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音乐推荐 > 简述倾听音乐三阶段

简述倾听音乐三阶段

发布时间:2021-03-14 03:08:17

❶ 简述中国音乐的三阶段及代表乐器

您的这种问题很明显是学院教科书上的思考题或练习题,没看过你们回的教材,回答了也不能帮答你得分的哦。
按我的想法,原始社会阶段是骨笛、埙为代表,奴隶社会阶段是编钟、罄为代表,封建社会阶段是古琴(瑶琴)为代表,近现代社会是以唢呐、胡琴(包括二胡及各种胡琴)、竹笛、琵琶、笙等等乐器为代表——好像超过了“三阶段”,弄出四个阶段来了哈!

❷ 音乐鉴赏的步骤

艾伦·科普兰把倾听音乐分为三个阶段:
1、美感阶段;
2、表达阶段;
3、纯音乐阶段。

1、倾听音乐的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纯粹为了对音响的乐趣而倾听,这就是美感阶段。
在这个阶段听音乐,不需要任何方式的思考,我们在干别的事情时,把收音机打开,便心不在焉地沉浸在音响中了。这时单凭音乐的感染力就可以把我们带到一种无意识的然而又是有魅力的心境中去了。 你此刻可能正坐在屋里看这本书。设想钢琴上奏出了一个音,这个音是足可以立即改变房间的气氛,证明音乐的音响成分是一种强大的和神秘的力量,谁嘲笑或小看这点,谁就会显得很愚蠢。
令人惊讶的是,不少自从为是合格的音乐爱好者在这个阶段养成了不良的听音乐的习惯。他们去听音乐会是为了忘掉自己,把音乐作为一种安慰或解脱。他们进入了一个理想世界,在这个理想世界中人们无需思考日常生活中的现实。当然他们也没有思考音乐。音乐允许他们离开了音乐,把他们带到了一个幻想的境界,这种幻想是由音乐引起的,是关于音乐的,可是他们又不怎么倾听音乐。
是的,音乐音响的感染力是一种强大的和原始的力量,但你不应让它在你的兴趣中占据不恰当的位置,美感阶段在音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但这并不是全部问题的所在。
关于美感阶段无需扯得太远。音乐的感染力对每个正常的人来说都是不言而喻的。然而还存在着对不同作曲家使用的不同音响素材更为敏感的问题。因为并不是所有的作曲家都用同一种方法使用音响素材的。不要以为音乐的价值相当于它诉诸美感的程度,也不要以为最好听的音乐是由最伟大的作曲家写的。如果确实如此的话,拉威尔就应该是比贝多芬更伟大的创作家了。问题在于作曲家使用音响要素的方式因人而异,他对音响的使用方式形成了他的风格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一点在聆听音乐时是必须加以考虑的。所以,读者可以看到,即使在聆听音乐的这个初级阶段,也值得采取更有意识的聆听方式。

2、倾听音乐的第二个阶段是表达阶段。
我自己认为,所有的音乐都有表达能力,有的强一些,有的弱一些,所有的音符后面都具有某种涵义,而这种涵义毕竟构成了作品的内容。全部问题可以用下面的问答式简单地加以说明:“音乐有涵义吗?”我的回答是:“有的”。“你能用言语把这种涵义说清楚吗?”我的回答是:“不能”。这就是症结所在。
在不同的时刻,音乐表达了安详或洋溢的情感、懊悔或胜利、愤怒或喜悦的情绪。它以无数细微的差别和变化表达其中的每一种情绪以及许多别的情绪,它甚至可以表达一种任何语言中都找不到适当的言词的涵义。在这种情况下,音乐家喜欢说音乐只有纯音乐的涵义。他们有时甚至更进一步说所有的音乐都只有纯音乐的涵义。他们的真正的意思是说,找不到恰当的言词来表达音乐的涵义,并且即使能够找到,也没有必要去找。
不过不管专业音乐工作者怎么讲,大多数初学音乐的人还是要制订明确的言词来说明他们对音乐的反应。因此他仍总是觉得“理解”柴科夫斯基要比“理解”贝多芬容易些。首先,为柴科夫斯基的一首乐曲制订内容明确的涵义要比为贝多芬的这样做容易些,容易得多。尤其是,就这位俄国作曲家来说,每当你回到他的一首乐曲上去的时候,它几乎总是向你述说着同一件事情;而你要想说清贝多芬在讲什么却经常是很困难的。任何音乐家都会告诉你,这就是为什么说贝多芬是更伟大的作曲家的缘故。因为每次都向你述说同样内情的乐曲很快会变成枯燥的乐曲;而每听一次都能有细微不同涵义的乐曲则具有更强的生命力。
如果可能的话,你不妨听一下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中的四十八个赋格主题。一个主题接一个主题地听。很快你就会意识到每一个主题都反映着一种不同的情绪。你还会很快地意识到,主题愈是动听,就愈难找到能使你完全满意的言词来描述它。是的,你当然知道它是快活的还是悲哀的。换言之,围绕着这个主题可以在自己的头脑中构成一幅感情的框框。现在进一步研究一下悲哀的主题,尽力抓住它的确切的悲哀的性质。是悲观主义的悲哀还是听天由命的悲哀;是致命的悲哀还是带微笑的悲哀?
让我们假定你现在很幸运,你能用许多话把自己选择的主题的确切涵义描述得使自己满意,但是这并不保证使别人满意,别人也不必要满意。重要的是每个人都能使自己感觉到一个主题或整首乐曲所表达的特性。如果那是一首艺术巨作,每当你再听它的时候,本要期望它都意味着完全相同的事物。
当然,主题或乐曲不必只表现一种情绪。以《第九交响曲》的第一主要主题为例,很明显,它是由不同的成分构成的,叙述的也不只是一件事。然而不管是谁听它 , 都会马上有一种力量的感觉 , 一种有力的感觉。这种感觉并不单纯出于演奏的强大音响。这是主题本身所固有的力量。这主题的非凡的力量和活力给听众的印象好像是发生了一项强有力的声明。不过决不要试图把它归结为“致命的生命之锤”,等等。这就是麻烦开始的地方。音乐家在激怒中说音乐除了音符本身之外什么也不是,而非专业音乐工作者则过分焦急地渴望着任何可以使自己更接近于这首乐曲的涵义的解释。

