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求斯卡拉蒂E大调钢琴奏鸣曲的下载地址
斯卡拉蒂G大调钢琴版
哈丝姬尔
演奏
http://piano.peyin.com/shipin/mv/movie.asp?id=4190
这个是李云回迪演答奏的
http://bbs.molihua.net/frame.php?frameon=yes&referer=http%3A//bbs.molihua.net/viewthread.php%3Ftid%3D10848
❷ 哈丝姬尔的介绍
已故罗马尼亚著名女钢琴演奏家Clara Haskil(哈丝姬尔)是一位深受乐迷爱戴的艺术家,她的唱片版一直是乐权迷追捧的音乐珍品。哈丝姬尔自幼就表露出卓越的音乐天赋,年仅10岁就已经在巴黎举行了首次独奏会,并在翌年进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不久就进入Cortot开设的大师班,15岁就开始以职业钢琴家身份在欧洲各地进行巡回演出。与她合作过的大师包括著名小提琴家乔治·埃内斯库、伊萨依、格吕米欧和大提琴家卡萨尔斯等等。哈丝姬尔的演奏精巧细腻,气质高雅、音色鲜明,技巧出色,充满力量与自信,她还被认为是莫扎特作品最出色的诠释者之一。
❸ 世界有名钢琴家有那些啊除了贝多芬因为我知道他。
钢琴
盖扎·安达(Geza Anda)
玛塔·阿格丽希(Martha Argerich)
克劳迪奥·阿劳(Claudio Arrau)
弗拉基米尔·阿什肯纳奇(Vladimir Ashkenazy)
威廉·巴克豪斯(Wilhelm Backhaus)
保罗·巴杜拉-斯科达(Paul Bara-Skoda)
丹尼尔·巴伦博伊姆(Daniel Barenboim)
阿尔弗雷德·布伦德尔(Alfred Brendel)
阿尔弗雷德·科尔托(Alfred Cortot)
克利福德·柯曾(Clifford Curzon)
安妮·费舍尔(Annie Fischer)
艾德温·费舍尔(Edwin Fischer)
桑松·弗朗索瓦(Samson Francois)
瓦尔特·吉泽金(Walter Gieseking)
伊米尔·吉利尔斯(Emil Gilels)
格连·古尔德(Glenn Gould)
海伦·格里莫(Hélène Grimaud)
弗里德里希·古尔达(Friedrich Gulda)
克拉拉·哈丝姬尔(Clara Haskil)
约瑟夫.霍夫曼(Josef Hofmann)
弗拉基米尔·霍洛维茨(Vladimir Horowitz)
威廉·肯普夫(Wilhelm Kempff)
叶甫根尼·基辛(Evgeny Kissin)
迪努·李帕蒂(Dinu Lipatti)
拉杜·鲁普(Ra Lupu)
阿尔图罗·米开兰杰利(Arturo Benedetti Michelangeli)
塔蒂阿娜·尼古拉耶娃(Tatiana Nikolayeva)
墨里·佩拉希亚(Murray Perahia)
玛利亚-胡奥·皮尔斯(Maria-Joao Pires)
米哈伊尔·普雷特涅夫(Mikhail Pletnev)
伊沃·波格莱里奇(Ivo Pogorelich)
毛里齐奥·波利尼(Maurizio Pollini)
谢尔盖·拉赫玛尼诺夫(Sergei Rachmaninoff)
斯维亚托斯拉夫·里赫特(Sviatoslav Richter)
阿图尔·鲁宾斯坦(Arthur Rubinstein)
阿图尔·施纳贝尔(Arthur Schnabel)
鲁道夫·塞尔金(Rudolf Serkin)
