:扮演的角色有 、 、 、 等
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
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
此外,还有孛(bó)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
③剧本的构成:剧本由 三部分构成
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
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
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宾白又分以下四种: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所谓“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正说明这一点
二.关于标题
在元杂剧中,一般取末句作为剧的全名,取末句中最能代表戏剧内容的几个字作为剧的简名关汉卿《窦娥冤》的题目,为“秉鉴持衡廉访法,感天动地窦娥冤”,其中末句为全名,最后三字即简名元杂剧结尾有“题目正名”,用两句或四句对偶句总结全剧内容,交待剧名它不是情节的组成部分,其功能在于广告宣传
三.背景介绍
元代社会初期,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多数文人同广大人民一样都受到残酷的迫害,因此,他们与人民关系密切生活在社会下层的关汉卿,同情百姓的悲惨命运,不畏权势,敢于斗争《窦娥冤》便反映了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它揭露了元代社会的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
四。 写作特点
作品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设计了三桩誓愿的超现实情节,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显示正义抗争的强大力量,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了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也反衬出社会的黑暗。这是本折也是全剧刻画主人公形象最着力的一笔,是作品艺术性的集中体现,使悲剧气氛更浓烈,人物形象更突出,故事情节更生动,主题思想更深刻,既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充满奇异的浪漫色彩,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五.思想感情
在封建社会,人民不仅在人身权利及政治经济上受压迫,而且在思想上受毒害。按当时观念,天地鬼神明察世上是非,主持人间公道。封建官吏为了愚民,也每每以青天自比。窦娥开始也受神权思想影响,相信“青天大老爷”能主持正义,赏善罚恶。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她觉醒过来,看清了“衙门自古向南开,就中无个不冤哉”的社会真相。在《滚绣球》一曲中,她猛烈地指责天地鬼神不分清浊,混淆是非,致使恶人横行,良善衔冤。窦娥对神权的大胆谴责,实质上是对封建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她那似岩浆迸射如山洪决堤般的愤激之词,反映了女主人公的觉醒意识和反抗精神,也折射出当时广大人民的反抗精神。
窦娥临刑前的三桩誓愿,正是作家世界观矛盾的一种反映。一方面关汉卿关心民情,洞察现实,通过窦娥指斥天地、发下的三桩誓愿应验等情节表明自己对封建官吏的憎恨,对被压迫人民的同情,反映人民仇视封建统治,要求变革现实的时代精神。另一方面,作者毕竟是封建时代的剧作家,他尽管关心人民的疾苦,却不能意识到人民自身的力量;他虽然憎恶封建统治,却又找不到变革现实的出路,所以最终还是让天地动容清官平冤来解决问题,这也反映了作家的阶级局限和历史局限。当然,上天被窦娥感动,也说明窦娥冤大恨深。
六.作者
关汉卿,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在北京市)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一同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并居“元曲四大家”之首,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关汉卿的作品主要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其中《窦娥冤》被称为中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同时也是元杂剧四大悲剧之一,被称为“本色派之首”。
5. 《窦娥冤-斩娥》曲谱
在这里找找:专属http://post..com/f?kz=104029599
6. 关于《窦娥冤》的一些常管只是有那些
《窦娥冤》 元·关汉卿作。写窦娥被无赖诬陷,又被官府错判斩刑的冤屈故事。 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 《窦娥冤》 郑光祖 《倩女离魂》 白朴《墙头马上》 马致远 《汉宫秋》 2、元杂剧:是把歌曲、宾白、舞蹈等有机结合起来,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戏曲艺术形式。元杂剧是由北曲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 3、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 (1)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2)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 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 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 此外,还有孛(bó)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 (3)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 ⑷ 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 ⑸ 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宾白又分以下四种: 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 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所谓“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正说明这一点。 