3、倾听音乐的第三阶段是纯音乐的阶段。
当一个人在街上稍微注意地聆听“音符”时,他很可能会提到这支旋律。他听到的是一支美妙的旋律,或者不是,一般地说,他就不再去想它了。其次他注意到的很可能是节奏,特别是如果这种节奏令人兴奋的话。而和声与音色常常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如果想到它们的话。至于这音乐是否有某种明确的形式,他好像从来没有考虑过。
我们大家都应当更多地在纯音乐阶段感受音乐,这一点非常重要。毕竟,人们使用的是实际的音乐素材。明智的聆听者必须准备加强自己对音乐素材及其发展情况的意识。他必须更有意识地聆听旋律、节奏、和声及音色。尤其重要的是,为了追随作曲家的思路,必须懂得一些音乐曲式的原理。聆听这一切要素就是在纯音乐的阶段欣赏音乐。
让我再重复一遍,我们是为了听得更清楚才把聆听音乐机械地分成三种不同的阶段的。实际上,我们从来不单独在一个阶段上聆听音乐。我们所做的是使各个阶段相互联系——同时以三种方式聆听。这不需要思考,凭直觉就会这样做的。
与我们坐在剧院里看到的情况相比较,也许会搞清楚这种直觉的相互联系。在剧院里,你会注意到那些男女演员、服装和道具、音响和动作。这一切都会使人感到剧院是个令人愉快的地方,并构成我们对剧院的反应中的美感阶段。
从你对舞台上发生的事情的感觉中可以得出在剧院中的表达阶段,你被感动得产生怜悯,兴奋或快活的情绪,这种台词之外的、舞台上的某种令人激动的东西所产生的总的感情,与在音乐中的表情的性质是相类似的。
剧情与剧情的发展相当于我们所说的纯音乐阶段。剧作家在塑造和发展角色方面与作曲家在创作和发展一个主题方面所采用的手法完全相同。你将根据你对这两种艺术家在处理素材的手法方面的认识程度成为一个更明智的聆听者。
可以明显地看出,常去剧院的人从来不会分别地意识到这些要素,他同时意识到各个方面。这个道理也适于聆听音乐。我们同时地、不加思考地在这三个阶段上聆听。
从某种意义上说,理想的聆听者是同时既能进入音乐又能超脱音乐的,他一方面品评音乐,一方面欣赏音乐,希望音乐向这一方面进行,又注视着音乐向另一方向进行——就像作曲家在创作音乐时那样;因为作曲家为了谱写自己的乐曲,也必须进出于自己的乐曲,时而为它所陶醉,时而又能对它进行冷静的批评。在创作和欣赏音乐时要同时具有主观的和客观的态度。
所以,应当更积极地去聆听。不管听的是莫扎特的还是埃林顿公爵的作品,只有当成为更自觉的、更有意识的聆听者——不仅在听,而且在听某些事物的时候——才能加深对音乐的理解。

不抄了,否则恐怕要追究我的侵权了,楼主搜索一下科普兰和黄自的名字,有很详细的表述的。

❸ 音乐欣赏包括哪三个阶段

一般认为音乐欣赏有三个阶段:知觉欣赏阶段对音乐的感知是表面的,回审美趣味在于对音乐的悦耳的要答求,即“好听”;情感欣赏阶段是要体会到音乐的情绪、意境和音乐形象,方法是通过联想;理智的欣赏阶段要在知觉欣赏、情感欣赏的基础上,对音乐作品进行理智的、全面的综合分析。如作品的构思、音乐主题、主题的展开、乐曲的结构布局、各种音乐表现手段的运用技巧、作品产生的背景及作品演出的情况等。通过分析,对音乐作品作出适当的评价,并从作品的各方面得到美的享受。

❹ 关于钢琴曲的鉴赏

这个基本有定论,科普兰有关于欣赏音乐的精辟论述,一般世界上都接受他的观点,大致是这个意思:

艾伦·科普兰把倾听音乐分为三个阶段:
1、美感阶段;
2、表达阶段;
3、纯音乐阶段。

1、倾听音乐的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纯粹为了对音响的乐趣而倾听,这就是美感阶段。
在这个阶段听音乐,不需要任何方式的思考,我们在干别的事情时,把收音机打开,便心不在焉地沉浸在音响中了。这时单凭音乐的感染力就可以把我们带到一种无意识的然而又是有魅力的心境中去了。 你此刻可能正坐在屋里看这本书。设想钢琴上奏出了一个音,这个音是足可以立即改变房间的气氛,证明音乐的音响成分是一种强大的和神秘的力量,谁嘲笑或小看这点,谁就会显得很愚蠢。
令人惊讶的是,不少自从为是合格的音乐爱好者在这个阶段养成了不良的听音乐的习惯。他们去听音乐会是为了忘掉自己,把音乐作为一种安慰或解脱。他们进入了一个理想世界,在这个理想世界中人们无需思考日常生活中的现实。当然他们也没有思考音乐。音乐允许他们离开了音乐,把他们带到了一个幻想的境界,这种幻想是由音乐引起的,是关于音乐的,可是他们又不怎么倾听音乐。
是的,音乐音响的感染力是一种强大的和原始的力量,但你不应让它在你的兴趣中占据不恰当的位置,美感阶段在音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但这并不是全部问题的所在。
关于美感阶段无需扯得太远。音乐的感染力对每个正常的人来说都是不言而喻的。然而还存在着对不同作曲家使用的不同音响素材更为敏感的问题。因为并不是所有的作曲家都用同一种方法使用音响素材的。不要以为音乐的价值相当于它诉诸美感的程度,也不要以为最好听的音乐是由最伟大的作曲家写的。如果确实如此的话,拉威尔就应该是比贝多芬更伟大的创作家了。问题在于作曲家使用音响要素的方式因人而异,他对音响的使用方式形成了他的风格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一点在聆听音乐时是必须加以考虑的。所以,读者可以看到,即使在聆听音乐的这个初级阶段,也值得采取更有意识的聆听方式。

2、倾听音乐的第二个阶段是表达阶段。
我自己认为,所有的音乐都有表达能力,有的强一些,有的弱一些,所有的音符后面都具有某种涵义,而这种涵义毕竟构成了作品的内容。全部问题可以用下面的问答式简单地加以说明:“音乐有涵义吗?”我的回答是:“有的”。“你能用言语把这种涵义说清楚吗?”我的回答是:“不能”。这就是症结所在。
在不同的时刻,音乐表达了安详或洋溢的情感、懊悔或胜利、愤怒或喜悦的情绪。它以无数细微的差别和变化表达其中的每一种情绪以及许多别的情绪,它甚至可以表达一种任何语言中都找不到适当的言词的涵义。在这种情况下,音乐家喜欢说音乐只有纯音乐的涵义。他们有时甚至更进一步说所有的音乐都只有纯音乐的涵义。他们的真正的意思是说,找不到恰当的言词来表达音乐的涵义,并且即使能够找到,也没有必要去找。
不过不管专业音乐工作者怎么讲,大多数初学音乐的人还是要制订明确的言词来说明他们对音乐的反应。因此他仍总是觉得“理解”柴科夫斯基要比“理解”贝多芬容易些。首先,为柴科夫斯基的一首乐曲制订内容明确的涵义要比为贝多芬的这样做容易些,容易得多。尤其是,就这位俄国作曲家来说,每当你回到他的一首乐曲上去的时候,它几乎总是向你述说着同一件事情;而你要想说清贝多芬在讲什么却经常是很困难的。任何音乐家都会告诉你,这就是为什么说贝多芬是更伟大的作曲家的缘故。因为每次都向你述说同样内情的乐曲很快会变成枯燥的乐曲;而每听一次都能有细微不同涵义的乐曲则具有更强的生命力。
如果可能的话,你不妨听一下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中的四十八个赋格主题。一个主题接一个主题地听。很快你就会意识到每一个主题都反映着一种不同的情绪。你还会很快地意识到,主题愈是动听,就愈难找到能使你完全满意的言词来描述它。是的,你当然知道它是快活的还是悲哀的。换言之,围绕着这个主题可以在自己的头脑中构成一幅感情的框框。现在进一步研究一下悲哀的主题,尽力抓住它的确切的悲哀的性质。是悲观主义的悲哀还是听天由命的悲哀;是致命的悲哀还是带微笑的悲哀?
让我们假定你现在很幸运,你能用许多话把自己选择的主题的确切涵义描述得使自己满意,但是这并不保证使别人满意,别人也不必要满意。重要的是每个人都能使自己感觉到一个主题或整首乐曲所表达的特性。如果那是一首艺术巨作,每当你再听它的时候,本要期望它都意味着完全相同的事物。
当然,主题或乐曲不必只表现一种情绪。以《第九交响曲》的第一主要主题为例,很明显,它是由不同的成分构成的,叙述的也不只是一件事。然而不管是谁听它 , 都会马上有一种力量的感觉 , 一种有力的感觉。这种感觉并不单纯出于演奏的强大音响。这是主题本身所固有的力量。这主题的非凡的力量和活力给听众的印象好像是发生了一项强有力的声明。不过决不要试图把它归结为“致命的生命之锤”,等等。这就是麻烦开始的地方。音乐家在激怒中说音乐除了音符本身之外什么也不是,而非专业音乐工作者则过分焦急地渴望着任何可以使自己更接近于这首乐曲的涵义的解释。