罗莎琳·图蕾克(Rosalyn Tureck)
内田光子(Mitsuko Uchida)
玛丽亚·尤金娜(Maria Yudina)
克里斯蒂安·齐默尔曼(Krystian Zimmerman)
陈宏宽(HongKuan Chen)
傅聪(Fou Ts'ong)
郎朗(Lang Lang)
刘诗昆(ShiKun Liu)
李云迪(Yundi Li)
殷承宗(ChengZong Yin)
许忠(Xu Zhong)
[编辑]
大键琴
旺达·兰多芙斯卡(Wanda Landowska)
[编辑]
小提琴
乔治·埃内斯库
莱奥波德·奥尔
海飞兹
大卫·奥易斯特拉赫
伊戈尔·奥易斯特拉赫
耶胡迪·梅纽因
艾萨克·斯特恩
伊扎克·帕尔曼
安妮·索菲·穆特
薛伟
亨利克·谢林
米尔斯坦
克莱曼
文格诺夫
拉宾
马思聪
郑京和
内维尔·马里纳
奈吉尔·甘乃迪
威利·博斯科夫斯基
洛林·马泽尔
[编辑]
大提琴
马友友
罗斯特洛波维奇
史塔克
王健
麦斯基
❹ 莫扎特的第二十奏鸣曲
Piano Concerto No.20 in D minor, K.466
费伦茨·弗里乔伊指挥柏林广播交响乐团
钢琴:Haskil-哈丝姬尔 CD编号:DG 437 676-2
莫扎特的第20钢琴协奏曲,D小调,K466,作于1785年2月10日,1785年2月11日首演,独奏是莫扎特自己。这首作品充满了悲观的情绪,最近又从CD架上拿下这张在于莫扎特本身非常不寻常但又非常真实反映他真实生活的名作重新得以体味,整曲包括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快板)以一个非常不安分的切分音来代替轮廓清晰的主题,那是d小调的悲鸣,凄凉而悲怆,以弦乐队奏出黑暗的背景场面为引子慢慢迎出钢琴沉重的敲击,整体给人的是一种对话的感觉,紧接着在同一架钢琴上似乎出现了两个主角,似乎在争论着,在这一乐章中弦乐队主要是渲染阴郁的气氛,主要是有钢琴衬托出的两个对立的角色展开的,对比主题的冲突和斗争贯穿始终,结尾有点奇怪,没有后了莫扎特以往明快,华丽的结尾,而是一个渐弱,给人一种失望的感觉,但好象又是安然离去了。
第二乐章;(浪漫曲)开始由一支宁静的抒情曲,像是阴霾之后的阳光,中间抒情曾被暴风雨式近乎发疯一样的插段打断,最后又回到宁静的主题。这是我最喜欢的一个乐章,可能是因为它曾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吧,结尾的雨过天晴更是让我感到一种莫名的忧伤。记得在初一时买了获得84年8项奥斯卡奖的莫扎特的传记电影,当时看完全剧,为那个悲惨的结尾神经质地流下泪的时候(可能是我太喜欢他的缘故)结尾就奏响了20钢琴的第二乐章,夹杂着他的笑声,萨里埃里对神甫说:世界上有很多庸人,而我位于庸人之首,当时觉得有点莫名其妙,不能理解他说的话,不能理解影片结尾为什么会用这个乐章,而不用更为悲凉的第一乐章,现在觉得其实萨里埃里是在忏悔,忏悔他对莫扎特的妒忌,利用他的职权一步一步地害死了他(历史上对莫扎特的死因有很多说法,影片中的这一说法也是其中之一),而莫扎特在临死之前却对他以莫大的宽容,所以萨里埃里在良心发现后自杀未遂,在精神病院中的萨里埃里和莫扎特奇怪但天真无邪的笑声夹杂着这个乐章,似乎在说明着他的宽容化解了一切的嫉妒和阴谋,而他被看作是上帝派遣到人间的天使,没有埋怨地回到了他的国度。而在我这个爱戴他的人来看,这种流泪是为他叹息还是被他打动呢。
第三乐章:(极快板)回旋曲式,其中穿插着火热的迭句,这一乐章恢复了第一乐章的冲突和搏斗,华彩炫技后,结尾处突然转到了欢快的D大调,体现了一种不可抵挡的力量。但这有预示着什么呢?