4、关汉卿:号已斋叟,元初大都人。元杂剧第一代表作家,中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被誉为中国的“莎士比亚”。 他擅长各种舞台演出技艺,编有杂剧60多部,现存18部。其中《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 《调风月》(旦本) 、《单刀会》(末本)等,是他的代表作。 《窦娥冤》被列为世界十大悲剧。1958年,关汉卿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 33、元杂剧的四大悲剧: 关汉卿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白朴的《梧桐雨》、纪君祥的《赵氏孤儿》。
7. 哪位有秦腔窦娥冤的全本曲谱,麻烦发我邮箱,要马友仙唱的,谢谢了。
曲谱? 呵呵 现在很少见了,买书去吧
8. 《窦娥冤》中《端正好》《滚绣球》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端正好》的曲子,窦娥诉说自己莫名其妙地犯法受刑,接着说冤屈之大可以“动地惊天”。窦娥含冤受刑,对命运的不平、天地的不公充满了愤恨。由于内心悲愤到了极点,所以不由得对天地表示怨恨。
《滚绣球》中,她猛烈指责天地鬼神不分清浊,混淆是非,致使“好人不长命,坏人活万年”的社会不公平现象到处都是。窦娥对鬼神的大胆谴责,对天地的斥骂,实际是对现实社会黑暗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这也是关汉卿借窦娥之口抒一己之愤的载体。
《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的杂剧代表作,也是元杂剧悲剧的典范,该剧剧情取材自东汉"东海孝妇"的民间故事,讲述了一位穷书生窦天章为还高利贷将女儿窦娥抵给蔡婆婆做童养媳,不出两年窦娥的夫君早死。张驴儿要蔡婆婆将窦娥许配给他不成,将毒药下在汤中要毒死蔡婆婆结果误毒死了其父。张驴儿反而诬告窦娥毒死了其父,昏官桃杌最后做成冤案将窦娥处斩,窦娥临终发下"血染白绫、天降大雪、大旱三年"的誓愿。窦天章最后科场中第荣任高官,回到楚州听闻此事,最后为窦娥平反昭雪。
《窦娥冤》是中国著名悲剧之一,是一出具有较高文化价值、广泛群众基础的传统名剧,约有八十六个剧种都改编、演出过此剧。
1、关于作者:
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字德辉。其代表作有《倩女离魂》)、白朴(字太素,号兰谷。其代表作有《墙头马上》)、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其代表作有《汉宫秋》)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他在散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自述“通五音六律滑熟”,“我也会吟诗,会篆籀,会弹丝,会品竹。我也会唱鹧鸪,舞垂手,会打围,会蹴鞠,会围棋,会双陆”,“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可见他的才艺、生活和个性。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不满社会现实,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他一生创作杂剧现仅存15部。《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1958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2、关于元杂剧:
元杂剧是用北曲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方,是在金院本基础上以及诸宫调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特点明显,体制严格,是一种歌唱、说白、舞蹈等有机结合的戏曲艺术形式。且有韵文和散文相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
①结构:元杂剧一般由四折一楔子构成一本,演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少数作品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和介绍人物。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一套曲子。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②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净:俗称“大花脸”,配角有副净,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此外,还有孛(bó)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
③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注:本学案“拓展阅读”可查阅“宫调”知识)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宾白有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
④题目正名:元杂剧结尾有“题目正名”,用两句或四句对偶句总结全剧内容,交待剧名。它不是情节的组成部分,其功能在于广告宣传,可能在演出结束时由演员在下场前念出和写于戏报上。一般取末句作为剧的全名,取末句中最能代表戏剧内容的几个字作为剧的简名。如关汉卿《窦娥冤》的题目为“秉鉴持衡廉访法,感天动地窦娥冤”,末句为全名,最后三字即简名。
9. 明代叶宪祖将《窦娥冤》改编为《金锁记》,结局很圆满,你觉得这样改版好不好
《金锁记》根据作家的审美偏好和社会的审美思潮,弱化了窦娥与命运抗争的戏剧回冲突,淡化了窦娥答悲剧的意蕴,使故事整体氛围由窦娥被误杀的悲剧到夫妻团圆的喜剧。《金锁记》的改编并不成功,从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方面都比前者逊色。整体来看,《金锁记》缺乏感天动地的悲剧意蕴和持续的艺术魅力,但是窦娥的故事却因为《金锁记》的改编一直流行于戏曲舞台之中。所以《金锁记》仍具有文学上的价值和可阐发的文学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