3、倾听音乐的第三阶段是纯音乐的阶段。
当一个人在街上稍微注意地聆听“音符”时,他很可能会提到这支旋律。他听到的是一支美妙的旋律,或者不是,一般地说,他就不再去想它了。其次他注意到的很可能是节奏,特别是如果这种节奏令人兴奋的话。而和声与音色常常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如果想到它们的话。至于这音乐是否有某种明确的形式,他好像从来没有考虑过。
我们大家都应当更多地在纯音乐阶段感受音乐,这一点非常重要。毕竟,人们使用的是实际的音乐素材。明智的聆听者必须准备加强自己对音乐素材及其发展情况的意识。他必须更有意识地聆听旋律、节奏、和声及音色。尤其重要的是,为了追随作曲家的思路,必须懂得一些音乐曲式的原理。聆听这一切要素就是在纯音乐的阶段欣赏音乐。
让我再重复一遍,我们是为了听得更清楚才把聆听音乐机械地分成三种不同的阶段的。实际上,我们从来不单独在一个阶段上聆听音乐。我们所做的是使各个阶段相互联系——同时以三种方式聆听。这不需要思考,凭直觉就会这样做的。
与我们坐在剧院里看到的情况相比较,也许会搞清楚这种直觉的相互联系。在剧院里,你会注意到那些男女演员、服装和道具、音响和动作。这一切都会使人感到剧院是个令人愉快的地方,并构成我们对剧院的反应中的美感阶段。
从你对舞台上发生的事情的感觉中可以得出在剧院中的表达阶段,你被感动得产生怜悯,兴奋或快活的情绪,这种台词之外的、舞台上的某种令人激动的东西所产生的总的感情,与在音乐中的表情的性质是相类似的。
剧情与剧情的发展相当于我们所说的纯音乐阶段。剧作家在塑造和发展角色方面与作曲家在创作和发展一个主题方面所采用的手法完全相同。你将根据你对这两种艺术家在处理素材的手法方面的认识程度成为一个更明智的聆听者。
可以明显地看出,常去剧院的人从来不会分别地意识到这些要素,他同时意识到各个方面。这个道理也适于聆听音乐。我们同时地、不加思考地在这三个阶段上聆听。
从某种意义上说,理想的聆听者是同时既能进入音乐又能超脱音乐的,他一方面品评音乐,一方面欣赏音乐,希望音乐向这一方面进行,又注视着音乐向另一方向进行——就像作曲家在创作音乐时那样;因为作曲家为了谱写自己的乐曲,也必须进出于自己的乐曲,时而为它所陶醉,时而又能对它进行冷静的批评。在创作和欣赏音乐时要同时具有主观的和客观的态度。
所以,应当更积极地去聆听。不管听的是莫扎特的还是埃林顿公爵的作品,只有当成为更自觉的、更有意识的聆听者——不仅在听,而且在听某些事物的时候——才能加深对音乐的理解。

不抄了,否则恐怕要追究我的侵权了,楼主搜索一下科普兰和黄自的名字,有很详细的表述的。

❺ 音乐欣赏主要分为几个阶段

事实上这个问题各个学者看法不一,我就看过几种归类法,看这个吧

音乐欣赏可分为三个阶段

1. 官能的欣赏,有人称之为美感阶段,在这个层次上听音乐,不需要任何方式的思考.(满足于悦耳动听或刺耳难听)比如当我们在做别的事情或在咖啡厅,舞厅时,便心不在焉也沉浸在音响中了,这时单凭音乐的感染力及气氛就可以把我们带到一种无意识然而又是有魅力的心境中.而有不少音乐爱好者在听音乐会时,也仅仅是为了忘掉自己,把音乐作为一种安慰或解脱.他们进入了一个虚幻的世界,一个理想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人们无需思考日常生活中的现实,当然他们也没有思考音乐.

2. 情感的欣赏(情绪反应),有人称之为表达阶段.虽然很多作曲家倾向于回避讨论有关音乐所表现的内容,虽然想用语言去解释一首音乐作品的涵义何在是十分困难的,但不应导致另一个极端,即否认音乐想要"表现"什么内容.在不同的时刻,音乐表达了安详或洋溢的情感,懊悔或胜利,愤怒或喜悦的情绪,它以无数细微的差别和变化表达其中的每一种情绪以及许多别的情绪,它甚至可以表达一种任何语言中都找不到适当的言词的涵义.老柴及德活夏克第二乐章的主题我们听了会泪水沾巾,这不是由于联想到什么别的悲伤事件即移情联想(当然也有人会移情联想)而纯粹是由于音乐本身的魅力,是作曲家将这种情感用音乐表达出来,经乐队演奏后被欣赏者所接受,这是用任何语言也无法表达的,只有亲耳聆听.
("江河水",

3. 理智的欣赏(理论上分析出曲了为何是悦耳动听,为啥是如此的情感等),有人称为纯音乐阶段.音乐除了它的音响和所表达的情感外,是作曲家使用"音乐语言"创作出来的,故欣赏者应有意识也支聆听旋律,节奏,和声,音色等音乐素材,为了追随作曲家的思路,还必须懂得一些音乐曲式结构的原理,只有这样才能对音乐作品进行全面的理解,从而获得完美的艺术享受.
要从官能,情感和理智三个方面也欣赏一部作品,就需了解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
1, 作者和作品的时代背景.一首音乐作品,问题表现了作曲家对现实生活的感受.
2, 民族特征.俄国作曲家格林卡说过:"创造音乐的是人民,作曲家不过把它编成曲子而已".一切音乐作品都植根于民间音乐,因此都有各自的民族特征,有些作品概括也体现了民族音乐语言的某些特点(如999朵玫瑰取材于彝族舞曲),另一些作品则和具体的民族民间单调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如小提琴协奏曲采用越剧曲调.
3, 作者的创作个性.作曲家由于生活时代,环境素养,经历和艺术趣味的不同表现为各不相同创作个性.不同作曲家有不同创作风格,同一作曲家在不同时期的创作风格也不尽一样.
4, 标题及无标题.
5, 音乐语言的表现功能.音乐语言包括很多要素,其中最主要的有四种:节奏,旋律,和声和音色.此外还有节拍,速度,力度,音区,调式,调性等.
6, 曲式和体裁.曲式是音乐材料排列的样式,也就是音乐的结构布局.如乐段,二段式,三段式,复三段式,回旋曲式,变奏曲式,奏鸣曲式,回旋奏鸣曲,混合曲式,套曲等.体裁是音乐的品种,如歌曲,舞曲,进行曲,谐谑曲,叙事曲,夜曲,序曲,交响诗,协奏曲,组曲,歌剧,舞剧,清唱剧等.
除了音乐语言本身的表达外,每一位指挥家会对同一部音乐作品做出不尽相同的解释,每个乐团也会以其不同的音色风格演奏作品,这也是我们在欣赏音乐时需要观察,了解的.