若把这三个乐章通贯起来,再回望他的短暂的一生,倒也能印证出几点与其真实生活相似之处.有关资料说此曲写于1785年,也就是莫扎特29岁(他享年35岁),那时候他已经陷入了困境。
第一乐章写出了他与当时社会的宫廷和贵族统治的斗争,或理解为是和大主教的斗争,因为大主教要他为上帝唱歌,写赞美上帝的乐曲,而他只想为自己为活生生的人类世界作曲,为此他辞了宫廷乐师的职位,作曲赚稿费为生,穷困潦倒(这也是莫扎特值得我尊敬的原因之一)一方面他很失落,另一方面他有完成了他的意愿。
第二乐章以回忆——现实——向往的形式来写的,回忆幼时纯真快乐的生活幼时深受父亲和欧洲民众的爱戴),对现实的生活进行批判和抒发他极度无奈的感思,向往今后美好的未来,这里他显得太过自信了,总觉得他是个理想主义,他总希望生活美好,但事实总是与想象的背道而驰,但艺术家总喜欢向往美好。
第三乐章又理智地发觉了现实与幻想的距离,又回到了冲突的主题,但以D大调结尾也现出了他的乐观和自信,因为他曾认为自己的音乐是在烈火中永生的,显然穷困的生活不能摧毁他。
是啊,他的音乐正如他安魂曲中唱到的:在烈火中永生。听一张唱片和看一本书一样,每个人会有不同的见解,在每个人在经历不同的时期时也会发出不同的感叹。
下载请注意:受上传限制,除第一乐章为96K外,其它为128K,下载为MID文件,请更改后缀为MP3。
专辑曲目及下载(请用迅雷下载):
1. Allegro
下载
2. Romance
下载
3. Rondo (Allegro assai)
下载
❺ 日本钢琴家内田光子去世了吗
还没死呢
1948年出生于日本东京,内田光子的父亲是名外交官,12岁那年,她随父母移内居维也纳容,开始在音乐之都接受地道的维也纳古典音乐教育。1966年,内田光子参加慕尼黑国际钢琴大赛得第三名,得以进入维也纳音乐学院学习,直到1968年毕业。
毕业后,内田光子开始辉煌的大赛经历。1969年得贝多芬国际大赛第一名,1970年得萧邦国际钢琴大赛第二名,休息两年后,73年得克拉拉哈丝姬尔国际大赛第二名,75年得李兹国际大赛第二名。
如果用国际大赛的成绩来衡量,内田光子算不上超一流,但也有人认为,以内田光子的演奏水平,理应得第一。
2009年,内田光子改日本国籍为英国国籍,并被英女王授勋DBE(必须是英国国籍)。
❻ 女钢琴家有哪些名人
女钢琴家太多了:
德国克拉拉 · 舒曼
中国王羽佳,
瓦伦蒂娜,
波兰女钢琴家旺达·兰多芙斯卡
德国女钢琴家伊莉·奈伊
罗马尼亚女钢琴家克拉拉·哈丝姬尔
俄罗斯女钢琴家尤金娜
匈牙利女钢琴家莉莉•克劳斯
❼ 哈丝姬尔的演奏曲风
哈丝姬尔的演奏没有撼人心肺的力度,也没有一泻千里的激情,更没有火花四溅的技巧。她的魅力表现在俯首即拾的自然、一尘不染的纯净、婀娜多姿的妩媚。坎坷的命运没有使她沉沦,反让她的音乐充满了神秘的活力,使她在诠释莫扎特的音乐时将其中的童真表现得更透彻,彷如让听众触摸到莫扎特的灵魂。难怪李帕蒂也称她是最似莫扎特的莫扎特演奏家”了。
哈丝姬尔留下的录音不算很多,且曲目零碎分散,和葛罗米欧合作的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全集可能是唯一的一套全集录音。
在DG的l954与弗里乔依合作的录音中,哈丝姬尔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清澄明澈的基调,如历尽苦厄的顿悟、雨后初晴的明媚。