❻ 如何聆听音乐感悟音乐简述喜欢哪种风格的音乐

我们每个人都根据自己不同的欣赏能力倾听音乐。不过为了便于分析起见,如果我仍把倾听音乐的全过程分成几个组成部分,那就比较清楚了。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全是在三种不同的阶段上倾听音乐的。由于缺乏恰当的术语,不妨把这三个阶段称为:(1)美感阶段;(2)表达阶段;(3 )纯音乐阶段。

把欣赏过程机械地分为这几种假设的阶段,唯一好处是可以对倾听的方式有个比较清楚的概念。

倾听音乐的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纯粹为了对音响的乐趣而倾听,这就是美感阶段。在这个阶段听音乐,不需要任何方式的思考,我们在干别的事情时,把收音机打开,便心不在焉地抗浸在音响中了。这时单凭音乐的感染力就可以把我们带到一种无意识的然而又是有魅力的心境中去了。

你此刻可能正坐在屋里看这本书。设想钢琴上奏出了一个音,这个音是足可以立即改变房间的气氛——证明音乐的音响成分是一种强大的和神秘的力量,谁嘲笑或小看这点,谁就会显得很愚蠢。
令人惊讶的是,不少自从为是合格的音乐爱好者在这个阶段养成了不良的听音乐的习惯。他们去听音乐会是为了忘掉自己,把音乐作为一种安慰或解脱。他们进入了一个理想世界,在这个理想世界中人们无需思考日常生活中的现实。当然他们也没有思考音乐。音乐允许他们离开了音乐,把他们带到了一个幻想的境界,这种幻想是由音乐引起的,是关于音乐的,可是他们又不怎么倾听音乐。

是的,音乐音响的感染力是一种强大的和原始的力量,但你不应让它在你的兴趣中占据不恰当的位置,美感阶段在音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但这并不是全部问题的所在。

关于美感阶段无需扯得太远。音乐的感染力对每个正常的人来说都是不言而喻的。然而还存在着对不同作曲家使用的不同音响素材更为敏感的问题。因为并不是所有的作曲家都用同一种方法使用音响素材的。不要以为音乐的价值相当于它诉诸美感的程度,也不要以为最好听的音乐是由最伟大的作曲家写的。如果确实如此的话,拉威尔就应该是比贝多芬更伟大的创作家了。问题在于作曲家使用音响要素的方式因人而异,他对音响的使用方式形成了他的风格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一点在聆听音乐时是必须加以考虑的。所以,读者可以看到,即使在聆听音乐的这个初级阶段,也值得采取更有意识的聆听方式。
倾听音乐的第二个阶段即我所说的表达阶段。在这里我们马上会碰到引起争论的问题。作曲家倾向于回避讨论有关音乐所表现的内容,斯特拉文斯基自己不是宣称过他的作品是有它本身的生命的“物体”,“东西”,而且除了它本身的纯音乐存在之外一没有任何其它意义了吗?他的这种不妥协的态度可能是基于这样一种事实:有那么多的人都试图对那么多的作品加以各种不同的解释。天知道要想用自己的解释准确地、明确地、最终地说清楚一首音乐作品的涵义何在从而使每个人都感到满意该有多么困难。但不应该导致另一个极端,即否认音乐有“表达”的权利。

我自己认为,所有的音乐都有表达能力,有的强一些,有的弱一些,所有的音符后面都具有某种涵义,而这种涵义毕竟构成了作品的内容。全部问题可以用下面的问答式简单地加以说明:“音乐有涵义吗?”我的回答是:“有的”。“你能用言语把这种涵义说清楚吗?”我的回答是:“不能”。这就是症结所在。

那些头脑简单的人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永远不会感到满意。他们总是希望音乐具有一种涵义,这种涵义愈具体,他们就愈喜爱它。愈能使他们想起一列火车、一场风暴、一次葬礼或任何其它比较熟悉的概念的乐曲,他们就愈觉得富有表现力。这种对音乐具有涵义的流行概念——通常是由普通的音乐评论员激发和唆使的——应该随时随地给以纠正。有一次一位胆小的女士向我供认,她担心自己的音乐欣赏力有严重的缺陷,因为她不能把音乐与某种明确的东西联系起来。这当然是把整个问题引向倒退了。

不过,问题还是存在的。那些明智的音乐爱好者在要求任何一首作品都具有明确的涵义方面要走多远呢?我说,充其量不过是一种一般的概念。在不同的时刻,音乐表达了安详或洋溢的情感、懊悔或胜利、愤怒或喜悦的情绪。它以无数细微的差别和变化表达其中的每一种情绪以及许多别的情绪,它甚至可以表达一种任何语言中都找不到适当的言词的涵义。在这种情况下,音乐家喜欢说音乐只有纯音乐的涵义。他们有时甚至更进一步说所有的音乐都只有纯音乐的涵义。他们的真正的意思是说,找不到恰当的言词来表达音乐的涵义,并且即使能够找到,也没有必要去找。

不过不管专业音乐工作者怎么讲,大多数初学音乐的人还是要制订明确的言词来说明他们对音乐的反应。因此他仍总是觉得“理解”柴科夫斯基要比“理解”贝多芬容易些。首先,为柴科夫斯基的一首乐曲制订内容明确的涵义要比为贝多芬的这样做容易些,容易得多。尤其是,就这位俄国作曲家来说,每当你回到他的一首乐曲上去的时候,它几乎总是向你述说着同一件事情;而你要想说清贝多芬在讲什么却经常是很困难的。任何音乐家都会告诉你,这就是为什么说贝多芬是更伟大的作曲家的缘故。因为每次都向你述说同样内情的乐曲很快会变成枯燥的乐曲;而每听一次都能有细微不同涵义的乐曲则具有更强的生命力。
如果可能的话,你不妨听一下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中的四十八个赋格主题。一个主题接一个主题地听。很快你就会意识到每一个主题都反映着一种不同的情绪。你还会很快地意识到,主题愈是动听,就愈难找到能使你完全满意的言词来描述它。是的,你当然知道它是快活的还是悲哀的。换言之,围绕着这个主题可以在自己的头脑中构成一幅感情的框框。现在进一步研究一下悲哀的主题,尽力抓住它的确切的悲哀的性质。是悲观主义的悲哀还是听天由命的悲哀;是致命的悲哀还是带微笑的悲哀?

让我们假定你现在很幸运,你能用许多话把自己选择的主题的确切涵义描述得使自己满意,但是这并不保证使别人满意,别人也不必要满意。重要的是每个人都能使自己感觉到一个主题或整首乐曲所表达的特性。如果那是一首艺术巨作,每当你再听它的时候,本要期望它都意味着完全相同的事物。

当然,主题或乐曲不必只表现一种情绪。以《第九交响曲》的第一主要主题为例,很明显,它是由不同的成分构成的,叙述的也不只是一件事。然而不管是谁听它,都会马上有一种力量的感觉,一种有力的感觉。这种感觉并不单纯出于演奏的强大音响。这是主题本身所固有的力量。这主题的非凡的力量和活力给听众的印象好像是发生了一项强有力的声明。不过决不要试图把它归结为“致命的生命之锤”,等等。这就是麻烦开始的地方。音乐家在激怒中说音乐除了音符本身之外什么也不是,而非专业音乐工作者则过分焦急地渴望着任何可以使自己更接近于这首乐曲的涵义的解释。

读者现在也许会进一步了解我所说的音乐确实能表达一种涵义,但又不能用很多言词来说明其涵义是什么。

倾听音乐的第三阶段是纯音乐的阶段。音乐除了令人愉快的音响和所表达的感情外,确实存在于音符和对音符的处理之中。大多数听众并不能充分意识到这第三阶段。本书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使他们进一步在这个水平上认识音乐。
另一方面,如果稍有区别的话,专业音乐工作者又太注意音符了。他们经常陷入下述错误,即全神贯注于琶者和断奏,从而忘了他们所演奏的乐曲的更深刻的方面。但从外行的角度来看,提高自己对正在演奏的音符的理解比克服纯音乐阶段的坏习惯更为重要。

当一个人在街上稍微注意地聆听“音符”时,他很可能会提到这支旋律。他听到的是一支美妙的旋律,或者不是,一般地说,他就不再去想它了。其次他注意到的很可能是节奏,特别是如果这种节奏令人兴奋的话。而和声与音色常常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如果想到它们的话。至于这音乐是否有某种明确的形式,他好像从来没有考虑过。

我们大家都应当更多地在纯音乐阶段感受音乐,这一点非常重要。毕竟,人们使用的是实际的音乐素材。明智的聆听者必须准备加强自己对音乐素材及其发展情况的意识。他必须更有意识地聆听旋律、节奏、和声及音色。尤其重要的是,为了追随作曲家的思路,必须懂得一些音乐曲式的原理。聆听这一切要素就是在纯音乐的阶段欣赏音乐。

让我再重复一遍,我们是为了听得更清楚才把聆听音乐机械地分成三种不同的阶段的。实际上,我们从来不单独在一个阶段上聆听音乐。我们所做的是使各个阶段相互联系——同时以三种方式聆听。这不需要思考,凭直觉就会这样做的。

与我们坐在剧院里看到的情况相比较,也许会搞清楚这种直觉的相互联系。在剧院里,你会注意到那些男女演员、服装和道具、音响和动作。这一切都会使人感到剧院是个令人愉快的地方,并构成我们对剧院的反应中的美感阶段。

从你对舞台上发生的事情的感觉中可以得出在剧院中的表达阶段,你被感动得产生怜悯,兴奋或快活的情绪,这种台词之外的、舞台上的某种令人激动的东西所产生的总的感情,与在音乐中的表情的性质是相类似的。

剧情与剧情的发展相当于我们所说的纯音乐阶段。剧作家在塑造和发展角色方面与作曲家在创作和发展一个主题方面所采用的手法完全相同。你将根据你对这两种艺术家在处理素材的手法方面的认识程度成为一个更明智的聆听者。
可以明显地看出,常去剧院的人从来不会分别地意识到这些要素,他同时意识到各个方面。这个道理也适于聆听音乐。我们同时地、不加思考地在这三个阶段上聆听。

从某种意义上说,理想的聆听者是同时既能进入音乐又能超脱音乐的,他一方面品评音乐,一方面欣赏音乐,希望音乐向这一方面进行,又注视着音乐向另一方向进行----就像作曲家在创作音乐时那样;因为作曲家为了谱写自己的乐曲,也必须进出于自己的乐曲,时而为它所陶醉,时而又能对它进行冷静的批评。在创作和欣赏音乐时要同时具有主观的和客观的态度。

所以,读者应当更积极地去聆听。不管你听的是莫扎特的还是埃林顿公爵的作品,只有当你成为更自觉的、更有意识的聆听者——不仅在听,而且在听某些事物的时候----你才能加深对音乐的理解。