而在Philps的l960年与马尔凯维奇合作的录音,则显得深沉厚重,体现了一种更有深度的沉思。马尔凯维奇将乐队的音色调校得丰满浑厚,将钢琴声部烘托得高贵雄壮,两个录音可谓各有意趣。除了这部多次录音的KV466,较容易找到的还有第9、13、19、23、27等几首协奏曲和KV386的A大调迥旋曲。
除莫扎特外,舒曼是哈丝姬尔留下录音较多作曲家。
舒曼的钢琴协奏曲是一部充满浪漫激情的作品,它虽不像李斯特、拉赫玛尼诺夫那样具有汹涌澎湃的气势,但也可说是热力四射了。
哈丝姬尔的演奏与她弹奏莫扎特时相比彷如判若两人,雄奇的气象、坚实的造型,与娇弱柔媚的女性风格简直大相径庭。
舒伯特的D960是他最后一首钢琴奏鸣曲,那种歌唱性的旋律既散发着诗句般的苦闷与伤痛,又像憧憬着遥不可及的梦。
哈丝姬尔在这里充分地展现出女性特有敏感与细腻,她似乎将大半生的酸甜苦辣都倾注到了指端,化作即兴的吟唱,用幽静的琴声去安慰别人抚慰自己。纤细的情感,水银似地随着音符流动。这是一个非常感性又十分温馨的演奏,是婉约派的典型。
作为一个女性钢琴家、况且多病体弱,哈丝基尔深知自已绝无可能与力量型的男性钢琴家匹敌,因此她除了在曲目上尽量避免那些太过消耗体力的作品外,在审美取向上更偏重于细腻柔美的婉约型。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大都是体现力度美的作品,哈丝姬尔选择的第17和18两首虽不属最讲力度的作品,但是一派阳刚味,在1955年的录音哈丝基尔却能将它们弹得清秀温婉而不失雄健。与巴克豪斯、李赫特等力量型钢琴家比较可谓相映成趣,是个十分另类的贝多芬。
❽ 哈丝姬尔的作品评价
第一首莫扎特C大调钢琴独奏曲以简单、纯真的曲风展开,紧接是一个带有舞曲性质的2/4拍节奏以及全音和声,这段简朴的八小节乐段正是这首变奏曲的主题。一般人或许认定这只是一首童谣,因为在英国系国家,《小星星》就是根据这首德国童谣《妈妈听我说》填词而成〈但是作曲者的姓名已经无从得知〉。莫扎特以这段简单的旋律为基础,创作出这首纲琴十二段主题变奏做为教材〈时间约在1781年到82年间,地点是维也维〉。这里收录的是哈丝姬儿在1960年5月的录音,她的演奏无疑弹出这首作品的价值,低音声部清澈透明的声音似乎也成为简单主题的一部份。在接下来的变奏里,主题仍然一再出现,但是是以各种不同色彩的声音来表现。哈丝姬儿努力的让键盘唱歌以弥补钢琴天性的不足,重视手指圆滑弹奏的程度更甚于依赖踏板。
罗马尼亚钢琴家哈丝姬儿与比利时小提琴家葛罗米欧九段主题与变奏是旲札特1789年4月29日在波茨坦完成的作品,主题选自迪波尔为大提琴所写的六首大提琴奏鸣曲中D大调小步舞曲。它对演奏者的要求比起《小星星变奏曲》更严苛。虽然每一段变奏都有不同的个性,哈丝姬儿却适切的表达出这首乐曲的精髓,主题一直呈现优雅的美感。负责低音声部的左手〈例如:第二段变奏的十六分音符、第三段变奏的琶音与第四段变奏的断奏〉为主题的发展奠定基础,主题在小调的变奏乐段呈现出忧郁的色彩,抒情的慢板则有朴实率直的平静。最后一段变奏是以欢乐的2/4拍写成,哈丝姬儿的诠释恰如其份,忠实的呈现出乐曲的欢乐气氛,从中完全嗅不到她日常生活的悲哀。
接下来是两首钢琴奏鸣曲。第二号钢琴奏鸣曲K.280是莫扎特十九岁的作品,第十号钢琴奏鸣曲K.330约在1783年创作于萨尔兹堡。两首奏鸣曲中间的慢板乐章结构都比前后两个乐章紧密与精细。第二号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甚快板是根据低音主题进行转位发展,以3/8拍写成的终乐章滑稽且快速;在第十号钢琴奏鸣曲稍快板乐章里,哈丝姬儿恰当而果断的弹奏出音乐里的活力。两首奏鸣曲的中乐章就像歌剧里的咏叹调场景。第二号钢琴奏鸣曲慢板乐章是以F小调写成,风格正好与第十号钢琴奏鸣曲的行板乐章形成对比,但是哈丝姬儿都浪漫的“唱”出这两个乐章,并且强调这两个乐章沈思的风格。这两首奏鸣曲都以三段体或两段体写成,哈丝姬儿的演出不失其透明度,是非常有说服力的莫扎特诠释版本。
哈丝姬儿诠释的莫扎特终于在晚年得到肯定。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哈丝姬儿应卡萨尔斯的邀请在普拉达音乐节中演出。她与葛罗米欧在音乐会合作莫扎特小提琴奏鸣曲并录制唱片。1951年,哈丝姬儿终于在巴黎这个她曾经在此求学的城市受到受定。据说哈丝姬儿与葛罗米欧曾经私下开玩笑的交换乐器:哈丝姬儿演奏小提琴,葛罗米欧弹钢琴。事实上,哈丝姬儿确实同时会演奏小提琴与钢琴。在维也纳跟随传奇钢琴家罗伯特〈RichardRobert〉学习后,哈丝姬儿在巴黎念书时是同时修习小提琴与钢琴。或许哈丝姬儿弹奏钢琴时的发音与旋律感是由于她对小提琴-所有乐器中最早能演奏旋律的乐器-的认识。
任何听过哈丝姬儿五0年代演出的人都会联想起一位多病而且过早衰老的女士,她弯着腰、踌躇的走近钢琴,脸上几乎没有笑容,彷佛就快被召唤到另一个世界。哈丝姬儿的一生是个悲伤的故事,音乐生涯一再因为疾病而被打断。她出生于罗马尼亚的犹太家庭,五岁开始正式演出。父亲逝世后,年幼的哈丝姬儿被带到维也维的叔伯那儿,接着又从维也纳前往巴黎,在那里跟随莱维与柯尔托学习钢琴。当时哈丝姬儿是同时以小提琴与钢琴家的身份公开演出,并得到佛瑞与布梭尼、帕德雷夫斯基的赏识。哈丝姬儿二十岁因脊椎侧弯必须穿戴铁架,离开马赛后又罹患脑瘤;1942年为了躲避纳粹的迫害避居瑞士。哈丝姬儿第一次录音是在 1934年,但是这次完全是为私人录音,因此并没有得到重视,直到1947年才有唱片公司注意到她。当多病的哈丝姬儿舞台生涯已经发展到后期时,她的生活与音乐才有较完整的档案记录。大器晚成的哈丝姬儿在全欧洲像受难者般的被崇拜,她以莫扎特赢得听众的心,以布拉姆斯钢琴协奏曲、甚至二十世纪音乐带给听众惊奇。
在晚年的钢琴独奏会里,哈丝姬儿最喜欢排上贝多芬第十七、十八号钢琴奏鸣曲。这是贝多芬创作中期〈1802年〉的精彩佳作。对于一位前几年把演奏焦点放在贝多芬晚期奏鸣曲的钢琴家来说,哈丝姬儿的选择十分令人讶异。两首奏鸣曲都是哈丝姬儿逝世那一年,也就是1960年9月的录音,音乐中充满了精湛的技巧以及敏锐的触键。在《暴风雨》奏鸣曲一开始的几小节中,哈丝姬儿表现第一乐章主题的方式相当不可思议,这个乐章的结构清晰,没有过份的感伤或是冷淡。宣叙调性质在这首奏鸣曲中占有极重要的份量,而哈丝姬儿的诠释就像让琴键不断诉说着自己的语言。由四个音符所组成的快速主题极具魅力,但是哈丝姬儿的演出不只是有快速的节奏而已。终乐章活泼大胆的速度是典型的哈丝姬儿晚期风格,这也证明她的技巧从早年到生命结束一直没有衰退过。
❾ 为什么贝多芬要坐在地板上弹钢琴