源自网络!当搬运工。

❼ 简述幼儿歌曲学习的4个阶段

早期儿童的艺术感知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0~1岁)前符号阶段:艺术知觉特征是感官原动性,所有的艺术偏爱都是由“本能性”的感觉特征决定的;
第二阶段(2~7岁)符号运用阶段:包含三个子阶段:沉浸在符号媒介中,形成符号系统(在音乐学习中的表现为:学习非句法的音乐样式,学习与经验情境相联系的音调,学习基本的节奏技能);对符号的探索与扩大(音乐学习中的具体表现为:灵活地歌唱、进行演奏的实验、能掌握音乐主题);审美形式感的形成(音乐学习中的具体表现:掌握音乐形式样式的一些特质)。
第三阶段(8岁以后)继续进步与可能退步阶段。
8岁儿童出现退步的可能原因有:一是早期音乐学习缺乏感受系统的参与,枯燥地学习音乐知识与技能是儿童对音乐学习本身失去兴趣;二是早期音乐学习缺乏音乐知觉系统的参与,这种结果可能是由于音乐教育者缺少音乐素养造成的;三是音乐学习缺乏制作系统的参与,靠静坐倾听的方式进行音乐学习只对初学音乐的少数成人有效。
三、学前儿童的音乐感受(趣味)的特点
第一,音量是幼儿对音乐感兴趣的第一个重要因素。这里的音量不是单纯地指音的强弱、声音大小,对幼儿来说,音乐首先是动听的声音。
启示:在让幼儿感知器乐作品时,教师有责任让幼儿听到最好的音响效果;在让幼儿感知器乐作品时,教师应尽量少用嗓音,幼儿感兴趣的是丰满的音响效果;在歌唱学习中,教师发出悦耳的声音是非常重要的;对打击乐器的演奏,幼儿感兴趣的是让他自己去探究如何发出好听的声音并演奏,而不是严格地按照教师所要求的拿乐器的方式、教师所要求的节奏型去打击。
第二,运动是幼儿对音乐感兴趣的第二个重要因素,换言之,幼儿感兴趣的是让他用身体动作来感知、感受音乐。
第三,音乐作品类型是幼儿对音乐感兴趣的第三个重要因素。幼儿感兴趣的音乐作品类型是关于某些事情的音乐。
四、学前儿童音乐学习的意义与制约条件
很多音乐观察研究、神经生物学的解释认为,音乐学习的关键年龄是0~8岁或9岁,9岁或10岁以后在进行音乐学习已经太晚。
早期儿童艺术教育研究者需要解决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如何让8岁以后的儿童的艺术表达能力不退化。我们认为对于人格发展中已经形成较强的自我评价能力的8岁以后的儿童来说,艺术自信以艺术能力或艺术经验为支撑成为它们能像艺术家一样继续发表自己的艺术理解的关键。所以只有在音乐教育早期真正获得艺术经验的那部分儿童才能继续对自己的艺术表达充满自信,并朝着艺术经验的精致方向发展。获得音乐经验或能力的音乐学习是儿童的知觉、感受、制作系统交互作用形成合力的一种学习。
第一节 学前儿童音乐作品的本体特性
从简单主义出发,我们可以把音乐作品的本体特性分为三类:形式特性、再现特性、表现特性。所有的音乐都是“表现性音乐”,其中特别强调形式的那部分音乐我们归入“形式性音乐”的范畴,特别强调现实描述的那部分音乐归入“再现性音乐”范畴,剩下的那部分音乐我们归入“表现性音乐”范畴。
一、学前儿童音乐作品的形式特性
音乐思维的基本单位是乐句(短句)而不是孤立的音。音乐作品的形式特性是指音乐作品中由句法与非句法因素组成的作曲或即兴的音乐设计。句法元素包括旋律、节奏与和声,对幼儿园音乐教育来说,句法元素主要是旋律与节奏。在句法元素中旋律模型与节奏模型成为幼儿园音乐教育主要关注的内容。非句法元素包括音色、织体、速度、曲式结构与力度。非句法元素也有其模型或样式,但模型不是以橘子为单位,而往往是以段落为单位,它们是大块的模型。
(一)节奏
节奏包括:拍子与节奏型,它们形影不离,不相分离。
拍子是节奏型构成的调整原则,即所有的节奏模型都是在拍子的背景上形成的。在幼儿园教学范畴内,我们关注的是如何让幼儿感觉到拍子,即如何让幼儿有拍感,幼儿的拍感一般包括两方面:合拍,二拍、三拍的强弱韵律感。培养幼儿的拍感具有一定的规定性:在歌曲中进行;在动作中进行。
节奏型:我们所说的节奏总是以节奏的模型出现。在幼儿园音乐教学范畴内,我们让幼儿关注的是音符单一的节奏型、先密后疏的节奏型、紧凑与舒展的节奏型和休止符等。
(二)音色
一般说来,幼儿园的音色探究活动会涉及以下方面的内容:嗓音与人生、打击乐器的音色、生活中的音色、自然界中的音色、机器的音色、乐器的音色。
(三)力度
强与弱是音乐表现的重要手法。对力度的掌握,幼儿遇到的主要困难时歌唱时的强弱处理。在了解力度的同事,也要注意对嗓音的控制。
(四)旋律
旋律句的性格就是旋律的轮廓形态或轮廓线,包括旋律的上行与下行,旋律的级进与跳进。但是,对旋律线的理解是以理解音的高低为基础的。一旦理解了音的高低之分之后,人们在歌唱的音准上就比较容易把握了。所以,在各种与音高探究相关的音乐活动中让幼儿感受音的高低、分辨音的高低,就显得格外重要。在幼儿园教学范围内,旋律方面的内容有:分辨音的高低、旋律的上行与下行、旋律的级进与跳进。
(五)结构
对于音乐结构的内容,乐句与乐段是我们关注的重点。设计音乐结构时最基本的要素是平、整齐与变化,而达到平衡与整齐的基本手段是重复。在幼儿园音乐教学范围内,有关结构的内容就在句子的重复与变化、段落的重复与变化之间展开。
关于句子的结构,我们主要让幼儿理解重复句(模仿句)和喊答句。对幼儿来说,重复越多的曲子越简单,越合他们的口味,而辨认句子的重复则是幼儿理解音乐的第一步。
关于段落结构,我们主要让幼儿理解主副歌结构、二段体结构、三段体结构、回旋体结构、引子与尾声。
(六)速度
从知觉的层面来看,幼儿知觉速度的快慢、匀速与不匀速相对容易。从表达层面来说,节奏的细微变化与歌唱、演奏的匀速对幼儿来说较难。
(七)织体
在幼儿园教学中,我们需要以欣赏民族舞、踢踏舞为突破口,让幼儿感知音乐的层次。在幼儿园教学范围内,织体的内容包括:有伴奏的音乐与无伴奏的音乐的分辨、织体的厚与薄的分辨、用打击乐合作表达织体。
(八)风格
音乐风格往往存在于具有共同听觉特征的一个音乐群体中,这个群体中的音乐人和听众具有相同的音乐信仰、共识和偏好。幼儿园音乐教学中所指的风格与专业音乐领的音乐风格概念相比,外延要小很多,可能更接近体裁的概念。幼儿园音乐教学中所指的风格是指音乐体裁之间所具有的典型差异。符合幼儿音乐趣味的音乐体裁有摇篮曲、进行曲、舞曲。
二、学前儿童音乐作品的再现特征
(一)音乐作品再现性概述
音乐作品再现性是指音乐作品中的句法与非句法形式主要用来描绘或刻画人物、动物、地点、事件等客观现实的性质。
音乐作品中的再现性或再现内容需要认真挖掘。在幼儿园音乐教学范围内,我们要尽可能寻找有比较清晰的能够被辨认的主题的再现性作品,因为音乐的再现性越具体越符合幼儿的音乐趣味。
(二)学前儿童再现性音乐作品的类型
歌曲都是再现性音乐作品。符合幼儿趣味的歌曲往往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歌词本身生动、具有儿童语言的口味,幼儿容易朗诵;二是歌词所描述的主题突出、故事性强,幼儿容易进行动作表演;三是旋律音调与词调温和,幼儿容易歌唱。
幼儿园再现性器乐类的音乐作品大概可分为以下几种:第一种,句式规整、童趣盎然的再现性器乐曲;第二种,句式规整的再现性成人器乐曲;第三种,句式不规整的再现性器乐曲。
(三)学前儿童音乐作品再现特性的挖掘