我们之前讲过,现代钢琴诞生于1709年左右,然后到1850年完全成熟。所以古典乐派基本上处于钢琴的逐渐成熟这一历史过程中,在巴赫至莫扎特时代还是羽管键琴的天下。所以贝多芬一直觉得他才是真正懂得怎么给钢琴作曲的。羽管键琴音量有点小,而且力度不能完全受演奏者控制,而钢琴则突破了此局限,在音乐表现力和音量上有了革命性的发展。贝多芬觉得海顿和莫扎特都是羽管键琴专家,但是钢琴对他们来说是新兴事物。有次他听完莫扎特弹钢琴,说人家不会连奏(legato)也没有歌唱性,压根不知道怎么弹现代钢琴。作为领引音乐圈潮流的先锋人物,贝多芬早期都是靠演奏钢琴挣钱。他对钢琴演绎的自信使得制琴师傅都要请教他,他给的建议也很粗暴,基本就是让钢琴尺寸再大点,声音力度再大点。
可是好多观众好像不能接受他,听惯了羽管键琴的贵族们有些难以接受这个庞然大物发出的巨大声响。况且现场观众经常反映贝多芬用力过猛。还有人用“粗糙”一词评价他的演奏。车尔尼却不这么认为,他高度评价贝多芬,说他是当时为数很少的几个知道连奏(legato)奥秘的人,他还夸赞贝多芬的演奏有才华、神奇的表现力、理解非常独到、令人窒息的美丽等等。所以我们理解贝多芬为何喜欢legato,莫扎特不喜欢,的确也要考虑乐器因素——现代钢琴是远比羽管键琴要容演奏legato的。
△布伦德尔演奏莫扎特K.488
根据布伦德尔的看法,弹奏莫扎特不是一味追求non legato,完全忽略legato,而是取一种中间道路,布伦德说:歌唱性的线条和感官的美,在莫扎特固然重要,然而它们远不是这天赐音乐的唯一来源。将莫扎特束于少数几种特性实际上是贬损了他。大作曲家总是有多方面的话要说,他们擅长同时表达相反的意思——这一点应该清楚地反映在莫扎特的演奏中。把莫扎特缩减为舒曼的“漂浮着的希腊式的雅致”或瓦格纳的“光与爱的天才”,未免太过急于求成。在清新与刻意之间求得平衡,在力度与透明、天然与反讽、超脱与亲切之间,在自由与程式、激情与雅致、潇洒与风范之间求得平衡,是莫扎特演奏者苦心追寻的目标,却只在不经意的瞬间达到。
布索尼说:莫扎特“他既不保留原初的简朴,也不过分删削为简朴,” 其实就是告诉我们,那种片面把贝多芬等同于legato、莫扎特等同于non legato的非此即彼的逻辑,都是片面的。音乐家作品风格,会受到时代乐器发展的影响,但绝不会被局限,这也就是为何巴赫的诸多作品,都没有指定具体乐器,而只是写明了为键盘乐器创作。我们当然不能一味认可十九世纪下半夜的演奏家、指挥家对巴洛克、古典时期作品的浪漫化处理,但也不能陷入20世纪本真主义的过分强调历史性演奏的窠臼。因为前者对作品的处理,虽然不能说没有理由的随意,但也过多掺和了演奏家的主观想象;而后者对本真的追求,虽然不能说完全没有根据,却也无形中矮化了音乐作品的本身的诠释空间。
我们今天来谈贝多芬以不会legato“笑话”莫扎特不就会弹钢琴,这很大程度上是当年的历史语境、乐器发展造成的,今天的演奏家在面对成熟的现代钢琴,就显然不应以legato和non legato来绝度化处理这两位作曲家的伟大作品,而应该努力体会作品本身所要求的处理办法。恰如布伦德尔所说: 莫扎特不是佩花嬉皮。他的节奏既不软弱也不含糊。最轻最柔的音也有脊骨。莫扎特偶尔会梦一下,但他的节奏一直是醒着的。如果要在莫扎特的音乐中变动速度,就要表达出与感情力量相抗衡的节奏力量来;就变奏曲乐章而言,有时改换一下速度,区分不同的变奏,当然是允许的。莫扎特会悲伤——有时这悲伤直达内心深处的苦痛——但他从不呻吟。
从音乐最高的境界角度看,莫扎特和贝多芬,都是一个古典音乐精神世界的有机组成部分,缺一不可。
❿ 莫扎特第20钢琴协奏曲下载
哈丝姬尔演奏的《莫扎特:第20、24钢琴协奏曲》(APE)
http://lib.verycd.com/2005/10/24/0000071046.html
中文名称:莫扎特:第20、24钢琴协奏曲
英文名称:Mozart Piano Concertos
资源类型:APE
版本:1961, Philips
发行时间:1990年
专辑歌手:Clara Haskil
地区:德国
语言:德语
简介:
作曲: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莫扎特
钢琴: Clara Haskil 克拉拉·哈丝姬尔
指挥: Igor Markevitch 伊戈尔·马尔凯维奇
演奏: Orchestre des Concerts Lamoureux 拉莫鲁克音乐会乐团
录音: Salle de la Chimie,Paris,November 1960
专辑介绍:
哈丝姬尔最拿手的音乐,是莫扎特的作品,法国人称赞她是“莫扎特再生”。她的演奏最令人瞩目的是精确无懈的技巧,以及由此酝酿出的高贵精神。在她那高雅纤细的演奏中,具有一股难以置信的力量与自信,能很自然地把音乐引发到更崇高的境界上。她的风格被形容为“把情绪升华,透过温柔的力量去取得胜利”。哈丝姬尔录本唱片时,年纪已相当老迈,指法间中显得有些迟钝,但灵气及火力依然旺盛,伴以伊戈尔·马尔凯维奇敏锐的冲刺,是别具一格的经验。哈丝姬尔对莫扎特格调的感性和鲜明有致的节奏,都是典范。d小调第20钢琴协奏曲,演出了哀伤,甚至“悲怆”之意境,马尔凯维奇的指挥亦应记一功。(CD天书)
d小调第20钢琴协奏曲,K.466
Piano Concerto No.20 in D minor
在莫扎特所有协奏曲中,这首完成于1785年2月10日的作品,最受浪漫乐派作曲家喜爱。它表现出的骚动不安及抒情风格,让十九世纪人视莫扎特为前浪漫乐派的革命先锋,也是贝多芬及其他突显自我风格的音乐巨人之先驱。但如果不以十九世纪的观点,而以独特的纯熟技巧与集当日音乐风格之大成等特色来评断莫扎特的音乐,这首作品确实是革命之作,与莫扎特先前任何一首协奏曲相比,无论是严肃性或主观性,都大不相同。从此曲开始,莫扎特在两年之内,以同样的形式创作出六首杰作,在器乐作曲上攀上另一座新的高峰。
第一乐章以带着不详预感的主题揭开序幕,而这个主题既是伴奏也是旋律,其中心则是压抑的切分音音型,由小提琴及中提琴奏出,具体地将恐惧的感觉表现出来。从一开始,乐曲就传达出不安感,到达高潮时,汹涌的D小调暗示了歌剧《唐乔万尼》的阴影。随着暴风雨过去,钢琴登场——这段钢琴的表现也是非常特别的,在抒情的气氛中传达出一股深沉的焦躁不安。旋律方面大幅度的变化,突显出强烈的情感。整个乐章中,莫扎特都以上述的手法来表现。大调及小调微妙穿插,营造出一种焦虑难安及强大的张力,知道乐章终结。
第二乐章的浪漫曲,开端的特色就是一种与上述乐风成强烈对比的纯真感觉,如歌似的主题先由钢琴唱出,然后再由乐团延续。旋律本身的单纯无邪,与莫扎特编曲偏爱木管营造出来的温顺和缓,让听众得以放松。但是钢琴又弹奏出旋涡似的三连音,完全破坏了这种悠闲的气氛,所幸随后又回到开头时的旋律,让第二乐章平静地结束。