❽ 音乐欣赏的三个阶段是什么

一般地说,音乐欣赏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阶段):

第一个层次,官能的欣赏,这一层次的欣赏主要满足于悦耳动听,是比较肤浅的欣赏。在这样的欣赏中,音乐把他带入了一个幻想的境界,而他却可以对音乐作品本身没有多少理解。这种具有美感特征的官能欣赏,对许多人都会产生类似的感染力;

第二个层次,联想的欣赏,在这个层次或阶段中,欣赏者对音乐的作品渗入了主观的分析和理解,欣赏者对音乐作品所表现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欣赏者对音乐所表达的内容,努力地去感受和联想,逐步获得一定的理解;

第三个层次,理智的欣赏,欣赏者不仅对音乐作品所体现出来的音乐形象有较深刻的理解,而且对于作品的主题思想、作品的形式和风格乃至作者的创作动机、表现手法都有较丰富的认识,可以从整体上了解音乐作品的结构和作品所要表达的丰富感情以及富有哲理性的思想内容。

(8)简述倾听音乐三阶段扩展阅读:

在所有的艺术形式中,音乐是最擅长于抒发情感、最能拨动人心弦的艺术形式,它借助声音这个媒介来真实地传达、表现和感受审美情感。音乐在传达和表现情感上,优于其他艺术形式,是因为它所采用的感性材料和审美形式——声音最合于情感的本性,最适宜表达情感。

或庄严肃穆,或热烈兴奋,或悲痛激愤,或缠绵细腻,或如泣如诉。

音乐可以更直接、更真实、更深刻地表达人的情感,音乐的表情性来自于音乐对人的有表情性因素的语言的模仿,人的语言用语音、声调、语流、节奏、语速等表情手段配合语义来表情达意,而音乐的音色、音调起伏、节奏速度等表现手段能起到与语言的表情手段同样的作用。

阅读全文

与简述倾听音乐三阶段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爱情围墙歌词 浏览:230
道奇酷威广告背景音乐 浏览:106
比喻轻音乐之美的文字 浏览:542
小号音乐下载 浏览:578
歌曲专辑图下载地址 浏览:867
财神驾到歌曲mp3下载 浏览:734
琴歌指弹海阔天空吉他谱 浏览:355
下载mp4格式的音乐 浏览:352
电脑听音乐用什么 浏览:512
最好酷狗音乐播放器 浏览:502
信乐团队的假如简谱 浏览:243
平安酷狗音乐 浏览:760
佳人轻抚桃花mp3下载 浏览:453
infinite网易云音乐 浏览:844
岁月赵忠祥背景音乐 浏览:980
如何将电脑的歌体添加到苹果音乐 浏览:672
fade钢琴mp3 浏览:86
奔跑吧兄弟宋仲基背景音乐 浏览:806
成都彩虹小学音乐老师 浏览:496
凤凰传奇星光歌曲点评 浏览: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