第三乐章回旋曲登场,像晴天霹雳似地——正确的说法应该是钢琴弹出“曼海姆火箭”(Mannheim Rocket),而乐团在一边唱和——让乐曲回到第一乐章的情绪与气氛。弦乐奏出热烈如火的乐段,预示了《唐乔万尼》倒数第二幕如魔鬼般的气氛,即使是钢琴奏出的抒情第二主题,亦在大幅的音程表现中遭扭曲。莫扎特在最后的乐段中,让D大调取代d小调,顿时让紧绷的情绪舒缓下来。不过即使如此,终乐章仍然是充满爆炸性地嘎然而止。
C小调第24钢琴协奏曲,K.491
Piano Concerto No.24 in C minor
莫扎特在1786年3月24日完成此曲,两个星期后于维也纳伯格剧院(Burgtheater)的捐款音乐会上首演。从手稿上可看出,此曲是仓促之作,独奏部分有许多地方都粗略不全,许多音符不是不见就是含混神秘地写在空白的谱线上,而且第一乐章及第三乐章的装饰奏也被略去。所以实在很难了解莫扎特在首演时如何理解上面这些符号。
虽然此曲是仓促之作,但却也是莫扎特最强而有力的钢琴协奏曲,运用最多的木管——有长笛、两支双簧管、两支单簧管、两支巴松管,还外加两支法国号、小号及鼓,让乐团在齐奏时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力量与丰富的音色,表现出种种细腻的音色变化。此曲的气氛是悲剧性的,令人哀怜也冷峻得令人恐惧。从第一乐章开头的主题,就已清楚地表现出上述情绪,且混合了焦虑(以不安的半音阶音调与减七和弦的剧烈跳跃来表现)与严肃(精确的附点节奏),之后以木管来表现教堂的回声及幻想曲的风格。钢琴以新的主题平静地登场——但和原主题在节奏上有关联。这段独奏表现非常出色,原因不仅在于其多变的音形,更在于他独创的手法,将曲思天衣无缝地贯穿起来。
第二乐章不知是被谁标上了稍缓板,有浪漫曲的风格,充满了爱情咏叹调的装饰奏,非常有小夜曲风格的木管以响亮的三度音节来表现,主要主题则由钢琴单独唱出,弦乐及木管相应和,然后再由全体乐器共同来润饰。
第三乐章是莫扎特钢琴协奏曲中最后一次采用变奏曲的形式。主题以送葬进行曲为主调,但呈现出非常丰富的质感与情感的层次。这些变奏中有两段是大调,并由木管领奏:降A大调第四段变奏有田园风格;C大调第六段变奏,则将变奏主题以卡农曲的嘻闹方式来处理。第七段变奏又回到c小调,并延续至第三乐章结束,这段变奏因为与自身6/8拍子的基格舞曲节奏应有的轻快风格背道而弛,听来格外冷冽。(原文摘自《CD鉴赏》 Ted Libbey/著;陈素宜/译)
专辑曲目:
1. Piano Concerto No.20 in D minor,K.466:1. I. Allegro
2. Piano Concerto No.20 in D minor,K.466:2. Ii.Romanze
3. Piano Concerto No.20 in D minor,K.466:3. Iii. Rondo (Allgro Assai)
4. Piano Concerto No.24 in C minor,K.491:4. I. Allegro
5. Piano Concerto No.24 in C minor,K.491:5. Ii. Larghetto
6. Piano Concerto No.24 in C minor,K.491:6. Iii. Allegretto
电骡下载
http://www.emule.org.cn/download/
注:此乃哈斯姬尔的著名版本。另外,发烧友都用电骡,建议使用,享受更多资源。